耕作学实验指导书(点击右键目标另存实验一种植制度的农业
农业种植技术及管理手册作业指导书
农业种植技术及管理手册作业指导书第1章种植业概述 (4)1.1 种植业的发展历程 (4)1.2 种植业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4)1.3 我国种植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4)第2章土壤管理与改良 (5)2.1 土壤类型与特性 (5)2.1.1 沙土 (5)2.1.2 粘土 (5)2.1.3 沙壤土 (5)2.1.4 灌淤土 (5)2.1.5 盐碱土 (5)2.2 土壤肥力评价与提升 (5)2.2.1 土壤肥力评价 (6)2.2.2 提升土壤肥力的措施 (6)2.3 土壤管理与改良技术 (6)2.3.1 土壤深耕 (6)2.3.2 土壤旋耕 (6)2.3.3 土壤覆盖 (6)2.3.4 沟渠建设与改造 (6)2.3.5 土壤改良剂应用 (6)2.3.6 农田防护林建设 (6)第3章育种与良种繁育 (6)3.1 育种方法与原理 (6)3.1.1 传统育种 (7)3.1.2 杂交育种 (7)3.1.3 诱变育种 (7)3.1.4 分子育种 (7)3.2 良种繁育技术 (7)3.2.1 原种生产 (7)3.2.2 繁殖系数 (7)3.2.3 质量检验 (8)3.2.4 贮藏与运输 (8)3.3 良种推广与应用 (8)3.3.1 技术培训与指导 (8)3.3.2 政策扶持 (8)3.3.3 示范带动 (8)3.3.4 市场营销 (8)3.3.5 跟踪服务 (8)第4章播种与种植技术 (8)4.1 播种前的准备工作 (8)4.1.1 土壤准备 (8)4.1.3 农资准备 (9)4.2 播种技术 (9)4.2.1 播种时间 (9)4.2.2 播种方法 (9)4.2.3 播种深度 (9)4.3 种植模式与密度 (9)4.3.1 种植模式 (9)4.3.2 种植密度 (9)4.4 播后管理 (9)4.4.1 水分管理 (9)4.4.2 肥料管理 (9)4.4.3 病虫害防治 (9)4.4.4 田间管理 (10)第5章灌溉与水分管理 (10)5.1 灌溉水源与水质 (10)5.1.1 水源选择 (10)5.1.2 水质要求 (10)5.2 灌溉方法与设备 (10)5.2.1 灌溉方法 (10)5.2.2 灌溉设备 (10)5.3 水分需求与灌溉制度 (10)5.3.1 作物水分需求 (10)5.3.2 灌溉制度 (10)5.4 节水灌溉技术 (11)5.4.1 节水灌溉方法 (11)5.4.2 水肥一体化 (11)5.4.3 土壤水分监测 (11)5.4.4 自动化灌溉 (11)5.4.5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11)第6章肥料施用技术 (11)6.1 肥料种类与特性 (11)6.1.1 有机肥 (11)6.1.2 无机肥 (11)6.1.3 生物肥 (11)6.2 肥料施用原则与方法 (11)6.2.1 施用原则 (11)6.2.2 施用方法 (12)6.3 精准施肥技术 (12)6.3.1 土壤检测 (12)6.3.2 作物需肥规律研究 (12)6.3.3 施肥器械 (12)6.4 有机肥与生物肥应用 (12)6.4.1 有机肥应用 (12)第7章病虫害防治技术 (12)7.1 病虫害发生与防治原理 (12)7.1.1 病虫害发生特点 (12)7.1.2 防治原理 (13)7.2 化学防治技术 (13)7.2.1 农药选择 (13)7.2.2 喷雾技术 (13)7.3 生物防治技术 (13)7.3.1 天敌昆虫应用 (13)7.3.2 微生物农药 (13)7.4 物理防治技术 (13)7.4.1 诱杀技术 (13)7.4.2 防虫网应用 (13)7.4.3 热处理和冷冻处理 (13)第8章农田杂草防除 (14)8.1 杂草种类与分布 (14)8.2 杂草防除方法 (14)8.3 化学除草技术 (14)8.4 生物除草与生态防草 (15)第9章农产品收获与储藏 (15)9.1 收获时期与方法 (15)9.1.1 确定收获时期 (15)9.1.2 收获方法 (15)9.2 农产品预处理与包装 (15)9.2.1 预处理 (15)9.2.2 包装 (15)9.3 储藏设施与条件 (16)9.3.1 储藏设施 (16)9.3.2 储藏条件 (16)9.4 储藏病害与防治 (16)9.4.1 储藏病害 (16)9.4.2 防治措施 (16)第10章农业种植项目管理与优化 (16)10.1 项目规划与组织 (16)10.1.1 项目目标设定 (16)10.1.2 项目规模与布局 (16)10.1.3 项目组织架构 (16)10.1.4 人员配置与培训 (16)10.2 生产过程管理 (17)10.2.1 种植技术指导 (17)10.2.2 水肥一体化管理 (17)10.2.3 病虫害防治 (17)10.2.4 采收与储运 (17)10.3.1 成本构成与分析 (17)10.3.2 成本控制策略 (17)10.3.3 效益预测与评估 (17)10.4 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与实施 (17)10.4.1 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 (17)10.4.2 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17)10.4.3 农业产业链延伸 (17)10.4.4 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18)第1章种植业概述1.1 种植业的发展历程种植业作为人类最早的生产活动之一,其发展历程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紧密相连。
耕作学实验指导2011-8-9
耕作学实验实习指导农学专业用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教研室编写2011年08月耕作学实验实习指导赵宝平主编刘景辉李立军王莹参编农学专业用内蒙古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教研室2011年08月目录实验一农田生产潜力估算 (1)实验报告:实验一农田生产潜力估算 (5)实验二不同种植模式光能利用率分析 (7)实验报告:实验二不同种植模式光能利用率分析 (10)实验三不同种植模式效益评价 (12)实验报告:实验三不同种植模式效益评价 (19)实验四作物布局优化方案设计 (21)附一线性规划BASIC程序 (29)实验报告:实验四作物布局优化方案设计 (36)实验五间套作复合群体及农田小环境观测 (39)实验报告:实验五间套作复合群体及农田小环境观测 (44)实验六农牧结合种植制度的调查分析 (47)实验报告:实验六农牧结合种植制度的调查分析 (52)实验七不同种植制度农田养分和水分平衡分析 (54)实验报告:实验七不同种植制度农田养分和水分平衡分析 (59)实验八一个地区(或农户)耕作制度的综合设计 (61)实验报告:实验八一个地区(或农户)耕作制度的综合设计 (69)实验一农田生产潜力估算一、实验目的1.学习和掌握农田生产潜力的估算方法及利用生活要素逐步法计算作物生产潜力的基本原理。
2.全面考虑光、温、水、土、肥对农田生产潜力的综合影响。
学会分析实际产量和潜在产量存在差异原因。
二、内容说明(一)、内容说明农田生产潜力指农作物在自然资源存在的可能范围内,应该实现的生产能力,亦称产量潜势,最高产量。
影响作物生产潜力因素:影响作物生产潜力因素有:一是作物遗传特性,表现为不同的作物种类和品种生产潜力不同;二是作物所处环境条件,同一作物与品种在不同的光、温、水、土、养分条件下所表现的生产潜力不同。
生活要素逐步订正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科学实验数据,分析作物生产力形成与其生产要素光、温、水、土壤、肥料等函数关系,然后计算假设其它诸要素完全满足时,某一要素所具有的生产潜力,如在假设温度、降雨、肥料、土壤条件完全满足作物生长的条件下,某地光资源具有的潜力叫光合潜力,除光与温度以外的其它条件完全满足时的潜力叫光温潜力,依次进行逐步订正,每订正一次,增加一个订正因素。
作物栽培学实验(实习)指导书
西藏农牧学院实验(实习)教材西藏作物栽培学实验(实习)指导书主编孟霞卓嘎参编次仁央金张永青胡单大次卓嘎西藏农牧学院教务处2008年11月前言《作物栽培学实验指导》是依据西藏农牧学院修改的农学专业四年制教学计划,依据编写的《西藏作物栽培学》教材。
根据西藏农业生产实际编写的。
作物栽培学实验实习是完成作物栽培学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
实验实习指导是组织和进行实验实习的依据。
通过实验实习使学生掌握本课程基本技能,验证、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从形象和实践的角度加深对本门课程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调查、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本实验实习指导共十二个项目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作物的形态、解剖,作物的分类和生态类型。
主要在实验室进行,需要运用较多植物学方面的知识,同时又要突出作物的经济性状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密切联系与栽培条件的关系;二是农作物标本区实验,包括田间诊断、生育时期调查、播种、田间测产、关键性栽培技术措施的制定、实施和质量检查等。
这些项目都是本地可以实施的,可结合季节在室内和田间进行,使用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其项目和内容酌量进行增删。
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希望使用时提出具体意见,共今后修订时参考。
编者2008年12月目录实验实习一:大麦、小麦、黑麦、燕麦的形态特征及大麦亚种的观察实验实习二:大麦、小麦生长发育特性的田间观察实验实习三:大、小麦分蘖特性的观察实验实习四:大、小麦幼穗分化过程的观察实验实习五:大、小麦成熟度的鉴定、测产及经济性状的考察实验实习六:玉米形态特征及类型识别实验实习七:玉米雌雄穗幼穗分化的观察实验实习八:油菜植物学形态特征的观察及三种类型的识别实验实习九:油菜苗期考察实验实习十:油菜经济性状考察实验实习十一:马铃薯植株形态、块茎形成情况考察实验实习十二:豆类作物形态观察及豌豆生育时期、产量构成因素调查实验实习十三:作物的生长分析实验实习十四:大小麦群体结构、产量性状的调查分析实验实习十五:玉米地膜覆盖田间操作技术实验实习一小麦、大麦、黑麦、燕麦(简称四种麦类)的形态特征及大麦亚种的观察一、目的要求:1.掌握四种麦类的形态特征及区别。
耕作学实验指导-山农
耕作学实验教学指导书编写:宁堂原单位: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目录实验一农田小气候观测 (1)实验二耕层构造的测定 (4)实验三农田生产潜力估算 (6)实验四作物布局优化方案设计 (12)实验五不同种植方式效益评价 (17)实验六不同种植制度农田养分和水分平衡分析 (20)耕作学实验教案实验一农田小气候观测一、实验目的学习测定复合群体农田小气候的方法;通过对复合群体及农田小环境的测定,进一步了解间套作增产的机理,并运用测定结果探讨间套作对资源利用的效果,为改进种植方式奠定基础。
二、实验内容本实验包括:(一)间套作复合群体的测定。
选择群体生长高产期或近收获期,在田间测定间套作与单作的生长发育与作物间的相互关系。
测定项目包括:群体密度、带距、株行距、间距、植株高度差、宽度、叶片与根系交叉状况、发育过程、LAI、地上部分生物量等。
(二)复合群体内光照、温度、水分、风速的测定。
(三)分析单作与间套作的群体效益。
三、材料及用具照度计、热球式电风速计、遥测通风干湿表、半导体温度计、地温表、烘箱、驭十钻、天平、铝盒、钢卷尺、皮卷尺、测杆、支架、木箱、细绳、记录纸等,并事先选定被测的田块。
四、观测方法(一)观测地段的选择和测点设置1.观测地段的选择。
要注意两点,首先必须是典型而有代表意义的。
其次,为了便于比较,必须在相同条件下研究某一问题的独特性。
2.测点设置。
无论是间作或套作与单作进行比较,还是间作或套作中不同作物间比较,以及带状间套作中同一作物不同行间(或株间)对比,都要按科学的要求选择观测点,测点要力求代表性,各测点的距离不宜太大,既能客观反映所测农田小气候特点,又不受周围环境所影响,特别要防止人为因素的干扰,测点的数目要根据观测的要求、人力和仪器设备等情况来确定。
测点高度要根据作物生长情况、待测气候要素特点和研究目的来确定。
通常农田温度和湿度观测取20cm、2/3株高和150cm三个高度。
20cm处代表贴地层情况,2/3株高处作为作物主要器官所在部位,也是叶面积指数最大的部位,150cm处目的是便于与大气候观测资料的比较。
作物栽培学实验指导书
一、目的...................................................................................................15 二、材料和用具 ......................................................................................15 三、说明...................................................................................................15 实验六 油菜形态的观察和类型的识别 ............................................17 一、目的要求...........................................................................................17 二、材料及用具 ......................................................................................17 三、内容和方法 ......................................................................................17 四、作业报告...........................................................................................20 实验七 水稻种子发芽特性观察 ........................................................21 一、目的...................................................................................................21 二、内容说明...........................................................................................21 三、材料及用具 ......................................................................................21 四、方法与步骤 ......................................................................................21 五、作业...................................................................................................21 实验八 水稻秧苗生长观察及秧苗素质考察 ........................................23 一、目的...................................................................................................23 二、内容说明...........................................................................................23 三、材料及用具 ......................................................................................23 四、方法与步骤 ......................................................................................23 实验九 水稻形态特征及类型识别 ....................................................26 一、目的要求...........................................................................................26 二、材料和用具 ......................................................................................26
耕作学玉米实验报告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玉米栽培的基本技术,了解玉米的生长发育规律,以及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提高我们对作物栽培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实验时间2023年10月15日三、实验地点XXX农业大学试验田四、实验材料1. 玉米种子:品种为XXX杂交种2. 耕作工具:拖拉机、旋耕机、播种机、施肥机等3. 测量工具:卷尺、土壤湿度计、温度计等4. 实验记录本、笔等五、实验方法1. 土地准备:实验前,对试验田进行深耕,深度约20-25厘米,以利于土壤通气和水分保持。
2. 播种:按照实验设计要求,在试验田内设置不同处理区域,分别采用不同的耕作方式。
具体如下:- 处理A:传统耕作方式,即深翻、播种、施肥、覆土。
- 处理B:浅翻耕作,即浅耕后播种、施肥、覆土。
- 处理C:免耕播种,即在秸秆覆盖下直接播种、施肥、覆土。
3. 水分管理:根据实验设计要求,对每个处理区域进行适量的灌溉,保持土壤湿度适宜。
4. 施肥:根据玉米生长需求,对每个处理区域施用适量的氮、磷、钾肥。
5. 病虫害防治:观察实验过程中玉米的生长状况,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
1. 土地准备:实验前,对试验田进行深耕,以利于土壤通气和水分保持。
2. 播种:按照实验设计要求,在试验田内设置不同处理区域,分别采用不同的耕作方式。
具体操作如下:- 处理A:深翻土地,然后播种,施用底肥,最后覆土。
- 处理B:浅翻土地,播种,施用底肥,最后覆土。
- 处理C:在秸秆覆盖下直接播种,施用底肥,最后覆土。
3. 水分管理:根据实验设计要求,对每个处理区域进行适量的灌溉,保持土壤湿度适宜。
4. 施肥:根据玉米生长需求,对每个处理区域施用适量的氮、磷、钾肥。
5. 病虫害防治:观察实验过程中玉米的生长状况,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生长状况:在实验过程中,对每个处理区域的玉米生长状况进行了观察和记录。
结果显示,处理A和处理B的玉米生长状况较好,植株高大、叶片浓绿、根系发达;处理C的玉米生长状况相对较差,植株矮小、叶片发黄、根系不发达。
耕作学实验(实验一)
表实1—1 气候条件
月 1 份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年 均
气 4.2 5.8 10.7 15.8 19.4 22.4 25.3 24. 温 4 ℃
Hale Waihona Puke 21. 015. 9
11. 0
6.5
15. 2
降 19. 26. 81.7 92.6 119. 135. 177. 153 水 9 2 4 7 5 .9 量 mm
六、实验步骤 (一)在实验室内整理有关基础性资料,对拟调查的单位有一 个基本的认识。 (二)到有关部门访问,补充基础性资料中缺少的数据与资料。 主要走访农业部门、统计部门及生产负责人。 上述两项内容可由负责实验课的教师预先完成部分工作, 学生只起熟悉调查 方法与步骤的作用,也可安排2-3天的教 学实习,将学生分组,全部工作由学生独立完成。 (三)实地调查。调查记载地形、地貌、水文、植被、耕地利 用类型、作物分布、主要种植方式、农业现代化设备与装备 情况,并对基础性资料进行验证,绘制作物分布与土地利用 的示意图,填写调查表中所列的项目。 (四)典型调查。学生几人分为一组,每组选择2-3户,详细 调查作物布局、轮作、连作、间套作类型与技术,土壤耕作、 施肥、灌水等内容,并认真填写作业中相应的调查表格。 (五)资料整理与分析。在调查结束前,对调查表中的内容进 行一次全面的核准与检查,对数据不准,或无法填写的内容 标明其原因及弥补方法,对调查资料进行计算与分析。
表实1—5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
品名 碳铵 硫铵 尿素 过酸 磷钙
单位 kg kg kg kg
农 药
kg
电
机耕 柴油
Kwh 667 m2 6.8 0.5
kg
单价
(元)
农业种植技术作业指导书
农业种植技术作业指导书一、引言农业种植技术作业指导书的目的是为了提供农民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的操作指南,以确保高产高效、稳定的农作物产量。
本指导书将详细介绍种植前的准备工作、耕作技术、肥料使用、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种植技术水平,提高农作物产量。
二、种植前的准备工作1. 选种选择在进行种植前,农民应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农作物品种。
根据市场需求、当地病虫害情况以及种植技术要求等因素,选择适合种植的优良品种,确保产量和质量。
2. 土壤准备在进行种植前,农民应对土壤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对土壤进行耕翻,将土壤疏松,除去土壤中的杂草和病虫害。
然后,根据土壤检测结果,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和化肥,供给农作物所需的养分。
三、耕作技术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耕作技术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正确的耕作技术可以提高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改善土壤质量,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1. 松土农民应定期进行松土作业,通过翻耕和松土,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
松土可以破坏土壤中的结块,促进根系的生长。
2. 土壤水分管理农民应根据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和气候条件,合理管理土壤水分。
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给作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农民应掌握土壤水分的调控技术,确保作物获得适宜的水分供给。
四、肥料使用肥料的适当使用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农民应根据肥料的种类和成分,结合土壤检测结果和作物的生长需要,合理施用肥料,确保作物得到充分的营养供给。
1. 有机肥料的使用有机肥料是提供农作物营养的重要来源之一。
农民应选择高质量的有机肥料,并根据作物的生长阶段和需要合理施用,避免过量施用或不足施用。
2. 化肥的使用化肥是提供农作物营养的另一种重要来源。
农民应根据土壤检测结果和作物的生长需要,合理选择化肥种类和使用量,确保作物获得所需养分,但同时也要避免化肥过度施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五、病虫害防治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病虫害是常见的问题。
农业种植管理作业指导书
农业种植管理作业指导书一、前言农业种植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合理的管理能够有效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
本指导书旨在为农业从业者提供一份全面的作业指导,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农业种植管理。
二、土壤准备(1)选择合适的土地:选择肥沃的土壤、有良好排水系统和足够的阳光照射的土地。
(2)翻耕与松土:在种植前进行适量的翻耕以及深松土壤,以提供良好的根系生长环境。
(3)施肥:根据农作物的需求,合理施加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提供充足的养分供给。
三、作物选择与种植(1)根据地理气候条件与市场需求,选择适合的农作物进行种植。
(2)采用适宜的种植方式:包括直播、插秧、移栽等,根据作物特性和种植方式,合理安排行距与株距。
(3)适时播种与收割:掌握适宜的播种时间和收割时间,以确保作物的最佳生长与产量。
四、水源管理(1)水的供应:确保作物获得充足的水源供应,根据作物需求合理灌溉。
(2)合理的灌溉方式:可以采用滴灌、喷灌等高效的灌溉方式,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3)排水管理:确保土壤具有良好的排水性,避免因过度积水而引发病虫害。
五、病虫害防治(1)病害防治:定期巡视田间,发现作物的病害问题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包括合理的施药与病害防控措施。
(2)虫害防治:灵活运用化学和生物防治手段,如合理使用农药与引入天敌等,控制虫害的发生与蔓延。
六、农药与肥料使用(1)农药使用:选用对目标病虫害有效的农药,并按照使用说明正确施用,遵守施药间隔与安全期的要求。
(2)肥料使用:掌握适宜的肥料使用量和施肥时间,避免过量施肥造成土壤污染与环境破坏。
七、农作物管理(1)杂草管理:及时对田间杂草进行清除与防控,避免杂草对农作物生长的不利影响。
(2)摘心修剪:针对需要进行摘心与修剪的作物,根据作物的生长特点,采取适时的修剪措施,调整作物的生长形态与产量。
(3)支撑管理:对需要支撑物的作物,根据作物高度与生长形态,进行支撑处理,避免作物倒伏与果实受损。
八、收获与储存(1)及时收获作物:根据作物生长周期与成熟度,选择适当的时间进行收获。
稻谷科学耕种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科学耕种方法对稻谷产量和质量的影响,通过对比不同耕作方式、施肥策略和灌溉模式,评估其对稻谷生长和产量的提升效果,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1. 试验田:选择肥力中等、土壤结构良好的稻田。
2. 稻谷品种:选用当地主推的优质高产水稻品种。
3. 农药、化肥:按照国家推荐的标准,选用高效低毒的农药和化肥。
4. 耕作机械:拖拉机、旋耕机、播种机、收割机等。
5. 仪器设备:土壤湿度计、土壤养分测定仪、气象观测仪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将试验田划分为若干小区,每个小区设置不同的处理方式,包括:- A组:传统耕作(旋耕、人工播种、人工施肥、人工灌溉)- B组:机械化耕作(旋耕、播种机播种、施肥机械施肥、灌溉机械灌溉)- C组:精准农业耕作(GPS导航耕作、播种机播种、精准施肥、精准灌溉)2. 耕作方式:- A组:按照传统方法进行耕作,包括翻耕、旋耕、人工播种等。
- B组:采用机械化耕作,提高耕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
- C组:利用GPS导航系统进行精准耕作,实现播种、施肥、灌溉的自动化。
3. 施肥策略:- A组:按照传统施肥方法,一次性施足底肥,分次追肥。
- B组: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水稻需肥规律,合理施肥。
- C组:采用精准施肥技术,根据土壤养分、水稻生长阶段和产量目标,实施定量施肥。
4. 灌溉模式:- A组:按照传统灌溉方法,根据水稻生长阶段和土壤湿度进行灌溉。
- B组: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根据土壤水分状况和水稻需水量进行灌溉。
- C组:利用精准灌溉技术,根据土壤水分、水稻生长阶段和产量目标,实施定量灌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产量:- A组:平均产量为510公斤/亩。
- B组:平均产量为530公斤/亩。
- C组:平均产量为560公斤/亩。
结果表明,精准农业耕作模式(C组)的产量最高,其次是机械化耕作模式(B 组),传统耕作模式(A组)产量最低。
耕作学实习
耕作学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通过对莱阳照旺庄农村的种植制度以及养地制度调查访问和对莱阳校区实验田的调查了解,掌握大田农作物生产的实践基本技能,了解农作物生产管理程序、生长发育特性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基本关系,进一步学习种植制度以及养地制度的主要内容及相关技术。
二、实习时间、地点:1、时间:2012年10月23日2、地点:莱阳市照旺庄、莱阳校区实验田三、实习内容:此次实习首先回顾了课堂相关知识,进而在老师指导下对照旺庄的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进行了参观调查,同时也对当地农民进行了采访,由于实习时间为十月份,因此我们观察到有些土地是刚刚收获完上一茬作物但还没有种植下茬作物的。
该地区主要种植经济作物,如花菜、白菜、西兰花、黄秋葵、扁豆、萝卜等,另有少量粮食作物如小麦、玉米。
通过我们的参观和对当地一位阿姨的询问了解到:1、种植制度: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种植的结构、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体。
(1)主要种植的作物:花菜、白菜、西兰花、黄秋葵、扁豆、萝卜等;(2)熟制:白菜与花菜同时混作种植,冬天不种植;(3)种植方式:白菜和花菜属于混作,在我们采访的农民中有一位农民种植了黄秋葵,并打算套作玉米。
还有一些地都是果树与蔬菜的套作,如菠菜、萝卜等。
2、养地制度:是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土壤生态维持技术,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土壤培肥与施肥、水分供求平衡、土壤耕作及农用保护等。
(1)培肥制度:秋收后习惯用鸡粪肥养地,作物种植后会用复合肥供给作物养分。
(2)灌溉制度:大片农田采用大水漫灌,有条件的大棚中采用了滴灌技术,不过仍属少数。
一般地块浇2-3遍,低级地一般情况下不用浇地,如果雨水过多的话,还会经常涝地。
(3)耕作制度:冬天休闲时,用旋耕犁或人工进行翻耕,可以有效地破坏土壤中虫卵的生长环境,杀虫防虫;还可以均衡土壤肥力,,加深土壤耕层。
(4)农田保护:一般情况下,要对农田进行喷施农药等保护大田作物。
对照旺庄参观调查实习后,我们又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莱阳校区实验田进行了参观调查。
作物栽培学实验指导
作物栽培学实验指导作物栽培学实验指导河南农业大学农学系二○○六年三月目次实验一、标本园参观和作物识别实验二、作物测产及考种一、禾谷类作物测产及考种二、大豆测产及考种三、甘薯考种四、棉花测产及考种实验三、作物产品品质鉴定一、小麦品质鉴定二、水稻品质鉴定三、油料作物品质鉴定四、棉花纤维品质鉴定实验四、作物播种材料处理技术一、水稻种子处理技术二、甘薯种薯处理技术三、棉花种子处理技术实验五、作物育苗技术一、水稻育秧技术二、甘薯育苗技术三、棉花育苗技术四、油菜育苗技术实验六、作物田间长势诊断技术一、小麦田间长势诊断二、玉米田间长势诊断三、水稻田间长势诊断实验七、作物化学调控技术一、药剂处理对作物幼苗生长的生物学效应观察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三、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四、脱落酸对棉花幼苗抗寒性的影响五、植物激素(IAA、ABA、CTK)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实验一标本园参观和作物识别一、目的和要求:了解农作物的类别及其主要用途和特性,掌握各类作物及其器官的主要形态特征,能够识别各类作物的种子和植株。
二、材料及用具标本园、温室、网室内生长着的各种类型的不同生育时期的作物植株。
三、内容说明(一)作物的类别:按农作物的用途和植物学系统分类相结合的方法,一般将农作物分为三大部门,八大类别。
1、粮食作物(或食用作物):(1)谷类作物:一般属禾本科植物,常见的有稻、小麦、大麦(包括青稞、元麦)、燕麦(包括莜麦)、黑麦、玉米、高梁、栗、黍(包括稷)、龙爪稷、蜡烛稗、薏苡等。
蓼科的荞麦也常归于此类中,这类作物以生产淀粉为主。
(2)豆类作物:主要包括豆科植物,大豆、小豆、蚕豆、豇豆、豌豆、小扁豆、绿豆等以生产蛋白质为主的作物。
(3)薯芋类作物(或称根茎类作物):常见的如甘薯、马铃薯、木薯、菊芋等。
它们都具有肥大的块根或块茎。
2、经济作物(或称工业原料作物):(4)纤维作物:常见的有棉花,大麻、茼麻、黄麻、红麻、亚麻、罗布麻等,以生产纤维为主的作物。
作物栽培实训指导书
作物栽培实训指导书(适用专业: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丁爱华编辽宁职业学院农学专业教研室目录第一部分作物栽培实验指导实验一种植制度调查与设计 (2)实验二小麦形态特征观察 (2)实验三小麦基本苗及田间出苗率调查 (3)实验四小麦看苗诊断技术 (4)实验五小麦抽穗结实期长势长相诊断 (4)实验六水稻形态特征观察和籼稻、粳稻及糯稻、非糯稻的识别 (5)实验七水稻秧苗素质考查 (5)实验八水稻出叶和分蘖动态观察记载 (6)实验九水稻根系活力的定 (7)实验十水稻分蘖期长势长相诊断 (8)实验十一水稻幼穗分化观察 (9)实验十二水稻抽穗结实期长势长相诊断 (10)实验十三玉米形态特征与类型观察 (11)实验十四玉米看苗诊断技术 (12)实验十五玉米出叶动态观察记载 (12)实验十六玉米幼穗分化观察 (13)实验十七玉米拔节孕穗期长势长相诊断 (14)实验十八玉米成熟期的鉴定 (14)实验十九玉米空秆、倒伏、缺粒现象的调查及原因分析 (15)实验二十高粱形态特征观察 (16)实验二十一大豆形态特征与类型观察 (17)实验二十二大豆看苗诊断技术 (17)实验二十三大豆开花顺序和结荚习性观察 (18)实验二十四大豆鼓粒期长势长相诊断 (18)实验二十五花生形态特征观察与类型观察 (19)实验二十六花生看苗诊断技术 (19)实验二十七甘薯形态特征观察 (20)第二部分作物栽培实习指导实习一主要作物播前种子准备 (21)实习二主要作物育苗技术 (21)实习三主要作物播种技术 (22)实习四主要作物田间长势长相诊断 (23)实习五主要作物的田间管理 (23)实习六主要作物测产技术 (24)实习七丰产经验总结 (25)1第一部分作物栽培实验指导实验一种植制度调查与设计一、目标通过调查,使学生掌握种植制度的调查方法,同时通过与农村、农民的接触,使学生学到群众工作方法,提高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认识;通过对调查材料的总结,培养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和写作的能力。
耕作学实验
耕作学实验指导书目录实验一作物种类与复种形式的确定 (1)实验二作物布局优化方法之——原理与基本方法 (5)实验三作物布局优化方法之二—最优化计算机软件的应用 (10)实验四轮作制度设计 (12)实验五土地耕作制设计 (15)实验六土壤施肥制的设计 (17)附录1 选修实验目录 (32)实验一种植制度的农业资源分析——作物类型与复种形式的确定一、目的意义:农业的稳产高产是以作物与其环境的高度统一与适应为基础的。
依据当地的气候、土壤及生产经济条件确定所种植的作物种类及复种方式,是安排农业生产的首要问题。
在我们还不能大面积控制作物环境的条件下,因地制宜,适地适作是农业费省效宏的有效手段。
本实验旨在掌握各作物生态适应性及所规划地区生态条件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生态学与耕作学知识,学会分析种植制度与资源关系的方法,为耕作制度设计奠定基础。
二、原则:1.以作物与其环境的统一为总原则。
不同地区在地理、地形、地貌、气候,土壤及生产条件诸方面存在差异,而各种作物又要求不同的生活环境,只有使作物与环境相互统一,组成—个协调的生态系统,作物才能稳产高产。
2.从大农业观出发,农林草综合发展,在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大力发展商品生产的同时,要积极保护农业资源,保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好循环,以同时获得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既要考虑因地制宜,适地适作,又要注意满足人民群众及社会的多种需要,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发展经济作物、果品蔬菜及饲料绿肥作物的生产。
三、依据:1.作物对热量的要求:热量是决定作物种类与复种方式的首要条件。
多种作物在其系统发育中形成了对热量要求的不同类型。
因此,可将作物分为耐寒作物、低温作物、中温作物及喜温作物,它们对温度的要求如附表1。
某作物在此地能否种植,首先取决于当地生长季内的积温状况。
当一个生长季内的积温除能满足—茬作物需要(考虑一定的保证率,—般80%以上)尚有剩余时,就可考虑复种。
复种形式可根据热量及其它条件采取一年两熟、二年三熟等熟制类型。
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实验教案
一、课程简介《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实验教案》是一门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耕作技术等方面的实践性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了解不同作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学会耕地、播种、施肥、灌溉等基本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二、教学目标1. 掌握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
2. 了解不同作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
3. 学会耕地、播种、施肥、灌溉等基本农业技术。
4.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作物生长发育基本规律1.1 作物的生命周期1.2 作物生长过程及特点1.3 作物生长发育的生理生态基础第二章:作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2.1 温度对作物生长的影响2.2 光照对作物生长的影响2.3 水分对作物生长的影响2.4 土壤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第三章:耕地技术3.1 耕地机械与设备3.2 耕地技术要点3.3 耕地质量评价第四章:播种技术4.1 播种机械与设备4.2 播种技术要点4.3 播种密度与深度控制第五章:施肥技术5.1 肥料种类与作用5.2 施肥原则与方法5.3 施肥效果评价四、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课的形式进行教学,结合理论讲解和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五、教学评价通过实验报告、操作技能考核和理论知识测试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灌溉技术6.1 灌溉方式与设备6.2 灌溉制度与灌溉定额6.3 灌溉效果评价与节水技术七、作物病虫害防治7.1 病虫害识别与诊断7.2 病虫害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7.3 农药使用技术与安全间隔期八、作物收获与加工8.1 收获时期与方法8.2 作物干燥与储藏技术8.3 作物加工方法与产品质量评价九、农业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9.1 农业环境问题及其影响9.2 农业环境保护技术措施9.3 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与实践十、综合实践与应用10.1 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实验案例分析10.2 农业生产技术咨询与服务10.3 农业生产规划与管理六、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课的形式进行教学,结合理论讲解和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灌溉、病虫害防治、收获加工等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作物栽培学实验指导书
作物栽培学实验指导书(农学、植保、资环等专业使用)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农学二00七·五月目录一、作物生长分析 (1)实验一作物生长分析 (1)二、作物形态与类型的识别 (1)实验二水稻的植物学特征及籼、粳、糯稻的识别 (7)实验三小麦、大麦、黑麦、燕麦(简称四种麦类)形态特征和大麦亚种的识别 .. 11实验四甘薯和马铃薯的形态观察 (15)实验五食用豆类作物的形态观察 (17)实验六玉米有形态特征及类型识别 (20)实验七棉花主要植物学形态特征及四个栽培种的认别 (24)实验八麻类作物主要植物学形态特征的观察 (29)实验九油菜植物学形态特征及主要类型的认别 (33)实验十烟草植物学形态特征的观察 (36)实验十一甘蔗植物学形态特征及主要种的观察 (39)实验十二花生的植物学形态特征的观察及类型的认别 (43)(附芝麻) (43)三、解剖与分化的观察实验十三水稻穗分化过程的观察(一)——性器官形成期 (48)实验十四水稻穗分化过程的观察(二)——性细胞形成期 (50)实验十五稻株大维管束的观察 (53)实验十六油菜花芽分化的观察 (55)实验十七麻类作物韧皮纤维及纤维细胞的比较观察 (57)四、作物诊断测定方法实验十八稻、棉种子生活力的测定 (59)实验十九水稻根系活力的测定 (61)实验二十水稻叶鞘中淀粉含量的测定(碘试法) (64)实验二十一棉花根系伤流量的测定 (66)实验二十二棉花叶柄硝态氮的测定——硝酸试粉比色法 (68)实验一作物生长分析作物的产量是由生物产量中经济价值较高的部分组成,通过作物生长分析,可以了解作物的物质生产量,作物生长分析就是以干物质重量的积累与分配来衡量产量的一种方法,所以作物的生育过程也是以植物体干物质增长过程为中心进行研究的,这种方法具有两个特点:1. 在测定干物质增长过程中,同时测出同化作用的器官——叶面积。
即与光合作用的生理功能密切结合。
以而越出生育特性与丰产性能的简单相关关系,深入到生理生态的因果关系。
玉米栽培实习实践手册
玉米栽培实习实践手册第一部分玉米种子的选择及播种一、目的要求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所以种子的选用及播种是丰产丰收的保障。
为了取得一年的好收成。
要科学选种,适时播种。
二、技术要点1、精选种子为了提高种子质量,在播种前要对籽粒进行粒选,选择籽粒饱满、大小均匀、颜色鲜亮、发芽率高的种子,去除秕、烂、霉、小的籽粒。
2、种子处理玉米在播种前通过晒种、浸种和药剂拌种等方法,增强种子发芽势,提高发芽率,减轻病虫害,达到苗早、苗齐、苗壮的目的。
(1)、晒种。
将选出的种子在晴天中午摊在干燥向阳的地上或席上,翻晒2-3天。
(2)、浸种。
一般采用冷浸和温汤方法。
冷水浸种时间为12-24小时,温汤(55-58℃)一般6-12小时,也可用25公斤腐熟人尿兑25公斤水或沼液浸种12小时,另外也可用0.2%的磷酸二氢钾或微量元素浸种12-14小时。
注意:浸过的种子要当天播种,不要过夜;在土壤干旱又无灌溉条件的情况下,不宜浸种。
(3)、拌种。
可以用农药拌种如50%辛硫磷乳油,每公斤种子2.5ml辛硫磷乳油,也可用微量元素如“傲绿”牌营养素拌种,每公斤种子4-5克营养素。
包衣种子无需浸种和拌种。
3、足墒适时早播根据我市的气候条件,早播有利于玉米早期蹲苗、延长生育时期。
麦龚套种,在小麦成熟前7-15天趁墒套种。
高产田晚套种,中低产田早套种。
铁茬播种,为了实现早播,麦收后抓紧时间灌足底墒水,足墒铁茬播种,要在6月15日以前播种完毕。
铁茬播种的方式有冲沟播种和挖穴点播。
播种时要求深浅一致,播深5厘米左右,点播每穴2-3粒,株距要均匀,覆土要严,确保一播全苗。
4、合理密植玉米的合理密度受气候、肥水、品种特性的影响,一般地力条件较高,施肥较多,灌溉条件好的密度要大些,植株矮小的叶片上冲的紧凑型品种密度应大些。
可采用宽窄行种植,宽行80厘米,窄行40厘米。
株距可根据密度而定。
三、实习效果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合理选种,选择了高产晚熟的玉米品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耕作学实验指导书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栽培与耕作系2005年8月修订目录实验一作物种类与复种形式的确定 (1)实验二作物布局优化方法之——原理与基本方法 (5)实验三作物布局优化方法之二—最优化计算机软件的应用 (10)实验四轮作制度设计 (12)实验五土地耕作制设计 (15)实验六土壤施肥制的设计 (17)附录1 选修实验目录 (32)实验一种植制度的农业资源分析——作物类型与复种形式的确定一、目的意义:农业的稳产高产是以作物与其环境的高度统一与适应为基础的。
依据当地的气候、土壤及生产经济条件确定所种植的作物种类及复种方式,是安排农业生产的首要问题。
在我们还不能大面积控制作物环境的条件下,因地制宜,适地适作是农业费省效宏的有效手段。
本实验旨在掌握各作物生态适应性及所规划地区生态条件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生态学与耕作学知识,学会分析种植制度与资源关系的方法,为耕作制度设计奠定基础。
二、原则:1.以作物与其环境的统一为总原则。
不同地区在地理、地形、地貌、气候,土壤及生产条件诸方面存在差异,而各种作物又要求不同的生活环境,只有使作物与环境相互统一,组成—个协调的生态系统,作物才能稳产高产。
2.从大农业观出发,农林草综合发展,在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大力发展商品生产的同时,要积极保护农业资源,保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好循环,以同时获得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既要考虑因地制宜,适地适作,又要注意满足人民群众及社会的多种需要,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发展经济作物、果品蔬菜及饲料绿肥作物的生产。
三、依据:1.作物对热量的要求:热量是决定作物种类与复种方式的首要条件。
多种作物在其系统发育中形成了对热量要求的不同类型。
因此,可将作物分为耐寒作物、低温作物、中温作物及喜温作物,它们对温度的要求如附表1。
某作物在此地能否种植,首先取决于当地生长季内的积温状况。
当一个生长季内的积温除能满足—茬作物需要(考虑一定的保证率,—般80%以上)尚有剩余时,就可考虑复种。
复种形式可根据热量及其它条件采取一年两熟、二年三熟等熟制类型。
根据条件可采取套作复种或平作复种。
以冬小麦为前茬的平作复种作需≥0℃积温,如附表2。
2.作物对水分的要求:水分是影响作物配置的主要因素,根据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需水系数可将其分为喜水作物与耐旱作物两大类。
各类作物的蒸腾系数及需水特性如附表3。
但应注意,同一作物的产量水平不同,需水系数有变化。
另外,一个作物对干旱及涝渍的忍耐程度也反映了它的需水特性。
根据作物的需水特性,查明当地的自然降水,水分分布及地上地下供水对作物各生育期需水满足程度(变率和保证率),以此来确定当地的主导作物和次级作物。
3.作物对土壤的要求:土壤是作物生长的基质,是水肥气热的提供者,它综合反映着气候和地力条件。
如果说热量和水分决定着作物种植地带和区域,那么在同一地带或地区内的不同生态区,究竟种哪些作物及各作物间的比例如何,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特别是土壤的质地、沙粘、酸碱度、盐分及地力等.不同作物对土壤有不同的要求,如甘薯、豆类、花生等适宜种于地势高燥、通透性较好的沙质土壤上;而小麦、玉米、高梁则宜种于肥力较高的壤质、粘壤质土壤上,有的作物对瘠薄、盐碱等特种土壤有较好的适应性,各种作物对土壤的要求如附表4。
另外,地形和农田微地貌也影响作物布局,应一并考虑。
四、方法步骤:1. 调查了解本地区的自然条件、生产及社会经济条件。
(1) 气侯条件:包括一年内的温度变化及年均温,各农业界限的积温量。
年极端温度及日期,年初终霜及年无霜期,年降水分布及降水量,空气温度及蒸降比,日照风力资料,冷冻、旱涝及干热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的发生规律。
(2) 土壤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土壤种类及土壤肥力,各种作物的生产性能等,绘制1:2000~4000的土壤类型分布图。
(3) 水文资料:地上、地下水源,水质,水位,年地下水开采量及最大可开采量。
(4) 生产条件:这里主要是考虑农业生产条件对土壤肥力及环境的改善对作物的影响,包括每亩耕地可灌水、施肥数量及农业机械的作用程度。
(5) 作物条件:当地作物布局的演变历史,历年各作物产量,各作物对当地灾害性气候的反应。
通过分析可初步评价原有作物在当地的生态适应性,为以后工作奠定基础。
(6) 根据市场和自身需求制订计划(目标)产量。
2. 根据确定作物类型与复种方式的原则,依据当地的热量、水分、土壤及生产等条件拟定当地的种植制度,并给以相应的评述。
五、实验材料:1.南皮县各月逐旬温度、降水、日照材料。
附表5、6。
2.南皮县徐朗中村土壤类型分布图。
图1。
3.生产条件:春季可供水72000方。
六、作业:试拟订本村作物组成及复种类型、方式,并给予相应的评述。
实验二作物布局的调整与设计—、目的意义:作物布局是指在—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所种植的作物种类及各作物面积比例的安排。
作物布局是组织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它关系到能否因地制宜;充分而合理地利用当地农业资源;达到农业生产的高产、稳产、增益的问题。
一个地区采用不同的作物布局方案,会收到不同的经济及生态效果。
作物布局方案的拟定属于多变量、多目标的复杂问题,它不仅要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而且受到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技术水平及国家、集体、个人对于农业生产要求的制约,依靠一般的定性分析方法很难对这种具有多个因素、多项目标的复杂问题进行综合的考虑与平衡,找出最优的方案。
最优化技术中的线性规划能够帮助我们对此类复杂问题做出定量分析,并得出最优方案。
因此,作物布局的线性规划就是利用线性规划的理论与技术来解决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资源条件下能够达到最佳技术、经济及生态效果的作物最佳配置比例的最优化技术方法。
通过本实验,了解从线性规划方法来制定作物布局方案的原理和方法,培养系统分析,综合平衡的能力。
二、线性规划方法的作用和意义:线性规划是系统工程中最优化技术方法之一。
它主要解决二方面的问题。
其一是“省”——如何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来完成既定的(定量的)任务;其二是“多”——如何合理地充分地利用现有的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来完成最大量的任务。
线性规划设计是在完成了对大量定性资料及对系统的定性的描述性的分析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明确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协调与寻求各部门生产的最优比例与组合而进行的定量分析。
它是在电子计算机的帮助下,依靠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经过多次的反馈、修正完成的。
三、线性规划设计的一般步骤:1.资料的收集:在确定了所需要研究系统的范围之后,需要进行对系统的考察和资料的收集,包括系统的性质、特点,系统的组成分,组成分间的制约、协同、转化关系及其定性的资料,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
2.制定规划目标:规划目标即人们对所研究的系统所追求的目标。
一般选择能够表示此系统的特性,人们所追求的诸如产品总产量总产值、净收益、低成本等作为目标;规划的结果是求出其极值。
规划目标是线性规划设计的核心,约束条件的建立要求以目标来确定。
3.建立约束条件:为了实现所追求的目标安排生产时,受到的各种限制及人为的客观要求等均可作为约束条件,这往往要依靠规划前的一系列定性分析及以往的经验来确定,如自然资料限制,社会资源、财力资源限制以及人为要求限制(必须量限制)等。
4.建立模型:就是将原来的生产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
首先根据问题的性质确定目标函数,然后根据问题的内部关系建立约束方程(即一组线性等式或不等式)。
这里关键的是变量参数的确定,它直接关系着规划的效果与成败,这往往需要规划前的大量调查、测算与实验,并进行一些必要的定性、定量分析。
5.问题的求解: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方法很多,应用最普遍的方法是单纯形法,原则上,此法可以求解一些线性规划问题。
当所研究的问题很复杂时,并可借助电子计算机求解。
6.结果的灵敏度分析:所谓灵敏度就是目标函数的最优值对于约束条件的单位变化的反应灵敏度。
对于每个约束条件进行灵敏度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那些灵敏度高的约束,可提醒我们在对此约束所做的调查,试验以及数据的处理都应具有较高的精度。
通过灵敏度分析,还可进一步判断在规划中影响限制最优目标的主要因素。
四、线性规划问题的举例与求解:(一)举例:一块农田的9 5亩小麦收获后,准备种植三种秋作,玉米、谷子和甘薯。
历年三种作物的平均产量为6 00公斤、400公斤、300公斤,并已知玉米每生产600公斤需要有机肥8车,化肥50公斤,投工12个,生产400公斤谷子需有机肥5车,化肥2 0公斤,投工1 0个,生产300公斤甘薯需有机肥2车.投工1 6个.但因条件限制,供给此块农田的有机肥只有400车,化肥2000公斤,投工1200个。
问如何制定种植计划才能使总产量最高。
这实际上是一个求在一定资源条件下,如何合理安排各作物生产的比例,以获得最高生产效益的问题。
为了便于分析,列出此问题的数据表:下面建立模型,将生产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 1.设玉米种X 1亩,谷子种X 2亩,甘薯种X 3亩。
2.目标函数:求总产最高f=6 X 1+4 X 2+3 X 3=Max 3.约束条件:(1) 土地 X 1+ X 2+ X 3 ≤95 (2) 有机肥 6X 1+5 X 2+ 2X 3 ≤400 (3) 化肥 5X 1+ 2X 2 ≤200(4) 投工 12 X 1+ 10X 2+ 16X 3 ≤1200 (5) 变量 X 1≥0, X 2≥0, X 3≥0 整理即求X 1, X 2, X 3满足⎪⎪⎪⎩⎪⎪⎪⎨⎧≥≥≥≤++≤+≤++≤++000120016X X 1012X 200 X 25X 4002X X 56X 95 X X X 32132121321321X X X ,, 使f=6 X 1+4 X 2+3 X 3=Max因此,线性规划问题的数学语言表达是:求一组变量在一定的条件下取值,使之能够满足一组约束条件,并使一个线形函数(目标函数)取得最值。
线形规划问题的标准数学模型为: 求X j (j=1、2、……n)满足下列条件:()⎪⎩⎪⎨⎧≥≥==∑=00,211j nj i i j ij X b m i b x a ΛΛ、使f=cjxj=Min(二)、线形规划问题的求解:利用单纯行表计算法: 以上次作物种植规划为例: (1) 化标准形式(加入松弛变量) 求X 1、 X 2、 X 3、X 4、X 5、X 6、X 7满足⎪⎪⎪⎩⎪⎪⎪⎨⎧=≥=+++=++=+++=+++)71(012001610122002540025695732162153214321ΛΛj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j 使f 1=-6X 1-4X 2-3X 3=Min(f=-f 1) 2.列初始单纯形表3.进行单纯形迭代(初等变换),确定换入换出变量X1、X6,确定主元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