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位》阅读答案教学设计
《第十一位》课件(1)
• 瞬间:“眨眼之间”,常用表达是“在… 瞬间” • 例:火箭发射以后瞬间就看不见踪影了。 • 顷刻:多用于描述过去的事情发生在很短 时间内。常和“间”、“之间”搭配。 • 例:外面下大雨,我忘记带伞了,顷刻 间被淋湿了。
• 顿时:作为副词,不能和介词“在”、方 位词“间”、“之间”搭配,只能用于后 一句动词前,表示过去的某个动作或情况 有急剧变化。 • 例:下课铃声一响,同学们就顿时离开 了座位,跑出去玩了。
学完第一篇文章,我们来看看 第二篇《轻轻地放下教鞭》
——金鑫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这篇文章主要是讲一位老教师在教师节那 天给孩子们上了最后的一课,这一课看似 平常,但却让人读来泪不能禁。老教师要 退休了,可他的心还是在孩子们的身上; 教鞭虽轻轻地放下了,但留下的却是那割 舍不下的师生情……
重点解读:
1、这所小学校为什么一年内陆续走了七八位 教师? 学校地处偏远,条件艰苦,教师待遇低。
2、男教师为什么说“这是能在这里工作的教 师的光荣”? 因为有那位干了二十年的女教师作表率。
如何理解课文中两次提到的白居 易的诗?
• 文中第一次出现这首古诗为课文增添了感 染力,第二次出现则使文章结尾更加生动 感人,与开头相呼应,令人回味无穷。
预习检测:
1.“第十一位”指的是什么? 2. 作者为什么要突出第十一位?
课题理解:
在一个偏远的山村小学里,一位年轻的女代课 教师成为一留下来就干了20年的第十一位教师。她 最后因患绝症而去世,为了纪念这位女教师,从此
接替她工作的永远都是第十一位教师。所以课题名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背影》阅读题答案课后练习一课一练反思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背影》阅读题答案课后练习一课一练反思《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背影》阅读题答案课后练习一课一练反思》这是一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至爱亲情是我们拥有的无上的财富,我们一定要珍惜我们正在拥有的这一份份亲情之爱。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背影》阅读题答案课后练习一课一练第一部分:1.朱自清,字,我国著名、、学者、民主战士。
(2分)2.给加点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2分)狼j奬plain()tu奬plain唐()琐屑()晶莹()3.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感情也有所不同。
请把感情写在横线上:(4分)⑴开篇点题背影,是一种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⑵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出现背影是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感情。
⑶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望着父亲的背影是表达的感情。
⑷在泪光中再次出现背影是表达的感情。
4.作者几次流泪,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答。
(3分)⑴不禁籁籁地流下眼泪:⑵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⑶在晶莹的泪光中:5.比较下列两个句子,哪一个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2分)⑴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⑵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不懂事了!6.本文开头借点题点出背影,中间叙事描写背影,收笔处借回忆照应背影,因此可以说背影是全文的,在结构上起了的作用。
(2分)7.本文多次写背影,哪些是写眼中的背影?哪些是写心中的背影?(3分)8.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2分)⑴看到后,心里感到悲伤。
()⑵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⑶感情聚积在心里得不到发泄。
()⑷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9.简答:(2分)文章写父子二人在南京勾留了一日,为什么没有介绍南京见闻?10.下列句子中的词语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⑴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
再三、终于:⑵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拣定、嘱我、又嘱托:11.按要求填空:(3分)⑴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混入这个词用得好,因为。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第一中学最新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第I卷(69分)一、论述类文章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缺少什么?周国平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个严重弱点,就是重实用价值而轻精神价值。
那么,有没有例外呢?有的,而且可以说几乎是惟一的一个例外-—王国维。
在世纪初的学者中,只有这一个人为精神本身的神圣和独立价值辩护,并立足于此而尖锐地批评了中国文化和中国民族精神的实用品格。
但是,在当时举国求富强的呐喊声中,他的声音被完全淹没了.我想从一件与北大多少有点关系的往事说起。
1998年,北大热闹非凡地庆祝了它的百年大典.当时,纯北大人或者与北大沾亲带故的不纯的北大人纷纷著书立说,登台演讲,慷慨陈词,为北大传统正名。
一时间,蔡元培、梁启超、胡适、李大钊、蒋梦麟等人的名字如雷贯耳,人们从他们身上发现了重精神价值的正宗北大传统.可是,北大历史上的这件在我看来也很重要的往事却好像没有人提起,我相信这肯定不是偶然的。
北大的历史从1898年京师大学堂成立算起。
1903年,清政府批准了由张之洞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这个章程就成了办学的指导方针。
章程刚出台,就有一个小人物对它提出了尖锐的挑战。
这个小人物名叫王国维,现在我们倒是把他封做了国学大师,但那时候他只是上海一家小刊物《教育世界》杂志的一个青年编辑,而且搞的不是国学,而是德国哲学。
当时,他在自己编辑的这份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批评张之洞拟定的章程虽然大致取法日本,却惟独于大学文科中削除了哲学一科。
青年王国维旗帜鲜明地主张,大学文科必须设立哲学专科和哲学公共课。
他所说的哲学是指西方哲学,在他看来,西方哲学才是纯粹的哲学,而中国最缺少,因此最需要从西方引进的正是纯粹的哲学。
王国维是通过钻研德国哲学获得关于纯粹的哲学的概念的。
在20世纪初,整个中国思想界都热衷于严复引进的英国哲学,惟有他一人醉心于德国哲学.英国哲学重功利、重经验知识,德国哲学重思辩、重形而上学,这里面已显示了他们与众不同的精神取向。
永远的第十一位教师阅读题答案
永远的第十一位教师阅读题答案【题目】课外阅读永远的第十一位教师在一个偏远山区的小学校里,因办学条件差,一年内已经先后走了七八位教师。
当村民和孩子们依依不舍地送走第十位教师后,人们寒心地说:“再不会有第十一位教师能留下来了。
”后来村里找了个刚从大学毕业的女大学生来代一段时间的课。
一个月后,女大学生被分配到城里工作。
当女大学生收拾好行装,离开住所,准备离开的时候,她背后突然意外地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声音在山谷中回荡,久久不绝——那是她第一次教给孩子们的诗。
她回过头来一看,一群纯真的孩子齐刷刷地跪在远处高高的山坡上——谁能受得起那天地为之动容的长跪呀!她顷刻间明白了,那是渴求知识的孩子们纯真而无奈的挽留呀!女大学生的灵魂就在瞬间的洗礼中得到了升华,她毅然决定留下来——这一留就是整整二十年。
二十年间,她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去上初中、上高中、念大学……后来这位女大学生积劳成疾,被送到北京的医院治疗……当乡亲们把她接回山村时,人们见到的只有被装在红色木匣内的她的骨灰……后来,这个村里有了不成文的规定,不论谁来教书,永远都是第十一位教师……1.文中画线句中的两个破折号有何作用?第一个破折号:第二个破折号:2.“女大学生的灵魂就在瞬间的洗礼中得到了升华”,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女大学生的灵魂就在暴雨中得到了洗涤,她觉得从此自己应该好好教书育人B.指女大学生被渴求知识的孩子们的天地为之动容的长跪感动了,坚定了留在小山村教学的信念3.村里为什么规定,不论谁来教书,永远都是第十一位教师?答案:1.解释说明话题转变2.B3.提示一是对女大学生教师的怀念,她的精神在小山村永存。
二是对后来老师扎根小山村的期盼,希望后来的老师像第十一位老师那样为小山村的孩子奉献青春。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1 《送东阳马生序》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熟读课文,背诵前两段。
作者写这篇文章,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赠送同乡后学,主要是想表达什么意思?参考答案:这是一篇劝学之作。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为学之难。
意在强调:要想学业有成,必须克服种种困难,抵制各种享乐和物质诱惑,勤勤恳恳,专心致志。
二、在求学过程中,作者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找出其中的细节,说说最让你感动的地方。
参考答案: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1)求书之难。
这是由于“家贫”造成的困难。
作者用借书、抄书的办法来克服。
(2)求师之难。
作者用跑远路、拜名师、虚心求教的办法来克服。
(3)求学之难。
主要是历尽苦寒,破衣粗食。
作者以内心的充足、精神的强大来克服这一困难。
本文中的细节描写很多。
如“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写严冬时节抄书的艰苦,简洁生动,如在目前。
又如“俯身倾耳”,仅用四个字,就写出了作者虚心求教的情态。
再如,对“同舍生”穿着佩戴的描写,用了一连串的动词,颇为传神。
最让我感动的地方是“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作者不攀比,一心向学,求学意志坚定,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三、课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找出来,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参考答案:本文多用对比手法突出事物的不同方面,或彰显矛盾,或揭示道理,鲜明而有说服力。
如“乡之先达”的倨傲粗暴,与作者的谦卑恭敬形成对比,突出作者一心向学、不怕羞辱的学习态度;“同舍生”的豪华装束,与作者的“缊袍敝衣”形成对比,突出作者内心的充实和强大;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与作者求学的种种艰辛形成对比,突出专心学习的重要性。
以上这些例子,都是相反对比,简称“反比”。
文中也有一些相同或相关的对比,可称之为“正比”,如作者的“嗜学”与马生的“用心于学”的对比,抄书时“手指不可屈伸”与访学归来“足肤皲裂”的对比。
这样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同类叠加的效果,使文章前呼后应,相得益彰。
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二教学设计:第11课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含答案
到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课目的】1.联合讲解,疏导词句,读懂文章粗心。
2.认识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蔡元培的办学目标和巨大贡献。
3.联合本文构造,认识演讲辞中心突出,有条有理的特色。
4.领会本文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培育正确的学习观、价值观。
【教课重难点】1.联合本文构造,认识演讲词中心突出,有条有理的特色。
2.领会本文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培育正确的学习观、价值观。
【教课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北京大学是莘莘学子朝思暮想的高等学府,今日我们跟从蔡元培先生走进北京大学,了解这所百年名校的前生此生。
二、作者简介蔡元培( 1868—1940 )字卿鹤,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是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教育家,中国近代学术与教育的奠定者。
1917-1928 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任职期间,决心改革,使北大相貌面目一新。
毛泽东称他为“学界泰斗、人间模范”。
蔡元培提倡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踊跃推行义务教育和社会教育。
踊跃倡议并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目标。
三、演讲背景京师大学堂创立于1898 年,是“戊戌变法”的产物。
“戊戌变法”失败后,所有新政措施几乎所有被取销,只有京师大学堂得以保存。
1911 年,“辛亥革命”颠覆了清王朝的统治。
1912 年 5 月,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
因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或八旗王孙公子,他们来上学时,有许多人还带着听差。
这些人上学不过为了升官发达,对研究学识没什么兴趣,而是想方法混资历、找靠山。
1917 年1 月 9 日,蔡元培到任北京大学校长,并主持开学典礼,发布了这篇有名的演说。
四、演讲辞1.定义:为准备演讲而写成的文稿。
2.演讲辞该如何写才能在演讲时获得优异的成效?即演讲辞有如何的特色?可说性、可听性:演讲是用口讲的,是讲给听众听的,所以语言要平常易懂、出色形象、尽量口语化——这样才能吸引听众。
假如语言乏味无味,听众很快会打呼噜的。
针对性:演讲要面对好多听众,而听众都是带着目的来的,所以演讲必定要有针对性,讲听众关怀的、想听的东西。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后题及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后题及答案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后题及答案一、读句子,根据拼音写字词。
1.cán bào()的fěi tú()拿起一块zhuān tou ()威胁他。
他看着他们,不屑地说:“hnɡ(),ch ǒu()你们那样儿,吓唬不了我!”2.那个zhí xínɡ()任务的同志巧妙地bì kāi()了穿着高筒马靴、形似móɡuǐ()的jūn fá()。
二、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 文中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前后呼应,这样写的好处是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清楚,印象和感受更加深刻,同时又使文章前后连贯。
()2. 本文是一篇回忆录,是按照第三人称的写法叙述的。
()三、赏析句子。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1. 把这句话改为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描写李大钊态度的词语是________,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体会到李大钊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
从这句话可以体会到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四、课内阅读。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
母亲哭了,妺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
第11课《老王》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老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把握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特征的方法。
2、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品读法、探究法、拓展法等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3、体会我和老王的善良,领悟文中追求的平等观念。
【教学重点】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品读法、探究法、拓展法等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我和老王的善良,领悟文中追求的平等观念。
【教学准备】ppt课件;互动课堂软件。
【教学过程】一、单元目标,导入课文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
单元目标上这样介绍:“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
其实,普通人也一样可以活得精彩,抵达某种人生的境界。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位小人物,我们不知道他具体的名字,只知道他和老师同姓,我们称呼他为“老王”。
(板书课题)二、圈画课文,了解老王老王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在文中圈画出概括老王特点的词。
(预设:“老实”“不幸”)1、读“老实”“老实”这个词内涵很丰富,可以是肯定,也可以是否定,可以说是不灵活,也可以说是不能干。
鲁迅曾说“老实”是无用的别名。
大家想一想,老王的“老实”是指的什么?作者用哪些事表现他的老实?(预设:“老实”说老王很善良。
)(预设:给我们送冰,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你读出了什么言外之意?尤其是“愿意”——为什么车费减半)(“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句子重读在哪里?——“钱先生”——体现一种同情,一个不幸人对另一个不幸人的同情,一个拉车的对两个文化人的同情)(概括:老王的“老实”不是无能,不是不灵活,不是不能干,而是一种善良的品性。
)2、说“不幸”大家觉得老王有几大不幸?(身体残疾、失去组织、没有亲人、经济贫困)(配乐朗读句子)你觉得老王自己认为他最大的不幸是什么?(老王心中最大的渴望是什么?)(预设:关注第四段“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
第十一课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一等奖
第十一课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一等奖《第十一课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第十一课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基础知识积累】学会6个生字。
正确读写神圣、悠悠、庄重、仪式、抱歉、溜走、介意、追问、荒唐、声望、割舍、大吃一惊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
抄写印象深刻的句子;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提出不懂的、有价值的问题与同学讨论;体会课文写作上的一些特点。
【情感与思想】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拓展与延伸】结合课文内容与自己的学习实践,讨论自己以后该怎样学习,并写一篇读后感。
【重、难点突破】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一段小提琴《梁祝》引入。
同学们,你们说这段音乐好听吗?它是用什么乐器演奏出来的吗?提示:可能同学们会说好听,有的甚至能够回答出是小提琴演奏的。
然后继续说:其实,只要我们肯用功,也一定会拉得这么好的!为什么?因为一个在音乐方面被称为白痴的人都能够把小提琴拉得非常好,何况我们这些不是白痴的人呢?(以开玩笑的口气说,但也带着几分很认真的语气)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唯一的听众》板书课题:唯一的听众解题:听众,应该是很多人,要不然就不能称之为众了。
然而,由于文中的作者音乐素质太差,连他的父亲与妹妹都不愿听他练琴,所以,他只有这么一位听众了。
大家觉得都很奇怪吧?这位听众有问题吗?下面,我们就自读课文,看看文章都底写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位什么样的听众。
二、自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弄清唯一听众的身份,我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通过这件事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呢?教学提示:这几个问题可以合成一个问题来回来,其实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一课 第十一位
七年级汉语《第十一位》学案课题:第十一位课时安排:第二课时(初学课文)授课类型:新授课课程标准:阅读理解课文,能掌握课文内容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能用普通话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
2..理解本课课文内容及课文中出现新词的意思和结构。
能力目标:自主学习,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具备初步的自学能力。
德育目标:教育学生尊敬老师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其处理方法:能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用多听,多说等方法来处理。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用课文材料发展社交能力。
用多说,多读,多练等方法来处理。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课文中的新词老师准备:老师查找有关材料,课件等(一)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入新课。
(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这节课的内容打下扎实的基础。
)同学们,在你成长的经历中,有没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师?如果有,他们在哪方面让你难以忘怀?对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学生举手说说自己的看法。
2.上课文:1.板书课题。
2.抽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让一名学生读课文。
3.老师范读,领读,抽读,齐读然后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叙述大意,一边读课文一边讲解课文中的有些词语。
3. 解释新词语:1.极副词表示达到最高度。
2.陆续副词表示先先后后,时断时续。
3.只好副词表示“不得不;只得”的意思。
4.谁知,即“谁知到”,用在反问句里,表示“没有一个人知道’的意思。
5.一瞬间转眼之间,形容时间极短。
4.学习课文第一段(1---3):学生自设题并进行一问一答(目的是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启发学生的思维,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并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四个人一组进行讨论问题,每一组人选两题并选举代表发言课文中的第十一位教师指的是谁?第十一位教师为什么来到山村?第十一位教师为什么没有离开小山村?第十一位教师在山村里的教学情况怎么样?这一段交代事件发生的地点,背景,叙述第十一位教师来山村的原因和在山村工作的情况。
1.小山村缺少教师的原因:2.第十一位教师离开山村让山里人失去了希望。
《第十一位》阅读答案
《第十一位》阅读答案《第十一位》主要讲述了一个偏远贫穷的小山村始终没有教师肯留下,一位代课的女大学生为了小山村的孩子们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成了永远的第十一位,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第十一位》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第十一位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有一所小学校,因为各方面条件极差,一年内已经陆续走了七八位教师。
当村民和孩子们依依不舍地送走第十位教师后,就有人心寒的断言,再不会有第十一位教师能留下来了。
乡里也实在派不出人来,后来只好请了一位刚刚毕业正等待分配的女大学生来代一段时间的课。
不知女大学生当初是出于好奇或是其它什么原因,总之,她很快和孩子们融洽地生活在了一起,孩子非常喜欢这个既教他们读书又教他们唱歌跳舞的女老师。
三个月后,女大学生的分配通知书到了,孩子们只好像以往十次那样去送这位他们喜爱的代课教师。
那天,就在代课教师含泪走下山坡的那一瞬间,突然她听到背后传来她第一节课教给孩子们的古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背诵的声音久久回荡,越来越大,年轻的代课教师回头望去,二十几个孩子齐刷刷地跪在高高的山坡上,没有谁能受得起那天地为之动容的一跪啊!孩子们目光中蕴含的情感,顷刻间让她明白,那,那哪里是念诗,那分明是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纯真而无奈的挽留啊!代课教师的脚步再也走不动了,她跑向山坡和孩子们紧紧地抱在一起,于是她成了第十一位教师。
往后的日子,她从这所小学校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孩子,去读初中、高中、大学,而她这一留就是整整二十年。
当我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正是女教师患病被送往北京治疗的期间。
我一直想去探望她,但因为种种原因,没能见到这位乡村女教师。
当我终于有机会来到这所小学时,已有一位男教师来接她的班。
新来的男教师对我说:“咳,她患了绝症,从北京回来的只是她的骨灰”!我看到她的骨灰,装在一个红色的木匣子里,可惜上面连照片也没有。
临走时,这位男教师还告诉我:“我们这所学校,已经没有第十二位教师的说法。
初中语文课文11课教案
初中语文课文11课教案篇一:七年级语文11课春公开课教案11 春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体会本文从不同侧面描绘的春景之美,找出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并加以欣赏。
,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理清文章的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对大自然和春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感知课文内容,把握的感情。
,2.排比、比喻、拟人等语句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1.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2.学习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欣赏四季风景图片,感受春天的气息)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又绿江南岸”??刚才说的都是古人对“春”的描绘,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今人是如何称颂“春天”的。
请打开课本,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春》(板书课题)。
,二、浅层阅读——整体感知1、连接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
,朱自清的创作以散文与诗歌为主,其中又以散文成就最高,其散文语言洗练、文笔秀丽。
著有诗集《雪朝》(与人合著),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欲共赏》等。
2、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3、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4、走进文本,感知情节。
听读课文,寻找文章的画面美,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主要围绕“春”写了什么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2)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3)你认为笔下哪幅画面最美?它美在哪里?你能为你最喜欢的画面配上一句古诗吗?(4)在文中表达的感情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自己读《春》时的感受。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1课《老王》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1课《老王》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老王》教学设计课题《老王》授课教师年级七年级学科语文教学目标1、认真浏览简介,了解写作背景,明白当时作者的处境。
2、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线索。
3、细读课文,了解老王的生活状态。
课前:完成爱学APP或教学资源平台网上任务自主学习发布任务自主学习在钉钉班级群上发布回顾课文的任务任务: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提取老王的信息。
收集学情二次备课根据学生任务完成情况调整课程内容科任老师根据自己班级的爱学或预习任务完成的准确情况,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自行进行二次备课。
课堂:交流展示,合作探究教师活动设计意图预设时间导入:《三字经》的第一句是“人之初,性本善”,可见,善良是为人之本。
与人为善,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今天,我们就要以善良体察善良,去关注一个普通的善良人——老王。
以《三字经》的引用吸引学生的注意1分钟走进作者杨绛,钱钟书夫人,原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
作家、文学翻译家。
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
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
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
主要译著有《堂·吉诃德》,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长篇小说《洗澡》。
写作背景文章作于1984年。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
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地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了解作者的生平,尤其是当时文革的背景,有助于同学们理解人物当时的生活处境,理解作者与老王的珍贵情谊3分钟读准字音注重字音的准确性2分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明确:“我”与老王的交往通读全文,初步认识文章脉络1分钟2、速读1—4段,作者给我们介绍了什么情况从这些信息你读到了什么(从职业、家人、外貌、居住条件等方面来看) 明确: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取概括主要信息3分钟3、仅就人物基本情况来看,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来形容你眼中的老王。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试卷(精选五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试卷(精选五篇)第一篇: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试卷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试卷一、积累运用部分(40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A.旸谷(yáng)璀璨(càn)酷肖(xiào)目光灼灼(zhuó)B.伫立(zhù)胆怯(qiè)掠起(lüě)彻夜不寐(mèi)C.皓月(hào)炽热(chì)稽首(qǐ)脂粉奁(1ián)D.驰骋(chěng)天穹(qióng)污秽(huì)千山万壑(hè)2、形似字组词有误的一项是()(3分)A.梗(木梗)哽(哽咽)眩(眩目)炫(炫耀)B.睥(睥睨)啤(啤酒)冽(凛冽)洌(清洌)C.蜒(蜿蜒)诞(诞安)馈(馈赠)遗(遗嘱)D.谛(真谛)啼(啼哭)憔(憔悴)礁(礁石)3、结合语句解释词语有误的一项是()(3分)A.(屈原)时而伫立睥睨,目中含有怒火。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B.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
形容:面容,脸色。
C.我要向你稽首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
D.它飞舞着,像个精灵。
精灵:鬼怪。
4、下面这段文字中的关联词语,有三处使用不当,请加以修改。
(3分)工作最多的人往往最珍惜时间,这是因为他们有明确的目标,不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合理地安排着自己的工作,而且不是在犹豫不决中浪费时间。
因此,有效地利用时间、珍惜时间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在你的生活中确立一个奋斗目标,并且也尽心尽力地去实现这一目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根据语境填写诗句。
(4分)幸福是什么?幸福是白居易“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流连忘返;幸福是陶渊明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悠闲自得;幸福是苏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好祝愿。
第十一位
课题:<<第十一位>>时间: 2011年9月5日至2011年9月9日授课教师: 哈丽旦教学总目标:一、运用边读、边思考、边记的读法,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二、以课文为材料,通过读写听说训练,扩展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三、围绕本课话题,不断提高汉语交际能力。
教法与学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方法加强对课文的理解,采用提问、引导的方法讲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教材、。
第一课时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的词语,掌握重点词,能灵活运用。
2、理解词意,能体会运用词语要适当变化能力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引导学生想象,理解课文的主题。
情感目标:理解教师的伟大、辛苦、尊敬教师、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1、从文中学习词语,根据上下文理解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能发挥想象力。
-----教学过程:任务: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如:轻声读、默读、小组读、同桌一起读),遇到不懂的词看拼音或查字典多读几遍。
掌握本课出现的词语的读音,写法和用法。
要求:以自学和小组学习过程中找出不理解的词句,互相讨论,解决。
老师指导学习。
※、重点词语讲解:1.实在:(副、形)①副词:的确。
实在太好、实在太难实在不知道(1)他的学习实在太好了。
(2)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解决这件事。
②形容词:诚实、不虚假。
为人实在实实在在地说(1)这个人很实在。
(2)踏实实在在地说:“你做了一件好事。
”2.融洽(形)彼此感情好,没有抵触融洽相处关系融洽谈得融洽(1)我们的关系非常融洽。
(2)他们谈得很融洽。
3.挽留(动)使要离去的人留下来。
挽留家人挽留大家挽留下来多次挽留(1)我在三地挽留,可是客人还是走了。
(2)经过多次挽留,他终于答应留下来了。
4.蕴含(动)包含蕴含丰富蕴含丰富的内容蕴含着感情(1)这段话里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2)他们的谈话中蕴含着对老师深厚的感情。
1课第十一位课文2
思考一占诗重复出现的用意和象征意义。 用意:再一次强调,对孩子来说,教师的 培育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象征意义:“一岁一枯荣”具有两层含 义:既象征着一批一批的教师来到山村, 又象征着一批一批的孩子受到教育、长大 成才。 3.归纳文章的结构 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呼唤着教师,孩子 的成长需要教师精心培育,教师用自己一 生的心血换来孩子的未来。
第一课 第十一位
课文
古再努尔。阿布力米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读 懂每句话,提高阅读能力。 3.学会新的句型。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能分析文章的结构,概括课文的主 要内容。
【重点难点】 重点:熟读本课课文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句子和句 式的意义及结构 【解决办法】督促学生反复都课文、背诵课 文 【教具】书,黑板,字典,素质教育新教案 【德育渗透点】 体会女教师与孩子之间的感人真情,体会文 中古诗反复出现的作用
作业: (1)熟读课文,能流利地口述。 (2)写出全篇课文的复述提纲。
(二)自渎课文 1.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第九至第十三自然 段(约3分钟) 要求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 (1) “我”到小山村见到了谁? (2) “我”到小山村见到了“第十一 位教师”了吗?为什么? (3)小山村为什么没有“第十二位教 师”的说法? (4)孩子们为什么早上要背诵古诗?
2.串讲课文 第三段(9——1 3自然段) 叙述了“我"去小山村的见闻。 (1)见到了新教师和第十一位 教师的骨灰。 (2)男教师向“我”介绍了 “第十一位教师”的含义。 (3)早晨听见孩子朗诵古诗。
校本课程《第十一位》教学设计
10 《第十一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记住本课10个生字和理解本课词语的词义和用法。
2、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本课词语的字音、字形,掌握词语的用法,能用词语造句。
3、能初步理解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向女教师学习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教学重点:1、记住本课10个生字和理解本课词语的词义和用法2、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本课词语的字音、字形,掌握词语的用法,能用词语造句教学难点:1、丰富学生的词汇知识,能用所学过的词汇量发展社交能力。
2、我们一定要向女教师学习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教学方法:老师领读,学生跟读:老师解释词义,学生造句学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你最难忘记的老师是哪一位?为什么你还记得她?(学生举手回答)说得好,因为她有一种奉献精神,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位这样的具有奉献精神的女教师的先进事迹。
打开课文。
学习第10课《第十一位》。
二、新授课文1、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齐读三遍课题。
2、抽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让一两名学生读词语。
3、板书词语。
4、老师范读,领读、齐读、抽读,老师及时纠正发音上的错误。
5、讲解词语同时,让学生口头造句。
规定:我们要在规定时间回到学校。
绝症:她身患绝症,坚持不了多长时间了。
心寒∶他到处讲我的坏话,我的心寒了。
偏远:他家住在偏远的山区。
6、同义词学习。
让同学比较学习同义词,了解意思,在造句中理解词义。
①瞬间---顷刻---顿时例句:飞机飞上天,瞬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顷刻间,电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而下。
他的话音刚落,会场顿时想起了一片掌声。
三、读一读,想一想。
1、根据所学过的知识口头回答问题。
“第十一位”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突出第十一位? 2、熟读上节课学习过的词语。
四、学习课文内容1、抽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让一两名学生读课文。
2、听课文录音。
3、老师范读,领读、齐读、抽读,老师及时纠正。
2021年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第二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2021年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第二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1分)大师林语堂林语堂(1895-1976),福建漳州人,著名文学家。
被西方社会誉为除孔夫子外,最广为西方人认识的中国文人。
他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的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化大师。
林语堂说:“我从未有写过一行讨当局喜欢或是求当局爱慕的文章,我也从来没说过讨哪个人喜欢的话;连那个想法也压根儿没有。
”1925年底,“首都革命”爆发,林语堂和群众一起,拿着棍子、石头等简单防御工具,与警察展开了肉搏战。
他早年苦练的棒球技术发挥了威力,他投起石头来,又准又狠。
围观的群众不断叫好,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弹药”。
搏斗中,他的眉头被击中,鲜血直往外冒,周围的人劝他回家休息,他坚决不肯。
妻子看见林语堂满身是血地回来了,很是心疼,她不许他再上街。
可一不留神,林语堂又偷偷地带了一袋石头出门了。
林语堂在美国留学期间受过胡适的资助。
后来胡适任民权同盟北平分会的会长,撰文反对“释放一切政治犯”的主张。
林语堂认为他违背了民权同盟的章程,不顾与胡适的私人交情,坚决赞成将他开除出会。
林语堂的介直感动了陈友仁,1927年他邀请林语堂到汉口的革命政府担任外交部秘书长,地位仅次于陈友仁这个部长,但半年后林语堂即离开了武汉。
这六个月,是林语堂一生中唯一的官场生涯。
他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一是管自己的事的,一是管人家的事的。
前者属于吃植物的,如牛羊;后者属于肉食者,如鹰虎。
林语堂说吃植物的不能和吃肉食的在一起共事,于是决定辞官。
林语堂说:“我是农家的儿子,在山里长大,我心思和偏好都简朴。
童年时与自然接近,足为我一生智识与道德上的后盾,使我鄙视社会中的伪善和人情的势利。
”林语堂是中外闻名的学者,但他的天性中却充满了真稚。
林语堂曾一度心血来潮研制中文打字机,结果没弄成,几乎倾家荡产,只好寄居在朋友家中。
妻子非常担忧,每天都重复说:“我们没钱了,我们欠人家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位》阅读答案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reading answers for 11th place
《第十一位》阅读答案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
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
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
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第十一位》主要讲述了一个偏远贫穷的小山村始终没有教
师肯留下,一位代课的女大学生为了小山村的孩子们奉献了自己
的一生,成了永远的第十一位,小泰在这里整理了《第十一位》
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第十一位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有一所小学校,因为各方面条件极差,一年内已经陆续走了七八位教师。
当
村民和孩子们依依不舍地送走第十位教师后,就有人心寒的断言,再不会有第十一位教师能留下来了。
乡里也实在派不出人来,后
来只好请了一位刚刚毕业正等待分配的女大学生来代一段时间的课。
不知女大学生当初是出于好奇或是其它什么原因,总之,她
很快和孩子们融洽地生活在了一起,孩子非常喜欢这个既教他们
读书又教他们唱歌跳舞的女老师。
三个月后,女大学生的分配通知书到了,孩子们只好像以往
十次那样去送这位他们喜爱的代课教师。
那天,就在代课教师含
泪走下山坡的那一瞬间,突然她听到背后传来她第一节课教给孩
子们的古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
生!……那背诵的声音久久回荡,越来越大,年轻的代课教师回头
望去,二十几个孩子齐刷刷地跪在高高的山坡上,没有谁能受得
起那天地为之动容的一跪啊!孩子们目光中蕴含的情感,顷刻间让
她明白,那,那哪里是念诗,那分明是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纯
真而无奈的挽留啊!代课教师的脚步再也走不动了,她跑向山坡和
孩子们紧紧地抱在一起,于是她成了第十一位教师。
往后的日子,她从这所小学校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孩子,去读初中、高中、大学,而她这一留就是整整二十年。
当我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正是女教师患病被送往北京治疗
的期间。
我一直想去探望她,但因为种种原因,没能见到这位乡
村女教师。
当我终于有机会来到这所小学时,已有一位男教师来
接她的班。
新来的男教师对我说:“咳,她患了绝症,从北京回
来的只是她的骨灰”!我看到她的骨灰,装在一个红色的木匣子里,可惜上面连照片也没有。
临走时,这位男教师还告诉我:“我们
这所学校,已经没有第十二位教师的说法。
无论以后谁来接班,
永远都是第十一位。
这是我和所有能在这里工作的教师的光荣。
”他还告诉我:“这所小学校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
”我问他:
“是什么?”他当时没有立即告诉我。
他只是微笑着对我说:“明
天早晨你就会知道。
”
第二天,我早早从距小学校几里远的乡村招待所起来,刚刚
爬到院墙外那座高高的山坡,就远远听到白居易那首熟悉的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啊,孩子们每天早读都在怀念他们的老师!
《第十一位》阅读题目:
小题1: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2分)
小题2:“送走第十位教师后,就有人心寒地断言:再不会有第十一位教师留下来。
”“心寒”一词与文中哪句话照应?开头这
样写的目的是什么?(2分)
小题3:“无法预料的情形”指什么?(2分)
小题4:“没有谁能受得起那天地为之动容的一跪”改成问句(2分):
小题5:代课老师的脚步凝滞了,为什么?她作出了怎样的选择?(3分)
《第十一位》参考答案:
小题1:主要讲述了一个偏远贫穷的小山村始终没有教师肯留下,一位代课的女大学生为了小山村的孩子们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成了永远的第十一位。
小题2:“因为各方面条件差,一年内已经陆续走了七八位教师”。
开头写“走”与后文女教师的“留”形成强烈的对比,更突出女教师精神的可贵。
小题3:二十几个孩子齐刷刷地跪在高高的山坡上,背诵女教师第一节课教他们的古诗,以此来挽留女教师。
小题4:有谁能受得起那天地为之动容的一跪呢?
小题5: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纯真而无奈的挽留,以及身为教师的神圣使命感使代课教师脚步停住了。
她选择了留下,并且一留就是二十年。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