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整合与行政管理创新研究知识分享

合集下载

区域协同背景下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战略思路研究

区域协同背景下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战略思路研究

区域协同背景下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战略思路研究刘亮【摘要】科技创新已逐渐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而由于科技创新活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需要众多企业通过合作实现技术革新,从竞争走向竞合的跨区域协同创新正逐渐成为科技创新的新趋势.作为国内经济最发达、科技创新要素最集中、区域协同合作起步最早的地区之一的长三角地区,需要在当前"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大背景下,加大科技创新合作和协同发展的力度.为此,本文在分析了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合作协同发展现状、形势和要求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目前在科技创新合作和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瓶颈和问题,并从总体思路、功能定位、保障机制和组织保障等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战略和解决思路.【期刊名称】《上海经济》【年(卷),期】2017(000)004【总页数】7页(P75-81)【关键词】区域协同;科技创新;创新协同;科技创新中心;战略思路【作者】刘亮【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上海 200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04目前,科学技术正成为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科技与经济日趋融合已成为当前世界的主要趋势之一。

而我国也正面临着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历史机遇,“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随着我国逐渐进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以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支撑”。

由于科技创新活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需要众多企业通过合作实现技术革新,从竞争走向竞合,跨区域的协同创新正逐渐成为科技创新发展的新趋势,成为优化区域整体创新能力的基础。

作为国内经济最发达、科技创新要素最集中、区域协同合作起步最早的地区之一的长三角地区,需要在当前“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大背景下,借助自身的科技创新集群优势、产业链整合优势和区域一体化发展先发优势,在国内的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中率先突破,形成垂范。

滨海新区区域整合与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滨海新区区域整合与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别 是 管 理 体 制 问题 长期 以 来 没 有 理 顺 , 经 成 为 滨 海 新 区 开 放 开 发 的 掣 肘 和 亟 待 解 决 的 问 已
题 。在 借 鉴 上 海 浦 东 新 区发展 经 验 的基 础 上 , 们 提 出 滨海 新 区 管 理 体 制 改 革 的 原 则 和 三 个 改 革 方 案 , 在 对 其 我 并
上 世 纪 9 代初 已明显 落后 于全 国平 均水 平 , 0年 在 环 渤 海 区域乃 至 中 国北 方 经济 地 位 明显 下 降 。为
加 快 发展 步伐 , 津市 于 1 9 天 9 4年 3月 市人 大十 二 届 二 次会议 上 提 出 “ 十 年 左 右 的时 间 基 本 建成 用
20 0 9年 第 2期
NO. 20 2, 09
天津师范大学学 报( 会科 学版) 社
J u n lo a j r lUnv r i S ca ce c ) o r a fTin No ma ie st i n y( o il in e S
总 第 2 3期 0
S m . 0 u No 2 3
收 稿 日期 : 0 8 1 -0 2 0 —11
我 国北 方重 要 的物 流和 航空 货运 中心 。
基金项 目: 国家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规 划 项 目 (5 Z 0 1 ; 国博 士 后 科 学 基 金 会 面 上 资 助 ( 0 8 4 0 9 ) 天 津 师 范 大 学 服 务 天 津 市 与 0B Z0 )中 200303 ; 滨 海 新 区专 项 科 研 计 划 项 目 ; 津 师 范 大 学 课 题 (2 —2 Q8 ) 天 1 75 W 4。 作 者 简 介 : 曲夫 , 津 师 范 大 学 ( 津 3 0 8 ) 治 与 行 政 学 院 博 士 后 研 究 人 员 ; 润 成 , 津 市 教 育 委 员 会 主 任 , 授 , 士 生 导 贺 天 天 037政 靳 天 教 博 师 ; 春华 , 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 , 士生导师 ; 焱 , 津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讲师 , 士 。 吴 天 博 刘 天 博 1

以改革促统筹,“一区多园”模式争议的破解之道

以改革促统筹,“一区多园”模式争议的破解之道

以改革促统筹,“一区多园”模式争议的破解之道长城战略咨询关于“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研究”系列→通常认为“一区多园”包含两种形式,一种是指将跨行政区或地理上不连片的园区整合并入高新区,突破高新区原有的地理空间,形成“多园”;另一种是指同一功能区内部的多个专业园或产业集聚区。

本文仅讨论第一种“一区多园”形式。

01全国高新区普遍出现“一区多园”发展模式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关村、天津高新区、深圳高新区等发展较快的国家高新区为进一步推进产业规模扩张,在现有范围内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相继开展了“一区多园”模式的探索。

如1991年,中关村建立丰台、昌平两个科技园区,以弥补海淀区建成空间不足的问题后,走上了“一区多园”的道路。

到目前为止,中关村已经发展成了“一区十六园”。

此后,上海张江高新区、福州高新区、宜昌高新区、江门高新区等均实施“一区多园”模式,助推高新区发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高新区进入新一轮“一区多园”模式探索期。

2017年,南京市集中力量打造15个高新园区,形成南京高新区“一区十五园”发展格局。

2018年,重庆市整合九龙坡区、沙坪坝区、大渡口区、北碚区、巴南区、江津区现有工业集聚区,组建为新的重庆高新区,形成高新区“一区多园”模式,辖区面积增至1031.2平方公里。

2019年,深圳市将南山园区、坪山园区、龙岗园区、宝安园区、龙华园区等纳入深圳高新区范围,形成高新区“一区两核多园”发展格局,规划面积扩大到159.48平方公里。

由此,“一区多园”成为诸多国家高新区发展模式,但与此同时,有观点认为,部分高新区采取“一区多园”模式后,高新区平均发展质量和水平有所下降。

如何通过优化“一区多园”管理体制,促进“一区多园”发挥正面积极作用成为值得探究的问题。

02“一区多园”管理体制包括三种类型实施“一区多园”发展模式后,高新区管理体制会相应发生变化,原管委会升级,同时,各分园组建各自的管理机构,按照高新区管委会承担的职能和权限划分,形成建设主导型、非建设主导型(协调管理型)、半建设主导型三种类型:01建设主导型高新区管委会管理区域内人、财、物等所有事项,负责所辖区域的开发、建设、运营和管理,对所有园区形成“五统筹”,即统筹组织协调、统筹产业规划、统筹管理、统筹招商、统筹项目建设。

“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育人研究

“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育人研究

“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育人研究一、概述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科技的进步,学生社区管理在育人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多以单一的行政管理或学生自治为主,难以全面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成长需求。

本文提出了“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旨在通过整合各类资源,优化管理手段,构建全面、系统、高效的育人环境。

“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是一种将行政管理、学生自治、学术指导、心理咨询、生活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管理模式。

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社区为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服务与支持。

该模式旨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管理效率,营造积极向上的社区氛围,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1 研究背景在现代化教育背景下,学生社区作为学生学习、生活、交流的重要场所,其管理模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传统的学生社区管理模式往往侧重于单一的服务或管理功能,如宿舍管理、学生活动组织等,缺乏整体性和协同性,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

探索一种全面、高效、人性化的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模式,旨在通过整合学生社区内的各类资源和服务,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服务和管理,从而优化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该模式不仅关注学生的基本生活需求,还注重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个人成长需求等,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中的人本思想和全面发展观。

目前关于“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的育人研究尚显不足,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的育人效果及其影响机制,以期为优化学生社区管理模式、提高育人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同时,本研究也期望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社区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区域空间整合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区域空间整合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9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1 1 1 1
2011年 科研热词 空间结构 长三角 都市圈 证券公司 行政区划调整 营业部 空间联系 空间管治 空间整合 空间布局 空间均衡 生态环境治理 生态治理 生态价值 渭河流域 流域经济 河西走廊 模式 机理 旅游目的地 文化互动 整合 效率 政府层级 必要性 工业化 城市群 城市生态问题 城市发展 城市化 因特网 合作治理 可能性 区域管治 区域生态 区域因素 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产业结构变动 区划创新 京津冀 主体功能区 中部金三角 中部崛起 上饶 esda—gis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科研热词 集聚租金 重力模型 资源 节事 空间结构 税收竞争. 甘肃省 时空差异 新经济地理 断裂点理论 文化生态 文化产业 政府主体 城市等级 城市体系 地理联系率 地方政府竞争 地方政府 区域 农业 全要素生产率 传媒 中心-外围 中国开渔节

长三角区域行政一体化研究

长三角区域行政一体化研究

莲教 授是我 国最早涉 入区域 行政的研究者之一 。
她认 为, 区域行政是公共管 理学科 的分支领域 , 起
利弊害。以 D ・ 诺斯 、 柯武刚和史曼飞等为主要代
表 。()区域理论的研 究。根据小约瑟夫 的定义, 2
区域是指 由于地理 因素方面 的关系 ,使得某一地
源 于经济全球 化下 区域主义 和 区域 竞争 的崛起 ,
法和研究视野 , 而我 国则还处于起步阶段 。
此外摩根等 人也有 一定的代表性 ,他们提 出了建 构“ 习型区域” 学 的问题 。 4 区域分工的研 究。 () 根 据该理论,相 互之 间供给条件 的差异是 国际或区 域分 工发生 的根本原因, 区域 内实行不同的分工 ,
政府 就要采 取一系列降低 或消 除障碍流通 的措施


区域行政一体化的理论支撑
同时具备相 当程度 的相互依赖关系 的地区 。这方 面研 究主要集 中在区域化 、 区域认同意识、 区域合 作、 区域整合和区域 内聚 力等方 面进行 。 () 3 区域 竞争力和区域创新的研 究。这 方面研 究以 M. 波特 为代表 。他得 出了许多著名结论 , “ 如 国家竞 争优
及 市场经济 条件下区域竞争的加剧和 区域 间大量
公共 问题 的兴起 。研 究重点应包括区域行政 的基
区部分 ( 如邦 、 州或省等) 以相互结合在 一起 , 得 并
础理 论、 区域 内政府 间竞争与合作、 区域内政府 间
收稿 日期 :0 60 .8 2 0 .30
作者简介 : 胡晓 东(9 8 , 汉族 , 17-) 男, 江西会 昌人 , 南京 农业大 学公共管理 学院行政管理硕士研 究生, 究方 向 研

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创新项目的进一步拓展,集成多种创新

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创新项目的进一步拓展,集成多种创新

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创新项目的进一步拓展,集成多种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

区域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增强区域创新能力。

既要仰望星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又要脚踏实地,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主战场,突出区域特点和优势,完善优化区域创新体系。

在新时代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更高要求下,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必须多措并举、协同推进,发挥好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一是对标国家创新布局和战略需求,积极承接国家重大创新项目、重大科技工程,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和颠覆式创新能力。

新时代的科技创新有赖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更有赖厚实创新驱动发展的应用实践。

有较强创新和经济实力的地区,要积极承担国家大科学工程和重大科技项目,融通国家或国际创新资源,培养国际一流创新人才和团队,通过开放创新,持续产出和及时转化应用全球领先的重大原创性成果。

要重点支持和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优势的学科和产业平台,厚植科技创新的人才、平台、产业和研究基础。

积极整合协同区域内外创新资源,统筹区域创新主体,共同争取重大科技工程和项目落户,形成高端创新资源的区域汇聚。

二是协调区域创新主体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效对接融合,发挥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辐射带动作用和知识溢出效应,实现协同发展、互动发展,提升区域创新的整体水平和效用。

加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协同管理,促进重大创新成果和关键技术辐射扩散。

如安徽积极推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落户获批,推进国家实验室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通过各种新型研发机构和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形成相互衔接、互为支撑的创新体系,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等优势领域,形成区域特色科技创新的全链条设计、系统化发展。

三是全面推进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创新治理,增强企业研发能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浅谈风电企业区域机构整合及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工作

浅谈风电企业区域机构整合及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工作

浅谈风电企业区域机构整合及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工作发布时间:2022-10-10T03:38:38.275Z 来源:《中国电业与能源》2022年6月11期作者:关泽宇[导读] 风能是全球公认的能够有效减缓气候变化、提高能源安全、促进低碳经济增长的新能源。

关泽宇华电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分公司山西省太原市 030006摘要:风能是全球公认的能够有效减缓气候变化、提高能源安全、促进低碳经济增长的新能源。

我国是风电机安装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风电企业应抓住机遇,注重提升区域机构整合和人力资源优化能力,加强机构整合,科学配置人力资源,进一步提升企业工作质量和效率,促进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字:风电企业;区域机构;整合;人力资源;优化配置随着风电的规模的快速扩张,一个集团在同一区域存在多个风电项目现象越来越多,原先一个风电项目一个机构、一套人马的模式带来的成本高、低效率在多个地方出现。

迫切需要进行区域整合,以便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一、风电企业区域机构整合后职能定位区域机构整合在于充分发挥区域分公司作用,促进区域分公司内部协同效益的发挥和内部资源整合,以及作为保障协同效应实现的规范治理和有效管控,从而实现集团的战略目标。

风电企业实行区域机构整合后,对原有管理职能进行有效分解及延伸,总部的对风电项目公司的管理职能下移至区域分公司,总部对区域分公司实行战略管控。

区域分公司实行总经理负责制,由区域总经理全面负责区域公司授权范围内的各项业务的管理,并向公司总部负责。

区域公司的管理机构按照法律地位弱化、管理职能强化的设置原则,将项目公司的大部分管理职能上移,统筹规划企业生产经营工作。

具体部门的设置根据区域分公司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具体处理。

风电场生产运行和安全管理等工作按区域公司相关制度要求和电力规程规范统一管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升效率,提高效益。

区域化管理在风电业务中的具体体现就是“以公司风电业务战略目标为中心”重新设计公司的组织机构,打破原有的公司、部门界限,将所有项目按照所在地域进行片区划分成立区域公司,本着“促进战略发展、规模化经营、集中管控、优化和合理调配资源、专业管理精细化、提高效率和效益、谨慎稳妥推进”等七项原则,集中管理区域内风电业务的开发、建设和生产等各项工作。

我省区域产业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成因

我省区域产业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成因

我省区域产业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成因与对策建议摘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产业协同是关键。

目前,我省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缺乏长效机制,行政管理体制约束十分明显。

应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江苏省情,确立调控目标,形成产业协同倒逼机制;创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机制,强化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力和影响力;建立政府推动与市场驱动相结合的南北共建机制,拓宽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建立区域战略联盟,形成层级分工、错位发展的区域格局。

南京财经大学宣烨教授承担省社科基金项目“‘十二五’时期江苏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及政策研究”,分析我省区域产业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区域产业协同是指区域内各产业协调发展和整体结构不断优化,以及区域间产业的合理布局和分工。

它既包括区域内产业部门的协同,也包括区域间产业空间(地域)的协同。

区域内产业部门协同,要求在国民经济体系中产业间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表现为合理的三次产业结构,以及第一产业对第二产业的支撑和第二、第三产业间的互动发展,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联动与融合。

区域间产业空间协同,要求各区域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寻求产业功能的互补和互动,形成各具特色、合理分工的产业格局。

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对我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核心内容,是江苏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苏南“转型升级”、苏北“加速发展”的主要路径,有利于江苏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

一、区域产业协同现状、问题和原因江苏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现状表现为5个特征:1.三次产业结构及要素配置趋于优化。

我省三次产业占比从1995年的16.80/52.67/30.53,调整为2010年的6.13/52.51/41.35,第一产业比重逐步降低、第二产业基本保持不变、第三产业不断提升。

2.三次产业间协同成熟度均处于“较成熟”阶段,但存在行业与区域差异。

从2005-2010年灰色关联度平均值来看,全省第一、二产业间的协同成熟度数值较高,在0.65-0.71之间,其中苏南最高(0.71),苏中(0.65)与苏北(0.66)较为接近。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整合与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整合与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摘 要 : 长株潭城市群“ 两型社会” 建设试验 区在 区域整合与经济一体化发展 中取得 了一 系列 巨大成绩 , 但 同时也存 在 不少矛盾和 问题 , 特别是三市行政 区划分割所带来 的行政管理体 制 问题长 期 以来没 有得到根 本理顺。长株潭 城市群未 来
பைடு நூலகம்
不 同发展阶段行 政管理体 制改革的三种可用模式 : 现 阶段在维持长株潭三市行政 区划不变的情况下 , 完善 与加 强长株 潭试 验 区工委和管委会的职能, 中期 阶段在三市建制上构建长株潭都市 区政府 , 远期 阶段则是长株潭 三市合并组建 副省级的 大
第 l 6卷 第 5期
2 0 1 3年 9月
湖南科技 大学 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Hu n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T e c h n o l o g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城 市群发展 已成 为我 国省域 经济发展 的重要战 略 , 作
特优势, 把长株潭培育成湖南 的核心增长极 , 长株潭 一体化
为国家“ 两型社会 ” 建设 试验 区 的长株潭城 市群 , 其“ 两型
建设” 与 区域整合 的经验 , 对 全 国同类型 城市 群而 言具有

进程明显加快 , 已经迈 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

长株 潭 城市 群一体 化 取得 的成 就
千亿园 区逐步形成 , 长株 潭城市群 成为全 国重要 的先进装 备制造业基地 、 电子信 息产业 基地 、 文 化创 意产业 基 地 和
和存 在 的 主 要 问题

论我国城市边缘区行政管理体制的区域整合_陈湘满

论我国城市边缘区行政管理体制的区域整合_陈湘满

文章编号:1000-8462(2000)02-0090-04论我国城市边缘区行政管理体制的区域整合①陈湘满,刘君德,张玉枝(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中心,中国上海 200062)摘 要:城市边缘区具有城乡过渡特点,不仅地域空间日益融合,而且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也日益融合,迫切需要建立一元化管理,即实现行政管理的区域整合。

本文在分析城市边缘区行政管理体制现状特点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实现行政管理区域整合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行政管理体制;区域整合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中城市迅猛发展,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城乡经济相互作用加强,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形成了一个明显的交接地带,即城市边缘区。

在这一地带,城市形态、土地利用、经济结构、人口、文化特性等具有城乡过渡特点,在空间上正逐步融合,但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仍然沿袭传统的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迫切需要建立城市边缘区一体化的区域管理体制,本文试图在行政管理体制区域整合方面进行初步探索。

1 我国城市边缘区行政管理体制现状及存在问题1.1 现状特点1.1.1 管理主体多元化。

城市边缘区地域景观上具有从城市到乡村的过渡性,既有城市化地域,又有乡村地域;在区域管理上,既有城市管理又有农村管理;而且随着城市边缘区各种类型开发区的广泛兴起以及住宅建设与管理的市场化推进,地域经济与社会管理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既有区一街道一居委城区管理部门,也有乡镇政府管理部门,又有众多的开发区管委会、房产公司和物业管理公司。

严格地说,开发区管委会、房产公司、物业管理应属于开发项目和企业性质的管理,但由于其管理有特定的地域范围,且这些地域管理通常与街道、乡镇行政管理范围不相一致,成为事实上的准地域行政管理。

1.1.2 住民政策多样性。

城市边缘区住民构成复杂,有城镇居民、当地农民、还有大量外来流动人口。

目前实行的是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形成城乡两套管理系统和政策。

将创新共同体打造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引擎——以成渝双城经济圈为例

将创新共同体打造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引擎——以成渝双城经济圈为例

将创新共同体竹造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引華----以成渝双城经济圈为例陈诗波(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北京100038)摘要:创新共同体是以科技创新为主要纽带形成的共同体,它以技术、人才和资本等作为核心要素,通过打破资源要素流动壁垒,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和加强协同攻关,加快破解关键技术难题,提升整体发展效率。

构建创新共同体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开展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将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共同应对区域重大挑战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新时期,必须坚持创新在成渝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通过构建成渝协同创新共同体,走出一条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O关键词:创新共同体;区域协调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圈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393(2021)01-0013-05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现高质量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既是目标也是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区域互助机制、区际利益补偿机制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

以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四大板块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为引领,“以点带面”形成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推力,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要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标志着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成渝地区地处国家“东中西区域协调发展”重要节点,是西部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是我国多中心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重要载体。

但目前成渝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群经济发展呈现哑铃式结构,成都、重庆两座超大城市“虹吸”效应明显,其他城市发展动力不足。

创新共同体是以科技创新为主要纽带形成的共同体,它以技术、人才和资本等作为核心要素,通过打破资源要素流动壁垒,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和加强协同攻关,加快破解关键技术难题,提升整体发展效率。

研学实践教育的区域化发展研究

研学实践教育的区域化发展研究

作者简介:李娣(2000-),女,河北乐亭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李旭辉(1975-),男,河北乐亭人,硕士,秦皇岛市政协正高级研究员,从事农村经济、区域经济、社会管理和中小学教育实践研究。

李娣1,李旭辉2(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2488;2.秦皇岛市政协,河北秦皇岛066000)摘要:研学实践教育是体验式教育和实践性学习的融合,在感性认知中整合和反思已有知识,并形成新的理性认知,学思结合,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研学实践教育要从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出发,遵循教育规律,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的现实性、经济性、目的性、实验性、保障性要求区域化发展。

基于此,研学实践教育要统筹资源,构建多方共建、专业运营的发展模式;要立足家乡,构建内容充实、体现特色的研学体系;要面向未来,构建丰富知识、培养能力的实践教育体系。

关键词:研学;实践教育;区域化;实践活动;综合素养中图分类号:G621;G6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30-0116-03研学教育是体验式教育和实践性学习的融合,在感性认知中整合和反思已有知识,并形成新的理性认知,学思结合,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研学实践教育为学生全面成长提供广阔的舞台,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因材施教、拓宽视野、锻炼能力,促进学生立德、启智、健体、尚美、崇劳,使学生知、情、意、行和谐发展。

做好研学实践教育,需要以缔造、统整、生活、真实的价值取向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新一代的能力与素质,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研学实践教育的目的与意义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需要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

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体系的构建,要通过“一盘棋”系统理念,探索形成各领域同题共答、各环节同向发力的育人工作机制,完善“五育并举”“三全育人”格局,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落实落细[1]。

行政村 融合 方案

行政村 融合 方案

行政村融合方案引言行政村融合是指将相邻的多个行政村合并成一个新的行政村。

这一举措旨在提高行政村的综合发展水平,优化农村资源配置,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本文将介绍行政村融合的概念和意义,并提出一种行政村融合方案。

行政村融合概述行政村融合是指行政区划调整中,将相邻的多个行政村合并成一个新的行政村,以整合资源、优化布局、提高服务水平和推动农村发展。

行政村融合有利于实现农村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升农村综合竞争力,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行政村融合的具体方式包括合署办公、统一经营管理、合并村民委员会和完善村级公共设施等。

通过行政村融合,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规模效应、人才流动、有效管理等优势。

同时,行政村融合也对传统的农村社会关系、土地利用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

行政村融合的意义1.经济效益:行政村融合可以整合农村资源,提高农村经济规模和效益。

通过规模扩大,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产品竞争力,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发展。

2.社会效益:行政村融合可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通过整合资源,可以提供更完善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农民基本需求,促进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

3.生态效益:行政村融合可以推动乡村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区域整合规划,可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田利用率和农产品质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4.管理效益:行政村融合可以实现行政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通过合并村民委员会、合署办公等措施,可以统一行政管理体制,提高决策效率,减少行政成本,增强行政执法能力。

行政村融合方案1. 预先评估在行政村融合之前,需要进行详细的预先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行政村的基本情况、资源分布和发展潜力等。

通过评估,可以确定适合融合的行政村范围,制定合理的融合方案。

2. 制定规划方案根据预先评估结果,制定详细的融合规划方案。

规划方案应包括融合的具体行政村范围、融合程度、融合后的行政村名称和管理体制等。

2024年城市管理的创新与改革

2024年城市管理的创新与改革
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时段的巡逻力度,提高社会治安整体防控能力。
完善视频监控网络
加强视频监控网络建设,实现全城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
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
整合公安、城管、交通等部门资源,建立联动机制,共同维护社会治安稳定。
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加大打击力度
对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保持高压态势,露头就打 ,绝不姑息。
开展节能宣传和培 训
加强节能知识宣传和培训,提高公众节能意识和技能。
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
01
推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加强废弃物分类、回收和处理,提高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
02
支持循环经济发展
鼓励企业开展循环经济项目,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和减少废弃物排放。
03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与国际先进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市民需求与满意度调查
市民需求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社区访谈等方式 ,了解市民对城市管理的具体需 求和期望,为制定城市管理政策
提供参考。
满意度评估
对城市管理各项工作进行满意度评 估,了解市民对城市管理的认可程 度和意见反馈,及时发现和解决问 题。
数据分析与应用
对调查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市 民需求与城市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 和规律,为城市管理的创新和改革 提供数据支持。
2024年城市管理的 创新与改革
汇报人:XX
2024-02-04
目录
CONTENTS
• 城市管理现状与挑战 • 创新理念及技术应用 • 体制机制改革方案 • 公共服务提升策略 • 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举措 •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案 • 总结与展望
01 城市管理现状与挑战

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区域发展研究

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区域发展研究

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区域发展研究在当今社会,旅游业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产业,对于区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旅游资源的整合,成为了推动区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旅游资源,简单来说,就是能够吸引游客并满足其旅游需求的各种要素,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俗文化、美食等。

然而,这些资源在许多地区往往分散存在,未能形成有效的合力。

因此,整合旅游资源成为了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促进区域发展的重要途径。

首先,旅游资源的整合有助于提升区域旅游的吸引力。

以我国的西南地区为例,这里拥有壮丽的山水风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以及独特的美食。

但在过去,由于各个景点之间缺乏有效的整合和串联,游客往往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两个景点进行游览,无法充分领略这一地区的魅力。

近年来,通过整合旅游资源,打造了一系列的旅游线路和产品,如“滇黔桂民族风情之旅”“川渝山水美食之旅”等,将分散的景点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游客可以在一次旅行中体验到多种不同的旅游元素,大大提升了这一地区的旅游吸引力,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其次,旅游资源的整合有利于优化区域旅游产业结构。

在整合旅游资源的过程中,会涉及到旅游交通、住宿、餐饮、购物等多个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

通过整合,可以促进这些产业之间的合理分工和协作,提高整个旅游产业链的效率和质量。

例如,在一些旅游资源丰富但交通不便的地区,通过整合资源,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交通条件,从而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同时,也促进了当地住宿、餐饮等服务业的升级和优化,提高了旅游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再者,旅游资源的整合能够增强区域旅游品牌的影响力。

一个统一、鲜明的旅游品牌能够在市场上产生更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通过整合旅游资源,可以提炼出区域旅游的核心特色和价值,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旅游品牌。

比如,“好客山东”这一旅游品牌,就是通过整合山东省内的旅游资源,突出了山东人民热情好客的特点,以及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山东旅游。

行政管理理论学习内容总结

行政管理理论学习内容总结

行政管理理论学习内容总结一、行政管理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发展历程行政管理是指对公共事务进行组织、计划、领导、协调、监督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

行政管理理论则是研究行政管理活动的规律和方法的理论体系。

行政管理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公共管理、政府管理和行政组织管理等。

公共管理是指对公共资源进行管理和配置的活动,政府管理是指政府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的活动,行政组织管理是指管理政府机构和公共组织的活动。

行政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传统理论阶段和现代理论阶段。

传统理论阶段主要包括经典行政学派和行政行为学派,现代理论阶段主要包括组织理论、决策理论和领导理论等。

二、行政管理理论的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行政管理理论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研究法、理论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等。

实证研究法是指通过对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和观察来获取数据,然后进行统计和分析,以验证理论的方法。

理论分析法是指通过对理论进行分析和推理,来发现理论内在的规律和方法。

案例研究法是指通过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比较,来发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行政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组织理论、决策理论、领导理论、绩效管理理论和变革管理理论等。

组织理论关注的是政府机构和公共组织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法,决策理论关注的是管理者在面对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情况时做决策的方法,领导理论关注的是管理者如何有效地领导团队和组织,绩效管理理论关注的是如何有效地评估和激励绩效,变革管理理论关注的是如何有效地进行组织变革和发展。

三、行政管理理论的现实应用及发展趋势行政管理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政府机构和公共组织的管理和运作中。

行政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全球化、数字化和社会化等。

全球化趋势主要体现在政府机构和公共组织需要与国际接轨,以应对全球化挑战,数字化趋势主要体现在政府机构和公共组织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社会化趋势主要体现在政府机构和公共组织需要与社会各界合作,共同解决社会问题。

四、行政管理理论的启示和思考行政管理理论的学习内容对于提高政府机构和公共组织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社会管理典型模式研究及对苏州的启示

创新社会管理典型模式研究及对苏州的启示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2年9月Sep.,2012创新社会管理典型模式研究及对苏州的启示程晓雯(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苏州215000)摘要: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社会结构异质化与多元化特征明显,社会矛盾复杂多样,创新社会管理愈加迫切。

本文以社区建设与管理创新为切入点研究“南通模式”、“江汉模式”和“杭州模式”三种典型模式,总结出各自经验特色,由此启示苏州落实多中心治理模式,完善多时态治理机制,构建服务平台,激励并扶植社会复合主体参与合作治理,从事后应急管理延伸到事前风险评估、事中反馈纠偏,促进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和动态稳定。

关键词:社会管理创新;典型模式;多中心;多时态;治理中图分类号:C9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794(2012)07-0033-05随着我国社会转型与结构性变迁,社会矛盾层出不穷,社会管理成为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党和政府也在不断探索社会管理新模式。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201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我国创新社会管理的首份正式文件《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

近三年来,各地就社会管理创新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

本研究主要选取三种创新社会管理典型模式,即“南通模式”、“江汉模式”和“杭州模式”为研究对象,以社区建设与管理创新为切入点,通过研究其亮点与成功经验,从而总结对苏州创新社会管理、防范社会风险工作的启示。

一、创新社会管理典型模式及其特色(一)“南通模式”:“一综多专、专业调处”的大调解机制1.南通模式2003年,南通率先建立了“党政领导、政法牵头、司法依托、各方参与”的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并因其重大影响成为江苏省唯一入选全国社会管理创新试点的城市。

南通以“一综多专、专业调处”的社会大调解体系为抓手,不断完善新型社区服务管理体系、现代社会防控体系等十大体系,形成了社会管理创新“南通模式”,目前已取得引人瞩目的成效。

行政管理理论学习小组总结

行政管理理论学习小组总结

行政管理理论学习小组总结一、前言本小组由某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组成,旨在深入学习行政管理理论,拓展思维,提升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广泛涉猎国内外相关文献,举办讨论会,进行主题研究,通过总结学术成果,形成本次总结。

二、行政管理理论1.经典理论1.1 马克思主义行政管理理论马克思主义行政管理理论是行政管理理论的经典之一,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强调人民民主管理和社会主义制度。

同时,马克思主义行政管理理论也注重政府的规范功能、服务功能和调节功能,为政府提供了系统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1.2 韦伯理论韦伯是行政管理理论的奠基者之一,他的理论提出了规范性管理、效率管理和能力管理的原则,对于组织结构和管理方法的创新有着深远的影响。

2.现代理论2.1 奥斯本理论奥斯本理论是现代行政管理理论的代表之一,其核心思想是以客户为中心,注重服务质量和效率。

该理论提出了“精益管理”、“敏捷管理”等管理模式,对企业组织和行政单位的管理改革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2 达沃理论达沃理论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强调信息化管理和创新管理的理论体系。

其理念是实现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智能化,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三、行政管理实践在行政管理实践中,各国都积极探索创新,形成了各自的管理体系和方法,我们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治理政府治理是行政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包括政府机构体系、行政审批、服务功能、社会管理等。

不同国家的政府治理模式不同,但都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中。

2.企业管理企业管理也是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管理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过程,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3.社会管理社会管理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管理活动,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共同协作,形成多元、协调的管理模式,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四、行政管理的挑战与应对1.管理科学化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管理工作逐渐呈现出科学化和智能化的趋势。

管理者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掌握管理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提升管理水平。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第2篇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第2篇
▪ 加强区域合作机制建设
1.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加强政府组织、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 合作模式,形成多方协同推进的合作格局。 2.加强区域间信息共享和沟通交流,推动政策协同和监管一致 ,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3.加强区域间金融合作,推动金融资本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提 供有力支持。 以上仅是一些例子,具体的主题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 的研究和制定。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
▪ 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
1.增长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发展。2.选择合适的 增长极并制定有效的政策是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3.增长极的形成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和 政策支持。
▪ 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理论
▪ 资源环境约束的挑战
1.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2.部分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极限。 3.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促进可持续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现状与挑战
▪ 体制机制不健全的挑战
1.部分地区体制机制不健全,制约了经济发展。 2.需要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提高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
1.欧盟通过建立统一的市场、货币等政策,促进成员国之间的 经济协同发展。 2.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互联互通水平,降低交易成本 。 3.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推动产业升级和优化,提高区域整体竞 争力。
▪ 北美自由贸易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1.北美自由贸易区通过消除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促进成员国之 间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2.加强产业合作,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提高区域整体竞争 力。 3.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推动产业升级和优化,促进经济持续发 展。 以上是对国内外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案例分析,通过这些案例 可以看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需要政策协同、产业协同、创新 协同等多方面的合作,才能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整合与行政管理创新研究一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大型中心城市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长株潭作为一个整体,已成为湖南省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核心城市。

长株潭一体化的发展受到各方面的关注,早在上世纪50年代,曾有专家提出三市合一共建“毛泽东城”的构想[1]14。

20世纪80年代初,按照长株潭经济区的构想,进行了初步试验和理论探索。

1997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做出了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战略决策,致力于发挥长株潭的独特优势,把长株潭培育成湖南的核心增长极,长株潭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已经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2]3-7。

(一)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与经济一体化建设所取得的成绩1.“两型社会”建设成效巨大“九五”以来,特别是2007年12月获批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以来,长株潭城市群根据“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创新体制机制,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一批千亿产业、千亿集群和千亿园区逐步形成,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商品粮生产基地。

资源节约、生态补偿等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两型”产业、节能减排等示范引领工作有序进行,长沙高新区、株洲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区获批国家试点,重金属治理列入国家专项,湘江流域综合治理初见成效。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教文卫体事业蓬勃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城乡社会稳定。

2011年长株潭三市实现GDP8320.62亿元,占全省42.2%,长株潭三市实现地方财政收入965.35亿元,占全省的48.3%;2011年长株潭三市的城市化率达58.7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3.6个百分比。

2.经济一体化的政府间协调机制已经形成,区域合作走向制度化首先,长株潭一体化顶层机制初步形成,早期即已在湖南省发改委“长株潭一体化办公室”基础上建立了“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工作会议”年会制度。

2009年1月,由长株潭一体化办公室改组升格为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区领导协调委员会办公室(长株潭“两型办”,正厅级),2011年7月,进一步成立了中共湖南省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委员会(工委)和管理委员会(管委会),作为省委省政府的派出机构,全面协调三市及省政府相关委厅局,统筹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

其次,长株潭三市均成立了“长株潭办公室”,建立了三市党政联席会议和企业协会联席会议机制,使得三市政商之间的对话机制、产业合作机制与利益协调已经初步形成,出台了“长株潭三市规划管理联度审查制度”,统一规划重要的城市基础建设。

三市还就人事交流与合作、技术交流等签署了合作协议,启动了“长株潭人才一体化”工程,实现人才规划、人才市场和人才政策的一体化,以整体优势吸引和聚集人才。

3.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正有效实施,同城化的基础设施等建设成效显著1990年代以来,先后有不同部门组织编撰过长株潭区域的不同的专项规划,其中有些已实施或部分实施并取得一定效果。

2005年8月,湖南省政府通过并实施的《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3~2020)》及其修订版《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要求三市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积极实施一系列一体化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着力推进湘江风光带与生态经济带、长株潭城际铁路、长株潭城际干道(长潭西高速、天易大道、芙蓉大道、九华大道等)、公交同城化、株洲清水塘污染企业绿色搬迁改造、湘潭竹埠港重金属废渣场污染治理与综合利用项目、昭山绿心保护和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建设等区域一体化标志性工程的规划与建设,三市城市建设相向发展势头强劲,城区间距离已大为缩短,“交通同环、信息同享、电力同网、金融同城和环境同治”取得重大进展,“融城”效应日益显著,经济发展的速度进一步加快,质量进一步提高,增强对湖南全省的带动力。

4.认识到整体参与经济竞争的重要性,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又紧密关联的产业结构体系虽然“区域”并非经济实体,不能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但如果区域内各地方政府能相互协作,破除行政壁垒,改善投资环境,则能有效降低区域内企业的生产和交易成本,提升其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

因此,三市乃至全省都认识到长株潭城市群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重要性,突破行政区域界限,把推进产业集群化作为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核心,做大做强交通与机电设备制造、食品医药、IT设备制造、文化四大产业集群,围绕钢铁、轨道交通、有色冶金、汽车和工程机械五大传统工业及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三大新兴产业作为核心,共同打造并初步形成了适应“两型社会”建设的各具分工特色又紧密关联的产业结构体系[3]。

具体来说,长沙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集群、机电一体化产业集群和生物技术产业集群;株洲形成交通运输机械产业、物流产业和有色冶金、轨道交通机械、化工、建材等六大支柱产业;湘潭则发展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等高新产业,并加快形成钢铁、机电、化工三大支柱产业。

(二)“两型社会”建设与区域整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1.行政区划分割使区域规划难以实施,要素流动受阻长株潭三市的国土、规划、交通等部门都曾经对三市区域范围内的地域作过一些部门规划,如1990年代完成的长株潭区域国土开发整治规划等,但真正一到具体实施阶段,就因为行政区划分割所导致的决策主体、利益主体和执行主体的不同而效果不彰。

现行的《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面临三市选择性实施对己较有利的部分与环节,整体协调性不佳。

同样,尽管三市在市场、资源、金融、信息、人才等方面签署了合作协议,但行政区划这堵“看不见的墙”依然在无形地决定着地方政府在私下干些“利己”的事情[4]。

主要原因是各地方政府在现行的在以GDP为核心的干部考核和激励机制引导下,极力谋求自身社会经济利益最大化,产生竞争意识和竞争行为,而对区域协调与协作有意无意的忽视,于是区域内资源、金融、市场、信息等经济要素在“协作”、“一体化”的口号下暗暗被分割和封锁,这对整个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极为不利。

2.区域内重复建设和外延型开发模式与“资源节约”要求不协调长株潭城市群在经济建设和城市开发过程中,存在着大量重复建设与资源不节约的现象,如三市各自兴建港口,长沙在大力打造“新港水运枢纽”,湘潭则不断扩建新建铁牛埠码头、向家塘码头和九华港,株洲则是重点建设“株洲航电枢纽”。

由于建设无序、缺乏规划协调,许多港口货源不足,为争夺货源而盲目竞争,造成码头设施的巨大浪费;在土地资源上,区域内的几十个开发区、经济区存在大量圈地开发现象,对耕地、林地等土地资源大量圈占,仍然在走“资源(土地)型”经济发展老路,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矛盾更加突出。

并且,三市在开发区内大力引进和发展的产业仍然以机械设备与加工工业、交通运输与仓储物流等为主,存在产业结构趋同和产业集聚度不高现象,势必导致用地结构趋同,土地开发密度和强度偏低,经济效益不高,不符合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要求,与“两型社会”建设的“资源节约”的要求有很大距离。

3.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与“环境友好”要求尚有较大差距随着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加快推进,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环境也呈现恶化趋势,特别是发达的核心区更为明显,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区域内山区和一些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涵养地保护不够,植被减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减弱。

二是区域内地表水污染比较严重,流经城镇及工业区河段的水质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岸边污染带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有粪大肠菌群、石油类、总磷、氨氮、总汞、总镉、高锰酸盐等,特别是湘江的重金属污染严重,三市重化工和钢铁等高耗能重污染的企业沿湘江依次排列,形成“株洲污染湘潭,株洲湘潭一起污染长沙”的极不合理的格局,甚至已经严重地影响到枯水期城市自来水厂取水的安全了。

并且,由于自身实际利益的考虑,各市在环境保护上的政策和具体措施各有一套,其整治力度也各不相同,导致穿三市而过的湘江污染非常严重,而治理不够。

4.区域整合中“离心”现象和不和谐现象不时冒现在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长沙凭借省会的“老大”地位和自身较强的经济实力,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外招商引资中,经常作出一些不符合一体化取向的“自私”行为,与株洲、湘潭展开激烈竞争,引起株洲、湘潭的强烈不满。

例如,在长株潭轻轨规划中,长沙把通往株洲和湘潭的轻轨分叉口设在长沙的暮云地区,而不是长期以来形成的长株潭交通分叉点———株易路口,这既增加铺轨长度又违背自然、历史规律,激起了其他二方特别是湘潭方面的不满。

再如,2010年11月,长沙市与湖南省物价局在“为了促进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加快三市天然气同价步伐”的口号下,强行对长株潭三市的城区居民生活用气收费标准均统一上涨到2.45元/立方米,即长沙的气价每立方米仅上涨0.09元,而湘潭市和株洲市却分别上涨了0.3元和0.33元,这实际上就是工资和福利水平相对较低的湘潭、株洲居民反补贴长沙居民用气,显然有失公平公正。

5.区域内各式开发区与行政区之间矛盾与冲突严重,协调难度大长株潭区域叠加在三市及其23市县区和263乡镇之间的行政区划分割基础上,还有6个国家级开发区、19个省级开发区及数十个各级高新区、开发区、先导区、示范区、工业园区、功能区等(以下统称为“各式开发区”),错综复杂又各自为政,彼此间争抢资源与重复建设等现象十分明显,协调难度大。

第一,各式开发区与行政区的利益对立。

各式开发区名义上从属于各行政区,但实际上却与之并立,其管委会行使着政府同等的职权,彼此之间条块分割、权责不清、政出多门,经常出现争抢利益又推诿责任的现象。

第二,开发区与行政区管理制度差异明显,整合困难。

各式开发区是以管委会为载体,在强化服务意识、精简管理机构、提高办事效率等方面有很大改进,而市、县市区、乡镇等行政区却是以科层制为基础的各级政府为载体,惯于条块结构关系下对经济活动行政干预。

二者在管理理念、方法及效率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它们之间的碰撞与相互排斥使得各式开发区与行政区之间长期处于“二元结构”[5],难以融合。

6.现有协调机构层级与权限不够,协调工作难以展开2011年7月成立的中共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工委和管委会,虽然在统筹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整合各个方面的力量与资源,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因其本身存在重大体制问题,即层级与权限不够,而难以协调工作。

首先,工委和管委会层级不够,尽管它们是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派出机构,且有副省级干部担纲,但它本身并不比长株潭三市政府级别高,也不是长株潭三市的上级机构,这导致了其在开展工作中的种种限制。

其次,工委和管委会只是省委省政府下的派出机构,不是完全的行政机构,只能对长株潭区域内的各市、县市区和各式开发区的经济建设工作进行指导、协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