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大学校长

合集下载

安徽籍大学校长

安徽籍大学校长

安徽籍大学校长汇总安徽籍大学校长(正职)孙家鼐: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管学大臣(校长)。

安徽寿县人。

胡适:北京大学校长。

安徽绩溪人。

刘全生:国立中央大学校长(现任)。

安徽人。

章益:国立复旦大学校长。

安徽滁县人。

杨士琦:南洋高等实业学堂(上海交通大学前身)监督(校长)。

安徽泗县人。

张贻惠: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安徽全椒人。

袁贵仁: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安徽固镇人。

杨石先:南开大学校长。

安徽怀宁人。

金邦正: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校长安徽黟县人。

周诒春: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校长。

安徽休宁人。

王星拱:国立武汉大学校长。

安徽怀宁人。

徐谦:国立武昌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前身)校务委员会主任(校长)。

安徽歙县人。

周学熙:山东大学堂(山东大学前身)监督(校长)。

安徽东至人。

曾繁仁:山东大学校长。

安徽繁昌人。

章必功:深圳大学校长。

安徽铜陵人(现任)张一伟:安徽巢湖人。

石油大学校长。

杨亮功:国立安徽大学校长,安徽巢县人。

刘文典:国立安徽大学校长。

安徽合肥人。

黄德宽:安徽大校校长(现任)。

安徽广德人。

刘盛纲:电子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安徽肥东人。

刘德培: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

安徽无为人。

吕碧城:北洋女子师范学堂监督(校长)。

安徽旌德人。

许心武:河海大学校长。

安徽歙县人.叶元龙:重庆大学校长。

安徽歙县人。

江泽佳:重庆大学校长。

安徽旌德人。

吴作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安徽泾县人。

谢立惠: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院长。

安徽无为人。

赵朴初:中国佛学院院长。

安徽太湖人。

李克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院长。

安徽定远人。

王石安:国立台北科技大学校长。

安徽人。

李家同:台湾清华大学校长。

安徽合肥人。

王唯农:台湾成功大学校长。

安徽合肥人。

端木恺:台湾东吴大学校长。

安徽当涂人。

尹士豪:台湾中原大学校长。

安徽巢湖人。

胡允恭:福建师范学院院长。

安徽长丰人。

邵国培: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院长(现任)安徽人。

程今吾: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安徽嘉山人。

牛维麟: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现任)。

中大原校长黄达人-我所理解的本科应用型转型

中大原校长黄达人-我所理解的本科应用型转型

中大原校长黄达人:我所理解的本科应用型转型在今天这个论坛上,我的身份是一个被收编的游击队员。

去年六月份,参加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在天津召开的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成立大会。

在会上,我被聘为联盟顾问。

这段时间,就地方高校本科应用型转型发展问题走访了一些学校。

看到很多学校明确提出要走应用型的道路,而且不少已经付诸行动。

安徽、河南、山东、重庆等省市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出台政策或给予资金支持,鼓励转型。

教育部及时进行了总结、推广和部署,并指导成立了技术应用大学联盟。

我认为,这是中国进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非常重要的战略步骤。

下面,谈一谈我对于本科应用型转型的一点理解。

一、应用型代表着一个方向1.对于全局的意义。

我认为,讨论应用型,不应该在定义上做文章、去纠结,而是应该看到其本质。

我想,应用型最重要的内涵是让我们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让我们的学校更好地具备服务地方、服务产业的能力,落脚点是办社会满意的教育。

在这个意义上,所有大学都应该来关注。

以中大为例中山大学办学的指导思想是“国际水平,国家需求”。

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实施以后,广东需求就是国家需求。

一直以来,我们都是把广东需求作为学科、专业布局的依据,例如,农业学科、海洋学科等等。

在研究上,也非常关注应用研究。

例如,医科,明确提出以疾病为导向;文科,我们主张问题导向。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特别注重给应用研究特长的教师以职称晋升特殊的通道。

在国际合作方面,结合广东在核电、电子等支柱性产业需求,先后成立了中法核工程学院以及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联合工程学院。

2.现在提出本科应用型转型有着特定的背景和含义。

从背景来讲,有两个方面:一是特殊的时代背景。

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二是大学生就业成为全社会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地方本科高校的毕业生。

我理解,现在提应用型转型还有着特定含义:第一,特定对象。

主要针对新建本科。

中国知名大学校长简介

中国知名大学校长简介

北京大学,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授治校,可以说,全中国的高等教育不能没有蔡元培,正如中国不能没有西藏。

因为蔡元培的存在,才出现了民国时代中国的学术井喷,出现了那些让我们至今久久回味的名师大家。

陈时,私立武昌中华大学——以一人之力缔造私立大学,而使之卓然学术,开前无古人之先例,这便是陈时。

陈时毁家兴学的时候,全中国只有国立的北大和省立的山西大学、北洋大学。

陈时一手打造的,却是一个综合性的私立大学。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需要多大的勇气呀!复旦大学,陈望道——他是中国新闻学教育的集大成者,复旦新闻系“好学力行”的系训便出自他口,他的伟大,绝不是一句“翻译《共产党宣言》的人”可以概括得。

中山大学、暨南大学,陈序经——他自称“只是一个教书的”,然而如果没有他,就没有陈寅恪晚年那光耀万世的成就,也没有广东的学术文化。

这份无量的功德,让它成为岭南,耀眼的明珠。

金陵大学、南京大学,陈裕光——“金陵大学师生以覆我之青天为誓,以照我之白日为誓,以祖国山河为誓,以祖宗丘坟为誓,誓以热血,誓以至诚,终我一生,永不使用日货。

如有悔心,或生二志,人天共戮!此誓。

”济南惨案后,这个校长带领学生发下这个誓言,至死不渝。

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陈垣——北平沦陷,所有大学把日语列为必修,校门悬挂日本国旗,惟有辅仁大学能够独树一帜,人称“学术抗日”。

他对学生启功说:“一个民族的消亡,从民族文化开始…...在这个关键时刻,保住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把这个继承下去!”四川大学,程天放——“程天放,这个人的资料可能找不到多少吧”,四川大学一位老师告诉笔者。

他的评价在海峡两岸截然相反,确实他是国民党党化教育的推广者,但另一面,他也为川大招来了不少大师。

历史的迷雾仍在眼前,也许未来一天我们才会发现,真的往事并不如烟。

台湾大学,傅斯年——1919年5月4日,他是游行总指挥,第一个冲进赵家楼。

他是“史料学派”创建者,让今天的史学界呐喊:“回到傅斯年!”台大钟每节课都响21下,因为这位校长说:“一天只有21个小时,剩下3小时是用来沉思的”“多么哲学而又科学的方法呀!”一位同学感慨道。

中央大学六易校长 高校史上一大奇观

中央大学六易校长 高校史上一大奇观


央大学校长张乃燕调任 大学 院参 事, 由吴稚晖继任校长 ; 氏未到 吴
布 了上述训令 。
对于大学 院的训 令 ,各任免 人员均坚辞不就。
张 乃 燕 一 方 面呈 文 国 民政
改 为南京 高等 师范学 堂 ,9 1 12 年
郭秉 文以南 高师为基础正式建立
任 以前 ,由该校行政 院普 通教育 处处长程时烃暂行代 理 ;徐 善祥
记时 , 张乃燕得罪党部 。其 二 , 该
校 内部与张乃燕素来 不和者 的联
合行动 。
其实张乃燕 的调 离 ,与胡刚
复的辞职紧密关联 。由于新 任命
的中央大学会计组组 长兼 商学 院
校 高等教 育处处 长 由校 长聘 任 , 为何此次校长 尚未去职 ,而大学
院就 已经事先预定好 人选? 蔡元培 自知理亏 , 自请处分 。 吴稚 晖也 致函蔡元培 ,力辞
骅苦撑一年便辞职他往 。
13 9 0年 1 月 5I , 1 中大学生 t :
“ 带了三分大爷气 , 挂名读 书的也
有, 不上课 的也 有 , 校 同学 , 本 自
中大校长一职 。
然 而从 13 9 0年 首 任 中 央大
学校 长 张 乃 燕正 式 辞 职 到 13 92 年罗家伦任校长 ,中央大学陷入 了一场六易校长 的风波中 ,其 中
院长程振基与前任会 计人员进行
移交时 ,发 现有 6 8 0 现金 巨 70 元
款未经交 出 ,此款是 作为办理 自
们则 为推进校 务 出谋献策 。吴稚
布 了这样 一则 人事 任免 训令 : 中
中央大学六易校长 高校史上一大奇观
◎文 / 丁希字 图 / 刊资料 本

我的父亲罗家伦_名人故事

我的父亲罗家伦_名人故事

我的父亲罗家伦我们或许可以用这样几个字符勾勒出罗家伦的一生:“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和命名人,31岁的清华大学校长,中央大学的10年掌权者。

北大的罗家伦父亲是浙江绍兴人,1897年出生于江西南昌一个旧式读书家庭,他早年受的是家塾式的传统教育,但也有机会读到上海出版的新书报,并在传教士开设的夜校补习英文,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1915年,父亲考进复旦公学中学部,因国学功底很深,同学们戏称他“孔夫子”。

1917年夏天,20岁的父亲投考北京大学,主修外文。

父亲到北大读书那一年,正好蔡元培先生到北大上任。

父亲曾回忆,当时北大有两个地方是他们经常聚会的场所,一是汉花园北大一院二层楼上国文教员休息室,钱玄同等时常在那里;另一个是一层楼的图书馆主任室,也就是李大钊的办公室。

“在这两个地方,无师生之别,也没有客气及礼节等一套,大家到来大家就辩,大家提出问题来互相问难。

大约每天到了下午3时以后,这两个房间人是满的。

”父亲与胡适先生持续一生的亦师亦友的关系,也从北大开始。

胡适从美国回北大后,一开始并没有教授哲学,可能先兼了一段父亲所在的外文系的课。

1918年,父亲与胡适一起翻译了易卜生的名剧“ADoll'sHouse”(《玩偶之家》),“五四”之前在《新青年》上发表,从后来很多人的回忆可以看出,这部戏对当时年轻人的思想冲击非常之大。

“五四”那天散发的唯一一份印刷品《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传单是父亲起草的。

1919年5月4日那天上午,父亲从外面赶回北大时,一位同学说:“今天的运动,不可没有宣言。

”北京八校公推北大起草,北大同学又推举父亲来写。

当时时间紧迫,不容推辞,父亲就站在一个长桌旁边,写好了宣言。

宣言虽然只有180字,却写得大气磅礴,极富号召力。

特别是最后那几句:“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现在读起来还让人心潮澎湃。

1919年5月26日,父亲以“毅”为笔名,在《每周评论》第23期发表了一篇短文,题为《五四运动的精神》,第一次提出了“五四运动”这一概念。

罗家伦简介

罗家伦简介

求学复旦
• 罗家伦十五岁入南昌的英文夜校读外文,此时他经常注意上海的招生广告,不但自己想投 考,也鼓励同辈的少年朋友一起去以壮声势。1914年进入上海复旦公学就读。由于复旦公 学的创办人中有革命党人(马相伯、于右任、叶仲裕等人),所以复旦公学和孙中山时期 的国民党间有密切的政治关系。(1913年复旦公学校董改组时,孙中山先生被推举为校董 会主席)另外复旦公学还具有一个特点:重视言论自由的精神。因此,复旦公学学生的政 治兴趣比他校浓厚。中学时代,罗家伦最崇拜君宪派的梁启超,可是当时的革命党并不认 同梁启超的主张,所以在学校里,革命党与君宪派经常一言不合就吵起架来,甚至动拳脚。 罗家伦不喜私斗,遇此情形,每每让步,很多人都看他是个胆小鬼,文弱书生。然而,燕 雀安知鸿鹄之志?复旦公学时期的罗家伦不只学业优异,还任《复旦杂志》编辑,开始运 用文字发表他的理念,他曾撰文与同辈的青少年朋友共勉:“若欲以二十世纪国家的主人 翁自恃,必须有春日载阳、万象昭苏之慨:切莫暮气沉沉,气息奄奄。一定要努力成为新 学生,切莫沦为陈死人”。他也在文中对年轻学生的婚姻加以挞伐,认为“在学生时代就 结婚,足以使人志气颓唐,违背生计原则,堕落社会生活程度”。此时,他对问题的了解, 已由个人的婚姻问题探索到个人与社会、国家民族的关系。
少年求学
• 罗家伦从四岁入私塾,直到十五岁进美教士高福绥所办的英文夜校学习 外文。日后回忆这段家塾教育的体验是:像我五岁的时候念那“天命之 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样形而上学的经文,不但是读死书, 更是读天书呢!十三岁读《周礼》、《仪礼》、《尔雅》,只可以说残 酷地摧残脑筋!我小的时候没有得精神病。只可以说是洪福齐天。私塾 教育的体验,造成罗家伦日后主张文学革命,要创造国语文学,打破古 典文字的枷锁,以现代人的话,来传达现代人的思想、表现现代人的感 情。罗家伦在文、史方面的功力、造诣,不仅得力于父亲的指导,母亲 的识字教学和背诵短诗的启蒙也功不可没。对他而言,童年时期的家庭 教育远比私塾教育产生更深远、更直接的影响力,罗家伦认为他儿时的 生活是幸福、美满的。但是九岁那年母亲的去世,却教他初尝人间的巨 恸。从此在三十六岁所写《孩子的哭声》和四十七岁所写的《孤儿泪》 中,字里行间所流露的孝思至情,可发现他的童年不只由父母那儿得到 文学和史学的熏陶,还有浓得化不开的亲情,二者汇注成向往革命之情 的思潮,发展为日后以民族为本位的教育主张。

罗家伦的功绩

罗家伦的功绩

提到民国大学校长,人们自然会想到蔡元培、梅贻琦、张伯苓、竺可桢等人,很少有人知道罗家伦。

出生于1897年的罗家伦曾是北京大学的高材生,“五四”运动健将,后赴欧美著名大学游学六年。

归国后他出任东南大学教授,并于1928年成为国立清华大学的首任校长(之前清华只是留美预备学堂)。

从1932年到1941年,他担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达九年。

在民国时期的教育、文化界,罗家伦无疑是一位“很有权势”和影响力的人物。

一正因为权势二字,给罗家伦带来负面影响。

即使在他曾经倾注心血和年华的清华大学、中央大学,争议也时有发生。

1930年罗家伦辞去清华大学校长职务,起因是清华学生发起了“驱罗”运动。

1941年,罗家伦作别长校九年的中央大学,离开时也没有鲜花、掌声,甚至没有送别。

这种境遇与一些知名校长相比,不啻霄壤。

就是罗家伦在中央大学的继任者顾孟余,办学上鲜有作为,但在1943年辞去中央大学校长时,众多学生也还步行拥至其寓所,热泪挽留。

罗家伦含辛茹苦,励精图治,却换来如此待遇,不禁让后人扼腕叹息。

在当时,罗家伦的政治色彩和官僚背景,在崇尚学术和斯文的大学校园,难以获得认同。

罗家伦曾参军,官拜少将。

就任清华校长时,他身着少将官服,在清华园宣誓“受命党国”,踌躇满志。

此后他在清华推行纪律和军训,时常“挂着武装带、登着大皮靴,嗒嗒地在操场走来走去”。

这种派头别说是在文化故都北平显得十分异类,就是在一般大学里,与当时的校园文化也难以合拍,在师生中造成了很深的恶感。

在中央大学,情况也好不了多少。

抗战时期重庆沙坪坝“中大校园文学之厕所版”里,曾有这样的打油诗描写校长罗家伦:一脸猪狗熊,两眼盯上峰;三技吹拍骗,四维礼义廉。

其中“四维”指当时提倡的礼义廉耻,而独缺“耻”字,暗指罗家伦“无耻”。

同时代的中大还流传着另一首“厕所版”打油诗,也是描写校长罗家伦的“佳作”:鼻子人人有,唯君大得凶;隔江打喷嚏,对岸雨蒙蒙。

据说罗家伦对此诗也有耳闻,听后一笑置之。

韩国中央大学简介

韩国中央大学简介
永信馆夜景
1945年中央女子专科大学的成立为1948年转为男女共学的正规大学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韩国建国初期的任永信,不仅担任中央大学的学长兼财团理事长,而且作为执政民主党议员,韩国曾派遣她常驻联合国韩国代表。期间她不仅为韩国做了很多工作,而且为学校的发展做了重要的贡献。中央大学于1950年举行了第一届学士学位授予仪式,而且在战乱的1951年-1953年在釜山临时校区,举行了第2,3,4届学士授予仪式。1954年学校重返首尔校区。此时学校已成为拥有4个单科大学,19个专业和研究生院,师生达2,850名的初具规模的综合大学。此后在前世纪60年代起又不断增设专业,增设附属小学,中学,高中等。1965年1月增设了商经大学,药科大学,扩大到6个单科大学,而到1968年已拥有文科大学,理工大学,师范大学,法科大学,政经大学,经营大学,农科大学,药科大学等8个单科大学;1971年12月又设立医科大学;1978年设立大学附属医院—诚信医院,逐渐形成了一所名付其实的综合型大学。
R&D研究中心
1979年中央大学在安城建立了新校址,1981年在安城校区增设了外国语大学,社科大学及家政大学等。1982年3月正式命名:首尔校区为第一校区;安城校区为第二校区。为两校区的均衡发展,在安城校区,于1982年10月把艺术大学的音乐学科升格为音乐大学;1983年9月把农科大学发展为产业大学;1984年10月新设建设大学及研究生院等,安城校区拥有7个单科大学的规模。后陆续建了教学用教室,实验室,研究室,办公室以及运动场,学生宿舍等大批新的设施。而且12个研究生院中,其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时期前后建起来的。
校训:为正义而死,为真理而活
1960年,以韩国学生为主导的韩国民众抗争结束了李承晚(韩国第一任总统)的独裁统治。这次韩国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民主运动由中央大学学生率先开始,抗争中6名大学生流血死亡,成为众多大学中牺牲学生人数最多的大学。时任中央大学校长的任永信女士为了纪念死去的大学生,在学校建立烈士纪念碑,并提词“为正义而死,为真理而活(Live in Truth ,Live for Justice)”。这句话后来也成为中央大学的学校精神,通过追求正义和真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成为德才兼备,为社会和国家发展做贡献的优秀人才。

名校历任校长

名校历任校长

名校历任校长北大历任校长2010-07-29 11:21:59孙家鼐(1898. 7 ----- 1900. 春)许景澄(1900. 春----- 1900. 8)张百熙(1902. 1 ----- 1904. 1)张亨嘉(1904. 1 ----- 1906. 2)李家驹(1906. 3 ----- 1907. 8)朱益藩(1907. 8 ----- 1908. 1)刘廷琛(1908. 1 ----- 1911. 12)柯劭愍(1910. 12 ----- 1911. 12)劳乃宣(1911. 12 ----- 1912. 2)严复(1912. 2 ----- 1912. 10)章士钊(1912. 10 ----- 1912. 12)何燮侯(1912. 12 ----- 1913. 11)胡仁源(1913. 11 ----- 1916. 12)蔡元培(1916. 12 ----- 1927. 7)刘哲(1927. 8 ----- 1928. 6)李煜嬴(1928. 6 ----- 1929. 1)陈大齐(1929. 1 ----- 1929. 8)蔡元培(1929. 9 ----- 1930. 12)蒋梦麟(1930. 12 ----- 1945. 10)胡适(1945. 10 ----- 1948. 12)汤用彤(1949. 5 ----- 1951. 9)马寅初(1951. 9 ----- 1960. 3)陆平(1957. 10 ----- 1966. 5)周培源(1978. 7 ----- 1981. 3)张龙翔(1981. 6 ----- 1984. 3)丁石孙(1984. 3 ----- 1989. 8)吴树青(1989. 8 ----- 1996. 8)陈佳洱(1996. 7 ----- 1999. 12)许智宏(1999. 11-----2008.11)周其凤(2008.11----今)清华大学历任校长及党委书记一览表学校名称及起讫年月姓名职务任期清华大学1949年1月至今顾秉林校长2003.4 - 至今胡和平党委书记2008.12 - 至今陈希党委书记2002.2 - 2008.12王大中校长1994.1 - 2003.4贺美英党委书记1995.9 - 2002.2方惠坚党委书记1988.9 - 1995.9张孝文校长1988.10- 1994.1李传信党委书记1984.2 - 1988.9高景德校长1983.5 - 1988.10林克党委书记1982.7 - 1984.2刘达党委书记1977.4 - 1982.7校长1978.6 - 1983.5蒋南翔校长1952.11- 1966.6党委书记1956.5 - 1966.6袁永熙党委书记1953.9 - 1956.5刘仙洲院系调整筹委会主任1952.6 - 1952.9何东昌党委书记1950.3 - 1953.9叶企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1949.5 - 1952.6彭珮云党总支书记1949.3 - 1950.3冯友兰校务会议临时主席1948.12- 1949.5国立清华大学1946.10 - 1948.12贻琦校长1946.10- 1948.12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38.3 - 1946.5(北大清华南开组合)梅贻琦常务会主席1938.5 - 1946.5 清华校长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7.10- 1938.2(北大清华南开组合)未设校长,设立“常务委员会”,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校长任常务委员国立清华大学1928.8 - 1937.8梅贻琦校长1931.12- 1937.8吴南轩校长1931.4 - 1931.6罗家伦校长1928.8 - 1930.5清华学校1912.10 - 1928.8温应星校长1928.4 - 1928.6曹云祥校长1922.4 - 1927.12金邦正校长1920.9 - 1921.10张煜全校长1918.7 - 1920.1周诒春校长1913.10- 1918.1唐国安校长1912.10- 1913.8清华学堂1911.4 - 1912.10唐国安监督1912.4 - 1912.10周自齐监督1911.2 - 1912.4武汉大学历任校长当时校名姓名职务名称任期自强学堂张之洞创办人1890年蔡锡勇总办1893年--1897年张斯枸总办1897年冬--1899年5月钱恂提调1893年--1898年9月汪凤瀛提调1898年--1899年4月程颂万提调1899年4月--1902年10月方言学堂程颂万提调1902年10月--1905年春馨龄监督1905年春--1911年曾广熔监督1905年春--1911年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贺孝齐校长1913年7月--1914年11月张渲校长1914年11月--1919年9月谈锡恩校长1919年9月--1922年1月张继煦校长1922年6月--1923年8月国立武昌师范大学张继煦校长1923年9月--1924年9月国立武昌大学石瑛校长1924年12月--1925年12月张廷校长(代)1926年2月--1926年5月李汉俊校务维持会主任1926年5月--1926年10月黄侃校务维持会主任1926年5月--1926年10月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徐谦校务委员会主任1927年2月--1927年12月国立武汉大学刘树杞校长(代)1928年7月--1929年春李四光建筑筹备委员长1928年7月--1938年4月王世杰校长1929年2月--1933年4月王星拱校长1933年5月--1945年6月周鲠生校长1945年7月--1949年8月武汉大学邬保良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1949年8月--1952年11月李达校长1952年11月--1966年8月庄果校长1980年6月--1981年6月刘道玉校长1981年7月--1988年4月齐民友校长1988年4月--1992年10月陶德麟校长1992年10月--1996年10月侯杰昌校长1996年10月--2003年9月刘经南校长2003年9月--2008年11月顾海良校长2008年11月-- 至今浙江大学历任校长校名职位姓名任期一、求是书院至浙江高等学校时期求是书院总办(兼)林启1897-1900求是书院总理陆懋勋1900-1901.9浙江求是大学堂总理劳乃宣1901.10-1902浙江大学堂总理劳乃宣1902-1903.6浙江高等学堂监督陶葆廉1903.7-1904浙江高等学堂监督陆懋勋1904-1905浙江高等学堂监督项藻馨1905-1906.7浙江高等学堂监督吴震春1906.8-1910浙江高等学堂监督孙智敏1910-1912浙江高等学校校长邵裴子1912-1912.6浙江高等学校校长陈大齐1912.7-1913浙江高等学校校长胡壮猷1913-1914二、国立第三中山大学至国立浙江大学时期校长蒋梦麟1927.7-1930.7校长邵裴子1930.7-1931.11校长程天放1932.4-1933.3校长郭任远1933.4-1936.2校长竺可桢1936.4-1949.5四、原杭州大学(含浙江师范学院)历任校(院)长浙江师范学院院长(兼)刘丹1952.2-1952.12浙江师范学院院长(兼)俞仲武1952.12-1957.6浙江师范学院院长陈立1957.6-1958.11 杭州大学校长(兼)林乎加1959.9-1962.5杭州大学校长(兼)吕志先1962.5-1964.4杭州大学校长(兼)王家扬1978.7-1979.2杭州大学校长陈立1979.2-1983.10杭州大学校长薛艳庄1983.10-1986.1杭州大学校长沈善洪1986.1-1996.6杭州大学校长郑小明1996.6-1998.9注:1983年10月至1998年9月陈立任杭州大学名誉校长五、原浙江农业大学(含浙江农学院)历任校(院)长浙江农学院院长(兼)吴植椽1952.12-1957.6浙江农学院院长金孟加1957.6-1960.3浙江农业大学校长(兼)李丰平1960.3-1961.10浙江农业大学校长丁振麟1961.10-1965浙江农业大学校长(兼)陈作霖1978.4-1979.3浙江农业大学校长丁振麟1979.3-1979.6浙江农业大学校长朱祖祥1980.3-1983.10浙江农业大学校长陈子元1983.10-1989.9浙江农业大学校长(兼)李德葆1989.9-1993.3浙江农业大学校长夏英武1993.3-1997.12浙江农业大学校长程家安1997.12-1998.9注:1984年6月至1996年朱祖祥任浙江农业大学名誉校长六、原浙江医科大学(含浙江医学院)历任校(院)长浙江医学院院长(兼)洪式闾1951.10-1955.4浙江医学院院长王仲侨1956.5-1958.9浙江医科大学校长(兼)郑平1960.2-1963.9浙江医科大学校长(兼)李兰炎1964.3-1968.11浙江医科大学校长(兼)王耀庭1978.7-1979.3浙江医科大学校长王季午1979.3-1984.1浙江医科大学校长郑树1984.1-1996.11浙江医科大学校长陈昭典1996.11-1998.9注:1984年1月至1998年9月王季午任浙江医科大学名誉校长同济大学历任校长埃里希.宝隆1907─1909福沙伯1909—1917贝伦子1912—19191921—1927沈恩孚1917—1923袁希涛1923—1927阮尚介1917—1927张仲苏1927—1929张群1929.3—1929.6 胡庶华1929—1932翁之龙1932—1939赵士卿1939—1940周均时1940—1942丁文渊1942—1944徐诵明1944—1946董洗凡1946—1947丁文渊1947—1948夏坚白1948—1952薛尚实1953.1—1959.7 王涛1959—1977李国豪1977.10—1984.4江景波1984.4—1989.2高廷耀1989.2—1995.2吴启迪1995.2—2003.7万钢2003.7—2004.7主持工作副校长2004.7—至今校长南京大学历任校领导三江师范学堂总稽查(1902)缪荃孙三江师范学堂总稽查(1902)陈三立两江师范学堂监督(1905-1911)李瑞清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1914-1919)江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校长(1919-1925)郭秉文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及中央大学校长(1927-1930)张乃燕中央大学校长(1930-1931)朱家骅中央大学校长(1932)李四光中央大学校长(1932-1941)罗家伦中央大学校长(1941-1943)顾孟余中央大学永久名誉校长兼校长(1943-1944)蒋介石中央大学校长(1944-1945)顾毓琇中央大学校长(1945-1947)吴有训中央大学校长(1948-1949)周鸿经国立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1949-1951)梁希南京大学校长(1951-1957)潘菽南京大学党委书记(1953-1955)孙叔平南京大学党委书记(1955-1957)陈毅人南京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1957-1963)郭影秋南京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1963-1966)匡亚明南京大学党委书记(1966-1968)彭冲南京大学革委会主任(1968-1970)方敏南京大学党委书记(1970-1975)王勇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兼革委会主任(1975-1978)周林南京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1978-1982)匡亚明南京大学代校长(1982-1984)郭令智南京大学党委书记(1982-1984)章德南京大学校长、全国政协常委(1984-1997)曲钦岳南京大学党委书记(1986-1989)陆渝蓉南京大学代校长(1996-1997)陈懿南京大学校长、全国人大常委(1997-2006)蒋树声南京大学党委书记(1990-2003)韩星臣南京大学党委书记(2003-)洪银兴南京大学校长、全国人大常委(2006-)陈骏。

北京、清华大学的名人

北京、清华大学的名人

北京大学的名人:▲教育界北大学子中涌现了近四百位大学校长,遍及中国各大名校正校长,包括:清华大学、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中国人民大学校长袁宝华、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徐旭生、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顾方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李未、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陈光中、中国地质大学校长赵鹏大、复旦大学校长张志让、交通大学校长叶恭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管惟炎、浙江大学校长钱三强、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刘哲、吉林大学校长唐敖庆、周其凤、南开大学校长滕维藻、北洋大学校长刘仙洲、同济大学、重庆大学、西北大学校长胡庶华、武汉大学校长刘秉麟、西北大学校长张岂之、兰州大学校长聂大江、山东大学校长潘承洞、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等。

▲外交界/司法界/金融界/新闻传媒界北京大学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外交人才,前后两任外交部长唐家璇和李肇星、前外交部副部长徐敦信、周南、前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首席代表凌青等均出身北大;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北大学子中有至少45人出任驻外大使。

此外,迄今已有近20位北大留学生校友出任过各国驻华大使,现任印度外交部长纳特瓦·辛格、埃塞俄比亚议会联邦院议长、前驻华大使穆拉图·特肖梅、阿尔巴尼亚总统外事顾问、前阿尔巴尼亚外长穆罕默德·卡普拉尼等都曾留学北大。

北京大学也为中国司法界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包括原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任建新、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张志让、江必新、现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奚晓明以及多位各省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等,例如,澳门特别行政区终审法院院长岑浩辉和检察院检察长何超明均为北大毕业生。

金融界同样活跃着一大批北大学子,仅文革以后的毕业生中,就有现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李若谷、项俊波,行长助理、前货币财政司司长,央行系统唯一中央直管专家易纲,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屠光绍、深圳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张育军、泰康人寿总裁刘经纶、华尔街著名投资银行高盛集团亚洲地区董事总经理蔡金勇、美林集团亚太区总裁蔡红军、摩根士丹利亚太区董事总经理兼亚太区固定收益证券部主管刘嘉凌、摩根大通中国区董事总经理、研究部主管兼首席经济师龚方雄等。

抗战初期中央大学内迁“鸡犬不留”

抗战初期中央大学内迁“鸡犬不留”
时 就 组织 撤 退 是 否 太 早 ? 至有 人 讥 甚 讽 罗 家 伦 校 长 此 举 是 陶德 曼 的哥
代 文化 教 育 医 务机 构 , 从精 神 上 打击 中华 民族 。 13 9 7年 8月 2 日机 61 3。 猛 烈 轰 炸 中央大 学 、 央 大学 附属 实 中 验 学 校 、 民革 命 军遗 族 学 校 及 志成 国
史海探迹
藐 敲 初 期 巾 奥 大 学 ‘ 犬 留 ‘ 鸡
,'
口陆

士 战爆发前,中央大学校长罗家
L伦 预 见 到 1 』 3本侵 华 战 争 的 迫 切 性 , 为 中 日必 战 , 则 南 京 必 将 不 认 战 保 , 是 由 日本 狂 妄 的 侵 略 野 心 与 中 这 国 国防 力量 的薄 弱 所决 定 的 。 因此 , 他 x ̄ 战 发 生 后 中 央 大 学 的 内 迁 与 - , J
央 大 学 师 生 这 才 明 白罗 校 长 在 一 年
家 伦 指 示 学 校 后 勤 部 门赶 制 出 大 量 木箱 。 当时 校 内师生 多 不 知 此 物 为何
用。
中 同军 队在 E海 必 不能 支 撑 多 久 , 南 京 的沦 陷将 是 不 可 避 免 的 。 他迅 速 组
家 畜 鸡 、 、 、 、 、 等 , 撤 走 鸭 猪 犬 牛 羊 只 了少 部 分 , 留下 许 多 , 法 运 走 。 尚 无 罗 家 伦 就 宣 布 由 牧 场 职 工 自行 处 理 , 或 吃 、 卖 、 带 回家 中均 可 , 要不 落 或 或 只
学 用 动物 都 是 优 良品种 的家 禽 家 畜 , 或 是 学 校 师 生 多 年 耗 尽 心 血 培 育 出
来 的 , 是 国家 花 重 金 从 荷 兰 、 国 、 或 美

“党国元老”、学界派系与校园政治——中央大学首任校长张乃燕辞职事件述论(1928-1930)

“党国元老”、学界派系与校园政治——中央大学首任校长张乃燕辞职事件述论(1928-1930)

高 学府 的争夺 。 …所 论 颇 有 见 地 , 却 高估 了“ 党化” 对 中大校长 地 位 的影 响 , 且 “内 部 派 系 ”之 争 导 致 的校长 更 替也 不 能 简 单 地 视 为 “ 政 治 干 预 学 术 ”。
① 中央大学建校之初 面临 的内外部矛盾 主要 体现在人 事和财政 两方 面,后者 详见蒋宝麟 《 财政格局与 大学 “ 再 国立
中 “ 元 老政 治” 在 内部 的 最 终 瓦 解 , 教 育 学 术 权 势
开始从 “ 元老 ” 转 移 至“ 党 内学 术 圈 ” 的新辈 手 中 。


中 央 大 学 建 校 与 大 学 区 制 度 的 创 立
宁汉对立 期 间 , 蔡、 吴、 李 等 人 不 仅 坚 定 地 站 在 南 京
Hale Waihona Puke 次的辞职事件都在校 内引发风波。张乃燕的上下与当时国民党的 “ 党国元老”与学界派系有着
紧密的关联 。也反 映 了南京 国民政 府初 年 “ 元 老政 治” 对教育行政产 生的重 大影响。
[ 关键词] 中央 大学 ;大 学 区制 ;党 国元 老 ;张乃 燕
[ 中图分类号]K 2 6 3 [ 文 献标 识码]A [ 文章编号] 1 0 0 0— 4 7 6 9( 2 0 1 3 )0 3— 0 1 6 5—1 1
| ±会 科 学 研 究
2 0 1 3 . 3
国元 老” 、 学界 派 系与校 园政 治
中央大学首任校 长张乃 燕辞职事件述论 ( 1 9 2 8 -1 9 3 0 )
蒋 宝麟
[ 摘要] 1 9 2 7年 3月北伐 军攻克 南京后 即行 查封 国立 东南大 学。 同年 7月,东南 大学经 国 民党的接 收和改组 ,建成新 的 国立 第四 中山大学 ( 中央大学 ) 。中央 大学在 建立之初 ,即被 纳入 新 的大学院和大学 区体制之 内。在这 一教 育体制的改革过程 中,各种政 治和 学术 势力形成纠 结胶 着的关 系,导致 中大的发展 举步 维艰 。 中央 大学第一任校 长张乃 燕在任 期 内地位相 当不稳 固,几

抗战烽火中的动物长征

抗战烽火中的动物长征

抗战烽火中的动物长征文/黄志毅美国加州牛、荷兰牛、澳洲马、英国约克夏猪、美国火鸡……如果看到这么一支神奇的动物大队行进在路上,你会不会觉得吃惊?1937年12月到1938年11月间,在南京通往重庆的路上,就有这么一支另类的动物大队在跋涉。

它们的“队长”叫王酉亭,当时的身份是中央大学农学院教师、畜牧场长。

1937年抗战爆发后,中央大学奉命西迁。

在战火纷飞的岁月,西南大后方为学者和莘莘学子提供了一个相对宁静的空间,让学术得以传承和发展。

王酉亭带队的这支动物长征大队,也是西迁的一分子。

他和一千多只动物较上劲了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

日本侵略军即将进逼南京。

8月4日,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主持校务会议,紧急部署应对战争爆发的迁校措施。

王酉亭工作的中央大学农学院,其学生人数、师资人才、教学科研、设备配置及畜牧家禽优良品种,当时在亚洲堪称首屈一指。

战事迫在眉睫,中央大学各院系图书设备均已搬迁完毕,唯有大群牲畜无法随校西迁。

校长罗家伦在离开南京前,曾来到农学院与王酉亭等人落泪话别。

他再三叮嘱:“敌人逼近首都,这些余下的牲畜,你可迁则迁,不可迁也可送人放弃,我们也不会怪你。

”王酉亭和畜牧场的留守职工则认为,畜牧场从外国高价引进并饲养多年的牲畜家禽,美国加州牛、荷兰牛、澳洲马、英国约克夏猪、美国火鸡等品种,是教学科研和畜禽改良的稀缺品种和国家财产,必须“不惜一切代价,绝不流失丢弃。

把没能迁移的动物护送到重庆,送到我们的中央大学。

绝不留给敌人,成为日本鬼子的盘中餐!”南京和重庆之间远隔万水千山,何况又是炮火纷飞的战争时期。

如何将这1000多只动物安全转移?36岁的场长王酉亭果断决策指挥,立即动手赶制板条木笼,分别筹集资金、医药、粮草物资,做好动物西迁的具体准备工作。

12月9日,南京已成围城之势。

东南西边都被日军包围,天上敌机轮番轰炸,地面枪炮声昼夜不断,唯有长江北岸日军尚未到达。

在此千钧一发的时刻,王酉亭凌晨带人赶到南京城西北的三汊河江边,高价雇佣四条大木船悄然驶至下关。

“党国元老”、学界派系与校园政治——中央大学首任校长张乃燕辞职事件述论(1928-1930)

“党国元老”、学界派系与校园政治——中央大学首任校长张乃燕辞职事件述论(1928-1930)

作者: 蒋宝麟[1,2]
作者机构: [1]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上海200235;[2]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后流动站,上海200235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研究
页码: 165-175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3期
主题词: 中央大学;大学区制;党国元老;张乃燕
摘要:1927年3月北伐军攻克南京后即行查封国立东南大学。

同年7月,东南大学经国民党的接收和改组,建成新的国立第四中山大学(中央大学)。

中央大学在建立之初,即被纳入新的大学院和大学区体制之内。

在这一教育体制的改革过程中,各种政治和学术势力形成纠结胶着的关系,导致中大的发展举步维艰。

中央大学第一任校长张乃燕在任期内地位相当不稳固,几次的辞职事件都在校内引发风波。

张乃燕的上下与当时国民党的“党国元老”与学界派系有着紧密的关联。

也反映了南京国民政府初年“元老政治”对教育行政产生的重大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据立思辰留学360介绍,韩国中央大学(中央大学校)是韩国一所名牌私立大学。

目前,中央大学整体综合竞争力排名全韩前十名(2015),以表演系、电影系、摄影系和新闻系最负盛名,在全韩国高校同专业学科中均排名第一。

其中,戏剧电影系和尖端影像研究生院是全韩国最高的戏剧表演和影视艺术研究学府之一,培养出了众多顶尖的演艺界和文化界人士。

韩国排名第九的大企业斗山集团2008年起作为中央大学的财团以后,学校做出了重点发展扶持理工科专业的战略性调整,大幅度的财政支持也使得中央大学的综合竞争力得以进一步提升。

中央大学的雏形由任永信女士于1918年4月1日创立,时称“中央幼稚园”,当时是一所保育学校。

1946年7月8日,保育学校扩展,开设其他学科,并改名为“中央女子专门学校”,1947年4月10日再改名为“中央女子大学”。

1948年5月25日,学校改变政策,容许男生报读,并改名为“中央大学校”。

1953年5月28日,中央大学的地位得到韩国政府认可,升格为综合性大学。

1972年6月16日,大学与徐罗伐学院合并,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央大学现有在校生33600余名,硕、博士研究生6400余名,专任教授1300余名。

学校现有铜雀、钟路和安城三座校区,下辖12个单科大学和17个研究生院。

中央大学追求和实现《正义与真理》为办学的理念。

因此,通过学校的教育,使学生不断追求真理,在社会实践中坚持主持正义。

现任校长:李镕九
艺术大学
公演影像创作学部:文艺创作(安城)、戏剧表演(钟路)、电影、摄影(安城)、舞蹈(安城)、空间演出
美术学部:韩国画(安城)、西洋画(安城)、雕塑(安城)
设计学部:设觉设计(安城)、产业设计(安城)、服装设计(安城)、室内环境设计(安城)、工艺(安城)
音乐学部:音乐创作(安城)、声乐(安城)、钢琴(安城)、管弦乐(安城)、音乐艺术(安城)、宴会艺术(安城)
传统艺术学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