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第二讲 探秘水世界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 水分子的变化教案鲁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 水分子的变化教案鲁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f91cea4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25.png)
2.2水分子的变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实验探究“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认识水的组成,初步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
2.通过水的分解和氢气的燃烧反应,了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
3.理解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能够对已知物质的性质按照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进行分类。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水的分解的微观的分析,初步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
2.通过对电解水以及水的合成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从微观的视角分析化学变化,并进一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2.通过问题讨论、实验操作,活跃学生思维,增进交流与表达意识;关注氢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认识到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初步认识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
2.了解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概念。
【教学难点】1.水的电解实验。
2.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一、导入新课上节课中从水的循环图中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是分子间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如果往水中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会有所不同呢?二、新课讲授(一)水的分解1.水的分解【实验探究】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介绍水电解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同时介绍加入的水含有少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目的是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
播放电解水演示视频。
提出问题:水中通以直流电,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猜想与假设: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小,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大,可能是产生某种气体。
收集资料:(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
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1)用一根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现象。
(2)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小的玻璃管尖嘴处 ,慢慢打开活塞,观察现象。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知识点-2021-2022学年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知识点-2021-2022学年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ed226ff1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17.png)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一、爱护水资源1. 淡水资源有限,地球上水总储量约为1.39×1018 m3,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淡水只约占全球水储量的2.53%。
2. 爱护水资源的措施爱护水资源有两方面,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治水体污染。
(1)节约用水①生活上:a.使用节水器具;b.一水多用,如用淘米水浇花(合理即可)。
②农业上:改大水漫灌为滴灌、喷灌。
③工业上:循环使用。
(1)水体污染及防治措施一、水的净化1. 水的净化方法天然水→加絮凝剂沉淀→过滤→加活性炭→消毒杀菌→自来水【特别提醒】①自然界的水为混合物;②净化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蒸馏→吸附→过滤→沉淀;③上述净水过程中,杀菌消毒属于化学变化,其他属于物理变化。
3.硬水和软水1. 实验原理:通过生成物的元素组成判断反应物的元素组成。
2. 反应原理:[水很难解离,导电能力弱,常加入强电解质(如烧碱或硫酸)增加其导电能力]3. 实验装置:4. 实验现象:(1)两个电极上均有气泡产生,和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气泡速度较快。
(2)反应一段时间后,停止通电,和电源负极相连试管内产生气体体积大约是和电源正极相连试管内产生气体体积的2倍。
5. 气体的检验:(1)正极: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2)负极:点燃,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说明是氢气。
6. 实验结论:(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7. 实验拓展(1)验证了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2)此实验证明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
(3)通过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2:1,我们可计算出产生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约为1:8。
四、化合价1. 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位置标出化合价,用“+n”或“-n”表示。
当n为1时,不能省略如+1Na,-1Cl。
2. 化合价规律①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教案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ba330130066f5335a8121bd.png)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单元备课(上)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第二节水分子的变化第三节原子的构成第四节元素到实验室去: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二)单元备课(下)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单元备课(上)3.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
⑴从宏观上认识水的组成及特征;⑵从微观上认识水电解的实质。
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难点分子基本性质的应用(第一课时)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一滴水大约有十六万亿亿个水分子。
固液气1.一定量的水,当它由固态变为液态,再由液态变为气态时,水分子的数目和大小不会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距离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变化。
2.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状态的变化,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分子的间隔增大,由液态变成气态;失去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变为液态。
P30活动天地冰融化成水时,分子间隔较小。
⑴分子很小,⑵相互间存在间隔,⑶总在不停地运动。
另外:⑷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过滤后的液体虽然澄清,但有第二节水分子的变化难点化的本质。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变化的叙述止的属性。
变化由性质决定,性质在变化中第三节原子的构成教学媒体多媒体素材、挂图、元素周期表电子质量的1836倍。
带负电荷的离子叫阴离子,如:F,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教学目标1、了解元素的概念,初步学会用元素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微粒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2、通过对纯净物和元素的分类,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学习分类的方法。
3、学会正确书写元素符号,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从学生在前几章教材中所见到的分子模型入手,把原子归类,建立元素的概念,并在次基础上学习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顺势给出了表示元素的一些符号,这样把宏观物质、微观构成和抽象符号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易于学习和掌握。
★教学对象分析人类使用符号的历史源远流长,图形、标记、语言文字、数字、公式等这些符号的使用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的,学生以前可能不曾体会绘画、做标记、书写各种文字都是在使用符号实现对事物的记载和与他人的交流,没有体会使用符号给人类带来的便捷。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教案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1f1fa8ea6c30c2258019e7e.png)
课题:运动的水分子(第2单元第1节第1课时)主备人:邓国廷总第9个教案教学任务分析(第一课时)(复习引入)什么是分子?水通电可以得到氢气和氧气,氢气有可燃性,氧气有助燃性,为什么水不具有氢气和氧气的性质呢?不同的物质是由不同的微粒构成,所以具有不同的性质。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一、水的三态变化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一滴水大约有十六万亿亿个水分子。
固液气1. 分子的本身没有改变:一定量的水,当它由固态变为液态,再由液态变为气态时,水分子的数目和大小不会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距离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变化。
多媒体展示三维模拟动画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固体、液体中微粒之间的距离比较课题:运动的水分子(第2单元第1节第2课时)主备人:邓国廷总第10个教案教学过程设计课题:水分子的变化(单元第2节第1课时)主备人:邓国廷总第11个教案课题:水分子的变化(元第2节第2课时)主备人:邓国廷总第12个教案教学任务分析教学过程设计课题:原子的构成(第2单元第3节第1课时)主备人:邓国廷总第13个教案教学任务分析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简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通常情况下,氢原子没有中子。
二、原子中的电子1、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⑴在多电子的原子中,核外电子的能量不同,能量高的离核远,能量低的离核近;⑵电子尽可能在离原子核近的电子层上运动;⑶每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n为电子层);⑷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电子(离原子核最近的为第一层,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2个)。
2、原子结构示意图图中小圆圈表示原子核,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表示原子核带正电,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
3、原子的分类⑴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不稳定,易失去电子,带正电荷。
⑵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4个,不稳定,易得到电子,带负电荷。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复习课件(共38张ppt)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复习课件(共3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0cad842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e6.png)
2 .下列对一些事实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选项
事实
A. 物体的热胀冷缩
解释
分于大小随温度改变而 改变
B. 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后体 分子之间有一定间隔 积小于100ml
C. 衣柜中的“樟脑球”过一段 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时间会变小甚至消失
D. 固体碘和碘蒸气都能使淀粉 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溶液变蓝色
水 分子
基本
运动
特征
间隔
相互作用
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间隔、排列方式、能量、 相互作用改变
分子构成改变
1. 有人通过闻茶的方法就能判断
出茶的产地,人们能够闻到茶香
的原因是(
)
A.分子间有间隔
B.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下列各物质的性质中,不属 于化学性质的是( )
2.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 铜+氧气加→热氧化铜
B. 酒精+氧气点→燃水+二氧化碳
C. 锌+硫酸→硫酸锌+氢气 D. 碱式碳酸铜加→热氧化铜+二氧化碳+水
探秘第三站
黄泥水 天然水的 湖水 人工净化
海水 纯净水
我会讲解
假如你是一名自来水厂的技术人员, 请你介绍自来水的生产过程?
蓄水池
隔网 清水池
假如给水加热,会发生什么变化?
假如给水通电,会发生什么变化?
探秘第二站
云 水分子 雨 的变化
云
雪
1.从宏观上两图所示的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2. 能用水分子,氢原子和氧原子的模型形象的模拟 这两种变化吗?
初中化学鲁教九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探秘水世界第二节 水分子的变化(教案)
![初中化学鲁教九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探秘水世界第二节 水分子的变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a0e0d40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1c.png)
第二单元第二节水分子的变化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2)通过水电解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认识水的组成(2)通过水的分解反应,了解分解反应(3)微观表示模型化、游戏化,更直观地分析电解水的微观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2)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水电解的实验和结论;(2)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难点】(1)电解水的结论;用原子(分子)的观点解释物质变化的本质;【课前准备】水电解分解器,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水的三态变化改变的是水分子的距离和排列方式,而“每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这一事实始终未变,因为水没有变为其他物质。
但是,如果在水中插入电极,通直流电,情况是否会有所不同呢?本节我们首先来学习水的分解。
二、新课学习一、水的分解实验探究2-2 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中注满水,向水中加入少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接通直流电源。
观察两个电极和两支玻璃管内液面有何变化?视频:电解水[现象:两管内均产生气泡,正极产生气泡的速度慢,负极产生气泡的速度快]用一根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现象。
视频:电解水氢气的检验[负极产生的气体被点燃]我们由此气体可燃,可知此气体是氢气。
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少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现象。
视频:电解水氧气的检验[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我们由此气体支持燃烧,可知此气体是氧气。
我们用表格的形式来对比一下实验现象正极负极现象产生气泡(慢)产生气泡(快)体积比 1 2性质能使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能燃烧结论氧气氢气文字表达式为了方便记忆,我们将正负极产生的气体及现象这样记忆:正氧负氢,氢二氧一我们对现象进行实质分析:电解水反应的实质是水分子分解成氧原子和氢原子,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很多个氢分子聚集成氢气;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很多个氧分子聚集成氧气。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https://img.taocdn.com/s3/m/123923c103d8ce2f01662376.png)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1、水的三态变化,水蒸气、水、冰这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三态变化。
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增大,相互作用减弱,水由液态变为气态,失去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间的间隔减小,相互作用增强,水又由气态变回液态。
这个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3、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由原子构成。
水、二氧化碳、氢气、氧气、蔗糖都是由分子构成。
有的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如铁、硅、碳、氦气等。
4、分子的特征(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间有间隔。
(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4)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
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5)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5、用分子的性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滴水中含1021个水分子,水能透过滤纸。
(2)分子间有间隔。
热胀冷缩、不同液体混合总体积减小。
气体容易补压缩,阳光下轮胎爆炸。
(3)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很远闻到花香,挥发,扩散,溶解第二节自然界中的水一、水的天然循环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三态变化实现的。
太阳为水分子提供能量,大自然通过水分子的运动,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二、水的净化方法1、水的净化过程:①沉降(除去水中颗粒较大的不溶性杂质),(明矾:絮凝剂,促进悬浮物质的沉降)②过滤(除去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③吸附(除去水中的色素或异味的物质)、(活性炭:表面疏松多孔)④消毒杀菌。
(液氯、漂白粉。
化学变化)⑤蒸馏(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净化程度最高---得到的是蒸馏水)、2、分离物质的方法:(1)过滤:分离颗粒大小不同的混合物的方法。
如不溶性固体和液体。
仪器:铁架台、烧杯、漏斗、滤纸、玻璃棒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①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②液面稍低于滤纸边缘;“三靠”①倾倒液体时,烧杯嘴紧靠玻璃棒;②玻璃棒轻靠三层滤纸一边;(防止玻璃棒将滤纸划破,玻璃棒起的作用引流)③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初中化学鲁教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第二节水分子的变化PPT
![初中化学鲁教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第二节水分子的变化PPT](https://img.taocdn.com/s3/m/59170c9d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07.png)
一、水的分解(P31) 实验探究2-2(P31) 要求:每个同学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将其记录下来。
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P31)
<1>通 直流电
结论一:说明水是由 氢、氧元素 两种组成
5、分子与原子联系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还 可以构成分子。
如:水分子在通电时分解成
。
在线测试
1、下列 C D E F
是由原子构成的。
A、水 B、氧气 C、氦气 D、金属钙
E、碳 F、水银(汞) G、二氧化碳
2、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构成水的基本微粒是 水分子 ; 构成氧气的基本微粒是 氧分子 ; 构成铁的基本微粒是 铁原子 ;
3、水通电分解的过程中水分子被破坏成
,
氢原子和氧原子又重新结合成
。由此可见
在化学变化中 可分, 不可分。
氢原子和氧原子 氢分子和氧分子 分子 原子
分子
原子
定义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质量小、体积小;都在运动; 共同点 都有间隙;都可构成物质等等。
本质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以再分.
电解水动画
从微观角度看水的分解(P32)
通 电
水分子 氧原子 氢原子 氧分子 氢分子 结论二: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
可分。 思考:根据上图你还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读 一
NH4HCO3
NH3+H2O+C加O2热
碳酸氢铵
KClO3
加热
氨气
KCl + O2
第二章探秘水世界重点知识笔记
![第二章探秘水世界重点知识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8d3641f76c66137ee061935.png)
水分子 氧原子 氢原子 氧分子 氢分子分解结合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一、分子: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分子又是原子构成的,如氢气,氧气,蔗糖等都是分子构成的,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性质:(1)分子的体积、质量小(例: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 ,1滴水中约含1021个水分子)(2)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例:水的蒸发,春暧花开,能闻到缕缕花香)(3)分子间存在间隔,通常情况下温度越高分子之间的间隔越大。
(例:10ml 水与10ml 酒精倒在一起,体积小于200ml )二、水的净化方法 1过滤要点,见右图①玻璃棒在过滤操作中的作用时引流,防止液体溅出。
②过滤仅除去了水中的不溶性杂质,因此过滤后的水不是纯净物。
③过滤后的水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有:a 滤纸破损;b 过滤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c 仪器不干净等。
此时,应重新过滤,直至澄清为止。
2,沉降,过滤,吸附,蒸馏四种净化水的方法发生的变化均为物理变化。
用氯气或漂白粉给水消毒发生的是化学变化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因此具有吸附性,能够吸附色素,异味,不溶性杂质和部分可溶性杂质,属于物理变化。
沉降,过滤,吸附,蒸馏四种净化水的方法净化程度由低到高。
通过蒸馏得到的水为纯净物,通过其他三种方法得到的水为混合物。
一般的净水过程,通常都是几种净水方法综合运用,这样净化水的效果更好。
三、硬水和软水:(1)硬水: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多的水软水: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少的水(2)判断方法:加入肥皂水搅拌,产生泡沫多的为软水,反之为硬水。
(3)转化方法:煮沸、蒸馏等(4)硬水的危害:用硬水洗涤衣物既浪费肥皂,又不易洗净,时间长还会使衣物变硬。
锅炉长期用硬水,易形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严重者可引起爆炸。
长期饮用硬水有害身体健康。
四、纯净物和混合物第二节 水分子的变化一、1、电解水反应的微观过程:由电解水微观过程可知:①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运动的水分子 探秘水世界课件(第2课时)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运动的水分子 探秘水世界课件(第2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f968f70b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86.png)
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
净化天然水的方 法 天然水的人工净化
过滤 一贴、二低、三靠
物质 的分 类
纯净物
判断依 据
混合 物
物是 质否 组由 成一
种
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
课堂反馈
知识点1 过滤操作
图8-1 1. 图8-1是过滤器的制作和过滤装置图,则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D) A.图中制过滤器时加水湿润,是为了使滤纸能紧贴漏斗内壁 B.过滤时,滤液不能高于滤纸的边缘 C.玻璃棒应轻靠在三层滤纸一边 D.过滤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快过滤速度
水是无色、无味的透 明液体,属于纯净物 (化学式为H2O)。
天然水含有很多难溶 性和可溶性杂质,常 呈浑浊状态,属于混 合物。
思考:自然界中的水是 如何变成我们的饮用水 的呢?
自来水厂净水过程 示意图
思考: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中主要使用了哪些净化方法? 答:沉降、过滤、吸附、消毒等。
取水 加絮凝剂 沉淀
蒸馏水: H2O
课外实验:自制简易净水器
课堂小结
自然界中的水
水的天然循 环
天然水的人工净 化
天然水的净化方 法
沉降 过滤 吸附 蒸馏
混合物 和纯净 物
硬水 和软 水
知能训练
1.下列各组混合物可用过滤法进行分离的是( B ) A. 酒精和水 B. 食盐和泥沙
C. 食盐水
D. 铁粉和铜粉
2.天然水分别经过下列净化操作后,一定能得到软水 的是( D )
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
探究点二 天然水的净化方法
[情景展示]
[问题探究] 结合图片,你能说出自来水生产过程包含了哪些净水 方法吗?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运动的水分子》第二课时例题解析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运动的水分子》第二课时例题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7ed6e21be1e650e53ea9955.png)
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课时2例1.城市中的生活用水是经自来水厂净化处理过的,其过程可表示为:取水→沉降→过滤→吸附→消毒→配水。
下列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取水B.过滤C.吸附D.消毒思路解析:过滤是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的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吸附是利用吸附剂的吸附性将水中悬浮的杂质或臭味吸附到吸附剂的表面,并没有新物质生成;消毒是利用消毒剂将水中病毒细菌杀死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答案:D例2..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过程是()A.物理变化B.化学变化C.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D.无法判断思路解析:蒸馏是利用升高温度,使液态物质变为气态,再冷却,气态物质又凝结成液态的过程,因此这一过程是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而物质本身没有变化,因此属于物理变化。
答案:A例3.下列净化水的操作中,单一操作相对净化程度较高的是()A.吸附沉淀B.静置沉淀C.过滤D.蒸馏思路解析:蒸馏过程中由于物质的沸点不同,在不同温度下挥发的物质不同,当温度处于水的沸点时,只有水变成气体挥发出去,其他物质不发生变化。
因此蒸馏是净化程度很高的净水方法。
答案:D例4.净化水的操作有多种,综合运用这些操作净化效果更好。
下面合理的先后顺序是()A.过滤、沉淀、蒸馏B.沉淀、蒸馏、过滤C.沉淀、过滤、蒸馏D.蒸馏、过滤、沉淀思路解析:沉淀不如过滤除杂效果好,因为沉淀难以把所有可以被过滤的杂质除去,有少量固体杂质剩余;最好的除杂方法是蒸馏,蒸馏过程中由于物质的沸点不同,在不同温度下挥发的物质不同,当温度处于水的沸点时,只有水变成气体挥发出去,其他物质不发生变化。
因此蒸馏是净化程度很高的净水方法。
答案:C例5.你认为下列哪种情况不会造成水体污染()A.农业上大量施用化肥、农药B.工业上废水、废渣的任意排放C.人们用第四代广谱杀菌消毒剂ClO2对水进行杀菌消毒D.生活中大量使用含磷洗衣粉,并将脏水随意排放思路解析:水体污染的来源主要有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
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二节 水的分解与合成教案 鲁教版
![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二节 水的分解与合成教案 鲁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6da1df8bed5b9f3f80f1cbd.png)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氢气是一种理想能源的涵义,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相关知识
⑴分子的基本性质。
⑵水的三态变化实质上是由于分子的间隔发生变化而分子本身没有改变。
⑶水的净化方法有:静置沉淀、过滤、吸附沉淀、蒸馏等。其中蒸馏能得到纯净的水。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了解到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改变,本节通过熟悉的水做知识的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从而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
重 点
水电解的实验和结论;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难 点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电解水的结论;用原子(分子)的观点解释物质变化的本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等。
变化是一个运动的过程,性质是一个静止的属性。变化由性质决定,性质在变化中表现出来。
变化的叙述模式为:某物质怎么样了
性质一般的描述:
某物质易、可、能(或不易、不可、不能)+变化
如:蜡烛在燃烧是化学变化,而蜡烛能燃烧则是化学性质:酒精挥发是物理变化,酒精易挥发则是物理性质。
知 识 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水的分解
现象
反应式
第二节 水的分解与合成
(第一课时)
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分解
现象:正极:产生的气体少,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多(两倍),能被点燃,是氢气。
结论:
水 氢气+氧气
H2O H2+O2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知识点归纳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5d654621bceb19e8b9f6ba5e.png)
第二单元水和溶液一、水分子的运动1、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状态变化。
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加快,间隙增大,由液态变为气态;失去能量,运动减慢,间隙减少,由气态变为液态。
2、固态的水:分子有序排列,分子在固定的位置上振动;液态的水:水分子无序排列,在一定的体积内较自由的运动;气态的水,水分子自由运动,充满整个容器。
3、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和一种粒子,基本属性是:a)分子体积很小,质量轻,(如:1滴水中有1021个水分子)b)分子间有间隙,存在相互作用。
(如:气体受压,体积缩小)③分子总在不停地运动。
受热运动加剧,遇冷运动减慢。
(如:酒香不怕巷子深)4、水的三太变化是物理变化,仅是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变化,水分子的大小和数目不会变化。
5、水分子存在的佐证-布朗的花粉运动6、水循环的动力是太阳能;水天然循环的作用①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②完成水资源的重新分配二、水资源、、水的净化(1)水资源A.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大约97.5%的水集中在海洋和咸水湖中但供人类利用的淡水占水总量的 0.3%B.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
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
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H2O ,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Na ,最多的元素是 O 。
C.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分布不均,人均量少。
(2)水的净化①天然水的净化成纯水的步骤:沉降;过滤;吸附;蒸馏效果由低到高的是静置沉降、过滤、吸附、蒸馏(均为物理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蒸馏。
②各步骤的作用:静置沉降-是除去较大颗粒的不溶性杂质,过滤-是除去不溶性杂质(较小颗粒的悬浮杂质用明矾吸附沉降再过滤)吸附-是利用活性炭除去水中有色或有气味的杂质;(吸附是物理变化)蒸馏-是除去可溶性杂质。
(3)自来水的净化步骤:①沉降②过滤③灭菌(为化学变化)消毒剂有:氯气、漂白粉、二氧化氯、紫外线。
(4)硬水与软水 A.定义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矿物质的水;(如:矿泉水)B软水C点燃 D .长期使用硬水的坏处:浪费肥皂,洗不干净衣服;锅炉容易结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还易使管道变形甚至引起锅炉爆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水的合成 (1)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淡蓝
水雾
发热 2H2+O2 点燃 2H2O
(2)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作化合反 应(多变一)。
3 氢气的性质
性 物理性质
质 色、味、态
密度 溶解性
化学性质
可燃性 还原性
内容 通常状况下,是_无__色__、_无__味__的气体 比空气密度__小___ __难___溶于水
第二讲 探秘水世界
天然水的循环 1 水的三态变化 (1)本质:水分子本身没变,变化的是水分子之间的__间__隔___和__排__列__方__式___, 属于__物__理___变化。
(2)原因:水分子的__运__动___导致水的三态变化。温度升高,分子获得能 量,运动加快,分子间的间隔__变__大___,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温度降 低,分子失去能量,运动减慢,分子间隔__变__小___,水由气态变为液态。
硬水
软水
含有较多__钙__、__镁__矿__物__质___的水
不含或含有较少__钙__、__ _镁__矿__物__质___的水
加肥皂水,产生泡沫__较__多___、浮渣__较__少___的是软水;产
生泡沫__较__少___、浮渣__较__多___的是硬水
硬水软化的常用方法有__煮__沸___和__蒸__馏___
除去色素和异味
除去微生物
除去可溶性杂质
注意的问题 加入__明__矾___是为了加快沉降
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利用的是活性炭的__吸__附__性___, 属于__物__理___性质 此过程中加入__液__氯___,发生 __化__学___变化 实现硬水到软水的转化
3 硬水与软水
概念 区分方法 硬水软化
【典例2】(2020·青岛节选)水和溶液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广泛。请回答 下列问题。 (1)水的天然循环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水在天然循环过程中发生了__物__理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对天然水进行净化处理,可以得到自来水,将自来水进一步净化处理 得到可直接饮用的水。机场、车站等公共场所设有许多直饮水机,其处理 水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图中①对应的作用是__C__(填字母序号,下同),③对应的作用是__A__。
A.杀菌消毒
B.过滤
C.吸附杂质
D.蒸馏
(3)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矿物质的天然水称为硬水。生活中为了降低水
的硬度并杀菌消毒,可采用的方法是__煮__沸___。
水的组成
1 水的分解 (1)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详见P13重点实验探究栏目) (2)水受热蒸发时水分子没有改变,改变的是__水__分__子__间__的__间__隔___,属于 __物__理___变化;水通电分解,水分子本身发生了改变,属于__化__学___变化。 (3)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叫作分解反应 (一变多)。
②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实现的
③水的天然循环为地球上的生物补充淡水资源
④水的天然循环是自然界中水分子运动的结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天然水的人工净化 1 自来水厂的生产流程
过滤
2 常用的净水方法
方法 沉降 过滤 吸附 杀菌 蒸馏
目的 除去颗粒较大的固 体杂质 除去颗粒较小的固 体杂质
⑤微观反应示意图:
在“宏—微—符”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特有的思维。根据电解水实验,回 答下列问题。
(1)从宏观上观察: ①如图1所示,试管a和b中产生气体的体积比约为__1_∶__2__。 ②检验图1中气体a的方法是__打__开__活__塞__,__将__带__火__星__的__木__条__放__在__玻__璃__管__尖__嘴__ _口___。 ③实验结论:水在直流电作用下正极产生__氧__气___,负极产生___两种元素组成的。电解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2_H_2O__通__电_2_H_2_↑__ _+__O_2↑___。该反应属于__分__解__反__应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4 气体的检验及产物的判断(针对装置一) (1)正极:将带火星的木条靠近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带火星的 木条__复__燃___,证明是__氧__气___。 (2)负极:将燃着的木条靠近玻璃管尖嘴处,打开活塞,气体燃烧产生 __淡__蓝___色火焰,证明是__氢__气___。
5 实验结论 (1)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正极产生了__氧__气___,负极产生了__氢__气___(可简记 为正氧负氢)。 (2)水是由__氢__、__氧__两__种__元__素___组成的。 6 误差分析 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往往小于1∶2的原因: (1)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比氢气大。 (2)氧气氧化性很强,在电极上会与电极发生氧化反应。
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能安静地燃烧,火 焰呈淡蓝色。混有一定量空气或氧气的 氢气遇明火会发生__爆__炸___,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为__2_H_2_+__O_2_点__燃__2_H_2O___,因此在 点燃氢气前要__验__纯___
能 如_使_C某_u_O些_+_金_H_2属_△_氧__C化_u_+物__H发_2_O生__还原反应,
7 注意事项 (1)电源使用的是直流电。 (2)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水中可预先加入少量的硫酸钠或氢氧化钠溶液。
8 实验结论的推广
(1)电解水产生气体的体积和质量的坐标曲线图:(见右图)
体积比:V(H2)∶V(O2)=__2_∶__1__。 质量比:m(H2)∶m(O2)=__1_∶__8__。
(2)能量变化:电解水是将__电___能转化为__化__学___能的过程。 (3)微观角度: ①水分子由__氢__原__子___和__氧__原__子___构成。 ②在化学变化中,__分__子___可以再分,而__原__子___不可再分。 ③在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__种__类___和__数__目___不发生改变。 ④化学反应的实质是__分__子__分__解__成__原__子___,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过 程。
2 水的天然循环 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__其__三__态__变__化___实现的,太阳为水分子提供能量,水 的天然循环只涉及物理变化。大自然通过水分子的运动,既实现了水的自 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典例1】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关于水的天然循环的
说法正确的是( D )
①水在天然循环的过程中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
(2)①从微观上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C_D__(填字母)。 A.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B.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C.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D.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
②在图2中画出反应的微观过程。
根据上述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中保持不变的粒子是__氢__原__子__和__氧__ _原__子___,分解后生成的氢分子和氧分子的个数比为__2_∶__1__。
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
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主要体现在以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考 查。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主要体现在运用微观模型描述和解释电解水的原 理。
1 实验原理:__2_H_2_O_通__电__2_H_2↑__+__O_2_↑___。 2 实验装置:
3 实验现象 (1)两个电极上均有气泡产生,且__负___极比__正___极产生气泡的速度快(正 氧负氢)。 (2)一段时间后,正、负两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约为__1_∶__2__。 (3)通电后中间球形容器内液面上升(装置一),其原因是__水__电__解__后__产__生__气__ _体__,__容__器__内__气__压__逐__渐__增__大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