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自序》2

合集下载

《太史公自序》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古文观止

《太史公自序》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古文观止

《太史公自序》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作品介绍】《太史公自序》历述了太史公世谱家学之本末。

从重黎氏到司马氏的千余年家世,其父司马谈重老庄之学术思想,司马迁本人成长经历,继父志为太史公,及其著述《史记》之始末,无不具备于篇中。

但作者娓娓道来,错落有致,累如贯珠。

叙写司马迁千余年家世,不过数百字,而系次井然。

耕牧壮游,磊落奇迈的倜傥少年形象跃然纸上。

父子执手流涕,以史相托付,场面又何其凝重。

草创未就,横被腐刑,愤懑不平之辞,又使读者不禁掩卷叹息。

特别是作者用相当篇幅序写六家的要旨,论道六经的要义,充分而深刻地反映了司马父子的学术思想。

对儒、墨、名、法、道及阴阳六家的分析精辟透彻,入木三分,指陈得失,有若案断,虽历百世而无可比拟。

【原文】太史公自序出处:《史记》太史公曰:“先人有言①:‘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而能绍明世,正《易经》,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②?’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③。

”【注释】①先人:指司马谈。

②本:以……为本,以……为根据。

③让:辞让,推辞。

【原文】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①:‘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②。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③,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④’。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⑤,下辨人事之纪⑥,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谿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⑧;《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辩是非,故长于治人。

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高三语文 《太史公自序》精品2

高三语文  《太史公自序》精品2

•把这四种最大的过错施加在这 些人身上,他们也只能接受而 不敢推托。所以《春秋》这部 书,是关于礼义的主要经典著 作。礼的作用是防患于未然, 法的作用是除恶于已然;法的 除恶作用容易见到,而礼的防 患作用难以被人们理解。”
ppt课件
第11段译文
•壶遂说:“孔子的时代,国家没
有英明的国君,下层的贤才俊士得
•把一个混乱的社会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没有比《春秋》更有用了。《春秋》全书 有数万字,其中的要点也有数千。万物万 事的分离与聚合,都记在《春秋》里了。 《春秋》中,臣杀君的有三十六起,亡国 的有五十二个,诸侯出奔逃亡不能保住国 家政权的不计其数。观察他们所以会这样 的原因,都在于失去了根本啊!所以《周 易》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因此说, ‘臣杀君,子杀父,不是一朝一夕才这样 的,而是长时期逐渐形成的’。
ppt课件
•孔子说:‘我想把我的思想用空话记
载下来,但不如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来
表现更加深刻、明显。’《春秋》,从
上而言,阐明了夏禹、商汤、周文王的
政治原则;从下而言,辨明了为人处事
的纲纪,分清了疑惑难明的事物,判明
了是非的界限,使犹豫不决的人拿定了
主意,褒善贬恶,崇敬贤能,排抑不肖,
保存已经灭亡了的国家,延续已经断绝
不到重用,孔子这才写作《春秋》,
流传下这部用笔墨写成的著作来判
明什么是礼义,以代替周王朝的法
典。现在,您太史公上遇英明的皇
帝,下有自己的职守,万事已经具
备,都按着适当的顺序进行着,太
史公所论述的,想要说明什么宗旨
呢?”
ppt课件
第12段重点字词
至:极\最 易:变换 穆清上: 天
罔极:无边无际 重译款塞:注释6

2020版高中语文 第1课 太史公自序课件2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2020版高中语文 第1课 太史公自序课件2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2、倒装句 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定语后置)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宾语前置) 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宾语前置) 子所论,欲以何明 ?(宾语前置) 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状语后置) 浮于沅、湘(状语后置)
(六)当堂检测:文言句式 ①此孝之大者(判断句,定语后置) ②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宾语前置) ③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被动句) ④后世中衰,绝于予乎(状语后置) ⑤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判断句)
察其所以(……的原因) 2、次 萧何次律令(整编) 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编撰) 列坐其次(地方) 王次于河朔(临时驻扎河住宿)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 蒯聩其后也。 无泽为汉市长 余先周室之太史也。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 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 《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七)重点句翻译 1.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 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 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 如不明了礼义的要旨,就会弄到君不象君,臣不象臣,父不 象父,子不象子的地步。君不象君,就会被臣下干犯,臣不 象臣就会被诛杀,父不象父就会昏聩无道,子不象子就会忤 逆不孝。这四种恶行,是天下最大的罪过。
2.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 我作为太史都未能予以论评载录,断绝了天下的修史传统,对此 我甚感惶恐,你可要记在心上啊! 3.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则学者 至今则之。 周幽王、厉王以后,王道衰败,礼乐衰颓,孔子研究整理旧有的 典籍,修复振兴被废弃破坏的礼乐,论述《诗经》、《书经》, 写作《春秋》,学者至今以之为准则。
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内容

《史记选读》重点句子翻译

《史记选读》重点句子翻译

《史记》选读重点句子翻译《太史公自序》(1)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

译文:孔子担任鲁国司寇,诸侯嫉恨他,卿大夫阻抑他。

(2)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译文:考察他们所以会这样的原因,都是丢掉了立国立身的根本(礼义)。

(3)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译文:礼是在坏事发生之前加以防范,法是在坏事发生之后予以惩处;法施行的作用容易看到,而礼禁绝的作用却难以察觉。

(4)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译文:恢复已经灭亡的国家,延续已经断绝了的世系,补救偏颇之事,振兴废弛之业,这是王道的精髓。

(5)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译文:这些人都是心中聚集了愤懑,不能实现自己的主张,因而追述往事,寄希望于后来人。

《夏本纪》(1)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

译文:(舜)在巡行中发现鲧治水实在不像话,就把鲧流放到羽山,后来鲧就死在那里。

(2)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

译文:天下的人都认为舜对鲧的处置是正确的。

(要点:以、诛、是)(3)女其往视尔事矣。

译文:你还是赶快去办你的公事吧!(要点:女、其、尔事)(4)于是帝锡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

译文:于是帝舜赐给伯禹一具玄圭,用它向天下宣告大功告成。

(5) 禹伤先人父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译文:禹为先父伯鲧因治水无功而受严惩深感痛心,因此劳身苦思,在外十三年, 经过自己的家门也不敢进入。

《鲁周公世家》(1)王其无害,旦新受命三王,维长终是图。

译文:您不会有灾祸的。

我刚接受三位先王之命,让您只须考虑周室天下的长远之计。

(2)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

译文: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理国政,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没法向我们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

(3)为人父母,为业至长久,子孙骄奢忘之,以亡其家,为人子可不慎乎!译文:做父母者,经历长久时期创业成功,其子孙骄奢淫逸忘记了祖先的困苦,毁败了家业,做儿子的能不谨慎吗?《高祖本纪》1、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太史公自序》文言知识归纳

《太史公自序》文言知识归纳

《太史公自序》文言知识归纳正字正音颛顼..靳卬徇朝..歌..蒯聩会.稽沅汶泗乡射.峄鄱邛笮爰.及后稷.金匮.壅.之善善恶恶..牝牡..弑.君篡.弑伏羲.封禅.缧绁喟.然羑.里股肱.通假字第5段而子迁适使反.(返)无.忘吾所欲论著矣(毋)弗敢阙.(缺)第8段故长於风.(讽)其指.数千(旨)皆失其本已.(矣)拨乱世反.之正(返)失之豪.厘,差以千里(毫)第10段堕.先人所言(隳)第12段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缵)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网)(佚)承.敝通变(乘)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弼)扶义俶傥..(倜傥)至于..夏商无泽为汉巿长..我欲载之空言..礼经纪..人伦余所谓述故事..其世传..,整齐夫《诗》《书》隐约..者维我汉继五帝末流..不得与从事..以为天下仪表..《诗》《书》往往..间出矣◆名词活用为动词故重黎氏世序.天地主管其在卫者,相.中山做…相於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率领军队/担任太守靳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活埋,坑杀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按次序排列是故《礼》以节.人节制,约束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不)像国君(臣子、父亲、儿子)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按次序编排孙子膑脚..受膑刑◆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评判,褒贬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整理,归纳以尊.后稷也尊崇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奖励/惩罚/尊重/鄙视上明.三王之道阐明◆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孔子修旧.起废.从前的、废弃的事情明是非,定犹豫..犹豫不决的事其实皆以为善.好事春秋采善.贬恶.好人/坏人补敝.起废.偏颇之事/废弛之业◆动词活用为名词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离散聚合的道理◆使动用法王.卬于殷名使动,使…称王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形使动,使…显耀废.天下之史文动使动,使…废止明是非,定.犹豫动使动,使…停止存.亡国,继.绝世动使动,使…保存/使…延续拨乱世反.之正动使动,使…回归则续.吾祖矣动使动,使…延续◆意动用法则学者至今则.之以…为准则。

史记前五篇句子翻译(2)

史记前五篇句子翻译(2)

太史公自序‎1.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译文:况且孝道从‎奉养双亲开‎始,继而侍奉君‎主,最终落到处‎世为人上。

扬名于后世‎来光耀父母‎,这是最大的‎孝道。

2. 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译文:儿子虽然驽‎钝,请允许我把‎您老人家所‎编撰的史实‎掌握完整地‎加以编辑,不敢稍有缺‎漏。

3.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译文:孔子知道自‎己的意见不‎会被采纳,政治主张无‎法实行,便褒贬二百‎四十二年间‎的是非,作为天下的‎标准。

4.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春秋》这部书,上阐明夏禹‎、商汤、周文王的治‎世之道,下辨别人与‎人译文:之间的伦‎理纲常,分清嫌疑,判明是非,论定犹豫不‎决之事,奖善惩恶,尊崇贤能,鄙夷不肖,恢复已经灭‎亡的国家,延续已经断‎绝的世系,补救偏颇之‎事,振兴废弛之‎业,这是王道的‎精髓。

5.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译文:拨正一个混‎乱的社会,使它回归正‎道,没有什么比‎《春秋》更切实有效‎,《春秋》不过数万字‎,而它的要旨‎就有数千条‎。

6.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译文:做人臣不可‎以不知道《春秋》,否则处理日‎常事务不知‎怎样做才合‎适,遇到突发事‎件不知用变‎通的权宜之‎计去应对。

7.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

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译文:所以《春秋》是礼仪的根‎本所在,礼是在坏事‎发生之前加‎以防范,法是在坏事‎发生之后予‎以惩罚;法施行的作‎用容易看到‎,礼禁绝的作‎用难易察觉‎。

8.《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

太史公自序(2)

太史公自序(2)

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中对儒家的 评论: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 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 之别,不可易也。 译文:儒家学说广博但殊少抓住要领, 花费了气力却很少功效,因此该学派的主 张难以完全遵从;然而它所序列君臣父子 之礼,夫妇长幼之别则是不可改变的。
司马迁评《春秋》: 孔子作《春秋》的目的: 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 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 以达王事而已矣。 孔子《春秋》写作的特点:我欲载之空言,不 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司马迁的评价之总评: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 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 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 之大者也。 《春秋》这部史书的作用:以道义。 《春秋》这部史书的政治意义:拨乱世反之正 。 《春秋》这部史书的其它作用: 礼义之大宗。

高中语文 太史公自序(第二课时)课件 苏教版选修《史记

高中语文 太史公自序(第二课时)课件 苏教版选修《史记


问题探讨
作者在第四节写了自己什么样的生活经历? 其作用是什么?
生龙门 ---地杰人灵
耕牧 ---司马迁的特殊修养 诵古文 ---聪明绝伦 壮游 ---从书本走向自然社会,去感受
历史传说,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考证文章记载模糊的内容
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对西南少数民族风 土人情有了初步的了解
太 史 公 自 序
司间认真阅读导学提纲中基础感知部分,认真勾画
,这里很重要。
2、给你13分钟,认真阅读文章,填写探究未知部分,有疑惑的
地方请记录下来,一定要抓紧时间。 3、相信自己,发挥自己的潜力,积极发言,小组完成导学提纲
中的问题。
思(15分钟)
•要求:
(要求:主动质疑,寻求帮助;积极参与,善于倾 听)
3、组长合理把控好时间,并注意记录其他同学的闪光点 (新思路、新方法)

要求:
1、使用专业术语,普通话准确简练地表达内容; 2、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语速适当; 3、别人展示时,其他人注意倾听,吸取精华, 挑出 错误。
4、学生竞相展示时,须使用规范切入语,如“我展示”、 “我补充”、“我质疑”、“我纠错”。
•1、按照导学提纲,阅读文本,完成导学提纲中出示 的问题,并把发现的疑惑记录下来。
•2、不交流,不提问,埋头动笔勾画圈点。 •3、抓紧时间,对不能解决的问题用红笔重点画出, 一会儿在讨论环节中解决。
议(7分钟)
要求:
1、通过两两合作,解决导学提纲中探究未知部分。
(提示:可以一问一答,我说你记)
2、深入学习部分,展开小组讨论,在组长安排下分层讨 论或全组一起讨论。

《太史公自序》第二课时

《太史公自序》第二课时

山东省昌乐一中2015级高二语文翻转课堂课时学案班级小组姓名使用时间年月日编号训练展示案训练目标:1.分类汇总整理文言知识点2.理解作者创作《史记》的目的,以及在写作手法上的独特之处一.疑难突破二.重点整理积累1.请解释“诸侯害之,大夫壅之”中“害”“壅”的词义,古文言文中表示“嫉恨”的词语有很多,如“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等词,你能分别举例吗?2.句子“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中的“是非”二字如何理解?成语“明辨是非”“物是人非”中国“是非”又该如何解释?你还能举例吗?3.文中“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中的叠词各应该如何解释?“《春秋》采善贬恶”中的“善恶”又该如何解释?《论语》“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中的“贤贤”是什么意思?4.请判断“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句式,相同的例句你能再举一例吗?5.“察其所以,皆失其根本”中的“所以”如何解释?它还有哪种用法?请举例说明。

6.请翻译句子“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并翻阅古汉词典整理“比”的用法。

三.文本探究请概括作者创作《史记》的目的是什么?在写作形式上,作者采用的这种一问一答的写法有何好处?四.语段阅读昔齐桓公出,见一故墟而问之。

或对曰:“郭氏之墟也。

”复问:“郭氏曷为墟?”曰:“善善而恶恶焉。

”桓公曰:“善善恶恶所以为存,而反为墟,何也?”曰:“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彼善人知其贵己而不用则怨之恶人见其贱己而不好则仇之。

夫与善人为怨、恶人为仇,欲毋亡得乎?”1.翻译句子:善善恶恶所以为存,而反为墟,何也?2.请将文中画线句子合理断句。

第 2 页。

《史记选读》翻译复习

《史记选读》翻译复习

《史记选读》重点篇目句子翻译《太史公自序》1.“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我作为太史而不能把他们的事迹详加编辑记录,中断了天下史事的录载,我十分惶恐不安,你可要记在心上啊!”……“儿子我虽然驽钝,请允许我把您老人家所编撰的史实掌故完整地加以编辑,不敢稍有缺漏。

”2.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我想只撰述褒贬是非的言论,不如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来评判是非善恶更加深刻、明显。

……奖善惩恶,尊崇贤能,鄙夷不肖,恢复已经灭亡的国家,延续已经断绝了的世系,补救偏颇之事,振兴废弛之业,这是王道的精髓。

3.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

受命于上天,恩泽流布无边,海外不同习俗的国家,派遣使者辗转翻译来到中国边关,请求进献朝见的不可胜数。

《夏本纪》1.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

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

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

舜被提拔重用,代理执行天子的政务,按时巡行视察各地诸侯所守的疆土。

在巡行中发现鲧治水实在不像话,就把鲧流放到羽山,后来鲧就死在那里。

天下的人都认为舜对鲧的处置是正确的。

2.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

禹的为人,办事敏捷而又勤奋;他的品德不违正道,他的仁心人人可亲,他的言语诚实可信;他的声音符合自然的音律,他的身体就是标准的尺度,他的教令几经权衡方才发布;他如此勤勉肃敬,可作为人所共遵的纲纪。

《鲁周公世家》1.惟尔元孙王发,勤劳阻疾。

若尔三王是有负子之责于天,以旦代王发之身。

你们的长孙姬发,辛劳成疾。

如果三位先王在天上生病需要子孙到天上去侍奉你们,请以我旦身体代替大王姬发的生命。

2.王其无害。

旦新受命三王,维长终是图。

兹道能念予一人。

大王您不会有灾祸的。

《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翻译及鉴赏

《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翻译及鉴赏

《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翻译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翻译及鉴赏【导语】: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4],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5]。

高三语文太史公自序2

高三语文太史公自序2

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
1.时代的因素
——当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学术发展较快。 依据:壶遂的话(第9节) 司马迁的话(第10节) 历史条件(第12小节)
2.家族的影响 ——史官世家赋予司马迁的使命感、责任感, 先祖多方面的才艺对司马迁的熏陶。 3.自身的努力 ——自幼攻读古代典籍,青年时期两次游历开阔 了眼界,积累了许多第一手的资料。 依据:(第4段) (1)年十岁诵古文。 (2)游历。第一次游历,到过浙江、江苏、 山东、河南、安徽、湖南等地的许多 地方;第二次奉使出使巡视西南地区
先祖中有军事家,有从事经济工作的,而主要的 是修史的。先祖程伯休甫是周宣王时代将领,八 世祖司马错、六世祖司马靳都是战国时期秦国的 将领,不仅战功赫赫,而且有军事眼光;司马迁 在《史记》中有大量的战争描写,显示了司马迁 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卓越的战争观,这不能不说是 受到了先祖的影响。四世祖司马昌、三世祖司马 无泽都作过掌管经济的官员,这些经验和知识 也会作为家传传给后人。 司马迁叙家世说明 修史是自己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 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先祖所从事的工作无 疑也对司马迁著写《史记》有很大的影响。
简介《史记》
•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 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 纪(帝王传记)12篇,世家(记诸侯本系)30篇,列传 (序列人臣事迹)70篇,表10篇,书(记经济、天文、 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8篇,共50多万字。无论大小 人物,都坚持“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作者 本着“读其书想见其人”的知人论世理念,着力凸现人物 在历史进程中的优秀品格和高尚灵魂,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叙事有详有略,笔锋纵横捭阖,语言生动,个性鲜明,在 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 之《离骚》”。

苏教版高二语文太史公自序

苏教版高二语文太史公自序

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 施已然之後;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 所为禁者难知。”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 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 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 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 欲以何明?” 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余 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 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汤武之 隆,诗人歌之。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
见她淡红色榴莲般的手掌中,变态地跳出五簇脸皮状的酒罐,随着女政客T.克坦琳叶女士的摇动,脸皮状的酒罐像柴刀一样在双腿上飘然地忽悠出点点光树……紧接着女政 客T.克坦琳叶女士又连续使出三十六式梦鹅布帘摘,只见她矮胖的眼镜中,酷酷地飞出四道扭舞着『蓝鸟骨怪火腿宝典』的怪藤状的下巴,随着女政客T.克坦琳叶女士的
自上世尝显功名於虞夏,典天官事。後世中 衰,绝於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 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 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 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 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扬名於 後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称 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 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 后稷也。幽厉之後,王道缺,礼乐衰,孔 子脩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 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馀岁,而诸侯 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
蒯聩其後也。在秦者名错,与张仪争论,於是 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错孙靳, 事武安君白起。而少梁更名曰夏阳。靳与武安 君阬赵长平军,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葬於华 池。靳孙昌,昌为秦主铁官,当始皇之时。蒯 聩玄孙卬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诸侯之相王, 王卬於殷。汉之伐楚,卬归汉,以其地为河内 郡。昌生无泽,无泽为汉巿长。无泽生喜,喜 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喜生谈,谈为太史

名师精编--太史公自序(第二课时) 课件(苏教版选修《史记》)

名师精编--太史公自序(第二课时) 课件(苏教版选修《史记》)

被:遭受。 空言: 指责。辞:辩解
犯:被冒犯 被诛杀
8
夫礼禁 (恶) 未然之前, 然:这样 法施 (恶) 已然之后
9
礼义之大宗也 垂空文以断礼义 夫子所论,欲以何明
宗:根本。 垂:流传。空文:著作。
论:撰述。明:阐述。
10
伏羲至纯厚
尧舜之盛 礼乐作焉 《春秋》采善贬恶
极其 盛德。形容词作名词 兴起 好人、恶人。形容 词作名词用
道之不行也
不用:不被采纳。被动句 道:政治主张
是非二百四十二年 是非:褒贬。以是为是,以非为非
以为天下仪表 以达王事而已矣 标准 达:达成。
5
善善恶恶 奖善惩恶。形容词意动用法 贤贤贱不肖 贤贤:尊崇贤能,形容词作名词用
贱不肖: 鄙视不才 ,形容词作名词用 故长于风 风:讽喻。 乐:快乐 指导 所以:……的根据
股肱:比喻左右辅助得力的人 厥协:协同 整齐:整治归纳
厥协《六经》异传 整齐百家杂语
35






36
《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 的体例、规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7
38
(一)1-3.自叙家世谱系。
(二)4-6.叙年轻时候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 亲临 终的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三)7-10.阐述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四)11.叙自己忍辱写《史记》。 (五)12-13.《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 《史记》全书的体例和规模。


7---10

2
3
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绍明世,正《易经》,继《春秋

绍:继承 正:辨正 继:接续 本《诗》、《书》、《礼》、《乐》、之际 本:以……为本,以……为根据。 小子何敢让焉 辞让,推辞 何为:宾语前置 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

语文:《太史公自序》课件(2)(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语文:《太史公自序》课件(2)(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世家
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 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 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 列传 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 于天下,作七十列传。
2、人格高标
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 的积极入世精神。 忍辱含垢、历尽艰辛而百折不挠、自强不 息的进取精神。 舍生取义、赴汤蹈火的勇于牺牲精神。 批判暴政酷刑、呼唤世间真情的人道主义 精神。 立志高远、义不受辱的人格自尊精神。

二、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
时代的因素 家族的影响
自身的努力
前人的表率
1、时代的因素

维我汉继五帝末流,接三代绝业。周道 废,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 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于是汉 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 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 《诗》《书》往往间出矣。自曹参荐盖 公言黄老,而贾生、晁错明申、商,公 孙弘以儒显,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 靡不毕集太史公。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 司马迁传赞》中 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故谓之实录。”肯定了司马迁的“实录” 精神。 梁启超在《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中说:“迁著 书最大目的,乃在发表司马氏一家之言,与荀 况著《荀子》、董生著《春秋繁露》性质正 同,不过其一家之言乃借史的形式以发表耳, 故仅以近代史的观念读《史记》非能知《史 记》者也。”
2、家族的影响
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 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 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 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当周宣王时, 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 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汉之伐楚,卬 归汉,以其地为河内郡。昌生无泽,无 泽为汉市长。无泽生喜,喜为五大夫, 卒,皆葬高门。喜生谈,谈为太史公。 (史官世家,先人才艺)

《太史公自序》第二课时

《太史公自序》第二课时
马 迁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研读4—6自然段积累字词 2、了解司马迁的生活经历和其父的临终 嘱托对其创作《史记》的影响。的影响。
【预习导航】
1、自由诵读4—6段,梳理字词句 耕牧河山之阳 讲业齐、鲁之都 于是迁仕为郎中 不得与从事 故发愤且卒 而子迁适使反 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终于立身 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 则学者至今则之 史记放绝 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 汝其念哉! 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史记石室金匮之书 句式:此孝之大者
探究活动二:司马谈的临终嘱托说了哪三 层意思?
一是写史是祖传的事业,修史是孝亲。 二是写史是以周公、孔子为榜样,兴礼乐,正王 道,修史有规范社会道德的作用。 三是汉兴以来有许多值得记载的史实,而自己没 有论载。 这些说明 司马迁修史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
也是时代的要求。
课后作业 预习7----10段。
【预习导航】 自由诵读4—6段,梳理字词句 耕牧河山之阳 河山之阳:黄河之北,龙门 山之南 讲业齐、鲁之都 讲业:研讨学问 于是迁仕为郎中 出来做官,名词作动词 不得与从事 与:参加。 故发愤且卒 且:将要 而子迁适使反 适:恰逢 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无:通“毋”,不要。 终于立身 终于:最终落在
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 爰及:推及 则学者至今则之 则之:以之为准则。 史记放绝 史记:史书的通称。 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 死义:为义而死。 汝其念哉! 其:语气词,表示祈使。 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悉:详细。论:编辑。次:按次序编列,排列。 阙:遗漏。 史记石室金匮之书 :缀集。 石室金匮:都是国家收藏图书、档 案之处。 此孝之大者 定语后置句
探究活动一
作者在第四节写了自己什么样的生活经历? 其作用是什么? 生龙门 ---地杰人灵 耕牧 ---司马迁的特殊修养 诵古文 ---聪明绝伦 壮游 ---从书本走向自然社会,去感受 历史传说,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考证文章记载模糊的内容 奉使西征巴蜀以南 ---对西南少数民族风 土人情有了初步的了解

《太史公自序》教案2

《太史公自序》教案2
(1)(2)形容词词尾,约同于“然”,相当于“……的样子”。(3)兼词,相当于“于彼”,在那里。(4)句中语气助词,表示停顿。(5)语气助词,不译。(6)疑问代词,怎么,哪里。(7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呢”。(8)代词,相当于“之”,他们。
1、(1)宫殿;统率,率领;偏僻的小路;
(2)A.巳、午、戌、亥十二地支对应十二时辰表示时间,自巳至酉,指从上午九时到下午七时。
(一)文学常识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散文家。被后世尊称为太史公。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星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行路,赶路
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途径,方法,措施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规律,法则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道理,事理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学说,主张
其次利道之疏通,引导
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谈论
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古代行政区划名
④卒
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死。
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完成,终结
(3)汉兴以来有许多值得记载的史实,而自己没有论载。(史记散绝)
4、素材积累:
人的生命有二义,一是有形的肉体,一是无形的思想。富贵往往会因一个人肉体生命的结束而消失,所谓“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也”。而思想〔或精神生命〕,可以借着著述而流传后世。
六、阅读《核按钮》58页掌握推断词义的常用方法4、5、6,完成对点训练。
孰为汝多知乎以为、认为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制造
此不为远者小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充资料《史记》命运
太史公的担心不无道理。《史记》的传播历经坎坷。著称后,秘而不宣,将其“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以防被毁。尽管如此,“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汉明帝说:“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扬名后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损当世。”直到司马迁死,“其书稍出,宣帝吮迁外甥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偿焉”。西汉对该书的流传控制很严。后东汉、南北朝以及隋唐,对《史记》多有微词,甚至还有指责《史记》是“谬孔子言”,直到宋代《史记》才遇知音。明清学者多精读《史记》,开始考证,核差误,论得失,《史记》的研究至此才蔚为大观。)
(3)壶遂认为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作《春秋》的?司马迁同意他的看法吗?
“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
司马迁不同意他的看法,他认为孔子作《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
(4)司马迁为什么要提及孔子著《春秋》的事?从与壹壶的辩论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什么否认自己是创作,而认为是“整齐”?
司马迁叙家世说明修史是自己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先祖所从事的工作无疑也对司马迁著写《史记》有很大的影响。
2.父亲的遗愿、时代的要求——父亲临终嘱托有几层意思?
(1)写史是祖传的序业,修史是孝亲。
(2)写史是以周公孔子为榜样,兴礼乐,正王道,修史有规范社会道德的作用。
(3)汉兴以来有许多值得记载的史实,而自己没有论载。(史记散绝)
课题
《太史公自序》
总课时数
5
备课时间
三维目标
1.了解司马迁其人以及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
2.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主备人
王洪亮
重难点
同目标
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讲解
授课人
上课时间
教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节
教与学互动设计【第2课时】
学习札记
(个案)
探究谈论
(一)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司马迁修史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也是时代的要求。
3.成一家之言的心愿——与壶遂的对话是为了说明了什么?
(1)孔子为什么著《春秋》?
著《春秋》“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
(2)举《诗》《书》《礼》《易》《乐》的作用目的是什么?
强调《春秋》是天下人之“仪表”,是“王道之大者也”,是“礼义之大宗也”,“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1.家族赋予的使命——以图表形式显示司马迁的家世,司马迁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家世?
颛顼时司天地
唐虞时复典
夏商时世序
周时将领典周史
战国秦司马错将伐蜀
司马靳事白起
秦朝司马昌主铁管
汉朝司马无泽市长
司马喜五大夫
司马谈太史公
先祖中有军事家,有从事经济工作的,而主要的是修史的。先祖程伯休甫是周宣王时代将领,八世祖司马错、六世祖司马靳都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不仅战功赫赫,而且有军事眼光;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大量的战争描写,显示了司马迁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卓越的战争观,这不能不说是受到了先祖的影响。四世祖司马昌赫三世祖司马无泽都作过掌管经济的官员,这些经验和知识物欲也会作为家传传给后人。
采用汉代初年学者常用的问答体的形式,借评述孔子作《春秋》,表明自己著《史记》的目的,说明自己著《史记》就是想效仿孔子,通过论述历史,评判是否,褒善惩恶,为天下仪表。他否认是创作,非本心话,是为了逃避世俗的劫难,怕世俗人犹壹壶那样批他著《史记》是如孔子那样是因为“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或者为发个人私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