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禾谷类黑穗病防治

合集下载

40%五氯硝基苯使用技术

40%五氯硝基苯使用技术

液 、1 % 石灰浆或 1 %的漂 白粉上清液等。应使用超 微 喷 雾 器对 菌袋 及 子 实 体均 匀 喷 雾 ,确 保 雾 细 均 匀 ,避 免药 液使 用过量 影 响子实体 生 长 。
参 考 文 献
f 1 1李 民 法. 杏鲍 菇 栽 培技 术初 探 … . 中国农 学通
报 ,2 0 0 8( 1 1 ) :3 5 5—3 5 8 .
刺 激 原 基 形 成 ,杏 鲍 菇 茹 蕾 形 成 需 要 一 定 的 散射
光 ,可增加 适 当 的散射 光 ,减少 通风 ,增 加 棚 内二
除 菇根 ,培养 基表 面 要清理 干 净 ,然 后 将 菌袋移 出 栽 培室 ,集 中进行 隔 离培养 ,加强 原菇棚 内和 隔离 问 的通风 降温 降湿 工 作 ,控 制病 害 的进 …步 发展 。
【 2 1周仙 芳. 袋 栽杏鲍 菇栽培 技术 U 1 . 食 用 菌 ,2 0 0 6
( Z 1 ) :6 5 .
『 3 1支 月娥 ,黄 建春 ,汪毅 等 ,杏鲍 菇 细 菌性 病 害
病 原菌研 究 … . 食 用菌 ,2 0 0 9( 2 ) :6 0~6 1 . f 4 1陈素 云 ,杨 廉伟 ,等 . 高山绿 色杏鲍菇 栽培技 术 U 】_ 食 用 菌,2 0 0 8 , ( 4 ) :3 7 . I 1 5 1杨 军 ,张士 义 ,刘国 宇. 食 用 茵细 菌性 褐 斑病 的
3 注 意 事 项
2 . 1 防 治 小 麦 、 玉 米 黑 穗 病 、 黑 粉 病 时 , 可 用 4 0 %五氯 硝基 苯粉 剂拌种 0 . 3 %~0 . 4 %。 2 . 2 防 治 棉 花立 枯 病 、猝 倒 病 、黄 萎 病 时 , 可在 出苗 前进 行拌 种 ,用 量 为 0 . 8 % 一1 %。

玉米丝黑穗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玉米丝黑穗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够抵抗不 良环境 的厚垣孢 子越冬 。翌年在适 宜 的条 件下 , 厚垣孢 子萌发并 通过芽鞘 侵入寄 主幼苗 。入侵后 ,菌丝进 入 植株生 长点 ,随植 株生 长 ,蔓延至 果穗 和天花 ,形成 孢 子堆 ,成熟 后又 散 出孢 子 ,完成 其 1 年 1 次 的侵染循 环 , 无再 侵染发生。 土壤 和粪肥 的带 菌量 以及 土壤 的温湿度条 件是影 响本 病 发生 的最 重要 因素 。土壤 温度较低 并且 比较 干燥 时 ,玉 米 出苗迟缓 ,增加 了病菌侵 染的机会 ,发病率 高 ,有利 于 丝黑穗病 的流行。反之地温高 、出苗快 ,发病则轻 。因此 , 在 冷凉 山区 ,丝 黑穗 病发生 就重 。病 菌在 土壤 中可存 活 3
玉米丝黑穗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李 光
( 黑龙 江省 宝清县朝 阳 乡农 业技 术服 务 中心 1 5 5 6 0 0 )
摘 要 :本文介绍 了防治玉米丝 黑穗病 应从 选 育和应 用抗病品种 ,减 少初侵 染来源 ,加强苗期栽培 管理和药剂处理等综合 防 治措 施 着 手 。 关键词 :玉米丝黑穗病 ;症状 ;发病规律 ;防治 玉米 丝 黑穗 病 广 泛分 布 于 世 界各 地 。该病 在 我 国各
生产上 有多种包 衣剂 ,玉米种 子包衣处 理后 ,对丝 黑穗病 的防治效果可达 8 5 % 。 ■
病原菌 为丝胞堆 黑粉菌 ,黑穗里形成 的黑粉 是病菌 的 冬孢子 。冬孢子黄褐或赤褐色 , 球形 或近球 形 , 直径 9~1 4 微米 , 表 面有细刺。 冬孢子间有时混有不孕细胞 , 表面光滑 , 近五色 ,球形 或近球形 ,直径 7— 1 6微米 。冬孢子未成熟 前集合 成孢子球 ,成熟后 分散 。冬 孢子 萌发产生 具 3个分 隔 的先 菌丝 ,侧 生担孢 子。担孢 子又可芽 生次生 担孢子 。 担孢子五 色 ,单胞 ,椭圆形 ,直径 7— 1 5微米 。病菌发育 的温 度范 围为 1 3 ℃一3 6 ℃,以 2 8 ℃为最 适宜 。冬孢 子在 1 1 O ℃ 的干热 下处理 3 0分 钟 ,或 在 6 5 c C 热水 处理 3 0分钟

玉米丝黑穗病防治和治疗新办法

玉米丝黑穗病防治和治疗新办法

办法2023-11-06CATALOGUE 目录•玉米丝黑穗病的基本概述•玉米丝黑穗病的传统防治方法•玉米丝黑穗病防治的新办法•玉米丝黑穗病的治疗方法•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和治疗建议01玉米丝黑穗病的基本概述玉米丝黑穗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侵染玉米的果穗和雄穗,导致玉米减产和品质下降。

病菌在土壤中存活,通过带菌的土壤、种子、肥料等途径传播,在玉米幼苗期侵染,导致玉米生长过程中出现异常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的定义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玉米植株的抗病性降低,如品种抗病性不强、土壤中菌源量多、气候条件适宜等。

病菌在土壤中以厚垣孢子和菌丝体的形式越冬,翌年春季条件适宜时萌发,通过玉米幼苗的表皮或根系侵入,在玉米植株内生长发育并扩展,最终导致玉米果穗和雄穗受害。

玉米丝黑穗病的症状主要表现在果穗和雄穗上,受害果穗变短、变粗,基部膨大,内部充满黑粉状物,顶部稍尖,呈圆锥形。

受害雄穗则变短小或分枝极多,呈簇状,内部充满黑粉。

黑粉散出后残留丝状物,易断。

02玉米丝黑穗病的传统防治方法选择对玉米丝黑穗病有较好抗性的品种,从源头上减少病害的发生。

种植抗病品种轮作和深耕及时清除病残体通过与非禾本科作物进行轮作,以及在种植前进行深耕,可以减少土壤中的病原菌数量。

在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株和病残体,以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030201使用杀菌剂对玉米种子进行处理,以杀死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病原菌。

种子处理在种植前使用杀菌剂对土壤进行处理,以减少土壤中的病原菌数量。

土壤处理在玉米生长期间,使用杀菌剂进行喷药防治,以防止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喷药防治生物防治使用生物农药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制成的生物农药,具有环保、安全、无毒等优点,可用于防治玉米丝黑穗病。

增加有益菌群通过施用有益菌群的微生物肥料,增加土壤中的有益菌群数量,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03玉米丝黑穗病防治的新办法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选育抗病品种通过基因工程等技术手段,选育出对玉米丝黑穗病具有抗性的品种。

探究谷子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探究谷子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探究谷子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作者:马国春赵越起来源:《农民致富之友》 2021年第5期马国春1 赵越起2谷子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优化我国产业结构以及丰富人们饮食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作物的生长期间常常会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影响谷子的产量以及质量。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谷子的病虫害类型也随着我国各地区的耕作制度随之发生改变,另外,农药残留等因素也对谷子的产业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加大了病虫害问题的防治难度。

一、谷子病害、虫害症状分析1、谷子病害其一是谷子黑穗病。

黑穗病主要发生于谷子出苗期,在结穗期出现症状,感染黑穗病的谷子具体表现为:谷穗短小,谷穗逐渐由灰绿色转变为灰色,导致谷穗始终呈直立状态,患病的谷穗颗粒较大,进入成熟期患有黑穗病的谷穗转变为黑粉菌瘿。

在冬季时附着在谷穗表面进入休眠期。

其二是谷子白发病。

谷子白发病是系统侵染病害,谷子从萌芽到抽穗后,在各生育阶段,陆续表现出多种不同症状:①烂芽。

幼芽出土前被侵染,扭转弯曲,变褐腐烂,不能出土而死亡,造成田间缺苗断垄。

烂芽多在菌量大、环境条件特别有利于病菌侵染时发生,少见。

②灰背。

从2叶期到抽穗前,病株叶片变黄绿色,略肥厚和卷曲,叶片正面产生与叶脉平行的黄白色条状斑纹,叶背在空气潮湿时密生灰白色霉层,为病原菌的孢囊梗和游动孢子囊。

这一症状被称为“灰背”。

③白尖、枪杆、白发。

株高60厘米左右时,病株上部2~3片叶片不能展开,卷筒直立向上,叶片前端变为黄白色,称为“白尖”。

7~10天后,白尖变褐,枯干,直立于田间,形成“枪杆”。

以后心叶薄壁组织解体纵裂,散出大量褐色粉末状物,即病原菌的卵孢子。

残留黄白色丝状物(维管束),卷曲如头发,称为“白发”,病株不能抽穗。

④看谷老。

有些病株能够抽穗,但穗子短缩肥肿,全部或局部畸形,颖片伸长变形成小叶状,有的卷曲成角状或尖针状,向外伸张,呈刺猬状,称为“看谷老”。

病穗变褐干枯,组织破裂,也散出黄褐色粉末状物。

吉林省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

吉林省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

吉林省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摘要从发病症状、病原菌、病菌侵染、发病条件等方面介绍了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规律,提出采取以选育和栽培抗病品种为主、药剂处理、加强栽培管理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对控制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具有现实意义。

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law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rn head smut from the symptom,disease-producing germ,germ invaded,occurance condition and so on. It proposed the following integrated control technique to limit the occurrence of corn head smut:breeding and cultivating disease-resistant variety,medicament processing and enhancing cultivation and management. It ha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enhance the corn output and the quality,promot agriculture production and increase income for the farmer.Key wordscorn head smut;law of the development;control measure玉米丝黑穗病是吉林省玉米生产的重要病害,发病率几乎等于损失率,对玉米产量影响极大。

近几年来,由于玉米栽培面积增加,种植大量感病品种及玉米连作,加上农民综合防治不当,使玉米丝黑穗病发生逐年加重,造成玉米的大幅度减产。

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技术

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技术
科 学论 坛
I ■
C h i n a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R e v i e w
玉 米 丝 黑 穗 病 防 治 技 术
郭子 阳
( 大庆 市 红骥 牧场 邮政 编码 1 6 3 7 1 3 ) [ 摘 要] 本文 对黑 龙江 省玉 米主 要病 害丝 黑穗 病 的病 害症状 、 传播 途径 及 适宜 的发 病条 件进 行 了系列 分析 , 同时 给 出了 防治 玉米 丝黑 穗病 的几 种方 法 , 对 于 指导 玉米生 产实 践具有 重要 意义 。 中图分 类号 : [ R 9 3 1 . 2 】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l 0 0 9 — 9 1 4 x( 2 0 l 4 ) 0 3 — 0 0 7 0 — 0 1
近年来,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品种的更换及耕作的改变, 玉米病害的 发生 和危害 呈加强趋 势。 玉米丝黑穗 病又称 乌米 . 哑玉米 , 在全 国各个地 区普遍 发生。 自1 9 1 9 年在 中国东北 首次 报道 以来 , 扩 展蔓 延很 快 , 一 般年 份 发病率 在 2 %一8 %, 个 别地 块达6 0 %一7 0 %, 损 失惨 重 。 2 0 W : 纪8 0 年代 以后 , 丝黑 穗病 已经 得 到 了基本 控制 , 近年有 上升趋 势 , 仍 然是玉米 生产上 的主要病 害之一 丝黑穗 病病 菌一般 危害果穗 和雄穗 , 形成 菌瘿 。 菌瘿 内充满病原 菌的冬孢 子 。 并残 留丝 状维管柬残余物, 故名“ 丝黑穗病 。 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种植区最常见的一种 病害, 也 是一种 多发 病害 。 Ⅱ 病害症状Ⅲ 一般在玉米出穗后显症, 但有些自交系在苗期显症。 在4 ~5 叶 上生l ~4 条 黄 白条 纹 ・ 另一 种植株 茎秆 下粗 上细 , 叶色 暗绿 , 叶 片变硬 、 上挺 如 笋状, 还有一些二者兼有或6 ~7 片叶显症 。 雄穗染病有两种症状类型: 其一, 雄 穗上单个小穗变为菌瘿。 此时花器 畸形, 不形成雄蕊, 颖片因受刺激而变为叶 状, 雄花基部膨大, 内藏黑粉。 其二 , 整个雄穗变成一个大菌瘿, 外面包被白色薄 膜。 薄膜破裂后, 黑粉外露。 黑粉常易结成块. 不易分散。 早期发病的植株多数果 穗和雄穗都表现症状 , 晚期发病的仅果穗表现症状, 雄穗正常。 雄穗发病的植 株, 多半没有果穗 。 雌穗染病较健穗短, 下部膨大顶部较尖, 整个果穗变成一团 黑褐色粉末和很多散乱的黑色丝状物。 有的增生, 变成绿色枝状物l 有的苞叶变 狭小, 簇生畸形, 黑粉极少。 偶而侵染叶片, 形成长梭状斑, 裂开散出黑粉或沿裂 口长出丝状物。 病株多矮化 , 分蘖增多。 传播途径Ⅲ 丝黑穗病菌多在土壤、 粪肥或种子上越冬, 成为翌年初侵染源。 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存活2 ~3 年。 幼苗期侵 入是系统侵染病害。 玉米播后发芽时, 越冬的厚垣孢子也开始发芽, 从玉米的白 尖期至卅 期都可侵入, 并到达生长点, 随玉米植株生长发育, 进入花芽和穗部, 形成大量黑粉, 成为丝黑穗, 产生大量冬孢子越冬。 玉米连作时间长及早播玉米 发病较重, 高寒冷凉地块易发病。 沙壤地发病轻。 旱地墒情好的发病轻, 墒情差 的发病重。 玉米丝黑穗病病菌还可为害高梁等禾谷类作物及杂草。 一旦雌穗得 病, 此株 玉 米即可 绝产 。 Ⅱ 发病条件日 适宜侵染温度2 0 -3 0 E, 2 5 " C 最适病菌侵染。 土壤含水量低于 l 2 %或高 于2 9 %时不利 其发病 。 Ⅱ 防治方法∞ 防治玉米丝黑穗病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以栽培抗病品种、 减 少田间菌量为主, 辅之以改进栽培管理措施和种子药剂处理。 l 、 选用优质抗病品种。 选用优质抗病品种是防治丝黑穗病的最根本措施 。 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应选用先玉3 3 5 、 九单4 8 号、 雷奥l 号、 郑单9 5 8 及良玉系列 抗丝黑穗品种 , 第二积温带选择吉单5 3 5 、 稷橄l 8 号、 雷奥1 5 o  ̄抗丝黑穗品种。 - 同时要选择颗粒饱满的新种子, 这样玉米出苗快、 田间菌源 要采取轮作制度, 病田停种玉米, 结合种植业结构调整, 实行玉米与豆类、 蔫类或瓜菜类作物辉 以上的轮作倒茬, 避免因连作或倒茬不 及 时而导 致的病情 加重 , 要对肥料 进行处 理 , 不用带 菌的玉米 秸秆作饲 料 , 粪肥 要经过高温发酵, 充分腐熟, 并用药剂进行喷洒 , 停止秸秆还田或清理病株后在 秸秆还田。 及时拔除田间病株 : 妙棋表现典型症状的, 结合除草在定苗前铲除病 苗和可疑苗。 苗期不显症状或症状不易识别时 , 在喇叭口期显症明显时, 及时砍 除病株。 玉米抽穗后, 在菌痰中的冬孢子成熟散落前, 及时砍出病株, 压低菌源。 玉米丝黑穗病的早期特异症状随着叶龄的增加, 特征愈明显, 确诊率愈高。 抽雄 前早期症状可初步归纳为6 种类型, 即笋状型 、 矮缩丛生型 、 黄条型( 叶上有黄 条) 、 畸表茎扭型、 叶片异常型( 叶硬 、 挺、 厚、 叶色深、 叶面不平) 、 顶叶扭卷型。 除 顶叶扭卷型表现较迟外, 前s 种类型的症状在玉米生长前期 即有表现, 可结合间 苗、 定苗 及 中耕 除草等 予 以拨 除。 3 、 改进 栽 培管理 措 施 。 调整 播期 和提 高播 种质 量 , 适 当推 迟播 期 , 拨钱 选 种、 晒种提高种子的发芽势。 精细整地, 适当浅播, 足墒下种。 这些措施均可以促 进快出苗、 出壮苗, 减少病原菌的浸染机会 , 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采用地膜覆 盖技术提高地温, 保持土壤水分 , 使玉米出苗和生育加快, 从而减少发病机会。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程度与品种的抗病性、 土壤中的 病菌数量 、 环境条件有关。 不同的玉米品种在同一条件下发病率不同, 说明品种间的抗病性有差异。 玉米 种植至出苗期间的土壤温、 湿度条件与发病关系最为密切, 一般在土壤温度2 0 ℃左 右 , 土壤 含水量 2 0 - 4 0 % 时 玉米 发芽生 长迅速 , 约经6 - 1 0 天 即可出苗 。 由于 玉米 出苗快, 缩短了玉米幼芽在土壤中的停留时间, 从而减少了病菌感染的机 会, 发病就轻。 当土温在 l 5 ℃左右, 土壤含水量低于2 , 则不利于种子萌发和 生长, 出苗缓慢 , 延长了玉米幼芽在土壤中的停留时间, 增加了病菌感染的机 会, 发病就重。 早播和播种过深、 种植感病品种 连作地块土壤病菌数量大、 春季 低 温干 旱年份 玉米 丝黑 穗病 发病重 。 4 、 药剂防治。 坚持在播前用药剂处理种子, 最常用的种子处理方法是药剂 拌种 。 可用1 5 % 三唑酮w P ( 粉锈宁) 或5 甲基托布津按种子重量的0 . 3 % 0 . 5 % 拌种。 也可用1 2 . 5 %的烯唑醇wP ( 速保利) 或 戊唑醇( 立克秀) 湿拌种剂安种 子重量的0 . 2 %拌种。 用1 0 % 烯唑醇乳油2 0 g 湿拌玉米种1 0 0 k g。 堆闷2 4 小时, 防 治玉米丝黑穗病 , 防效优于三唑酮。 也可用4 f / o 拌种双或5 0  ̄ / ,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按种子重量O . 7 % 拌种或l 2 . 5 % 速保利可湿性粉剂用种子重量的0 . 2 % 拌种, 采用 此法需先喷清水把种子湿润, 然后与药粉拌匀后晾干即可播种。 此外 , 还可用0 . 7 %的5 0 %萎锈灵可湿性粉剂或5 0  ̄ / , 敌克松可湿性粉剂, 0 . 2 %的5 a % 福美双可湿 性 粉剂 拌种 。

简析:种子处理剂氟唑环菌胺

简析:种子处理剂氟唑环菌胺

氟唑环菌胺(Sedaxane)是由先正达发现、开发和生产的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类杀菌剂,亦是其开发的专用种子处理剂中的第1个有效成分。

2011年在阿根廷首次上市品牌“Vibrance”便初露锋芒,荣获Agrow Award的“最佳植保新产品”奖,现已成为过亿美元的产品。

该化合物专利已于2023年2月到期,作为一款优秀的种子处理剂,值得关注。

01、作用机理及应用情况目前,全球上市的SDHI类杀菌剂有20余个。

其中,销售额过亿美元的产品包括氟唑环菌胺有6个,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三唑类杀菌剂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

从近10年的发展趋势看,SDHI 类杀菌剂的市场增长速度更快。

不过,SDHI类杀菌剂也是经历了漫长的开发摸索期。

Uniroyal于1961年推出萎锈灵,是第一款杂环酰胺结构的SDHI 类杀菌剂,仅被用作种子处理防治禾谷类黑穗病、锈病,对一些主要真菌病害的疗效有限,因此不被开发商重视。

在近四十年内SDHI在杀菌谱和防效方面都没有取得真正的突破,直到巴斯夫对其结构进行优化,发现SDHI 类产品有杀菌广谱性的潜力和优良防效,并于2003年推出一款吡啶酰胺结构SDHI类产品啶酰菌胺,作为第一个广谱型SDHI类杀菌剂,该产品对葡萄孢属、链格孢属和核盘菌属有优良防效,仅用2年时间就步入上亿美元产品之列,至此SDHI类杀菌剂开始受到行业的特别关注;随后先正达也紧跟研发的步伐,并于2011年推出新型吡唑酰胺结构的SDHI类产品氟唑环菌胺,该产品一经推出便盘活了种子处理市场,随后先正达开发了一系列氟唑环菌胺的复配产品,促成了其在种子处理剂领域的领先地位。

氟唑环菌胺同其他SDHI类杀菌剂一样,是病原菌呼吸作用抑制剂,通过结合呼吸电子传递链复合体Ⅱ,抑制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活性,从而阻碍三羧酸循环,使氨基酸、糖缺失,阻碍了病原菌的能量源ATP的合成,干扰细胞的分裂和生长而使菌体死亡。

氟唑环菌胺是一款广谱的专用种子处理剂,保护作用为主,且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和内吸性,该产品能从种子渗透到周围的土壤,从而对种子、根系和茎基部形成一个保护圈。

小麦黑穗病防治方法

小麦黑穗病防治方法

小麦黑穗病防治方法
1. 选择抗病品种:选用抗小麦黑穗病的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地抵御病原菌的侵袭。

2. 合理轮作:将小麦合理地轮作,避免连续种植小麦,可以降低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3. 病害预测:病害预测可以预防小麦黑穗病发生,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4. 田间管理:留意田间小气候的变化,及时修剪、收割和清场,保持田间整洁。

5. 化学防治:在小麦成抗期,可以使用药剂进行化学防治,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生和扩散。

但注意使用药剂的类型和剂量,不要过度使用,以免产生药害。

6. 生物防治:可以利用微生物和有益昆虫进行生物防治,如利用拟革属真菌等微生物防治,或引入天敌昆虫进行控制。

7. 种植结构调整:将小麦与其他作物交错种植,调整作物的种植结构,以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如何防治玉米丝黑穗病

如何防治玉米丝黑穗病
肥料未充分腐熟
使用未经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可能带有病菌。
连作地块
连作地块由于未进行轮作,导致土壤中病原菌累 积。
种子带菌
种子消毒不严格
在播种前,种子消毒不严格,带有病菌。
病株的种子
使用带有病菌的玉米植株作为种子。
气候条件的影响
气候干旱
在播种时和生长期间,气候干旱可能导致玉米植株抗病能力下降。
温度适宜
传播途径
玉米丝黑穗病主要通过土壤传播,带菌的土壤是其主要侵染源。此外,带菌的粪肥、种子 也能传播该病。
防治方法
针对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规律,可采取以下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轮作倒茬、适期播 种、加强田间管理、化学防治等。
02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原因
土壤中菌源的残留
上一年的玉米残株
上一年的玉米残株未被清理干净,在土壤中作为 菌源残留。
05
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注意 事项
注意安全使用农药
选择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在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时,应选择针对性强、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避免对玉米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严格遵守使用说明
使用农药时,应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操作,注意使用方法和使 用量,避免过量使用。
注意个人安全防护
在操作农药时,应注意个人安全防护,如佩戴手套、口罩等,避 免中毒事故的发生。
01
02
03
生物防治
基因工程
物理防治
利用微生物菌剂、昆虫天敌等生 物防治手段,降低玉米丝黑穗病 的发病率。
研究并应用抗病、耐病性强的玉 米品种,从根本上提高玉米的抗 病能力。
采用物理手段,如光谱、温度、 湿度等,控制玉米丝黑穗病的传 播和繁殖。
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分享经验和最佳实践

玉米黑穗病和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黑穗病和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黑穗病和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摘要:玉米黑粉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也叫黑粉病、瘤黑粉病和灰包病。

玉米丝黑粉病也叫“乌玉米”和“哑玉米”。

在我国,这两种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也可并发,但两种疾病的症状、病原、传播途径及发病情况各不相同。

本文对这两种疾病的病原、症状、发生条件、传播途径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并根据这两种疾病各自的特征,给出了各自的防控方法和策略,为玉米疾病的防控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玉米;黑穗病;丝黑穗病;防治对策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在山东地区的种植面积非常大。

由于玉米生长环境比较特殊,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病害的侵袭。

如果种植密度过大、气候潮湿或者是施肥不当,都很容易造成玉米出现黑穗病和丝黑穗病。

这两种病害都属于真菌性病害,会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甚至是绝收。

所以有必要对这两种病害进行防治。

玉米黑穗病又叫棒腐病,是山东地区玉米产区常见的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发生在幼苗期,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很容易感染该病害。

1.玉米黑穗病和丝黑穗病特点首先,玉米黑穗病主要是由禾谷镰孢菌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该病害主要危害玉米的穗部,导致玉米出现黑穗、黑棒和黑粉等症状,并且会造成玉米的减产。

玉米黑穗病在发病初期会在苞叶内产生一些灰黑色的小颗粒,随着病情的不断加重,这些小颗粒会逐渐变成褐色,最后变为黑粉。

病粒在玉米灌浆后会开裂,里面就是黑褐色的粉末。

因此该病害又被称为棒腐病。

其次,玉米丝黑穗病主要是由一种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该病害在发病初期会在玉米花内产生一些小黑点,随着病情的不断加重,这些小黑点就会变成黑色。

随后小黑点开始慢慢变大,最后变成像一个黑芝麻一样的东西。

该病害一般发病较早且发病比较严重,当玉米棒出现病穗后,病穗就会慢慢枯死。

但是该病害一般不会造成玉米绝收。

此外,这两种病害都是由真菌引起的疾病。

属于真菌性病害,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如果不及时防治这两种病害,那么会导致玉米减产甚至绝收。

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方法

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方法

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方法作者:暂无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09年第11期玉米丝黑穗病又称乌米、哑玉米,是我国春玉米区重要病害。

在我国大部分玉米生产地区普遍发生。

最明显的症状是从玉米第4~5叶期开始出现与叶脉平行的黄白条纹1~4条,最终使整个果穗变成一团黑褐色粉末,造成玉米减产,甚至绝收。

1发病症状主要侵害玉米雌穗和雄穗。

多在出穗后显症,但有些自交系在苗期显症,在4~5叶上生l~4条黄白条纹;另一种植株茎秆下粗上细,叶色暗绿,叶片变硬、上挺如笋状;还有一些二者兼有或6~7片叶显症。

雄穗发病有的整个花序被破坏变黑;有的花器变形增生,颖片增多、延长;有的部分花序被害,雄花变成黑粉。

雌穗发病较健穗短,下部膨大顶部较尖,整个果穗变成一团黑褐色粉末和很多散乱的黑色丝状物;有的增生,变成绿色枝状物;有的苞叶变狭小,簇生畸形,黑粉极少。

病株多矮化,分蘖增多。

2发病特点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为担子菌亚门真菌黍轴黑粉菌(Sphacelothecareiliana)。

病原菌在土壤、粪肥或种子上越冬,成为次年初侵染源。

玉米播后发芽时,越冬的厚垣孢子也开始发芽,从玉米的白尖期至4叶期都可侵入,并到达生长点,随玉米植株生长发育,进入花芽和穗部,形成大量黑粉,成为丝黑穗。

玉米连作时间长及早播玉米发病较重,高寒冷凉地块易发病。

沙壤地发病轻,旱地墒情好的发病轻,墒情差的发病重。

侵染温限15~ 35℃,适宜侵染温度20~30℃.25℃最适。

感病品种是导致丝黑穗病严重发生的因素之一。

病原菌能出现新的生理小种,导致原来抗病的品种丧失抗性。

早播和种子萌发后出现的低温气候为病害发生创造了适宜的环境条件。

玉米多年连作,田间积累大量病原菌,有利于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

发病植株不清除,带菌粪月巴施人田间,投入少,管理粗放,都是发病的诱因。

在诊断玉米丝黑穗病时,要注意与黑粉病区别。

丝黑穗病只危害果穗和雄花序,而黑粉病则危害玉米的各个部位。

如何防治水稻稻粒黑粉病

如何防治水稻稻粒黑粉病

如何防治水稻稻粒黑粉病症状又称黑穗病、稻墨黑穗病、乌米谷等。

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主要发生在水稻扬花至乳熟期,只为害谷粒,每穗受害1粒或数粒乃至数十粒,一般在水稻近成熟时显症。

染病稻粒呈污绿色或污黄色,其内有黑粉状物,成熟时腹部裂开,露出黑粉,病粒的内外颖之间具1黑色舌状凸起,常有黑色液体渗出,污染谷粒外表。

扒开病粒可见种子内局部或全部变成黑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厚垣孢子。

病原Tilletiabarclayana(Bref.)Sacc.etSyd.称狼尾草腥黑粉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异名:Neovossiahorrida(Tak.)Padw.etAzmatKahn.孢子堆生在寄主子房里,被颖壳包被,部分小穗被破坏,产生黑粉。

厚垣孢子球形至广卵形或椭圆形,黑色,大小25-32×23-30(μm),表面密布齿状突起,无色至近无色,顶端尖,基部多角形稍弯曲,高2.5-4(μm);担孢子线状,无色无隔膜,大小38-55×1.8(μm);次生小孢子膜肠状,大小10-14×2(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厚垣孢了在种子内和土壤中越冬。

种子带菌随播种进入稻田和土壤带菌是主要菌源。

该菌厚垣孢子抗逆力强,在自然条件下能存活1年,在贮存的种子上能存活3年,在55℃恒温水中浸10分钟仍能存活,通过家禽、畜等消化道病菌仍可萌发,该菌需经过5个月以上休眠,气温高于20℃,湿度大,通风透光,厚垣孢子即萌发,产生担孢子及次生小孢子。

借气流传播到抽穗扬花的稻穗大,侵入花器或幼嫩的种子,在谷粒内繁殖产生厚垣孢子。

水稻孕穗至抽穗开花期及杂交稻制种田父母本花期相遇差的,发病相率高,发病重。

此外雨水多或湿度大,施用氮肥过多也会加重该病发生。

在杂交制种不同组合中,存在着母本内外颖最终不能闭合的现象,称作开颖。

开颖率高的组合,如献优63,开颖率高达30%-40%,则发病率高。

品种间发病率高低差异较大,汕优63第一年制种田,病穗率高达92%,病粒率25.19%。

青稞黑穗病防治方法

青稞黑穗病防治方法

青稞黑穗病防治方法
青稞黑穗病防治方法
一、病原菌
青稞黑穗病是由拗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植物病害。

二、病害发生条件
1.温度:22~28℃时,青稞黑穗病发病性最强。

2.水分:需要较多的水分,长时间的湿润有利于病害发生。

三、病害症状
1.叶片上出现黑色点状斑点,斑点呈锯齿形,斑点边缘有淡褐色边缘。

2.采收后会出现穗粒变黑,芒片变褐,造成穗粒变少或穗粒走货,大大影响粮食品质。

四、防治措施
1.增加施肥量,保持良好的土壤肥力。

2.减少肥力,水分过多的土壤上不要种植青稞。

3.增加施药次数,在发病初期及病情严重时喷施对病菌有效的除草剂。

4.及时除草,促进穗粒发芽,增加穗粒重量,改善品质。

5.冬季施用化学除草剂,清除植株的体表病菌,以减少春季发病面积。

6.掌握病害发生规律,及时预测病情,采取防治措施,减少病害对农作物的危害。

小麦黑穗病控制实施方案

小麦黑穗病控制实施方案

小麦黑穗病控制实施方案小麦黑穗病是由黑穗镰刀菌引起的病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控制小麦黑穗病,制定科学的实施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针对小麦黑穗病的控制提出一套实施方案,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一、病害监测与预警。

1.定期对小麦田进行病害监测,发现病害情况及时报告。

2.根据气象条件和病害发生规律,建立小麦黑穗病的预警系统,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农民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二、田间管理。

1.合理密植小麦,保持通风透光,减少病害传播。

2.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病害菌源。

3.采用轮作种植,避免连作,减少病害发生的机会。

三、化学防治。

1.选用对小麦黑穗病有效的化学药剂,按照使用说明进行喷洒。

2.注意药剂的使用剂量和频次,避免药害和药害菌株的产生。

四、生物防治。

1.选用对小麦黑穗病有一定防治效果的生物制剂,如拮抗菌剂等。

2.合理施用生物制剂,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

五、耕作措施。

1.合理施肥,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

2.及时翻耕,培土松土,改善土壤通气性,减少病害的发生。

六、科学种植。

1.选用抗病性好的小麦品种,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2.合理选择种植地点,避免低洼潮湿地块,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七、害虫防治。

1.加强害虫监测,及时发现害虫危害,采取相应防治措施。

2.合理使用杀虫剂,防止害虫传播小麦黑穗病。

八、宣传教育。

1.加强对小麦黑穗病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防治意识。

2.定期开展防治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防治技术水平。

以上就是小麦黑穗病的控制实施方案,希望能够对广大农民朋友有所帮助。

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病害发生情况,灵活调整措施,以取得最佳的防治效果。

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有效控制小麦黑穗病,保障小麦产量和质量。

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技术

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技术

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技术
何桂华
【期刊名称】《现代农村科技》
【年(卷),期】2014(000)018
【摘要】玉米丝黑穗病属侵染性病害,一般在穗期表现典型症状,主要危害雌穗和雄穗,一旦发病,通常全株颗粒无收。

因此,该病的发病率即等于病害的损失率,是玉米的重要病害,近年来有加重发生的趋势。

由于该病的病菌是在玉米出芽时开始侵入,玉米播种后气温低,出苗慢,很容易造成该病的大面积发生危害。

对发生玉米丝黑穗病的田块,要尽早掰下发病的雌穗和雄穗或拔除病株,带出田外深埋或者烧毁,以降低田间病源菌量,减轻明年防治压力。

【总页数】1页(P29-29)
【作者】何桂华
【作者单位】674205 云南省永胜县涛源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北方春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技术
2.玉米丝黑穗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3.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
4.玉米丝黑穗病综合防治技术
5.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技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播种前预防玉米顶腐病和禾谷类黑穗病

播种前预防玉米顶腐病和禾谷类黑穗病

播种前预防玉米顶腐病和禾谷类黑穗病
谭国奉
【期刊名称】《现代农业》
【年(卷),期】2014(000)001
【摘要】近几年,玉米顶腐病在建平县普遍发生。

并有逐年加重发生趋势。

目前
该病已成为影响建平县玉米产业的主要病害。

禾谷类黑穗病虽经种子包衣、拌种等防治措施。

近几年未普遍严重发生.但在建平县每年都有严重发生地块,也是粮食生产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病害。

因上述两种病害都是土传病害。

都需要播前进行预防,否则,一旦发病无救治药剂,会给种植户带来严重经济损失。

【总页数】1页(P27)
【作者】谭国奉
【作者单位】建平县朱碌科镇农业服务站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玉米顶腐病和鞘腐病致病镰孢菌生物学特性比较
2.玉米顶腐病与疯顶病典型特征及防控技术辨析
3.玉米顶腐病和禾谷类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4.玉米顶腐病的发生
与预防5.5种药剂防治玉米茎基腐病、丝黑穗病药效试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薏米黑穗病防治技巧

薏米黑穗病防治技巧

薏米黑穗病防治技巧
佚名
【期刊名称】《农村实用技术》
【年(卷),期】2006(000)008
【摘要】薏米又名薏仁、六谷米等,属禾本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食药兼用植物,也是我国古老的食药皆佳的粮种之一,其果仁具利尿、安神、健脾等功效。

薏米的营养价值较高,含蛋白质13.7%、脂肪5.4%、碳水化合物64.7%,所含蛋
白质远比米、面高;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齐全,且比例接近人体需要;脂肪中
含有丰富的亚油酸;所含B族维生素和钙、磷、铁、锌等无机盐也十分可观。

此外,薏米还含有药用价值很高的薏醇和β-γ两种谷甾醇,这些特殊成分也是薏米
具有防癌作用的奥秘所在。

【总页数】1页(P2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
【相关文献】
1.薏米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2.薏米黑穗病的发生和防治技术
3.薏米黑穗病防治技术
4.薏米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5.薏米黑穗病的发生和防治技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应用“杀黑白灵”防治谷子黑穗病和白发病

应用“杀黑白灵”防治谷子黑穗病和白发病

应用“杀黑白灵”防治谷子黑穗病和白发病
石峰;徐延宏
【期刊名称】《微生物学杂志》
【年(卷),期】1995(015)002
【摘要】应用“杀黑白灵”防治谷子黑穗病和白发病石峰,徐延宏(辽宁省微生物研究所朝阳122000)谷子是我省西部以至我国北方旱地粮谷的重要作物,每年种植面积达数千万亩,是很多旱作地区的“细粮”。

谷子黑穗病(UStilagoc,a。

eriKb。

n)、白发病[Sc...
【总页数】3页(P72-74)
【作者】石峰;徐延宏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35.15
【相关文献】
1.黑龙江省谷子品种资源白发病黑穗病抗性鉴定与筛选 [J], 吴秀兰
2.黑穗灭防治小麦腥黑穗病及高梁坚粒黑穗病试验示范简报 [J], 徐长伦
3.谷子黑穗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J], 王根全;王节之;郝晓芬;王晓宇;王路英
4.谷子粒黑穗病的防治 [J], 哈斯提尔·达吾烈提汗;那孜拉·哈拉别克
5.山西省东南部2003、2004年谷子黑穗病发生情况调查及其防治措施 [J], 王斌;王招菊;靳鲲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建立无病留种田或从无病田中选留种子:单收单 藏,做到无病菌种子下地,轮作深翻,减少菌源 最好三年以上。
• 3管理:多数幼苗期侵染为尽量缩短出苗期,减少 病菌侵染的机会,达到避病的目的各地要因地制 宜地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播种质量,促进幼苗快 出土。如催芽播种或适期浅播等。加强肥料,科 学管理。
• 农家肥要充分腐熟,才能下地,减少菌源, 发病地块减少N肥用量。 随时拔出病株, 连续几年,才能控制其危害,拔除时期越 早越好,割除病瘤,用塑料袋或筐运出地 头,集中烧毁或深埋。
侵染循环:
• 病菌主要以厚垣孢子在土壤中越冬,少部分也可附着在种 子上越冬。侵染时期,玉米瘤黑粉病以抽穗前后为盛期; 玉米丝黑穗病以4叶期为主;小麦散黑穗病、高粱花黑穗 病花期侵染开花前1——2天或扬花授粉时;高粱丝黑穗、 散黑穗、坚黑穗病、谷子粒黑穗病、小麦腥黑穗病,从萌 发到苗高2cm为侵染盛期。
• 5其它:玉米瘤黑粉病是属于局部发病多次侵染病 害在裸露条件下受外界条件影响较大除上述气候条 件外,N肥施用偏多有利于螟虫危害。风、雨及人 为造成的伤口也加重发病。
• 四、防治措施
• 1选用抗病品种:我省比较抗病的品种是玉米中单 2号、吉双4号、15号。高粱有晋杂5号、吉杂101、 九杂2号。谷子有公谷5号、36号、61号、62号各 地要因地制宜地种植。
• 4药剂防治:种子处理采用温水浸种或药剂 浸种,有的采用种子包衣剂.选择一个能杀 死种子内外病菌而又不损伤种子发芽率的 水温浸泡种子,是防治小麦黑穗病的常用 方法。
• 小麦散黑穗病40%拌种双WP0.2%;25%粉锈宁 WP0.2%;15%羟锈宁WP0.15%;50%多菌灵 WP0.3%。
• 小麦腥黑穗病5%克菌丹0.3%;农抗769、0.5kg 加20kg水。
• 高粱黑穗病50%克菌丹0.3%;40%拌种双0.3— —0.5%;50%禾穗胺0.3%。
• 玉米丝黑穗病25%粉锈宁0.4%;12.5%速保利
WP0.3%
• 在一叶一心——二叶一心时扒开芽鞘下1—— 1.5cm土层晒10——15天防效达50——70%增产 10%。
结束语
谢谢大家聆听!!!
22
三、发病规律
• 病原:均由担子菌亚门黑粉菌目引起的病害。 • 黑粉菌属引起高粱花黑穗病、小麦散黑穗病、玉
米瘤黑粉病谷子粒黑穗病。冬孢子圆形茶褐色, 如穗病、散黑穗病、坚黑 穗病、玉米丝黑穗病冬孢子形态与前者相似。 • 腥黑粉菌属引起小麦腥黑穗病,有鱼腥味,萌发 时产生无隔初生菌丝,顶生成束的担孢子,有时 连成“H”状。
• 3栽培条件:主要是幼苗侵染的黑穗病受影响较大。 病菌的侵染时期多在种子萌动到苗高2——3cm期 间,故出芽时间长短直立关系到它受侵染时间和机 会,出苗时期长短与播种时期、整地质量以及覆盖 土厚度等栽培措施紧密相关。
• 4气候条件:对于花期侵染的黑穗病影响明显。在 开花期,小雨多雾的气候有利于病原菌的传播。而 且这样的气候往往使植株花器生长嫩绿易受侵染。
禾谷类黑穗病防治
二、症状识别
• 按作物种类介绍 • 1高粱丝黑穗病:整个穗被黑粉所取代孢子堆外有
白色膜包围裂开后,散发出黑粉,残留花序维管 束呈丝状。 • 2高粱散黑穗病:以籽粒为受害单位,受害籽粒的 子房全部被黑粉所取代,孢子堆外有一层易破的 薄膜,破裂后散出厚垣孢子,残留中轴突出于护 颖之外护颖较健穗的长。 • 3高粱坚黑穗病以籽粒为受害单位,子房颖片很少 受害,孢子堆外有一层坚实的膜不易破裂,有时 顶部裂开散发黑粉,籽粒石子形。
• 1品种:禾谷类黑穗病发生轻重主要与品种有关差别非常 大。
• 2土壤条件:病菌在土壤中越冬的黑穗病往往连作或施用 未腐熟好的粪肥,土壤中孢子过多发病加重。
• 如扶余大联合农场,调查玉米丝黑穗病,重茬地发病率为 14.1%,轮作地仅为0.6%。前郭胜利村种植玉米自交系 606——Ⅲ,在同一块地种植4年,发病率由第一年的8% 到第四年的46%,玉米、高粱这些土传黑穗病尤为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