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歌——给暖暖》课例赏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诗歌联想与想象式审美阅读

——《秋歌——给暖暖》课例赏鉴

【教学目标】

运用联想与想象,去发现诗歌之美。

【教学重点】

1.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把对这首诗最直观、最深刻的感受说出来。

2.“张其意”:选择一句或两句诗,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冷意境”赏析。

3.“思其心”:结合助推资料,谈谈你是怎么理解结尾几句的,实现了“暖覆盖了冷”的反转。

4.诗意表达:用联想和想象创造三四行诗,书写心中的“暖暖”。

【教学难点】

联想与想象的深入展开——“设身处地”地联想与想象。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接触的,是一种被称为最美的文学样式———诗歌。诗歌怎么阅读呢?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说其实读诗和写诗的秘诀是一致的。秘诀就是“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投影)。

“张”就是展开、表达,“意”就是意境、意蕴。也就是说,读诗歌要展开诗歌的意境。(板书:张其意)“思”就是揣摩、联想、想象,“心”就是诗人的内心。读诗还要揣摩诗人的内心。(板书:思其心)这样才能悟得诗歌的真蕴。也就是说,面对一首诗,尤其是一首有意境的诗,我们要设身处地地去想象、联想、揣摩(板书:设身处地———联想、想象),方能悟得妙处,受到启发,得以长进。下面,就让我们试着“设身处地”展开联想和想象,去走进这首丰富且优美的诗歌。

一、诵读———初感诗意

师:我们首先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这首诗歌。大家在听的时候,注意完成一个任务, 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把你对这首诗最直观、最深刻的感受说出来。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朗诵?

(生1 朗诵诗歌。)

师:听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感谢这位同学。

(生鼓掌。)

师:大家对这首诗的初读感受是什么呢?我们以开火车的方式来回答这个问题。从你开始。生1:诗中的秋天给人一种凄惨的感受。

(板书:凄惨)

生2:他写了很多秋天的风景,写出了秋的悲意,但同时也给我带来了美的感受。

(板书:悲、美)

生3:我读到了秋天的一种怀念,以及对美好的念想,可能还有对以往事物的追忆但又不得。师:你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很好,请你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生3:无奈。

(板书:无奈)

生4:我感受到了秋的忧伤、凄凉。

师:同学们都抓住了秋天萧瑟、凄凉、忧伤的特点,但这首诗的题目叫“秋歌———给暖暖”,歌是什么意思?

生(齐):歌颂、赞美。

师:哦。那凄凉、哀伤的秋天有什么值得歌颂的呢?这不是文不对题吗?

生5:我对这首诗的感受是冷暖交替。虽然看似凄凉,但是读到最后却有一种对温暖和美好的期待。

师:同学们谈的感受,很有意味;同时,我以为也很切合作者的本意。其实,这首诗的本意是什么,痖弦本人早就用一句话道破了“天机”“:这世界已经够冷,让我们以彼此的体温取暖。”(投影)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生齐读。)

师:大家刚才谈的初步感受,凄惨、悲、美、忧伤都扣住了这里面的一个关键词———生:冷。

师:对。也有同学说到“冷暖交替”,看到了“暖”,所以扣住了———

生:取暖。

(板书:冷、取暖)

师:那么,问题来了。诗人说:“这世界已经够冷,让我们以彼此的体温取暖。”在诗中,要究其意境的话,这世界到底有多冷呢?

二、这世界有多冷———走进诗歌意蕴的第一面

师: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得思考什么叫“冷”。告诉我,在你的理解中,什么是“冷”?生1:人与人之间人心的冷,人情的淡漠是冷。

师:对,这是人情的冷,人心的冷,那大自然有没有冷?

生2:冬天下雪时候,自然界万物萧条,一片寒寂的冷。

师:这位同学看到的是景物的衰败之冷。同学们,其实世界上的冷,有很多种可能:比如景物的衰败是冷,人情的淡漠是冷;凄婉是冷,寂静是冷,离别和孤单是冷,思念是冷,命运多舛是冷,家国残破也是冷。凡此种种,都可能在文学中出现,当然只要你愿意去想象,也能在这首诗中看到。因此,如果我们能“张其意”,展开充分的联想和想象,深入到每一个意境中去的话,我们是能够体会到这种透彻骨髓的冷的。好,任务来了。

投影:

张其意(铺开诗歌中的“冷意境”):选择一句或两句诗,展开充分、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进行“冷意境”赏析,形成一段话。

要求:1.抓住一句或两句原诗,展开合理的联想或想象,进行意境赏析。(可参照例句)2.赏析时结合助推资料,对助推资料进行化用(或活用,或引用)。

师:老师给一个示例,大家可以效仿,进行“冷意境”的“张其意”的赏析。请同学们齐读“落叶完成了最后的颤抖”一句的赏析。

投影:

这一行诗,冷到了骨头里。首先,选择的意象就很冷。“落叶”这个意象,本身就是一种景物之冷、心境之冷———会让人想起树叶衰败、凋零、枯黄之态,浮现出萧瑟、悲凉的秋天之貌。

其次,本行诗中各种词语的叠加,把这种冷推向一次比一次深的程度,产生了层层加深的张力。先是,句子的主干“落叶颤抖”就很有画面感:让人联想到秋天,枯黄的树叶被秋风吹得不断飘飞,不停打转,瑟瑟无助。而加上“完成”和“最后”两词后,成了“落叶完成了最后的颤抖”,更有过程感、毁灭感,让人看到如下画面:树叶慢慢从树枝上掉落,被风吹到空中,不断地打着旋,飘零、下落,最后还是无奈地掉到了地上,停止了最后的挣扎,完成了最后的颤栗。这是多么凄惨、无奈的场景!

师:现在请同学们提笔,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写下你心中那份对诗歌最动人的感觉。(生进行“张其意”的赏析写作。)

生1:我赏析的句子是“荻花在湖沼的蓝睛里消失,七月的砧声远了”。初秋时那紫色美丽的花朵,被霜露打湿后变得苍白,悄无声息地消失在澄澈而冰冷的湖面,仿佛不曾来过。就像游子的一生,始终无法回归故土。只能怀念当年七月分别时,家人为自己捣衣时那亲切的声音和呼唤。

师:你觉得刚才那位同学的赏析亮点在什么地方?

生2:她抓住了荻花色彩变化为苍白,以及消失在冰冷的深蓝湖面。这些冷色调的画面给人以景物衰败之冷,生命逝去之冷。另外她想象到游子的那个画面也很感人。

师:你点评得很好!诗歌往往用色彩来表达情感。

生3:我赏析的句子也是“荻花在湖沼的蓝睛里消失”。我与她的想法是不一样的。荻花让我想起了“枫叶荻花秋瑟瑟”,荻花本就给人一种离别的感伤。还有,诗人没有写湖泊,而是湖沼,让我想到沼泽,会产生一种慢慢被吞噬的感觉,让人感到生命的无助。蓝睛,却给人一种又很美的感受。

师:通过想象,我们一步步在逼近诗歌所呈现的画面。你关于湖沼的想象和解读很别致。谢谢!

生4:我选择的句子是“雁子们也不在辽夐的秋空/写它们美丽的十四行了”。我认为雁子本身就是秋天的代表意象,很容易让我们想到远方之人不能归家的无奈,可以看出其凄惨和悲凉。辽夐给我们一种辽阔、缥缈的感受。

师:你刚才的分析很好,能不能想象一个恰当的画面来表达?

生4:这种感受就像一个人在一片广袤的沙漠,看着天空,却不能回家,是一种凄凉、惨痛的意境,此时天空只有乌黑一片,其他什么都没有。

师:很好,这就让我想到了海子的一句诗:“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

(生鼓掌。)

生5:我找的是“歌人留下破碎的琴韵,/在北方幽幽的寺院”,我抓的意象是“琴韵”。这让我想到了中国古代文人常常以琴会友。这就不得不说伯牙与子期,但最终是一个悲剧。有这样一句话:“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就是子期死后,伯牙为了纪念他,在坟前为子期弹奏他人生中最后一支曲子。然后摔破了琴,于是有了“破碎”一词。这还让我想到了一句诗:“水清出白雪,颖曲发阳春。”表达的意思就是没有人再等“我”了。“人生在世,得一知己足矣。”所以歌人的琴韵是破碎的。

(生鼓掌。)

师:你实在是博学,我们都应该向你学习。谢谢!

生6:我选择的是“马蹄留下踏残的落花,/在南国小小的山径”。马蹄铁,自然让人想到冰冷与刺骨;而落花本就是生命消逝的象征,是一种景物与心灵的双重寒冷。让人不禁想到路边盛开殆尽的花丛枯萎而倒匐的样子。而落花被闪烁着寒光的马蹄践踏,残损的、颜色微微泛黄的花瓣,被压成泥的残骸,怎能不让人感到凄凉!

师:你想到了马蹄的冰冷。很厉害,我们还学过一句诗“铁马冰河入梦来”,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7:我看到侵略者冰冷的铁蹄践踏之后,一路只剩下被碾压成泥的菊花。落花让人想到战后的国家,残破、凋敝,一片狼藉。“在南国小小的山径”,则更让人想到,连最偏僻的山径都遭此破坏,那国都、城市更会是一片凋敝。

师:诗歌从来都是多解的。郑愁予的《错误》中有“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马蹄是一个孤独、寥寞的游子。而他身后“零落成泥碾作尘”的落花则是牵挂他的女子。我们仿佛看到美丽的容颜如花朵一样在等待中凋落、残败。

这也让我想起席慕蓉的《一棵开花的树》:“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