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研究_一个社会学视角_胡牧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额尔古纳河右岸》英译本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额尔古纳河右岸》英译本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翻译学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学科,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在多元文化的交融背景下,文学作品的中外翻译不仅要求准确传达原作信息,更要求体现原作的生态语境和文化内涵。
《额尔古纳河右岸》作为一部具有浓厚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其英译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探讨《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英译过程及翻译策略。
二、生态翻译学理论框架生态翻译学是一种新兴的翻译理论,它将翻译活动视为一种生态现象,强调翻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译者、翻译策略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关系。
在这一理论框架下,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原文与译文之间的生态环境差异,力求在保证译文可读性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传达原文的生态文化信息。
三、《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英译概述《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以中国鄂温克族为背景的小说,作者通过对该民族生活、文化、历史等方面的描绘,展现了该民族的生存状态和价值观。
在英译过程中,译者不仅需要准确理解原文中的文化内涵和生态语境,还需要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将之呈现为英文读者易于接受的形式。
四、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英译策略1. 关注生态环境差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关注中英文的生态环境差异,包括语言习惯、文化背景等方面。
例如,在处理原文中的地域文化特色时,译者需通过注释、增译等方式,帮助英文读者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 运用适当翻译方法:在生态翻译过程中,需灵活运用直译、意译、归化等翻译方法。
对于一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或表达方式,可采用加注解释、译出背后寓意等翻译策略。
3. 发挥译者主体性:在遵循生态翻译原则的同时,还需充分挖掘译者的主体性。
译者需在深入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语言素养和文化背景,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五、结论与展望《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英译研究充分体现了生态翻译学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指导作用。
社会学视角下对翻译机构的重解
社会学视角下对翻译机构的重解
刘会然;王繁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
【年(卷),期】2016(000)004
【摘要】按照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翻译机构在其场域中带着惯习和各种资本进行权力的博弈,影响翻译实践。
翻译机构场域与其他场域之间,以及翻译机构场域内部存在关联互动,以保持翻译机构场域自身的生机与活力,并推动翻译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总页数】2页(P104-105)
【作者】刘会然;王繁
【作者单位】青岛工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社会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r——以《飞鸟集》的翻译为例 [J], 王乙涵;张丽敏
2.翻译社会学视角下古典文学小说译介模式研究 [J], 闫锐
3.翻译社会学视角下梁实秋的翻译思想研究 [J], 吕稀
4.翻译社会学视角下《青铜葵花》译介研究 [J], 李润丰
5.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研究
——以《一件小事》的翻译为例 [J], 翟清永;耿丹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近十年来翻译教学研究课题选择述略(2008~2018)
我国近十年来翻译教学研究课题选择述略(2008~2018)肖娴; 江蓝梦【期刊名称】《《外文研究》》【年(卷),期】2019(007)003【总页数】5页(P91-95)【关键词】翻译教学研究; 课题选择; 理论意识【作者】肖娴; 江蓝梦【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1. 引言我国翻译实践史源远流长,翻译教学史也有着悠久的传统。
从玄奘主持佛经译场培养翻译人才到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等培养西学翻译人才,到2004年上海外国语大学设立第一个“翻译学”博士点,2006年翻译专业被列入教育部专业目录并批准招生,再到翻译专业硕士(MTI)设立,翻译教学的历史跨越千年,教学方式也从译场、译馆的学徒制、作坊式步入了专业化、职业化轨道。
新时期以来,学界对于翻译教学的研究也从无到有,从印象式、经验式点评到多角度、全方位的系统研究,借鉴了外语教学和描写翻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丰富了翻译教学研究的层次和内涵。
尤其是近十年,学界对翻译教学研究问题意识、理论意识和方法论意识的渐次增强,在翻译教学研究选题上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通过对近十年翻译教材编写、翻译教学论著编纂、期刊论文以及各类人文社科中翻译教学研究课题立项的选题分析,或可从不同视角管窥国内翻译教学研究与翻译教学实践之间存在的关联与互动,反思翻译教学研究的来路与方向,反哺翻译课堂教学与翻译人才培养。
2. 翻译教学研究课题选择:从知识传递到知识生产从传统二分法定义来看,教学是知识的传递,而研究则是知识的生产。
尽管实际教学和研究的情况更为复杂,但教学相长、研自教起是寸积铢累的经验总结。
我国的翻译教学研究从1949年至1978年长达30年间,仅有对翻译课堂教学中词汇、句子等的翻译技巧的零散讨论,而从1979至1988年间,翻译教学研究论文数量增加,但研究视域仍着眼于教学实践和教学法的点滴感悟式讨论,不成系统,且缺少章法。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翻译教学研究开始借邻壁之光,以期照亮尚在探索的未知领域。
翻译学中“文化转向”的前世今生
2018年10期总第398期ENGLISH ON CAMPUS翻译学中“文化转向”的前世今生文/吴际【摘要】纵观世界翻译研究的历史,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西方译界大多将翻译研究集中在文本层面,即原文与译文的研究,或译文如何忠实于原文。
到了70年代,西方出现了以伊万·左哈尔提出的多元系统理论等理论,将翻译研究提升至文本层面以上,这些学派首先承认了译文无法忠实于原文,认为翻译即背叛,从而将研究重点放在了这些背叛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上。
而后在90年代,巴斯内特和勒菲弗尔提出了“文化转向”的概念,既继承了多元系统理论的核心,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文化转向”的提出背后有着多种原因,在当代的表现形式也比较多样,然而其缺陷值得反思。
“文化转向”对未来的翻译研究必然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翻译理论;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作者简介】吴际(1994.7- ),男,汉族,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天津财经大学人文学院,英语口译专业。
一、“文化转向”综述自20世纪50年代起,英国兴起了文化研究,很快便涉及到了各个领域,全球的翻译研究也逐渐深入到了文化层面。
70年代以色列学家伊万·左哈尔(Even Zohar)提出了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 Theory),将翻译文学置于目标文化中历史、社会层面,脱离了对文本的单纯静态的研究。
而后图里(Toury)提出了描述性翻译研究(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和翻译的行为规范,将文化研究更加深入地加入翻译研究。
在1990年,苏 姗·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t)和勒菲弗尔(Lefevere)在其著作《翻译、历史和文化》(Translation,History and Culture)中提出了“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的概念,这一观点被认为是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转折点。
该书的介绍中否定了翻译的语言学理论,认为这样的理论“have moved word to text as a unit, but not beyond”,同时也否定了“painstaking comparisons between originals and translations”,因为这样的比较并未将文本置于文化环境中。
从社会学角度看翻译现象_布迪厄社会学理论关键词解读1
世界看作是个体的经验和认识的结果,例如存在
主义、现象学、人种方法学等;而客观主义,则抛
开个体,认为客观环境独立于个体,将现象看作
是客观结构所决定的,例如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的符号学、结构主义等。布迪厄认为这
两种思想都走了极端,主观主义不考虑客观环境
物理场,其中的粒子受到场中“引力和斥力的作
用”,是“关系的系统”(Bourdieu, 1992: 106),
研究的焦点是“客观关系的基本作用而非粒子本
身”(ibid.: 106-107)。也就是说,他将社会空间
根据作用和功能分成各种不同类型的结构系统,
这些系统由处在其中的“粒子”,即“参与者”
象征暴力(symbolic violence) 等概念,本部分将
围绕布迪厄社会学的三个中心术语,联系其他各
种术语,并结合翻译研究,讨论布迪厄的理论框架
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
2.1 场域
人是社会的人,而社会中的人又有地位的不
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纷繁复杂:误解、冲突、
争名夺利、合作、特立独行等等。为了系统地解
理论框架和主要概念进行概括梳理,并探索其社
会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作用。
2. 关键词解读
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中术语繁多,但最为核心
的是三个主要术语:场域、资本和惯习(Bourdieu
& Wacquant, 1992: 120)。此外,他的理论里还有诸
如信仰(doxa)、幻象(illusio)、利益(interest)、
注的是客观的社会结构,而场域之中如何产生这些
关于社会翻译学的总结
社会翻译学的建构与现状最近在图书馆看杂志,看了《中国翻译》上的两篇关于构建社会翻译学的论文。
认真仔细地读完后,我觉得里面的内容很新颖,并使我对翻译研究的趋势和视角有了新的了解。
所以对其中的要点进行了摘录,供大家学习。
第一篇论文题为“从社会学角度看翻译现象:布迪厄社会学理论关键词解读”。
该文作者对布迪厄的社会学研究理论进行了简单的概述之后,对其中的三个关键词————场域,资本,惯习,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此后转笔进入翻译的社会学研究,指出了翻译的场域,翻译与资本以及翻译与惯习,深入探讨社会学研究理论成果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它对翻译研究的指导作用。
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是法国著名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其研究内容涵盖了患于法国的艺术,教育,语言,消费,文化品位,宗教,科学等话题。
其中他的社会学理论近些年来常被翻译研究者拿来用于进行翻译研究。
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的三个核心术语:场域,资本和惯习。
所谓场域是指具有自己独特运作法则的社会空间,研究的焦点是各个场域之间的相互关联。
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商业场域,它以人脉和管理经验为规则;科学场域,它以理工科学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研究经验为运作规则。
不同的场域相对独立,但彼此之间还存在着互动,比如,商人的产品需要专家的推荐,科学家的实验成果可以获取经济利益或者需要赞助。
新的场域往往是在和邻近场域的借鉴与互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场域所处的社会空间也是一种场域,即权力场域,是一种元场域,指在社会中具有分配资本和决定社会结构的能力的结构空间。
所以,场域主要有三个特点:有自己独特的规则;相对独立;权力场域处于支配地位。
所谓资本主要包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
人们在各种社会空间之中所处的之所以地位不同,是因为在特定场域中拥有的资本不同。
三种资本可以相互转化:经济资本投资教育可以获得文化资本文凭;文化资本文凭可以帮助人们找到好工作获得经济资本;因为文凭和经济基础可以进入高级社会圈建立人际关系,形成人脉,即社会资本。
翻译研究_一个社会学视角_胡牧
如同其他学科的任何理论 一样 , 翻 译研究在 取得一个 个突破的 同时 , 也留下了足够的遗憾。 观点往往 从一个极 端走向另 一个极端 就是其中的突出表现。譬如 , 在结构主 义范式阶 段翻译研 究被禁锢 在文本对比和语言 ( 信息 ) 转移 的范围内 , 有关翻 译活动中 那个最活 跃的成分 翻译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研究就被完全忽视了 ( 袁莉 ,
49
来愈强 , 体系日趋健全。 1. 1. 2 已有研究存在的缺憾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年
性的原话语 , 考虑被译的和没有被译的文本 , 考虑既定类型 的社会功 能 ( Th eo Hermans, 2004: 132- 133) 。因此 , 值得关注的是 , 类似研究 成果具有哪些共性呢 ? 对它们如何评价、 利用和完善 , 从而 发展翻译 研究的社会学视角呢 ? 另外 , Theo Hermans 以为 , 尽 管 Bourdieu 和 Luhmann 没有 写过 翻译研究方面的文章 , 但是 , 他们 , 尤其 是 Bourdieu 关于 场域 ( f ield) 、 惯习 ( habit us) 和资本 ( capital) 的 论述近年 来一直 备受翻 译研究 者的 青睐。而 Luhman 的社 会系统理 论之所以 对翻译研 究有用 , 原 因在 于 , 第一 , 对于文学翻译和翻译规范的研究具有直接的指 导意义。第 二 , 规 范的理 念同 Luhmann 提出 的期待 ( expectations) 具 有相 关性。 这就有足够理由宣称翻译是一种 社会系统 , 一种被 认可的社 会现象 ( Theo Hermans, 137- 141) 。因此 , 社会学领域中的哪些成 果因为具 有了何种共性与特质而可以成功地运用到翻译研究的新领域呢 ? 可以说 , 已有翻译研究成果的反思 , 为我们从社会学视 角进行新 的探讨提供了两个有力的保障 : 一、 建构主义范式的端倪 ; 二、 社会翻 译学的启蒙。 1. 2 从社会学视角进行翻译研究的 依据 1. 2. 1 发生学依据 人应该是社会性的 , 对人的 理解应该 是动态的。社 会人正 是通 过社会性的语言形成知识建构的 , 而文化 与规范在 其中都发 挥了重 要作用。皮亚杰认为 , 直到那时 对这些结 构的思考 只认识到 了其存 在和最表面的特征 , 但从那时起问题就在于理解它们的 形成。同时 , 即使这一历史形成的初期淹没在 人类古生 物学的神 秘之中 , 整个有 关变化的问题 , 无论是目前的或过去的变化 , 在这种进化论 观点的角 度下 , 由于它 要求 解释 性 的分 析而 获得 了全 新 的意 义。 ( 皮亚 杰 , 2002: 15) 此外 , 语言在任何场合 , 哪怕是在文字作品里 , 都不会 停滞不动 , 那些仿佛将死的语言成分始终必 须在思维 中得到重 新创造 , 生动地 转变为言语或理解 , 并最终全部转入主体 ; 而正是通过这同 一种创造 行为 , 语言成了客体 ; 语言每次都以这样的方式经受着个人 的全部影 响 , 但这种影响却受到语言本身正在造就和业已造就的东 西的束缚。 ( 洪堡特 , 2002: 76) 从社会学来看 , 只有把社会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 并从 这个角度 出发 , 才能全面、 科学地认识社会的各种组成成分和各种特 殊的社会 现象之间的关系。 可见 , 从发生学可以说明 , 翻译是一种满足人类自身需 要的社会 行为。其主体是个人或群体 , 其 媒介是语 言 , 其环节 是理解与 解释 , 其客体是文本 , 等等。 1. 2. 2 学科学依据 翻译学的跨学科性已经毋 庸置疑。然而 , 从社会学 视角研 究翻 译是否具备学科学方面的合法性呢 ? 我们又如何证明翻译 学充分体 现了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性呢? 就研究对象而言 , 社会科学研 究的各种 社会现象 当然都是 社会 化的人的主 体活动的产物 , 具有我们平常 所说的人为性、 异质性、 不 确定性、 主 客相关性等特征 , 但所有社会现 象一旦形成 , 就 表现出了 客观化的品质 , 它们的形成和演 变都具有 内在的规 定性和相 对的稳 定性 , 从而社会科学的 对象表 现出 人为 性与客 观性、 异质 性与 同质 性、 不确定性与确定性等的辩证统一 ; 人文科学研究人的精 神世界和 观念领域 , 与 社会现象相比 , 人的精神、 文化、 价值、 观念等具 有更强
《2024年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额尔古纳河右岸》英译本研究》范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额尔古纳河右岸》英译本研究》篇一一、引言《额尔古纳河右岸》是当代中国作家迟子大笔下的一部引人深思的文学作品,讲述了中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故事和丰富的民族文化。
其丰富的人文内涵、独特的地域色彩以及复杂的语言表述为中国文学翻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而今,生态翻译学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为我们进行该作品英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二、生态翻译学理论基础生态翻译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翻译理论,其将翻译看作是生态系统中的一种活动,以翻译的环境、主体、文本以及受众等为研究对象,以整体和生态的观点研究翻译活动。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过程需要尊重原作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同时考虑译入语文化背景和受众接受程度。
三、《额尔古纳河右岸》英译本的生态翻译学解读(一)尊重原作的语言和文化特点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英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准确理解和传达原作中的文化信息、语言表达以及语境内涵等。
这些元素都是该作品所代表的生态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通过精细入微的语言处理,译者要使译文既能传达原文的意义,又能体现出原文的意境和风格。
(二)适应译入语的文化环境考虑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受众的接受程度,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充分适应译入语的文化环境。
在翻译时,既要尊重原作的生态特点,又要充分考虑到西方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做到语言流畅、自然。
(三)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
译者需要在理解和表达之间找到平衡,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对原作的理解,对原作进行解读和再创造,以实现原作与译作之间的良好转换。
四、《额尔古纳河右岸》英译本的案例分析在具体的英译过程中,《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具有代表性的语句和篇章都能反映出生态翻译学的理念和方法。
例如,原作中对于东北地区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于当地民族文化的描述,在英译过程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传达。
这既体现了对原作生态环境的尊重,也使西方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部作品。
从社会学角度浅析皮卡车在中美两国境遇的巨大差异
- 252-校园英语 / 大视野从社会学角度浅析皮卡车在中美两国境遇的巨大差异山东艺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徐承生【摘要】皮卡车在中、美两国有着截然不同的地位:一个备受歧视,处境尴尬,一个广受喜爱,独领风骚。
皮卡迥异的处境折射出两个国家不同的国情、认知习惯和生活方式。
从社会学角度解读这一差异,人们就会对此有更理性、深刻的反思,也会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皮卡 社会学 交通环境 认知 实用性一、问题的提出皮卡车在中、美两国有着截然不同的地位,受欢迎的程度也存在天壤之别。
这种差异单从两国皮卡的年销量等数据中就可以非常清楚、直观地看出。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2015年中国汽车市场的销量为2459.8万辆,再次稳居全球汽车销量首位。
其中,中国16家主流品牌皮卡车企共销售328,933辆,只占全国汽车总销量的约1.3%。
皮卡销量前三位的长城汽车、江铃汽车和郑州日产分别仅售皮卡99,463辆、56,857辆和42,292辆。
与中国汽车市场中低迷的皮卡销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5年美国皮卡销量前11家企业共销售2,544,579辆,约占美国汽车当年总销量1,750万辆的15%。
其中,占居2015年美国车市销量榜单前三位的福特F 系列皮卡、雪佛兰Silverado 皮卡和道奇Ram 皮卡的年销量分别是780,354辆、600,544辆和451,116辆。
2016年1—6月美国皮卡车型共计销售1,278,941辆,较之前一年同期销量增长了65.01%。
随着下半年多家皮卡企业新款车型的推出,预计2016年美国皮卡市场的增长速度还将会有新的突破。
在中国皮卡一直以边缘车型处于不受重视、甚至备受歧视的尴尬境地,而在美国,皮卡却深受各个阶层人士的青睐,是地地道道的“国民车”,也是美式汽车文化的代表。
那么,为什么皮卡在中、美两国的境遇如此迥乎不同,甚至冰火两重天?追根溯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以从社会学的层面去寻找和诠释。
社会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作者:王乙涵张丽敏来源:《高教学刊》2016年第18期摘要:本文从社会翻译学角度对泰戈尔的诗集《飞鸟集》的不同翻译版本进行对比研究,分析郑振铎译本和冯唐译本的不同,从社会翻译学的角度分析导致二者译本不同的原因,从社会背景和译者的惯习进行探讨,从而揭示社会翻译学研究对提高翻译水平的促进作用,推动翻译的发展。
关键词:社会翻译学;译者惯习;《飞鸟集》;郑振铎;冯唐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8-0261-03Abstract: This paper makes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different translation versions of Tagore's "Stray Bi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translation studies. This paper analyze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ranslation versions of Zheng Zhenduo and Feng Tang and discusses causes that lead to the differences from socio-translation studies, social background and the habits of translators, in hope of uncover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ocio-translation studies in improving translation level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Keywords: socio-translation studies; habits of translators; "Stray Birds"; Zheng Zhenduo; Feng Tang一、概述《飞鸟集》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作品,当今国内出版的中文版的《飞鸟集》以郑振铎的译本为主。
《2024年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额尔古纳河右岸》英译本研究》范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额尔古纳河右岸》英译本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中外文化交流愈发频繁,文学作品的翻译与传播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一环。
《额尔古纳河右岸》作为一部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文学作品,其英译本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对《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英译本进行深入研究。
二、生态翻译学理论概述生态翻译学是一种新兴的翻译理论,它将翻译活动置于一个生态的、动态的环境中,强调翻译过程中的生态平衡和适应性选择。
该理论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原文的语境、文化背景以及读者的接受程度等因素,以实现最佳翻译效果。
三、《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文学价值《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描绘鄂温克族人民生活与文化的长篇小说。
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丰富的地域文化和深刻的民族情感,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该作品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还承载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四、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英译本分析1. 语言生态的翻译策略在语言生态的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原文的语言风格、词汇选择以及句式结构等因素,以实现译文与原文在语言生态上的平衡。
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英译本中,译者采用了异化翻译策略,保留了原文的语言特色和文化信息,使译文更加贴近原文的语言生态。
2. 文化生态的传递文化生态的传递是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任务。
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英译本中,译者通过解释和阐释等手段,将原文中的文化信息有效地传递给目标语读者。
同时,译者还注重目标语读者的接受程度和文化背景,对原文中的一些文化元素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删减,以实现文化生态的平衡。
3. 交际生态的适应性选择交际生态的适应性选择是生态翻译学中的重要概念。
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英译本中,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文化背景和交际需求等因素,进行适应性选择。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额尔古纳河右岸》英译本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额尔古纳河右岸》英译本研究》篇一一、引言《额尔古纳河右岸》是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中的佳作,展现了独特的文化风貌与语言特色。
这部作品将原生态的自然景色与民族的传统文化融合,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少数民族的生存状态与文化传承。
然而,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如何将这部作品有效地翻译成英文并保持其原汁原味,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将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对《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英译本进行深入研究。
二、生态翻译学理论基础生态翻译学,顾名思义,是将生态学与翻译学相结合的一种理论。
该理论强调在翻译过程中保持语言与文化的“生态平衡”,即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语言特色和文化内涵,同时也要考虑到译文的接受度和可读性。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理解原文的语境、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并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使译文既能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又能符合目标语的文化和语言习惯。
三、《额尔古纳河右岸》英译本的生态翻译分析(一)文化因素的翻译《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涉及大量的文化因素,如民族习俗、宗教信仰、历史传统等。
在英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了解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如注释、解释、改写等,以保持原文的文化特色并使译文易于理解。
例如,对于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词汇或表达方式,译者可以通过注释的方式解释其含义和来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
(二)语言特点的翻译《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语言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如生动的描绘、形象的比喻等。
在英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尽可能地保持这些语言特点,使译文在语言表达上与原文保持一致。
这需要译者对中文的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要具备较高的英语表达能力,使译文在语法和表达上符合英语的习惯。
(三)生态环境的翻译《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描绘了丰富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
在英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准确地将这些自然元素和环境特征传达给读者。
这需要译者具备丰富的地理知识和环境科学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翻译原文中的生态环境描述。
《2024年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大漠祭》英译本研究》范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大漠祭》英译本研究》篇一一、引言《大漠祭》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内容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对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如何将这部作品准确、生动地翻译成英文,一直是翻译界面临的挑战。
本文将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对《大漠祭》的英译本进行研究,以期为今后的翻译工作提供参考。
二、生态翻译学理论概述生态翻译学是一种以生态整体观为指导的翻译理论,它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层面的转换,还涉及到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
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翻译的过程是一个生态系统,包括原文、译文、译者、读者等元素。
翻译的过程应当尊重原文的生态环境,使译文在译入语中达到最佳适应度。
三、《大漠祭》英译本的生态翻译学分析1. 文本生态环境的适应在《大漠祭》的英译过程中,译者首先要关注的是中文原作所处的生态环境,这包括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等。
只有在理解原作所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把握文本的意义和风格。
同时,译者还要考虑译入语的文化背景和读者的阅读习惯,使译文在译入语中达到最佳适应度。
2. 语言维度的转换在语言维度上,译者需要关注语言的风格、语法结构等。
在《大漠祭》的英译过程中,译者应尽量保持原作的语言风格,使译文与原文在语言上保持一致。
此外,译者还需注意语法结构的转换,使译文更加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3. 文化维度的转换《大漠祭》作为一部反映中国农村生活的作品,其中涉及到的文化元素丰富多样。
在英译过程中,译者需关注文化信息的传达,尽可能地保留原文中的文化内涵。
同时,为了便于国外读者理解,有时需要对某些文化元素进行解释或补充说明。
四、《大漠祭》英译本的优点与不足《大漠祭》的英译本在生态翻译学的指导下,较好地传达了原文的意义和风格。
然而,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在语言转换方面,部分句子的翻译可能过于直白或过于复杂;在文化转换方面,部分文化元素的翻译可能未能充分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
这些问题的存在为今后的翻译工作提供了改进的方向。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额尔古纳河右岸》英译本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额尔古纳河右岸》英译本研究》篇一一、引言《额尔古纳河右岸》是当代中国作家迟子大笔下的一部描绘鄂温克族人生存状态与文化传承的文学作品。
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深邃的内涵,在国内外文学界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对《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英译本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文学翻译及跨文化交流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生态翻译学理论框架生态翻译学是一种新兴的翻译理论,它将翻译活动视为一种生态现象,强调翻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译者主体性以及翻译策略的选择。
在生态翻译学框架下,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和交流。
本文以该理论为指导,分析《额尔古纳河右岸》英译本在翻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译者主体性以及翻译策略的选择。
三、《额尔古纳河右岸》英译本的生态环境分析《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英译本在翻译过程中,首先需要适应英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
译者需要充分了解源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的生态环境,包括文化背景、社会习俗、价值观念等。
在分析中,我们发现译者通过深入理解鄂温克族的文化背景和生存状态,成功地将原作中的文化元素转化为英语读者易于接受的形式,实现了跨文化交流。
四、《额尔古纳河右岸》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分析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译者不仅需要准确理解原作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还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接受程度和阅读体验。
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英译本中,译者充分发挥了其主体性,通过合理的翻译策略和技巧,成功地将原作中的文化元素和语言特色呈现给英语读者。
同时,译者还注重对原文的再创造和再加工,使得译文更加符合英语读者的审美习惯。
五、《额尔古纳河右岸》英译本的翻译策略分析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翻译策略的选择对于实现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英译本中,译者采用了多种翻译策略,如直译、意译、增译等。
其中,直译策略使得原作中的文化元素得以保留并传递给了英语读者;意译策略则使得译文更加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增译策略则弥补了原作中未涉及的文化背景信息,帮助英语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汉英口译“事后追惩”论析》范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汉英口译“事后追惩”论析》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汉英口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生态翻译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翻译理论,为口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将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汉英口译中的“事后追惩”问题,以期为口译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操作指导。
二、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口译生态翻译学是一种基于生态学理论的翻译研究方法,它将翻译看作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包括语言环境、文化背景、交际目的等多个因素。
在汉英口译中,这一理论强调了译者的主体性以及翻译过程中的互动性。
在生态翻译学的框架下,口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的桥梁。
三、汉英口译中的“事后追惩”现象“事后追惩”是指口译完成后,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对译文的纠正和追责现象。
在汉英口译中,由于语言差异、文化背景、信息传递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事后追惩”现象时有发生。
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了口译的准确性和效果,也可能给交际双方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四、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事后追惩”分析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来看,“事后追惩”现象的产生与口译生态系统中的多个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语言环境的差异是导致“事后追惩”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同语言之间的表达习惯和语义差异可能导致误解和歧义。
其次,文化背景的差异也会影响口译的准确性。
译者需要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准确理解源语和目标语的文化内涵。
此外,交际目的和口译策略的选择也会对“事后追惩”产生影响。
五、应对“事后追惩”的策略为了减少“事后追惩”现象的发生,译者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
首先,提高语言功底,包括词汇、语法、语音等方面的能力,以减少因语言差异导致的误解。
其次,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达习惯和交际规则。
此外,还需要注重口译策略的选择,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和语境,灵活运用直译、意译、增译等翻译方法。
同时,建立完善的“事后追惩”反馈机制也是减少“事后追惩”的重要措施。
翻译社会学视角下古典文学小说译介模式研究
翻译社会学视角下古典文学小说译介模式研究作者:闫锐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1期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加剧,中国古典文学译介模式在对外传播中越来越重要。
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中国古典文学小说很难进一步实现本土化优势,因此古典文学译介模式需要及时改变。
中国古典文学走出去要大胆实行本土化策略,充分利用本土的人力资源,充分考虑国外文化系统的诸多因素。
要积极与本土的文化机构出版机构合作,选择正确的译介模式,利用本土的人力资源和销售资源,让中国古典文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走出去。
关键词:翻译社会学;古典文学;译介模式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1-0164-03经济全球化已经产生强烈的文化效应,文化和经济共融已经成为世界性潮流。
中国古典文学著作是中国历代流传下来的文学经典,而古典文学的译介是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的主要途径之一。
古典文学小说的译介模式,是对外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
随着文化全球化,译介模式在对外传播中越发重要。
中国古典文学小说要想实现本土化优势,译介模式需要及时改变。
翻译社会学视角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古典文学小说进行研究。
翻译社会学视角能反映出古典文学小说中社会历史状况和译者生活轨迹结合的情况,不仅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而且可以更好的解释翻译实践的特殊性,使更多的人对翻译活动的开展、影响和作用有更生动的理解。
一、研究现状国内外翻译学者就翻译社会学进行了有益尝试,其中布迪厄的社会实践论、卢曼的社会系统论、拉图的行为者网络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论等理论的出现,重新审视了翻译行为和译者身份。
霍姆斯(Holmes)首先提出“社会翻译学”的概念;胡牧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学角度表明了建设性研究的必要性;李红满根据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和当今翻译社会学的现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思考和问题;武光军首次翻译了翻译社会学的起源,指出翻译社会学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未来翻译社会学的发展方向;郭建辉强调了翻译的社会历史研究、社会文化研究、社会机制研究以及工业化研究;王悦晨建议翻译社会学的任务是展示和解释社会上翻译活动的合作和影响。
社会翻译学视阈下的翻译批评研究
社会翻译学视阈下的翻译批评研究
龙晓翔;胡牧
【期刊名称】《语言与翻译》
【年(卷),期】2022()1
【摘要】翻译活动不是单纯语言形式上的转换,而应视为一项社会实践。
因此,以社会翻译学视角研究翻译批评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拟在回顾国内外翻译批评研究历史演进的基础上,探索结合社会翻译学与翻译批评的可能性。
研究发现,其一,西方翻译批评聚焦于“文本对比”和“质量评估”,而国内翻译批评研究更关注“价值取向”及“问题导向”;其二,就翻译批评的研究对象而言,翻译主体应为参与翻译实践的整个行动者网络,而非译者一人;其三,制定批评标准时,既要考虑译本的文学与语言价值,也要考虑现实的社会价值;其四,翻译批评不应忽视翻译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应超越内部与外部的二元对立,整体辩证地进行翻译环境批评研究。
【总页数】6页(P68-73)
【作者】龙晓翔;胡牧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社会学棱镜下的翻译研究——《翻译研究的社会学转向》评介
2.认知语言学模
式下的翻译实例分析——评《认知视阈下的语言与翻译研究》3.社会符号学视阈下
《诗经》言内意义翻译方法探究——以詹姆斯·理雅各和许渊冲翻译《关雎》为例4.社会符号学视阈下《诗经》言内意义翻译方法探究——以詹姆斯·理雅各和许渊冲翻译《关雎》为例5.语料库翻译学视阈下的意识形态显化——《语料库批评翻译学概论》述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翻译思想与思想翻译——对鲁迅翻译研究的再思考
翻译思想与思想翻译——对鲁迅翻译研究的再思考
胡牧
【期刊名称】《英语研究》
【年(卷),期】2007(0)3
【摘要】把鲁迅翻译研究分成翻译思想与思想翻译两个维度。
翻译思想体现在对翻译的内部与外部两个层面的研究,以"真善美"为特质,以"立人"、"救人"、"新人"为目标。
思想翻译迄今鲜有提及,形成了对鲁迅翻译研究领域的一大空白,从国民性、现实性与艺术性层面对思想翻译加以探析。
【总页数】5页(P14-18)
【关键词】鲁迅;翻译思想;思想翻译
【作者】胡牧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探骊得珠切中肯綮:鲁迅翻译研究的新创获r——评《鲁迅翻译思想研究》 [J], 王占峰
2.鲁迅翻译思想研究中的缺席——"意译"翻译思想及其意义 [J], 吴姣姣
3.意识形态对翻译的操控——鲁迅翻译思想及翻译实践研究 [J], 周宁
4.鲁迅翻译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探索——《鲁迅的翻译伦理思想研究》评介 [J], 陈
彦池
5.鲁迅翻译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探索——《鲁迅的翻译伦理思想研究》评介 [J], 陈彦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社会翻译学视角下的诗歌翻译比较研究——以《西风颂》的“Thineazuresister”三个译本为例
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社会翻译学视角下的诗歌翻译比较研究——以《西风颂》的“Thine azure sister”三个译本为例辽宁对外经贸学院/鲁红月 张丽敏【摘要】如果我们将翻译视为一种社会活动,那么社会因素将会影响译者决策。
本文通过比较《西风颂》三个译本并找出三者之间的不同之处,结合社会翻译学的相关理论,寻找导致译本不同的原因,进而探索翻译中制约译者决策的社会因素。
并提出制约译者决策的社会因素在翻译学习和实践中对学习者的影响。
【关键词】社会翻译学 《西风颂》 译者决策 影响因素一、引言在平时的翻译学习中我们一定会发现即使通过相同的翻译理论,不同的译者对同一文本的翻译也不尽相同。
以至于许多学者对翻译从各个维度上进行了研究。
其中有语言学,文学,跨文化等等。
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学者的研究越来越深,翻译的领域也越来越广。
开始逐步引入社会学的理论。
并构建社会翻译学的理论体系。
翻译作为一种以语言为媒介的交际活动,自然也就具有了参与构建社会秩序的功能,因此其社会属性不言自明。
本文将从社会翻译学的角度对同一句诗不同译者的不同译本进行分析,首先本文以一句诗为切入点,用社会翻译学理论中的“场域”,“文化资本”以及“译者惯习”对译本进行比较分析。
然后从对三位译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个人经历进行比较分析,最后通过分析比较总结找出制约译者决策的社会因素。
二、翻译社会学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翻译学者纷纷借鉴皮埃尔•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探讨翻译的社会语境化问题,把翻译视为一种社会调节活动,积极探索翻译的社会维度。
本文通过借鉴布迪厄社会学概念中场域,资本以及惯习下的分支——译者惯习,对不同译本进行分析。
首先如果我们将场域整体视为一个大海,那么从文化方面出发将我们比作为一类攻击性较小的海洋生物即文学场域。
从经济方面考虑,从商的这一部分人可以被比作较有杀伤力的一类海洋生物即经济场域。
从政治的这一方面出发,从政的这一类人群可以被比作最具有杀伤力的一类海洋生物即权力场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 74) 。解构主义阶段 , 研究 成果的共 性都在于 对结构主 义语言 学的分解上。譬如 , 女权主义者重视译者的存在 , 强调译者对原文的 占有和摆布的主导地位。操纵学派则认为文学翻译实际上是译者做 出抉择和摆布文本的过程。目 的论认为 翻译是一 种行为 , 同其他行 为一样都有一定的目的。由此 , 译者为 了实现这 些目的总 会按照自 己对读者和译语需要的理解去制定自己的翻译策略。这些对翻译主 体性的认识对我们译学研究大有启发 ( 屠国元 朱献 珑 , 2003: 8) 。然 而 , 更客观地讲 , 谁又能否认这一阶段难道不是过度张扬了译者的主 体性 , 忽视了受动性和制约性的存在 , 从而出现了 翻译是 改写 等译 者主体不再 带着脚镣跳舞 的非理性论断 ? 此外 , 翻译理论首先不该是支离破碎的 , 应对由经历而形成的知 识进行系统地概括 与总结 , 目的是 为了获 取更 佳的 认知结 果 ( 孙艺 风 , 2004: 28) 。或者如 James Holmes( 1972: 71- 72, 转自 1988) 所说 , 它旨在描述我们身 处的世 界上出 现的翻 译过 程和 翻译成 果这 类现 象 ; 定立普遍原则以解释和预测上述现象。坦率地讲 , 现有的翻译理 论缺乏的不正是这种系统性吗 ? G ideon Toury( 2001: 13) 以为, 如果不考 虑社会情 境所具 有的决 定因素 , 或者不考虑为了实现 恰 当的 译作所应 该遵守的 规范制约 的策略 , 那么对译作 的研 究没 有任何 意义。 其实 , 我们目 前的 情况 是 , 尽管研究者们在对译作和 翻译过程 方面的探 讨取得了 较大的突 破 , 但对社会情境的研究似乎仍然没有形成规模和任何体系。 1. 1. 3 翻译研究未来的空间 在翻译研究出现 文化转向 的关头 , 当人们 发现文化 其实并不 能对翻译现象作出全部解释 时 , 当我们 试图瞻前 顾后、 力 求突破时 , 从社会学视角探讨翻译 , 情况能怎么样呢 ? 首先 , 从范式角度而言 , 语 文学、 结构主 义语言学 和解构 主义之 后留给我们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 , 那就是建构主义阶段的端倪。 其次 , 广义地讲 , 翻译理论工作者的终极目标无疑是要建构一种 全面周延、 包容广泛的理论 , 足以解释和预测一切在翻译的范畴之内 的现象 , 而不理会任何在此 范畴之外 的现象。而 这种翻译 理论只有 通过各种领域 文本研究、 语言学 ( 尤其是心理和社会语言学 ) 、 文
T ranslat ion St udies, this paper, on t he basis of t he reconsiderat ion of t he exist ing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t his f ield, of fers the reasons and gists for con duct ing st udies via sociological approach , claiming t hat w it h t he guidance of t he Tot ality Principle t he int ended new ly_const ruct ed syst em could compre hensively account for t ranslat ion activit y in about t en aspects including social needs, comprehension, et c. At t he end of t his paper, th e aut hor analyzes some possible f act ors t o be explained or solved via t his new perspective.
础上 , 本文提出从社会学视角进行翻译研究的 因由和依据 , 认为以 总体性原则 为指导的 全新的 研究体 系 , 可 以从社 会需要 、 社 会理解等 10 大环节对翻译活动作出综合性 、 社会性的阐释 。 文末对这一视角能够解决的诸多问题作出了剖析 。 关键词 : 翻译研究 ; 社会学视角 ; 建构 ; 方法论 ; 总体性 Abstract: T o f urt her w iden t he research vision in t ranslat ion st udies and make a t ent at ive response t o H omles appeal t o const ruct Sociological
Key Words: translation st udies; sociological approach; reconstruct ; m ethodology; t ot alit y 中图分类号 : H05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4- 6038( 2006) 09- 0048- 04
2006 年第 9 期 总第2 10 期
外 语 与 外 语 教 学 Foreign Languages and T heir T eaching
2006, Serial
9 210
翻译研究: 一个社会学视角*
胡
摘
牧
210097)
(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 江苏南京
要 : 为了进一步扩大翻译研究领域的 视野 , 回应 Holmes 对建 构社会 翻译学 的呼吁 , 在对 现有翻 译研究进 行反思 的基
先设定的 , 其意义是具有确定性的 , 而且任何人只要按照语言 规则去 0. 引言 1972 年 , James Holmes 在 The name and nature of t ranslat ion st udies 文中指出 : 对翻译文本在何时 何地以及产 生何种影 响的探讨 一直没有引起足够关注 , 而一旦给予充分重视 , 这种研究完全可能发 展成翻译社会学的一个领域 ( 也许叫做社会翻译学更为恰当准确 , 因 为它不单是 社会 学的 , 而 且也 是翻 译学 的一 个实 实在 在 的领 域 ) 。 ( 转自 James Holmes, 1988) 30 多年过去了 , 对翻译研究领域中有关社会 情境的探 讨是否已 经得到突破性进展 ? 从社会学视角进行系统研究是否真的存在合理 性 ? 再次提出建立社会翻 译学的想 法 , 时机是 否已经成 熟 ? 如何操 作 ? 有何意义 ? 解读 , 都应获得相同的理解 ( 吕俊 , 2002: 87) 。结构主 义给人们 带来 分析的方法 , 使人们通过对客体 的分析 , 认 识其内部 的层次与 结构 , 从而更好地把握认识的对象。这种研究摆脱了语文学范式 的神秘性 与不可知性 , 让人们转而关注语言规律与文本结构。为此 , 结构主义 语言学的翻译研究范式曾一度取 得瞩目成 就 , 并试 图通过语 言符码 转换的规律性来建立翻译的科学 , 其 中尤以奈 达的 等 效论 最为突 出。 80 年代后期以来为解 构主义 阶段 , 这一阶 段弘扬 主体性 , 不认 为一切事物都有一种恒定的 本质。提倡 想象与联 想 , 不像结 构主义 那样以抽象与归纳 的方法 去思考 事物。 由于倡 导主 体的 主观 能动 性 , 因而它把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引向多样性 , 使人们从认 识事物的 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的禁锢中解 放出来。有 人因此提 出了 翻译即 改写 、 翻译即背叛 等观点。可以说 , 很大程度上 , 解构主 义是对结 1. 为何从社会学视角进行翻译研究 1. 1 对现有翻译研究的反思 从社会学视角探讨翻译乃至建立社会翻译学绝非空穴来风。近 年来翻译学领域的诸多成果 , 其实已经 为这一视 角奠定了 良好的基 础。因此 , 我们有必要对此加以概括性地梳理、 论证。 1. 1. 1 翻译研究取得的成就 整体而言 , 中外翻译研究领域的成就显著 , 流派众多 , 蔚为壮观 , 可谓 横看成岭侧成峰 , 远近高低各不同 。我们以为 , 从范式划分加 以理解似乎可以 一览众山小 。不过 , 值得注意的是 , 这一划分是笼 统的 , 而且具有交叉性或共时性和相对性。 20 世纪 50 年代以前可以称为语文学阶段 , 侧重对译 者直觉、 灵 感的探讨 ; 50 年代至 80 年代为结构主义语言学 阶段 , 把原 文文本作 为一个一成不变的客体来看 , 认为文本 的意义是 语言通过 规律去预 * 本课题由南京师范大学大学外语部科研基金资助 , 谨表谢忱。 作者简介 : 胡牧 , 讲师 , 博士生 , 研究方向 : 翻译理论 收稿日期 : 2005- 11- 16; 2006- 06- 21( 修改稿 ) 构主义语言学的瓦解。 如今 , 翻译研究进入多元化时代。 T oury( 2001) 指出规 范应在翻 译理论中占一个适当的席位。 Lefevere 提出 翻译即重写 、 赞助者 的概念 , 认为赞助系统包 含 3 个元 素 : 意 识形态 元素 控制 作品 的观 点、 经济部分决定作者和重写者的收入、 地位元素决定他们 的社会地 位。 Snell_Hornby( 转自陈德鸿 张南峰 , 2002: 123; 138; 153) 提出翻译 不是语际转 换 , 而是跨文化 转换的说法 , 认 为翻译学涉及 心理学、 哲 学、 民族学等各方面的知识 , 而以文化为依归。 由是观之 , 翻译研究的视野愈来愈开阔 , 体现在由探讨 字词对等 等微观层面转向对文化等宏观维度 ; 由分别对译者、 文本等 的单向度 探讨转向多角度、 全方位 ; 在借鉴语文学或语言学等单门学 科的研究 成果的同时关注其他相关学科的进展 , 等等。尤其值得一 提的是 , 翻 译研究在这一 百花齐放 , 百家争鸣 的发展过程中 , 独立学科意识愈
如同其他学科的任何理论 一样 , 翻 译研究在 取得一个 个突破的 同时 , 也留下了足够的遗憾。 观点往往 从一个极 端走向另 一个极端 就是其中的突出表现。譬如 , 在结构主 义范式阶 段翻译研 究被禁锢 在文本对比和语言 ( 信息 ) 转移 的范围内 , 有关翻 译活动中 那个最活 跃的成分 翻译主体பைடு நூலகம்主观能动作用研究就被完全忽视了 ( 袁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