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案例分析型论文范文
基础教育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法律法规在保障教育公平、促进教育质量提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以一起涉及基础教育领域的法律案例为切入点,分析案例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并对相关法律进行解读。
(一)案例简介某市某小学在招生过程中,发现部分家长通过各种手段为孩子争取入学资格,其中包括行贿、伪造户口等违法行为。
学校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决定暂停违规学生的入学资格。
然而,部分家长对此表示不满,认为学校的做法侵犯了他们的合法权益。
随后,家长将学校诉至法院,要求撤销学校的处罚决定。
(二)案例争议焦点1. 学校是否有权对违规学生暂停入学资格?2. 家长是否享有入学资格的合法权益?3. 案例中涉及的法律依据是什么?二、案例分析(一)学校是否有权对违规学生暂停入学资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学校、幼儿园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依法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得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
”本案中,学校在招生过程中发现部分家长存在违法行为,侵犯了学校及其他学生的合法权益。
因此,学校有权采取措施,维护自身及学生的合法权益。
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学校、幼儿园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招生制度,公开招生程序,接受社会监督。
”本案中,学校在招生过程中暂停违规学生的入学资格,是为了维护招生秩序,保障其他学生的合法权益。
因此,学校有权对违规学生暂停入学资格。
(二)家长是否享有入学资格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本案中,家长作为适龄儿童的监护人,有权要求学校为其子女提供义务教育。
然而,家长的入学资格并非绝对不可剥夺。
在本案中,部分家长通过违法行为争取入学资格,侵犯了学校及其他学生的合法权益。
因此,家长在享有入学资格的同时,也应遵守法律法规,不得采取违法行为。
(三)案例中涉及的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3.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三、法律解读(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教育领域的基本法律,明确了教育的性质、任务、原则和保障措施。
揭露基础教育的案例分析(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本案例以我国某地区基础教育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地区教育现状的分析,揭示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案例描述1. 案例背景某地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
近年来,该地区政府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加大投入,提高教育质量。
然而,在教育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2. 案例分析(1)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在基础教育阶段,该地区城乡、区域之间教育资源配置存在较大差距。
城市学校设施完善,师资力量雄厚,而农村学校则面临师资短缺、教学设施落后等问题。
这种不均衡现象导致农村学生难以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影响其全面发展。
(2)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尽管该地区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提高教育质量,但教育质量仍参差不齐。
一方面,城市学校教学质量较高,学生综合素质较强;另一方面,农村学校教学质量较低,学生综合素质较差。
这种差异不利于教育公平,也影响整个地区教育水平的提升。
(3)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该地区基础教育评价体系仍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指标,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导致学生过于注重分数,忽视其他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4)家庭教育观念亟待转变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家长过于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其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培养。
这种家庭教育观念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案例分析结论通过对某地区基础教育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家庭教育观念亟待转变等问题制约着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
2.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四、解决策略1.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缩小城乡、区域之间教育资源配置差距。
同时,鼓励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流动,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
2. 提高教育质量学校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础教育监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更好地了解基础教育发展现状,发现问题,提高教育质量,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基础教育监测工作。
本案例以某市基础教育监测为例,分析基础教育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和实施过程。
二、案例介绍某市基础教育监测工作于2019年启动,旨在全面了解该市基础教育发展状况,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监测内容主要包括: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等。
监测方式采用抽样调查、实地考察、数据分析等多种手段。
三、案例实施过程1. 制定监测方案监测工作启动前,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团队,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和该市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监测方案。
方案明确了监测目标、内容、方法、时间安排等。
2. 建立监测体系根据监测方案,市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了基础教育监测体系,包括市、县(区)、学校三级监测机构。
各级监测机构负责本辖区内的监测工作,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 数据收集与处理监测过程中,各级监测机构通过抽样调查、实地考察、数据分析等方式,收集了大量基础教育发展数据。
数据收集后,进行整理、清洗、分析,为监测报告提供依据。
4. 监测报告编制根据监测数据,市教育行政部门编制了基础教育监测报告。
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基础教育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建议等。
报告报送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5. 监测结果运用监测结果在政府决策、学校管理、教育改革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市政府根据监测报告,调整教育资源配置,优化教育结构;学校根据监测结果,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
四、案例分析1. 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基础教育监测工作对于了解基础教育发展状况、发现问题、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监测工作有助于政府全面了解基础教育发展现状,为制定教育政策提供依据。
其次,监测工作有助于学校发现问题,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
最后,监测工作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
基础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基础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一、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1.1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现状(1)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城乡、区域之间教育水平差异较大;(2)教育观念相对落后,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3)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专业发展不平衡;(4)教育改革进程缓慢,教育体制、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1.2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我国城乡、区域之间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导致教育水平差异较大。
一方面,城市和发达地区教育资源丰富,教育设施完善,教师队伍素质较高;另一方面,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匮乏,教育设施简陋,教师队伍素质较低。
这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现象,导致城乡、区域之间教育水平差距不断扩大。
(2)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我国教育观念相对落后,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
这种教育观念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分追求分数,忽视了对知识、能力、品德等方面的培养。
长期以往,这种现象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3)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我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专业发展不平衡。
一方面,教师队伍中存在部分教师专业素质不高,教学能力不强;另一方面,教师队伍中优秀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导致教育质量难以提高。
(4)教育改革进程缓慢我国教育改革进程缓慢,教育体制、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一方面,教育体制改革不到位,导致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教育公平难以实现;另一方面,课程设置过于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二、基础教育改革策略探讨(1)优化教育资源分配,促进教育公平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教育设施,提高教师待遇,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和欠发达地区任教。
同时,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基础教育事业,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分配,促进教育公平。
(2)转变教育观念,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教育部门应引导学校、教师、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基础教育改革案例研究(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
本文以XX小学为例,通过对学校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探索进行分析,总结改革经验,为其他学校提供借鉴。
一、引言基础教育改革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旨在通过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XX小学作为一所农村小学,积极响应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号召,不断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文以XX小学为例,分析其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过程、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果。
二、XX小学基础教育改革背景1. 国家政策背景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基础教育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为学校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政策支持。
2. 学校自身发展需求XX小学地处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生家庭背景各异,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为了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决定进行基础教育改革。
三、XX小学基础教育改革实践1. 改革目标(1)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2)优化师资队伍,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3)改善学校硬件设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4)加强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2. 改革措施(1)课程改革XX小学以国家课程为基础,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发了一系列校本课程。
如:农村特色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心理健康课程等,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2)教学方式改革学校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教师队伍建设学校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同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
(4)家校合作学校通过开展家长学校、家访等活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基础教育法律案件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领域法律案件日益增多。
基础教育法律案件涉及教育公平、教师权益、学生权益等多个方面,对维护教育秩序、保障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析一起基础教育法律案件,旨在为我国基础教育法律案件的处理提供参考。
二、案件背景2018年,某市某小学发生了一起学生伤害事故。
一名学生在课间玩耍时,不慎从楼梯上摔下,导致头部受伤。
事故发生后,学生家长认为学校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要求学校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学校则认为事故发生系学生自身原因所致,不应承担责任。
双方协商未果,遂将争议提交至法院。
三、案件分析(一)争议焦点本案争议焦点为学校是否尽到安全保障义务,是否应承担赔偿责任。
(二)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不承担责任。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学校、教师应当遵守教育规律,尊重学生人格,关心、爱护学生,保障学生合法权益。
”(三)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学校在事故发生前已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采取了必要的安全措施,但未能完全尽到安全保障义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学校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最终,法院判决学校赔偿学生家长医疗费、误工费等共计5万元。
四、案例分析(一)学校安全保障义务本案中,学校作为教育机构,有义务保障学生在校期间的人身安全。
学校应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包括但不限于:1.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2. 对校园设施进行定期检查,确保设施安全可靠。
3. 制定应急预案,应对突发事件。
(二)学生自身原因本案中,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自身不慎。
学生作为未成年人,缺乏安全意识,容易发生意外。
因此,学生在校园内的行为也应受到一定的限制,以保障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基础教育成果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成果日益显现。
本文以XX小学为例,探讨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成果,旨在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XX小学位于我国某市,是一所具有60多年历史的农村小学。
近年来,该校在校长张伟的带领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成果。
以下是XX小学基础教育成果的案例介绍。
二、教育成果1. 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XX小学在校长张伟的带领下,高度重视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完善教育教学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以下是该校在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取得的成果:(1)学生学业成绩不断提高。
近年来,XX小学学生在各级各类考试中成绩优异,连续多年名列全市前茅。
(2)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开设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如科技创新、体育竞技、文艺表演等,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3)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学校注重教师的专业成长,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同时,学校积极开展“名师工程”,选拔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和学科带头人,带动全校教师共同进步。
2. 校园文化建设成效显著XX小学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设置了校园文化墙、文化长廊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2)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学校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组织学生参加书法、剪纸、武术等传统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3)创新校园文化活动。
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节、科技节、艺术节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XX小学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还注重发挥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为当地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以下是该校在社会影响力方面取得的成果:(1)开展教育扶贫工作。
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扶贫政策,为贫困家庭学生提供资助,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
基础教育论文分析案例(2篇)
第1篇摘要:本文以“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案例,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文章首先阐述了思维能力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然后分析了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引言思维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实现个人价值的关键。
小学数学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学方法单一,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思维能力发展缓慢。
本文以“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案例,分析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二、思维能力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1.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能够勇于尝试新方法、新思路,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三、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 教师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教师过于关注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思维能力发展缓慢。
2. 教学方法单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法,缺乏互动和启发,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3. 评价体系不完善传统的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过分追求分数,忽视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1. 强化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基础教育的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合格公民和未来人才的重任。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各地积极探索创新教育模式。
本文以某市一所小学为例,介绍智慧校园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成功应用。
二、案例概述某市一所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家庭背景多样,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为了改善教育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学校决定引入智慧校园项目,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三、智慧校园建设方案1. 硬件设施建设(1)网络环境:学校建设了高速稳定的校园网络,实现了无线网络全覆盖,为师生提供便捷的网络服务。
(2)教学设备:学校配备了多媒体教室、智慧黑板、智能音响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3)学生终端:为每位学生配备平板电脑,实现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2. 软件资源建设(1)课程资源:学校引进优质在线教育资源,如国家课程资源库、地方课程资源库等,丰富教学内容。
(2)教学管理平台:建立教学管理平台,实现教师备课、学生作业、家校互动等功能。
(3)学习评价系统: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实时分析,为教师提供个性化教学建议。
3. 教学模式创新(1)翻转课堂:教师提前将教学内容上传至网络平台,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探究,提高课堂效率。
(2)混合式学习: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实现个性化学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跨学科融合:打破学科界限,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案例实施效果1. 学生方面(1)学习兴趣提高:智慧校园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效率提升:通过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等模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3)综合素质增强:跨学科融合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
2. 教师方面(1)教学水平提高:智慧校园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案例分析教育学理论基础(2篇)
第1篇一、引言教育学作为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和教育活动规律的学科,其理论基础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教育案例,探讨教育学理论基础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案例分析1. 案例背景某小学五年级学生小明,学习成绩优秀,但在班级活动中表现不佳,与同学关系紧张。
教师发现小明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课后作业完成质量不高,与同学发生争执时情绪激动。
家长反映小明在家中也表现出类似问题。
2. 案例分析(1)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价值是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
本案例中,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教育价值体现在培养小明的良好人际关系和情绪管理能力。
(2)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教育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本案例中,小明的行为问题可能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因素有关,教师需要关注这些因素,调整教育策略。
(3)教育与个体发展个体发展是指个体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成长过程。
本案例中,小明的行为问题可能与他的个性、心理素质等因素有关,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小明的个性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方案。
(4)教育方法与教学策略教育方法与教学策略是教育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案例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育方法与教学策略:① 重视情感教育。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情感教育活动,帮助小明学会关爱他人,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② 注重团队合作。
教师可以组织班级活动,让小明在团队合作中学会与人沟通、协作,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③ 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可以邀请心理咨询师为小明提供心理辅导,帮助他解决心理问题。
④ 家校合作。
教师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小明的成长,形成教育合力。
三、教育学理论基础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1. 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明确教育目的,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本案例,教师可以认识到,教育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还包括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基础教育改革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各地纷纷开展教育改革实验,旨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本文以我国某市为例,分析基础教育改革的案例,探讨其改革措施及成效。
二、改革措施1. 课程改革(1)优化课程结构。
某市在课程改革中,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地方实际情况,调整课程结构,增加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创新教学方式。
某市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3)加强课程评价。
某市改革课程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教师队伍建设(1)提高教师待遇。
某市加大教师工资待遇改革力度,提高教师地位,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事业。
(2)加强教师培训。
某市建立教师培训体系,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3)优化教师结构。
某市加强教师招聘工作,引进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3. 学校管理改革(1)完善学校管理制度。
某市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2)推进学校民主管理。
某市鼓励学校开展民主管理,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家长委员会等组织的作用。
(3)加强学校与社区合作。
某市积极推动学校与社区合作,共同开展教育、文化、科技等活动,形成教育合力。
4. 教育信息化建设(1)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某市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完善校园网络、多媒体教室等设施,为教育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2)开发教育资源。
某市组织教师、专家等开发各类教育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3)开展信息化教学。
某市鼓励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三、改革成效1. 教育质量提高。
某市基础教育改革以来,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升,高考成绩逐年提高,升学率稳步上升。
2. 教育公平得到保障。
某市通过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教育差距,让更多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基础教育案例分析历史(2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文以我国某小学为例,分析基础教育中的典型案例,探讨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成果。
二、案例介绍某小学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一所公立小学。
学校占地面积约10亩,现有学生1000余人,教职工100余人。
近年来,该校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以下是该校的一个典型案例。
三、案例分析1. 改革背景(1)国家政策支持: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基础教育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为学校改革提供了政策保障。
(2)学校自身需求:某小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意识到原有教育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如应试教育倾向、学生负担过重等,亟需进行改革。
2. 改革措施(1)课程改革:学校以国家课程为基础,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发了一系列校本课程,如艺术、体育、科技等,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2)教学方式改革:学校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评价改革:学校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评价内容包括学业成绩、品德表现、身心健康等方面,以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4)教师队伍建设:学校注重教师专业发展,开展了一系列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同时,学校还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3. 改革成果(1)学生素质提高:通过改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尤其在艺术、体育、科技等方面表现出色。
(2)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
(3)学校声誉良好:某小学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取得了显著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中外基础教育案例分析(2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基础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
本文通过对中外基础教育进行案例分析,旨在探讨不同教育体系的优缺点,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二、案例背景1. 国内案例:我国基础教育主要指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育,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应试教育倾向严重等。
2. 国外案例:以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为例,这些国家在基础教育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成功的案例。
三、案例分析1. 我国基础教育案例分析(1)问题分析①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地区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城市,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
②应试教育倾向严重:过分强调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③教育评价体系单一: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长培养。
(2)改革措施①优化教育资源分配: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农村地区教育质量,缩小城乡、地区差距。
②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全面发展,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
③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调整课程设置,减轻学生课业压力,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参与课外活动。
2. 国外基础教育案例分析(1)美国基础教育①问题分析:美国基础教育存在教育质量参差不齐、贫富差距导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②改革措施:实施“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政策,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改革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英国基础教育①问题分析:英国基础教育存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学生学业成绩差距较大等问题。
②改革措施:推行“英格兰教育标准”政策,提高教育质量;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缩小学生学业成绩差距。
(3)日本基础教育①问题分析:日本基础教育存在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应试教育倾向严重等问题。
②改革措施:推行“终身学习”理念,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基础案例分析(2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日益严重。
留守儿童是指在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由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照看的孩子。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6000万。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文以某农村小学为例,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案例分析1. 案例背景某农村小学位于我国中部地区,学校共有学生500余人,其中留守儿童占70%以上。
学校教学设施较为简陋,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家长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和监护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2. 案例分析(1)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缺乏家庭教育和监护,导致他们在生活、学习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例如,部分留守儿童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无法独立完成日常生活;在学习上,由于缺乏家长的监督和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2)心理问题突出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容易产生孤独、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他们在学校中可能表现出自卑、胆怯、沉默寡言等心理特征,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3)学业成绩下滑留守儿童在学业成绩方面普遍较差。
一方面,由于缺乏家庭教育和监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得到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部分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无法购买学习资料,导致学习成绩下滑。
(4)安全意识薄弱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安全意识,容易发生意外事故。
例如,由于缺乏交通安全意识,他们在上学、放学途中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在户外活动时,由于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容易发生溺水、触电等意外事故。
三、对策建议1. 加强家庭教育指导(1)开展家庭教育讲座,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2)建立家长学校,定期组织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知识;(3)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状况,及时给予帮助。
2. 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1)建立心理咨询室,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3)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应对能力。
小学教育案例分析论文(3篇)
第1篇摘要:本文以“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例,通过对一个小学班级的实证研究,分析了小学教育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策略。
旨在为小学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教育;自主学习能力;案例分析;培养策略一、引言自主学习能力是指个体在不受外界强制情况下,自觉、主动地学习的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我国小学教育的重要目标。
然而,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许多小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本文通过对一个小学班级的实证研究,分析了小学教育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策略。
二、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本研究选取某小学四年级一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
该班级共有学生40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20人。
经过前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该班级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存在以下问题:1. 缺乏学习目标:部分学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对学习缺乏兴趣。
2. 学习方法不当:部分学生依赖教师讲解,缺乏自主学习方法。
3. 时间管理能力不足:部分学生不会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4. 自我监控能力差: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自我监控,容易分心。
(二)案例分析1. 现状分析通过对该班级学生的调查和访谈,发现以下现状:(1)自主学习意识淡薄:大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是教师的责任。
(2)学习方法单一:学生普遍采用被动接受式学习,缺乏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
(3)时间管理能力差:学生不能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4)自我监控能力不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分心,缺乏自我约束。
2. 问题分析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发现以下问题:(1)家庭教育缺失: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缺乏关注,没有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2)教师引导不足:教师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引导和指导。
(3)学校教育不足: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不足,不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基础教育弊端的案例(2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然而,在基础教育领域,一些弊端也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和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以一个真实案例为例,分析基础教育弊端的具体表现及其成因。
二、案例某市一所小学,为了提高学生的升学率,采取了一系列应试教育的措施。
以下是该案例的具体情况:1. 课程设置不合理该校课程设置以应试教育为导向,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程占据主导地位,其他课程如音乐、美术、体育等被严重压缩。
这使得学生在小学阶段过早地承受了沉重的学业负担,失去了学习兴趣。
2. 教学方法单一该校教师普遍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上,教师讲得多,学生参与少,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积极性不高。
3. 家长压力巨大为了让孩子在升学竞争中脱颖而出,家长纷纷为孩子报辅导班、请家教,给孩子增加了额外的学习负担。
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变得紧张,亲子关系受到严重影响。
4. 学生心理问题增多由于学业压力过大,部分学生出现了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一些学生甚至出现了厌学、逃学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5. 应试教育弊端显现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生为了追求高分,不惜牺牲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地学习。
这种做法导致学生的身体素质、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得不到全面发展。
三、分析1. 教育观念陈旧该校的教育观念仍然停留在应试教育的阶段,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种观念导致了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
2. 教师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缺乏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落后,难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此外,教师培训不足,导致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3. 家长教育观念偏差家长对教育的理解过于片面,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
这种教育观念加剧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4. 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升学竞争激烈,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部分学校和家长过度追求升学率。
基础案例教育研究(2篇)
第1篇摘要: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在各个学科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通过对基础案例教育的研究,探讨案例教学法的基本原理、实施步骤、优势与不足,以期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基础教育;教育改革;优势;不足一、引言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它通过让学生分析、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案例教学法在基础教育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旨在对基础案例教育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案例教学法的基本原理1. 案例教学法的基本理念案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其基本理念包括:(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
(2)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注重实践,强调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有机结合。
2. 案例教学法的基本原则(1)情境性原则:案例教学应创设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参与性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
(3)探究性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合作性原则: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三、基础案例教育的实施步骤1. 案例选择(1)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案例,确保案例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启发性。
(2)案例应与教材内容相符合,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
2. 案例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案例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案例中的问题,明确教学目标。
3. 案例分析(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关键信息、问题及解决方案。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4. 案例总结(1)教师总结案例中的重点、难点和启示。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高学习效果。
稳定加强基础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
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发展战略,XX市XX区积极实施教育改革,以稳定加强基础教育为核心,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本文以XX市XX区为例,探讨其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经验。
二、XX市XX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现状1. 基础教育投入持续增长近年来,XX市XX区政府高度重视基础教育投入,不断增加教育经费。
据数据显示,XX区教育经费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提高,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 教育资源配置逐步优化XX区积极推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和特殊教育学校的投入。
通过改善学校硬件设施、提高教师待遇、加强师资培训等措施,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3. 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XX区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4. 教育公平得到有效保障XX区加大教育扶贫力度,落实教育资助政策,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同时,加强特殊教育,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
三、XX市XX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案例1. 案例一:XX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XX区积极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通过以下措施实现:(1)优化城乡学校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将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学校倾斜,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2)加强城乡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实施农村教师支持计划,选拔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
(3)开展城乡学校结对帮扶,促进教育资源共享。
城乡学校开展互访、交流、研讨等活动,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 案例二:XX区“互联网+教育”创新实践XX区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模式,取得以下成果:(1)搭建教育云平台,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通过教育云平台,教师可以获取优质教育资源,学生可以在线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2)开发网络课程,丰富教学资源。
基础教育教育学案例分析(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阅读兴趣不高、阅读方法不当、阅读理解能力差等。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案例分析1. 问题一:阅读兴趣不高部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兴趣缺失,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阅读内容不感兴趣,觉得枯燥乏味。
(2)阅读过程中容易分心,无法集中注意力。
(3)阅读速度慢,阅读效率低。
2. 问题二:阅读方法不当(1)学生缺乏有效的阅读策略,如略读、精读、跳读等。
(2)阅读过程中缺乏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容易陷入细节。
(3)缺乏对阅读材料的批判性思维。
3. 问题三:阅读理解能力差(1)对阅读材料中的生字词、难句理解困难。
(2)对阅读材料中的内容理解不深刻,缺乏自己的见解。
(3)阅读材料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不准确。
三、对策建议1. 提高阅读兴趣(1)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兴趣的阅读材料。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鼓励学生参与阅读活动,如阅读分享、朗读比赛等。
2. 培养阅读方法(1)教授学生阅读策略,如略读、精读、跳读等。
(2)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整体结构,提高阅读效率。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对阅读材料进行深入思考。
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1)加强生字词、难句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语法水平。
(2)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深入分析,挖掘文本内涵。
(3)通过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总结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方法和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分析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第2篇案例背景:小明是一名初中生,他的成绩一直不佳,尤其是在数学和英语科目上。
尽管他在其他科目上表现尚可,但这两门课的成绩严重影响了他的整体成绩。
基础教育案例研究型论文范文
基础教育案例研究型论文范文【摘要】本文浅谈作文教学方法。
【关键词】作文教学作文教学的评价机制主要是指作文教学活动与结果做出的一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是提高学生作文兴趣的重要手段。
目前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辛辛苦苦给学生们的作文左批右改,写上大段的评语,学生或认真拜读,或只关注成绩,之后,都渐抛脑后,教师的辛劳付之东流。
学生的作文评价,多多少少成了语文教师不得已而为之,学生又从中获益甚少的一桩苦差事。
现在的老师在批改作文时更多地关注于孩子的作文是否通顺,文笔是否花团锦簇,学生的语言越来越华丽,内容更却越来越空洞,情感也越来越虚假,这样的文章却往往能得到老师的好评。
这一切引起了我的深思:我们的老师需要对作文的评价方式有一个新的认识,作文的要求不能偏离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背离孩子的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在评价孩子的作文时,不要打击孩子的写作热情,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的眼睛,发现孩子作文中的闪光点,在鼓励中提高孩子的写作水平,促进孩子作文能力的提高。
对于孩子们作文的评价呈现方式,可以用等级评价,也可以加以评语;还可以将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价和老师评价相结合。
不管是哪一种作文评价方式,我们都应该注重对孩子的人文关怀。
一、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今天学生写的作文,大部分或是为了迎合老师的口味,几乎没有学生自己的情感表达,作文变成了及其虚假的东西,写游记,就是为了表达对祖国、对家乡、对建设者的热爱、赞美之情;写身边的爱,不是父母深夜背着生病的“我”上医院,就是父母冒雨为“我”送伞;写友情,不是我借你橡皮,就是你扶我起来;写好人好事,不是让座,就是扶老人过马路,不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就是感谢老师家长的悉心教导;写学习写训练,不是为祖国、为集体争光,就是勤奋向上永不放弃……这样千篇一律,空话连篇、假话当道、套话成堆的作文,我们又从何谈何真实情感?从何谈认知发展?新课标中指出:“应重视对写作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要重视真情实感的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教育案例分析型论文范文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园本课程”日渐为人们所重视,越来越重要。
幼儿教师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的地位是无人能及的,同时也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形成适宜的教育理念以便有效地开发和发展园本课程。
本文在园本课程开发的背景下,研究幼儿教师应该持有的符合时代精神、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如下:“园本课程”是指以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为指导,以幼儿园自己的环境和条件为基础,以幼儿的现实需要和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幼儿园教师为开发主体,幼儿园、社区和家长等多方共同参与构建的幼儿园课程。
一、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有了正确的教育理念作指导,我们的园本课程的发展便有了可靠的依据,所进行的教学活动也能取得最好的预期效果,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发展。
在当今社会,学前教育工作不及义务教育工作为社会各界所重视,幼儿教师多是技能型人才,总体学历水平与义务教育的各级教育单位相比相差很多,较低的学历降低了教师自我学习与提高的能力,幼儿园及社会其他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幼儿教师理论素养的培养和技能教法的训练,幼儿园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和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职称论文。
其次就是教师的终身学习问题,每一个人都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中,尤其教师这一特殊职业,许多知识也是有时代性的,被不同的时代赋予不同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传授给幼儿的知识应该是与时俱进的。
幼儿园可以定期地组织教师交流学习,或者组织骨干教师到学前教育工作发展好的幼儿园参加学习,使教师的思想认识水平得到提高,让她们持有正确的、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能够真正地撑起学前教育事业的这片天。
二、优化教师工作环境和教师参与幼儿园课程管理的机制教师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起着无人能及的作用,与此同时,她们所承受的压力也很大,社会与幼儿园强加给教师的负担也很重,教师身心疲惫以致没有精力去创新,没有时间去学习、思考更有价值的教育理念,从而也没有动力去探索与研究更适合幼儿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
幼儿园要实行科学、有序的管理,在正确的办园思想的指导下,争取减轻幼儿教师的压力,为她们创设严谨而又宽松、求实又有创新空间的工作环境,给教师足够的空间和自主权。
教师才能充分发挥她们的创造能力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幼儿教育的事业中。
三、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建立健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幼儿园、家长和社区要给幼儿教师的工作大力的支持,教育幼儿并不单是幼儿教师的责任,幼儿教师、幼儿、家长和社会都是孩子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
家长对幼儿园功能的认识局限于识字、保育等,只注重短期利益,忽略了孩子的长远发展,这样会给教师施加很大的压力,对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的形成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幼儿园及幼儿教师应该积极地和家长、社区力量等沟通,让他们及时了解育儿新动态,及孩子的新发展,共同来促进孩子全面和谐持续发展。
政府和有关的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建立健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要为幼教工作者解决后顾之忧,使她们能专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才能有时间、有精力去学习并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并施行它。
四、不断汲取新的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成不能单纯地依靠家长和社会的支持等外部因素,教师的自身努力同样不可或缺。
除了积极接受园里的培训和与其他幼儿园的交流等,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利用周围所有可利用的资源,努力学习、汲取新的教育思想,提高思想认识水平,能够在实践中发现不足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此外,教师应该相信自己的能力,大胆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幼儿教师不能使自己的思想禁闭,应该积极主动地与其他教师交流想法,扬长避短,不断使自己更加完善。
五、增强自我反思意识,在教学行动中优化教育理念自我反思是教师以自我的对话,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在对教师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加强培养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1],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成不是一个简单的直线过程,而是一个永远没有终点的螺旋式上升的循环过程,优秀教学活动的形成也是一个不断被实践、反思、改进的过程,教师需要在教学行动中优化教育理念。
教师的教育理念是要经受时间和实践检验的。
随着教学工作的开展,教师要用自己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并在活动中进一步检验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实践、反思、再改进的过程中,幼儿教师也要不断增强自我反思意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进而进行调整与修正,从实践中上升到理论层面,由理论指导实践而不断地提升自己,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以促进自己教学能力的提高,推进幼教事业的发展。
总之,在发展适合本地区幼儿的园本课程的趋势下,幼儿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其符合时代的适宜教育理念可以大大推进课程改革的进程与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1]陈时见,严仲连.论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开发[J].学前教育研究.2001.[2]虞永平.园本课程建设之我见.教育科学研究[J]. 2021,05.[3]邱元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角色研究[D].2021,09.4.左瑞勇.园本课程开发:流行背后的追问与反思[J].学前教育研究.2021。
摘要:新课程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探究式教学。
我们要实施主动探求知识、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以发展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
关键词:探究;实践;评价;论文下载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一个需要探究解决的问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自主地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取知识。
其基本模式是: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运用---评价总结。
一、创设情境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对学习者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把学生引人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过程,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
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联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直观材料和生活实例,诱发思维,引导思路,增强探究的内驱力。
如教学“分一分”,教师引导学生从整理文具与学具入手提出问题:“那些东西放在学具盒里?哪些东西放在文具盒里?”这样设计比较符合低年级刚入学学生的好奇心,他们愿意动手摆弄进行分类。
再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让学生说出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的度数,教师马上准确无误地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老师连看也没有看到我的这个三角形,怎么就知道第三个角的度数?学生心中充满好奇和疑问,都想知道老师有什么“法宝”,这样就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之中。
二、自主探究所谓自主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
课堂上要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去创造出新的数学知识,让学生从“敢问”到“善问”,让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培养探究能力。
如教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时,教师让学生用尺子去量一支铅笔的长度,要求将铅笔的一端与尺子的零刻度对齐,另一端指到几,这支铅笔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这时一个学生问:“老师,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一定要把物体的一端与刻度尺的零刻度对齐吗?”这时的教师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对这名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给予表扬鼓励,然后说:“如果你们手中的尺子是一把折断的没有零刻度的尺子,你们分组研究看看,能否量出铅笔的长度?”此时,学生的探究兴趣非常高,积极地参与探究活动。
通过讨论他们发现这把断了的没有零刻度的尺子同样也能测量出铅笔的长度。
这个问题的解决,相信一定会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三、合作交流合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合作交流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之目的。
如学习了乘法以后,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题:把下列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7+7+7+7+4 ,学生思考后列出了三种不同算式:①7×4+4②7×5—3 ③8×4 ,然后,教师让学生针对这三种情况分小组进行讨论、比较、交流,使学生明白前两种算式含有加减运算,不能算为一个乘法算式,只能算为一个简便算式,只有第三种算式才符合要求。
这一过程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探索、合作探索,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四、实践应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探究性学习也注重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这里的实践运用不是练习题的技能操练,而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仍然是一个探究过程。
教师设计练习时要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学生通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掌握知识,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
例如:学生在自主探索圆面积S=πr这一公式后,教师让学生计算学校的圆形花坛,圆形钟表面的面积……这些实际生活中的圆形物体没有圆心标示,直径、半径又不能现成地获得,怎么办?学生再次经历独立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想出“用线绕钟面一周量出周长,再计算出直径或半径……等好多办法。
通过这样的练习,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评价总结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提高主动发展的能力。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重视:一是对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合作交流、实践运用等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主动性、独创性等进行评价;二是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进行反思,使学生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及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并对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有所感悟,自觉地将思维指向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上,以提高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