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炎病理(详)
急性肾小球肾炎--详细
本病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型可为亚临床型,临床症状不明显,重者可为急性肾衰竭,严重程度差别很大。
病人大多有前驱感染史,上呼吸道链球菌感染后潜伏期为1~2周,皮肤链球菌感染者潜伏期为3~4周。
轻者可无明显感染史,仅抗链球菌溶血素“O”滴度升高,而肾炎的程度也不取决于前驱感染的严重程度。
典型症状为前驱感染后经1~3周无症状潜伏期而急性起病,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主要有血尿、蛋白尿、水肿、少尿、高血压及肾功能减退。
1.血尿常为起病的第1个症状,几乎所有病人均有血尿,40%为肉眼血尿。
尿色呈均匀棕色、混浊或呈洗肉水样,但无血凝块,酸性尿中可呈酱油样棕褐色,持续1~2周,镜下血尿可持续1~6个月,少数病例可持续半年或更久,但绝大多数均痊愈。
2.蛋白尿几乎全部患者均有程度不同的蛋白尿,但多数低于3.0g/d,少数超过3.5g/d,常为非选择性蛋白尿。
部分患者就诊时尿蛋白已转至微量。
3.水肿常为起病早期症状,轻者为晨起眼睑水肿,呈所谓“肾炎面容”。
严重时可延及全身,稍有可凹性,少数可出现肾病综合征,若水肿持续发展,常提示预后不良。
4.高血压 70%~80%患者出现高血压,多为轻、中度的血压增高,偶可见严重的高血压。
一般恢复较迅速,高血压与水肿的程度常平行一致,并且随利尿消肿而恢复正常。
若血压持续升高2周以上且无下降趋势者,表明肾脏病变较严重。
5.少尿多数患者起病时尿量减少(<500ml/d),且伴一过性氮质血症,2周后尿量渐增,肾功能恢复。
6.肾功能减退极少数由少尿发展成无尿,尿素氮及血肌酐轻度升高,若尿素氮≥21.4mmol/L(60mg/L),肌酐≥352μmol/L(4.0mg/L),应警惕发生急性肾衰。
7.全身表现患者常有疲乏、厌食、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偶与风湿热并存。
最轻的亚临床型患者,仅出现镜下血尿,甚或尿检也正常,仅血C3呈规律性改变,急性期明显下降,6~8周恢复。
肾活检有典型病理改变。
肾脏病理图片(肾小球肾炎病理图片)
肾小球肾炎病理图片集锦正常肾小球,显微这是光镜下的一个正常的肾小球。
肾小球血管袢薄而清晰。
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数目正常。
周围的肾小管也正常。
健康状态良好。
正常肾小球,显微,PAS染色这是正常肾小球,用PAS染色以突出基底膜。
肾小球血管袢薄而清晰。
正常肾小球,图示图示为一个正常肾小球。
注意血管袢和系膜的关系。
15%的肾小球滤过发生在系膜。
其它的通过有孔的上皮细胞滤过。
正常的阴离子屏障阻止象白蛋白这样的蛋白分子从内膜通过。
正常系膜含2~4个系膜细胞。
它具有巨噬细胞的功能。
微小病变,电镜这是微小病变。
它的特点是:上皮细胞(足细胞)的足突消失,正常的离子屏障丧失,表现为选择性白蛋白漏出,及随后的蛋白尿。
光镜下,微小病变的肾小球是正常的。
在这张电镜照片的下半部的毛细血管袢中有2个高电子密度的RBC。
内皮出现孔隙,但基底膜正常。
然而,上皮细胞表面的足突消失(呈融合状)。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显微这是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在肾小球的中央有一片胶原硬化区。
和微小病变相比,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病人更容易发生非选择性蛋白尿、血尿、发展为慢性肾衰,皮质激素的治疗效果不好。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显微,三色法染色这是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病人。
三色法染色显示了蓝色的胶原沉积。
成人和儿童肾病综合征有1/6是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低倍镜小球充满细胞,毛细血管袢分辨不清。
这是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一种,也称作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高倍镜链球菌感染后的细胞大量增生是因为在毛细血管袢内及周围有内皮细胞、上皮细胞、系膜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增多造成的。
可在A组β溶血性链球菌的某一亚群感染的数周后发生此病。
病人抗O滴度特征性地升高。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免疫颗粒沉积,免疫荧光显微镜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是由免疫介导的。
因为免疫沉积过程具有局限性,免疫沉积物呈颗粒或团块状分布于毛细血管袢。
病理学肾小球肾炎与肾盂肾炎
三、临床表现
• 肾小球肾炎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和体征,包 括尿量的改变(少尿、无尿、多尿或夜尿)、 尿性状的改变(血尿、蛋白尿和管型尿)、 水肿和高血压。
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急性肾炎综合征(acute nephritic syndrome) 起病急,常表现为明显的血尿、轻至中度蛋白 尿,常有水肿和高血压。严重者出现蛋质血症。
• 结局: • 其预后与新月体性形成的数目有关; • (1)少于50%预后较好; • (2)50~80%可维持或缓解; • (3)80%以上则肾功能不能恢复。
• (三)慢性肾小球肾炎
是各型肾炎发展到晚期的共同结果。 病变特点是大量肾小球发生玻璃样变和硬 化,又称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 病因和发病机制: • (1)部分有明显肾炎的病史; • (2)部分无明显肾炎的病史。
• 致病诱因:
• 1.尿路阻塞 • 2.医源性因素 • 3.先天性畸形 • 4.女性尿道短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发病机制 1. 下行性感染:较少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为主,两肾同时发病
• 肾皮质
肾小球 肾小管 肾间质 肾盂
2. 上行性感染:常见。以大肠杆菌感染为主,一
侧或双侧肾病变
肾盂
肾间质
细血管壁可发生纤维素样坏死,并可伴血栓 形成。
4. 玻璃样变和硬化 沉积的血浆蛋白、增厚的基底膜和增多的
系膜基质致玻璃样变。
5.肾小管和间质的改变
肾小管上皮细胞可发生变性。管腔内出现由 蛋白质、细胞或细胞碎片凝聚形成的管型。肾 间质可发生出血、水肿,并有少量炎细胞浸润。 肾小球发生玻璃样变或硬化时,肾小管可萎缩、 消失。间质可纤维化。
• 急性增生性肾炎由免疫复合物引起,但确切 抗原成分尚未阐明。
肾小球肾炎常见病理类型 ppt课件
对肾上腺皮质激素不敏感
病程长 逐渐出现慢性肾功能衰竭
04
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
儿童肾病综合征的最常见原因 患者多为2-8岁,起病缓慢
病理变化
肉眼观
肾肿胀 色苍白 皮质可见黄 白脏层上 红色:肾小球系膜细胞 皮细胞(足细胞) 深灰色:肾小球基底膜 浅灰色:肾小球系膜 黄色:肾小球内皮细胞 区基质成分
补体 (C5b-C9复合物)
激活系膜细胞、足细胞
氧自由基、蛋白酶
毛细血管壁损伤
模式图
图 A:膜性肾病 I 期 图 B:膜性肾病 II 期 图 C:膜性肾病 III 期 图 D:膜性肾病 IV 期
绿色:肾小球脏层上 皮细胞(足细胞)
深灰色:肾小球基底膜 浅灰色:肾小球系膜区 基质成分 黄色:肾小球内皮细胞 红色:肾小球系膜细胞
肉眼观
肾脏体积 增大 暗红色 表面有 出血点
称大红肾
病理变化
光镜观
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特征性改变)
PAS染色 红色箭头:毛细血管内细胞增生(内皮、系膜、多形核 中性粒细胞),肾小球外观近似「分叶状」
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中 性 粒 细 胞 浸 润
Normal
PSGN
红色箭头:壁层上皮细胞增生,即将形成新月体
一点小小的比较
病变特点 临床表现
微小 病变 性GN
膜性 GN
肾小球 正常
基膜弥漫 性增厚
选择性
非选 择性
年龄
儿童 成人
激素治疗
敏感 不敏感
05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免疫荧光:颗粒状荧光,为IgG和补体C3
「花瓣样」 改变
红色箭头:IgG 沿肾小球毛细 血管壁粗颗粒 样沉积
病理(肾小球肾炎)(1)
• 免疫荧光显示沉积物内的Ig或补体,呈颗粒 性荧光。
(2) 原位免疫复合物性肾炎
• 抗体与肾小球内固有的抗原成分或经血液 循环植入肾小球内的抗原反应,导致原位 免疫复合物形成,引起肾炎。
2·引起肾小球损伤的介质
一般认为,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只是肾小球肾炎的始发 机制,对肾组织无直接损伤作用;在此基础上只有激活炎细胞 及释放炎症介质才会到会肾小球损伤。
漫性增厚,肾小球内炎症现象不明显。
银染色: 早期GBM外侧钉突状--钉突增大、融合,沉积物被 包埋在GBM内,使其增厚--沉积物逐渐被溶解,形 成“虫蚀状”空隙--空隙渐被基膜样物质充填。
银黄着色:鞋钉样
膜性肾小球肾炎发展过程
• 免疫荧光:颗粒荧光,GBM内有IgG、C3沉积 • 电镜:上皮细胞肿胀,足突消失,上皮下有大
病因和发病机制: (1)部分有明显肾炎病史; (2)部分无明显肾炎病史。
病理特征
• 大体: 继发性颗粒性
固缩肾
• 光 镜: 1.病变肾小球玻变、纤维化,呈“肾小球集中 现象”,所属肾小管萎缩、消失。 2.部分肾小球代偿性增大,所属肾小管扩 张,可见各种管型。 3.间质弥漫性纤维化,伴淋巴、浆细胞浸 润;细、小动脉玻变、腔狭窄。
肾小球肾炎 ( glomerulonephritis ,GN )
一、概念
△肾小球肾炎(GN)是一种以肾小球病变为
主的变态反应性炎性疾病(简称为肾炎)。
肾小球肾炎
原发型 (原发于肾并以肾小球病变)
继发型 (全身疾病,如SLE、高
血压、过敏性紫癜、糖尿 病等所并发的肾小球损 害)
二、肾小球的组织结构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病理及中西医治疗方法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病理及中西医治疗方法【概述】慢性肾小球肾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通过不同的发病机理、具有不同病理改变、原发于肾小球的一组疾病。
其临床特点为病程长(超过1年),多为缓慢进行性。
尿常规检查、沉渣检查常可见红细胞,除蛋白外,大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
本病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本病可以发生于不同年龄,以青壮年为多见。
虽然急性肾炎可以发展成慢性肾炎,但大多数慢性肾炎并非由急性肾炎转变而来,而是一开始就是慢性肾炎的过程。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有的毫无症状,有的可有明显水肿、尿检异常(蛋白尿、血尿及管型尿)和高血压等症状,有的甚至出现尿毒症才被发现。
本病预后较差,因此应早期诊断,积极治疗。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似属于中医“水肿”、“虚劳”、“腰痛”、“血尿”等范畴。
【病因病理】一、西医病因病理(一)病因及发病机理 大多数慢性肾炎的病因不清楚。
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迁延不愈,病程在1年以上,可转入慢性肾炎。
但大部分慢性肾炎并非由急性肾炎迁延而致,其他细菌及病毒感染亦可引起慢性肾炎。
慢性肾炎大部分是免疫复合物疾病,可由循环内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或由肾小球原位的抗原(内源或外源)与抗体形成而激活补体,引起组织损伤。
也可不通过免疫复合物,而由沉积于小球局部的细菌毒素,代谢产物等通过“旁路系统”激活补体,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炎症反应而导致肾炎继局部免疫反应之后,非免疫介导的肾脏损害在慢性肾炎的发生与发展中亦可能起很重要的作用。
根据目前研究结果提示:①肾小球病变能引起肾内动脉硬化,加重肾实质缺血性损害。
②肾血流动力学代偿性改变引起肾小球损害③肾性高血压可引起肾小球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④肾小球系膜的超负荷状态可引起系膜区(基层及细胞增殖,终至硬化。
(二)病理改变 慢性肾炎的病变是两肾弥漫性的肾小球病变,长期持续进展及反复发作,必然使肾小管和肾间质出现继发病变,引起肾皮质变薄而髓质变化不显。
由于慢性肾炎只不过是临床表现相似的一组肾小球疾病,而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尽相同,所以在不同的发展阶有不同的表现。
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
少数病例,肾小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而形 成新月体(>50%以上)--新月体性肾小球 肾炎。
厦大医学院
13
3. 临床病理联系 急性肾炎综合征
儿童患者症状较典型,咽部感染1~2周后出现
①少尿,严重者出现氮质血症 ②血尿、蛋白尿、管型尿 ③水肿 ④高血压
厦大医学院
14
结局
儿童患者 95%以上痊愈,1%-2%转变为慢性 不到1%发展为快速进行性GN。
厦大医学院
33
厦大医学院
34
(三)肾病综合征及相关的肾炎类型
大量蛋白尿、低清蛋白血症、高度水肿、高脂血症
膜性肾小球病(肾炎) 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厦大医学院
35
1.膜性肾小球病(肾炎) membranous GN
成人肾病综合征的最常见类型,肾小 球炎症改变不明显。为非选择性蛋白 尿(低分子白蛋白和铁蛋白)。
III 型 免疫反应缺乏型
病因和发病机理不清,无荧光反应
部分病人血清里有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
(ANCA),因此认为是ANCA相关血管炎
在肾脏的表现。
厦大医学院
22
免疫性损伤(抗基底膜型、免疫复合物、ANCA) 毛细血管壁损伤,纤维素渗出,单核细胞渗出
壁层上皮细胞增生+单核巨噬细胞
新月体
短时间内大量新月体形成,肾功能衰竭
厦大医学院
5
2. 病理改变
大体: 大红肾,蚤咬肾,体 积增大,颜色变红, 有出血点。
厦大医学院
6
病理变化:
光镜下: “球大,核多” ,管腔狭窄。内皮细胞和 系膜细胞增生,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渗出.
病理学课件-肾小球肾炎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原发性高血压)
血管性疾病
是一组以肾小球损伤为主要病变的变态反应性炎症性疾病。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
肾脏功能
01
产生、排出尿液: 排泄代谢产物, 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02
分泌激素: 肾素、 促红细胞生成素、
03
1,25-二羟胆骨化醇 —调节血压、RBC生成、钙吸收
*
MASSON染色
*
(二)电镜:
观察超微结构改变
01
免疫复合物(电子致密物)的沉积部位 准确定位,但不能确定免疫复合物的类型
02
*
(三)免疫荧光标记:
结果:
优点:可确定免疫复合物的类型 原理:荧光标记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线性荧光(抗GBM性GN) 颗粒状荧光 免疫荧光(-):无免疫复合物沉积 免疫荧光(+)
主要是肾小球滤过膜损伤
电荷屏障的破坏
毛细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
结构完整性的破坏
*
(三)渗出
是滤过膜损伤的结果
渗出的成分: 细胞:白细胞、红细胞 各种蛋白:白蛋白、纤维蛋白原
*
五、基本病理变化
01
02
03
04
05
06
*
弥漫性病变
球性病变
节段性病变
局灶性病变
*
六、临床表现
急性肾炎综合症: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
型
2
免疫荧光:显示颗粒状荧光
3
抗原来源不清
1
II型:免疫复合物性肾炎
5
我国多见
4
电镜:电子致密物沉积
III型:免疫反应缺乏型
01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和诊断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和诊断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肾脏科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多发于青中年男性,随着工作竞争压力加大和三高的严重摄入,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率持续走高。
慢性肾小球肾炎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工作生活和身体的健康。
今天我们就来给大家分析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和如何诊断,让大家更好的认识慢性肾小球肾炎,以便能更好的预防。
慢性肾炎的病理类型多种多样,主要包括:
①系膜增殖性。
肾炎:根据免疫荧光检查可分为以IgA沉积为主的系膜增生性肾炎和非IgA系膜增生性肾炎;
②膜性肾病(以Ⅲ、Ⅳ期为主);
③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④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
⑤增生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小球肾炎诊断
凡尿化验异常(蛋白尿、血尿、管型尿)、水肿及高血压病史达一年以上,无论有无肾功能损害均应考虑此病,在除外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及遗传性肾小球肾炎后,临床上可诊断为慢性肾炎。
看到这些你是不是对慢性肾小球肾炎已经有了
一定的认识,所以在平常的体检中你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尿化验,如果自己确认为慢性肾小球肾炎,一定要及时去医院诊治,相信通过现在的医疗技术,你一定会恢复健康。
病理学课件:肾小球肾炎
肾小球疾病观察和技术:
肉眼: 光镜 : 苏木素伊红染色(HE)
过碘酸-Schiff染色 (PAS) 过碘酸六胺银 (PASM) 荧光: IgA 、IgG、IgM、C3、C1q 电镜: 免疫复合物
HE染色显示肾小球细 胞数增多光镜
IgG沿毛细血管壁颗粒 状沉积
基本病理变化
1、肾小球内细胞增生,系膜基质增多 (如系膜细胞、内皮细胞、壁层上皮细胞等) 2、基底膜增厚 3、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纤维素渗出 4、肾小球玻璃样变和硬化 5、肾小管和间质的改变
药物、凝集素、异种血清
抗体 主要为IgG,还可见IgA、IgM参与
循环免疫复合物性肾炎
非肾小球性的内源 或外源性抗原
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
(Ⅲ型超敏反应) 肾小球内的细胞增生 中性粒细胞浸润
沉积部位: ① 内皮下 ②上皮下 ③系膜区 免疫荧光:病变部位有颗粒状荧光
Ⅲ型变态反应
抗体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抗原 抗体复合物(免疫复合物),并在一定 条件下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血管壁, 皮肤或滑膜等组织中。
• Ⅱ:1~2% 转为慢性。
• Ⅲ:1% 发展为快速进行性肾炎
•
或合并心力衰竭
•
高血压脑病
•
尿毒症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RPGN )
①概念:少见的增生性GN。 进展快,数周→数月进展为肾衰,死于尿毒症。 又称为快速进行性性GN、新月体性GN ②多为20-40岁男性青壮年 ③多数一开始即为本病,少数由急性GN或其它疾病恶化而来。
尿质
血尿、蛋白尿、管型尿:滤过膜损伤、通透性 增加
2.水肿: 晨起时眼睑处最明显
Ⅰ.滤过率↓→钠水贮留
Ⅱ.Cap通透性↑→ 血浆蛋白滤出到组织
病理学—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 电镜检查肾小球基底膜不规则增 厚,常有裂孔或缺损。免疫荧光 法检查,显示肾小球内分别为颗 粒状荧光、线形荧光和无荧光。
• 肉眼,两肾弥漫性肿大,颜色苍 白,肾皮质常见点状出血。
• 弥漫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中新月体的 细胞是(答案:B) A.肾小球囊壁层上皮细胞 B.肾小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和单核细胞 C.肾小球囊脏层上皮细胞和单核细胞 D.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 E.肾小球系膜细胞 (2004)
IM和EM :无意义
临 床:青壮年和老年发病,慢性肾炎,肾功能衰竭
细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圆形均质红 染物质的病变,见于
• A.纤维化肾小球 • B.纤维瘢痕组织 • C.高血压病时细动脉 • D.动脉粥样硬化的纤维斑块 • E.慢性肾小球肾炎时肾小管
• 弥漫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的肾脏 表现为(答案:B)
弥漫增厚,双层或多层化,血管腔闭塞 IM: I和III型: IgG和C3沿系膜区及毛细血管壁团块状和颗
粒状沉积。II型:C3沿系膜区及毛细血管壁沉积。 EM: I和III型:系膜增生,插入,伴内皮下和上皮下电子
致密物沉积。II型:基底膜内带状电子致密物沉积。
临床:青壮年发病,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
病理变化
• 肉眼,两肾呈对称性肿大,表面 光滑,颜色较红,故称“大红 肾”。有时肾的表面和切面可见 散在的出血点,如蚤咬状,称为 蚤咬肾。切面皮质增厚,纹理模 糊。
• 电镜检查见肾小球基底膜外侧 有驼峰状或小丘状的电子致密 物沉积,邻近上皮细胞足突融 合。免疫荧光法检查可见基底 膜外侧有大小不等的颗粒状荧 光,内含IgG和C3。
膜性肾小球肾炎
机 制:长期慢性,小分子量免疫复合物沉积/原
位免疫复合物沉积 LM :GBM弥漫性增厚,GBM外侧颗粒状嗜复
间质性肾炎病理生理学
间质性肾炎病理生理学引言间质性肾炎(Interstitial nephritis)是一种以肾小管间质病变为主的肾小管间质疾病,通常由药物、感染、自身免疫反应等因素引起。
本文将从病理生理学的角度全面解析间质性肾炎,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该疾病的发生机制和病理变化。
一、病理间质性肾炎主要表现为肾小管间质的炎症反应,病理上可见以下特征: 1. 炎症细胞浸润:炎症细胞,如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浸润到肾小管周围的间质组织中。
这些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导致局部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2. 间质水肿:肾小管周围的间质组织由于炎症反应导致渗出液的积聚而出现水肿。
间质水肿使得肾小管腔狭窄,影响尿液排泄功能。
3. 纤维化:长期慢性的间质性肾炎可导致间质纤维化,损害正常的肾小管结构。
纤维化严重时,可影响肾小球的功能,从而导致肾衰竭的发生。
二、发生机制间质性肾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以下为几个常见的发生机制:1. 药物相关:许多药物可引起间质性肾炎,如非甾体抗炎药物、四环素类药物、利尿剂等。
这些药物进入肾脏后,激活免疫系统或直接损伤肾小管,从而引发炎症反应。
2. 感染引起: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感染性疾病也可以导致间质性肾炎的发生。
感染引发的间质性肾炎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炎症反应则是免疫系统对感染的防御反应。
3. 自身免疫反应: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可以导致免疫系统攻击肾小管和间质组织,引起炎症反应。
4. 遗传因素:一些间质性肾炎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也可能影响其发病。
三、临床表现间质性肾炎的临床表现因病因和病理程度的不同而异,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包括: 1. 尿液异常:尿液异常是间质性肾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常见的有蛋白尿、血尿、白细胞尿和管型尿。
其中,蛋白尿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可能是由于炎症反应和肾小球损伤导致的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所致。
2. 肾功能不全:慢性间质性肾炎进展严重时,可导致肾功能不全,表现为尿量减少、血肌酐和尿素氮等肾功能指标升高。
肾小球病理介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肾小球病理介绍
导语:肾小球病理可表现为肾小球肾炎,我们都知道,这其实就是肾的一种炎症,对身体健康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我们就需要观察和了解,肾小球的病
肾小球病理可表现为肾小球肾炎,我们都知道,这其实就是肾的一种炎症,对身体健康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我们就需要观察和了解,肾小球的病理机制,以及它的病理变化问题,这样子才能够帮助自己根据病情的因素,去找到最科学有效的治疗和应对方法,减少因为肾小球肾炎而产生的伤害。
(一)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1.病理变化病变为弥漫性,累及双侧肾脏大多数肾小球。
镜下见:
①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肿胀,较多的中性粒细胞和少量单核细胞浸润,使肾小球内细胞数目增多,肾小球体积增大,。
肾小球毛细血管受压,引起肾小球缺血。
②肾小球的病变引起所属肾小管缺血,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管腔内含有从肾小球滤出的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和脱落的上皮细胞,这些成分可在管腔内凝集成各种管型。
③肾间质充血、水肿,少量炎细胞浸润。
肉眼观,两侧肾脏对称性肿大,包膜紧张,表面光滑,色较红,称为“大红肾”。
有时,因肾小球毛细血管破裂出血,肾表面和切面可见散在的出血点,如蚤咬状,称为“蚤咬肾”。
2.病理临床联系①少尿: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肿胀、增生,使管腔狭窄,滤过率降低,而肾小管的重吸收相对正常,导致球一管失衡而引起少尿,严重者可致氮质血症。
②血尿、蛋白尿、管型尿:肾小球毛细血管损伤,通透性增加所致。
③水肿:主要原因为少尿引起钠水潴留。
④高血压:主要由于钠水潴留引起血容量增多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肾小球肾炎的免疫病理机制
肾小球肾炎的免疫病理机制肾小球肾炎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它的发生和发展涉及到多种免疫病理机制。
本文将探讨和描述肾小球肾炎的免疫病理机制。
一、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肾小球损伤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中定位,并通过激活补体系统和引起局部炎症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免疫复合物形成、沉积和激活三个阶段。
1. 免疫复合物形成:在某些感染、自身免疫或其他因素诱导下,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
这些复合物可以在血液中产生,然后沉积到肾小球中。
2. 免疫复合物沉积:已经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可以通过血流运输到肾小球,并在那里沉积下来。
这些沉积引起了局部的补体激活并吸引了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进入肾小球区域。
3. 免疫复合物激活:沉积的免疫复合物可以激活补体系统,其中C3被特异性裂解并生成C3b。
C3b与C5结合形成膜攻击复合物(MAC),导致肾小球膜破裂和组织损伤。
二、自身抗体介导的肾小球损伤除了免疫复合物介导的机制外,自身抗体也可以直接参与肾小球损伤的过程。
这种机制主要涉及到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上的抗原-抗体反应。
1. 抗GBM型肾小球肾炎(Goodpasture综合征):在这种情况下,自身产生的抗GBM抗体能够结合到肾小球基底膜上的GBM,并引发免疫介导性损伤。
这种类型的肾炎常常同时累及肺泡基底膜,表现为泡尿胶原沉积和出血。
2. 肺内出血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微小血管内皮动态手术位密度调整测定):在某些系统性疾病中,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和血小板减少,自身抗体(例如抗核抗体)可以沉积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上。
这种反应可以激活补体并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
三、T淋巴细胞介导的肾小球损伤除了免疫复合物和自身抗体介导的损伤外,T淋巴细胞也参与了肾小球损伤的过程。
这些细胞可以分别通过细胞毒性作用和细胞因子产生来引发损害。
1. 细胞性肾小球肾炎(主动脉穿刺无法阻止治疗效果):在某些感染或免疫相关性疾病中,特定类型的T淋巴细胞被激活并进入肾小球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以急进性肾炎综合征为主要表现。 主要病变是50%以上的肾小球有新月体形成。依病程和新月体的组成成分,分为 细胞性新月体、细胞纤维性新月体和纤维性(硬化性)新月体。 根据病理特点分三型 Ⅰ型:因抗GBM抗体导致。 光镜:肾小球毛细血管壁严重损伤,血液成分溢入肾小囊并凝固,肾小球上皮 细胞增生,单核巨噬细胞浸润,新月体形成。毛细血管襻无细胞反应,常有中性粒 细胞浸润。肾小球病变呈弥漫性分布。 免疫:IgG和C3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呈细线状沉积。 电镜:肾小囊内纤维素沉积,细胞增生和浸润,进而基质增多,胶原纤维形成。 Ⅱ型:因免疫复合物沉积和损伤导致。 光镜:与Ⅰ型相似,但肾小球内可发现嗜复红蛋白沉积。 免疫:IgG和C3呈团块状和颗粒状沉积于毛细血管壁和/或系膜区。 电镜:与Ⅰ型相似,但可在毛细血管襻出现电子致密物。 Ⅲ型:50~80%因小血管炎导致,ANCA阳性,机制不清。 光镜、电镜与Ⅰ型相似,免疫阴性。 总结:肾小球毛细血管严重破坏,弥漫性新月体形成;免疫示IgG、C3呈线状或颗粒 状沉积于GBM或系膜区,或阴性;电镜下无特异表现。
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或(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
以肾病综合征,部分以急性肾炎综合征为主要表现。
可分3型: Ⅰ型:光镜: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重度弥漫性增生,广泛插入,GBM弥漫增厚, 双轨征形成;内皮下嗜复红蛋白沉积后期毛细血管闭塞,呈分叶状。 免疫:IgG和C3颗粒或团块状呈花瓣样沉积于系膜区和毛细血管壁。 电镜:GBM的内皮下可见插入的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并伴大块电子致密物 沉积,毛细血管腔狭窄,上皮细胞足突融合。 Ⅱ型:又称电子致密物沉积病; 光镜:与Ⅰ型相似,但系膜插入现象较轻。 免疫:C3强度团块及细颗粒状沉积于系膜区和毛细血管壁。 电镜:沿GBM的致密层有条带状电子致密物沉积。 Ⅲ型:光镜:与Ⅰ型相似,但GBM的内皮下和上皮下均可见嗜复红蛋白沉积。 免疫:与Ⅰ型相似。 电镜:与Ⅰ型相似,但GBM的内皮下和上皮下均可见电子致密物沉积。 总结:系膜细胞和基质弥漫重度增生,广泛插入,GBM分层状增厚;免疫可见IgG、 C3呈颗粒状沿GBM和系膜区沉积;电镜可见致密物沉积于GBM和系膜区的不同部位。
Ⅴ期膜性肾病(吸收期): 光镜和电镜:基本恢复正常。
总结:GBM弥漫性增厚;免疫病理显示IgG、C3细颗粒状沿毛细血管壁或GBM 沉积;电镜检查可见GBM的上皮下或GBM内有电子致密物。
(左)正常 (右)上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D),GBM增厚,钉突形成(S),上皮细胞足突融合
IgA肾病
以IgA为主沉积于肾小球位主要特征的肾炎。本病可出现各种肾小球疾病的临床 表现,如持续性血尿、伴或不伴蛋白尿、肾病综合征、进行性肾损、急进性肾 炎等。应首先排除过敏性紫癜肾炎、狼疮肾等导致的IgA沉积表现的肾炎。 光镜:以系膜增生型最多见,还可见轻微病变型、局灶病变性、毛细血管内增 生型、膜增生型、新月体型、硬化型等,常见肾小囊粘连及新月体星辰, 系膜区可见嗜复红蛋白沉积。 免疫:IgA和C3呈团块状沉积于系膜区,并可延伸至血管壁。 电镜:系膜区有大块状高密度电子致密物。
硬化性肾小球肾炎或终末肾
系上述各型肾小球肾炎和肾病的终末阶段。 光镜:约75%以上的肾小球呈球形硬化,其余肾单位有代偿肥大现象。 免疫病理与电镜检查已无意义。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
以大量蛋白尿和/或肾病综合征未主要表现。常伴有高血压和慢性肾功能损伤。 光镜:1、局灶节段分布; 2、系膜基质增多和血浆蛋白沉积为主,可有少数系膜细胞增生; 3、早期出现于皮髓质交界处; 4、晚期呈现弥漫性肾小球硬化; 5、依硬化的节段分布可分为: 门部(硬化的血管襻位于肾小球血管极部位) 周缘部(位于肾小球的边缘部) 顶部(位于肾小球的尿极部位) 塌陷性(部分毛细血管塌陷皱缩,上皮细胞空泡变性及增生) 免疫病理:IgM和C3团块沉积于肾小球病变部位 电镜:系膜基质增多,毛细血管塌陷,致密物沉积,局部细胞胞浆内大量空泡形成 ,上皮细胞足突广泛融合 总结:肾小球呈部分和/或节段性病变;免疫病理可见IgG、IgM、C3呈局灶性或弥 漫性颗粒或团块状沉积;电镜下可见病变部位有电子致密物。
增生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系上述肾小球疾病发展恶化的过程。临床表现除原有症状外,常有高血压及肾损。 光镜:约50%的肾小球呈球形硬化,其余肾小球有增生和节段性硬化病变,并可见 嗜复红蛋白沉积。 免疫:IgG、IgM和C3在系膜区和/或毛细血管壁颗粒状或细线状沉积。 电镜:与相应的各型肾小球肾炎相似。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可以出现无症状性蛋白尿、血尿、肾病综合征,病理改变呈中重度增生者,可有 高血压及轻重不等的肾损。 光镜:以系膜细胞、系膜细胞伴基质货系膜基质增生位主要特点。 根据增生程度分为: 1、轻度:增生的系膜组织宽度没有超过毛细血管的直径,毛细血管不受挤压。 2、中度:增生的系膜组织宽度等于或超过毛细血管的直径,毛细血管受挤压。 3、重度:增生的系膜组织呈结节或团块状聚集,部分毛细血管消失,呈现节段 性硬化。 免疫:IgG和C3沿系膜区或伴毛细血管壁团块状和颗粒状沉积。 电镜:系膜细胞和/或系膜基质增生,伴低密度电子致密物沉积。 病理总结:系膜细胞和/或系膜基质弥漫性增生;免疫病理可见IgG、C3沿系膜区 团块状沉积;电镜下可见系膜增生伴电子致密物沉积。
膜性肾病
以大量蛋白尿或肾病综合征为主要表现。 免疫病理:IgG和C3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呈高亮度细颗粒状沉积。( Ⅳ 、 Ⅴ 例外)
依据光镜和电镜观察的病变可分五期: Ⅰ期:光镜:肾小球无明显病变,仅见GBM空泡变性,上皮下少量嗜复红蛋白沉积。 电镜:GBM无明显病变,仅在上皮下出现少量致密物,足突广泛融合。 Ⅱ期:光镜:GBM弥漫性增厚,上皮下多数嗜复红蛋白沉积,GBM钉突形成。 电镜:GBM弥漫性钉突状增厚,钉突间可见致密物沉积,足突广泛融合。 Ⅲ期:光镜:GBM高度增厚,GBM内多数嗜复红蛋白沉积,GBM链环状结构形成, 系膜基质轻至中度增生。 电镜:GBM高度增厚,GBM内多数致密物沉积,系膜基质增生,上皮细胞 足突广泛融合。 Ⅳ期:光镜:GBM高度弥漫性增厚,GBM内可有空隙,但无典型的链环结构;毛 细血管腔狭窄,系膜基质增多,节段性或球性硬化。 电镜:GBM高度弥漫性增厚,多少不等的致密物的体积、数量、密度和部位 呈多样性,致密物吸收后遗留的稀疏区,使GBM呈虫噬状;系膜基质 增多,血管腔闭塞。 上述各阶段的膜性肾病,若免疫复合物停止沉积,可逐渐溶解吸收,使肾小球逐渐 恢复,免疫病理学检查也较前减弱。
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
儿童肾病综合症的最常见原因
上皮细胞(足细胞)的足突消失,正常的离子屏障丧失,表现为选择性白 蛋白漏出,正常 电镜:弥漫性脏层上皮细胞足突消失 免疫病理: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均阴性
总结:
光镜不能发现病变;免疫检查阴性;电镜下上 皮细胞足突广泛融合时唯一特点。
IgM肾病
为一种特殊的免疫复合物沉积类型的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免疫荧光示以IgM 沉积为主。临床以蛋白尿或肾病综合征为主要表现。
C1q肾病
为一种特殊的补体沉积的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免疫荧光示以C1q沉积为主。
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以急性肾炎综合征为主要表现。 光镜:系膜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弥漫性增生,GBM的上皮下有团块状嗜复 红蛋白沉积,早期有较多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后期内皮细胞逐渐减少,可 向系膜增生性病变过度。 免疫:IgG和C3沿毛细血管壁呈粗颗粒状沉积。 电镜:GBM的上皮下可见驼峰状电子致密物沉积,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增生。 病理变化总结:肾小球内皮细胞、系膜细胞弥漫性增生;免疫病理可见IgG、C3呈 粗颗粒状沿毛细血管壁或GBM沉积;电镜下可见电子致密物呈驼峰状沉积于GBM 的上皮下。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病理变化 及分型
一、肾小球轻微病变
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 局灶性肾小球肾炎
二、局灶性节段性病变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 膜性肾病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IgA肾病 IgM肾病
三、弥漫性肾小球肾炎
增生性肾炎
C1q肾病 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 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增生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足脏 突层 融上 合皮 消细 失胞
基底膜正常,上皮细胞表面的足突消失(呈融合状)。
局灶性肾小球肾炎
以无症状性血尿、蛋白尿未主要表现。 光镜:1、病变肾小球占肾小球总数50%以下; 2、球性病变或节段性病变; 3、坏死性、增生性或硬化性病理类型均可出现。 免疫病理:IgG和C3沿系膜区,伴或不伴毛细血管壁沉积。 电镜:系膜区可见电子致密物沉积。
四、未分类的肾小球肾炎 (纤维样肾小球病、触须样免疫性肾小球病、胶原Ⅲ 肾小球病、 脂蛋白肾小球病、纤连蛋白肾小球病等)
肾小球轻微病变
是一组以无症状性蛋白尿、血尿、肾病综合征以及其他各种症 状为主的肾脏疾病。因病变不明显且无具体材料,故不能予以 确切的病理诊断。其中可能包含正常肾脏、轻度系膜增生性肾 小球肾炎、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Ⅰ期膜性肾病以及其他病变 轻微的继发性肾小球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