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城南旧事》教案人教选修之《影视名作欣赏》
人教版选修《影视名作欣赏》——《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课程教学设计
《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孙萍教学目标1.由《冬阳·童年·骆驼队》课文入手,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城南旧事》的兴趣;2.推荐阅读整本书及片段的常用方法;3.初步感受《城南旧事》中的人物形象;4.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来体验精彩片段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1.了解阅读整本书的方法;2.初步感受《城南旧事》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3.教学难点了解《城南旧事》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1.赏读《送别》歌词。
2.朗读《冬阳·童年·骆驼队》课文结尾:“夏天过去,童年便重临于我的心头。
”3.出示图书《城南旧事》。
二、读序言1.提问:猜一猜本书讲述的是什么故事?2.读序言,提问:什么是序言?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写这本书的初衷是什么?序言:序言,又叫序、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多说明本书的主要内容、写作缘起、经过和特点。
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冬阳·童年·骆驼队》就是林海音为此书写的一篇自序。
主要内容:《城南旧事》是林海音以其 7 岁到 13 岁的生活为背景创作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
它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描绘了主人公小英子 20 世纪 20 年代在北京城南经历的童年往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以及那个年代北京人的生活。
它透过小英子童稚的双眼,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
写作初衷:作者因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时的那些景色和人物,于是把它们写了下来,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
三、知作者林海音(1918-2001 年),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出生于日本大阪,1921 年随父母迁居北京,林海音的童年在古城北京度过,1948 年到中国台湾,开始文学创作,曾担任《世界日报》记者、编辑,主持《联合报》副刊 10 年。
她一生创作了多部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并多次获奖,其中自传体长篇小说《城南旧事》最为著名。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影视名作欣赏”第一课《城南旧事》课件(41张)
《送别》的歌声第一次在欢送毕业生游 艺会之前唱起来,表现了小英子在父母陪伴 下参加游艺会时高兴、幸福的心理;小偷被 捕后,课堂上的小英子再次唱起《送别》时, 流下了心酸的眼泪。
这两首歌的歌声反复出现,既反映了剧 中人物情感变化和心理的波动,也在整个故 事叙述中把几个生活场景、事件连在一起, 起着起承转合的结构作用,同时还营造出平 和、舒缓的叙事节奏。
草堆里:厚嘴唇的人同英子谈身世现状 马路上:学生被押赴刑场
场景 草堆旁:戴草帽的人发现小铜佛
学 校:毕业典礼 断垣前:厚嘴唇的人被抓 课堂里:同学们唱《送别》
词语解释:
英姿飒sà爽:形容威武豪迈,意气风发的神 采。
摇曳yè:①晃荡;飘荡②逍遥 萧瑟sè:①草木被秋风吹袭的声音。②寂
寞凄凉。 逞能:炫耀、显示自己的才。 彤tóng云密布:天空布满乌云
电影《城南旧事》满含着怀旧 的基调,影片中的一切都是那样 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 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 逝的岁月……景、物、人、事、 情完美结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 的诗。
整体感知 1.假如你来当导演,现在让你 按照剧本把故事拍下来, 你会拍摄哪几 幅场景呢?
院子里:小英子为排演节目准备
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他是 希望小英子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他本性善 良、诚实,只是因为社会不合理,为生活所 迫而做了违心的事。
4、“小偷”被押走了,英子感觉怎么样?
“小偷”的经历和命运,发生在善良的英子寻找友 谊的际遇里,是在英子生活的时序中出现的一幕 悲剧。所以,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 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 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
•厚嘴唇的人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 最底层的一个普通的小人物,本性善良, 为人朴实厚道为生活所迫而做了贼。传 统的文化教养和不堪负荷的生活压力导 致了他精神和行为的双重分裂,使他在 偷盗别人钱财的同时承受着巨大的精神 自责。在小英子眼里是一个值得思念的 复杂的人物形象。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影视名作欣赏 第一课 《城南旧事》:别样离愁,纯美格调》6
《城南旧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别样离愁,纯美格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影视作品欣赏》中的第一篇文章。
它根据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改编,以其“极强的贫民意识”“纯美的散文式电影”风格、诗情画意的银幕形象和从容舒缓的电影音乐旋律赢得了观众,成为中国202180年代极有影响的电影力作。
对学生而言,影视作品的赏析,是对其情感以及认知体系的视觉冲击。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的课本中曾学过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该课是小说《城南旧事》的节选部分,因此学生对《城南旧事》并不陌生。
而且高二学生已经完成了所有语文必修教材的学习,具备语文学习的基本素养。
此本选修教材恰好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水平。
而现在的高中学生,也容易接触到纷繁复杂的多媒体信息,影视作品距离学生的日常生活最近,通过好的影视作品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则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学目标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1)初步分析“英子的眼睛”,了解电影的视点。
(2)通过对人物的分析,理解电影通过视像、语言表现人物的特点。
(3)加深对于电影视点的分析和认识,理解其与创作意图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1)课下组织学生观看电影,收集《城南旧事》的相关资料。
(2)培养和提高学生把握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20212021老北京的社会面貌,体会电影别样的离愁,纯美的格调。
(2)通过影片,引导学生阅读《城南旧事》一书,让学生认识其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四、教学重点:(1)理解电影通过视像——造型语言表现人物的特点。
五、教学难点:(1)通过人物分析,明确其与创作意图的关系,理解影片中“别样的离愁”。
六、教学方法1多媒体视频教学。
2小组合作探究法。
3实践应用拓展法。
七、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观看影片《城南旧事》,教师安排课前预习任务,各小组搜集资料,教师根据学生收集的情况生成导学案,并发放给学生。
城南旧事电影欣赏教案
城南旧事电影欣赏教案教案标题:《城南旧事》电影欣赏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观看电影《城南旧事》,使学生了解并理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社会变革。
2. 培养学生的观影能力和批判思维,提高其对电影艺术的欣赏水平和文化素养。
3. 通过电影欣赏,激发学生对历史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准备:1. 电影《城南旧事》的DVD或在线观看链接。
2. 讲台、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3. 学生准备笔记和观影心得的纸和笔。
教学过程:引入:1. 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社会变革,如文化大革命等,并与电影《城南旧事》的背景进行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
观影:1. 让学生观看电影《城南旧事》,并提前告知观影的目的和要点。
2. 观影期间,学生可以做简单的记录和标注,以备后续讨论使用。
讨论:1. 观影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分享他们的观影心得和感受。
2. 引导学生讨论电影中所呈现的历史事件和社会问题,以及对主人公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的看法。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分析与评价:1. 引导学生从电影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包括导演的表达手法、摄影和音乐的运用等。
2. 引导学生思考电影对观众的影响和启发,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启示。
拓展与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电影制作的过程和技术,以及其他与《城南旧事》相关的电影作品。
2.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研究和调查,深入了解电影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社会问题。
总结与展望: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对电影欣赏的重要性和意义进行思考。
2. 展望未来,鼓励学生继续关注和欣赏优秀的电影作品,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作业:1. 要求学生写一篇观影心得或影评,包括对电影情节、人物和主题的理解和评价。
2. 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相关的历史资料,扩展对电影中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的认知。
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方式,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影视名作欣赏城南旧事
人教2003课标版选修影视名作欣赏第一课《城南旧事》:别样离愁纯美格调【教学目标】1. 结合剧情,品味朴素、简约的个性化语言,了解人物语言的潜台词,正确认识和评价剧中人物,体会音乐描写的作用。
2.体味剧本中"淡淡的哀愁"和"浓浓的乡思"的情调。
【教学重点】1. 启发学生结合特定的的剧情,了解人物语言的潜台词。
2. 引导学生感受剧中音乐对人物情感和心理变化的烘托作用及其在故事叙述中的结构作用。
【课前准备】欣赏电影《城南旧事》【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曾经以为,生命就是不断地遇见,再遇见;后来才知道,原来生命是不断地离别,再离别。
我们随着英子走进了她的城南,走进了她的旧事,也一起分享着英子童年时的心情,当我们带着欢笑又含着泪水欣赏完这部电影时,我想问一问,你脑海中久久萦绕的,或者说是心头挥之不去的画面或者台词是什么呢?二.走进电影,整体感知畅谈电影人物、镜头、对白。
三.鉴赏电影,领悟角色细节分析,体会“小英子”的成长。
1.关于骆驼带铃铛2.关于挨打3.关于好人和坏人4.关于过去和将来5.关于恨与不恨6.关于成长四.《城南旧事》的电影中,不断穿插了音乐,音乐是电影的第二语言,领悟《送别》乐曲在整个故事中的反复出现所起的作用。
歌曲反复出现,既反映了剧中人物情感变化和心理的波动,也在整个故事叙述中把几个生活场景、事件连在一起,起着起承转合的结构作用,同时还营造出平和、舒缓的叙事节奏。
《城南旧事》这部电影就是用《送别》为线索串联起来的,使人笼罩着淡淡的哀愁与浓浓的相思。
五.课堂小结影片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通过三件互相无关联的事件诠释了“离别”这个带着淡淡忧伤的词。
整部影片在叙事与画面表现上都带有淡淡的忧愁感。
没有戏剧性的变化,没有激烈的冲突,就这样的娓娓道来却能让人的心始终跟着主人公去感受一次次离别带来的忧愁。
一首《送别》贯穿影片始终,每一次的离别都会听到这个旋律。
其实每一个人在每一个阶段都在面对这样的事,离开或被离开身边的每一个人;或因远走,或因离世,或因缘分已尽。
新人教版选修《城南旧事》教案2篇(1)
教学要求:一、了解本文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化影片”的风格特点。
二、领略本文以速缓的节奏,象征、含蓄、对比、重复等艺术手法创造出的一种近乎中国水墨画般的宁静、淡泊、简约的意境。
三、品味课文流畅、朴素、简约的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
二、导入新课。
1.影片概况1982彩色片(宽银幕)中国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导演:吴贻弓编剧:伊明(根据林海音同名小说改编)主要演员:沈洁(饰小英子) 郑振瑶(饰宋妈) 张闽(饰秀贞) 张丰毅(饰小偷)袁佳奕(饰妞儿) 严翔(饰英子父) 洪融(饰英子母) 徐才根(饰冯大明)本片获1982年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中国电影家协会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奖2、剧情简介两匹骆驼驮着沉重的煤袋,在主人的牵引下缓缓地行走在胡同里,向前转弯,又向北走去。
井的主人正摇着辗轳提水。
一个六岁的小女孩小英子看着骆驼停在她家门前吃草。
不一会,她又到别处去玩,路上碰见一个疯女人秀贞。
秀贞在小英子面前蹲下来淡淡一笑说:“我的小桂子。
”小英子家中的老妈子宋妈看见这情景赶紧走来,不让小英子搭理那疯子。
于是,小英子跟宋妈去了油酱店,在那里,看到一个与自己一般大的小女孩妞儿。
妞儿把酱碗递给伙计,伙计盛满了酱,妞儿伸手去取,可伙计又收了回去,要她唱段小曲儿,妞儿不作声,快要哭了。
英子很生气,一下子窜到伙计面前,夺过碗说:“凭什么!”然后又把碗交给妞儿。
妞儿破涕为笑,转身走了。
过了几天,小英子又见到妞儿,邀她去自个家里玩,妞儿说:“你们胡同里有疯子,妈不让我去。
”别的小孩都怕疯子秀贞,可小英子却总到秀贞那儿去玩,秀贞一直把小英子看作自己死去的女儿小桂子。
小英子曾听换洋火的人对宋妈讲,秀贞原来与到她家租房住的大学生好上了,可大学生被警察抓走了,这时秀贞已怀孕,不久一个女孩出生了。
孩子一落地,就被裹了包,赶着天没亮,送到齐化门城根底下,不是让人捡走,就是让狗吃了,秀贞打那儿起就疯了。
《城南旧事》电影赏析课教案
纪实风格的叙事片教学目标:通过介绍纪实风格的叙事片起源和特点,继而欣赏纪实风格的叙事片《城南旧事》,让学生了解纪实风格的叙事片的有关知识,提高欣赏、创作、表演水平。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准备:电脑、电视机、VCD碟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xx旧事》的历史背景。
二、观看电影《xx旧事》。
第二课时一、介绍纪实风格的叙事片纪实风格源于电影的创始人卢米埃尔,二十年代有苏吉加·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派”,发展到二战之后四、五十代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和在理论上总其大成,为纪实性电美学做出巨大贡献的安德烈·巴赞,他总结了新现实主义影的创作经验,提出了法国纪实派的整套美学思想。
与巴赞有相同观点的还有德国电影理论家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
纪实性美学强调电影的照相本性和纪录功能,它的特是以忠实的、客观的态度摄录生活,保持生活客体的完整性,力求逼真地再现生活的本来面貌,揭示生活本身的“多义性”,发掘生活自身含有的诗情和哲理。
再一点是,从生活出发,可以在原始素材的基础上进行加工,但是尽可能少加工,不要凭空虚构的戏剧性,而且将传统的戏剧电影中那种强化的冲突淡化到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把浓缩的情节“稀释”到接近生活的本来状态,“以非冲突的形式去表现冲突的内容。
”纪实风格的叙事片就是以纪实性美学为准则的所谓“真实电影”。
它的表演风格当然也是纪实性的,追求近乎自然状态的生活化表演,强调真实背景前的随意性和自发性,贬低一切看来像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东西,最大限度地去掉表演的痕迹,如同克拉考尔所说:“电影演员必须表演得仿佛他根本没有表演,只是一个真实生活中的人在其行为过程中被摄影机抓住了而已”。
法国导演雷纳·克莱尔则特别强调,“电影演员最需要的是自然。
”真实,自然、生活化的表演不是使表演变得容易了,而是提出了很高的的要求,任何艺术中“隐藏技巧的技巧”都是最艰难的技巧,它赋予在银幕上表现人物性格的某种前所未有的新方法,使电影表演进入一个更深层次的境界。
《城南旧事》影视欣赏教学设计
《城南旧事》影视欣赏教学设计【教学背景】根据台湾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城南旧事》,以诗情画意的银幕形象和赏心悦口的音乐旋律久久激荡着观众的心,成为20世纪80年代极有影响的电影力作,荣获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乐奖等国内国际多项大奖,被誉为具有极强的平民意识,一部纯美的散文式电影。
【教学目标】1.教学中主要围绕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训练而展开,通过观看《城南旧事》提高学生的影视欣赏水平,培养对这门艺术的兴趣。
2.教学前先布置预习,特别需要安排时间让学生课前观看整部影片。
有条件的尽可能让学生事先阅读《城南旧事》整部剧本,让他们去重读作品以获得新的体会,并且能够与影视作品进行比较欣赏。
【教学重难点】课文重点是电影的“散文化”特色。
所谓散文化特色,就是电影的叙事和结构都类似于文学中的散文,呈现出“形散神不散”特点。
课文的难点是电影叙事的视角问题。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因为电影的叙事视角和小说、戏剧的叙述视角有不同,电影的叙事视角是摄影机的模拟视角。
一般来说,故事片的叙事采取的大多为全知视角,而纪录片的视角更多为客观叙事视角,很少有电影像本片一样采用限制性叙事视角,除非导演侧重于艺术形式的探索。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影视欣赏法、课文赏析法。
【教学过程】导入今天,让我们来共同学习根据台湾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城南旧事》。
活动一:观看电影了解拍摄背景首先,老师在课堂上播放《城南旧事》的电影,看完以后,以讨论形式与学生交流。
《城南旧事》以诗情画意的银幕形象和赏心悦口的音乐旋律久久激荡着观众的心,成为20世纪80年代极有影响的电影力作,荣获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乐奖等国内国际多项大奖,被誉为具有极强的平民意识,一部纯美的散文式电影。
林海音的同名小说发表于1960年,她在题为《冬阳——童年——骆驼队》的出版后记里记录下了她创作的动机: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高中语文 《影视名作欣赏》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
魂断蓝桥
• 玛拉留下一封道别信,感谢他的爱,然后 离开了克劳宁家。罗依追到伦敦,找到凯 蒂,凯蒂向他说明了一切。罗依悲痛地说: “我要永远找她。”他们找遍了各个可能 的地方,都不见玛拉。这时,玛拉正在滑 铁卢桥上。一队军用卡车隆隆开来,玛拉 毫无畏惧地向一辆辆飞驰的军车走去,苍 白的脸在车灯的照射下美丽而圣洁。在群 众的惊叫声、卡车的刹车声中,玛拉结束 了生命。
魂断蓝桥
• 《魂断蓝桥》作为电影史上三大凄美不朽 爱情影片之一,是一部荡气回肠的爱情经 典之作,内容虽有些传奇化,但文艺气息 浓厚,具有甚高的催泪效果。
城南旧事(林海音)
• 小英子作为一个主要人物出现在影片中, 当她发现大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之间存 在着巨大反差时,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灵 就愈发显得孱弱。缠绕在影片中那种无往 不复的悲剧轮回也就更加令人触目和深省, 这也正是影片显得丰富厚重的关键之笔。
影视名作欣赏
第一课Leabharlann 《城南旧事》:别样离愁, 纯美格调
• 他们所描述的那个“大时代的小故事”, 不再是以痛心疾首的忏悔意识来追忆,而 是以一种豁达从容的祥和心态来体味。所 以影片中许多的生活细节都洋溢着一种深 深的眷恋之情,都保存了一份难得的温馨: 像学校的阵阵钟声和孩子们的阵阵歌声, 还有那辘轳井,那水车,以及在烈日下吐 着舌头的狗和那条幽静而蝉声如雨的小 巷……经过他们的艺术渲染和升华便有了 生命。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影视名作欣赏”第一课《城南旧事》完整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影视名作欣赏”《城南旧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深刻理解电影通过造型——视觉语言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2.结合特定的剧情,品味流畅、朴素、简约的个性化语言,了解人物语言的潜台词。
3.体味剧本中"淡淡的哀愁"和"浓浓的乡思"的情调。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文本中人物的心理分析,初步理解电影表现人物心理的特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设想:人物心理揭示是电影剧本中人物刻画的重要方面,电影作为造型与叙事相结合的艺术,要求剧本提供可以转化为画面的相应的人物动作。
本教学课时通过小说与电影剧本中人物心理描写的探究分析,让学生了解电影剧本的特殊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喜欢电影的理由:曲折离奇的情节、惊现火爆的场面等,而更能打动人心,具有永恒生命力的却是那些反映社会底层人物生活的电影,引出《城南旧事》。
二、课前尝试(检查预习情况)问题一:《城南旧事》电影、剧本及原文之间的关系。
提示;原著作者林海音、剧本作者伊明、电影导演吴贻弓。
电影获奖情况(1960年以《城南旧事》为书名结集出版。
20年后,被大陆引进,拍成电影,一夜誉满天下。
《城南旧事》曾在47个国家放映,获过多项国际大奖)。
问题二:教材节选部分有哪些主要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提示:林家一家五口人,宋妈一家,宋妈在林家做奶妈。
三、课堂探究让我们一起走进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走进她的童年记忆中那个上世纪20年代的北京,一起回忆那尘封的旧事。
问题1:通读文章后,同学们的心情如何?能否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自己的感受?提示:文章中宋妈对儿女的深深的思念、宋妈失去儿子的痛苦通过英子的眼睛展示在我们每个读者的眼前。
作者对逝去的童年岁月的回忆,同样浸透着思念和忧伤,表现出“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
问题2: “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在剧本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提示: 看照片时的“叹气”,表现了她对自己孩子的思念,却又无法改变现状无奈和悲哀、宋妈哄孩子时哼唱儿歌“人家的姑娘都来到,就差我的姑娘没有来”,文章写宋妈哄生病的弟弟吃药时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用手背擦眼泪),都凸显出她对想孩子却又无法见到孩子的痛苦,让读者不由心酸、动容问题3:剧本中的主要人物是谁?英子在剧本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提示:主要人物是宋妈和英子。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影视名作欣赏《第一课《城南旧事》:别样离愁,纯美格调》教学设计
《城南旧事》:别样离愁,纯美格调教学目标:1、熟悉《城南旧事》故事情节,理解并概括其多元化主题思想。
理解电影语言和小说语言的不同及其作用。
2、找出小说、剧本和电影在宋妈故事叙述上的不同之处,把握情节变化对人物塑造的影响,理解情节变化对作品主题和格调的影响。
3、理解电影散文化叙述的特点及作用。
4、通过小说、剧本和电影的比较阅读和小组合作,完成对情节、人物、主题、格调等方面的学习任务。
5、感受小说、剧本和电影之美,体会散文化叙述的温婉之韵,领悟传统文化含蓄蕴藉的美学特点。
教学重点;1、理解并概括其多元化主题思想。
2、理解电影语言和小说语言的不同及其作用。
3、找出小说、剧本和电影在宋妈故事叙述上的不同之处,把握情节变化对人物塑造的影响,感悟情节变化对作品主题和格调的影响。
4、理解电影散文化叙述的特点及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电影散文化叙述的特点及作用。
课时安排:3学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播放电影开头,导入新课。
二、回忆初中时读过的《城南旧事》故事内容,自读课本“作品介绍”部分帮助回忆。
三、默读剧本节选,理清故事情节,概括作品主题思想。
1、请同学概括剧本故事情节。
2、概括作品主题,引导学生对进行主题多元化理解。
四、个性化探究:最喜欢剧本哪些的文字?为什么?五、作业:1、自学“课外实践”和“资料链接”的知识。
2、观看电影《城南旧事》,想一想,喜欢电影吗?哪里最吸引你?第二课时一、播放歌曲《送别》,导入新课。
二、探讨:以《城南旧事》电影和小说为例,说说电影语言和小说语言有何不同,更喜欢哪个?为什么?三、个性化探究:电影《城南旧事》还有哪些地方吸引你,说说理由。
四、作业:重点阅读《驴打滚》、观看剧本及电影中关于宋妈的故事内容,找出主要情节的不同之处。
第三课时一、课前播放电影宋妈故事片段,帮助学生回忆主要情节,渲染气氛,引领学生逐步进入课堂情景。
二、问题导入:课前同学们都重读了《城南旧事》原著,阅读了伊明改编的同名剧本,观看了吴贻弓导演的同名影片,这节课我们选取宋妈的故事,将这三部作品进行一次比较阅读。
高二语文教案:选修“影视名作欣赏”第一课 《城南旧事》:别样离愁,纯美格调
镜头的语言会说话——《城南旧事》影视欣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影视名作欣赏》第一课《<城南旧事>:别样离愁,纯美格调》。
教材选文为1981年由著名编剧伊明根据台湾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城南旧事》的电影文学剧本的节选,分为宋妈得知丧子失女的真相、英子偷偷去病房看望父亲、英子在台湾义地父亲的墓前和宋妈告别三个片段。
1982年电影导演吴贻弓根据编剧伊明的文学剧本和小说原著,编写了电影分镜头剧本(工作台本,即导演本),将《城南旧事》搬上荧幕,成为80年代极有影响的电影力作,荣膺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乐奖等国内国际多项大奖,被誉为“一部纯美的散文式电影”。
【学情分析】本片为《影视名作欣赏》的第一课,学生对电影鉴赏知识还未有过了解。
课前已经通过微课初步学习了分镜头剧本、镜头景别、镜头运动、镜头组接、镜头切换、长镜头和空镜头等镜头语言的概念知识。
【教学目标】1.学生能掌握镜头景别、运动镜头、长镜头、空镜头的知识;2.学生能赏析《城南旧事》如何用独特的镜头语言来表现“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的情感基调及散文化风格;3.学生能初步学会运用电影镜头语言再创作散文化风格电影片段。
【教学重点】学生能学会赏析《城南旧事》如何用独特的镜头语言来表现“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的情感基调及散文化风格。
【教学设想】(一)教学内容1.感受镜头语言的丰富性。
本部影片为散文化小说改编而成。
电影镜头是电影独特的语言,小说是用语言文字来讲故事,电影是用镜头来传情达意。
学生通过镜头片段感受电影镜头语言的丰富性。
2.突出影片散文化风格。
以“如何运用镜头语言表现电影散文化风格”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赏析镜头语言的文学意味。
学生掌握镜头景别、镜头运动、镜头切换、长镜头、空镜头等电影镜头的理论知识后,运用镜头知识,体会到本部影片镜头语言独有的文学意味“细空长停”:细,细节琐碎场面,没有注重情节和故事的铺展上,而是散点式地情感交织;空,只有景物的空镜头,情景交融,营造了幽雅深远的意境;长,长镜头给影片的节奏变得悠长舒缓;停,大停顿的镜头,流畅的叙事产生停顿,惹人联想。
影视名作欣赏(人教版高三选修备课资料)
电影是继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它发明于19世纪末期,由最初被认为是“小学生的玩意”、“奴隶们的娱乐游戏”逐步发展成为20世纪最广泛和最具影响力的艺术。
它通过摄影机以每秒拍摄若干格画幅的运转速度,将被摄物体运动的时空转换过程记录在条状胶片上,然后将不同的胶片衔接起来,经过显影、定影。
干燥加工成电影拷贝的过程,制成可以放映供许多人同时观看的影片。
影片从最初拍摄一些活动的日常生活景象片断,发展到现在已能够拍摄丰富多彩、复杂变化的现实世界,具体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的能力和生动的艺术感染力。
电影的样式和片种繁多,有注重完整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故事片,有报道某一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或历史事件活动的记录片,也有运用各种美术手段和材料制作的美术片,还有记录舞台艺术表演的戏曲片等等。
在这些种类中又包含若干片种。
如故事片中有喜剧片、西部片、爱情片、科幻片等;美术片中有动画片、木偶片、剪纸片;记录片中有传记记录片、文献记录片、新闻记录片等。
电影艺术包括文学、戏剧、绘画、建筑、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成分,所以被称为综合艺术。
它将各种艺术形式包含的艺术成分融汇贯通变成新的东西加以表现。
它除具有一般文学艺术的共性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
这在于电影艺术的表现工具与别的艺术表现工具不同。
电影是用摄影机来反映的。
摄影机具有真实记录反映对象及其运动的时空转换这一特点,由此形成特殊的电影表现手法和电影叙述语言,将各种艺术成分有机统一组合成新的艺术表现形象。
学习目标1、了解电影及相关知识2、学习赏析电影的方法和技巧知识汇总《城南旧事》――别样离愁,纯美格调在北京度过的25年可以说是我的金色年代,可以和故宫的琉璃瓦互映。
北京城南的胡同、四合院,西山脚下的毛驴,以及脖子上挂着铃铛的骆驼……这些都给了我不尽的创作灵感。
(著名女作家林海音)我被小说《城南旧事》中那种沉沉的相思、淡淡的哀愁深深打动了,整部小说充满了朴素、温馨的思想感情。
《城南旧事》课件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影视名作欣赏》
——林海音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出自李叔同的《晚睛 集》:世界是个回音谷,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你 大声喊唱,山谷雷鸣,音传千里,一叠一叠,一 浪一浪,彼岸世界都收到了。凡事念念不忘,必 有回响。因为它在传递你心间的声音,绵绵不绝, 遂相印于心。
意思是:只要信念一直在,就总有被回应的一 天,哪怕现在无人理解,也终有会有被人理解的 那一天。
妈妈还在哭,宋妈又说: 一个下着暴雨的晚上,妞儿从家里跑出来,遇见了英子,英子把妞儿带到秀贞那里, 使母女二人相见。秀贞立刻收拾好东西,把妞儿往火车站拉,去找思康,英子在后 面追赶。可惜英子生病了,追了不久后就倒在了地上,朦胧中看见秀贞和妞儿倒在 地上,还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
妈妈还在哭,宋妈又说:“那火车,俩人一块儿,唉!我就说妞儿长得俊倒 是俊,就是有点薄相……” 就是暗示秀贞带着妞儿去赶火车找妞儿的爹,两个人被 火车撞死了。
那位躲在废草堆里的大哥哥老实和善,却为生活不得不做一些“见不得人”的勾 当——偷东西。虽然在和英子交谈时,他也有悔过之心。但是最后事情发展让他已 经回不了头,他毅然决然地踏上这条错误的道路。
在他被抓时,英子十分伤心,年幼固执的她怎么都不相信一个“好人”竟然是 名小偷。当看到他被抓住示众时,英子黯然神伤,她知道,他们“一起去看海”的 约定,永远也实现不了了。“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什么是‘好人’什么是 ‘坏人’”。因为对于英子来说,他就是一位“大哥哥”,但又被警察抓走,究竟 他是好人还是坏人,还是两才兼有,这是英子小时候的未解之谜。
Hale Waihona Puke 城南旧事《 兰 姨 娘 》
“救赎”
04
妈妈还在哭,宋妈又说:
《驴打滚儿》
城南旧事
《驴打滚儿》里的宋妈经常带着小英子、珠珠、弟弟、燕燕坐在板凳上讲故 事。宋妈在照顾英子及弟妹的同时,也深深惦记着家里的小栓子和丫头,她很希 望回去看看她们,但又不忍心丢下年幼的孩子们。宋妈勤劳善良,但命运却捉弄 了她。当英子问她为什么当奶妈时,宋妈却只能摇摇头叹着气。可宋妈不是一个 依赖男人生活的妇女,她不仅要用双手养活自己,还要养活她的孩子。虽然她是 狠着心走出家门的,但她也舍不得孩子。
第一课《城南旧事》:别样离愁,纯美格调-人教版选修影视名作欣赏教案
第一课《城南旧事》:别样离愁,纯美格调-人教版选修影视名作欣赏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教案以《城南旧事》为例,该片属于人教版选修课程中的影视作品,该片是在中国电影厂于1987年拍摄的。
该片描述了女主角小萍在她童年时期生活的那个居民区,人情味浓厚,令人感动。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也是中国电影的里程碑之一。
在这部电影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地方。
二、教学目标了解电影《城南旧事》的拍摄背景,掌握电影的基本要素,了解电影在文化传递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电影的拍摄背景,掌握电影的基本要素和文化传递中的重要性。
•难点:学生对电影文化传递的认识需要加深,需要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四、教学方法•第一步:利用师生讨论法,让学生了解电影的基本要素。
•第二步: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探讨影片表现出了什么问题,并分享个人心得。
•第三步:口头讨论、演讲、自学研究法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
五、教学过程1.随堂预测:将《城南旧事》的简介分配给学生,要求他们预测这部电影讲述了什么。
2.知识导航:师生共同探讨电影的基本要素。
3.合作讨论:将学生分组,让他们针对电影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分享个人心得。
4.基础知识复习:介绍电影的基本要素,和电影在文化传递中的重要性。
5.学习资源:为学生介绍电影相关的信息资源,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
6.电影播放:放映《城南旧事》。
7.学生心得分享:让学生分享观看后影片的感受和心得。
六、课后联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影的文化传递和常用语言,老师可以布置一些相关知识学习和领悟活动。
1.在家整理观察日记,包含个人对电影的评价、感想、所学知识,并写出自己在电影中发现的问题等。
2.小组讨论,针对电影中所出现的人物形象,分析电影将人物形象变现的方法。
3.家庭作业,针对电影中出现的故事线索进行分析,推断其中隐藏的故事。
七、教学反思本教案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问题,并坚持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影视名作欣赏一:《城南旧事》赏析(人教版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三教案设计)
影视名作欣赏一:《城南旧事》赏析(人教版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三教案设计)根据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城南旧事》满含着怀旧的基调,那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
整部影片可分为三部分:“疯女人”;“小偷”;“爸爸的死和宋妈的离开”。
用串珠式的联接方式承上启下,每一部分的开头都是宋妈的男人来要钱,每一部分的结尾又都是不同的主人公离开小英子死去。
本课节选了第二部分中的大部。
朱天纬在谈《城南旧事》的音乐时说:一双充满纯真童稚之情的眼睛,在观察着世界,思索着人生。
一曲《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歌声,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尽在不言中。
这两句话可以作为我们鉴赏这部电影文学剧本思想内容的钥匙。
第一,儿童视角,童真的心。
生命中总有些东西让我们梦牵魂绕。
冰心到人生的晚年总是做梦回到她童年生活的帽子胡同,因为那里有她最纯真的童年时代,有她和父母度过的最无忧无虑的时代,走遍了世界,她嚷着要回家,回童年的家。
为什么?因为那里是童真所在,是心灵的故乡。
台湾女作家林海音也同样如此,始终不忘她在那里度过童年的第二故乡——北京。
现实世界人与人是隔膜的,人与人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正如我们看到的《故乡》中成年的“我”与闰土的隔膜。
而童真则反之。
童真是童年时代的纯真无邪的感情,“纯”在有一颗“童心”,一颗真的善的美的“童心”!与人交往没有隔膜,不受任何世俗的干扰,用人的本真和天性看世界。
影片选择了英子这一特殊的观察角度,用小女孩幼稚的心来感受身边的一切,用非成人的眼光和思维来对待成人社会,以局外人的身份冷眼旁观,思考成人社会的各种问题。
尽管它很不成熟,但对人生、对社会却作了真实的实录。
英子在胡同玩耍时,总会看到会馆门前痴立的“疯女人”秀贞,渐渐地,她们熟识了,秀贞非常喜欢英子,英子也很喜欢她。
从秀贞口里,小英子知道她的情人是一个北大学生,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被反动军警抓走了,下落不明。
高中语文 第一课《城南旧事》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影视名作欣赏》-新人教版高二选修语文教案
《城南旧事》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城南旧事》作者及故事梗概。
2、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驴打滚儿》的阅读并享受阅读的快乐。
3、培养快速阅读,并能够筛选有效信息的阅读能力。
4、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快速阅读,并能够筛选有效信息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城南旧事》的兴趣。
[课前准备]
1、师生共同准备好《城南旧事》阅读记录卡
2、《城南旧事》浏览涉猎阅读课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播放《送别》〔将学生带入到名著的意境中〕
2、介绍作者
3、阅读序言,提问:从序言中,我们得到了什么信息?
“序言〞又叫序、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内容
多说明本书的主要内容,写作缘由,经过和特点。
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冬阳·童
年·骆驼队》就是林海音女士为本书写的一篇自序。
4、《城南旧事》这本书向我们讲述了几个故事?你从哪里知道的?
《城南旧事》中以主人公小英子的成长为线索共讲述了5个故事:《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爸爸的花落了》
目录的作用在于能让我们在第一时间了解本书的主要章节,便于我们有选择性
地阅读。
二、阅读《驴打滚儿》并分组完成阅读记录卡
三、分组展示阅读成果
四、小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南旧事》教案教学要求:一、了解本文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化影片”的风格特点。
二、领略本文以速缓的节奏,象征、含蓄、对比、重复等艺术手法创造出的一种近乎中国水墨画般的宁静、淡泊、简约的意境。
三、品味课文流畅、朴素、简约的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
二、导入新课。
1.影片概况1982彩色片(宽银幕)中国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导演:吴贻弓编剧:伊明(根据林海音同名小说改编)主要演员:沈洁(饰小英子) 郑振瑶(饰宋妈) 张闽(饰秀贞) 张丰毅(饰小偷)袁佳奕(饰妞儿) 严翔(饰英子父) 洪融(饰英子母) 徐才根(饰冯大明)本片获1982年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中国电影家协会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奖2、剧情简介两匹骆驼驮着沉重的煤袋,在主人的牵引下缓缓地行走在胡同里,向前转弯,又向北走去。
井的主人正摇着辗轳提水。
一个六岁的小女孩小英子看着骆驼停在她家门前吃草。
不一会,她又到别处去玩,路上碰见一个疯女人秀贞。
秀贞在小英子面前蹲下来淡淡一笑说:“我的小桂子。
”小英子家中的老妈子宋妈看见这情景赶紧走来,不让小英子搭理那疯子。
于是,小英子跟宋妈去了油酱店,在那里,看到一个与自己一般大的小女孩妞儿。
妞儿把酱碗递给伙计,伙计盛满了酱,妞儿伸手去取,可伙计又收了回去,要她唱段小曲儿,妞儿不作声,快要哭了。
英子很生气,一下子窜到伙计面前,夺过碗说:“凭什么!”然后又把碗交给妞儿。
妞儿破涕为笑,转身走了。
过了几天,小英子又见到妞儿,邀她去自个家里玩,妞儿说:“你们胡同里有疯子,妈不让我去。
”别的小孩都怕疯子秀贞,可小英子却总到秀贞那儿去玩,秀贞一直把小英子看作自己死去的女儿小桂子。
小英子曾听换洋火的人对宋妈讲,秀贞原来与到她家租房住的大学生好上了,可大学生被警察抓走了,这时秀贞已怀孕,不久一个女孩出生了。
孩子一落地,就被裹了包,赶着天没亮,送到齐化门城根底下,不是让人捡走,就是让狗吃了,秀贞打那儿起就疯了。
每回英子到秀贞家,都听到秀贞叨念着那个大学生,她让小英子看那男人的大衣,叮咛小英子:“如见到小桂子就让她回家,小桂子脖子后有一块青记。
”妞儿总来找小英子玩,俩人一起荡秋千。
有一天妞儿告诉小英子:她的爹妈都不是亲的,她是被人从齐化门捡来的。
爹妈总打她。
一个大雨倾盆的夜晚,妞儿跑来找小英子说再也不回去了,要到齐化门找爹妈去。
小英想起别人曾说秀贞的孩子被人扔到齐化门,又想起秀贞曾告诉她小桂子脖子后有一块青记。
于是,她转到妞儿身后,拨开妞儿的小辫儿,只见有两道很深的伤痕一直延伸到头发根里,她认定妞儿就是小桂子。
她带着妞儿冒雨赶到秀贞家。
秀贞把妞儿搂进怀中,也认定她就是小桂子。
她亲啊,摸啊,直说:“这是我的小桂子,是我的小桂子。
”秀贞要妞儿叫她妈,妞儿感动了,轻轻地叫了一声,秀贞不由地眼泪夺眶而出。
她把脸紧紧依照在妞儿脸上,然后带着妞儿到火车站去了,说是去找她爸爸。
大雨中,给他们送行的小英子晕倒了……小英子病好出院后,她家搬了新居,小英子也进了学校。
有一天小朋友们踢球,球飞到断墙后的草地里去了,大家都说那里面闹鬼,谁也不敢进去,小英子骂了一声:“都是胆小鬼。
”然后自己爬过断墙,跳了进去。
她壮着胆,拨开草丛寻找,忽然发现了一堆东西,其中有铜茶盘、毛毯、小自鸣钟,可就没有那球。
没办法,她只好回来。
吃晚饭时,宋妈说胡同口张家闹贼了,丢了铜茶盘、毛毯、小自鸣钟什么的。
小英子问爸爸,贼干嘛要偷人家的东西,爸爸回答:“他要吃饭,可又没钱。
”第二天小英子又爬过断墙,走进草地,遇见一人,她回转身刚要跑,那人喊住她,问她干嘛。
她说:“找球。
”那人把球给了她,那人又问小英子在哪儿念书等等,然后嘱咐千万别跟人说看见了他。
小英子回到家后听宋妈说,昨夜又闹贼了,隔壁张家丢了30多件……几天后英子再一次来到断墙,见到那人,两人聊起天来。
那人说他弟弟是个好学生,年年考第一,有志气。
“可我这个哥哥没出息,没能耐,家里连窝头也啃不起,为了供弟弟念书,走到这一步,没法子,我妈不知我干这一路,你说我是好人还是坏人?”英子真诚地答,“……我不懂,你分得清海跟天吗?你见过海吗?我们有一课书叫:‘我们看海去,可我没见过海。
也分不清海跟天,分不清好人跟坏人。
”那人深情地对英子说:“小妹妹,将来总有一天你会分得清的。
”在学校毕业典礼游艺会上,小英子看见一位考试得第一的同学上台领奖,下来后,他把奖状交给一个人。
呀!那就是草丛里的那个人,他高兴地抚摸着弟弟的头。
过了几天。
小英子放学回家,看到人们叫喊着跑向断墙那边,说贼逮着了。
小英子不由地抓紧了宋妈的衣角。
人群过来了,草丛里的那个人被押着,他抬头看见了英子,英子眼里含着泪花,又一个朋友离她远去了……又一天小英子放学回来,看见家门口的大树下拴着一头小毛驴,宋妈正在问一个刚来的生人:“看见我的小栓子吗?那俺的丫头子给刘村金子她妈带着,你可听说孩子结实不?”那人吱唔着:“哦,没……没听说,准没错,放心吧!”宋妈有些疑虑。
晚上,宋妈给弟弟洗脚时,英子问宋妈,“你家小栓子多大了?”宋妈说:“12啦,给人看牛哪。
”英子又问,“你家丫头子呢?”宋妈说:“丫头子呀,给人带着哩!”英子说:“那为什么不自己带?为什么到我家当老妈子,为什么挣得钱又给人家去?”宋妈答道:“说了你也不懂。
”过了些日子,小毛驴又来了,宋妈的丈夫冯大明带来了坏消息:小栓子死了,丫头子早给人了,英子扑到宋妈怀里,两人哭得死去活来。
后来英子的爸爸又得了肺结核病,去世了。
枫叶红了的时候,在瑟瑟的秋风中,英子一家默默地站在父亲墓前默哀,接着宋妈坐着小毛驴渐渐地远去,英子趴在马车后座上,含着泪花,望着远去的宋妈……马车也远去了……三、讲授新课。
1、林海音简介2、影片鉴赏影片《城南旧事》以一个六岁的小女孩——小英子为主人公,纪录了她的所见、所闻、所感。
然而它却不是一部儿童片,让人感觉到了丰厚、沉重的社会内涵,这种沉重感是用衬托和反差造成的,它间接地涉及了深刻的社会主题。
小英子天真纯朴,世界对于她来说本应像海跟天那般美好单纯,然而,她却不知道她身边发生着惨烈的社会现实。
她结识的许多朋友,都是这惨烈现实的牺牲品,这些朋友的悲惨命运都是复杂的社会历史矛盾所造成:秀贞发疯了,是因为与她相好的大学生从事地下革命活动被警察抓走,生死未卜,而她与那大学生的自由恋爱又为家族礼法所不容,私生的孩子必然要被做为耻辱扔到齐化门。
秀贞的疯折射着政治斗争的血腥迫害,折射着封建文化权力对女性自由意志、对无辜幼小生命的残酷摧残。
妞儿的命运正是秀贞命运的延续,由于同时作为儿童和女性,其处境似乎比秀贞更为悲惨。
她俩惨死于火车巨轮之下似乎是那个社会给她们安排的必然归宿。
小偷本是好人,却被逼良为盗,传统的文化教养和沉重的生活负担导致了他精神和行为的严重分裂,他在偷盗财物的同时背负着巨大的精神痛苦,所以才有“我妈不知我干这一路”,“走到这一步也是没法子”之语对小英子诉说,他希望小英子能分清好人和坏人,能知道他不是真正的坏人,表达着他希望社会理解他的本质的潜在愿望,暗含着希望社会给他出路的内心需求。
宋妈全身心地疼爱、养育着小英子姐弟俩,却将自己的儿女弃于乡下,由他人代管。
不仅经年累月不得相见,而且儿子病死、女儿被卖,多日后才能知晓。
宋妈在知此噩耗后末流洒泪,表情木然,她的存在本身就是世道不公的代表性符号。
社会越黑暗,导演就越突出表现小英子的天真、美好、单纯。
为达此目的,创作人员坚持用小英子的低视角拍摄,全片60%以上的镜头是小英子的主观镜头,基本上做到凡是英子看不到的东西不拍,然后让英子按照她自己的性格逻辑,按照她自己对人世的理解不断地提出问题。
例如,她问爸爸:“贼干嘛要偷东西呢?”她问宋妈:“为什么孩子不自己带?为什么到我家当老妈子?为什么挣的钱又给人家去?”当妞儿告诉她自己的父母不是亲的以后,她也提出疑问,“自己的父母是不是亲的?”小英子用自身的生活现实和行为逻辑衡量周围人们的生活现实和行为表现,于是最能发现周围现实与自身生活的不一致,最能朦胧感觉周围社会的不合理。
她那天真直率的性格和好奇多思的心理,直接了当地衬托出生话的丑恶和反人性。
英子在父母的教育下,原来对社会的理解其实是善良大人们的社会理想,当她发现大人的解说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距离时,她的儿童时代就结束了。
天真善良的幼小心灵与黑暗现实互相衬托后造成的巨大反差,是这部影片显得丰实厚重的关键之笔。
《城南旧事》的结构设计,没有传统电影语法中的起承转合,首尾相连,环环相扣,曲折起伏,没有一条贯穿到底的情节线。
三个主要故事之间,没有互相间的因果联系和上承下延,前边出现过的人和事,后边就不再出现或提起。
用什么把它们统一起来呢?影片抓住了原作的核心:“离别”。
用摄影机描写和叙述主人公与周围的人们一个个相识交友,然后又一个个离别分手。
离别的情绪贯穿影片的始终。
例如影片精心摄制了雨夜送别的场面,让火车烟囱冒出的白烟吞没了整个大远景的镜头画面。
英子告别小偷后,小偷的近景一下子拉成大远景。
影片结尾英子伏在马车上渐渐远去的叠印镜头,都渲染着离别的哀愁。
为使全片紧凑统一,影片还运用“艺术重复”这一技巧,例如,影片前半部井台打水的镜头反复出现了四次,拍摄视角相同,内容相同,后半部的操场放学镜头也反复出现四次,拍摄视角相同,被摄人、景、物的场面调度相同,这种重复造成了一种生活的流逝感,它在暗示,尽管天有多变,人有多变,事有多变,但生活本身却平凡地一天天、一年年地悄悄从人们身边流逝而去,影片所叙述的桩桩琐事被这种生活的流逝感统一起来了。
影片不仅在视觉上“重复”,而且在听觉上“重复”。
我们听到,全片在片头、片中、片尾、字幕八段音乐中都使用《骊歌》旋律,虽有变化,也只是同一主题旋律的不同乐器演奏或不同幅度的变奏和发展,它只在每一大段落的开头和结尾处出现,从听觉上造成了连贯感和统一感。
第三种重复是节奏的重复。
导演根据女主人公心灵的童稚、善良、温馨、求知,感受到一种沉静和沉静之中的跳跃。
为了传达出这种节奏感,导演大胆地在影片中运用了较多的长镜头和大停顿,造成了节奏上的多次重复。
例如秀贞给英子染指甲的镜头,妞儿告诉小英子她非父母亲生的镜头,秀贞母女被火车压死后英子躺在病床上默思冥想的镜头,宋妈听到孩子死后在厨房里木然发呆的镜头,英子去医院探望父亲,父女默默对视的镜头,在摇移速度和持续长短上把握一致,使观众对全片节奏的统一感油然而生,并且始终沉浸于一种特定情绪之中。
影片之所以具有极大的情绪感染力,还由于导演有意识地运用电影艺术各种元素的综合力量。
不难看出,影片的情绪积累及其特定情感氛围的弥漫和扩散,仰仗着各种视听形象的延续和积累。
导演意识到,影片艺术感染力的形成,不在于单个镜头的拍摄,不在于某一镜头的冲击,而是全片所有视听信息有机化合之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