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柳宗元思想比较

合集下载

柳宗元和刘禹锡“易学思想”之比较

柳宗元和刘禹锡“易学思想”之比较
“本之易以求其动”,“易之象系”等提法,其中包含着朴素的唯 物辩证观。柳宗元不仅是这样说的,而且也是这样做的。由于他
56
柳宗元生平思想研究
这种端正明朗的写作思想、新颖独到的写作主张和严谨谦逊的写 作态度,才使其文章汪洋姿肆,具有周密的逻辑性和强大的感染 力,令后世难穷其奥。
8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批研究刘禹锡文学思想的论文,较具代 表性的有:刘国盈的《论刘禹锡的文艺思想》、孙琴安的《刘禹锡的 诗歌理论》、萧瑞锋的《刘禹锡诗论初探》、陈绪万的《刘禹锡文学观 初探》、王运熙的《刘禹锡的文学批评》等。
刘禹锡的《天论》(上、中、下),其中所蕴涵的哲学思想同样受 到了学界的重视。20世纪上半叶,子葵的《刘禹锡》从政治、伦理、 教育、人生观四个方面,对刘禹锡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探讨,他认为: “禹锡之天人交相胜论,不偏不颇,不激不滞,唯心唯物,互相平衡, 诚中庸之大道也。”又指出:“唐代思想,凝塞固滞;如韩柳等儒家, 韩昌黎之思想为乐天,柳宗元之思想为厌世,而刘禹锡之思想则介 乎二者之间。一方面对于社会朝政,评论深刻,因而屡被贬斥。一
他在《杨评事文集后序》中,明确提出:“文有二道:辞令褒贬. 本乎著述者也。导扬讽喻,本乎比兴者也。著述者流,盖出于《书》 之谟训,《易》之象系,《春秋》之笔削。其要在于高壮广厚,词正而理 备,谓宜藏于简册也。比兴者流,盖出于虞夏之咏歌,殷周之风雅, 其要在于丽则清越,言畅而意美,谓宜于谣诵也。”
柳宗元认为,文章的作用有两种,一种是在社会政治、哲学、历 史和生活中实际运用的,通过记事说理,直接表示赞扬或贬斥的态 度;另一种是诱导和激扬人们思想感情的,通过描写事物来进行讽 刺、比喻,给人以启迪。前者必须参照或借鉴《尚书》中有关谋略、 开导、教诲等方面的内容,和《易经》中有关经文的解释,(《象传》、 《系辞传》,都是对《周易》卦爻辞的注释。)以及孔子删削《春秋》的 笔法,它的主要目的是立意高广而内容厚实,语言准确而说理周密 完备,才适宜于作为文献来保存与收藏。后者必须参照或借鉴虞 夏时流传下来的歌谣,和殷商、周朝时的《国风》、《大雅》、《小雅》等 诗词歌赋,它的主要目的是辞彩华丽而清朗动听,言语晓畅而意境 优美,才适宜于让人们歌诵与流传。

刘禹锡、柳宗元散文语言风格之比较

刘禹锡、柳宗元散文语言风格之比较
艺术审美
刘 禹锡 、柳宗元散文语言风格之 比较
汪政 上 海 图 书馆 历 史 文献 中心 ,上 海 20 3 00 1
摘要 :刘禹锡和柳 宗元作为唐代 杰出的文学g ,因生平 交游及难 分伯仲 的诗 文成就 而被人 以 “ - 刘柳 ”并称。两家散文 皆 成就不凡 ,然而关于这 两位关 系密切 的散文 家之间的散 文比较研究却还有待深入 文章仅就刘 、柳散文的语言风格割比较 ,以
藻奇丽 的特点 。古藻奇 丽指 文辞 古色斑斓 、新 奇瑰丽。这一
特点 又表现在两个方 面 ,首先是 辞藻之密丽 ,这种语言特色 应源于对六朝骈文辞 赋的学习和继承。如 《 唐故 中书侍郎平
上 例如 《 三戒 》在 一两百字的笔墨 L蕴含着深刻的寓意 。 《 } J 送 章事韦公集纪 》一文 中 “ 富春秋 ……不啬冲用 。”一段 , 文字辞藻优美宏丽 ,多用 四言和骈 句 ,形式整饬庄重 ,与六 薛存 义序》 一文还不 到 二百字 却对吏治大道进行了透彻地 朝文 风相去 不远 。再如 《 故相 国赠 司空 令狐公 集纪 》、 唐 分析。这些与柳东元明晰的思路是分小 厅的 唐 刘文 同样 示出简洁洗 练的语 风格 ,刘禹锡也善于锤 《 故衡州 刺史 吕君集 纪 》等文都 写得 才情横溢 ,文笔华 词炼句 ,以极为凝练 的语 ,表现 f 富多姿的内容 其记叙 缋。其次 ,刘文古藻奇丽 的特点 又表现 为造语 之奇健 。试看 连州刺史厅壁记 》中 “ 从岭 ,……化为鲜云”一段 ,其 郡 文,语言尤为凝炼清 丽 、蕴含隽永 如 《 萤氏武陵集纪 》篇 《 间用字 、造句 、谴意都很别致 ,能够脱 开前人和时人的藩篱 首 一 段 文 字 异 常 警 策 简练 ,将 丰 富 的 意 思 作 了 清 晰 的 表 达 , 林纾认为这几句 话: “ 字字 如镔铁铸 成 ,不能易也。” 《 唐 而 白铸 伟词 ,同时 又具有 流畅 的气势 和铿锵 的音 调 。再 如 《 因论 ・ 力 》中对 武 形貌 气魄的描 摹 : “ 其体 ,毅 其 原 硕 容 ,动睛哗如 ,曳指岌如 ,顾瞻迟 回饮 啜有声” , “ 有荡舟 的历史事件作了清楚的交代 可 见,刘 禹锡 同样 深请练字之 如沿者 ,抉鼎如飞者 ,掏键如麻者 ,开两弧而脉 不偾者 ,屣 巨石而齐若流者。”用生新的丈辞和奇健 的句式 , 将武 士魁 法 ,能够写出精炼简古 的散文 然而 与柳 文相 比 ,刘 禹锡 的散文语 高并 非总那 么简 洁 梧 的形 体 、恣肆的气概刻画得活灵活现 ,给人以雅健奇 丽的 ‘

柳宗元与刘禹锡

柳宗元与刘禹锡

二、刘禹锡的天人观
• 生平、著述: 刘禹锡,唐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 贞元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授监察御史,参加王叔 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贬朗州 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 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和柳完元交谊很深,人 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 重要哲学著作《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 胜”、“还相用”的学说。认为自然的职能在于“生 万物”,人的职能在于“治万物”,驳斥了当时的 “因果报应”论和“天人感应”说。还提出任何事物 都不能“逃乎数而越乎势”的命题。后期对佛教思想 表现了妥协。
第十一章 柳宗天人观
• 生平、著述: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 贞元初年进士,官监察御史。顺宗时,王叔文 执政,他任礼部员外郎,锐意推行政治改革。 不久,王叔文失败,他也被贬为永州司马,迁 柳州刺史。在南方凡十四年,死于柳州。 柳宗元著述之盛,名动于时。他写的《天 说》、《地对》、《非国语》以及被贬后续成 的《贞符》等,都是哲学论著,具有朴素的唯 物主义观点,给当时的神学说教以猛烈抨击, 且创立了"生人之意"为历史前进的动力,否定" 天"和"圣人"创造历史的观点。
“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天,有形之大者 也;人,动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 能,天亦有所不能也。故余曰:天与人交相胜耳。其 说曰: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强弱;人之道在法制, 其用在是非。阳而阜生,阴而肃杀;水火伤物,木坚 金利;壮而武健,老而耗眊;气雄相君,力雄相长, 天之能也。阳而艺树,阴而揫敛;防害用濡,禁焚用 光;斩材窾坚,液矿硎铓;义制强讦,礼分长幼;右 贤尚功,建极闲邪,人之能也。”
“子诚有激而为是邪!则信辩且美矣。吾能终其说。彼 上而玄者,世谓之天,下而黄者,世谓之地;浑然而中处 者,世谓之元气;寒而暑者,世谓之阴阳。是虽大,无异 果蓏、痈痔、草木也。假而有能去其攻穴者,是物也,其 能有报乎?繁而息之者,其能有怒乎?天地,大果蓏也; 元气,大痈痔也;阴阳,大草木也,其乌能赏功而罚祸乎? 功者自功,祸者自祸,欲望其赏罚者大谬;呼且怨,欲望 其哀且仁者,愈大谬矣。子而信子之仁义以游其内,生而 死尔,乌置存亡得丧于果蓏、痛痔、草木耶?” ——《天说》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汉唐的哲学思想(柳宗元和刘禹锡)【圣才出品】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汉唐的哲学思想(柳宗元和刘禹锡)【圣才出品】

第14章柳宗元和刘禹锡一、柳宗元的社会历史观和元气自然观1.社会政治思想柳宗元的政治思想集中反映在其《六逆论》中。

柳宗元对六逆作了区分,认为“少陵长,小加大,淫破义”可以称为“逆”,是社会混乱的原因。

柳宗元在原则上认为上下尊卑的封建等级制度是不能破坏的,但不应当是“贵贵”“亲亲”,而应是“选贤与能”“官无常贵”。

所以柳宗元提出尊贵不应依靠门户等第,而应看他是否圣贤。

这种思想很明显是代表庶族利益诉求的,即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发展自己,反对门阀世族的特权利益。

2.“以生人为己任”柳宗元提出了圣人“以生人为己任”的思想。

“以生人为己任”,即其“生人之意”的思想。

“生人之意”是指人民要求生存的意愿,能够满足人民生存意愿的统治者即“以生人为己任”,就可以得天下。

这种满足人民生存意愿的思想,一定程度上承认了人民的生存的权利。

这在当时来说,是一种十分进步的思想。

3.发展进化的历史观柳宗元从“生人之意”思想出发,提出了一套历史进化的观点。

他指出,社会政治发展的历史有一个客观发展的趋势,有其固有的必然性,既不是什么“天命”“神意”所使然,也不是由“帝王”“圣人”的个人意志所支配,而是由人们的生存的意愿和要求所决定的。

4.“制”和“政”的区分问题柳宗元在讨论社会治乱兴衰时,提出了“制”和“政”的区分问题。

“制”指的是制度,“政”指的是人的治理政令。

柳宗元分析封建制必然要让位于郡县制的历史发展趋势是在于“政”,从这点可以看出柳宗元是从历史进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是比较符合历史实际的,在当时的条件下有现实和理论上的进步意义。

5.元气自然观在自然观上,柳宗元坚持了中国哲学史上的气一元论传统,对汉以来盛行的“天人感应”天命论思想进行了批评,高扬了无神论思想。

(1)对“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传统有神论思想进行了抨击。

国家的兴亡,人们的吉凶祸福和“天命”没有关系。

国家兴亡是“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人们的吉凶祸福是“休符不于祥,于其仁”,这是他反对天命论的基本思想。

刘柳比较

刘柳比较
24
刘禹锡诗歌内容
• 二、富有民歌情调的诗作 • 《柳枝词》《竹枝词》《杨柳枝词》融入
民歌特色
民歌情调的诗歌特点:清新质朴,真率自 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也有很高的艺 术品位
25
《竹枝词九首》
竹枝词(其一) 白帝城头春草生, 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 北人莫上动乡情。
乡情,境界开阔
26
19
命运就算颠沛流离,命运就算曲折离奇,命运 就算恐吓着你,做官没趣味。 别流泪,伤心,更不应舍弃,有诗一生陪伴你。
20
刘禹锡的性格: 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 的岁月谪居岁月里,确实感到了沉重的 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 但是始终不曾绝望,始终跳动着一颗斗 志的灵魂
21
(二)刘禹锡诗歌内容
16
④、从文宗大和元年(827年)到武宗会昌二年 (842年):从他56岁到71岁去世的晚年时期。
刘禹锡于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 入朝,任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因裴 度推荐,兼集贤殿学士大和三年,改 官礼部郎中,仍兼集贤殿学士。
大和五年(831年),裴度罢知政事, 刘禹锡也被外放,任苏州刺史。
17
31
《西塞山怀古》
白居易:“四人探骊龙,子先获珠,所馀鳞爪何 用耶”。
有一天,刘禹锡,元稹,韦楚客一起到白居易家作客. 四人相约以「金陵怀石」为题,各赋一诗,刘禹锡率 先完成白居易读了, 大为赞赏道:「四人探骊龙,子 先获珠,所余鳞爪,何用 」 赞叹刘禹锡作的十分好,他已经掌握要领,充分发 挥题意的精髓,其余作的有什么意思呢,於是三 人遂罢作
8
③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到敬宗宝历二年 (826年):从他35岁到55岁的贬谪时期; 顺宗时期,与柳宗元一同参与了王叔文改革。 宪宗时期,由于参与了王叔文改革,遂被贬。 两度贬谪。起起伏伏的坎坷经历。

浅析刘禹锡与柳宗元的诗歌异同

浅析刘禹锡与柳宗元的诗歌异同

14神州文学浅析刘禹锡与柳宗元的诗歌异同王蕊东北石油大学摘要:中唐时期,政局不稳,党派林立,在此种消颓的格局下,诗坛上却陡然升起了两颗耀眼的明星——刘禹锡、柳宗元。

两位诗人遭遇相同,故而其诗歌内容亦有相同之处,但由于处世态度的差异,诗歌创作也有其各自的特色。

关键词:刘禹锡;柳宗元;诗歌;相同内容;不同风格刘禹锡其人心性豁达,所写诗歌也大多爽朗大气,有“诗豪”之称;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虽以散文著称于世,但其诗歌亦是中唐典范,世人将其与“昌黎先生”韩愈并称为“韩柳”。

两位诗人文采卓绝,却在政坛上屡受挫折,只有将满腔才情付于诗歌,由此成就了中唐诗坛。

一、刘柳诗歌的相同内容刘禹锡、柳宗元诗歌最主要的相同之处在于诗歌内容,这是由于两人有着相同的政治遭遇。

他们都参与了永贞革新,试图以己之力扭转佞臣当道的时局,但并未如愿,革新失败后两人被贬至偏远荒僻之地,一生的时间大多都是在那里度过。

生活的坎坷与仕途的不顺使得二人心中多苦闷,郁闷之情难以排解,他们便将其寄于诗歌之中。

刘柳诗歌的主要是写诗人心中的苦闷、惆怅,以及诗人不屈于现实压迫,仍对生活充满希望的顽强与执着。

刘禹锡参与永贞革新,因得罪权贵辗转被贬,抑郁愁苦之下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开篇便说“巴山楚水”是荒凉之地,而自己在穷山恶水中一呆便是二十三年,对自身的不幸命运进行慨叹的同时,也以“弃置身”三字也表现了诗人不得重用的不满与无奈。

紧接着他借用“王质烂柯”的典故,进一步悲叹自己被贬之久和世事变迁,淋漓尽致地展现其心中的哀鸣。

然而诗人并非是颓废消极之人,随即就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来表达自己对未来的美好期望,以及对眼前的逆境不屑一顾,襟怀不可谓不豁达。

永贞革新因不敌宦官集团的猛烈反击,无疾而终,积极推行革新的柳宗元也遭到贬谪。

期间他虽曾被召回却并未得到重用,因而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在他被贬初期柳母病逝,双重的打击让柳宗元愁肠百结,因此诗歌多哀怨愤懑之作。

关于刘禹锡柳宗元贬谪文学影响因素对比

关于刘禹锡柳宗元贬谪文学影响因素对比

关于刘禹锡与柳宗元贬谪文学的影响因素对比研究摘要:刘禹锡与柳宗元在中国文学史上因其相似的遭遇及文学上的成就被并称为“刘柳”。

二人在贬谪文学的创作上亦都成就卓越。

虽然二者在贬谪期间,都或多或少的表现为抑郁和彷徨,但是二人的贬谪文学在微观上仍存在着差异。

本文便在此基础上从二人年少时的久居江南的经历对二人贬谪文学的情感基调的影响以及当时的社会政治风貌对二人贬谪文学的影响这两方面入手,对其贬谪文学的影响因素进行阐释与探究。

从而发掘刘禹锡和柳宗元在贬谪文学上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柳宗元刘禹锡贬谪文学刘禹锡和柳宗元是我国中唐时期诗坛的两位重要诗人,同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们交情甚笃,才华相当,而且政治遭遇非常相近,故后人将他们以“刘柳”并称。

他们同登进士第,又从同一个地方入京供职,并且都参加了有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

他们在保守势力的打压之下,受到“二王八司马”事件的牵连,共同被贬谪到南方地区。

在贬谪远方的生活中,二人的心情无异于是苦闷的。

正是由于二人在遭遇上的相似性,所以才奠定了他们诗歌思想内容的共同基础。

但二人由于在年少经历、处世哲学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他们二人的贬谪作品中便会存在彼此各异的风貌。

一、年少江南久居经历对刘柳二人贬谪文学情感基调的影响刘禹锡的贬谪文学在心态上更多的表现为旷达。

刘禹锡在被贬谪的初期,虽然抑郁之情难以言表,但是他逐渐自我调节,很快便在他的创作上呈现出自得其乐的特点。

在多次的贬谪生活中,可谓是愈挫愈勇,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

首先,年少时期久居江南的经历为刘禹锡融入南方贬谪地的文化环境奠定了基础。

从《刘禹锡集》卷39中的《子刘子自传》中:“举族东迁,以为患难。

”“处,上人在吴兴,居何山,与昼公为侣。

”这两句便可以看出,刘禹锡在年少时期就久居江南之地。

而且长期吴越之地的生活也使得刘禹锡对江南生活留下了深厚的情感。

例如,在他后来的诗文中经常会有“越客”、“越郎”、“江南客”这类词语。

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

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

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一、刘禹锡字梦得,《刘宾客集》;柳宗元字子厚,《柳河东集》。

二、刘、柳交情甚笃,才华相当,政治遭遇接近,一生大部分时间在贬所度过,奠定其诗思想内容的共同基础—抒写内心的苦闷、哀怨,表现身处逆境而不肯降心辱志的执着精神。

如刘《酬扬八庶子喜韩吴兴与予同迁见赠》、柳《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清贺裳:“五古自是刘诗胜场,……非徒言动如生,言外感伤时事,使千载后人犹为之欲哭欲泣”,“柳五言诗犹能强自排遣,七言则满纸涕泪。

”(《载酒园诗话又编》)。

三、刘禹锡。

(一)性格刚毅豪猛,虽感到心理苦闷,但始终不曾绝望,写《重游玄都观绝句》及《百舌吟》、《飞鸢操》、《华佗论》等诗文表达愤懑反抗,讽刺抨击政敌。

“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谒柱山会禅师》)。

“感慨”增加其诗韵味,丰富其诗深度力度。

(二)简捷明快,风情俊爽,有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

如七绝《秋词》、“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浪淘沙词九首》其八)“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杨柳枝词九首》其一)透过简练爽利,晓畅易解的表层,可看到傲视忧患独立不移的气慨、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生命活力和乐观精神,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

(三)咏史怀古诗语言平易简洁,意象精当新颖,在大跨度时空中,注入悲情,使作品具沉思历史和人生的沧桑隽永。

如《西塞山怀古》、《金陵怀古》等。

(四)长期谪居,受民间俚歌俗调浸染,创作富有民歌情调、介于雅俗之间的诗,清新质朴,真率自然。

如《竹枝词二首》。

四、柳宗元。

(一)与刘诗比较:刘诗昂扬,柳诗沉重;刘诗外扩,柳诗内敛;刘诗气雄,柳诗骨峭;刘诗风情朗丽,柳诗淡泊简古。

(二)忧乐交替、以忧为主的心态,使柳纪游诗有浓郁的幽清悲凉色彩。

苏轼:“忧中有乐,乐中有忧,盖妙绝古今矣。

然老杜云:‘王侯与蝼蚁,同尽随丘墟。

刘禹锡、柳宗元的文学创作对照分析

刘禹锡、柳宗元的文学创作对照分析

刘禹锡、柳宗元的文学创作对照分析刘禹锡与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被世人误解、被朝臣排挤、被君主贬谪。

他们怀着积极地用世之心,屡次上书希望得到重用却久谪不还,只能在险恶的环境中生存挣扎。

相似的人生境遇,使他们的思想心理状态相似,反映在文学创作中就是各自创作了很多以贬谪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一、刘禹锡、柳宗元的对照分析相似的人生经历使二人创作出了很多以贬谪为主题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感伤激愤。

他们在诗文中抒发久居困厄之地,久谪不还,理想抱负难以施展的处境感伤。

柳宗元的“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复不乐”,刘禹锡的“讽托幽远”等句都表达了自己矛盾、痛苦、无奈的怨苦之情。

刘禹锡、柳宗元的文学作品中都抒发了对政敌和执政者的不满。

他们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政敌比作是“浮云”、“群乌”,把自己比作“兰惠”、“猿”,说明这些政敌人格渺小却为数众多,混淆视听,对自己排挤、镇压。

此外刘禹锡的《昏镜词》和柳宗元《愚溪对》讽刺执政者主观独断、嫉才妒能、不辨贤愚,这类作品充满着强烈的憎恶愤激的情绪心态。

刘禹锡、柳宗元的文学创作都深受屈原的影响,他们与屈原一样有着过人的才华和远大的理想抱负,但因为谗言被罢黜贬谪不能得到重用。

刘禹锡的《问大钓赋》、《何卜赋》都是受屈原作品《天问》、《卜居》的影响和启发,仿写所得。

柳宗元则用屈原的立身准则要求自己,自称“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创作的《吊屈原文》、《梦归赋》表达了对屈原的敬仰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二、刘禹锡、柳宗元文学创作的不同刘禹锡、柳宗元的诗文主要是以贬谪为主题的,作品中充满感伤愤激的情绪,具有“怨诽而怒”的特点。

但刘禹锡、柳宗元二人的气质秉性、性格又有所不同,刘禹锡和柳宗元多次上书当权者,在诗文中澄清真相,“检讨错误”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

同样是表达真实的感情,柳宗元不屈坚韧,刘禹锡则能在不势利的前提下更加灵活。

在思想信仰上二人都信仰佛教,刘禹锡认为佛教只是弥合自己创伤的精神寄托,没有沉浸其中。

诗人刘禹锡的哲学成就有哪些通用1篇

诗人刘禹锡的哲学成就有哪些通用1篇

诗人刘禹锡的哲学成就有哪些通用1篇诗人刘禹锡的哲学成就有哪些 1诗人刘禹锡的哲学成就有哪些唯物主义倾向刘禹锡的哲学思想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倾向。

主要著作是《天论》三篇。

在宇宙论方面,他的唯物主义思想比柳宗元更进步。

关于自然与人的关系,刘禹锡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具有积极的进取精神。

他认为,人之所以产生唯心主义思想,是与社会现实有密切关系的。

“法大行”的时候,社会上“是为公是,非为公非”,人们就不会产生祸福来自天命的思想;“法大弛”的时候,社会上是非颠倒,人不能胜天,天命论就在人间得到了宣扬的条件;“法小弛”的时候,社会上是非不清,人们就会对天命将信将疑。

刘禹锡用社会实践解释天命论产生的根源,是在认识论方面的一个重大贡献。

这也是刘禹锡对有神论社会根源的看法。

他认为,在法大行的社会里,是为公是,非为公非,蹈道必赏,违善必罚,人们就会说,祸福决定于人的行为,与天没有关系。

在法大弛的社会里,是非颠倒过来,赏恒在佞,罚恒在直,人们对不合理的现象找不到解释,就不得不把一切归之于天。

他又认为,当“理明”时,人们就不会讲“天命”;当“理昧”时,就不会不讲天命。

刘禹锡从法弛和理昧来解释有神论产生的根源,可谓见解独到,他指出神是人在一定条件下创造出来的,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他在所写的《天论》三篇中,力求把柳宗元与韩愈的'论战深入下去,进一步探索天人关系问题。

他认为,“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

天(自然),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

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

天与人各有其自身的自然特点,“交相胜”,“还相用”。

人虽不能干预自然界的职能和规律,但却可以利用和改造自然。

尊重自然规律刘禹锡以自然科学为根据,补充了柳宗元的自然观。

在对自然界的认识方面,刘禹锡认为整个自然界充满了有形的物质实体,天地之内不存在无形的东西。

他批驳了魏晋玄学和佛教、道教关于“空”、“无”是宇宙本原的理论,认为“空”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形态,“空”不能超越物质形体而独立存在。

“二十年来万事同”————浅析刘禹锡、柳宗元唱和诗

“二十年来万事同”————浅析刘禹锡、柳宗元唱和诗

豪 ”“ 、国手” 。
二 、 为 天 涯 沦 落 人— — 政 治 党 争 和 贬 谪 中 结 下 的 革 同
刺史任 上。刘 、 皆有诗哭之 , 柳 这不仅 是伤悼 吕温 的早卒 , 更 是 自伤不 遇 。 作有《 吕衡州 时予方谪居》 其 中“ 刘 哭 , 遗草一 函 归太史 . 旅坟 三尺 近要 离” 极为 苍浑沉 着 , 句 正是 “ 不独 为衡

关 键 词 : 、 唱 和 永 贞革 新 贬 谪 友 谊 刘 柳
中唐 时期 的一 个重要 的文 学现象 就是 文人 唱和 之风 的
冰 冻 了 十 年 之 久 , 同 时 被 召 回长 安 . 不 久 后 因 未 取 得 当 又 但
盛 行 。元稹 、 白居 易 、 禹 锡 、 宗 元 等 是 这 一 风 尚 的 引 领 刘 柳 者 , 们 或 言 闲 适 之 乐 。 述 贬 谪 之 苦 , 后 世 留 下 大 量 唱 他 或 为
时 掌权者 的信任又 同时再 次被 贬谪 , 次是一 个连州 、 个 这 一
柳 州 。这 种 惊 人 相 似 的 经 历 正 如 柳 诗 中所 说 的 “ 十 年 来 万 二
和 作 品。总体来 看 , 中唐 诗人 唱和在 贞元 、 贞年 问初 具气 永
事 同” “ ,志同道合 ” 在刘柳 二人身上体 现得可谓非 常深刻 。 另外从 二人 的诗文 中还可 以看 出他 们 的友情 不仅仅 因 为 经历 相似 , 重要 的是 建构 在 对宇 宙 、 生 、 治 的一 致 更 人 政 态度上 。如在哲 学思想上 二人都具有 唯物主义立 场 , 同天 认 无预 乎 “ 治乱 ” 的能力 , 更重 人事 。刘 曾著有《 与董 生言 易》 、 《 易九 六论 》 无 人用 其 说 , 则著 《 辩 , 柳 与刘 禹锡 论 周易 九六 书》 “ :然务先 穷昔人书 , 有不可 者而后革之 , 则大善 。 支持刘 ” 的革新思 想 , 嘲笑 因循守 旧的俗 见 。此 外 , 唐人 思想普 遍受 儒 释道 三教合 流的浸染 ,刘柳 二人 也不 同程度地 接受 佛家 思 想试 图解脱 人生 的苦 闷 、 平衡 压抑不满 的心理 。但 在社会

刘禹锡与柳宗元的政治社会思想及精神世界

刘禹锡与柳宗元的政治社会思想及精神世界

刘禹锡与柳宗元的政治社会思想及精神世界摘要:刘禹锡与柳宗元是中唐时期着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与文学家,他们同为"永贞革新";中坚力量,相交相知多年,又有相似的人生经历。

本文运用对比的研究手法,从政治社会思想与个人精神世界两个角度对刘柳的宝贵思想进行初步探究。

关键词:刘禹锡; 柳宗元; 政治社会思想; 个人精神世界;中唐时期,唐王朝政治混乱,宦官把持军政大权,藩镇割据形势严峻,而百姓苦于严苛赋税民不聊生。

面对这种现状,顺宗进行了着名的"永贞革新";,刘禹锡与柳宗元积极参与政治革新运动,成为革新派核心人物,主要改革政策有减轻百姓赋税徭役、打击宦官势力和贪官污吏、进行军队改革以压制藩镇等。

永贞革新失败后,二人均多年被贬,最终柳宗元先于刘禹锡死于任所。

刘柳从年轻时相交相知,拥有相似的人生经历,同为着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与文学家,其宝贵思想值得我们进行探究与思索。

一、刘柳政治社会思想初探柳宗元与刘禹锡都有天与人对立统一的思想。

柳宗元认为,天有"生殖";和"灾荒";的功能,人有"法制";和"悖乱";的功能,天人各不相预、并立平等。

刘禹锡的《天论》三篇在继承柳宗元天人思想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发展,他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认为人用法制可以胜天,并在此基调上提出了自己的法治社会思想。

在《砥石赋》中,对西周以来的王朝更替进行总结,结论是以法治国才能政权长久。

在《华佗论》中,刘禹锡借华佗被曹操杀死一事,揭示了封建统治者执掌生杀大权,根据自己的好恶可以随意惩罚甚至杀人:"吾观自曹魏以来,执死生之柄者,用一恚而杀材能众矣。

";在《和董庶中古散调词赠尹果毅》中,刘禹锡用上阵杀敌,真正做出好事的人"衰容蔽逸气,孑孑无人知。

";而在背后陷害忠良的小人却"一言合侯王,腰佩黄金龟。

浅析刘禹锡与柳宗元的诗歌异同

浅析刘禹锡与柳宗元的诗歌异同

浅析刘禹锡与柳宗元的诗歌异同作者:王蕊来源:《神州·上旬刊》2017年第10期摘要:中唐时期,政局不稳,党派林立,在此种消颓的格局下,诗坛上却陡然升起了两颗耀眼的明星——刘禹锡、柳宗元。

两位诗人遭遇相同,故而其诗歌内容亦有相同之处,但由于处世态度的差异,诗歌创作也有其各自的特色。

关键词:刘禹锡;柳宗元;诗歌;相同内容;不同风格刘禹锡其人心性豁达,所写诗歌也大多爽朗大气,有“诗豪”之称;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虽以散文著称于世,但其诗歌亦是中唐典范,世人将其与“昌黎先生”韩愈并称为“韩柳”。

两位诗人文采卓绝,却在政坛上屡受挫折,只有将满腔才情付于诗歌,由此成就了中唐诗坛。

一、刘柳诗歌的相同内容刘禹锡、柳宗元诗歌最主要的相同之处在于诗歌内容,这是由于两人有着相同的政治遭遇。

他们都参与了永贞革新,试图以己之力扭转佞臣当道的时局,但并未如愿,革新失败后两人被贬至偏远荒僻之地,一生的时间大多都是在那里度过。

生活的坎坷与仕途的不顺使得二人心中多苦闷,郁闷之情难以排解,他们便将其寄于诗歌之中。

刘柳诗歌的主要是写诗人心中的苦闷、惆怅,以及诗人不屈于现实压迫,仍对生活充满希望的顽强与执着。

刘禹锡参与永贞革新,因得罪权贵辗转被贬,抑郁愁苦之下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开篇便说“巴山楚水”是荒凉之地,而自己在穷山恶水中一呆便是二十三年,对自身的不幸命运进行慨叹的同时,也以“弃置身”三字也表现了诗人不得重用的不满与无奈。

紧接着他借用“王质烂柯”的典故,进一步悲叹自己被贬之久和世事变迁,淋漓尽致地展现其心中的哀鸣。

然而诗人并非是颓废消极之人,随即就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来表达自己对未来的美好期望,以及对眼前的逆境不屑一顾,襟怀不可谓不豁达。

永贞革新因不敌宦官集团的猛烈反击,无疾而终,积极推行革新的柳宗元也遭到贬谪。

期间他虽曾被召回却并未得到重用,因而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在他被贬初期柳母病逝,双重的打击让柳宗元愁肠百结,因此诗歌多哀怨愤懑之作。

刘禹锡与柳宗元散文的构思立意

刘禹锡与柳宗元散文的构思立意

刘禹锡与柳宗元散文的构思立意刘禹锡和柳宗元作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因生平交游及难分伯仲的诗文成就而被人以"刘柳'并称。

构思是创作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文章的优劣。

刘熙载《艺概文概》云:"文以炼神气为上半截事,以炼字炼句为下半截事。

'[1]此中"炼神气'即指构思,可见构思的重要性有时甚至要超过语言的运用。

严谨缜密的构思是刘、柳散文创作的共同特点。

刘熙载说:"柳州记山水,状人物,论文章,无不形容尽致;其自命为牢笼百态,固宜。

'[2]柳宗元的各类文章之所以能够做到"形容尽致'、"牢笼百态',其中主要原因就在于其严谨缜密的构思。

他的论说文往往论证缜密,富于逻辑性。

如《桐叶封弟辨》一文,文意有多处转折,纵横捭阖,层层辩驳,层层推进,一段比一段精彩,理路明晰而意味深长,笔无虚言而论证精密,给人以警快锐利之感。

柳文还常以奇峭的构思引人入胜,如《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一文便构思别致,失火当然是件坏事,而柳文的标题却冠一"贺'字,大反逻辑规律,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极有意致。

文章开篇叙述得知王家失火后由惊骇到大喜的心情变化,说:"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

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

'然后再解释其中的缘由,原来王氏是富豪子弟,虽然工文章、善小学,但由于家中过于富有,廉洁之士因避嫌纷纷退避三舍,以致牵累其才能的显扬;同时又表明自己虽曾夸赞王氏,但总因其富有而担心自己为人诟病。

尔今一把大火,烧尽了王氏财产,反倒让他有显扬才名的机会,因而可喜可贺。

文章以奇特巧妙的构思,表现了严肃的主题,反映了当时社会以财论交的不良风气和科场腐败的种种弊病。

刘文严谨缜密的构思主要体现在其论说文中,此类文章通常说理详密、论证深入,有些作品完全可与柳文相颉颃,柳有《天说》,刘有《天论》;柳有《非国语》,刘有《因论》。

刘禹锡、柳宗元的诗歌有何相同与不同?

刘禹锡、柳宗元的诗歌有何相同与不同?
中唐诗人,字梦得,有“诗豪”之称。
一.刘禹锡的民歌体竹枝词和杨枝词,是他被贬逐的二十三年间,受民风淳朴的巴山楚水之地民谣俚曲影响而创作的独具特色的作品。
二.这些作品注意吸收民间口语,学习民歌悠扬婉转的情调,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如《竹枝词二首》“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请”。以七绝写民歌体诗,前两句保持了七绝声律谐婉的特点,后两句则吸收了民间传唱的竹枝词曲调凄凉怨慕的特点,有采用谐声双关、重迭回环等艺术手法。
1、刘禹锡、柳宗元的诗歌有何相同与不同?
参考答案:刘禹锡、柳宗元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穷僻荒远的贬所度过的,所以抒写内心的苦闷、哀怨,表现身处逆境而不肯降心辱志的执着精神,便成为他们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但二人风格又有不同:(1)刘禹锡性格倔强刚毅,善化低回哀婉之音为慷慨激越之韵,因而诗中常常表现出高扬开朗的精神和豪健雄奇的风格。擅长近体,大都简捷明快,风调俊爽,哲理与诗情渗透其中;柳宗元性格激切、执着,面对沉重的人生忧患,很难解脱出来,诗作大都染上浓郁的幽清悲凉色彩。作品于淡泊中呈现出幽怨冷峭的风格。(2)刘禹锡最有代表性的是咏史怀古诗,表现了他对历史、人生沉思后的感悟,有一种隽永的历史和人生的沧桑感,不仅有相当的深度和力度,而且耐人涵泳。柳宗元成就最高的是山水诗,构思精巧,意境清新,情致深婉,处处流露出孤寂凄婉的情绪,显示出其清峻高洁的人格,苏轼概括为“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总的说来,刘诗昂扬,柳诗沉重;刘诗外扩,柳诗内敛;刘诗气雄,柳诗骨峭;刘诗风情朗丽,柳诗淡泊简古
简述刘禹锡咏史诗的特点。
中唐诗人,字梦得,有“诗豪”之称。他的咏史诗在他的诗歌中占的分量不大,艺术上却极精湛:
一.他的咏史诗多为登临历史遗迹的怀古之作,借古喻今。

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对比作文

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对比作文

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对比作文
哎,说起柳宗元和刘禹锡这两个大文豪,咱们四川娃儿也得来摆摆龙门阵,看看他们两爷子(这里指两位大家,非字面意思)在咱们心头是咋个样的。

首先说柳宗元,他啊,就像是咱们四川深山里头那股子清泉,清冽又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寒意。

他的诗文,读起来就像是走在雨后的青石板路上,湿漉漉的,又带着泥土和花草的清新。

柳宗元遭贬谪之后,写的那些个《永州八记》,简直就是把个人的苦闷和自然的美丽揉到了一起,让人看了既心疼又佩服。

咱们四川人讲究个“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柳宗元这遭遇,愣是把苦日子过成了诗,不简单!
再来说说刘禹锡,他就像是咱们四川坝子里头那火辣辣的太阳,热情奔放,不拘小节。

刘禹锡的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气势磅礴,就像咱们吃火锅一样,热辣辣的,直抵人心。

他那个“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多豁达,多乐观!就算是被贬了,也照样能笑对人生,这种精神头儿,咱们四川人看了,那是打心眼儿里佩服。

把柳宗元和刘禹锡放一块儿比,就像是咱们四川的麻辣火锅和清汤寡水的豆花饭。

一个热烈奔放,一个清新脱俗;一个是在逆境中找寻希望的光芒,一个是在困苦中品味生活的甘甜。

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味。

但说到底,都是咱们中华文化里头的瑰宝,都值得咱们细细品味,好好学习。

所以说嘛,不管是柳宗元的深沉还是刘禹锡的豪迈,都是咱们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咱们四川人,就得有这份包容心,啥子都尝一尝,啥子都学一点,这样咱们的日子才过得有滋有味,对吧?。

柳宗元和刘禹锡天人关系思想比较

柳宗元和刘禹锡天人关系思想比较
论》 )
认为 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变化和发展 , 与阴阳两种相反性质
的气 的 相互作 用 密 切相 关 。 刘 禹 锡继 承苟 子 以来 的 唯 物主 义 自然观 , 且 补 充 了柳 宗 并
气, 万物 自生” 《 ( 自然篇》 。 )
认 为 天和 地都 是无 意 志 的 自然 的 物质 实体 , 宙万 物 的 运 宇 动 变 化和 事物 的 生成 是 自然无 为 的结 果 。 为 万物 是 由于 物质 认
错 而 功 。(天 对 > 《 ) 阴 阳也 是 因元 气 的变 化发 展 而 产生 的 , 后 又 由 阴 阳二气 然
的“ 吁炎 吹冷 , 错 而 功 ” 进 一 步 产 生 了 丰 富 多彩 的世 界 万 交 而
义 。 一种 意 义是 指与 地相 对 的天 , 可 以说是 ‘ 质 之天 ’第 第 这 物 。 二种 意 义 , 是指 自然 界 及其 规律 , 可 以说是 ‘ 这 自然 之天 ’第 三 。 种 意义 是像 一 般宗 教所 说 的上 帝 , 可 以说 是 ‘ 宰之 天 ’ 这 主 。第 四个 意 义是 像 有些 唯心 主 义哲 学家 所说 的宇 宙 精神 , 可 以说 这 是 ‘ 志之 天 ’第 五 个 意义是 像 有些 唯心 主 义哲 学家 所 说 的宇 意 。 宙 的道 德原 则 , 这可 以说 是 ‘ 德之 天 ’ ‘ 道 或 义理 之天 ’ f 然 。”聊 而 这 五个 意 义 的 区别 , 在古 代 经 常是 分 不 清 的 , 种 意 义 之 间 各 存在 某 种联 系 。而在 柳 宗元 和刘 禹锡 的哲 学 思 想 中 , 们 所 说 他 的天 就是 指 “ 自然之 天 ” 。他们 主张天 是 由元 气组 成 的 。
各 自的观 点进 行 了交 流 。

【唐朝历史】张传玺对柳宗元和刘禹锡唯物主义思想的论述

【唐朝历史】张传玺对柳宗元和刘禹锡唯物主义思想的论述

【唐朝历史】张传玺对柳宗元和刘禹锡唯物主义思想的论述
历史
唐代对唯物主义思想有较大贡献的是柳宗元和刘禹锡。

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

他认为,宇宙没有起点,也没有极限,天地未分之前,只有元气,天地既分之后,元气充塞其间。

天地、元气、阴阳都是物质的,都没有意志,不可能赏功
罚祸。

向天呼号,希望它进行赏罚,希望得到它的怜悯,都是非常荒谬的。

他反对君权神授思想,指出帝王“奉命不于天,于其人”。

他指出社会历史的发展遵
从着不以人们的主观心愿为迁移的客观必然之势,表示历史的发展“非圣人意也,势也”。

但是柳宗元的唯物论是不彻底的,他崇信佛教,其思想中有明显的唯心主义成分。

刘禹锡(772―842年)字怀古,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他进一步积极探索天与人的关系。

指出天与人各存有其特点,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天与人“交相大胜,还相用”。

人虽无法干涉自然界的职能和规律,但却可以利用和改建自然。

他还认为,当是非颠倒,法制不行,赏罚不明时,人们对不合理现象找不到解释,就
不得不把一切归之于天命,神就是由人在这种情况下创造出来的。

刘禹锡的唯物论也是不
彻底的,他也和柳宗元一样崇信佛教。

(Lizier张传玺主编:《通俗易懂中国古代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一首比较深刻的 政治抒情诗,诗人把朝廷的腐败同自己的不幸 遭遇结合到一起来写,表白了自己为朝廷革除 弊政的忠心和勇气。
诗的前四句:忠而受贬。叙述议论,简洁明 快、慷慨激昂。
后四句:蓝关示湘。宕开一笔,以写景叙事 来曲致己意,凄楚悲凉,感情基调为之一变, 全诗开阖起伏、沉郁顿挫。
潮州韩文公祠柱联: 辟佛累千言,雪冷蓝关,从此儒风开海峤 到官才八月,潮平鳄渚,于今香火遍瀛州
பைடு நூலகம்
迁移拓展
比较韩诗与柳诗,理解“昌黎《蓝关 》诗,见忠愤之气。子厚柳州诗,多哀怨 之音” 。
韩愈
柳宗元
柳宗元和他的《江雪》
刘禹锡的创作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