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与柳宗元的生死之交
刘禹锡写给柳宗元的悼亡诗
刘禹锡曾写过一首纪念柳宗元的悼亡诗,名为《忆昨与故人》。
全诗如下:
忆昨与故人,湘江岸头别。
我马映林嘶,君帆转山灭。
马嘶循古道,帆灭如流电。
千里江蓠春,故人今不见。
这首诗表达了刘禹锡对柳宗元的深深怀念和沉痛哀悼。
诗中描绘了他们分别时的情景,以及“我”对“故人”的深深眷恋和怀念。
诗中的“马嘶”、“帆灭”、“古道”、“流电”、“江蓠春”等景象,既描绘了离别的悲凉和时光的无情,又表达了诗人对逝去友人的无尽哀思。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与刘禹锡同为唐顺宗永贞年间革新派干将。
他才华横溢,著作等身,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刘禹锡和柳宗元在政治上有着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在文学上也有着深厚的友谊和互相扶持的情谊。
因此,刘禹锡在柳宗元去世后写下这首悼亡诗,表达了对好友的深深怀念和哀痛之情。
文学常识刘禹锡柳宗元
文常资料柳宗元与刘禹锡的生死之交刘禹锡与柳宗元有很多共同之处。
在政治上,两人一起参与永贞革新,并肩战斗。
在创作上,两人诗文俱佳,趣味相投,相互唱和。
甚至在生活经历上,二人也有不少相似之处。
他们一起进京应试,同榜登进士第。
接下来,同朝为官,一起共事。
后又因革新失败双双一贬再贬。
共同的志向,共同的趣味,共同遭遇,使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他们不仅在顺境时相互支持,相互砥砺。
在天涯沦落,生死未卜的逆境当中,二人的真絷友谊更加巩固,也更加牢固。
他们的友谊,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柳二人同时遭贬,一人贬官朗州,一人贬官永州。
他们忍受着事业上的失败和空间上的分离,不断地诗文往来,互相促进。
其间,柳宗元和身居要职的好友韩愈之间曾展开一场哲学论战,柳宗元作《天说》陈述自己的观点,刘禹锡作《天论》三篇对柳宗元进行策应和声援。
刘禹锡的散文成就受到柳宗元的重视,柳宗元的童话和寓言创作,同样被刘禹锡所推重。
在患难的岁月里,是纯真的友谊、共同的志趣给了他们以鼓励,给了他们以支撑,给了他们以勇气。
十年后,当他们先后结束贬官生涯聚会长安之时,真是感慨万千,悲喜交集。
一个人一生的黄金时间能有几个十年啊!刘禹锡在《阙下口号呈柳仪曹》中不禁感叹:“铜壶漏水何时歇,如此相催即老翁。
”然而,十年的分别只换来短暂的聚首,很快,他们又双双被贬。
而且离长安的距离更遥远,条件也更艰苦。
柳被贬柳州,刘被贬到更远在贵州的播州。
此时,刘禹锡来京仅一年多时间,而柳宗元则刚刚到达不久。
柳宗元虽然对自己的境遇非常失望,但考虑到刘禹锡有八十岁的老母亲需要随身奉养时,几次上书朝廷,要求和刘禹锡对换,后经友人帮助,才将刘禹锡改贬连州。
自长安南下连州和柳州,有一大段的路途相同,因而这一次刘禹锡与柳宗元是结伴南行的,一路上自然遍游诸景,诗酒相依。
从江陵下长江、入洞庭、逆湘江,至衡阳,柳宗元仍须乘船取道湘江西去柳州,刘禹锡则需策马跨山南下连州。
他们之间的情谊早已亲逾兄弟,好像也预感到这一次如生离死别,故彼此依依不舍,几度唱和。
刘柳的生死之交
I U I 谁 禹 锡 是 被 他 的 称 铁 作 杆 “ 诗 朋 豪 友 ” , 他 为 人 豪 放 洒 脱 , 交 友 遍 天 下 , 但 要 说 那就是柳宗元了。 元都是 倒霉蛋,因为 卷入政 治斗争, 屡次被发派到 当时偏远 荒芜的地方当官。都说患难见真情,这个一点 J L a C 假。有一次两人又 同时被贬谪,柳宗 元要去柳州 ,而刘禹锡要去 播州 ( 今贵州省遵 义市 ) ,柳 宗元知道 后非常难 过。因为当时播州 比
柳州更为荒 凉, 被认 为是穷山恶 水之地。他说 : “ 播州不是 人住的地方,
刘梦得 ( 刘禹锡)还 有母 亲要奉养 ,我实在不忍心他去那里。 ”于 是,
柳 宗 元上书 皇帝,请求 和 刘 禹锡调 换地 点,让刘 禹锡 去柳 州 ,自己 去更穷闲的播州 。朝廷这 才打发刘 禹锡 去了连州 ( 今广东连州一 带) ,
由此呵见,两人确实是患难 同当,亲如兄弟。
两人 在衡 阳依依惜别 ,互相题诗 相赠,柳宗元说 “ 皇恩若 许归田 去,晚 岁当为临舍 翁” ,如果 皇帝允许让 我们 回去种 田,我想和你当
【课外阅读】人生知己斯世同怀
【课外阅读】人生知己斯世同怀伯牙子期,千古知音。
而在唐代文学史上,柳宗元和刘禹锡也是一对难得的知己。
贞元九年(793年)春,20岁的柳宗元和好友刘禹锡同时进士及第,从此他们步入官场,开始接触朝臣官僚,了解官场情况,并关心参与政治。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柳宗元和刘禹锡共同参与了以王叔文革新派为首的“永贞革新”运动。
这次革新运动虽只有半年时间便宣告失败,但却是一次震动全国的进步运动,打击了当时专横跋扈的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利国利民,顺应了历史的发展。
柳宗元与刘禹锡是这场革新的核心人物,被称为“二王刘柳”。
革新失败后,“二王刘柳”和其他革新派人士都遭贬。
柳宗元贬至永州任司马,刘禹锡则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
在贬谪期间,柳宗元和刘禹锡虽天各一方,却书信不断,在政治斗争中互进退,互相支持,在思想上互有影响,在文学上互相切磋。
他们不仅在地方上为百姓造福,在文学和书艺上也各有建树。
柳宗元和刘禹锡虽然都不以书法名世,但都工于书法。
年轻时拜皇甫阅门下学习书法,深得皇甫阅书法真传。
柳宗元对魏晋以来的名家名期目标制帖浸淫颇深,自诩“蚤好观古书,家所蓄晋、魏时尽牍甚具,二十年来,偏观长安贵人好事者所蓄,殆无遗焉。
”他擅写正书,还工隶书、草书。
刘禹锡曾称赞柳宗元的书法“箧盈草、隶、架满文篇,钟索继美,班杨差肩”。
他们在临书过程中互相探讨,互相促进,刘禹锡有“近来渐有临池兴,为报元常欲抗行”句,柳宗元答曰:“劝君火急添功用,趁取当时二妙声。
”俩人以此形容书艺欲追比卫瑾、索靖。
柳宗元还赠送刘禹锡砚台一个,刘禹锡为此作《谢柳子厚寄叠石砚》诗一首。
刘禹锡在京城时就是有名的才子,以诗文著名,亦善书。
遭贬后还是笔耕不辍,其《书论》一篇,认为书为六艺之一,批判了“书足以记姓名而己”,无视书法的艺术价值,把书法等同于文字的观点。
这在当时引起了较大的轰动。
十年后,柳宗元再贬至柳州,刘禹锡则贬连州。
柳宗元贬到柳州后,由于长期的贬滴生涯,生活上的困顿和精神上的折磨,健康状况越来越坏,四年后便怀着一腔悲愤离开了人间。
关于刘禹锡的经典故事:刘禹锡和柳宗元那段不曾被辜负的友情
关于刘禹锡的经典故事:刘禹锡和柳宗元那段不曾被辜负的友情刘禹锡的母亲在生他之前,做了一个梦,梦见大禹给她送儿子来,所以孩子一出生,就给他取名叫“禹锡”,字“梦得”。
刘禹锡是独子,天资聪颖,也很好学。
十九岁游学长安,二十一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了进士。
刘禹锡与白居易一样,都是咏史的高手,他的《乌衣巷》、《石头城》、《西塞山怀古》等,为后世中国文人增加了感悟历史的情怀。
下面带您了解下刘禹锡的故事。
古时的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曾经是三国吴、东晋以及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六朝的古都。
刘禹锡始终对这个六朝古怀有憧憬,在他还没有到过金陵的时候,有友人将自己写的五首咏金陵古迹的诗给他看,他便乘兴和了五首诗,其中一首就是《乌衣巷》。
《乌衣巷》曾博得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的赞叹,是刘禹锡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
三国时期,乌衣巷曾是东吴孙权禁卫军的驻地,士兵都穿着黑色的衣服,所以这里也被叫作乌衣营。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晋代的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在“乌衣营”安了家,就把这里改名为“乌衣巷”。
这里曾是高门士族的聚居区,门庭若市,人山人海。
此后,王家和谢家逐渐发展壮大,贤才辈出。
这两个家族的成员要么做了大官,要么就是大学问家,我们耳熟能详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大文豪“谢灵运”就是这两家的后代。
但是,繁华易逝,到了隋朝,经历了多次战火的洗礼,王、谢两家不仅逐渐衰败,乌衣巷也被战争所破坏,昔日的繁华街巷变为了一片废墟。
诗人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从对乌衣巷的感慨中回到了现实,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
“旧时”两个字,赋予了燕子历史见证人的身份,燕子秋天飞去,春天回来,见证了乌衣巷的衰败和时事的变迁。
刘禹锡这首诗的最大特点就是怀古,怀古就是利用古时的人和事来暗示或讽刺现状。
他用朱雀桥、乌衣巷,王谢之家的古今对比,表现盛衰无常,贵贱也无常。
伍耀良:《祭柳员外文》翻译
伍耀良:《祭柳员外文》翻译柳宗元死后,祭文不计其数,写得最感人的是哪篇呢?我以为当属刘禹锡的《祭柳员外文》。
可惜网络上迄今没有该文的白话翻译。
我不揣浅薄,决定自已动手丰衣足食。
译前,先说几点。
一.为什么之前刘禹锡称柳宗元为柳柳州,《祭文》称柳员外?刘禹锡与柳宗元是同事、朋友加战友,关系非同一般。
话说柳宗元死前四年,他们哥俩一起被再贬两广,从长安结伴向南逶迤而行。
且行且珍惜。
到了衡阳不得不分手了,柳宗元一连写了三首诗赠刘禹锡,刘也回了三首。
奇怪的是两人诗的标题中,柳宗元称刘为“刘员外”,刘禹锡则称柳为“柳柳州”,有什么不同吗?他哥俩都当员外郎那阵,正是永贞革新如火如荼、人生理想闪耀的时光,也是最遭后来的唐宪宗、宦官记恨的时候。
柳宗元这时有意突出“员外郎”,就是耿耿于怀,不忘那场改革,不忘初心。
刘禹锡显然更稳妥一些,他不久前那首长安观桃花诗即惹了祸。
虽然柳宗元还未到任,还是称“柳柳州”吧。
所以,等到柳宗元死后,刘禹锡才在祭文中称柳宗元最显赫最在意的职务。
韩愈、皇甫湜等人写的祭文也称“柳员外”。
他们觉得这是对死者最大的尊重。
反正人死为大,谁被刺激了也没辙。
何况皇帝老儿唐宪宗跟着也死了,更没辙。
唐代员外郎相当于现在某部的副司长(副厅级),有人说副司长?才多大的官啊。
要知道柳宗元刘禹锡当副司长时才30岁出头,而且接近中枢,参与机要,成天在皇帝宰相跟前晃悠,多拉风啊。
想想我们在这个年纪时的处境,唉,别提了。
二.刘禹锡为柳宗元写了几篇祭文?除《祭柳员外文》外,还有第二、第三篇。
写完本篇后几个月,即公元820年七月初十,柳宗元归葬故里万年。
刘禹锡携带柳宗元大儿子周六前往参加丧礼,又写了《重祭柳员外文》,这是第二篇。
内容除应有的哀悼外,主要汇报后事落实情况以及各朋友的热心义举。
与第一篇撕心裂肺相比,多了一分理性。
第三篇,是刘禹锡替李程(字表臣)写的《为鄂州李大夫祭柳员外文》。
这个李程,李氏皇族出身,是一个充满了传奇和争议的人物。
文档:刘禹锡和柳宗元的莫逆之交
刘禹锡与柳宗元的莫逆之交自古有文人相轻之说,那么文人之间是否也存在这么深厚的友谊呢?刘禹锡与柳宗元的友谊就常让后人夸赞和艳羡,能拥有他们那般真挚的友谊确实难得。
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与柳宗元同年进士及第,从此相识而成莫逆之交。
安史之乱后,李唐王朝已是一个民不聊生、朝不保夕的颓废朝廷,刘禹锡、柳宗元等为了匡扶大唐社稷,救生民于水火,一起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团。
贞元二十一年正月,顺宗即位,王叔文集团当政,于永贞元年(805年)实行了变革运动——“永贞革新”。
当时王叔文、王伾实行改革的时候,因触犯到宦官与藩镇的利益,不但为一批宦官痛恨,还为不少大臣所贬义和反对。
到了唐宪宗即位,大伙纷纷攻击“二王”。
支持王叔文改革的八个官员,也都被看作是王叔文的同党。
仅仅半年,革新便惨遭失败,宪宗下诏书把八个官员一律降职,派到边远地方当司马(官名),历史上把他们和王叔文、王伾合起来称作“二王八司马”。
柳宗元和刘禹锡便是“八司马”之一,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被贬的行进途中,又接到朝廷的圣旨,加贬刘禹锡为朗州司马,加贬柳宗元为永州司马。
随后,还下诏规定:“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
”从此,“刘柳”跌至政治漩涡的深渊,也让两人年轻时“励材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的理想一步步走上破灭。
为此,柳宗元曾在《冉溪》一诗中不由自主地感叹道:“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
风波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
缧囚终老无余事,愿赴湘西冉溪地。
却学寿张樊敬侯,种漆南园待成器。
”两个人分别在朗州和永州一住就是十年。
元和十年,一个好消息终于从天而降,当年的“八司马”除了韦执谊、凌准已死于任上,其余六人都被一纸诏书召回京城,重新委派工作。
刘禹锡和柳宗元终于又回到了长安。
一次,刘禹锡应友人之邀,在京城里有一座有名的道观叫玄都观赏桃花。
过了十年的贬谪生活,再次回到长安,刘禹锡看到玄都观里新栽的桃花,很有感触,于是便写了一首诗《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刘禹锡和柳宗元莫逆之交的典故
刘禹锡和柳宗元莫逆之交的典故刘禹锡和柳宗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们之间有一个著名的典故,即“莫逆之交”。
这个典故源于刘禹锡曾在柳宗元的帮助下获得进士科举的机会。
柳宗元当时是刘禹锡的辅导教师,他帮助刘禹锡提高文学修养,为他的考试做出了巨大贡献。
刘禹锡在后来的考试中获得优异成绩,并以此获得了官职。
因此,刘禹锡和柳宗元之间的友谊被称为“莫逆之交”,意思是两人之间的友谊非常牢固,不会因为任何原因而破裂。
这个典故常常被用来形容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和互相扶持的情感。
1/ 1。
刘禹锡与柳宗元的千古友情
刘禹锡与柳宗元的千古友情中唐时期的两位大诗人刘禹锡和柳宗元,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
他们不但才学比肩,盛名相当,而且他们还是同舟共济的挚友,他们的友情故事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
刘禹锡柳宗元此二人有着相同的经历,同年中举,少年得意,名满京城,又一起参与永贞改革,改革失败又一起被贬。
贬谪自然是痛苦的,熬了十年,好不容易赶上皇帝心情不错将他们招回来,刘禹锡却作死地写了首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这首诗充满了讽刺意味,把它意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你们这帮当权的官员有什么好得意的,还不都是老子走了之后才被提拔的。
这样的诗写出来引发了众怒,不满刘禹锡的大臣纷纷向皇帝说他坏话,说得多了,皇帝自然也对他不满,于是把他和柳宗元贬了出去。
柳宗元被刘禹锡连累,非但没有责怪刘禹锡,在得知自己被贬柳州,刘禹锡被贬播州后,反而含泪为他求情,说:“播州不是人可以居住的荒蛮之地,刘禹锡家有老母亲,我不忍心他陷入危难之中,愿用自己的柳州与刘禹锡的播州对换,就算罪加一等,也死而无憾。
”在他极力争取下,刘禹锡被改到了连州。
在去任职的路上,他们互相唱和,尽显真挚的情谊,如: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柳宗元《重别梦得》弱冠同怀长者忧,临岐回想尽悠悠。
耦耕若便遗身老,黄发相看万事休。
——刘禹锡《重答柳柳州》他们荣辱与共,苦乐相随,并约定晚年一同归隐,再做邻居。
然而,此二人有着大相径庭的心态、性格甚至诗风。
从下列两首诗便可以看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柳宗元《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把秋天写成春天,这是何等的乐观?把春天写成秋天,这又是何等的悲观?正因为这两种极端的心态,导致他们之后有了完全不同的命运。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刘禹锡、柳宗元两人不同的人生际遇”导写及范文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刘禹锡、柳宗元两人不同的人生际遇”导写及范文【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贬任朗州司马,曾写下《秋词二首》,其一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柳宗元谪到永州后,曾写下《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元和十四年(819),朝廷召柳宗元回京。
只可惜柳宗元多年抑郁,重病在身,无法上路。
这年十一月他在悲愤交加中于柳州郁郁而终。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调回洛阳,仕途相对顺畅,至71岁才去世,而且写出了《酬乐天扬州初逄席上见赠》等大量传世名作。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文题解析】: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提供了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柳宗元两人不同的人生际遇。
其中重点突出了《秋词》《江雪》两首诗歌。
刘禹锡的《秋词》历来为后人称道。
诗人改变了古来悲秋的志士失志的实质,认为秋日完胜春朝。
因而针对所谓的秋天寂寥之感,来歌颂秋天的生机和美好,意在告诉人们即使在人生的秋天,也要像振翅高举的鹤,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宏图。
体现了不屈志士的顽强的奋斗精神。
柳宗元的《江雪》描绘了天地间纤尘不染、万籁无声,一翁独钓江雪的画面,看似清高孤傲,少了些许烟火气,实则写险恶的环境压迫,并没有把他压垮。
而我们人生的理想志趣恰恰在于坚守,在于一种执著的精神。
此诗表达了诗人那种脱离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逸情操。
因此理应从精神层面上加以领会,认识到这是人生境界中的精神高地,不应认为柳宗元向往离群索居的生活,不然就失之偏颇了。
从二人贬谪后的经历看,可以引发我们对人生的思考,在面对人生的失意和磨难时,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继续自己的人生之路?刘禹锡的经历告诉我们要不惧艰险、奋发有为,柳宗元的诗歌启发我们困境中自然要有一方精神净土,支撑人生。
《刘柳情谊》文言文
1. 刘禹锡与柳宗元者,情谊甚笃也。
二人之才,如双龙戏珠,耀于当世。
昔时同朝为官,每有政令之议,皆相视一笑,心有灵犀。
观其朝堂之态,若伯牙子期之遇于弦音,此非知己而何?如某次大议,众人纷争,刘柳二人则互视,即明彼此之意,其默契如此。
2. 刘柳之谊,坚若磐石。
其于困境之中,相互扶持之状,感人至深。
柳宗元遭贬,刘禹锡闻之,如自身陷苦厄,急往慰之。
其情之真,可比桃园结义之刘关张。
刘禹锡之言,如暖春之阳,照柳宗元之心。
彼时,柳氏感怀,涕零而谢,此等情谊,世间罕有。
3. 刘禹锡、柳宗元二人,以文会友,情谊如水乳交融。
其诗文往来,若飞鸟传书,情意在字里行间。
柳之文,清幽如林中之泉;刘之诗,豪放若江上之风。
二者相交,诗文互赏,如良匠遇美玉,爱不释手。
尝有柳作一文,刘见之,赞不绝口,仿若得世间奇珍,此乃知己之赏也。
4. 刘柳情谊,恰似繁星耀于夜空,璀璨夺目。
二人同游山川,所到之处,皆留佳话。
观其游时之乐,如孩童戏于园囿,无拘无束。
或临清流而赋诗,或倚古木而谈天,其情之欢,可令旁人羡煞。
有一回,二人于溪边,见鱼跃而欢,相视大笑,此乐何极。
5. 刘禹锡与柳宗元之交,为患难之交也。
政治之波,如狂风暴雨,欲摧其志,然二人之谊,稳如泰山,不为所动。
柳氏有难,刘氏援手;刘氏遭厄,柳氏亦不离不弃。
此非真友乎?若同舟之人,遇浪而共撑,何惧风雨。
恰似二人被贬之时,相互鼓励,望有再起之日。
6. 刘柳之好,如春花与秋月,各有其美,又相得益彰。
刘禹锡之豪放,似骏马奔腾;柳宗元之沉静,若深潭映月。
二者相处,取长补短,情谊日深。
如论学之时,刘之观点如烈日,柳之见解似清风,二者交织,学问益进,其情在切磋中愈浓。
7. 柳宗元与刘禹锡者,情谊之厚,可穿时空而不朽。
虽岁月如刀,割不断其情丝。
二人分离之时,思念如藤,缠绕于心。
每有书信至,皆如珍宝。
若恋人之盼归,其情之切,动人心弦。
犹记柳在远方,得刘书,展而读之,泪湿眼眶,此乃深情也。
8. 刘柳二人,情谊若酒,越陈越香。
柳宗元与刘禹锡:同行贬谪路
柳宗元与刘禹锡:同行贬谪路带着年迈的母亲上路文/谢青桐一、柳宗元和刘禹锡,曾经共同在公元793年的春天,在长安科举应试中同榜考中进士,而二人也算是他乡遇故知。
那一年,刘禹锡21岁,柳宗元20岁。
唐顺宗永贞元年,王叔文、王丕掌权,革新朝政,任用一批文人出身的政治家。
这次革新维持了146天,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王丕、王叔文被杀,这些身为文人政治家的“八司马”全部遭贬。
“八司马”当中,有两个就是柳宗元和刘禹锡。
柳宗元本为朝廷重臣,顷刻间如同羁囚,幽囚恶地,志向远大却被强行剥夺。
生命有如一叶孤舟,一苇断蓬,被强行驱逐到一个令人惶惑的炎瘴之地。
永州之贬,一贬就是十年。
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7岁的老母。
柳宗元的母亲卢氏,出身于著名的士族范阳卢姓,但家道早已没落。
柳宗元少时,正值安史之乱,柳宗元的父亲携家小汇入逃亡的人流,逃到南方。
在南方,一度生计艰难薪米无着。
柳宗元的母亲为了供养子女,常常自己忍饥挨饿。
功名的朝不保夕和仕途的祸福难测让这个母亲没有享受多少人生苦尽甘来的宽慰。
永州地处湖广交界,当时甚为荒僻,人烟稀少。
被贬永州后,由于生活条件恶劣,到永州未及半载,老母卢氏便离开了人世。
这对柳宗元的打击是巨大的,母亲一生操劳将自己养大,自己没能让她享上一天的福,却受自己的连累客死异乡。
柳宗元在萧瑟的永州仰天长叹,可是他又能如何呢?在儒者的心中,母亲是神圣至上的,可道与良知也是神圣至上的呀。
按照儒家的义理精神和家国理想,这明明是一个可以兼顾的取舍,可中国的社会历史总是把一个原本可以兼顾的取舍变成了不可兼得的取舍,并残酷地将之摆放在知识分子面前,让他们用别无选择的方式进行选择。
于是,自小深得母亲教诲的中国儒家文人选择了道义,母亲的目光悲悯却又坚韧,是深明事理的博大情怀。
他们在那种目光的赞许与激励下,一次次带着羸弱的母亲上路了,纵使风雨交加,天寒地冻,也不管山穷水尽,前路漫漫。
年迈的母亲们也一道谪居到穷山僻野之地,陪着儿子去“独钓寒江雪”,陪着他们忍受“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的被放逐的命运。
柳宗元的朋友圈:为朋友情谊和刘禹锡交换职位
柳宗元的朋友圈:为朋友情谊和刘禹锡交换职位一生挚友刘禹锡刘禹锡是柳宗元一生不相离弃的挚友,他们年青时相识,同一年中科举,同在御史台为官共事,后来又一起因参加永贞革新遭贬,一直到柳宗元死,他们始终书信往来。
同命相连,同喜同悲,情同手足,不离不弃。
柳宗元死后,刘禹锡代为抚养子嗣。
两人之间的苦乐之声,至今还在时空里回荡。
我在这里想说一件具体的事例和大家一起分享。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正月,柳宗元忽然接到朝廷诏书,召八司马等人进京。
这让贬居十年早已心灰意冷的柳宗元猛然间激起了一阵惊喜。
一路跋山涉水,这年二月,柳宗元回到了京城长安。
可来到京城后不久,一件不经意的事情让柳宗元等人的命运又陡然逆转。
这年三月,刘禹锡邀请柳宗元等人去京城里的玄都观看花。
触景生情,刘禹锡随意作《元和十年,自郎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诗中唱道:“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诗的后两句是开玩笑的话,他讥讽那些靠排挤自己得到提拔的朝臣,“语涉讥刺”,轻蔑那些新贵象满园桃花一样,不值一顾。
没想到这激怒了宪宗和旧派朝臣,在京城引起了一场风波。
八司马随即又被贬放到“五谷不毛处”。
韩泰为漳州刺史,柳宗元为柳州刺史,韩晔为汀州刺史,陈谏为封州刺史。
刘禹锡观花诗是让柳宗元等人再次被贬出京城的导火索,他也为此被放置最远的播州。
播州在今天的贵州遵义,当时异常荒凉,是个人口不足五百户的小州。
刘禹锡有八十岁老母,同去必就死地,分离也是死别。
面对此情此景,柳宗元做出了让世人惊叹的举动。
柳宗元要与刘禹锡交换地方,他说:“播非人所居,而梦亲在堂,万无母子俱往理。
”危难之时才见朋友真情,世上能冒死救友者古有几人,足显柳宗元为人的高风亮节。
这时御史中丞裴度伸出援手,刘禹锡才改贬去连州做刺史。
人生的事往往都是性情使然。
刘禹锡不是柳宗元内敛的性格,也不是韩愈任情使性的人,可他也是率性而为的书生。
十四年后,刘禹锡又一次回到京城。
探索:柳宗元和刘禹锡的至深友情
探索:柳宗元和刘禹锡的至深友情探索:柳宗元和刘禹锡的至深友情柳宗元是在安史之乱后的第十年出生的,刘禹锡比他大一岁。
在公元793年的时候,那个时候柳宗元21岁,刘禹锡22岁,两个人同时中举,同一年,他们都被分配了工作,都在京兆府做事,也就是从这里开始了他们的友情。
进入仕途之后没几年,这两个人就分别凭着自己的才华,都在长安获得了一定的名气,于是他们俩被同时并称为刘柳。
没过多久,他们又在同一年都被派进了中央御史台工作,这两个文豪还在同一个部门,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个人的三观思想都是非常一致的,他们都是站在改革一方的那个时候,有一场变革叫做永贞革新,而这两个人全部都参加了。
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一次改革,他们也开始了自己的坎坷一生。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想要改革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所以只经过了几个月,这场革新就失败了。
于是刘禹锡和柳宗元就被罚了,刘禹锡被贬到了朗州,柳宗元被贬到了永州。
刘禹锡和后来的苏东坡性格是非常相近的,两个人性格都非常的开朗,所以他被贬到湖南之后,倒是也落得一个清闲自在,但是柳宗元就不一样了,这个人性格非常内向又拘谨,到永州之后没有半年的时间,母亲就因为水土不服而去世了。
柳宗元刚去了永州的时候并没有买办房屋,只是住在寺庙里面,因为那个时候他还心存幻想,觉得自己可以回到朝堂之上,可是他们被贬的一年之内,朝廷曾经下发了三次文书,让他们断了回京的念想。
这之后,柳宗元才开始慢慢的劝慰自己,就既来之则安之吧。
后来柳宗元就在永州买了一块土地,把它改名为愚溪。
也就是在愚溪附近,他写下了非常著名的《永州八记》。
柳宗元写出了非常多的山水游记和山水诗,人们都觉得可能这些山水能够慰藉这个孤单的灵魂,以为他会像欧阳修一样,即便是被贬官也依然能够开怀大笑,但是他不是欧阳修,也不是苏东坡,甚至连自己的好友刘禹锡都比不上。
即便他每天混迹在山水当中,但是,始终放不下自己的心怀抱负。
他写了溪居,以为自己能够安然的待在这山水风景之中,但事实上他做不到。
为君扶病上高台——柳宗元与刘禹锡
为君扶病上高台——柳宗元与刘禹锡
佚名
【期刊名称】《学苑教育》
【年(卷),期】2012(000)023
【摘要】柳宗元任柳州刺史,刘禹锡任播州刺史。
柳宗元听到刘禹锡被贬播州,凄然泪下,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刘禹锡,他说:播州不是人住的地方,梦得还有白发老母相随,“吾不忍梦得之穷”,于是“请于朝”,愿将自己所去的较近的柳州与刘禹锡交换,“虽重得罪,死不恨。
”刘禹锡随后改任连州刺史。
【总页数】1页(P96-9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为君扶病上高台——柳宗元与刘禹锡 [J],
2.为君扶病上高台——柳宗元与刘禹锡 [J],
3.《孤鹜已远》连载为君扶病上高台--柳宗元与刘禹锡 [J],
4.《孤鹜已远》连载为君扶病上高台——柳宗元与刘禹锡(三) [J],
5.为君扶病上高台——柳宗元与刘禹锡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刘禹锡与柳宗元的生死之交
刘禹锡与柳宗元的生死之交刘禹锡与柳宗元的生死之交导语:唐代时期,刘禹锡与柳宗元是非常有名的诗人,并且两人是一对好朋友,在政治和思想上有着许多共同的观点。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刘禹锡与柳宗元之间的生死之交,欢迎阅读!刘禹锡与柳宗元有很多共同之处。
在政治上,两人一起参与永贞革新,并肩战斗。
在创作上,两人诗文俱佳,趣味相投,相互唱和。
甚至在生活经历上,二人也有不少相似之处。
他们一起进京应试,同榜登进士第。
接下来,同朝为官,一起共事。
后又因革新失败双双一贬再贬。
共同的志向,共同的趣味,共同遭遇,使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他们不仅在顺境时相互支持,相互砥砺。
在天涯沦落,生死未卜的逆境当中,二人的真絷友谊更加巩固,也更加牢固。
他们的友谊,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柳二人同时遭贬,一人贬官朗州,一人贬官永州。
他们忍受着事业上的失败和空间上的分离,不断地诗文往来,互相促进。
其间,柳宗元和身居要职的好友韩愈之间曾展开一场哲学论战,柳宗元作《天说》陈述自己的观点,刘禹锡作《天论》三篇对柳宗元进行策应和声援。
刘禹锡的散文成就受到柳宗元的重视,柳宗元的童话和寓言创作,同样被刘禹锡所推重。
在患难的岁月里,是纯真的友谊、共同的志趣给了他们以鼓励,给了他们以支撑,给了他们以勇气。
十年后,当他们先后结束贬官生涯聚会长安之时,真是感慨万千,悲喜交集。
一个人一生的黄金时间能有几个十年啊!刘禹锡在《阙下口号呈柳仪曹》中不禁感叹:“铜壶漏水何时歇,如此相催即老翁。
”然而,十年的分别只换来短暂的聚首,很快,他们又双双被贬。
而且离长安的距离更遥远,条件也更艰苦。
柳被贬柳州,刘被贬到更远在贵州的播州。
此时,刘禹锡来京仅一年多时间,而柳宗元则刚刚到达不久。
柳宗元虽然对自己的境遇非常失望,但考虑到刘禹锡有八十岁的老母亲需要随身奉养时,几次上书朝廷,要求和刘禹锡对换,后经友人帮助,才将刘禹锡改贬连州。
刘禹锡因好友柳宗元(字子厚,773~819)“以播易柳”的提议和鼎力相助,得到唐宪宗的格外开恩,改授连州。
苦命基友刘禹锡与柳宗元
苦命基友刘禹锡与柳宗元这两人都是年少成名的天才,年龄相近的学霸,性格截然不同。
但两人却经历了极为相似的人生,就像麦芒掉进针眼里一样凑巧了。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在唐朝诗坛上并称“刘柳”的刘禹锡和柳宗元的故事。
贞元九年,两人同时中举,柳宗元21岁,刘禹锡22岁,同年两人被共同分配工作,没几年两人便凭借出色的才华与能力,在长安名声大振,“刘、柳”就此而得,两人呢,都是文学豪杰,还是同事,在思想观点上也十分相同,便成了惺惺相惜的好朋友。
唐朝当时发生了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两人更是同时站在了改革的一方,加入了永贞革新的队伍中,就此开启了相同的坎坷人生。
短短半年,改革便失败了。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当司马,刘禹锡则被贬到朗州,好不容易熬了十年,两人才被召回长安。
可板凳还没有坐热,由于敌对势力的仇视,两人又几乎同是再次被贬。
这两个难兄难弟的人生啊,可以说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
而这样的人生际遇下呢,柳宗元和刘禹锡却因性格的差异,展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心态,柳宗元的性格是向内的,就连讽刺也是,暗戳戳的指桑骂槐,把情绪压抑在心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的一腔报国热血,为什么却遭到如此的打击,他没有酣畅淋漓的哭,或者针锋相对的骂。
他的情感是内敛的,如《小石潭记》中写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情感太沉重,最终被常年心思郁结所伤,半生凄苦的柳宗元,四十七岁卒于柳州任所。
而刘禹锡的性格则是外向张扬的,即使被贬也不改其旷达,不痛快了就指着对方鼻子骂,白居易的评价刘禹锡说啊,“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也难怪刘禹锡世称“诗豪”,被贬朗州十年,也没改其豪放本色,“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你们牛什么,要不是我十年前被贬,哪有你们被提拔的机会。
说完,然后就又被贬了,看来他倒是无所谓,心态是真好。
他住着漏风漏雨的破草屋,却整了一首千古名篇《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明。
伍耀良:《祭柳员外文》翻译
伍耀良:《祭柳员外文》翻译柳宗元死后,祭文不计其数,写得最感人的是哪篇呢?我以为当属刘禹锡的《祭柳员外文》。
可惜网络上迄今没有该文的白话翻译。
我不揣浅薄,决定自已动手丰衣足食。
译前,先说几点。
一.为什么之前刘禹锡称柳宗元为柳柳州,《祭文》称柳员外?刘禹锡与柳宗元是同事、朋友加战友,关系非同一般。
话说柳宗元死前四年,他们哥俩一起被再贬两广,从长安结伴向南逶迤而行。
且行且珍惜。
到了衡阳不得不分手了,柳宗元一连写了三首诗赠刘禹锡,刘也回了三首。
奇怪的是两人诗的标题中,柳宗元称刘为“刘员外”,刘禹锡则称柳为“柳柳州”,有什么不同吗?他哥俩都当员外郎那阵,正是永贞革新如火如荼、人生理想闪耀的时光,也是最遭后来的唐宪宗、宦官记恨的时候。
柳宗元这时有意突出“员外郎”,就是耿耿于怀,不忘那场改革,不忘初心。
刘禹锡显然更稳妥一些,他不久前那首长安观桃花诗即惹了祸。
虽然柳宗元还未到任,还是称“柳柳州”吧。
所以,等到柳宗元死后,刘禹锡才在祭文中称柳宗元最显赫最在意的职务。
韩愈、皇甫湜等人写的祭文也称“柳员外”。
他们觉得这是对死者最大的尊重。
反正人死为大,谁被刺激了也没辙。
何况皇帝老儿唐宪宗跟着也死了,更没辙。
唐代员外郎相当于现在某部的副司长(副厅级),有人说副司长?才多大的官啊。
要知道柳宗元刘禹锡当副司长时才30岁出头,而且接近中枢,参与机要,成天在皇帝宰相跟前晃悠,多拉风啊。
想想我们在这个年纪时的处境,唉,别提了。
二.刘禹锡为柳宗元写了几篇祭文?除《祭柳员外文》外,还有第二、第三篇。
写完本篇后几个月,即公元820年七月初十,柳宗元归葬故里万年。
刘禹锡携带柳宗元大儿子周六前往参加丧礼,又写了《重祭柳员外文》,这是第二篇。
内容除应有的哀悼外,主要汇报后事落实情况以及各朋友的热心义举。
与第一篇撕心裂肺相比,多了一分理性。
第三篇,是刘禹锡替李程(字表臣)写的《为鄂州李大夫祭柳员外文》。
这个李程,李氏皇族出身,是一个充满了传奇和争议的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禹锡与柳宗元的生死之交
刘禹锡与柳宗元有很多共同之处。
在政治上,两人一起参与永贞革新,并肩战斗。
在
创作上,两人诗文俱佳,趣味相投,相互唱和。
甚至在生活经历上,二人也有不少相似之处。
他们一起进京应试,同榜登进士第。
接下来,同朝为官,一起共事。
后又因革新失败
双双一贬再贬。
共同的志向,共同的趣味,共同遭遇,使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他们不仅在顺境时
相互支持,相互砥砺。
在天涯沦落,生死未卜的逆境当中,二人的真絷友谊更加巩固,也
更加牢固。
他们的友谊,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柳二人同时遭贬,一人贬官朗州,一人贬官永州。
他们忍受着事
业上的失败和空间上的分离,不断地诗文往来,互相促进。
其间,柳宗元和身居要职的好
友韩愈之间曾展开一场哲学论战,柳宗元作《天说》陈述自己的观点,刘禹锡作《天论》
三篇对柳宗元进行策应和声援。
刘禹锡的散文成就受到柳宗元的重视,柳宗元的童话和寓
言创作,同样被刘禹锡所推重。
在患难的岁月里,是纯真的友谊、共同的志趣给了他们以
鼓励,给了他们以支撑,给了他们以勇气。
十年后,当他们先后结束贬官生涯聚会长安之时,真是感慨万千,悲喜交集。
一个人
一生的黄金时间能有几个十年啊!刘禹锡在《阙下口号呈柳仪曹》中不禁感叹:“铜壶漏
水何时歇,如此相催即老翁。
”
然而,十年的分别只换来短暂的聚首,很快,他们又双双被贬。
而且离长安的距离更
遥远,条件也更艰苦。
柳被贬柳州,刘被贬到更远在贵州的播州。
此时,刘禹锡来京仅一
年多时间,而柳宗元则刚刚到达不久。
柳宗元虽然对自己的境遇非常失望,但考虑到刘禹
锡有八十岁的老母亲需要随身奉养时,几次上书朝廷,要求和刘禹锡对换,后经友人帮助,才将刘禹锡改贬连州。
刘禹锡因好友柳宗元字子厚,773~819“以播易柳”的提议和鼎力相助,得到唐宪宗
的格外开恩,改授连州。
自长安南下连州和柳州,有一大段的路途相同,因而这一次刘禹
锡与柳宗元是结伴南行的,一路上自然遍游诸景,诗酒相依。
从江陵下长江、入洞庭、逆湘江,至衡阳,柳宗元仍须乘船取道湘江西去柳州,刘禹
锡则需策马跨山南下连州。
他们之间的情谊早已亲逾兄弟,好像也预感到这一次如生离死别,故彼此依依不舍,几度唱和。
歧路在前,柳宗元年纪小刘禹锡一岁,先作《衡阳分路
与梦得赠别》: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此诗似含规劝之意,虽为老友,或子厚对梦得累及自身获贬恶州的《挑花诗》不以为
然吧,刘禹锡似有所悟,答诗《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曰: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岐。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为答友情,梦得“有所思”,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老友的观点。
子厚又作《重别梦得》: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岁晚当为邻舍翁。
子厚之诗,有相互鼓励、友情永续之意。
对此,梦得以《重答柳柳州》相酬:
弱冠同怀长者忧,临岐回想尽悠悠。
耦耕若便遗身老,黄发相看万事休。
不过,梦得重提二人年少时曾立下忧国之志,对形势的估计,似比子厚较为乐观。
相
伴千里,终有一别,柳子厚再作《三赠刘员外》:
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
今日临岐别,何年待汝归?
诗似是对自己以往的经历作总结。
刘梦得以《答柳子厚》相赠:
年方伯玉早,恨比四愁多。
会待休车骑,相随出罻罗。
因柳宗元体弱多病,刘禹锡善解人意,并未再提出新的话题,费劳神思,大家挥泪惜别,各奔任所。
自长安至衡阳,一路上这样的情节并不是第一次,但这是最后一次,也是他们相互面
对的绝唱了。
五年后,刘禹锡扶慈母灵柩北归,在衡阳得柳宗元在柳州病逝的凶信,遂作《重至衡阳伤柳仪曹并引》,对前事悲叹不已。
其诗引言云:
“元和乙未岁,与故人柳子厚临湘水为别,柳浮舟适柳州,余登陆赴连州。
后五年,
余从故道出桂岭,至前别处,而君没于南中,因赋诗以投吊。
”诗曰:
忆昨与故人,湘江岸头别。
我马映林嘶,君帆转山灭。
马嘶循故道,帆灭如流电。
千里江篱春,故人今不见。
刘禹锡得授连州,而其时连州的社会环境条件比柳州要好得多,我们不难想象,刘、
柳于路咏叹山水,吊古论今,感怀身世,切磋诗艺,他们之间的友谊会升华到一个什么样
的高度。
我们现在基本可以确定,刘禹锡出长安至连州,一路上不停地吟咏,仅编入诗集
的就有二十多首。
如刘禹锡作《题淳于髡墓》,柳宗元则有《善谑驿和刘梦得酹淳于先生》相和,诗酒之间,两个人在途中有所耽搁,也是情之所发,理之所至矣。
刘禹锡辞别柳宗元,过郴州,越桂岭,孤独南下,抵达连州任所。
长期贬谪生活的打击和艰苦环境的摧残,使柳宗元的身体受到很大的损害,健康状况
非常不妙。
到元和十四年,当皇帝终于良心发现准备召回柳宗元时,他已于这年十月五日
含冤长逝,年仅四十七岁。
身后,四个孩子都还未成年。
柳宗元临死前,遗书刘禹锡,并
将自己的全部遗稿留给他。
这时,年近九十的母亲刚刚去逝,护送灵柩路过衡阳的刘禹锡,接到柳宗元去世的噩耗,悲痛万分,伤心欲绝。
他立即停下来为柳宗元料理后事,写了《重至衡阳伤柳仪曹》
诗以寄托哀思。
后又两次写《祭柳员外文》,并为其整理遗稿,编纂成集,同时介绍他的.生平和成就。
柳宗元的一个儿子,也由刘禹锡收养。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