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呼吸道感染的中西医诊疗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规范(标准版)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规范一、疾病概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系指自鼻腔至喉部之间的急性炎症的总称,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
90%左右由病毒引起,细菌感染常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
本病四季、任何年龄均可发病,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雾滴,或经污染的用具进行传播。
常于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如受寒、劳累、淋雨等情况,原已存在或由外界侵入的病毒或/和细菌,迅速生长繁殖,导致感染。
本病预后良好,有自限性,一般5-7天痊愈。
常继发支气管炎、肺炎、副鼻窦炎,少数人可并发急性心肌炎、肾炎、风湿热等。
临床表现1.急性起病。
2.早期有咽部不适、干燥或咽痛,继之出现喷嚏、流涕、鼻塞、咳嗽。
3.可伴有头痛、发热、声音嘶哑、乏力、肢体酸痛、食欲减退。
4.鼻、咽、喉明显充血、水肿,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
鉴别诊断:注意与急性传染病如麻疹、脊髓灰质炎、脑炎、脑膜炎、肺炎、肾综合征出血热及钩端螺旋体病等前驱症状鉴别。
治疗原则1.病因治疗、2.对症治疗、3.一般治疗、4.并发症治疗。
用药原则1.轻症病人口服板蓝根冲剂、复方感冒灵、蓝芩口服液、清开灵等及对症治疗为主。
2.有中度发热的病人可肌肉注射病毒唑或双黄连注射液。
3.合并细菌感染者口服复方新诺明或肌注青霉素治疗,高龄及病情严重者可以静脉使用1~2代头孢菌素类,过敏者可以选用喹诺酮类。
4.早期应用干扰素,可快速产生细胞抗病毒作用,使临床情况好转;可以使用免疫增强剂。
疾病描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系指自鼻腔至喉部之间的急性炎症的总称,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
90%左右由病毒引起,细菌感染常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
症状体征注意发热、头痛、咽痛、喷嚏、鼻塞、流涕、咳嗽、咳痰等症状。
体检:注意上呼吸道局部炎症改变及眼部表现。
注意心音强弱及心律有无异常。
疾病病因注意受凉、淋雨等诱因,有无感冒流行及与感冒患者接触史。
诊断检查1.血象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2.胸部X线检查以排除肺部疾病。
3.鉴别诊断注意与急性传染病如麻疹、脊髓灰质炎、脑炎、脑膜炎、肺炎、肾综合征出血热及钩端螺旋体病等前驱症状鉴别。
门诊常见病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门诊常见病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中西医结合治疗在门诊常见病症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中西医结合治疗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结合中西医的优势,综合运用各种治疗手段,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介绍常见病症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及其优势。
一、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是门诊中最常见的病症之一。
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诸如中药汤剂、针灸等,具有清热解毒、散寒止痛的疗效。
而西医常常采用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道感染可以充分发挥中药的疗效,同时利用现代医学的科学技术,快速控制感染病情。
比如,可以通过中药汤剂来缓解症状,同时西医抗生素可以有效杀灭致病菌。
这样的联合治疗既能缓解病症,又能减少对抗生素的依赖,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二、消化系统疾病在门诊中,胃炎、胃溃疡、胆囊炎等消化系统疾病也是较为突出的问题。
中医注重调理人体内部的气血运行,传统的中药治疗方法已被证实对消化系统疾病有显著疗效。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方,草药的使用灵活多样。
结合西医的内窥镜技术和药物治疗,可以快速准确地了解病变情况,并采用中医药进行调理。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疾病的复发。
三、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常见于门诊。
中医认为糖尿病主要与脾胃虚弱、气血失调有关,因此采用中医的辨证论治方法对糖尿病进行治疗具有独特优势。
中医强调调理气血、扶正祛邪,通过中药的应用来改善患者的整体体质。
同时,西医的药物治疗,如口服降糖药、胰岛素等,可以对病情进行有效控制。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可以综合利用中医药的调理作用,同时控制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四、高血压高血压是门诊中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
中医认为高血压多由肝火上炎、肝阳上亢或肝肾阴虚等导致。
中医可以通过针灸、中药等方式来疏肝散火,平衡人体内部的阴阳,达到降低血压的效果。
西医常常采用降压药物的方法进行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可以更好地控制病情,同时减少药物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西医对上呼吸道感染的看法
中西医对上呼吸道感染的看法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指鼻腔到咽喉之间炎性的总称,是临床中十分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也被称之为上感,其发病率在70%--80%左右,主要由病毒引起,少数是由细菌或支原体引起.。
其中从中医学角度分析,上呼吸道感染通称为伤风、感冒,主要划分为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两种类型.。
中西医结合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是中医和西医对上呼吸道感染有着不同的看法.。
下文则从多个方面进行了简单论述.。
1、病因方面从西医上分析,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由病毒所引起的,细菌感染常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并且该疾病会在任何年龄段发病,还可通過飞沫进行传播,当患者受寒、劳累、淋雨之后也会出现感染现象.。
在发病机制上是因为患者机体以及呼吸道防御功能降低,存在于呼吸道或者侵犯呼吸道的病毒与细菌会迅速繁殖引发疾病,对于老幼体弱患者而言,会极易引发鼻窦炎等疾病.。
根据临床证明得知,有80%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引发的,主要是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其中以溶血性链球菌为主.。
其次是流感嗜血杆菌,偶尔会见革兰阴性杆菌.。
从中医辨证角度分析,主要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咽痛咳嗽为临床表现,就目前而已,中医学对该疾病有较为明显的论述,其中本病的发生与受惊、劳累等多种因素关系密切,多因风邪乘人体御邪能力不足时,侵袭肺卫皮毛所致,其主要病理为肺卫失宣气道不利.。
随季节不同时令之寒热,温燥等外邪,亦常兼夹为病.。
若体弱正虚者,又可缠绵不愈.。
特别是婴幼儿童,体虚者患本病称为易感儿童.。
中医病机为肺脾气虚所致.。
本病属中医学“伤风”、“感冒”、“夕感咳嗽”等范围.。
2、治疗方面西医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主要遵循对症处理的基本原则,就目前而言,临床当中所采取的大多数抗感冒药为复方,主要起到解热镇痛、抗過敏,抗鼻冲血,包括乙酰氨基酚、双酚伪麻片、盐酸伪麻黄碱复方药剂,其中,如果患者出现细菌感染,则要根据病原菌的不同选择抗菌药物,较为常见的有青霉素、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以及氟喹诺酮类.。
中西医结合治疗孕妇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观察
t o ms [ J ] . Ar c hⅥ me n s Me n t He a h h, 2 0 0 9 , ( 1 2 ) : 1 1 3 — 1 2 O .
[ 3 3 张 书芹 , 左津淮 . 产后抑郁症的发病 机制和治疗进展 ( j ] . 精神
医 学 杂志 , 2 0 0 8 ,2 1 ( 5 ) : 7 9 3 .
产后忧郁 的治疗效果优 于传统心理 干预疗法 , 且不会对 患者
造成其他方 面的不 良 影响, 故今后该方 法可 以在 临床 工作 中
加以推广 。
’ 初产妇在经历分 娩后 , 生理 和心 理都会 产生 巨大 变化 , 情绪不稳定 , 加之其 角色发 生改 变 , 容 易 出现产后 抑郁 。大 多数 患者会在产后 的半个月 内发病 , 产后 的 1 个 月症状特别
治疗 和心理 干预 , 其 中药 物治 疗会 给 产妇 和 婴 儿带 来副 作 用; 因此 , 应 首选 心理 干预 。本文 是在传 统 心理干 预治疗 的 基础 上 , 增 加行为 疗法 、 认 知疗法 、 松 弛疗法 、 音乐 疗法等 方 法, 形成综合性干预方案。 卢 晶梅 等研究 结果显 示 ; 护理人 员加 强产前 、 产 中及 产 后 的综合护理干 预能有效 的降低产后抑 郁症 的发 生率 , 对 产 后抑郁症 的预后具 有重要 的临床 意义 [ 5 ] 。王静等研 究结 果 同样指 出进行综 合性护理 干预 , 可以使患 者临床症状得 到显 著改善 ] 。本 文结果 显示两组 患者在 干预前 、 后 比较 E P D S
[ 4 ] 张 咏梅.产后抑郁症相关 因素及预 防策 略[ J ] . 护 士进 修杂 志,
2 01 0, 1 7( 1 2) : 1 6 — 1 7 .
小儿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规范及临床路径
小儿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规范及临床路径(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小儿感冒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1.4-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诸福棠实用儿科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风寒感冒2、风热感冒3、虚证感冒4、兼证:(1)挟惊;(2 )挟滞;(3)挟痰(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为小儿感冒(TCD编码:)2.符合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
3.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的项目: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患儿的病情需要而定,必要时胸部X线片、血生化检测、心、电图检查。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服中药汤剂或煮散剂风寒感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荆防败毒散加减。
风热感冒: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银翘散加减。
虚证感冒:调和营卫。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兼证(1)挟惊银翘散加菊花、钩藤、石决明、蝉蜕。
(2)挟滞解表药加消食导滞之神曲、麦芽、山楂、枳壳、莱菔子、或用保和丸煎服。
(3)挟痰偏于风寒者,加用三拗汤;偏于风热者,加用杏苏饮。
2.辨证使用中成药或中药注射液3.外治法(1)药物穴位敷贴疗法(2)雾化吸入疗法(3)中药敷脐(4)中药灌肠(5 )拔罐疗法4.护理:辨证施护。
儿科4种中医诊疗方案
儿科中医优势病种中西医诊疗方案目录1.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2.感冒(急性咽喉炎)诊疗方案3.支气管肺炎诊疗方案4.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西诊疗方案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咽喉粘膜、粘膜下组织和淋巴组织的急性炎症,它通常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可单独发生,亦常继发于急性鼻炎、急性鼻窦炎、或急性扁桃体炎。
作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一部分,其多发于冬春两季。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儿科杂志》2009年1月刊(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学分会)制定小儿感冒临床诊断指南:(1)病史:常在气候骤变,冷暖失调,或与感冒病人接触,有感外邪发生。
(2)主要症状:以发热、恶风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等。
感冒如有兼证者,可见咳嗽加剧、喉间痰鸣;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嗳腐吞酸、大便不调;烦躁不宁、惊惕抽风等表现。
(3)主要体征:常见咽部干燥、灼痛,咽部黏膜,呈急性弥漫性充血、肿胀。
特殊类型感冒:疱疹性咽峡炎可见咽部充血,咽腭弓、悬雍垂、软腭等处有2~4 mm大小的疱疹。
(4)辅助检查:血常规检查,病毒感染者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细菌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
2.西医诊断标准:(1)轻症:无热或低热,有鼻塞、流涕、喷嚏、咽疼、声音嘶哑、轻咳等症状。
一般经3-4天或十余日痊愈。
(2)重症:全身症状较重,高热、流涕、鼻塞、咽及扁桃体充血,有黄色或白色渗出物,咽壁及附近可见疱疹溃疡。
婴儿常有呕吐腹泻腹痛等,起病时可高热惊厥。
(3)辅助检查:血常规检查,病毒感染者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细菌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
(二)证候诊断1.风寒感冒证: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清涕,喷嚏,咳嗽,痰稀白易咯,面色白,头身痛,口不渴,咽无红肿疼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
2.风热感冒证:发热,恶风,有汗或少汗,鼻塞,流浊涕,喷嚏,咳嗽,痰稠色白或黄,面色红赤,哭闹不安或烦躁不宁,头痛,口渴,咽红肿痛,小便黄赤,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
中西医结合治疗上呼吸道感染42例观察
其他 对 症 治疗 。观 察 组 4 例 在 与 对 照 组 治疗 相 同的基础 上 加 中药 口服 , 2 疗程 7天 。结 果 : 总有 效 率观 察组 9 . %、 2 9 对
照组 8 .% , 16 两组 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 0 0 ) P< .5 。观察组改善症状 、 温恢复正常、 体 咳嗽 及咽痛 消失时 间均比对照组
邓 海 燕
( 西北 海 市人 民 医院家床科 , 西 北海 5 6 0 ) 广 广 3 00
[ 中图分 类号 ] S 16 [ 献标识 码 ] [ R 1 . 文 B 文章编 号 ]0 4— 8 4 2 1 )2— 4 0 10 2 1 (0 0 1 8 2— 1
[ 摘 要] 目的 : 观察 中西 医结合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 疗效。方法: 对照组 3 例给 予左氧氟沙星、 8 病毒唑及
显效
7 1 ( 6 7) 1 2. ) 0(6 3
无效
3 7 1 ( ) 7( 8 4 1 )
总有效率
(' 9 △ 9. ) 2 ( 16) 8
病床科患者 , 入院先后分为两组 。观察组 4 按 2例 , 2 男 O 例, 2 女 2例 ; 年龄 5 7 6~ 8岁 , 平均年龄 6 . 8 8岁 ; 病程 1 ~ 4天 。对照组 3 8例 , 1 男 9例 , 1 女 9例 ; 年龄 5 7 6~ 9岁 , 有发热 ( 体温超过 3 . ) 咳嗽 , 8℃ 、 咳痰 , 喷嚏 , 鼻塞 , 鼻涕 , 咽痛 , 头痛 , 身酸 全
中西结合治疗反复发作性上呼吸道感染93例
・
3l ・ 5
中西结合治疗反复发作性上 呼吸道感染 9 例 3
谢 嘉 嘉 彭俊 杰 林 国彬 曾小玲 叶仁 群
广 东 省 深 圳 市 宝 安 中医 院( 东 深 圳 5 8 3 ) 广 1 1 3
上 呼 吸 感 染 ( T ) 由病 毒 、 菌 和 支 原 体 感 染 引 起 , UR I 多 细 临 床 较 为 常见 , 患者 主 要 症 状 为发 热 、 嗽和 卡 他 症 状 。 反 复 发作 咳 性 U T 多 因 各 种 原 因导 致 的患 者 免 疫 功 能 低 下 引起 . 1 多 RI 临床
表 2 两组 综合 疗 效 比 较 ( ) n
1 6例 反 复 发作 性 U T 患 者 , 机 分 为 两组 。观 察 组 9 例 , 8 R I 随 3 男 性 4 7例 , 性 4 女 6例 ; 龄 4 7 年 ~ 6岁 , 均 ( 7 0 1 . ) ; 程 平 4 . _ 1 0岁 病 4+ 7 3 1d - 6 。中 医 辨证 为 外 感 风 寒 5 3例 , 外感 风热 4 0例 。对 照 组 9 3 例, 性 5 男 1例 , 性 4 女 2例 ; 龄 5 7 年 ~ 7岁 , 均 ( 49 _ 06 ) 平 4. + . 0 1 0 23 不 良反 应 治 疗 期 间 两 组均 未见 明显 不 良反应 。 -
见于儿童, 且混 合 感 染 多 见 。 院采 用 中西 医结 合 治 疗 反 复 发作 我
性 U T 取得 满 意 疗 效 。 现报 告 如 下 。 RI
1 资 料 与 方法 11 临 床 资 料 选 取 我 院 2 0 . 0 9年 1月 一 0 0年 6月 收 治 的 21
中西医结合科实习医生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疾病的方法与效果
中西医结合科实习医生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疾病的方法与效果中西医结合科作为一种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法,逐渐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和欢迎。
作为一名实习医生,我在中西医结合科的实习经历中,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疾病的方法与效果进行了总结。
以下是我的实践经验和心得,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疾病的方法1. 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是常见的疾病之一,中西医结合治疗可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综合运用中医药和西医药物治疗。
比如,对于辨证为风热袭表的患者,可以采用青黛颗粒搭配退热药物进行治疗。
对于辨证为风寒郁肺的患者,则可以应用温肺化痰中药配合抗生素进行治疗。
2. 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可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舌脉情况,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法。
对于辨证为胃气上逆的患者,可以采用四君子汤加减进行治疗。
对于辨证为胃湿热蕴结的患者,则可以应用胃舒颗粒搭配西药进行治疗。
3. 高血压高血压是现代社会常见的慢性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可采用综合调理的方法,综合运用中医针灸、中药和西医药物进行治疗。
对于辨证为肝肾阴虚的患者,可以采用六味地黄丸加减配合降压药进行治疗。
对于辨证为肝阳上亢的患者,则可以应用天台乌鸡白凤丸搭配西药进行治疗。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疾病的效果在实际的临床实践中,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疾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例,我的观察发现,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症状,缩短病程。
对于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多数患者在持续治疗一段时间后出现明显的缓解,症状减轻。
而在高血压的治疗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具体效果仍然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实践验证。
每个患者的情况各不相同,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合理的药物搭配和辨证施治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
外感发热中医临床路径一、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外感发热(TCD编码为:外感热病类BNW,感冒病:BNW010,时行感冒病BNW011,外感高热:BNW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编码:J06.903)或流行性感冒(ICD-10编码:J11.15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第9版(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临床常见证候:风寒束表证风热犯表证暑湿袭表证卫气同病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外感发热(TCD编码为:外感热病类BNW,感冒病:BNW010,时行感冒病BNW011,外感高热:BNW020)和上呼吸道感染(ICD-10:J06.903)/流行性感冒(ICD-10:J11.151)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内伤发热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3)心电图。
(4)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痰培养、咽拭子培养、血培养、血清病毒抗体、心肌酶谱、传染病相关检查等。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中西结合治疗分析
分为西医组和 中西结合纽 ,各 7 例 。西 医组采用 5 l %葡萄糖+ 头孢 唑啉 滴注,口服左旋咪唑;中西结合组在次基础上给予清开灵,
比较 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结合组总有效率为 9 . %,西医组总有效率为 8 .2 57 7 5 %,比较有 统计 学意 义 ( < .5 ;结合 组退热 、 9 P O0 ) 头痛 、咽痛和扁桃体肿 大起效 时间和恢复正常时 间优于西 医组 ,比较有 统计学意义 ( < . P O0 o结论 :中西结合治疗小儿上呼吸道 5 感 染效果确切 ,而且恢复时间更快,更适合 小儿治疗 。
【】 德 怀 . 西 医 结 合 治 疗 急 性 上 呼 吸 道 感 染 【 . 明 中 医 , 0,31) 2李 中 J光 ] 2 8 (2: 0 2
18—95 9418
中医认为本病 的发 生主要 是感受风 、寒 、暑、湿 、燥 、火 入淫之邪,邪客于肺卫所致 。d JJ 常不足 ,腠理 空虚 ,卫外 ,D4 J  ̄ 不固l。并且肺主皮毛 ,L鼻为其窍。当气候变化冷热 失常 时, 4 J I
现 代 药理 实验 研 究 证 实 板 蓝 根 、金 银 花 具有 一 定 的抑 制 作 用 , 比如 金 银 花 能 够 抑 制 金 黄 色 葡 萄 球 菌 、 白色 葡 萄 球 菌 、肺 炎杆 菌 等 。通 过 中 西 结 合 能 够 使 疗 效 更 佳 。而 且 本 组 研 究 也 发 现 ,中 西 结 合 组疗 效 、症 状 改 善 时 间和 恢 复 时 间 均 快 于 单 纯 采 用 西 药 组 ,再 次 证 明 中西 结 合 治 疗 效 果 更 佳 。
.
一 一 一 一 -
ta t n e t n o h lr n i ei t g a i eme ii e r c f ci f i e t e r t d cn i o c d n h n v
中西医结合治疗上呼吸道感染160例
阿维 A胶囊是 第 二代 维 A酸 类药 物 , 活性 成份 为依 其 曲替酸 , 该药 具有调节 表皮 细胞分 化和 增殖 等作用 , 进上 促 皮细胞恢复正常并 产生抗 炎 和免疫 调节作 用 。低剂 量有
免疫刺激 的作用 , 高剂量有免疫抑制作用 、 炎作用 , 抗 并能抑
4月至 20 09年 4月在广东湛江市 龙 门卫 生院行上 呼吸道 感染治 疗 的 10例 患者 随机分 为治疗组 (0 6 10 例) 和对 照组 ( 0例) 6 。治疗 组使用 中 医药 联合氧 氟沙星治 疗 , 照组 仅用氧 氟沙 星注射 液静 脉滴 注。 对 治疗前后作血尿常规 、 肾功能及胸片检查等 , 肝 统计总体疗效 。结果 例, 两组 比较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0 0 ) P< .5 。结论 治 疗组治愈 6 2例 (2 0 , 6 . %) 显效 2 例 ( 80 ) 进步 4例 (. % ) 无效 6例( . % ) 对 照组 治愈 3 8 2.% , 40 , 6O , 2例 , 效 1 显 2例 , 进步 2例 , 效 1 无 4 应用 中医药联合氧氟沙星治疗 上呼吸道感染 , 疗效 良好 , 且无明显肝肾毒性 , 安全性好。 【 关键词】 中医 中药 ; 氧氟沙星 ; 呼吸道感染 ; 上 中西 医结合治疗
口干、 黏膜干裂脱屑 、 皮肤干燥瘙痒 , 一般均 能忍受 。对照 组 有 4例 ( .6 ) 现疣 体红斑、 60% 表 灼热感 , 并伴有轻度 的瘙痒 , 患 者 能 耐 受 , 后 消 失 , 发 现 明显 副 反 应 , 有 患 者 均 能 1周 未 所
完 成治疗。 3 讨 论
扁平疣是 由人体乳头瘤 ( P 一、0 2 、1型感染 引起 HV )3 1 、8 4 的皮肤损害 , P属于 D A病毒 , 体在免疫功能低下 易患 HV N 人
常见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研究
常见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研究中西医结合诊疗是目前世界各国都在推广的一种医疗方式。
中西医各有其优势,因此将两者结合起来,能够更好地为病患提供治疗方案。
在常见疾病的治疗中,中西医结合诊疗也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下面就来探讨一下中西医在哪些常见疾病的治疗中可以起到协同作用。
一、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病症,而造成高血压的原因也有很多种,如情绪、饮食不当等等。
对于高血压的治疗,中西医结合诊疗可以更好地帮助患者控制病情。
在西医方面,药物控制是其中的主要手段,而中医则依靠针灸、推拿、中药等方式来缓解病情。
通过两者之间的结合,我们可以有效地控制高血压的血压值,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二、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治疗难度较大。
西医方面,药物治疗是常见的处理方式,而中医则依靠针灸、草药、膳食等手段来治疗。
相比于单一的西医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更好地缓解症状,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并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糖尿病。
三、脑卒中脑卒中是致人死亡和残疾率很高的疾病,对治疗和康复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在治疗中,西医主要是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而中医主要是针灸、草药、推拿等方式。
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我们可以通过中医的逐步调理和西医的手术治疗来帮助患者成功康复。
四、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种常见病症,而其治疗方法也有很多种。
中医主张通过调整身体的自然免疫力来提高身体抵抗力,而西医则主要是通过药物控制病情。
中西医结合诊疗可以更好地综合治疗,减轻病症状,提高自身免疫力,并避免由于药物长期使用而产生的副作用。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诊疗可以为常见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
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治疗方式,患者也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尤其对于需要长期治疗的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更能够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康复体系。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分析
为 病 毒感 染 引起 ,俗 称 “ 伤风” 。起 病 较 急 ,主要 表 现 为鼻 部症 状 , 如喷 嚏 、 鼻塞 、 流 清水样 鼻涕 , 也 可表现 为 咳嗽 、 咽干 、咽 痒或烧 灼感 ,甚 至鼻后滴 漏感 。
2 . 2 急性病毒性咽炎和喉炎
4 . 2 中药治疗
4 . 2 . 1 风 寒 感 冒型 治宜辛 温解表 ,宣肺 散寒 。方用 荆 防败毒散 。本方 以荆 芥 、防风 解 表 散 寒 ; 柴 胡 、薄 荷解 表疏 风 ; 羌 活 、独 活 散 寒 除 湿 ,为 治肢 体 疼 痛 之要 药 ; 川 芎 活 血 散风 止 头 痛 ; 枳
少 汗 ,身 热 ,手 足 心 热 ,头 晕 心烦 , 口干 ,干 咳 少痰 ,鼻 塞流 涕 ,舌红少 苔 ,脉 细数 。
4 治 则 治 法
4 . 1 西药治疗
病情 较重 、发热 者或年 老体弱 者应 卧床休 息 ,忌烟 ,多 饮水 ,室 内保 持 空 气 流通 。 如有 发 热 、头 痛 ,可 选 用 解热 镇 痛 片如 复 方 阿 司匹林 、索 米痛 片 等 口服 。 咽痛 可 用 消炎 喉片含 服 ,局 部雾 化治疗 。
4 . 2 . 2 风 热 感 冒 型 治宜 辛凉解 表 , 宣肺 清热 。方用银 翘散 。本方 以金银 花 、
2 . 3 急性 咽扁桃体炎
病 原体 多为溶 血性 链球 菌 ,其 次 为流感 嗜血杆 菌 、肺 炎 链 球 菌 、葡萄 球 菌等 。起 病急 ,咽痛 明显 、伴 发热 、畏 寒 , 体 温可达 3 9 ℃以上 。 查体 可发 现咽部 明显充 血 , 扁 桃体肿 大 、 充 血 ,表 面有 黄色脓 性分 泌物 。
・
2 8 5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西 医治 疗急 性 上 呼 吸道 感染 主要 用解 热 镇痛 药 、 咳祛 镇 痰 药 、 菌药 和 抗病 毒 药 以及 一 些辅 助 治疗 。 中医 治疗 急 性 抗 上 呼 吸道 感染 是 通 过辨 证施 治 , 诊合 参 , 证求 因 , 定 其 四 审 确 为 外感 风 寒 还是 风 热 等 证 ; 外 还 根 据 经络 、 位 的 方 法 拔 另 穴 罐 、 痧辅 助 治 疗 急性 上 呼 吸 道 感 染 。 经 临 床 观 察 , 医和 刮 中
24 祛 痰药 : . 乙酰 半 胱氨 酸 , 半 胱 胺 酸 的 N 乙酰 化 物 , 为 _ 能 使黏 痰 中 连接 黏 蛋 白肽 链 的二 硫 键 断裂 使 黏 蛋 白分 解 成 小
分子 的肽链 , 痰 的 黏滞 性 降低 易 于 咯 出 , 不 宜 与青 霉 素 、 使 但
头孢 菌 素 混和 , 以免 降低 抗 生 素活 性 。
症状 鼻 塞 、 嚏 、 流 清 涕 、 痒 咳 嗽 、 喷 鼻 喉 口不 渴 、 寒 发 热 、 恶 肢
黏 。取 穴 ; 椎 、 大 曲池 、 中 、 陵 泉 、 三 里 。④ 体 虚 型 : 委 阴 足 症
状气 虚 者 可见 语 声 低 怯 、 短 、 怠 、 虚 者 可 面 色 黄 白、 气 倦 阳 语 言低 微 、 四肢 不 温 、 血虚 者 见 面 色少 华 、 悸 、 晕 。取 穴 : 心 头 气
中 医 治病 讲究 辨 证 施治 , 性 上 呼吸 道 感染 是外 邪 从 肌 急 表 而 人 , 般 用 辛 温解 表 、 凉 解 表 、 一 辛 和扶 正解 表 , 别 适 用 分
于 表 寒证 、 热 证 和虚 人感 受 外 邪 而致 。 表
肟、 头孢 曲松 、 头孢 哌 酮 等一 般 用 于严 重感 染 , 革 兰 阴 性 菌 对
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与中西医治疗
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与中西医治疗【概述】上呼吸道感染是病毒感染于人体,局限于鼻腔及咽喉时的疾病。
部分患者有细菌混合感染,其症状以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喷嚏为主,其发病无性别、年龄、地区、职业之分,是一种最常见的传染病。
一般病势较轻、病程较短、预后较好,其发病率最高,几乎没有人未患过感冒。
本病常继发肾炎、风湿热、副鼻窦炎、中耳炎、急性支气管炎等。
而且易被一些其他急性传染病早期症状所混淆,必须仔细鉴别,以防误诊。
一些素有慢性疾病身体抵抗力较差者,易于罹患本病,且可诱发其慢性病复发呈急性发作,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或慢性肺心病患者因此提高对本病的认识颇有临床意义。
中医对本病有非常详尽的记载,按其感冒亦称“伤风”。
早在北宋《仁斋直指方·伤风方论》中即有论述。
《和剂局方》参苏饮项下指出:“治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稠粘”,首先提出“感冒”病名。
《素问·肯空论篇》说“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
即是对感冒的最早描述。
汉代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有关太阳病的论述,如由于腠理不固,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营卫失于调和,出现太阳表症,而见头痛项强、发热恶寒或恶风、有汗或无汗、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干呕,或伴鼻鸣等症状,脉浮缓或紧等,而用桂枝汤等治表虚证,用麻黄汤治表实证等,这是对感冒的较早辨证论治。
隋代《诸病源候论·风热候》指出:“风热之气,气从皮毛入于肺也……”。
宋·陈无泽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伤风论》中,按六经辨证原则治疗本病,指出:治足太阳膀胱经伤风用桂枝汤;治足阳明胃经伤风用杏子汤;治足太阳胆经伤风用柴胡加桂汤;治足太阴脾经伤风用桂枝加芍药汤;治少阴伤风用桂附汤;治厥阴伤风用八物汤。
至元明清各代医家也都对本病的理法方药有详尽的记述和见解。
以上均为后世治疗本病辨证论治提供了借鉴。
【病因病理】一、西医病因病理(一)病因和发病机制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约有70%-80%由病毒引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呼吸道感染的中西医诊疗
发表时间:2009-08-12T16:50:04.53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21期供稿作者:万红 (哈尔滨市老年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 [导读] 本病简称上感,是指由鼻、副鼻窦、咽和喉所构成的上呼吸道的感染性疾病。
【中图分类号】R2-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1-0168-02 本病简称上感,是指由鼻、副鼻窦、咽和喉所构成的上呼吸道的感染性疾病。
一般病势不重,但常继发支气管炎、肺炎、心肌炎、风湿病等合并症,也可能引起原有疾病的急性发作,如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急性发作等。
根据病因不同分为病毒性与细菌性。
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又分为普通感冒,病毒性咽炎、喉炎,疱疹性咽峡炎,咽结膜热四型。
中医属“伤风”、“感冒”范畴。
该病发生是由于六淫及时行疫毒侵袭人体而致病,但以风邪为主,又随四时之气杂合为病,有风寒、风热、暑湿、秋燥、时行感冒等。
其中以风寒、风热两者多见。
致病因素取决于人的卫气强弱,如果将息失宜,过度疲劳,腠理疏懈,卫气不固,或素体阳虚者,易为外邪所客,内外因相互影响而发病。
风邪入侵的途径为肺系卫表,其病变部位也常局限于肺卫。
而时行感冒,因其感受时邪较重,故全身症状比较明显。
1 临床主症
头痛、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咽痛声嘶、呼吸不畅、咳嗽、便秘或腹泻等。
2 诊断要点
2.1查体见鼻腔粘膜、咽部充血水肿,扁桃体肿大等。
2.2血象病毒性感染时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常增多,有中性粒细胞增多和核左移现象。
2.3 X线检查胸部X线透视正常或肺纹理增强。
2.4病毒和病毒抗体的检测,视需要用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血清学诊断法和病毒分离与鉴定,以判断病毒类型。
2.5细菌培养判断细菌类型,对选择有效抗生素有意义。
3 治疗
3.1中医
3.1.1内服药物(1)风寒感冒:鼻寒声重或鼻痒喷嚏,流涕清稀,痰多稀薄,甚则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肢体酸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主方: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防风、川芎、羌活、独活、柴胡各12g,前胡,枳壳、茯苓、桔梗各10g,甘草6g)。
(2)风热感冒:发热,微恶风寒,或汗出不畅,头痛,鼻塞,涕浊,咳痰黄稠,口干欲饮,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
治法:辛凉解表,清热祛风。
主方:银翘散加减(金银花、板蓝根各30g,连翘15g,牛蒡子、荆芥、竹叶、甘草各10g,薄荷6g,豆豉8g,桔梗12g)。
(3)暴湿感冒:身热、微恶风,汗出,肢体酸痛,头重胀,咳嗽痰粘,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粘腻,胸闷泛恶,小便短赤,大便质稀,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主方:新加香薷饮加味(香蕾、蕾香、佩兰、厚朴、扁豆花各12g,金银花、连翘各15g、薏苡仁、六一散各30g)。
(4)体虚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汗出,气短,乏力,咳嗽,咳痰无力,舌淡苔白,脉浮无力。
治法:益气解表。
主方:参苏饮加减(人参、苏叶、前胡、半夏、茯苓、桔梗各10g,橘红,陈皮,枳壳各12g,葛根30g,木香9g,大枣5枚,生姜3片,生黄芪20g)。
3.1.2外治法(1)体虚者用温肾健脾脐贴膏(吴茱萸、红参、海马、鹿茸、炙甘草以1:5:3:1比例配以香油及凡士林等调制成膏),局部敷贴于神阙穴,胶布敷盖。
(2)感冒咳嗽较剧者用涌泉敷粘膏(白芥子、山栀、桃仁、杏仁各20g,吴茱萸、樟脑各10g,研末,研末,和匀,与鸡蛋清、面粉调成饼状),分粘于双侧涌泉穴,用布包扎,再用热水袋加温片刻。
24小时取下,如不效,再续贴1次。
3.1.3针灸(1)体针:发热较高者针刺十宣、合谷、典池等。
头痛为甚者针刺太阳、头维、列缺等。
(2)穴位注射:①咽痛者于天突穴用鱼腥草注射液2ml作穴作注射。
②高热者,取双侧曲池穴,用柴胡注射液或银黄注射液2~4ml作穴位注射。
(3)针刺拔罐:病人取俯卧位,0.5%碘酊消毒大椎穴,以三棱针点刺放血(挤出1-2滴血为宜),或用毫针针刺,得气后起针,立即拔罐,留罐30分钟,日1次。
对体温较高者,配合针刺双侧曲池穴,强刺激不留针。
风寒、风热感冒者适合。
3.2西医
3.2.1对症治疗(1)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者,给予解热镇痛药如复方阿司匹林0.3~0.5g,日3次。
(2)鼻塞流涕者,口服扑尔敏4mg,日3次。
或给予1%麻黄素滴鼻,1日数次。
(3)声嘶、咽痛者,可用庆大霉素8万U,地塞米松2.5mg,0.9%生理盐水5ml作雾化吸入治疗,日2次。
(4)咳嗽者,用必嗽平16mg,日3次,以祛痰止咳。
或用复方甘草合剂10ml,日3次口服。
3.2.2抗病毒治疗(1)病毒灵0.1~0.2g,日3次。
(2)病毒唑0.3~0.4g,加入5%葡萄糖液250mg中静滴,日1次。
(3)干扰素20万U肌内注射或滴鼻。
3.2.3抗菌治疗根据临床情况,给予复方新诺明、青霉素、头孢菌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