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与睡眠ppt课件
合集下载
小学各年级, 健康睡眠与充足休息,主题班会ppt
免疫系统健康
良好的睡眠有助于增强免疫系统,减少感染和其他疾病的风险。充足的睡眠有 助于小学生的身体健康,让他们更有活力地学习和玩耍。
睡眠对小学生记忆力和学习力的影响
记忆巩固
睡眠有助于巩固记忆,让小学生在第 二天的学习中更加高效。良好的睡眠 习惯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记忆力,从 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注意力与专注力
睡眠时长建议
每晚至少睡8-9小时, 确保白天精力充沛。
睡眠质量
保持安静、舒适的睡眠 环境,避免夜间唤醒。
生活习惯
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 早睡早起,避免熬夜。
如何保证小学生的健康睡眠与
03
充足休息
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
规律作息
小学生应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制定作息计划,并督促他们按时休息和 起床。
床铺舒适
小学生应使用软硬适中的床垫,枕头 高度适中,被子轻柔舒适。床铺的整 洁和舒适有助于孩子更快地入睡和更 好地休息。
避免睡前过度兴奋
避免刺激性活动
小学生睡前应避免过度兴奋的活动,如玩电子游戏、看恐怖片等。这些活动会导致大脑过度兴奋,影响睡眠质量 。
放松心情
小学生睡前可以通过听轻柔的音乐、泡热水澡、做放松练习等方式来放松心情,帮助入睡。家长也可以给孩子讲 故事或陪伴孩子入睡,让孩子感到安心和舒适。
早睡早起
小学生应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晚上不宜超过9点睡觉,早上 7点左右起床。这样可以保证孩子有足够的睡眠时间,有利于 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
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安静舒适
小学生睡觉时应保持安静舒适的环境 ,避免噪音和干扰。家长可以采取措 施,如关掉电视、电脑、手机等设备 ,降低室内光线强度,保持适宜的室 内温度和湿度等。
良好的睡眠有助于增强免疫系统,减少感染和其他疾病的风险。充足的睡眠有 助于小学生的身体健康,让他们更有活力地学习和玩耍。
睡眠对小学生记忆力和学习力的影响
记忆巩固
睡眠有助于巩固记忆,让小学生在第 二天的学习中更加高效。良好的睡眠 习惯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记忆力,从 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注意力与专注力
睡眠时长建议
每晚至少睡8-9小时, 确保白天精力充沛。
睡眠质量
保持安静、舒适的睡眠 环境,避免夜间唤醒。
生活习惯
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 早睡早起,避免熬夜。
如何保证小学生的健康睡眠与
03
充足休息
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
规律作息
小学生应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制定作息计划,并督促他们按时休息和 起床。
床铺舒适
小学生应使用软硬适中的床垫,枕头 高度适中,被子轻柔舒适。床铺的整 洁和舒适有助于孩子更快地入睡和更 好地休息。
避免睡前过度兴奋
避免刺激性活动
小学生睡前应避免过度兴奋的活动,如玩电子游戏、看恐怖片等。这些活动会导致大脑过度兴奋,影响睡眠质量 。
放松心情
小学生睡前可以通过听轻柔的音乐、泡热水澡、做放松练习等方式来放松心情,帮助入睡。家长也可以给孩子讲 故事或陪伴孩子入睡,让孩子感到安心和舒适。
早睡早起
小学生应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晚上不宜超过9点睡觉,早上 7点左右起床。这样可以保证孩子有足够的睡眠时间,有利于 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
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安静舒适
小学生睡觉时应保持安静舒适的环境 ,避免噪音和干扰。家长可以采取措 施,如关掉电视、电脑、手机等设备 ,降低室内光线强度,保持适宜的室 内温度和湿度等。
睡眠教育PPT课件
04
04
健康生活习惯培养
规律作息时间安排
设定固定的睡觉和起床时间
01
尽量保持每天在同一时间入睡和起床,以调整身体的生物钟。
避免熬夜和赖床
02
熬夜会破坏正常的睡眠节奏,而赖床则会影响白天的精神状态
。
合理安排白天活动
03
白天进行适量的活动,有助于提高晚上的睡眠质量。
合理饮食结构调整
控制咖啡因和酒精摄入
过硬。
若长期存在睡眠问题,建议及 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帮助。
职场人士压力释放途径
职场人士应学会合理安排工作时间, 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有助 于缓解工作压力和改善睡眠质量。
工作间隙可进行适当休息和放松,如 做眼保健操、听轻音乐等。
与同事、朋友交流分享工作心得和烦 恼,减轻心理负担。
学生群体时间管理策略
学生应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表 ,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
。
睡前避免过度使用电子产品, 可阅读书籍或听轻音乐放松身
心。
白天学习时间要合理安排,注 意劳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
家长和老师应关注学生睡眠状 况,给予必要的关心和支持。
THANKS
感谢观看
03
04
生理因素
包括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 。
心理因素
如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问 题。
环境因素
噪音、光线、温度等睡眠环境 影响。
生活习惯
饮食、运动、药物使用等生活 习惯对睡眠的影响。
改善睡眠质量策略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改变不良睡眠习惯和思维模式来改善睡 眠。
放松训练
学习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放松技巧。
避免在睡前饮用含咖啡因或酒精的饮 料,以免影响睡眠。
04
健康生活习惯培养
规律作息时间安排
设定固定的睡觉和起床时间
01
尽量保持每天在同一时间入睡和起床,以调整身体的生物钟。
避免熬夜和赖床
02
熬夜会破坏正常的睡眠节奏,而赖床则会影响白天的精神状态
。
合理安排白天活动
03
白天进行适量的活动,有助于提高晚上的睡眠质量。
合理饮食结构调整
控制咖啡因和酒精摄入
过硬。
若长期存在睡眠问题,建议及 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帮助。
职场人士压力释放途径
职场人士应学会合理安排工作时间, 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有助 于缓解工作压力和改善睡眠质量。
工作间隙可进行适当休息和放松,如 做眼保健操、听轻音乐等。
与同事、朋友交流分享工作心得和烦 恼,减轻心理负担。
学生群体时间管理策略
学生应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表 ,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
。
睡前避免过度使用电子产品, 可阅读书籍或听轻音乐放松身
心。
白天学习时间要合理安排,注 意劳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
家长和老师应关注学生睡眠状 况,给予必要的关心和支持。
THANKS
感谢观看
03
04
生理因素
包括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 。
心理因素
如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问 题。
环境因素
噪音、光线、温度等睡眠环境 影响。
生活习惯
饮食、运动、药物使用等生活 习惯对睡眠的影响。
改善睡眠质量策略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改变不良睡眠习惯和思维模式来改善睡 眠。
放松训练
学习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放松技巧。
避免在睡前饮用含咖啡因或酒精的饮 料,以免影响睡眠。
第七章 休息与活动
下完成。
注意事项
• 对有心脏病的患者,在ROM练习时应特别注意观察患者 胸痛、心律、心率、血压等方面的变化
• 护士应结合患者病情,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关节活动的 重要性,鼓励患者积极配合锻炼
• 运动后,应及时、准确地记录运动的时间、内容、次 数、关节的活动变化及患者的反应,为制定下一步护 理计划提供依据
被动运动-腕部过度伸展 被动运动-腕部尺侧偏斜
被动运动-髋关节运动弯曲(直膝式) 被动运动-髋关节运动弯曲(屈膝式)
髋关节外展
髋关节外旋
髋关节内旋
髋关节外旋
踝关节背侧屈
踝关节庶侧屈
踝关节外翻
脚趾屈曲
脚趾屈曲
脚趾伸展
趾部过度伸展
促进睡眠的护理措施
1.满足身体舒适的需要 2.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3.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室温:冬季18~22℃;
夏季:25 ℃左右。湿度:50% ~60%。噪音: 降至最低。合理安排护理工作的时间。
4.合理使用药物: (1)苯二氮卓类:目前最常用的镇静、催眠、抗焦虑药,
如安定(地西泮),利眠宁、硝基安定、舒乐安定等。 ①服药期间,不宜饮酒或同时服用中枢神经抑制药,否则 导致中枢神经抑制。 ②地西泮不与茶叶、咖啡同饮:以免降低药效。 ③吸烟:药物半衰期缩短,降低药效。 ④ 大量长期使用地西泮可产生耐药性、习惯性和成瘾性。 久用突停,出现戒断症状:失眠、兴奋、焦虑、震颤甚至 惊厥。也可发生戒断性精神病。
• 运动前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帮助 患者更换宽松、舒适的衣服,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
注意事项
• 运动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对活动的反应及耐
受性,注意观察有无关节僵硬、疼痛、痉挛及其他 不良反应。 • 对急性关节炎、骨折、肌腱断裂、关节脱位的患者
注意事项
• 对有心脏病的患者,在ROM练习时应特别注意观察患者 胸痛、心律、心率、血压等方面的变化
• 护士应结合患者病情,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关节活动的 重要性,鼓励患者积极配合锻炼
• 运动后,应及时、准确地记录运动的时间、内容、次 数、关节的活动变化及患者的反应,为制定下一步护 理计划提供依据
被动运动-腕部过度伸展 被动运动-腕部尺侧偏斜
被动运动-髋关节运动弯曲(直膝式) 被动运动-髋关节运动弯曲(屈膝式)
髋关节外展
髋关节外旋
髋关节内旋
髋关节外旋
踝关节背侧屈
踝关节庶侧屈
踝关节外翻
脚趾屈曲
脚趾屈曲
脚趾伸展
趾部过度伸展
促进睡眠的护理措施
1.满足身体舒适的需要 2.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3.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室温:冬季18~22℃;
夏季:25 ℃左右。湿度:50% ~60%。噪音: 降至最低。合理安排护理工作的时间。
4.合理使用药物: (1)苯二氮卓类:目前最常用的镇静、催眠、抗焦虑药,
如安定(地西泮),利眠宁、硝基安定、舒乐安定等。 ①服药期间,不宜饮酒或同时服用中枢神经抑制药,否则 导致中枢神经抑制。 ②地西泮不与茶叶、咖啡同饮:以免降低药效。 ③吸烟:药物半衰期缩短,降低药效。 ④ 大量长期使用地西泮可产生耐药性、习惯性和成瘾性。 久用突停,出现戒断症状:失眠、兴奋、焦虑、震颤甚至 惊厥。也可发生戒断性精神病。
• 运动前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帮助 患者更换宽松、舒适的衣服,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
注意事项
• 运动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对活动的反应及耐
受性,注意观察有无关节僵硬、疼痛、痉挛及其他 不良反应。 • 对急性关节炎、骨折、肌腱断裂、关节脱位的患者
睡眠管理ppt课件
酒精:酒精会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干 扰睡眠。
咖啡、茶、可乐等含有咖啡因的饮料 :咖啡因会刺激神经系统,影响睡眠 。
05
特殊人群的睡眠管理
儿童与青少年
01 02
睡眠时长需求
儿童与青少年需要足够的睡眠时间来促进身体和大脑的发育。一般来说 ,新生儿需要每天睡16-20小时,幼儿需要每天睡12-14小时,学龄儿 童需要每天睡9-10小时。
。
睡眠周期的时长
一个完整的睡眠周期大约需要90 分钟。每个周期中,深睡眠和 REM睡眠阶段会交替出现。
睡眠周期与年龄
不同年龄段的人所需的睡眠周期 不同。一般来说,儿童和青少年 需要更多的睡眠时间,而成年人
则相对较少。
睡眠阶段
1 2 3
浅睡眠阶段
这是睡眠的起始阶段,也是最容易被唤醒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身体开始放松,呼吸和心率逐渐 减慢。
饮食建议
睡前避免进食过多难以消化的食物
睡前过饱会导致胃肠负担加重,影响睡眠质量。
适量补充蛋白质
蛋白质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素,适量摄入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多摄入富含维生素B族的食物
维生素B族对神经系统有调节作用,有助于改善睡眠。
控制咖啡因和酒精摄入
咖啡因和酒精会刺激神经系统,影响睡眠。
运动建议
01
02
长期睡眠不足可能导 致肥胖、糖尿病、高 血压等慢性疾病的风 险增加。
长期睡眠不足还可能 导致情绪问题,如焦 虑、抑郁等。
睡眠不足会影响大脑 功能,导致记忆力减 退、注意力不集中等 问题。
02
睡眠基础知识
睡Hale Waihona Puke 周期睡眠周期概述睡眠周期是指从清醒状态进入睡 眠状态,再到清醒状态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浅睡眠、深睡眠和 快速眼动(REM)睡眠三个阶段
基础护理学第七章_休息与活动(方案).ppt
被惊醒
匀,脉搏减慢,血压、 状波,频率为14~16
体温下降
次/秒
睡眠逐渐加深,需要巨 肌肉十分松弛,呼吸均 梭状波与δ波交替出现
大的声响才能使之觉醒 匀,心跳缓慢,血压、 缓慢而高的δ波,频率
为沉睡期,很难唤醒, 体温继续下降
为1~2次/秒
可出现梦游和遗尿
眼肌活跃,眼球迅速转 全身松弛,无任何活动,呈不规则的低电压波
动,梦境往往在此时期 脉搏、体温继续下降, 形,与第Ⅰ期相似
出现
呼吸缓慢均匀,体内分
泌大量生长激素
心率、血压、呼吸大幅
度波动,肾上腺素大量
分泌。除眼肌外,全身
肌肉松弛,很难唤醒
最新.
7-9
(二)睡眠周期
睡眠时相周期图
最新.
7-10
(三)睡眠的评估
年龄因素 生理因素 病理因素 环境 药物
情绪 食物 睡前习惯 生活方式
最新.
7-7
二、睡眠
睡眠的原理 睡眠的生理特点 睡眠的时相 睡眠周期 睡眠的需要
最新.
7-8
(一)睡眠时相
睡眠分期
特点
生理表现
脑电图特点
N-REM期 REM期
第Ⅰ期 可被外界的声响或说话 全身肌肉松弛,呼吸均 低电压α节律,频率为
声惊醒
匀,脉搏减慢
8~12次/秒
第Ⅱ期 第Ⅲ期 第Ⅳ期
进入睡眠状态,但仍易 全身肌肉松弛,呼吸均 出现快速、宽大的梭
最新.
7-11
(四)睡眠障碍
定义:是指睡眠量及质的异常,或在睡眠 时发生某些临床症状,也包括影响入睡或 保持正常睡眠能力的障碍,如睡眠减少或 睡眠过多,以及异常的睡眠相关行为。
最新.
《睡眠的重要性》课件
常见睡眠问题的解决
失眠问题
失眠定义
失眠是指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差 或早醒等症状,导致白天疲劳、 注意力不集中等。
解决方法
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睡前放松 身心,避免刺激性饮品和食物, 必要时可咨询医生进行药物治疗 。
打鼾问题
打鼾定义
打鼾是指睡眠时发出的响声,可能是 由于呼吸道狭窄或阻塞引起。
解决方法
保持合适的睡姿,减肥控制体重,避 免过度劳累和饮酒,严重者可考虑使 用止鼾器或手术治疗。
增强创造力
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激发创造力,产生新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减少疲劳和错误
良好的睡眠有助于减少工作中的疲劳和错误,提高工作质量。
03
睡眠不足的影响
长期睡眠不足的影响
01
02
03
04
肥胖
长期睡眠不足可能导致体重增 加,因为睡眠不足会影响新陈 代谢和食欲调节激素的分泌。
糖尿病
长期睡眠不足可能增加患糖尿 病的风险,因为睡眠不足会影 响胰岛素的分泌和血糖调节。
促进大脑功能
睡眠有助于巩固记忆、 提高认知能力、改善情
绪调节等。
维护免疫系统
睡眠不足会影响免疫系 统的正常运作,增加患
病风险。
调节代谢
睡眠对维持正常的代谢 功能至关重要,有助于 控制体重和血糖等指标
。
促进生长与发育
特别是对于儿童和青少 年,良好的睡眠对骨骼 生长和身体发育至关重
要。
02
睡眠的重要性
睡眠的周期与阶段
睡眠周期
睡眠并不是一个持续的静止状态,而是呈现周期性的变化。一个完整的睡眠周 期包括快速眼动期(REM)和非快速眼动期(NREM),两者交替出现。
睡眠阶段
睡眠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生理特点和表现。从第一阶段到 第四阶段为非快速眼动期,第五阶段为快速眼动期。
失眠问题
失眠定义
失眠是指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差 或早醒等症状,导致白天疲劳、 注意力不集中等。
解决方法
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睡前放松 身心,避免刺激性饮品和食物, 必要时可咨询医生进行药物治疗 。
打鼾问题
打鼾定义
打鼾是指睡眠时发出的响声,可能是 由于呼吸道狭窄或阻塞引起。
解决方法
保持合适的睡姿,减肥控制体重,避 免过度劳累和饮酒,严重者可考虑使 用止鼾器或手术治疗。
增强创造力
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激发创造力,产生新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减少疲劳和错误
良好的睡眠有助于减少工作中的疲劳和错误,提高工作质量。
03
睡眠不足的影响
长期睡眠不足的影响
01
02
03
04
肥胖
长期睡眠不足可能导致体重增 加,因为睡眠不足会影响新陈 代谢和食欲调节激素的分泌。
糖尿病
长期睡眠不足可能增加患糖尿 病的风险,因为睡眠不足会影 响胰岛素的分泌和血糖调节。
促进大脑功能
睡眠有助于巩固记忆、 提高认知能力、改善情
绪调节等。
维护免疫系统
睡眠不足会影响免疫系 统的正常运作,增加患
病风险。
调节代谢
睡眠对维持正常的代谢 功能至关重要,有助于 控制体重和血糖等指标
。
促进生长与发育
特别是对于儿童和青少 年,良好的睡眠对骨骼 生长和身体发育至关重
要。
02
睡眠的重要性
睡眠的周期与阶段
睡眠周期
睡眠并不是一个持续的静止状态,而是呈现周期性的变化。一个完整的睡眠周 期包括快速眼动期(REM)和非快速眼动期(NREM),两者交替出现。
睡眠阶段
睡眠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生理特点和表现。从第一阶段到 第四阶段为非快速眼动期,第五阶段为快速眼动期。
世界睡眠日 课件(共22张PPT)
关于睡眠的数字
睡眠数字
31.2%的人存在着严重的睡眠问题;有失眠经历的人高达16.8%,且有 上升趋明势显;每100个人中有22个过了半夜12点还不睡觉;28.2% 的人即使困也不会立刻上床睡觉
• 每晚睡眠不足4小时的成年 人死亡率要高180%
• 睡眠不足的人衰老速度是 正常人的2.5— 3倍
• 经常失眠的人发生抑郁的 几率是正常人的5倍
无睡眠障碍
如果总分在4-6
可疑失眠
如果总分在6分以上
失眠
LOG O
Part Three
睡眠健康的方法
睡眠是人体的一种主动过程,可以恢复精神和解除疲劳。充足的睡眠、均衡 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三项健康标准。
ZZ
Z
失眠的原因 — 适应性睡眠障碍
PART 01
人际关系冲突或心理 内心冲突
失眠的原因 — 不良的睡眠卫生行为所致失眠
2 不恰当的行为破坏睡眠节律
A
每天睡觉没有 规律
B
睡在床上的时 间太多
失眠的原因
01
使用药物和 饮酒
02
重金属中毒
03
躯体疾病
04
精神障碍
刺激控制疗法
有睡意时才上 床睡觉
无论夜间睡眠 好坏,每天早
上按时起床
到光线暗的房 间,做些单调 的事或看看报 纸,有睡意才
讲述人:XXX
Z
健康睡眠测试
问题
0分
1分
1. 入睡时间(关灯后到睡着的时间) 2. 夜间苏醒 3. 比期望的时间早醒 4. 总睡眠时间 5. 总睡眠质量(无论睡多长) 6. 白天情绪 7. 白天身体功能(体力或精神:如记忆 力、认知力和注意力等) 8. 白天经常想睡觉
《睡眠的重要》课件
心理健康问题
长期睡眠不足可能导致 心理问题,如失眠、焦
虑症和抑郁症等。
精神状态
良好的睡眠有助于保持 良好的精神状态,提高
生活质量。
睡眠对日常生活的质量的影响
工作效率与生产力
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力, 减少疲劳和错误率。
驾驶与操作机器的安全性
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提高驾驶和操作机器的安 全性,减少事故风险。
详细描述
邀请知名人士分享他们的睡眠经验和感悟,强调良好睡眠对事业和健康的作用。
研究案例分享
总结词
科学研究更具权威性和说服力。
详细描述
介绍关于睡眠的科学研究,包括实验 过程、数据分析和结论,展示睡眠对 认知、情绪等方面的影响。
THANKS
谢谢
病的风险。
代谢与体重
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调节新陈代 谢和体重,减少肥胖和代谢性
疾病的风险。
骨骼与肌肉
充足的睡眠有助于骨骼和肌肉 的修复与生长,保持身体健康
。
睡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情绪稳定
良好的睡眠有助于情绪 稳定,减少焦虑和抑郁
的风险。
记忆与学习能力
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提高 记忆力和学习能力,提
高工作效率。
光照和黑暗影响生物 钟,调节人体昼夜节 律。
03
CHAPTER
睡眠问题及其影响
失眠
总结词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浅或早醒等症状。
详细描述
失眠会影响人的精神状态和日常生活,可能导致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 等问题。长期失眠还可能引发其他健康问题,如焦虑症、抑郁症和心血管疾病等 。
睡眠周期
一个完整的睡眠周期大约为90 分钟,包括一个NREM睡眠阶段
《健康睡眠》PPT课件
睡觉 2、良好的睡眠环境 (生活小贴士:十种不良睡眠,影响身体健康)
十种不良睡眠,影响身体健康
(1)睡前生气 睡前生气发怒,会使人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思绪万千,以致难以入睡。 (2)睡前饱餐 睡前吃得过饱,胃肠要加紧消化,装满食物的胃会不断刺激大脑。大脑有兴奋点,人便不会安然入睡,正如中医所说“胃不和,则卧不安”。 (3)睡前饮茶(喝大量水) 茶叶中含有咖啡碱等物质,这些物质会刺激中枢神经,使人兴奋,若睡前喝茶,特别是浓茶,中枢神经会更加兴奋,使人不易入睡。 (4)剧烈运动 睡前剧烈活动,会使大脑控制肌肉活动的神经细胞呈现极强烈的兴奋状态,这种兴奋在短时间里不会平静下来,人便不能很快入睡。所以,睡前应当尽量保持身体平静,但也不妨作些轻微活动,如散步等。
2003年中国睡眠研究会把“世界睡眠日” 正式引入中国。 健康睡眠:迅速消除人体疲劳,有效提高睡眠质量;睡眠科学、合理,不会诱发疾病;在睡眠中能康复多种慢性疾病.
2、睡眠的功能 (1)促进脑功能的发育和发展 (2)保存脑的能量 (3)巩固记忆 (4)促进机体生长、延缓衰老
二、如何保证健康睡眠
3、正确的睡眠姿势:睡姿以右侧卧、四肢微屈为好 4、必要的午睡时间 午睡有助于提高大脑效率,增强注意力,还可以帮助人们补充睡眠,增强体力、消除疲劳、提高午后的工作效率。但一定要讲究科学的午睡方法,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 (小贴士2:午睡时的注意事项)
如何科学的进行午睡?
1、午睡时间不宜太长,最好在1小时以内 生理学研究表明,人体睡眠分浅睡眠与深睡眠两个阶段。通常情况下,人们在入睡80~100分钟后,便逐渐由浅睡眠转入深睡眠。在深睡眠过程中,大脑各中枢的抑制过程明显加强,脑组织中许多毛细血管网暂时关闭,脑血流量减少,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明显降低。如果人们在深睡眠阶段突然醒来,由于大脑皮层中较深的抑制过程不能马上解除,关闭的毛细血管网也不能立即开放,势必造成大脑出现一过性供血不足,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出现暂时性紊乱,人体会感觉非常难受。这种不适感觉大约要持续30分钟左右才会逐渐消失。可见,午睡时间不是越长越好,而应以1小时以内为宜,这样既能有效消除疲劳,又不至于睡得过沉而不易醒来。
十种不良睡眠,影响身体健康
(1)睡前生气 睡前生气发怒,会使人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思绪万千,以致难以入睡。 (2)睡前饱餐 睡前吃得过饱,胃肠要加紧消化,装满食物的胃会不断刺激大脑。大脑有兴奋点,人便不会安然入睡,正如中医所说“胃不和,则卧不安”。 (3)睡前饮茶(喝大量水) 茶叶中含有咖啡碱等物质,这些物质会刺激中枢神经,使人兴奋,若睡前喝茶,特别是浓茶,中枢神经会更加兴奋,使人不易入睡。 (4)剧烈运动 睡前剧烈活动,会使大脑控制肌肉活动的神经细胞呈现极强烈的兴奋状态,这种兴奋在短时间里不会平静下来,人便不能很快入睡。所以,睡前应当尽量保持身体平静,但也不妨作些轻微活动,如散步等。
2003年中国睡眠研究会把“世界睡眠日” 正式引入中国。 健康睡眠:迅速消除人体疲劳,有效提高睡眠质量;睡眠科学、合理,不会诱发疾病;在睡眠中能康复多种慢性疾病.
2、睡眠的功能 (1)促进脑功能的发育和发展 (2)保存脑的能量 (3)巩固记忆 (4)促进机体生长、延缓衰老
二、如何保证健康睡眠
3、正确的睡眠姿势:睡姿以右侧卧、四肢微屈为好 4、必要的午睡时间 午睡有助于提高大脑效率,增强注意力,还可以帮助人们补充睡眠,增强体力、消除疲劳、提高午后的工作效率。但一定要讲究科学的午睡方法,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 (小贴士2:午睡时的注意事项)
如何科学的进行午睡?
1、午睡时间不宜太长,最好在1小时以内 生理学研究表明,人体睡眠分浅睡眠与深睡眠两个阶段。通常情况下,人们在入睡80~100分钟后,便逐渐由浅睡眠转入深睡眠。在深睡眠过程中,大脑各中枢的抑制过程明显加强,脑组织中许多毛细血管网暂时关闭,脑血流量减少,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明显降低。如果人们在深睡眠阶段突然醒来,由于大脑皮层中较深的抑制过程不能马上解除,关闭的毛细血管网也不能立即开放,势必造成大脑出现一过性供血不足,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出现暂时性紊乱,人体会感觉非常难受。这种不适感觉大约要持续30分钟左右才会逐渐消失。可见,午睡时间不是越长越好,而应以1小时以内为宜,这样既能有效消除疲劳,又不至于睡得过沉而不易醒来。
科学睡眠ppt课件
缓解焦虑和抑郁
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调节情绪,减 轻焦虑和抑郁症状。
提高幸福感
充足的睡眠可以使人更加愉悦和 满足,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促进心理韧性
良好的睡眠有助于增强心理韧性 ,使人更好地应对压力和逆境。
02
睡眠的科学原理
睡眠周期
睡眠周期是指人从清醒状态进入睡眠 ,再到清醒状态的一个完整的循环。 一个完整的睡眠周期通常包括五个阶 段。
科学睡眠ppt课件
目 录
• 睡眠的重要性 • 睡眠的科学原理 • 良好的睡眠习惯 • 睡眠障碍与解决方案 • 科学睡眠的实践建议
01
睡眠的重要性
睡眠对健康的影响
01
02
03
促进免疫系统功能
良好的睡眠有助于增强免 疫系统,减少感染和疾病 的风险。
维持心血管健康
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调节血 压和心率,降低心血管疾 病的风险。
浅度睡眠则是在清醒和深度睡眠之间 的过渡阶段,它对巩固记忆和恢复精 力有重要作用。
深度睡眠时,人的心率、呼吸频率和 血压都会降低,肌肉会放松,大脑的 神经元放电活动也会变得非常缓慢。
浅度睡眠时,人的大脑仍然在处理信 息,并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
REM睡眠
REM睡眠(Rapid Eye Movement sleep)是指快速眼动睡眠,是睡眠周期中的最 后一个阶段。
促进新陈代谢
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调节新 陈代谢,维持正常的体重 和能量水平。
睡眠与记忆、学习能力
提高记忆能力
睡眠有助于巩固记忆,使 人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新知 识。
增强注意力
良好的睡眠有助于提高注 意力,使人更加专注和警 觉。
提高学习能力
睡眠有助于整合信息,促 进大脑神经元的生长和连 接,提高学习能力。
班级健康睡眠主题班会PPT课件
良好睡眠的标准
睡眠时长
成年人 7-9 小时的睡眠时长是最佳的,有利于身心健康。
睡眠质量
快速入睡、全程睡眠深度、整夜不易醒、醒来身体有精神。
生理节奏
保持规律的睡眠作息,确保身体内部的生理节奏协调。
睡眠环境
安静舒适的卧室环境,有利于进入和维持良好睡眠。
影响睡眠的常见因素
生理因素
包括年龄、性别、激素水平等,会影响个人的睡眠需求和睡眠模式。如青春期或更年期等生理变化都可能导致睡眠问题。
3
合理分配时间
科学地安排工作、学习和休息时间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是保证充足睡眠的基础。通过固定睡眠时间、合理安排日常活动,并科学地分配时间,可以帮助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改善睡眠质量。
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
良好的睡眠环境是保证睡眠质量的关键。营造一个温馨、安静、明暗适当的睡眠空间,有助于大脑进入放松状态,提高睡眠效果。布置舒适的床铺、控制室温、隔绝外界噪音等都是创造理想睡眠环境的重要因素。
4
限制蓝光
睡前避免过度接触电子设备
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最关键的是保持规律的作息,培养一致的就寝和起床时间。此外,可以通过缓解压力、限制蓝光等方式来改善睡眠质量。定期做放松活动也有助于睡眠质量的提升。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1
固定睡眠时间
每天保持相同的睡眠和起床时间
2
适当安排活动
安排规律的学习、运动和娱乐活动
褪黑素分泌调控
褪黑素的分泌受光照强度调控,光线刺激可抑制褪黑素分泌,从而影响入睡和睡眠质量。
睡眠不足的危害
生理影响
免疫力下降、代谢紊乱、内分泌失调、容易生病
心理影响
注意力集中困难、情绪波动大、易焦虑抑郁
行为影响
休息与睡眠xue课件
休息与睡眠〔rest and sleep)
• 学习内容 1、休息与有效休息 2、睡眠的生理及需要 3、促进睡眠的措施
第一节休息
一、休息 改变当前活动方式或在一段时间内相对地减少活
动,以到达恢复体力和精力的过程。 二、休息的意义 1、生存的根本需要 2、维持健康的必备条件 1〕健康:体力和精力复原→维持和促进健康 2〕患病:治疗措施之一〔体力/精力消耗↓〕 →患病器官功能恢复↑
促进睡眠的措施
2、减轻/排除心理压力 “想要身体睡眠,首先要心睡〞--- 心理、情绪
问题的宣泄; 凡事往好处想;不要拿别人地错误来惩罚自己。 适当晒太阳:驱散抑郁心情 多吃香蕉等水果或适当增加甜食
促进睡眠的护理措施
3、促进睡眠 〔1〕创造利于睡眠的环境 温湿度:15-24℃〔舒适度最高〕,50-60%, 颜色:紫/蓝色窗帘、被褥或墙壁 光线:暗淡/关灯;气味:无异味 噪音:可接受的声音/音乐…? 睡眠用物:床头北脚南、垫硬软适中、枕一肩高
〔10cm〕
国家噪声标准:
白天—市区住宅 ≤42dB 郊区 ≤38dB 农村 ≤34dB
夜间—<白天5dB
病室噪声,根据WHO噪声标准:
白天—35-40dB 夜间—30-35dB
实验结果:
5米远:几个大人说话---80dB;砰然关门---82dB 收音机/电视机声---70-80dB
1米远:冲厕声---75-80dB
3、原发性失眠的诊断标准 〔CCMD-3)
1〕病症标准:几乎以失眠为唯一病症〔入睡时 间>30分钟;夜间觉醒次数≥3次;零晨早醒; 通宵不眠;多梦。日间残留效应〔次晨感到头 晕、乏力、困倦等〕;具有失眠和极度关注失 眠结果的优势观念;
2〕严重标准:对睡眠量和〔或〕质的不满意引 起明显的苦恼或影响社会功能受损
• 学习内容 1、休息与有效休息 2、睡眠的生理及需要 3、促进睡眠的措施
第一节休息
一、休息 改变当前活动方式或在一段时间内相对地减少活
动,以到达恢复体力和精力的过程。 二、休息的意义 1、生存的根本需要 2、维持健康的必备条件 1〕健康:体力和精力复原→维持和促进健康 2〕患病:治疗措施之一〔体力/精力消耗↓〕 →患病器官功能恢复↑
促进睡眠的措施
2、减轻/排除心理压力 “想要身体睡眠,首先要心睡〞--- 心理、情绪
问题的宣泄; 凡事往好处想;不要拿别人地错误来惩罚自己。 适当晒太阳:驱散抑郁心情 多吃香蕉等水果或适当增加甜食
促进睡眠的护理措施
3、促进睡眠 〔1〕创造利于睡眠的环境 温湿度:15-24℃〔舒适度最高〕,50-60%, 颜色:紫/蓝色窗帘、被褥或墙壁 光线:暗淡/关灯;气味:无异味 噪音:可接受的声音/音乐…? 睡眠用物:床头北脚南、垫硬软适中、枕一肩高
〔10cm〕
国家噪声标准:
白天—市区住宅 ≤42dB 郊区 ≤38dB 农村 ≤34dB
夜间—<白天5dB
病室噪声,根据WHO噪声标准:
白天—35-40dB 夜间—30-35dB
实验结果:
5米远:几个大人说话---80dB;砰然关门---82dB 收音机/电视机声---70-80dB
1米远:冲厕声---75-80dB
3、原发性失眠的诊断标准 〔CCMD-3)
1〕病症标准:几乎以失眠为唯一病症〔入睡时 间>30分钟;夜间觉醒次数≥3次;零晨早醒; 通宵不眠;多梦。日间残留效应〔次晨感到头 晕、乏力、困倦等〕;具有失眠和极度关注失 眠结果的优势观念;
2〕严重标准:对睡眠量和〔或〕质的不满意引 起明显的苦恼或影响社会功能受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休息的意义
• (一)休息与健康的关系
“过劳死”
亡。”
“疲劳过度的人是在追逐死 ———英国科学家贝弗里奇
“亚健康”
• (二)休息与康复的关系
.
• 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一种古老而又全新的疾病,长期 以来医学界对此病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直到1988年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根据全美各地提出这类病例的报告, 才研究命名为“慢性疲劳综合征”(CFS)。该中心 给它下的定义是:突然出现极端的疲劳状态,延续六 个月以上,反复出现微热、咽喉疼痛、淋巴腺肿大、 肌肉疼痛、体力下降、头痛、精神错乱、记忆力减退、 视觉障碍等症状。
• 此外,睡眠还受个性、健康状况、生活习惯、职业 等因素的影响。
• 睡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想要得到最佳的睡眠,不 仅需要足够的睡眠时数,同时睡眠的时间应与机体
.
的昼夜性节律相吻合。
四、促进休息与睡眠的护理
(一)护理评估 1.影响因素的评估 2.睡眠形态的评估
.
(1)生理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加,睡眠的时
.
(三)睡眠时相的周期
清醒状态
NREM 第一期
NREM 第二期
REM
NREM 第三期
NREM 第四期
NREM 第二期
NREM 第三期
.
(四)睡眠的需要
• 睡眠是一种周期性的现象,通常为每天一次。对于 睡眠量的需要因人而异,一个健康人每晚睡眠的平 均时数时 7.5 小时;
• 各个睡眠时相所占时间的百分比也随着年龄变化, 总的概述为:随着年龄的增加,总的睡眠时间减少; 睡眠过程中醒来的次数增加;慢波睡眠第一、二时 相所占的睡眠时间增加。
据美国卫生部门调查发现,美国至少有 400多万人患有慢性疲劳综合征。英国的 类似调查结果表明,约20%的男性和25% 的妇女总感到疲劳,其中约1/4的人可能 为慢性疲劳综合征。
.
脑力性疲劳
这是用脑过度的表现,而用脑过度的 信号常有以下几种:
1.头昏眼花、听力下降、耳壳发热 2.四肢乏力或嗜睡 3.注意力不集中或记忆力下降 4.反应迟钝 5.出现恶心、呕吐现象 6.出现性格改变如烦躁、郁闷不语、 忧郁等 7.看书时看了一大段却不明白其中的 意思。
或说话声惊醒 搏减慢
秒
第Ⅱ期
进入睡眠状态, 全身肌肉松弛, 出现快速宽大的 但仍易被惊醒 呼吸均匀,脉 梭状波,频率为
搏减慢,血压、 14~16 次/秒 体温继续下降
第Ⅲ期
睡眠逐渐加深。 全身肌肉十分 梭状波与δ波交
需要巨大的声响 松弛,呼吸均 替出现
才能使之觉醒 匀,心跳缓慢, 血.压、体温继
第Ⅳ期 REM 期
休息与睡眠
.
学习目标
• 掌握概念:休息、睡眠。 • 掌握睡眠的分期,住院病人的睡眠特点,
促进睡眠的护理措施。 • 熟悉睡眠的影响因素,睡眠资料的收集。 • 了解睡眠发生的原理、人体对睡眠的需要,
睡眠失调的种类、特点及护理。
.
定义
• 休息 (rest) 是指一定时间内相对的活动 减少,使人从生理上和心理上得到松弛, 消除或减轻疲劳,恢复精力和体力的过程。
.
原发性失眠
是一种慢性综合症 ,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中 多醒或早醒,慢波睡眠第Ⅲ、Ⅳ、时相减少。 失眠不仅在睡眠的时数减少,而且在质上也有 变化。
也有人将其称为“第三状态”、“灰色状态”或 “半健康人”,甚至将其划为“亚健康”的范畴。 而在临床上,许多医生常将此病诊断为神经衰弱、 更年期综合征、内分泌失调、神经官能症等,多属 于中医的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
• 我国有多少人患慢性疲劳综合征没有准确的数字,据 媒体报道,有关专家在上海、无锡、深圳等城市对 2000位中年人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66%的人有 失眠、多梦、不易入睡或白天打瞌睡的现象,经常腰 酸背痛者占62%,一干活就累的人占了8%,脾气暴躁 或焦虑者为48%。不仅中年人如此,许多学生也存在 着这些现象,尤其是科研工作者更面临着过度疲劳的 严重威胁。
.
(一)睡眠的原理
睡眠由位于脑干尾端的睡眠中枢控制, 这一中枢向上传导冲动作用于大脑皮层, 与控制觉醒状态的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 系统的作用相拮抗,从而调节睡眠和觉醒 的相互转化。
.
(二)睡眠的分期
睡眠分期 临床表现 生理表现
脑电图
第Ⅰ期
入睡的过渡期, 全身肌肉松弛, 低电压a节律,
可被外界的声响 呼吸均匀,脉 频率为8~12次/
为沉睡期。很 全身松弛,无 难唤醒,可出 任何活动,呼 现梦游和遗尿 吸缓慢均匀,
脉搏、体温继 续下降,体内 分泌大量激素
眼肌活跃,眼 心率、血压、
球迅速转动, 呼吸大幅度波
梦境往往在此 动,肾上腺素
阶段出现
大量分泌。除
眼肌以外,全
身肌肉松弛,
很难唤醒
缓慢而高的δ 波,频率为 1~2 次/秒
呈不规则的 低电压波形, 与第一期相 似。
等。
.
(3)心理因素 (4)环境因素 (5)其它
1)药物因素 2)生活方式 3)食物因素 4)体育锻炼
.
2.睡眠形态的评估
(1)每晚习惯睡多长时间及通常就寝时间和起 床时间。
(2)是否有午睡的习惯,睡多长时间。 (3)睡前是否服用安眠药及有无特殊习惯,如
喝热饮料、阅读书报、背部按摩等 (4)是否很快入睡,睡后是否易被惊醒,是否
打鼾。 (5)夜间醒来的次数及原因。 (6)睡眠中有无异常情况,如失眠、梦游。 (7)晨起是否感觉精力充沛。
.
(二)常见护理问题
1.失眠
主要表现为难以入睡、难以维持睡眠
状态。 主诉:没有休息好,清醒时或白天感到疲 乏、昏昏欲睡、激动不安;眼有黑眼圈, 经常打哈欠;有轻度的一过性眼球震颤, 轻微手颤。
1)年龄因素
间减少。 婴儿期大约需要 16~ 20小时,幼儿期大约需
2)疲劳 3)昼夜节律 4)寝前习惯
要10~ 14小时,学龄前期儿 童大约需要11~12小时,青少 年期大约需要9~ 10小 时, 成年期大约需要7~ 8小时, 老年期大约需要6~ 7小时。
5)内分泌因素
.
(2)病理因素
1)疾病 2)身体不适 疼痛、饥饿、腹胀、呼吸不畅
.
• 良好的休息既能消除病人的疲劳,使体 力和精力尽快得到恢复,又能减少体能 消耗,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及组织的修复, 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机体早日康复。
.
二、休息的先决条件
生理上的舒适 心理上放松 充足的睡眠
.
三、睡眠的生理
• 睡眠 是一种知觉的特殊状态,虽然人对周 围环境的反应能力降低,但并未完全消失。
一、休息的意义
• (一)休息与健康的关系
“过劳死”
亡。”
“疲劳过度的人是在追逐死 ———英国科学家贝弗里奇
“亚健康”
• (二)休息与康复的关系
.
• 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一种古老而又全新的疾病,长期 以来医学界对此病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直到1988年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根据全美各地提出这类病例的报告, 才研究命名为“慢性疲劳综合征”(CFS)。该中心 给它下的定义是:突然出现极端的疲劳状态,延续六 个月以上,反复出现微热、咽喉疼痛、淋巴腺肿大、 肌肉疼痛、体力下降、头痛、精神错乱、记忆力减退、 视觉障碍等症状。
• 此外,睡眠还受个性、健康状况、生活习惯、职业 等因素的影响。
• 睡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想要得到最佳的睡眠,不 仅需要足够的睡眠时数,同时睡眠的时间应与机体
.
的昼夜性节律相吻合。
四、促进休息与睡眠的护理
(一)护理评估 1.影响因素的评估 2.睡眠形态的评估
.
(1)生理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加,睡眠的时
.
(三)睡眠时相的周期
清醒状态
NREM 第一期
NREM 第二期
REM
NREM 第三期
NREM 第四期
NREM 第二期
NREM 第三期
.
(四)睡眠的需要
• 睡眠是一种周期性的现象,通常为每天一次。对于 睡眠量的需要因人而异,一个健康人每晚睡眠的平 均时数时 7.5 小时;
• 各个睡眠时相所占时间的百分比也随着年龄变化, 总的概述为:随着年龄的增加,总的睡眠时间减少; 睡眠过程中醒来的次数增加;慢波睡眠第一、二时 相所占的睡眠时间增加。
据美国卫生部门调查发现,美国至少有 400多万人患有慢性疲劳综合征。英国的 类似调查结果表明,约20%的男性和25% 的妇女总感到疲劳,其中约1/4的人可能 为慢性疲劳综合征。
.
脑力性疲劳
这是用脑过度的表现,而用脑过度的 信号常有以下几种:
1.头昏眼花、听力下降、耳壳发热 2.四肢乏力或嗜睡 3.注意力不集中或记忆力下降 4.反应迟钝 5.出现恶心、呕吐现象 6.出现性格改变如烦躁、郁闷不语、 忧郁等 7.看书时看了一大段却不明白其中的 意思。
或说话声惊醒 搏减慢
秒
第Ⅱ期
进入睡眠状态, 全身肌肉松弛, 出现快速宽大的 但仍易被惊醒 呼吸均匀,脉 梭状波,频率为
搏减慢,血压、 14~16 次/秒 体温继续下降
第Ⅲ期
睡眠逐渐加深。 全身肌肉十分 梭状波与δ波交
需要巨大的声响 松弛,呼吸均 替出现
才能使之觉醒 匀,心跳缓慢, 血.压、体温继
第Ⅳ期 REM 期
休息与睡眠
.
学习目标
• 掌握概念:休息、睡眠。 • 掌握睡眠的分期,住院病人的睡眠特点,
促进睡眠的护理措施。 • 熟悉睡眠的影响因素,睡眠资料的收集。 • 了解睡眠发生的原理、人体对睡眠的需要,
睡眠失调的种类、特点及护理。
.
定义
• 休息 (rest) 是指一定时间内相对的活动 减少,使人从生理上和心理上得到松弛, 消除或减轻疲劳,恢复精力和体力的过程。
.
原发性失眠
是一种慢性综合症 ,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中 多醒或早醒,慢波睡眠第Ⅲ、Ⅳ、时相减少。 失眠不仅在睡眠的时数减少,而且在质上也有 变化。
也有人将其称为“第三状态”、“灰色状态”或 “半健康人”,甚至将其划为“亚健康”的范畴。 而在临床上,许多医生常将此病诊断为神经衰弱、 更年期综合征、内分泌失调、神经官能症等,多属 于中医的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
• 我国有多少人患慢性疲劳综合征没有准确的数字,据 媒体报道,有关专家在上海、无锡、深圳等城市对 2000位中年人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66%的人有 失眠、多梦、不易入睡或白天打瞌睡的现象,经常腰 酸背痛者占62%,一干活就累的人占了8%,脾气暴躁 或焦虑者为48%。不仅中年人如此,许多学生也存在 着这些现象,尤其是科研工作者更面临着过度疲劳的 严重威胁。
.
(一)睡眠的原理
睡眠由位于脑干尾端的睡眠中枢控制, 这一中枢向上传导冲动作用于大脑皮层, 与控制觉醒状态的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 系统的作用相拮抗,从而调节睡眠和觉醒 的相互转化。
.
(二)睡眠的分期
睡眠分期 临床表现 生理表现
脑电图
第Ⅰ期
入睡的过渡期, 全身肌肉松弛, 低电压a节律,
可被外界的声响 呼吸均匀,脉 频率为8~12次/
为沉睡期。很 全身松弛,无 难唤醒,可出 任何活动,呼 现梦游和遗尿 吸缓慢均匀,
脉搏、体温继 续下降,体内 分泌大量激素
眼肌活跃,眼 心率、血压、
球迅速转动, 呼吸大幅度波
梦境往往在此 动,肾上腺素
阶段出现
大量分泌。除
眼肌以外,全
身肌肉松弛,
很难唤醒
缓慢而高的δ 波,频率为 1~2 次/秒
呈不规则的 低电压波形, 与第一期相 似。
等。
.
(3)心理因素 (4)环境因素 (5)其它
1)药物因素 2)生活方式 3)食物因素 4)体育锻炼
.
2.睡眠形态的评估
(1)每晚习惯睡多长时间及通常就寝时间和起 床时间。
(2)是否有午睡的习惯,睡多长时间。 (3)睡前是否服用安眠药及有无特殊习惯,如
喝热饮料、阅读书报、背部按摩等 (4)是否很快入睡,睡后是否易被惊醒,是否
打鼾。 (5)夜间醒来的次数及原因。 (6)睡眠中有无异常情况,如失眠、梦游。 (7)晨起是否感觉精力充沛。
.
(二)常见护理问题
1.失眠
主要表现为难以入睡、难以维持睡眠
状态。 主诉:没有休息好,清醒时或白天感到疲 乏、昏昏欲睡、激动不安;眼有黑眼圈, 经常打哈欠;有轻度的一过性眼球震颤, 轻微手颤。
1)年龄因素
间减少。 婴儿期大约需要 16~ 20小时,幼儿期大约需
2)疲劳 3)昼夜节律 4)寝前习惯
要10~ 14小时,学龄前期儿 童大约需要11~12小时,青少 年期大约需要9~ 10小 时, 成年期大约需要7~ 8小时, 老年期大约需要6~ 7小时。
5)内分泌因素
.
(2)病理因素
1)疾病 2)身体不适 疼痛、饥饿、腹胀、呼吸不畅
.
• 良好的休息既能消除病人的疲劳,使体 力和精力尽快得到恢复,又能减少体能 消耗,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及组织的修复, 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机体早日康复。
.
二、休息的先决条件
生理上的舒适 心理上放松 充足的睡眠
.
三、睡眠的生理
• 睡眠 是一种知觉的特殊状态,虽然人对周 围环境的反应能力降低,但并未完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