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风貌的《战国策》寓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具风貌的《战国策》寓言

09级对外汉语二班范璠0998112010

“寓言”一词其实最早见于《庄子》:“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这里提及的“以寓言为广”是要通过运用寓言故事使文章要表达的道理被广泛接受。“战国,纵横之世也。”(《文史通义·诗教上》)寓言作为一种运用具有比喻性质的简短故事来说明道理的形式,在以“纵横”为主要政治特征的战国时代为奔走游说的“纵横家”们所用,提高游说技巧,宣传政治主张。值得一提的是“凡能听说者,必达乎议论者也。世主之能识议论者寡,恶得不苟?”(《吕氏春秋·遇合篇》)那个时代的国君大都并不是什么明主,他们武断专横,残暴多疑,向他们晋计献策的时候,直接大发议论显然是不明智的,极有可能触怒国君,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在这样的情况下,寓言故事的巧妙运用不仅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还给国君留足了面子,通过间接的方式指出问题,提出策略,很是有助于游说的成功。在我看来,较之《战国策》中纵横捭阖,铺张扬厉的文笔,其寓言中取譬设喻,通俗易懂的风格反而更具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创造特定形象传达内在意义

《狐假虎威》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战国策》中的寓言之一,策士江乙为了说明北方敌国害怕楚臣昭奚恤只是表面现象,用这一寓言启发受假象蒙蔽的荆宣王,诸侯之所以害怕楚将昭奚恤,是因为他背后有楚王的强大力量。狡猾的狐狸借助老虎的淫威,吓得山中百兽望风而逃,竟使得老虎误以为狐狸真是天帝“使其掌百兽”而不敢去吃它。这里“狐”就是“昭奚恤”的代表,“兽”就是“北方之敌国”,“虎”就是“王之甲兵”。众“兽”并不是“畏狐”,而是“畏虎”。

又如《鹬蚌相争》,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鹬和蚌互相抓住对方的弱点,死死咬住不放,都只看到自己有利一面,而不顾后果。它们正是燕赵的化身,若两国久久相持不已,那秦国就要成为那坐收其利的渔翁了。

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形象无论是改编袭用还是信手拈来,即兴创作的,都服务于说明某种事理,带有明确的目的性,而一些内在意义的传达又使这些形象的骨肉更加丰满,深入人心。

二、以生动的故事表现深刻的哲理

如果说《战国策》中的寓言故事仅局限于暗喻当时各国间紧张的局势,为纵横家们的游说提供理据,那么它们也就不会历经历史长河的浮沉而依然在现世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了。细细品味,我们总能从这些寓言故事中读出发人深思的哲理,进而反思自我,得到启示。

如《齐策二》“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寓言的本旨是陈轸劝说楚将昭阳,位高爵重无以复加,必须知足,不然会有爵夺身亡的危险。然而其客观意义更为普遍。它讽刺了那种不顾客观实际而做出多余举动的人,提示人们,世界上的各种事物都有具体的规律性,不能随意超越,不然就可能弄巧成拙。

又如“南辕北辙”(《魏策四》):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故事本意是反对魏王以武力征服天下,我们却可以从中体会到,做任何事情必须有正确的方向,否则主观努力愈大,距离所要达到的目的愈远。

《战国策》的寓言,大部分情节完整,首尾清楚,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不仅是作为比拟的修辞手段。其所反映的思想皆能切情入理,贴近社会生活,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主题鲜明,使人一看就明白,不像《庄子》寓言那样汪洋恣肆,不易捉摸。《战国策》寓言多采用口头陈说,所以保留着某些口语的痕迹,浅近朴素,不加修饰,明白晓畅。许多寓言在后世演变为成语,至今仍在使用,这足见其影响之深远。

三、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和风格

首先在表现手法上,《战国策》中的寓言运用了拟人,类比,夸张等多种修辞。拟人多见于动物寓言中,通过拟人化的方法,赋予动植物以人地性格特征,含蓄地体现某种政见和哲理,自然贴切而又意味深长。在上面第一点里提到的《狐假虎威》和《鹬蚌相争》就是很好的例子。反过来把人比作动物的也很有代表性,如《群狗争骨》中范睢劝秦王以重利离散合纵之士,则更以狗为喻说:“王见大王之狗,卧者卧,起者起,行者行,止者止,毋相与斗者;投之一骨,轻起相牙者,何则?有争意也。”狗与狗之间会因为一点骨头而争斗,给谋士一些好处他们也是会为之争夺的。动植物之间的故事生动形象,简洁易懂,把他们的活动附上社会性以后就达到了以小见大、由浅入深的目的,更容易为诸侯所接受。

至于类比的运用可见《战国策·楚策》中所记庄辛劝说楚王一段:庄辛见楚王宠幸佞臣,对秦国丧失警惕,因而冒险强谏,楚王却不听从。后来秦果攻楚,庄辛再次进谏时则没有直言利害,而用“亡羊补牢,未为迟也”的比喻,为楚王听取意见创造出必要的气氛。接着连续讲了几个小寓言故事,从生物界的小小蜻蛉谈到较大的黄雀,由黄雀谈到黄鹄,它们都不居安思危,而自以为与世无争,结果都遭到杀身之祸。进而举出蔡侯亡国的事实以为前车之鉴。这样几个小故事,由小到大,由物到人,层层比喻,步步深入,使道理精深透辟。

一些寓言故事把事物或人物的特征放大,给人以深刻印象,这就是夸张所带来的效果。《韩子卢逐东郭逡》中淳于髡对齐王说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最快的狗,东郭逡则是世上数得着的狡兔。韩子卢追逐东郭逡,接连环山追了三圈,翻山跑了五趟,前面的兔子筋疲力尽,后面的狗也筋疲力尽,大家都跑不动了,各自倒在地上活活累死。有个老农夫看到了,不费吹灰之力捡走了它们。这样一段描述把狗追狡兔的场景写的着实夸张,强调狗兔费尽力气的同时也就突出了老农的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