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书院与官学

合集下载

两宋江西的官学、书院与科举

两宋江西的官学、书院与科举

两宋江西官学、书
04
院与科举的关系
官学与书院的关系
官学是官方主办和管理的地方教育机构,而书院则多由私人或民间团体创办,两者 在办学宗旨和教育模式上存在一定差异。
书院注重德才兼备,强调人格培养,而官学则更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科举考试的准备 。
两宋时期,江西地区的官学和书院相互补充,为当地学子提供了更为完善的教育环 境。
作用
官学是两宋时期江西地区重要的教育机构,为当地的士人提 供了接受教育、参加科举考试的机会,推动了当地的文化和 教育发展。
宋代官学的兴衰
兴起
宋代是官学发展的高峰期,政府重视教育,大力兴办官学,设立了国子监等教 育机构。
衰落
随着时间的推移,官学逐渐衰落,原因包括政治动荡、社会变革、私人讲学的 兴起等。
传承文化
通过官学和书院的教育,使得江西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 发展,为后世的传统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影响政治和社会发展
两宋时期江西官学和书院的发展,对当时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为当时的政治和社会变革提供了思想和文化支持。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01
教育普及的重要性
两宋时期江西官学和书院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教育普及的重要性,教
育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02 03
文化传承的意义
通过官学和书院的教育,使得江西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这让我们看到了文化传承的意义,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必须加以保护和传承。
教育与政治、社会发展的关系
两宋时期江西官学和书院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教育与政治、社会发展 的紧密关系,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必须加以重视和 支持。
得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

宋代教育的特点

宋代教育的特点

宋代教育的特点如下是有关宋代教育的特点:一是书院开始兴旺。

南唐升元四年(公元940年)建立的庐山白鹿洞国庠,是含有教育性质的书院之始。

北宋初年已出现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和岳麓书院四大著名书院。

南宋书院兴盛,著名的亦有四: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丽泽书院与象山书院。

四大书院或是私人设置,或是地方郡守修建,特别是南宋书院重开自由讲学之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而明显区别于官学。

南宋时的书院既成为南宋理学家、心学家讲学的地方,也是各相关学派实际上的学术研究交流基地。

各书院皆研究制定了符合自身特点的《学规》。

这些《学规》均详细阐明各自书院的教育目的、教学内容以及学习方法等等,其中以朱熹的《白鹿洞书院学规》对后世的影响最大。

二是高度重视童蒙学教育。

宋代著名的学问家、教育家们都以积极的态度,主动亲编亲著童蒙教学用书。

这一时期儿童道德教育的著作非常多,如宋吕本中的《童蒙训》,袁采的《袁氏世范》,吕祖谦的《少仪外传》,朱熹的《小学》、《童蒙须知》等。

识字课本,包括《千字文》、《性理字训》、《百家姓》、《三字经》以及各种实用杂字,同时,大约在南宋末开始出现图文对照的识字课本。

比较著名的经学课本有朱熹注《四书集注》等,文学读本有《千家诗》、《神童诗》、《唐宋八大家文》、《古文观止》等,史学课本有各种形式的《蒙求》,习字课本有描红本及名家字帖。

由于学塾中教学用书的配套体系化,因而为后世的启蒙教育,积累了大量的童蒙读物,也为蒙学发展日趋多样化、系统化奠定了基础。

尤其是宋代一批著名教育家注重研究儿童的道德教育问题,使得整个社会的儿童教育体系得到较快的发展。

三是地方官学更加规范。

其时地方官学与汉唐以来的地方儒学别无二致,但宋代地方官学在学校管理方面另有特点。

特点一是开始设置主管地方教育的行政官员。

设置各路提举学事司,掌一路州县学政,每年前往各州县巡视一次,考查教师之优劣及学生的勤惰。

南宋时或设专员或由明文规定地方长官兼任提举学事。

南宋书院教育特点及对我国学校教育的启示

南宋书院教育特点及对我国学校教育的启示

南宋书院教育特点及对我国学校教育的启示陈立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净月实验学校,吉林长春130117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在历史上相得益彰。

南宋太学的衰落促进了私立学院的发展,弥补了官学的不足,并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责任。

《中国书院史》有言:“在中国书院发展史上,南宋时期的书院发展可谓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

”一、南宋时期书院发展的概况南宋初期,国事不稳,统治者无暇顾及教育事业的发展,官学不兴,为书院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

许多学者自创学派,各立书院,聚徒讲学。

南宋时期的书院总数多达442所,其中317所创建或兴复于南宋;在书院的地理分布上,以江西、湖南、浙江、福建为最多,形成了“南宋四大书院”——白鹿洞、岳麓、丽泽、象山书院和“江西三大书院”——白鹿洞、鹅湖和白鹭洲书院。

二、南宋时期书院特点(一)坐落在环境优雅的地方故中国古代士人往往寻求环境幽静、山川秀美之地用以读书治学,修身养性。

南宋时期作为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其书院选址非常讲究,大多坐落于风光雅致、环境幽静的山川名胜之地。

(二)名师硕儒均在书院讲学人们对官学发展失去了信心,名家硕儒都在书院讲学,为书院树立了威信,扩大了影响,促进了书院发达。

北宋的著名学者,多在官学任教,而南宋的著名学者却多在书院讲学。

北宋的教育家胡玻在苏州、湖州任州学教授,以后任国子监直讲。

因为他教学有方,成绩卓著,四方学子闻风而至,蜂拥蚁聚,学舍至不能容;周敦颐也以官吏兼讲论经术;程预、程颐兄弟,在洛阳自己家中讲学;杨时曾任荆州州学教授,晚年任国子监祭酒;游醉两任太学博士,并任颖州府学教授。

南宋的著名学者逐步从官学移向书院,朱熹、陆九渊、吕祖谦、张杜等都是当时学术界的名流,也是书院的主要讲师。

再如,休宁的西山书院是程大昌的讲学处;柳溪书院是汪苹的讲学处;魏了翁在鹤山书院讲学;黄辣在白鹿洞书院讲学。

南宋的书院差不多都由学者主持,或者主讲。

书院讲学往往采取一种比官学较为自由的形式,讲学的内容多是讲学者自己的专长;主讲人不限于本院讲师,还可别请名师做临时主讲或作专题讲授;听讲者也不限本院生徒,四方学士都可前来。

宋代的教育

宋代的教育

PART 01 宋朝的教育体系
(一)中央官学 1.国子学、太学、辟雍、小学输入内容
单击添加文本标题
▪国子学:“国子监以国子为名单,击添而加文实本标题未尝教养 国子”; ▪太学:宋朝兴学育才的重点,也是中央官学 的核心;太学的教官与教学内容 ▪辟雍:太学的分校,专处“外舍生”; ▪小学:招收8~12岁的儿童
PART 01 宋朝的教育体系
宋代教育体系较为完备,包括官学 教育、私学教育。官学教育主要包括以 国子监、太学为核心的中央官输学入和内以容州 县学校为主体的地方官学。 单击添加文本标题
单击添加文本标题
专门学校:宋代中央官学设有六所 专门学校,分别为律学、算学、书学、 画学、医学、武学,由国子监和各职能 部门统辖。
PART 02 宋代的书院
宋代著名的书院
石鼓书院
石鼓书院为北宋四大书院之首,位于国家历 史文化名城、湖南省第二大城市——衡阳市石鼓 区,海拔69米,面积4000平方米。石鼓书院始建 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迄今已有1200年历 史。
石鼓书院立有高约两米石鼓。石鼓山峻峭挺 拔,风景奇异,历有湖南第一名胜之称。作为宋 代四大书院之首,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石鼓 书院曾鼎盛千年,名噪朝野,在中国书院史、教 育史、文化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正所谓“石出 蒸湘攻错玉,鼓响衡阳岳震南天”!但不幸的是, 1944年7月,石鼓书院在衡阳保卫战中毁于日寇炮 火。2006年6月,衡阳市政府重修石鼓书院。
官学衰败,士子失学 01
03 禅林影响
私学发展,名师在书院讲学 02
PART 02 宋代的书院
宋代书院的发展
单击添加文本标题 单击添加文本标题
单击添加文本标题 单击添加文本标题
PART 02 宋代的书院

第1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

第1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

显德七年(公元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国号为“宋”,定都汴京(即现在的开封)。

金兵两次南侵后,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带走徽宗、钦宗两位皇帝,北宋灭亡。

同年五月初一,康王赵构即位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重建宋朝,史称南宋。

1279年,蒙古族灭掉南宋,建立了元朝。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第二节 宋代的官学制度第三节 宋元时期的书院一、重视科举,重用士人二、三次兴学,广设学校三、尊孔崇儒,提倡佛道一、重视科举 重视士人“兴文教,抑武事”通过武力夺取了周朝的政权,担心重蹈覆辙,害怕其他武将拥兵自重篡权。

一、重视科举 重视士人收回武将兵权,重用文人一、重视科举 重视士人新的变化:1.扩大科举名额,提高科举及第后的 地位和待遇。

20人100人科举考试及第后不用再通过吏部考试,可以直接授予官职。

一、重视科举 重视士人新的变化:2.确定“三年一贡举”宋朝科举开考的时间没有规律,间隔2、3,长短不一,对士人备考特变不便。

一、重视科举 重视士人新的变化:3.殿试成为定制地方官主持的州试尚书省吏部主持的省试皇帝主持的殿试一、重视科举 重视士人新的变化:4.建立新制,防止科场作弊锁院制、别头试、糊名法、誊(teng)录制一、重视科举 重视士人糊名法:顾名思义就是把考生的姓名和籍贯密封起来,和我们现在考试密封线密封学生信息一样。

一、重视科举 重视士人誊录制:把考试试卷由书吏重新抄写一遍,防止考官认识考生的笔记或者在试卷上有特殊标记。

一、重视科举 重视士人锁院制:主考官一旦受命,立即住进贡院,与外界隔绝,以避免请托等。

一、重视科举 重视士人别头试:如果考生与主考官礼部侍郎或者地方主考官是亲戚关系话,应另派考官,别院应试。

宋初80多年只重视科举人才却忽视兴建学校培育人才。

许多有识之士意识到问题纷纷上书请求改革,所以自此之后政策的重点变为兴学育才,为此宋朝历史上出现了三次著名的兴学运动。

中国封建社会学校类型主要有

中国封建社会学校类型主要有

中国封建社会的三大学校类型:官学、私学、书院。

官学中国古代官学教育是指中央朝廷以按地方行政区划的地方官府所直接创办和管辖的旨在培养各种统治人才的历代学校教育体系。

前者称中央学教育,后者称地方官学教育。

官学教育中央官学的产生、发展和衰落,是同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

虽有西周“学在官府”之说,但由朝廷设立中央官学正式创始于汉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纷乱,官学时兴时废。

及至唐朝,中央官学繁学盛制度完备,发展到顶峰。

南宋以后官学逐渐走下坡路。

封建社会后期,中央官学逐渐衰败,实际上成了科举制的附庸,名存实亡。

清末,中国古代官学完全被西方的学堂和学校教育所取代。

中央官学教育可分为下列几在类型:最高学府太学和国子监汉代特别重视发展官学,重点是太学。

自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创太学设置博士弟子50名,至汉成帝时增至3000人,质帝时太学生增至3万余人。

汉代太学规模之宏大,世界罕见。

隋文帝设国子寺,隋炀帝时改名国子监,是中国设立专门教育管理机构之始,一直延续到清代。

太学和国子监是封建王朝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在办学育人、繁荣学术、发展科举取士等方面,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专科学校东汉末年创立的鸿都门学,南朝的史学、儒学、玄学,唐宋明三代分别创办的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画学、武学等,都属于培养某种专门人才而设立的专门学校。

此外,还有研究科学、玄学,如唐朝咒禁学、崇玄学等,都属于特殊的专门学校。

贵族学校东汉的四姓小侯学,唐朝的弘文馆,宋朝的宗学、诸王宫学及内小学,明朝的宗学,清朝的旗学、宗学等等,都属于以贵族子弟为教育对象的贵族学校。

短期学校在封建社会中央官学系统中,有少数学校,既不是高等学府,又不属于专科学校,更不是贵族学校,而是君王或执政大臣暂时开设时间短促无制度系统的学校,故称为短期学校。

如宋代的外学(又名辟雍)、广文馆、四门学等都属这类短期学校。

宋代书院概述

宋代书院概述

为了标榜改革和压制不同意见,徽宗、蔡京将神宗、王安石的措施推到极端。他们把全国州县学和太学联成了一个统一的升级系统.并在崇宁三年(1104)正月宣布,只有州县学和太学的学生才能参加科举。 从大观元年(1l07)至宣和二年(1120),朝廷干脆用太学的考试完全取代了科举。因此,从崇宁三年到宣和二年,普通士人除非进入受政府严密控制的州县学和太学,否则就不能进入官员队伍。这种做法断绝了书院学生上升的道路,对书院教育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宋代书院发展的第一阶段是太祖朝(960-976)至仁宗朝(1022-1063)前期。这是宋代书院教育的萌芽时期,实际上是五代书院发展的延续。这时中央和州县学校非常萧条,书院的数量也很少,全国大致先后出现过10所左右。这些书院的情况都很不稳定,兴废不常。
先看官办书院。五代时期,两位僧人在岳麓山下建了一所儒学。宋太祖开宝九年(976),知潭州朱洞和通判孙逢吉加以扩建,兴办了岳麓书院,有5个教室和 52个房间。不久,二人离去,继任的地方官不予支持,"诸生逃散,六籍散亡",书院很快就停废了。
书院在宋代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宋代书院教育的萌芽时期
以教育为基本职能的书院是在宋朝建立之前不久才出现的。五代时期(907--960),连年的战争和动乱破坏了大批学校,因而一些信奉儒家教化理论的人建立起书院,以弥补学校数量的不足。这时书院很少,都以培养学生参加科举为基本目标,同一般学校并没有太大区别。关于五代时期书院教育最清楚的记录见《范文正公别集》:窦禹钧先后担任州郡支使判官和后周户部郎中。他在自己家的南面建立一所书院,有40多个房间,藏书几千卷,聘请儒士任教。他的5个儿子都在这里学习,另外不论相识与否,任何有志于学的人都可以到这所书院读书。窦禹钧为贫穷学生提供费用。结果他的儿子全部科举及第,这所书院的许多学生后来都成为重要官员:"凡四方之士,由公之门登贵显者,前后接踵。"

简述宋朝书院的特点

简述宋朝书院的特点

简述宋朝书院的特点
宋朝的书院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已经确立;
2、书院促进了南宋理学的发展和学术文化的繁荣;
3、书院官学化的倾向已经出现。

书院:
1、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

它以私人创办和主持为主,将图书的收藏和校对、教学与研究合为一体,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

2、在宋元明清诸朝,书院逐步发展成为官学之外最主要的综合性教育研究组织形式。

3、书院教育的存在,弥补了封建官学的不足,填补了许多学术文化研究领域的空白,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灵活多变的办学形式,为历代教育家所取鉴。

书院教育传统所包蕴的丰富内涵,是中国教育的宝贵历史财产。

书院与官学的异同点文档

书院与官学的异同点文档

书院与官学的异同点书院:书院是宋代的地方教育组织。

书院之名始见于唐代,但发展于宋代。

最初,书院为民办的学馆。

原由富室、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

当时,著名的书院有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石鼓山的石鼓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等。

后由朝廷赐敕额、书籍,并委派教官、调拨田亩和经费等,逐步变为半民半官性质的地方教育组织。

仁宗庆历年间,各地州府皆建官学,一些书院与官学合并。

神宗时,朝廷将书院的钱、粮一律拨归州学,书院一度衰落。

官学:官学是指中国封建朝廷直接举办和管辖,以及历代官府按照行政区划在地方所办的学校系统。

包括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最主要的官学教育制度。

书院与官学的相同点:(1)书院与官学都是一种教育组织形式(2)书院与官学都有一种固定稳固的教学,都有固定的校舍,固定的教学设施,有固定的经济来源,有专门藏书场所,有相应的教学计划教育制度,有健全的教育考核制度。

(3)两者都在悠久的中国文化与教育史中居于重要的地位,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古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书院与官学的不同点:(1)书院起源于唐代,属于地方性私人教育组织;官学源于汉代,是中国封建朝廷直接举办...包括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

(2)书院作为一种以独立形态出现的教育形式,它有自己一套的完整的与官学相区别的教育体系,这种差别主要表现在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以及组织形式等方面。

(3书院是一种素质教育,不以科举仕进为教学目的;官学则以培养官家子弟步入仕途为目的。

10第五章 宋代的教育(书院朱熹)

10第五章 宋代的教育(书院朱熹)

第五章宋代的教育(960-1368年)第三节宋代的书院制度第三节宋代的书院制度●一、书院的产生及其原因●二、宋初的著名书院●三、南宋书院的复兴●四、宋代书院的教育特点及其意义一、书院的产生及其原因●1.官学衰落,士子失学●2.私学传统的影响●3.佛教禅林的影响●4.印刷术的应用和书籍的传播●5.名师在书院讲学(1)白鹿洞书院●江西省星子县北(今天九江市)庐山五老峰下●(唐)李渤、李涉(2)岳麓书院●湖南省善化县(今长沙市)西岳麓山抱黄洞下●北宋开宝九年(975年)由潭州太守朱洞创建。

(3)应天府书院●睢阳书院●位于河南睢阳(今商丘县)西北●著名的学者韦不伐、范仲淹、石曼卿、王洙等先后主持书院教席(4)嵩阳书院河南登封县太室山(即嵩山)南麓(5)石鼓书院湖南衡阳县(今衡阳市)北二里鼓山迥雁峰下(6)茅山书院●浙江江宁府三茅山后●江苏句容的茅山三、南宋书院的复兴南宋偏安江南,官学有名无实,于是私人书院又应运而起,几乎取代官学成为当时的主要教育机构。

当时最著名的有:岳麓、白鹿洞、丽泽、象山四书院。

三、南宋书院的复兴 朱熹任南康军太守,重修白鹿洞书院,为书院订立学规,亲自教授生徒,对于南宋书院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宋代书院的教育特点及其意义特点:–第一、书院的教育经费来源多样化。

第二,书院实行山山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日趋完备–第二,书院实行–第三、书院实行开放式的教学和研究–第四、书院的教学注重启发引导,提倡切磋讨论,讲究身心涵养。

四、宋代书院的教育特点及其意义意义:–扩大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类型,起到了弥补官学不足的作用–提倡自由讲学,注重讨论式,开辟了新的学风–学术风气浓厚,成为推动教育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书院在办学和管理领域也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措施不同朝代书院分布图不同朝代书院分布图不同朝代书院分布图第四节朱熹的教育思想●一、理学的兴起及其集大成的人物●二、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三、论小学和大学●四、论教学和读书方法●五、论教师与教学一、理学的兴起及其集大成的人物●一、理学的产生–(一)理学是儒学发展的第三阶段●理学,也叫“道学”,或“义理之学”,“性命之学”,或“性理之学”。

宋代书院对传统教育突破

宋代书院对传统教育突破

宋代书院对传统教育的突破摘要:在书院出现之前主要有两大教育系统即官学和私学,但两大系统并没有和谐地发展,经常出现官学压制私学的现象。

书院的出现可谓是给教育系统带来了一缕春风,使教育在培养对象、教育理念和教育职能上都活力奔放。

从此,教育不再是一汪静水。

因为书院已经对传统教育有了巨大的突破。

关键词:书院;传统教育;官学;私学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15-02中国有着辉煌的教育成就,在宋代出现具有学校教育性质的书院之前,主要存在着两种教育体制即官学和私学,但两者几乎不相融通。

在许多朝代中,统治阶级为了达到统治人们思想的目的,都曾试图废除私学,其中秦始皇的“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文教政策最具代表性。

教育就在这种不可协调的状态下发展着,到唐末出现了一种有别于官学和私学的机构——书院,当时的书院主要是藏书校书的地方,真正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起源于五代的庐山国学,即著名的白鹿洞书院的前身。

陆游所著《南唐书》上说:“朱弼知庐山国学,每升堂讲说,座下肃然,学生从四方来学,数倍于平时。

”在此基础上,不久就发展成为著名的白鹿洞书院。

庐山国学正是由私人读书治学之所发展为聚徒讲学的书院的典型形态。

[1]到宋朝时,书院已发展到较完备的程度,有学者认为:“在八世纪末到九世纪初已出现具有学校性质的书院了”。

[2]书院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形态,脱胎于私学但又有别于私学,同时汲取了官学的有益经验,在教学、组织管理等方面均表现出对传统教育的理性突破,更是在原有基点上的超越。

1.对官学一统天下局面的突破1.1培养对象上突破了身份和地域的限制。

官学是以官家子弟为培养对象的,这也是官学之所以为官学的主要特征之一。

开办官学的目的就是为统治阶级培养和输送大批治国人才,其势必对它的培养对象严加控制,于是教育的特权就落在皇族仕官手中,广大的平民百姓几乎是无缘接触官学的(极其优异的除外)。

名词解释古代书院

名词解释古代书院

名词解释古代书院古代书院,亦称“学馆”。

唐宋时期国家建立的以讲授经史为主的官办教育机构。

又名“学舍”,始于唐代,当时称为“教室”或“舍”,所以后世也称“学馆”,属官办性质。

书院在宋代为中央政府设立的最高学府,分北宋与南宋两个阶段,前者讲究研习儒家经典,以培养官员人才为主;后者讲究自由讲学,发展和传播学术文化,以造就人文群体。

书院是我国古代教育组织,与现代学校制度相似。

1、学校,简称学。

孔子时代称“学”为“学宫”,周代称“学”为“序”。

汉代学校教育有了明确的分工,设立大学、小学、国学。

西汉时期,学校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除了皇帝直接创办的太学外,地方上还出现了官学、私学和书院。

到了隋唐时期,特别是武则天时代,学校教育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形成了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

开元、天宝年间(公元713— 756年)玄宗颁布了《崇文馆学士条例》,规定在全国设立分科大学和小学。

其中分科大学有国子监、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等。

书院的兴盛,也是在这一时期。

2、祠堂,也称宗祠、祖庙、家庙等。

中国的宗祠观念来源于祖先崇拜和鬼神观念。

它是在家族制度下由族长或家长主持,将本族祖先的神主供奉于专设的建筑物内,是家族祭祀祖先的场所。

民间修建祠堂以供奉和祭祀本族已故祖先为主要功能,是凝聚血缘关系、提倡家庭伦理和强化宗族观念的基本载体。

3、学塾,是旧时私人所办的小学,也是官学的补充。

清代的乡村,一般都有数所学塾,分教生童启蒙识字和做蒙学师资。

入塾读书之男童,每名月给膏火银5-6两,女子免费。

城市贫民子弟多入塾读书,清廷多次令地方官对入塾儿童酌给学费。

除县城以上城镇外,乡村入塾读书儿童大都以宗族资助为主。

塾师多由塾房出资聘请,不收取报酬。

4、书院,原指藏书、讲学的地方,后逐步演变成为学校,明清时代主要培养士人的高等学府。

书院制度起于唐代,当时名称甚多,有的称精舍、书院,有的叫学堂,或兼而有之。

主要是设在京师,有些也设在地方。

设院长主持,讲学者可以是名儒宿学,也可以是山长。

中国教育史——书院教育的官学化趋势

中国教育史——书院教育的官学化趋势

(三)书院的经费来源:
• 书院举行祭祀活动和供养师生的经费来源主要靠学田。 早在五代南唐时期,李便割善田数十顷赐给白鹿洞作学田。 书院将学田租给附近的农民耕种,收其租赁作为师生给养。 这一做法为以后各 代所效仿。书院学田的来源主要有两个 方面:一是民间捐送,各朝代都有民间热心教育着拨田给 书院的例子,民间书院于此受惠最多。二是地方官府赠送, 宋代朝廷向地方官学赐学田几成为定制,书院也受惠其中。 以致当时有“掌教有官,育士有田”的说法。学田制得确 立,不仅为书院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而且演化 成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地租形式。 • 元代以后,由于书院日益官学化,书院的经费来源便 有所扩大。官府支付的经费也成为书院经费的一大来源。
第五节 书院教育的官学化趋势
(一)书院的组织

作为教育机构的书院,起源于私人讲学。从孔墨私学, 经稷下学宫、精舍或精庐,到书院 代表着 我国私学的发 展 不同阶段。而书院是中国古代私学的最高表现形式。其 组织结构直接受到私学传统和佛教禅林两种因素的影响。 • 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是由书院的性质所决定的。书院 的宗旨以发扬学术为重,以探明圣贤之学为真旨,务收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功效。实行山长负责制可以突出山长 得学术作用,可以少受学术以外因素的干扰,可以强化书 院的教育功能。 • 一些规模较大的书院还设有副山长、副讲、副教等职, 以协助山长。以后又逐渐增设了其他管理人员,主要由书 院学生充任。从总体看,书院的管理结构较为简单,行政 首脑与学术专家集于山长一身,有利于按学术研究的规律
(四)书院的官学化
• 所谓书院的官学化,是指封建统治者意欲削弱和改变 书院自由讲学的性质,通过加强对书院经费、师资、招生 乃至教育宗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和控制,力图将其 纳入国家教育机制得运行轨道。 • 宋代是书院兴盛之时,南宋又胜于北宋。这时期书院 多是私人设立,也有得到官府资助的。 • 元代建立后,为了缓和民族矛盾,争取和笼络知识分 子,崇奉理学,元代统治者对书院采取了承认、提倡和加 强控制的政策,积极使之纳入官学化的轨道。 • 明代初期,统治者热衷于官学教育,对书院采取了漠 视的态度,导致明初书院冷寂无闻。直至明中期王守仁、 湛若水力倡讲学,促进了明代书院的复兴。

书院与官学的互动关系及其对当代书院发展的启示

书院与官学的互动关系及其对当代书院发展的启示
探索当代书院发展的新模式
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社会和文化背景 ,探索当代书院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径,推动传 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书院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借鉴和吸收国际上优秀的书院经验和模式,推动 当代书院事业的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推动力
古代书院与官学的互动关系,反映了当时教育体制的特点和改革发展的趋势。这对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要不断适应时代需求,推动教育 体制的改革和发展。
未来研究展望
1 2 3
深入挖掘历史资料
进一步深入研究古代书院与官学的互动关系,挖 掘更多的历史资料和文献,为当代书院发展提供 更充分的历史依据。
当代书院的分布与类型
当代书院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各个省份,其中数量较多的有湖南、江西、 浙江等地。同时,书院也分为多种类型,包括民办、公办、企业办等。
03
当代书院的教学内容与方式
当代书院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传统文化、道德教育、人文素养等方面,
教学方式则以传统讲授式为主,同时辅以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手段。
当代书院发展面临的挑战
资金和资源短缺
由于书院大多是非营利性机构 ,资金和资源主要依靠政府和 社会的支持,因此面临着资金
和资源短缺的问题。
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书院分布较为分散,且规模相 对较小,因此师资力量相对不足, 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教师。
学术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当代书院的教学内容涉及传统 文化和道德教育等方面,学术水平 参差不齐,难以与官学相媲美。

汉武帝时期,官学开始得到重视 和发展,太学和郡县学校开始设 立,成为官方教育的主要形式。
隋唐时期,官学进入鼎盛时期, 出现了国子监等高级学府,同时 科举制度的出现使得官学成为选

宋代书院的教育特点及其意义

宋代书院的教育特点及其意义

宋代书院的教育特点及其意义宋代书院在教育及教学管理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具体内容如下:第一、书院的教育经费来源多样化。

书院的经费,得到官府的资助,也依靠民间自己筹集,主要靠学田供给。

以白鹿洞书院为例,在南宋先后三次由官府增置学田。

第一次在淳熙七年(1180年),始置学田870亩;第二次在淳熙十年(1183年),置办700亩;第三次在嘉定十四年(1221年),置办学田300亩。

书院总共拥有学田1870亩。

岳麓书院在绍熙五年(1194年),官府一次就拨给学田50顷,书院学生日给米一升四合,钱六十文。

像浙东一代的富庶地区,则常有巨商赞助书院。

东阳(今浙江金华)郭氏累代出资创办书院,家拨良田数百亩用于养士,其子孙后代先后设立了石洞书院、西园书院和南湖书院。

浙东的杜州六先生书院,也是私人出资办学,设有先圣碑亭、礼殿、讲堂、生员六宅、慈湖祠、书库、门廊、庖湢,书院内部设施十分完善,办学条件也很优越。

第二,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日趋完备。

宋代书院的最高首脑称为山长、洞主或洞长。

山长既是主要的教学者,又是最高的管理者,并且往往都由著名的学者来担任。

北宋的书院除了山长之外,其他教学管理辅助人员的设置很少。

南宋书院,随着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和书院内部设施的日益增多,书院教学管理人员的设置也相应增加。

以金陵的明道书院为例,除设山长一员总负教养之责外,斋舍六堂各设堂长一员,分司其职。

此外还有讲书、堂录、堂宾、直学、讲宾、司计、掌书、掌祠、医谕和职事生员协助管理。

教职人员的名目达十余种之多。

书院教职人员人数的扩大和分工管理制度的形成,标志着书院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是书院教学管理形式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的一个方面。

第三、书院实行开放式的教学和研究。

求学者不受地域、学派的限制均可前来听讲、求教。

例如朱熹的学生黄干在白鹿洞书院讲《易经》乾坤二卦,山南山北的人士都来听讲。

白鹿洞书院后来还拨出一笔专款,用来接待四方来求学的人,并有专人负责招待。

宋代的书院制度

宋代的书院制度

宋代的书院制度宋代书院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和特点对后世的教育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宋代书院制度的详细介绍。

一、背景介绍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高峰期,也是中国古代书院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弘扬和发展,同时科举制度的完善也为书院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此外,宋代统治者重视教育,大力支持书院的建设,为书院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

二、发展历程1.初创期:宋代初期,由于战乱和政治动荡,官学教育发展受到限制,一些士人开始在民间兴办书院,以传承文化、培养人才为己任。

此时的书院大多规模较小,师资力量有限,主要面向地方士人子弟。

2.发展期:随着科举制度的逐渐完善,书院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机构。

一些著名学者和士人纷纷在书院讲学,吸引了大量学生前来求学。

此时的书院已经开始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

3.成熟期:宋代理学的发展为书院注入了新的活力。

理学家们主张“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书院成为了研究和传播理学的重要场所。

同时,书院的管理也逐渐规范化,设立了各种规章制度,教学管理也逐渐完善。

三、特点分析1.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宋代书院以传承和弘扬儒家思想为己任,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以经史子集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国学基础。

2.注重自学为主:书院注重学生的自学和研究能力培养。

教师主要起到引导和答疑的作用,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

3.多样化教学方式:书院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包括讲学、讨论、实践等。

其中,讲学是书院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教师通过讲学引导学生探究真理、提高学术水平。

4.严格的考绩制度:书院建立了严格的考绩制度,对学生学业进行考核和评价。

考绩制度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也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励。

5.师生关系紧密:在书院中,师生关系紧密,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和生活,互相交流和研讨学术问题。

这种师生关系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术发展。

论宋代书院学风

论宋代书院学风

论宋代书院学风摘要宋代是中国古代书院发展的巅峰时期,这一时期的书院不仅吸引了大批一流的学者,而且还培养了众多的人才。

随着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宋代书院形成了既不同于前代书院也有别于当时官学的学风,这种学风反过来也对书院的教师和学生产生了积极地影响。

关键词:宋代书院学风影响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是私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有别于官学的重要教育制度。

唐玄宗开元六年,设丽正书院作为修书之所,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书院。

然而,丽正书院还是官办性质,它的主要任务也不是教育人才,而是收集、整理图书典籍,撰写国史等。

但此时的民间书院已具有了后来聚徒讲学的特征。

至宋代,书院进一步发展,并在北宋就形成了白鹿洞、岳麓、嵩阳、应天四大书院;南宋时,随着理学的发展,理学家纷纷入主书院,书院的发展更是达到了巅峰。

随着书院的发展与成熟,各个书院呈现出大体相近而又各有特点的学风。

这些学风对书院的整体风貌、教师的教育教学及生徒的精神志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宋代书院学风的形成宋王朝建立之初面临着如何消除各地的割据政权,完成统一大业的问题。

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宋代的官方教育没有发展起来。

作为民间讲学主要力量的书院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为弥补官方教育的不足而兴起的。

然而,随着北宋政权的逐步稳固,北宋政府逐渐将教育权收归官方,民间书院的教育作用逐渐被取代。

随后,官学在表面上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但其教学理念和内容却出现偏差。

大多数官学教员与生徒沉迷利禄之中,将教与学都作为科举考试的敲门砖。

因此,民间书院那种心忧天下和博古通今的风气消亡殆尽。

当金人北侵之时,这种教育弊端便显露出来。

官学培养出来的太学生为功名利禄轻易就抛弃了儒家提倡的夷夏之辨、君臣大义等主张。

因此,南宋士大夫便面临着如何在少数民族威胁的情况下,维持世道人心的重大难题。

南宋官学的情况与北宋相比并无太大改善,陈傅良指出地方官学仍然是:“文具胜而利禄之意多,老师宿儒尽向之。

书院名词解释

书院名词解释

书院名词解释书院亦称“学院”。

古代中央及地方官府所设的教育机构,是传播儒家思想的官学或私学。

中国封建社会书院之风极盛,有以书院命名的著名书院近300所。

这些书院基本上都是教学与研究并重,学术活动频繁,有一定的藏书,可以容纳不少的生员。

书院对地方教育和学术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文人讲学的地方。

始于唐代。

自唐代起至宋代有影响的著名书院约20多所,如河南嵩阳书院、睢阳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东林书院、丽泽书院等。

明清时最为兴盛,并产生了一批有较大影响的书院,如阳明书院、象山书院、东明书院、钟山书院、紫阳书院、莲池书院、正谊书院、集贤书院、扬州书院、丽泽书院、求是书院、敷文书院、尊经书院等。

知名者有南宋朱熹在莆田创办的鹅湖书院、福州的鳌峰书院等。

宋代书院特别兴盛,原因主要是官学书院衰落,书院成为民间讲学授徒和藏书育人的场所。

书院传播了汉族文化,对研究理学有重要意义。

书院多设于山林胜地。

后来,一些书院被官府接管,改为官学,另外一些仍保留着书院的性质。

其中有的发展成为著名的地方书院,如白鹿洞、岳麓、应天、石鼓、茅山、丽泽、集贤等书院;有的逐渐转化成以培养教师为主的学校,如嵩阳、白鹿洞等书院。

此外,还有一些书院虽以“书院”为名,但已与原书院无关,或者虽冠以“书院”之名,但却从属于其他学校,如南阳书院、东山书院等。

如果考虑到实际情况,书院往往还包括一个由实际办学者与书院联系密切者充任山长(院长)领导的“山长学堂”,它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

宋元明清时期,书院为普及教育,提高地方文化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历史上继四书五经取士之后教育的另一里程碑。

宋初书院制度不严密,入学无考试,其间虽也有不少学者和官员子弟进入书院学习,但并非出自对书院的热爱。

南宋时则出现一种新型书院——书院中兴。

自从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问世以后,书院即脱离了讲学的地位而成为传播学术的阵地,涌现出一大批有声望的学者,培养了众多的人才,成为一时之盛事。

由宋明书院看书院赋的官学化倾向

由宋明书院看书院赋的官学化倾向

由宋明书院看书院赋的官学化倾向
蔡凌
【期刊名称】《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46)1
【摘要】书院赋是以书院的教学内容、自然地理、哲学思想为描写对象的赋作,中国的书院产生于唐末,兴盛于宋,明清时期广泛普及。

特别是宋明年间理学体系的建立,促进了书院赋的发展与繁荣。

从两宋至明清,随着科举的完备和推行,八股取士、官学私学的发展,书院赋也逐渐呈现出官学化倾向,明清书院赋的多种形态“学堂赋”“辟雍赋”“郡学赋”“讲学赋”“书舍赋”都展示了儒家教育的主体地位与书院赋的道学情怀。

通过对宋元明清书院赋的发展状况进行梳理,特别对由宋至明代,书院因科举而理学兴盛的特点进行分析,探究宋代书院赋官学化之思想基础——儒家理学精神的产生,进而对明清书院赋的官学化倾向有较为全面的认知——赋作走向格律化,官学倾向带来的郡学赋的兴盛,最后总结评价宋明以来书院赋官学化的意义与影响。

主要从书院赋官学化倾向为立足点,研究书院在宋明时期的特征与新变,通过论述对于赋作的官学化体系有初步的探索。

【总页数】7页(P92-98)
【作者】蔡凌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黔南科技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嘉定更化与南宋书院官学化
2.从“广泽书院新定条规”看清代书院的官学化
3.朱子兴复白鹿洞书院动机之辨析——兼及宋朝书院官学化的问题
4.论宋明书院赋之理学精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书院与官学、私学研究高功敏曾玉玲(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宋代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它既不是官学,也不是一般的私学,这主要表现在它系统地综合和改造了传统的官学和私学。

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了宋代书院制度的发展历程以及私学、官学的影响,并比较分析其书院与官学、私学的特点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书院;官学;私学一、引言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形成于唐末、五代,发展、兴盛于两宋,延续、衰落于明清,前后存在了一千多年,书院在中国古代特别是两宋教育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在普及文化知识,提高当时社会整体教育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历来为教育史研究者所重视。

它在系统地综合和改造传统的官学和私学的基础上,建构了一种不是官学,但有官学成分,不是私学但又吸收私学长处的新教育制度,它是官学和私学相结合的产物。

自书院出现以后,我国古代教育便发生了一个很大变化,即出现了官学、私学和书院相平行发展的格局,三者成鼎立之势[1]。

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了宋代书院制度的形成、发展过程,并比较分析其书院与官学、私学之间的关系。

二、宋代书院的发展历程在宋初时期,国家重归统一,社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相对稳定,士心开始向学,由于统治者忙于拓疆守土,无暇顾及兴学建校之事,只重科举对现有人才的选拔和吸收,以满足立国之初的一时之需。

因此在建国近百年的时间里,官学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正是在此背景下,书院才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获得较大的发展,并确立了自己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的地位[2]。

宋代书院的发展轨迹,大致可分为四大阶段(如图1)[3]:图1 宋代书院之发展沿革图1.萌芽时期宋代书院发展的第一阶段是太祖朝(960-976)至仁宗朝(1022-1063)前期。

这是宋代书院教育的萌芽时期,实际上是五代书院发展的延续。

这时中央和州县学校非常萧条,书院的数量也很少,全国大致先后出现过10所左右。

这些书院的情况都很不稳定,兴废不常。

这时宋朝刚刚立国,暂时无力顾及振兴官学,因而对著名私学采取“赎买”始为官私联营的学校模式出现。

其中有六大著名书院,它们分别是: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茅山书院[4]。

2.沉寂时期宋代书院发展的第二阶段是仁宗朝(1022-1063)中期至高宗朝(1127-1163)。

这是宋代书院教育的沉寂时期。

仁宗朝中期,社会矛盾激化。

中国古代统治者一直把教育视为控制人民的工具。

于是,学校又受到重视,州县学大批涌现,而各地书院则迅速衰落。

中国古代早就形成了完整的地方学校系统,而书院这时出现不太久,还没有统一的管理制度。

在当时人眼里,各地应该有州县学,却不一定要有书院,官府就将一些书院改成州学。

因此,三次兴学期间,官学空前兴盛;且重在改革的实践理性成为主流,纯学术的研究日渐消沉,因而书院不彰,连著名的六大书院也破败停办或改为官学。

3.复兴时期宋代书院发展的第三阶段是孝宗朝(1162-1189)和光宗朝(1189-1194)。

这是宋代书院教育的复兴时期。

在孝宗和光宗时期,朱熹等地方官为了传播理学,重建了一些著名书院,使宋代书院教育引人注目地复兴起来。

他们以巨大的热情投入书院建设,使书院的教学和用人制度逐渐成熟。

由于理学家的顽强努力,这些书院引起了朝廷和社会各界的注意。

它们的影响大大超过了私立书院,公私书院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明显变化。

这时朝廷不赞成理学,各个理学家的观点和教学方法也很不相同,朱熹等人重建的书院虽属官办,却多少带有私人讲学的色彩。

这是宋代书院教育最有特色的时期。

4.极盛时期宋代书院发展的第四阶段是嘉定(1208-1224)至宋末,这是宋代书院教育的极盛时期。

在金朝大军入侵的情况下,内部的倾轧和科举的腐败,致使南宋的官学形同虚设。

但是随着理学开始得到朝廷的肯定,过去受压制的理学家和信奉理学的官员便积极进行书院建设,全国书院的数量和规模明显发展。

特别是理宗朝(1224-1264)以后,理学被定为唯一的正统学说,受到统治者极力推崇。

书院教育也成为朱熹等理学大师的遗产,被官府继承,其中朱熹亲自拟订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成为书院学规的典范。

南宋后期,虽然私立书院也有显著发展,但已不能与官办书院的强大势力抗衡。

官办书院成为书院教育的主流,而私立书院只是官办教育的附庸。

事实上,这时私立书院几乎毫无例外地向官办学校靠拢。

由此可见,虽然在中国古代曾存在着官学教育和私学教育的两种平行线,但在宋代以后,教育史上出现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教育发展的第三条平行线,即产生了新的书院教育组织形式,形成了宋代之后直到清代末年,官学、私学和书院的鼎足之势。

它仍之间相互渗透和融合,带来了宋代乃至以后的文化教育与学术思想的繁荣,极大地促进和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历史的发展。

三、宋代书院与官学、私学之间的关系宋代书院站在当时历史高度上,对官学和私学进行了全面审视,从而对这二种教育制度进行了综合与改造,由此而形成了既非私学、亦非官学的一种独特的教育组织形式。

下面,我们对宋代书院与官学、私学之间的关系加以对比分析。

1.书院与官学比较分析书院作为一种以独立形态出现的教育组织,它有自己一套完整的与官学相区别的教育体系,这种差别主要表现在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以及组织形式等方面。

表1可以看出,首先,从教师人员组成来看,官学的教师都是由朝廷任命,属封建王朝的官吏,而书院的教师则由地方聘请推荐,多为德才兼备的学者、士大夫,有的虽是朝廷命官,但作为书院教师仅为兼职;其次,从学生成分来看,官学专以士宦子弟为教育对象,等级性强,把教育严格限制在上层社会,是少数人垄断的权力,且需严格考试方能入学,而书院向下层社会开放,入学学生不受身份和地或限制,没有等级尊卑之别,具有平民化教育的特色,入学也无须什么考试;再次,从教学内容来看,官学教授的内容多为朝廷核定的教材,内容较为固定、单一,而书院教学内容取决于该书院的特点及山长,主讲教师的所长,一般山长或主讲教师的讲授内容,决定于书院传授知识及学术的主流,因而教学内容较为灵活、宽泛;最后,从教学组织形式来看,官学的教学比较呆板、单调,而书院教学比较灵活、多种多样,特别是书院的“讲会”制度,成为书院的重要教学形式,这也是书院区别于官学的重要标志。

此外,宋代从太祖到仁宗朝是书院的兴盛时期,然而开始时期所创办的书院几乎都是民间自主创办的。

以后书院虽历千年的发展,但这种民间自主创办的格局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

这也是书院与官学的一个显著的区别[5]。

2.书院与私学比较分析由于书院起自民间,受到官学的排挤,在其所处的地位上颇与私学相同,而私学长期积累的一些办学经验,特别容易被书院吸收,所以书院与私学有着天然的联系,二者之间存在着许多相同点。

此外,宋代书院为了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也必须主动吸取官学的积极成份来发展自己,而这又构成书院不是一般私学的重要根据,所以书院与私学之间的区别也很明显。

表2 书院与私学之间的相同点表2可以看出,首先,书院与私学一样,是由民间集资创办的,不属官方之列,具有很强的独立自主性;其次,书院与私学一样,书院是向下层社会开放,面向乡间的;再次,书院与私学一样,书院是以平民子弟为培养和教育对象;最后,书院与私学一样,书院主要是一种素质教育,不以科举仕进为办学目的。

在这些带根本性的问题上,书院与私学有着不可分离的内在联系,从一定意义上说,书院是从私学脱胎而来,但书院又不是一般的私学,这已不是对私学经验的直接搬用,而是对私学进行了深刻的变革[6]。

表3 书院与私学之间的差异性表3可以看出,首先,书院既有固定的校舍和教学设施,又有专门的图书藏所,不仅校舍宏伟,而且藏书极为丰富,这是一般私学所难以达到的;其次,书院有固定的教育经费作保障,建立了类似于官学的以学田(渠道:民间捐献和政府拔赐)为中心的教育经费体系,这是书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这也是一般私学所不可能具备的;其次,书院吸取了官学的教育管理经验,打破了传统私学办学的旧模式,它有自己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建立了类似于官学的人员编制和岗位,每人根据自己的岗位职责,分别负责学生的授课、考核,生活和书院的经费、祭祀、保卫安全等;最后,书院建立了一套为传统私学所没有的而又颇具特色的教条、学规、学训等(如,《白鹿洞教规》、《丽泽书院学约》、《岳麓书院学规》),把得之于管理实践的一系列经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这表明书院教育是一种独立、且又成熟的新的教育制度。

3.官学与私学比较分析诚如前述,作为一般的私学,基本上都处于一种自发性的状态,它还未形成一套长期稳定的完备的教育规则,它与官学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

表4 官学与私学之间的差异性表4可以看出,一般私学与官学相比,首先,没有固定的校舍和教育设施;其次,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再次,没有专门的图书藏所,更不具备印刷图书、讲义的条件;接着,没有相应的教学计划和规章制度;还有,它是一种手工业式的办学方式,因此不可能像官学那样进行分班教学;最后,没有任何形式的考核体系,缺乏强有力的教育管理制度,学校处于一种无组织的松散状态等等。

四、结论综上所述,宋代书院既不是官学,也不是一般的私学,而将之称为中国古代独特的教育制度,这主要表现在它系统地综合和改造了传统的官学和私学,并在二者基础上形成为一种新的教育组织形式。

简而言之,它一方面吸取了历代官学系统具有积极意义的办学传统,另一方面它又是直接对传统私学的继承和发展。

在对传统的官学和私学综合的基础上,建构了一种不是官学、却又有一定官学成分,是私学、却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私学这样一种独特的教育组织。

因此,书院与私学和官学都有一定的联系,而书院的这个特点,贯彻在其教育的各个方面,贯彻在其整个宋代发展历史过程之中。

〔参考文献〕[1]任时光. 中国教育思想史[M]. 上海:上海书店.[2]刘玲娣. 宋代书院及宋代学术文化的发展[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3]袁征. 宋代书院的兴衰——兼论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发展[J]. 学术研究,1995(6).[4]陈元晖. 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5]杨渭生. 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J]. 浙江社会科学,2001(3).[6]黄宗羲,全祖望. 宋元学案[M]. 北京:中华书局,1986.The Research of Chinese College, Governmental Study and Private Study inDynasty SongGao Gongmin Zeng Yuling(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China)Abstract: As a special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 the Chinese college of Dynasty Song is not run by the government, neither is by the private. In other words, it has systematically synthesized and transform a traditional college run by the government or the private. Therefore, this paper studied the course of the college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and private study in Dynasty Song, and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 and relationship among them.Key Word: The College; Governmental Study; Private Stud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