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院.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自驾游http://www.kele47.com/
中国最早的官办书院开始于唐朝,为开元六年(718年)唐玄宗在东都洛阳的丽正书 院。宋代书院的兴起是始于范仲淹执掌南都府学,特别是庆历新政之后,在北宋盛极一 时。这时候出现了四大书院的说法。到了南宋更盛,各延大儒主持,成为理学书院。 元朝时书院制度更为兴盛,专讲程朱之学,并供祀两宋理学家。明朝初年书院转衰, 直到王阳明出,书院再度兴盛。随后书院因批评时政,遭当道之忌,明世宗、张居正皆 曾毁书院,尤其是东林书院事件,魏忠贤尽毁天下书院,书院乃大没落。 满清入主中国,对书院所保存的元气,犹有馀悸,继续抑制书院。雍正十一年(1733 年),正式明令各省建书院,改采鼓励态度,书院渐兴;惟不分官立私立,皆受政府监督, 不复宋元时的讲学自由。清王枚《睢州志· 公署》:“今之州署为旧时洛学书院。书院创 于雍正时刘公蓟植,后没于水。道光时马公移建于署西袁氏(袁可立)宅,与州署邻。 直到庚子后新政,庚子诏令将全国书院改制为新式学堂,书院制度瓦解。 本片介绍中国最著名的十大书院。
36/41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国家5A级风景名胜岳麓山风景区,为中 国古代著名四大书院之一;1988年,岳麓书院建筑群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国家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岳麓山风景区重要观光点。书院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 976年),一千余年来,这所誉满海内外的著名学府,历经宋、元、明、清时势变迁, 迨及晚清(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千年学府, 弦歌不绝”,至今书院仍作为湖南大学下属的办学机构面向全球招生。 关于“四大书院”有多种说法,但唯有岳麓为诸家共推,反映了古之学者对岳 麓的推崇。
返回
35/41
应天书院
起源之早,规模之大,持续之久,人才之多,居四大书院之首。所以,《宋史》 记载:“宋朝兴学,始于商丘”。1998年国家邮电部在商丘举办了四大书院邮票首 发仪式. 应天府书院即应天书院、睢阳书院,其前身为南都学舍,为五代后晋时的商丘 人杨悫创办,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国家4A级风景区商丘古城南湖畔,为中国古 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正式赐额为应天书 院,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应天书院改为府学,为应天府书院,庆历三年 (1043年)改为南京(北宋陪都,今河南商丘)国子监,为北宋最高学府。北宋初 书院多设于山林胜地,唯应天书院设于繁华闹市,人才辈出。随着晏殊、范仲淹等 的加入,应天书院逐渐发展为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位居北宋四大书院之首。 应天书院是古代书院中唯一一个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被尊为四大书院之首。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兵南侵,应天府书院毁于战乱。同时也因南宋偏安, 就读于书院的文人、士子纷纷南迁,中国书院教育中心向南移,在南宋理学大盛日 时,应天府书院已不如白鹿洞书院,未能扮演文化传承角色。
徂徕书院
南宋宰相范成大《骖鸾录》首举徂徕书院,在历史上,范成大最早的提出了古 代四大书院之说:“诸郡未命教时,天下书院四:徂徕、金山、岳麓、石鼓”。中 国古代四大书院的说法,即起源于此。 清代著名学者全祖望曾言:“宋世学术之盛,安定、泰山为之先河,程朱二先 生皆以为然。” 在古代,泰山徂徕书院,曾在中国书院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40/41
丽泽书院
原名丽泽堂,亦叫丽泽书堂,是南宋四大书院之一。为南宋著名思想家、史学 家、文学家、教育家吕祖谦(1137-1181,金华人)讲学会友之所,设于宋乾道初 (约1165-1166)。吕祖谦这一讲学会友之所,系其曾祖父东莱郡侯吕好问于建炎年 间宋室南迁时携全家自开封迁居金华时所借之官屋。据宋 · 楼钥《东莱吕太史祠堂记》 记载:“其地在光孝观侧(清金华县学后,今市内一览亭东北),四方学者皆受业 于此”。因屋前临二湖,故取堂名为“丽泽”,人称“丽泽书堂”。
41/41
39/41
茅山书院
又名金山书院,由处士侯遗北宋天圣二年(1024)创建于江苏句容的茅山,是北宋 六大书院之一。现已无存。 宋仁宗时处士侯遗所建,院址在江宁府三茅山后侧,故称茅山书院。侯氏在此教 授生徒十余年。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经江宁知府王随奏请,朝廷赐给田亩, 充书院经费。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迁至金坛县顾龙山之麓. 在众多书院中,人们最为熟知的莫过于宋代的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石鼓书 院、应天府书院。事实上,除了四大书院的说法,历史上还曾有过六大书院一说, 金坛的茅山书院就位列其中。只可惜,茅山书院的旧址早已无存,后人亦少有茅山 书院的记载,近世茅山书院之名几乎销声匿迹。今日探究茅山书院之兴衰,既能体 察中国书院历史的变迁,也可重温金坛崇文尚学的古风。
石鼓书院
石鼓书院始建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迄今已有1200年的历史。原址在衡阳石 鼓山,时衡州名士李宽在石鼓山寻真观旁结庐读书,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邑 人李士真拓展其院,作为衡州学者讲学之所。二年(公元1035年),朝廷赐额“石 鼓书院”,遂与睢阳、白鹿洞、岳麓书院并称全国四大书院。书院主要建筑有武候 祠、李忠节公祠、大观楼、七贤祠、敬业堂、合江亭。1944年7月,石鼓书院在衡阳 保卫战中毁于日军炮火。2008年当地政府仿照清代石鼓书院格局重建了石鼓书院。 38/41
19/34
20/34
21/34
茅山书院(镇江句容)
22/34
23/34
茅山书院女Leabharlann Baidu体道班开班
24/34
徂徕书院(泰安)
25/34
遗址
26/34
丽泽书院(金华)
27/34
28/34
29/34
东林书院(无锡)
30/34
31/34
32/34
33/34
背景音乐:《碧涧流泉》
PPS制作:MJF 2013.12.30
丽正书院(洛阳)
2/34
点击看说明
3/34
应天书院(商丘)
4/34
5/34
6/34
岳麓书院(长沙)
7/34
8/34
9/34
10/34
11/34
嵩阳书院(登封)
12/34
13/34
14/34
石鼓书院(衡阳)
15/34
10/21 16/34
17/34
白鹿洞书院(庐山)
18/34
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 (星子县白鹿镇境内),西有左翼山,南有卓尔山,三山环台,一水(贯道溪)中 流,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全院山地面积为3000亩,建筑面积为3800平方米。 山环水合,幽静清邃,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书院“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至今已有1000多年。初为唐代贞元元年 (785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隐居读书之处。李渤养一白鹿,出入跟随,人称之白鹿 先生。后李渤为江州刺史,于隐居旧址建台,引流植花,号为白鹿洞,其实并没有 洞,只因四周青山怀抱,貌如洞状而已,白鹿洞四山环合,俯视似洞,因此而名。 唐末兵乱,高雅之士来此读书。南唐开元年间,李善道、朱弼等人在此置田聚徒讲 学,称为“庐山园学”。宋初扩建书院,与睢阳、石鼓、岳麓并称四大书院。南宋 时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受命知南康军,到白鹿洞书院察看遗址,请孝宗批准, 筹款建屋,征集图书,聘请名师、广集生徒,亲任洞主,亲自讲学,并制定了“博 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五条教规,即有名的《白鹿洞书院揭 示》。《〈白鹿洞书院教条》不但体现了朱熹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套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教育思想,而且成为南宋以后中国 封建社会七百年书院办学的样式,也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至此, 白鹿洞书院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誉为“海内书院第一”,“一时文风士习之盛济 济焉,彬彬焉”它与岳麓书院一样,成为宋代传习理学的重要基地。
更多精彩请访问:www.52e-mail.com
七度蝈蝈推荐 其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373747324
34/34
洛阳丽正书院
点击院名回该院首页
在唐开元十二年(724年),由玄宗李隆基颁诏,。于东都洛阳明福门外建立,是 收集、整理全国各种图书典籍,撰写国史时政,奏献筹策建议,举荐治世良才,溶 藏书、研究、举贤为一体的全国最早、最大的一所官办书院。书院成立后,集中全 国一批著名文人、学者在此任修书、侍讲等事,张说总其事。它虽然不是后来意义 上的那种聚徒讲学机构,但它孕育了以后渐起的各类书院“培养人才”、“研究史 籍”的学风,奠定了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群星璀灿的基石,在我国书院教育发展史上 有着不可磨灭的开创之功。 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冬,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起兵叛乱,攻陷东都洛阳,纵 兵大掠。次年,安禄山在洛阳谮 称大燕皇帝。至德二年(757年),安禄山之子安庆绪 杀安禄山于洛阳宫内,继皇帝位。同年,郭子仪收复洛阳。乾元二年(759年),史思 明杀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井于次年攻破洛阳。上元二年(761年),唐朝借回纥兵 收复洛阳。安史之乱中,由于叛军和回纥兵的焚杀抢掠,帝都洛阳损失惨重. 原黄巢起义军将领朱温,又名朱全忠、朱晃,降唐后任宣武镇节度使,治开封。 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朱全忠与河南尹张全义营建东都洛阳。昭宗天祐元年 (904 年)四月,朱全忠毁长安城,挟昭宗迁都洛阳。天祐四年(907年),唐哀帝禅位于朱全 忠,改元开平,因宣武镇治所乃古大梁,朱温又曾封梁王,故以梁为国号,都开封, 以洛阳为西都。开平三年(909年)正月,朱温迁都洛阳,以开封为东都.
37/41
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北2.5公里嵩山南麓,背靠峻极峰,面对双溪河, 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嵩阳书院。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时, 时称嵩阳寺,至唐代改为嵩阳观,到五代时周代改建为太室书院。宋代理学的“洛 学”创世人程颢、程颐兄弟都曾在嵩阳书院讲学,此后,嵩阳书院成为宋代理学的 发源地之一。明末书院毁于兵燹,清代康熙时重建。嵩阳书院经历代多次增建修补, 规模逐渐形成,布局日趋严整。书院的建制,古朴雅致,大方不俗. 嵩阳书院因其独特的儒学教育建筑性质,被称为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育 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标本”。2006年12月5日,嵩山古建筑群,包括嵩阳书院作为 河南省唯一一处独立项目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0年3月 9日,嵩山历史建筑群是2010年国务院确定的中国唯一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 2010年8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嵩阳书院等登封一批建筑列为非物质文化 遗产.
东林书院
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即公元1111年,是当时为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 嫡传高弟、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的地方。后废。明朝万历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 1604年,由东林学者顾宪成等人重兴修复并在此聚众讲学,他们倡导“读书、讲学、 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一时声名大著。东林书院成为江南地区人 文荟萃之区和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
中国最早的官办书院开始于唐朝,为开元六年(718年)唐玄宗在东都洛阳的丽正书 院。宋代书院的兴起是始于范仲淹执掌南都府学,特别是庆历新政之后,在北宋盛极一 时。这时候出现了四大书院的说法。到了南宋更盛,各延大儒主持,成为理学书院。 元朝时书院制度更为兴盛,专讲程朱之学,并供祀两宋理学家。明朝初年书院转衰, 直到王阳明出,书院再度兴盛。随后书院因批评时政,遭当道之忌,明世宗、张居正皆 曾毁书院,尤其是东林书院事件,魏忠贤尽毁天下书院,书院乃大没落。 满清入主中国,对书院所保存的元气,犹有馀悸,继续抑制书院。雍正十一年(1733 年),正式明令各省建书院,改采鼓励态度,书院渐兴;惟不分官立私立,皆受政府监督, 不复宋元时的讲学自由。清王枚《睢州志· 公署》:“今之州署为旧时洛学书院。书院创 于雍正时刘公蓟植,后没于水。道光时马公移建于署西袁氏(袁可立)宅,与州署邻。 直到庚子后新政,庚子诏令将全国书院改制为新式学堂,书院制度瓦解。 本片介绍中国最著名的十大书院。
36/41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国家5A级风景名胜岳麓山风景区,为中 国古代著名四大书院之一;1988年,岳麓书院建筑群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国家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岳麓山风景区重要观光点。书院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 976年),一千余年来,这所誉满海内外的著名学府,历经宋、元、明、清时势变迁, 迨及晚清(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千年学府, 弦歌不绝”,至今书院仍作为湖南大学下属的办学机构面向全球招生。 关于“四大书院”有多种说法,但唯有岳麓为诸家共推,反映了古之学者对岳 麓的推崇。
返回
35/41
应天书院
起源之早,规模之大,持续之久,人才之多,居四大书院之首。所以,《宋史》 记载:“宋朝兴学,始于商丘”。1998年国家邮电部在商丘举办了四大书院邮票首 发仪式. 应天府书院即应天书院、睢阳书院,其前身为南都学舍,为五代后晋时的商丘 人杨悫创办,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国家4A级风景区商丘古城南湖畔,为中国古 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正式赐额为应天书 院,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应天书院改为府学,为应天府书院,庆历三年 (1043年)改为南京(北宋陪都,今河南商丘)国子监,为北宋最高学府。北宋初 书院多设于山林胜地,唯应天书院设于繁华闹市,人才辈出。随着晏殊、范仲淹等 的加入,应天书院逐渐发展为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位居北宋四大书院之首。 应天书院是古代书院中唯一一个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被尊为四大书院之首。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兵南侵,应天府书院毁于战乱。同时也因南宋偏安, 就读于书院的文人、士子纷纷南迁,中国书院教育中心向南移,在南宋理学大盛日 时,应天府书院已不如白鹿洞书院,未能扮演文化传承角色。
徂徕书院
南宋宰相范成大《骖鸾录》首举徂徕书院,在历史上,范成大最早的提出了古 代四大书院之说:“诸郡未命教时,天下书院四:徂徕、金山、岳麓、石鼓”。中 国古代四大书院的说法,即起源于此。 清代著名学者全祖望曾言:“宋世学术之盛,安定、泰山为之先河,程朱二先 生皆以为然。” 在古代,泰山徂徕书院,曾在中国书院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40/41
丽泽书院
原名丽泽堂,亦叫丽泽书堂,是南宋四大书院之一。为南宋著名思想家、史学 家、文学家、教育家吕祖谦(1137-1181,金华人)讲学会友之所,设于宋乾道初 (约1165-1166)。吕祖谦这一讲学会友之所,系其曾祖父东莱郡侯吕好问于建炎年 间宋室南迁时携全家自开封迁居金华时所借之官屋。据宋 · 楼钥《东莱吕太史祠堂记》 记载:“其地在光孝观侧(清金华县学后,今市内一览亭东北),四方学者皆受业 于此”。因屋前临二湖,故取堂名为“丽泽”,人称“丽泽书堂”。
41/41
39/41
茅山书院
又名金山书院,由处士侯遗北宋天圣二年(1024)创建于江苏句容的茅山,是北宋 六大书院之一。现已无存。 宋仁宗时处士侯遗所建,院址在江宁府三茅山后侧,故称茅山书院。侯氏在此教 授生徒十余年。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经江宁知府王随奏请,朝廷赐给田亩, 充书院经费。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迁至金坛县顾龙山之麓. 在众多书院中,人们最为熟知的莫过于宋代的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石鼓书 院、应天府书院。事实上,除了四大书院的说法,历史上还曾有过六大书院一说, 金坛的茅山书院就位列其中。只可惜,茅山书院的旧址早已无存,后人亦少有茅山 书院的记载,近世茅山书院之名几乎销声匿迹。今日探究茅山书院之兴衰,既能体 察中国书院历史的变迁,也可重温金坛崇文尚学的古风。
石鼓书院
石鼓书院始建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迄今已有1200年的历史。原址在衡阳石 鼓山,时衡州名士李宽在石鼓山寻真观旁结庐读书,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邑 人李士真拓展其院,作为衡州学者讲学之所。二年(公元1035年),朝廷赐额“石 鼓书院”,遂与睢阳、白鹿洞、岳麓书院并称全国四大书院。书院主要建筑有武候 祠、李忠节公祠、大观楼、七贤祠、敬业堂、合江亭。1944年7月,石鼓书院在衡阳 保卫战中毁于日军炮火。2008年当地政府仿照清代石鼓书院格局重建了石鼓书院。 38/41
19/34
20/34
21/34
茅山书院(镇江句容)
22/34
23/34
茅山书院女Leabharlann Baidu体道班开班
24/34
徂徕书院(泰安)
25/34
遗址
26/34
丽泽书院(金华)
27/34
28/34
29/34
东林书院(无锡)
30/34
31/34
32/34
33/34
背景音乐:《碧涧流泉》
PPS制作:MJF 2013.12.30
丽正书院(洛阳)
2/34
点击看说明
3/34
应天书院(商丘)
4/34
5/34
6/34
岳麓书院(长沙)
7/34
8/34
9/34
10/34
11/34
嵩阳书院(登封)
12/34
13/34
14/34
石鼓书院(衡阳)
15/34
10/21 16/34
17/34
白鹿洞书院(庐山)
18/34
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 (星子县白鹿镇境内),西有左翼山,南有卓尔山,三山环台,一水(贯道溪)中 流,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全院山地面积为3000亩,建筑面积为3800平方米。 山环水合,幽静清邃,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书院“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至今已有1000多年。初为唐代贞元元年 (785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隐居读书之处。李渤养一白鹿,出入跟随,人称之白鹿 先生。后李渤为江州刺史,于隐居旧址建台,引流植花,号为白鹿洞,其实并没有 洞,只因四周青山怀抱,貌如洞状而已,白鹿洞四山环合,俯视似洞,因此而名。 唐末兵乱,高雅之士来此读书。南唐开元年间,李善道、朱弼等人在此置田聚徒讲 学,称为“庐山园学”。宋初扩建书院,与睢阳、石鼓、岳麓并称四大书院。南宋 时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受命知南康军,到白鹿洞书院察看遗址,请孝宗批准, 筹款建屋,征集图书,聘请名师、广集生徒,亲任洞主,亲自讲学,并制定了“博 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五条教规,即有名的《白鹿洞书院揭 示》。《〈白鹿洞书院教条》不但体现了朱熹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套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教育思想,而且成为南宋以后中国 封建社会七百年书院办学的样式,也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至此, 白鹿洞书院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誉为“海内书院第一”,“一时文风士习之盛济 济焉,彬彬焉”它与岳麓书院一样,成为宋代传习理学的重要基地。
更多精彩请访问:www.52e-mail.com
七度蝈蝈推荐 其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373747324
34/34
洛阳丽正书院
点击院名回该院首页
在唐开元十二年(724年),由玄宗李隆基颁诏,。于东都洛阳明福门外建立,是 收集、整理全国各种图书典籍,撰写国史时政,奏献筹策建议,举荐治世良才,溶 藏书、研究、举贤为一体的全国最早、最大的一所官办书院。书院成立后,集中全 国一批著名文人、学者在此任修书、侍讲等事,张说总其事。它虽然不是后来意义 上的那种聚徒讲学机构,但它孕育了以后渐起的各类书院“培养人才”、“研究史 籍”的学风,奠定了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群星璀灿的基石,在我国书院教育发展史上 有着不可磨灭的开创之功。 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冬,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起兵叛乱,攻陷东都洛阳,纵 兵大掠。次年,安禄山在洛阳谮 称大燕皇帝。至德二年(757年),安禄山之子安庆绪 杀安禄山于洛阳宫内,继皇帝位。同年,郭子仪收复洛阳。乾元二年(759年),史思 明杀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井于次年攻破洛阳。上元二年(761年),唐朝借回纥兵 收复洛阳。安史之乱中,由于叛军和回纥兵的焚杀抢掠,帝都洛阳损失惨重. 原黄巢起义军将领朱温,又名朱全忠、朱晃,降唐后任宣武镇节度使,治开封。 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朱全忠与河南尹张全义营建东都洛阳。昭宗天祐元年 (904 年)四月,朱全忠毁长安城,挟昭宗迁都洛阳。天祐四年(907年),唐哀帝禅位于朱全 忠,改元开平,因宣武镇治所乃古大梁,朱温又曾封梁王,故以梁为国号,都开封, 以洛阳为西都。开平三年(909年)正月,朱温迁都洛阳,以开封为东都.
37/41
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北2.5公里嵩山南麓,背靠峻极峰,面对双溪河, 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嵩阳书院。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时, 时称嵩阳寺,至唐代改为嵩阳观,到五代时周代改建为太室书院。宋代理学的“洛 学”创世人程颢、程颐兄弟都曾在嵩阳书院讲学,此后,嵩阳书院成为宋代理学的 发源地之一。明末书院毁于兵燹,清代康熙时重建。嵩阳书院经历代多次增建修补, 规模逐渐形成,布局日趋严整。书院的建制,古朴雅致,大方不俗. 嵩阳书院因其独特的儒学教育建筑性质,被称为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育 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标本”。2006年12月5日,嵩山古建筑群,包括嵩阳书院作为 河南省唯一一处独立项目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0年3月 9日,嵩山历史建筑群是2010年国务院确定的中国唯一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 2010年8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嵩阳书院等登封一批建筑列为非物质文化 遗产.
东林书院
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即公元1111年,是当时为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 嫡传高弟、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的地方。后废。明朝万历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 1604年,由东林学者顾宪成等人重兴修复并在此聚众讲学,他们倡导“读书、讲学、 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一时声名大著。东林书院成为江南地区人 文荟萃之区和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