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岳麓书院_7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事本末体存在一些明显缺陷。 首先是有顾此失彼之嫌。 其次是彼此孤立,割断联系。 《通鉴纪事本末》是南宋史学家袁枢的代表 作。全书材料取自《资治通鉴》,共239个标题。 每个标题自成一个单元,各依时间为序叙述一件 大事的始末经过。在中国史学史上,这是一个很 重要的发明创造。 《通鉴纪事本末》的价值就在于叙事方法可取。
2、 编年体 、 (1) 《春秋》 春秋》 《春秋》,是孔子在鲁国《春秋》 基础上编定的一部编年体史籍。 《春秋》以时间为纲,分年纪事, 所记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用十二公序 列排比史事。
《春秋》的成就是辉煌的。 第一,开创了编年体。 第二,确立了“ 第三,笔法严谨。 属辞比事”的修史方法。
当然,《春秋》也存在问题。 首先是具有明显的复古保守思想。 其次,为后世“曲笔”写史开了先例。 其三,文字简约,语焉不详。
4、 典志体 、 典志体又称政书体,专详文物典章制度。 典志体也有悠久的历史。 从总体上看,典志体大致有以下两类: 第一,通代史。历述各代典制。 第二,断代史。专详一代典章制度。
唐代宰相杜佑的《通典》,专详历代典制, 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典制史。 《通典》问世后,在史界和社会上的影 响广泛而深远。 第一,引起了史家的高度重视。 第二,引起了封建统治者的日益关注。 第三,《通典》的出现为繁荣整个典志 体史书带来了活力。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 绪论 第一章 中国古典哲学 第二章 中国传统宗教 第三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第四章 中国传统科学与技术 第五章 中国古典文学 第六章 中国传统艺术 第七章 中国传统史学 第八章 中国传统教育
第九章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第十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附篇 第一章 岳麓书院的历史沿革 第二章 岳麓书院的教育传统 第三章 岳麓书院的人文精神 第四章 岳麓书院的文物古迹
从史学角度衡量,先秦时期的比较成熟的 历史文献要数《春秋》和《左传》。 先秦史籍尚属萌芽阶段,在体裁、体例、 内容、范围以及语言、文字诸方面还存在许多 问题。但是,先秦史家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们 不仅编纂出一批史籍,而且为后世积累了一些 宝贵的经验教训。
2、 成熟时期 、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文献的 成熟时期。 汉代以降,我国史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这一时期不仅编纂水平有所提高,史学理论 有所发展,史籍数量也有大幅度增长。这一 切都显示着中国史籍已经步入成熟发展阶段。
随着统治者活动范围的扩大,记事与记言 互相结合,于是产生出新的史籍体裁——编年 体。编年体史籍以时间为中心。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的巨变时期。随着这 一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封建化,文 化事业得到发展,史籍及其名称也日益增多。 如《夏书》、《商书》、《周书》;《周语》、 《齐语》、《楚语》;《周志》、《军志》等。
一、中国传统史学发展简史 1、 萌芽时期 、 先秦时期是我国史学的萌芽时期。 中国历史文献至晚在商代已经开始出现 了。那些有文字的商代甲骨就是弥足珍贵的 历史文献。
所谓甲骨文,是自盘庚迁殷至纣灭亡270 多年之间,殷王室奴隶主贵族进行占卜的遗 物。凡卜问的事情和事后应验的情况,殷人 都刻在龟甲或兽骨上。从1899年发现甲骨文 至今,已有百余年,出土甲骨文有十多万片。 据统计,甲骨文使用的单字约在4500个左右, 目前已认识的约1700个字。
从规模上看,纪传体有两种类型:通 史和断代史。通史纵贯古今。断代史则以 一代为限。纪传体通史首创于司马迁《史 记》,断代史则发端于班固《汉书》。 (1) 《史记》 史记》 《史记》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 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凡130篇(卷)52万言。
《史记》的成就反映在四个方面。 一是重要的史料价值。 二是进步的历史观。 三是开创纪传体。 四是语言洗练。 《史记》得到历代名人的好评。不仅在 史坛上名噪天下,在文学领域也享有崇高地 位。鲁迅热情赞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 《离骚》”(《汉文学史纲要》)。
(2) 《左传》 左传》 《左传》是《春秋》三传之一。 《左传》体例与《春秋》基本一样,亦以时 间先后为顺序。 与《春秋》相比,《左传》内容有一定特点。 与《春秋》相比,《左传》的成就主要有两点: 第一,珍贵的史料价值。 第二,进步的思想倾向。
(3)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对编年体史籍的发展具有划 时代意义,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司马光之所以编出了皇皇历史巨著《资 治通鉴》,首先是史料充分。其次是助手得力。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共记16朝,凡 1362年历史。其成就和特点,为历代学者所赞赏。 其一,科学的编纂方法。 其二,珍贵的史料价值。
(2) 《汉书》 汉书》 《 汉 书 》 记 西 汉 一 朝 ( 包 括 王 莽 15 年)229年历史,全书100卷80万言,计帝纪 12卷,表8卷,志10卷,列传70卷。 《汉书》问世以来,久传不衰。
为什么《汉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 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呢? 首先,《汉书》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其次,《汉书》在史学方法上作出了 卓越的贡献。 第三,《汉书》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我国传统史学如此繁荣,原因很多,除 以上论及者外,还有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建立史官制度。 第二,朝野普遍重视。 从“ 五四”前后起,西方史学理论和 方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史学观传入,使 中国史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传统史学终 结,中国史学进入现代新时代。
二、中国传统史籍的主要体裁及名著解析 1、 纪传体 、 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的史书体裁。 《世本》是迄今可见的唯一的先秦传本。但 真正称得上纪传体鼻祖的当推《史记》。司 马迁是纪传体的真正创始人。纪传体的基本 体例是本纪、史表、书志、世家、列传及论 赞等。
3、 繁荣时期 、 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时期是中国史学的 繁荣时期。 (1) 史籍数量增长 由隋至宋,史籍激增至两倍半。“凡 史类二一四七部,四三一○九卷”(《宋 史·艺文志》)。
(2) 史籍规模扩大 这一时期无论编年、纪传,还是政书、 类书,编纂规模都明显大于上一时期。 (3) 编纂水平提高 其一是创立史评体、政书体和纪事本末体。 其二是改进编年体。 其三是总结前人经验。
由隋唐至宋元,史籍之所以兴盛繁荣, 首先是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其次是由于科 举制的确立和发展。其三是由于官修史书制 的健全和巩固。最后是由于印刷术的发明。
4、 总结时期 、 明清时期是中国史籍的总结研究时期。 (1) 整理旧籍 整理旧籍。简单说来,整理旧籍可概 括为增、辑、考、改。增是增补。辑是辑佚。 考是考证。改是改编。 (2) 纂修专史 纂修专史。以专史领域而论,明清学者 用力较勤、影响较大者首推学案、方志和历史 地理。学案是学术史的别称。方志是地方史的 总称。历史地理是古代专史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1) 编纂水平提高 首先是发明纪传体。 其次是详今略古。 其三是融汇古今典籍。 其四是综合学术。
(2) 史学理论发展 与先秦相比,这一时期史学理论有显 著的进步。例如,为什么要编纂历史文献? 先秦史家们并未直接答复。西汉以来,围 绕这一问题的探讨日趋明朗。
(3) 历史文献增多 西汉以后史家辈出,竞相著述,史籍 猛增,至隋代已达874部,16558卷之多。 (《隋史·艺文志》)例如这一时期修东汉 史者12家,修三国史者16家,修晋史者23 家,修十六国史者30家,修南北史者22家。 这些现象是先秦时期所没有的。
起居注、实录也属于编年体文献。起居注是 在位皇帝的言行录,实录是皇帝在位期间的大事 记。 起居注和实录都有久远的历史。 与传统的纪传、编年体史籍相比,起居注和实 录不免有粗糙原始之嫌,但其史料价值则不容忽视。 第一,它可以弥补正史记载的缺漏。 第二,它可以订正正史等传统史籍记载的讹误。
3、 纪事本末体 、 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纲,分类编排,每事 自立一个标题,并且每事有首有尾。 纪传本末体也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纪事本末体有若干特点。最主要的是一切以 事件为主线,大大简化了复杂的历史现象,使之 眉目清晰,一览了然,有助于克服纪传体彼此错 陈,编年体前后隔越之患。
5、 其他常用体裁 、 (1) 舆地书与方志 (2) 类书与丛书 (3) 史考与史评
殷的应用文字除甲骨文以外,就是铜器铭 文,亦称金文。有关殷商铜器铭文,也是商史 的重要资料。但是,铜器铭文数量毕竟很少, 涉及的范围也有限,史料价值远不如甲骨文。 周代是中国开始有完整文献史料传下来的 历史朝代。当时设置有各种史官,随时记录统 治者的“ 言”和“ 事”,书写在竹简上。
周代史官写成的史料不少,但传下来的不 多。其中“ 记言”的有《尚书》和《逸周书》, “ 记事”的有《春秋》。后来在晋代还出土了 《竹书纪年》,都是编年记事史籍。 以记事和记言两种形式为基础,逐渐发展 出各种新的古籍。如《世》《令》《语》《志》 《典》,都是从记事和记言两种形式发展而来 的。《世》记载统治者的世次,《令》《语》 《志》《典》都是记言。《语》即今传《国 语》,《典》即今传《尚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