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植物群落(二)

合集下载

6第四章 植物群体的分类和命名

6第四章 植物群体的分类和命名

色相:各种群体所具有的色彩形相。87
群体的外貌主要取决于优势种的生活型 ----针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温带落叶林
热带雨林
热带荒漠
季相:因季节变化同一地区所产生的不同群体形 相。受优势种影响大。 植物生活期的长短:优势种寿命的长短影响群体 季相变化的外貌。 群体的分层现象:各地区各种不同的植物群体,
钻天杨
人民大会堂油松、元宝枫与锦带花、迎春、 珍珠梅等
优势种(建群种):群体中数量最多或所占面积最 大的主要成分。优势种可以是一种或一种以上。
(2)群体的外貌
优势种的生活型:群体的外貌主要取决于优势
种的生活型。如针叶林和阔叶林群体。
密度:群体中个体的疏密程度与群体外貌有着 密切的联系。群体的“疏密度”多用单位面积 的株数来表示。如浓密的竹林和稀疏的沙生植 物外貌差别。附注:郁闭度 种类的多寡:群体种类的多少影响其外貌。使 群体在立面和平面上的轮廓和线条都有不同。
第四章 植物群体的分类和命名
植物群体
一 组成结构
植物群体是生长在一起的植物集体。 自然群体(植物群落):植物自然形成。 人为(栽培)群体:完全由人类的栽培活动创造, 受人的栽培管理支配。如园林中各种树丛、防护 林、林荫道、绿篱、花坛、花境、草坪等。
1、自然群体的组成结构
(1)群体的组成成分
(2)植物自然群体的命名 分层记载法:写出群体各层次优势种的名称, 并在其间连以横线。如同一层次中有几个优势 种,则均应写出,其间须附以“+”号。一般 多应用分层记载法。 简要记载法:在群体中选出2种优势种来代替 该群体。使用学名时,在最重要的种类之后加 字尾“-etum”,在另一类后加 “-osum”。

植物地理学:第四章-植物群落

植物地理学:第四章-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梯度
多样性随纬度的变化 多样性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在海洋和淡水水体物种多样性随深度而降低
植物种群特征
多度 密度 盖度 频度 高度 重要值
种群的增长类型
单种群落的个体数量变化--3/2自疏法则
自疏现象(self-thinning):同一种植物因密度引起 的死亡。
植物的生活型类型(Raunkiaer 生活型系统):
☺ 高位芽植物:休眠芽位于距地面25cm以上。 ☺ 地上芽植物:更新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之下,多为半灌木或草本植物。 ☺ 地面芽植物:又称浅地下芽植物或半隐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近地面土层内,
冬季地上部分全枯死,即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 隐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较深土层中或水中,多为鳞茎类、块茎类和根茎类
植物群落基本上是两种现象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其一是植 物区系中各个分类单位的生态幅度,即对环境的不同耐力;其 二是环境的异质性。
植物群落形成的5个因素如下: ①某一地区的植物群系 ②某个种进入特定生境的能力 ③种本身的特点 ④生境 ⑤时间
1.4 植物群落的识别
①均匀一致的种类组成 ②一致的外貌和结构 ③一致的地形部位和一致的生境条件 ④一定的面积 ⑤时间
(reservoir)
CCononsusummeresrs
Producers
Wastes, SoilDbeaacdtebroiadi&es detritus feeders
Reservoirs
Processes/ Locations
Trophic Levels/ Organisms
氮循环
NNNiittrrrooogggeeennniininn AAAtmtmmooosspphhheeerrreee

植物群落知识

植物群落知识
第四章 植物群落知识
第一节
植物群落的基本概念
❖ 1.植物群落:在一定地区内,由一定的植物种类,按 一定规律组合在一起的组合体。
❖ 2.自然群落:是在长期的历史发育过程中,在不同的 气候条件下及生境条件下自然形成的群落,不受人的 影响。
3.栽培群落: 按人们的需要,把同种或不同种植物栽 在一起,服从人们防护、美化、生产所 需,它的形成,发展过程受人的栽培管 理所支配。
第二节 植物群落的组成、特征、命名
一、群落的组成 优势种:数量最多,占据群落面积最大的植物种。
二、特征
❖ 1.群落的பைடு நூலகம்貌
①生活型:是长期适应生活环境而形成独特的外部形态、内 部结构和生态习性,也可认为是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型
②群落的高度:组成群落主要种的高度,即为群落的高度。 ③群落的季相:指群落中主要层植物的季节性变化,而使植 物群落出现不同的外貌特征。
五、栽培群落景观的营造 1.原则: ①景观性原则:
❖ ②生态性原则:
❖ ③生物多样性原则:
❖ 1.发育的初期: ❖ 2.发育的盛期: ❖ 3.发育末期:
三、群落的演替 植物群落的演替: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
取代的过程。
第四节 运用群落的知识完善植物的栽培群落
一、剖析植物的自然群落
自然群落的特点: ❖ 1.种类丰富,尤其是林下二层、三层的耐荫灌木和地被, ❖ 季相多变。 ❖ 2.优势种明显,外貌各异,富有特色。 ❖ 3.结构紧密,层次分明,复层混交,绿量大。
二、剖析栽培群落 目前栽培群落存在的问题 ❖ 1.树种较为单调,尤其是二层、三层的耐
荫灌木和地被更是缺乏 ❖ 2.结构较为松散,层次不明显,缺少复层
混交结构,因此绿量小。
三、几点建议 1.充分利用本地和外来的植物资源,丰富园林中的植物种类。

植物的群落知识

植物的群落知识
03
04
05
06
竞争的前途具体取决于:
繁殖能力、繁殖速度、对不良环境的忍 耐力、对资源的利用程度、生态幅位置、 环境好坏等。
---习性互补
种间选配原则
阳性与荫性、深根性与浅根性、常绿与落叶、针叶与阔叶、乔木与灌木、速生与慢生等搭配。
凡是对环境有相同要求,利用资源方式 相同的种间,竞争最为剧烈。
光棍树
光棍树枝
添加标题
参差不齐,色彩不一;
01
添加标题
常绿,无落叶成分,中型或大型叶;
03
添加标题
层次多,但分层不明显;
02
添加标题
、寄生植物发达
04
附生、寄生植物景观
多干生花相
木具有板根、气生根、支柱根现象
树干高大挺拔,分枝少
雨林巨人---望天树
第三节 群落演替
一、概念
一个植物群落被另一个植物群落代替的过程
植物群落与环境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与结合。
自然植物群落
(二)人工植物群落
按人为意愿,将同种或不同种植物组合在一起形成的植物群落。如城市园林中的树丛、绿篱、花坛等。
人工植物群落
人工植物群落的形成过程、发展方向与最终结果均受人为因素所控制。
要建好人工植物群落就必须向自然植物群落学习,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可以模拟再现自然植物群落,如在温室内模拟形成热带雨林、沙子、莎生植物群落景观等。
类型
原生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原来没有植被
且没有任何繁殖体的裸露地段)的群落演替
原生演替与次生演替
按演替进行的基础分
按演替的性质和方向分 水生演替与旱生演替
按演替基质的性质分 次生演替----开始于次生裸地(原有植被基 础上或原有植被被破坏后)上的群落演替

森林生态学讲稿-第四章森林群落结构特征

森林生态学讲稿-第四章森林群落结构特征

森林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一、森林植物群落概念(一)群落概念群落的概念很模糊,没有一个概念能让所有生态家都满意的定义。

群落或生物群落(biological community)是指特定空间或生境下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及其与环境间相互影响,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

植物群落(plant community):生活在同一生境而彼此相互作用的各种植物有规律的组合。

森林群落(forest community)指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植物群落。

植被(vegetation):某一地区或整个地球表面全部植物群落总和称为植被。

(二)群落的基本特征群落都具有以下共同特征: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每个群落都是由一定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群组成的,因此,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

2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如生活型组成、种的分布格局、成层性、季相等3具有一定的外貌:一个群落中的植物个体,分别处于不同高度并具有不同密度,从而决定了群落外部形态。

如森林、灌丛或草丛等。

4形成群落环境:生物群落对其居住的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并形成群落环境,包括光照、温度与土壤等都经过了生物群落的改造。

5不同物种间存在相互影响:群落的形成和发展必须经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适应。

生物群落并非种群的简单集合。

种群组合成群落取决于两个条件:第一,必须共同适应它们所处的无机环境;第二,它们内部的相互关系必须取得协调、平衡。

6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群落运动形式为季节、年际动态、演替与演化。

7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任一群落都分布在特定地段或特定生境上,不同群落的生境和分布范围不同。

8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在自然条件下,有些群落具有明显的边界,可以清楚地加以区分;有的则不具有明显边界,而处于连续变化中。

(三)群落的性质机体论(离散论):以美国的Clements(1916,1928)为代表。

群落是高度有组织的物种组合,边界清楚,可象物种那样进行自然分类;高度强调种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演替被类比为个体发育。

第4章 森林群落结构和演替

第4章 森林群落结构和演替

有利的作用
有害的作用
`
没有明显效果的作用。
根据相互作用方式,种间关系可分为共生和对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 2019年9月4日
种间关系类型
互利共生
两个物种之间,均从对方受益。例如:菌根和根瘤 昆虫与植物之间的关系往往也属于互利共生,特别在温带地区, 昆虫对授粉最重要。
` 偏利共生
4.7.2 森林植物群落的形成过程
(1) 森林群落发生的进程
包括:迁移、定居、竞争、反应
——迁移 从繁殖体开始传播到新定居的地方为止,这个 过程。繁殖体包括种子、孢子及其他又繁殖功能的器
官。繁殖体的形态特征、迁移能力和数量特征影响着
`
迁移效果。
——定居 包括发芽、生长和繁殖三个环节。生物学特性、 生态学特性和生境特征决定定居的成败。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随时间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随着气候季节性交替,群落呈现不同的外貌,称为 季相。 群落在时间上的成层现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 2019年9月4日
4.2 森林植物群落种类组成
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植物群落的复杂程度和 生态条件与每个群落中植物种类多少及其数 量有密切关系。
`
重要值的概念
争的紧张地带,发育完好的群落交错区,可包含相邻
两个群落共有的物种以及群落交错区特有的物种,在
这里,群落中物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群的密度往往比相
邻的群落大。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有
增大的趋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 2019年9月4日
4.4 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从总的效果来说,可分为三种情况:
典型森林植物群落层次:从上往下,依次可划分 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等层次。

第4章植物群落

第4章植物群落
“半寄生植物”
(二)附生
常以他种植物为栖居地,但并不吸取其组 织部分为食料。
在温带植物群落中,苔藓、地衣常常附生在 树干、树枝上;
在亚热带、热带植物群落中,附生植物的种类 就更多了(如兰科、蕨类、天南星科的一些种类)
(三)共生
一种专性的、双方都有利的相互关系。
地衣:藻类+真菌 菌根:真菌+高等植物(如兰花) 共生固氮:根瘤菌+豆科植物 传粉:昆虫、鸟类+有花植物
裸地的成因:
地形变迁(沉积、风积、重力下塌) 气候原因(干旱、狂风、严寒) 动物危害、人类破坏
2、基本概念
群落的演替
一个群落替换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顶极群落
群落经过一系列演替,最后所产生的保持相对稳定的群 落。
2、群落的发育
1)群落发育初期
种类成分不稳定,群落的结构尚未定型,层次分化不明 显。
2)群落发育盛期
元宝枫—八仙花+小花溲疏—落新妇+麦冬群落 元宝枫+油松—桃—野牛草群落 简要记载法: 2种优势种
4、园林栽培群落的命名
应标明各层的主要种类 应标明园林配植结构和用途 “自然风景式油松纯林” “双行绿篱式桧柏群体” “团植树丛式垂柳+栾树—榆叶梅+连翘群体”
三、植物群落的发育和演替
1、群落的形成 原生裸地与次生裸地
思考题
几个概念 植物群落、自然群落、人工群落、优势种、生活型、 覆盖度、郁闭度、群落演替
植物群落外貌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影响复层混交观赏树丛成功的主要因子? 如何命名自然群落与人工群落?
广玉兰林呈深绿色 柳树林呈浅绿色
2.群落的外貌特征 (1)优势种的生活型 (2)密度 (3)种类的多寡 (4)色相 (5)季相

植物造景课件第4章 植物造景的生态学原理

植物造景课件第4章 植物造景的生态学原理

第二节 园林植物群落类型
一、根据植物种类组成划分
混 交 植 物 群 落
单 纯 植 物 群 落
二、根据群落的稳定性




物 群 落
稳 定 植 物


半 稳 定 植 物 群 落
三、根据群落形成原因划分
(一)自然植物群落 (二)人工植物群落
(一)自然植物群落
• 在长期的历史发育过程中,在不同的生 态条件下,完全受自然力作用而形成的植 物群落。
特点 • (1)受人为因素干扰少 • (2)植物群落是环境的真实反映 • (3)植物群落与环境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与
结合
自 然 植 物 群பைடு நூலகம்落
(二)人工植物群落
• 按人为意愿,将同种或不同种植物组合在 一起形成的植物群落。
• 特点: • (1)受人为因素所控制。 • (2)园林植物群落属于人工植物群落。
第四章 植物造景的生态学原理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概念 植物群落(Plant Community)
----在特定环境或空间下,由一定的植物 种类有规律的有机组合,并与环境之间 彼此影响 、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 与营养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植物群体单元。
二基本特征 1.具有一定的外貌 2.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3.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 4.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
人 工 植 物 群 落
二 生态园林
(一)、生态园林的概念
• 生态园林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藤本植物构成的群落, 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 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充分利用阳光、空气、 土地、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

第四章2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园林1

第四章2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园林1

果实大小 3 16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ack
物种多样性
捕 食 者 数 量 物种多样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捕 食 者 数 量
物种多样性
back
二、干扰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中度干扰假说
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高多样性。 理由:
– 在一次干扰后少数先锋种入侵缺口,如果干扰频繁, 则先锋种不能发展到演替中期,因而多样性较低。 – 如果干扰间隔期很长,使演替过程能发展到顶极期, 多样性也不高。 – 只有中等干扰程度使多样性维持最高水平,它允许更 多的物种入侵和定居。
第5章 森林群落结构特征
5.4 影响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因素
• (6)干扰在时空尺度上具有广泛性 • 干扰反映了自然生态演替过程的一种自然现
象,对于不同的研究客体,干扰的定义是有区 别的.但干扰存在于自然界的各个尺度的各个 空间。 • 在景观尺度上,干扰往往是指能对景观格局产 生影响的突发事件,而在生态系统尺度上,对 种群或群落产生影响的突发事件就可以看作干 扰,而从物种的角度,能引起物种变异和灭绝 的事件就可以认为是较大的干扰行为。
四、岛屿与群落结构
3.岛屿群落的进化 • 岛屿的物种进化较迁入快; • 远离大陆的岛屿,特有种比较多, 尤其是扩散能力弱的种 • 岛屿群落有可能是物种未饱和的, 其原因可能是进化的历史较短, 不足以发展到群落饱和的阶段
4.岛屿生态与自然保护
• • • 若每个小保护区支持的都是相同的种,那么大保 护区能支持更多的种 从传播流行病而言,小保护区具有隔离疾病传播 的作用 如果在一个相当异质的区域中建立保护区,多个 小保护区能提高空间异质性,有利于保护物种多 样性 对密度低,增长率慢的大型动物,为了保护其遗 传特性,较大的保护区是必需的

农业生态学 第4章 群落

农业生态学 第4章 群落
• 在自然界没有任何两个群落是相同或相互密切关联 的,人们研究的群落单元是连续群落中的一个片段。
• 不连续的间断情况仅仅发生在不连续的生境上,如 地形、母质、土壤条件的突然改变。在通常情况下, 生境与群落都是连续的。
物 种 丰 富 度
环境 梯度
现代生态学观点
• 群落存既在着连续性的一面,也有间断性的一面 • 如果采取生境梯度的分析的方法,即排序的方法来
研究连续群落变化,在不少情况下,表明群落并不 是分离的、有明显边界的实体,而是在空间和时间 上连续的一个系列 • 如果排序的结果构成若干点集的话,则可达到群落 分类的目的;如果分类允许重叠的话,则又可反映 群落的连续性 • 群落的连续性和间断性之间并不一定要相互排斥, 关键在于研究者看待问题的角度和尺度
木、灌木和丛生草本以植株或株丛计数,根茎植 物以地上枝条计数。样地内某一物种的个体数占 全部物种个体数之和的百分比称做相对密度。
密度 D=q/R q为某一特定种的个体总数 R为统计样地总数,即包括无该种的样地。
伴生种。伴生种为群落的常见物种,它与优势种 相伴存在,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 面不起主要作用。
偶见种或罕见种。偶见种是那些在群落中出现频 率很低的物种, 有些偶见种的出现具有生态指示 意义,可能是入侵种,也可能是衰退中的残遗种。
关键种和冗余种
• 关键种理论的意义: – 对食物网理论有重要意义 – 概念的含义上 – 在实践中的意义 – 作用方式上
2.个体论: 认为群落并非自然界的实体,
而是生态学家为了便于研究,从 一个连续变化着的植被连续体中, 人为确定的一组物种的集合。
个体论的理论依据
• 群落的存在、组成及结构依赖于特定的生境与物种 的选择性,但环境条件在空间与时间上都是不断变 化的,由于环境变化而引起的群落的差异性是连续 的。所以,群落是连续的,群落之间不具有明显的 边界。

环境生态学第四章

环境生态学第四章

(三)、群落中的物种多样性 多样性(diversity)是指一次采样中,成员间 的多样化(或差异)程度。生态学上,多样性通常 是指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它是以一个 群落中物种的数目及它们的相对多度为衡量的指 标。物种多样性的含意既包括现存物种的数目(即 物种的丰度),又包括物种的相对多度(即均度) 。
群落的存在依赖于特定的生境与不同物种的组合,但是环境条件在空 间与时间上都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每一个群落都不具有明显的边界。 环境的连续变化使人们无法划分出一个个独立的群落实体。群落只是 科学家为了研究方便,而抽象出来的一个概念。
4.1.4 群落的种类组成
(一)种类组成的调查 通常,采用最小面积的方法来统计一个群落或一个地区的生 物种类名录。现以植物群落为例来具体阐述。 通过绘制种 — 面积曲线来确定最小面积的大小。具体作法是: 逐渐扩大样地面积,随着样地面积的增大,样地内植物的种数也 在增加,但当物种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曲线则有明显变缓的趋势, 通常把曲线陡度开始变缓处所对应的面积,作为最小面积。
1,具有一定的外貌
2,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3 ,群落中各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4,群落具有自己的内部环境 5,具有一定的结构 6,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7,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8,具有边界特征 9,群落中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群落学重要性
4.1.3 有关群落的两个不同观点

对于群落组织(community organization)一 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第一种观点以著名植 物生态学家F.E.Clements (1916,1936)为代 表,他认为群落是具有明确边界的离散单位, 或者说是自然界的一个基本组织单位,这就像 人体是自然界的一个实体单位一样。自然界存 在许多优势植被类型这一事实加深了人们的这一 印象。例如黄松林与占有较潮湿生境的冷杉林之 间,以及与占有较干燥生境的灌木林和草原之间 就存在着明显分界,当沿着一个气候条件梯度从 一个群落过渡到另一个群落时,往往能在短短的 儿码距离内完成。有些群落之间的边界,如阔叶 林和大草原之间的边界,只有极少的物种能够跨 越,而大多数物种都分布于边界的一侧或另一侧。

第04章 群落生态学

第04章 群落生态学
有物种以及群落交错区的特有物种。
2、边缘效应:在群落交错区,物种数目及种群密度比
相邻群落有增大趋势,被称为边缘效应。
边缘效应对于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具有特定的
价值,其原因是:在边缘地带有新的微观环境,导 致高的生物多样性;边缘地带为生物提供更多的栖 息场所和食物来源,允许有特殊需求物种的散布和 定居,有利于异质种群的生存,并增强了个体觅食
6)群落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如季节动态、年际动态、 演替与演化。 7)群落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并按一定规律分布。
8)群落具有边界特征。群落的边界可形成过渡带(称 群落交错区),并导致明显的边缘效应。 群落生态学一些基本原理多在植物群落研究中获得。 种群生态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多在动物生态学和人口生 态学研究中获得。
《中国植被》按植物体态划分为下列生长型类型:
I、木本植物(乔木;灌木;竹类;藤本植物;附生 木本植物;寄生木本植物)。
II、半木本植物(半灌木与小半灌木)。
III、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一年生植物;寄生 草本植物;腐生物草本植物;水生草本植物)。 IIII、叶状体植物(苔藓及地衣;藻菌)。 2、层片 第一级层片:是同种个体的组合; 第二级层片:是同一生活型的不同植物的组合;
五、群落的时间结构
光、温度和湿度等因子有明显的时间节律(如昼夜 节律、季节节律),受这些因子影响,群落组成与 结构也随时间序列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植物群落表现最明显的是季相,如温带草原外貌一 年四季的变化。 动物群落时间结构主要表现为:
(1)群落中动物的季节变化。如鸟类迁徙;变温动物 休眠和苏醒;鱼类洄游等。
④ 隐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较深土层中或水中,多为鳞茎 类、块茎类和根茎类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水生植物。 ⑤ 一年生植物:以种子越冬。 高位芽植物占优势,说明气候温热多湿。

基础生态学--第四章第五节生物群落的分类与分布

基础生态学--第四章第五节生物群落的分类与分布

(二)生物群落的地带性分布
任何生物群落都与它们所存在的环境条件有密切联系,地球表面各地 环境条件的差异是导致植被具有多样性的最重要原因。决定植被分布 式样的主要因素是气候条件,其中主要是热量和水分以及两者的配合 状况。地球上的气候条件主要按三个方向改变,即纬度、经度和高度, 从而决定了地球表面的植被也沿着这三个方向交替分布,沿纬度和经 度的交替分布构成了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沿高度的交替 分布构成了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采用的主要分类单位分3级:植被型(高级单位)、群系(中级单
位)和群丛。每一等级之上和之下又各设一个辅助单位和补
充单位。高级单位的分类依据侧重于外貌、结构和生态地理
特征,中级和中级以下的单位被型 植被亚型 群系组 群系
亚群系 群丛组
群丛亚 群丛
(一)植被型、群系、群丛的概念
(一)主要植被类型及其特点 地球表面所分布的植物群落是极其复杂和多种多样的,如有 森林、草原、荒漠、冻原、草甸和沼泽等,它们总体来说就 称作该地区的植被。
(一)主要植被类型及其特点
1.森林。按地带性的气候特点和相适应的森林类型,可分为 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北方针 叶林等。
(一)主要植被类型及其特点
(一)主要植被类型及其特点
4.冻原。又译为苔原,是寒带植被的代表。冻原植被处于极不 利的生态条件,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凉爽,植物生长仅 2—3个月。通常植被种类组成简单,植物种类的数目通常为100 20种。冻原分布在高纬度地带和高山树线以上。
(一)主要植被类型及其特点
5.沼泽。沼泽是一种湿生的植被类型,分布在土壤过湿、积水 或有浅水层并常有泥炭的生境。由沼生植物组成,虽然以草本 植物为主,但也有木本植物,均着生于泥中。这些沼生植物的 特点是通气组织发达,有不定根和特殊的繁殖能力,有些植物 具有食虫的习性等。沼泽分布于世界各地,从赤道到极地,到 处都有。

(最新整理)第四章植物群落

(最新整理)第四章植物群落

生活型组成特征 生活型(life form)或生长型(growth form)
每一天然群落必以1-2 个生活型的植物占优势
– 热带雨林:高位芽植 物
– 苔原:地面芽植物 – 草原:一年生植物与
地面芽植物
– 荒漠:一年生植物
7
2021/7/26
生活型(life form)或生长型(growth form)
39
2021/7/26
物种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的概念 物种多样性的测定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 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它包括数以百 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 们与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
40
2021/7/26
各层之间可以再分亚

A草本层;B灌木层;C乔木层;D地Fra bibliotek层草本群落
15 草本层
2021/7/26
主要层与次要层
主要层
在创造群落环境 方面起着主导作用, 并影响决定着其他层 次,其消长会导致群 落发生质变。
一般:群落的最高层就 是主要层
次要层
在创造群落环境 方面起着次要作用, 其存在、种类组成、 个体数量、结构状态 等,取决于主要层的 作用与影响
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是同一个生活型类别。但 同一生活型的植物种只有其个体数量相当多, 而且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时才能组成层 片。
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具有一定的小环境,不 同层片小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构成了群落环境。
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和时
间,而且层片的时空变化形成了植物群落不同
17.4
76.1
11.8

生态学第四章群落演替

生态学第四章群落演替
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的比较
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比较
进展演替 群落结构的复杂化 地面的最大利用 生产力的最大利用 群落生产力的增加 新兴特有现象的存在,以及 对植物环境特殊适应为方向 的物种形成 群落的中生化 群落环境的强烈改造
逆行演替 群落结构的简单化 地面的不充分利用 生产力的不充分利用 群落生产力的降低 残遗特有现象的存在,以及 对外界环境的为方向的物种 形成 群落的旱生化和湿生化 外界环境的轻微改造
多元顶极论
A.G.Tansley(1954)提出 如果一个植物群落在某一种或几种环境因子的作用下在较长时间内保持
稳定,能自行繁殖结束演替过程,就可以认为是顶极群落 气候顶极是顶极群落的一种类型,但在一个气候区域内,群落演替的最
终结果,不一定都汇集于一个共同的气候顶极终点 根据主导因子的不同,除了气候顶极之外,还可有土壤顶极、地形顶极、
火烧顶极、动物顶极;同时还可存在一些复合型的顶极,如地形-土壤 和火烧-动物顶极等 地带性生境上是气候顶极,别的生境上可能是其他类型顶极
顶极格局假说
Whittaker(1953)提出 在任何一个区域内,环境因子都是连续不断变化的,
随着环境梯度的变化,各种类型的顶极群落,如气候 顶极、土壤顶极等,不是截然成离散状态,而是连续 变化的,因而形成连续的顶极类型,构成一个顶极连 续变化的格局 格局中分布最广泛的位于格局中心的顶极群落,称为 优势顶极,它是最能反映该地区气候特征的顶极群落
初期:物种组成结构不稳定,物理结构不稳 定,特有种特点不突出。
盛期:物种组成基本稳定,群落层次结构分 明、稳定、外貌特点明显。
末期:郁闭度增加,通风透光性减弱,温、 湿度改变,群落内部环境的这种改造,逐渐 对自身不利,为新种迁入定居创造有利条件。 物种成分又开始混杂。

优质(园林工程)园林植物群落 优质

优质(园林工程)园林植物群落 优质

(园林工程)园林植物群落第四章园林树木群落§1植物群落的概念植物群落:在一定地区内由一定的植物种类,按一定规律组合在一起的组合体。

按其形成和发展中与人类栽培活动的关系可分为两类:植物自然群落和人工栽培群落。

☯自然群落是由生长在一定地区内,并适应于该区域环境综合因子的许多互有影响的植物个体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的组成结构和外貌。

☯一个植物群体应被视为与该地区各种条件密切相关的植物整体,它的发生、发展与该地区的环境因子、各种植物本身的习性及各植物间的相互关系等综合影响有着及其密切的关系。

☯1☯☯☯☯☯☯1212001620☯人工栽培群落:如果园、苗圃、行道树、林荫道、林带、树丛、树群等。

☯完全由人类的栽培活动而创造的。

它的发生、发展总规律虽然与自然群落相同,但是它的形成与发展的具体过程、方向和结果都受到人的栽培管理活动所支配。

☯☯☯百草园人工群落§2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一、自然群落的组成群落是由不同植物种类组成的,这是群落最重要的特征,是决定群落外貌及结构的基础条件。

在植物群落中,各个植物种在数量上是不相同的,通常有一个数量最多、所占面积最大的种,称为优势种或建群种。

群落的发育和形貌特征主要取决于优势种。

二、自然群落的外貌1.生活型(lifeform):植物长期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而形成的固有外部形状,如大小、形状、分枝和植物生命期长短等。

植物群落的外貌是由构成群落植物种的生活型决定的。

生活型也可以认为是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型。

同一科的植物可以有不同的生活型。

如蔷薇科的枇杷、樱桃、杏呈乔木型,绣线菊、毛樱桃、榆叶梅呈灌木状,木香、七姊妹、木莓等呈藤本状,草莓、蛇莓、龙芽草等为草本。

反之,亲缘关系很远的不同植物也可以表现为相同的生活型。

☯如旱生环境下形成的多浆植物,除了仙人掌科植物以外还有大戟科的火殃勒、霸王鞭,菊科的仙人笔,番杏科的露花、萝摩科的犀角,菊科的翡翠珠,百合科的芦荟、沙鱼掌、十二卷,以及景天科、龙舌兰科、马齿苋科等植物种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a=Cd-a a为一个恒定数值等于3/2,因此上式被称为-3/2自 疏法则。
2.4 生态位与种群间竞争
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基础生态位:在生物群落中,能够为某一物种所栖息的、理
论上最大的空间。 实际生态位:一个种实际占有的空间。
高斯假说
高斯假说(竞争排斥原理):生 态位相同(例如食物相同、利用 资源的方式相同等 )的两个种不 能在同一地区长期共存。(若生 活在同一地区,由于剧烈竞争, 他们必然会出现栖息地、食物、 活动时间或其他特征上的生态位 分化。)
樊后保. 格氏栲群落的结构特征. 林业科学. 2000,36(2):6-12 邵彬,邓坤枚. 长白山北坡亚高山云冷杉林的植物种类组成 及重要值. 自然资源学报. 2000,15(1):66-73
⑧ 总优势度 (SDR. Sum of dominance ratio)
主张一:以盖度、所占空间大小或重量来表示优势度,并 指出在不同群落中应采用不同指标。 主张二:多度,体积或所占据的空间、利用和影响环境的特 性、物候动态均应作为某个种优势度指标。 主张三:认为盖度和密度为优势度的度量指标。 主张四:认为优势度即“盖度和多度的总和”或“重量、盖 度和多度的乘积”等等
生态位重叠:
(a) 图生态位狭,相互重叠少; (b) 图生态位宽,相互重叠多。
生态位压缩:
a
b
a
b
生态位释放:
资源状态
3. 群落成员型
优势种(dominant)
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它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体积上 最大、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
共优种
建群种
共建种
伴生种(companian)
②多样性测定
辛普森多样性指数 多样性指数
属于种i 的个体在全部 个体中的比例
设种i的个体数占群落中总个体数的比例为Pi,那么,随机取种i两个个 体的联合概率就为 ,如果我们将群落中全部种的概率合起来,就 可得到辛普森指数D
辛普森多样性指数的最低值是0,最高值是(1-1/s);
香农-威纳指数 多样性指数
第二节 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
植物群落的物种数量和区系成分 植物种群特征 群落成员型
1. 植物群落的物种数量和区系成分 1.1 种-面积曲线和种丰富度
群落最 小面积
1.2 种的多样性
①多样性含义
含义一:物种的数目 种的数目或丰富度
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的多寡;
含义二:每一物种的个体数目 种的均匀度 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物种个体数 目的分配状况;
在森林经营中,通过体积的计算可以获得木材生产量(称为材积)。 形数是树干体积与等高同底的圆柱体体积之比。(可由森林调查表中 查到),就获得一株乔木的体积。 草本植物或小灌木体积的测定,可用排水法进行。
⑦ 重要值 (H. height)
用来表示某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
方法:从株数、胸径和频度来进行统计,根据相对密 度、相对频度和相对显著度的综合,即这三项指标之总 和等于一个常数(300)。
② 盖度 (C. coverage) 目测法
投影盖度:
多用于森林群落
植物地上器官垂直投影所覆盖土地的面积;
基部盖度: 植物基部实际占的面积;
多用于草本群落
盖度系数:
各类生活型植物的总盖度与群落内所有植物的总盖度之比.
显著度:特指乔木的基盖度。 相对显著度(RDE):
某树种胸径断面积总和与全部树木总断面积之比。
⑤ 重量(weight)
用来衡量种群生物量或现存量多少的指标; 可分鲜重与干重,在草原植被研究中,这一指标特别重要; 单位面积或容积内某一物种的重量占全部物种总重的百分比称为相对重量;
⑥ 体积(volume)
是生物所占空间大小的度量,在森林植被研究中,这一指标特别重要。
材积V=(断面积s)×(树高h)×(形数f)
③ 频度 (F. frequenc, 即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
相对频度(RF): 某种群的频度与样地中全部种类的频度总和之比值。
④ 高度 (H. height)
植物个体在地面以上垂直方向伸展的长度; 表征种群和群落生物量以及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
总优势度=相对盖度+相对密度+相对高度+相对频度/4 总优势度=相对盖度+相对密度+相对高度+相对重量/4
2.2 种群的年龄结构
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 (Komondy,l976) A增长型 B稳定型 C衰退型
2.3 种群动态变化
2.3.1种群的增长类型
2.3.2单种群落的个体数量变化
自疏现象(self-thinning):同一种植物因密度引起 的死亡。
温度低、含氧少、黑暗
1.3 植物区系成分
科属种
反映一定的群落性质; 有助于对群落的进一步认识(如地理成分);
2. 植物种群特征
2.1 种群数量特征和年龄结构 ① 多度 (A. abundance)
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单位面积上的个体数目;
直接计算法
目测估计法
密度(density)
相对密度:样地内某一物种的个体数占全部物种个体数的百分比; 密度比:某一物种的密度占群落中密度最高的物种密度的百分比;
属于种i 的个体在全部 个体中的比例
S为物种数目,Pi为属于种i的个体在全部个体中 的比例,H为物种的多样性指数;公式中对数的 底可取2,e和10 。
沼泽
过渡带
森林
(刘赛思, 2009)
不同空间尺度范围
α 多样性 :栖息地或群落中的物种多样,测度 群落内的物种多样性。
β 多样性 : 测度区域尺度上物种组成沿着某个 梯度方向从一个群落到另一个群落的变化率。
γ 多样性 :测度最大地理尺度上的多样性,体 现一个地区或许多地区内穿过一系列群落的物 种多样性总和。
物种多样性梯度变化特征
多样性随纬度的变化
从热带到两极随纬度的增加,物种多样性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多样性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随海拔的增高,物种多样性随海拔增加而逐渐降低
在海洋和淡水水体物种多样性随深度而降低
相当稳定地与优势种伴生在一起,可作为群落分类地一个参考;
偶遇种
标志种
第三节 植物群落功能
植物群落的生物量与第一生产力 植物群落内的物质循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