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地理学》第4章植物群落2015
植物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植物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97092d73551810a6f52486a4.png)
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演化与地球环境
名词解释:
物种:种(species):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相似的个体
种群(population):种内个体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分布在某个地段内,称为种群。
变种(variety):种内某些个体积累了一定的形态变异,且比较稳定,又分布在一定的空间地域,据此可划分出变种
双名法:双名法(binomial nomenclature):林奈创立。即给植物种的命名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词构成的方法——每种植物只有一种合法名称:学名。
基本形式是:属名+种名属名为名词,种名为形容词,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
原核生物:单细胞生物;有细胞壁,由非纤维素多糖和氨基酸结合物构成;无细胞核结构;无性生殖:细胞分裂;包 Nhomakorabea细菌和蓝藻
第二章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
名词解释:
植物区系: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种区分布:一个物种由若干植物个体组成,它们所占有的全部地域构成该种的分布区。
分布中心:属的分布区内部如果出现若干种的分布集中现象,可以据此绘制种数等值线。其中种数最丰富的地区称为该属的分布中心或多样性中心。
1)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即灭绝不断被新迁入的种所代替;
2)大岛屿比小岛屿能维持更多的物种数;
3)随岛屿离大陆距离由近到远,平衡点的种数逐渐降低。
岛屿群落的进化:
岛屿的物种进化较大陆快(物种周转率更快);
远离大陆的岛屿上,特有种可能较多;
岛屿群落可能是物种未饱和的群落
栽培植物起源(常见的):
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
植物地理学:第四章 植物群落
![植物地理学:第四章 植物群落](https://img.taocdn.com/s3/m/7a467789e009581b6bd9eb60.png)
☺ 高位芽植物:休眠芽位于距地面25cm以上。 ☺ 地上芽植物:更新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之下,多为半灌木或草本植物。 ☺ 地面芽植物:又称浅地下芽植物或半隐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近地面土层内,
冬季地上部分全枯死,即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 隐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较深土层中或水中,多为鳞茎类、块茎类和根茎类
植物群落定义
植物群落是某一地段上全部植物的综合,它具有一 定的种类组成和种间的数量比例,一定的结构和外 貌,一定的生境条件,执行一定的功能,其中植物与 植物、植物与环境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关系,它们 是环境选择的结果,在空间上占有一定的分布区域, 在时间上是整个植被发育过程中的某一阶段。
1.3 植物群落形成的条件
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水生植物。 ☺ 一年生植物:以种子越冬。
不同群落类型的生活型谱
叶片大小、性质及叶级
叶片大小、形状和性质直接影响群落的结构和功 能。
叶子性质:针叶、阔叶、常绿、落叶 叶级
2.2 植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和植物环境
垂直结构
D
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
– 陆地群落的分层与光
的利用有关,群落层
次主要是由植物的生
C
长型和生活型所决定。
– 随着光强渐减,依次 发展为林冠层、下木
B
层、灌木层、草本层
和地被层
A
A草被层;B灌木层;C下木层;D林冠层
水生群落的分层现象
– 与阳光、温 度、食物和 溶氧等因素 有关。
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与光强密切相关,一个群落中的 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
层片与层的区别:
层可能属于一个层片,也可能属于不同的层 片;由于一个层的类型可由若干生活型的植物 所组成,因此,层片的范围比层的窄。
植物地理学
![植物地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79073090680203d8ce2f24fc.png)
植物地理学: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引言生物圈1.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活领域的总和.是自然环境的有机部分.2.生物膜:地表上下100m的区域,生物繁衍最集中的范围.3.植物有机体占生命有机体的99%。
第一章植物的基本类群1.生物特征:新陈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进化、应激性2.植物繁殖的三种方式:营养繁殖、无性生殖、有性生殖3.植物的分类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4.植物的分类原则:自然分类法(林奈)5.植物界六大类群: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6.种:具有一定形态和生理特征,局限在一定区域的生物类群。
7.种群:植物种内的个体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地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各群在在空间上互有间断即为种群。
8.世代交替:在植物的生活史中,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交替的现象。
9.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代表科:木兰科、樟科、壳斗科、山茶科。
10.第二章植物的生活和环境生态:生物及其环境之间的形式或者总体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适应、塑造、改造一、环境与生态因子1.环境:指某一特定主体周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2.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环境中对植物生命活动(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
3.生态因子分类(简述)4.环境胁迫:当环境中某种生存条件出现异常变化,便会抑制植物生命活动或威胁植物生存,这种现象成为环境胁迫。
5.干扰:动物啃食、寄生、风、火、土壤侵蚀等部分或全部地破坏植物的现象,称为干扰。
6.限制因子: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植物所能忍受的最低限度,就成为这种植物的限制因子。
二、生态因子的作用(简述)①综合作用:1)不可替代性2)互相作用(各生态因子彼此联系、相互影响)②主导因子作用:所有因子不变,某一因子的变化引起生态关系变化,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植物地理学
![植物地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25bcfae4524de518964b7d68.png)
2009级《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引言一、名词解释1.生物圈(biosphere):生物圈(biosphere)就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由大气圈的下层(对流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风化壳)组成。
根据生物分布的幅度,生物圈的上限可达到海平面以上10km的高度,下限可以达到12km的深度。
但是绝大多数生物集中生活在地面100m以内和水体之下100m的范围内。
2.植被(Vegetation):一个地区内所有植物群落共同形成的植物覆被层称为植被。
P2二、问答题1.植物的生态作用。
P1答:(1)植物是生产者(2)植物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3)对环境的作用(4)植物为地球上其他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场所和物质基础2.植物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P2答:植物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植被。
植物地理学定义植物地理学是研究植被的空间分布规律的学科,它研究植被的组分、性质、分布类型及其形成原因、动态以及实践中的应用等。
3.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P2答:(1)地球上植被的组成结构、动态变化和分级分类。
(2)植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3)植物分布区和植物区系的形成和演变。
(4)岛屿植物种的拓殖和灭绝等。
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演化与环境一、名词解释1.种(species):是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物种是起源于共同祖先,具有极为相似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且能自然交配,产生正常(主要指可育性)后代,并具有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P62.种群(population):植物种之间的个体(植株)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的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称为种群。
P63.双受精现象:种子里的胚(通常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构成)由花粉管(由成熟的花粉粒萌发而成)中的一个精子与胚囊中的卵细胞结合发育而成,而胚乳由另一个精子与胚囊里的两个中央细胞(极核)结合发育而成,这就是双受精现象。
P154.个体发育(ontogeny):某种植物从其生命的某个阶段(如孢子、合子、种子等)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分化、发育、成熟和生殖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的发展变化,再出现和开始那个发育阶段相同的第二代的全过程。
植物地理学(共计5部分,共计1299页)_部分1
![植物地理学(共计5部分,共计1299页)_部分1](https://img.taocdn.com/s3/m/e40499d6d1f34693dbef3e63.png)
教学内容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基本类群 ▪ 第三章 植物区系地理 ▪ 第四章 植物生活与环境 ▪ 第五章 植物种群 ▪ 第六章 植物群落 ▪ 第七章 世界植被地理
第一章 绪论
植物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植物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 类型
– 糙面内质网(rough endoplasmic reticulum) – 光面内质网(smooth endoplasmic reticulum)
• 功能
•糙面内质网•光面内质网来自细胞器—— 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
• 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是由单层膜围 成的管状、泡状或相互沟通的封闭的网状结构。内 质网膜可与外核膜相连,囊腔与核周隙相通。
植物对土壤的净化
• 吸收
监测环境
监测作用
监测植物
某些植物对有毒气 体十分敏感,当某些
对有毒气体特别敏感 的植物,可利用它们
有毒气体在低浓度时, 来监测有毒气体的浓
它就能出现受害症状, 度,指示环境污染程
反映出有毒气体的大 度,这种植物就称为
概浓度,可作为环境 污染程度的指示。
监测植物。
• 细胞质骨架
细胞器——质体(plastid)
• 质体是一类与碳水化合 物的合成与贮藏密切有 关的细胞器,它是植物 细胞特有的结构。
• 类型
– 叶绿体(chloroplast) – 有色体(或称杂色体,
chromoplast)
– 白色体(leucoplast)
基粒 类囊体
内膜 外膜
细胞器——线粒体(mitochondrium)
植物地理学本科教学004.第四章地球植被
![植物地理学本科教学004.第四章地球植被](https://img.taocdn.com/s3/m/25bf870e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53.png)
植物地理学本科教学004.第四章地球植被第四章地球植被在前章,我们曾谈到,覆盖⼀个地区的植物群落的总体叫做植被。
地球表⾯的任何地区总⽣长着许多植物(个别地区除外),它们形成各种群落,如森林、草原、荒漠、冻原、草甸、沼泽等等。
它们总起来就叫做该地区的植被。
⼀个地区出现什么植被,主要决定于该地区的⽓候和⼟壤条件。
但从全球看,⽓候条件的影响更为重要。
地球植被分布的模式基本上是由⽓候,特别是⽔、热组合状况决定的,每种⽓候都有它特有的植被。
⽓候由多种要素组成,但是对于植被重要的不是孤⽴的⽓候要素,⽽是它们的综合影响。
学者们为了表⽰这种综合影响,曾经提出过各种⽓候公式和⽓候指数。
公式和指数的缺点是不够直观,⾼桑和⽡尔特(Gaussen,1954;Walter,1955)建议的⽣态⽓候图解(ecological climate diagram)解决了这⽅⾯的⽭盾。
⽣态⽓候图解只包含从⽣态学家观点看来最基本的数据(全年的温度和⽔分状况),简单扼要,⼀⽬了然。
制作⽣态⽓候图解的⽅法是采⽤座标:横轴代表⼀年中的各⽉,在北半球是从1~12⽉,在南半球是从头年的7⽉到次年的6⽉,这样使暖季总是在图的中央。
左⽅纵轴代表温度,右⽅纵轴代表降⽔量。
温度轴上的1分隔等于10℃,降⽔轴上的1分隔等于20mm,即10℃=20mm。
曲线提供温度和降⽔的⽉平均值,⼆者⽐例尺的⽐率是1:2。
在某些情况下,加绘第⼆条降⽔曲线,按1:3的⽐率,即10℃=30mm。
如图4—1所⽰,温度曲线⽤细线,降⽔曲线⽤粗线,⽽补充降⽔曲线(只⽤于草原图解)⽤断线。
温度曲线在降⽔曲线之下的部分是相对湿润期,之上部分是极端⼲旱期,温度曲线之下,降⽔曲线和补充降⽔曲线之间的部分是相对⼲旱期。
0℃线以下是霜期。
第⼀节热带植被热带植被主要包括热带⾬林、热带季⾬林、热带稀树草原、红树林,等类型。
⼀、热带⾬林什么是热带⾬林?1903年,⾟伯尔(A.R.W.SchimPer)对热带⾬林作出如下定义,“热带⾬林是常绿、喜湿,⾼逾30⽶的乔⽊,富有粗茎的藤本、⽊质及草本的附⽣植物”。
《植物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3858226b90d6c85ec3ac6a9.png)
《植物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演化与地球环境1、双受精现象:种子里的胚由花粉管中的一个精子与胚囊中的卵细胞结合发育而成,而胚乳由另一个精子与胚囊里两个中央细胞结合发育而成,这就是双受精现象。
P152、个体发育:是指某种生物从其生命的某个阶段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分化、发育、成熟和生殖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的发展变化,再出现和开始那个发育阶段相同的第二代的全过程。
P153、系统发育:是指一种生物,或一个生物类群,在地球上的发生、发展演化和衰亡的历史过程。
P16第二章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P26第三章植物生活与环境——植物生态类群的分化1、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植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P742、生态因子的分类:(1)、非生物因子:①、气候因子:光、温度、降水、风等。
②、土壤因子:土壤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
③、地形因子:海拔高度、坡向、坡度、坡位、坡形等。
(2)、生物因子:①、植物因子:植物之间的机械作用、共生、寄生、附生等。
②、动物因子:摄食、传粉、践踏等。
③、人为因子:垦殖、放牧、采伐等。
P743、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⑴、直接作用:光照条件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水分条件是植物水分代谢活动的主控因子,温度条件直接影响植物的一切生理过程,营养条件则与植物有机质形成、转化密切相关。
光、温、水与营养是影响植物生命活动的最直接的基本生态因子,称为生存条件。
当环境中某种生存条件出现异常变化,便会直接抑制植物生命活动或威胁植物生存,这种现象称为环境胁迫。
⑵、间接作用: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和地形因子的各种特性影响光、温、水与营养等生存条件的分布与组合,从而影响植物的生命活动与分布。
动物啃食、寄生、风、火、土壤侵蚀等部分或全部地破坏植物的现象,称为干扰。
⑶、阶段性:生态因子对植物具有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
植物地理学第五版知识点总结
![植物地理学第五版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60ef997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e1.png)
植物地理学第五版知识点总结植物地理学是研究植物的分布规律、形成原因以及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
第五版的《植物地理学》是一本经典教材,它系统地介绍了植物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以及各个地理区域的植物分布情况和特点。
下面是对该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一、植物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1.植物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植物地理学的分类和发展历程3.植物地理学的基本概念:植物区系、植物群落、植物区系地理区、植物地理类型等4.植物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地理统计学、植物地理调查和采集、植物地理图、植物地理分析等二、植物地理类型和地理区划1.植物地理类型的概念和分类:北极型、冷温带型、温带型、热带型等2.植物地理类型的特点和分布:如北极植被、针叶林、草原、热带雨林等3.地理区划的概念和分类:界、界线、区系、分布区等4.地理区划的方法和标准:植物区系地理区的划分和确定三、植物的形成原因和扩散途径1.植物形成的原因:地质变迁、气候变化、地理隔离等2.植物的扩散途径:风散、水散、动物散布等3.植物的迁徙和适应:如植物的迁徙方式、适应不同环境的生存策略等4.植物的地理隔离和地理隔离的影响:如地理隔离对植物的遗传结构和物种形成的影响等四、植物的分布规律和特点1.植物的地理分布规律:如纬度分布规律、海拔分布规律、水分分布规律等2.植物的特点和生态位:如植物的适应性、竞争与合作、生物多样性等3.植物的分布格局和地理分异:如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地理隔离对植物群落的影响等4.植物的表型和遗传变异:如植物的形态特征、适应性进化等五、气候与植物分布的关系1.气候因素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如温度、降水、日照等对植物的限制和适应2.气候变化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如全球气候变暖对植物分布格局的影响等3.气候和植物的相互作用:如植物对气候的调节作用、植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等六、植物地理学的应用和意义1.生态修复和植物保护:如利用植物恢复受损生态系统、保护濒危植物等2.农业和林业:如植物地理学在农业和林业生产中的应用、植物地理学对农作物和森林资源的研究等3.自然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如植物地理学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意义4.生物多样性保护:如植物地理学对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的重要性总结:植物地理学第五版主要介绍了植物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以及各个地理区域的植物分布情况和特点。
(推荐)《植物地理学复习》PPT课件
![(推荐)《植物地理学复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b42af6090c69ec3d4bb7561.png)
(二)土壤特征
典型土壤为砖红壤,富含Al2O3 与Fe2O3,pH=4.4-5.5,有机质含
量高为
31
8%-10%,土壤分散性大
(三)热带雨林的基本特征
1.种类组成
a) 种类成分最丰富
全世界的有花植物近25万种,其中约17万种生长在热带。 热带美洲大约有8万种,热带亚洲4万种,热带非洲3万5千种。 物种最为丰富的热带雨林里,在一公顷的林地上,几乎不能 发现两株树木属于同样的物种。这正如华菜士在日记里所讲 述的,一个旅行家要想在一片热带雨林里找到两株属于同种 的树木简直是徒劳。而地球上所有现存生物中有近半数的种 类生活于仅占大陆表面的3%的热带雨林中。
33
3.生活型特征 a)常绿高位芽植物占优势。 巴西热带雨林中,巨高位芽:大高位芽:中高位 芽 = 38.5%:28.4%:25.7% b)茎花现象 如:可可树、菠萝蜜 、木奶果,在雨林中估计 约有1000种原因:这是雨林下层小乔木得不到充分阳 光和空间的一种适应。这种适应得以使花朵展开于喜 阴蝶类面前,而完成传粉过程。另外还发现茎花现象 几乎常是下层蝙蝠媒小乔木所特有的。
19
群落中的物种有规律的共处,即在有序状态下 共存,不是一些种的任意组合。主要表现在物质循 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方面。 1.一个群落必须经过生物对环境适应; 2.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适应、相互竞争,形成具有 一定外貌、种类组成、结构和集合体。一植物群落 分布在特定地段或特定生境上,不同群落的生境和 分布范围不同。
(三)迁移成分
指迁移路线。
(四)历史成分
在区系区域内出现的时间。
(五)生态成分
指物种对生境的适应性
12
四、世界植物区系区划与区域分异 植物(区系)区划:
植物地理学
![植物地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83eb003783c4bb4cf7ecd14f.png)
生态幅特点:1不同植物对同种生态因子的生态幅不同2同种植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生态幅不同3同种植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同种生态因子的生态幅不同4同种植物对同一种生态因子的生态幅在不同环境中也不同。
趋同进化:亲缘关系很远的不同科属植物,长期生活在相似环境中经过自然选择儿童类具有相似的形态或生理特征成为同种生态类群。
任何地段内,剧有相同的植物种类组成和空间结构,各种植物之间以及植物与环境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的植物组合,称为植物群落。
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1植物群落是植物的同住结合,由一定的植物种类组成2植物群落内各种植物讲相互作用3植物群落具有一定的外貌与结构4植物群落与环境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5植物群落是一个功能集体6植物群落在空间上占有一定的位置,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7植物群落在时间上有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地经过自然或认为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生物入侵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1改变地表覆盖,加速土壤流失2改变土壤化学循环,危机本土之外生存3改变水文循环,破坏原有的水分平衡。4增加自然火灾发生频率5阻止本土物种的自然更新。6改变本土群落基因库结构7加速局部和全球物种灭绝速度。
如果出现外来种群侵入它所占在的群落并发生竞争,使原有种群被迫缩小活动范围,称为生态位压缩反之种间竞争的减弱会出现某些种群扩大利用空间与资源而进入过去没有占有的生境称为生态位释放。
生产:植物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并转化为一切生物能够利用的化学键能。
演替:是指在某个地段上一个植物群落被另一个植物群落代替的过程。
根据陆生植物对水分的适应性,可以分为旱生植物,中生植物和湿生植物。
植物地理学总结
![植物地理学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d05c6b1960590c69ec37631.png)
植物地理学1. 植物地理学定义: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 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植物是生产者植物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对环境的作用(净化环境,监测环境)3. 植物为地球上其他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场所和物质基础植物地理学的学科特性是指其研究对象本身固有的特殊性质。
植物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地域性、综合性、交叉性、独立性和边缘性。
植物地理学:研究内容基本可归纳为植物区系地理(floristic Plant geography ) 和植被地理(vegetation geograph ) 两大方面。
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演化与地球环境1.物种: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相似的个体种群:种内的个体(植株)常分为若干群,每个群成片的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各群在空间上忽有间断,种群内基因交流比较容易进行。
变种:种内如果某些个体积累了一定的形态变异,而且比较稳定,有分布在一定的空间地域。
2. 植物分类的原则和依据人为分类法(artificial,林奈以前,约公元前300-公元1753年) 实例:李时珍(1518-1593)对药用植物进行分类。
分为五部:草部、谷部、菜部、果部和木部。
林奈(linnaeus,1707-1778)将植物分为24纲。
依据:雄蕊的数目和长短、雌蕊中心皮的联合情况。
自然分类法(natural,林奈以后,公元1753年到现在)特征:这种系统是利用现代自然科学的先进手段,从比较形态学、比较解刨学、古生物学、植物化学、植物生态学、细胞学等不同的角度,力求客观的反映出植物界的亲缘关系和演化系统。
现代植物分类系统:恩格勒(Engler)分类系统,哈钦松(J. Hutchinson)系统,塔赫他间(A. Takhtajan)的系统,克朗奎斯特(Cronquist)系统❖两界系统(林奈,1753):植物界、动物界❖三界系统(海克尔,1866):原核生物界、植物界和动物界❖四界系统(科普兰,1938):原核生物界、原始有核界、后生植物界、后生动物界❖五界系统(怀塔克,1969):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生态学理解的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广义理解植物界:植物、真菌和原核生物❖16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宣布:植物界分为绿色植物、褐色植物、红色植物和真菌。
植物地理学实验报告——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测定
![植物地理学实验报告——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测定](https://img.taocdn.com/s3/m/4bf094d8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a9.png)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植物地理学实验项目名称班级与班级代码实验室名称专业任课教师学号姓名实验日期姓名实验报告成绩评语: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说明:指导教师评分后,实验报告交院(系)办公室保存一、实验目的掌握群落物种多样性野外调查取样和计算的基本方法,分析物种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及与群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关系。
加深物种多样性对群落重要意义的认识。
二、实验内容(1)调查一个样地内,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的群落各数量指标(2)对植物群落进行多样性分析三、实验设备测绳、皮尺、卷尺、胸径尺、测距仪四、实验步骤(1)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合的样地(2)根据植物群落类型设定样方(3)调查群落内各数量指标(4)根据拟解决的科学问题进行多样性分析五、实验结果与分析乔木层样方面积:5*5m2 总盖度:30% 调查人:李伟玮日期:2020/6/18 序号物种胸径高度枝下高郁闭度1 木棉树0.8m 6.5m 2m <0.12 垂榕树0.3m 3m 2.5m 0.13 蒲葵树0.2m 3.5m 0.7m <0.1(二)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测定选择香农多样性指数和辛普森指数作为本调查的多样性指数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S=5P1=0.04 P2=0.13 P3=0.03 P4=0.15 P5=0.65 H=1.21 S=0.64 S=5P1=0.3P2=0.25P3=0.12P4=0.6P5=0.15H=6.27S=0.4606S=3P1=0.2P2=0.5P3=0.3H=1.029S=0.62六、结论与问题1.选择的样地的标准:①种类成分分布均匀;②结构完整,层次分明;③生境条件一致;④避免过渡地带;⑤明确观察范围2.确定样地后,要记录样地的基本情况,样地情况记录越详细,越有利于对生物多样性进行环境因子的分析3.设定样方时,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
取样面积太大会耗费太多时间耗费人力;取样面积过小又不能完全反映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基本情况。
植物地理学(整理)
![植物地理学(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a450291b10a6f524ccbf85bb.png)
第一章1.物种 P6物种是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单位,没有完整、统一的概念,但认为物种是形态上相似、遗传上稳定的生物类群。
2.种群 P6种内的个体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地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称为种群。
(P6)3.植物的命名原则 P8生物命名采用林奈创立的双名法, 并统一使用拉丁文。
即给植物种的命名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词构成的方法——每种植物只有一种合法名称:学名学名 = 属名 + 种名 + 命名人其中属名字首要大写,统一用斜体;种名字首小写,统一用斜体;命名人字首大写,可缩写,用正体;第二章1.植物区系 P26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2.世界种 P30少数种类植物的分布遍及世界各地,称为世界种。
3.成对种 P35异地分化的亲缘很近的两个种所呈现的地理隔离称为成对种。
4.替代种 P35一个属内关系亲近的若干个种,特征相似而具有各自独立的分布区(或稍微交叉),在空间上依次排开,称为(地理)替代种。
5.生物入侵 P71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地经过自然或人为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的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6.植物分布区的形状可分为哪两种类型? P29(1)连续分布区:指分布区内该种植物重复出现在适宜它生存的生境,各部分之间没有障碍隔断;(2)间断分布区:也称不连续分布区,指分布区中间被障碍隔开,分裂为相距遥远的两部分或更多部分。
7.植物分布区发生变化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P37-42(1)气候演变(2)地形变化(3)板块运动8.植物区系主要有哪些成分? P45-46地理成分(根据生物的现代地理分布来划分的。
)发生成分迁移成分历史成分(根据该组成成分参加当地植物区系的地质时期划分的。
)生态成分9.世界植物区划划分出几个植物区?分别是什么? P49-53(1)泛北极植物区(2)古热带植物区(3)新热带植物区(4)澳大利亚植物区(5)好望角植物区(开普植物区)(6)南极植物区10.我国植物区系分属哪两个植物区? P59-60中国植物区系区分为两个植物区(七个亚区)。
植物地理学
![植物地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dc3f1b659b6648d7c1c746f5.png)
植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个结构单元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极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基本任务;阐明地球上植物和植物分布的基本规律。
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演化与地球环境1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特征极为相似的植物个体。
2 物种分类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由大到小)3 植物界的大类群:(1)原核生物:包括细菌和蓝藻两门。
特点:起源古老,细胞结构简单、没核膜、没有细胞核、属单细胞生物。
繁殖方式为直接分裂。
(2)真核藻类和真菌、地衣:藻类:真核型藻类的细胞具有核、线粒体、质体等细胞器。
有性生殖。
真菌门:多核型单细胞菌,细胞壁为多糖类的几丁质。
没有叶绿素,完全异样型。
繁殖方式多样。
地衣门:自养型的蓝藻或绿藻与异养型的真菌共生体。
(3)苔藓和蕨类植物:苔藓植物门:植株呈叶状或有茎叶分化,为自养型,营光合作用,但没有跟的分化,吸收功能有营养体表面执行。
(4)种子植物:以种子进行繁殖。
裸子植物门:孢子体发达、有明显的世代交替现象;胚珠裸露,由胚珠转成的种子也裸露,雌配子体保留有颈卵器,产生种子;形成球花;配子体寄生在孢子体上;形成花粉管,受精作用不受水的限制;具有多胚现象。
分类:苏铁、银杏、松杉、买麻藤被子植物:种子植物的一类,胚珠生在子房内,种子包在果实里。
胚珠介绍本花或异花雄蕊的花粉而受精。
主要特征:具有真正的花;胚珠有心皮包着,形成果实;孢子体高度发达;配子体进一步简化;出现双受精现象和新型胚乳;生长方式和营养方式具有明显的多样性。
分类:双子叶植物纲(木兰纲)单子叶植物纲(百合纲)4 植物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个体发育:是指某种植物从他生命的某个阶段开始,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再现当初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其中包括形态上和生殖上各方面的发展变化。
系统发育:就是生物种族的发展史。
可以指一个类群的形成历史,也可以之生命在地球上起源和演化的整个历史过程。
植物地理学整理
![植物地理学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18fa9286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43.png)
植物地理学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演化与地球环境1、种群:种群是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是物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2、种: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为相似的植物个体。
现代生物学界则更多重视同一物种的所有个体间存在着交配繁殖能力这一特征,并认为物种是可育的自然群体,与其他自然群体之间是生殖隔离的,即分属不同种的个体不能正常杂交,即便结合也不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
3、植物分类原则A、根据形态结构特点:低等植物:植物体结构简单,无根茎叶分化,这类植物包括藻类、菌类及地衣,统称为低等植物。
高等植物:植物体有根茎叶分化,这类植物包括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统称为高等植物。
B、根据繁殖器官及繁殖方式:隐花植物:以抱子繁殖新个体,包括藻类、菌类、地衣、苔藓及蕨类植物,统称抱子植物由于不开花,又称隐花植物。
显花植物:以种子繁殖产生新个体,包括裸子、被子植物,统称种子植物,由于能够开花,又称显花植物。
C、根据维管束系统:维管束植物:蕨类和种子植物具有维管束,故称维管束植物。
非维管束植物:藻、菌、地衣、苔藓无维管束系统,故称非维管束植物。
D、根据胚珠位置:裸子植物:胚珠裸露被子植物:胚珠具包被,开花过程非常明显,具有真正的花。
E、根据光合作用色素:光合作用色素是植物的特有成分,但是在菌类、藻类中,色素的成分差异较大,是藻类植物分门的主要依据。
F、根据生态环境:生物采集植物标本时要注意记录其生境,比如水陆环境、海拔高度、土壤情况等。
据此可分为水生植物、陆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等。
4、植物分类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
每个单位还可以分出亚级或一些辅助等级。
种是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5、植物的命名:双名法,草棉的拉丁学名是Goossypium herbaceum L.第一个字是棉属的名称,属名一律是名词,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第二个字是种的名称,意为草质的,第一个字母小写。
植物地理学马丹炜第二版课后答案下载
![植物地理学马丹炜第二版课后答案下载](https://img.taocdn.com/s3/m/9075b1973b3567ec112d8a0f.png)
4.(配子体)、(孢子体)、(孢子体)、(配子体)、(原丝 体)。 5.(胞芽)、(胞芽杯) 6.(边缘波状的圆盘状)、(边缘指状深裂的圆盘状)、(一朵小 花)、(顶芽) 7.(根)、(茎)、(叶)、(组织)、(孢子体)、(配子体)、 (孢子体) 8.(精子器)、(颈卵器)、(孢子囊) 9.(孢子囊群盖) 10.(孢子体) 11.(蕨类植物)、(被子植物)、(孢子体发达)、(具有裸露的胚 珠)、(孢子叶聚生成球花)、(配子体退化,寄生在孢子体上)、 (形成花粉管)(具有多胚现象) 12.(裂生多胚现象)、(裂生多胚现象) 13.(密被褐色茸毛、先端羽状分裂,基部柄状)、(珠领),(珠 鳞)、(珠托)、(套被)、(心皮) 14.(苏铁纲)、(银杏纲)、(松柏纲)、(红豆杉纲)、(买麻藤 纲) 15.(针叶植物)、(球果)、(球果植物) 16.(新一代孢子体)、(雌配子体)、(老一代孢子体 ) 17.(分离)、(半合生)、(合生) 18.(具有真正的花)、(具有雌蕊,形成果实)、(具有双受精现
造基本相同。 异形世代交替:在有世代交替的生活史中,配子体和孢子体的形态构 造不同。 无性世代:植物的孢子体发育阶段,称为无性世代(孢子体世 代) 有性世代:植物的配子体发育阶段,称为有性世代(配子体世 代)。 孢子体:双倍体的植物体,因行无性生殖即孢子生殖,故称为孢子 体。 配子体:单倍体的植物体,因行有性生殖即配子生殖,故称为配子 体。 无性生殖:植物营养生长到一定时期,进入生殖生长阶段,产生具有 生殖功能的细胞,这些细胞不经过两性的结合可直接发育成新个体, 这种生殖方式,称为无性生殖。 有性生殖: 通过两性细胞的结合形成新个体的一种繁殖方 式。 个体发育:指某种生物从它生命中的某一个阶段(孢子、合子、种 子)开始,经过一些发展阶段,再出现当初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其 中包括形态和生殖上的各个方面的发展变化。 系统发育:即生物种族的发展史。可以只一个类群形成的历史,也可 以指生命在地球上起源和演化的整个历史过程。 原核植物:植物体由原核细胞组成的植物,包括蓝藻和细
《植物地理学》第4章植物群落2015
![《植物地理学》第4章植物群落2015](https://img.taocdn.com/s3/m/46e4f80fbe23482fb4da4c94.png)
◇ 1934年 ◇ 欧洲草地群落 ◇ 0.1m2的小样圆 ◇ 统计了8000多种植物的频度
◇频度分级: A 级: 1%~20% B 级: 21%~40% C 级: 41%~60% D 级: 61%~80% E 级: 81%~100% 计算属于各个频度级的种类占总物种 数的百分比。结果如下图
地面积的百分比。
(2)投影盖度:植物的枝叶垂直投影面积占 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3)基盖度:植物基部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样 地面积的百分比。主要用于森林、灌木群 落。
盖度的大小不决定于植株的数目,而决定 植株的生物学特性。
4、频度 (1)概念: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
频度=(某物种出现的样方数/调查的样方 总数) ×100%
被 物或上层土壤覆盖保护,反映较长的严
寒季节,如中纬度气候。
• 地面芽植物地上部分枝叶伸展或匍匐, 或叶聚合呈莲状。
隐芽植物
• 又称地下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较深土 层或水中(水生植物或沼生植物),反映 冷湿气候。
• 隐芽植物都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在地 下器官中储存营养物质。
一年生植物
• 在环境恶劣时地上各器官增多枯死, 只留下种子延续生命,反映干旱气候,如 热带亚热带沙漠气候。
德鲁捷(Drudo)多度等级是目前植物群落研 究中常采用的方法。动物群落中采用个体的密 度或相对密度来表示多度。
德鲁捷多度等级(植物) 相对密度表示多度(动物)
Soc——全郁闭、背景化 Cop3 —— 很多 Cop2 ——多 Cop1 ——尚多 Sp ——不多,而散生 Sol ——很少,极其稀疏 Un ——个别出现
地上芽植物
植物地理学:第四章 植物群落
![植物地理学:第四章 植物群落](https://img.taocdn.com/s3/m/7a467789e009581b6bd9eb60.png)
第四章 植 物 群 落
主要内容
1 植物群落概述 2 植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 3 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 4 植物群落的功能 5 植物群落的动态 6 植物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7 植被图 8 植物和植物群落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1 植物群落概述
1.1 植物群落的定义 1.2 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1.3 植物群落的形成 1.4 植物群落的识别
层片与层的区别:
层可能属于一个层片,也可能属于不同的层 片;由于一个层的类型可由若干生活型的植物 所组成,因此,层片的范围比层的窄。
时间结构——季相
群落随着气候季节性交替,群落呈现不同的外貌 。
季相-分类
➢ 昼夜相
与环境因子的昼夜节律有关
➢ 季节相
与环境因子的季节节律有关
➢ 年际间变化
3.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
1.1 植物群落(Plant community)的定义
定义之一
Flahault and Schroter(1910): “群落是有一定区系组成、 一致生境条件和一致外貌的植物组合。”
定义之二
苏卡乔夫(1957):“植物群落是在一定地段上的植物 组合,它具有均匀的种类组成和垒结,在植物之间以 及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一致的相互作用关系。”
植物的生活型类型(Raunkiaer 生活型系统):
☺ 高位芽植物:休眠芽位于距地面25cm以上。 ☺ 地上芽植物:更新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之下,多为半灌木或草本植物。 ☺ 地面芽植物:又称浅地下芽植物或半隐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近地面土层内,
冬季地上部分全枯死,即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 隐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较深土层中或水中,多为鳞茎类、块茎类和根茎类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位土地面积
当LAI达10左右,寒温带针林要内部光线阴暗。 一般农田中作物密闭时的LAI为3~5。
群落内的空气成分(如CO2的含量),由于 植物的生理活动过程,表现出一定的规律。
群落内的水分变化
• 群落(植物冠层)截留降水的能力: • 针叶林和杜鹃型群落>草本群落 • 落叶林 有叶>无叶 • 地表覆盖的枯枝碎叶也能吸纳大量水分。
第4章 植物群落
二、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1. 是植物的同住结合,由一定的植物种类所 组成。
2. 群落内各种植物间相互作用。 3. 具有一定的外貌与结构。 4. 与环境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5. 是一个功能集体。 6. 在空间上占有一定的位置,具有一定的分
布规律。 7. 在时间上有其形成与发展过程。
森林群落的地上成层现象
◇层间植物:附生、寄生、藤本等生长型的植 物,它们依附于各种植物体上往往在整个 群落的垂直空间内都有分布,因而被称为 层间植物或层外植物。
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与光照关系密切。
பைடு நூலகம்
季节变化也会影响射入群落内的光量。
• 夏季——少于10%;冬季——50%~70%。
叶面积指数(LAI)为单位土地面积同叶 片表面(单侧)总面积,即:
被 物或上层土壤覆盖保护,反映较长的严
寒季节,如中纬度气候。
• 地面芽植物地上部分枝叶伸展或匍匐, 或叶聚合呈莲状。
隐芽植物
• 又称地下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较深土 层或水中(水生植物或沼生植物),反映 冷湿气候。
• 隐芽植物都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在地 下器官中储存营养物质。
一年生植物
• 在环境恶劣时地上各器官增多枯死, 只留下种子延续生命,反映干旱气候,如 热带亚热带沙漠气候。
常绿阔叶林 热带雨林
第1节 植物群落的外貌与结构
1 生活型组成特征
2 植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和植物环境
(1)垂直结构 (3) 层 片 (2)水平结构 (4)季相结构
一、生活型组成特征
观察与区别植物群落时,首先关注的 是群落中占优势的生活型,它斌予群落一 定的外貌特征,如森林、草原、荒漠等。
什么是植物生活型?
植物的形态结构与外貌特征是对环境 中各种生态因子综合适应的结果。
根据植物的形态结构与综合适应特征 来划分植物类群,称为生活型。
•
Raunkiaer(1905)认 为植物延续生存的
Raunkiaer生活型谱
更新芽是对环境最 敏感、最娇嫩一至 关重要的部分,它
• 高位芽植物(P) • 地上芽植物(Ch)
2、意义——垂直结构是群落的重要的形态 特征,是群落中植物之间以及植物与环境之 间相互关系的一种体现,具有深刻的生态学 意义和实践意义。
3、陆生群落成层性
层的分化主要取决于——植物的生活型。 分为:地上成层和地下成层 ◆ 地上成层现象
是指植物的同化器官在地面以上不同的高 度所形成的垂直结构或层次结构。与植物对光 的利用有关。在森林群落中表现明显。 森林群落的地上部分一般可以划分出4个层次: ◇乔木层(3个亚层) ◇灌木层(乔木层与灌木层交叠) ◇草本层 ◇地被层
5、镶嵌群落形成的主要原因
(1)群落内部环境因子分布不均匀; (2)种间相互作用; (3)植物种类本身的生态生物学特性差异。
(三)层 片
◇层片——是由同一生活型或相近生活 型的不同植物构成,在群落内部占有 相同的空间,在时间上也有独特性, 并在群落中形成一定的植物环境。
◇层片是植物群落最基本的结构单位。
2、镶嵌群落 层片在水平空间的不均匀配置使得群落 具有斑点状或镶嵌状特征,具有这种特 征的群落称为镶嵌群落。
3、小群落:镶嵌群落内部不同地点形成的 小型组合。
4 小群聚:相似小群落的集合。
小叶锦鸡 儿斑块
群落的水平结构示意图
糙隐 子草、
克氏 针茅 斑块
冷蒿 斑块
◇生态学上把占据着一定空间或地区的同种生 物的个体群叫做种群。
地上芽植物
• 更新芽位于土表以上25cm以下,嫩 枝在不良季节仍然保存,反映极寒冷气候 ,如高山与寒带气候。
• 地上芽植物多为小灌木,半灌木或草 本,还包括常绿性、落叶性等类型的垫状 植物。
地面芽植物
• 又叫浅地下芽植物或半隐芽植物。
•
地上器官全部或大部分在不利季节枯
亡,更新芽位于近地面土层内,受到枯死地
对不利环境条件( • 地面芽植物(H)
如干旱、严寒)的 防御特征可以作为
• 隐芽植物 (Cr)
植物 适应环境的主 • 一年生植物(T)
要标志。
高位芽植物(P)
• 更新芽距地面25cm以上——反映植物生长 季的热湿气候。
• (1)巨高位芽植物(高度>30m) • (2)高位芽植物(大型16~30m; 中型8~16m) • (3)小高位芽植物(高度2~8m的乔木和灌木) • (4)矮高位芽植物(高度<灌木和草本) • (5)藤本高位芽植物 • (6)附生植物
• 群落内的空气湿度,也与群落截留和拦蓄水 分有关。
• 如夏天晴天,林内湿度比林外高10%。
• 群落地下成层现象也比较普遍。 • 一般来说,地下分层与地上分层是对应的。
动物也有分层现象,主要与食物有关,即与 植物的分层有关,因为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 其次,不同植物层次的微气候条件不同。
北方针叶林中动物的成层分布
格马斯(Gams H) 1918年提出的三级层片概念
水 中 生 物 的 分 布 也 具 有 成 层 性
(二)水平结构
植物往往成斑点状聚生在一起,这种聚生分布 可称为蔓延分布。
原因:(1)种子散落比较集中,萌发时易于簇 生长成;(2)与林地中环境的差异有关,透过林冠 到达林下的小光斑,是形成植物小斑点的原因。
(二)水平结构
1、水平结构的概念 群落在水平空间上的分化或镶嵌现象。
• 一年生植物 可分为秋季萌生的越冬型 ,春季萌生的非越冬型。
热带与亚热带湿润森林——高位芽植物占优势
对每一群落,可做叶级的分析,做出叶型谱。
—— 热带地区,大叶比例最高;随着离赤道 距离越远,叶面积小的类型越来越多。
环境——干旱
(一)垂直结构
1、概念
群落的垂直结 构是指群落在空间 中的垂直分化或成 层现象。是植物的 同化器官和吸收器 官在地上不同高度 和地下不同深度的 空间垂直配置。又 称为群落的成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