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地理学:第四章 植物群落

合集下载

植物地理学:第四章-植物群落

植物地理学:第四章-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梯度
多样性随纬度的变化 多样性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在海洋和淡水水体物种多样性随深度而降低
植物种群特征
多度 密度 盖度 频度 高度 重要值
种群的增长类型
单种群落的个体数量变化--3/2自疏法则
自疏现象(self-thinning):同一种植物因密度引起 的死亡。
植物的生活型类型(Raunkiaer 生活型系统):
☺ 高位芽植物:休眠芽位于距地面25cm以上。 ☺ 地上芽植物:更新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之下,多为半灌木或草本植物。 ☺ 地面芽植物:又称浅地下芽植物或半隐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近地面土层内,
冬季地上部分全枯死,即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 隐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较深土层中或水中,多为鳞茎类、块茎类和根茎类
植物群落基本上是两种现象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其一是植 物区系中各个分类单位的生态幅度,即对环境的不同耐力;其 二是环境的异质性。
植物群落形成的5个因素如下: ①某一地区的植物群系 ②某个种进入特定生境的能力 ③种本身的特点 ④生境 ⑤时间
1.4 植物群落的识别
①均匀一致的种类组成 ②一致的外貌和结构 ③一致的地形部位和一致的生境条件 ④一定的面积 ⑤时间
(reservoir)
CCononsusummeresrs
Producers
Wastes, SoilDbeaacdtebroiadi&es detritus feeders
Reservoirs
Processes/ Locations
Trophic Levels/ Organisms
氮循环
NNNiittrrrooogggeeennniininn AAAtmtmmooosspphhheeerrreee

植物群落

植物群落

一定地区内植物群落的总体称作植被,植物群落是构成植被的基本单位。

地球上不同植被类型的分布基本上决定于气候条件,主要是热量和水分以及其它有关的自然要素。

在地球的不同地区,水热条件的组合配置不同,因而导致形成不同的植被类型(图14-1)。

一、热带植被类型(一)热带雨林热带雨林(tropical rain forest)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纬5~10°以内,终年湿润多雨的热带气候区。

全世界的热带雨林,可划分为美洲热带雨林区、非洲热带雨林区和印度—马来西亚热带雨林区。

区内水热条件充沛,平均温度为25~30℃,平均年温差只有1~6℃,无明显的冬季和旱季,年降水量约2000~4000mm,多的可达12000mm(如夏威夷),空气中相对湿度达90%以上。

土壤为砖红壤,质地为壤质或粘质,土壤内缺乏盐基,也缺乏植物养料,几乎都呈酸性,腐殖质含量因分解而低下,土层内富有铁铝氧化物。

植被群落最明显的特点是大量种类组成乔木层,在1hm2范围内,可能有40~100种之多。

树冠参差不齐,色彩不一,树干高大笔直,分枝少,具有板状根(如紫茉莉、龙脑香科植物)、气生根(如榕树属植物)。

中型叶或大型羽叶常绿,下层植物常具滴水叶尖及花叶现象。

茎花现象也是雨林乔木的一个特征。

另外,藤本植物、绞杀植物、附生植物等几个层片,构成了雨林的特殊景观。

中国雨林是印度—马来西亚雨林群系的一部分,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南部、广东和广西南部、云南南部和西藏东南部。

(二)季雨林季雨林(monsoon forest)是分布在热带有周期性干湿季节交替地区的森林类型,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和美洲。

由于东南亚的季风最盛行,故季雨林在那里分布面积最大,且发育最为典型,分布在印度德干高原、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等地的干热河谷和盆地中。

年平均气温25℃左右,年降水量800~1500mm,具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群落有季相变化,群落高度较低,主要树种干季落叶,雨季到来时又开始长叶并相继开花,由于花期比较集中且某些植物具有大型花,使季雨林的外貌显得华丽,下层有常绿树种,具有旱生特征,林内有少量藤本和附生植物。

植物地理第四章PPT课件

植物地理第四章PPT课件
表型可塑性(phenotypic plasticity):由于 环境影响而导致的基因型不变而表现型变化 的现象
.
14



理过ຫໍສະໝຸດ 程强度/

死亡下限



5
死亡上限 1
5
2
3
3
4
环境梯度
4
1.最适点 2.最适区 3.适宜区 4.限制区 5.死亡区
植物对某种生态因子的耐性曲线与生态幅
.
15
耐受性法则 (1aw of tolerance)
• 1913年,Shelfond提出耐受性法则
• 内容: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的不足或过多, 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性限度 时,就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由于生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需 求不同,因此,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也具有 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 化所造成的。
5. 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 但都各具有重要性,不可缺少,尤其是作为主 导作用的因子,如果缺少,便会影响生物的正 常生长发育,甚至造成其生病或死亡。
第四章 植物生活与环境 —植物生态类群的分化
.
1
第一节 概 述
1-1 环境的概念与类型 1-2 生态因子及其生态作用 1-3 植物的生态适应
.
2
1-1 环境的概念与类型
环境 (environment) 的概念
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类群周围一切的总和,包
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 各种因素。
2. 主导因子作用
组成环境的所有生态因子,都是生物直接或间接所必的, 但在一定条件下,其中必有一个或两个是起主导作用的, 这种起主导作用的生态因子就是主导因子。

植物群落知识

植物群落知识
第四章 植物群落知识
第一节
植物群落的基本概念
❖ 1.植物群落:在一定地区内,由一定的植物种类,按 一定规律组合在一起的组合体。
❖ 2.自然群落:是在长期的历史发育过程中,在不同的 气候条件下及生境条件下自然形成的群落,不受人的 影响。
3.栽培群落: 按人们的需要,把同种或不同种植物栽 在一起,服从人们防护、美化、生产所 需,它的形成,发展过程受人的栽培管 理所支配。
第二节 植物群落的组成、特征、命名
一、群落的组成 优势种:数量最多,占据群落面积最大的植物种。
二、特征
❖ 1.群落的பைடு நூலகம்貌
①生活型:是长期适应生活环境而形成独特的外部形态、内 部结构和生态习性,也可认为是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型
②群落的高度:组成群落主要种的高度,即为群落的高度。 ③群落的季相:指群落中主要层植物的季节性变化,而使植 物群落出现不同的外貌特征。
五、栽培群落景观的营造 1.原则: ①景观性原则:
❖ ②生态性原则:
❖ ③生物多样性原则:
❖ 1.发育的初期: ❖ 2.发育的盛期: ❖ 3.发育末期:
三、群落的演替 植物群落的演替: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
取代的过程。
第四节 运用群落的知识完善植物的栽培群落
一、剖析植物的自然群落
自然群落的特点: ❖ 1.种类丰富,尤其是林下二层、三层的耐荫灌木和地被, ❖ 季相多变。 ❖ 2.优势种明显,外貌各异,富有特色。 ❖ 3.结构紧密,层次分明,复层混交,绿量大。
二、剖析栽培群落 目前栽培群落存在的问题 ❖ 1.树种较为单调,尤其是二层、三层的耐
荫灌木和地被更是缺乏 ❖ 2.结构较为松散,层次不明显,缺少复层
混交结构,因此绿量小。
三、几点建议 1.充分利用本地和外来的植物资源,丰富园林中的植物种类。

第四章植物群落概述第四节

第四章植物群落概述第四节

2020/4/8
《园林生态学》
4-16
4. 按优势度分类
该分类原则主要以优势树种的生态学特征作为基础。
这一分类原则可清楚地反映出生境的生态学特征,适用于 某些局部地区。
➢ 对于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特别是在优势种不明显的植被 类型中,完全以优势度来进行群落分类是困难的。
➢ 在优势种较明显的地区,用优势度分类比用植物区系分 类更为简便。
特征种的确定要在有关植物种分布范围以及所出现的植物 群落都全部研究之后才能确定。
这个分类方法是法瑞学派代表人物Braun--Blanquet于1921 年创立的。
其优点是考虑到植物的生态、生活型和地理型。
这种方法是一种综合方法,又叫“堆集的”研究方法,它 正好同群落外貌的研究方法相对应。
按植物区系分类的不足之处是忽视了整个群落结构和生态 特点。
2020/4/8
《园林生态学》
4-18
6. 按外貌-生态分类
外貌一生态概念是苏黎世学派的传统思想,以群落主要层 优势种的外貌(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特征(生活型)和生态 学指标(生态环境)为划分原则,以便避免单纯的生态学、 形态结构学原则的片面性,而较客观地反映各个分类等级 的内在本质特征。
2020/4/8
2020/4/8
《园林生态学》
4-17
5. 按生态分类
该分类原则主要以植物群落分布的生态条件或环境状况作 为分类基础。
这种生态分类方法有利于揭示主要类群在生态本质上的不 同,但困难在于要假定地表面上没有土壤和气候两个因子 互补上相同的地点,如果不考虑植被结构与种类成分的话, 那么,当一个因子足以补偿其他因子的不足而形成生态上 的等值时,人们将无法判断群落的全部生态习性,这是该 分类原则的不足之处。

植物地理学本科教学004.第四章地球植被

植物地理学本科教学004.第四章地球植被

植物地理学本科教学004.第四章地球植被第四章地球植被在前章,我们曾谈到,覆盖⼀个地区的植物群落的总体叫做植被。

地球表⾯的任何地区总⽣长着许多植物(个别地区除外),它们形成各种群落,如森林、草原、荒漠、冻原、草甸、沼泽等等。

它们总起来就叫做该地区的植被。

⼀个地区出现什么植被,主要决定于该地区的⽓候和⼟壤条件。

但从全球看,⽓候条件的影响更为重要。

地球植被分布的模式基本上是由⽓候,特别是⽔、热组合状况决定的,每种⽓候都有它特有的植被。

⽓候由多种要素组成,但是对于植被重要的不是孤⽴的⽓候要素,⽽是它们的综合影响。

学者们为了表⽰这种综合影响,曾经提出过各种⽓候公式和⽓候指数。

公式和指数的缺点是不够直观,⾼桑和⽡尔特(Gaussen,1954;Walter,1955)建议的⽣态⽓候图解(ecological climate diagram)解决了这⽅⾯的⽭盾。

⽣态⽓候图解只包含从⽣态学家观点看来最基本的数据(全年的温度和⽔分状况),简单扼要,⼀⽬了然。

制作⽣态⽓候图解的⽅法是采⽤座标:横轴代表⼀年中的各⽉,在北半球是从1~12⽉,在南半球是从头年的7⽉到次年的6⽉,这样使暖季总是在图的中央。

左⽅纵轴代表温度,右⽅纵轴代表降⽔量。

温度轴上的1分隔等于10℃,降⽔轴上的1分隔等于20mm,即10℃=20mm。

曲线提供温度和降⽔的⽉平均值,⼆者⽐例尺的⽐率是1:2。

在某些情况下,加绘第⼆条降⽔曲线,按1:3的⽐率,即10℃=30mm。

如图4—1所⽰,温度曲线⽤细线,降⽔曲线⽤粗线,⽽补充降⽔曲线(只⽤于草原图解)⽤断线。

温度曲线在降⽔曲线之下的部分是相对湿润期,之上部分是极端⼲旱期,温度曲线之下,降⽔曲线和补充降⽔曲线之间的部分是相对⼲旱期。

0℃线以下是霜期。

第⼀节热带植被热带植被主要包括热带⾬林、热带季⾬林、热带稀树草原、红树林,等类型。

⼀、热带⾬林什么是热带⾬林?1903年,⾟伯尔(A.R.W.SchimPer)对热带⾬林作出如下定义,“热带⾬林是常绿、喜湿,⾼逾30⽶的乔⽊,富有粗茎的藤本、⽊质及草本的附⽣植物”。

《植物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演化与地球环境1、双受精现象:种子里的胚由花粉管中的一个精子与胚囊中的卵细胞结合发育而成,而胚乳由另一个精子与胚囊里两个中央细胞结合发育而成,这就是双受精现象。

P152、个体发育:是指某种生物从其生命的某个阶段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分化、发育、成熟和生殖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的发展变化,再出现和开始那个发育阶段相同的第二代的全过程。

P153、系统发育:是指一种生物,或一个生物类群,在地球上的发生、发展演化和衰亡的历史过程。

P16第二章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P26第三章植物生活与环境——植物生态类群的分化1、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植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P742、生态因子的分类:(1)、非生物因子:①、气候因子:光、温度、降水、风等。

②、土壤因子:土壤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

③、地形因子:海拔高度、坡向、坡度、坡位、坡形等。

(2)、生物因子:①、植物因子:植物之间的机械作用、共生、寄生、附生等。

②、动物因子:摄食、传粉、践踏等。

③、人为因子:垦殖、放牧、采伐等。

P743、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⑴、直接作用:光照条件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水分条件是植物水分代谢活动的主控因子,温度条件直接影响植物的一切生理过程,营养条件则与植物有机质形成、转化密切相关。

光、温、水与营养是影响植物生命活动的最直接的基本生态因子,称为生存条件。

当环境中某种生存条件出现异常变化,便会直接抑制植物生命活动或威胁植物生存,这种现象称为环境胁迫。

⑵、间接作用: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和地形因子的各种特性影响光、温、水与营养等生存条件的分布与组合,从而影响植物的生命活动与分布。

动物啃食、寄生、风、火、土壤侵蚀等部分或全部地破坏植物的现象,称为干扰。

⑶、阶段性:生态因子对植物具有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

第四章 植物群落

第四章 植物群落

(三)层片
层片:属于某一生活型的植物,有相当的数量,在群落中占据一定
的空间所形成的特殊结构。或者相当于层,或者相当于层的一部分。 是群落中具有一定生活型组成和时空分布特点的特殊小环境。 层与层片一致——落叶松纯林既是针叶乔木层片,又是乔木层 层片是层的进一步划分——亚层、生活期层片、林间植物层片等
(四)群落的时间格局(temporal pattern) 由自然环境因素的时间节律所引起的群落各物种 在时间结构上相应的周期性变化(如植物群落的季 相变化、动物群落的昼夜变化、群落中物种年龄结 构与群落外貌等);
群落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一种类型转变为 另一种类型的顺序过程,即群落的演替。
第二节 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 一、群落物种数量和区系成分 (一)种-面积曲线和种丰富度
是某一观察时刻、某一观察空间范围内现有的个体数量、重量(狭义的 生物量)或含能量(energy content),有时也称为现存量(standing crop)。 对植物有时专称植物生物量(phytomass)。 一般以单位面积上的个体数量,重量表示,有时为了统一比较,将各种 类型的生物的量换算为能值(如含多少焦耳的热量等)。
红树林群落 (亚热带河口)
河沼群落——若尔盖高原
芦苇沼泽
碱蓬盐沼——松嫩平原
水杉林——武昌东湖
长白落叶松—油桦—泥炭藓群落
水松林——广东
一、生活型组成特征
植物群落外貌特征的直接反映——(芽—Raunkiaer、茎、叶—Whittaker)
▪ 生活型谱:群落中每一生活型所占的比例
极地苔原 长白云杉区 秦岭北坡夏绿阔
▪ 光强由群落上层至下层减弱——郁闭度分异
影响因素:叶面积指数(LAI=总叶片表面积/单位土地面积)、太阳辐 射日变化、年变化、群落类型与结构

《植物群落》课件

《植物群落》课件

植物群落在农业和林业中的应用
农业种植
植物群落可以为农业种植提供适宜的生态环境, 促进作物的生长和丰收。
林业发展
植物群落可以为林业发展提供丰富的种质资源, 促进森林的生长发育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生态农业
植物群落可以与养殖业相结合,形成生态农业体 系,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水源涵养
植物群落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减少水土流失,对于水资源的保 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群落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景观美化
植物群落能够美化环境,提升景 观品质,为人们提供宜居的生活
空间。
空间营造
植物群落可以营造出不同的空间 感,满足景观设计中的空间需求 ,增强景观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文化传承
植物群落中的一些具有特殊文化 意义的植物,可以传承和弘扬地 方文化,增强景观的文化内涵。
态过程,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
02
CATALOGUE
植物群落的分类与命名
植物群落的分类原则
生态学原则
根据植物群落的生态特征、生 态幅度和生态适应性进行分类

系统发育原则
根据植物群落的系统发育和进 化关系进行分类,反映群落的 自然演替过程。
地理学原则
根据植物群落的地理分布和地 理环境特征进行分类,反映不 同地区的地理隔离和环境差异 。
植物群落对环境的改造作用
植物通过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等作用,改善环境质量,同时 植物的根系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
环境对植物群落的塑造作用
环境条件如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等,对植物群落的生长和分布具 有重要影响,形成不同类型的植物群落。
植物群落与环境的协同进化

(推荐)《植物地理学复习》PPT课件

(推荐)《植物地理学复习》PPT课件

(二)土壤特征
典型土壤为砖红壤,富含Al2O3 与Fe2O3,pH=4.4-5.5,有机质含
量高为
31
8%-10%,土壤分散性大
(三)热带雨林的基本特征
1.种类组成
a) 种类成分最丰富
全世界的有花植物近25万种,其中约17万种生长在热带。 热带美洲大约有8万种,热带亚洲4万种,热带非洲3万5千种。 物种最为丰富的热带雨林里,在一公顷的林地上,几乎不能 发现两株树木属于同样的物种。这正如华菜士在日记里所讲 述的,一个旅行家要想在一片热带雨林里找到两株属于同种 的树木简直是徒劳。而地球上所有现存生物中有近半数的种 类生活于仅占大陆表面的3%的热带雨林中。
33
3.生活型特征 a)常绿高位芽植物占优势。 巴西热带雨林中,巨高位芽:大高位芽:中高位 芽 = 38.5%:28.4%:25.7% b)茎花现象 如:可可树、菠萝蜜 、木奶果,在雨林中估计 约有1000种原因:这是雨林下层小乔木得不到充分阳 光和空间的一种适应。这种适应得以使花朵展开于喜 阴蝶类面前,而完成传粉过程。另外还发现茎花现象 几乎常是下层蝙蝠媒小乔木所特有的。
19
群落中的物种有规律的共处,即在有序状态下 共存,不是一些种的任意组合。主要表现在物质循 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方面。 1.一个群落必须经过生物对环境适应; 2.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适应、相互竞争,形成具有 一定外貌、种类组成、结构和集合体。一植物群落 分布在特定地段或特定生境上,不同群落的生境和 分布范围不同。
(三)迁移成分
指迁移路线。
(四)历史成分
在区系区域内出现的时间。
(五)生态成分
指物种对生境的适应性
12
四、世界植物区系区划与区域分异 植物(区系)区划:

第4章-植物群落

第4章-植物群落
优势种的“霸主”地位已经确立,群落的季相、密度、外 貌、高度形成。
3)群落发育末期
优势种的生长势逐渐减弱,郁闭度缩小,阳光照射进来, 一批新的植物迁入和定居,孕育着演替
四、群落内植物的种间关系 (一)寄生
自己不能制造养料,靠消耗寄主体 内的组织而生活。
菟丝子属是依赖性最强的寄生植物,常 常寄生在豆科、唇形科植物上。
第四章
园林植物群落的 基本知识
一、概 念
植物群落
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于一定区域或生境内的 各种植物种类的集合。群落内植物种类相互联 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按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分为:
自然群落 人为群落(栽培群落)
自然群落:自然形成的群落,无人类参与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群落,东北红松林群落
(四)生物化学关系
黑胡桃树下不生长草本植物,因为其 根系分泌胡桃酮,使草本植物中毒
灌木鼠尾草下及叶层范围外1-2m处不长草 本,甚至6-10m内草本植物的生长都受到抑制, 因为鼠尾草的叶子能散发大量的桉树脑、樟脑 等萜烯类物质,抑制草本发芽和生长。
(五)机械关系
“绞杀植物” 油麻藤、绞藤、榕属的一些种类
裸地的成因:
地形变迁(沉积、风积、重力下塌) 气候原因(干旱、狂风、严寒) 动物危害、人类破坏
2、基本概念
群落的演替
一个群落替换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顶极群落
群落经过一系列演替,最后所产生的保持相对稳定的群 落。
2、群落的发育
1)群落发育初期
种类成分不稳定,群落的结构尚未定型,层次分化不明 显。
2)群落发育盛期
人工群落:按照人们需求,配置而成的 符合人们观赏或生产需要的植物群落
二、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第4章 植物群落

第4章 植物群落

热带地区:塞舌尔群岛
61 6 12 5 16
全球(1000种植物)
46 9 26 6 13
13
气候
冬季极冷、漫长 寒冬长、高寒 寒冬长、冷湿 干旱 生长季热湿
不同群落类型的生活型谱
14
15
叶片大小、性质及叶级
叶片大小、形状和性质直接影响群落的结 构和功能。
叶子性质:针叶、阔叶、常绿、落叶 叶级:鳞叶、微叶、小叶、中叶、大叶、
34
秦岭的四季
35
36
第二节 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
• 植物群落的物种数量 • 植物种群特征 • 群落成员型
37
植物群落的物种数量 种—面积曲线和种丰富度 种的多样性
38
• 确定群落面积: • 通常采用逐步扩大
样地面积的方法, 根据所得数据可绘 制种类-面积曲线 图。在曲线转折处 所示的面积,称为 群落的最小面积, 即包含了群落大多 数种类的最小空间
6
一定类型的植物群落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形 成,且对其居住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并形成群落环 境。
7
功能集体: 能量和有机物质生产; 与环境间的物质交换; 对土壤的形成与改造作
用; 群落本身的增长、扩展
和更新。
8
任一植物群落分布在特定地段或特定生境上,不 同群落的生境和分布范围不同。
9
植物群落是生态系统中具生命的部分,生命的 特征是不停地运动,群落也是如此。其运动形式包 括季节动态、年际动态、演替与演化。
生态位重叠: 两物种生态位空间的相互重叠部分,称生态 位重叠。
生态位漂移:资源竞争而导致两物种的生态位发生变化称 生态位漂移。
生态位分离:种间竞争结果使两物种的生态位发生分化, 从而使生态位分开。

(最新整理)第四章植物群落

(最新整理)第四章植物群落

生活型组成特征 生活型(life form)或生长型(growth form)
每一天然群落必以1-2 个生活型的植物占优势
– 热带雨林:高位芽植 物
– 苔原:地面芽植物 – 草原:一年生植物与
地面芽植物
– 荒漠:一年生植物
7
2021/7/26
生活型(life form)或生长型(growth form)
39
2021/7/26
物种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的概念 物种多样性的测定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 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它包括数以百 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 们与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
40
2021/7/26
各层之间可以再分亚

A草本层;B灌木层;C乔木层;D地Fra bibliotek层草本群落
15 草本层
2021/7/26
主要层与次要层
主要层
在创造群落环境 方面起着主导作用, 并影响决定着其他层 次,其消长会导致群 落发生质变。
一般:群落的最高层就 是主要层
次要层
在创造群落环境 方面起着次要作用, 其存在、种类组成、 个体数量、结构状态 等,取决于主要层的 作用与影响
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是同一个生活型类别。但 同一生活型的植物种只有其个体数量相当多, 而且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时才能组成层 片。
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具有一定的小环境,不 同层片小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构成了群落环境。
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和时
间,而且层片的时空变化形成了植物群落不同
17.4
76.1
11.8

植物地理学整理

植物地理学整理

植物地理学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演化与地球环境1、种群:种群是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是物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2、种: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为相似的植物个体。

现代生物学界则更多重视同一物种的所有个体间存在着交配繁殖能力这一特征,并认为物种是可育的自然群体,与其他自然群体之间是生殖隔离的,即分属不同种的个体不能正常杂交,即便结合也不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

3、植物分类原则A、根据形态结构特点:低等植物:植物体结构简单,无根茎叶分化,这类植物包括藻类、菌类及地衣,统称为低等植物。

高等植物:植物体有根茎叶分化,这类植物包括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统称为高等植物。

B、根据繁殖器官及繁殖方式:隐花植物:以抱子繁殖新个体,包括藻类、菌类、地衣、苔藓及蕨类植物,统称抱子植物由于不开花,又称隐花植物。

显花植物:以种子繁殖产生新个体,包括裸子、被子植物,统称种子植物,由于能够开花,又称显花植物。

C、根据维管束系统:维管束植物:蕨类和种子植物具有维管束,故称维管束植物。

非维管束植物:藻、菌、地衣、苔藓无维管束系统,故称非维管束植物。

D、根据胚珠位置:裸子植物:胚珠裸露被子植物:胚珠具包被,开花过程非常明显,具有真正的花。

E、根据光合作用色素:光合作用色素是植物的特有成分,但是在菌类、藻类中,色素的成分差异较大,是藻类植物分门的主要依据。

F、根据生态环境:生物采集植物标本时要注意记录其生境,比如水陆环境、海拔高度、土壤情况等。

据此可分为水生植物、陆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等。

4、植物分类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

每个单位还可以分出亚级或一些辅助等级。

种是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5、植物的命名:双名法,草棉的拉丁学名是Goossypium herbaceum L.第一个字是棉属的名称,属名一律是名词,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第二个字是种的名称,意为草质的,第一个字母小写。

《植物地理学》第4章植物群落2015

《植物地理学》第4章植物群落2015
一、植物群落的物种数量和区系成分 二、植物种群特征 三、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性质分析
一、植物群落的物种数量和区系成分
◇ 植物群落都由一定的植物种类所组成。群 落环境条件愈优越,群落结构愈复杂,群 落中的种类愈多,群落的多样性愈强。
◇ 种类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重要因素,是 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
4 样地记录表的主要内容 (1)总表(表头)部分 ◇样方编号: 行政区、年度、序号。
例如:潮-09-002
◇样地的位置与地理坐标、群落名称、利用现 状、记录人与记录时间。
(2)样地种类组成登记表部分
◇包括所有种类的植物名录,各个种的数量特 征指标(高度、密度、物候、鲜重、干重、 盖度、频度等)。
二、群落的数量状况
布规律。 7. 在时间上有其形成与发展过程。
常绿阔叶林 热带雨林
第1节 植物群落的外貌与结构
1 生活型组成特征
2 植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和植物环境
(1)垂直结构 (3) 层 片 (2)水平结构 (4)季相结构
一、生活型组成特征
观察与区别植物群落时,首先关注的 是群落中占优势的生活型,它斌予群落一 定的外貌特征,如森林、草原、荒漠等。
总叶片表面积 LAI = --------------------
单位土地面积
当LAI达10左右,寒温带针林要内部光线阴暗。 一般农田中作物密闭时的LAI为3~5。
群落内的空气成分(如CO2的含量),由于 植物的生理活动过程,表现出一定的规律。
群落内的水分变化
• 群落(植物冠层)截留降水的能力: • 针叶林和杜鹃型群落>草本群落 • 落叶林 有叶>无叶 • 地表覆盖的枯枝碎叶也能吸纳大量水分。
② 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具有一定的小环境, 不同层片小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构成了群落 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的生活型类型(Raunkiaer 生活型系统):
☺ 高位芽植物:休眠芽位于距地面25cm以上。 ☺ 地上芽植物:更新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之下,多为半灌木或草本植物。 ☺ 地面芽植物:又称浅地下芽植物或半隐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近地面土层内,
冬季地上部分全枯死,即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 隐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较深土层中或水中,多为鳞茎类、块茎类和根茎类
植物群落定义
植物群落是某一地段上全部植物的综合,它具有一 定的种类组成和种间的数量比例,一定的结构和外 貌,一定的生境条件,执行一定的功能,其中植物与 植物、植物与环境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关系,它们 是环境选择的结果,在空间上占有一定的分布区域, 在时间上是整个植被发育过程中的某一阶段。
1.3 植物群落形成的条件
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水生植物。 ☺ 一年生植物:以种子越冬。
不同群落类型的生活型谱
叶片大小、性质及叶级
叶片大小、形状和性质直接影响群落的结构和功 能。
叶子性质:针叶、阔叶、常绿、落叶 叶级
2.2 植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和植物环境
垂直结构
D
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
– 陆地群落的分层与光
的利用有关,群落层
次主要是由植物的生
C
长型和生活型所决定。
– 随着光强渐减,依次 发展为林冠层、下木
B
层、灌木层、草本层
和地被层
A
A草被层;B灌木层;C下木层;D林冠层
水生群落的分层现象
– 与阳光、温 度、食物和 溶氧等因素 有关。
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与光强密切相关,一个群落中的 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
层片与层的区别:
层可能属于一个层片,也可能属于不同的层 片;由于一个层的类型可由若干生活型的植物 所组成,因此,层片的范围比层的窄。
时间结构——季相
群落随着气候季节性交替,群落呈现不同的外貌 。
季相-分类
➢ 昼夜相
与环境因子的昼夜节律有关
➢ 季节相
与环境因子的季节节律有关
➢ 年际间变化
3.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
– 分类:分三级。第一级层片是同种的个体组合;第二级层片是同一生 活型的不同植物的组合;第三级层片是不同生活型不同种类植物的组 合。
特征:
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是同一生活型类别。
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占据有一定小环境,不同层片小环境 相互作用的结果构成了群落环境
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占据着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其时空变 化形成了植物群落不同的结构特征
1.2 植物群落基本特征
①由一定植物种类组成 ②各种植物间具有一定的相互关系 ③具有一定结构和外貌 ④与环境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⑤是一个功能集体 ⑥占有一定的空间位置,具有一定的分布界线 ⑦处在时间发展上的某一阶段
岷江冷杉林群落
种类组成 种间关系 结构和外貌 与环境的联系 功能 空间分布 时间
• LAI(leaf are叶a i面nde积x)指数
群落内的温度、湿度、CO2浓度、群落截留降水的能力等的 变化在植物群落中都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水平结构
指群落的配 置状况或水平 格局,有人称 之为群落的二 维结构。
图 陆地生物群落中水平格局的主要决定因素(Smith, 1980)
层片
– 定义:是由同一生活型或相近生活型的植物所构成,在群落内占有相 同的空间,在时间上是群落生态学的结构单位。
植物群落基本上是两种现象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其一是植 物区系中各个分类单位的生态幅度,即对环境的不同耐力;其 二是环境的异质性。
植物群落形成的5个因素如下: ①某一地区的植物群系 ②某个种进入特定生境的能力 ③种本身的特点 ④生境 ⑤时间
1.4 植物群落的识别
①均匀一致的种类组成 ②一致的外貌和结构 ③一致的地形部位和一致的生境条件 ④一定的面积 ⑤时间
物种多样测度—多样性指数
辛普生多样性指数(Simpson’s diversity
index)
1.1 植物群落(Plant community)的定义
定义之一
Flahault and Schroter(1910): “群落是有一定区系组成、 一致生境条件和一致外貌的植物组合。”
定义之二
苏卡乔夫(1957):“植物群落是在一定地段上的植物 组合,它具有均匀的种类组成和垒结,在植物之间以 及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一致的相互作用关系。”
植物群落的物种数量和区系成分 植物种群特征 群落成员型
植物群落的物种数量和区系成分
种-面积曲线
种的多样性
α 多样性 :栖息地或群落中的物种多样,测度群落内 的物种多样性。
β 多样性 : 测度区域尺度上物种组成沿着某个梯度 方向从一个群落到另一个群落的变化率。
γ 多样性 :测度最大地理尺度上的多样性,体现一 个地区或许多地区内穿过一系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总 和。
定义之三
Tuxen(1957):“植物群落是一个经过生境选择 的、由植物组成的功能单位,作为一种能够自 我调节和自我更新的作用机构,它们处在为了 空间、养分、水分和能量而竞争的动态平衡之 中,每个成分都作用于其他成分,并以生境、 产量、以及一切生命现象在外观与色彩和时间 进程方面的协调一致为特征。”
《植物地理学》
第四章 植 物 群 落
主要内容
1 植物群落概述 2 植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 3 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 4 植物群落的功能 5 植物群落的动态 6 植物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7 植被图 8 植物和植物群落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1 植物群落概述
1.1 植物群落的定义 1.2 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1.3 植物群落的形成 1.4 植物群落的识别
2 植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
2.1 生活型组成特征 2.2 植物群落的结构与环境
①垂直结构 ②水平结构 ③层片 ④时间结构
2.1 生活型组成特征
生活型(life form):是生物对综合环境条件长期适应的外部表现形 式,是植物对相同环境条件进行趋同适应的结果。同一生活型的植物表 示它们对环境的适应途径和适应方法相同或相似,亲缘关系很近的植物 却可属于不同的生活型,这是生物之间趋同适应的结果,深刻地反映了 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