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丰擂茶习俗探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丰擂茶习俗探究

颜圣存

摘要

广东海丰很早以来也有擂茶这道止渴、解乏与待客的习俗,但对于擂茶习俗的起源,书上却少有相关记载,这表明,擂茶非海丰本土所有,究其缘由,应是古代客家人因躲避战乱,在南迁至粤、湘、赣、闽、台等地时流传下来的。海丰人民沿袭了中原客家人的擂茶习俗,在做法和吃法上对其进行创新,将擂茶文化融入海丰的日常生活、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民俗里头,发展出擂咸茶、泡茶、菜茶等多种具有海丰地方特色的擂茶样式,擂茶这种风俗也因此成为海丰人养生和待人接物的一道独特风景。

关键词:海丰擂茶;中原;擂咸茶;泡茶;菜茶

每到闲暇,或有客至,海丰妇女都会兴致勃勃,手脚利索地擂起咸茶:轻轻坐下,双腿夹住一个陶制的牙钵,抓一把洗净的茶叶和生芝麻放入钵内,稍微润湿,双手上下错落握一根半米长的茶槌,频频舂捣、旋转,直至将茶叶与芝麻捣为碎泥,再下几颗粗盐,将沸水冲入钵内,盖上盖子,静候几分钟,咸茶便可食用。用碗盛之,生津止渴,解除疲乏,非常有效。海丰擂茶做法简单,但对于其起源却少有记载,笔者欲借相关资料,对海丰擂茶的起源稍作分析,并将具有海丰地方特色的擂茶习俗和文化呈现出来。

1.海丰擂茶起源

笔者发现,但凡写到有关海丰擂茶的,多是讲海丰存在擂茶这种习俗及其做法和吃法,很少提到海丰擂茶的起源。在《海丰县志》(1988——2004)第五篇的民情篇里,涉及“擂茶”习俗:“传统小吃另一特色是咸茶,也叫擂茶。吃咸茶之风,由来已久,简易吃法是把茶叶放于内壁有粗纹的牙钵内,用番石榴枝制成的茶槌稍擂几下,放几粒盐,将开水冲下即可。作为日常饮料,消署解渴。日常待客,即在此基础上加入炒油麻、炒米花、炒花生等,称为‘炒米茶’、‘油麻茶’。以前举凡做寿、添丁、外地远归、病愈出院、遇难脱险,必摆下碗钵,请邻居亲友‘吃咸茶’,海丰妇女可谓是‘一日不可无咸茶’。”[1]但作者也只是提及擂茶的做法及适用场合而已,并为涉及其起源。

1.1擂茶起源三说

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后发现,关于擂茶的起源,主要有三种说法。其一,“擂茶最初起源于中原”[2]。由于战争,客家人南迁,导致现在的中原鲜有擂茶踪迹,其习俗却在粤、湘、赣、闽、台等客家人居住的地区中流传下来。“薛翘与刘劲峰研究了唐宋时在北方流行的姜盐茶的原料和习俗,通过与现在客家香料擂茶比较后得出结论:姜盐茶是擂茶的始祖。”[3]其二,擂茶起源于湖南桃源。“相传建武23 年(47 年)盛夏,马援率军驻守桃花源,不料一夜之间许多将士纷纷病倒,后一老妇敬献汤药,三军皆服,瘟疫大除,从而大振士气,举旗大捷。”[3]这种传说有的涉及刘备,有的涉及诸葛亮、张飞,但更

多涉及司马错、马援。“《桃源县志·凡例》(康熙版)载:‘马援征五溪蛮,将兵行有纪,鸡犬不惊’,‘凿石室以安民,民间献擂茶以报德。’”

[3]现在桃源境内依然存在着石室、马石、伏波洞、马王庙、马王溪等历史遗迹。其三,在福建地区流传着畲族雷大爷创制擂茶的传说。相传,有位姓雷名茶的畲族老人,种茶为生,颇通医道,行善积德。他家门口是一条官道,每天人来人往,常有些行人因餐风露宿、饥渴难耐而患病于途中,为了让往来的路人解渴防病,雷大爷创制了一种药食茶,效果颇佳,茶便慢慢流传开来。因茶是雷茶老人创制,又因茶擂致而成,所以茶起名叫“擂茶”,又叫“雷茶”。

1.2 海丰擂茶源于中原

民间有海丰的擂茶习俗来源于福建这种说法,因在唐宋元明清时期,福建南部地区(莆田和漳州一带)先民下广东开居(大量进入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受客家人影响,沿袭了这一习俗。不过笔者认为这一说法不可靠,因为其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难以作为擂茶起源的史证。而海丰擂茶源于中原则较有说服力。

首先,中国的饮茶方式与擂茶与擂茶粥息息相关。“周《礼记》记载的‘鉶羹’、‘芼羹’就是用菜和肉做成的羹。《尔雅》‘释义’记载:‘茗,苦茶。’晋·郭璞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4]我国早期的饮茶方式是将茶叶拌在生米中一起煮来吃的,故名“吃茶”。“三国·魏·张揖《广雅》记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晋书》也有记载:‘吴人采茶煮之,

曰茗粥。’”[4]这表明古代先民就有擂茶这种饮茶习惯。

其次,1973 年,湖南省博物馆在西汉早期的马王堆一、三号墓中出土了部分茶叶及用茶叶做成的食品——苦羹,有专家认为,这种苦羹就是用茶叶和米做成的粥。如果这个判断无误,该出土文物就是现今发现的最早的擂茶粥实物。

再次,宋代史料首次出现“擂茶”一词,北宋·耐得翁《都城纪胜·茶坊》有记载:“冬天兼卖擂茶”[4]。南宋袁文所撰《瓮牖闲评》也提到:“余生汉东,最喜啜擂茶,闲者常过一、二,北人知余啜此,则煮以相饷,其法用茶芽盏许,入少脂麻,沙盆中研烂,量人多少煮之,其味极甘腴可爱……茶,古不闻食,晋以降,吴人采叶煮之,号茗粥,则知擂茶者,自晋盖有之矣。”[4]擂茶之俗是否自晋有之我们难下定论,但可以肯定的就是在宋代,人们有用芝麻等作物制成香料茶的习惯,海丰擂茶的做法与此相似。

最后,两晋乃至隋唐以后,茶叶制作技术不断改进,人们的饮茶方式发生很大变化,茶中和以米膏的现象逐渐消失,但搀以姜、盐、陈皮的习俗却仍然顽固保留下来,这主要体现在北宋以后,姜盐茶仍然是广大中下层人民,尤其是北方地区民众最欢喜的饮料,“北方茗饮无不可,盐酪椒姜夸满口。(苏辙《和子瞻煎茶》)”[4]。而客家人于唐、宋年间,为逃避战祸,大批南下迁徙。据《明·海丰县志》、《清·陆丰县志》和诸姓谱牒(族谱)记载:“陆河客家先民多于唐、宋年间避战祸匪难,分批从中原举族南逃至‘蛮夷之地’,其祖地多为甘肃、陕西、河南,然后抵达两湖、安徽、再南下江西、福建、广

东等地”[5],陆河西邻海丰,这便使客家的擂茶文化从陆河流至海丰并广为流传和发展成为可能。

2.海丰擂茶的分类

根据海丰的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习俗,擂茶可分为擂咸茶、泡茶、菜茶等种类。

2.1擂咸茶(油麻茶炒米茶地豆茶)

擂茶日日可制,夜夜可饮,妇女早起把咸茶制成后,放在用稻草编织的“草稳”,盖严保温,供家人无时无刻白饮止渴,叫“熬茶”或“牙钵茶”。如果将茶盛在碗里,撒上炒油麻或炒米(爆米花)或炒花生米,便成“油麻茶”、“炒米茶”、“地豆(花生)茶”。碰上恰当的时节,还可采摘新鲜的珍珠叶,置于牙钵中和芝麻一起擂成浆状,清香扑鼻,清肝明目,口感极佳。或者是在清明时节采摘柔嫩苦刺心叶,和芝麻一起擂成苦刺心茶,润肺止咳,生津止渴,提神醒脑。

油麻茶的制作比较简单,但却是海丰妇女的待客之道,客人一到,主人即捧上咸茶,“一碗、两碗、三碗、四碗——动手动脚像打架一样,硬劝你放开肚子食,食得愈多,主人愈高兴”[6](P69)。

2.2泡茶

泡茶是遇上红白喜事时,海丰人风行的一种群体性茶文化活动,主要包括油麻茶、炒米茶或菜茶。“凡订婚完娶、生男育女、远行归来、逢年过节、病痛痊愈、化险为夷、消灾除祸,丧家白事,乃至现代平反冤案、儿孙参军或考上大学等等,也都要‘泡茶’。”[6](P70)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