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八法及护理

合集下载

推拿基本温、通、补、泻、汗、和、散、清八法治法

推拿基本温、通、补、泻、汗、和、散、清八法治法

推拿基本治法推拿是医者在医学理论指导下,以手或身体的其它部位,在患者的某些体表部位施行特定的按压动作,以调整人体生理、病理状况而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养生,强身健体目的的治疗方法,属中医外治法的范畴。

推拿手法的治疗作用,决定于两个要素,一是手法作用的性质和量,二是被刺激部位或穴位的特异性。

手法的性质,指不同的手法性质不同,有温热性质的手法,有寒凉性质的手法。

如小儿手法的推三关,性属热;退六腑,性属寒等。

手法的作用量,则包括作用力的大小、作用部位的深浅、作用时间的长短、手法频率的快慢等。

作用部位和穴位的特异性,则是要根据疾病的性质状况,选择相应的部位和穴位。

如诊疗网球肘,要取肱骨外上髁的局部和前臂伸肌群;而穴位的选择则要依据辨证选穴,如运用五输穴,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选穴原则等。

在同一部位或穴位用不同性质和量的手法,作用不同;用同一性质和量的手法在不同部位和穴位操作,作用也不同;二者必须有机地结合运用,才能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根据手法的性质和作用量,结合治疗部位和穴位,推拿治疗有温、通、补、泻、汗、和、散、清八法。

一、温法温,即温热。

温法是用于虚寒证的一种方法。

多使用摆动、摩擦、挤压类手法。

治疗时手法多缓慢、柔和,作用时间较长,患者有较深沉的温热等刺激感。

有温经散寒,补益阳气的作用,适用于阴寒虚冷的病证。

推拿手法中,产热最强的应属擦法,尤以小鱼际擦法最甚。

临床可用摩揉丹田,擦肾俞、命门等温补肾阳;可按摩中脘、关元,拿肚角等温中散寒止痛;分推肩胛骨,揉肺俞,摩中脘,揉足三里等温肺化饮;摩关元,擦八髂,揉龟尾等温阳止泻。

揉外劳宫,温经散寒、升阳举陷效果最佳,用以治疗泻痢、脱肛、遗尿;推三关,性温热,治一切虚寒证等。

《幼科铁镜》“寒热温平,药之四性;推拿掐揉,性与药同,用推即是用药。

推上三关,代却麻黄、肉桂;退下六腑,替代滑石、羚羊……”。

二、通法通,即疏通。

通法有祛除病邪壅滞的作用。

《素问•血气形志篇》“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中医治病“八法”是指中医学中的八种治疗方法,包括辨证论治、方药治疗、针灸疗法、中药煎剂、按摩推拿、饮食疗法、气功疗法以及外治法。

这些方法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可有效改善和治疗各种疾病。

一、辨证论治:辨证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即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苔、脉搏等进行诊断,并根据辨证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辨证论治强调个体化的治疗,不同患者在同种疾病的治疗上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和药物。

二、方药治疗:方药治疗是中医学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方药是指中药配方的组合,由多种中药组成。

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选择一种或几种中药组合成方剂,通过服用调理患者的机体,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三、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学中的独特治疗方法,通过将细针插入穴位刺激人体特定部位,调节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脏腑功能和免疫调节等多种作用,对多种疾病有显著疗效。

四、中药煎剂:中药煎剂是将中药饮片研磨成粉末,配制成煎剂,供患者口服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药煎剂具有剂量准确、易于吸收和发挥药效迅速的特点,广泛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五、按摩推拿:按摩推拿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手法的压、揉、捏、按等手法,刺激人体经络穴位,调整气血运行,改善疾病症状。

按摩推拿能调整人体的气血循环,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和排泄,增强免疫力,改善机体的抗病能力。

六、饮食疗法:饮食疗法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通过调整食物的种类、配伍和烹调方法,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中医学认为,饮食有助于调节脏腑功能,治疗疾病。

通过食物的选择和烹制方法,可以调理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疾病症状。

七、气功疗法:气功是一种传统的中医养生和治疗方法,通过调节呼吸和身体姿势,修炼气功功法,调和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气功疗法包括静功和动功两种形式,静功是运用意识调节呼吸和体位,动功是通过身体运动和动作的练习来调整气血运行。

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充实精制]

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充实精制]
发汗能祛散外邪,也能劫津耗液,血虚或 心脏衰弱以及有溃疡一类的患者,用时谨慎, 以免发生痉厥等病变。一般发汗太过,汗出不 止,也能引起虚脱的危险。
一类特制
5
护理方法:
1.病室安静、空气新鲜。 2.饮食宜清淡,忌粘滑、肉面、五辛、酒酪、酸 性和生冷食物。因酸性食物有敛汗作用,而生冷食物 不易散寒。 3.药宜武火快煎,麻黄煎煮去上浮沫,芳香药宜 后下;服药时温度适宜;服药后卧床加盖衣被,保暖 以助发汗,并且在短时间内大口喝下热稀粥约200毫升 或给予开水、热饮料、热豆浆等,以助药力,促其发 汗;若与麻黄、葛根同用时,则一般不需啜热粥。因 药细需助,药重不需助,以防出汗过度。
中医用药“中医治病的八种治法 2、 掌握用药“八法”及相关护理
一类特制
2
中医用药“八法”是清代程钟龄根据历代 医家对治法归类总结而得来,“八法”通 常是指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 清法、消法、补法。每一种治法都是经过 四诊合参、审证求因,辨明证候、病因、 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方法。 中医护理人员掌握用药“八法”有助于辨 证施护顺利进行。
10.使用涌吐药应注意用量、用法和解救方 法。
11.食物中毒或服毒患者,可根据需要保留 呕吐物,以便化验。
一类特制
13
三、下法及护理
下法,亦称泻下法。
是通过运用泻下药,荡涤肠胃,通利大便,使停 留在肠胃中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 水等从下窍而出,以驱邪除病的一种治疗方法。主 治邪正俱实之证。
6.吐而不止者,一般可以服用少许姜汁或服用冷粥、 冷开水解之。若吐仍不止者,可根据给药的种类分 别处理; 因服巴豆吐泻不止者,可用冷粥解之。因
服藜芦呕吐不止者,可用葱白汤解之。因服稀涎散 呕吐不止者,可用甘草、贯众汤解之因服瓜蒂散剧 烈呕吐不止者,可用麝香0.03~0.06克开水冲服解 之。误食其它毒物,可用绿豆汤解之。若吐后气逆 不止,宜给予和胃降逆之剂止之。

中医用药八法中补法的护理措施

中医用药八法中补法的护理措施

中医用药八法中补法的护理措施中医用药八法中的补法是指通过使用补益药物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促进健康。

补法在中医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在使用过程中也需要注意相应的护理措施,以确保疗效的最大化,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以下是补法的护理措施:1.个体化评估:补法需要根据个体的体质特点和病情来进行选择和调整。

在使用补益药物之前,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检和病史询问,评估患者的体质、疾病的性质和病程,以确定最适合的补益药物和剂量。

2.剂量控制:补益药物的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来确定。

剂量过大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剂量过小则可能无法达到治疗效果。

因此,在使用补益药物时需要严格控制剂量,根据患者的反应和病情进行调整。

3.调整饮食:补法中的补益药物可以通过调整饮食来增强疗效。

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调整饮食结构,增加富含营养的食物的摄入,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以增强机体的营养供给和修复能力。

4.避免过劳:在使用补益药物时,患者需要避免过度劳累和过度消耗体力,以免使药物的补益作用无法发挥。

患者需要保持适当的休息和睡眠,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的工作。

5.避免刺激性食物:在使用补益药物期间,患者需要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物、烟酒、咖啡等。

这些食物会刺激胃肠道,影响补益药物的吸收和疗效。

6.定期复查:补法需要长期的治疗和调理,因此患者需要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定期复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疗效,及时调整药物的剂量和配方,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7.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补益药物虽然有很好的补益作用,但也可能出现不良反应。

患者在使用补益药物期间需要密切观察自己的身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胀等,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告知医生并停止使用药物。

8.遵医嘱:患者在使用补益药物期间需要严格遵守医生的嘱咐。

不得擅自增减药量,不得随意更换药物,以免影响疗效或产生不良反应。

患者应按时服药,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并密切配合医生的监督和指导。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中医治病的“八法”是指中医学中常用的八种治疗手段,即药物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拔罐疗法、艾灸疗法、饮食疗法、气功疗法和外治法。

这些方法结合起来,可综合发挥最佳疗效。

下面将对这八种治疗手段进行详细介绍。

1. 药物治疗中医药物治疗是中医学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中药以其独特的药材组方和制剂方式来调理人体阴阳,直接影响疾病的产生和发展。

中药具有药性温和、副作用小的特点,能够通过调理人体内脏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指通过针刺、灸烧等手段来调节人体脏腑功能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经络,调节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是中医学的特色之一,临床应用广泛,疗效显著。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指通过按压、揉摩、推拿等手法来调理人体脏腑经络,改善血液循环、气血通畅,促进疾病康复的一种方法。

推拿按摩能够刺激穴位,调节脏腑功能,加速血液循环,提高疾病的自愈能力。

4. 拔罐疗法拔罐疗法是指通过在皮肤上刺激,用负压的方式使罐子吸附在特定的部位上,以达到疏通经络、排除病邪、调节脏腑功能的一种方法。

拔罐疗法可提高血液循环,在特定部位产生刺激效应,加速疾病的康复过程。

5. 艾灸疗法艾灸疗法是指通过艾草燃烧产生的热能,经特定的穴位热敷或熏蒸,以调节气血,温通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艾灸疗法温和而有力,能够熏通经络,驱散寒湿,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疾病康复。

6. 饮食疗法饮食疗法是指通过调整饮食结构,选择适宜的食材和烹饪方式,达到调节机体阴阳平衡、滋补益气血的一种方法。

中医饮食疗法强调饮食随时令变化,根据体质和疾病特点,科学搭配食物,增强体质,改善疾病状态。

7. 气功疗法气功疗法是指通过气功方法调节呼吸、调整精神和体力,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提高免疫力,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气功疗法通过调节心态、提高自身气血质量,加强呼吸运动,改善身体机能,有助于治疗多种慢性病。

中医八法及施护

中医八法及施护
第二页,共23页。
【护理】
❖ 1.病室安静、空气新鲜。 ❖ 2.饮食宜清淡,忌粘滑、肉面、五辛、酒酪、酸性
和生冷食物。因酸性食物有敛汗作用,而生冷食物不 易散寒。 ❖ 3.对表证兼有风湿者,须用数次微汗,以达祛风除湿之 功效。由于风湿互结,湿性重浊,粘滞不爽,要使其 遍身微似汗出,缓缓蒸发,则营卫畅通,风湿才能俱 去。忌大汗,因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于表散;湿 为阴邪,其性濡滞,难以速去,若大汗而出,则风气 随去而湿邪仍在,不仅病不能愈,还使卫阳耗伤。
第十七页,共23页。
【护理】
1.服药期间,要加强病情观察。如大便性状、 次数;水饮消退之势:腹胀、腹痛及呕吐的情 况等。
2.饮食调护: ① 控制食量。 ② 给清淡易消化食物。 ③ 肝郁气滞,肝胃不和之气积证,应给山楂、 桔饼等理气消食之品,并配合情志护理。 ④ 小儿食滞可配合捏脊疗法。
第十八页,共23页。
及月经期应慎用或忌用。
第十页,共23页。
四、和法及护理
【概念】
亦称和解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 以祛除病邪的一种治法。
【适应症】
1、半表半里之少阳证。 2、肝脾不和病证。 3、肠胃不和病证。
第十一页,共23页。
【护理】
1.肝脾不和者,应做好情志护理,以防情绪波动 而加重病情,也可适当开展文体活动,以达怡 情悦志,精神愉快,气机通利,有利于提高治 疗效果。
第六页,共23页。
【护理】
1、一般服药的剂量应从小量渐增,一服即吐者,不必尽剂。
2、服药后应多饮开水,以助药力,或用手探喉引吐。 3、服药后呕吐不止者,用生姜汁、冷开水或药物解之。 4、患者呕吐时应取坐位或侧卧位。 5、吐后给温开水漱口,及时更换或清洗衣被。
6、服药期间应禁食,然后从流食开始逐渐到普食。

中医用药及八法护理

中医用药及八法护理

用法选择
根据药物性质和功效,选择合适 的用药方法,如煎服、泡服、冲
服等。
注意事项
注意用药时间和频次,避免过量 或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以免产 生不良反应。同时,要关注患者 用药后的反应情况,及时调整用
药方案。
PART 03
常用中药分类及功效解析
REPORTING
解表药类
麻黄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
副作用小
中医用药以天然草药为主,副作用相 对较小,对患者身体的损伤较轻。
辨证施护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制定个 性化的护理方案,提高护理的针对性 和有效性。
预防保健
中医用药及八法护理不仅关注疾病治 疗,还注重预防保健,帮助患者增强 自身免疫力,减少疾病复发。
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标准化程度不高
中医用药及八法护理缺乏统一的 标准和规范,导致不同地区和医 疗机构之间存在差异。建议加强 标准化建设,制定统一的操作流 程和规范。
智能化发展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提高中医用药及八法 护理的智能化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国际化推广
中医用药及八法护理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魅力,未来有望在国际上得 到更广泛的认可和推广,为全球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副作用小
相比西医药物治疗,中医用药 通常副作用较小,对患者身体 的损伤也较小。
预防保健
中医用药和八法护理不仅可用 于治疗疾病,还可用于预防保 健,提高人体免疫力,减少疾
病的发生。
PART 02
中医用药基本原则
REPORTING
辨证施治原则

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

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
10.使用涌吐药应注意用量、用法和解救方 法
11.食物中毒或服毒患者可根据需要保留呕 吐物以便化验
三、下法及护理
下法亦称泻下法
是通过运用泻下药荡涤肠胃通利大便使停留在 肠胃中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 从下窍而出以驱邪除病的一种治疗方法主治邪正俱 实之证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到: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 者泻之于内就是下法的理论依据之一由于邪在肠胃 以致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瘀 血积水等邪正俱实之证均可使用由于病性有寒热正 气有虚实病邪有兼夹所以下法又有寒下、温下、润 下、逐下、攻补兼施之别以及与其他治法的配合使 用
4.吐后给温开水漱口及时清除呕吐物撤换被污染的衣 被并整理好床单位
5.服药得吐者叮嘱患者坐卧当风以防吐后体虚复感 外邪
6.吐而不止者一般可以服用少许姜汁或服用冷粥、 冷开水解之若吐仍不止者可根据给药的种类分别处 理; 因服巴豆吐泻不止者可用冷粥解之因服藜芦呕 吐不止者可用葱白汤解之因服稀涎散呕吐不止者可 用甘草、贯众汤解之因服瓜蒂散剧烈呕吐不止者可 用麝香0.03~0.06克开水冲服解之误食其它毒物可 用绿豆汤解之若吐后气逆不止宜给予和胃降逆之剂 止之
4.观察出汗特点;有汗、无汗、出汗时间、
遍身出汗还是局部出汗等在一般情况下汗出 热退即停药以遍身微微汗出最佳、忌大汗若 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需继续用药;而汗出过 多会伤津耗液、损伤正气可给予患者口服糖 盐水或输液;若大汗不止易导致伤阴亡阳应 立即通知医师及时采取措施
5.汗出热退时应及时用干毛巾或热毛巾擦干 忌用冷毛巾擦拭以防毛孔郁闭不利病邪外达; 大汗淋漓者暂时不要给予更衣可在胸前、背 后铺上干毛巾汗止时再更换衣被注意避风寒; 防止复感
一、汗法及护理
汗法亦称解表法 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 用促使人体微微出汗将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 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中医治病“八法”是中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中医治疗疾病所采用的八种基本疗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气功疗法、饮食疗法、运动疗法、精神疗法、外治疗法。

这八种疗法各自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作用,在中医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医治病“八法”。

首先是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通过使用中草药、中成药及中药制剂等药物来达到治病目的的疗法。

中药治疗的特点是药物种类繁多,功效温和,对病人的伤害比较小,同时中药有较好的调理作用,能够从根本上治疗疾病。

在中医治病中,药物治疗被认为是一种比较主要的治疗方法,因此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

其次是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另一种重要方法,它是通过在人体的腧穴或特定部位用针刺、灸、拔罐等方式来调理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病的效果。

针灸疗法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在中医治疗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针灸疗法具有操作简单、效果显著、无副作用等优点,因此在中医治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第三是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又一种重要方法,它是通过手法压推、推拿、揉捏、拨转、拍叩等手法来调理机体的经络气血,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推拿按摩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副作用少等优点,因此在中医治病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中医治病“八法”具有疗效确切、操作简便、无明显副作用等优点,在中医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同时它需要医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进行治疗。

中医治病“八法”是中医疗法中的宝贵财富,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并重视这一宝贵的中医传统疗法。

《中药护理学》中药的应用及护理

《中药护理学》中药的应用及护理

方药,开发肌腠,疏散外邪,用以发散表邪,
透疹消肿,解除表证的一种治疗方法

汗法适应证:外感风寒、风热尚客于肌表之证

辛 温 发 汗
是用辛温性质的药物,发散在表之风寒,适用 于具有“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无汗,脉浮紧” 之恶寒重,发热轻的表寒证,用药主要有麻黄、 羌活、防风等

辛 凉 发 汗
是用辛凉性质药物为主,发散在表之风热,适 用于具有“发热有汗而咽痛口干,恶风或微恶 寒”之发热重,恶寒轻的表热证,用药主要有 薄荷、连翘、前胡、豆豉等
用药 发汗 烧针 法
浴法
发汗的 方法
蒸法
熏法
吐法


吐法即涌吐法。是运用具有催吐作用的方药,引起病 人呕吐,使病邪或有害物质从口排出体外,以解除疾 病痛苦的一种治法 吐法的适应证是实、积、寒、痰填塞上脘及胸膈以上 的病证
临床最常用用为应急措施
涌吐的方法

服药引吐:瓜蒂散、 稀涎散等 用物刺激引吐:鹅毛 探喉取吐、用手指、 压舌板探喉取吐
泻下类方药
能攻积、逐水,引起腹泻,或润肠通便的药物

攻下药:味苦性寒,归胃、大肠经。以攻下积滞为其主要功效,既能 通便,又能泻火 润下药:多为植物的种仁或果仁,富含油脂,性味甘平,归脾、大肠 经。以滋润肠道、促使排便为主要功效 峻下逐水药:性味辛温或苦寒,归脾、胃、大肠经。作用峻猛,能引 起强烈腹泻,而使大量水分从大小便排出,以达到消除肿胀的目的
止血药的一般护理
• 病室环境与休息 • • • • 情志调护 饮食调护 病情观察 煎药护理


活血化瘀类方药 能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的药物
活血止痛药:多具辛味,性散善行,既入血分,又入气 分,活血行气,止痛良好 活血调经药:性多辛散苦泄,主归肝经血分,具有活血 散瘀之功,尤善通畅血脉而调经水 活血疗伤药:味多辛、苦、咸,主归肝、肾经,功善活 血化瘀,消肿止痛,续筋接骨,止血生肌敛疮 破血消癥药:味多辛苦,虫类药居多,兼有咸味,均归 肝经血分。药性峻猛,走而不守,能破血逐瘀、消癥散 积

中医用药护理(郭静 )

中医用药护理(郭静 )
40
温法与护理 • 概念:温阳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方法,
使在里之寒邪得以消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41
温法护理措施
1、温法护理:注意保暖,宜进温热饮食, 忌食生冷寒凉、厚腻硬固之品。
2、若昏迷病人可通过鼻饲法给药,同时密 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3、服药中出现咽喉疼痛、舌红、咽干等症 时,为虚火上炎,应及时停药。
再与其他药物同煎
11
薄荷
沉香
砂仁
12
藿香
包煎
• 药物类型:粉末类、含绒类药物
包煎:质轻、细小(蒲黄、海金沙) 含淀粉、黏液较多(车前子、葶苈子) 有毛,对咽喉有刺激(辛夷、旋覆花)。
• 方法:纱布包好,再放入锅内与其他药物 同煎
13
车前子 滑石
青黛
旋覆花
14
另煎
• 药物类型:贵重药物(人参、羚羊角片、 鹿茸等)
一般药物 解表、
芳香类药物
滋补药 受热易变性
药物 有毒药物
一煎 20~30分钟 5~10分钟
二煎 10~20分钟 5~10分钟
备注 先武后文 武火快煎
40~50分钟
30~40分钟 文火缓煎 待其他药物煎好 前5~10分钟加入
文火久煎 约60~90分钟
6
(五)、特殊煎药法
• 先煎: 矿物、贝壳类等药物有效成分不易 煎出的药材,如牡蛎、石膏、龟甲等
16
三、用药方法
• (一)内服法 • 1、服药时间
• 一般中成药宜在进食前、后0.5~1小时服用, 一日2~3次。
• 急性病、热性病应随煎随服。 • 治疗咽喉疾患的药、清热解暑药宜不拘时间
频服。 • 止泻药宜及时给予,按时再服,泻止停药。
18

中医八法及护理

中医八法及护理

寒下
➢适用于里实热证,高热烦渴,大便燥结,腹胀疼痛,腑气不通,脉沉 实;或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腹胀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 滑实;或里热实证之高热不退,谵语发狂;或咽喉、牙龈肿痛以及火热 炽盛等证。代表方有大承气汤、增液承气汤等。
➢护理
(1)患者有高热、烦躁不安、口渴舌燥等表现,应安排在调节温湿度方面良 好的病室,使病人感到凉爽、舒适,有利于静心养病。
(5)服药期间不可同时服用辛燥、滋补药。
(6)表里无实热者及孕妇忌用。
寒下
➢适用于里实热证,高热烦渴,大便燥结,腹胀疼痛,腑气不通,脉沉 实;或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腹胀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 滑实;或里热实证之高热不退,谵语发狂;或咽喉、牙龈肿痛以及火热 炽盛等证。代表方有大承气汤、增液承气汤等。
6、病位在表者服药后仍无出汗,纵然热不退,也不可给予冷饮和 冷敷,避免“闭门留寇”使邪无出路,而入里化热成变证,热反更甚; 可以针刺大椎、曲池穴位达到透邪发汗目的。
吐法及护理
➢ 概念
吐法亦称涌吐法,是通过涌吐 ,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 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 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 作用
➢基础护理
1病室安静、空气新鲜。
2、饮食宜清淡,忌粘滑 、肉面、五辛、酒酪、酸 性和生冷食物。因酸性食 物有敛汗作用,而生冷食 物不易散寒。
不要吃 我们哦
➢用药
服发汗解表药时,禁用或慎用解热镇痛药,如阿斯匹林、 比理通等,防止汗出太过。
服用含有麻黄的药物后,要注意患者的血压及心率变化。
药宜武火快煎,麻黄煎煮去上浮沫,芳香药宜后下;服药 时温度适宜;服药后卧床加盖衣被,保暖以助发汗,并且 在短时间内大口喝下热稀粥约200毫升或给予开水、热饮料 、热豆浆等,以助药力,促其发汗;若与麻黄、葛根同用 时,则一般不需啜热粥。因药细需助,药重不需助,以防 出汗过度。

中药用药“八法”及护理-PPT精选文档

中药用药“八法”及护理-PPT精选文档

2、适应症:
适用于病势较缓,虚实夹杂之证,尤
其是气血积聚而成之癥块,不可能迅 速消除,必须渐消缓散。
消法与下法虽皆治有形之实邪,但两者有所
不同: 下法是适用于病势急迫,形证俱实之证,必 须急下,速除;
消法适用于病势较缓,虚实夹杂之证,尤其 是气血积聚而成之癥块,不可能迅速消除, 必须渐消缓散。消法也常于补法或下法配合 运用,但仍然是以消为目的。


最难言的是“阳痿” 最无奈的是“早泄” 最危险的是“肾虚” 最尴尬的是“秒射” 最心碎的是“老公” 最伤心的是“老婆” 所以请关爱它,保养它,做个自信的男人吧 , 应当在中医的建议下,积极配合治疗,对症下药。 欢迎迦葳亻言msdf003咨询。
七、消法与护理
1、定义: 消法,亦称消导法,即通过消食导滞和软 坚散结作用,对气、血、痰、食、水、虫 等积聚而成的有形之邪逐渐消散的一种治 法。 消法又分消导食积、消痞化癥、消痰祛水、 消疳杀虫、消疮散痈等。
四、和法及护理
1、定义: 亦称和解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 用,以祛除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
2、适应症:
适用于邪犯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
等病邪在半表半里之证。
3、护理方法:

1.饮食宜忌。
2.注意饮食要配合药物。 3.服调和肝脾药时应配合情志护理。
4.注意服药时间,注意病情观察。
阴、阳之一,或全部虚弱。
补法的内容很多,既有补阴、补阳、补血、
补气、补心、补肝、补脾、补肺、补肾之 分,又有峻补、平补之异,更有兼补、双 补、补母生子之法。
3、护理方法:
1.生活起居及一般护理。 2.补益药的正确煎煮方法与服用方法。 3.饮食调护上应对证进补。

皮肤病中医用药护理操作技术

皮肤病中医用药护理操作技术

皮肤病中医用药护理操作技术中药治疗是中医防治皮肤病的重要手段,中药用药护理是皮肤病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因此,护理人员应熟悉中药用药护理的具体方法。

一、中药内服与护理(一)一般用药护理口服中药的治疗效果,与药物剂型、服药时间、服药量、服药温度、服药方法等有关。

1.服药时间一般药物,无论饭前或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物与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药效的发挥。

特殊药物,服药时间应根据胃肠状况、病情需要及药物特性来确定。

(I)饭前服药:可避免药物与食物混合,能迅速被吸收,充分发挥药效。

攻下药、滋补药、健胃药宜保前服。

(2)饭后服药:饭后胃中存有较多食物,可减少对胃的刺激;如促进消食导滞的药物,宜饭后及时服用,如消食药。

(3)睡前服药:安神药宜在睡前30分钟至1小时服药;润下药宜睡前服用,以便翌日清晨排便。

(4)其他:生津润燥药、急性病则不拘时服。

2.服药剂量一般疾病服药,每天1剂,分早、晚二服,或早、中、晚三服,每服药量为200~250m1;病情急重者,可每隔4小时左右服药1次,昼夜不停。

应用药力较强的药物,如泻下药、发汗药,服药应以得汗、得下为度,不必尽剂,以免泻下、汗出太过,损伤正气。

呕吐患者服药应小量频服。

给服中成药时,剂量遵医嘱。

3.服药温度一般汤药多宜温服。

如寒证用热药时,汤药宜热服;热病用寒药时,如热在胃肠,患者欲食冷饮者可凉服;如热在其他脏腑,寒药仍以温服为宜。

4.服药方法中药剂型多种多样,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药的剂型等采取不同的服药方法。

一般丸剂、滴丸、片剂、胶囊等用白开水送服,祛寒药可用姜汤送服;散剂、丹剂、膏剂以及某些贵重细料药,可用白开水或汤剂冲服或含服;呕吐患者在服药前可先服少量姜汁,也可嚼少许生姜片或橘皮,汤药应浓煎少量多次服用,以防止呕吐。

(二)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中医"八法"是指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

1汗法及护理(1)概述:汗法又称解表法,是运用具有解表发汗作用的药物,达到开泄胰理、宣发肺气、调和营卫等目的,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中医外治八法及护理

中医外治八法及护理

中医外治八法及护理中医用药“八法”中医外治八法及护理,“八法”通常是指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

每一种治法都是经过四诊合参、审证求因,辨明证候、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方法。

中医护理人员掌握用药“八法”有助于辨证施护顺利进行。

一、汗法及护理汗法,亦称解表法。

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促使人体微微出汗,将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记载,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意为身体发热如同焚烧的炭火,汗出之后,热随汗外散。

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第五》:“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再如《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三阳经络皆受其寒,而未入藏者,故可汗而已……,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

因阳经属腑,阴经连脏;未入于脏,说明邪气未及于三阴,仍在肌表,故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而未满三日,则指病程较短,邪气仍在肌表,亦可以用汗法治疗。

这些都是汗法的理论依据。

但汗法不是以使人出汗为目的,主要是汗出标志着腠理开,营卫和,肺气畅,血脉通,从而能祛邪外出。

所以,汗法除了主要治疗外感六淫之邪的表证外,凡腠理闭塞,营卫不通而寒热无汗者皆可以用汗法治疗。

如:外感风寒、风热;疹未透法或疹发不畅的外邪束表;头面部及上肢浮肿的水肿兼表证;疮疡初期兼有表证的红、肿、热、痛;风湿痹痛等。

护理方法:1病室安静、空气新鲜。

2、饮食宜清淡,忌粘滑、肉面、五辛、酒酪、酸性和生冷食物。

因酸性食物有敛汗作用,而生冷食物不易散寒。

3、药宜武火快煎,麻黄煎煮去上浮沫,芳香药宜后下;服药时温度适宜;服药后卧床加盖衣被,保暖以助发汗,并且在短时间内大口喝下热稀粥约200毫升或给予开水、热饮料、热豆浆等,以助药力,促其发汗;若与麻黄、葛根同用时,则一般不需啜热粥。

因药细需助,药重不需助,以防出汗过度。

4、观察出汗特点;有汗、无汗、出汗时间、遍身出汗还是局部出汗等。

中药用药八法及护理

中药用药八法及护理

自行购药服用
告诫患者不要自行购买和 使用中药,以免药不对症 ,加重病情。
提供科学合理建议
倡导科学用药
鼓励患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中药,遵循科学用药原则,确保用药 安全有效。
注重药物搭配与禁忌
提醒患者在服用中药时注意药物之间的搭配和禁忌,避免不良反 应发生。
关注个体差异
强调不同患者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应根据自身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
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教授自我护理技能
自我护理是预防疾病复发的重要 手段之一,护士需要教授患者自 我护理技能,提高患者的自我保
健能力。
05
常见问题解答与误区澄清
解答患者关于中药用药疑问
药物煎煮方法
01
详细解释不同药物的煎煮时间、火候、用水量等要点,确保患
者正确掌握煎煮技巧。
服药时间与剂量
02
指导患者根据病情和药物性质合理安排服药时间和剂量,提高
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为今后的合理用药打下了坚实基础。
03
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我不仅掌握了中药用药八法的具体操作方法
,还提高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展望未来中药用药发展趋势
个性化治疗将更加普及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中药用药将更加注重个性化治疗,根 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祛湿类中药选用策略和误区提示
01
选用策略
02
误区提示
祛湿类中药主要用于治疗湿邪引起的病症,如风湿性关节 炎、湿疹等。在选用时,应根据患者湿邪的轻重、部位以 及体质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祛湿类中药。
祛湿类中药并非适用于所有湿邪病症,患者在使用时应避 免盲目跟风。同时,祛湿类中药多具有利尿作用,因此患 者在使用时应注意补充水分,避免脱水。

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

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

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1.解表:指用药物来解除外邪所致的发热、头痛、恶寒等症状,常用的药物有银花、连翘等。

护理措施包括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适当休息,并定时观察体温变化。

2.泻下:指用药物来清除体内的积痰、湿、瘀等物质,以排除体内的有害物质,常用的药物有大黄、芒硝等。

护理措施包括观察大小便情况,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食物,并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3.清热:指用药物来清除体内的热毒,以缓解发热、口渴等症状,常用的药物有野菊花、金银花等。

护理措施包括注意营养摄入,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喝水,保持室内清洁卫生等。

4.利湿:指用药物来消除体内的湿气,以改善湿盛所致的体重增加、胸闷、浮肿等症状,常用的药物有茯苓、六一散等。

护理措施包括饮食宜清淡,避免食用油腻和高盐食物,适当运动,保持排汗和排尿通畅等。

5.祛风:指用药物来消除体内的风邪,以缓解头痛、肢体麻木等症状,常用的药物有羌活、川芎等。

护理措施包括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受风寒,不要吃寒性食物,适当着装,注意保暖等。

6.燥湿:指用药物来消除体内的湿邪,以改善潮湿、胸闷、乏力等症状,常用的药物有苦苣、车前子等。

护理措施包括饮食宜清淡,避免食用油腻和湿性食物,保持室内环境干燥通风,不穿潮湿的衣物。

7.化痰:指用药物来分解和排出体内的痰湿,以改善咳嗽、胸闷等症状,常用的药物有半夏、白前等。

护理措施包括适当清润喉咙,避免话多或喝冷饮,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湿腻食物。

8.行气:指用药物来疏通气血,以缓解疼痛、胀满等症状,常用的药物有川芎、香附等。

护理措施包括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等。

总之,中医药的八法及护理是中医药疾病治疗的基础,药物的应用需要结合具体病情和人体情况,同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加速疾病的康复和预防疾病的复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中医用药“八法”是清代程钟龄根据历代医家对治法归类总结而得来,“八法”通常是指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

每一种治法都是经过四诊合参、审证求因,辨明证候、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方法。

中医护理人员掌握用药“八法”有助于辨证施护顺利进行。

一、汗法及护理汗法,亦称解表法。

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促使人体微微出汗,将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记载,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意为身体发热如同焚烧的炭火,汗出之后,热随汗外散。

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第五》:“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再如《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三阳经络皆受其寒,而未入藏者,故可汗而已……,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

因阳经属腑,阴经连脏;未入于脏,说明邪气未及于三阴,仍在肌表,故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而未满三日,则指病程较短,邪气仍在肌表,亦可以用汗法治疗。

这些都是汗法的理论依据。

但汗法不是以使人出汗为目的,主要是汗出标志着腠理开,营卫和,肺气畅,血脉通,从而能祛邪外出。

所以,汗法除了主要治疗外感六淫之邪的表证外,凡腠理闭塞,营卫不通而寒热无汗者皆可以用汗法治疗。

如:外感风寒、风热;疹未透法或疹发不畅的外邪束表;头面部及上肢浮肿的水肿兼表证;疮疡初期兼有表证的红、肿、热、痛;风湿痹痛等。

护理方法:1病室安静、空气新鲜。

2、饮食宜清淡,忌粘滑、肉面、五辛、酒酪、酸性和生冷食物。

因酸性食物有敛汗作用,而生冷食物不易散寒。

3、药宜武火快煎,麻黄煎煮去上浮沫,芳香药宜后下;服药时温度适宜;服药后卧床加盖衣被,保暖以助发汗,并且在短时间内大口喝下热稀粥约200毫升或给予开水、热饮料、热豆浆等,以助药力,促其发汗;若与麻黄、葛根同用时,则一般不需啜热粥。

因药细需助,药重不需助,以防出汗过度。

4、观察出汗特点;有汗、无汗、出汗时间、遍身出汗还是局部出汗等。

在一般情况下,汗出热退即停药,以遍身微微汗出最佳、忌大汗。

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需继续用药;而汗出过多,会伤津耗液、损伤正气,可给予患者口服糖盐水或输液;若大汗不止,易导致伤阴亡阳,应立即通知医师,及时采取措施。

5、汗出热退时,应及时用干毛巾或热毛巾擦干,忌用冷毛巾擦拭,以防毛孔郁闭,不利病邪外达;大汗淋漓者,暂时不要给予更衣,可在胸前、背后铺上干毛巾,汗止时再更换衣被,注意避风寒;防止复感。

6、病位在表者服药后仍无出汗,纵然热不退,也不可给予冷饮和冷敷,避免“闭门留寇”使邪无出路,而入里化热成变证,热反更甚;可以针刺大椎、曲池穴位达到透邪发汗目的。

7、对表证兼有风湿者,须用数次微汗,以达祛风除湿之功效。

由于风湿互结,湿性重浊,粘滞不爽,要使其遍身微似汗出,缓缓蒸发,则营卫畅通,风湿才能俱去。

忌大汗,因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于表散;湿为阴邪,其性濡滞,难以速去,若大汗而出,则风气随去而湿邪仍在,不仅病不能愈,还使卫阳耗伤。

8、发汗要因人因时而宜,如暑天炎热,汗之宜轻;冬令寒冷,汗之宜重;体虚者,汗之宜缓;体实者,汗之宜峻等。

9、服发汗解表药时,禁用或慎用解热镇痛药,如阿斯匹林、比理通等,防止汗出太过。

10、服用含有麻黄的药物后,要注意患者的血压及心率变化。

11、注意不可妄汗:凡淋家、疮家、亡血家和剧烈吐下之后均禁用汗法。

病邪已经入里或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吐泻失水等,也不宜应用汗法。

二、吐法及护理吐法亦称涌吐法,是通过涌吐,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以“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为例,阐明审因论治,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

由于吐法可以引邪上越,宣壅塞而导正气,所以在吐出有形实邪的同时,往往汗出,使在肌表的外感病邪随之而解。

常用于中风、痰涎壅盛、癫狂、宿食、食厥、气厥、胃中残留毒物、及霍乱吐泻不得等。

护理方法:1.病室清洁、光线充足,空气新鲜无异味。

2、服药应小量渐增,以防中毒或涌吐太过。

药物采取二次分服,一服便吐者,需通知医生,决定是否继续二服。

3、服药后不吐者可用压舌板刺激上腭咽喉部,助其呕吐。

呕吐时协助患者坐起,并轻拍患者背部促使胃内容物吐出。

不能坐起者,协助患者头偏向一侧,并注意观察病情,避免呕吐物吸入呼吸道,须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4、吐后给温开水漱口,及时清除呕吐物,撤换被污染的衣被,并整理好床单位。

5、服药得吐者,叮嘱患者坐卧当风,以防吐后体虚,复感外邪。

6、吐而不止者,一般可以服用少许姜汁或服用冷粥、冷开水解之。

若吐仍不止者,可根据给药的种类分别处理;因服巴豆吐泻不止者,可用冷粥解之。

因服藜芦呕吐不止者,可用葱白汤解之。

因服稀涎散呕吐不止者,可用甘草、贯众汤解之因服瓜蒂散剧烈呕吐不止者,可用麝香0.03~0.06克开水冲服解之。

误食其它毒物,可用绿豆汤解之。

若吐后气逆不止,宜给予和胃降逆之剂止之。

7、严重呕吐者应注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呕吐物的量、气味、性质、性状并记录。

必要时给予补液、纠正电解质等对症处理。

8、患者吐后暂给予禁食,等胃肠功能恢复后再给少量流质饮食或易消化食物以养胃气。

忌食生冷、肥甘油腻之品。

9、涌吐药作用迅速凶猛,宜伤胃气,应中病即止。

对年老体弱、婴幼儿、心脏病、高血压及孕妇慎用或忌用。

10、使用涌吐药应注意用量、用法和解救方法。

11、食物中毒或服毒患者,可根据需要保留呕吐物,以便化验。

三、下法及护理下法,亦称泻下法。

是通过运用泻下药,荡涤肠胃,通利大便,使停留在肠胃中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驱邪除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主治邪正俱实之证。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到:“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就是下法的理论依据之一。

由于邪在肠胃以致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邪正俱实之证,均可使用。

由于病性有寒热,正气有虚实,病邪有兼夹,所以下法又有寒下、温下、润下、逐下、攻补兼施之别,以及与其他治法的配合使用。

护理方法:1、寒下:适用于里实热证,高热烦渴,大便燥结,腹胀疼痛,腑气不通,脉沉实;或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腹胀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或里热实证之高热不退,谵语发狂;或咽喉、牙龈肿痛以及火热炽盛等证。

代表方有大承气汤、增液承气汤等。

(1)患者有高热、烦躁不安、口渴舌燥等表现,应安排在调节温湿度方面良好的病室,使病人感到凉爽、舒适,有利于静心养病。

(2)大承气汤,应先煎方中的枳实和厚朴,大黄后下,芒硝冲服,以保其泻下之功效。

(3)服药期间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生命体征,观察排泄物性质、量、次数、颜色、腹痛减轻的情况,若泻下太过出现虚脱,应及时配合救治。

(4)在服药期间应暂禁食。

待燥屎泻下后再给以米汤、面条等养胃气之品,禁食3~5日后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忌油腻、辛辣食物及饮酒,以防热结再作。

(5)服药期间不可同时服用辛燥、滋补药。

(6)表里无实热者及孕妇忌用。

2、温下:适用于因寒成结之里实证,脐下硬结,大便不通,腹痛喜温,手足不温,脉沉迟。

代表方有大黄附子汤、温脾汤等。

(1)温下病证,宜住向阳病室,注意保暖,使病人感到温暖舒适。

(2)同时,在饮食方面应注意给予温热性味之食品。

(3)温脾汤,方中大黄应先用酒洗后再与其它药同煎,药宜饭前温服。

(4)服药后亦应观察腹部冷结疼痛减轻情况,宜取连续轻泻。

服药后,如腹痛渐减,肢温回缓,为病趋好转之势。

3、润下:适用于热盛伤津,或病后津亏未复,或年老津涸,或产后血枯便秘,或习惯性便秘等。

代表方有五仁汤、麻子仁丸等。

润下药一般宜早、晚空腹服用。

在服药期间应配合食疗以润肠通便。

对习惯性便秘病人应养成定时排便习惯,也可在腹部进行按摩疗法。

4、逐水:适用于水饮停聚体内,或胸胁有水气,或腹肿胀满,凡脉证俱实者,皆可逐水。

代表方有十枣汤、舟车丸、甘遂通结汤等。

(1)逐水药多用于胸水和腹水病证,服药后要注意心下痞满和腹部胀痛情况。

(2)逐水药泻下作用峻猛,能引起剧烈腹泻,使体内潴留的水液从大便排除,部分药兼有利尿作用。

适用于水肿、胸腹积水、痰饮之症。

由于此药有毒而力峻,易伤正气,所以体虚、孕妇忌用,有恶寒表证者不可服用。

5、攻补兼施:适用于里实证虚而大便秘结者。

代表方有新加黄龙汤、增液承气汤。

(1)患者多属里实便秘而兼气血两虚、阴液大亏者,用药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2)服用新加黄龙汤需加姜汁冲服,既可以防呕逆拒药,又可以借姜振胃气。

四、和法及护理和法,亦称和解法。

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以祛除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

主要适用于和解少阳,和中益气、调和肝脾、调理胃肠,是专治病邪在半表半里的一种方法。

《伤寒明理论》说:“伤寒邪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

其于不内不外,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以矣。

”和解是专治病邪在半表半里的一种方法,它既没有明显的祛邪作用,也没有明显的补益作用,而是通过缓和和解与调和疏解而达到气机调畅,使表里寒热、虚实的复杂证候、脏腑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归于至复。

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等。

调和指治肝脾不和,肝胃不和等症。

在太阳病中,和法首推桂枝汤。

护理方法:1、少阳药服小柴胡汤时忌食萝卜,因方中有人参,而萝卜可破坏人参的药效,;服截疟药应在疟疾发作前2~4小时时服用,并向患者交待有关事项,鼓励多饮水。

服和解少阳药后,要仔细观察患者的体温、脉象、以及出汗情况。

2、调和肝脾药适用于肝气郁滞而导致胁肋胀痛,食欲不振等证,配合情志护理,使患者心情舒畅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适当开展文体活动,以达怡情悦志,精神愉快,气机调畅,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3、调和肠胃药适用于邪犯肠胃,寒热夹杂,升降失常,致心下痞满,恶心呕吐,脘腹胀痛,肠鸣下利等证。

服后应注意观察腹胀及呕吐情况,并注意排便的性质和量。

4、服药期间宜给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以健脾行气消食,忌食生冷瓜果、肥腻厚味及辛辣之品。

5、病在表未入少阳,或邪已入里之实证以及虚寒证,原则上不用和法。

6、因方中以柴胡为主药,服药时忌同时服用碳酸钙、维丁胶性钙、硫酸镁、硫酸亚铁等西药,以免相互作用产生毒副作用。

五、温法与护理温法,亦称温阳法。

温法是通过温中、祛寒、回阳、通络等的作用,使寒气去,阳气复,经络通,血脉和,适用于脏腑经络因寒邪为病的一种治法。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治寒以热”,就是温法的理论依据之一。

寒病的成因,有外感、内伤的不同,或由寒邪直中于里,或因治不如法而误伤人体阳气,或其人素体阳气虚弱,以致寒从中生。

寒病部位,也有在中、在下、在脏、在腑,以及在经络的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