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药及用药护理

方药及用药护理
方药及用药护理

方药及用药护理

方药是中医治病的主要手段,中药的用药护理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护士必须了解中药的基本知识,掌握中药的给药途径、用法、剂量、时间、服药禁忌等内容,为患者提供正确的用药护理。

一、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是指中药的性质和作用,简称药性。中药的性能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及毒性等。

(一)四气五味

四气,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五位,是指药物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滋味。

(二)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对机能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的作用趋向。

(三)归经

归经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就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四)毒性

有毒与五毒关于毒的含义,在医籍中,常指药物的偏性而言。所谓“毒药攻邪,五谷为养”,其中“毒药”一词,就是药物的总称。

二、中药的用法

中药的用法包括药物配伍、用药禁忌、剂量等。

(一)配伍

1、配伍禁忌

(1)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

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2)十九畏: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陀僧,巴豆畏牵扯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芒硝畏三棱,官桂胃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2、妊娠禁忌凡易对母体、胎儿产生损害的药物,均为妊娠用药的禁忌。妊娠禁忌药分为慎用药与禁用药两大类。慎用药主要是活血祛瘀药、行气药、攻下药、大辛大热之品中的部分药物,如桃仁、红花、乳香、没药、王不留行、大黄、积实、附子、干姜、肉桂、天南星等。禁用药大多系剧毒药或药性作用峻猛,以及堕胎作用较强的药物,如巴豆、牵牛、斑蝥、麝香、虻虫、水蛭、三棱、芫花、大戟、甘遂、商陆、水银、轻粉、雄黄、砒霜等。

3、服药禁忌

凡禁用药一般都不能使用,慎用药应根据孕妇病情,斟酌使用。如孕妇患病非用不可,应掌握安全、有效的原则,把握好剂量、炮制和配伍等环节,尽量减轻药物对胎儿及孕妇的危害。

三、用药护理

1、容器通常选择以带盖的陶瓷沙锅、瓦罐为佳。

2、用水煎药用水必须洁净澄清,无异味,含矿物质及杂质少。

3、泡药煎药前多数药物宜用冷水浸泡,一般可浸泡半小时到1小时为宜,夏季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变质。

4、煎药

(1)火候:一般药宜先武火后文火,即未沸前用大火,沸后用小火保持微沸状态,以免药汁溢出或过快熬干。解表药及芳香性药物

等,一般武火迅速煮沸,改用文火维持10-15分钟即可。

四、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

“八法”通常是指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每一种治法都是经过四仍合参、审证求因,辩明明证候、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方法。

(一)汗法及护理

汗法,亦称解表法。

护理方法:

1、应用汗法时,应避风寒或增加衣被,以遍身微汗为最佳,不宜过汗。

2、解表剂多用辛散轻扬之剂,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作用减弱。药宜武火快煎,服药时温度适宜,药后可加饮热稀粥、热水、热饮料等,以助药力。

3、药后加强病情观察,重点观察有汗、无汗、出汗时间、出汗部位和汗量等。

4、服发汗解药时,应禁用或慎用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等,防止汗出太过。

(二)吐法及护理

吐法亦称涌吐法。

护理方法

1、涌吐药作用迅速凶猛, 易伤胃气,应中病即止。

2、服药期间应禁食,待胃肠功能恢复后再给少量流质饮食或易消化食物以养胃气。

3、呕吐时协助患者坐起,并轻拍患者背部促使吸内容物吐出,

不能坐起者,协助患者头偏向一侧,避免呕吐物吸入呼吸道。

4、吐后给温开水漱口,及时清除呕吐物,撤换被污染的衣物,整理床单,并叮嘱患者避免坐卧当风,以防吐全体虚,复感外邪。

(三)下法及护理

下法,亦称泻下法。

护理方法:

1、泻下剂以攻伐为主,过则易伤正气,用时应中病即止。

2、润下药适用于肠燥津亏、大便秘结之证,药宜早、晚空腹服。

(四)和法及护理

和法,亦称和解法。

护理方法:

1、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生冷、油腻及辛辣之品。

2、服调和肠胃药时应注意观察腹胀及呕吐情况,并注意观察排便的性质和量。

(五)温法与护理

温法,亦称温阳法。

护理方法:

使用温里剂,须辨证准确,因人、因地、因时时宜,且中病即止,以免助火。对于阴寒太盛,或真寒假热证,服本方药入口即吐者,可少佐苦寒或咸寒之品,或热药冷服,以免病势拒药而不纳。

2、生活起居、饮食、服药等护理均以“温”法护之,忌生冷寒凉。

3、服温经散寒药后应注意保暖。

(六)清法与护理

清洗,亦称清热法。

护理方法

1、保持病空气新鲜,室温衣被、饮食、服药等均宜偏凉。

2、饮食上应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多食蔬菜水果如西瓜汁、梨汁等生津止渴之品及维生素食物,鼓励患者多饮水。

(七)消法与护理

消法,亦称消导法。

护理方法:

1、消导之剂,要根据其方药的气味清淡、重厚之别,采用没的煎药法。如药味清淡,取其气者,煎药时间宜短;如药味重厚,取其质者,煎药时间宜延长。

2、服药时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勿过饱,婴幼儿应注意减少乳食量,必要时可暂停喂乳。

(八)补法与护理

补法,亦称补益法。

护理方法:

1、由于阳虚多寒,阴虚多热,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调整病室的温度、湿度,合理安排生活起居,保持充足睡眠,适当锻炼身体,提高抗病能力。

2、被益药大多质重味厚,宜文火久煎,以使有效成分充分煎出。

3、若遇外感,应停服补药以防“闭门留寇”。

-咳嗽中医护理方案

咳嗽中医护理方案 1、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咳嗽(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病)患者。 2、观察要点 2.1、风寒袭肺:咳嗽声重,痰清稀色白。舌苔薄白,脉浮紧。 2.2、风热犯肺:咳嗽频剧,咳痰不爽,痰黄粘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2.3、风燥伤肺:干咳无痰,或痰少粘稠,或痰中带血。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 2.4、痰湿蕴肺:咳嗽痰多,尤以晨起咳甚,咳声重浊,痰白而粘。舌苔白腻,脉濡滑。 2.5、痰热郁肺:咳嗽、痰多质稠色黄,咳吐不爽,甚或痰中带血。舌苔黄腻,脉滑数。 2.6、肝火犯肺:气逆作咳阵作,咳时面赤,量少质粘或如絮条。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2.7、肺阴亏耗:干咳、咳声短促,痰少粘白或痰中夹血,舌红少苔,脉细数。 3、临症施护 3.1、咳嗽 3.1.1、观察咳嗽的性质,咳嗽的时间与规律,咳嗽的声音,痰的颜

色、性质、量,是否易咳出。 3.1.2、剧烈咳嗽时,协助患者取坐位或半坐位,告知患者有效咳嗽及咳痰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3.1.3、痰液黏稠难咳时,可遵医嘱给予药物雾化吸入,雾化后用空掌心自下向上轻叩患者背部协助排痰。 3.1.4、咳痰多、呼吸有浊气时,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3.1.5、耳穴埋籽 主穴:肺、气管、平喘等;配穴:交感、神门、大肠等。 3.1.6、穴位按揉 重按风门、肺俞、中府、膻中等穴位3~5分钟。 3.1.7、年老久病,痰不易咳出,出现体温骤降、汗出、尿少、头晕、心悸、嗜睡、四肢不温等脱证表现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2、胸痛 3.2.1、频繁咳嗽引起胸痛时,可以手按住胸部痛处,减轻胸廓活动度,减轻胸痛。 3.2.2、指导采用放松术,如:缓慢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3.3、发热 3.3.1、病室凉爽通风,光线明亮,湿度适宜。 3.3.2、卧床休息,避免劳累,注意保暖。 3.3.3、协助多饮温开水,漱口液漱口。 3.3.4、及时擦干汗液,温水清洗皮肤,勤换内衣。 4、中医用药护理

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

中医用药1法是清代程钟龄根据历代医家对治法归类总结而得来,法'通常是扌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 每一种治法都是经过四诊合参、审证求因,辨明证候、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方法。中医护理人员掌握用药法有助于辨证施护顺利进行。 、汗法及护理 汗法,亦称解表法。 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促使人体微微出汗,将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记载,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意为身体发热如同焚烧的炭火,汗出之后,热随汗外散。 又如《素阴阳应象大论第五》: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如《素问热论篇第三寒,而未入藏 者,故可?汗而已 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阳经属腑,阴经连脏;未入于脏,说明邪气未及于三阴,仍在肌表,故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而未满三日,则指病程较短,邪气仍在肌表,亦可以用汗法治疗。但汗法不是以使人出汗为目的,主要是汗出标志着腠理开,营卫和,肺气畅,血脉通,从而能祛邪外出。所以,汗法除了主要治疗外感六淫之邪的表证外,凡腠理闭塞,营卫不通而寒热无汗者皆可以用汗法治疗。如:外感风寒、风热;疹未透法或疹发不畅的外邪束表;头面部及上肢浮肿的水肿兼表证;疮疡初期兼有表证的红、肿、热、痛;风湿痹痛等。 医用药V法及护理 杨艳艳 阳经络皆受其

汗法及护理 护理方法: 1病室安静、空气新鲜。 2、饮食宜清淡,忌粘滑、肉面、五辛、酒酪、 酸性和生冷食物。因酸性食物有敛汗作用,而 生冷食物不易散寒。 护理方法: 3、药宜武火快煎,麻黄煎煮去上浮沫,芳香 药宜后下;服药时温度适宜;服药后卧床加盖 衣被,保暖以助发汗,并且在短时间内大口喝 下热稀粥约0毫升或给予幵水、热饮料、热 豆浆等,以助药力,促其发汗;若与麻黄、葛 根同用时,则一般不需啜热粥。因药细需助, 药重不需助,以防出汗过度。 护理方法: 6、病位在表者服药后仍无出汗,纵然热不 退, 也不可给予冷饮和冷敷,避免门留寇 使邪无出路,而入里化热成变证,热反更甚; 可以针刺大椎、曲池穴位达到透邪发汗目的。 护理方法: 7、对表证兼有风湿者,须用数次微汗,以达 祛风除湿之功效。由于风湿互结,湿性重浊, 粘滞不爽,要使其遍身微似汗出,缓缓蒸发, 则营卫畅通,风湿才能俱去。忌大汗,因风为 阳邪,其性轻扬,易于表散;湿为阴邪,其性 濡滞,难以速去,若大汗而出,则风气随去而 湿邪仍在,不仅病不能愈,还使卫阳耗伤。 汗法及护理 汗法及护理 护理方法: 4观察出汗特点;有汗、无汗、出汗时间、 .... ............. ....... 遍身出汗还是局部出汗等。在一般情况下,汗干,忌用冷毛巾擦拭,以防毛孔郁闭,不利病 出热退即停药,以遍身微微汗出最佳、忌大汗。邪外达;大汗淋漓者,暂时不要给予更衣,可 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需继续用药;而汗在胸前、背后铺上干毛巾,汗止时再更换衣 出过多,会伤津耗液、损伤正气,可给予患者 被,注意避风寒;防止复感。 口服糖盐水或输液;若大汗不止,易导致伤阴 亡阳,应立即通知医师,及时采取措施。 护理方法: 5、汗出热退时,应及时用干毛巾或热毛巾擦 汗法及护理 汗法及护理 汗法及护理

第十四章中医用药及护理

第三篇中医护理基本知识 第十四章中医用药及护理 【重点难点】 第一节中药的性能与用法 一、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五味 四气,又称四性,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味。 辛味:有发散、行气、活血、开窍、化湿等功效。常用于表证、气滞、血瘀、窍闭、神昏、湿阻等证,如麻黄、木香、红花、麝香、藿香等辛味药。 甘味:有补益、和中、缓急等功效,常用于虚证、脾胃不和、拘急疼痛等证,如党参、熟地、甘草等甘味药。 酸味:有收敛、固涩的功效,常用于虚汗、久泄、遗精、遗尿、出血等证,如五味子、乌梅等酸味药。 苦味:有泻和燥的功效。泻主要包括清热、泻火、泻下通便、降泄肺气。常用于里热证、热结便秘、肺气上逆咳喘等证,如桅子、大黄等。苦能燥湿,苦而温的药物,能燥寒湿,如苍术等;苦而寒的药物,能清热燥湿,如黄羊、黄连等苦味药。 咸味:有软坚散结,泻下的功效。常用于瘰疠、痞块、燥热便秘等证,如昆布、芒硝等。 此外,淡味有渗湿、利尿的功效,多用以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涩味药与酸味药功能相类似。 (二)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趋向。 (三)归经 归经就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作用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将各种药物对机体各部分的治疗作用进一步归纳,使其系统化,这样便形成了归经理论。 (四)有毒与无毒

认识药物有无毒性以及毒性的强弱,在治疗中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 二、中药的用法 中药的应用,主要包括药物的配伍、用药禁忌、剂量等内容。掌握这些内容,对于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和确保用药安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配伍 1.相须即两种以上的功效类似的药物同用,可以增强其原有疗效。 2.相使即在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药为主,余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的功效。 3.相畏与相杀当两药同用时,一药的毒性能被另一药减低或消除,在这种情况下,就前者来说是相畏关系,就后者来说是相杀关系。 4.相恶即两药同用,一药能抑制另一药的性能,使其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1.相反即两药合用后,能产生毒性或剧烈的副作用。 (二)用药禁忌 1.配伍禁忌: "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乌头反贝母、瓜篓、半夏、白芨,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狠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官桂畏赤石脂。 2.妊娠禁忌禁用巴豆、牵牛子、大戟、斑螫、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虻虫等;慎用桃仁、红花、大黄、枳实、附子、干姜、肉桂、水通等。 3.服药禁忌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油腻、腥臭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 (三)剂量 1.根据药物性能确定剂量 2.根据配伍、剂型确定剂量 3.根据病情,体质、年龄确定剂量 第二节方剂的组成与剂型 一、方剂的组成及变化 (一)方剂的组成原则

第六章中药用药护理测试题.

2016年五月份内科护士中医药知识测试题 姓名:成绩: 一、名词解释 1、包煎 2、补法 3、后下 4、吐法 5、先煎 6、烊化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味药应先煎: A.附子B.藿香 C.鹿茸D.阿胶 E.犀角 2.以根、茎、种子类为主的汤剂,煎煮前需浸泡: A. 10~15 分钟B.15~20 分钟 C.20~30 分钟 D.30-45 分钟E.60 分钟

3.催吐药宜何时服用: A.睡前 B.饭后C.午后D.清晨E.不拘时间服用 4.出现舌唇、肢端及全身发麻等早期中毒的表现见于: A.半夏B. 乌头C. 白果D. 蔓陀罗E.巴豆 5.妊娠慎用药为: A.川芎B.三棱C.桃仁D.益母草E.甘草 6.有大毒的药物是: A. 洋金花 B.细辛 C. 白果 D. 鸦胆子 E. 白花蛇 7.下列哪味药应溶化后再服: A.生石膏B.青黛C.犀角D.鹿角胶E.琥珀 8.以花、叶、草类为主的汤剂,煎煮前需浸泡:

A. 5~10 分钟B.10~15 分钟C.15~20 分钟 D.20~30 分钟E.30~45 分钟 9.半夏中毒时,可选用的洗胃液是: A.高锰酸钾B.过氧化氢C.碳酸氢钠 D.生理盐水E醋酸 10.驱虫药宜何时服用: A.晚上睡前B.饭后C.饭前 D.不拘时间服用 E.早、中、晚各服一次11.寒下药适用于: A. 表实热证 B.里实热证 C.表里无 实热者 D.虚热证 E.湿热证 12.下列哪味药应包煎: A.附子B.藿香 C.鹿茸D.滑石E.砂仁13. 病在胸膈以上者,服用时间宜: A.睡前 B.饭后 C.午后D.清晨E.空腹

14.芒硝的煎煮方法为: A.先煎B. 后下 C. 烊化 D.冲服E.包煎 15.薄型的膏药,宜于勤换,多适用于: A.溃疡B.肿疡C.坏死D.疔E.疖 16.真热假寒证服药时,宜: A.热药热服 B. 热药冷服 C. 寒药热服 D. 寒药冷服 E.热药温服 17.煎药时间从水沸时开始计算时间,一般药物一煎需要 20~30 分钟,二煎需: A. 10~20 分钟 B. 20~30 分钟 C. 5~10 分钟 D. 25~30 分钟 E. 20~45 分钟 18.下列哪种药不应热服: A. 理气 B. 活血 C. 止血 D. 化瘀 E. 补益 19.膏滋又称为:

《老年护理》老年人的安全用药及护理

《老年护理》第7 章老年人的安全用药及护理 一、案例分析题 1、患者,张某,女, 75 岁,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烦渴、多饮、多尿,伴有消瘦,体重下降不详,曾在当地查血糖升高,具体不详,诊断为"糖尿病" ,试行饮食控制治疗3个月,因无法耐受严格的饮食控制治疗,遂 接受”二甲双胍、诺和龙”治疗,空腹血糖控制7mmol/L左右,患者未能坚持饮食控制,也不按医嘱服药,近期空腹血糖波动在12.0?14.4mmol/L。1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颜面水肿,右侧较明显,有肢端麻木感,皮肤瘙痒, 今天突然晕倒来我院就诊,收入内分泌科。 问题: 1 、该患者在居家期间最主要的护理诊断是什么? 2. 针对护理诊断相应的预期护理目标是什么 3. 为达到预期目标,居家护士应采取哪些护理措施? 答: ( 1 )该患者在居家期间最主要的护理诊断/问题: 不依从性:不按医嘱服用降糖药和饮食控制。 (2)针对护理诊断相应的预期护理目标: 患者能长期严格按医嘱服用降糖药和进行饮食控制。 (3)为达到预期目标,居家护士应采取的护理措施有:①加强药物护理:可将患者每天需要服用的药物放置在专用的塑 料盒内,并将药品放置在醒目的位置,促使老年患者养成按时服药的习惯。定期到老年人家中清点其剩余药片的数目,也可通过电话追踪,确定患者的服药情况。要求家属配合做好协助督促工作。②加强健康教育,要反复强调正确服药的方法和意义。③建立合作性护患关系。④行为的治疗措施。 2、某患者,男性,72岁,确诊高血压16年,前列腺增生1年。定期服用洛汀新降压,血压波动在120?140/85 95mmHg 6小时前出现下腹隆起,不能小便,起立后双眼黑蒙、乏力、耳鸣,平卧数分钟后,症状缓解,但仍不能自行小便。患者平时经常因失眠服用安定等镇静药,还喜用高丽参等多种滋补药品。 问题: 1. 该患者可能的药物不良反应有哪些? 2. 预防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措施有哪些? 3. 应如何加强患者的药疗健康指导? 答: (1)该患者可能的药物不良反应有:①直位性低血压;②尿潴留;③药物中毒。 (2)预防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措施有:①密切观察药物副作用、药物矛盾反应,一旦出现不良反应时应及时停药、就 诊,根据医嘱改服其他药物,保留剩药。②要定期监测血药浓度。③对患者所用的药物要进行认真的记录并注意保存。④规定适当的服药时间和服药间隔。 (3)加强患者的药疗健康指导包括:①向患者解释药物的种类、名称、用药方式、药物剂量、药物作用、不良反应和 期限等。②鼓励老年人首选非药物性措施,对失眠应先采用非药物性的措施解决问题,将药物中毒的危险性降至最低。③指导老年人不随意服用滋补药。④加强家属的安全用药知识教育。 三、单项选择题 1、老年人用药的受益原则是指( D ) A. 有用药的适应证 B. 无药物的副作用 C. 药物的疗效好 D. 除有明确的适应证外还要求用药的受益/风险比值> 1 E. 只要求用药的受益/风险比值> 1 2、老年人的用药原则除外下列哪一项( E ) A. 受益原则

护理用药安全管理规定

护理用药安全管理规定 一、一般用药管理规定 1、遵医嘱给药,抢救患者时执行口头医嘱,护士在加药前和给药前分别要向医生重复2遍医嘱,两人核对给药。非抢救患者不执行口头医嘱。 2、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 3给药时严格无菌操作。 4、给药后及时在输液巡视单上记录时间并签字,临时医嘱需在临时医嘱单上签字。 5、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和疗效及时记录。 6、用抗菌药物前先看皮试记录后方可给药。 7、用毛花苷丙西地兰稀释后静脉推注,要注意监测心率缓慢静推。 8、微量泵注入药物要标明药名、剂量、浓度、速度。 二、病房药品存放管理规定 1、药品柜随时保持清洁整齐,严格按药品储藏条件保管药品。 2、内服药、外用药、注射用药等应分类分区放置,按有效期时限先后有计划地使用,定期检查,防止过期和浪费。 3、毒麻药品专锁、专柜、专人管理,专用处方、专设使用记录。 4、各类药品瓶签与药名相符,标签明显、清晰。内服药标签为蓝色边,外用药为红色边,剧毒药为黑色边。标签上标有药物名称、浓度、剂量、有效期。凡标签不清、药物过期、破损、变色、混浊等均不得使用。 5、口服药保留药袋,药袋上注明领取日期及时间,可疑过期或变色不得使用。 6、易被光线破坏的药物,应避光保存,如维生素C、氨茶碱、硝普钠、肾上腺素等。 7、抢救药放在抢救车内,每班清点并记录、签名,用后及时补齐,便于急救时使用。 8、易燃易爆的药品,放置在阴凉处,远离明火,如过氧乙酸、乙醇、甲醛等。 9、患者个人用药应单独按要求存放,并注明床号、姓名。 三、急救药品管理规定 1、急救车内备有一定数量的急救药品和物品,做到急救药品、器械和设备齐全,随时检查和补充,保证应急使用。 2、急救车外醒目位置有物品及药品放置示意图,标记清楚。

方药及用药护理

方药及用药护理 方药是中医治病的主要手段,中药的用药护理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护士必须了解中药的基本知识,掌握中药的给药途径、用法、剂量、时间、服药禁忌等内容,为患者提供正确的用药护理。 一、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是指中药的性质和作用,简称药性。中药的性能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及毒性等。 (一)四气五味 四气,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五位,是指药物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滋味。 (二)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对机能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的作用趋向。 (三)归经 归经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就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四)毒性 有毒与五毒关于毒的含义,在医籍中,常指药物的偏性而言。所谓“毒药攻邪,五谷为养”,其中“毒药”一词,就是药物的总称。 二、中药的用法 中药的用法包括药物配伍、用药禁忌、剂量等。 (一)配伍 1、配伍禁忌 (1)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

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2)十九畏: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陀僧,巴豆畏牵扯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芒硝畏三棱,官桂胃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2、妊娠禁忌凡易对母体、胎儿产生损害的药物,均为妊娠用药的禁忌。妊娠禁忌药分为慎用药与禁用药两大类。慎用药主要是活血祛瘀药、行气药、攻下药、大辛大热之品中的部分药物,如桃仁、红花、乳香、没药、王不留行、大黄、积实、附子、干姜、肉桂、天南星等。禁用药大多系剧毒药或药性作用峻猛,以及堕胎作用较强的药物,如巴豆、牵牛、斑蝥、麝香、虻虫、水蛭、三棱、芫花、大戟、甘遂、商陆、水银、轻粉、雄黄、砒霜等。 3、服药禁忌 凡禁用药一般都不能使用,慎用药应根据孕妇病情,斟酌使用。如孕妇患病非用不可,应掌握安全、有效的原则,把握好剂量、炮制和配伍等环节,尽量减轻药物对胎儿及孕妇的危害。 三、用药护理 1、容器通常选择以带盖的陶瓷沙锅、瓦罐为佳。 2、用水煎药用水必须洁净澄清,无异味,含矿物质及杂质少。 3、泡药煎药前多数药物宜用冷水浸泡,一般可浸泡半小时到1小时为宜,夏季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变质。 4、煎药 (1)火候:一般药宜先武火后文火,即未沸前用大火,沸后用小火保持微沸状态,以免药汁溢出或过快熬干。解表药及芳香性药物

护理安全用药管理制度.

XXX医院护理安全用药制度 1、遵医嘱及时准确用药,遇有疑问或不清楚的医嘱应查询无误后执行。 2、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准确掌握给药剂量、浓度、方法和时间,确认药物在有效期内,如出现沉淀、变质、过期等现象严禁使用。 3、药物应现配现用,掌握配伍禁忌,防止引起不良反应。 4、用药前询问药物过敏史,按医嘱做过敏试验,并警惕过敏反应的发生;凡有过敏史禁忌做该药物药敏试验,药物试验阳性者禁用,在体温单、病历夹、临时医嘱单及床头卡做好阳性标识,并告知患者及家属。 5、发放口服药做到送药到床、特殊药物看服药到口,及时收回空药杯。 6、所有静脉用药在液体袋(瓶)或注射器上的药物标签和内容物一致。 7、根据医嘱、病情及药物性质,调整输液速度,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若有生命体征变化、皮疹、胃肠道反应等异常反应及时通知医生。 8、使用特殊药物时要做到床旁交接。 9、做好患者用药指导及告知义务,指导正确服药及注意事项。 附件1:安全用药工作流程 1、护士查看医嘱,认真核对审核医嘱中药物的名称、剂量、浓度、给药时间及用法,如有疑问向医生澄清无误后方可执行。 2、打印医嘱执行单。 3、严格执行医嘱查对制度,执行给药时进行查对确认。 4、严格执行“三查十对”及无菌技术原则,药物现配现用,注意配伍禁忌。 5、给药前采用两种以上方式确认患者身份并邀请患者(或家属)参与,达

到双向确认。 6、对青霉素等易过敏的药物用药前询问过敏史、用药史及家族史,并按要求进行过敏试验。 7、特殊药物做到看服到口。 8、做好患者的用药指导,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药物性质等调整输液滴速,密切观察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 9、按时巡视病房,对使用易过敏的药物或特殊药物应密切观察,如有过敏、中毒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用药,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必要时做好记录、封存药物等工作。 附件2:用药错误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应急预案】 1、立即停止用药,静脉用药者保留静脉通路,改换其他液体和输液器。 2、报告医生并遵医嘱给药。严密观察患者反应,并做好记录。 3、采取积极措施,与家属及患者进行沟通,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降低用错药带来的损害及不良影响。 4、情况严重者就地抢救,必要时行心肺复苏,口服者清除胃内容物。 5、记录患者生命体征、一般情况和抢救过程。及时报告科主任、护士长、护理部。 6、保留输液器和药物送检。 7、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有关程序对药物、输液器具进行封存。 8、按照护理不良事件管理制度逐级上报,查找原因,制定防范措施。

-中医护理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医护理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70分) 1、在中医观察舌象的目的中哪项不对:(E) A.判断正气盛衰 B.辨别病位深浅 C.区别病邪性质 D.推断病情进展 E.了解病位深浅 2、春季人体肝气、脾气相对不足,易精神倦怠,嗜睡,应适当控制睡眠时间,起居方 面应遵循:(C) A.早卧早起 B.早卧晚起 C.夜卧早起 D. 夜卧晚起 E.以上均不对 3.入秋后,白昼渐短,夜来提前,人身阳气渐内收,阴气渐长,秋季起居方面应遵循: (A) A.早卧早起 B.早卧晚起 C.晚卧早起 D.晚卧晚起 E.以上均不对 4.护理人员应设法消除病室嘈杂之声不能超过(C) A、60-80分贝 B、20-40分贝 C、40-60分贝 D、40-50分贝 E、50-70分贝 5.普通病室的室温应在(B) A、16~20℃ B、18~22℃ C、20~24℃ D、24~26℃ E、26~28℃ 6、老年患者、新生儿、沐浴者、阳虚证、寒证病人的病房的室温应在(E) A、18~26℃ B、18~28℃ C、20~24℃ D、24~26℃ E、20~28℃ 7.病房的温度最好维持在(C) A、30%-40% B、40%-50% C、50%-60% D、60%-70% E、70%-80% 8、吸收快,能迅速发挥疗效,作用强,并可根据病情变化加减使用的中 药剂型是(D) A.散剂 B.丹剂 C.冲剂 D.汤剂 E、丸剂 9、中药汤剂的质量与选用的煎药器有密切的关系,最好选用(B) A、铁锅 B、瓷罐 C、铝锅 D、搪瓷锅 E、不锈钢锅 10、煎中药时,一般第一煎加水量应淹过药面(A) A、3-4cm B、4-5cm C、5-6cm D、6-7cm E、8-10cm 11、煎中药前需将中药用凉水浸泡,一般,根茎种子、果实宜浸泡(E) A、20分钟 B、30分钟 C、40分钟 D、50分钟 E、60分钟 12、煎药的火候应(B) A、先文后武 B、先武后文 C、直接用文火煮沸 D、直接用武火煮沸 E、文武交替使用 13、下列哪味中药需先煎(C) A、茯苓 B、白术 C、石膏 D、甘草 E、大黄

中医护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正治与正护: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它的本质相一致情况下所实施的治法与护法,又称 “逆治逆护法”。 2.反治与反护: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它的本质不相一致情况下所实施的治法与护法。 3.热因热用:用温热药、温热护法,治护热的症状表现的方法。 4.寒因寒用:用寒凉药、寒凉护法,治护寒的症状表现的方法。 5.塞因塞用:用补塞药、补塞护法,治护闭塞不通症状的护法。 6.通因通用:用通利的药物、通利的护法,治护通泄症状的方法。 7.同病异护:一般情况下,相同的症证,应该使用相同的护法。 8.异病同护:一般情况下,不同的病证,应该使用不同的护法。 9.未病先防:使之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10.既病防变:指的是在疾病发生的初始阶段,应力求早诊断、早诊断,以防止疾病的发展 及传变。 11.汗法:亦称解表法。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促使人体微微出汗, 使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12.吐法:亦称涌吐法。是指通过药物,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 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13.温法:亦称温阳法。是通过温中祛寒、回阳通络等作用,使寒气去,阳气复,经络通, 血脉和的一种方法。 14.刮痧法:又称“挑痧”,是指在边缘钝滑的器具,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其 局部皮下出现瘀斑或痧痕的一种治疗方法。 15.药熨法:是将中药用白酒或食醋搅拌后炒热,装入布袋内,在患处或特定穴位来回移动 或回旋运转,利用温热及药物的共同作用,已达到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祛瘀消肿、温经通络等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16.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加工制成艾条或艾炷,点燃后在人体体表的一种部位或腧 穴进行烧灼熏烤,借灸火的热力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17.拔罐法:又称“吸筒法”,是以罐或筒为工具,利用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 罐或筒吸附于腧穴部位皮肤上或应拔部位,造成被拔部位的皮肤充血、淤血,产生刺激以调节脏腑功能,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二、简答题 1、煎药加水方法 1)第一煎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3-5cm 2)第二煎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2-3cm为准加水方法是按平均每1g药加水10ml计算出该方的需水量一般第一煎将总水量的70%加入,第二煎加入剩余的30%应一次将水加足,避免在煎药过程中频频加水 2、中草药中毒 1)立即停止接触服用有毒药物 2)尽快清除毒物 3)解毒:催吐:口服有毒药物2-3h;洗胃;导泻中毒超过6h

中医护理技术考试题

中医用药及护理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甘味药的作用是( B) A、泄、燥 B、补益、和中、缓急 C、软坚、泻下 D、收敛固涩 E、渗湿、利尿 2.下列不属于为升浮药作用的是(D ) A、发汗 B、涌吐 C、开窍 D、清热 E、解表 3.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的毒性或副作用,这种关系是中药“七情”中的( B )A、相恶 B、相杀 C、相畏 D、相使 E、相反 4.一些有芳香气味,含挥发油的药物,煎煮时应(C ) A、先煎 B、久煎 C、后下 D、与它药同煎 E、包煎 5.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作用的药是(B)

A、桂枝 B、麻黄 C、香薷 D、紫苏 E、荆芥 二、是非题 1.咸味具有收敛固涩和利尿作用。(×) 2.中药的性能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3.归经即所指药物作用的部位与现代解剖学的所指部位相同 三、问答题 1.说出十种常用的剂型的含义 2.试比较汤剂、丸剂的特点 3.剂型的变化会影响方剂的治疗效果吗?请你举例说明 4.简述下法的概念及护理要点 经络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经络学说 2.十二正经

二、填空题 1.经络是和的总称。 2.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是;经脉外部,筋肉受经络支配分为,皮肤按经络的分布分为。 三、单选题 1.下列关于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正确的是() A、阴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B、阳经同名经在头面部交接 C、阴经与阴经在四肢部交接 D、阴经与阳经在胸腹部交接 E、阳经同名经在四肢部交接 2.按照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手太阳小肠经后的是() A、足太阳膀胱经 B、足少阳胆经 C、足阳明胃经 D、手阳明大肠经 E、手少阳三焦经 3.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排列次序为() A、少阳在前,阳明在中,太阳在后 B、阳明在前,太阳在中,阳明在后 C、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D、太阳在前,少阳在中,阳明在后

中医八法及护理

第十三章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医治病的八种治法 2、掌握用药“八法”及相关护理 中医用药“八法”是清代程钟龄根据历代医家对治法归类总结而得来,“八法”通常是指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每一种治法都是经过四诊合参、审证求因,辨明证候、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方法。中医护理人员掌握用药“八法”有助于辨证施护顺利进行。 一、汗法及护理 汗法,亦称解表法。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促使人体微微出汗,将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记载,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意为身体发热如同焚烧的炭火,汗出之后,热随汗外散。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第五》:“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再如《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三阳经络皆受其寒,而未入藏者,故可汗而已……,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因阳经属腑,阴经连脏;未入于脏,说明邪气未及于三阴,仍在肌表,故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而未满三日,则指病程较短,邪气仍在肌表,亦可以用汗法治疗。这些都是汗法的理论依据。但汗法不是以使人出汗为目的,主要是汗出标志着腠理开,营卫和,肺气畅,血脉通,从而能祛邪外出。所以,汗法除了主要治疗外感六淫之邪的表证外,凡腠理闭塞,营卫不通而寒热无汗者皆可以用汗法治疗。如:外感风寒、风热;疹未透法或疹发不畅的外邪束表;头面部及上肢浮肿的水肿兼表证;疮疡初期兼有表证的红、肿、热、痛;风湿痹痛等。 护理方法: 1.病室安静、空气新鲜。 2.饮食宜清淡,忌粘滑、肉面、五辛、酒酪、酸性和生冷食物。因酸性食物有敛汗作用,而生冷食物不易散寒。 3.药宜武火快煎,麻黄煎煮去上浮沫,芳香药宜后下;服药时温度适宜;服药后卧床加盖衣被,保暖以助发汗,并且在短时间内大口喝下热稀粥约200毫升或给予开水、热饮料、热豆浆等,以助药力,促其发汗;若与麻黄、葛根同用时,则一般不需啜热粥。因药细需助,药重不需助,以防出汗过度。 4.观察出汗特点;有汗、无汗、出汗时间、遍身出汗还是局部出汗等。在一般情况下,汗出热退即停药,以遍身微微汗出最佳、忌大汗。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需继续用药;而汗出过多,会伤津耗液、损伤正气,可给予患者口服糖盐水或输液;若大汗不止,易导致伤阴亡阳,应立即通知医师,及时采取措施。 5.汗出热退时,应及时用干毛巾或热毛巾擦干,忌用冷毛巾擦拭,以防毛孔郁闭,不利病邪外达;大汗淋漓者,暂时不要给予更衣,可在胸前、背后铺上干毛巾,汗止时再更换衣被,注意避风寒;防止复感。 6.病位在表者服药后仍无出汗,纵然热不退,也不可给予冷饮和冷敷,避免“闭门留寇”使邪无出路,而入里化热成变证,热反更甚;可以针刺大椎、曲池穴位达到透邪发汗目的。 7.对表证兼有风湿者,须用数次微汗,以达祛风除湿之功效。由于风湿互结,湿性重浊,粘滞不爽,要使其遍身微似汗出,缓缓蒸发,则营卫畅通,风湿才能俱去。忌大汗,因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于表散;湿为阴邪,其性濡滞,难以速去,若大汗而出,则风气随去而湿邪仍在,不仅病不能愈,还使卫阳耗伤。

第七章中药基本知识与用药护理习题

第七章中药基本知识与用药护理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是() A.《开宝本草》 B.《嘉祐本草》 C.《神农本草经》 D.《新修本草》 E.《本草拾遗》 2.中药的性能是() A.中药的作用 B.中药的四气五味 C.中药的升降浮沉 D.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功能 E.中药的特征 3.四气是指() A.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B.升降浮沉四种不同的趋向 C.辛甘酸苦四种不同的滋味 D.卫气营血四种不同的病位 E.以上都不是 4.寒凉药的作用是() A.暖肝散结 B.温里散寒 C.清热解毒 D.补火助阳 E.回阳救逆 5.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的是() A.酸味 B.咸味 C.辛味 D.苦味 E.淡味 6.归经是指() A.药物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 B.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 C.药物具有的辛甘酸苦咸五种滋味 D.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E.药物对于机体有无毒副作用 7.相须、相使配伍可产生() A.协同作用,增进疗效 B.拮抗作用,降低疗效 C.减毒作用 D.毒副作用 E.以上都不是 8.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这种配伍关系属于() A.相须 B.相使 C.相畏 D.相杀 E.相恶 9. 两种药物配伍能产生剧烈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这种配伍关系属于() A.相须 B.相使 C.相畏 D.相杀 E.相反 10.属于“十八反”的配伍药对是() A.甘草与海藻 B.丁香与郁金 C.人参与五灵脂 D.三棱与莪术 E.川芎与牛膝 11.属于“十九畏”的配伍药对是() A.川乌与草乌 B.桃仁与红花 C.官桂与赤石脂 D.乌头与贝母 E.甘草与甘遂 12.宜饭后服用的药是() A.峻下逐水药 B.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 C.驱虫药 D.安神药 E.截疟药 13.解表药多为辛散芳香之品,入煎剂时不宜() A.轻煎 B.久煎 C.包煎 D.后下 E.先煎 14.治疗外感风寒,表实无汗,咳嗽气喘者,宜首选() A.麻黄 B.杏仁 C.石膏 D.甘草 E.桔梗 15.素有“呕家圣药”之称的药物是() A.生姜 B.葱白 C.紫苏 D.防风 E.香薷 16.治少阳往来寒热证之要药是() A.升麻 B.柴胡 C.葛根 D.桑叶 E.菊花 17.善治阳明经头痛、眉棱骨疼痛、齿痛、鼻渊头痛的药物是() A.藁本 B.防风 C.荆芥 D.羌活 E.白芷 18.善治鼻渊头痛的药物是() A.羌活 B.辛夷 C.藁本 D.紫苏 E.荆芥 19.既能疏散风热,又能息风止痉的药物是() A.薄荷 B.蝉蜕 C.桑叶 D.菊花 E.牛蒡子 20.解表而兼理气安胎的药是() A.荆芥 B.桑叶 C.麻黄 D.紫苏 E.白术

《老年护理》老年人的安全用药及护理

《老年护理》第7章老年人的安全用药及护理 一、案例分析题 1、患者,张某,女, 75岁,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烦渴、多饮、多尿,伴有消瘦,体重下降不详,曾在当地查血糖升高,具体不详,诊断为"糖尿病",试行饮食控制治疗3个月,因无法耐受严格的饮食控制治疗,遂接受"二甲双胍、诺和龙"治疗,空腹血糖控制7mmol/L左右,患者未能坚持饮食控制,也不按医嘱服药,近期空腹血糖波动在12.0~14.4mmol/L。1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颜面水肿,右侧较明显,有肢端麻木感,皮肤瘙痒,今天突然晕倒来我院就诊,收入内分泌科。 问题: 1、该患者在居家期间最主要的护理诊断是什么? 2.针对护理诊断相应的预期护理目标是什么 3.为达到预期目标,居家护士应采取哪些护理措施? 答:(1)该患者在居家期间最主要的护理诊断/问题: 不依从性:不按医嘱服用降糖药和饮食控制。 (2)针对护理诊断相应的预期护理目标: 患者能长期严格按医嘱服用降糖药和进行饮食控制。 (3)为达到预期目标,居家护士应采取的护理措施有:①加强药物护理:可将患者每天需要服用的药物放置在专用的塑料盒内,并将药品放置在醒目的位置,促使老年患者养成按时服药的习惯。定期到老年人家中清点其剩余药片的数目,也可通过电话追踪,确定患者的服药情况。要求家属配合做好协助督促工作。②加强健康教育,要反复强调正确服药的方法和意义。③建立合作性护患关系。④行为的治疗措施。 2、某患者,男性,72岁,确诊高血压16年,前列腺增生1年。定期服用洛汀新降压,血压波动在120~140/85~95mmHg。6小时前出现下腹隆起,不能小便,起立后双眼黑蒙、乏力、耳鸣,平卧数分钟后,症状缓解,但仍不能自行小便。患者平时经常因失眠服用安定等镇静药,还喜用高丽参等多种滋补药品。 问题: 1.该患者可能的药物不良反应有哪些? 2.预防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措施有哪些? 3.应如何加强患者的药疗健康指导? 答: (1)该患者可能的药物不良反应有:①直位性低血压;②尿潴留;③药物中毒。 (2)预防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措施有:①密切观察药物副作用、药物矛盾反应,一旦出现不良反应时应及时停药、就诊,根据医嘱改服其他药物,保留剩药。②要定期监测血药浓度。③对患者所用的药物要进行认真的记录并注意保存。④规定适当的服药时间和服药间隔。 (3)加强患者的药疗健康指导包括:①向患者解释药物的种类、名称、用药方式、药物剂量、药物作用、不良反应和期限等。②鼓励老年人首选非药物性措施,对失眠应先采用非药物性的措施解决问题,将药物中毒的危险性降至最低。③指导老年人不随意服用滋补药。④加强家属的安全用药知识教育。 三、单项选择题 1、老年人用药的受益原则是指( D ) A.有用药的适应证 B.无药物的副作用 C.药物的疗效好 D.除有明确的适应证外还要求用药的受益/风险比值> 1 E.只要求用药的受益/风险比值> 1 2、老年人的用药原则除外下列哪一项( E ) A. 受益原则

中医外治八法及护理

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 中医用药“八法”是清代程钟龄根据历代医家对治法归类总结而得来,“八法”通常是指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每一种治法都是经过四诊合参、审证求因,辨明证候、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方法。中医护理人员掌握用药“八法”有助于辨证施护顺利进行。 一、汗法及护理 汗法,亦称解表法。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促使人体微微出汗,将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记载,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意为身体发热如同焚烧的炭火,汗出之后,热随汗外散。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第五》:“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再如《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三阳经络皆受其寒,而未入藏者,故可汗而已……,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因阳经属腑,阴经连脏;未入于脏,说明邪气未及于三阴,仍在肌表,故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而未满三日,则指病程较短,邪气仍在肌表,亦可以用汗法治疗。这些都是汗法的理论依据。但汗法不是以使人出汗为目的,主要是汗出标志着腠理开,营卫和,肺气畅,血脉通,从而能祛邪外出。所以,汗法除了主要治疗外感六淫之邪的表证外,凡腠理闭塞,营卫不通而寒热无汗者皆可以用汗法治疗。如:外感风寒、风热;疹未透法或疹发不畅的外邪束表;头面部及上肢浮肿的水肿兼表证;疮疡初期兼有表证的红、肿、热、痛;风湿痹痛等。护理方法: 1病室安静、空气新鲜。 2、饮食宜清淡,忌粘滑、肉面、五辛、酒酪、酸性和生冷食物。因酸性食物有敛汗作用,而生冷食物不易散寒。 3、药宜武火快煎,麻黄煎煮去上浮沫,芳香药宜后下;服药时温度适宜;服药后卧床加盖衣被,保暖以助发汗,并且在短时间内大口喝下热稀粥约200毫升或给予开水、热饮料、热豆浆等,以助药力,促其发汗;若与麻黄、葛根同用时,则一般不需啜热粥。因药细需助,药重不需助,以防出汗过度。 4、观察出汗特点;有汗、无汗、出汗时间、遍身出汗还是局部出汗等。在一般情况下,汗出热退即停药,以遍身微微汗出最佳、忌大汗。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需继续用药;而汗出过多,会伤津耗液、损伤正气,可给予患者口服糖盐水或输液;若大汗不止,易导致伤阴亡阳,应立即通知医师,及时采取措施。 5、汗出热退时,应及时用干毛巾或热毛巾擦干,忌用冷毛巾擦拭,以防毛孔郁闭,不利病邪外达;大汗淋漓者,暂时不要给予更衣,可在胸前、背后铺上干毛巾,汗止时再更换衣被,注意避风寒;防止复感。 6、病位在表者服药后仍无出汗,纵然热不退,也不可给予冷饮和冷敷,避免“闭门留寇”使邪无出路,而入里化热成变证,热反更甚;可以针刺大椎、曲池穴位达到透邪发汗目的。 7、对表证兼有风湿者,须用数次微汗,以达祛风除湿之功效。由于风湿互结,湿性重浊,粘滞不爽,要使其遍身微似汗出,缓缓蒸发,则营卫畅通,风湿才能俱去。忌大汗,因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于表散;湿为阴邪,其性濡滞,难以速去,若大汗而出,则风气随去而湿邪仍在,不仅病不能愈,还使卫阳耗伤。 8、发汗要因人因时而宜,如暑天炎热,汗之宜轻;冬令寒冷,汗之宜重;体虚者,汗之宜缓;体实者,汗之宜峻等。 9、服发汗解表药时,禁用或慎用解热镇痛药,如阿斯匹林、比理通等,防止汗出太过。 10、服用含有麻黄的药物后,要注意患者的血压及心率变化。 11、注意不可妄汗:凡淋家、疮家、亡血家和剧烈吐下之后均禁用汗法。病邪已经入里或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吐泻失水等,也不宜应用汗法。 二、吐法及护理 吐法亦称涌吐法,是通过涌吐,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以“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为例,阐明审因论治,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由于吐法可以引邪上越,宣壅塞而导正气,所以在吐出有形实邪的同时,往往汗出,使在肌表的外感病邪随之而解。常用于中风、痰涎壅盛、癫狂、宿食、食厥、气厥、胃中残留毒物、及霍乱吐泻不得等。护理方法: 1.病室清洁、光线充足,空气新鲜无异味。 2、服药应小量渐增,以防中毒或涌吐太过。药物采取二次分服,一服便吐者,需通知医生,决定是否继续二服。 3、服药后不吐者可用压舌板刺激上腭咽喉部,助其呕吐。呕吐时协助患者坐起,并轻拍患者背部促使胃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