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教案12.1函数(第一课时)

合集下载

12.1 函数 教案-2024-2025学年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12.1 函数  教案-2024-2025学年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 12.1 函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函数的表示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函数图象信息,并能利用获取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能在利用函数图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主观察、分析的能力,提高读图能力。

学习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函数的表示法,对从图象中获得信息有一定的基础,有观察,分析,读图的能力,本节课的学习还是比较轻松的。

教学目标 1.能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与函数有关的信息,解决函数中的问题;2.能通过函数间变量的关系,理解图象中的点或线段代表的实际意义;3.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学会观察、分析函数图象信息.教学难点利用从图象中获取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新知导入教师活动1:下图是自动测温仪记录的图象,它反映了北京的春季某天气温T随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图象中包括了很多信息,比如一天中的最低温度与最高温度,你还能从中得到哪些信息?比如,温度呈下降趋势的时间段,温度呈上升趋势的时间段.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怎样从图象中获取信息. 学生活动1:学生动脑回忆思考,并积极回答.活动意图说明:引导学生观察图象,从图象中获得信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出新课.环节二: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教师活动2:思考1 如图是记录某人在24h内的体温变化情况的图象.图中纵轴上0~35一段省略了.(1)图中有哪两个变化的量?哪个变量是自变量?哪个变量是因变量?(2)在这天中此人的最高体温与最低体温各是多少?分别是在什么时刻达到的?(3)21:00时此人的体温是多少?(4)这天体温达到36.2℃时是在什么时刻?(5)此人体温在哪几段时间上升?在哪几段时间下降?在哪几段时间变化最小?解:(1)时间t与温度T,其中t是自变量,T 是因变量(2)最高温度为36.7℃,在18:00达到,最低温度为35.9℃,在4:00达到.(3)36.3℃学生活动2:学生观察图象,思考回答.(4)6:00或23:00.(5)体温上升的时间段:4:00~7:00、8:00~9:00、10:00~11:00、12:00~14:00、15:00~16:00、17:00~18:00.体温下降的时间段:2:00~4:00、7:00~8:00、9:00~10:00、11:00~12:00、14:00~15:00、16:00~17:00、18:00~24:00 .体温变化最小的时间段:0:00~2:00、9:00~11:00.函数关系用图象表示,直观、形象,容易从中了解函数的一些变化情况.横轴表示自变量,纵轴是因变量.最高点表示因变量的最大值,最低点表示因变量的最小值.水平线部分表示函数在相应区间内函数值不变.不同区间表示的函数意义不同.思考2 一艘轮船在甲港与乙港之间往返运输学生小组交流思考后,回答问题.[左图],只行驶一个来回,中间经过丙港,右图是这艘轮船离开甲港的距离随时间的变化曲线.(1)观察曲线回答下列问题:①从甲港(O)出发到达丙港(A),需用多长时间?②由丙港(A)到达乙港(C),需用多长时间?③图中CD段表示什么情况,船在乙港停留多长时间?返回时,多长时间到达丙港(B)?④从丙港(B)返回到出发点甲港(E),用多长时间?(2)你知道轮船从甲港前往乙港的平均行驶速度快,还是轮船返回的平均速度快呢?(3)如果轮船往返的机器速度是一样的,那么从甲港到乙港是顺水还是逆水?解:(1)①从甲港(O)出发到达丙港(A)用去1 h;②从丙港(A)出发到达乙港(C)用去2 h;③图中CD段表示船在乙港停留1 h,返回时4 h到达丙港(B);④从丙港(B)返回到甲港(E)用了2 h.(2)轮船往返行驶的路程一样,用的时间越少则平均速度越快.(3)若轮船往返的机器速度一样,那么顺水时速度快,逆水时速度慢.如何从图象中获得有用信息:1.明确“两轴”的含义通常横轴表示自变量,纵轴表示函数值.通过图象可明确自变量、函数值以及它们的取值范围.2.明确图象上的点的意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过一点分别向横轴和纵轴作垂线,两个垂足分别所表示的数就是自变量与函数值的一对对应值.3.弄清上升线、下降线和水平线上升(下降)线表示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大而增大(减小),水平线表示随自变量的变化函数值不变.活动意图说明:通过熟悉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函数图象的实际意义,并通过观察从函数图象中获取需要的信息,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分析的能力,提高读图能力.通过归纳明确如何从图象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板书设计课题:12.1.4函数如何从图象中获得有用信息:(1)明确“两轴”的含义(2)明确图象上的点的意义(3)弄清上升线、下降线和水平线课堂练习【知识技能类作业】必做题:1.甲、乙两人进行慢跑练习,慢跑路程y(米)与所用时间t(分钟)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A.前2分钟,乙的平均速度比甲快B.5分钟两人都跑了500米C.甲跑完800米的平均速度为100米/分D.甲乙两人8分钟各跑了800米2.某天早晨7:00,小明从家骑自行车去上学,途中因自行车发生故障,就地修车耽误了一段时间,修好车后继续骑行,7:30赶到了学校.如图所示的函数图象反映了他骑车上学的整个过程.结合图象,判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A.小明修车花了15 minB.小明家距离学校1 100 mC.小明修好车后花了30 min到达学校D.小明修好车后骑行到学校的平均速度是3 m/s3.小明从家出发到商场购物后返回,如图表示的是小明离家的路程s(m)与时间t(min)之间的函数关系.已知小明购物用时30min,返回速度是去商场的速度的1.2倍,则a的值为( D )A.46B.48C.50D.524.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速度往往是变化的,下图表示一辆汽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情况.观察图象回答:(1)汽车从出发到最后停止共经过了多少时间?它的最高时速是多少?(2)汽车在哪些时间段匀速行驶?时速分别是多少?(3)出发后8分到10分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4)用自己的语言大致描述这辆汽车的行驶情况.解:(1)24分钟,最高时速是90千米/时.(2)2~6分钟匀速行驶,时速为30千米/时,18~22分钟匀速行驶,时速为90千米/时.(3)汽车停下了.(4)汽车从0~2分钟加速,从2~6分钟匀速行驶,6~8分钟减速行驶,8~10停下了,10~18分又加速行驶,18~22分匀速行驶,22~24减速到停止.选做题:5. 向一个容器内均匀地注入水,液面升高的高度y与注水时间x满足如图所示的图象,则符合图象条件的容器为(A)6.如图,四个图象近似地刻画了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请按图象顺序将下面四种情景与之对应,正确的排序为__③②④①__ . (填序号)①一辆汽车在公路.上匀速行驶(汽车行驶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②向锥形瓶(上小下大)中匀速注水(水面的高度与注水时间的关系);③将常温下的温度计插入一杯热水中(温度计的读数与时间的关系);④一杯越来越凉的水(水温与时间的关系).【综合拓展类作业】7.小红帮弟弟荡秋千(如图①),秋千离地面的高度h(m)与摆动时间t(s)之间的关系如图②所示.结合图象回答:(1)当t=0.7时,h的值是多少?并说明它的实际意义;(2)将秋千向后拉到最高点然后松开,秋千向前摆动,再向后返回到最高点,这叫做一个周期,秋千摆第二个周期需要多少时间?解:(1)由函数图象可知,当t=0. 7时,h=0. 5,它的实际意义是秋千摆动0.7 s时,离地面的高度是0.5 m;(2)从图象看,第一个周期用时2.8 s,后一个周期.用时5.4-2.8=2.6(s),故秋千摆第二个周期需要2.6 s.课堂总结如何从图象中获得有用信息:(1)明确“两轴”的含义(2)明确图象上的点的意义(3)弄清上升线、下降线和水平线作业设计【知识技能类作业】必做题:1.小张的爷爷每天坚持体育锻炼,星期天爷爷从家里跑步到公园,打了一会太极拳,然后沿原路慢步走到家,下面能反映当天爷爷离家的距离y(米)与时间t(分钟)之间关系的大致图象是(B )2.如图所示的折线图描述了某地某日的气温变化情况.根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4:00气温最低B.6:00气温为24 CC.14:00气温最高D.气温是30 C的时刻为16:003.如图是某汽车行驶的路程s(km)与时间t(min)的函数图象,汽车在前9min内的平均速度是80 km/h,汽车在中途停了7 min.选做题:4.如图所示的函数图象反映如下过程:小徐从家去菜地浇水,又去玉米地除草,然后回家.其中x表示时间,y表示小徐离家的距离,读图可知菜地离小徐家的距离为( A )A. 1.1千米B. 2千米C. 15千米D. 37千米5.甲、乙两同学从A地出发,骑自行车在同一条路上行驶到B地,他们离开出发地的距离s(千米)和行驶时间t(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有下列说法:(1)他们都行驶了18千米;(2)甲在途中停留了0.5小时;(3)乙比甲晚出发了0.5小时;(4)甲乙两人同时到达目的地.其中符合图象描述的说法有(C)A.1个B.2个C.3个D.4个【综合拓展类作业】6.如图是小明从学校到家里行进的路程s(m)与时间t(min)的函数图象.观察图象,从中得到如下信息:①学校离小明家1000m;②小明用了20min到家;③小明前10min走了路程的一-半;④小明后10min比前10min走得快.其中,正确的有①②④ .(填序号)教学反思在这个信息充斥的时代,我们身边有很多信息载体,本节课带领学生去读信息,获取、分析图象上的信息,让学生去想问题和答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12.1《函数1》教案2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12.1《函数1》教案2

《函数》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变量与常量,初步理解函数的概念,能判断两个变量之间能否成为函数,能正确分辨出自变量和因变量;2、过程与方法:经历函数概念的探索过程,感悟变量的内涵,形成认知结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探索方式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促进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教学重点理解函数是刻画变量与变量之间关系的有效数学模型.教学难点弄清变量和常量的内涵以及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情境1:(即教材P21之问题1)用热气球探测高空气象,设热气球从海拔1800m处的某地升思考:(1)在这个问题中,有哪几个量?(2)观察上表,热气球在升空的过程中,平均每分钟上升多少米?(3)你能求出上升后3min、6min时热气球到达的海拔高度吗?说明:呈现此情境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教师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再由学生回答问题.本情境以表格的形式描述了两个变量之间的的关系.情境2:(即教材P22之问题2)下图是S市某日自动测量仪记下的用电负荷曲线.看图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这个问题中,有哪几个量?(2)任意给出这天中的某一时刻,如4.5h、20h,能找到这一时刻的负荷y(×103兆瓦)是多少吗?你是怎么找到的?找到的值是唯一确定的吗?(3)这一天的用电高峰、用电低谷时负荷各是多少?它们是在什么时刻达到的?说明:呈现此情境后,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并提醒学生要准确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本情境以图像的形式描述了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情境3:(即教材P22之问题3)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由于惯性的作用刹车后仍将滑行一段距离才能停住.刹车距离是分析事故原因的一个重要因素.某型号的汽车在平整路面上的刹车距离s(m)与车速v(km/h)之间有下列经验公式:s=v2/256.(1)式中涉及哪几个量?(2)当刹车时车速分别是40、60km/h时,相应的滑行距离s分别是多少?说明:呈现此情境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独立完成此情境中的两个问题,其中,第(2)问实际上是求代数式的值的问题.本情境以解析式的形式揭示了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二、分析探究,体验发现.1、常量与变量.在上面的三个情境中,都涉及了一些量.有些量在整个过程中保持不变,是常量.如情境1中的热气球每分上升30m,情境3中的256等.有些量在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的值,如情境1中的热气球上升的高度h与时间t,其中的h随着t的变化而变化;情境2中的用电负荷y与时刻t,其中的y随着t的变化而变化;情境3中的刹车距离s与车速v,其中的s随着v的变化而变化.是变量.2、函数的定义.在上述三个情境中,都是一个变化过程,在每一个变化过程中都只涉及两个变量.对于同一个变化过程中的两个变量,均是一个变量的变化导致了另一个变量的变化,如情境1中t 的变化导致了h的变化,情境2中t的变化导致了y的变化,情境3中v的变化导致了s的变化等,或者说是一个变量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两个变量中,当给定了一个变量的允许值时,相应地也就确定了另一个变量唯一的值.由此我们给出函数的定义.函数: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x在它允许取值范围内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y是x的函数.例如:情境1中,热气球上升的高度h(m)是上升时间t(min)的函数,其中t是自变量,h是因变量;情境2中,用电负荷y(MW)是时刻t(h)的函数,其中t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情境3中,刹车距离s(m)是车速v(km/h)的函数,其中v是自变量,s是因变量.三、范例学习,知识应用.1、在一根弹簧的下端悬挂物体,改变并记录物体的质量,观察并记录弹簧长度的变化,探索它们的变化规律.如果弹簧原长10cm,每1kg物体使弹簧伸长0.5cm,怎样用含物体质量m(kg)的式子,表示弹簧受理后弹簧伸长的长度y1(cm)和弹簧的长度y2(cm)?y1和y2是不是m 的函数?如果是,谁是自变量?谁是因变量?2、想一想,如果你坐在摩天轮上,随着时间的变化,你离开地面的高度是如何变化的.下图反映了旋转时间t(分)与摩天轮上一点的高度h(米)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变化过程中,h与t是否构成了函数关系?如果构成了函数关系,自变量和因变量各是什么?五、课堂总结,知识归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六、课后作业,提炼升华.教材P23练习之第1、2题;。

2022秋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12章 一次函数12.1 函数1 认识函数教学设计(新版)沪科版

2022秋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12章 一次函数12.1 函数1 认识函数教学设计(新版)沪科版

12.1 函数第1课时认识函数课题认识函数第1课时时间月日课型新知探究课教具教材、课件、三角板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初步掌握函数概念,能判断两个变量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函数概念的学习,初步形成利用函数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勤于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函数概念,能判断两个变量间的关系;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函数概念,判断两个变量间的关系;了解函数的表示方法。

教法学法引导、启发,合作交流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新知探究内容:展示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关的图片,如心电图片,天气随时间的变化图片,抛掷铅球球形成的轨迹,k线图等,提请学生思考问题。

问题 1.你去过游乐园吗?你坐过摩天轮吗?你能描述一下坐摩天轮的感觉吗?当人坐在摩天轮上时,人的高度随时间在变化,那么变化有规律吗?摩天轮上一点的高度h与旋转时间t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右图就反映了时间t(分〕与摩天轮上一点的高度h〔米)之间的关系.你能从上图观察出,有几个变化的量吗?当t分别取3,6,10时,相应的h是多少?给定一个t值,你都能找到相应的h值吗?问题2.瓶子或罐头盒等圆柱形的物体,常常如下列图这样堆放。

随着层数的增加,物体的总数是如何变化的?填写下表:问题3。

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不变时,假假设温度降低到-273℃,那么气体的压强为零.因此,物理学把-273℃作为热力学温度的零度.热力学温度T(K)与摄氏温度t(℃)之间有如下数量关系:T=t+273,T≥0。

学生感受到变量之间关系的是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的,感受研究函数的必要性。

通过上面三个问题的展示,使学生们初步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变量间的关系,并且一个变量是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变量之间的关系表示方式是多样的〔图象、列表和解析式等〕。

稳固训练归纳小结〔1〕当t分别等于-43,-27,0,18时,相应的热力学温度T是多少?〔2〕给定一个大于-273 ℃的t值,你能求出相应的T值吗?1.引导学生思考以上三个问题的共同点,进而揭示出函数的概念:在上面的问题中,都有两个变量,给定其中一个变量〔自变量〕的值,相应的就确定了另一个变量〔因变量〕的值。

12.1函数(教学设计)

12.1函数(教学设计)

2014年数学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沪科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课题: 12.1 函数(第一课时)滁州六中高在为2014.9.1212.1函数(第一课时)环节教学内容师生行为设计意图问题探究,形成新知问题3:下图是我市某日自动测量仪记下的用电负荷曲线。

变量y随着t的变化而变化。

当给定变量t的一个值时,就可以相应地得到变量y的一个唯一确定的值。

教师课件出示问题3引导学生思考:1、这个问题中,有哪几个变量?2、给出这天中的某一时刻,如4.5h、20h,能找到这一时刻的负荷y(×103兆瓦)是多少吗?找到的值是唯一确定的吗?3、这一天的用电高峰、用电低谷时负荷各是多少?它们是在什么时刻达到的?请同学们根据以上几个问题总结出变量y与变量t的关系。

通过这个问题再次强调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确定方法,同时说明用图像也可表明两变量的关系,为下节课做铺垫,更说明了因变量的值唯一确定的思想。

归纳总结深化理解归纳总结:1、每个变化过程中都有两个变量。

2、其中一个变量(自变量)变化时,另一个变量(因变量)也随着变化。

3、当一个变量确定时,另一个变量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

函数概念:一般地, 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 如果对于x在它允许取值范围内的每一个值, 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教师出示PPT课件,提出问题:你能根据下面的问题总结出这三个变化过程的共同特点吗?1、每个变化过程中都有几个变量?2、其中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也随着变化吗?3、当一个变量确定时,另一个变量的值唯一确定吗?师生共同小结函数概念,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

请学生说一说:问题1、问题2、问题3 中,什么量是自变量,什么量是函数?由于学生首次接触函数概念,因此在学习中重在让学生感受概念。

通过大量的具体实例,让学生充分认识事物的变化过程,并探索在这个过程中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升认识,形成函数概念。

八年级数学上册 12.1 函数(1)教案 (新版)沪科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 12.1 函数(1)教案 (新版)沪科版
五、巩固练习
1,判 断下列各式,y是否是x的函数?
,
2,根据下列图象,判断y是否是x的函数?
3,书本上第23页1,2两题。
六、小结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收获?
七、课堂作业
必做题:1,书本上第31页第1题
选做题:书本上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页第2题.
讨论补充
记录
学生先自学10分钟,再小组合作解决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让学生说,教师可以对不准确或不完善的地方进行补充修正。
讨论补充
记录
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内涵和意义
板书
设计
一、引入:五、巩固练习
二、学习目标:六、小结
三、自学提纲:七、课堂作业
四、合作探究:
教学反思
四、合作探究
1,(1)时间,高度,最初高度。
(2),平均每分钟上升50米,(3)根据上表得,当t=3min时,h=650m;当t=6min时,h=800m
2,(1)负荷,时间
(2)当t=4.5h时,y=10 ;当t=20h时,y=15。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说结果和方法,再补充或修正学生不足或错的地方)
函数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常量、变量和函数的意义,2,初步学会用变量刻画过程,通过实际问题,学会识别常量、变量及函数的方法,尝试建立函数模型。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分析—探究—归纳—应用等数学活动,初步学会用变量刻画变化过程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 学习用函数刻画变化过程的方法,体验函数是刻画变化过程的重要模型。
2,阅读“问题2”,解决书本 上的三个问题,了解什么是兆瓦?居民用电的度(千瓦●时)。
3,阅读“问题3”,解决书本上的二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中,哪些是变化的,哪些是不变化的?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2章12.1函数(第1课时)上课课件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2章12.1函数(第1课时)上课课件

问题1 如图,用热气球探测高空气象。
当t=0min, h为1800m
当t=1min, h为1830m
当t=2min, h为1860m
当t=3min, h为1890m
设热气球从海拔1800m处的某地升空,它上升后到达的海 拔高度h m与上升时间t min的关系记录如下表:
时间t/min 海拔高度h/m
函数
一般地,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 如果对于x在它允许取值范围内的每一个值,y都有 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
的函数。 若当x=a时,y=b,则称b叫当自变量取值为a时的函 数值
函数定义包含以下几个内容: 1、在一个变化过程中; 2、有且只有两个变量;
3、当自变量在允许取值的范围内每取定一个值,(因 变量)都有唯一的确定值和它对应。因变量就是自变量 的函数
在问题2、问题3中,常量与变量分别是 什么?哪些量是自变量?哪些量是因变量?
在上面三个问题中,每个变化过程都只涉及两个变量,两 个变量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当给定其中一个变量(这个量叫 自变量)的值,根据此对应关系就唯一确定了另一个变量(这 个量叫因变量)的值。
此时因变量是自变量的函数
例如:问题1中,从热气球开始上升起 t=1时,h=1830; t=3时,h=1890 ; t=6时,h=1980.
说一说:问题1、问题2、问题3中,什 么量是自变量,什么量是什么量的函数?
问题1中,热气球上升高度h是自变量时间t的函数; 问题2中用电负荷y是自变量时间t的函数;问题3中刹车距 离s是自变量车速v的函数。
为什么?
注意:(1)在一个变化过程中;(2)有两个变量(字母x与y只是 代号);(3)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

新沪科版八年级上册初中数学 课时1 认识函数 教学课件

新沪科版八年级上册初中数学 课时1 认识函数 教学课件

A.水的温度
B.太阳光强弱C.太阳照源自时间D.热水器的容积当堂小练
4.小明用50元钱去买单价为8元的笔记本,则他剩余
的钱Q(元)与他买这种笔记本的本数x之间的关系是
( D) A.Q=8x
B.Q=8x-50
C.Q=8x+50
D.Q=50-8x
拓展与延伸
常量与变量的判断方法: (1)判断一个量是不是变量,关键是看在某个变化过程中, 这个量是否可以取不同的数值,即要抓住一个“变”字. (2)常量的表现形式一般有两种:
①关系式中的一个数,此时的常量包含前面的符号,其 中的指数也是常量;
②由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条件给定,问题中的常量不包含 写出的关系式的符号和指数.
当堂小练
2.在圆的周长C=2πR中,常量与变量分别是( B ) A.2是常量,C、π、R是变量 B.2π是常量,C、R是变量 C.C、2是常量,R是变量 D.2是常量,C、R是变量
当堂小练
3.在利用太阳能热水器来加热水的过程中,热
水器里的水温会随着太阳照射时间的变化而变
化,这个问题中因变量是( A )
时间 0 1 2 3 4 5 6 7 … t/min 海拔高 1800 1830 1860 1890 1920 1950 1980 2010 … 度 h/m
新课讲解
(1) 这个问题中,涉及哪几个量? (2)观察上表,热气球在升空的过程中平均每分上升多少米? (3)你能求出上升后3 min和6 min时热气球到达的海拔高度吗?
新课讲解
知识点4 函数与函数值
结论
如果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给定一个数值a,函数对应的 值为b,那么b叫做当自变量的值为a时的函数值.
课堂小结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精品教案12.1 函数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精品教案12.1 函数

精品文档用心整理12.1 函数(第1课时)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1)这个问题中,有哪几个量?
问题2 下图是我市某日自动测量仪记下的用电负荷曲线。

(3)这一天的用电高峰、用电低谷时负荷各是多少?它们是在什么时刻达到的?
(2)任意给出这一天中的某一时刻,如4.5h 、20h ,你能找到这一时刻的用电负荷y MW (兆瓦)是多少吗?你是怎样找到的?找到的值是唯一确定的吗?
看图回答:
(1)任意给出这天中的某一时刻X ,能找到这一时刻的负荷ymw (兆瓦)是多少吗?
(2)S 市规定电费实行分时计价:正常用电时段(6:00-22:00)的电价为0.61元/(kw ·h ),低谷用电时刻段(22: 00-次日6:00)的电价为0.30元/(kw ·h ),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问题3: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制动后由于惯性的作用刹车后的仍将滑行一段距离才能停住,这段距离称为制动距离,制动距离是分析事故原因的一个重要因素。

某型号的汽车在平整路面上的制动距离为s m 与车速v km/h 之间有下列的经
12.1 函数(第2课时)
12.1 函数(第3课时)
12.1 函数(第4课时)
精品文档用心整理
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2.1《函数》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2.1《函数》

《函数》教学设计第1课时《变量与函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常量与变量的含义,能分清实例中的常量与变量;初步理解函数的概念,了解自变量与函数的意义;2.通过动手实践与探索,让学生参与变量的发现和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引导学生探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

教学重点:了解常量与变量的含义,能分清实例中的常量与变量;初步理解函数的概念,了解自变量与函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探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在学习与生活中,经常要研究一些数量关系,先看下面的问题.如图是某地一天内的气温变化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间t(时)的变化,相应地气温T(℃)也随之变化.那么在生活中是否还有其他类似的数量关系呢?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变量与常量写出下列各问题中的关系式中的常量与变量:(1)分针旋转一周内,旋转的角度n(度)与旋转所需要的时间t(分)之间的关系式n=6t;(2)一辆汽车以40千米/时的速度向前匀速直线行驶时,汽车行驶的路程s(千米)与行驶时间t(时)之间的关系式s=40t.解析:根据在一个变化的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量称为变量;数值始终不变的量称为常量,即可答题.解:(1)常量:6,变量:n,t;(2)常量:40,变量:s,t.方法总结:确定在该过程中哪些量是变化的,而哪些量又是不变的,数值发生变化的量为变量,数值始终不变的量称之为常量.探究点二:函数的相关概念【类型一】识别函数下列关系式中,哪些y是x的函数,哪些不是?(1)y=x;(2)y=x2+z;(3)y2=x;(4)y=±x.解析:要判断一个关系式是不是函数,首先看这个变化过程中是否只有两个变量,其次看每一个x的值是否对应唯一确定的y值.解:(1)此关系式只有两个变量,且每一个x值对应唯一的一个y值,故y是x的函数;(2)此关系式中有三个变量,因此y不是x的函数;(3)此关系式中虽然只有两个变量,但对于每一个确定的x值(x>0)对应的都有2个y 值,如当x=4时,y=±2,故y不是x的函数;(4)对于每个确定的x值(x>0)对应的都有2个y值,如当x=9时,y=±3,故y不是x的函数.方法总结:由函数的定义可知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对于每一个确定的x值,y值都有且只有一个值与之对应,当x值取不同的值时,y的值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但如果一个x的值对应着两个不同的y值,那么y一定不是x的函数.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判定一个关系式是否表示函数.【类型二】判断函数关系判断下列变化过程中,两变量存在函数关系的是( )A.x,y是变量,y=±2xB.人的身高与年龄C.三角形的底边长与面积D.速度一定的汽车所行驶的路程与时间解析:选项A 中根据x 每取一个值y 有两个值与其对应,故不存在函数关系,故此选项错误;选项B 中人的年龄变但身高不一定变,故人的身高与年龄不存在函数关系,故此选项错误;选项C 中高不能确定,共有三个变量,故不存在函数关系,故此选项错误;选项D 中速度一定的汽车所行驶的路程与时间,存在函数关系,故此选项正确.故选D.方法总结:判断函数关系时,应先看问题中是否仅有两个变量,再看一个变量是否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最后看给定一个自变量的值,因变量的值是否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类型三】 自变量和因变量A ,B 两地相距50千米,明明以每小时5千米的速度由A 到B ,若他与点B 的距离为y ,到的时间为x .请你写出在这个变化过程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解析:因为这个变化过程中,他与点B 的距离为y 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自变量是时间x ,因变量是他与点B 的距离y .解: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是时间x ,因变量是他与点B 的距离y .方法总结:在判断自变量和因变量时,要分清哪个量是主动变化的,哪个量是被动变化的,主动变化的量是自变量,被动变化的量是因变量.【类型四】 求函数值根据下图所示的程序计算变量y 的值,若输入自变量x 的值为32,则输出的结果是( )A.72B.94C.12D.32解析:根据输入的数所处的范围,应将x =32代入y =-x +2,即可求得y 的值.∵x =32,∴1<x ≤2,则将x =32代入y =-x +2,得y =-32+2=12.故选C.方法总结:(1)当已知函数解析式时,求函数值就是求代数式的值;函数值是唯一的,而对应的自变量可以是多个.(2)函数表达式中只有两个变量,给定一个变量的值,将其代入函数表达式即可求另一个变量的值,即给自变量的值可求函数值,给函数值可求自变量的值.教学反思:变量和函数是用来描述我们所熟悉的变化的事物以及自然界中出现的一些变化现象的两个重要的量,对于我们所熟悉的变化,在用了这两个量的描述之后更加鲜明.函数的概念是学好本章的基础,教学中立足于学生的认知基础,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迅速迁移到新知上来.第2课时《函数的表示方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函数表示方法中的列表法、解析法和图象法,理解这三种表示方法的优缺点;2.体会用描点法画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初步掌握用描点法画函数图象;3.理解和掌握函数中自变量取值范围的确定,能用这种表示函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4.能从函数的图象中获得相关的信息,能结合对函数关系的分析,尝试对变量的变化规律进行初步预测。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课件:12.1函数1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课件:12.1函数1

售价c (元)
4 +0.2 8 +0.4 12 +0.6
数量x (千克)
4
5
售价c (元)
16 +0.8 20 +1.0
(1)你能写出用数量x表示售价c的函数关系式吗?
C=4.2x
(2)计算3.5千克货的售价。
14.7元
课堂小结:
• 1、谈一谈你本节课的收获。 • 2、你还有什么疑惑的地方吗?
第 三课 时 函 数 的 表 示:图像法
初中数学课件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裕安中学:黄 俊
§12.1 函 数
第一课时
函数的概念
如果你坐 在摩天轮上, 随着时间的 变化,你离 开地面的高 度是如何变 化的?
h(米)
11
3
t(分)
O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h(米)
45 37
11
3
t(分)
O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幅表示S与x关系的图.图中每个 点都代表x的值与S的值的一种对应关系。如点(2,4)表示 x=2时S=4。
一般地,对于一个函数。如果把自变量与函数的每对 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纵坐标,那么坐标平面内由这些 点组成的图形,就是这个函数的图象(graph).上图中的
曲线即为函数 s=x2 (x>0)的图象.
n 123 4 5 … y 1 3 6 10 15 …
以上各例中,都有两个变化的量(变 量),给定其中一个变量的值,相应地就确 定了另一个变量的值。 像问题3中的速度60在整个过程保持不变的是常量
一般地,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 两个变量x和y,如果在x允许取值的 范围内,每取一个x值,y都有唯一的

新版沪科版2020秋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2章一次函数12.1函数第1课时变量与函数教案

新版沪科版2020秋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2章一次函数12.1函数第1课时变量与函数教案

第12章一次函数12.1 函数第1课时变量与函数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了解函数的意义,会举出函数的实例,并能写出简单的函数关系式;2.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能分清实例中出现的常量,变量与自变量和函数.(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1.通过常量、变量、函数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会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思考问题;2.通过例题向学生进行生动具体的知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3.通过函数的教学,使学生体会事物是互相联系和有规律变化着的.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1.教学重点:是在了解函数、常量、变量的基础上,能指出实例中的常量、变量,并能写出简单的函数关系式.因为函数关系式是画函数图象的基础.2.教学难点:是对函数意义的正确理解.因为它是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函数的依据.3.教学疑点:①常量中写不写1;②常量的数值包不包括“-”号;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在前面我们已经知道本章将学习有关一种量随另一种量变化的一些基本问题,这其实是函数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函数.(二)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先看两个实际问题:(出示幻灯)问题1:某粮店在某一段时间内出售同一种大米,请大家思考:在整个的售米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量?其中哪些量是变化的?这其中有没有不变的量?由学生讨论回答.答:共出现了米的千克数、每千克米的价格、总价三个量,其中千克数和总价是随着顾客的需购量的不同而变化的,但每千克米的价钱即单价是不变的.问题2:我们生活在美丽的海滨城市,我们知道大海的脾气是捉摸不透的,她有时暴躁不安,有时却温柔善良.试想,当海上风平浪静时,若我们将一块石头投入海中,我们将会发现水面上有怎样的变化?答:水面上出现一圈圈圆形的水波纹,如图13-6.(出示幻灯)那么,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圆的半径r,周长C和面积S是怎样变化的呢?圆的周长和直径2r的比值又是怎样的呢?第一个问题很简单,学生可直接得到答案,针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结果可再提问:你是怎样得到圆的周长和直径2r的比值是不变的呢?这个比值是什么呢?由上面的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某一具体过程中有些量是可以取不同的数值的,如以上两例中的大米的千克数、总价、圆的半径r周长C以及面积S,我们称之为变量;而有些量在整个过程中都保持不变,例如米的单价与圆周率π,我们称之为常量.但请大家注意:常量和变量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例如:(出示幻灯)(1)从大连到北京,如果我们乘坐火车,且火车的速度保持不变,在这一过程中,哪些量是变量,哪些量是常量?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很多种,引导学生回答:随着时间的不同,距北京的距离不同;但速度是不变的.(2)从大连到北京,如果我们一部分人坐火车,一部分人乘飞机,在这一过程中,哪些量是变量,那些量是常量?引导学生回答:距离不变,但随着两种交通工具速度的不同,到北京的时间也不同.这两个问题都可由学生讨论、回答.通过这两个问题可以向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常量和变量是普遍存在的,但数学所要研究的是某一变化过程中的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即它们是怎样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例如:大米的千克数与总价,圆的半径与面积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数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基本概念——函数.现在,我们就来研究什么叫函数?首先,我们来看问题1:在售米的过程中,米的千克数和总价这两个量有什么关系?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讨论,由学生回答后加以总结:对于米的千克数,每确定一个值,就有唯一的总价与它相对应.提问:(1)大家试想,若每千克大米售价2.40元,我们用字母n表示大米的千克数,字母m表示总价,那么n与m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式呢?(2)若买5千克大米,应付多少钱?若买25千克大米呢?这两问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体会一下对应的关系.再来看问题2:(1)请大家考虑,若已知圆的半径为r,我们应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2)半径r与面积S有怎样的关系呢?总结:对于每一个半径r的值,面积S都有唯一的确定值与它相对应.类似于这种变量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还有很多,我们就不再一一例举.由上面两个例子中的共同特点,你能否总结出函数的概念呢?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先由学生讨论,再由一名同学给出他的叙述方式,交由大家讨论,若完全正确,则教师可以加以肯定表扬之后,再强调其中的关键词语,然后板书;若回答的不完善,可由其他同学再接着补充,直到补充正确、完整之后(若学生不能总结完整,教师可适当给以提问性的铺垫)再强调关键词语,然后板书.此处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一定不能操之过急.板书:一般地,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例1 用总长为60m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求矩形面积S(m2)与一边长L(m)之间的关系式,并指出式中的常量与变量,函数与自变量.(出示幻灯)此题较简单,可由学生独立完成,完成之后,可适当给予几个数值加以计算,强化学生对定义中“唯一的”的理解.练习:1, 2, 3.口答.2.补充:(出示幻灯)下列表达式是函数吗?若是函数,指出自变量与函数,若不是函数,请说明理由:由学生加以讨论回答.答:(1)、(2)、(3)是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4)不是函数.因为对于每一个x的值,y不是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注意学生在说明原因时的语言,一定要正确.)提问:由练习(4)说明了什么问题?(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函数的概念是本章的一个重点,而函数的概念又是从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得到的,因此本节课从两个实际问题入手,首先让学生分清什么是常量,什么是变量,接着让学生总结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函数的概念,为了使学生能正确地理解函数的概念中的“唯一的”这三个字的含义,可给出数字,让学生代入式子中加以验证,最后又给出一道补充练习题,让学生能更深层次地理解这个概念.(四)总结、扩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1.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2.你能否举出函数的例子?这个问题的答案不确定,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熟悉函数的概念,在学生举例的过程中,若发现问题,应及时加以纠正.3.这节课我们还学习了常量和变量,请你回答:自变量和函数是什么量?四、布置作业1、在最软入的时候,你会想起谁。

八年级上册数学《12.1 函数的概念(1)》教案-沪教版

八年级上册数学《12.1 函数的概念(1)》教案-沪教版

18.1 函数的概念(1)一、教学目标1.认识数量的意义,知道常用的数量,能在具体实例中认识并分清变量和常量.2.知道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理解变化过程中的两个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含义,从而理解函数的概念.3.初步了解表达两个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方法,在参与变量的发现和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提高观察、概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结合具体实例归纳、概括函数的概念教学难点:理解函数的概念三、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意图一、课题导入. 观看视频,感受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运动变化的世界里. 学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去观察事物.为引出数学中刻画运动变化的概念——函数作铺垫.二、创设情景,引发思考. 1.数量人们在认识和描述某一事物时,经常会用“量”来具体表达事物的某些特征(属性),同时用“数”来表明量的大小.数与度量单位合在一起,就是“数量”.例如我们居住的地球,可以用下列数量来描述它的特征:平均半径:6371.22千米表面积:81011.5⨯平方千米体积:1210083.1⨯立方千米质量:241097.5⨯千克地心最高温度:不超过5000℃以用数量描述地球特征为例,使学生知道,如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温度、时间、速度等常用的数量. 并通过数量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球.4.【情境三:温度变化问题】某气象站测得当地某一天的气温变化情况,如图所示:(1)两个变量是否存在确定的依赖关系?(2)填表:时间(时)0 3 8 14 21 24温度(℃)进一步感受变量之间确定的依赖关系的含义. 初步了解表达两个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方法,不是只有解析式,还有图、表,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函数的概念、学习函数的表示方法提供铺垫.三、概念讲解,获取新知. 1.上述三个情境,研究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特征?2.三个情境中的变量有什么取值范围吗?3.概念:在某个变化的过程中,有两个变量,设为x和y,如果在变量x的允许取值范围内,变量y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它们之间存在确定的依赖关系,那么变量y叫做变量x的函数,x叫做自变量. 情境1和情境2中,这种表达两个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数学式子称为函数解析式.4.为什么研究函数呢?函数的概念,要指出其中到“变化过程”和“变量的取值范围”,但主要强调“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确定的依赖关系”. 完善概念时可结合前问题再具体加以解释.让学生理解研究函数的目的是研究变化规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四、内化新知,归纳概括. 练习:气温的摄氏度数x与华氏度数y之间可以进行如下转化,华氏度数y是不是摄氏度数x的函数?为什么?帮助学生理解、巩固函数的概念,判断一个变量是不是另一个变量的函数.。

沪科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12.1 函数》精品教案 (1)

沪科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12.1 函数》精品教案 (1)

12.1 函数第1课时函数(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常量、变量的概念.2.能辨别一个关系中的常量和变量、自变量和因变量.3.能识别一个关系式是不是函数.【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分析、思考、总结的过程,发展观察推理能力和清晰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2.感知变量对数学问题的描述、研究的作用.3.理解一个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的数学表达方式,使学生将实际问题和数学相联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让学生共同思考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2.让学生自己思考贴近生活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4.通过变量、常量概念的引入,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是在不断发展的,意识到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常量、变量的概念,判断一个数量关系是否是函数.【难点】理解函数的概念.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师:你还记得汽车在匀速行驶时,路程和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吗?生:记得,路程=速度×时间.师:好.我们现在来看这样一个问题.教师多媒体出示(问题1):汽车以5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它行驶的路程用s表示,时间用t表示,根据刚才那个公式,你能得到s和t的什么数量关系?生:s=50t.师:对.这里面有哪些量?生:路程、速度和时间.师:这道题中,速度是具体的一个量,是多少呢?生:50.师:对.这里面有三个量:路程、50和时间.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教师多媒体出示(问题2):时间t/min 0 1 2 3 4 5 6 7 …海拔高度1800 1830 1860 1890 1920 1950 1980 2010 …h/m同学们看这个图和相应的表格,上面反映的有几个量?学生思考后回答:两个.师:哪两个?生甲:时间.生乙:气球上升到达的海拔高度.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你们再观察一下,热气球在这个上升过程中,平均每分钟上升了多少米?生:30米.师:你能计算出当t=3min和t=6min时热气球到达的海拔高度吗?生:能,3分钟时为1 890米,6分钟时为1 980米.师:很好.教师多媒体出示(问题3):师:在这个问题中,有哪几个量?生:两个,时间和负荷.师:你能说出这一天中任意一个时刻的负荷是多少吗?如果能的话,4.5h时和20h时的负荷分别是多少?学生测量后回答:能.4.5h时是10×103兆瓦,20h时是17×103兆瓦.师:用科学记数法怎样表示?生:4.5h时是1.0×104兆瓦,20h时是1.7×104兆瓦.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你们是怎么找到对应的数据的呢?生:根据时间对应的负荷得到的.师:很好!这一天的用电高峰和用电低谷时的负荷分别是多少?它们各是在什么时刻达到的?学生测量后回答:用电高峰时的负荷是1.8×104兆瓦,在13.5h时达到;用电低谷时的负荷是1.0×104兆瓦,在4.5h时达到.师:我们再来看这样一个例子.教师多媒体出示(问题4):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由于惯性的作用刹车后仍将滑行一段距离才能停住.某型号的汽车在路面上的刹车距离sm与车速vkm/h之间有下列经验公式:s=这个式子中涉及了哪几个量?生甲:刹车距离、车速.生乙:256.师:当车速为60km/h时的刹车距离是多少呢?结果保留一位小数.学生计算后回答:14.1km.师:在第一个问题中,速度一直是50千米/时,我们把不变的50称为常量;变化的s和t称为变量,其中t是自变量,s是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的,s是因变量.下面我们看看其他三个问题中,哪些是常量,哪些是自变量,哪些是因变量?生甲:第二个问题中,30是常量,时间是自变量,海拔高度是因变量.生乙:第三个问题中,没有常量,时间是自变量,负荷是因变量.生丙:第四个问题中,256是常量,车速是自变量,刹车距离是因变量.师:很好!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有没有对应的关系呢?生:有.师:由前面的探究,我们能得出自变量和因变量在数量上有怎样的对应关系?生:自变量取一个值,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因变量就有相应的一个值.师:很好!教师板书并口述定义:一般地,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在它允许的取值范围内的每一个值,y 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称x是自变量,y是x函数.师:在这个定义中,我们要注意“唯一确定”这四个字,“唯一”要求只有一个,“确定”要求它们的关系是确定的,不能是未明确的、模糊的.根据函数的定义,你能说出以上四个问题中哪一个量是哪一个量的函数吗?生甲;问题1中行驶路程s是行驶时间t的函数.生乙:问题2中热气球到达的海拔高度h是时间t的函数.生丙:问题3中负荷y是时间t的函数.生丁:问题4中刹车距离s是车速v的函数.师:大家回答得很好!三、练习新知师:我们现在来看这样一个例子.教师多媒体出示并口述:下列等式中,y是x的函数的有.①x+y=0;②y=;③y=x2;④x=y2;⑤y=|x|;⑥ x=|y|;⑦y=;⑧y2=4x.学生思考后回答,然后集体订正.y是x的函数的有①②③⑤⑦.四、课堂小结师:你今天学习了哪些新知识?有什么收获?生:学习了常量、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函数.教师补充完善.教学反思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观念的改变,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应该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应该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通过让学生回顾小学学过的一个公式,引入本节课,同时带领学生更深入地认识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并引入常量、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等概念.而函数是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对自变量取的一个值,因变量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这点要向学生讲清楚,学生理解了就能判断一个变量是不是另一个变量的函数.第2课时函数(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用列表法表示函数.2.会将一个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抽象成函数.3.会求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4.给定自变量,能求出函数值.【过程与方法】1.经历用列表法和解析法表示函数的过程.2.通过将一个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使学生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让学生选用合适的方法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2.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感和集体意识.3.让学生观察、描述发现的问题,培养学生表述自己思想和归纳概括、收集信息的能力.4.让学生思考贴近生活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难点【重点】用解析法表示函数,求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难点】建立一个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函数,同学们还记得它的内容吗?学生回答.师:大家说得很好,函数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这节课我们将更深入地研究它.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教师多媒体出示上节课的问题2:上节课我们在问题2中用表格表示热气球上升到的海拔高度与时间数值之间存在的关系,这种通过列出自变量的值与对应的函数值的表格来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列表法.学生熟记.教师多媒体出示上节课的问题4.这是另一种表示函数的方法,是用s和v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来表示的,这种用数学式子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解析法.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信息?你能把问题2中表格反映的情况用语言叙述一下吗?学生思考后回答:能.热气球的初始海拔高度是1 800米,每分钟上升30米.师:很好!它是匀速上升的吗?生:是.教师多媒体出示上节课中的问题1.你能仿照这个匀速运动的例子写出热气球到达的海拔高度h和时间t之间的关系吗?注意:这里h 是初始高度和上升高度的和,上升高度相当于热气球上升的路程.学生思考后回答:能.h=1 800+30t.师:很好!一般地,我们按自变量的降幂排列,就是写成h=30t+1 800.这说明同样一个问题,它的描述方式可以不止一种,我们可以选用适当的方式来表示,也可以把一种表示方式描述的问题用另一种表示方式来写.教师多媒体出示上节课介绍的函数的定义:一般地,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在它允许取值范围内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师:同学们,这里要求在自变量的允许范围内,就是说自变量是有范围的,在哪些情况下自变量不是所有实数都可以取呢?谁能说说我们学习过的式子中哪些式子的取值有限制?生:分母不能为零,开平方时被开方数应该大于等于零.师:对.所以我们在用解析法表示时,要考虑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在实际应用中,除了要保证这个式子有意义,还要求它有实际意义.三、练习新知教师多媒体出示:【例1】求下列函数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1)y=2x+4; (2)y=-2x2;(3)y=; (4)y=.解:(1)x为全实体实数.(2)x为全实体实数.(3)x≠2.(4)x≥3.【例2】当x=3时,求下列函数的函数值:(1)y=2x+4; (2)y=-2x2;(3)y=; (4)y=.解:(1)当x=3时,y=2x+4=2×3+4=10.(2)当x=3时,y=-2x2=-2×32=-18.(3)当x=3时,y===1.(4)当x=3时,y===0.【例3】一个游泳池内有水300m3,现打开排水管以每小时25m3的排出量排水.(1)写出游泳池内剩余水量Qm3与排水时间th间的函数关系式;(2)写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3)开始排水后的第5h末,游泳池中还有多少水?(4)当游泳池中还剩150m3时,已经排水多少小时?解:(1)排水后的剩水量Q是排水时间t的函数,有Q=300-25t=-25t+300.(2)由于池中共有300m3水,每小时排25m3,全部排完只需300÷25=12(h),故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是0≤t≤12.(3)当t=5时,代入上式,得Q=-5×25+300=175(m3),即第5h末,池中还有水175m3.(4)当Q=150时,由150=-25t+300,得t=6(h),池中还剩水150m3时,已经排水6小时.四、课堂小结师: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新的内容?生:学习了函数的两种表示方法、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求函数值.教师补充完善.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两个例子,向学生介绍函数的两种表示方法:列表法和解析法.在解析法中强调了不是所有函数的自变量都可以取全体实数,特别是在应用题中,要考虑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还学习了已知自变量的一个值求相应的函数值.需要注意的是自变量取值范围的限制主要有分母不能为零和开平方时被开方数不能为负两种情况,有时两种情况会同时出现,这两个条件都要满足.教学设计中,始终把对知识的学习与师生的共同活动、交流相结合,把对知识的理解放置在具体情景中,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的空间和活动机会,让学生动手、动脑进行探索.第3课时函数(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用图象法表示函数.2.知道画函数象的步骤,即列表、描点、连线.【过程与方法】经历用图象法表示函数的过程,提高作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将函数用图象表示出来,将数和形结合起来,使本章内容和上一章的内容也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形结合思想和上一章知识的关联及数学知识环环相扣的特点.2.将函数用图象表示出来,使函数显得更生动形象,使学生易于接受.重点难点【重点】用图象法表示函数.【难点】理解几个点的连接与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师: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函数的两种表示法,你们还记得是什么吗?生:记得,是列表法、解析法.师:对.但有些函数关系很难写出它们的函数关系式,而数据又多,用列表法显得繁琐又不够形象,因此我们用图象来表示.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种表示函数的方法——图象法.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师:我们用图象法除了可以表示列表法和解析法不能表示的函数关系外,还能表示出它们能表示的、不太复杂的函数关系.比如这样一个解析式y=2x,我们现在用图象把它表示出来.请大家先填写下表.教师多媒体出示:x -3 -2 -1 0 1 2 3 y学生填表.师:我们在上一章讲过,有序实数对(x,y)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是一一对应的,且学习了已知点的坐标以及怎样把它在坐标平面上描出来,现在请大家在方格纸上描出这些点.学生描点.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点,它们是怎样分布的呢?生:大致在一条直线上.师:很好,大家的观察能力很强!我们现在把它们连接起来,用直线还是线段呢?生:直线.师:为什么?学生思考.师:我提示一下,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去考虑.生: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直线两端是无限延伸的,代表没有表示出来的还有很多点.师:大家非常棒!教师边操作边讲:我现在用一条直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教师板书作图的过程:师:现在我们画出了函数y=2x的图象.大家注意到没有?我们用几步完成了这个过程?生:三步.师:哪三步?同学们能不能把每步用两个字概括一下?生:列表、描点、连线.师:大家说得很好!描出的点越多,图象越精确,但一般我们只选取一部分点.现在我们作的图自变量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时,一般在原点左右各选取两三个点,加上原点,用这几个点来画图.三、例题讲解【例1】画出函数s=的图象.(1)列表:因为这里v≥0,我们分别取v=0、10、20、30、40,求出它们对应的s值,列成表格:v/(km·h-1) 0 10 20 30 40 …s/m 0 0.4 1.6 3.5 6.3 …(2)描点:在坐标平面内描出(0,0),(10,0.4),(20,1.6),(30,3.5),(40,6.3)等点.(3)连线:将以上各点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用平滑曲线连接,就得到了s=的图象,如图所示.【例2】已知某弹簧的自然长度为5cm,已知它所挂物体的质量每增加1kg,弹簧就伸长0.25cm,设所挂重物的质量为xkg,弹簧的长度为ycm,允许挂重物不超过10kg,求y关于x的函数表达式,并画出图象.教师找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做,然后集体订正.教师多媒体出示:y关于x的函数为:y=0.25x+5,0≤x≤10.图象为:四、练习新知如图,下列各曲线中哪些能够表示y是x的函数?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学生思考,讨论.生甲:(1)不是.生乙:(1)是.师问生甲:(1)为什么不是函数?生甲:(1)在x>0时没有图象.师:没有图象表示此函数在x>0的范围内没有定义.而y是x的函数要求对于x在它允许取值范围内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就是说我们只看它有定义的部分.生甲:哦,那么(1)是函数.师:(2)是函数吗?生:是.师:(3)呢?生:……师:从函数的定义出发考虑.生:不是.师:为什么?生:除了x轴上的两点,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其他的每一个x值都有两个y与它对应.师:你回答得很好!(4)呢?这个图象对应的是不是函数?生:不是.师:为什么?生:有一些x值有2个甚至更多个y值与它对应.师:你回答得很好!五、课堂小结师: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新的内容?生:学习了函数表示法中的图象法、函数图象的画法.师:画函数图象的步骤是什么?生:列表、描点、连线.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回顾本章第一节表示函数的另一种方法——图象法,还向学生介绍了这种表示方法的优点,并示范了作函数图象的过程,指出了图象法的三个步骤:列表、描点、连线,让学生掌握了表示函数关系的又一工具.在列表时要考虑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在刻度的选取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起始值较大且变化量小时,前面一部分用折线表示;当x、y只取正值时就不画x轴及y 轴的负半轴.第4课时函数(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读出函数图象里的信息,会分析图象信息.【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函数图象,读出图中信息,提高阅读和提取信息的能力.2.体会和学习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让学生读出函数图象的信息,把数和形结合起来,将图象“说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形结合思想.2.通过“翻译”图象的过程,让学生体验了坐标系的用途和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点难点【重点】读出图象里的信息【难点】分析函数图象中的信息.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师: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函数图象的画法,你还记得有哪几个步骤吗?生:记得.列表、描点、连线.师:很好!如果给出了函数的图象,我们也要能读出其中的信息.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教师多媒体出示教材思考题中的图:师:图中有哪两个变量?生:时间和体温.师: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生:时间是自变量,体温是因变量.师:在这一天中此人的最高体温是多少?最低体温是多少?分别是在什么时刻达到的?学生用刻度尺测量后回答.生甲:最高体温是36.8℃,在18h时达到.生乙:最低体温是35.9℃,在4h时达到.教师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本上的几个练习题并找学生回答,共同纠正.三、举例探讨,深化理解教师多媒体出示:一艘轮船在甲港与乙港之间往返运输,只行驶一个来回,中间停靠丙港,下图是这艘轮船离开甲港的距离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曲线.学生观察图象.师:轮船从甲港(O点)出发到达丙港(A点)用了多长时间?生:1个小时.师:从丙港(A点)到达乙港(C点)用了多长时间?生:2个小时.师:你们还能读出其他的信息吗?生甲:轮船在乙港停留了1个小时.生乙:轮船从乙港到丙港用了4个小时.生丙:轮船从丙港到甲港用了2个小时.师:很好!教师多媒体出示:(1)你知道轮船从甲港前往乙港的平均行驶速度快,还是轮船返回时的平均速度快吗?(2)如果轮船往返的速度是一样的,那么从甲港到乙港是顺水还是逆水?师:你是怎样做第一个小题的?生:因为往返轮船行驶的路程相同,所以只要比较去和返回时用的时间长短就行了.师:往返的时间哪个长哪个短呢?生:从甲港到乙港用了3个小时,从乙港到甲港用了6个小时,去时用的时间短,回来时用的时间长.师:很好!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生:说明去的时候速度快.师:很好!现在请同学们看第二个问题.学生看思考.生:从甲港到乙港是顺水.师:你怎么得到的呢?生:因为由上题知从甲港到乙港时速度更快.四、课堂小结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回答.师:你还有哪些疑问?学生提问,教师解答.最新初中数学精品课件设计最新初中数学精品课件设计 11 教学反思在这个信息充斥的时代,我们身边有很多信息载体,例如文字和图象.本节课我带领学生去读信息,获取、分析图象上的信息.在第一个例题的讲解中,我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去看图;在第二个问题中,我在提出两个问题后,让学生自己去说说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去想问题和答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沪科初中数学八上《12.1 函数》word教案 (1)

沪科初中数学八上《12.1 函数》word教案 (1)

12.1 函数第1课时函数(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常量、变量的概念.2.能辨别一个关系中的常量和变量、自变量和因变量.3.能识别一个关系式是不是函数.【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分析、思考、总结的过程,发展观察推理能力和清晰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2.感知变量对数学问题的描述、研究的作用.3.理解一个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的数学表达方式,使学生将实际问题和数学相联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让学生共同思考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2.让学生自己思考贴近生活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4.通过变量、常量概念的引入,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是在不断发展的,意识到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常量、变量的概念,判断一个数量关系是否是函数.【难点】理解函数的概念.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师:你还记得汽车在匀速行驶时,路程和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吗?生:记得,路程=速度×时间.师:好.我们现在来看这样一个问题.教师多媒体出示(问题1):汽车以5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它行驶的路程用s表示,时间用t表示,根据刚才那个公式,你能得到s和t的什么数量关系?生:s=50t.师:对.这里面有哪些量?生:路程、速度和时间.师:这道题中,速度是具体的一个量,是多少呢?生:50.师:对.这里面有三个量:路程、50和时间.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同学们看这个图和相应的表格,上面反映的有几个量?学生思考后回答:两个.师:哪两个?生甲:时间.生乙:气球上升到达的海拔高度.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你们再观察一下,热气球在这个上升过程中,平均每分钟上升了多少米?生:30米.师:你能计算出当t=3min和t=6min时热气球到达的海拔高度吗?生:能,3分钟时为1 890米,6分钟时为1 980米.师:很好.教师多媒体出示(问题3):师:在这个问题中,有哪几个量?生:两个,时间和负荷.师:你能说出这一天中任意一个时刻的负荷是多少吗?如果能的话,4.5h时和20h时的负荷分别是多少?学生测量后回答:能.4.5h时是10×103兆瓦,20h时是17×103兆瓦.师:用科学记数法怎样表示?生:4.5h时是1.0×104兆瓦,20h时是1.7×104兆瓦.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你们是怎么找到对应的数据的呢?生:根据时间对应的负荷得到的.师:很好!这一天的用电高峰和用电低谷时的负荷分别是多少?它们各是在什么时刻达到的?学生测量后回答:用电高峰时的负荷是1.8×104兆瓦,在13.5h时达到;用电低谷时的负荷是1.0×104兆瓦,在4.5h时达到.师:我们再来看这样一个例子.教师多媒体出示(问题4):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由于惯性的作用刹车后仍将滑行一段距离才能停住.某型号的汽车在路面上的刹车距离sm与车速vkm/h之间有下列经验公式:s=这个式子中涉及了哪几个量?生甲:刹车距离、车速.生乙:256.师:当车速为60km/h时的刹车距离是多少呢?结果保留一位小数.学生计算后回答:14.1km.师:在第一个问题中,速度一直是50千米/时,我们把不变的50称为常量;变化的s和t称为变量,其中t是自变量,s是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的,s是因变量.下面我们看看其他三个问题中,哪些是常量,哪些是自变量,哪些是因变量?生甲:第二个问题中,30是常量,时间是自变量,海拔高度是因变量.生乙:第三个问题中,没有常量,时间是自变量,负荷是因变量.生丙:第四个问题中,256是常量,车速是自变量,刹车距离是因变量.师:很好!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有没有对应的关系呢?生:有.师:由前面的探究,我们能得出自变量和因变量在数量上有怎样的对应关系?生:自变量取一个值,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因变量就有相应的一个值.师:很好!教师板书并口述定义:一般地,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在它允许的取值范围内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称x是自变量,y是x函数.师:在这个定义中,我们要注意“唯一确定”这四个字,“唯一”要求只有一个,“确定”要求它们的关系是确定的,不能是未明确的、模糊的.根据函数的定义,你能说出以上四个问题中哪一个量是哪一个量的函数吗?生甲;问题1中行驶路程s是行驶时间t的函数.生乙:问题2中热气球到达的海拔高度h是时间t的函数.生丙:问题3中负荷y是时间t的函数.生丁:问题4中刹车距离s是车速v的函数.师:大家回答得很好!三、练习新知师:我们现在来看这样一个例子.教师多媒体出示并口述:下列等式中,y是x的函数的有.①x+y=0;②y=;③y=x2;④x=y2;⑤y=|x|;⑥ x=|y|;⑦y=;⑧y2=4x.学生思考后回答,然后集体订正.y是x的函数的有①②③⑤⑦.四、课堂小结师:你今天学习了哪些新知识?有什么收获?生:学习了常量、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函数.教师补充完善.教学反思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观念的改变,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应该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应该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通过让学生回顾小学学过的一个公式,引入本节课,同时带领学生更深入地认识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并引入常量、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等概念.而函数是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对自变量取的一个值,因变量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这点要向学生讲清楚,学生理解了就能判断一个变量是不是另一个变量的函数.第2课时函数(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用列表法表示函数.2.会将一个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抽象成函数.3.会求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4.给定自变量,能求出函数值.【过程与方法】1.经历用列表法和解析法表示函数的过程.2.通过将一个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使学生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让学生选用合适的方法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2.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感和集体意识.3.让学生观察、描述发现的问题,培养学生表述自己思想和归纳概括、收集信息的能力.4.让学生思考贴近生活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难点【重点】用解析法表示函数,求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难点】建立一个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函数,同学们还记得它的内容吗?学生回答.师:大家说得很好,函数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这节课我们将更深入地研究它.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教师多媒体出示上节课的问题2:上节课我们在问题2中用表格表示热气球上升到的海拔高度与时间数值之间存在的关系,这种通过列出自变量的值与对应的函数值的表格来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列表法.学生熟记.教师多媒体出示上节课的问题4.这是另一种表示函数的方法,是用s和v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来表示的,这种用数学式子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解析法.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信息?你能把问题2中表格反映的情况用语言叙述一下吗?学生思考后回答:能.热气球的初始海拔高度是1 800米,每分钟上升30米.师:很好!它是匀速上升的吗?生:是.教师多媒体出示上节课中的问题1.你能仿照这个匀速运动的例子写出热气球到达的海拔高度h和时间t之间的关系吗?注意:这里h是初始高度和上升高度的和,上升高度相当于热气球上升的路程.学生思考后回答:能.h=1 800+30t.师:很好!一般地,我们按自变量的降幂排列,就是写成h=30t+1 800.这说明同样一个问题,它的描述方式可以不止一种,我们可以选用适当的方式来表示,也可以把一种表示方式描述的问题用另一种表示方式来写.教师多媒体出示上节课介绍的函数的定义:一般地,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在它允许取值范围内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师:同学们,这里要求在自变量的允许范围内,就是说自变量是有范围的,在哪些情况下自变量不是所有实数都可以取呢?谁能说说我们学习过的式子中哪些式子的取值有限制?生:分母不能为零,开平方时被开方数应该大于等于零.师:对.所以我们在用解析法表示时,要考虑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在实际应用中,除了要保证这个式子有意义,还要求它有实际意义.三、练习新知教师多媒体出示:【例1】求下列函数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1)y=2x+4; (2)y=-2x2;(3)y=; (4)y=.解:(1)x为全实体实数.(2)x为全实体实数.(3)x≠2.(4)x≥3.【例2】当x=3时,求下列函数的函数值:(1)y=2x+4; (2)y=-2x2;(3)y=; (4)y=.解:(1)当x=3时,y=2x+4=2×3+4=10.(2)当x=3时,y=-2x2=-2×32=-18.(3)当x=3时,y===1.(4)当x=3时,y===0.【例3】一个游泳池内有水300m3,现打开排水管以每小时25m3的排出量排水.(1)写出游泳池内剩余水量Qm3与排水时间th间的函数关系式;(2)写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3)开始排水后的第5h末,游泳池中还有多少水?(4)当游泳池中还剩150m3时,已经排水多少小时?解:(1)排水后的剩水量Q是排水时间t的函数,有Q=300-25t=-25t+300.(2)由于池中共有300m3水,每小时排25m3,全部排完只需300÷25=12(h),故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是0≤t≤12.(3)当t=5时,代入上式,得Q=-5×25+300=175(m3),即第5h末,池中还有水175m3.(4)当Q=150时,由150=-25t+300,得t=6(h),池中还剩水150m3时,已经排水6小时.四、课堂小结师: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新的内容?生:学习了函数的两种表示方法、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求函数值.教师补充完善.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两个例子,向学生介绍函数的两种表示方法:列表法和解析法.在解析法中强调了不是所有函数的自变量都可以取全体实数,特别是在应用题中,要考虑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还学习了已知自变量的一个值求相应的函数值.需要注意的是自变量取值范围的限制主要有分母不能为零和开平方时被开方数不能为负两种情况,有时两种情况会同时出现,这两个条件都要满足.教学设计中,始终把对知识的学习与师生的共同活动、交流相结合,把对知识的理解放置在具体情景中,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的空间和活动机会,让学生动手、动脑进行探索.第3课时函数(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用图象法表示函数.2.知道画函数象的步骤,即列表、描点、连线.【过程与方法】经历用图象法表示函数的过程,提高作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将函数用图象表示出来,将数和形结合起来,使本章内容和上一章的内容也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形结合思想和上一章知识的关联及数学知识环环相扣的特点.2.将函数用图象表示出来,使函数显得更生动形象,使学生易于接受.重点难点【重点】用图象法表示函数.【难点】理解几个点的连接与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师: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函数的两种表示法,你们还记得是什么吗?生:记得,是列表法、解析法.师:对.但有些函数关系很难写出它们的函数关系式,而数据又多,用列表法显得繁琐又不够形象,因此我们用图象来表示.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种表示函数的方法——图象法.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师:我们用图象法除了可以表示列表法和解析法不能表示的函数关系外,还能表示出它们能表示的、不太复杂的函数关系.比如这样一个解析式y=2x,我们现在用图象把它表示出来.请大家先填写下表.学生填表.师:我们在上一章讲过,有序实数对(x,y)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是一一对应的,且学习了已知点的坐标以及怎样把它在坐标平面上描出来,现在请大家在方格纸上描出这些点.学生描点.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点,它们是怎样分布的呢?生:大致在一条直线上.师:很好,大家的观察能力很强!我们现在把它们连接起来,用直线还是线段呢?生:直线.师:为什么?学生思考.师:我提示一下,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去考虑.生: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直线两端是无限延伸的,代表没有表示出来的还有很多点.师:大家非常棒!教师边操作边讲:我现在用一条直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教师板书作图的过程:师:现在我们画出了函数y=2x的图象.大家注意到没有?我们用几步完成了这个过程?生:三步.师:哪三步?同学们能不能把每步用两个字概括一下?生:列表、描点、连线.师:大家说得很好!描出的点越多,图象越精确,但一般我们只选取一部分点.现在我们作的图自变量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时,一般在原点左右各选取两三个点,加上原点,用这几个点来画图.三、例题讲解【例1】画出函数s=的图象.(1)列表:因为这里v≥0,我们分别取v=0、10、20、30、40,求出它们对应的s值,列成表(2)描点:在坐标平面内描出(0,0),(10,0.4),(20,1.6),(30,3.5),(40,6.3)等点.(3)连线:将以上各点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用平滑曲线连接,就得到了s=的图象,如图所示.【例2】已知某弹簧的自然长度为5cm,已知它所挂物体的质量每增加1kg,弹簧就伸长0.25cm,设所挂重物的质量为xkg,弹簧的长度为ycm,允许挂重物不超过10kg,求y关于x的函数表达式,并画出图象.教师找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做,然后集体订正.教师多媒体出示:y关于x的函数为:y=0.25x+5,0≤x≤10.图象为:四、练习新知如图,下列各曲线中哪些能够表示y是x的函数?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学生思考,讨论.生甲:(1)不是.生乙:(1)是.师问生甲:(1)为什么不是函数?生甲:(1)在x>0时没有图象.师:没有图象表示此函数在x>0的范围内没有定义.而y是x的函数要求对于x在它允许取值范围内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就是说我们只看它有定义的部分.生甲:哦,那么(1)是函数.师:(2)是函数吗?生:是.师:(3)呢?生:……师:从函数的定义出发考虑.生:不是.师:为什么?生:除了x轴上的两点,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其他的每一个x值都有两个y与它对应.师:你回答得很好!(4)呢?这个图象对应的是不是函数?生:不是.师:为什么?生:有一些x值有2个甚至更多个y值与它对应.师:你回答得很好!五、课堂小结师: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新的内容?生:学习了函数表示法中的图象法、函数图象的画法.师:画函数图象的步骤是什么?生:列表、描点、连线.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回顾本章第一节表示函数的另一种方法——图象法,还向学生介绍了这种表示方法的优点,并示范了作函数图象的过程,指出了图象法的三个步骤:列表、描点、连线,让学生掌握了表示函数关系的又一工具.在列表时要考虑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在刻度的选取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起始值较大且变化量小时,前面一部分用折线表示;当x、y只取正值时就不画x轴及y轴的负半轴.第4课时函数(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读出函数图象里的信息,会分析图象信息.【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函数图象,读出图中信息,提高阅读和提取信息的能力.2.体会和学习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让学生读出函数图象的信息,把数和形结合起来,将图象“说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形结合思想.2.通过“翻译”图象的过程,让学生体验了坐标系的用途和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点难点【重点】读出图象里的信息【难点】分析函数图象中的信息.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师: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函数图象的画法,你还记得有哪几个步骤吗?生:记得.列表、描点、连线.师:很好!如果给出了函数的图象,我们也要能读出其中的信息.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教师多媒体出示教材思考题中的图:师:图中有哪两个变量?生:时间和体温.师: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生:时间是自变量,体温是因变量.师:在这一天中此人的最高体温是多少?最低体温是多少?分别是在什么时刻达到的?学生用刻度尺测量后回答.生甲:最高体温是36.8℃,在18h时达到.生乙:最低体温是35.9℃,在4h时达到.教师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本上的几个练习题并找学生回答,共同纠正.三、举例探讨,深化理解教师多媒体出示:一艘轮船在甲港与乙港之间往返运输,只行驶一个来回,中间停靠丙港,下图是这艘轮船离开甲港的距离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曲线.学生观察图象.师:轮船从甲港(O点)出发到达丙港(A点)用了多长时间?生:1个小时.师:从丙港(A点)到达乙港(C点)用了多长时间?生:2个小时.师:你们还能读出其他的信息吗?生甲:轮船在乙港停留了1个小时.生乙:轮船从乙港到丙港用了4个小时.生丙:轮船从丙港到甲港用了2个小时.师:很好!教师多媒体出示:(1)你知道轮船从甲港前往乙港的平均行驶速度快,还是轮船返回时的平均速度快吗?(2)如果轮船往返的速度是一样的,那么从甲港到乙港是顺水还是逆水?师:你是怎样做第一个小题的?生:因为往返轮船行驶的路程相同,所以只要比较去和返回时用的时间长短就行了.师:往返的时间哪个长哪个短呢?生:从甲港到乙港用了3个小时,从乙港到甲港用了6个小时,去时用的时间短,回来时用的时间长.师:很好!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生:说明去的时候速度快.师:很好!现在请同学们看第二个问题.学生看思考.生:从甲港到乙港是顺水.师:你怎么得到的呢?生:因为由上题知从甲港到乙港时速度更快.四、课堂小结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回答.师:你还有哪些疑问?学生提问,教师解答.教学反思在这个信息充斥的时代,我们身边有很多信息载体,例如文字和图象.本节课我带领学生去读信息,获取、分析图象上的信息.在第一个例题的讲解中,我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去看图;在第二个问题中,我在提出两个问题后,让学生自己去说说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去想问题和答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1函数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感知,领悟常量、变量、函数的意义。

2、了解函数三种表示方法中的列表法和解析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函数的意义,并会根据具体问题探究相应的函数关系式
2、难点:对函数意义的准确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注意观察情境图,并引导学生思考情境图中的热气球是怎样运动变化的?图下方的表格以有等式“h=30t+1200”表达的是怎样的含义?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问题1、如图13-1,用热气球探测高空气象,设热气球从海拔1200m 处的某地上升空,它上升后到达的海拔高度hm 与上升时间tmin 的关系记录如下表: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P22图13-1)
(1)观察上表,热气球在升空的过程中平均每分上升多少米?
(2)你能写出表达式上升后到达的海拔高度h 与上升时间t 的关系式吗? (h =30 t +1200)
问题2:图13-2是S 市某日自动测量仪记下的用电负荷曲线。

(引导学生观察图13-2) 看图回答
(1)任意给出这天中的某一时刻X ,能找到这一时刻的负荷ymw (兆瓦)是多少吗? (2)这一天的用电高峰、用电低谷时负荷各是多少?它们是在什么时刻达到的? (3)S 市规定电费实行分时计价:正常用电时段(6:00-22:00)的电价为0.61元/(kw ·h ),低谷用电时刻段(22:00-次日6:00)的电价为0.30元/(kw ·h ),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问题3: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由于惯性的作用刹车后的仍将滑行一段距离才能停住,刹车距离是分析事故原因的一个重要因素。

某型号的汽车在平整路面上的刹车距离Sm 与车速vkm/h
之间有下列经验公式:
2562
v s
当刹车时速V 分别是40、80、120 km/h 时,相应的滑行距离S 分别是多少?
问题4:为加强公民的节水意识,某城市制定以下用水收费标准:每户每月用水不超过7 m3时,每立方米收费1元,并加收0.2元的污水处理费;超过7 m3的部分每立方米收费1.5元,并加收0.4元的污水处理费,如果设某户每月用水量为X m3,应缴水费y 元。

问题1中,热气球的上升速度在上升速度过程中的始终保持不变(取值一直为50 m / min ),
这个量叫做常量,而热热气球的上升时间t和上升的高度h都是变化的,叫做变量
h是随着t的变化而变化的
任给变量的t的一个值,就可以相应地得到变量h的一个确定的值,t是自变量,h是因变量
[交流]:在问题2-4中,哪些量是常量?哪些量是自变量?哪些变量是因变量?与同伴交流。

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的,那么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从上面讨论可以看出,表示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主要有下列三种方法
1、列表法
通过列出自变量的值,与对应函数值的表格来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列表法
例如:问题1
2、解析法
用数学式子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解析法
例如:问题3
三、例题评析
例1、一个游泳池内有水300 m3,现打开排水管以每时25 m3排出量排水。

(1)写出游泳池内剩余水量Q m3与排水时间th间的函数关系式;
(2)写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
(3)开始排水后的第5h末,游泳池中还有多少水?
(4)当游泳池中还剩150 m3已经排水多少时?
解:(1)排水后的剩水量Q m3是排水量时间h的函数,有Q=-25 t +300t
(2)由于池中共有300 m3每时排25 m3全部排完只需300÷25=12(h),故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是0≤t≤12
(3)当t=5,代入上式得Q=-5×25+300=175(m3),即第5h末池中还有水175 m3
(4)当Q=150时,由150=-25 t +300,得t =6,即节6 h末池中有水150m3
四、学生练习
课本P25,第1、2、3
五、小结
掌握函数的概念,能根据问题背景,确定函数关系式,会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六、布置作业:
1、课本P30,第1、2
2、《基训》
教学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