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合集下载

2.1大气圈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2.1大气圈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1.请学生绘制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标注出主要的气压带和风带,并简要说明其形成原因。
2.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观察并记录身边的气象现象,分析其与大气运动的关系,撰写一篇观察报告。
3.设计一道与大气运动相关的思考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并在课堂上分享解题过程。
4.阅读一篇关于气候变化对全球大气环流影响的科普文章,总结文章要点,并结合课堂所学知识进行简要分析。
5.分组讨论,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探究:
a.大气运动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b.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规划和生态环境有何启示?
c.如何从大气运动的角度解释某些地区的气候特点?
6.完成课后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并对错题进行订正和总结。
7.鼓励学生关注国内外气象新闻,了解大气运动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并结合课堂所学知识,撰写一篇时事评论。
2.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3.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并进行总结。
(四)课堂练习
1.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如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让学生当堂完成。
2.鼓励学生相互讨论、解答疑问,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3.对学生练习情况进行点评,强调易错点,总结解题技巧。
2.1大气圈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圈的组成、结构及其与地球其他圈层的关系。
2.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包括热力环流、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等。
3.学会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气象现象,如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等。
4.能够通过地图、图表等资料,分析全球大气环流的基本格局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5.设计实验活动,如制作热力环流模型,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运动的过程,增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1.1大气圈与大气运动教学设计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2.1.1大气圈与大气运动教学设计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大气运动的形成机制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这是本章节的核心内容,涉及物理、数学等多个学科知识,对学生综合运用能力要求较高。
2.大气圈的垂直结构及各层特征,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4.能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分析大气运动与气候的关系,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观察气候现象、分析气候成因,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地图、图表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提高地理信息的解读和应用能力。
4.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树立科学精神。
2.通过学习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
3.培养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关注全球环境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绘制一幅大气圈垂直结构示意图,标注各层大气的特点及对气候的影响。
2.分析我国某地区的气候类型,探讨大气运动对其气候特征的影响,并撰写分析报告。
3.设计一个关于大气运动的实验,如模拟风的形成、气压变化等,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背后的原理。

2.1.1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第1课时)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一

2.1.1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第1课时)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一

高 层 大 气
温度 ℃
大气圈的分层
高度km
120 100 80 60 40 20
0 -100 -50 0 50 100
高度范围 主要特 特点成因 与人类关



层 大 气
从平流层顶 到3000千米
距地面远, 电离层有
大气密度 受到的引 大量离子
非常小
力小 和自由电
子,能反
射无线电
短波。
温度 ℃
大气垂直分层 高度
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会 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 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造成不利影响。
2 大气圈的分层
学习活动一: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大气的物质组成、各层的特 点,并掌握各层与人类的关系。
任务一:自主学习
3.阅读教材第27页第四段,标出大气层的分层依据及垂直分层;
4.阅读教材第27页第五段,结合2-1-2标出对流层的高度范围、 主要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大气上部热,下部冷,不易形成对流,主要以水平运动为主,大气平 稳,且该层无云雨现象,天气晴朗,能见度好。
(3)飞机起飞和降落时能不能拨打电话?为什么?
不能。在飞机上拨打电话会干扰飞机的通信、导航、操作系统,会干 扰飞机与地面的无线信号联系。
高山反应
高山反应形成的原因是由于高度愈高,空气愈稀薄,气压就愈 低,因此人体所需要的氧气压力也随之降低。因此在刚进入山区时, 会因为高度突然增高,人体来不及适应,而产生体内氧气供应不足 的情形,高度愈高,过渡时间愈短,产生的反应就愈剧烈。
5.阅读教材第27页第六、七段-第28页第一段,结合2-1-2标出 平流层的高度范围、主要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6.阅读教材第28页第二、三段,结合2-1-2标出高层大气的高 度范围、主要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2.1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优秀教学案例鲁教版必修一高一上学期

2.1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优秀教学案例鲁教版必修一高一上学期
2.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大气运动与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团队协作的能力。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地理信息系统(GIS)、网络资源等,拓展学生的学习途径,提高信息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大气运动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自我调控能力。
3.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小组合作、实验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地球仪或多媒体展示地球大气层的结构,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大气层是如何保护地球生命的?大气运动是如何产生的?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
2.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大气环境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形成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养成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4.通过对大气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全球观念和国际视野。
2.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知识,如气压、风等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创设问题情境,如“为什么有的地方冬暖夏凉,有的地方冬冷夏热?”引发学生对大气运动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大气圈的基本概念,介绍大气层的结构及其特点,解释大气运动的原因。
2.运用动画、图表等教学资源,详细讲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如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等,以及大气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2.布置小组作业,让学生合作调查大气污染对当地天气、气候的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实践能力。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课件鲁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课件鲁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大地
地面吸收太阳短 波辐射后增温
太阳辐射
大地暖大气
大气吸收地面长 波辐射后增温
地面辐射
大气还大地

大气增温后形成
气 的
向地面辐射热量 保

大气逆辐射
作 用
核心要点
1.大气削弱作用的三种表现形式:吸收、反射、散射。 2.大气受热过程:①太阳暖大地,地面增温;②大地暖大气,大气 增温;③大气还大地。 3.大气的两大作用: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②大气对地面 的保温作用。
[微思考]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请问“高处不胜寒” 是如何形成的? 提示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越往高处接受到的地面辐射就越 少,气温较低。
· 情境探究
[情境] 坚持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强对雾霾形成的机理研究,提高应对的科 学性、精准性,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
[探究]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分析浓雾天气能见度虽然不是很好,但是交通信 号灯却较醒目的原因。 提示 浓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和散射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 降低能见度。红、绿色光的穿透力较强,不容易被散射,即使在能见度较低的 情况下(如大雾天)也较容易被看见。
天空的颜色
仰望天空,你所看到的颜色就是太阳光被大气中的气体分子散射后形成 的颜色。
当太阳辐射的可见光通过空气时,波长较长的红色光透射力最大(其次 是橙、黄色光),它能透过大气中的微粒射向地面;而波长较短的蓝、紫、 靛等色光,很容易被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粒散射开,使天空呈现蓝色。
日出或日落时分,太阳高度角小,太阳光要穿过一层比正午时更厚的大 气层,大部分蓝色光线已经被散射掉了,剩下主要包括红色和橙色的可见 光。所以天空看起来是橙红色,绚丽多彩。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课件鲁教版(2019)地理必修一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课件鲁教版(2019)地理必修一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
2.受热过程
(1)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到达 地面,被地面吸收,使地面增温。
地面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
2.受热过程
注: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大气中的一些 成分及现象对太阳辐射具有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 原子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 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2.受热过程
(3)大气还大地:地大气在增温的同时向 外放出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 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臭氧吸收紫外线 水汽、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大气散射
大气反射
地面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
3.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的原因:
低层大气的直接热量来源: 地面长波辐射
臭氧吸收紫外线 水汽、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大气散射
大气反射
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晴天时, 太阳光中的蓝、紫光易被散射。
地面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
2.受热过程
(2)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后以地面长波 辐射的形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 使大气增温
臭氧吸收紫外线 水汽、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大气散射
大气反射
地面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
第 二 单 元
从 地 球
第 一 节




看 地
圈 与







一、大气圈的组成
我们乘飞机出行,有时在机场还是细雨 蒙蒙,起飞后不久却是晴空万里、阳光 普照。你知道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吗?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与大气运动》PPT课件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与大气运动》PPT课件

短波,对无线电通信
高空
有重要作用

知识拓展:逆温
同步练习册P26,逆温及其影响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
紫蓝青绿黄橙红
物理知识补充
1.任何地物都在不停地辐射、吸收、反射电磁波
2.辐射:由实验得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 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波段 大气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能量主要集中在红外波段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
而降低(每升高100 地面是对流层大 人类生活在对流
米,气温大约降低 气的直接热源
层底部,与人类
对 低纬:17~18千米 0.6℃)
关系最密切 该层上部冷,下

中纬:10~12千米
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部热
层 高纬:8~9千米
几乎全部的水汽、
人类生活在对流
固体杂质集中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层底部,与人类
律?
17~18km
10~12km
10~12km
7~8km
7~8km
90°
45°

45°
90°
思考:影响对流层近地面气温高低的因素有哪些?
(1)太阳辐射状况:主要分析纬度位置、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低纬度气温高, 受其影响,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2)大气自身条件:主要分析天气状况、大气透明度等。晴天,空气稀薄,白天气温 高,夜晚气温低,日较差大。此外,大气环流通过对热量的输送和对降水的影响, 也会导致气温的变化。 (3)下垫面:海洋比热容大,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小,较同纬度陆地白天、夏季气温 低;暖流增温,寒流降温;地势高低、山脉走向和坡向等对气温都有影响;不同地 表的反射率差别很大,如冰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极高,导致地表气温低。 (4)人类活动:通过改变下垫面条件,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和排放温室气体、废热 等影响气温。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节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评课稿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节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评课稿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节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评课稿一、教材内容概述《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必修教材之一,本文将评述教材中的第一节内容——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大气圈的构成、大气层的特点以及大气运动的原因和表现等。

在这一节的教学中,教材采用了直观的图片和统计数据,通过分析大气圈中各层的成分及其特点,让学生了解到大气层的分层结构和其与生物圈、水圈等地球层的相互关系。

同时,通过讲解大气圈和大气运动之间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内容评析1. 教材内容科学性教材中的内容是基于科学研究和实证的事实,准确地介绍了大气圈的构成和大气层的特点。

教材引用了相关的调查数据和科学实验,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提高对大气圈的理解和认识。

此外,教材还突出了大气运动的规律和原因,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大气运动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2. 教材内容连贯性和逻辑性教材从大气圈构成和大气层的特点开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对大气圈的理解。

通过引入世界各地的气候数据和实例,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大气运动的原因和表现。

教材还通过图表的运用,使得学生能够在直观的视觉效果下,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程内容。

3. 教材内容针对性和实用性教材内容着重介绍了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的相关知识,为学生提供了对大气层结构和运动规律的清晰认识。

教材还引导学生分析大气运动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对提高学生对气象现象的理解和预测能力非常有帮助。

此外,教材中的案例和练习题也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评析1. 教学方法教师采用讲解、示范、互动等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通过直观的示意图和实例,生动形象地介绍大气圈和大气运动的概念和过程。

同时,教师还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投影仪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2. 学习评价方法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包括课堂练习、小组合作学习、实验报告等多种形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主动性。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一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一
相对来说,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 太阳辐射能量集中在可见光;地面辐射能量集中在红外线
I
案例:大气的削弱与保温作用
黑色尼龙网吸收热量,削 弱太阳辐射,减少植物水 分蒸腾。
从感觉来说,是晴朗的夜晚温暖一 些,还是多云的夜晚温暖一些?你 是否思考过原因?
为什么晴天日较差大?
晴天时: ①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少,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 ②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 弱,气温比多云低。
焚风有时也能给人们带来益处。 北美的落基山,冬季积雪深厚,春天焚风一吹,不要多久,积雪会全部融化,大地长满了茂盛的青 草,为家畜提供了草场,因而当地人把它称为“吃雪者”。 程度较轻的焚风,能增高当地热量,可以提早玉米和果树的成熟期,所以原苏联高加索和塔什干绿 洲的居民,干脆把它叫做“玉蜀黍风”。
2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成分
吸收 臭氧
反射
水汽、二氧 化碳
云层、尘埃
散射
空气分子、 微小尘埃
波长范围 作用特点
现象
紫外线
红外线
所有波长 都被反射
吸收强烈,有选 臭氧空洞
择性,大部分可
见光可穿透
无选择性,反 射光呈白色
人类活动排放 CO2,全球变暖
多云的白天,气 温不高
波长越短, 向四面八方散射,雨后或者晴朗的
越易散射 有选择性
固体杂质增多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增 多
原因 燃烧化石燃料 滥砍滥伐森林
排放氟氯碳化合 物
工业生产,交通 工具排放大量废 弃物 燃烧含硫较多的 煤炭;石油、汽 车尾气排放
影响 全球变暖
射向地面的紫外线增多, 导致皮肤癌,白内障,免 疫系统缺陷,发育停滞, 农作物减产,杀死鱼类和 海洋生物 雾霾等大气污染现象

2.1.2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第2课时)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一

2.1.2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第2课时)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一

地面吸收 “太阳暖大地”
吸收 散射
解释地面是低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的原因?
大气反射 逸出
地面的根本热源
(太阳辐射),低层大
地面吸收Biblioteka 气的直接热源 (地面辐大射气)吸。收 (CO2、水汽)
“大地暖大气”
大气反射
描述大气对地面保温的过程?
逸出
大气吸收
逸出
吸收 散射
地面吸收
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
热源
直接 地面辐射
热源
大气逆辐射 大气 大气辐射 宇宙太空
保温作用
课堂达标检测
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
白天多云,则云层的反射 作用强,使到达地面的太 阳辐射少,地面气温不会 太高。
多云的晚上气温不会太低?
多云的夜晚,大气水汽含量高, 因此吸收地面辐射多,大气逆辐 射增强,保温效果好,气温不会 太低。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堂小结
吸收作用
反射作用
削弱作用
散射作用
直接
太阳辐射
地面
学习活动一: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分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 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任务一:自主学习 1.阅读教材29页第一段,圈出地球表层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中的紫外线和红外线主要被大气中的哪些成分吸收;标出大气和地面 吸收的太阳辐射量。 2.阅读教材29页第二段,标出物体的温度和辐射波长的关系,圈出地 面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哪个波段,地面的长波辐射绝大部分被大气 中的哪些成分吸收;标出低层大气主要的热量来源。 3.阅读教材30页第二段,标出大气逆辐射的概念。
云层越厚,云量越多, 反射越强。(无选择性)
思考:为什么白天 阴天比晴天气温低?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1.1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课件----(共34张PPT)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1.1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课件----(共34张PPT)

干洁空气成分的体积分数( 25千米以下)
二氧化碳
臭氧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圈的组成
氮是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蛋白质的结构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圈的组成
氧气:氧气是人类和其他生物 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生物 的呼吸作用需要氧气。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绿色植 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调节 地表温度的重要气体。
的蓝色光;大颗粒尘埃,雾,小水滴等会散射所有 波长的太阳辐射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地面对大气的增温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少部分射向宇宙空间
射向宇宙空间
被水汽,二氧化碳气体吸 收(75%--95%)
能量被大气吸收,大气增温

大气上界


大气逆辐射辐射是长波辐射

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 是低层大气的主要热量来源
知识小结
分层
高度范围
主要特点
特点成因
与人类的关系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
而降低(每升高100 地面是对流层大
米,气温大约降低 气的直接热源 人类生活在对
对 低纬:17~18千米 0.6℃)
流层底部,与
该层上部冷,下

中纬:10~12千米
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部热
人类关系最密
层 高纬:8~9千米
几乎全部的水汽、切
氮气 臭氧
78%的氮气
水汽
固体杂质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圈的分层
高层大气 臭氧层
平流层
对流层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⑴对流层主要特点
大气圈的分层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下热上 气温变化 冷);海拔上升1000米,气温

2.1大气圈和大气运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2.1大气圈和大气运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1.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大气圈和大气运动的相关知识。
2.强化对大气层划分、大气运动原理的讲解,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理论认知。
3.加强对学生地理图表分析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对大气现象的关注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关注生活中的大气现象。
4.总结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地理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绘制一幅大气层划分和大气运动原理的思维导图,要求清晰、准确、具有逻辑性,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3.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讲解地球表面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压分布和风带形成原因,以及它们对气候的影响。
4.地理图表分析: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和理解地理图表,分析大气运动和气压带、风带的变化。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新知后,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以下讨论:
1.分析大气层划分的意义和作用,讨论各层大气对地球生物圈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地球科学已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了基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大气圈和大气运动的学习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但可能存在以下问题:对大气层的划分及其特点认识不够深入,对大气运动原理的理解存在困难,以及对地理图表的分析能力有待提高。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大气现象的观察和思考相对较少,对环保问题的关注程度不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2.1大气圈和大气运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一、教学目标

2.1.2大气运动(热力环流)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一

2.1.2大气运动(热力环流)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一
B
冷却
D
C
受热
1.热力环流 地面冷热不均
高空
800hpa
900hpa
1000hpa
地面
F
A
受热
E
B
冷却
D
C
受热
1.热力环流 地面冷热不均
高高低低原则,高压凸向高处,低压凸向低处
高空
800hpa
F
E
900hpa
1000hpa
地面
A
受热
B
冷却
D
C
受热
1.热力环流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热力环流的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一种最简 单的形成
城市风 低压
高压
高压 郊区
低压 市区
低压
①城市中心区建筑密集,地 面多硬化,吸收太阳辐射多 向大气传送的热量也多 ②此外,城市中心区人口密 集,产业发达,汽车数量多, 人们生活、生产向大气释放 的废热较多
高压
郊区
2.热力环流的应用
城市风
应用:一绿化带布局于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 厂布局于气流下沉距离之外。
A
C
1.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基础知识
②高压、低压:在同一高度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大的为高压,气压值小为低压; ③水平方向:大气由高压流向低压;
高空
高压 C
低压 B
1000m
地面
D
A
1.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基础知识
④等压面与等压线:压力值相等的面称为等压面,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相等的
点连成的线为等压线。
考点一 热力环流原理及应用
知识点2 常见热力环流(重点)

大圈圈与大气运动——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课件 2022-2023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一

大圈圈与大气运动——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课件 2022-2023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一

空间上时间上厚度不均: 低纬度地区:17—18千米
纬度 中纬度地区:10—12千米 高纬度地区:8—9千米
季节
夏季较厚 冬季较薄
2、平流层
平流层特点 ①对流层顶部到50-55千米高空 ②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③平流运动为主 ④适合航空飞行。
大3、气高的层垂大直气分层
①气温随海拔升高先降后升
②电离层 高层大气密度很小,在80-500千米
高原反应
课堂小结
组成
大气圈
高层大气
垂直分层 平流层
对流层
依据:温度、空气运动 状态等
堂训训练
1.目前,二氧化碳变动的主要原因有( B)
①植树造林 ②大量燃烧化石燃料
③新能源公交车的逐渐普及 ④森林、草原开垦成农田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下图为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图。据此完成2~3题。
2.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正确的是( A)
A.①
B.②
C.③
D.④
3.影响该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C)
A.地面辐射 B.二氧化碳
C.臭氧气体 D.人类活动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完成4~6题。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A.低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
B.云、雨、雪、雷电等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平流层
C.大气中臭氧的主要作用是减少红外线对生物的伤害
①呈现上升趋势,增加速度加快
②化石燃料燃烧,土地利用的变 化(毁林,减少森林吸收二氧化 碳的量)
③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进而导致海 平面上升;极端气候多发等
大 气 垂 直 分 层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读图思考: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一2.1大气圈与大气运动(共65张ppt)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一2.1大气圈与大气运动(共65张ppt)

空气达过饱和状态 空气中有凝结核(杂质)
3.大气圈的垂直分层
(1)地球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什么? (2)地球大气共分哪几层? (3)各个层分别有什么特点?
3.大气圈的垂直分层
(1)地球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什么?
(2)地球大气共分哪几层?
对流层的厚度随纬度会 发生变化吗?夏季和冬 季一样吗?
高层大气(距离地面55千米之上的高空)
2.大气各成分的作用
大气组成
干 洁
主要 成分
氮 氧
空 气
次要
二氧 化碳
成分 臭氧
水汽
固体杂质
主要作用
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成分 维持生命活动的必须物质 植物光合作用原料、调节地表温度
吸收紫外线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拓展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 充足水汽 • 气温降低 • 凝结核
大气 分层
对 流 层
平 流 层
大气运 动状况
上冷下热, 对流运动强 烈
上热下冷, 水平运动
高层 大气 高度电离
3.大气圈的垂直分层
大气 分层
对 流 层
与人类关系
天气现象都发生 在对流层,与人 类关系最为密切
平 大气平稳,天气晴 流 朗,是航空的理想 层 空域,臭氧层是生
命的保护伞
高层 该层的电离层能反 大气 射无线电波

高度电离 该层的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课堂检测
下图为大气层的垂直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象1多.发BB大.气能层量(B来源)于A此.层风的雨大雷气电辐等射天气现
C.人造卫星多分布于此层D.空气以水平 运动为主
2.冬季A大气层最厚的城市是(
)A.海口 B.南昌C.济南 D.A哈尔滨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优品课件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优品课件

C.丙
D.丁
C.丙无变化
D.丁减弱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优 品课件
课堂练习
请分别写出字母A-K所代表的含义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优 品课件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优 品课件
课堂练习
下列四幅图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A ,最小的是 D 。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优 品课件
大气受热过程
第二章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学习目标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学会分析大气温室效应及其影响。
01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
紫外线 波长小于0.4um
可见光
波长0.4~0.7um
红外光
波长大于0.76um
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波辐射后增温
波辐射后增温
向地面辐射热量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优 品课件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暖大地
地面吸收太阳短 波辐射后增温
太阳辐射
大地暖大气
大气吸收地面长 波辐射后增温
地面辐射
大气还大地 大
气 大气增温后形成 的 向地面辐射热量 保
温 作
大气逆辐射 用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优 品课件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优 品课件
思维活动
大气受热过程在生活中的应用
现象
原因
晴朗天空呈蔚蓝色
晴天时,太阳光中的蓝、紫色光易被散射
阴沉天空呈灰白色 日出前、日落后天空明亮 白天多云时的气温比白天晴天时低 夜晚多云时的气温比夜晚晴天时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受热过程
第二章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学习目标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学会分析大气温室效应及其影响。
01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太阳辐射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
紫外线 波长小于0.4um
地面 吸收
地面 辐射
大气 吸收
大气逆 辐射
大气的削弱作用
吸收 散射 反射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暖大地 大地暖大气 大气还大地
地面吸收太阳短 大气吸收地面长 大气增温后形成
波辐射后增温
波辐射后增温
向地面辐射热量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可见光
波长0.4~0.7um
红外光
波长大于0.76um
其中最主要的为可见光部分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太阳辐射能量最集中的部分是可见光区,
因此说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
太阳辐射能随波长分布示意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 辐射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暖大地
地面吸收太阳短 波辐射后增温
太阳辐射
大地暖大气
大气吸收地面长 波辐射后增温
地面辐射
大气还大地 大
气 大气增温后形成 的 向地面辐射热量 保
温 作
大气逆辐射 用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思维活动
大气版高中地理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深秋烧秸秆防霜冻
果园铺鹅卵石
探究 活动
为什么说“高处不胜寒”?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 热源,“高处”离地面较远,接收到 的地面辐射较少,气温较低。
课堂练习
燃煤污染对雾霾天气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为了改善空气质量,2017年北京 煤改电新增18.9万户。下图为“大气的保温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
A.甲
B.乙
2.北京煤改电后,将导致
A.甲减弱 B.乙增强
C.丙
D.丁
C.丙无变化
D.丁减弱
课堂练习
请分别写出字母A-K所代表的含义
课堂练习
下列四幅图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A ,最小的是 D 。
A
B
C
D
干洁空气 水汽
固体杂质 高层大气 平流层 对流层
知识 小结
组成 成分
现象
原因
晴朗天空呈蔚蓝色
晴天时,太阳光中的蓝、紫色光易被散射
阴沉天空呈灰白色 日出前、日落后天空明亮 白天多云时的气温比白天晴天时低 夜晚多云时的气温比夜晚晴天时高
秋冬季节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青藏高原光照强但气温低
阴天时,云层厚,大部分太阳光被反射 大气的散射作用改变了太阳光的方向 多云时,云层反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 夜晚多云时,大气逆辐射强,地面散失热量少 晴朗夜晚,大气逆辐射弱,热量散失多,地面气温 低,易出现霜冻、大雾等现象 高原上空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小,保温作用也小
大气的受 热过程

气 运用大气 圈 的受热原
垂直
理解释实
分层
际问题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利用烟雾防霜冻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烟雾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保温作用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保温作用的应用
2、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提高生产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