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战役结束之后德国是怎么制定黄色计划的
黄色方案是在什么背景下制定的?最终的目的是什么
黄色方案是在什么背景下制定的?最终的目的是什么本文导读:唯一的积极消息来自希特勒本人。
由于他一直对鲁尔工业区的安全抱有一种神经质式的关心,因此对“黄色计划”中位于中路的A集团军群没有配备快速集群多少感到担心。
11月12日,他下令将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下辖2个装甲师、1个摩托化师和部分武装党卫军)调拨给A集团军群,以便在战役开始后迅速从色当附近突破马斯河防线。
站在整体角度,这意味着希特勒开始注意到中路战线的价值,从而为最终推翻“黄色计划”第一、第二稿埋下了伏笔;但对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来说,将装甲部队过于随意地分散在漫长的战线上可以说有害无益。
因此,从11月30日到1940年1月12日,A 集团军群司令龙德施泰特和曼施坦因本人继续向措森的陆军总司令部发出4份备忘录,阐述“镰刀切割”的价值,但自始至终没有收获积极回应。
曼施坦因与希特勒的不谋而合从对纳粹的反感程度看,哈尔德、布劳希奇与曼施坦因和他的同僚们其实并无本质差别。
在“镰刀切割”计划的制订阶段发挥过重要作用的特雷斯科夫少校,后来成为军内反纳粹抵抗运动的著名领导人。
但在1939年冬天,双方关心的决定性问题截然不同:哈尔德和布劳希奇要的是秩序,要的是军事问题的决策像上次大战时一样完全掌握在陆军领导层手中,并由资深将领们基于经验和威望行使集体决定权。
任何破坏这种秩序的企图,不论其是出自希特勒的异想天开还是曼施坦因的苦心孤诣,都应当被制止。
而曼施坦因、古德里安和特雷斯科夫展现的是一种更狭隘、但也更纯粹的战略眼光:他们希望将刚刚现出雏形的装甲兵作战和德国军事传统中对歼灭战(坎尼模式)的偏好结合起来,形成全新的“闪击战”(Blitzkrieg)模式,颠覆哈尔德之类的炮兵权威对战争计划制订的垄断权。
而这种急于建功立业的叛逆心理,与希特勒恰好不谋而合。
“闪击战”(Blitzkrieg)模式和曼施坦因一样,希特勒也是德国传统军事路线的颠覆者。
自从“布洛姆贝格—弗里奇事件”以来,他已经习惯于通过毫无预兆的直接介入更改国防军高层的决定,并通过设立新机构和组建相互竞争的平行班子来破坏陆军总司令部的抱团企图。
二战时期的重大军事行动的代号
二战时期的重大军事行动的代号:但泽计划——1939年1月德国制定的进攻西方的作战计划。
白色方案——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的行动。
威塞演习——1940年德国征服丹麦和挪威的行动。
海狮计划——1940年德国在英国实施登陆的计划。
发电机行动——1940年5-6月英军从敦刻尔克的撤退行动。
雕日行动——1940年8月13日,德国开始对英国实施大规模空袭行动。
巴巴罗莎计划——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的计划。
黄色行动——1940年5月德国在西线发动的进攻。
秋季旅行——1940年秋德国为实施“海狮”行动而制定的佯攻计划。
朱诺行动——1941年6月德国舰队攻击挪威的行动。
精灵行动——1941年4月英军撤离希腊的行动。
丘必特计划——盟军在挪威北部的作战计划。
玛丽塔行动——1941年4月德军进攻希腊和南斯拉夫的行动。
惩罚行动——1941年4月德国轰炸贝尔格莱德的行动。
莱茵河演习——1941年5月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和“欧根亲王”号重型巡洋舰在大西洋的作战行动。
向日葵行动——1941年2月德国的北非派遣军队的行动。
十字军战士——1941年11月盟军在西部沙漠的作战计划。
阿伊达行动——1942年6月德军进攻埃及的行动。
蓝色行动——1942年6月28日德军在东线发动的夏季攻势。
奖金计划(铁甲舰计划)——1942年盟军进攻马达加斯加的作战计划。
克劳塞维茨行动——1942年德军夏季攻势第二阶段作战行动。
马歇尔计划——美国防部长史汀生和总参谋长马歇尔1942年3月制定的在法国北部登陆作战计划。
汽锤计划——1942年德军夏季攻势第三阶段作战计划。
霹雳行动——德军第6集团军1942年12月从斯大林格勒突围行动。
北极光计划——1942年德军进攻列宁格勒计划。
击鼓行动——1942年1月德国潜艇首次在美国东海岸的行动。
非洲旅行——1942年8月德国拟制的对丹麦进行海陆作战计划。
锻锤计划——1942年4月同盟国为应付苏联战败而准备的应急措施。
二战德国对法国的作战计划——黄色计划docx
二战德国对法国的作战计划——黄色计划黄色计划二战时,德军成功地突袭波兰后准备进攻法国,并制订了严密的作战计划———“黄色”计划。
然而情报泄密,但就是这份泄密的绝密情报成为德国牵着英法鼻子走的“辔绳”,因为德国就势成功地设置了一次情报战骗局。
西欧的战败,把残余英法联军推向了死亡之角——敦刻尔克。
简介二战时,德军成功地突袭波兰后准备进攻法国,并制订了严密的作战计划———“黄色”计划。
就在法国及其盟国的情报人员千方百计窥取德国作战计划而苦无结果时,1939年12月底,在一次意外事故中英法当局获得了一份德军第二航空队司令官弗尔米发给各兵团指挥官和司令“黄色闪电”路线图部的第五号训令。
训令中说明了“黄色”计划第一方案的作战企图,其中包括德军通过比利时向法国及其盟军实施主要突击的方向,对英法盟军来说,真是喜从天降。
然而,就是这份绝密情报成为德国牵着英法鼻子走的“辔绳”,因为德国就势成功地设置了一次情报战骗局。
“黄色”计划(第一方案)落到英法联军手中后,德军总参谋部认为再实施这一计划已不可能取得“闪击”的效果,必须改变西线初期战役的企图。
原“黄色”计划在战线右翼通过比利时中部,尔后转向西南,直指巴黎方向实施主要突击,后来决定改为由阿登地区经卢森堡向色当,继而向西北,然后转向加莱地区实施纵深分割突击,割裂英法联军的北方集团,并把他们逼到海边。
“黄色”计划修改后,隐蔽真正的主要突击方向对德军来说意义重大,成为德军关键性的战略任务,它关系到整个战局的成败。
为此,德军开始实施一系列的反情报措施,使英法联军确信他们所获得的“黄色”计划没有改变,主要突击方向仍是经比利时中部地区。
德军采取的第一项迷惑措施是,在原计划通过比利时、荷兰实施进攻的“B”集团军群内建立强大的军队集团,并集中在原计划的主要突击方向上,而新选定的主攻战略集团“A”集团军群则隐蔽在远离国境线150公里至200公里的位置。
同时,德军战略展开的指令是按“黄色”计划第一方案的精神拟制的,但下达指令时指出,可以不执行指令中的一些措施,除非有最高统帅部的命令。
古德里安
• • • • • • 二战期间,德国陆 军一级上将,杰出 的军事家、军事理 论家、统帅,装甲 战的倡导者,也是 “闪电战”“坦克战”的提出者,被誉为 “德国装甲兵之父”。
出身
• 古德里安1888年6月17日生于东普鲁士的一 个军人家庭,父亲是一位陆军军官[1]。古 德里安13岁进入军官学校,1907年毕业后, 被分配到一个轻步兵营任见习官[1]。一战 期间,他在骑兵部队担任指挥官和参谋[1]。
主要贡献
一、德国组建了装甲部队 • 1934年7月,德国组建了装甲部队,希特勒 派古德里安为装甲兵总监 二、发展德国装甲兵 他设计的作战形式就是坦克集群的高速进攻。
三、19军军长 1939年,古德里安任第19装甲军军长。 这个军包括三个国防军最老牌的装甲师, 在闪击波兰的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古德里安又转战西线 波兰投降后,古德里安又转战西线。 古德里安和他的坦克兵拖着德国陆军前进, 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空前的胜利。
名言
• 1.我没有时间俘虏你们!你们要放下武器, 离开道路,免得挡道![4] • 2.坦克的发动机和主炮一样,都是武器(大 纵深突破) • 3.愤怒让人感觉口渴 • 4.装甲兵在进攻时应永不停顿! • 5.坦克的防御也是进攻性的! • 6.有些时候,我跟我的上级打架比跟法国人 打仗还艰难。
简评
• • • • • • 古德里安被西方军界 誉为“德国坦克装甲 兵之父"、"闪击英雄“ 。他在军事上取得了 辉煌的成就,创造了 震惊世界的战绩。
五、黄色方案 1940年2月,德国陆军总司令颁发关于 进攻西线——“黄色方案”修正案的训令。 这次战役的目标是占领荷兰、比利时和法 国,迫使英国缔结有利于德国的和约。 “黄色方案”是曼斯泰因拟制的。但是, 古德里安在计划和执行该方案中都起了一 定作用。
二战主要的行动计划
01、“白色方案”(闪击波兰)时间:1939年9月1日(实施)—10月6日指挥官:德军最高统帅部目的:进攻波兰结果:波兰政府抵抗35天后宣布投降,二战爆发02、“威瑟堡行动”时间:1940年4月9日—6月8日指挥官:德国第21军团司令尼古拉斯·冯·法尔肯霍特大将目的:进攻丹麦、挪威结果:4小时攻克丹麦,挪威抵抗两个月后哈康十世国王逃亡英国03、“黄色方案”时间:1940年5月10日(进攻卢森堡)—6月30日(法国投降)指挥官:德国A集团军群总司令鲁道夫·冯·伦德施泰特大将德国B集团军群总司令费多尔·冯·博克大将德国C集团军群总司令威廉·冯·勒布大将目的:灭亡法国结果:德军连克卢森堡、荷兰、比利时,绕过马其诺防线,1个月攻陷法国04、“发电机计划”(敦刻尔克撤退)时间:1940年5月26日—6月4日指挥官:英国海军多佛尔港务司令伯特伦·拉姆齐中将目的:将退守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撤往英国结果:34万英法联军成功撤退,4万法军被俘05、“海狮计划”时间:1940年7月—9月17日指挥官:德国空军总司令赫尔曼·戈林元帅目的:通过大规模空袭摧毁英国人抵抗意志,进而迫使其投降结果:前期空袭作战失利,计划破产,宣布计划无限期延迟06、“水星行动”时间:1941年5月20日—6月1日指挥官:德国第12集团军司令威廉·李斯特元帅目的:占领克里特岛,控制了爱琴海和地中海航道结果:以空降兵部队损失惨重为代价,攻下克里特岛,重创英国地中海舰队07、“巴巴罗萨计划”(原名“奥托计划”)时间:1940年8月(制定)—1941年6月(实施)—1942年1月(失败)指挥官:德军最高统帅部目的:快速攻克苏联北至阿尔汉格尔斯克,南至阿斯特拉罕的苏联西部领土结果:1942年2月,莫斯科战役德军失利,计划宣告失败08、“战斧行动”时间:1941年6月15日—6月17日指挥官:英国中东军总司令阿奇博尔德·韦维尔上将目的:利用新运抵的大量补给,彻底击溃隆美尔麾下德军结果:英军不敌隆美尔的机动防御战术,战斗失利09、“台风行动”(莫斯科会战)时间:1941年9月30日—1942年1月7日指挥官:德国陆军B集团军群司令费多尔·博克元帅目的:包围并歼灭莫斯科正面的苏军部队,进而攻占莫斯科结果:进攻受阻,最终失利,“闪电战”宣告失败10、“米号作战”(中途岛战役)时间:1942年6月4日—6月7日指挥官: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大将目的:占领中途岛,歼灭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残余力量结果:太平洋战场转折点,日本联合舰队遭重创,“赤城”、“加贺”、“苍龙”、“飞龙”四艘主力航母被击沉,日本海军再无翻身之日11、“瞭望台行动”(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时间:1942年8月7日—1943年2月9日指挥官:美国海军南太平洋地区司令罗伯特·李·戈姆利中将(前期)美国海军第三舰队司令小威廉·哈尔西中将(替换戈姆利中将)目的:占领并坚守瓜达尔卡纳尔岛,以保护美国—澳大利亚运输航线结果:日军无力夺回,被迫撤军。
黄色方案——精选推荐
黄色方案求助编辑路线1939年9月,纳粹德国占领波兰之后,就对西欧虎视眈眈,并开始策划进攻西欧诸国的作战计划。
10月9日,希特勒下达了进攻西欧的第六号指令,德国陆军总司令部随即开始制定代号为“黄色方案”的进攻计划,该计划实际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史里芬计划”的翻版,即经比利时中部以法国巴黎为主要突击方向。
目录伤亡人数展开编辑本段设计与变动但是A集团军参谋长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却讨厌这个方案,认为不过是老调重弹。
希特勒本人也不喜欢这个计划。
曼施坦因提出了他的的战略构想:德军进攻的主要矛头应放在中央,而不是在右翼。
以强大的装甲部队,对具有战略决定性的突破口---阿登森林地带,实施主要突击。
这是攻其不备、出奇制胜攻入法国的一条捷径,可切断南北盟军之间的联系,分割合围英法联军,迅速灭亡法国。
但是德国陆军总司令瓦尔特·冯·布劳希奇拒绝将曼施坦因的计划转呈希特勒。
1940年1月10日,德军总参谋部一名携带着该计划的军官因座机迷航而在比利时境内迫降,由于无法把这一重要文件全部烧毁,致使一部分落入英、法手中。
于是曼施坦因再次向陆军总部提出他的观念,这使勃劳希契非常厌恶,把他调任第38步兵军军长。
但曼施坦因乘希特勒接见各新任军长之机,将他的见解直接向希特勒作了陈述。
第二天,希特勒便召见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和总参谋长哈尔德,命令他们以曼施坦因的建议为基础,立即制定出一个新的作战计划来。
虽然布劳希奇和哈尔德强烈反对曼施坦因的建议,认为其所谓的秘密通过,实在是一种疯狂的假设,它将使德国装甲部队的精华面临法军侧翼攻击,并可能导致全军覆没。
但在希特勒的压力下,两位陆军首脑屈服了。
1940年2月24日,德军最高统帅部正式采纳了曼斯泰因的建议,经过修改后的作战计划规定,德军主力将翻越阿登山区,攻击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北部,然后再从西、北两方向进攻巴黎。
在法国精心构筑的马奇诺防线正面德军,则组织佯攻,牵制当面之敌,等到主力攻占巴黎,并推进至该防线侧后时,再发起进攻,与主力前后夹击,聚歼当面法军。
World War II
雅尔塔会议
德国投降
1945年5月7日早晨,整个欧洲获得了解放。凌晨 2点41分,德国按盟国的要求,在一个仪式上宣布 投降。除了捷克斯洛伐克战场之外,所有战场都 安静了下来。
波斯坦会议
对同公中由对 日意告国美日 宣。发没国最 战苏表有起后 后联前参草通 加于征加,牒 入 得会英式 该月了议国公 公日它,同告 告 的但意。 。 。 8 8
纳粹德国的崛起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集团被协约国集团击 败。1918年11月,战争结束后,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 二世退位,1919年6月28日,德国签署《凡尔赛条约》。 1919年7月31日,国民议会在德国南部小城魏玛通过了 魏玛宪法,宣告魏玛共和国成立。由于法国曾在1870年 的普法战争中受到普鲁士的重创,一战结束后,法国希 望能够对德国在经济上进行报复,并最终削弱这个强大 的邻国。《凡尔赛条约》对德国实行条件极为严厉的经 济与军事制裁,德意志帝国失去了13%的国土和12%的 人口,德国被解除武装,德国的国防军被控制在10万人 以下,不准拥有空军。德国虽然在一战中最后战败,但 德意志帝国的元气并未受到过多的伤害,工业体系依然 保存完整,而且德国本土并未受到战火的波及,《凡尔 赛条约》过多的只考虑战胜国的利益分配,条约的空前 苛刻性和掠夺本质,加上德国国内普遍不承认军事上战 败。使得德国国民对《凡尔赛条约》有极强的抵触和反 感情绪,引发了德国普通民众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
World War II
European Theater Prelude & November 1942-May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 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 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轴心国及保 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为一方, 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 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从 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 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 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 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 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 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 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 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德国陆军元帅——费多尔·冯·博克
德国陆军元帅——费多尔·冯·博克德国陆军元帅——费多尔.冯.博克GENERALFELDMARSCHALLFEDOR VON BOCK(1880-1945)个人档案:军衔:陆军元帅生日:1880年12月3日出生地:诺伊玛克的屈斯特林死亡:1945年5月5日死亡地:荷尔斯泰因,奥尔登堡海军医院父亲:莫里茨.博克(Moritz Bock )母亲:奥尔加.冯.法尔肯海因(Olga von Falkenhayn)费多尔.冯.博克1880年12月3日出生于屈斯特林的一个军人世家,他的祖父和曾祖父都是军人,他的父亲莫里茨.博克由于在普法战争中的英勇表现被封为贵族,最后也官至少将;他的母亲同样出自普鲁士将门——法尔肯海因家族。
(德军在一战时期的总参谋长艾里希.冯.法尔肯海因大将也来自这个家族)同样是将门之后的博克和前面介绍的布伦堡在早年的经历很相似——博克从小就向往成为真正的军人,在军界大干一番,10几岁的时候博克就进入普鲁士皇家军官学校接受初级军事教育,先后在格罗斯利希特菲尔德军校和波茨坦军校学习。
虽然严厉的家教让博克从小养成了严格和一丝不苟的习惯并使他在学校里取得了优良的成绩,但他待人和蔼也让他赢得了同学的欢迎,他们都亲切的称他为“小博克”。
1898年,18岁的博克就以最优异的成绩晋升少尉并被选派到近卫第5团服役。
1905年任近卫第5团一营副官,两年后升任团副官,在近卫部队里的良好表现使他在1910年上调到总参谋部服役,1913年他重新回到近卫军,出任近卫军上尉军需参谋。
在总参谋部服役期间,他严肃固执的性格和出众的军事才能让他在陆军中获得了“屈斯特林的圣火”的绰号。
一战爆发后,他被任命为近卫军助理参谋官,此后,在一战的大部分时间里,博克一直担任着各级参谋官,曾历任近卫军首席作战参谋;第11集团军参谋部参谋;第200步兵师首席作战参谋;近卫军首席作战参谋;皇太子集团军群助理参谋官;皇太子集团军群首席作战参谋。
德国蓝色计划
德国蓝色计划导言德国蓝色计划(German Blue Plan)是德国政府在二战后推出的一项重要计划,旨在重建和振兴战后的德国经济。
该计划以其各项政策和措施,成功地促进了德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
本文将介绍德国蓝色计划的背景、目标和重要举措,并对其影响进行分析。
背景二战结束后,德国经济陷入了空前的困境。
经济基础设施遭到破坏,资源短缺严重,失业率居高不下,社会秩序混乱。
为了从这一窘境中解脱出来,德国政府急需制定一项全面而有效的经济复苏计划。
目标德国蓝色计划制定了一系列目标,旨在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1.经济增长:重建经济基础设施,提高生产力,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
2.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解决物资短缺问题。
3.技术创新:鼓励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升德国产业竞争力。
4.社会稳定:改善社会福利,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重要举措德国蓝色计划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以实现制定的目标。
1.重建基础设施:大量投资重建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为经济复苏打下坚实基础。
2.振兴制造业:通过提供贷款和减税等政策吸引投资,重振德国制造业,提高出口竞争力。
3.推动工人培训:增加对工人的培训和教育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
4.科研投入:增加科研经费,促进科技创新,提高德国产业智能化水平。
5.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全面的养老金、医疗保险和失业救济等福利待遇,增强社会稳定性。
影响德国蓝色计划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果,对德国的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1.经济复苏:通过重建和振兴经济,德国实现了快速的经济增长。
战后20年,德国经济年均增速超过5%,迅速恢复成为欧洲最强大的经济体之一。
2.就业机会增加:德国蓝色计划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成功地减少失业率。
这不仅改善了德国人民的经济状况,还提高了社会稳定性。
3.技术创新:通过鼓励科研投入和技术创新,德国产业迅速升级,提高了德国商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曼施坦因计划中德军是怎么过阿登森林的
曼施坦因计划中德军是怎么过阿登森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在完成了对波兰的完全占领后,经过多方研究最终决定向英国、法国开战。
为此,德国人准备了两套作战计划,但由于出现失误,德国最终实施的是曼施坦因计划,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功。
那么在曼施坦因计划中德军是怎么过的阿登森林的?就让小编来告诉你吧!曼施坦因计划中德军过阿登森林的过程想要知道德军是怎样通过阿登森林的,首先必须弄清什么是曼施坦因计划,在这个计划之中德军究竟有哪些布置?曼施坦因计划是一个出其不意的战略,在该计划中德军将主力攻击部队布置在法国和德国的交界阿登森林山区,这样可以对法国军队发起突然袭击,同时德国的北方部队则负责吸引法国军队的注意,最后与主力部队会合形成合围之势,将法国军队团团围住,如此操作如果计划没有出现意外,德国是一定能够战胜法国的。
从曼施坦因计划的内容就可以看出,德国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德军能否通过阿登森林山区。
德军并不傻,山区地理环境复杂,如果战争装备不够的话,很可能被敌军追着打,所以在实施曼施坦因计划之前德军将领便请教过坦克专家古德里安,确定德国的大规模坦克群是可以通过阿登山口的,于是德军利用强大的坦克部队作为武器保证,最终完美的通过了阿登森林山区,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
曼施坦因计划实施结果曼施坦因计划的提出者是德国的陆军元帅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施坦因,他是一名终身从军的职业军人,是德国国防军中最负盛名的指挥官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曼施坦因的表现可圈可点,被认为是德国陆军中最优秀的将领,他有着极高的战争策划天赋,最为擅长的是组织进攻战。
在曼施坦因计划中,法国压根就猜不到德国的攻击路线,因为德国采用了曼施坦因计划,这个计划的作战思路最主要的特点便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曼施坦因计划的主攻方向是法国的阿登山脉,在作战过程中德国集中全部火力直插大西洋海岸,由此将法国两线联系进行硬性切割。
曼施坦因计划实施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战争之初便消灭了法国的大部分主力,据不完全数据统计,德国消灭的法军人数高达三十个师那么多。
战后德国处置方案
战后德国处置方案二战结束后,纳粹德国被迫接受各种要求和惩罚。
作为赢家国家,美国、英国、苏联、法国等国家决定制定一系列处置方案,以恢复欧洲的和平与稳定。
其中,对于德国的处置方案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多个领域。
以下将对战后德国处置方案进行分析。
政治上的处理战后盟军制定了一系列政治上的措施来处理德国。
其中最突出的是《波茨坦协定》和《德奥协定》。
《波茨坦协定》于1945年8月2日由苏、美、英三国领袖共同签署,这场会议决定了如下政治措施:1.将德国进行分割,德国被四个盟国(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分别占领和管辖。
2.将奥地利分离出来,以便恢复成为一个主权国家。
3.严惩德国战犯,进行战争赔偿和疏散、驱逐和改变国界,强调需要通过国际法律进行裁判。
4.清除纳粹主义和德国的民族主义思想,建立一个自由的社会领域。
5.允许德国重新加入国际组织和制定宪法。
6.破坏德国的军事力量和把命运实在业交给盟国。
《德奥协定》则是对于奥地利的一揽子安排,其中包括了以下条款:1.禁止奥地利与德国合并。
2.由盟国管理区担任奥地利的占领和治理,维持奥地利的独立。
3.恢复独立的奥地利政府,并进行选举。
经济上的处理二战使德国陷入了经济危机,所以盟国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措施来恢复德国的经济。
二战后的德国正在重新进行工业化,并在面对挑战时需要有成效的经济计划。
在经济方面,最突出的一个措施就是通过《马歇尔计划》来为德国提供援助。
其核心目的在于通过资金的提供来重建欧洲国家的经济。
其中德国从1948年开始,获得了实际折合現值2億美元的援助,主要用于重要产业的重建和初步实现了粮食自给。
此外,德国的经济恢复还有一些政策性方针,比如限制失业和促进生产,实行货币改革等等。
这些政策的关键是让德国的产业与国内消费水平相匹配,有序地建立工业和国内消费品制造业并同时进行恢复,以期重建一個平衡的經濟體系。
文化、教育以及军事方面的处理盟军提出的处置方案还涉及到德国的文化、教育和军事。
德国装甲师编制
目录1.白色方案(波兰) (1)1939.9.1参战各装甲师坦克装备数量如下: (1)2.黄色方案(法国) (2)1940.5.10参战各装甲师坦克装备数量如下: (2)3.大改编(准备打苏联,确定1装甲团+2步兵团) (3)4.巴巴罗萨(苏联) (3)1941.6.22参战各装甲师坦克装备数量如下: (4)5.库尔斯克战役前的状况 (5)1943.7.1库尔斯克战役之前各装甲师、装甲掷弹兵师坦克装备数量如下: (5)6.1943型装甲师 (7)7.1945年型装甲师编制序列详解 (7)1.白色方案(波兰)1939年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时,其装甲师序列中有第1、2、3、4、5、10、“Kempf”共7个装甲师和第1、2、3、4轻装师,其中第3装甲师除了原编制内的坦克团外还配属了1个装甲教导营(3个连,2个装备III 号,1个装备IV号),共有坦克391辆;新组建的第10装甲师由于尚未完成整训,故在战役的第一阶段并未投入战场;“Kempf”装甲师是由在东普鲁士境内的若干国防军以及Waffen SS部队(党卫队特别任务部队,之后的“帝国”师)混编而成,这2个师各自只配备了1个装甲团,下辖2个营;其余的装甲师由于坦克数量不足,每个营均缺编1个连。
除装甲师外,此时期德军编制之内还有4个“轻装甲师”(第1到第4),所谓“轻装甲师”是骑兵与装甲兵竞争的产物。
每个轻装甲师内都拥有1个装甲营和2个机步团(各2个营)1939.9.1参战各装甲师坦克装备数量如下:●第14军:第1轻装师:第6装甲旅→第11装甲团(6辆指挥,45辆II号,27辆IV号,55辆35t)第65装甲营(2辆指挥,20辆II号,14辆IV号,55辆35t)●第22军:第2装甲师:第2装甲旅→第3装甲团(9辆指挥,62辆I号,78辆II号,3辆III号,8辆IV号)第4装甲团(11辆指挥,62辆I号,78辆II号,3辆III号,9辆IV号)第4轻装师→第33装甲营(5辆指挥,34辆I号,23辆II号)●第8军:第5装甲师:第8装甲旅→第15装甲营(11辆指挥,72辆I号,81辆II号,3辆III号,8辆IV号)第31装甲营(11辆指挥,80辆I号,63辆II号,6辆IV号)陆军总预备队→第25装甲团→23团第1营+25团第1营(9辆指挥,78辆I号,58辆II 号,6辆IV号)10团第1营(5辆指挥,28辆I号,34辆II号,3辆III号,4辆IV号)●第19军:第3装甲师:第3装甲旅→第5装甲团(8辆指挥,63辆I号,77辆II号,3辆III号,9辆IV号)第6装甲团(8辆指挥,59辆I号,79辆II号,3辆III号,9辆IV号)装甲教导营(2辆指挥,20辆II号,37辆III号,14辆IV号)第10装甲师→第8装甲团(9辆指挥,57辆I号,74辆II号,3辆III号,7辆IV号)●第1军:“Kempf”装甲师→第7装甲团(10辆指挥,61辆I号,81辆II号,3辆III号,9辆IV号)●第15军:第2轻装师→第66装甲营(2辆指挥,41辆I号,42辆II号)第3轻装师→第67装甲营(2辆指挥,23辆II号,55辆35t)●第16军:第1装甲师:第1装甲旅→第1装甲团(6辆指挥,39辆I号,60辆II号,20辆III号,28辆IV号)第2装甲团(6辆指挥,54辆I号,62辆II号,6辆III号,28辆IV号)第4装甲师:第5装甲旅→第35装甲团(8辆指挥,99辆I号,64辆II号,6辆IV号)第36装甲团(8辆指挥,84辆I号,66辆II号,6辆IV号)2.黄色方案(法国)波兰战役结束后,4个轻装甲师全部升级为装甲师(第6-第9)。
德国是怎样入侵法国的
德国是怎样入侵法国的德国“闪击”波兰得手后,更助长了希特勒称霸世界的勃勃野心。
于是,他一手举着“尊重中立国家”的招牌,一手签发了进攻西欧的第6号指令,制定了代号为“黄色方案”的计划,将重兵压在北海至瑞士一线,张开了吞并西欧的血盆大口。
德国为实现入侵西欧之目的,保障其翼侧安全,决定首先进攻北欧诸国。
在占领丹麦并在挪威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后,认为实施“黄色方案”的时机已经成熟。
到 1940年 5月初,德军已在北海至瑞士一线集结和展开了 136个师(内有 10个装甲师、 6个摩步师),坦克 3000多辆,飞机 4500架,企图以“A”、“B”、“C”三个集团军群,一举吞并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继而攻占法国。
其部署如下:“A”集团军群(由龙德施泰特上将指挥,辖第4、第 12和第 16集团军,共 44个师,内有7个装甲师、3个摩步师)担任主攻,由第 3航空队支援,配置在亚琛至摩泽尔河一线,其任务是由卢森堡和比利时的阿登地区,向圣康坦、阿布维尔和英吉利海峡沿岸总方向实施突击,割裂部署在法国北部和比利时境内的英、法军队。
“B”集团军群(由博克上将指挥,辖第6和第18集团军,共28个师,内有3个装甲师、 1个摩步师)由第2航空队支援,集结在荷、比国境线至亚琛地区,其任务是突破德、荷边境防线,占领荷兰全境和比利时北部,尔后,作为德军的右翼向法国推进。
“C”集团军群(由莱布上将指挥,辖第1和第7集团军,共 17个师,内有1个摩步师)配置在马奇诺防线正面,其任务是实施佯动,牵制马奇诺防线上的法军。
德军的预备队共 47个师,配置在莱茵河地区,在德国的魔爪准备伸向西欧之时,法国仍执迷不悟,认为德国打败波兰后,将东侵苏联,即使进攻法国,也需 4—5年以后。
荷、比、卢三国却天真地认为,只要严守中立,就可免遭战祸。
因此,直到 1940年3月,盟军才嗅出战争的气味,在法军总参谋长和英、法盟军总司令甘末林主持下,仓促制定了代号为“D”的作战计划,并调集135个师、3000辆坦克和 1300多架飞机(必要时,还可利用驻英伦三岛的 1000架飞机支援战斗),准备抗击入侵之敌。
二战时期的重大军事行动的代号
二战时期的重大军事行动的代号:但泽计划——1939年1月德国制定的进攻西方的作战计划。
白色方案——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的行动。
威塞演习——1940年德国征服丹麦和挪威的行动。
海狮计划——1940年德国在英国实施登陆的计划。
发电机行动——1940年5-6月英军从敦刻尔克的撤退行动。
雕日行动——1940年8月13日,德国开始对英国实施大规模空袭行动。
巴巴罗莎计划——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的计划。
黄色行动——1940年5月德国在西线发动的进攻。
秋季旅行——1940年秋德国为实施“海狮”行动而制定的佯攻计划。
朱诺行动——1941年6月德国舰队攻击挪威的行动。
精灵行动——1941年4月英军撤离希腊的行动。
丘必特计划——盟军在挪威北部的作战计划。
玛丽塔行动——1941年4月德军进攻希腊和南斯拉夫的行动。
惩罚行动——1941年4月德国轰炸贝尔格莱德的行动。
莱茵河演习——1941年5月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和“欧根亲王”号重型巡洋舰在大西洋的作战行动。
向日葵行动——1941年2月德国的北非派遣军队的行动。
十字军战士——1941年11月盟军在西部沙漠的作战计划。
阿伊达行动——1942年6月德军进攻埃及的行动。
蓝色行动——1942年6月28日德军在东线发动的夏季攻势。
奖金计划(铁甲舰计划)——1942年盟军进攻马达加斯加的作战计划。
克劳塞维茨行动——1942年德军夏季攻势第二阶段作战行动。
马歇尔计划——美国防部长史汀生和总参谋长马歇尔1942年3月制定的在法国北部登陆作战计划。
汽锤计划——1942年德军夏季攻势第三阶段作战计划。
霹雳行动——德军第6集团军1942年12月从斯大林格勒突围行动。
北极光计划——1942年德军进攻列宁格勒计划。
击鼓行动——1942年1月德国潜艇首次在美国东海岸的行动。
非洲旅行——1942年8月德国拟制的对丹麦进行海陆作战计划。
锻锤计划——1942年4月同盟国为应付苏联战败而准备的应急措施。
德军各集团军
格尔德•冯•龙德施泰特元帅 Generalfeldmarschall Gerd von Rundstedt
阿尔贝特•凯塞林元帅 Generalfeldmarschall Albert Kesselring
德国D集团军群(Heeresgruppe D)
1940年10月26日在法国由C集团军群抽调部队组建, 下辖德国第一集团军、第六集团军和第七集团军。 1941年4月15日兼作德军西线总司令部。44年底,编 成内辖B集团军群、G集团军群、H集团军群、第六装甲集 团军,在西线与盟军作战。 1945年4月22日,该部改编为德军南线总司令部,指 挥所有南线作战部队,下辖G集团军群、第十九集团军、 第十一集团军、第24集团军。
德国F集团军群(Heeresgruppe F)
1943年8月12日在第十三防区(Wehrkreis XIII,含北巴伐利亚和西波希米亚,司令部 设在纽伦堡)组建。 1943年8月25日兼德军东南总司令部,下辖E集团军群。 1943年9月至1944年11月,第二装甲集团军划归该部指挥。 1945年3月25日,F集团军群建制被撤销。 德国F集团军群总司令 1943.08.26-1945.03.25
2
德国A集团军群(Heeresgruppe A)
第一次组建: 1939年10月,由实施波兰战役的南方集团军群改编而 成,组建初期下辖驻比利时和卢森堡的第十二集团军、第 十六集团军,随后新编入了驻守北面的第四集团军。1940 年5月10日,作为主力参与西线战役(黄色计划Fall Gel b),其装甲和摩托化主力部队从阿登(Ardennen)山区 突入,强渡马斯河(Maas)向索姆河口(Sommemundung) 突击,在法国北部和比利时境内将联军分割歼灭(Operat ion Sichelschnitt)。1940年6月5日,法国战役(“红 色计划Fall Rot”)正式打响,A集团军群从恩河(Aisne) 北岸发起进攻,随后向南方和东南方纵深推进,从背后完 成对马其诺防线(Maginot-Line)守军的包围。 法国战 役结束后,该部于1940年10月划归西线总司令部指挥。19 41年4月,A集团军群司令部迁往波兰,重新改编为南方集 团军群,准备实施巴巴罗萨计划进攻苏联。 1 10
功亏一篑--德军一次不成功的空降作战
功亏一篑--德军一次不成功的空降作战德军在西线节节获胜,使希特勒的侵略野心大大膨胀。
希特勒的视线又开始转向东线,盯住东欧和苏联的广大国土和财富了。
希特勒认为,消灭布尔什维克主义是法西斯主义称霸欧洲和世界的决定性步骤之一。
在波兰覆灭、法国投降后,他下令立即制定进攻苏联的秘密军事计划--"巴巴罗萨计划"。
1940年12月,他批准了该计划。
为了执行"巴巴罗萨计划",希特勒采取了一系列步骤,扩大法西斯侵略集团,并进一步加强对巴尔干地区的控制,以保障德国侵苏的南翼以及粮食、石油和原料的供应;同时可以利用巴尔干半岛的有利位置,突击英国在地中海、近东和北非的战略要地。
1940年11月20日,匈牙利霍尔蒂法西斯政权加入德意日三国同盟,成为希特勒在东南欧的一条走狗。
位于巴尔干半岛北部、盛产石油、并同苏联有几百公里边界的罗马尼亚,是希特勒为发动侵苏战争急于要控制的国家。
11月23日,在希特勒支持下通过政变建立的安东尼斯库独裁政权加入了三国同盟,被拴到法西斯德国的战车上。
1941年3月1日,保加利亚加入三国同盟,德军30万人开进保加利亚,进逼南斯拉夫边境。
1941年3月25日,南斯拉夫宣布加入三国同盟,引起了本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27日,在一次政变中,亲德政府被推翻。
南斯拉夫人民的革命行动和希腊军民正在对意大利军队的英勇抗击,打乱了法西斯的侵略部署。
希特勒不得不把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推迟,首先征服南斯拉夫和希腊。
咽喉要道--科林斯大桥4月6日,也就是在南斯拉夫与苏联签订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的第二天,德国及其仆从国未经宣战便对南斯拉夫发动了进攻。
4月12日,贝尔格莱德沦陷。
4月18日,南斯拉夫军队投降。
在进攻南斯拉夫的同一天,德军在意军的配合下从保加利亚向希腊发起进攻。
4月9日,德军占领了萨洛尼卡,希腊的精锐部队在东北部被打垮。
4月19日,德军进到希腊中部地区、希腊第1集团军已来不及撤退,于23日投降。
法国战役为什么法国惨败
法国战役为什么法国惨败法国战役又称法兰西战役,德国将其称为西方战役,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纳粹德国从1940年5月10日开始进攻法国及低地国家。
法国战役历时不到三个月,法西斯纳粹德国便拿下法国。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法国战役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法国战役介绍法国战役是1940年5~6月期间德军为侵占法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而于采取的一系列军事行动的总称。
波兰战役后,德军制订作战计划“黄色方案”规定,对西线的军事行动分两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5月10日~6月4日),德国A集团军群(司令为伦德施泰特上将)辖3个集团军实施主攻,穿越阿登山区,绕过马奇诺防线,迅速推进至英吉利海峡,尔后在德国B集团军群协同下围歼英、法、比军于比利时和法国北部地区;德国B集团军群(司令博克上将)辖3个集团军,实施助攻,占领荷兰、比利时;德国C集团军群(司令勒布上将)辖2个集团军实施佯攻,从正面牵制法军。
至第二阶段(6月5日~6月25日),德国A、B集团军群调整部署后,向法国腹地推进,协同德国C集团军群围歼驻守马奇诺防线的法军,迫使法国退出战争。
德军总兵力为141个师。
西线英法联军(总司令甘末林上将)以在敦刻尔克至瑞士的法国边境地区部署有108个师组成东北战线(下辖3个集团军群),与22个比利时师和10个荷兰师共同实施战略防御。
第1集团军群编成内的部队包括英国远征军。
5月10日,德军发起进攻,对法、比、荷境内的72个机场及纵深目标实施航空突击,并在鹿特丹、海牙实施空降。
在德国B集团军群右翼,荷军在德军打击下迅速瓦解,于15日投降;在其左翼,德军空降部队于10日凌晨偷袭扼守列日的埃本埃马尔要塞成功,比军防御即告崩溃。
盟军第1集团军群按计划驰援比利时。
德国A集团军群的装甲部队于12日越过阿登山区,次日下午在空军支援下强渡默兹河,14日占领色当、迪南并突破法国第9、第2集团军防御,向英吉利海峡推进,20日占领阿布维尔,切断联军第1集团军群与索姆河以南法军的联系,尔后北上向被围联军侧后卷击。
二战主要的行动计划
01、“白色方案”(闪击波兰)时间:1939年9月1日(实施)—10月6日指挥官:德军最高统帅部目的:进攻波兰结果:波兰政府抵抗35天后宣布投降,二战爆发02、“威瑟堡行动”时间:1940年4月9日—6月8日指挥官:德国第21军团司令尼古拉斯·冯·法尔肯霍特大将目的:进攻丹麦、挪威结果:4小时攻克丹麦,挪威抵抗两个月后哈康十世国王逃亡英国03、“黄色方案”时间:1940年5月10日(进攻卢森堡)—6月30日(法国投降)指挥官:德国A集团军群总司令鲁道夫·冯·伦德施泰特大将德国B集团军群总司令费多尔·冯·博克大将德国C集团军群总司令威廉·冯·勒布大将目的:灭亡法国结果:德军连克卢森堡、荷兰、比利时,绕过马其诺防线,1个月攻陷法国04、“发电机计划”(敦刻尔克撤退)时间:1940年5月26日—6月4日指挥官:英国海军多佛尔港务司令伯特伦·拉姆齐中将目的:将退守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撤往英国结果:34万英法联军成功撤退,4万法军被俘05、“海狮计划”时间:1940年7月—9月17日指挥官:德国空军总司令赫尔曼·戈林元帅目的:通过大规模空袭摧毁英国人抵抗意志,进而迫使其投降结果:前期空袭作战失利,计划破产,宣布计划无限期延迟06、“水星行动”时间:1941年5月20日—6月1日指挥官:德国第12集团军司令威廉·李斯特元帅目的:占领克里特岛,控制了爱琴海和地中海航道结果:以空降兵部队损失惨重为代价,攻下克里特岛,重创英国地中海舰队07、“巴巴罗萨计划”(原名“奥托计划”)时间:1940年8月(制定)—1941年6月(实施)—1942年1月(失败)指挥官:德军最高统帅部目的:快速攻克苏联北至阿尔汉格尔斯克,南至阿斯特拉罕的苏联西部领土结果:1942年2月,莫斯科战役德军失利,计划宣告失败08、“战斧行动”时间:1941年6月15日—6月17日指挥官:英国中东军总司令阿奇博尔德·韦维尔上将目的:利用新运抵的大量补给,彻底击溃隆美尔麾下德军结果:英军不敌隆美尔的机动防御战术,战斗失利09、“台风行动”(莫斯科会战)时间:1941年9月30日—1942年1月7日指挥官:德国陆军B集团军群司令费多尔·博克元帅目的:包围并歼灭莫斯科正面的苏军部队,进而攻占莫斯科结果:进攻受阻,最终失利,“闪电战”宣告失败10、“米号作战”(中途岛战役)时间:1942年6月4日—6月7日指挥官: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大将目的:占领中途岛,歼灭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残余力量结果:太平洋战场转折点,日本联合舰队遭重创,“赤城”、“加贺”、“苍龙”、“飞龙”四艘主力航母被击沉,日本海军再无翻身之日11、“瞭望台行动”(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时间:1942年8月7日—1943年2月9日指挥官:美国海军南太平洋地区司令罗伯特·李·戈姆利中将(前期)美国海军第三舰队司令小威廉·哈尔西中将(替换戈姆利中将)目的:占领并坚守瓜达尔卡纳尔岛,以保护美国—澳大利亚运输航线结果:日军无力夺回,被迫撤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波兰战役结束之后德国是怎么制定黄色计划的
本文导读:
由于8月25日英波正式的互助协定的签订,英国保证一旦波兰受到攻击,英国将参战,以及意大利盟友的怯阵,希特勒临时改变了进攻波兰的日期,最后于8月31日中午下达9月1日凌晨执行“白色方案”的第一号作战指令。
第二天,福尔斯特迫不及待地宣布但泽“自由市”“归并”纳粹德国。
波兰败亡后,希特勒把贪婪的眼光转向北欧。
在他看来。
只有控制住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才能封锁波罗的海,为侵苏战争作准备,同时又可自东北方向威胁英国。
尽管在德国军界有人反对分兵进击北欧,主张集中兵力准备西欧战役,希特勒仍固执己见。
由于瑞典向德国提供大量铁矿,奉行追随法西斯德国的对外政策,因而行将发动的北欧战役主要目标为侵占挪威和丹麦。
1940年1月10日,希特勒就提出入侵北欧的初步设想,1月27日,为此在德国统帅部内设立了工作
参谋部。
3月1日,希特勒亲自批准命名为“威塞演习”的入侵计划。
丹麦国土狭小,无险可守。
挪威土地辽阔,达三十余万平方公里,全国有2/3的面积均为群山和森林所覆盖,易守难攻。
所以德国决定用空降和登陆双管齐下的办法来加以占领。
“威塞演习”计划的特点是突然袭击和巧妙伪装,一切准备工作都是在针对英国的幌子下进行的,所有参加这一战役的德国舰艇均奉命悬挂英国旗帜,籍以迷惑对方。
4月9日凌晨,德国同时对挪威和丹麦发动突然袭击。
惊慌失措的丹麦政府在入侵一小时后就决定投降。
当天晚上,丹麦议会投票表示赞同。
这样,德国只花了一天时间,就兵不血刃地占领整个丹麦,所付出的代价仅为两人死亡,十人受伤。
当德军列队进占哥本哈根时,不少市民还以为这是在拍摄一部战争影片哩!挪威战事前后延续了两个多月。
4月9日清晨,德国驻奥斯陆公使公然胁迫挪威政府投降,同时德军在挪威沿海大举登陆。
当挪威政府尚犹豫不决时,德寇已长驱直入,在当天即一举占领奥斯陆、
卑尔根、纳尔维克等重镇。
由于希特勒在挪威的代理人吉斯林及其“第五纵队”的配合,挪威国内局势更加混乱。
在几天的激战中,挪威军队蒙受重大损失,到14日,6个步兵师中只有3个师尚部分保存战斗力。
英法虽早就计划在挪威建立据点,却被希特勒捷足先登。
它们到这时才仓促派出远征军,于4月下半月在特隆赫姆和纳尔维克登陆。
一经德军抵抗,即转向挪威中部和南部,在那里也未得手。
于是,英法又把主力投向纳尔维克,到5月10日,在该地区集中兵力25000余人,28日攻克该城。
但此时两线形势已发生急剧变化,英法两国自顾不暇,遂于6月7日撤走全部远征军。
残存的挪威军队于6月10日投降。
挪威国王和政府流亡到英国,挪威遂告沦亡。
正当英法陶醉在西线的和平气氛中时,德国参谋部已在忙于制定西进计划了。
波兰战役刚结束,希特勒就力主乘胜挥师西进,达到他独霸西欧的目的。
1939年10月19日,德国制定了“黄色计划”的初步方案,打算集中43个师的兵力突破比利时境内的防线,直抵索姆河。
这不过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施里芬计划”的翻版。
但在德军进攻计划落入英法手中,以及德方不在阿登地区设置重兵后,根据德军A集团军参谋长曼施泰因的建议,果断地改变了这一设想,决定主攻方向改在阿登山区。
1940年2月24日,经过修订的“黄色计划”规定,由龙德施泰特上将率领的A集团军群担任主攻,它应越过位于卢森堡和比利时南部境内的阿登山区,进抵马斯河,并在迪南和色当间强渡,进而突破法军防线。
该集团军群由45个师组成,其中有7个坦克师、3个摩托化师,机动性强,战斗力居三个集团军群之首。
阿登山区及马斯河虽为天险,但法军在那里的防务特别薄弱,一旦奇袭得手,即可实现将分割开来的敌军驱向海边的计划,以便歼灭英法联军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