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纲辨证

合集下载

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2013年5月28日)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之一。

八纲辨证,是将四诊得来的资料,根据人体正气的盛衰,病邪的性质,疾病所在的部位深浅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

八纲的内容,《内经》已经奠定了八纲辨证的基础。

张仲景更具体地运用于伤寒与杂病的诊疗。

《景岳全书》中有《阴阳》、《六变辨》等篇,对八纲更有进一步的阐发。

疾病的临床表现是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

从八纲辨证来看,任何一种病症都可用阴阳确定类别、用寒热阐发性质、用表里反映其病位深浅、用虚实说明邪正盛衰的强弱。

八纲是分析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是各种辨证的总纲,在诊断疾病的过程中,有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适应于临床各科的辨证,具体的说,各科辨证是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加以深化。

在八纲辨证中,阴阳、寒热、表里、虚实八类证候之间的关系,并非是彼此平行的,一般而言,表证、热证、实证隶属于阳证范畴。

里证、寒证、虚证统属于阴证范畴。

所以,八纲辨证中,阴阳两证又是概括其他六证的总纲。

此外,八类证候也不是相互独立,而是彼此错杂,互为交叉,体现出复杂的临床表现。

在一定的条件下,疾病的表里病位和虚实寒热性质往往可以发生不同程度的转化,如表邪入里、里邪出表、寒证化热、热证转寒、由实转虚、因虚致实等。

当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还可以出现一些与病变性质相反的假象。

如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真虚假实、真实假虚等。

所以,进行八纲辨证时不仅要熟悉八纲证候的各自特点,同时还应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阴阳阴阳,既能概括整个病情,又能用于一个症状的分析。

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还说“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张仲景将伤寒病分为阴证、阳证,以三阴、三阳为总纲。

明代医家张景岳也强调,“凡诊脉施治,必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

这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它能统领表里、寒热、虚实三对纲领,故有人称八纲为“二纲六要”。

中医八纲辨证

中医八纲辨证

辩证要点: 以阳热亢盛或阴虚内热为主要病理机制
以发热、恶热喜冷、面红目赤、脉数为主 症
有热伤津液表现,如:渴饮、便结、尿赤、 苔黄干
有火热灼伤血络,迫血妄行的表现,如: 吐血、衂血
.
27
寒热证鉴别要点
寒证与热证—— 是机体阴阳盛衰的反映 是疾病性质的主要体现 故应对疾病的全部表现进行综合观察
.
43
阴阳辨证
阴阳辩证施概括证候类别的一对纲领,由 于阴、阳分别代表事物相互对立的两个方 面,故疾病的性质、临床的证候,一般都 可归属于阴或阳的范畴。
阴阳辨证是基本辨证大法,也是八纲辨证 中的总纲
.
44
阳证
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

表现的表证、热证、实证

症状表现于外的、向上的、容易发现 为
二、相互关系 有两种情况 转化 表里同病
.
17
半表半里证
在六经辨证中称为少阳病证
外邪由表内传,尚未入于里, 或里邪透表,尚未至于表,
邪正相搏于表里之间——半表半里证。
.
18
临床表现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
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 弦。
机理: 病在半表半里,正邪交争,
.
19
以得其要领而执简驭繁、受病百端,不过表里、 寒热、虚实、阴阳,八字尽之,则变而不变矣。”
.
4
八纲辨证的基本内容
通过对疾病的部位、性质、邪正盛衰的辨 别将其复杂的临床表现归纳为八种最基本 的证候。
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
虚证与实证、阴证与阳证,
四对既互相对立而又互有联系的八个方面 证候
其实,它们并不是完整而具体的证,
.
28

八纲辩证

八纲辩证

主症: 恶寒——卫阳被遏。 发热——卫阳浮表。 头身疼痛——经络阻塞 苔薄白——邪未入里 脉浮——脉气外鼓 兼症:鼻塞、流涕、喷嚏、咽痒、喉痛、 咳嗽——肺卫失宣
5、证候分析: 总病机:外邪袭表,邪正相争。 6、审证要点: 新病、恶寒发热并见,脏腑症状不明显。 7、辨证注意: (1)病因:必须外感邪气。 (2)寒热:寒热并见。 (3)病位:表证大多病位表浅,但病位表浅者不一 定为表证,如某些疮疡、皮肤疾病。 (4)脉象:表证大多脉浮,有表证脉不浮者,或脉 浮不一定主表。
(一)寒证
1、概念:指感受寒邪,阴寒偏盛或 阳虚阴盛,机能活动衰退所表现的 证候。有实寒、虚寒、表寒、里寒 之分。 2、病因: 实证:外感寒邪或过服生冷寒凉。 虚证:内伤久病,阳气耗伤。
3、临床表现: 症状:恶寒喜暖,畏寒冷痛,口 淡不渴,肢冷踡卧,痰涎涕清稀, 小便清长,大便溏稀,面色白。 舌象:舌淡苔白而润。 脉象:迟、紧。
4、近人祝味菊《伤寒质疑》正式提出八 纲之名。 “所谓八纲者,阴、阳、表、里、寒、 热、虚、实是也。古昔医工观察各种疾 病之证候,就其性能不同,归纳于八种 纲要,执简驭繁,以应无穷之变。” 5、中医学院二版教材,将八纲列为专章 讨论。
第一节 八纲基本证候
一、表里辨证 1、表里概念: 表里是辨别病位内外深浅的一对纲领。 2、表里病位划分: 表:躯壳。皮毛、肌腠、经络。 里:脏腑。血脉、骨髓、脏腑。
4、临床表现:表现复杂,难于确定代表症状。 参考症状: 壮热、口渴、心烦。 胸痛、腹胀、腹满。 苔黄、厚。 脉沉。 5、审证要点: 无恶寒发热并见,以脏腑症状为主。 起病较缓,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三)半表半里证
1、概念:指病变既非在表,又非在里, 处于表里进退变化之中,表现以往来寒 热为主的证候。 2、病因:感受外邪。 3、临床表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 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口苦, 咽干,目眩。

08八纲辨证

08八纲辨证

第二节 八纲辨证旳基本内容
(一)虚证
虚实辨证
❖ 概念:以人体正气虚弱为矛盾旳主要方面,正虚邪 不盛,斗争不剧烈。(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 久病,病势缓,病程长,体质虚弱。 ❖ “精气夺则虚” ❖ 不足、虚损、虚衰、亡脱 ❖ 出者为虚,缓者为虚,无者为虚 ❖ 病因:
先天不足:肾虚为主 后天失调:饮食失调、思虑太过、过分劳倦 久病耗损:久病失治、误治
❖ 表热证:感受温热(风热)之邪,又称外感风热 证,温病之卫分证。
特点:发烧重,微恶寒,口渴,咽痛,舌质正常 或尖边稍红,苔薄白而干或苔薄微黄,脉 浮数。
第二节 八纲辨证旳基本内容
(二)里证
表里辨证
❖ 1、概念:泛指疾病进一步于里(脏腑、气血、骨髓) 旳一类证候。与表证相对。
❖ 特点:外感病中、后期及一切内伤病。
第二节 八纲辨证旳基本内容
❖ (一)寒热概述
寒热辨证
❖ 2、寒热旳相对性
❖ 气候:夏热、冬寒。
❖ 病因:寒邪、热邪。
❖ 症状:寒象、热象。
❖ 证候:寒证、热证。
❖ 治则:寒则热之,热则寒之。
❖ 药物:寒凉药、温热药。
❖ 病机:阴盛则寒、阳盛则热。 阳虚生外寒,

阴虚生内热。
第二节 八纲辨证旳基本内容
第二节 八纲辨证旳基本内容
阴阳辨证
第二节 八纲辨证旳基本内容
阴阳辨证
四、阴阳辨证
(二)有自己特定内容 阳虚证、阴虚证、阴盛证、阳盛证。 亡阳证、亡阴证
第二节 八纲辨证旳基本内容
阴阳辨证
1、阴盛证 ❖ 概念:阴寒湿阴邪侵袭人体旳实寒病证。 ❖ 体现:
阴盛而寒--畏寒喜暖,面色苍白,四肢欠温,小 便清长,舌苔白

八纲辨证ppt课件

八纲辨证ppt课件
临床表现
虚证以正气不足为主要表现,如面色无华、神疲乏力等;实证以邪气亢盛为主要表现, 如发热、烦躁等。
辨证要点
虚证需辨别脏腑气血阴阳的亏损情况;实证需辨别邪气的性质及病位深浅。同时结合患 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05
阴阳辨证方法及案例分析
阴阳辨证方法介绍
01
02
03
04
阴阳对立
八纲辨证ppt课件
目录
• 八纲辨证基本概念与原理 • 表里辨证方法及案例分析 • 寒热辨证方法及案例分析 • 虚实辨证方法及案例分析 • 阴阳辨证方法及案例分析 • 八纲辨证在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
01
八纲辨证基本概念与原理
八纲辨证定义及意义
八纲辨证定义
八纲辨证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通过辨别病证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方面,对病情进行全 面分析和归纳。
感冒案例
患者表现为恶寒发热、头身疼痛、 鼻塞流涕、喉痒咳嗽等症状。根据 八纲辨证,该患者属于表寒证,治 疗应以辛温解表为主。
咳嗽案例
患者表现为咳嗽、咳痰、胸闷等症 状。根据八纲辨证,该患者属于里 证,治疗应以清肺化痰为主。
临床表现与辨证要点总结
临床表现
表证多表现为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涕等;里证多表现为内脏证候,如心悸、 咳嗽、腹胀、便秘等。
04
虚实辨证方法及案例分析
虚实辨证方法介绍
虚证
指正气不足,脏腑功能低下所表现的证候。其形成原因有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久病耗损等。常见症状包 括面色无华、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自汗、盗汗等。
实证
指邪气亢盛,正气未衰,邪正相争所表现的证候。实证的形成多由于外感六淫、疫疠,内伤七情、饮食、 劳逸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障碍。常见症状包括发热、烦躁、胸闷、腹胀、便秘等。

中医护理-八纲辨证

中医护理-八纲辨证

当前存在问题和挑战
辨证施护标准化程度不高
目前,中医辨证施护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不同医 院、不同医生之间的护理方案存在差异。
护理人员中医素养不足
部分护理人员对中医理论和技能掌握不够深入,影响了八 纲辨证在中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患者接受程度有限
由于患者对中医护理的认知不足和接受程度有限,可能会 影响八纲辨证在中医护理中的推广和应用。
脏腑经络理论基础
脏腑功能

01
脏腑是人体内部的重要器官,具有各自独特的生理功能,共同
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
经络系统
02
经络是连接脏腑、体表和全身各部位的通道,负责传输气血、
调节机体平衡。
脏腑与经络关系
03
脏腑与经络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人体复杂的生理系
统。
脏腑经络在八纲辨证中应用
辨别脏腑病位
热证。治疗时采用清肺热、止咳化痰的中药,同时调整肺经经络,达到
治疗效果。
02
案例二
脾虚泄泻。症状表现为大便稀溏、食欲不振、乏力等。通过八纲辨证,
确定为脾虚证。治疗时采用健脾益气、止泻固脱的中药,同时调整脾经
经络,改善脾虚症状。
03
案例三
肝郁气滞。症状表现为情绪抑郁、胸闷胁痛、月经不调等。通过八纲辨
证,确定为肝郁气滞证。治疗时采用疏肝解郁、行气活血的中药,同时
护理效果评价
通过八纲辨证,护士可以对护理效 果进行评价,及时调整护理方案, 提高护理质量。
八纲辨证与其他辨证方法关系
与脏腑辨证关系
八纲辨证与脏腑辨证相互补充,脏腑辨证侧 重于辨别病变脏腑及病因病机,而八纲辨证 则是对脏腑辨证的进一步细化和补充。
与六经辨证关系

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

(一)实证
1、概念:指感受外邪或病理产物蓄积所产生的证候。 2、病因:六淫、疫疠、虫毒。 痰饮、水、湿、血瘀、脓毒。 气滞、食积。
3、临床表现:难以某几个症状代表所有实证,但具有邪气充实, 邪积为主,正气未虚,邪气斗争剧烈,即:表现为有余、强 烈、停积等特点。 4、辨证要点 (1)新病、暴病、病情激烈、体质壮实。 (2)有明确的病因可查。
(三)半表半里证
1、概念:指表邪入里的过程中,邪正分争,病位处于表里进 退变化之中所表现的证候。 2、病因:邪犯少阳。 3、临床表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 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 4、证候特点:起病急,病程长,既非表证,亦非里证。 5、辨证要点:寒热往来。
二、寒热辨证
□寒热是辨别和判断疾病性质的一对纲领。
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其临床表现尽管 极为复杂,但运用八纲对病情进行 辨别归类,则可起到执简驭繁的作 用,所以八纲是辨证的纲领。
一、表里辨证
表里辨证中,表与里是用以概括、 辨别病变位置和病势趋向的一对纲 领,适应于外感病,尤其是伤寒与 温病之初期。
• 表里是辨别病位外内浅深的一对纲领。 • 表与里是相对的概念。 • 从病位上看,外有病属表,病较轻浅;内有病属里,病较深 重。 • 从病势上看,外感病中病邪由表入里,是病渐增重为势进; 病邪由里出表,是病渐减轻为势退。 • 任何疾病的辨证,都应分辨病位的表里,而对于外感病来说, 其意义则尤为重要。
阴阳统领八纲
□阳的基本属性是:兴奋、躁动、亢进、明亮、向上 □阴的基本属性是:抑制、沉静、衰退、晦暗、向下 □阳证——表证、实证、热证 □阴证——里证、虚证、寒证
(一)阳虚证
1、概念:阳气不足,其温煦、推动、气化功能减退所表现 的虚寒证。 2、病因: (1)气虚之发展 (2)年老命门火衰 (3)过服苦寒清凉之品。 3、临床表现:畏寒肢冷,口淡不渴,面白自汗,舌淡苔白, 脉沉或迟等。 4、辨证要点:寒象、气虚并见。

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

1、气虚证
概念
气虚证是元气不足,气的推动、温煦、固摄、 防御、气化等功能减退,或脏腑组织机能减退所 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面色白, 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自汗,活
动时诸证加剧,舌淡胖,脉虚无力。
证候分析: 脏腑组织机能减退,元气亏虚,故气短懒言, 神疲乏力;卫气虚则毛窍疏松,卫外不固则自 汗;劳则耗气,故活动诸证加剧;气虚无力鼓 动血脉,故脉虚无力;气虚不能鼓血上荣,故 舌淡胖。
重点
八纲的辨证要点
八纲的概念
八纲
表 里 寒 热 虚 实 阴 阳
八个辨证的纲领
八纲的内容

疾病部位
八 纲
疾病性质 正邪斗争
里 寒
阴 阳 属 性
热 虚

一、表里辨证
概念:表里,是辨别病变部位的深浅,
判断病情轻重转归的两个纲领。
表:病情轻,病在皮毛、腠理、经络、肌肉。 里:病情重,病在五脏六腑、血脉、骨髓。
“辨证”是“论治”的前提, “论治” 是“辨证” 的目的。
证:
疾病在某一阶段上
症状、体征的综合概括
病、症、证
病:即疾病、病名(麻疹、白喉、痢疾) 症:即症状(头痛、咳嗽、恶心、呕吐)
证:即证候(病因、病性、病位)
中西医诊病方法有何异同?
中医诊病:辨证论治
西医诊病:辨病论治
西医诊病方法
三、虚实辨证
概念:
是分析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素问•通评虚实论》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一)虚证
概念: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所致各种临床 表现的病理概括。 原因: 先天禀赋不足。 后天失养,疾病耗损。 分类:气、血、阴、阳、津液、精及脏腑虚损 辨证要点:表现各异 治则:补虚

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
辨明虚症、实证为治疗提供依据
阴阳辩证
辨别疾病性质,是八纲的总纲
辨别疾病性质;表、热、实为阳证;里、寒、虚为阴证;
辨明阴阳,为治疗提供依据
八纲辨证
八纲辨特点
临床表现
表症
多处于外感疾病的初级阶段
外感时邪,起病急,邪浅病轻,病程短的特点。
常见病状: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苔薄、脉浮
里症
外感病的中、后期,或内伤杂病
病位深、病程长等特点
常见病状:壮热恶热、或微热潮热、烦躁神昏、口渴引饮、或畏寒肢冷、蜷卧神疲、口淡多口水、大便秘结或便溏,小便赤短或清长、腹痛,呕恶,苔厚,脉沉。
寒症
疾病初起或久病不愈
八纲辨证分类
纲领
目的
作用
表里辨证
辨别病变部位与病势浅深两个纲领
判别疾病部位的深浅和疾病演变的趋势
为确定解表或治里提供依据
寒热辩证
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反映机体与病邪阴阳的盛衰,阴盛阳衰寒,反之热证;辨别疾病性质;
辨别寒证热证,为治疗提供依据
虚实辩证
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辨别邪正盛衰;正气不足,抵抗力弱的,属于虚症;邪气亢盛,正气未衰,邪正激争所引起的,或脏腑功能失调,代谢障碍,痰、水、瘀血等有形之邪停滞所致的,多为实证。

中医八纲

中医八纲

(二)热证
【概 念】疾病本质属热,由于感受热邪, 或阳盛阴虚,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 的证候. 热证包括表热证,里热证,虚热证,实热 证等.
【病
因】
1.外感火热之邪,或寒邪化热入里; 2.七情过激,郁而化热; 3.饮食不节,积蓄为热; 4.房室劳伤,劫夺阴精,阴虚阳亢.
【特点】
1.身热 2.津亏(热盛伤津,阴亏)
表里与病位,病情,病势的关系
病位 表 里 外(皮毛,肌腠,经络) 内(脏腑,骨髓) 病情 轻浅 深重 病势 表入里,加重 里出表,减轻
表里辨证对外感病辨证尤为重要
一,表证
定义——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 入机体,正气(卫气)发热 (或自觉无发热), 头身 —— 头身疼痛, 苔脉 —— 舌苔薄白,脉浮, 兼呼吸道症状——鼻塞流涕,咽喉痒或痛, 喷嚏,微有咳嗽. —— 寒热
四,阴阳辨证
阴阳是类证的纲领,是辨证的总纲 阴阳是类证的纲领,是辨证的总纲
1, "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医道之大 纲……". 2,阴阳有具体的辨证内容 如:阳虚证,阴虚证; 阳盛证(实热证),阴盛证(虚热证); 亡阳证,亡阴证; 阳亢证,虚阳浮越证
(一)阴证
1,定 , 凡是抑制,沉静,晦暗等表现的里证,寒证, 义:凡是抑制,沉静,晦暗等表现的里证,寒证, 虚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内的,向下的,不易被发现的, 虚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内的,向下的,不易被发现的,或 病邪性质为阴邪治病致病,病情变化较慢等, 病邪性质为阴邪治病致病,病情变化较慢等,均属于阴证 范畴. 范畴. 2,临床表现:不同疾病(气虚,阳虚),阴证表现不同. ,临床表现:不同疾病(气虚,阳虚),阴证表现不同. ),阴证表现不同 虚证:面色苍白或黯淡,精神萎靡,身重踡卧, 虚证:面色苍白或黯淡,精神萎靡,身重踡卧,倦怠乏 力,语声低怯 里寒证:畏冷肢凉,口淡不渴,小便清长或短少, 里寒证:畏冷肢凉,口淡不渴,小便清长或短少,大便 溏泄气腥 虚寒舌脉证:舌淡胖嫩,脉沉迟,微弱,细. 虚寒舌脉证:舌淡胖嫩,脉沉迟,微弱, 3,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 (1)临床表现为:虚证+里寒证+虚寒证的舌脉 )临床表现为:虚证+里寒证+ (2)临床上主要指虚寒证. )临床上主要指虚寒证.

中医八纲

中医八纲

“实,言邪气实,则当泻;虚,言正气虚,则当补”
《景岳全书 • 传忠录》
“论气血,气有盛衰,盛则为实,衰则为虚, 血有 亏瘀,亏则为虚,瘀则为实。”
《通俗伤寒论》
(一)虚证
【概念】对人体正气虚弱、不足为主所产生的各种虚弱证 候的概括。(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津亏。) 【症状】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萎靡,神疲乏力,心悸气 短,形寒肢冷或五心烦热,自汗盗汗,大便滑脱,小便 失禁,舌上无苔,脉虚无力等。 【成因】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久病耗损正气。 【证型】表虚证;里虚证;气虚证;阴虚证等。 【治法】补虚 【特点】不足、松弛、衰退。
(一)寒证
【概念】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导致机体机能 活动衰退所表现的具有冷、凉特点的证候。 【症状】恶寒喜暖,面色苍白,口淡不渴,肢冷 蜷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 溏,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成因】阴寒内盛,阳失温煦,津液未伤 【证型】表寒证;里寒证; 实寒证;虚寒证等。 【治法】散寒;补阳 【特点】冷、稀、淡、润、静。
寒热真假的鉴别
寒热真假的鉴别要点:
①假象的出现,多在四肢,皮肤和面色方 面,而脏腑、气血、津液等方面的内在 表现,是如实的反映了疾病的本质,故 辨证时应以里证、舌象、脉象等作为诊 断的依据。
寒热真假的鉴别
②假象毕竟和真象不同,如假热之面赤,是 面色 白而仅在颧颊上浅红娇嫩,时隐时现, 而真热的面红却是满面通红;假寒常表现 为四肢厥冷,而胸腹部却是大热,按之灼 手,或周身寒冷而反不欲近衣被;真寒是 身蜷卧,欲得衣被。
虚实真假
1、假实:“至虚有盛候”
2、假虚:“大实有羸状”
此乃脾虚不运,积滞内生之假 实证,万不可攻伐,否则脾胃 更伤,症愈甚;只能健脾消积 助运化,积滞方可渐渐消散。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
见低热不退,口干口渴,舌质干绛少苔,脉细数,此时治法以滋阴养液、 扶正为主,兼清余邪。 2.实证夹虚——以实为主,又夹有虚证。 例如:外感温热病常见的实热伤津证,为邪多虚少,表现既见发热, 便秘,舌红,脉数等实热证,又见口渴,尿黄,舌苔干裂等虚象。 3.虚实并重——虚证与实证均十分明显。 例如:小儿疳积病大便泄泻,完谷不化,腹部膨大,形瘦骨立,午后 烦躁,贪食不厌,苔厚浊,脉细稍弦。病起于饮食积滞,损伤脾胃,虚 实并见,治应消食化积与健脾同用。
但发热或但畏寒--------里证
舌脉:
舌苔常无变化,或仅舌边尖红、脉浮-----表证
舌质舌苔常有变化,脉不浮或沉------里证
二、寒证和热证
(一)寒证 [概念] 感受寒邪或阳气不足时的证候。 [表现] 恶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
肢冷蜷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 稀溏,面色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特点]冷、淡、稀、润、静

冷饮
淡白
蜷卧

安静 少动
仰卧
红赤

烦躁 多动
清稀 小便清 色白 长、大 量多 便稀溏
黄稠 小便短 赤、大 便干结
舌淡 苔白 而润 滑
舌红 苔黄 而干
迟或 紧
数或 滑
三、虚证与实证
(一)虚证
[概念]正气不足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先天不足;后天失养 [表现] 面色淡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
外感病中、后期及内伤病。
[成因] 一、表邪不解入里。
二、六淫邪气直接侵犯脏腑形成里证。
三、由于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所致
[特点] 病位深在;临床表现复杂;非表即里 。
附:半表半里证
二、表里证鉴别要点
病程:新病、病程短-------表证

八纲辨证课件-PPT

八纲辨证课件-PPT

阳气耗损
〔表现〕 冷

清 阳虚则寒 倦
气虚之象:气短,神疲,乏力
迟 痛
舌淡胖嫩,苔白润,脉沉迟无力。
面红如妆,便干尿难,自汗或无汗等
(5)亡阳证(气脱证) (极重的虚寒证)
――阳气衰竭,而欲脱失所形成的危重证候。 【成因】阴寒极盛,暴伤阳气
阳虚日久,渐至亡脱 亡阳 亡阴导致亡阳 【表现】 汗 ――冷汗淋漓,质稀味淡 肢 ――四肢厥冷 面 ――面色苍白 息 ――呼吸微弱 神 ――神志模糊 脉 ――微细欲绝
二、寒热辨证
• 寒热辨证,不能孤立地根据个别症状作判断,而是通过
四诊对与其相适应的疾病本身所反映的各种症状、体征 的概括。
• 具体的说:
热证——指一组有热象的症状和体征; 寒证——指一组有寒象的症状和体征。
• 寒热辨证,在治疗上有重要意义。
(一)寒证
• 基本概念:
指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 导致机体机能活动衰退所表现的 具有冷、凉特点的证候。
• 狭义的证候相兼(本处)——
在疾病某一阶段,其病位无论是在表、在里, 但病情性质上没有寒与热、虚与实相反证候存在。
一、证候相兼 (一)概念:
广义――各种证候相兼存在
如:麻黄汤证 ―――表寒证
• 阳热偏盛——恶热喜冷。 • 大热伤阴,津液被耗——小便短赤; • 津伤则须引水自救——口渴冷饮。 • 火性上炎——面红目赤。 • 热扰心神——烦躁不宁。
证候分析
• 津液被阳热煎熬——痰、涕等分泌物黄稠。 • 肠热津亏,传导失司——大便燥结。
• 舌红苔黄——热征,舌干少津——伤阴。 • 阳热亢盛,加速血行——数脉。
(二)阳证
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

表现的表证、热证、实证

八纲辨证-中医课件

八纲辨证-中医课件

2 表证
【概念】指外感六淫之邪从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所致的外感 病初期阶段 。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脉浮、鼻塞、喷嚏、流涕;头疼, 身疼;舌淡红,苔薄白;咽喉痒、痛,咳嗽、气喘 (表证主要是外感邪气客于皮毛、肌腠)
【特点】起病急新起、恶寒发热(常恶寒发热同时并见) 位置在表,但偶可累及相应脏腑(肺)④病理为实证, 较易治愈⑤发生皮毛的病变不都是表证。
辨别邪正盛衰的纲领。
1 虚证:
【概念】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的证候。 【病因】①先天不足,素体虚弱,后天失调
②久病,重病之后导致气血阴阳亏虚 【临床表现】血虚证、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 【特点】长、弱、出、亏、变。(不足、松弛、衰退) 《素问》:五虚:脉细,皮寒,气少,泻利前后,饮食不入
(四)阴阳辩证
阴和阳代表事物对立的两方面。 无所不指,无所定指, 是辨证的基本大法,概括性、抽象性较高。
阴、阳——是识别病证类别的纲领,为八纲之总纲, 统括其他六纲:
阴——里、虚、寒 阳——表、实、热
1、阴证
【概念】阴证是指体内的阳气虚衰,或寒邪凝滞的证侯。此 证属寒、属虚、机体的反应多呈衰退的表现.
畏寒喜温、
腹痛喜按,
食少不渴, 语低少言, 肢凉,脉 喜热饮, 呼吸怯弱 沉细迟,
便溏,溲
无力

身热恶热 喜凉,心 烦口渴, 溲赤便结
腹痛拒按, 语高多言, 肌肤灼热, 气粗喘促 脉浮洪数
大滑实
表四 亡阴、亡阳鉴别要点

四肢


其他
亡阴
汗热 味咸
温和
红、干 洪实或躁 肌热,气
疾,按之 粗,渴喜
无力
证消失。
相互转化,由邪正力量的对比所决定,关键在机体阳 气的盛衰。

八纲辨证概念

八纲辨证概念

八纲辨证概念八纲辨证,就像是中医看病时手里的八把神奇小钥匙。

这八纲呢,就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先说说阴阳,这可是八纲中的总纲。

阴和阳就像白天和黑夜,它们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你看这人世间,有太阳照着的地方就明亮,那就是阳,太阳照不到的角落就暗些,那就是阴。

在人体里也是这样,健康的状态下阴阳是平衡的。

要是阴多了或者阳多了,那就像天平歪了,人就会生病。

比如一个人总是特别怕冷,那可能就是阳不足了,就像冬天少了暖阳。

而要是老是心烦气躁,感觉自己体内像有团小火苗在烧,也许就是阳太盛了,阴就相对少了,就像白天太长,黑夜都没了自己的地盘。

表和里呢,就像是屋子的外墙和屋内。

表证就好比是外敌在屋子外面捣乱,可能是风寒暑湿这些邪气刚刚侵犯人体的体表。

这时候人可能会打喷嚏、流鼻涕,就像屋子外面吹来了冷风,窗户纸有点晃荡发出声响。

而里证呢,那就是敌人已经攻进屋子里面了,可能影响到了脏腑,这时候病情往往就比较深入了。

比如肚子疼得厉害,那可能是肚子里的脏腑出了问题,这就是里证。

寒和热这一对,特别好理解。

寒证就像是冬天的冰,人要是有寒证,手脚常常是冰凉冰凉的,就像冰块一样。

而且可能会喜欢喝热水,穿很多衣服还觉得冷。

热证呢,就像是夏天的火,整个人会感觉燥热,脸红红的,可能还会有口臭,嘴里像着了小火苗一样。

而且会特别想喝凉水,恨不得抱着冰块。

虚和实又不一样。

虚证就像一个虚弱的小树苗,可能是人体的正气不足了。

比如说一个人总是没力气,走几步路就气喘吁吁的,这可能是气虚。

或者脸色苍白,月经量少,这可能是血虚。

就像小树苗缺乏营养,长不大。

实证就像是树上长了虫子或者被藤蔓缠绕,是邪气太盛了。

比如说肚子里长了肿瘤,或者吃多了不消化,肚子胀得难受,这就是实证。

八纲辨证这八把小钥匙可不是单独用的,它们常常是组合起来用。

就像解开一个复杂的谜题,要把这八把钥匙巧妙地搭配。

有时候一个病人可能既有表证又有寒证,可能是外面受了寒邪,就像在冰天雪地里站久了,风寒钻进了体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纲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之一。

通过四诊,掌握了辩证资料之后,根据病位的深浅,病邪的性质,人体正气的强弱等多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为八类不同的征候,称为八纲辨证。

疾病的表现尽管是极其复杂的,但基本上都可以用八纲加以归纳。

如疾病的类别,可分为阴证与阳证;病位的浅深可分为表证与里证;疾病的性质,可分为寒证与热证;邪正的盛衰,可分为实证与虚证。

这样,运用八纲辨证就能将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归纳为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四对纲领性证候,从而找出疾病的关键,掌握其要领,确定其类型,预决其趋势,为治疗指出方向。

其中,阴阳又可以概括其他六纲,即表、热、实证为阳;里、寒、虚证属阴,故阴阳又是八纲中的总纲。

八纲是分析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是各种辨证的总纲。

在诊断过程中,有执简驭繁,提纲挚领的作用。

适应于临床各科的辨证。

无论内、外、妇、儿、眼、耳、鼻喉等科,无不应用八纲来归纳概括。

在八纲的基础上,结合脏腑病变的特点,则分支为脏腑辨证;结合气血津液病变的特点,则分支为气血津液辨证;结合温病的病变特点,则分支出卫气营血辨证等等。

任何一种辨证,都离不开八纲,所以说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基础。

八纲辨证并不意味着把各种证候截然划分为八个区域,它们是相互联系而不可分割的。

如表里与寒热虚实相联系,寒热与虚实表里相联系,虚实又与寒热表里相联系。

由于疾病的变化,往往不是单纯的,而是经常会出现表里、寒热、虚实交织在一起的夹杂情况,如表里同病,虚实夹杂,寒热错杂。

在一定的条件下,疾病还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转化,如表邪入里,里邪出表,寒证化热,热证转寒,实证转虚,因虚致实等。

在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还可以出现一些与疾病性质相反的假象,如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真虚假实,真实假虚等。

阴证、阳证也是如此,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疾病可以由阳入阴,由阴出阳,又可以从阴转阳,从阳转阴,因此,进行八纲辨证,不仅要熟练的掌握各类证候的特点,还要注意它们之间的相兼、转化、夹杂、真假,才能正确而全面认识疾病,诊断疾病。

第一节表里表里是辨别疾病病位内外和病势深浅的一对纲领。

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就躯壳与内脏而言,躯壳为表,内脏为里;就脏与腑而言,腑为表,脏为里;就经络与脏腑而言,经络为表,脏腑为里等等。

从病势深浅论,外感病者,病邪入里一层,病深一层;出表一层,病轻一层。

这种相对概念的认识,在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中尤为重要。

以上是广义之表里概念。

狭义的表里,是指身体的皮毛、肌腠、经络为外,这些部位受邪,属于表证;脏腑、气血、骨髓为内,这些部位发病,统属里证。

表里辨证,在外感病辨证中有重要的意义。

可以察知病情的轻重,明确病变部位的深浅,预测病理变化的趋势。

表证病浅而轻,里证病深而重。

表邪入里为病进,里邪出表为病退。

了解病的轻重进退,就能掌握疾病的演变规律,取得治疗上的主动权,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一、表证表证是指六淫疫疠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时所产生的征候。

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一般起病急,病程短。

表证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外感时邪,表证是由邪气入侵人体所引起。

二是邪病轻。

表证的病位在皮毛肌腠,病轻易治。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兼有鼻塞、流涕、咳嗽、喷嚏、咽喉痒痛等证。

【理候分析】由于六淫邪气客于肌表,阻遏卫气的正常宣发,郁而发热。

卫气受遏,失去温养肌表的功能。

肌表得不到正常的温煦,故见恶寒。

邪气郁滞经络,使气血流行不畅,致头身疼痛。

肺主皮毛,鼻为肺窍,邪气从皮毛、口鼻而入肺,肺系皆受邪气,肺气失宣,故鼻塞、流涕、咳嗽。

喷嚏、咽喉痒痛诸证常常并见。

邪气在表,未伤及里,故舌苔可无变化,仍以薄白为主。

正气奋起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浮。

二、里证里证是疾病深在于里(脏腑、气血、骨髓)的一类证候。

它与表征相对而言。

多见于外感病的中、后期或内伤疾病。

里证的成因,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表邪内传入里,侵犯脏腑所致;二是外邪直接侵犯脏腑而成;三是七情刺激,饮食不节,劳逸过度等因素,损伤脏腑,引起功能失调,气血逆乱而致病。

里证的范围甚广,除了表证以外,其它疾病都可以说是里证。

里证的特点也可归纳为二点。

一是病位深在。

二是里证的病情一般较重。

【临床表现】里证病因复杂,病位广泛,症状繁多,常以或寒或热,或虚或实的形式出现,故详细内容见各章辩证。

现仅举几类常见症脉分析如下:壮热恶热或微热潮热,烦躁神昏,口渴引饮,或畏寒肢冷,倦卧神疲,口淡多涎。

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或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腹痛呕恶,苔厚脉沉。

【证候分析】以上所列仅是寒热虚实各里证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常见症脉。

就热型与寒象看,里证当是但热不寒或但寒不热,热可以是壮热恶热。

微热潮热。

壮热恶热是热邪入里,里热炽盛所致。

微热潮热常见于内伤阴虚,虚火上炎。

寒象表现为畏寒,得衣被可以缓解,此乃由于机体自身阳气不足或寒邪内侵,损伤阳气,阳虚生寒的结果。

烦躁神昏是实热扰乱心神的表现:口渴引饮、小便短赤是实热耗伤津液。

大便秘结由于热结肠道,津液枯竭,传导失司所致。

阳气不足者,多见蜷卧神疲,虚寒者即见口淡多涎,脾虚不运者可见大便溏泄。

腹属阴为脏腑所居之处,该部症状:腹痛呕吐,便秘溏泄,小便短赤或清长,均是里病的标志。

苔厚脉沉均为疾病在内之征。

[附]半表半里证外邪由表内传,尚未入于里;或里邪透表,尚未至于表,邪正相搏于表里之间,称为半表半里证。

其表现为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

这种关于半表半里的认识,基本上类同六经辨证的少阳病证。

三、表证和里证的鉴别辨别表证和里证,主要是审察其寒热、舌象、脉象等变化。

一般说来,外感病中,发热恶寒同时并见的属表证,但热不寒,但寒不热的属里证,表证舌苔不变化,里证舌苔多有变化,脉浮主表证,脉沉主里证。

四、表证和里证的关系人体的肌肤与脏腑,是通过经络的联系、沟通而表里相通的。

疾病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出现表里证错杂和相互转化,如表里同病,表邪入里,里邪出表等。

(-)表里同病表证和里证在同一时期出现,称表里同病。

这种情况的出现,除初病即见表证又见里证外,多因表证未罢,又及于里,或本病未愈,又加标病,如本有内伤,又加外感,或先有外感,又伤饮食之类。

表里同病的出现,往往与寒热、虚实互见。

常见的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表虚里实、表实里虚等,详见寒热虚实辨证。

(二)表里出入1。

表邪入里:凡病表证,表邪不解,内传入里,称为表邪入里。

多因机体抗邪能力降低,或邪气过盛,或护理不当,或误治、失治等因素所致。

例如,凡病表证,本有恶寒发热,若恶寒自罢,不恶寒而反恶热,并见渴饮,舌红苔黄,尿赤等症,便是表邪入里的征候。

2。

里邪出表:某些里征,病邪从里透达于外,称为里邪出表。

这是由于治疗与护理得当,机体抵抗力增强的结果。

例如;内热烦躁,咳逆胸闷,继而发热汗出,或斑疹白菩外透,这是病邪由里达表的征候。

表邪入里表示病势加重,里邪出表反映邪有去路,病势减轻,掌握表里出入的变化,对于推断疾病的发展转归,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寒热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

阴盛或阳虚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表现为热证。

寒热辨证在治疗上有重要意义。

《索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两者治法正好相反。

所以寒热辨证,必须确切无误。

一、寒证寒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寒性的证候。

可以由感受寒邪而致,也可以由机体自身阳虚阴盛而致。

由于寒证的病因与病位不同,又可分别出几种不同的证型。

如感受寒邪,有侵犯肌表,有直中内脏,故有表寒、里寒之别。

内寒的成因有寒邪入侵者,有自身阳虚者,故又有实寒、虚寒之分。

这里先就寒证的共性进行分析。

【临床表现】各类寒证的临床表现不尽一致,但常见的有:恶寒喜暖,面色晃白,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润滑,脉迟或紧等。

【证候分析】阳气不足或为外寒所伤,不能发挥其温煦形体的作用,故见形寒肢冷,蜷卧,面色晃光。

阴寒内盛,津液不伤,所以口淡不渴。

阳虚不能温化水液,以致痰、涎、涕、尿等排出物皆为澄澈清冷。

寒邪伤脾,或脾阳久虚,则运化失司而见大便稀溏。

阳虚不化,寒湿内生,则舌淡苔白而润滑。

阳气虚弱,鼓动血脉运行之力不足,故脉迟;寒主收引,受寒则脉道收缩而拘急,故见紧脉。

二、热证热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热性的证候。

可以由感受热邪而致,也可以由机体自身阴虚阳亢而致。

根据热证的病因与病位的不同,亦可分别出几种不同的证型。

如外感热邪或热邪入里,便有表热、里热之别。

里热中,有实热之邪入侵或自身虚弱造成,则有实热和虚热之分。

这里仅就热证的共性进行分析。

【临床表现】各类热证的证候表现也不尽一致,但常见的有:恶热喜冷,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吐血衄血,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

【征候分析】阳热偏盛,则恶热喜冷。

火热伤阴,津液被耗,故小便短赤,津伤则需引水自救,所以口渴喜冷饮。

火性上炎,则见面红目赤。

热扰心神,则烦躁不宁。

津液被阳热煎熬,则痰涕等分泌物黄稠。

火热之邪灼伤血络,迫血妄行,则吐血衄血。

肠热津亏,传导失司,势必大便秘结。

舌红苔黄为热证,舌干少津为伤阴,阳热亢盛,血行加速故见数脉。

三、寒证和热证的鉴别辨别寒证与热证,不能孤立地根据某一症状作判断,就对疾病的全部表现进行综合观察、分析,尤其是寒热的喜恶,口渴与不渴;面色的赤白,四肢的凉温,以及二便,舌象、脉象等方面更应细致观察。

四、寒证和热证的关系寒证和热证虽有本质的不同,但又相互联系,它们既可以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出现,表现为寒热错杂的征候,又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出现寒证化热、热征化寒。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危重阶段,有时还会出现假寒或假热的现象。

(-)寒热错杂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出现寒证和热证,呈现寒热交错的现象,称为寒热错杂。

寒热借来有上下寒热情杂和表里寒热借杂的不同。

1。

上下寒热错杂:患者身体上部与下部的寒热性质不同,称为上下寒热错杂。

包括上寒下热和上热下寒两种情况。

上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如以膈为界,则胸为上,腹为下。

而腹部本身上腹胃脘又为上,下腹膀胱、大小肠等又属下。

(1)上寒下热:患者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寒,下部表现为热的证候。

例如,胃脘冷痛,呕吐清涎,同时又兼见尿频、尿痛、小便短赤,此为寒在胃而热在膀胱之证候。

此即中焦有寒,下焦有热,就其相对位置而言,中焦在下焦之上。

所以属上寒下热的证型。

(2)上热下寒:患者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热,下部表现为寒的证候。

例如患者胸中有热,肠中有寒,既见胸中烦热咽痛口干的上热证,又见腹痛喜暖,大便稀溏的下寒证,就属上热下寒证。

2。

表里寒热错杂:患者表里同病而寒热性质不同,称为表里寒热错杂。

包括表寒里热和表热里寒两种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