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纲辩证
中医基础理论--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
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 的纲领。阴阳是八纲中的总纲。
表里辨证
表里是辨别病位内外深浅的一对纲领。 表证主要见于外感疾 表证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浮脉,苔
薄白。 表证护治原则:辛散解表。 里证临床表现: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以脏腑症状
身疲乏力,心悸气短,形寒肢冷或五心烦 热,自汗盗汗等 护治原则:补需扶正 实证临床表现: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 躁,呼吸气粗,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脉 实有利,舌苔后腻等。 护治原则:泻实祛邪
阴阳辨证
阴阳是概括病症类别的一对纲领,是八纲的总纲。 阴虚症临床表现:形体消瘦、口燥咽干、潮热、五
心烦闷、盗汗、大便干结、舌红少苔少津等。 护治原则:养阴清热 阳虚症临床表现:畏寒、四肢不温口淡不渴,自汗、
为主要表现,起病可急可缓,一般病情较重,病 程较长。 里证护治原则:以合里概括。
寒热辨证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 寒症临床表现:恶寒、畏冷、肢凉冷痛、喜
暖、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舌淡 苔白而润,脉迟或紧。 护治原则:温以祛寒 热症护治原则:清热泻火
虚实辨证
虚实是辨别正邪盛衰的两个纲领。 虚症临床表现: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萎靡,
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者,称为“八纲”。
在临床上,运用这八个纲进行辨证,叫“八纲辨证”。
各种疾病出现的症状虽然错综复杂,都可用八纲进行分析、归纳,以探求疾病的属性,病变的部位、病势的轻重,个体反应的强弱,从而作出判断,为临床诊断和施治提供依据。
阴阳是指疾病的类别,表里是指病变部位的深浅,寒热是指疾病的性质,虚实是指邪正的消长盛衰。
其中阴阳两纲是八纲中的总纲,具有统领其它六纲(又称“六变”)的意义。
表、热、实属阳;里、虚、寒属阴。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四对矛盾,是相对的,又是互相密切联系的。
例如表证,就有表寒、表热、表虚、表实之分,还有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表虚里实、表实里虚等错综复杂的关系。
其它寒证、热证、虚证、实证也是如此。
在一定的条件下,这四对矛盾的变方,可以向对方互相转化,如由表及里,由里出表,寒证化热,热证化寒,由阳及阴,由阴转阳等等。
参阅有关各条。
内容中医运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对病证进行分析归纳,从而为施治提供依据的辨证方法。
表里辨病证部位和病势深浅;寒热辨病证性质;虚实辨邪正盛衰;阴阳则统摄六纲,为八纲之总纲。
由于八纲辨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包含了其他多种辨证方法的共同特点,起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故为辨证论治的核心理论和基本方法,在中医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简史八纲渊源于战国时期《内经》,《内经》提出了寒热、虚实的概念。
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概括并区分病证。
明代王执中将虚实阴阳表里寒热称为“治病八字”;张景岳则明确提出以阴阳为“二纲”,以表里、寒热、虚实为“六变”之说。
清代,程锺龄进一步阐发了八纲的涵义,提出审证治病不过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而已。
近代《医学摘粹》(1897)提出“八纲”一词。
1949年以后随辨证论治学术地位的确立,八纲在辨证论治中的核心地位及重要作用得到充分肯定。
辨证内容八纲辨证具体可分为表里辨证、寒热辨证、虚实辨证和阴阳辨证。
中医诊断八纲辨证

精选ppt
52
虚实辨证
虚证
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各种临床表现的 病理概括。 成因:
先天不足 后天失养(为主)
精选ppt
53
虚实辨证
虚证
虚证细分有阴、阳、表、里、气、血、 精之虚以及脏、腑诸虚。
《素问》五虚:脉细,皮寒,气少,泄利 前后,饮食不入。
精选ppt
54
虚实辨证
虚证
精选ppt
20
表里辨证 证候间关系
表里同病 是指在同一病人身上存在着不同病位的症状。 表里同病,寒热虚实无矛盾 表里同病,寒热性质相同,虚实性质相反 表里同病,寒热性质相反,虚实性质相同 表里同病,寒热虚实皆相反
精选ppt
21
表里辨证 证候间关系
表里出入
表
入 出
里
精选ppt
22
表里辨证
病例分析
• ④寒凝胞宫证。 代表方:温经汤
• ⑤寒饮伏肺证 代表方: 小青龙汤
实寒证
精选ppt
40
寒热辨证
虚寒证
面色晄白,肢冷畏寒,下利清谷, 舌淡白胖大,脉弱;
精选ppt
41
寒热辨证
虚寒证
• ①脾胃虚寒证 代表方: 理中丸、小建中汤
• ②脾肾阳虚证 代表方: 右归丸、金匮肾气丸
精选ppt
42
寒证
概念
表现:高热伴四肢厥冷,恶寒甚或寒战,面 色紫暗,脉沉迟;有见口鼻气粗,口渴引饮, 小便短黄,舌苔黄而焦干,脉久按搏指有力。
精选ppt
49
寒热辨证 证候间关系
2.真寒假热:内有真寒,外见假热(阴盛格阳) 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又称虚阳外越。
表现:身热烦躁,面红如妆,神志躁扰;有 见下肢厥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浮大 但重按无力。
八纲辩证

3、病因:
(1)、外感阴寒邪气。
(2)、久病内伤,阳气耗损。
(3)、过服生冷寒凉,阴寒内盛。
4、分类: (1)、表寒;(2)、里寒;(3)、 虚寒;(4)、实寒
八纲辩证-----寒热
(二)、热证
1、定义:指感受火热阳邪,或阳热亢盛,或阴虚阳亢所 表现出来的机能活动亢进的证候。 2、病因: (1)、外感热邪。 (2)、寒邪入里化热。 (3)、七情过激,五志化热。 (4)、饮食不节,内生火热。 (5)、房室劳伤,劫夺阴精,阴虚阳亢。 3、辩证要点:发热喜凉,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 不安,痰涕黄稠,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而 干,脉数。 4、分类:(1)、实热;(2)、虚热。
3、亡阳证:是指体内阳气严重耗损,而表现出的阳气虚脱的病变 和证候。
主要证见:大汗淋漓,面色苍白,精神淡漠,身畏寒,手足厥逆, 气息微弱,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淡脉微欲绝。
八纲辩证-----相互关系
八纲在运用于疾病的辩证过程中,虽然每一 纲才都有独特的内容,但它们是相互联系的。 1、辨别表里应与寒热虚实相联系。 2、辨别寒热必须与虚实表里相联系。 3、辨别虚实又必须与表里寒热相联系。
(2)、真寒假热――又称阴盛阳格,由于阴寒内盛,阳气 虚弱已极,阳不制阴虚阳浮越于外,使阴阳不相顺接而致。 临床上表现身热、面红口渴、脉大等,似为热证;但身热 欲加衣被,面红而四肢寒冷,口渴而又喜热饮,馀而不多, 脉大但无力,并且又见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 等寒象。此是阴寒内盛是真,外呈之热象是假。
气弱懒言,食减倦怠,头晕心慌 胸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
舌淡嫩苔 薄白
八纲辨证

二,热证
概念:热邪偏盛或阴液亏虚所表现的证侯. 概念:热邪偏盛或阴液亏虚所表现的证侯. 表热:热邪外袭肌表所致. 表热:热邪外袭肌表所致. 里热:外邪入里化热. 里热:外邪入里化热. 气郁化火,食积化火- 气郁化火,食积化火-实热 阴虚生内热-- --虚热 阴虚生内热--虚热
热证
临床表现 热:发热,喜凉恶热 黄:痰,尿,苔,带下色黄,面,舌色赤 稠:痰,涕,涎,带下粘稠 燥:口,舌,鼻,目干燥,舌苔少津,大 便干结,小便短少 动:躁动不安,善言好动,脉数等
二,八纲辨证源流
1, 《 内经 》 : " 善诊者 , 察色按脉 , 先别阴阳 . " , 内经》 善诊者, 察色按脉, 先别阴阳. 2,《伤寒论》:"六经辨证,分三阴三阳." 六经辨证,分三阴三阳. , 伤寒论》 3,《景岳全书》:"阴阳篇""六变篇." 阴阳篇""六变篇. ""六变篇 , 景岳全书》 4 近人祝味菊《伤寒质难》 正式提出"八纲" 近人祝味菊《伤寒质难》:正式提出"八纲" 名称, 所谓'八纲' 名称 , " 所谓 ' 八纲 ' 者 , 阴 , 阳 , 表 , 里 , 寒 , 实是也" 热,虚,实是也".
大便稀,小便清 大便稀,
如《伤寒论》中的"黄连汤"证. 伤寒论》中的"黄连汤" 胸中有热,腹中冷痛, " 胸中有热,腹中冷痛,黄连汤 主之. 主之." 胃寒+膀胱热 胃脘冷痛, 膀胱热: 清涎, 2,上寒下热:胃寒 膀胱热:胃脘冷痛,呕吐 清涎, ,
又兼见尿频尿痛,小便短赤. 又兼见尿频尿痛,小便短赤.
08八纲辨证

食,心烦喜呕,脉弦,口苦,咽干,目眩。
第二节 八纲辨证的基本内容
(四)表里证鉴别要点
表里辨证
证型 寒热 表证 同时出
现
里证 但寒不 热或但 热不寒
其它症状
头身疼痛,鼻塞 流涕等;而内脏 证候不明显
第二节 八纲辨证的基本内容
1、阳虚证:虚寒证
久病气虚发展 年老命门火衰 寒邪损伤阳气 过服苦寒清凉
阳虚
虚实辨证
温煦不足 虚寒内生
鼓动无力 功能减退
畏寒肢冷 不渴或热饮 尿清便溏 舌淡胖,脉迟
神疲乏力 气短懒言 蜷卧嗜睡 脉沉而无力 卫阳不足—自汗 蒸腾无力—无汗
第二节 八纲辨证的基本内容
虚实辨证
❖ 表里辨证是对外感病发展阶段性的最基本的认识。
第二节 八纲辨证的基本内容
表里辨证
❖ 表里意义:
❖ 辨病位:表:病位浅、外。
❖
里:病位深、内。
❖ 辨病势:表:病轻,入里加重。
❖
里:病重,出表减轻。
❖ 适用范围:任何病都可辨表里,外感病尤为重要。
❖ (1)外感六淫、疫疠等邪气。
❖ (2)自外而入,两大途径。
❖
胸痛、腹胀、腹满。
❖
苔黄、厚。
❖
脉沉。
❖ 5、审证要点:
❖ 无恶寒发热并见,以脏腑症状为主。
❖ 6、特点:
❖ 起病较缓,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第二节 八纲辨证的基本内容
表里辨证 (三)半表半里证
❖ 概念:邪正相搏于表里之间,少阳证。 ❖ 表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
八纲辨证新

上寒下热证
〖临床表现〗既有胃脘冷痛,呕吐清涎等中焦 脾胃虚寒证,又有尿赤、频、急、涩、痛等下 焦膀胱湿热证。
(三)虚实夹杂
实中夹虚,虚中夹实,虚实并重
实中夹虚:实邪为主,正虚为次。 虚中夹实:正虚为主,实邪为次。 虚实并重:正虚与邪实均十分明显,病情比较沉
重。
三、证的转化
(一) 表里出入
概念:指疾病的本质为实证,却出现某些“虚羸” 的现象,即“大实有羸状”。
临床表现: 真实:声高气粗、胸腹硬满拒按、脉搏按之有力 假虚:神情默默、倦怠懒言、脉象沉细
(2)真虚假实证
概念:指疾病的本质为虚证,反出现某些“盛 实”的现象,即“至虚有盛候”
真虚:胸腹不坚硬而喜按、气短、舌淡、脉象 无力、
气喘。
证候分析
卫气受遏:恶寒发热 邪滞经络:头身疼痛 邪未入里:薄白苔 脉气鼓动于外:脉浮 肺失宣肃:鼻塞流涕,喷嚏,咽喉痒痛,咳嗽,
(二)里证 Interior syndrome
概念: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 受病,以脏腑功能失调的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里证的成因及特点
《景岳全书》提出了“二纲六变”说,并以二纲 统六变。
近人祝味菊在《伤寒质难》中说:“所谓‘八纲’者,阴、 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也。”这是“八纲”名称的 正式提出。
第一节 八纲基本证
一、表里辨证
Differentiation of the exterior and interior syndromes
病因: ※表邪内传入里; ※外邪直中脏腑; ※内伤七情,饮食劳倦 里证的特点:起病缓,病位深,病程长,病情
重。
临床表现
主症:非表即里:寒热不并见,舌苔不薄白, 脉不浮。
八纲辩证

寒邪遏制,阳气被郁 或阳气虚弱,阴寒内盛 形体失于温煦
——恶寒,畏寒,冷痛,喜暖,肢冷踡卧;
阴寒内盛,津液不伤——口淡不渴;
阳虚不能温化水液 ——痰、涎、涕、尿等分泌物 排泄物皆为澄澈清冷。
22
寒邪伤脾,或脾阳久虚 ——运化失司而见大便稀溏。
阳虚不化,寒湿内生——舌淡苔白而润滑。
阳气虚弱,鼓动血脉运行之力不足——脉迟; 寒主收引,受寒则脉道收缩而拘急——紧脉。
16
17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寒证与热证反映 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 病邪属性的属阴属阳。
18
寒热辨证,不能孤立地根据个别症状作判断, 而是通过四诊对与其相适应的疾病本身所反映 的各种症状、体征的概括。
具体的说: 热证——指一组有热象的症状和体征; 寒证——指一组有寒象的症状和体征。
八 纲 辨 证 (一)
1
一、八纲辨证概念
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八个辨证的纲领。
八纲辨证——医生通过对四诊所获得的各种病 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病 变位置的浅深,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 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证纲领的方 法。
2
八纲辨证的基本内容
3
任何疾病的辨证,都应分辨病位的表里, 而对于外感(热)病来说,其意义则尤为重要。
阳热偏盛——恶热喜冷。 大热伤阴,津液被耗——小便短赤; 津伤则须引水自救——口渴冷饮。 火性上炎——面红目赤。 热扰心神——烦躁不宁。
26
津液被阳热煎熬——痰、涕等分泌物黄稠。 肠热津亏,传导失司——大便燥结。 舌红苔黄——热征,舌干少津——伤阴。 阳热亢盛,加速血行——数脉。
表里辨证是对外感病发展阶段性的最基本的认识, 它可说明病情的轻重浅深及病机变化的趋势, 从而掌握疾病的演变规律,取得诊疗的主动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点】
1.身热 2.津亏(热盛伤津,阴亏)
第24页/共144页
【临床表现】
热 体温、按诊 发热,壮热,五心烦热(皮肤、咽喉、齿 龈红肿热痛)
稠 排泄物 大便干结,(或大便黄褐如糜而臭—— 湿热),小便短赤,黄脓涕,黄粘痰。
深 色诊 面红目赤,(颧红、潮红)舌质红绛, 苔黄(苔灰黑而干),阳黄(湿热)。
固摄、防御、气化等功能减退,脏腑组 织机能活动减弱所表现的证候。
第30页/共144页
【病 因】
1.久病体虚——久病多虚 2.劳累过度——劳则耗气 3.年老体弱——肾的精气衰退 4.生成不足——先天不足、后天饮食失调 【辨证要点】 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活动时诸症加剧,
小便清长 舌淡、苔白腻
脉迟或紧
热证
恶热喜冷 渴喜冷饮 面色红 按之热 黄稠 大便干结
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
脉数
第26页/共144页
第三节 虚实辨证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盛实。 《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
气夺则虚。” 《素问·调经论》:“百病之生,皆有虚
实。”
第21页/共144页
二、热证
【概 念】疾病本质属热,由于感受热 邪、或阳盛阴虚,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 所表现的证候。 热证包括表热证、里热证、虚热证、实 热证等。
第22页/共144页
【病 因】
1.外感火热之邪,或寒邪化热入里; 2.七情过激,郁而化热; 3.饮食不节,积蓄为热; 4.房室劳伤,劫夺阴精,阴虚阳亢。
第五章 八纲辨证
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 实。
八纲辨证 阴 表
深浅 寒 虚
阳——归纳疾病类别 里——辨别疾病部位的
热——疾病性质 实——邪正斗争的盛衰
第1页/共144页
一 表里辨证
第2页/共144页
表
里
六腑 经络 三阳经 皮肤
五脏 脏腑 三阴经 筋骨
第3页/共144页
一、表证
定义——六淫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 体,正气(卫气)抗邪于肌表所表现的 轻浅的证候。
咽喉痒痛。 热性升散——汗出。 热邪上扰——头痛。 舌边尖红,脉浮数为温热在表之征。
第13页/共144页
二、里证
里证是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 骨髓等受病所反致的证候。
第14页/共144页
里证的成因
一、六淫袭表,表证未解,病邪传里,形 成里证;
二、外邪直接入里,侵犯脏腑、气血、骨 髓等,即所谓“直中”为病;
第4页/共144页
【临床表现】
寒热 —— 恶寒(或恶风)发热 (或自觉无发热)、
头身 —— 头身疼痛、 苔脉 —— 舌苔薄白,脉浮, 兼呼吸道症状——鼻塞流涕,咽喉痒或痛,
喷嚏,微有咳嗽。
第5页/共144页
发病特点
表证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阶段 1.起病急 2.病情轻 3.病程短 4.有感受外邪的因素可查的特点。
【病 因】 外感温热之邪或其它邪气 郁而化热。
【辨证要点】 发热较重恶寒轻,咽喉痒 痛,舌边尖红,脉浮数。
第11页/共144页
【临床表现】 发热,微恶风寒,面红,头痛,口干微渴, 咽喉痒或痛,或有汗。舌边尖红,脉象浮
数。
第12页/共144页
【证候分析】
热邪犯表,卫气被郁——发热恶寒; 热为阳邪——发热重而恶寒轻。 风热灼伤津液,上炎于咽喉——口干微渴,
三、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 寒热、舌象、脉象
第17页/共144页
第二节 寒热辨证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第18页/共144页
一、寒证
【概 念】 寒证是疾病本质属寒,因感受寒邪,或 阴盛阳虚所表现的证候。寒证包括表寒 证、里寒证、虚寒证、实寒证等。
第19页/共144页
【病 因】
1.外感阴寒邪气;过服生冷寒凉 2.久病伤阳
【特点】 1.形寒 2.寒不消水
第20页/共144页
【临床表现】
冷 体温、按诊 畏寒,恶寒喜暖,肢冷倦卧。 稀 排泄物 大便溏薄,(五更泻),小便清长,
痰稀白,清涕。 淡 色诊 面色苍白,舌质淡,苔白(苔灰黑
而润),阴黄(寒湿)。 润 津液未伤 口不渴,苔白滑。 静 望神、动态、脉诊 倦卧,脉迟、紧。
第27页/共144页
一、虚证
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的各种临床表现的 病理概括,
特点: 正气虚弱、不足,而邪气并不明显。
第28页/共144页
临床一般是以久病、势缓者多虚证,耗损 者多虚证,体质素弱者多虚证, 《难经·四十八难》“缓者为虚”、“出 者为虚”
第29页/共144页
(一)气虚类证
1.气虚证 【概 念】元气不足,气的推动、温煦、
干 津伤 口苦口臭,口干喜冷饮,鼻燥咽干,苔燥。 动 望神、动态、脉诊 烦躁不宁,新病鼻翼煽动,数脉、 洪脉、滑脉,出血(吐血,衄血,痰中带血,色鲜红)、
灼痛。
第25页/共144页
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
寒热 口渴 面色 四肢 痰涕 二便
舌象 脉象
寒证
恶寒喜热 口不渴 面色白 按之冷 清稀 大便溏薄
【临床表现】 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 鼻塞微咳,苔薄白,脉浮紧。
【证候分析】 寒邪束表,卫气不能宣发——恶寒重发热轻 寒邪郁于经脉——头痛,身痛; 肺失宣降——鼻塞微咳; 寒袭于表,脉气鼓动于外,脉道拘急——脉
浮紧。
第10页/共144页
热邪犯表证
【概 念】 热邪犯表证又称表热证, 是指风热病邪侵袭卫表的证候。
出; 风邪上受——头痛 肺气失宣——咳嗽,鼻塞流涕 苔薄白,脉浮缓——风邪袭表
第8页/共144页
寒邪束表证=表寒证
【概 念】 寒邪束表证又称表寒证, 多因感受阴寒之邪,体内阳气未能御制 寒邪所出现的证候。
【病 因】 衣单感寒,冒雨涉水,贪 凉饮冷。
【辨证要点】 恶寒重发热轻,苔薄白,Hale Waihona Puke 脉浮紧。第9页/共144页
三、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直接损 伤脏腑;或脏腑气机失调,气血津精逆 乱而致病。
第15页/共144页
附:半表半里证
外邪由表内传,尚未完全入里,邪正分争 于表里之间,少阳枢机不利,称为半表 半里证。
【临床表现】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 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
第16页/共144页
第6页/共144页
风邪袭表证
【概 念】 风邪袭表证主要是因感受外界风邪所产 生的证候。 【病 因】 起居不慎,汗出当风。 【辨证要点】 发热恶风,汗出,苔薄白, 脉浮缓。
第7页/共144页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头痛,汗出,鼻塞流涕, 微咳,苔薄白,脉浮缓。
【证候分析】 风邪袭表,腠理疏松,卫气不固——发热恶风,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