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新闻史03近代外国新闻事业传入与民族报业萌芽

合集下载

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新闻与传扬专业综合能力(334)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新闻与传扬专业综合能力》是新闻与传扬硕士(MJC)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

考试力求反映新闻与传扬专业的特点,科学、平等、确切、规范地测评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以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媒介产业的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法制观念、国际视野和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的新闻传扬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本科目考试内容包括中外新闻传扬史、传扬学理论、新媒体概况、新闻学理论和传扬伦理与规矩等。

测试考生对新闻与传扬专业所涉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控制情况和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分值本科目满分150分。

四、试题结构1、挑选题(20分);2、简答题(30分);3、论述题(40分);4、材料分析题(60分)。

五、考试内容一、中国新闻传扬史(一)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扬活动1.中国新闻传扬活动的历史渊源2.中国古代社会中的新闻传扬活动及其形态(二)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1.中国近代报刊的发端2.近代报刊的初步发展3.在华外报网的社会影响与历史评价(三)民族报业的兴起与三次国人办报高潮1.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2.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3.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4.自由新闻体制与新闻事业的演变5.第三次国人办报高潮(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1.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出生与发展2.革命按照地的新闻事业3.抗日民主按照地的新闻事业4.解放区人民新闻事业的发展5.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闻事业的历史意义(五)国统区的新闻统制与党营新闻事业1.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与变化2.党营新闻事业的演变(六)国统区的民营新闻事业1.民营新闻事业的商业化探索2.民营新闻事业的时代转型3.民营新闻事业的步履维艰4.民营新闻事业的历史评价(七)沦陷区新闻事业的殖民化1.沦陷区新闻事业的大劫难2.沦陷区新闻法制的殖民性(八)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1.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创建与初步发展2.1956年全国新闻工作改革(九)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闻传扬业1.新闻传扬业的发展与调节2.新闻传扬业发展中的经验与教训(十)“十年浩劫”中的新闻传扬业1.新闻传扬业的艰巨发展2.新闻传扬业的反思(十一)改革展开以来的新闻传扬业1.新闻传扬业的探索与改革2.新闻传扬业的日渐展开3.传扬生态与传扬格局的重构(十二)1949年以来台、港、澳的新闻传扬业1.台湾的新闻传扬业2.香港的新闻传扬业3.澳门的新闻传扬业二、外国新闻传扬史(一)古登堡与新闻事业萌芽1.古登堡与印刷术2.早期新闻形态:偶尔出版物3.新闻事业的萌芽:定期报刊的兴起(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新闻事业的最初发展1.星法院与新闻管制2.新闻事业的最初发展3.弥尔顿与《论出版自由》(三)18世纪:英国的荣誉1.英国的跃进2.笛福《评论》与斯威夫特《检查者》3.《闲话者》和《旁观者》(四)美国自立战争与言论自由确实立1.北美殖民地报业——富兰克林与曾格案2.自立战争宣传家3.杰弗逊与宪法《第一修正案》(五)法国大革命与报刊1.大革命与报刊2.《人权宣言》与言论自由(六)便士报的革命1.政党报刊的“黑暗时期”2.便士报的革命(七)大众报纸与黄色新闻1.大众报刊与大众文化2.普利策与“新式新闻事业”3.赫斯特与黄色新闻(八)广电简史1.广播与电视:发端2.美国广播:私有商业型模式确实立3.BBC:公共广播系统的建立4.六十年代的电视新闻5.解除管制与兼并浪潮(九)国际传扬:走向地球村?1.国际传扬2.全球新闻与信息流动3.国际新闻流向与世界传扬新秩序三、传扬学理论(一)传扬与传扬学1.关于传扬的认识2.传扬学的发展3.传扬学的研究主意4.传扬学研究的流派(二)信息、符号与传扬1.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中关于信息的基本概念2.信息传扬的过程研究3.符号学基本概念4.传扬中的符号使用(三)传者研究1.把关人研究2.媒介规范理论(四)媒介研究1.加拿大传扬学派的媒介理论2.媒介情境论3.李普曼媒介理论(五)受众研究1.大众受众理论2.使用与满意理论3.文化研究学派的受众研究(六)传扬功效1.传扬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2.传扬效果的产生与制约因素3.大众传扬的社会效果研究(七)人际传扬1.人际传扬的特点和功能2.人际传扬与人际关系3.人际传扬与媒介效应(八)组织传扬1.组织传扬的特点和作用2.组织内传扬3.组织外传扬(九)大众媒介与大众文化1.大众传扬的定义、特点和社会功能2.大众传扬的生产和发展过程3.大众传扬的社会影响4.大众传扬与大众文化四、网络传扬(一)网络传扬基本概念1.网络系统构成的基本概念2.网络传扬的基本历程和趋势3.网络传扬的特性与属性4.媒介融合的基本概念(二)网络传扬的基本形态1.网络中的人际传扬2.网络中的群体传扬3.网络中的组织传扬4.网络中的大众传扬(三)网络传扬的典型形式1.传扬2.即时通讯工具3.网络社区传扬4.搜索引擎传扬5.社交媒体传扬6.APP应用传扬(四)网络传扬的文本1.网络语言形成与发展的动力2.网络传扬的符号类型3.网络文本的总体特征(五)网络情景中的传扬者1.网络新闻传扬者的构成2.我国网络媒体的结构要素3.网络新闻传扬中的“把关人”(六)网络情景中的网民1.中国网民的规模与构成2.中国网民的需求3.网络环境与网民心理4.作为受众的网民的总体特征5.作为信息消费者的网络受众6.作为公民新闻主体的网民(七)网络传扬的结构1.网络传扬的结构2.网络传扬的信息传扬结构3.网络传扬的意见传扬结构4.网络舆论的产生、发展与变化(八)网络传扬的效果1.网络传扬效果的表现方式及其复杂性2.网络传扬与议程设置3.网络传扬与沉默的螺旋4.网络新闻传扬效果评估五、新闻学理论(一)新闻定义1.新闻定义2.新闻定义的学术历史(二)新闻与宣传(三)新闻与舆论(四)新闻价值1.新闻价值2.新闻价值的要素3.新闻价值在新闻实践中的影响因素(五)新闻真切1.新闻真切2.新闻真切在现实中的影响因素3.新闻失实的缘故和表现(六)新闻客观性原则1.客观性理念产生的背景与发展过程2.新闻客观性的内涵3.影响新闻客观传扬的因素(七)新闻体制1.新闻体制2.新闻体制的决定因素及其影响(八)新闻出版自由1.新闻出版自由的提出2.新闻出版自由的相关法律实践3.在中国如何理解新闻出版自由六、传扬伦理与规矩(一)传扬伦理概述1.传扬伦理的理论渊源2.传扬伦理的普通原则(二)传扬中的伦理问题及伦理原则的运用1.真切性及其伦理边界2.新闻炒作3.有偿新闻4.图片伦理5.传扬内容中的歧视与偏见6.灾害报道(三)传扬法概述1.区别“法制”与“法治”2.新闻传扬法的渊源3.中西方新闻立法的历史(四)宪规矩范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2.言论、出版自由3.批评建议权和舆论监督(五)政府信息藏匿与国家秘密保护1.公民知情权与政府信息藏匿制度2.保守国家秘密和保密法(六)传扬与司法1.司法藏匿和司法自立2.新闻报道与司法审判的平衡(七)传扬与公民权利1.传扬与名誉权2.传扬与隐私权3.传扬与肖像权4.传扬与著作权(八)新闻业的行政管理1.报纸、期刊2.广播电视3.互联网4.新闻记者。

中外新闻传播史

中外新闻传播史

中外新闻传播史中外新闻传播史第⼀章新闻传播的起源第⼀节⼝头新闻时代1.以⼝头语⾔传播为主,⾮语⾔传播为辅。

语⾔的产⽣是⼈类历史上第⼀个重要的⾥程碑。

(巴⽐伦通天塔)2.⾮语⾔传播⼿段①标记传播(结绳记事)借助⼀定的物体或标记为载体,传递或储存⾳讯的传播⽅式②声光传播(击⿎传讯,烽⽕报警)以声⾳或光线作为传递信息载体③图式传播(印第安⼈的图形⽂字)(最⾼级)⽤简单的书写符号或图形来表达意思、传递⾳讯、记载事实第⼆节⼿写新闻时代1.⽂字的产⽣和书写材料的改进是⼈类传播史上第⼆个重要⾥程碑,它标志着⼈类原始时代的终⽌,⽂明时代的开始,并为⼿写新闻传播的产⽣奠定了基础。

(苏美尔⼈的楔形⽂字)2.古代西⽅⼿书传播形式①公告式的官⽅公报(古罗马的《每⽇纪闻》)“历史上第⼀份官⽅报纸”②书信式的新闻信(⼩普林尼:苏威尔⽕⼭爆发)3.古代中国⼿书新闻传播汉代:邸报——唐代:进奏院状——宋代:定本制度/民间⼩报摸索题:1.⽂字的传播优势体现在?①便于储存和查找②传播⾯⼴③传播更为迅速④传播具有新闻性⑤传播更具准确性2.《每⽇纪闻》是什么媒介?在西⽅新闻史上为何具有如此突出地位?①是历史上第⼀份公告式的官⽅公报。

②当时,《每⽇纪闻》要紧报道元⽼院的议事记录;历史学家们认为,罗马帝国之因此能统治宽敞的疆域,⾄少还有⼀部分缘故是由于它有⼀个发达的、包括《每⽇纪闻》在内的信息传播系统,⽽罗马帝国的灭亡,也与其扩张过甚、传播系统相对滞后有关。

第⼆章近代报刊的萌芽和争取出版⾃由的⽃争第⼀节近代报业的萌芽和进展1.近代报业显现的历史条件(摸索题)①必要条件:印刷术的发明和普及(为印刷新闻传播奠定了基础,是⼈类传播史上第三座⾥程碑)包括⑴毕昇发明活字排版印刷术(宋朝庆历年间1041—1049)⑵德国古登堡改进⾦属活字印刷术(公元1450年前后)②必要条件:社会关于新闻信息的需要信息需求旺盛的缘故:⑴地理⼤发觉、环球航⾏⑵全球市场的形成与殖民掠夺⑶⽂艺复兴运动⑷宗教改⾰⑸近代民族国家的普遍建⽴③重要条件:邮政事业的产⽣2.宋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最早运⽤这⼀新技术的出版物是《⼩字》。

近代新闻事业的传入

近代新闻事业的传入

在现代社会,新闻事业通过报道和评论各种 社会现象和问题,引导公众关注和思考,影 响公众的思想和行为。
社会监督
经济价值
新闻事业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露和批评,推 动社会公平正义和进步发展。
新闻事业作为一种文化产业,也具有经济价 值,通过广告收入、订阅费等方式实现盈利 。
05
结论
新闻事业的历史发展
古代新闻传播方式
外报的影响
外报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和信息传播方式。同时,外报 也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这些外报也带有一定的文化侵 略和殖民主义色彩。
外国新闻事业对中国的影响
促进了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
外国新闻事业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借鉴。中国人开始学习西方先进 的新闻采编技术和发行经验,逐渐发展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事业。
近代新闻事业的传入
2023-11-05
目录
• 新闻事业的产生 • 外国新闻事业的传入 • 中国新闻事业的兴起 • 新闻事业的影响和作用 • 结论
01
新闻事业的产生
古代新闻传播方式
01
02
03
口头传播
在古代,人们通过口耳相 传的方式传递信息。
书面传播
随着文字的出现,人们开 始使用书信、公告、报纸 等书面形式传播新闻。
思想启蒙
近代新闻事业在思想启蒙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报道和评论 时事、政治、文化等问题,启发民智,推动社会进步。
反帝爱国
近代新闻事业积极参与反帝爱国运动,通过报道揭露帝国主义的 侵略行径,动员民众参与抗争。
新闻事业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
信息传播
舆论引导
现代新闻事业依然承担着及时传递信息的任 务,帮助公众了解国内外大事和各种社会动 态。

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PPT 第二章 西方近代新闻业的殖入

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PPT 第二章 西方近代新闻业的殖入

第一节 外国传教士带来新式的近代报业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其与中国古代邸报的区 别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报纸的内容大大拓展,虽然其刊登的主要内容是非新闻类 的宗教言论,但有了科学技术、天文地理、生活知识、时事评述、广告(时称告白)等众多 种类的信息,有些报道还配有图片,突破了古代报纸单纯以政治内容为主的局限。其次,报 纸编辑理念有明显的变化,读者意识加强。报刊的读者是东南亚地区的华人,为了吸引华人, 该刊从外观和内容、文风等各个方面都照顾到中国读者的传统和口味:封皮上有“嘉庆己亥 年××月”的中国纪年,中书杂志名称,下书“博爱者撰”,常年印着“子曰,多闻,择其 善者而从之”,排版方式和中国书本一样;文章内容多附会儒学,引用儒家经典,以增进亲 近感,消除中国人对基督教的排斥感;使用中国章回体小说的写法,采用对话、讲故事等方 式进行宣传,生动易懂。最后,报刊的读者为普通民众,其所有的内容和编辑理念都针对文 化程度不高的下层劳动者,与中国古代报纸的读者以官僚士绅阶层为主不同。从以上几个方 面看,《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中国第一份近代报刊,开创了中国近代报刊的先河。
时值中国清朝嘉庆年间,朝廷严禁传教与信教。因此马礼 逊来华多年,只是做了基督教传播的基础工作,并没有实 质性地开展工作。
第一节 外国传教士带来新式的近代报业
后来其派出机构伦敦布道会又派出第二位传教士米怜来协助他的工作
与马礼逊经美国、横跨太平洋来华路线不同,米怜直接从马六甲印度洋来到中国。在途经东南亚 地区时,米怜看到那里华人很多,而且当地殖民总督也非常欢迎他到当地传道。于是见到马礼逊后, 二人决定将对华传播基督教的基地转移到马六甲地区。
第一节 外国传教士带来新式的近代报业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代替香港,成为帝国主义在华中心,各种金融贸易机构云集上海,欧 美传教中心也迁徙至此,中国最繁荣的报业中心也转移到这里。1857年1月27日,上海墨海书馆创 办了上海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六合丛谈》,作为《遐迩贯珍》的继承者,两者的体例、内容非 常相似,而且其中部分稿件就是接续《遐迩贯珍》的,如慕维廉的《地理全志》。该刊月出16开 本16页1册,每册售价12文,由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伟烈亚力主编,墨海书馆印行。除主编伟烈 亚力外,主要撰稿人还有英国传教士慕维廉、艾约瑟等,中国的王韬也曾参加过编辑工作。刊物 依然以传播西学为主要内容和目的,特别是科技知识的传播。刊物宗教性内容大约仅占20%,非 宗教性内容中有时效性的信息约占一半,特别是关于太平天国内讧事件和广东亚罗号事件引发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报道,显示了宗教报刊越来越关注中国世俗事务的一个倾向。该刊出版到1858 年6月,因经费不足而停刊,共15期。

中外新闻事业史课件ppt

中外新闻事业史课件ppt

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
传播速度慢、范围有限,信息内容较 为简单,但却是当时人们获取信息的 主要途径。
近代新闻事业
近代新闻事业的兴起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西方的报业开始进入 中国,中国的近代新闻事业逐渐兴起。
近代新闻事业的特点
新闻报道的内容更加广泛,传播速度更快,影响的范围更广,同时 也出现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报人和报刊。
从传统媒体时代到新媒体时代,媒介融合经历了 初步融合、深度融合和全面融合三个阶段,呈现 出不断加速的趋势。
媒介融合的影响
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方式、内容生产、信息分发 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推动了新闻业的发展和 变革。
人工智能在新闻业的应用
01
人工智能技术介绍
人工智能技术包括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技术,在新
现代新闻事业的影响
对于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等方面产 生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影 响力。
02
外国新闻事业史
古代新闻传播
古代新闻传播方式
01
口耳相传、烟雾信号、鼓声、烽火等。
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
02
传播速度慢、范围有限、信息容易失真。
古代新闻传播的影响
03
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文化的传播,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
版权保护
中外在版权保护方面也存在差异。中国加强了对版权保护的力度,打击盗版和侵权行为;而西方国家则普遍重视 版权保护,建立了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执法机制。
04
新闻事业发展趋势
媒介融合
1 2 3
媒介融合概述
媒介融合是指不同媒体形态、媒介平台和信息传 播方式的融合,形成多元化、一体化的媒体生态 。

最新中外新闻传播史-第三章教案资料

最新中外新闻传播史-第三章教案资料

第三章新闻起源时期西方国家的信息传递教学目的: 通过对新闻起源时期西方国家的信息传递的回顾,包括希腊、罗马时期的信息传递:从口传到文字、中世纪欧洲的信息传递:从教会统治到多元化、新闻传播的萌芽:印刷机和“手抄新闻”和封建王权与信息传播:利用与控制。

让我们对西方国家前新闻时期的信息传播有了一定了解教学重点: 希腊、罗马时期信息传递的特点;新闻信和手抄新闻的概念;欧洲后期新闻萌芽出现的基础和表现。

教学难点: 中世纪教会对信息控制是如何瓦解;从罗马帝国到15-16世纪欧洲的社会传播体系是如何变化。

课时分配: 2课时教学方法:精读、略讲与自学相结合教学内容:【导入】:上节课我们回顾了新闻起源时期我国社会的信息传播,包括先秦与秦汉的信息传播:从口传到文字、三国至唐宋:“报状”与印刷小报、元明时期:新闻传播的萌芽与传播控制。

同一个时期,西方国家的信息传递的发展也没有中断过。

抛开信息传播这个范畴,我想问下大家:在你的印象中,西方文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具体代表有哪些?(提问)总结:同学们列举的那些其实都很代表了西方文明的发展,包括希腊、罗马帝国的重要文明一直影响到现在。

期中也不不乏很多跟文明信息传播密切相关的。

这节课文明就新闻起源时期,西方国家的信息传播发展过程进行一个介绍跟梳理。

【新授】:第一节希腊、罗马时期的信息传递:从口传到文字希腊时期之前的文明可以分为克里特文化(公元前3000~前1400年)、麦锡尼文化(公元前1600~前1125年)和荷马时期,可以统称地中海文明。

从公元前600~前30年的希腊年代又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爱奥尼亚时期(公元前6~前3世纪)、雅典时期(公元前480~前330年)和马其顿亚里山大时期(公元前336~前30年)。

以后是罗马时期(公元前30~公元476年),形成了把地中海囊括其中的、统治人口一亿的帝国。

希腊是人类社会精神文化轴心时代的重要地区。

希腊时期给我们留下了数不清的哲学家、科学家,例如自然哲学的开创者泰勒斯、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辩证法的创始人赫拉克里特、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医学之父波克拉底、史学之父希罗多德等。

中外新闻传播史(3)

中外新闻传播史(3)

中外新闻传播史绪论现代传播探源:从洪荒时代到文艺复兴第一节新闻史与新闻事业关于新闻史尼采《不合时宜的考察》第二部(1874)中区分了三种历史学:纪念碑的,尚古的与批判的历史学历史与哲学乃是同一的,真正的历史学家必须对所研究的事件进行理解和估价,而他这样做的时候就成为哲学家。

新闻事业•本课程虽然广泛涉及中外新闻传播的历史沿革,但核心还是新闻事业的发生与发展,首先弄清楚新闻事业是什么,从而限定我们的研究范围与向度。

•1、《不列颠百科全书》(Britannica):•所谓新闻事业,就是通过诸如小册子、新闻信、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和书籍等媒介,对新闻以及相关的评论和特稿材料进行采集(collection)、编写(preparation)与播发(distribution)。

•2、《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新闻机构及其各项业务活动的总称。

新闻事业区别于人际新闻传播活动,有以下特征:(1)有合法的新闻传播机构;(2)采用各种新闻传播手段,(3)拥有已传播新闻为职业的专业人员;(4)面向社会,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突出标志是“媒介组织”:人和物人类的传播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口头传播阶段,手写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第二节从口头传播到文字传播一、口头传播时期1、语言与社会从语言的产生到文字的发明这一漫长阶段,人类传播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口头传播,这一时期的主要媒介或者说唯一媒介就是语言。

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主要标志。

2、口头传播口头传播时期主要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初期。

这时嘴巴是主要的传播工具。

《传播革命》一书的作者弗利德里克·威廉斯,绘制了一个传播史表盘,3、非语言传播——口头传播的补充手段结绳纪事、击鼓传讯、烽火报警、实物表意、图画传声等传播方式《希罗多德历史》:波斯国王大流士斯奇提亚人的“礼物”美国语言学家科文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口语传播及其补充手段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依然存在,并且作为一定时代主导性传播媒介的重要补充。

中外新闻史第二讲

中外新闻史第二讲

早期外报在中国的历史作用
• 外人在华办报活动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 略。 • 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 外报推动了近代中文报业的发展。
自强” 二、“自强”与国人自办报刊
• 国人早期的办报主张: 国人早期的办报主张:
• 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 郑观应的《盛世危言》
• 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的出现
第二章 近代外国新闻事业传入和 中国民族报业的产生
• 一、外报:近代报刊的先导 • 二、“自强”与国人自办报刊 • 三、王韬及其《循环日报》
工业产值
1 0.8 比例(以中 0.6 国为1) 0.4 0.2 0 1750 时间 1830 中国 法国 英国
如果世界历史结束于1820 如果世界历史结束于1820 年,那么人们将会看到一部 东亚发展的经济奇迹, 东亚发展的经济奇迹,人口 数量迅速增长, 数量迅速增长,生活水平稳 步提高, 步提高,中国的江南更是物 阜民丰,繁荣昌盛…… 阜民丰,繁荣昌盛 ——杉原薰 杉原薰 1700年 中国GDP差不多相 1700年,中国GDP差不多相 GDP 于整个欧洲的总和。 于整个欧洲的总和。从1700 1820, 到1820,中国经济的年均增 长速度是欧洲的四倍。 长速度是欧洲的四倍。 • ——麦迪森 麦迪森
《疯官可笑》
• 王某不知何许人,捐有候选通判,侨寓京师宣武门外铁厂 内。在部投供有年,选期尚杳,欲加捐海防新班,又以宦 囊羞涩,有愿难偿。王自是朝思暮想,陡患疯狂。一日, 忽衣冠济楚,始作谒见上宪仪注,自言自语,欢笑异常; 继设公案作审判状,并高唱京腔,声音洪亮。观者如堵, 莫不嗤之以鼻。后经家人再三劝慰,觅医调治,不知尚能 痊愈否。或曰此殆由念切功名所致也,然观其举动,或者 平日别有违心之事,致招此疾,亦未可知。顾吾见今之南 面者矣,姑勿论其出身微贱,令人鄙夷不屑道,迹其高坐 堂皇,任意判断,是非倒置,鞭扑横施,非特贻笑中外, 而自有识者观之,真与疯官无异。且其欺压良懦,阿附权 势,不顾公论,罔恤人情,官之似疯非疯,反不如疯官之 似官非官也。噫嘻。

中外新闻史

中外新闻史

④《察世俗》的意义 察世俗》
首先,从当时的社会影响来看, 察世俗》 首先,从当时的社会影响来看,《察世俗》传教 的作用不大。 的作用不大。 其次, 其次,马礼逊和米怜的办报目的虽然不是立足于 新闻传播,但其关注受众的思想、 新闻传播,但其关注受众的思想、运用大众传媒 的能力, 的能力,体现出他们已具有近现代大众传播的观 所以《 虽然是宗教杂志, 念,所以《察世俗 》虽然是宗教杂志,但以之 为近代报刊之发轫,是当之无愧的。 为近代报刊之发轫,是当之无愧的。 最后, 米二人在创办《察世俗》时不避艰难, 最后,马、米二人在创办《察世俗》时不避艰难, 不顾生死的执著精神, 不顾生死的执著精神,同样值得后世报人以为榜 样。
④突出特点 :
《万》对于中国知识分子影响最大的,是它的变法宣 对于中国知识分子影响最大的, 传和西学介绍。 传和西学介绍。 首先, 1889年 万国公报》复刊后, 首先,变法宣传 。1889年《万国公报》复刊后,内容 虽有关于宗教宣传的,但并不占主要地位, 虽有关于宗教宣传的,但并不占主要地位,而增设的论 说立论范围广,并鼓吹变法革新和传播西方社会科学, 说立论范围广,并鼓吹变法革新和传播西方社会科学, 对中国的维新便发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甲午海战后, 对中国的维新便发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甲午海战后, 有关时政和鼓吹变法的政论文章就明显增多。 有关时政和鼓吹变法的政论文章就明显增多。林乐知和 李提摩太都写了不少涉及外交、政治、经济、 李提摩太都写了不少涉及外交、政治、经济、社会等方 面的文章,强调变通之法 。《万》的变法宣传在中国 面的文章, 起了很大的鼓动作用, 起了很大的鼓动作用,此后中国维新之士都醉心于变 从表面上看, 法 ,全国兴起维新变法的思潮 。从表面上看,《万》 的变法宣传与中国爱国志士的维新运动的目的是一致的, 的变法宣传与中国爱国志士的维新运动的目的是一致的, 但实质上两者有明显的区别, 但实质上两者有明显的区别,维新派的变法主张是为了 改革中国的政治、经济,促使中国日益强盛, 改革中国的政治、经济,促使中国日益强盛,向资本主 义的方向发展, 义的方向发展,而《万》所宣传的变法主张是建立在殖 民主义利益基础上的。 民主义利益基础上的。他们希望中国走殖民地而非资本 主义的道路。 主义的道路。

中外新闻史

中外新闻史

早期商业报纸的特点
1:刊期缩短,日报居多。 2:内容单一,多为商情、广告为核心。附带
报道新闻,少有言论。
《申报》的商业化发展特点
1:办日报
2:综合化方向发展
当时商业报纸发展趋向
3:中国化
4:对新闻事业的重视
5:重视文化事业发展
第二节:中国民族报业的萌芽 早 期 林则徐:澳门新闻纸 国 魏源:《海国图志》 人 的 洪仁干:《资政新篇》 办 报 思 想
新闻成分
1:新闻没有分量 2:记载的新闻:《月食》,预告月食的出现
中国近代报刊上第一则新闻
终刊
1:雕版印刷 2: 1821年米怜病重,终刊。
影响
其一些宣传策略和方法对后来传教 士有着重要影响。如米怜的章回体、 对话体的形式在以后相当一段时间为 来华传教士所采用。
后期报刊
《特选撮要每月纪传》
1823年, 雅加达,
《天下新闻》
1827年
马六甲
继承了其编辑方针。 内容到样式有所创新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概况:
1:时间:1833年8月1日
2:创立者:郭士立(普鲁士)
3:广州
4:中国本土创办最早的近代中文报刊
时局新变化
一:英国非法向中国输入鸦片活动更加猖獗。
二:随着传教士和商人进入中国人数的增多,
许多组织开始出现。
1:线装书式、雕版印刷、刊期相同、名称相近。
2:写作方法上继承了米怜的通俗易懂的原则。 3:体现传教士办刊活动。
《万国公报》传教士报刊活动的纵向发展
纵向发展的表现: 一;办刊地域由沿海渗透到内地广大的通商
口岸和割让地区。
二;这一时期有较大影响的传教士报刊就是
《万国公报》

中外新闻史 大纲

中外新闻史 大纲

中外新闻史大纲
中外新闻史是新闻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主要涉及中国和外国新闻事业的历史发展、重要事件和人物、传播理念和媒介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中外新闻史的大纲:
中国新闻史部分:
1. 古代的新闻传播:从口头传播到邸报的兴起
2. 近代报刊的兴起与发展:晚清到民国时期的报刊业
3. 现代新闻事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的新闻事业
4. 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从无线电到卫星电视
5. 网络媒体的兴起与影响: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传播
6. 新闻传播法规与伦理:新闻职业道德与法规建设
外国新闻史部分:
1. 古代的新闻传播:从古希腊罗马到印刷术的发明
2. 近代报刊的兴起与发展:从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时期的报刊业
3. 现代新闻事业的发展:20世纪的新闻事业
4. 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从无线电到卫星电视
5. 网络媒体的兴起与影响: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传播
6. 全球传播的背景与挑战:跨国媒体集团的崛起与全球化背景下的新闻传播
中外新闻史课程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了解历史上的新闻事业,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关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新闻事业的发展变化,理解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分析其与当代新闻传播实践的关联。

同时,中外新闻史的学习也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了解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新闻传播理念和实践。

《外国新闻事业史》课件

《外国新闻事业史》课件
社交媒体对新闻业的影响
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未来,社交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将 更加重要,对新闻业的影响也将更加深远。新闻业需要紧跟社交媒体的发展趋势,积极探 索与社交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THANKS
感谢观看
广播和电视的出现
广播和电视媒体的
兴起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广播和电 视媒体相继出现,成为新闻传播 的新兴媒介。
广播和电视的特点
广播以声音为主要传播方式,电 视则结合了声音和图像,具有更 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广播和电视的影响
广播和电视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 新闻传播的方式和格局,对人们 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英国的新闻事业模式
公共服务原则
英国新闻事业以公共服务为宗旨,强 调媒体的社会责任和文化传承功能。
严格的审查制度
英国对新闻内容实施严格的审查和管 控,以确保媒体报道的公正性和真实 性。
媒体多样性
英国拥有多种类型的新闻媒体机构, 包括报纸、电视、广播等,满足不同 受众的需求。
高度政治化
英国新闻事业与政治紧密相关,媒体 成为政治家传播理念和争取选民的重 要工具。
03
现代外国新闻事业的变化
互联网对新闻业的影响
01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改变 了新闻传播的方式和速 度,使新闻更加即时和 全球化。
02
网络平台成为新闻发布 的重要渠道,打破了传 统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垄 断。
03
互联网环境下,新闻内 容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
04
网络虚假新闻和信息泛 滥成为新闻业面临的新 挑战,需要加强监管和 自律。
社交媒体的发展
社交媒体成为公众获取和分 享新闻的重要途径,改变了 新闻消费习惯。

中外新闻传播史第二章第一节近代报刊的萌芽和发展

中外新闻传播史第二章第一节近代报刊的萌芽和发展
谁最早发明了印刷术?中国人还是哪国人? 中国最早的印刷作品?
外国新闻传播史
7
清代邸报(京报)
清代京报的封面
清代京报报贩
外国新闻传播史
8
蒙古人的贡献:大军西征
外国新闻传播史
9
蒙古骑兵
外国新闻传播史
10
蒙古骑兵
外国新闻传播史
11
古登堡的贡献
古登堡发明的印刷机及 古登堡印刷的42行圣经 印刷作坊
外国新闻传播史
14
2、近代邮政制度的建立(上)
古代的邮政制度
外国新闻传播史
秦 始 皇 兴 修 驰 道 图
15
2、近代邮政制度的建立(下)
西方近代邮政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5世纪:商品经济的繁荣与新兴民族国家的需求 1464年,法国路易十一首创 1478年,英国爱德华四世建立邮政局 1502年,神圣罗马帝国
外国新闻传播史
3
一、判断近代报纸的标准
日 本 《 朝 日 新 闻 》
外国新闻传播史
4
< >
英 国 太 阳 报
外国新闻传播史
5
六大标准:
机器印刷 以同一名称至少每星期出版一期 连续出版 刊登大众感兴趣的题材 公开出售 及时性
外国新闻传播史
6
二、近代报刊的历史前提
1、印刷技术的发明与传播
第二章 近代报刊的萌芽与 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
外国新闻传播史
1
第二章 近代报刊的萌芽与 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
第一节、近代报刊的萌芽和发展 第二节、集权主义报业理论和专制政
控制报业的手段 第三节、资产阶级革命进程中的报刊 第四节、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
外国新闻传播史
2

中外新闻史 近代

中外新闻史 近代

• 乔治· 威斯纳——纽约《太阳报》的成功记者
• 记者) (《太阳报》成功的重要砝码)
• 美国第一个专门采写法庭犯罪新闻的记者(事件 • 具有深厚文学功底,独到见解和视角,特别吸引
人的文风,吸引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读者。
• 回报:每星期四元,还可分得一份红利;一年内
成为《太阳报》的合资老板之一。
• 约翰· B· 博加特
最大、最好、最便宜的报纸)。 • 1888年继承《每日电讯报》,成 为唯一董事,带领团队走向英国 第一大报的道路。《每日电讯报》 是英国取消知识税后涌现的众多 廉价报纸中最成功的一份。
爱德华· 利维· 劳森 (1833-1916)
• 在位期间的改革创举—— • A.十分重视延揽人才;
• 没有经过加冕的国王
• 19世纪中叶,取消知识税,大众化报刊涌现


1712.5.16 国会通过印花税法案
印花税 广告税 纸张税
1794、1804、1815三度增加税率


应当废除知识税,印刷出版物能够比监狱 看守和刽子手更好地为一个自由国家的和平与 荣誉服务。廉价的知识比经费巨大的惩罚制度 是更好的政治工具。
——布尔法· 李顿(1832.6.14议会提案)
印刷新闻时代(印刷传播与通讯社)
印刷新闻时代,近代报业从无到有、从 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地发展起来,成为人 类信息传播的主导性媒介。(教材P.24)
一、印刷传播的产生
二、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三、新闻通讯社的产生与发展
一、印刷传播的产生
1. 前提 (1)印刷术的发明、应用和普及 ——人类信息传播史第三座重要里程碑 中国 公元8世纪 雕版印刷 宋庆历年间 毕昇 胶泥活字排版 14世纪初 朝鲜 15世纪初 木活字„„ 铜活字和字模铸造技术

新闻史 第二章 近代外国新闻事业的传入和本土报业产生

新闻史 第二章 近代外国新闻事业的传入和本土报业产生

第二节 中国近代民族报业萌 芽
一、国人早期与外报的接触
• 国人最早接触近代报刊的是为第一批传教士工作的印刷工 人。 • 国人最早认识报刊及其社会作用的是林则徐和魏源。 • 林则徐是最早注意到外报的清廷官员。他认为“探访夷情, 知其虚实,始可定控制之方”。因此,1838年3月到广州 禁烟时,组织人员(其中就有梁发的儿子梁进德)翻译外 报材料,译报主要为《广州周报》和《广州记事报》两份 英文周报。翻译的内容主要是报纸中有关鸦片贸易以及外 人对中国禁烟的评论。
查办一名渎职官员的消息; • 1872年11月,出版中国第一份文艺期刊《瀛寰琐 记》; • 1876年3月,出版通俗报纸《民报》,被认为是中 国最早得到白话报纸; • 1884年5月,发行中国第一个石印的时事画报《点 石斋画报》
其他报纸
• 1882年4月2日,上海字林洋行利用《上海新报》 停刊闲置的设备创办了《字林沪报》。模仿《申 报》。1897年11月24日,出版附张《消闲报》, 被认为是我国第一个报纸副刊。 • 1893年2月17日,《新闻报》创刊。新闻内容对经 济有所侧重,1899年美国人福开森接手,才发展 为大报。
3.《各国消息》
• 时间:1838年在广州由伦敦布道会传教士麦都思创办。 • 内容:与《东》相似,只是完全没有了宗教性内容。
• 第一:最早使用石印技术的出版物;
• 出版:只出了8期
4.《万国公报》★
• 创办背景:鸦片战争后,办刊地域由沿海渗透到内地
广大的通商口岸和割让地区(1853,香港第一份中文报刊 《遐迩贯珍》;1857,上海第一家中文报刊《六合丛谈》; 1872,北京第一家近代中文报刊《中西闻见录》);这一 时期出现了较大影响得到传教士报刊
大力宣传西学,同时宣传一些新政建议,文字也不再像早期传教士报 刊那样强调通俗易懂,而是讲求古雅。

中国新闻史讲义之四:近代新闻事业的传入

中国新闻史讲义之四:近代新闻事业的传入

中国新闻史讲义之四:近代新闻事业的传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年由外国传教士米怜创刊于马六甲,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该刊编辑和撰稿人主要是米怜。

中国书式,免费赠阅,主要传于东南亚华人聚居地区,中国境内也时有输入。

内容:①该刊以传教为宗旨,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科学知识。

②后期增辟专栏,介绍各国概况,开始涉及时政。

③没有新闻专栏,但在第2期刊出了中文近代报刊的第一条消息。

特点:考虑到读者多属下层劳动者,热爱祖国,文化程度不高,因此该刊:①大量引用中国儒家语录以增加亲近感和说服力。

②常用对话、讲故事等方式以求生动易懂。

③长篇文章则采用连载以求短小。

《蜜蜂华报》:1822年由葡萄牙立宪派创刊于澳门,葡文,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近代报刊。

该报是澳门葡人社会新当权者的喉舌,以鼓吹立宪派主张为宗旨,猛烈抨击贵族保守派。

1823年保守派发动政变,报馆被封,创办者也被捕。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年由外国传教士郭士立创刊于广州,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创办目的是使中国人了解西方,清除中国人高傲和排外的观念。

内容:①内容结构与《察世俗》一样,也由宗教、伦理道德、科学文化知识三部分组成。

②宗教内容与《察世俗》相比大为减少。

③伦理道德部分大谈友好、和睦、买卖公平。

④科学文化知识大增,并且着重介绍的是西方实用科技以及人文史地。

⑤增设了新闻和言论专栏,鼓吹中国应向他国学习,并极力粉饰西方人来华的意图。

《遐迩贯珍》:1853年由传教士创刊于香港,是香港最早的中文报刊。

内容:①除少量传教文字外,大量介绍西方国家的政史地和科技知识。

②为英国殖民政策辩护。

③重视新闻报道,新闻内容涉及军事、政治、外交、文化等各方面。

首创:(中文报刊史上)①新闻图片。

②刊登广告。

③铅字印刷(境内)。

④中英文目录。

《香港船头货价纸》:是香港英文报《孖剌报》于1857年出版的中文附刊,这是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

该报以香港各铺户为发行对象,主要登载行情、船期和广告,也登载少量新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33年12月该刊第 期所载的《新闻 年 月该刊第 期所载的《 月该刊第5期所载的 纸略论》 纸略论》是中文近代报刊上第一篇新闻 学论文, 学论文,它向中国读者首次介绍了西方 报刊的情况和新闻自由问题。写作、 报刊的情况和新闻自由问题。写作、编 辑上通俗、简短、对读者有吸引力, 辑上通俗、简短、对读者有吸引力,内 容更加贴近生活,题材多样化。 容更加贴近生活,题材多样化。稿件末 尾的“编者按语” 尾的“编者按语”是中文近代报刊首次 出现的内容。总之,在业务上, 出现的内容。总之,在业务上,《东西 洋考》 洋考》已在相当程度上具有近代报刊的 基本特征了。 基本特征了。
四、中文商业报纸的崛起
1.香港中文商业报刊 . 最早的中文商业报刊大都是从英文商业报 刊派生出来的。第一份中文商业报刊是1858年1 刊派生出来的。第一份中文商业报刊是 年 月由《孖剌报》创办的《香港船头货价纸》。 月由《孖剌报》创办的《香港船头货价纸》 中文商业报刊的出现推动了中文报刊的业 务发展。首先是时效观念加强和信息量的增加, 务发展。首先是时效观念加强和信息量的增加, 如日报的出现。其次是通讯手段、 如日报的出现。其次是通讯手段、印刷条件的 改善,在电讯、 改善,在电讯、铅印的基础上为了争取快速出 由以往的书本形式变成了散页, 版,由以往的书本形式变成了散页,版面编排 丰富多彩,新闻的特性被更加充分地体现出来。 丰富多彩,新闻的特性被更加充分地体现出来。
2.《万国公报》的创办和影响 . 万国公报》 教会报刊中,历史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 教会报刊中,历史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
万国公报」对当时的中国社会而言, 「万国公报」对当时的中国社会而言, 实为西学之水库、新知之总汇, 实为西学之水库、新知之总汇,深受知 识分子的重视: 识分子的重视: 万国公报对中国维新运动的影响最 为巨大。 年维新变法运动期间, 为巨大。1898年维新变法运动期间,销 年维新变法运动期间 量增至38400份。1903年达 年达54000多份。 多份。 量增至 份 年达 多份 主要读者对象是中国各级当权人物和高 级知识分子。 级知识分子。是当时中国发行量最大的 刊物。 刊物。
《申报》是1872年4 申报》 年 月30日由英商美查 日由英商美查 (Major)等人创办的, )等人创办的, 它是以赢利为主要目的 的商业报纸。 的商业报纸。是旧中国 的一部社会百科全书, 的一部社会百科全书, 也是旧中国最有影响的 民间报纸。 民间报纸。 创刊后《申报》即 创刊后《申报》 以压报价和刊登文艺性 材料战胜了《 材料战胜了《上海新 报》。
二.鸦片战争后教会报刊的发展
1.《六合丛谈》的创办和影响 . 六合丛谈》 创刊。 六合从谈于1857年1月26日在上海创刊。是 六合从谈于 年 月 日 上海创刊 上海第一家传教士报刊和第一家华文近代报刊。 上海第一家传教士报刊和第一家华文近代报刊。 内容包括: 内容包括: 天文、地理和其他自然科学知识。 ①天文、地理和其他自然科学知识。 商业行情信息。 ②商业行情信息。 中外时事新闻。 ③中外时事新闻。 ④宗教内容。 宗教内容。
《遐迩贯珍》在新 遐迩贯珍》 闻业务上也有了重要 发展,它的消息、 发展,它的消息、通 短讯、 讯、短讯、评论都已 具雏形。 年起, 具雏形。1855年起, 年起 遐迩贯珍》 《遐迩贯珍》还增出 附刊《布告篇》 附刊《布告篇》,刊 登各类广告并开始收 费,这是在我国出现 的中文报刊首次出现 的收费广告。 的收费广告。
第一节 近代外国新闻事业传入
一.鸦片战争前的教会报刊活动
日创刊,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年8月5日创刊,是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年 月 日创刊 世界上第一个中文近代报刊,也是马来西亚第 世界上第一个中文近代报刊, 一个中文报刊。 一个中文报刊。 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 月刊, 《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月刊,1823年7月创 年 月创 刊。 依泾杂说》 年创刊于澳门, 《依泾杂说》,1828年创刊于澳门,中英文合刊。 年创刊于澳门 中英文合刊。 天下新闻》 年创刊于马六甲, 《天下新闻》,1828年创刊于马六甲,月刊。 年创刊于马六甲 月刊。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月创刊于广州,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年8月创刊于广州, 年 月创刊于广州 为我国领土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为我国领土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各国消息》 月创刊于广州, 《各国消息》,1838年10月创刊于广州,创办人、 年 月创刊于广州 创办人、 主编麦都思。 主编麦都思。
从新闻业务上看有以下特点: 从新闻业务上看有以下特点: 重视言论,每期必有,置于首页。 ①重视言论,每期必有,置于首页。言论重点不 在阐发教义,而是转向社会的政治、经济、 在阐发教义,而是转向社会的政治、经济、文 化方面。 化方面。 设立新闻专栏。每期必有一定数量的新闻, ②设立新闻专栏。每期必有一定数量的新闻,以 时事为主,国际新闻居多, 时事为主,国际新闻居多,绝大部分翻译自外 也有广州、澳门的地方新闻。 报,也有广州、澳门的地方新闻。后期也摘录 一些京报上的材料。 一些京报上的材料。该刊关于酒徒打人致死的 报道和一位105岁老翁娶一个 岁女子并生子的 岁老翁娶一个22岁女子并生子的 报道和一位 岁老翁娶一个 消息, 消息,是迄今所见中文近代报刊中最早的社会 新闻。 新闻。 刊登商业信息。 ③刊登商业信息。每期都有中外贸易进出口货物 的价目表,这也是中文近代报刊首创。 的价目表,这也是中文近代报刊首创。
3.《遐迩贯珍》的创办和影响 . 遐迩贯珍》 在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 遐迩贯珍》 日创刊, 《遐迩贯珍》,1853年9月3日创刊,英 年 月 日创刊 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 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 遐迩贯珍》 《遐迩贯珍》是最早使用铅字印刷的 中文报刊,刊有中英文对照的目录, 中文报刊,刊有中英文对照的目录,这 是中文报刊的创举。外形仍是线装书的 是中文报刊的创举。 样子, 样子,与鸦片战争前传教士办的中文报 刊比较, 遐迩贯珍》变化很大, 刊比较,《遐迩贯珍》变化很大,它的 内容主要是时事新闻和评论, 内容主要是时事新闻和评论,宗教宣传 比重很少。 比重很少。
《申报》对新闻业务的改革: 申报》对新闻业务的改革: 一是发表政论文章。 申报》 一是发表政论文章。《申报》创刊时头版 就刊载“论说” 打破了《上海新报》 就刊载“论说”,打破了《上海新报》不发表 论文的惯例。论说内容丰富, 论文的惯例。论说内容丰富,从对苛政陋规的 笔伐到现代化建设的鼓吹, 笔伐到现代化建设的鼓吹,在启发民智上还是 起过积极作用的。 起过积极作用的。 二是改革新闻报道。 二是改革新闻报道。首先报社重视新闻的 真实性。其次是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 真实性。其次是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 三是重视发表副刊性的文字。《申报》公 三是重视发表副刊性的文字。 申报》 开征集、发表文艺性作品,为后起的《 开征集、发表文艺性作品,为后起的《字林沪 新闻报》所效仿, 报》、《新闻报》所效仿,也开了报纸副刊的 先河。 先河。
2.《上海新报》和《申报》的创办与竞争 . 上海新报》 申报》 1861年11月由字林洋行创办、由美 月由字林洋行创办、 年 月由字林洋行创办 国传教土伍德主编的《上海新报》 国传教土伍德主编的《上海新报》是其 中最早的一家。 中最早的一家。 上海新报》 《上海新报》从1868年开始采用英国 年开始采用英国 式的固定版面安排的方法, 式的固定版面安排的方法,扩展为四个 版面,新闻和言论集中于第二版, 版面,新闻和言论集中于第二版,第一 三四版全都是广告、船期消息、 三四版全都是广告、船期消息、商业行 情等内容及机器图说。 情等内容及机器图说。1870年,开始采 年 用新闻标题,每条新闻上均加简明标题。 用新闻标题,每条新闻上均加简明标题。 字号也特别放大。 字号也特别放大。
(一)马礼逊、米怜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马礼逊、米怜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1.兴办过程 .
2.办报宗旨与办报技巧 . ①注重研究读者对象,选择易于接受 注重研究读者对象, 的宣传形式,提高宣传效果。 的宣传形式,提高宣传效果。 ②在编撰时注意发挥西方大众化报刊 所擅长的通俗化、趣味性特点。 所擅长的通俗化、趣味性特点。
三、商业性外文报刊的出现来自1839年前,在中国境内出版的外文报 年前, 年前 刊约有17种 从时间上说, 刊约有 种。从时间上说,葡文报纸出 现最早;从影响上说,英文报刊最大; 现最早;从影响上说,英文报刊最大; 从创刊出版的地点说, 从创刊出版的地点说,鸦片战争前外文 报纸最早出现在华南沿海地带,如澳门、 报纸最早出现在华南沿海地带,如澳门、 广州等地。 广州等地。
作为近代以来以 中国人为对象的第一 份中文期刊, 份中文期刊,揭开了 中国期刊史的序幕。 中国期刊史的序幕。 察世俗》 《察世俗》中的新闻 虽极少, 虽极少,但属中文近 代报刊上的新闻之最, 代报刊上的新闻之最, 月蚀》 如《月蚀》是最早的 预告性的新闻, 预告性的新闻,《告 是最早的广告, 贴》是最早的广告, 《事痘娘娘悬人环运 图》是最早的新闻图 画。
第二讲 近代外国新闻事业传入 与民族报业萌芽
本讲重点 外报的兴办与影响——19世纪中国新 世纪中国新 外报的兴办与影响 闻事业的主干, 闻事业的主干,直接影响中国近代 新闻事业的发展。 新闻事业的发展。 国人自办报刊——在自强运动中独立 在自强运动中独立 国人自办报刊 兴办的报刊。 兴办的报刊。 本时期中国新闻界的代表——王韬及 王韬及 本时期中国新闻界的代表 循环日报》 《循环日报》。
(二)郭士立与《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郭士立与《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1.创办经过 .
2.特点 .
郭士立创办《东西洋考》的目的, 郭士立创办《东西洋考》的目的,直接影 响了这份宗教月刊的内容变化, 响了这份宗教月刊的内容变化,宗教内容虽然 还有,但不像《察世俗》列为根本要务, 还有,但不像《察世俗》列为根本要务,伦理 道德的分量也逐渐减弱,它主要是为商业服务, 道德的分量也逐渐减弱,它主要是为商业服务, 它宣传中外贸易时, 它宣传中外贸易时,强调中国人对外国人要公 开、诚实。科学文化的内容比《察世俗》大大 诚实。科学文化的内容比《察世俗》 增强, 增强,着重介绍了中国社会所需而又能较好地 反映出西方近代科学成就的实际知识。 反映出西方近代科学成就的实际知识。旨在打 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 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