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疗法的理论与方法
人本主义治疗模式的原理与案例分析
人本主义疗法的理论与方法摘要:人本主义疗法,基于人本主义理论而创立,认为人的本性是好的,人是有理性的,在适当的环境下,会努力朝向潜能充分发展的方向前进。
因此,应当注重提供良好的咨询气氛,给来访者以真诚、无条件的尊重和准确共情,调动来访者自身的潜力,开放内在的自己和外在的经验世界,从而迈向自我实现的境地。
人可以独立自主、自我引导自己的生活,无须凭借心理分析和行为指导即可有效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咨询的中心应是最大限度地发掘来访者自身的潜能和积极能动作用,依靠自己的努力来解决心理问题。
关键词:人本主义疗法理论方法一、人本主义疗法的理论概述(一)人本主义治疗模式的概念人本主义疗法也称来访者中心疗法(client-center therapy),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向上趋势,治疗者只要对病人关心,给予温暖和鼓励,发挥他们内在的潜力,完全有能力作出合理的选择和自救。
该治疗模式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Rogers C,1902~1987)于1940年代创立,强调调动患者(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掘其潜能。
不主张给予疾病诊断,治疗则更多地是采取倾听、接纳与理解,即以患者为中心或围绕患者做心理治疗。
1974年,罗杰斯又进一步发展,改称为人本疗法(personal-center therapy),更强调以人为本,而非患者或来访者,进一步突出被治者为正常人、为心理发展过程中潜能未尽发挥或暴露的阶段性逆遇或问题,治疗本身就是指导被治者认识和了解自我、发挥潜能。
由此形成了社会工作领域重要的治疗模式。
(二)人本主义疗法的基本理论人本主义治疗模式最重要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一是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倾向。
罗杰斯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基本的动机性的驱动力,他称之为“实现倾向”。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成功,能够得到自己价值的实现。
二是个体拥有机体的评价过程。
个体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断与现实发生着互动,个体不断地对互动中的经验进行评价。
这种评价不依赖某种外部的标准,也不借助于人们在意识水平上的理性,而是根据自身机体上产生的满足感来评价,并由此产生对这种经验及相联系的事件的趋近或回避的态度。
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八)
• •
• 二、有关自我概念的理论
• 罗杰斯和其所倡导的以人为中心的理论认为, 有必要将自我与自我概念区别开来。 • 自我(self)用通俗的方式讲,就是一个人真实的 自我;自我概念(self-concept)则是一个人对他自 己的知觉和认识。 • 自我概念并不总是与一个人自己的体验或机体 的真实的自我相同的。理想的实现倾向即自我实 现,就是指自我与自我概念完全一致的那种情况 了。不过,在自我和自我概念一致的情况下,自 我概念又可能向着实现机体的自我更深层需要的 目标而努力了。
•
•
• • • •
⑴ 人性论
①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 罗杰斯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基本的动机性的驱动力,他称之为 “实现倾向”。 ②人拥有机体的评价过程。 个 体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断与现实发生着互动,个体不断地对互 动中的经验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不依赖于某种外部的标准,也不借助 于人们在意识水平上的理性,而是 根据自身机体上产生的满足感来评 价,并由此产生对这种经验及相联系的事件的趋近或是回避的态度。 个体自身的满足感是与自我实现倾向相一致的。有机体的评价 标准是 自我实现倾向。凡是符合于自我实现倾向的经验,就被个体所喜欢所 接受,成为个体成长发展的有利因素,而那些与自我实现倾向不一致 的经验,就被个体所 回避和拒绝。有机体的评价过程不是固定的、不 可改变的,他随个体当时的需要状态而不同。有机体的评价过程把个 体的经验与自我实现有机的协调配合,使人不断 迈向自我实现。 ③人是可以信任的。 以人为治疗中心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是可以信任的,是可 以改变的。心理治疗的关键是治疗者对来访者的尊重和信任,以及建 立一种有助于来访者发挥个人潜能,促其自我改变的合作关系。
• 3.对人的其他看法
罗杰斯认为 • 人基本上是诚实的、善良的、可以信赖的。这 些特性与生俱来,而某些“恶”的特性则是由于 防御的结果而并非出自本性。 每个人都可以作出自己的决定,每个人都有着 实现的倾向。若能有一个适宜的环境的话,一个 人将有能力指导自己,调整自己的行为,控制自 己的行动,从而达到良好的主观选择与适应。
基础医学理论综合指导:心理学对于人本主义疗法的阐述
人本主义疗法是美国的心理治疗家罗杰斯所创建的一种心理疗法,是人本主义疗法的代表。
人本主义疗法是现代心理治疗中的“第三种势力”。
1.人本主义治疗的特点
(1)以人为中心。
(2)把心理治疗看成一个转变过程。
(3)非指令性治疗的技巧。
2.人本主义治疗的过程
罗杰斯将治疗的全过程分为7个连续的阶段,第1阶段:患者已形成了对自身和外界的固定看法;第2阶段:患者能够对与己无关的问题发表意见;第3阶段:患者感到已被治疗者完全接受;第4阶段:感受开始被说成是当前的事}第5阶段:患者在医患关系中感到安全;第6阶段:这是转变的关键阶段,而且具有特色,往往是戏剧性的。
患者把过去的体验接受下来,成为当前的体验;第7阶段:是治疗的趋势和最终目标。
人本主义疗法 罗杰斯
人本主义疗法---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
人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念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
人本主义疗法的创始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以人为中心的心理疗法是人本主义治疗的核心内容,相对于精神分析和行为疗法,被称为心理治疗理论中的“第三势力”。
罗杰斯1902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早年攻读过农业、生物、物理和神学,后来进入哥伦比亚师范学院学习心理学,接触了行为主义的理论并接受了精神分析的训练,毕业后在罗彻斯特市防止虐待儿童中心作为心理治疗家工作了12年。
他在心理治疗中总结自己的经验,于1942年出版了《咨询与心理治疗》一书,阐述自己的来访者中心的心理治疗观。
1951年出版了《来访者中心治疗》一书,为来访者中心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
罗杰斯在心理学方面的贡献是杰出的,曾于1964-1967年担任美国心理学会的主席,1956年和1972年分别获得了美国心理学会授予的杰出科学贡献奖和杰出专业贡献奖。
人本主义疗法强调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对人采取积极乐观的看法,注重个人的内在价值和主观体验,强调咨询关系的重要性,强调以咨询者的态度为中心。
这些观点都强烈冲击着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有一定的积极价值,但不适合处理危机中需给予某些指导性策略的来访者,不适合无法通过口语表达的来访者。
1.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在搜寻资料过程中找到两个版本的说法,下面一一罗列)一理论基础:1.实现的趋势它假定人类和所有的生物,不论是植物或动物,与生俱来就有一种不断发展、增长和延续其机体的趋势。
2.自我概念这个自我形象是通过自身与环境,特别是与其他人对他的评价相互作用后逐步建立起来的。
3.充分体验它是对宏观事物和可以意识的机体内部过程的态度。
存在-人本主义理论和以人为本治疗技术综述
存在——人本主义理论及以人为中心疗法的理论及实践一、咨询理论概述1、咨询理论的名称:存在—人本主义理论2、咨询理论的发展史:罗杰斯的整个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下述三个主要阶段(Allen E. Ivey et al, 2008):第一阶段:非指导性(1940—1950)。
这一阶段强调接纳来访者,建立积极的、客观的氛围,相信来访者的智慧,以及给予来访者充分的表达空间。
主要运用来访者的原话来澄清事实。
罗杰斯的著作着重强调了咨询过程中的技术。
第二阶段:以来访者为中心(1950—1961)。
这一阶段着重反思来访者的情感,解决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不和谐,避开对来访者有威胁的情景,将反思作为主要技术。
对技术并不加以强调,而是着重强调咨询师个性化的投入。
第三阶段:以人为中心(1961—1987)。
这一阶段的特点在于更多的个性化投入,更加强调关系问题。
在坚持原先观点的同时,罗杰斯逐渐对治疗场景中的即刻体验更加重视,要求咨询师、集体治疗与个体咨询更为主动及更多地自我暴露,同时关注广泛的社会问题,如文化差异与权利运用等。
对技术的关注降至最低,取而代之的是强调咨询师的态度,强调咨询师将自己看成是与他人相联系的一员。
罗杰斯的观点反应了一种理解性的治疗风格。
3、咨询理论框架以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为基础。
理论的基本假定是:所有物质的演化的倾向都是从较简单的形式向较复杂的形式发展。
对整个宇宙为说,是一种创造过程的运转,而不是崩溃过程的运行(形成倾向)。
每个人身上都有解决问题,改变他们的自我概念和日益提高自我指导的创造力,所有人类身上都具有趋向完善或完美的潜能。
心理成长和心理成熟的根源来自个体内部而不是外部力量(实现倾向)。
存在—人本主义的理论框架由关于自我与自我实现、觉知、需要、价值条件等概念组成。
(1)自我与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实现倾向的子系统。
实现倾向指的是个体的有机体经验,即指整体的人,包括意识与无意识,生理与认知。
而自我实现则是指实现意识知觉到的自我倾向。
人本主义疗法
产生标志
1961年美国创建“人本主义心理学杂 志”。 1962年美国成立“人本主义心理学协 会”。
学派分类
有代表性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别有三家: ① Rogers来访者中心治疗:有广泛应 用和深远影响。 ② Frankl的存在意识疗法。 ③ Perls的格式塔治疗。
1908年出生于纽约市,父母是 从苏联移来的犹太人。他是家 中七个孩子的老大。青少年时, 因体弱貌丑而极度自卑 修习过铁钦纳的心理学,从师 过赫尔的动物学习行为,当任 过桑代克的助理 1954年首次提出人本主义心理学 的概念。
反对精神决定论
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自 我 实 现 尊重和爱的需要 归 安 生 属 全 理 需 需 Biblioteka 要 要 要 高级需要低级需要
3 自我实现
人性本质的终极目的
人格特质: 知觉宽广,无偏无私,判断正确
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关心世界,好深思,尚道德
独立而有自己的生活风格和价值观 高峰体验: 自我实现者在人生历程中曾有过体验到欣喜感、 完美感激幸福感的经验。
理治疗并不需要对患者进行指导与控制,只要对患者提供足够的信任与 尊重,他们便会有能力去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
(一)自我理论
(1) 经验 来源: 现象场
人的主观世界,不强调外部客观世界是什么样
某一时刻所具有的主观精神世界 意识到的心理内容 + 未意识到的心理内容 (2)自我概念 自我:求助者真实的本体
自我的形成
混沌 一片 环境 他人作用 自我与 非自我 自己的经验
最初的自我
实现趋势 自我实现趋势 环境 他人作用
各种经验
父母的价值观
机体的评价作用
受关怀 的需要 受尊重
人本主义的理论与方法
人本主义兴起于20世纪中期的美国,继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之后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A. H. Maslow, 1908—1970)、罗杰斯(C. Rogers, 1902-1987)等,其中对心理辅导影响最大的是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疗法。
在罗杰斯看来,个体有能力帮助自己实现个人成长,并为自己找到健康的生活目标和方向,个体之所以出现病态是因为受到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偏离自我实现方向。
因此罗杰斯倡导在咨询过程中充分尊重来访者,通过温暖和谐气氛的创造,使来访者感受到咨询师的关爱、理解与尊重,在放松的体验中吐露被压抑的情感,正视自己,达到自我成长。
一、人本主义的基本理论(一)人性观和精神分析相比,人本主义对人性持积极的态度,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罗杰斯相信人一出生就有“自我实现”的潜能,每个人都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取向,而且这种取向是富有建设性的,是朝向自我实现的。
因此在心理咨询中,只要给来访者提供适当的心理环境和气氛,他们就能产生自我理解,改变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产生自我导向的行为,并最终达到心理健康的水平。
(二)机体评价过程罗杰斯提岀的学说倾向于把人作为一个有机体来理解。
人类个体对自己的体验或者经验,有一种天生、内在的机制或者手段,罗杰斯称之为“机体评估过程”。
它作为一种反馈系统使个体能调节自己的经验,达到维持、增长、完善和发挥生命潜力的目的。
个体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断地与现实发生着互动,个体不断地根据自身机体上产生的满足感来评价互动中的各种经验,并由此产生对这种经验及相联系的事件的趋近或回避的态度。
罗杰斯认为,个体自身的满足感是与自我实现倾向相一致的。
当符合别人价值标准的经验不符合自己的愿望时, 个体为了保持自我对环境的适应,可能为了符合别人的期望而否认和改变自己的价值。
一旦自我概念不是由个人有机体的评价过程来定义,而是把别人的价值当作自己的价值、自己真实的感受受到压抑时,自我概念和经验之间就发生了不和谐,个体就会感到烦恼、紧张、焦虑,进而出现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
第十一章人本治疗模式(Person-CenteredTherapy)
二、基本概念与假设
1.人的本性 反对把人视为充满各种本能冲动和矛
盾的病态人。 对人的潜能有极大的信心,强调每个
人的价值和个人的尊严。 认为人有自我实现的潜能。
1.理论特点
①整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营造一个 安详、无威胁性的气氛,使案主能清楚
地感受到社会工作者对他的真挚、无条 件的关怀和同感。
②社会工作者可以来用现象学的观点去 了解他,即接受他对自己经历的独特看
法和感受。
③社会工作者不必刻意去探讨他的过去, 而主要留意案主与工作者会谈时的表
现、他“此时此地”的感受和双方彼 此间的交往。
2.案主治疗中心阶段(1950-1957)
罗杰斯开始逐渐注意把治疗技术的运用 转向对社会工作者的品质的强调。
1951年,他在《案主为中心治疗法》中 指出:社会工作者应以案主的情绪状况 为主要感受对象,敏锐反映其内心变化, 理解其真自我和理想自我的矛盾,消除 其内心冲突,使案主形成协调统一的自 我概念。
④在适当的时候,社会工作者应尝试 与案主分享一些个人的感受和见解,
使他感到他是与一个真诚而不是带着 面具的人相处。
⑤案主的感受是社会工作者极为重视 的一环。
2.优点
➢ 第一,人本治疗模式提供理解个案工作 的新的视角。它以案主为中心,注重案 主人格的发展。
➢ 第二,人本治疗模式强调从案主的角度 理解案主。
⑦压力的影响程度降低,同时,也较易克 服压力和纳
三、治疗的方法与技术 1.治疗方法 ✓ (1)真挚或表里一致 ✓ (2)不评价 ✓ (3)同感 ✓ (4)无条件的接纳 ✓ (5)无条件的关怀 ✓ (6)保持独立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疗法”的核心理论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疗法"的核心理论及在实践中的应用卡尔·兰塞姆·罗杰斯是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主张“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首创非指导性治疗,强调人具备自我调整以恢复心理健康的能力。
关于自我的理论是罗杰斯人格理论的核心,也是他的心理治疗理论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基础。
罗杰斯用“无条件积极关注”来解释自我发展的机制:无条件积极关注是一种没有价值条件的积极关注体验.即使自我行为不够理想时,他觉得自己仍受到父母或他人真正的尊重、理解和关怀。
罗杰斯认为:如果一个人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婴幼儿时期得到了无条件积极关注,就会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无拘束地发展一切潜能,并成为一个健康人格的人。
后来,罗杰斯把这一原理应用于心理治疗,提出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态度也应该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这样才有利于来访者克服障碍,解决存在的问题。
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多年来,在面对来访者时一直使用“无条件积极关注”的心理咨询理念。
正如罗杰斯所言:咨询师并非专家,并不比来访者更了解他们自己的问题。
因此,咨询的关键不是技术,而是咨询师的态度,以及气氛的创造和咨访关系的建立。
作为度麦学苑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我们只需要为来访者创设一种温暖、接纳、真诚的氛围,就能使来访者享受到被尊重的体验。
无数成功的案例证实:来访者的信任与配合才是咨询效果的有力保证,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就是获得来访者信任与配合的最佳途径。
在此,我想分享一个让我记忆犹新的案例。
那是一个年轻的男孩,他来到度麦学苑心理咨询室的时候,整个人的感觉像缩成一团的刺猬,带着强烈的防备。
我请他坐在舒适的椅子上,并轻声询问他来这里想要解决的问题.看得出来,他很想回答,却几番犹豫不敢说出口.我没有催促他,只是静静地等待着.他一会儿看我一眼,一会儿又低下头想想,终于在五分钟后猛然抬头问了我一句话:“老师,你不会骂我吧?”感受到他的紧张不安和恐惧,我坚定地摇了摇头,轻轻地说:“不会。
人本主义疗法
人本主义疗法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疗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患者中心治疗,一般用于有心理冲突或心理疾病的来访者;二是通过交朋友小组进行小团体治疗,主要解决交往障碍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患者中心疗法指在人本主义治疗思想指导下的个别谈话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贯彻非指导性原则,讨论问题的思路由来访者主导,治疗过程中的中心人物是来访者而不是咨询者。
非指导性的患者中心疗法的基本假设是:人的自身内部有理解自己并改造自我概念和指导自己行为的广阔能源;只要提供适宜的环境气氛,这些能源就能开发出来。
这种适宜的气氛主要有三条:真诚、无条件关怀和移情的理解。
在咨询过程中要求咨询者努力创造这种适宜的环境气氛,使来访者体会到自己在咨询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主动地讲述自己的心理问题,并在咨询者的引导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交朋友小组的成员由背景或问题相似的人组成,如不善于与人交往、有一定社交恐惧心理的人,或不习惯与异性相处和交往的人等。
参加人数在十人左右。
参加者虽然有一定心理障碍,但病情不太严重,他可以坐下来参加小组的谈话而不会因为有妄想或奇异行为而影响集体行动。
交朋友小组一般由咨询人员担任主持人。
主持人的作用在于促进组内成员之间的建设性关系,建立融洽而无拘束的气氛,使参加小组活动的人逐渐消除防范心理,达到能相互吐露真情,建立较深的感情关系。
通过交朋友小组的活动,消除心理障碍,增进心理健康。
人本主义疗法强调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对人采取积极乐观的看法,注重个人的内在价值和主观体验,强调咨询关系的重要性,强调以咨询者的态度为中心。
这些观点都强烈冲击着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有一定的积极价值,但不适合处理危机中需给予某些指导性策略的来访者,不适合无法通过口语表达的来访者。
人本主义治疗方法及案例分析与比较
1、信任接纳,建立关系
尽最大可能, 不带任何假设和猜想,用开放的、全新的视觉和听觉关注她。 目的是创造一种信任、 支持、 安全的氛围。 在这样一种关系中,小林会感到受关注以及对她的接纳和理解, 她就会关注自己的感受,并从体验中学习, 且能有效地运用所学到的东西,使她的生活显露积极和希望。
3、整体联动,人文关怀
来访者事发后, 我们实行了大学生心理危机紧急预案, 第一时间, 对来访者实行 24 小时监命价值关怀护,并从三楼宿舍调到一楼。 各级领导都多次去看望她,人本主义疗法特别重视和强调一种真诚温暖信任的咨并给予来访者精神和物质等帮助; 同时我们还千方百计找访关系—到来访者早已不联系的唯一的亲戚——她的姨妈。姨妈家表哥表姐的到来和对她的关心,化解了多年来小林对他们的无解,同学朋友们的日夜陪伴,公司老板的理解等,无疑都是来访者走出自毁绝境的动力。来访者说“我整个是被‘暖’出来的”,一个‘暖’字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髓和功效。
2、正视感受,面对真我
小林在开始并不是分享她的感受, 而是讲一些外在的东西。她认为问题在于外部, 母亲的无理取闹, 公司老板的不合理安排,男友的绝情。 但是在充分的接纳理解、 同感和真诚的回应和反馈中, 小林逐渐感受到温暖、 安全和
充分的信任,进而去掉了防御,开始触及自己真实的情感。在咨询师面前开始能够表现自己的恐惧、 焦虑、 愤怒和那些她认为太消极的以至不能纳入自我结构当中的感受。 最终她能够更少地歪曲事实, 更多地表达那些以前没有表达过的感情,并且沿着对她的经验更加开放的方向前进。 逐渐的,能够和她们所感受到的保持联系, 而极少需要歪曲或否认这种经验。真实的生活, 真正有效地有力地把握自己的人生。
治疗自杀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还有很多,主义相关疗法完善个体心理支持系统,指标。
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理论及过程
以人为中心疗法一、概述以人为中心疗法的产生背景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基本体系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将近60年的临床实践中身体力行,不断提炼总结经验一手发展起来。
由“人本主义学派”的鼻祖罗杰斯(提出“咨客中心”)及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论”)等所创,又由弗兰克(提出“存在主义”)和皮尔斯(提出“格式塔”)等一些具有相同或相似观点的学家力行实践总结出来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亦称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是在反对当时西方心理学中最主要的两大势力即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应运而生的。
“以人为中心疗法”在当代心理咨询和发展历史上享有特别的声誉。
这种疗法取向以个人为中心,致力于人格的完善与和谐均衡发展,在当代心疗领域中受到了普遍的重视。
二、以人为中心疗法的的发展卡尔·罗杰斯在1955年发表了一篇杰出的论文《是人还是科学?》,在这篇文章里他提出这种疗法不但在人道主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治疗人性和内存和谐发展方面也有非常出色的效果。
并指出,这种方法在科学上也是可行的。
罗杰斯在文章里呼吁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对科学方法的实践效用,而抛弃其他的观念,在科学的基本原理的客观认识中会获得更多建设性行为,这些行为作用于有机体的生成进程!在文章中罗杰斯表述了两项关于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本质的原理:(1)大部分人对自身的经历采取一种乐观的态度,这些人对于社会是具备可塑性的;(2)个体的内在动机对个体发生改变起作用,改变的方向使人们对经历采取更为开放的态度,使人们的行为与自身和社会都有益,乃至与宇宙的振动一致。
其中一个关键思想:只有当事人才能够充分、深刻地了解自己。
治疗师的角色就是帮助当事人学会且更理智成熟的方式将自己与另一个人联系在一起,主要依靠当事人来指导治疗过程。
由治疗师主导一切的倾向。
这种非指导性治疗关系的建立给为类提供了一个相互关心理解、自由宽容和接受的典范,建立在这种程度的理解能够使其鼓起勇气,向新的目标迈进。
人本主义心理疗法
人本主义心理疗法一、当事人中心疗法(Person-centered therapy)历史: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于20世纪40年代创立。
概念:以平等伙伴的身份去理解当事人的问题与情绪,为其提供一种无所顾忌地自由表达和宣泄的机会,并帮助其体验其自我价值,实现其人格成长。
罗杰斯说:“个人中心疗法学派主要是一种存在观点,寻找适当的态度和行为的表达,而这些态度和行为乃是能够创造出促成成长的气氛。
它是一种重要的生活哲学,而不是一种简单的技术或方法。
治疗者应具备的三种态度:真诚一致(congruence),即治疗者所表达的内容与他自己内在的体验是一致的,不说言不由衷的话,不摆专家的架子和说教者的姿态,而是坦诚交流。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即积极的非批判性的接纳态度,但不可与赞赏混淆.同理心(empathic understanding),即能够准确地感受到当事人所体验的情感和个人意义. 技术要点:促进当事人发生变化的方向从缺乏信任、封闭和畏惧人际关系,转变为对别人更具开放性和愿意探索改变的可能性。
鼓励当事人放弃排斥别人或固执己见的想法,对经验和外在的世界的可能性采取更加开放的态度,愿意探索改变的可能性。
技术要点:完全投入与互动治疗师如何评价或诊断当事人并不重要,当事人如何评价自己才是最重要的.给当事人作心理测量等评估可能反而不利于当事人主动积极地参与治疗过程,因为他以为治疗师对他的问题能提供一套现成的解决的办法.促使当事人完全地投入治疗历程才是最重要的治疗过程就是咨询者与当事人共同参与的探险是双方显露人性,一起追求成长经验的过程。
技术要点:兼容的实务方法本疗法不排斥任何其他治疗学派,心理医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实务工作,而只要你始终遵守治疗的核心条件即可。
本疗法特别适合那些没有受过系统的临床心理学教育与训练的人士应用.咨询发展的阶段或过程第一阶段:求助者对个人的经验持僵化、刻板和疏远的态度。
第五章人本主义治疗理论(心理咨询学).
三、人本主义疗法的治疗目标
人本主义治疗的目标是帮助来访者去掉那些由于价 值条件作用,而使人用来应付生活的面具或角色, 把别人的自我当成自我的成分,使其恢复成真正的 自我的过程。 以人为中心治疗过程中来访者所发生的变化: ⑴ 来访者的自我变得较为开放。 ⑵ 来访者的自我变得较为协调。 ⑶ 来访者更加相信自己。 ⑷ 来访者变得更适应了。 ⑸ 来访者原意使其生命过程成为一个变化的过程。
18
第四节:人本主义治疗的主要技术
一、人本主义疗法的主要技术 1、真诚交流的技术 2、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技术
3、促进共情的技术
二、技术运用 案例分析
19
第五节:来访者中心疗法的评析
对人本主义疗法的评价相当的一致的看法是一 面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旗帜,国内咨询界也是这个 看法,它所提到的咨询目标,自我实现,咨询关系 的某些特质,共情、尊重、真诚等等,已经成为国 内咨询界比较理想的境界,因此它经常被看作是充 满理想主义色彩的旗帜,但它还不是一个好的行动 纲领,用这个疗法操作时,会面临很多实际的问题 ,无论来访者是什么样的问题,认为都是由于缺乏 这些的条件,只要具备这些的条件,就一定会有进 步, 在实际操作时会发现过于理想化。
8
第二节人本主义疗法的基本理论
一、人性理论 ①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 罗杰斯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基本的动 机性的驱动力,他称之为“实现倾向”。 ②人拥有机体的评价过程。个体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断与现实发 生着互动,个体不断地对互动中的经验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不依 赖某种外部的标准,也不借助于人们在意识水平上的理性,而是 根据自身机体上产生的满足感来评价,并由此产生对这种经验及 相联系的事件的趋近或回避的态度。个体自身的满足感是与自我 实现倾向相一致的。凡是符合自我实现倾向的经验,就被个体所 喜欢、接受,成为个体成长发展的有利因素,而那些与自我实现 倾向不一致的经验,就被个体所回避和拒绝。 ③人是可以信任的。 以人为治疗中心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 ,是可以信任的,是可以改变的。心理治疗的关键是治疗者对来 访者的尊重和信任,以及建立一种有助于来访者发挥个人潜能, 9 促其自我改变的合作关系。
人本主义疗法
他们也许不
会造成当事人许多的伤害,
但是,
相对地,
他们也可能无法以积极的方式影响当
事人,
治疗者的坦诚与真诚一直在这种咨询关系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这一
理念下,
咨询师必须能很自然地表现他们的独特风格,
并且找到一种方法向当事
人表达自己的反应。
否则,
来访者中心疗法就只能是一种温和、
设身处地的理解意味着从求助者的角度去知觉他们的世界,
并把这种知觉向
求助者交流出来。
2
.坦诚交流的技术
3
.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技术
这三种技术都是围绕着与来访者建立开放、
信任的相互关系而进行的,
目的
是帮助来访者达到自我的了解和促进自我的成长。其中最著名的技术是情感反
者自身的潜力,开放内在的自己和外在的经验世界,从而迈向自我实现的境地。
人可以独立自主、
自我引导自己的生活,
无须凭借心理分析和行为指导即可有效
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咨询的中心应是最大限度地发掘来访者自身的潜能和积极能
动作用,依靠自己的努力来解决心理问题。
关键词
:人本主义疗法
并容许来访者和咨询师去体验,
并且生活于正在
进行的过程。
治疗者不是理智地讲出来访者所关心的问题,
而是直接关注来访者
在某一时刻内心深处所关心的问题。
所以,
来访者中心疗法的技术实际上就是促
进心理成长条件形成的技术。具体来说,主要有
3
种技术:
1
.促进设身处地的理解的技术
安全但是毫无效
果的治疗方法而已。
心理咨询治疗的主要理论与方法
心理咨询治疗的主要理论与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心理健康的关注也逐渐加强。
作为一种有益于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治疗方式,心理咨询与治疗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心理咨询治疗的主要理论与方法。
一、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是心理治疗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其核心概念是无意识。
精神分析治疗的基本方法是通过分析患者的无意识情感体验来发掘其内心深处潜在的心理问题,并通过在治疗过程中不断解构这些问题来达到治疗效果。
二、行为疗法行为疗法关注的是个体的行为模式。
这种治疗方法认为行为是可塑的,并通过改变个体的行为来改善其心理健康水平。
行为疗法主要采用暴露疗法、系统脱敏和认知重构等方式进行治疗。
三、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人作为自我实现的存在,认为个体天生就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帮助患者发展出更积极、更全面的自我,并鼓励其以更独立自主的方式面对生活中的问题。
四、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强调的是个体对于外部情境的应对方式。
这种治疗方法认为心理问题的根源在于个体与外界环境的交互作用。
治疗过程中,治疗师通过教授患者正确的认知方法,引导其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外部环境,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五、人际治疗法人际治疗法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不仅仅关注患者内心的问题,也关注患者与环境中其他人的关系。
通过改变患者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来达到治疗效果。
本文对于心理咨询治疗的主要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在治疗过程中有着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在实际治疗中,治疗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期达到治疗效果。
同时,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积极配合与参与也是达到治疗效果的重要保证。
心理咨询与治疗主要理论和方法
心理咨询与治疗主要理论和方法
1.心理动力学理论与方法
心理动力学理论和方法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他认为人的心理问题源于无意识中的冲动和欲望。
心理治疗的目标是通过揭示潜意识中的冲突和防御机制,帮助客户理解和解决问题。
常用的方法包括自由联想、梦境分析和分析性解释等。
2.认知行为理论与方法
认知行为理论和方法是一种短期、目标导向的心理治疗方法,它关注个体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通过帮助客户认识到不健康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并引导他们改变这些模式和习惯,来改善心理健康。
常用的方法包括认知重构、行为实验和情绪调节等。
3.人本主义理论与方法
人本主义理论和方法强调个体的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的潜力,认为每个人都有能力自我成长和改变。
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目标是帮助客户发现自己的内在资源,并激发他们的自我实现需求。
常用的方法包括非指导性的探索性对话、个体化的目标设定和积极肯定等。
4.解决问题短期治疗
解决问题短期治疗是一种针对特定问题的实用方法,它通过设定具体的治疗目标和制定行动计划,帮助客户解决问题,并提高生活质量。
该方法通常使用在轻度的心理问题上,包括焦虑、抑郁、压力管理等。
5.家庭系统理论与方法。
人本主义疗法人本主义疗法案例
人本主义疗法人本主义疗法案例人本主义疗法篇(1):人本主义疗法人本主义疗法,(Humanistic Therepy) 是建立在哲学基础之上,通过为求助者创造无条件支持与鼓励的氛围使患者能够深化自我认识、发现自我潜能并且回归本我,患者通过改善“自知”或自我意识来充分发挥积极向上的、自我肯定地、无限地成长和自我实现的潜力,以改变自我的适应不良行为,矫正自身的心理问题。
该疗法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与马斯洛。
他们认为治疗不应仅仅着眼于眼前的问题,而是在于支持求助者的成长过程,以便使他们更好地解决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
该疗法的实质就是帮助患者去掉那些用于应付生活的面具,从而恢复真实的自我。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
创始人是马斯洛(Abraham Maslow ,1908~1970 ) ,主要代表人物有罗杰斯、罗洛·梅、布格塔尔。
他们既反对行为主义单纯研究外显行为,把有人性的人类降低到了动物和计算机的水平,也反对古典精神分析那种探蕴的研究,自称为研究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心理学“第三阵营”。
主张心理学必须说明人的本质特性,研究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
这种流派对心理治疗、教学改革、管理训练等有应用价值。
图册集锦花絮视频1简介人本主义于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70~80年代迅速发展,它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只研究人的行为,不理解人的内在本性,又批评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经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称之为心理学的第三种运动。
人本学派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而潜能是一种类似本能的性质。
人本主义最大的贡献是看到了人的心理与人的本质的一致性,主张心理学必须从人的本性出发研究人的心理。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1908~1970)和罗杰斯(1902~1987)。
马斯洛的主要观点:对人类的基本需要进行了研究和分类,将之与动物的本能加以区别,提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发展的;他按照追求目标和满足对象的不同把人的各种需要从低到高安排在一个层次序列的系统中,最低级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这是人所感到要优先满足的需要。
《人本主义疗法》课件
发展历程
起源: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和 发展
理论框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 论体系和基本观点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代表人物:卡尔·罗杰斯、马斯洛 等
应用领域:人本主义疗法在心理 咨询和治疗中的应用
03
人本主义疗法的基 本技术
倾听技术
倾听是治疗师 的基本技能
倾听的技巧包 括:全神贯注、 积极关注、无
拓展应用领域:人本主义疗法将拓展应用到更多的领域,如教育、企业管理等。
关注文化差异:人本主义疗法将更加关注文化差异,以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治疗需求。
未来展望
心理治疗领域的发展趋势 人本主义疗法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未来可能出现的新的治疗方法和手段 人本主义疗法与其他心理治疗方法的融合与借鉴
07
总结与思考
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人本主义疗法在 教育中的应用: 尊重学生个性, 关注学生需求
实践案例:某学 校运用人本主义 疗法进行心理辅 导的案例
教育领域中的人 本主义疗法:强 调学生的自我探 索和成长
实践意义:提高 教育质量,促进 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人本主义疗法的核心理念
在企业管理中的实践应用
尊重:尊重患者 的意愿和感受, 不进行强制干预
04
人本主义疗法的实 践应用
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人本主义疗法的核心理念 在心理咨询中的实践应用 咨询师的角色与态度 咨询过程与技巧
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人本主义疗法的基本理念
人本主义疗法在心理治疗 中的应用
人本主义疗法与其他心理 治疗方法的比较
人本主义疗法在心理治疗 中的优势与局限性
受限于个人经验: 治疗的效果受限 于治疗师的个人 经验和技能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治疗者的工作
③复述和反馈 为了让患者理解治疗者能听懂也能理解 患者所述的一切,按照罗杰斯的观点,治疗 者可简要的复述和引申患者的所思、所言、 所感。复述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简单复述, 即把患者的话不加改变地重复出来;二是变 式复述,即把对方的话转变为自己的话重述 出来,这样对方就会肯定你理解了他的话; 进而还会有助于患者对自己的所思、所感、 所言获得新的理解和领悟。
真实疗法(realness
therapy)
指认识现实、发现真实自 我的一种心理治疗方 法,山美国学者 斯特恩(s tern,P.)所倡导。 在家庭的约束和文化的禁锢等 压力下,人为了 生存被迫放弃了自己 的许多真实要求,从而产 生了一系列 神经症、精神病或人格障碍症状。 为了帮助病人重新面对那些他所否认的现实世 界,拥有自我和 存在。这种治疗往往需要一个 稳定、 可信的状态,因为病人和医师常会产 生危险的情绪激发。治疗者要持久地 注意病人 的所有自我中心的产物,如 幻想、直觉和梦等, 帮助病人接受它 们,然后施加影响,使他们成 为病人 生活中富有的一部分。这种方法广泛用 于神经症病人,其他各种心理疾 病也可应用。
2、探求、理解阶段 成员对自己既有高度评价,也有真诚袒露, 相互都听到真实的理性的自我探求。 3变化、成长的萌动阶段 成员和促进者都能直率表达自己,能真正地 回答别人。成员达到心身的放松、畅快与提 高,在相互理解、互相感到关联的感情中告 别。
敏感训练
一种交朋友小组的心理训练形式。 增进人际关系的训练
基本假设
1、假设患者能准确地描述自己——真实自我 2、假设个体能描述那些他希望具有的但现在 不具有的特征——理想自我
步骤
1给患者100张卡片,卡片上写有许多形容词 或句子。 “我很容易交朋友” “我鄙视自己” “我是精明的人”„„
2、要求患者选择出最能描述自己生活风格的 卡片,产生自我分类。卡片的分配成常态分 布。 3、要求患者对排列的卡片进行分类,借助卡 片的描述探知患者最希望成为哪一类人,产 生理想分类。
(2)治疗过程与阶段
患者中心疗法的全过程一般可分为12个连续 的阶段,并可用它作为检验治疗过程的进展 情况。这12个阶段简述如下:
(一)来访者前来求助 这对治疗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前提。 (二)治疗者向来访者说明咨询或治疗 的情况 治疗者要向对方说明,对于他所提的问 题,这里并无解决的答案,疗者的基本 作用就在于创造一种有利于来访者自发 成长的气氛。
技术要点:实务方法
本疗法不排斥任何其他治疗学派,心理医生 可以综合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实务工 作,而只要你始终遵守治疗的核心条件即可。 本疗法特别适合那些没有受过系统的临床心 理学教育与训练的人士应用。
来访者中心疗法七阶段
第一,由于患者已形成了对自身和外界的固定看法, 因而对自己内心的体验十分陌生,甚至全不觉察, 且无任何改变的意愿。于是,患者有一种求治似乎 不是出于自愿、对治疗也不抱希望的心态。 第二,患者能够对与己无关的问题发表意见而把感 隋说成是不属于自己的或是过去的事情。例如说 “这个症状让人感到十分烦恼”,而不是说“我现 在感到烦恼”或“我过去心情烦恼”。
咨询开始阶段: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有很大 差距 咨询深入:逐步缩小,两者相关度增加 咨询目的:使两者趋向正相关。
交朋友小组
利用集体的形式和氛围来帮助人们改变其适 应不良行为或解决心理问题的一种途径。 目的:说服人们降低其社会性阻碍,能毫不 受防御机制地揭示自己核心的情感,及暴露 真实的自我。
现实疗法属于认知--行为的治疗 现实疗法对人的一个基本假定是,每个人都 力求较好地控制自己的生活,以达到一种 “成功的统合感”(success identity)。 在格拉塞看来,有心理困难,需要咨询和治 疗帮助的人就是具有失败的统合感的人。
一个总是生活在一个"现实的"世界中,要满足他 的基本需要,体验到成功的统合感,就必须在现实 环境中有合适的行为。只有他做出合适的选择,合 适的行为,他才有可能从与环境的关系与他人的关 系中获得他需要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 的命运取决于他自己,必须由自己对自己负责。换 一种说法,环境中总是存在社会评价、社会期望、 奖励和惩罚的力量,一个人要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 必须依赖环境和他人,而他能控制的是他自己的行 为,他能够决定自己做或不做、怎样做某些事情, 使自己的行为既符合自己的需耍,同时又不剥夺他 人满足他们自己的需要的机会。这样的行为才是现 实的,负责的行为。
Q分类法
Q分类法是用于研究个体间相互关系的一种 研究方法。由斯蒂芬森(William Stephenson) 提出,是等级量表的一种复杂形式。在市场 调研过程中,人们根据事先规定的具体评价 类别,将一组客体——口头陈述、语句、产 品特点、潜在的顾客服务等进行分类整理。 在咨询中用于评定“现实自我”和“理想 自我”间的差异程度。
第七,这一阶段代表着治疗的趋势和最终目 标。至此,患者对自己的情感可进行直接而 充分的体验,不再感到是一种威胁了。患者 对自身理解和认识逐渐深入,消除一些不适 当的想法,不再为自身的不良情绪所困扰, 对外界的看法也变得现实和成熟。为使治疗 提高并巩固,患者对自己抱有悦纳态度,不 仅在理性上能自我理解,而且也相信自己的 感情,从而患者就能从消极防御的感情中解 脱出来,-确立健康的自我实现现 治疗者必须以友好的、诚恳的、接 受对方的态度,促进对方对自己的 情感体验自由表达。 (四)治疗者要能够接受、认识、 澄清对方的消极情感
(五)来访者成长的萌动 充分暴露出其消极的情感之后,积极的 情感不断萌生,成长由此开始。 (六)治疗对来访者的积极的情感要加 以接受和认识
在一个房间里举行聚会,房间里可以席地而 坐,没有家具。10-20人,放松围坐,每次2 小时左右。小组聚会时间要闲暇充裕。
原则和方法
1、目的:帮助成员尊重和爱自己,对自己负 责 2、成员态度:诚实和坦率 3、活动原则:来去自由 4、活动的开展由小组成员自己决定。
实施过程
1、相互接受阶段 会出现沉默、混沌状态,需要促进者引导, 疏通,使大家产生安全感,启发大家真诚的 态度交流。
咨询的基本目标是: 为来访者提供一个安全与信任的气氛, 在这个氛围中,来访者能够利用咨询关系进 行自我探索,能以更开放、更自信与更积极 的愿望进行咨询。
(1)治疗者的工作
①创造良好的心理气氛 治疗者首先要让患者感到,他是安全的、 毫无保留地被接受的。治疗者要特别注意, 对患者的一切,都不要以任何方式,表现出 自己是不赞同的态度。面对治疗者这种温和、 接纳的态度,患者就可以表达自己内心世界 的感受,接受自己的情绪,尤其是那些先前 因为害怕引起不愉快,或担心遭到别人拒绝 而一直隐瞒着的情绪和感受,并通过自己的 努力而达到对疾病的领悟。
(七)来访者开始接受真实的自我 (八)帮助来访者澄清可能的决定 及应采取的行动
(九)疗效的产生 领悟导致了某种积极的、尝试性的行动, 此时疗效就产生了。 (十)进一步扩大疗效 治疗工作就转向帮助来访者发展其领悟 以求达到较深的层次并注意扩展其领悟 的范围。
(十一)来访者的全面成长 来访者不再惧怕选择,处于积极行动与成长 的过程之中,并有较大的信心进行自我指导。 此时治疗者与来访者的关系达到顶点,来访 者常常主动提出问题与治疗者共同讨论。 (十二)治疗结束 来访者感到无须再寻求治疗者的协助,治疗 关系即就此终止。通常来访者会对占用了治 疗者许多时间而表示歉意。治疗者采用同以 前的步骤中相似的方法澄清这种感情,接受 和认识治疗关系即将结束的事实。
第三,病人感到已被治疗者所接受,逐渐消 除顾虑,要自由地谈到自己,不厌其烦地描 述自己的症状,并开始认识到个人的想法并 非事实,并有了求治愿望。 第四,对自身问题及症状的描述减少,对自 己的体验开始产生疑问,并初步认识到自己 对问题负有责任,自信心也开始增强。
第五,患者能够自由自在的表达当时的感情,不仅 希望拥有自己的感情,而且希望找到“真正的我”, 并开始意识到他的自我应作调整以适应现实,而不 应按内心冲动行事。 第六,是转变的关键阶段,往往也是戏剧性的。病 人把过去的体验接受下来,成为当前的体验,往往 被这种体验所打动,同时伴有生理上的变化,如叹 气、流泪等。这时,曾被患者奉为生活准则的信条 在直接体验中开始动摇,患者因而出现一种失落感, 心灵受到震动,从而起到治疗的作用。
适应症: 神经症,一般心理问题 方法 : 人为创造一种积极尊重的心理氛 围,让询者逐渐从被动性防御性情感中 解脱出来,不再依靠别人的评价来判断 自己的价值,使询者修复被歪曲和受损 Fig.5 的自我实现的潜力。
技术要点:促进当事人发生变化的方向
协助当事人除去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面具, 解放自己,真诚地面对自己和表达自己, 减少被扭曲的感知觉和表达方式。
Fig. 5 询者中心疗法
罗杰斯的理论对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都产生 了很大的影响。患者中心疗法强调心理治疗 是一种患者和治疗者都必须深入置身其中的 治疗关系,假如治疗者有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就会产生治疗变化;假如发生治疗变化,就 会使患者体验到更多的自我认可和更多的自 信等等。
这一疗法强调人的本性自身是一切心理治疗 的出发点。相信病人只要得到治疗者的同情、 温暖与鼓励,就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内在潜能, 进行自我调整,消除心理障碍。
从在外部寻找答案,转变为愿意向内反思自己, 察觉内在的体验,尝试整合冲突和混乱的感觉。 从缺乏信任、封闭和畏惧人际关系,转变为对别人更 具开放性和愿意探索改变的可能性。鼓励当事人放弃 排斥别人或固执己见的想法,对经验和外在的世界的 可能性采取更加开放的态度,愿意探索改变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