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下血肿(基础篇)

合集下载

硬膜下血肿健康教育

硬膜下血肿健康教育

硬膜下血肿健康教育
硬膜下血肿是一种较常见的颅内血肿,是指血液在硬膜下腔中聚集所形成的血肿。

硬膜下血肿一般是由头部外伤引起的,常见于脑震荡、头部撞击或跌倒等情况下。

以下是硬膜下血肿的相关信息和注意事项,供您参考:
1. 病因:硬膜下血肿主要是由头部外伤所致,如果未及时治疗,可引起严重的脑组织损伤。

2. 症状:一般头部外伤后,有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以及意识障碍、瞳孔异常等。

3. 诊断:一般通过头部CT或MRI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及时
就医很重要。

4. 治疗:对于较小的硬膜下血肿,可以通过静脉输液、观察等保守治疗。

而对于较大的硬膜下血肿,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5. 预防:避免头部外伤是最基本的预防措施,如佩戴安全帽、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意识等。

6. 注意事项:如果出现头部外伤并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就医。

同时,遵医嘱进行治疗和康复训练,避免剧烈运动和剧烈疲劳,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7. 心理支持:硬膜下血肿的患者及其家人可能面临一定的心理压力,建议积极寻求心理支持和指导。

请记住,以上信息仅供参考,请及时就医并遵医嘱进行治疗。

如有其他疑问,请咨询专业医生。

硬膜下血肿的健康教育

硬膜下血肿的健康教育

硬膜下血肿的健康教育硬膜下血肿是一种严重的颅脑损伤,常常发生在头部遭受外力撞击或剧烈震动后。

这种情况下,其中一个或多个血管破裂,导致血液聚集在硬膜下间隙,造成血肿形成。

硬膜下血肿可导致颅内压增高,威胁到患者的生命。

因此,了解硬膜下血肿的风险因素、症状和治疗方法对于保护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风险因素:- 高龄:年龄越大,患硬膜下血肿的风险会增加。

- 颅脑创伤:一次头部外力撞击或剧烈震动可能导致血管破裂,并引发硬膜下血肿。

- 使用抗凝血药物:这些药物可能增加血液凝固能力降低的风险,进而增加硬膜下血肿的患病风险。

- 其他疾病:高血压、血液病等疾病也与硬膜下血肿的发生有一定关联。

症状:- 头痛:可能是最常见的症状,尤其在创伤后出现。

- 恶心和呕吐:由于颅内的压力增加,可能引起这些症状。

- 意识障碍:患者可能出现神志不清、昏迷等症状。

- 瞳孔异常:瞳孔大小或对光反应的变化可能表明硬膜下血肿。

治疗方法:- 紧急治疗:一旦怀疑患有硬膜下血肿,应立即就医。

医生可能会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CT扫描或MRI,以确诊。

- 手术治疗:对于较大或病情严重的硬膜下血肿,可能需要手术来减轻颅内压力,并清除血肿。

- 其他治疗:根据具体情况,医生可能会选择给予止痛药、利尿剂等辅助治疗手段。

预防措施:- 避免头部创伤:在进行激烈活动、驾驶车辆等过程中,要注意安全,减少头部受伤的可能。

- 合理用药:如果需要使用抗凝血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且定期进行相关检查。

- 养成健康生活习惯:保持血压稳定、均衡饮食、适度运动等可以降低硬膜下血肿的发生风险。

总之,对于硬膜下血肿这种严重的颅脑损伤,早期的预防和及时的治疗至关重要。

通过了解硬膜下血肿的风险因素、症状和治疗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避免这种疾病给我们造成的危害。

硬膜下血肿

硬膜下血肿

病因病理1.硬膜下血肿发生在硬膜下腔,是颅内血肿中最常见,约占50%-60%,根据血肿出现症状时间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3种;2.大多数血肿主要来源于脑皮质挫裂伤灶中的静脉和动脉受损伤出血而致的,常常发生在外伤着力部位以及对冲部位的颅骨骨折致脑表面的动脉或静脉破裂而形成硬膜下血肿;另一出血来源是脑表面的桥静脉,即脑表面浅静脉回流至静脉窦处被撕裂而形成硬膜下血肿,此类血肿多不伴有脑挫裂伤,仅为单纯性血肿,但血肿较广泛地覆盖于大脑半球表面;3.血肿形成时多为新鲜血液或柔软血凝块,3天内逐渐变成硬凝块并与脑膜粘着,2周内凝块逐渐液化,肉芽组织逐渐长入脑膜粘着面,逐步机化,其硬膜粘着面形成血肿外膜,蛛网膜粘着面形成血肿内膜,内外膜将血肿包裹;临床表现硬膜下血肿以急性及亚急性较多见,且经常合并严重脑挫裂伤;因此常有严重意识障碍、昏迷加深或清醒后昏迷、单侧瞳孔散大和其他脑压迫症状;并发脑疝时可出现生命机能衰竭的症状;影像学表现表现:CT检查是硬膜下血肿首选检查方法;在CT平扫上,血肿的密度直接与血红蛋白含量有关;在急性期及亚急性期,伤后血肿多呈新鲜血液或软血凝块,3天内血液凝固,血浆吸收,血红蛋白浓缩;因此,此期均有典型CT表现,主要特点是颅骨内板下出现新月形高密度影,CT值可高达70HU-80HU,体积大,也可以表现为双凸形高密度影;部分可为混杂密度影,有的可出现液-液平面,即高密度血凝块沉于血肿下部或溶血后含铁血红蛋白下沉所致;在慢性期和亚急性后期,由于血红蛋白的溶解和吸收,血肿密度随时间逐渐减低,伤后1周-2周变为等密度,伤后1个月变为低密度影;增强扫描脑表面的小血管增强而使密度血肿衬托更为清楚,4h-6h后延迟扫描,约40%患者血肿边缘出观点状或线状强化,为包膜或血肿相邻脑表面充血强化所致,从而显示血肿轮廓;无论急性期/亚急性还是慢性期的硬膜下血肿,均伴有脑挫裂伤或脑水肿,在CT片上均有占位效应;因其在CT片上仅是占位效应,表现为病变侧灰白质界限内移,脑沟消失,脑室普遍受压变形,甚至消失,中线结构向健侧移位;表现:硬膜下血肿的MRI信号改变,随着血肿不同时期而不同,其信号强度变化规律和硬膜外血肿相同;急性期,血肿内的红细胞内含有去氧血红蛋白,使T2缩短,T2加权像上呈低信号强度,而在T1加权像血肿的信号与脑实质信号强度相仿;在亚急性期,在T1和T2加权像上均为高信号影;早期慢性硬膜下血肿信号强度和亚急性期相仿;随着时间的推移,高铁血红蛋白继续氧化变性,一变成血红素,血红素是一种低自旋, 非顺磁性的铁化合物,T1时间长于顺磁性的高铁血红蛋白,因此在T1加权像信号强度低于亚急性期,由于蛋白含量仍高,其信号强度仍高于脑脊液,在T2加权像,血肿为高信号;下图为外伤后1小时扫描下图为24小时后扫描下图为伤后24小时下图伤后第二天CT,血肿明显变薄,显示不清:下图为左侧大脑半球表面广泛薄层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CT易于诊断,MRI不用于急性期,但对亚急性或慢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MRI的诊断效果优于CT,而且易于显示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发病灶;手术指征:1.不管病人的GCS评分,硬膜下血肿厚度超过10毫米,或中线移位超过5毫米的病人,都需要手术清除血肿;2.所有GCS评分小于9分的病人都应行颅内压监测;3.对于最大厚度小于10毫米,中线移位小于5毫米的昏迷的硬膜下血肿病人GCS小于9分,如果受伤时与医院就诊时的GCS评分下降2分以上,也应手术治疗;手术时机:1、有手术指征的病人都应尽快手术治疗;1.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此为传统术式,临床应用广泛;其优点是便于彻底清除血肿,立即止血和便于硬膜下探查;具体操作方法:1依据血肿部位、大小设计好皮瓣,常规开颅,骨瓣大小以能暴露血肿范围为宜;2翻开骨瓣后可见血肿,多为暗红色凝血块,附着在硬膜上,此时用剥离子或脑压板由血肿周边向中心轻轻剥离,也可吸引器吸除;血肿清除后,如遇到活动性出血,应仔细寻找出血来源,其出血点可用电凝或丝线结扎止血;其若为骨管段内的脑膜中动脉出血,可用骨蜡止血;若为静脉窦或蛛网膜颗粒的出血则用明胶海绵+EC胶止血;若为脑膜表面的小血管出血,应电凝止血;3悬吊硬脑膜于骨瓣边缘,如仍有渗血,应在硬膜与颅骨之间置入明胶海绵再悬吊,确认无出血后放回骨瓣,逐层缝合头颅;术中注意事项:1清除血肿后硬膜张力仍高,硬膜下方发蓝,应切开硬膜探查;如有血肿应予以清除;如未见硬膜下血肿,则提示骨瓣邻近或远隔部位血肿,应予复查CT或钻孔探查,以免遗漏血肿;2在清除血肿过程中,与硬膜黏连紧密的皮层凝血块不要勉强剥离,以免诱发新的出血;3对手术前已发生脑疝的患者,有人主张血肿清除后去除骨瓣,以免术后发生脑梗死、水肿,再次发生脑疝4,5;2.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该术式临床应用较多,其疗效可靠;常应用于来院时脑疝已形成,来不及进行更多检查的危急患者;患者由急诊科直接送入手术室,先进行钻孔探查,然后扩大骨窗清除血肿,具体方法与骨瓣开颅血肿清除相同;由于采用此术式后遗留颅骨缺损,应在适当时机行颅骨修补;3.颅骨钻孔血肿引流术该术式仅应用于急性硬膜外血肿紧急救治,暂时缓解颅内压,为进一步的治疗赢得时间,打下基础6;近年来不少文献报道将此方法用于相当部分急性硬膜外血肿的治疗,先颅骨锥孔或钻孔后吸出部分血肿,置入引流管,注入尿激酶,反复数次,放置数日然后拔除引流管,据称获得满意的疗效7-9;但我们认为,采取这种术式一定要注意其适应证的选择,不能盲目扩大其使用范围;特急性、急性硬膜外血肿是较硬的血凝块,仅在血肿中央部位钻孔或锥孔,能吸出的血肿量相当有限,无法快速缓解颅内压,解除脑疝,特别是血肿量较大有些文献报道血肿量在80~90ml甚至上百毫升者,即使术后多次注入尿激酶持续引流,也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基本引流完血肿;此间血肿对脑组织造成压迫,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甚至需进行开颅手术才能缓解颅内高压,挽救病人的生命;因此,这种微创治疗的适应证应为病情相对稳定,血肿量在30~50ml,已行CT检查,定位明确,无继续出血者;当然该术式可能更适用于亚急性和慢性血肿;采用此方法治疗过程中若出现病情恶化,应警惕血肿扩大,需立即复查CT,确诊后立即转为开颅手术;。

硬膜下和硬膜外血肿

硬膜下和硬膜外血肿

硬膜下和硬膜外血肿
1.常见原因
硬膜下和硬膜外血肿由直接打击头部引起,主要见于接触类体育运动。

硬膜下血肿是覆盖大脑的外层(硬脑膜)和中间层(蛛网膜)之间出血,而硬膜外血肿是覆盖大脑的外层(硬脑膜)和颅骨之间的出血。

2.识别方法
硬膜外血肿的运动员通常经历意识水平降低和剧烈的头痛。

在一个变化不定的清醒期之后,意识水平迅速下降。

硬膜下血肿或颅内出血将导致意识丧失,几乎没有或完全没有神智。

可能发生明显的呕吐、癫痫和偏瘫。

两边瞳孔常常大小不一而且扩大。

3.治疗方法
出现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症状的运动员应立即暂停比赛,并被送至医院急救室。

注意,初次打击头部造成的出血或脑创伤通常并不严重。

4.重返体育运动
因为症状根据损伤程度不同而有巨大的差别,所以还没有针对硬膜下和硬膜外血肿的运动员何时重返体育运动的固定标准。

每个事件都必须单独评估。

这就是说,许多轻度脑血肿的运动员在受伤几周后便可重返体育运动,其他脑血肿受伤者则需要等待更漫长的时间。

小脑幕硬膜下血肿(1)

小脑幕硬膜下血肿(1)

小脑幕硬膜下血肿(1)小脑幕硬膜下血肿,是一种比较罕见但危险的疾病,其发生主要原因是头部创伤所致。

本文将从病因、症状、治疗等方面探讨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相关内容。

一、病因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发生与头部创伤有关。

头部的撞击或者剧烈震动会使得小脑幕下面的血管破裂出血,形成血肿,从而压迫小脑幕及其它结构。

二、症状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症状主要有:1.头痛:头痛是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最主要症状之一,程度因病情而异。

2.恶心呕吐:小脑幕下面的血肿对内脏的刺激会引起恶心呕吐,严重时可能会导致呕吐物带血。

3.意识障碍: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患者常常出现意识水平下降,甚至昏迷的症状。

4.共济失调:小脑幕硬膜下血肿所压迫的小脑部分,是运动和平衡控制的重要区域,因此患者可能出现步态不稳、手脚抖动、肢体不协调等症状。

5.视神经损伤:小脑幕下面的血肿压迫视神经根,可能导致视力下降、双目视野缺损等症状。

三、治疗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治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手术治疗:手术是治疗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常用方法,其目的是清除血肿,减轻压力。

手术方式有开颅手术,也有通过引流管进行纤维蛋白溶解治疗。

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在手术后进行,用于缓解症状,控制脑压。

如降低颅内压的呋塞米,维持心肺功能的强心剂等。

3.维持治疗:维持治疗是在手术后,患者恢复期间对各项生命体征的监测和调节,包括呼吸、循环、代谢等。

四、预防尽管小脑幕硬膜下血肿是一种意外且难以预测的疾病,但是生活中一些小小的预防措施可以减少其发生的几率,如佩戴头盔出行,注意交通安全,避免猛烈运动等等。

总之,小脑幕硬膜下血肿是一种危险的疾病,需要及早诊断和治疗。

患者如果出现以上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人们应该重视头部健康,加强预防,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硬脑膜下血肿演示课件

硬脑膜下血肿演示课件

脑血管造影
可显示血肿周围的血管情 况和血肿的供血动脉,有 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脑脊液检查
了解患者是否存在感染、贫血等情况 。
对于怀疑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 ,可进行脑脊液检查以明确诊断。
凝血功能检查
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排除凝血功能 障碍引起的出血。
鉴别诊断
硬脑膜外血肿
与硬脑膜下血肿症状相似,但CT 扫描可显示血肿位于硬脑膜与颅
定期随访
建议患者定期随访,及时了解 病情变化和康复情况,调整治
疗方案和康复训练计划。
06
总结与展望
研究成果回顾
血肿形成机制
通过对硬脑膜下血肿的深入研究,我们已经初步揭示了血 肿形成的病理生理机制,包括血管破裂、血液外渗以及炎 症反应等过程。
诊断技术进展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如CT、MRI等技 术的应用,使得硬脑膜下血肿的诊断更加准确和及时。
硬脑膜下血肿
汇报人:XXX 2024-01-19
目 录
• 硬脑膜下血肿概述 • 诊断方法与标准 • 治疗原则与方案选择 • 并发症与风险评估 • 康复期管理与生活质量改善 • 总结与展望
01
硬脑膜下血肿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硬脑膜下血肿是指位于硬脑膜与 蛛网膜之间的血肿,多数由外伤 引起。
发病机制
术后颅内压监测
术后应常规进行颅内压监测,以指导后续治疗。
术后处理及并发症防治
术后药物治疗
继续给予止血、脱水、降颅压等药物治疗,以巩固手术效果。
并发症预防
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颅内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可能出 现的并发症,如癫痫发作等,应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硬膜下血肿

硬膜下血肿

硬膜下血肿病史介绍2床患者杜高成因遇外伤,不慎由约2米高处摔下,臀部着地,撞伤头部,伤后即意识障碍,呼之不应,无恶心,无呕吐胃内容物,无四肢抽搐,无大小便失禁,无呼吸困难,无腹泻,伤后送我院就诊,体格检查:体温37摄氏度,脉搏72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38/97mmHg,深度昏迷,呼之不应,叹气样呼吸,右上肢有摸索样动作,左侧肢体刺痛未见明,显活动,右顶部头皮肿胀明显,右瞳约6mm,左瞳约3mm,对光反射均消失,心率72次/分,行头胸CT检查提示:右侧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左侧叶脑挫裂伤,脑肿胀,中线明显左偏,环池受压消失,顶骨骨折;左侧血胸,多肋骨折,创伤性湿肺,左锁骨骨折。

四、治疗原则硬膜下血肿的治疗主要是消除血肿,摘除囊壁,以利于受压脑组织复位。

因此手术愈早脑组织受压愈轻,脑功能恢复则愈快,因而,早期诊断硬膜下血肿至关重要。

非手术治疗:抗感染、营养脑细胞、醒脑、脱水治疗保护胃黏膜、稀释痰液、监测血气、肝肾功能、鼻饲饮食五、护理诊断1、疼痛与脑损伤有关2、压疮预防与长期卧床有关3、低效型呼吸形态与意识障碍不能有效排痰有关4、意识障碍与脑损伤、颅内压增高有关5、清理呼吸道无效与意识障碍不能有效排痰有关6、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长期卧床有关7、舒适度改变与疼痛、长期卧床等有关9、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脑损伤后进食障碍及高代谢状态等有关10、有受伤的危险与病人躁动不安、癫痫发作有关11、躯体移动障碍与脑损伤后肢体功能障碍有关12、潜在并发症颅内压增高、脑疝、感染等六、护理措施1、保持呼吸道通畅:脑损伤病人有意识障碍,丧失正常咳嗽反射和吞咽功能,呼吸道分泌物不能有效排除,血液、脑脊液、呕吐物等可引起误吸,舌根后坠可引起窒息。

尽快清除口咽部血块、呕吐物和分泌物,将病人侧卧,昏迷者置口咽通气管,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或人工辅助呼吸。

2、病情观察严密观察病情是颅脑损伤病人护理的重点内容,目的是观察治疗效果,及早发现脑疝,防止贻误抢救时机。

硬膜下血肿(基础篇)

硬膜下血肿(基础篇)

患者教育:硬膜下血肿(基础篇)Written by the doctors and editors at UpToDate There is a newer version of this topic available in English.该主题有一个新的英文版本。

什么是硬膜下血肿?—硬膜下血肿是指脑部表面的出血。

该出血发生在脑部坚韧的外层覆膜(即,硬脑膜)下方(图1)。

大多数硬膜下血肿是由头部损伤引起的。

这些损伤最常见的原因包括:●车祸●跌落●身体攻击硬膜下血肿有2种主要类型:●急性–这种硬膜下血肿发生在头部损伤后的最初数小时。

如果出血继续,硬膜下血肿可在损伤后数日持续增大。

●慢性–这种硬膜下血肿最常发生在脑部因老化而有轻微缩小的老年人。

在这些人中,轻度的脑部损伤即可导致脑部表面出血。

该损伤可能轻微到患者自己都未注意到。

血肿在数日或数周期间缓慢增大。

硬膜下血肿的症状是什么?—部分患者在发生严重脑部损伤和大面积急性硬膜下血肿后会失去意识。

其他时候,症状稍晚才出现,可包括:●头痛●呕吐●无力●麻木●行走困难●言语不清或不能言语●比正常人警觉性降低●头晕●意识模糊或思考困难●困倦●癫痫发作我需要接受检查吗?—需要。

检查包括脑部影像学检查,如MRI或CT扫描。

这些检查将显示出硬膜下血肿及其大小。

如何治疗硬膜下血肿?—治疗取决于血肿的大小和您的症状。

您可能需要接受手术以引流血肿和缓解脑部所受压力。

如果您在使用抗凝药,如阿司匹林或华法林(商品名:Coumadin、Jantoven等),医生可能会让您停用这些药物。

务必要询问当初给您开具这些药物的医生您是否应再次使用它们,以及何时使用。

小脑幕硬膜下血肿(一)

小脑幕硬膜下血肿(一)

小脑幕硬膜下血肿(一)小脑幕硬膜下血肿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较低但病情严重,及时治疗对患者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定义、病因、症状、诊断及治疗方面介绍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相关知识。

一、定义小脑幕硬膜下血肿指的是由于小脑幕硬膜下腔内血管破裂,血液向硬膜下积聚,压迫脑干、小脑及其血供,并引起脑受损而导致的临床综合征,是一种比较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二、病因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常由于以下原因引起:1.动脉瘤破裂:动脉瘤是一种血管扩张、壁薄的病变,易于破裂,而出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

2.高血压:高血压会导致脑血管病变,脑血管壁变薄,容易破裂,因此是引起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高危人群。

3.头部外伤:头部受到暴力撞击,容易造成脑内出血,将血液压迫至小脑幕硬膜下,最终导致小脑幕硬膜下血肿。

三、症状小脑幕硬膜下血肿发展迅速,早期症状常常不明显,后期症状较为明显。

主要表现为以下症状:1.头痛:小脑幕硬膜下血肿常会引起剧烈头痛。

2.恶心、呕吐:脑内出血会引起脑压增高,进而导致恶心、呕吐等症状。

3.意识障碍:意识障碍是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典型表现,包括昏迷、谵妄等。

4.肌力减退:小脑幕硬膜下血肿会引起肌力减退等症状。

五、诊断小脑幕硬膜下血肿诊断需要进行头部CT扫描或磁共振成像及其他相关检查,医生通过观察血肿的位置、大小以及有无出血灶等判断病情。

六、治疗方案目前对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治疗主要有两种方式:1.手术治疗:对于较大的血肿,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主要是通过切开硬脑膜或置入排液管等方式排除血肿,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2.保守治疗:对于小的血肿,可以通过吸氧、降低颅内压等保守治疗方式,来缓解症状并促进恢复。

小脑幕硬膜下血肿是一种罕见但危重的脑血管疾病,患者一旦发病,需要及时就医,同时加强预防,合理管理血压、避免暴力行为、注意安全等,以减少发病率。

硬膜下血肿的护理

硬膜下血肿的护理

硬膜外血肿的护理常规硬膜外血肿与颅骨损伤有密切关系,是因为骨折或颅骨的短暂变形撕破位于骨沟内的硬脑膜动脉或静脉窦引起出血,或骨折的板障出血。

血液积聚于颅骨与硬脑膜之间,在硬脑膜与颅骨分离过程中,可又撕破一些小血管,使血肿更加增大。

由于颅盖部的硬脑膜与颅骨附着较松,易于分离,颅底部硬脑膜与颅骨附着较紧,所以硬脑膜外血肿一般多见于颅盖部。

引起颅内压增高与脑疝所需的出血量,可因出血速度、代偿机能、原发性脑损伤的轻重等而异,一般成人幕上达20ml以上,幕下达10ml时,即可能引起,绝大多数周急性型。

出血来源以脑膜中动脉最常见,其主干或前支的出血速度快,可在6—12小时或更短时间内出现症状;少数由静脉窦或板障出血形成的血肿出现症状可较迟,可表现为亚急性或慢性型。

直肿最常发生于颞区,多数为单个血肿,少数可为多个,位于一侧或两侧大脑半球,或位于小脑幕上下。

硬膜外血肿临床表现以意识障碍、瞳孔改变、颅内压增高等。

(一)术前护理(1) 严密观察意识、瞳孔、体温、血压、心率、呼吸、肢体活动情况。

观察如有昏迷—清醒—再昏迷,做好记录,及时报告医生。

(2) 严密观察有无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或烦躁不安等颅内压增高和脑疝的征象。

(3) 体温在38度以上给予物理降温。

(4) 昏迷病人给予鼻饲。

(5) 卧床休息,床头抬高(15°~30°)。

(6) 三天未排便者,给予缓泻剂,不可用大量液体灌肠。

(二)术后护理(1)按神经外科护理常规。

(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血压、意识、瞳孔等,观察72h,注意脑疝的发生。

注意有无偏瘫、失语、癫痫等。

(3)保持引流管周围敷料干燥,注意引流装置妥善固定,防止脱落。

保持引流管通畅如有外渗或切口处皮下肿胀,及时通知医师。

注意引流液颜色及量的变化。

(4)保持呼吸道通畅,准备好吸痰用具,随时准备做好气管切开的配合与护理。

(5)气管切开的病人,按气管切开常规护理。

(6)躁动患者应加保护性约束。

硬膜下血肿的护理措施

硬膜下血肿的护理措施

硬膜下血肿的护理措施什么是硬膜下血肿硬膜下血肿是一种较为严重的颅脑损伤,其特点是产生于硬膜下间隙的血肿。

硬膜下血肿可以由头部外伤、脑血管疾病或凝血功能异常等因素引起。

这种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同时还需要科学的护理措施来提供患者的舒适和恢复。

护理措施1. 病情观察对于硬膜下血肿患者来说,病情观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护理工作。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瞳孔大小和反应等方面的变化。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注意观察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如剧烈头痛、呕吐、眼球突出等。

2. 保持患者的头部稳定患者在发生硬膜下血肿后,需要保持头部的稳定。

护理人员应将患者的头固定在适当的位置上,避免头部晃动,以减轻症状和防止进一步损伤。

3. 促进休息和睡眠对于硬膜下血肿患者来说,休息和睡眠的充足是非常重要的。

护理人员应创造一个安静和舒适的环境,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激动,有助于促进患者的休息和恢复。

4. 帮助患者排便硬膜下血肿患者可能会存在排便困难的问题,护理人员需要定期帮助患者排便。

可以采用适当的药物辅助,如开塞露或轻柔的按摩,来帮助患者顺利排便,避免腹胀和其他相关问题的发生。

5. 管理药物治疗硬膜下血肿患者通常需要药物治疗来帮助降低颅内压力、减轻头痛和控制症状。

护理人员需要合理地管理药物,包括按时给药、适量给药和监测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等。

同时,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对药物的反应情况,并及时向医生报告。

6. 保持液体平衡硬膜下血肿患者需要维持良好的液体平衡,以保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护理人员需要监测患者的液体摄入量和尿量,避免脱水或水中毒的发生。

对于液体平衡的调整,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与医生进行沟通并进行适当的调整。

7. 提供营养支持硬膜下血肿患者在康复期间需要良好的营养支持。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口服能力,提供适当的饮食方式和食物选择,并监测患者的营养摄入情况。

对于不能正常进食的患者,还可以通过鼻胃管或静脉营养等途径提供营养支持。

硬膜下血肿

硬膜下血肿
硬膜下血肿
安徽中医学院 郁 刘 李 王
晓 巧 娜 应 乐 娜 莉 亭
硬膜下血肿(SDH):出血积聚在硬脑膜下腔,是最常见 的颅内血肿,约占50%-60% 。
急性
分类
复合型:皮层动脉或静脉、颅内血肿穿刺皮层多 由对冲伤 所致,好发于额、颞 单纯性:桥静脉损伤所致,多不伴脑挫裂伤,血 肿广泛覆盖与大脑半球 临床表现:多数与脑挫裂伤及继发脑水肿并存, 颅内压增高郁脑疝的征象多在1-3天 出现并加重 特点:好发于50岁以上的老人,血肿多覆盖于额 顶部大脑半球血肿增大缓慢并形成包膜, 一般在 2-3周出现症状 临床表现: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血肿压迫所 指的局灶症状和体征
创伤后的应激反应可产生严重分解代谢,使血糖 增高、乳酸堆积,后者可加重脑血肿。因此,必 须及时、有效补充能量和蛋白质以减轻机体消耗。 早期可采用肠外营养,待肠蠕动恢复后,逐步过 渡至肠内营养支持。同时定期评估病人的营养状 况,如体重、氮平衡、血浆蛋白、血糖、血电解 质等,以便及时调整营养素的供给量和配方。
O2:患者营养状况尚好。
P3: 有脑疝加重的危险与水肿压迫 脑组织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神志瞳孔的变化。
2.安置舒适的体位,保持病房安静舒适。 3.根据医嘱予脱水剂的使用,并观察药物的疗效和副 作用。 4.如果出现颅高压征象时及时通知医生,并做好各 准备工作 5.有出现呕吐时及时将头转向一边,注意保持呼吸 道通畅。
癫痫、压疮、肌肉萎缩皮肤完整受损等
• 避免呼吸道梗阻、高热、咳嗽、癫痫发作等颅内 压增高因素,应用20%甘露醇、速尿、等药物控 制水肿和降低颅内压。 • 遵医嘱给予丙戊酸钠口服。 • 每2小时翻身一次,有利于预防压疮的形成,同时 给与患者肌肉按摩和帮助患者关节运动。
• O6:患者没有出现潜在并发症。

硬膜下血肿

硬膜下血肿

硬膜下血肿硬膜下血肿是指颅内出血血液积聚在硬脑膜下腔,在颅内血肿中发生率最高。

根据伤后血肿发生的时间,分为急性硬膜下血肿(伤后3天以内)、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伤后3天至3周内发生)和慢性硬膜下血肿(伤后3周以上)。

硬膜下血肿与硬膜外血肿有什么区别?首先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是硬膜?硬膜是在颅骨和脑组织之间的一层坚韧的薄层膜状结构,是用来保护我们的脑组织的屏障。

这样就出现了两个间隙:硬膜和颅骨之间的“硬膜外”,以及硬膜和脑组织之间的“硬膜下”,在这两个间隙出血造成的血肿,也就被称为硬膜下血肿与硬膜外血肿。

其中硬膜外血肿因为有硬膜的阻挡,不会直接接触到脑组织,并且因为硬膜的限制,血肿不容易出现扩散,很容易包成一块,在CT或磁共振上面会出现一个凸透镜形状的影子。

因为不合并脑其他损伤的话意识比较清楚。

而硬膜下血肿,基本上属于直接在脑组织表面出血,而脑组织表面没有什么限制的东西了,所以出血很容易向两面渗透,所以他的表现就会在靠近脑组织的一边看到血肿贴着脑组织的纹理,另一边贴着硬膜,变成新月形状。

这种情况下,因为出现很可能就来自于脑组织,所以往往有脑组织明显挫伤。

比较容易引起脑水肿等。

往往有意识障碍。

最明显的一个区别就是血肿的部位不同硬膜是硬脑膜的简称脑组织被三层脑膜所包被第一层称为硬脑膜临床上的硬脑膜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颅骨内侧面的骨膜第二部分是真正意义上的脑膜这两部分共同组成硬脑膜第二层称为蛛网膜位于第一层硬脑膜与第三层软脑膜之间因类似蜘蛛网而得名在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存在着一个间隙称为蛛网膜下腔充斥着脑脊液第三层称为软脑膜紧贴于大脑表面质地较柔软广义上的硬膜下血肿范围比较大凡是位于硬脑膜以下的出血形成的血肿均可视为硬膜下血肿包括硬膜到蛛网膜之间的血肿甚至蛛网膜下腔到脑实质之间的血肿也可视为硬膜下血肿甚至脑实质内的血肿也可归为硬膜下血肿但是在临床上往往并不这么叫脑实质内的血肿往往有其他的专业名称总而言之一句话广义上的硬膜下血肿是指位于硬膜以下的所有血肿只是部位不同的血肿可能会有不同的名称而狭义上当血肿位于硬脑膜之上颅骨之内时称为硬膜外血肿而当血肿位于硬膜以内至脑实质之间时称为硬膜下血肿脑实质以内的血肿往往以其他专业名称命名相同的血肿量就严重程度而言硬膜下血肿往往要比硬膜外血肿严重硬膜下血肿多由脑实质或蛛网膜、大脑表面小血管出血形成因此对脑组织以及脑功能的损害更为严重对脑组织和脑功能的损害往往是直接的而硬膜外血肿多由硬膜或颅骨骨膜上的血管出血形成对脑组织和脑功能的损害往往是间接的多是由于血肿压迫而形成的脑组织损害就形态上来说硬膜外血肿多呈椭圆、圆形等较规则的形状而硬膜下血肿形态大多不规则或呈半月、新月形等形状病因急性和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一般为加速性暴力引起皮质与静脉窦之间的桥静脉撕断或是脑挫裂伤皮质血管破裂引起出血,多发生在着力点的对冲部位。

硬膜下血肿护理常规

硬膜下血肿护理常规

硬膜下血肿护理常规一.定义硬膜下血肿是指颅内出自血液积聚在硬脑膜下腔,在颅内血肿中发生率最高,根据伤后血种发生的时间,分为急性硬膜下血肿(伤后 3 天以内)、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伤后 3 天至 3 周内发生)和慢性硬膜下血肿(伤后 3 周以上)。

二.症状、体征(一)急性硬膜下血肿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较早,脑疝症状出现较快,局灶症状如偏痛、失语多见。

(二)慢性硬膜下血肿病史多不明确,可有轻微外伤史,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于伤后 1-3 个月后出现如头痛、视物模糊,一侧肢体无力等,精神智力症状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局灶性症状表现为轻偏瘫、失语等。

三.护理问题(一)颅内调适能力降低与颅内血肿有关。

(二)急性疼痛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三)清理呼吸道无效与意识障碍有关。

(四)自我照顾能力缺失与意识障碍及肢体活动能力障碍有关。

(五)皮肤切口与手术创伤有关。

(六)焦虑、恐惧与担心预后有关。

(七)有出血的危险与手术创伤有关。

(八)有受伤的危险(管道滑脱) 与留置引流管有关。

四.护理措施(一)休息/体位1、保持病房安静,减少人员探视,病房洁净温暖、通风良好。

2、手术后病人取平卧位。

3、对于躁动不安的病人,应注意安全防护,如安置床档等。

(二)饮食加强营养,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如鱼、瘦肉、鸡蛋、蔬菜、水果等)为宜。

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忌烟酒。

保持大便通畅。

(三)病情观察颅内血肿病人多数可因血肿逐渐形成、增大而导致颅内压进行性增高。

在护理中,应严密观察意识、瞳孔、肢体活动及生命体征变化等神经系统症状体征,一旦发现颅内压增高迹象,立即采取降颅内压措施,同时做好术前准备。

对于术后病人,重点观察血肿清除效果。

(四)用药护理观察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

(五)引流管护理1、术后病人取平卧位。

2、注意观察切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

3、保持整个引流装置及引流管道通畅,妥善固定引流管,避免引流管受压、扭曲、打折,外出检查时先夹闭引流管。

硬膜下血肿

硬膜下血肿

硬膜下血肿目标:1、掌握运用护理程序的方法开展护理工作2、了解硬膜下血肿疾病的相关知识3、讨论掌握压疮的预防、昏迷病人的分级与护理病史介绍原2床患者杜高成因遇外伤,不慎由约2米高处摔下,臀部着地,撞伤头部,伤后即意识障碍,呼之不应,无恶心,无呕吐胃内容物,无四肢抽搐,无大小便失禁,无呼吸困难,无腹泻,伤后送我院就诊,体格检查:体温37摄氏度,脉搏72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38/97mmHg,深度昏迷,呼之不应,叹气样呼吸,右上肢有摸索样动作,左侧肢体刺痛未见明,显活动,右颞顶部头皮肿胀明显,右瞳约6mm,左瞳约3mm,对光反射均消失,心率72次/分,行头胸CT检查提示:右侧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左侧叶脑挫裂伤,脑肿胀,中线明显左偏,环池受压消失,顶骨骨折;左侧血胸,多肋骨折,创伤性湿肺,左锁骨骨折。

一、概述硬膜下血肿指出血积聚在硬膜下隙,多属急性或亚急性型,主要由脑挫裂伤的皮层血管破裂所致,少数是由于大脑表面回流到静脉窦的桥静脉或静脉窦本身撕裂所致硬膜下血肿是常见的颅内血肿之一,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三种。

硬膜下血肿与颅脑外伤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急性和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多在伤后数小时或数日出现临床症状。

慢性硬膜下血肿常在伤后两周以上出现症状。

部分病人无明显外伤史,部分病例可因剧烈咳嗽,血管本身缺陷,凝血过程障碍引起。

急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与外伤有密切关系,常不易误诊。

慢性硬膜下血肿常不能及时诊断,贻误病情。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头部外伤是慢性硬膜下血肿最常见的致病原因之一,50%~84%的患者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但由于头部外伤轻微,外伤距发病时间较长时,一般容易被患者和家属忽略,部分患者只是在追问时才被问出。

老年人由于脑组织萎缩,硬脑膜与皮质之间空隙增大,当头部受到突然加速或减速运动时,可引起桥静脉的撕裂或造成皮质与硬脑膜间小交通动脉的损伤渗血。

也可因静脉窦、蛛网膜颗粒或硬脑膜下水瘤受损出血引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多数硬膜下血肿是由头部损伤引起的。这些损伤最常见的原因包括:
●车祸
●跌落
●身体攻击
硬膜下血肿有2种主要类型:
●急性–这种硬膜下血肿发生在头部损伤后的最初数小时。如果出血继续,硬膜下血肿可在损伤后数日持续增大。
●慢性–这种硬膜下血肿最常发生在脑部因老化而有轻微缩小的老年人。在这些人中,轻度的脑部损伤即可导致脑部表面出血。该损伤可能轻微到患者自己都未注意到。血肿在数日或数周期间缓慢增大。
患者教育:硬膜下血肿(基础篇)
Written by the doctors and editors at UpToDate
There is a newer version of this topic available in English.该主题有一个新的英文版本。
什么是硬膜下血肿?—硬膜下血肿是指脑部表面的出血。该出血发生在脑部坚韧的外层覆膜(即,硬脑膜)下方(图1)。
硬膜下血肿的症状是什么?—部分患者在发生严重脑部损伤和大面积急性硬膜下血肿后会失去意识。其他时候,症状稍晚才出现,可包括:
●头痛
●呕吐●无力Fra bibliotek●麻木●行走困难
●言语不清或不能言语
●比正常人警觉性降低
●头晕
●意识模糊或思考困难
●困倦
●癫痫发作
我需要接受检查吗?—需要。检查包括脑部影像学检查,如MRI或CT扫描。这些检查将显示出硬膜下血肿及其大小。
如何治疗硬膜下血肿?—治疗取决于血肿的大小和您的症状。您可能需要接受手术以引流血肿和缓解脑部所受压力。
如果您在使用抗凝药,如阿司匹林或华法林(商品名:Coumadin、Jantoven等),医生可能会让您停用这些药物。务必要询问当初给您开具这些药物的医生您是否应再次使用它们,以及何时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