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简答、论述题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试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答: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概念指的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概念指的是客观实在性,即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3、什么是唯物辩证法?答: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科学方法,它强调事物的内部矛盾和斗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意识”概念指的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意识”概念指的是人的主观性,即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认识。
5、什么是唯心主义?答:唯心主义是一种认为精神或思想是第一性的哲学观点,它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精神或思想是世界的本原。
6、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有什么区别?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有本质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是客观存在的,而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是精神的或者是思想的。
7、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概念。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概念指的是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实践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也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基础。
8、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发展”概念。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发展”概念指的是事物的前进性和上升性,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发展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马哲期末考试试题答案一、简答题1、请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答案: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概念既不同于唯心主义把精神看作是世界的本原,也不同于旧唯物主义用纯粹的自然科学来代替哲学上讲的物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包括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而且包括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
2、请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并举例说明。
马哲自考试题及答案
马哲自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A. 自然界B. 人类社会C. 人的思维D.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答案:D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 物质性B. 多样性C. 运动性D. 规律性答案:A3.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指()A.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 人们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C. 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活动D. 人们使用工具的活动答案:A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A. 社会意识B. 社会制度C. 社会变革D. 社会进步答案:A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 德国古典哲学B.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D. 所有上述答案:D二、简答题1.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即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辩证法,以及建立在辩证法上的唯物主义。
-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即认为自然界和社会历史都遵循同样的辩证法规律。
-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即强调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发展理论,并以此指导革命实践。
2. 如何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答案: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社会意识是指人们对社会存在的认识和反映,包括政治、法律、哲学、宗教、艺术等方面的观念和理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而落后的社会意识则可能阻碍社会存在的进步。
三、论述题1. 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基础。
实践不仅是物质生产活动,也包括科学实验、社会变革等多种形式。
实践对个人而言,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通过实践,个人能够不断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智慧。
马哲简答题与论述题
马哲简答题与论述题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各5分,共20分)1、如何理解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2、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3、简述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
4、怎样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的三个阶段?代表人物及特点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试论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这一原理对于我们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大指导意义?2.列宁晚年“政治遗嘱”的基本内容及其对我国的参考价值?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各5分,共20分)1.如何理解意识的本质和意识的能动性以及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2.怎样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3.简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4、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能够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坚持这一原理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什么重要意义2、就一个方面谈谈你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何收获?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各5分,共20分)1、简述市场调节与市场机制的主要内容。
2、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3、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4、科学社会主义的两个理论基石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试述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构成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2、西部建设对我国实现全面小康有何意义?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各5分,共20分)1.从意识的起源说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简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与使用价值。
4.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2.根据科社的学习,试述中国应该如何处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各5分,共20分)1、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哲学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重大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如何?3、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与论述题解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与论述题解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思想,也是对于世界的根本解释和改造实践的科学体系。
下面将分别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简答题和论述题。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有哪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论。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和矛盾冲突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实践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的标准,人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论,这与自然科学的思想方法是一致的。
自然科学通过实证研究探索客观规律,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此外,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为自然科学提供了一个世界观和方法论,如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和历史唯物主义对科学的指导作用。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解放的意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解放是人类历史的目标,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基本价值追求。
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武器,人们能够深入地认识社会和个人的根本矛盾和问题所在,并寻找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只有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才能够找到解决社会矛盾和推动社会进步的方法,实现人类解放。
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有何不同?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强调物质决定意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唯心辩证法则认为意识决定物质,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主观意志决定的。
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唯物辩证法是以物质为基础,从物质的变化和矛盾冲突出发,而唯心辩证法则是以意识为基础,强调事物的变化是由于主观意志的决定。
5. 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理解社会历史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马克思提出了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论,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社会。
马原理部分简答论述题
简答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答:A、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当时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密切相关;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尤为巨大,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
B、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2、简述规律的含义及其特点。
答:(1)规律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客观性。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运行着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们不能任意地创造或消灭规律,也不能任意地改变规律。
人们只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第二,普遍性。
规律的普遍性是指,规律不是只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和现象上起作用,而是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
3、简述度的含义以及把握度的意义。
答:(1)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
(2)掌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注意决定质的数量限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
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4、简述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答:(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指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二是指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
5、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3)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4)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和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和论述题卡尔简答题:1、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答:哲学基本问题:哲学问题基本包括两方面内容:①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3、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答: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4、简述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答: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和根本属性,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5、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答: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6、什么是实践?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答: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7、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答: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规律、范畴的中心线索和“钥匙”;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④对立统一规律是是否承认矛盾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马哲试题及答案
马哲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A. 精神B. 物质C. 意识D. 能量2. 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这一规律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以下哪项不是对立统一规律的体现?A. 事物内部的矛盾B. 事物之间的矛盾C. 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D. 事物的绝对静止3.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什么决定的?A. 人的意志B. 地理环境C. 经济基础D. 文化传统4.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以下哪项不是实践的特点?A. 客观性B. 社会性C. 历史性D. 主观性5. 以下哪项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A. 唯物性B. 辩证性C. 革命性D. 神秘性6.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以下哪项不是社会意识的表现形式?A. 政治制度B. 法律规范C. 宗教信仰D. 物质生产7.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以下哪项不是阶级斗争的表现?A. 经济斗争B. 政治斗争C. 文化斗争D. 个人斗争8.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价值在于:A. 个人财富B. 社会地位C. 自我实现D. 社会贡献9.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论的核心问题是:A. 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B. 知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C. 真理与谬误的界限问题D.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10. 以下哪项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A. 物质决定意识B.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 意识决定物质答案:1-5 B C D D D;6-10 D C D A 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1. 以下哪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A. 物质决定意识B. 意识具有能动性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12.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由以下哪些因素决定的?A. 经济基础B. 上层建筑C. 阶级斗争D. 科技进步13. 以下哪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的特点?A. 客观性B. 社会性C. 历史性D. 主观性1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以下哪些是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条件?A. 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B. 社会关系的合理化C. 人的全面发展D. 个人财富的积累15. 马克思主义认为,以下哪些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A. 教育B. 劳动C. 社会制度的改革D. 个人努力答案:11 ABCD;12 ABC;13 ABC;14 ABC;15 ABC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6.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特征。
马哲题库——简答题
三、辨析题1、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
2、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狭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3、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四、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三、辨析题1、世界统一于存在。
2、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4、意识作为思想观念,是纯粹主观的东西。
5、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
6、和谐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7、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8、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9、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0、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11、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都是作为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
1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四、简答题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理论意义。
2、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3、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含义、主要表现以及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4、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5、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是什么?6、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7、简述矛盾特殊性的含义、表现及其方法论意义。
8、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五、论述题1.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2.运用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原理,谈谈你对我国进行30多年的改革事业的看法。
3、运用辩证的否定观,谈谈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或网络文化。
4、运用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如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5、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的思想,谈谈你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6、运用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说明应该如何认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
马哲考试题答案
马克思哲学考试一.简答题1.马克思在1859年对唯物史观的经典论述?2.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3.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为什么需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作用?4.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哪些内容?5.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为什么必然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6.为什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7.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哪些方面?8.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论述表现在哪些方面?二.辨析题1.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三.论述题1.在哪些方面需要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认识?2.论述并分析资本主义资本积累的发展趋势?简答题1.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态,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这样做当然就能够完整地描述全部过程(因而也就能够描述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了。
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由此还可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
这种观点表明:历史并不是作为‘产生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识’中,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
马哲考试论述题目及答案
1、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什么关系?(P144)(简答)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1)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2)交换价值: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
两种不同的使用价值之所以可以相互交换,原因在于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在本质上共同的东西。
只有在本质上共同的东西,在数量上才是可以相互比较的。
这种本质上相同的东西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价值。
(3)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也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价值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作为商品的二因素之一,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①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
二者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缺一就不成其为商品。
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②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不同的、矛盾的。
商品之所以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由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有用的具体劳动,不同的具体劳动生产出不同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另一方面,生产商品的劳动又是抽象的人类劳动,即撇开了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是价值的惟一源泉。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或两重属性,而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
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二因素的决定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与论述题解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与论述题解答简答题(每小题10分)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意义。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而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它指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它指出了物质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它提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的局限性。
第四,它把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贯彻于社会历史领域,坚持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同历史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2.简述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第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要能够生存,首先必须解决物质生活资料问题,而人的物质生活资料只能来源于物质生产活动。
第三,生产方式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人类的第一项活动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在此基础上,才有其他活动,形成其他的社会关系。
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必须采取特定的方式。
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开始使用“机器人”,并且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有些人就认为,“机器人”也可以创造剩余价值,请分析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1).“机器人”仍是一种机器,属于不变资本,是生产工具,在生产过程中只能将其自身价值转移到新产品去,而不会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用劳动创造的,它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那部分价值。
(3)个别企业使用“机器人”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产生超额剩余价值,整个社会普遍使用“机器人”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产生相对剩余价值,但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是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而产生的,都依然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而并不是“机器人”创造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和论述题
绪论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答:与时俱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 ?答:(1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 19世纪法国与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2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 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在哲学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
(3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变革。
3、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答: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在 19世纪四十年代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
(1社会历史条件(经济社会根源①资本主义经济在欧洲迅速发展②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③无产阶级做为独立的政治力量与资产阶级做斗争。
(2思想理论条件(思想渊源人类社会发展的优秀理论成果,其中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英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渊源。
(3 社会实践条件(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与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
第一章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基本内容?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它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即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的问题; 二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 也就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 , 现实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2、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的概念?答: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意义?答:(1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 论述题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一、简答1.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基本面内容。
答:(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哪个第一性,哪个第二性,或哪个是世界的本原,哪个是派生的。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心主义和和唯物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世界。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 简述意识的本质。
答:意识的本质是:(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个人只有在一定社会环境与社会关系中生活,学习一定社会群体的语言,接受这一社会群体的意识的影响,才能形成自己的意识。
3. 简述联系的含义及联普遍性。
答:(1)马克思主义认为,联系的含义: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各环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普遍性表现在: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4. 简述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答:量变是事物的数量及其空间结构形式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超越度的范围的变化。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量变和质变相互联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二,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
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不断转化、循环往复、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
二、论述题1. 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
答: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是:(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
cf马哲考试题及答案
cf马哲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A.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 唯心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C. 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统一D. 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统一答案:A2. 马克思的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体现了()A. 唯心史观B. 唯物史观C. 经验主义D. 理性主义答案:B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表明()A. 真理是相对的B. 真理是绝对的C. 真理是客观存在的D. 真理是主观创造的答案:C二、简答题1.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组成部分。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三个部分组成: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辩证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科学。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理解“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孤立的、抽象的,而是在社会关系中体现的。
人是社会动物,其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
人的本质体现在其社会性,即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中。
这些社会关系构成了人的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所在。
三、论述题1. 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它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的重要性,鼓励人们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发展理论。
再次,它倡导社会公平正义,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导。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提倡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
四、案例分析题1. 请结合具体案例,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
答案:以中国改革开放为例,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社会存在是计划经济体制,这决定了当时社会意识的主要内容是集体主义和国家利益至上。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社会意识也随之发生变化,人们开始更加重视个人利益和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
马哲简答题、论述题
简答题1.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在于研究对象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自然、社会、思维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而具体科学以一定领域的具体规律为研究对象。
3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
3分。
2..简述规律及其特点。
答:规律是事物和现象之间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1分。
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依赖人的意志为转移,2分。
规律具有稳定性、重复性,只要条件具备,规律就必然起作用,2分。
规律具有普遍性,在自己适用的范围内普遍有效,2分。
3.为什么说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的统一?答:反映具有摹写性,是指认识必然以所反映的事物为原型,无论认识的表现形式多复杂,归根到底来源于客观事物。
2分。
反映具有创造性,是指认识不仅反映对象的感性形象,而且通过概念、判断等抽象形式反映对象的本质。
2分。
摹写是创造性的摹写,创造是摹写为基础的创造。
只讲创造,不讲摹写,是先验论;只讲摹写,不讲创造,是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3分。
4.如何理解人的价值的两重性及其相互关系?答:人的社会价值表现为人对社会的贡献,人的自我价值表现为社会要尊重人的存在、尊严、满足人的需要。
2分。
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前提,,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体现。
2分。
社会应创造条件保证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个人要为社会发展做贡献。
2分。
5.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它们的基本形态。
答:(1)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观点。
(3分)(2)唯物主义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分)(3)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1分)6.简述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大学马哲论述试题及答案
大学马哲论述试题及答案一、论述题(共40分)1. 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意义。
(20分)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以实践为基础,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其次,它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强调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将唯物主义原则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
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同时,它强调实践的重要性,鼓励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此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思想,有助于我们全面、发展地看待问题,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稳定。
2. 论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并探讨这一理论在当前中国社会的应用。
(20分)答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它包括人的智力、体力、道德、审美等各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限制了人的全面发展,因为资本的积累和利润的追求使得劳动者被异化为机器的附属品,无法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在当前中国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首先,中国政府大力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的智力和道德发展。
其次,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为人们提供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
再次,通过文化建设,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最后,通过法律制度的完善,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为人们提供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不仅在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马哲必考简答论述题
马哲必考简答论述题第一章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一、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1、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①对立统一规律解释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2、什么是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3、矛盾的基本属性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4、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发展为条件。
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竞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
5、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说明和谐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
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6、矛盾特殊性的三个表现及其启示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哲学原理简答论述题
二,简答题1、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并贯穿于每一社会形态的始终。
其它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受社会基本矛盾的规定或影响。
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3分)●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3分)●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这两对矛盾的相互作用,推动着矛盾的不断解决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3分)●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1分)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2、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分)●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4分)●对第一方面的问题历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个基本派别。
根据对第二个方面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4分)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条件是什么?●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
时代孕育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又开辟了新的时代。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尤其是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
马哲简答题与论述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各5分,共20分)1、如何理解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2、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3、简述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
4、怎样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的三个阶段?代表人物及特点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试论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这一原理对于我们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大指导意义?2.列宁晚年“政治遗嘱”的基本内容及其对我国的参考价值?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各5分,共20分)1.如何理解意识的本质和意识的能动性以及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2.怎样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3.简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4、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能够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坚持这一原理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什么重要意义2、就一个方面谈谈你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何收获?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各5分,共20分)1、简述市场调节与市场机制的主要内容。
2、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3、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4、科学社会主义的两个理论基石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试述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构成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2、西部建设对我国实现全面小康有何意义?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各5分,共20分)1.从意识的起源说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简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与使用价值。
4.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2.根据科社的学习,试述中国应该如何处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各5分,共20分)1、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哲学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重大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如何?3、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答题:
1、怎样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凡是物质,总是运动的物质,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凡是运动,总是物质的运动,设想不是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2、怎样理解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是不可分割的:第一,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的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第二,时间和空间也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只是存在于思维中的抽象概念。
3、简述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认识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前提出发,坚持认识是从感觉和思想到无的认识论路线。
反映论的基本观点就是坚持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先验论的基本观点就是坚持把认识看成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4、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能动的反作用。
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5、如何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社会形态的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
社会形态更替规律的客观性并不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并不排斥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四层意思:
1.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性提供了可能性空间;
2.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3.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4.人民群众对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是通过参与社会变革实现的。
6、简述劳动力商品与一般商品在使用价值方面的不同。
劳动力商品与一般商品在使用价值方面的不同在于: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一般的使用价值,而是创造价值的源泉。
对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使用,一方面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一方面创造出价值,而且是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7、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与意义是什么?
依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不变资本。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值,所以叫可变资本。
意义: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8、简述利润是怎样转化为平均利润的。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和机制是:
1.各部门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利润率不同,必然引起竞争;
2.等量资本投资于资本有机构成或周转速度不同的个生产部门,利润率会有差别,这必然引起不同
部门资本家之间为了争得更有利的投资场所和更高的利润率的竞争;
3.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各部门资本家展开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部门之间竞争,通过资本转移使
各部门产品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从而是价格涨落,引起利润率升降,使各部门利润率趋向平均,形成平均利润率。
9、为什么说资本积累推动着资本主义对自身的否定?
a. 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的这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资本积累过程中不段发展。
资本积累促使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必然会冲破私有制对生产过程的控制;
b. 资本积累提高了生产的社会化,使资本的社会化占有成为可能;
c. 资本积累造成的生产管理社会化,削弱甚至排斥了私人资本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d.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派生的各种矛盾在资本积累中不断发展、激化,当这种发展激化使资本主义制度自身无法使之释放时,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就将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
10、简述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对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影响。
资本主义各国存在着经济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种发展的不平衡使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资本主义链条中的某些薄弱环节,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发生。
另一方面,一些资本主义国际则因此可以继续存在和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将是一个从个别国家逐步向更多国家扩展的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论述题:
1. 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一、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个性与共性相互依存,相互连结。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包含着共性。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包括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总有自己的特点,是共性包括不了的,个性比共性丰富得多,所以两者不能互相代替,尤其不能用普遍性代替特殊性。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三、全人类都将走向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共性,中国特色是个性。
a) 中国特色的个性必须包含社会主义的共性。
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前进方向。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的个性离开了社会主义将失去其存在的根据。
b) 社会主义在中国必须化为中国特色。
1.社会主义国家的共性特征有:经济上必须坚持公有制;政治上必须建立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思想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
2.中国的具体国情:是社会主义国家,但还很不完善;国土大,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落后。
3.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反映了我国经济建设的特色;政治: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反映了我国政治方面的特色;思想文化: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反映了我国思想文化建设的特色。
4.社会主义离开了中国特色将失去其活力。
四、理论上,形而上学割裂其辩证关系,表现为夸大共性否定个性或夸大个性,否定共性,所以是错误的;实践上,表现为教条主义和自由化倾向,是有害的。
2. 试述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因为:
1.货币要转化为资本,就必须带来剩余价值,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剩余价值是在生产领域产生的,它是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被资
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
3.剩余价值的产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
只有通过流通领域,资本家才能购买到特殊商品劳动力,它
的使用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才可能使货币转化为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