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的建立.
《八旗与清朝时期的政治体制与军事力量》 (2)
军事力量:八旗是清 朝时期的重要军事力 量,具有强大的战斗 力和组织能力
政治体制:八旗制度是 清朝时期的重要政治体 制,对清朝的政治稳定 和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社会影响:八旗制度 对清朝的社会结构、 民族关系和文化传承 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史评价:八旗制度 在清朝时期发挥了重 要作用,但也存在一 些问题和弊端,如权 力斗争、腐败等问题
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八旗制度下,满族、蒙古族、汉族等各民族之间的人口流动日益频 繁,推动了清朝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八旗对清朝文化传承的影响
满族文化:八旗制度促进了满 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语言文字:八旗制度对满族语 言文字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风俗习惯:八旗制度对满族风 俗习惯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宗教信仰:八旗制度对满族宗 教信仰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外籍兵的比较
八旗兵:清朝时期 最主要的军事力量, 由满洲、蒙古、汉 军组成
绿营兵:清朝时期 第二大军事力量, 由汉人组成,主要 承担地方防务
蒙古兵:清朝时期 第三大军事力量, 由蒙古人组成,主 要承担边防任务
外籍兵:清朝时期第 四大军事力量,由外 国人组成,主要承担 特殊任务,如外交、 贸易等
对八旗的评价
作用:在清朝时期,八旗成为 国家的主要军事力量,对清朝 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八旗的演变过程
起源: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 各部时,将各部族分为八旗, 每旗由一位首领统领
发展:皇太极时期,八旗制 度逐渐完善,成为清朝的基 本政治制度
鼎盛:清朝入关后,八旗制 度达到鼎盛,成为清朝统治 的核心力量
衰落:清朝中后期,八旗制 度逐渐衰落,军事力量Biblioteka 渐 削弱起源:明朝的卫所制度
绿营军的比较
清朝军政制度(电视里常见的“八旗制度、六部、南书房、军机处、绿营、铁帽子王”简介)-语文综合知识.doc
清朝军政制度(电视里常见的“ 八旗制度、六部、南书房、军机处、绿营、铁帽子王”简介)|语文综合知识-查字典语文知识> 综合知识> 清朝军政制度(电视里常见的“ 八旗制度、六部、南书房、军机处、绿营、铁帽子王”简介)TAG:清朝八旗六部军机处清朝军政制度(电视里常见的“ 八旗制度、六部、南书房、军机处、绿营、铁帽子王”简介)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在女真牛录制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兵民合一的制度。
政治权力集中于王公贵族,重大决策由贵族共同讨论决定,是为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
后皇太极于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仿明朝制度设立六部,试图逐渐削弱满洲贵族权力。
皇帝试图实行中央集权的努力主要集中于清朝前期。
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顺治皇帝对八旗制度进行改革,由自己亲自掌握正黄、镶黄、正白三旗,形成了“上三旗”和“下五旗”,改变了以前八旗由不同王公掌握的局面,同时加强上三旗的实力,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有所削弱。
清朝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各部长官称侍郎,以前尚书均由满人担任,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规定尚书及侍郎满、汉各一。
在六部之外和六部并立的中央行政机构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翰林院、太医院、理灌院、宗人府、詹事府、内务府、都察院。
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康熙皇帝设立南书房,起初是康熙帝为了与翰林院问臣们研讨学问,吟诗作画而设。
因在乾清宫西南角特辟房舍故名“南书房”。
由于南书房“非崇斑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所以它完全是由皇帝严密控制的一个核心机要机构,随时承旨出诏行令,这使南书房“权势日崇”。
南书房地位的提高,是康熙帝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同时将外朝内阁的某些职能移归内廷,实施高度集权的重要步骤。
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清军在西北与准噶尔蒙古激战,为及时处理军报,雍正皇帝始设军机房,雍正十年改称军机处。
二十年来学者关于八旗满洲建置问题研究综述
二十年来学者关于八旗满洲建置问题研究综述作者:张帅来源:《卷宗》2012年第08期摘要:研究清史满族史,八旗制度是一个重大问题。
从八旗制度在清太祖时代的建立到清末的衰败,八旗制度对清朝的建立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因而引起了国内很多学者的参与和研究,本篇主要对八旗满洲的建置问题,八旗满洲的生计问题,八旗满洲的建立对清王朝的作用三个方面做了简单的综述。
关键词:八旗满洲,建置过程,八旗满洲建立作用八旗制度是清朝特有的制度,他对满族的形成和发展,对清朝的军、政、财、文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八旗制度的建立可分为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三部分,本文主要对八旗满洲的建置过程,八旗满洲的生计问题,八旗(满洲)制度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性的综述。
一、八旗满洲的建置过程关于八旗满洲的建置过程问题,学者们讨论颇多,但观点趋于一致。
研究八旗满洲,首先涉及牛录问题。
牛录是八旗的基层组织。
清太祖时代,随着人口增加,牛录增多,所以建立固山。
关于八旗建立的时间,学术界有几种不同的说法,“辛丑(1601年)说”,“甲寅(1614年)说”,“乙卯(1615年)说”,目前看来,大多数学者认同“乙卯说”,年代的问题基本解决。
众所周知,八旗制度是在牛录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的,《满族简史》中提到“原来在女真人氏族制时期,就存在着作为生产和军事行动的组织形式———‘牛录’。
当时,在行军出列时,参加的成员,各依所属的族寨行进。
每十人中以一人为首领,被称为‘牛录额真’,所属九人听从他的指挥。
努尔哈赤把从战争中合并来的各部落的诸申、伊尔根,统一组织起来,规定每三百人编一牛录,每牛录置一牛录额真。
每五牛录置‘五牛录主’,即甲喇。
每五个甲喇构成一个‘固山’,即‘旗’。
‘旗’在这个时候只是标志这一新组织的队伍的不同部分的旗帜。
1601年,努尔哈赤有黄、红、蓝、白四旗。
随着队伍的扩大,1615年,于原有四色旗帜以外,又增加镶黄、镶蓝、镶白,镶红四色旗帜,合为八旗。
文学常识:清朝八旗的由来、发展与兴衰
文学常识:清朝八旗的由来、发展与兴衰导读:导语:八旗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
今天我们来看看清朝八旗的由来、发展与兴衰。
八旗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独创的一种“军政合一”、“寓兵于民”的组织,遇有征伐,抽调旗下甲士组成军队,即通常所说的八旗兵;同时它又是政权组织,具有管理旗下人民户籍、田土、赋役、教养、诉讼、婚姻等广泛职能。
清人关前,凡人均隶于八旗,可以说旗外无兵无民,八旗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就是入关以后,清统治者仍视八旗为国家根本,以八旗禁旅卫护京师,驻防冲要大城。
八旗的前身中国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
满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每年到采捕季节,以氏族或村寨为单位,由有名望的人当首领,这种以血缘和地缘为单位进行集体狩猎的组织形式,称为牛录制。
总领称为牛录额真(牛录意为大箭;额真,又称厄真,意为主)。
八旗的建立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
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
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镶,俗写亦作厢)。
旗帜除四正色旗外,黄、白、蓝均镶以红,红镶以白。
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
八旗的分类清朝的八旗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中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的主体是骑兵,他们的普通士兵分为三个等级,马兵,战兵和守兵,军饷依次降低。
普通的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男子十岁开始每三年可以参加考试,达标为守兵,享有军饷,以后每三年可以参加晋级考试,考试合格升入高一级,增加军饷。
马兵,战兵和守兵是等级而不管你是否骑马。
汉军八旗也叫乌真超哈(重装部队)其主要是炮兵。
八旗的方位清代的八旗军,包括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在行军、驻营时所居的位置是固定的。
据说是依“五行相克”说制订的。
八旗制度
四贝勒—皇太极(后登基) -
• ,八旗已初步确立,四大贝勒乃是地位 高于八旗贝勒的诸旗领袖,也有称为和 硕贝勒的(这里的和硕贝勒与八旗发展 壮大后的和硕贝勒是有所区别的),实 行旗务(即国务)共同管理。
• 清军入关时期
此时八旗已趋于稳定,体制已基本建立健全,八旗旗主分别是: 皇太极—两黄旗 代善—正红旗 岳托(代善长子)--镶红旗 多尔衮,阿济格—正白旗 多铎—镶白旗 莽古尔泰—正蓝旗 济尔哈郎(舒尔哈齐六子)--镶蓝旗
八旗制度
20071721
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努尔哈赤-----满洲八旗
皇太极-----蒙古八旗、汉军八旗------扩展兴起
顺治-----上三旗与下五旗的形成 ( 此后终清未改 ) 八旗驻防-----鼎盛时期 康熙之后-----没落(吃皇粮,不经商,不做工,不务农 )
• 汉军旗的建立从天聪七年一月开始。太 宗下令,原先分入八旗满洲中的汉人壮 丁,每10丁抽出1丁披甲人入伍,共得 1500人,组成一个汉军旗。
谢 谢
• 舒尔哈齐死后,八旗初创,此时的旗主 为: 努尔哈赤—两黄旗 褚英—两白旗 代善—两红旗 阿敏(舒尔哈齐二子)--镶蓝旗 莽古尔泰—正蓝旗
• 四大贝勒执政时期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登基,贝勒的名称开始使用,掌旗贝勒开 始形成,即现在大家广为流传的四大贝勒: 大贝勒--代善 二贝勒--阿敏(舒尔哈齐二子) 三贝勒--莽古尔泰
八旗制度是清朝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平 时耕猎为民,战时应征为兵。它源于满族的牛 录制。努尔哈赤将原来牛录这一临时性的生产 和军事组织,根据战争的需要,改编成长期的 正式组织。规定三百人为一牛录,每牛录设一 牛录额真(值领),五牛录设一甲喇额真(参 领),每五甲喇构成一个固山,即旗,首领为 固山额真(都统)。1601年,努尔哈赤建立黄、 白、红、兰四旗,1615年又增设镶黄、镶白、 镶红、镶兰四旗。合称满洲八旗。努尔哈赤指 定其子侄为代表,分统八旗,称为“固山贝 勒”。1635年,增进蒙古八旗,1642年,增加 汉军八旗。合为二十四旗,但仍习惯称为八旗。 八旗制度具有军事、政治和生产职能。八旗成 员称“旗人”。
汉军八旗—搜狗百科
汉军八旗—搜狗百科
汉军八旗的主要来源是明末主动归附或在之后的战争中被后金及其后身清朝俘获于辽东的人丁,以汉人为主,也有少部分汉化女真人和曾入明为官的蒙古人等等,起初均编隶于满洲八旗之下。
由于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对汉人的种种苛政,起初的地位并不高。
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便力图改变这种状况,汉军的始建就是体现之一。
天聪五年(1631年)以前,后金军中尚无大炮,攻城时难免会受到很大阻碍。
于是在该年,皇太极因永平之战俘获的王天相会造炮,命其铸造红衣炮,并始编汉军一旗,旗纛为青色,由额驸佟养性率领这支“重兵”。
汉军之所以在满语中被称为“重兵”也正是由于归降汉人铸造、掌管火炮而得名,因此可知汉军创制之初扮演着八旗军队中“重炮兵部队”的角色,火炮对于后金军队的重要性也使得汉军地位获得了提高。
崇德二年(1637年)七月,汉军扩建为二旗,旗纛仍为青色。
两年后(1639年)再增至四旗,旗纛为纯青镶黄、纯青镶白、纯青镶红和纯青色。
不过,无论是汉军一旗、二旗还是四旗时期,旗下人丁的本籍均属满洲旗分之下,当时汉军的旗色只是为了对兵种加以区分。
崇德七年(1642年)六月,由于清朝取得松锦大战的胜利,将此战降人和之前大凌河降人编立佐领,与原先的汉人佐领一同组建汉军八旗,旗色与满洲八旗相同,至此汉军开始拥有独立的旗籍。
清代的历史事件——八旗与鸦片战争
清代的历史事件——八旗与鸦片战争在中国历史上,清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而在清代,八旗制度是一个影响深远的事件。
同时,鸦片战争也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历史事件。
本文将分别从八旗与鸦片战争这两个方面来介绍清代的历史事件。
八旗制度在清代早期,清朝的皇帝为了组建自己的军队,创立了一个名为“八旗”的制度。
这个制度最初的设想是让中国人和蒙古人合作组成一个军队,以保卫帝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制度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了一个政治和军事力量的中心。
八旗制度中的旗指的是旗号,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旗帜。
八旗制度共分为三大类:正八旗、副八旗和汉军八旗。
其中,正八旗是指与皇帝直接有关系的蒙古族和满族人。
副八旗是指那些和正八旗合作的西北各部和东北各族人。
汉军八旗则是指汉族人加入的军队。
八旗制度实现了人口的组织化和合理配置,使得各族人民在严格的组织、纪律和秩序的制度下生活。
同时,这个制度还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指发生在19世纪中叶的一场战争。
起因是英国向中国大量输出鸦片,导致中国的国内经济和社会秩序出现了问题。
清朝政府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采取了禁止出口鸦片的措施。
然而,英国却不肯接受这个措施,并出兵攻击中国。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标志着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同时,它也标志着中国开始走向危机。
这场战争给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带来了怎样的变化?首先是中国的丧失,中国在这场战争中输了,这为英国的扩张提供了契机。
其次,这场战争向中国人民敲响了警钟,使得中国人意识到必须改革。
最后,这场战争也启示了世人,教育了世界各国应该通过谈判和平地解决国际之间的争端。
八旗制度与鸦片战争八旗制度和鸦片战争是两个清代的重要历史事件。
我们可以从这两个事件当中看到清朝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在变革和挑战时所面对的问题和挑战。
同时,这两个事件也是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事件,它们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和演变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八旗军的兴衰
八旗军的兴衰八旗军和绿营兵是清朝的正规军队。
以八旗军为主,辅以绿营兵的军事制度,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直接影响到清朝的盛衰兴亡,素为人们注意。
八旗军建立于入关以前。
清努尔哈赤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以遗甲十三副、女真三十丁起兵以后,在统一女真各部过程中,逐渐确立了八旗制度。
明万历二十九年,努尔哈赤设立四个固山(汉语译固山为旗),各固山的旗帜分别用黄、白、红、蓝四色,每三百丁为一牛录,置一牛录额真管辖。
万历四十三年因归附日众,遂以原设四旗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四旗,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将原来旗帜周围镶上一道边子,黄、白、蓝三色旗镶红边,红色旗帜镶白边,合为八旗。
每三百丁编一牛录,置一牛录额真,五牛录为一甲喇,设一甲喇额真,五甲喇为一旗,设固山额真一员和两员梅勒额真,后因人丁增加,一甲喇辖有十几个牛录,牛录亦改称佐领,甲喇为参领,官名亦相应改变,固山额真称都统,梅勒额真为梅勒章京或副都统,甲喇额真称参领,牛录额真为佐领。
满洲(当时称女真)蒙汉数十万人分别编入八旗各牛录。
后清太宗皇太极增编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原来的八旗称满洲八旗,合共为二十四旗,但习惯上仍称为八旗。
入关之前,八旗壮丁是兵民合一,“几隶于旗者,皆可以为兵”。
他们平时耕猎牧放,战时则披甲从征。
兵与丁的比例时有变化。
天命三年(1618)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誓师伐明时,每牛录有六十甲,即五丁抽一为兵。
天命六年十月是三丁抽一,每牛录有兵一百名,十一月每牛录又增甲五个,变成了二了抽一,此后仍恢复旧制,大体上是三丁抽一。
皇太极执政后期,每牛录改为二百丁。
汉军八旗征兵的比例要小一些,一般是五丁抽一。
努尔哈赤、皇太极根据八旗制度,从八旗壮丁中金集了一支拥有从五六万至十一二万名兵士的八旗军队。
这支军队分由固山额真、梅勒额真、甲喇额真、牛录额真管辖。
各额真平时辖束八旗人丁,征赋佥役,战时率领全为兵丁的旗人南征北伐,拥有很大权力,尤其是固山额真,更是官高位尊,权势赫赫。
清朝八旗的由来
清朝八旗的由来清朝八旗的由来八旗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
下文是小编整理的清朝八旗的由来,欢迎阅读参考!八旗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独创的一种“军政合一”、“寓兵于民”的组织,遇有征伐,抽调旗下甲士组成军队,即通常所说的八旗兵;同时它又是政权组织,具有管理旗下人民户籍、田土、赋役、教养、诉讼、婚姻等广泛职能。
清人关前,凡人均隶于八旗,可以说旗外无兵无民,八旗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就是入关以后,清统治者仍视八旗为国家根本,以八旗禁旅卫护京师,驻防冲要大城。
1、八旗的前身中国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
满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每年到采捕季节,以氏族或村寨为单位,由有名望的人当首领,这种以血缘和地缘为单位进行集体狩猎的组织形式,称为牛录制。
总领称为牛录额真(牛录意为大箭;额真,又称厄真,意为主)。
2、八旗的建立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
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
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镶,俗写亦作厢)。
旗帜除四正色旗外,黄、白、蓝均镶以红,红镶以白。
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
3、八旗的分类清朝的八旗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中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的主体是骑兵,他们的普通士兵分为三个等级,马兵,战兵和守兵,军饷依次降低。
普通的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男子十岁开始每三年可以参加,达标为守兵,享有军饷,以后每三年可以参加晋级考试,考试合格升入高一级,增加军饷。
马兵,战兵和守兵是等级而不管你是否骑马。
汉军八旗也叫乌真超哈(重装部队)其主要是炮兵。
4、八旗的.方位清代的八旗军,包括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在行军、驻营时所居的位置是固定的。
据说是依“五行相克”说制订的。
八旗的制度
八旗的制度八旗制度是清朝建立后的军事、政治、经济制度。
它是清朝经济、政治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是清朝管理和控制民族问题的核心。
八旗制度是由清政府建立的。
清朝在建国时,分为满洲、汉族、蒙古族和藏族四大民族。
其中,满洲族是建国的主体力量,占据着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的主导地位。
为了维护满洲族的权益和稳定社会秩序,清政府便在满洲派遣“八布”,即将满洲、蒙古、汉族、葫芦端、鞑靼、女真、羌、江南八个地区的军队划分为八个旗。
后来,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东晋、辽西、察哈尔、山西、山东、直隶、湖广、云南、贵州、甘肃、梓慷等地区也立起了旗。
八旗制度实行世袭。
旗内官员大多是满族人,他们在八旗军中担任的是管理和指挥工作。
旗下军队则由各民族组成,并特设“汉军营”。
军队内部实行等级制度,一般分为厢、寨、旗三个级别。
厢下面是小寨,而小寨下面是旗。
厢和寨相当于分公司或班组,旗相当于分地区或分派出所。
在这个等级制度中,权利和职位是严格区分的。
在军人以外的民众方面,八旗制度同样对各个民族都进行了区分。
据历史记载,八旗制度对不同民族的居住、税收、婚姻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例如,满洲族在婚姻上是允许妻子随夫姓氏的,而汉族则是母姓传承。
此外,清朝政府还对民众的经济活动进行了监管。
如果某个民族想要在清朝境内从事贸易,必须服从清政府制定的贸易规定。
随着时间的推移,八旗制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它的基本框架仍然没有改变。
直到清朝灭亡前夕,八旗制度仍是清朝经济、政治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许多满族人仍然愿意以八旗制度为荣。
总之,在清朝建立之初,八旗制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为清朝建立了军事、政治和经济基础,同时也帮助清政府控制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稳定了社会局势。
虽然八旗制度存在一些缺陷,但它是清朝民族管理的重要手段,至今还留下了许多有意义的历史文化遗迹。
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研究论文
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研究论文一皇太极在位近二十年期间,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的建立。
这不仅解决了大量内附的蒙古人和汉人的组织形式问题,而且也使八旗制的结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在论述这点之前,先对蒙、汉八旗的建立过程作一简略叙述。
元朝灭亡后,蒙古族北返故土,形成瓦刺、鞑靼两部。
到明后期,更分为漠西、漠北、漠南三部。
漠西蒙古即原瓦刺部,又称卫拉特四部。
漠北蒙古又称外喀尔喀三部。
漠南蒙古则以元朝嫡裔察哈尔蒙古最强盛,其余鄂尔多斯、土默特、阿索忒、雍谢布、喀喇沁、内喀尔喀五部、科尔沁诸部皆受其控制。
科尔沁、喀尔喀等部蒙古自1593年古勒山战役失败之后,开始与努尔哈齐建立联系,而察哈尔林丹汗则绐终坚持与明朝的结盟。
经过努尔哈齐、皇太极两代的努力,终于击溃察哈尔蒙古,将投归后金国的一部分漠南蒙古改编成八旗蒙古,同时对已经臣服但仍留蒙古草原上的漠南、漠北蒙古,也采取了编旗方式,称为外番蒙古各旗。
本文涉及的只是统属于满洲八和硕贝勒之下、与八旗满洲并列的八旗蒙古。
努尔哈齐建国之前,已有蒙古人投入其下,吴讷格即是其中最著名者。
但八旗刚建立时,来归的蒙古人数并不多,所以直至天命六年才出现了蒙古牛录的记载。
当年十一月,“蒙古喀尔喀部内古尔布什台吉,莽果尔台吉率民六百四十五户并牲畜业归”,努尔哈齐授二人总兵官之职,赐以“满洲一牛录三百人,并蒙古一牛录,共二牛录。
”〔1〕此时蒙古牛录尚不多,未有另立八旗蒙古之必要,故古尔布什虽领蒙古牛录,但仍隶八旗满洲之下。
到天命七年初,情况有了变化。
原臣属于察哈尔的科尔沁、兀鲁特诸部贝勒明安等十七人举部来投,带来人口凡三千余户。
同时,又有喀尔喀部分台吉亦来投。
如此大量蒙古人众的拥入,实为后金国与蒙古诸部关系中前所未有。
为给尚未来归的蒙古各部树立榜样,天命七年三月,努尔哈齐致书来归之蒙古诸贝勒云:“我思自喀尔喀前来之诸贝勒编为一旗,自察哈尔前来之诸贝勒编为一旗。
我念尔等来归,故编尔等为二旗。
八旗制度兴衰始末
八旗制度兴衰始末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继蒙元之后又一个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统一中央王朝,但它在中国的统治时间,要比蒙古族建立的元朝长得多,持续了将近300年之久,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这是独一无二的。
清军入关时兵数仅20万余,连同眷属并奴仆最多百万,进入汉族的汪洋大海之后,却能在不长的时间内有效平定汉族等各民族、各种政治势力的反抗,建立起对全国持久而稳固的统治,许多西方学者都认为,这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甚至在世界历史上,也是一个谜,是令历史学家倍感兴趣并希图解开的一个历史之谜。
但在中国人乃至中国的学者看来,将这一现象渲染成为“历史之谜”,却未免有些过甚其词、大惊小怪。
因为事实似乎很清楚,清朝能坐几百年的天下,那是因为他们“汉化”了,“汉化”使他们继承了汉唐宋明等中国传统王朝的一整套统治制度,这是他们得以维护数百年统治的基础。
其实老一辈史学家早已指出过,清朝的统治特点,是沿袭明而不同于明,正是这些不同于明之处,造成清朝统治得以成功的诸多特征,而其中最关键的一个,就是八旗制度。
清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一再强调“八旗为我朝根本”,极言这一制度对他们统治的重要性。
本来,任何一个政权,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根本”,都不可能长久地稳坐天下,这是一个常识。
而八旗制度与清朝几百年的统治共存亡,恰是满洲统治者未曾被完全“汉化”的证明。
可惜的是我国的清史学界迄今为止对此仍未予以充分的重视,最突出的一例,就是在国家纂修清史的这场耗资巨大工程中,竟然没有为“八旗制度”留下一席之地,在数十个专述典章制度的“志”中,竟然不列“八旗志”。
八旗劲旅:“打江山”的根本从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建立大金国的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算起,到1644年入关占领北京,一共只有28年,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这个水滨山野、主要以狩猎采集为生的女真部族,就完成了统一诸部、开国奠基、攻占辽沈、建立清朝并定都北京这一系列的功业,所用时间之短、发展速度之快,实在令人震惊。
创立八旗制度的是
创立八旗制度的是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XX年)正式创立,初建时设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
XX年因“归服益广”将四旗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统率满、蒙、汉族军队。
规定每300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一人,五牛录为一甲喇(队),设甲喇额真(参领)一人,五甲喇为一固山,设固山额真(都统、旗主)一人,副职一人,称为左右梅勒额真(副都统)。
皇太极即为后为扩大兵源在满八旗的基础上有创建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编制与满八旗相同。
满、蒙、汉八旗共二十四旗构成了清代八旗制度的整体。
满清入关后八旗军又分成了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
八旗制度是中国清代中华民族的社会组织形式。
女真人以射猎为业。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
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
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
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
满洲人运用此军事组织制度建立了清朝。
在平时,人们从事耕作、狩猎等活动;在战时则应征为兵,起源于女真族的狩猎组织──牛彔。
具有旗籍的家族人员称为旗人。
到19世纪末随着清朝的解体,八旗军事组织制度不复存在。
但一部分八旗的后代仍自称为旗人。
八旗的军事组织制度是由满族的首领努尔哈赤所制定。
努尔哈赤起初将自己的军队分编为四旗,四旗均以不同颜色的旗帜作为识别,成为“正黄旗”等。
随军队壮大,又将四旗加上边框,成为“镶黄旗”等,形成八旗。
满人靠着这军事组织制度,于36年建立清国。
八旗制度特点:八旗制度的特点是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
凡隶于八旗者皆可以为兵。
实际上,清代兵有常数,饷有定额,随着满族人口的不断增加,并非所有满族人都能披甲,而到后来披甲的人数占满族人口的比例愈来愈小。
八 旗
八旗八旗是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
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创立,初建时设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
1614年因“归服益广”将四旗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统率满、蒙、汉军。
中文名:八旗,创立时间:1601年,创立人:努尔哈赤,最小单位:牛录,分类:正黄、正白、正红、正蓝等,解散时间:满清灭亡,民国建立组织形式满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每年到采捕季节,以氏族或村寨为单位,由有名望的人当首领,这种以血缘和地缘为单位进行集体狩猎的组织形式,称为牛录制。
总领称为牛录额真(牛录意为大箭;额真,又称厄真,意为主。
满语:niru i ejen)。
规定每300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真一人,五牛录为一甲喇(队),设甲喇额真(参领)(jalan i ejen)一人,五甲喇为一固山,设固山额真(都统、旗主)(gūsa i ejen)一人,副职一人,称为左右梅勒额真(副都统)(meiren i janggin)。
清朝八旗旗主印玺二十四旗皇太极继位后为扩大兵源在满八旗的基础上又创建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编制与满八旗相同。
满、蒙、汉八旗共二十四旗构成了清代八旗制度的整体。
清朝入关后八旗军又分成了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
正黄旗清代八旗之一。
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以旗色纯黄而得名。
正黄、镶黄和正白旗列为上三旗,上三旗内无王,都归皇帝所亲统.兵是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
至清末,是八旗满洲中人口最多的一个,下辖92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
镶黄旗清代八旗之一。
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黄色镶红边而得名,镶黄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内无王,由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
清末时的规模是辖84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13万人。
很多清皇室成员都是镶黄旗。
八旗制度
文档可编辑可打印,也可以直接使用,欢迎您的下载八旗制度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目录第一篇:清朝的壮大第二篇:浅论与满族文化的关系第三篇:八旗创建于哪一年第四篇:清朝八旗军第五篇:八旗军兴衰与军队管理更多相关范文正文第一篇:清朝的壮大清朝的壮大随着后金的发展壮大,蒙古部族和大量汉人纷纷归附。
为加强管理,皇太极于201933年正式另编汉军为一旗,后经过数次增扩,到201942年,终于编成八旗汉军。
201934年,皇太极还把在他统治下的蒙古民族改编成了八旗蒙古。
八旗汉军、八旗蒙古和八旗满洲的建制类同,共同构成清代的整体。
实际上,八旗中的民族构成非常丰富,除满族外,还兼容了蒙古、朝鲜、锡伯、赫哲、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其他民族。
据记载,康熙年间,镶黄旗满洲都统第四参领的第十七佐领,是由先后来归的俄罗斯人编成的。
在满族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有满族的汉化,同时也有大量蒙古族、汉族等其他民族的满族化,有研究表明,在清初时期民族融合的现象已经十分明显,老北京有一句谚语叫做“不分满汉、但问民旗”说的就是此事。
各旗委任都统时,一般不考虑担任都统时人的旗籍,满族可以担任蒙古、汉军八旗都统,汉军、蒙古八旗出身者也可以担任满洲八旗的都统。
到光绪朝以后,开始任用不在旗的汉族人士做都统,冯国璋、段祺瑞、王士珍等北洋出身的将领都做过八旗都统。
入关后,清朝政府为了保证兵源,在政治经济上给予八旗人丁的优待,其中包括圈拨旗地,免除赋役,发给官兵粮饷。
但从此北京和驻防关内各地的八旗人丁被束缚在一个狭窄的圈子里。
由于旗人长期脱离生产,原有的淳朴勇武风气逐渐丧失,而生活上安于游惰的风气却蔓延开来。
清政府虽提出“扭转风气”、“筹划生计”,但完全属于治标不治本,加上人口大量增加,导致很多旗丁的生活每况愈下。
清朝中期以后,财政状况日益恶化,从咸丰、同治年间起,北京旗兵的饷银和禄米分发中已经出现了减成发放的现象,到光绪年间只按照七成发放。
八旗制度简介
八旗制度简介八旗制度是清朝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旗,满语为gusa(汉译固山)。
满洲人运用此军事组织制度建立了清朝。
在平时,人们从事耕作、狩猎等活动;在战时则应徵为兵,起源于女真族的狩猎组织──牛彔。
具有旗籍的家族人员称为旗人。
到19世纪末随着清朝的解体,八旗军事组织制度不复存在。
但一部分八旗的后代仍自称为旗人。
八旗的军事组织制度是由满族的首领努尔哈赤所制定。
努尔哈赤起初将自己的军队分编为四旗,四旗均以不同颜色的旗帜作为识别,成为“正黄旗”等。
随军队壮大,又将四旗加上边框,成为“镶黄旗”等,形成八旗。
满人靠着这军事组织制度,于1644年征服明朝,建立大清。
八旗铠甲八旗又有上三旗与下五旗的区别。
顺治七年(1650)底多尔衮死后,清世祖福临为了加强对八旗的控制,对八旗的顺序进行了调整。
由皇帝控制的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称为上三旗;由诸王、贝勒统辖的正红、镶红、正蓝、镶蓝、镶白五旗,称为下五旗,此后终清未改。
上三旗较下五旗为崇,是皇帝的亲兵,担任禁卫皇宫等任务,下五旗驻守京师及各地。
清世宗雍正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王、贝勒对各旗的控制,严格区分下五旗中的旗分佐领(俗称外佐领)和府属佐领(俗称内佐领)的隶属关系。
下五旗中的主要部分旗分佐领,实际上也由皇帝直接控制。
诸王及贝勒仅能控制其府属佐领。
又以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居左,称为左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居右,称为右翼。
分布镶黄旗满洲在今内蒙古锡林部勒盟西南部。
清代八旗之一。
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黄色镶红边而得名,镶黄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内无王,由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
清末时的规模达到下辖84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很多清皇室成员都是镶黄旗,如嘉庆帝的皇后孝和睿,乾隆帝的皇贵妃,"垂帘听政"的慈禧和慈安(也称东宫)都是,朝廷的高级官员中也有不少是来自镶黄旗的。
浅谈清代八旗的建立
作者: 许会娟
作者机构: 平顶山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
出版物刊名: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7-18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8期
主题词: 八旗制度;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
摘要:八旗制度是清代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创建八旗制度,到天聪九年(1635年)清太宗皇太极编设八旗蒙古、崇德七年(1642年)编设八旗汉军,八旗实为24旗,即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
入关之前,各旗人丁3年编审一次,每壮丁300名编为一佐领,后又改为每佐领编壮丁200名。
八旗实行兵民合一,兼具军事、行政和生产等多方面的职能。
蒙古八旗与汉军八旗建立的过程
作者: 陈生玺
出版物刊名: 史学月刊
页码: 100-102页
主题词: 朝鲜人;外藩蒙古;军队;八旗;皇太极;蒙古人;火炮;汉军;将领;满洲
摘要: <正> 一蒙古八旗及外藩蒙古旗(札萨克)的建立清王朝兴起的过程中很重视对蒙古的征服,因为他们认为蒙古与满洲风俗衣冠相同,有较深的社会基础,便于联结起来共同反对明朝。
所谓“得朝鲜人十,不若得蒙古人一;得蒙古人十,不若得满洲部落人一。
族类同,则语言同,水土同,衣冠居处同,城郭土著射猎习俗同”(魏源:《圣武记》卷一,开国龙兴记一)。
在努尔哈赤称后金汗以前建立八旗时即已吸收蒙古人参加,编为牛录。
如恩格图原系蒙古科尔沁部人,“自哈达挈家来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的建立.作者:姚念慈文章来源:中华文史网点击数:652 更新时间:2009年02月19日一皇太极在位近二十年期间,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的建立。
这不仅解决了大量内附的蒙古人和汉人的组织形式问题,而且也使八旗制的结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在论述这点之前,先对蒙、汉八旗的建立过程作一简略叙述。
元朝灭亡后,蒙古族北返故土,形成瓦刺、鞑靼两部。
到明后期,更分为漠西、漠北、漠南三部。
漠西蒙古即原瓦刺部,又称卫拉特四部。
漠北蒙古又称外喀尔喀三部。
漠南蒙古则以元朝嫡裔察哈尔蒙古最强盛,其余鄂尔多斯、土默特、阿索忒、雍谢布、喀喇沁、内喀尔喀五部、科尔沁诸部皆受其控制。
科尔沁、喀尔喀等部蒙古自1593年古勒山战役失败之后,开始与努尔哈齐建立联系,而察哈尔林丹汗则绐终坚持与明朝的结盟。
经过努尔哈齐、皇太极两代的努力,终于击溃察哈尔蒙古,将投归后金国的一部分漠南蒙古改编成八旗蒙古,同时对已经臣服但仍留蒙古草原上的漠南、漠北蒙古,也采取了编旗方式,称为外番蒙古各旗。
本文涉及的只是统属于满洲八和硕贝勒之下、与八旗满洲并列的八旗蒙古。
努尔哈齐建国之前,已有蒙古人投入其下,吴讷格即是其中最著名者。
但八旗刚建立时,来归的蒙古人数并不多,所以直至天命六年(1621)才出现了蒙古牛录的记载。
当年十一月,“蒙古喀尔喀部内古尔布什台吉,莽果尔台吉率民六百四十五户并牲畜业归”,努尔哈齐授二人总兵官之职,赐以“满洲一牛录三百人,并蒙古一牛录,共二牛录。
”〔1〕此时蒙古牛录尚不多,未有另立八旗蒙古之必要,故古尔布什虽领蒙古牛录,但仍隶八旗满洲之下。
到天命七年初,情况有了变化。
原臣属于察哈尔的科尔沁、兀鲁特诸部贝勒明安等十七人举部来投,带来人口凡三千余户。
同时,又有喀尔喀部分台吉亦来投。
如此大量蒙古人众的拥入,实为后金国与蒙古诸部关系中前所未有。
为给尚未来归的蒙古各部树立榜样,天命七年三月,努尔哈齐致书来归之蒙古诸贝勒云:“我思自喀尔喀前来之诸贝勒编为一旗,自察哈尔前来之诸贝勒编为一旗。
我念尔等来归,故编尔等为二旗。
尔等若以为分旗难以度日,愿与(满洲)诸贝勒结亲通婚,彼此相与,则任尔自便。
……我之八家,如同一家。
我亲生之诸子与贝勒等携来之诸子,同其爱养,不有歧视。
尔等循我国贝勒之例以度日。
”〔2〕二旗旗主当是明安贝勒与恩格德尔台吉,其地位与满洲八旗旗主相埒。
这反映在天命九年(1624)元旦的朝仪中,恩格德尔所率蒙古诸贝勒仅次于大贝勒代善列于第二班,而排在阿敏等人之前。
到天聪元年(1627)十二月外藩蒙古来朝时,明安等人亦是与大贝勒同列,而居阿巴泰等诸小贝勒之前。
蒙古二旗的建立,改变了原来单一的八旗满洲的格局。
但是后金统治者一方面以蒙古单立二旗显示优容,另一方面又不让蒙古诸贝勒参预最高决策。
从天命七年实行八王共治制,到次年八都堂之设置,甚至皇太极的继位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皆不见蒙古诸贝勒的活动。
故实际上蒙古二旗只是属于后金国的附庸,还未能真正同八旗满洲融为一体。
天聪年间,经皇太极不断对蒙古诸部征讨,除察哈尔之外的漠南蒙古诸部已经基本臣服于后金国。
此时,皇太极就再也不能容忍后金国内蒙古二旗与八旗满洲并存的二元体制了。
天聪六年(1632年)九月,皇太极“以归顺蒙古诸贝勒所行违背,不令别立一旗,令随各旗贝勒行走,所属人员拨与吴讷格、鄂本兑旗下管理。
”〔3 〕即令二旗蒙古贝勒归属于各自联姻的八旗满洲贝勒之下。
这里所谓吴讷格、鄂本兑二旗,乃是属于八旗满洲内的蒙古牛录,只是作战之时由二人统率,并未拨出另立系统,故虽名曰“二旗”(或称二营即蒙古左右营,后又称左右翼),实际上又经常被称为“八旗蒙古”。
〔4〕而且,吴讷格天命十年在镶黄旗,天聪时改为正白旗。
鄂本兑二天命十年在正白旗,天聪时改为正黄旗。
在八王共治制的天命天聪之际,也决无可能将此二人率领的蒙古二旗,分别归于满洲正白、正黄旗下。
天聪八年(1634)五月攻明时的上谕说得很明白:“凡随满洲旗蒙古贝勒所属牛录甲兵,令各该管甲喇章京率之以行。
其蒙古贝勒,则各该固山额真率之以行。
”〔5〕可见,原喀尔喀、兀鲁特蒙古五旗解散之后,“拨与吴讷格、鄂本兑旗下管理”的各牛录,是分隶在八旗满洲之内的,所有权虽仍归蒙古诸贝勒,但征战时已不由他们率领,而受八旗满洲下的各甲喇章京统率。
天聪九年(1635)二月“编审内外喀喇沁蒙古壮丁,共一万六千九百五十三名,分为十一旗。
”〔6 〕除外喀喇沁的九千一百二十三名壮丁组成古鲁思辖布旗、俄木布楚虎尔旗及耿格尔与单把同管旗,仍属外藩蒙古三旗之外,其余八旗皆由原八旗满洲下的蒙古牛录加上这次新归附的内喀喇沁壮丁七千八百三十名混编而居,成为与八旗满洲并列的八旗蒙古。
至此,八旗蒙古正式建立。
八旗汉军的产生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较之八旗蒙古,其形成更为艰难,过程也更为曲折。
努乐哈齐时期后金中汉人将领地位最高者莫过于李永芳、佟养性和刘兴祚(爱塔)三人。
天命三年克抚顺时,曾允许李永芳仍辖旧部,但很快就取消了这一特权。
而佟养性“原系抚顺城商人,因与我通好,为明帝监禁于辽东城。
迨获释后,来归有功,以女妻之为婿,授副将职。
”刘爱塔“原系开原城平民,以战前太平时,来归有功,授备御职。
”〔7〕二人只身来归,并无旧部。
天命七年,就在编立明安、恩格德尔蒙古二旗同时,却将绝大部分汉民编入满洲牛录,分隶于八旗满洲之下。
天命时,李永芳、佟养性、刘爱塔虽还各有自己的辖区,但已降为八旗贝勒的属人。
后皇太极历数代善之罪状时曾云:“我见其常常虐害爱塔,夺其乘马,取其诸物,予料爱塔不能自存,必至逃亡。
爱塔果逃。
”〔8〕知刘爱塔确属正红旗满洲无疑。
《八旗通志》中李永芳后定为正蓝旗汉军,则天命时应隶于满洲镶黄旗,崇德以后随其姻亲阿巴泰转入新建之正兰旗。
八旗汉军成立后,才由正蓝旗满洲转入正蓝旗汉军。
天命末年,后金国内的汉人叛乱被镇压后,又将大量壮丁编入庄园,沦为各级满洲官员的奴仆,即所谓“辽东之民,久经分给将士,谊关主仆。
”〔9〕在这种情况下,根本谈不上编立汉军旗。
皇太极即位以后,改变对汉人的策略,以“满汉之人,均属一体”为号召,将部分汉民从庄园抽出,“分屯别居,编为民户,择汉官清正者辖之。
”〔10〕天聪三年又通过考试,将沦为八旗贝勒包衣的部分汉人诸申拨出二百余人。
同时,皇太极在对明朝的战争中,逐渐认识到火炮的作用。
天聪四年,八旗满洲之下,已有所谓“炮手兵”,与新降附的汉兵混住。
汉军编旗的开始,即同火炮在后金国军事上的广泛作用相关。
天聪五年(1631)初,首批红衣大将军炮铸成,皇太极即命将“汉人军民一切事务,悉命额附佟养性总理。
”〔11〕天聪六年在汉人奏疏中,已有汉兵六甲喇与八固山并提。
天聪七年正月,“汉兵一旗”的名称出现于《实录》。
〔12〕天聪八年五月,改旧汉兵为汉军。
〔13〕如果以天聪五年作为汉军一旗之肇始,经过崇德二年分为二旗,四年分为四旗,到七年正式成立八旗汉军,前后凡十一年。
其所以如此艰难,根本原因在于后金国统治者对汉人的政策与蒙古不同,对后者担心的只是其散漫难治,而对汉人则始终存在着极重的猜忌心理。
这在天聪以来许多汉人的遭遇中都能找到解释。
同八旗蒙古一样,八旗汉军成立之前,所谓一旗、二旗、四旗,皆不能视为八旗制中正式的旗。
换言之,即在崇德七年之前,汉军旗的各牛录仍然分隶于八旗满洲。
如汉军一旗时,虽命佟养性总理汉人官民,但天聪九年二月,皇太极召宴燕京及大凌河的归顺各官,“时预宴各官有形容憔悴者,上见之曰:‘或者贝勒等不加恩养,以致如此,……’遂遣人遍谕贝勒。
贝勒等奏曰:‘诚如上谕,臣等嗣后加意恩养,自不敢忘。
’”〔14〕可见此时虽有汉军一旗,但众官员仍分属于八旗贝勒。
由此可知天聪六年出现的汉兵六甲喇,亦应隶属八旗满洲。
又,天聪五年七月,“上御殿,集诸贝勒大臣议设统兵将帅,每固山额真下两翼各设梅勒额真一员,每甲喇各设甲喇额真一员,其兵将帅,每固山额真下两翼各设梅勒额真一员,每甲喇各设甲喇额真一员,其随营红衣炮大将军炮四十位,及应用挽车牛骡,皆令总兵官佟养性管理。
”〔15〕故知汉军一旗这炮队,也是分属于八旗满洲的,只是因兵器的制造、训练、给养之特殊性,才由佟养性总辖。
那么,皇太极在天聪八年正月对众汉官的一道上谕中说:“初,尔等俱分隶满洲大臣……(朕)将尔等拨出满洲大臣家,另编为一旗。
”〔16〕似汉军旗独立于八旗满洲之外,又应当如何解释呢?第一,应该注意到皇太极说的是从“满洲大臣家”,而非从满洲贝勒属下拨出。
第二,原来众汉官在满洲大臣家时,按皇太极说的是有马不得乘,牲畜不得用,有腴田不获耕种等等,实际就是当奴隶。
皇太极将其从满洲大臣的家奴地位中拨出,并非指脱离满洲八旗贝勒而言。
因而所谓“另编一旗”,只是意味众汉官在获得自由民地位后,组成牛录,由汉官自行管理,与这些汉人牛录分属八旗满洲并不矛盾。
天聪七年文馆汉人胡贡明的一段话很能说明问题,他说:“臣于死中得生,分与贝勒养活,虽不能谷丰衣足,然缺短少长,不得还向贝勒讨给,况生死荣辱,悉悬于贝勒之手。
”〔17〕汉军一旗建立后,其成员仍分隶于各贝勒不是很清楚吗?崇德四年(1639)设汉军四旗时的情况同样值得注意。
是年六月,“分二旗官属兵丁为四旗”,每旗仿八旗满洲之制,设“固山额真一员,梅勒章京二员”,以马光远为两黄旗固山额真,石廷柱为两白旗固山额真,王世选为两红旗固山额真,巴颜为两蓝旗固山额真。
固山额真虽各领二旗,但旗纛却只有一个。
“初,两旗纛色皆用玄青,至是改马光远纛以玄青镶黄,石廷柱纛以玄青镶白,王世选纛以玄青镶红,巴颜纛纯用玄青。
”〔18〕既称四旗,何以固山额真各辖两旗?解释只能是每旗之两翼分别在满洲同色之正镶两旗,属于不同旗分,其中固山额真各在相应的满洲正色旗中,因为此时汉军旗未分正镶,所以他的旗分只能是其隶属的满洲旗。
而且,此时八旗满洲中,除两黄旗由皇太极独掌外,其余六旗皆各有主,因此要将汉军四旗各自归于相应的正色满洲旗分之中,不仅是不可能的,也违背八旗制的基本原则。
所以,汉军四旗依然属于过渡阶段的形式。
崇德七年,清军取得对明作战决定性的松锦大捷。
当年七月壬申,皇太极“命编汉军为八旗”,八旗汉军才正式建立。
二现在要讨论的另一个问题,是八旗蒙古与八旗汉军成立以后的隶属问题,即它们与八旗满洲的关系。
王锺翰先生早就指出,“蒙古八旗”、“汉军八旗”这一名称严格说来是不正确的,应该称为“八旗蒙古”、“八旗汉军”。
〔19〕清代官修《八旗通志》中,称某旗满洲都统(固山额真)、蒙古都统、汉军都统,表明八旗中各旗皆包括了满、蒙、汉三个固山(旗),即同属于一旗旗主的平列的三个集团。
所以,八旗蒙古、八旗汉军成立之后,与八旗满洲共为二十四旗,并非形成以族别为划分标志的三个并列的八旗,而是仍然以原八旗满洲为格局,将八旗蒙古、汉军分别按旗色与八旗满洲组成新的八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