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封面
古籍线装书装订方法
古籍线装书装订方法
古籍线装书的装订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 准备材料:需要准备纸张、线、针和竹签等工具。
2. 折古书页码:根据古籍的版面和排列顺序,按照指定的页码把书页折好。
3. 印口处理:把书页的印口用竹签抻开,使得每页之间有一定的缝隙。
4. 钤线:用糸线把书页钤在一起,采用“双线钤”或“单线钤”方法,使得书页紧密固定。
5. 翻边:钤书后把书脊两边的书页向外翻折,固定在书背部分。
6. 挑板:用竹签把书背挑弯,凸出来形成一条中心线。
7. 衬纸:把书背部分用纸板衬起来,使得书脊更加牢固。
8. 打磨和裱角:把书的外侧和角落打磨平整,裱上绸布或厚纸,美化并保护书籍。
9. 装帧:根据古籍的特点和个人需求,选择合适的装帧方式,如粗活、单闩、双闩或封面等。
书籍装帧史
亚洲民族元素在书籍装帧中的运用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式历经简策、帛书卷子装、卷轴装、经折装、梵夹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演变,这既与书籍的制作材料、生产技术的发展变化有关,又与古人书籍保护的理念不断强化紧密相关。
本文仅就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演变与书籍保护的关系,略加剖析,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教正。
一、简策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始自简策。
在纸发明之前,甚至在纸发明以后数百年间,也就是从商周到东晋的数千年中,中国古代书籍主要载体是竹木。
简策意即编简成策,古人将竹木加工处理成狭长的简片,把若干简用绳编连起来即为策。
竹简在制作过程中还要经过“杀青”这一道工序,亦即烤干竹内的水分。
新竹水分大,易腐朽生虫,保存时间短,因此制竹简时要用火烤干竹内水气,竹子随着水分的减少由青而黄,故称之为“杀青”,正如古人所云:“杀青者,以火炙简令汗,取其青易书,复不蠹,谓之杀青,亦谓汗简。
”竹木简编连方式主要是用绳像编竹帘子一样地编连,普通者上下端编两道绳即可,若是长简,为牢固耐用,则需编三四道绳。
根据考古实物,既有先写后编的情况,也有先编后写的情况。
最常见的编绳为麻绳,也有少量的丝绳。
古人为保护正文少受磨损,开头两根常为空白简,称作赘简。
赘简背面上端竖写篇名,便于检索;下端题书名,便于归类保存。
简策一般卷起存放,以最末一简为轴,从左向右卷成一束,这样篇名、书名就露在外面,类似于今天的封面。
把卷起的简策捆扎之后,或装在“帙”、“囊”里,或盛在筐箧中,以免散乱。
简策是中国最早的书籍装帧形式,它所体现的书籍保护理念对后世影响颇大,不断地被继承和发扬。
如,赘简演变成护封、封面和扉页,“帙”、“囊”演变成“函套”等等。
二、帛书卷子装中国蚕桑丝织业起源很早,王国维认为“至迟亦当在周季”缣帛即作为书籍的载体,与简牍并行。
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帛书是战国中晚期的长沙子弹库“楚缯书”。
帛书与竹木简长期并行,虽然二者质地绝然不同,但帛书的装帧形式却在简策的影响下出现卷子装。
中国古籍的装帧形式
中国古籍的装帧形式中国的古籍的装帧形式是个很复杂的问题,特别是唐末五代,书籍装帧形制处于转型期,各种形式层不出不穷,但又都不定型。
只能大体上归纳,我国古籍前后大概有过简策、帛书卷子装、纸书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梵夹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毛装等10种形制。
以下分别予以介绍。
1、简策即编简成册。
古时“策”、“册”相通。
《说文文解字》中解释“册”字说:“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
”这是就篆字“册”字而言的。
篆字“”楷化之后变成了“册”,虽无“二编之形”了,但“”仍不失竹木简的条片之形,而中间一横,亦不失绳穿、绳编简片的遗义。
可见“简策”就是编简成册之义。
《仪礼·聘礼》中说:“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
”对于这句话中的“策”字,东汉郑玄解释说:“策,简也。
”唐代孔颖达则解释说:“策是众简相连之称。
”两个人的解释都对。
郑玄说“策”就是竹木简;孔颖达则说“策”是编连起来的竹木简。
一个粗解,一个确说,都不错。
古人编简成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每根竹简上端都钻个圆洞,然后以一绳逐次串连。
汉代刘熙《释名》中说:“札,栉也,编之为栉齿相比。
古代书籍的装帧方式
古代书籍的装帧方式一、卷轴装古代书籍最早采用的装订方式是卷轴装。
卷轴装是将纸张或绢帛依次连续粘贴在一起,形成一端可卷起的长条状,类似于现在的卷帘。
卷轴装的书籍一般以右侧为起始点,从右向左阅读。
卷轴装的书籍虽然保存了古代文献的珍贵内容,但是由于卷轴的特殊形式,使用起来不太方便,阅读时需要一手持卷轴,一手翻动,读书的过程颇为繁琐。
因此,卷轴装的书籍逐渐被后来的装订方式所取代。
二、帖装帖装是古代书籍的另一种装订方式。
帖装是将纸张折叠成多页,然后将多页依次贴在一起,形成一本书。
帖装的书籍可以打开阅读,与现代书籍的形式相似。
帖装的书籍在保存、传播和阅读方面都比卷轴装更加方便。
由于帖装的书籍可以平铺开来,读者可以一目了然地阅读每一页的内容,而不需要不断翻动卷轴。
另外,帖装的书籍也更容易保存,可以放在书架上,不会像卷轴那样容易受潮、变形。
三、线装线装是古代书籍装订的一种重要方式。
线装是将纸张折叠成多页,然后在折叠处钻孔,用线穿过孔眼进行装订。
线装的书籍一般使用硬纸板作为封面,再用绢布或绸缎包裹,形成结实的书套。
线装的书籍在古代非常流行,因为其装订方式简单、经济实用。
线装的书籍容易翻阅,也便于保存。
另外,线装的书籍在装订之后还可以加入页边注、批注等内容,增加书籍的阅读和研究价值。
四、平装平装是古代书籍的一种装订方式,也是现代书籍最常见的装订方式之一。
平装是将纸张折叠成多页,然后在折叠处裁剪成一定的尺寸,再用胶水或线穿孔进行装订。
平装的书籍具有装订简单、易于批量生产的特点。
平装的书籍不仅容易保存,还可以便携携带。
另外,平装的书籍还可以在封面上加入标题、装饰和封面插图等,使书籍更加美观和吸引人。
五、精装精装是一种豪华的书籍装订方式。
精装的书籍一般使用硬纸板作为封面,再用绢布、皮革等高质材料包裹,装饰有金属装饰、镶嵌、雕刻等工艺。
精装的书籍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精装的书籍在装订上更加考究,除了封面上的装饰之外,书脊上还会有书名和作者的字样,方便读者在书架上辨认。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书籍装帧设计 共29页
写本书
东晋末(公元404年)桓玄帝下令废简用纸,纸材 取代简牍成为普遍采用的书籍材料,此后直到印刷 术发明初期,在纸上抄写是成书的主要形式。由于 纸的来源充足,抄写容易,使得文字、书籍的传播 更加广泛。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
从纸张发明到隋唐时代(公元一世纪至七世 纪),纸书的制作主要靠手写。随着社会的 不断进步,这种方式远不能适应客观的需求。 一千三百年前的隋末唐初,发明了雕版印刷 术。
4)现在中国画的装裱也用这种卷轴形式来保存作品。欧阳 修《归田录》中说:“唐人藏书,皆作卷轴”,可见在唐代 以前,纸本书的最初形式仍是沿袭帛书的卷轴装。
5)在长卷帛书、纸书的左端安装木轴。
经折装
起源下南北朝,又叫梵夹装、 折子装。
1)经折装是在卷轴装的形 式上改造而来的。随着社会 发展和人们对阅读书籍的需 求增多,卷轴装的许多弊端 逐步暴露出来,已经不能适 应新的需求,如果看阅卷轴 装书籍的中后部分时也要从 头打开,看完后还要再卷起, 十分麻烦。经折装的出现大 大方便了阅读,也便于取放。
魏晋南北朝隋 唐时期的书籍
装帧设计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
地产生新的书籍装帧形式,随着历朝历代逐渐 有了一些关于书籍文化与版式、装帧等方面的 思想和论述。这些都从不同的层面推动着中国 古代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籍出版获得了飞跃发展。在 这一时期,书籍形态丰富,书籍形制得到了重大变革。 简牍自上古一直使用到魏晋,缣帛从公元前5世纪使 用到魏晋,纸书从东汉开始使用,与简帛共存三五百 年。从三国到西晋这段时间,书籍形态是比较丰富的, 存在着简牍、缣帛和纸书三者并存的局面。纸真正 取代简帛大约在南北朝时期完成。到东晋以后,纸的 使用终于取代了竹简,并使缣帛处于次要地位。
鲁迅书籍封面设计中的民族性——以《呐喊》《桃色的云》等封面为例
观点102中国丛书繁荣千余年,历代对书籍的封面都很讲究,钱存训曾提及:在我国古代,“封面”常被用作一种单独的文件封存使用,以木片捆扎在文件上,以封泥出敷于书绳,施以封印然后发送,受文者的名字和文件内容摘要通常会写在封面之上。
真正的封面版式设计始于清末,时称“封面画”,随着印刷术的进步,彩色封面画常出现在畅销读物上。
随着20世纪“西风东渐”和文艺思想革命的影响,鲁迅成为较早参与书籍设计的实践者之一,为了便于翻阅,他创新性地将封面设计、内容排版、印刷装订等多个环节协调统一起来,既不失民族语言又整合了现代设计视野,体现了他对书籍装帧艺术的新要求和展望。
鲁迅一生对于美术的热情从未间断,他在《“连环图画”辩护》中提及:“书籍的插图,原意是装饰书籍,增加读者阅读兴趣。
但那力量,能弥补文字之所不及,所以也是一种宣传画。
”他不但支持插图,也喜欢绘制图像。
“鲁迅小的时候,经常在院子的矮墙上画有尖嘴鸡爪的雷公。
也画过‘射死八斤’的漫画,并开始了影写这些绣像……经常将‘琉璃厂’买来的古玩器皿附图进鲁迅设计思想的发展与演变Ethnicity in the Design of Lu Xun's Book Covers鲁迅书籍封面设计中的民族性——以《呐喊》《桃色的云》等封面为例杨子媛(北京语言大学)行说明。
”[1]鲁迅的绘画线条流畅,其笔下的人物造型简洁、神态生动逼真,而他对于中国古书插图的重视也为宣扬新文化奠定了基础,他常告诫青年:“我并不劝青年的艺术学徒蔑弃大幅的油画或水彩画,……但也更注意于中国旧书上的绣像和画本……”[2]之后,在鲁迅留学日本期间,凭借对于艺术理论和画谱的热爱,他开始把对美术的喜爱运用到书籍装帧上,《域外小说集》(图1)是鲁迅亲自设计封面的第一本书,书名由陈师曾题写小篆,灰绿的底色上印刻着一幅极具异域风情的绘画,鲁迅将插图运用在封面上,中西结合,开创了一种新的设计方法。
除此之外,鲁迅喜好金石学,书法功底深厚,曾系统研习颜真卿、黄庭坚和米芾等大家书法。
古籍版式(有彩图)
版式⑴版框也叫边栏,指一张印页四边的围线,以围线的条数分,有四周单边、左右双边、四周双边等。
⑵界行字行之间的分界线,有朱墨两色界行,分别叫朱丝栏、乌丝栏(图1)。
⑶行款每半页版面的行数和每行的字数。
又称行格,著录版本时多记半页若干行若干字,遇有每行字不一致时,则取其最多或最少者记之,外加“不等”二字。
⑷版心又叫中缝、书口、版口,是印页版框中间的那段窄行。
一来用于对折书页,二来格内经常刻有书名、卷次、页码、字数、刻工姓名和出版处。
版心有专供折叠时作标记用的鱼尾图形,其中间称作中缝。
⑸鱼尾版心全长约四分之一处的标志,因为状似鱼尾,故名。
以数量区分,有单鱼尾、双鱼尾、三鱼尾。
以方向区分,有对鱼尾和顺鱼尾。
以图案虚实分,有白鱼尾、黑鱼尾、线鱼尾、花鱼尾。
鱼尾是折纸的准线。
⑹象鼻指鱼尾到边栏这一段版心中间的黑线,仿佛象的鼻子垂在胸前。
有粗细之别,粗的叫大黑口,细的叫小黑口,没有象鼻的叫白口。
上下象鼻中刻有书名卷数等称作花口。
⑺天头又叫书眉,版框上端的白边。
供眉批之用。
⑻地脚版框下端的白边。
⑼书耳也称耳格或耳子,指版框外边上端的小方格。
一些宋刻本常有此式,专门用来记篇名、书名简称或者帝王名号、室名等(图2)。
⑽小题和大题正文首页题目的形式。
小题指篇名,大题指书名。
通常情况是大题在上。
宋版书有时小题在上,大题在下(图3)。
⑾墨钉正文中表示阙文的墨块,用“■”表示。
墨钉又称墨等,是指在工匠刻书时,感觉版面上有疑问的字,先留空,待确认后再刻,此留空处即印成一个墨块(图4、5)⑿版记刻书的人常在一书的序目之后或卷末镌刻刻书家的姓名、堂号、书坊字号或刻书年月,俗称“书牌子”,一般刻成正方、长方等形状的印章形式(图6)。
⒀书衣即封面。
一般采用质地较坚韧的有色纸,比较珍贵的书籍采用丝织品,可起保护作用。
又称书皮、封皮(图7)。
⒁书签贴在书衣左上方的长方形纸条或丝条,标有书名(图8)。
有时藏家也会在此写上自己的堂号,以标明所有。
司马迁写的文言文史记的原著封面
尊敬的读者: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层出不穷,其中司马迁的《史记》堪称史学经典之作。
作为我国古代最早的通史,它对我国历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记载,为后世史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司马迁身处春秋战国时期,亲历了战争和政治的变幻,他的《史记》不仅在内容上有着丰富的历史价值,而且在文学风格上也具有深厚的影响力。
今天,我们带您一起走进《史记》的原著封面,探寻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
1. 封面设计初衷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一方面要求内容的权威和准确性,另一方面也要求其形式上的美观和大气。
《史记》的封面设计也需精雕细琢,力求体现其历史的庄重与深厚。
在封面的设计过程中,司马迁将自己对历史的敬仰和热爱融入其中,力求通过封面设计来展现《史记》所承载的历史使命和文化价值。
2. 封面造型设计《史记》的封面设计以典雅庄重为主题,整体格调古朴典雅,反映了司马迁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之情。
封面的主色调采用古铜色或古书黄,寓意着时光沉淀和岁月流转,彰显了历史文化的厚重与博大。
在封面的中央位置,以大篆或小篆书写着《史记》三个大字,字体端庄而威严,给人以历史厚重感。
封面上还可能会附有器物、铭文或图饰,这些元素都能够突出《史记》的历史气息和文化内涵。
3. 封面内容赋象《史记》的封面内容除了书名之外,还可能包含有司马迁的题词或铭文等,常常体现着作者的历史立场和价值观。
封面内容还可能附有书名的说明、版本的鉴别和赋象等内容,以便读者对于《史记》的书名、版本和历史内涵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4. 封面传承演绎《史记》自问世以来,已经有了数百年的历史传承。
在传世版本的封面设计中,古人的刻版、手抄本和明清版本都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其中著名的《麦园珊瑚记》、《张居正书目》等版本,其封面设计也各具特色,给人以历史画卷和文化沉淀之感。
这些传世版本的封面不仅展现了《史记》的历史传承之美,也为后人研读《史记》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源。
5. 封面意义解读《史记》的封面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多的是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和启示。
古书修复的方法
古书修复的方法
古书修复是指对损坏、残缺或篡改的古代书籍进行修复和重制,以便更好地欣赏和研究它们。
以下是古书修复的方法和步骤。
1. 初步检查:对受损的书籍进行初步检查,确定哪些部分需要修复。
对于古代书籍,这可能涉及到翻页、书签、页码、封面和装饰物等。
2. 封面制作:制作封面需要检查书籍的格式和内容,并确定需要添加的文字和装饰物。
封面通常包括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等信息。
3. 装订:对于书籍的页数和格式,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对于古代书籍,这可能涉及到重新排版和更换纸张。
4. 补页:对于书籍中的缺页或缺失的页,需要进行补页。
这需要使用特殊的纸张和胶水,以确保页码和页码的准确性。
5. 封面和装饰物:制作封面和装饰物需要检查书籍的内容和格式,并确定需要添加的文字和装饰物。
6. 修复损坏的部分:对于书籍中的损坏部分,需要进行修复。
这可能涉及到更换纸张、修复页码、更换封面等。
7. 最终检查:对修复后的书籍进行最终检查,确保它们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古书修复是一项非常复杂和繁琐的工作,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如果您想要修复古代书籍,建议您寻求专业书籍修复师的帮助。
排版基础知识——常用排版术语
排版基础知识——常用排版术语常用排版术语(1)封面(又称封一、前封面、封皮、书面)封面印有书名、作者、译者姓名和出版社的名称。
封面起着美化书刊和保护书芯的作用。
(2)封里(又称封二)是指封面的背页。
封里一般是空白的,但在期刊中常用它来印目录,或有关的图片。
(3)封底里(又称封三)是指封底的里面一页。
封底里一般为空白页,但期刊中常用它来印正文或其他正文以外的文字、图片。
(4)封底(又称封四、底封)图书在封底的右下方印统一书号和定价,期刊在封底印版权页,或用来印目录及其他非正文部分的文字、图片。
(5)书脊(又称封脊)书脊是指联接封面和封底的书脊部。
书脊上一般印有书名、册次(卷、集、册)、作者、译者姓名和出版社名,以便于查找。
(6)书冠书冠是指封面上方印书名文字的部分。
(7)书脚书脚是指封面下方印出版单位名称的部分。
(8)扉页(又称里封面或副封面)扉页是指在书籍封面或衬页之后、正文之前的一页。
扉页上一般印有书名、作者或译者姓名、出版社和出版的年月等。
扉页也起装饰作用,增加书籍的美观。
(9)插页插页是指凡版面超过开本范围的、单独印刷插装在书刊内、印有图或表的单页。
有时也指版面不超过开本,纸张与开本尺寸相同,但用不同于正文的纸张或颜色印刷的书页。
(10)篇章页(又称中扉页或隔页)篇章页是指在正文各篇、章起始前排的,印有篇、编或章名称的一面单页。
篇章页只能利用单码、双码留空白。
篇章页插在双码之后,一般作暗码计算或不计页码。
篇章页有时用带色的纸印刷来显示区别。
(11)目录目录是书刊中章、节标题的记录,起到主题索引的作用,便于读者查找。
目录一般放在书刊正文之前(期刊中因印张所限,常将目录放在封二、封三或封四上)。
(12)版权页版权页是指版本的记录页。
版权页中,按有关规定记录有书名、作者或译者姓名、出版社、发行者、印刷者、版次、印次、印数、开本、印张、字数、出版年月、定价、书号等项目。
图书版权页一般印在扉页背页的下端。
中国古代书籍封面版式设计的特点
中国古代书籍封面版式设计的特点中国古代书籍封面版式设计的特点中国古代书籍封面版式设计是中国书法艺术与印刷术相结合的产物,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通过对中国古代书籍封面版式设计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中国古代书籍封面版式设计注重平衡和谐。
古代书籍封面的设计追求整体的美感,更注重版面的平衡和谐。
在封面的设计中,各个部分的大小、位置、形态等要相互配合,呈现出一种和谐的感受。
封面的每个元素都经过精心的安排和布局,体现了中国古代人对于美学的极致追求。
其次,中国古代书籍封面版式设计强调线条的运用。
古代书籍封面的设计借鉴了中国书法的特点,注重线条的运用。
线条的粗细、曲直、长短等都对封面的整体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运用线条可以更好地展现书籍的内容和主题,使封面更具艺术性和吸引力。
第三,中国古代书籍封面版式设计注重字体的排版。
在古代书籍封面的版式设计中,字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字体的排版要求字形工整、大小适宜、书写规范,以保证书籍封面的美观性和可读性。
根据书籍的内容和风格,选择合适的字体,营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
此外,中国古代书籍封面版式设计注重配色的搭配。
配色在书籍封面的设计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不仅可以增强封面的视觉效果,还能体现书籍的主题和氛围。
在古代书籍封面的版式设计中,常用的配色方法有对比色、同类色、暖色、冷色等。
通过合理的配色,使书籍封面富有层次感和魅力。
最后,中国古代书籍封面版式设计具有纪实性和装饰性的结合。
中国古代书籍封面的版式设计既要表达书籍的内容,又要具备装饰上的价值。
古代书籍封面常常会有插图、花纹和装饰性的元素,以增加书籍的美感和艺术性。
这种纪实性和装饰性的结合,使书籍封面既能传达信息,又能表达艺术的追求。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书籍封面版式设计具有平衡和谐、线条运用、字体排版、配色搭配、纪实性和装饰性的特点。
通过对古代书籍封面版式设计的研究和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的书籍艺术,也能够借鉴其中的经验和技巧,应用到现代书籍封面的设计中,提升书籍的美感和吸引力。
中国书法历史图说
中国书法历史图说中国书法历史图说中国书法家协会编文字起源(约公元前16世纪前)中国书法是一门使用特定工具材料——毛笔、墨和宣纸,通过对汉字进行创造性书写来表现作者抽象审美风格的艺术,在这一艺术形式中,汉字的点画结构是主要的表现对象。
中国文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六千年以前,大多数考古学家认为,距离今天五千至六千年前的陶器刻划符号,应该就是汉字的原始形态,此后汉字形体的发展和演变,正是在这一基础之上展开和完成的。
从那些古老和简单的刻划符号中可以看出,最早的汉字是人们根据对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天象、地理、人类自身以及生活器物等事物形象的观察,再通过归纳和概括的加工,而被创造出来并加以确认的。
上述特点决定了汉字从它一诞生开始,便是自然物象与人类思维相结合的统一体,在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的同时,汉字字形更是人类观察、提炼和表现自然事物特征的产物,体现出了人类对于线条分割的空间结构的把握运用能力。
正因为如此,在汉字被使用的过程中,随着字形数量的不断增加和结构的逐渐复杂化,书写行为也越来越成为一种造型能力的表现,而这一点正是汉字的书写能够成为一种艺术创作的最重要的条件。
山西襄汾陶寺朱陶壶龙山晚期陶器上古老而简单的刻划符号。
商(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在大约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的商代,汉字的应用得到了一次显著的发展,同时也为书法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商代社会是一个弥漫着原始宗教的神秘国度,人们信仰鬼魂,崇拜祖先,占卜和祭祀活动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商代的人们——无论是统治者还是平民,对于祭祀、生育、丧葬、疾病、战争、狩猎、农事、气象等生活内容都要预先进行占卜,根据占卜的结果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巫师们利用龟甲和牛、羊、鹿等动物胛骨进行占卜,然后将结果书写并刻划在龟甲兽骨上面保存起来,这些书写或刻划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与此前的陶器刻划符号相比,甲骨文的字形数量大大增多,而且具有稳定的结构规律,是迄今为止已知最早的汉字成熟体系。
古书鉴别真伪的方法与技巧有哪些
古书鉴别真伪的方法与技巧有哪些古书鉴别真伪的方法一、封面。
古书封面为四周单线边栏,分为三行,右行为编著撰选者姓名,中行为书名,左行为刊印人或斋、堂名。
二、装订。
古书装订在宋以前均为卷轴形式和折叠页装。
册装书的出现是在宋代以后,册装最初是蝴蝶装,后来进到了包背装。
线装书是在明代中叶以后才有的。
三、版式。
古书的版式,北宋和南宋前期刻本根本上是白口,南宋后期出现黑口,元末至弘治年间通行粗黑口。
明正德,嘉靖年间又出现白口书,之后一直到清代,黑白两种书口同时流行。
四、字体。
古书字体主要有两种,一种宋体字,另一种是元体字。
尽管时有非欧非颜,非柳非赵的所谓“馆阁体〞出现,但那并非主流。
五、纸张。
宋代印书多用麻纸和以竹为原料的玉扣纸。
元刻本常用竹纸或皮纸,比宋版用纸稍黑。
明代印书,前期多用江西棉纸,后期多用竹纸,晚期盛行毛边纸。
清代大多采用开花(又称桃花纸),但在实际应用中,几乎以前所用的各种纸张,清刻本中都在运用。
六、讳字。
避讳讲究自周代始,官名、人名、地名均随帝王名字的改变而改变,这对判断古籍年代极有参考价值。
历代避讳常见的有改字、空字、缺笔。
秦汉时大多采用改字和空字避讳,讳名不讳姓。
用缺笔字代讳字发端于唐,又在宋版书上特多。
金元刻本无讳字,多俗体、简体。
明前、中期亦不避讳,明刻讳字始于明光宗朱常洛。
清刻本避讳尤其苛严。
古书的纸质麻纸:分黄、白两种。
黄麻纸色略黄,稍粗糙,有的较白麻纸略厚;白麻纸洁白光滑,反面较正面粗糙且有草棍等粘附,质地细薄,坚韧。
纸纹均宽,约一指半。
宋刻本多用白麻纸,元后期多用黄麻纸,时纸纹渐窄,约一指。
明初仍用之。
罗纹纸:色白,质地柔软,具明显横纹,似丝织罗绸,故名。
自宋以来代有制造,但宋刻本有此纸者鲜见。
棉纸:又称皮纸,分黑、白两种。
白棉纸色白,质地细柔,纤维多,韧性强;黑棉纸色黄黑,韧性稍差。
明前期多用。
嘉靖前较细薄,隆、万后稍粗厚。
清初仅见少数印本。
竹纸:色微黄,稍脆,宋元至明初问有使用,嘉靖后较为普遍。
第二部分:书籍外观设计
女性书刊封面的色调可以根据女性的特征,选择温柔、妩媚、典雅 等富有个性或具有时尚气息的色彩系列;
体育杂志封面的色彩则强调刺激、对比,追求色彩的冲击力;
科普书刊封面的色彩可以强调神秘感;
专业性学术杂志封面的色彩要端庄、严肃、高雅,体现权威感。
一、封面设计
书籍装帧
第二部分:书籍外观设计
共分为两本,分别是《Words》和《Works》。由黑色和白 色、醒目的排版、3D类图形和创意摄影来表现。
书籍装帧
第二部分:书籍外观设计
书籍装帧
第二部分:书籍外观设计
书籍装帧
第二部分:书籍外观设计
书籍装帧
第二部分:书籍外观设计
书籍装帧
第二部分:书籍外观设计
冷冰川墨刻
《冷冰川墨刻》在装帧设计方面充分考虑了冷冰川墨刻本 身的特色,在外部设计方面,将墨刻的“冷”用白色与黑 色的搭配碰撞出火花:封面采用白色的烫透纸,上面烫印 了“冷冰川”三个中文字,显出冰晶的质感;书体三面切 口处喷墨,并在书根处用激光整齐地雕刻出“冷冰川”的 英文拼写,厚重而有力量。封面上冷冷的一刀,将护封模 切出一个弯弯的切口,不仅工艺上光滑无毛糙,而且将 “墨刻”的“刻”字体现得淋漓尽致,呼应了墨刻作品下 笔须“果断”的特色,令人印象深刻而难忘。冷冰川的作 品内容全部取材于自然,在黑与白意境中呈现自然的诗意 与美好。因此在设计上,除了最大限度地尊重原作的特质 以外,全书不用精装书壳,尽可能地达到返璞归真的效果, 最大限度地保存“自然”的味道。
书籍装帧
第二部分:书籍外观设计
一、封面设计
书籍装帧
第二部分:书籍外观设计
书籍封面设计是读者对书籍好不好的一个初步判断的依据,封面设计的文字阅 读与正文有很大的不同,它是一个既短暂而又复杂的阅读过程。
古籍基本知识什么是古籍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
古籍基本知识什么是古籍?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
第一节古籍结构一、古籍版式●古籍的版式指古籍版刻的样式。
包括版面、大小题名、版框、界行、天头、地脚、版心、行款、字数、鱼尾、象鼻、书耳等等。
●版框:也称为边栏,指每版内围框文字的四周边线,也叫边栏。
边栏只有一条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在粗线内内侧再加一条细线的叫“双边”或“双栏”。
著录时有“四周单边”、“四周双边”、“左右双边”三种形式。
很少有上下双边和左右单边的。
注意:“左右双边”不得称“上下单边”。
若正文卷内边栏有几种情况,以“间”字连接说明,如著录为:“四周单边间四周双边”。
栏线除直线之外,还有“卍字栏”、“竹节栏”、“博古栏”和“花栏”等。
版框的量法:填写书叶右半叶版框尺寸,量是以版框外沿为起讫,先量框高,后量框宽,以厘米为单位,精确道毫米。
量框宽时,不包括版心。
●界行:也称界格。
版面之内用直线分成的行叫界行。
●行款:有称“行格”,指书中正文的行数和字书。
同一种书,不同时期有不同刻本,行款也往往不同。
行款为鉴别版本的依据之一。
在鉴定和著录时,人们习惯以半页计算,叫做“半叶×行×字”,若每一行中有两排字(通常为大字的注释),叫做“小字双行×行×字”。
著录每行字数时,著录正文卷端右半叶的实际字数(不足行者按足行计数)。
著录双行小字字数时,著录卷内正文下双行小字每行实际字数(不足行者按足行计数)。
●天头:版框外空白纸的上方。
●地脚:版框外空白纸的下方。
●版心:指古籍书页两半页之间、没有正文的一行,即每版两个半版中间的条状空白行。
为折装整齐,版心多刻有鱼尾、口线等,为便检索,也常记有书名、卷数、页码、每卷小题、刻工姓名、字数等文字。
版心也称页心,或简称心。
版心中有时刊有刻工所刻字数,以便计算工钱之用。
版心有字数的古籍较少。
著录时:有字数的填“有”,无字数填“无”。
古籍的版式与装帧文史小知识有图示及图片
∙古书的版式与装帧∙韦力∙版式⑴版框也叫边栏,指一张印页四边的围线,以围线的条数分,有四周单边、左右双边、四周双边等。
⑵界行字行之间的分界线,有朱墨两色界行,分别叫朱丝栏、乌丝栏(图1)。
⑶行款每半页版面的行数和每行的字数。
又称行格,著录版本时多记半页若干行若干字,遇有每行字不一致时,则取其最多或最少者记之,外加“不等”二字。
⑷版心又叫中缝、书口、版口,是印页版框中间的那段窄行。
一来用于对折书页,二来格内经常刻有书名、卷次、页码、字数、刻工姓名和出版处。
版心有专供折叠时作标记用的鱼尾图形,其中间称作中缝。
⑸鱼尾版心全长约四分之一处的标志,因为状似鱼尾,故名。
以数量区分,有单鱼尾、双鱼尾、三鱼尾。
以方向区分,有对鱼尾和顺鱼尾。
以图案虚实分,有白鱼尾、黑鱼尾、线鱼尾、花鱼尾。
鱼尾是折纸的准线。
⑹象鼻指鱼尾到边栏这一段版心中间的黑线,仿佛象的鼻子垂在胸前。
有粗细之别,粗的叫大黑口,细的叫小黑口,没有象鼻的叫白口。
上下象鼻中刻有书名卷数等称作花口。
⑺天头又叫书眉,版框上端的白边。
供眉批之用。
⑻地脚版框下端的白边。
⑼书耳也称耳格或耳子,指版框外边上端的小方格。
一些宋刻本常有此式,专门用来记篇名、书名简称或者帝王名号、室名等(图2)。
⑽小题和大题正文首页题目的形式。
小题指篇名,大题指书名。
通常情况是大题在上。
宋版书有时小题在上,大题在下(图3)。
⑾墨钉正文中表示阙文的墨块,用“■”表示。
墨钉又称墨等,是指在工匠刻书时,感觉版面上有疑问的字,先留空,待确认后再刻,此留空处即印成一个墨块(图4、5)⑿版记刻书的人常在一书的序目之后或卷末镌刻刻书家的姓名、堂号、书坊字号或刻书年月,俗称“书牌子”,一般刻成正方、长方等形状的印章形式(图6)。
⒀书衣即封面。
一般采用质地较坚韧的有色纸,比较珍贵的书籍采用丝织品,可起保护作用。
又称书皮、封皮(图7)。
⒁书签贴在书衣左上方的长方形纸条或丝条,标有书名(图8)。
有时藏家也会在此写上自己的堂号,以标明所有。
书籍常用排版术语
(26)另页起 另页起是指一篇文章从单码起排(如论文集)。如果第一篇文章以单页码结束,第二篇文章也要求另页起,就必须在上一篇文章的后留出一个双码的空白面,即放一个空码,每篇文章要求另页起的排法,多用于单印本印刷。 -
(27)另面起 另面起是指一篇文章可以从单、双码开始起排,但必须另起一面,不能与上篇文章接排。 -
(10)篇章页(又称中扉页或隔页) 篇章页是指在正文各篇、章起始前排的,印有篇、编或章名称的一面单页。篇章页只能利用单码、双码留空白。篇章页插在双码之后,一般作暗码计算或不计页码。篇章页有时用带色的纸印刷来显示区别。 -
(11)目录 目录是书刊中章、节标题的记录,起到主题索引的作用,便于读者查找。目录一般放在书刊正文之前(期刊中因印张所限,常将目录放在封二、封三或封四上)。 -
书籍常用排版术语 -
(1)封面(又称封一、前封面、封皮、书面) 封面印有书名、作者、译者姓名和出版社的名称。封面起着美化书刊和保护书芯的作用。 -
(2)封里(又称封二) 是指封面的背页。封里一般是空白的,但在期刊中常用它来印目录,或有关的图片。 -
(3)封底里(又称封三) 是指封底的里面一页。封底里一般为空白页,但期刊中常用它来印正文或其他正文以外的文字、图片。 -
(12)版权页 版权页是指版本的记录页。版权页中,按有关规定记录有书名、作者或译者姓名、出版社、发行者、印刷者、版次、印次、印数、开本、印张、字数、出版年月、定价、书号等项目。图书版权页一般印在扉页背页的下端。版权页主要供读者了解图书的出版情况,常附印于书刊的正文前后。 -
(13)索引 索引分为主题索引、内容索引、名词索引、学名索引、人名索引等多种。索引属于正文以外部分的文字记载,一般用较小字号双栏排于正文之后。索引中标有页码以便于读者查找。在科技书中索引作用十分重要,它能使读者迅速找到需要查找的资料。 -
古籍版式术语及图鉴
古籍版式术语及图鉴图一:古籍版式术语对照总图版面指单张书叶的印刷面。
版框又称「边栏」,指围成版面四周的直线,主要分单边和双边两种形式。
此外,少数版本的边栏以图案构成,总称花边。
单边书版四周俱以一道直线围成者,大抵为粗线。
双边书版四周俱以两道直线围成者,分左右双边,四周双边两种形式。
大抵一粗一细,外粗里细,俗又称为文武边栏。
版框高广凡著录古书的大小,大抵量度版框的高度和宽度,以半叶为准,高度记在前面,而宽度系自右边栏至书叶正中,记在后面。
计算单位为厘米。
界行又称「界格」「行线」或「行栏」,唐代称作「边准」、宋代称作「解行」。
指版框内字行之间分界线。
印本书的界行是从古写本演变而来。
后世抄写的书,边栏和界行有以所印颜色区分者,如乌丝栏(墨格)、朱丝栏(红格)、蓝格、绿格等。
乌丝栏原指古代帛书上面画有或织有黑色的边栏、界行。
因为初期的纸本仿自帛书,故此一称谓又延用于抄写的纸本书。
后世又称墨格。
图二:宋版书版式图朱丝栏原指古代帛书上面画有或织有红色的边栏、界行。
因为初期的纸本仿自帛书,故此一称谓又延用于抄写的纸本书。
后世又称红格。
蓝格指描写的纸本书所印边栏、界行为蓝色者。
绿格指抄写的纸本书所印边栏、界行为绿色者。
行款又称「行格」。
指书中正文的行数以及每行字数。
古书的行款,通常以半页为准。
著录时,多记每半页若干行,行若干字。
清江标撰有《宋元本书目行格表》,可用来考证版本。
版心也叫「中缝」。
亦即包背装和线装书的书口,指每张书叶的正中折缝处,某些版本在此刻有书名、卷次、叶次、字数和刻工姓名。
象鼻版心下边栏至上下鱼尾间的两个部份、或称作象鼻。
因其中印有黑线与否而出现白口、黑口、花口等称谓。
大约宋版书多白口或小黑口;元版书多大黑口。
白口版心上下两端正中间未印有黑线者称为白口黑口上下两端正中间印有黑线者称为黑口、是折迭书叶的标记。
又,黑线粗的叫大黑口;黑线细的叫小黑口。
花口版心上边栏至上鱼尾间的正中央刻有文字者称为花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