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说课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优秀说课稿模板人教版

高中历史优秀说课稿模板人教版

高中历史优秀说课稿模板人教版在开始撰写说课稿之前,首先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评价方式。

以下是一篇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为基础的说课稿模板。

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行,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历史——XX事件的多维解读》,这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的课程内容。

我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评价方式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目标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方面: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XX事件的基本史实,掌握与之相关的历史概念和术语。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XX事件的深入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XX事件的历史背景:介绍事件发生前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状况。

2. XX事件的经过:详细叙述事件的起因、过程及结果。

3. XX事件的历史意义:分析事件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和意义。

4. XX事件的争议与评价:介绍学界对事件的不同看法和评价,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

三、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本节课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2. 案例教学法:选取与XX事件相关的典型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事件的理解。

3. 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4. 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与XX事件相关的视频资料,引起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讲授做好铺垫。

2. 讲授新知(20分钟)首先,介绍XX事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

接着,详细叙述事件的经过,并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事件的复杂性。

高中历史说课稿【优秀8篇】

高中历史说课稿【优秀8篇】

高中历史说课稿【优秀8篇】高中历史说课稿篇一(一)知识构建功能本册书从内容编排上看,主要以时间顺序,以章节体形式编写;从线索看,主要有以下几条:1、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确立——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2、重要的国际关系(1)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三次殖民高潮)(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争夺世界霸权斗争)3、民族解放斗争美国独立战争、拉美独立战争——亚洲革命风暴——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4、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从每课的内容看,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独立完成一节课、一个单元的知识构建,并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认识历史各线索之间的关系,从而完整掌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

(二)能力培养功能课程内容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我们应该更好地利用这些课程内容来培养学生能力,包括知识构建能力;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辨证地看待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实践操作功能教材设置活动课,学生走出教室,深入图书馆、阅览室,上网查找资料,拓宽了视野,掌握了查阅资料,利用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对比较成熟的观点。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掌握的知识,自编自演的历史剧,虽尚显稚嫩,但在过程中,挖掘历史的背景,揣摩人物心态和语言,使学生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又有了新的进步。

(四)心理教育功能历史课的内容包罗万象。

在学习过程中,从历史人物的坎坷悲壮,从历史发展的曲折反复,学生能够获得一个心理感受: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个人的成功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想做成某件事,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从而增加心理的承受力。

从世界史的发展中还学习到许多为科学献身、为国家捐躯、为真理求索的人,从他们身上,学生在情感上和心理上有很大的收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面对成功和失败,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历史高分说课稿

高中历史高分说课稿

高中历史高分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说课一节高中历史课,主题是“古代文明的交流与碰撞”。

这节课旨在通过对古代世界几大文明之间交流与碰撞的探讨,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和分析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并列举古代文明之间的主要交流途径和方式,掌握古代文明交流与碰撞的基本史实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古代文明交流的案例,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文明交流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对多元文化的尊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古代文明的交流途径,如丝绸之路、海上贸易路线等;古代文明碰撞的典型事件,如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等。

2. 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文明交流与碰撞对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以及如何分析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对各自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世界地图,标注出几大文明的地理位置,引起学生对古代文明分布的兴趣。

2.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明交流的重要性。

(二)新课讲解1. 古代文明的交流途径- 丝绸之路:介绍丝绸之路的起源、路线和作用,以及它如何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 海上贸易路线:讲述海上丝绸之路、腓尼基人和希腊人的航海贸易,以及它们对古代文明交流的贡献。

2. 古代文明的碰撞事件- 亚历山大东征:分析亚历山大东征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探讨其对希腊化时代文明交流的影响。

- 罗马帝国的扩张:讲解罗马帝国的扩张过程,以及它如何通过征服和统治促进了不同文明的融合。

3. 文明交流与碰撞的影响- 经济方面:讨论古代文明交流如何促进了商品和技术的传播,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 文化方面:分析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如何导致了文化融合和创新,举例说明文化交流的成果。

- 社会方面:探讨文明碰撞对古代社会结构和政治格局的影响,以及这些变化对后世的启示。

获奖高中历史说课稿

获奖高中历史说课稿

获奖高中历史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行,大家好!今天,我有幸在此与大家分享我的高中历史说课稿,本次说课的主题是《从古代文明到现代世界的转变》。

这一主题旨在通过对古代文明的回顾和现代世界形成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认识到历史进程中的关键转折点,以及这些转折点对当代世界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明的主要特征及其对现代世界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究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次说课将围绕以下三个核心内容展开:1. 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包括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古中国、古印度等文明的兴起、特点及其相互影响。

2. 中世纪的过渡:探讨罗马帝国的衰落、宗教的兴起以及封建制度的形成对后世的影响。

3. 现代世界的形成:重点分析文艺复兴、工业革命、启蒙运动等事件如何推动社会结构、思想观念和国际关系的重大转变。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索历史知识。

2.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的历史事件或人物,深入分析其背景、过程和影响。

3. 多媒体辅助:运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古代文明的纪录片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

- 提问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初步认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2. 讲授新知- 详细介绍各个古代文明的地理位置、政治制度、文化成就等。

- 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3. 案例分析- 选取“亚历山大东征”、“罗马法的形成与发展”等具体案例,深入探讨其对后世的影响。

- 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4.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对现代世界的影响。

- 角色扮演:模拟启蒙时代的思想家辩论,体验历史人物的思想碰撞。

高中历史课的说课稿

高中历史课的说课稿

高中历史课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一节高中历史课,课题是“古代文明的交流与碰撞”。

这节课我们将穿越时空的长廊,回到那些辉煌的古代文明,去探索它们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是如何塑造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首先,我们会从古代文明的起源说起。

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人类社会开始出现了城市和国家,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文明的起源。

最著名的古代文明有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以及随后出现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

这些文明在各自的地域内发展出了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

接下来,我们要探讨的是这些文明之间的交流。

古代文明并非孤立发展,它们通过贸易、征服、宗教传播等方式进行交流。

比如,丝绸之路就是连接东西方的重要贸易路线,它不仅促进了商品的交换,也促进了文化、技术和宗教的传播。

我们还会讨论海上丝绸之路,它同样在促进文明交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紧接着,我们要分析文明碰撞的影响。

历史上的战争和征服往往带来文明的碰撞,这种碰撞有时会带来破坏,但同时也可能催生新的文化融合。

例如,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使得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发生了交融,产生了所谓的希腊化时代。

我们也会讨论罗马帝国的扩张如何影响了欧洲和北非地区的文化格局。

在这节课的后半部分,我们会重点分析中国的历史。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它的发展历程独特且复杂。

我们将从夏商周三代开始,探讨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与其他文明进行交流的。

我们会讨论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等事件,这些都是中国与外界交流的重要历史节点。

在课程的最后,我们会思考古代文明交流与碰撞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了解古代文明的交流与碰撞,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今世界中的文化多样性和国际关系。

同时,我们也能从中汲取智慧,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开放的现代社会提供启示。

在本节课结束时,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探讨,大家能够对古代文明有更深入的了解,对历史有更全面的认识。

《两次鸦 片战 争》 说课稿

《两次鸦 片战 争》 说课稿

《两次鸦片战争》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两次鸦片战争》。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两次鸦片战争》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的第一课。

这一单元主要讲述了近代中国人民为反抗外来侵略和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的英勇斗争。

而两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于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材内容上,本课主要介绍了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以及影响。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了解到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等西方国家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直接原因是林则徐的虎门销烟。

同时,学生还能够认识到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巨大灾难,如领土的丧失、主权的破坏、社会性质的变化等。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两次鸦片战争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历史事件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但在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上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掌握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2)理解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史料分析、问题探究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比较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列强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引导学生反思中国在近代落后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高中历史讲评课说课稿

高中历史讲评课说课稿

高中历史讲评课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高中历史。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将穿越时空的长廊,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探索历史的深层次意义。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评价与反思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教材内容本次说课的内容选自高中历史必修一的“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单元。

我们将重点探讨古埃及文明、古代中国的夏商周时期以及古希腊文明的起源和特点。

通过对这些文明的比较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文明之间的异同,认识到文明交流与融合对于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古代文明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资料搜集和整理能力,以及运用多种方式表达历史观点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际视野;引导学生认识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主动构建知识体系。

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3. 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文明案例,通过分析讨论,使学生深刻理解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4.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古代文明的纪录片,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学生根据导学案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古代文明的基本知识,并记录下自己的疑问。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 案例分析:选取古埃及金字塔、中国的青铜器、希腊的帕特农神庙等具有代表性的文明成果,引导学生分析其背后的历史信息。

高中统编版历史说课稿模板

高中统编版历史说课稿模板

高中统编版历史说课稿模板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

今天,我将就高中统编版历史教材中的一个主题进行说课。

我选择的是《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这一章节,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够让同学们对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我将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国在科技与文化领域的主要成就,认识这些成就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它们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同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接下来,我将阐述教学内容。

本节课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它们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2. 古代中国的数学和天文学成就,如《九章算术》和《周髀算经》等。

3. 古代中国的医学成就,如《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等。

4. 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包括诗歌、散文、绘画和雕塑等。

在教学方法上,我将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科技与文化的实物图片和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强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古代科技与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2. 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对古代科技与文化成就进行客观评价。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教会他们如何从历史的角度分析问题。

最后,我将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包括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撰写小论文,以及参与线上论坛的讨论,以此来巩固和深化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不仅能够对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而且能够激发他们对历史学科的热爱,为今后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谢谢大家的聆听,接下来我愿意接受各位的提问和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说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
一、教材分析
(一)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
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城的新成就。

二、教学设计分析
(一)教材内容
本课位置:本课时为《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的内容。

教材主要涉及三国两晋政权更迭局面,国家呈现分裂状态;但长期政权分立和对峙,正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各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的时期。

民族大融合又为隋、唐统一了全国,出现盛世奠定了基础,本课也是学习后三课的基础。

本课内容:本课第一目,三国与西晋。

首先,教材概括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然后介绍了西晋短暂统一;随着少数民族内迁,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南方是东晋政权,南北开始进入对峙时期。

第二目,东晋与南朝。

教材概括了东晋建立与南朝的政权更替。

然后,介绍了南方经济的开发。

第三目,十六国与北朝。

教材首先介绍了与东晋对峙的十六国整体情况,突出了前秦政权及民族间的隔阂与战争。

然后,教材重点放在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汉化政策,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为以后国家统一和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但是我的讲课顺序跟教材顺序有所出入,主要是讲淝水之战时把十六国时期的内容一同讲了。

为的是便于学生了解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东晋和前秦。

(二)学情分析
我讲授的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维活跃,个性鲜明,理解能力强,参与能力强。

由于高中知识与初中所学的有所脱节,学生不易理解相关史实。

尤其是本课的政权更迭较难识记和理解,学生初中仅对三国以及北魏孝文帝改革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之上很难构建完整的通史体系。

且开放式的历史教学,要求学生花费一定的时间、精力搜集材料,做必要的课前准备;课中要求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但由于传统教育的惯性,目前学生的配
合尚显不足,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磨合。

三、教学设计内容
(一)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城的新成就。

(二)教学目标设计
能说出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融合的措施。

并知
道这一时期的时间跨度与地理区位,读懂相关的历史地图信息。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通过阅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相关史料,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朝代更替和主要历史事概括归纳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南北人民共同开发江南,认识到人民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认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潮流。

(家国情怀)(三)教学重(难)点设计
教学重点: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民族大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多角度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战乱与民族融合并存的发展特征。

(四)教法与学法设计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演示法;小组讨论法;提问法;史料分析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流程设计
根据以上分析,对整个教学流程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新课导入】:问题引导,激发兴趣
多媒体课件展示两则材料:
采用材料导入的方式,课堂上展示黄仁宇《中国大历史》和钱穆《国史大纲》两则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不同评价的内容。

学生阅读两则材料的内容,并思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到底是连绵战火的时代还是全盛前奏的时代?从而引出本课主题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

设计意图:利用两则观点不同的评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材料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利用材料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思考,并代入本节课的教学中。

【新知探究】:情境铺设,问题探究
一、三国与西晋
1.三国鼎立
学生通过列表了解三个国家的国号、建立者、成立时间和都城名称,并用历史地图展示疆域。

接着用三国实力比较表和材料分析三国时期魏国实力较强的原因。

最后教师利用图片讲授三国衰亡的史实。

设计意图:综合运用图示法、自主学习法、讲授法。

使同学们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发展时期脉络有所了解,并重点分析三国时期魏国实力较强的原因。

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素养。

2.五胡内迁
学生通过教师讲授了解五胡的民族构成、五胡内迁的经过以及其对西晋王朝带来的影响。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教材叙述清楚,学生容易理解,运用讲授法、课堂提问法、图示法向学生展现五胡内迁的基本事实。

使学生掌握五胡内迁的来龙去脉。

3.西晋乱象
学生通过课前查找导学案给出的三则历史故事,并在课堂上进行简要陈述,根据故事并结合所学思考,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如此短暂?了解西晋灭亡的多重因素。

设计意图:综合运用史料分析法、图示法和讲解法运用历史故事,使学生了解西晋时期的社会乱象以及西晋灭亡的史实。

二、东晋十六国和南朝
1.士族政治
在课堂上向学生提供史料,学生阅读史料和教材内容并结合教师讲解,分析东晋时期的政治特点。

设计意图:运用史料分析法、讲解法使学生了解东晋时期士族专权的政治特点。

提升学生史料分析能力。

2.淝水之战
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教师讲解分析十六国的基本情况、特点,并理解淝水之战的过程和影响。

设计意图:运用讲授法、提问法和图示法,使学生理解十六国时期的特点、并且了解淝水之战的全过程以及淝水之战给东晋和前秦带来的影响。

3.江南开发
在课堂上给出江南开发的史料,学生阅读史料、教材并认真回答老师问题,通过教师结合图片讲授了解东晋至南朝江南经济开发的相关史实。

设计意图:通过讲授法、史料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和阅读材料能力,了解东晋至南朝江南经济开发的相关史实。

并解决本课第一个教学重点问题。

4.南朝更迭
课堂展示南朝四朝地图,学生从地图中发现南朝版图减少的现象,再由教师讲解整个南朝的历史发展过程。

设计意图:运用图示法、讲授法使学生了解南朝四朝的朝代更迭。

提升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三、北朝
1.孝文帝改革
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和图片了解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和历
史解释素养。

设计意图:运用讲授法、史料分析法和图示法,使学生了解孝文帝改革的相关事实,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分析能力,并解决第二个教学重点问题。

2.归为一统
学生通过教师讲授了解北朝历史的经过和隋朝统一全国的史实,并通过小组讨论思考结合本课所学你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令人失望的时代还是全盛前奏?
设计意图:运用小组讨论法和讲授法使学生了解北朝历史的经过和隋朝统一全国的史实。

重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历史时期解决本课重难点问题。

【课堂小结】:查漏补缺,总结升华
教师通过课堂展示三国两晋南北朝王朝更迭图,并对本课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利用图示法帮助学生理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历史归纳能力,帮助学生建构整体历史框架。

【课后作业】:巩固升华,能力提升
根据本课内容,画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图。

(六)教学板书设计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和民族融合》
一、三国与西晋
1.三国鼎立
2.五胡内迁
3.西晋乱象
二、东晋十六国与南朝
1.士族政治
2.淝水之战
3.江南开发
4.南朝更迭
三、北朝
1.孝文帝改革
2.归为一统
设计意图:利用纲要式板书设计,简洁明了,能够突出重点,帮助学生形成整体的知识脉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