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研究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1.范围A黑龙江、B吉林、C辽宁三省和D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易错辨析1】东北地区就是指东北三省吗?提示不是。
习惯上所称的东北地区仅指行政区划上的辽、吉、黑三省,而这里所讲的东北地区,其范围除了东北三省外,还包括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3.自然条件(1)气候(2)地形:E高原、F平原、G山地,利于农业多种经营。
(3)土壤:黑土、黑钙土广布,有机质含量高,利于农业生产。
【易错辨析2】东北平原的农业熟制都是一年一熟吗?提示不是。
东北平原中的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纬度高,热量不足,农作物的熟制为一年一熟;辽河平原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好,可以种植冬小麦,农作物可两年三熟。
4.社会、经济条件(1)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基础好。
(2)交通发达,利于外向型农业发展。
(3)开发晚,人口密度较低。
(4)广阔的国内市场。
二、农业布局特点1.三大农业生产区域划分的依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2.主要农业生产区域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地位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突出特点(1)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2)地区专业化生产。
四、农业发展方向1.东北农业发展出现的问题、成因及对策2.东北地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易错辨析3】三江平原素有“北大荒”之称,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该地区大力开垦荒地,发展粮食生产,成为“北大仓”,而现在“北大荒”不再开垦荒地,这是为什么?提示三江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是重要的湿地资源,对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考点一区域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例1】(2019·石家庄高三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茶树具有喜温畏寒、喜湿恶水、喜光怕晒、喜酸怕碱的特征,有“高山有好茶,平地有好花”之说。
东北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东北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东北地区的农业科技发展,哎呀,说起这个可真是个大话题。
大家都知道,东北是个地大物博的地方,农田一片片连着一片,稻谷、玉米、黄豆,真的是应有尽有。
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咱们的农业也在不断变化。
谁说农民就是拿着锄头就能种地的?现在可不是了,科技在农田里大显神威。
想想那些无人机飞来飞去,撒种、喷药,简直跟科幻电影一样。
要是再回到十年前,可能还在用手一颗一颗种呢。
说到这些新科技,真的是让人眼前一亮。
比如说,咱们东北的很多农民现在都在用智能农业系统,能实时监测土壤的湿度、温度,还能分析植物的生长情况。
大伙儿再也不用瞎琢磨了,想知道庄稼是不是缺水,直接看看手机就行。
别提有多方便了,真是省时省力,一部手机在手,信息全有。
这年头,谁还愿意在地里磨蹭大半天呢?再说,东北的农业合作社也越来越多了。
小农户联合起来,资源共享,技术交流,真是一举两得。
大家一起学习新技术,真是你有我有大家有。
像现在推广的精准农业,能让每一寸土地都发挥它的最大效用,种啥都能有好收成。
这不,最近有个合作社的成员跟我说,他们家的玉米今年长得比楼还高,真是笑开了花。
想想那金灿灿的玉米棒子,真让人垂涎欲滴。
不过,发展科技农业也不是一帆风顺。
有些地方的农民对新技术还是有点“怕怕”的,担心用不好,或者说是怕成本高。
这我能理解,毕竟种地可不是开玩笑的,每一分钱都得掂量掂量。
不过,随着相关部门的支持和补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
大家都知道,只有敢于尝试,才有可能收获丰硕的果实。
东北的科研机构也在积极为农民服务,开发适合东北气候和土壤的高产种子。
这些年,咱们的科研人员可是没少下功夫,搞了很多试验,最终筛选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品种。
听说有个新出的品种,抗寒耐涝,真是为东北的农民解了燃眉之急。
以前冬天来得快,庄稼受冻,现在这新种子一出,大家伙儿心里都踏实多了。
现在的农业展会可热闹了,科技公司一字排开,展示各种高大上的农业设备。
从自动播种机到智能温室,真是让人眼花缭乱。
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东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
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东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布局之一,旨在通过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东北地区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其农业经济发展一直是关注的焦点。
在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东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问题,需要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来加以解决和推动,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东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分析1. 产业结构单一东北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以粮食生产为主导,缺乏多样化的农产品种植和养殖业。
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不仅限制了东北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空间,也使得农民的收入来源比较有限。
2. 技术水平落后相比于其他地区,东北地区的农业农村科技水平相对滞后,种植和生产技术不够先进,劳动生产率偏低,这导致了农产品生产成本偏高,竞争力不足。
3. 地理环境恶劣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相对恶劣,气候寒冷,土地资源相对贫瘠,这些不利的地理条件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制约。
4. 农产品销售渠道狭窄东北地区的农产品销售渠道相对狭窄,由于交通条件落后、信息不畅等原因,使得农产品的销售面临较大的困难,农民的收入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1. 多元化发展农业产业为了突破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东北地区可以加大对其他农产品种植和养殖业的支持力度,培育发展新的农产品。
比如发展蔬菜种植、水果种植、畜牧业等,以丰富的农产品种类来拓宽农民的收入来源。
3. 发挥适地适作优势东北地区可以针对其特殊的地理环境,重点发展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作物品种,并且可以适当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适应性和抗风险能力。
4. 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东北地区可以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的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的销售范围和规模,增加农民的收入。
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东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需要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努力,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不断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的加快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目标。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有广大的湿润半湿润的山地丘陵,温度低,树木成材时间长,病虫害少。
畜牧业
有一定面积的草原,但长达半年以上的低温天气,降水又少,草类枯干期长,不利于畜牧业的发展。
活动:2
水稻种植多选择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区。 由于培育耐低温的水稻品种,种植技术的进步,缩短了水稻的生长期。
活动:3
农区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有: ①克服天然草场夏季生长旺盛,冬季枯干,造成食物来源季节不均的问题,栏棚可以使牲畜免受到寒冻 ②养畜业与种植业结合,废物互用,充分利用资源 ③还能防止环境污染。 人工播种优质,改良畜种 ②将草场划片进行管理,执行轮流放牧的生产方式,但不宜种植粮食作物,即不宜耕作,避免造成草场沙化 ③增打机井,保证人畜饮水。
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地区专业化生产
阅读“农业地区专业化生产”
活动
(1)大型国有农场集中,专业化水平高,粮食总量及人均高。 (2)有,因为耕地资源逐渐减少,商品粮供给仍很紧张。 (3)东北地区提高粮食总量是依靠扩大耕地面积,耕作粗放,加上低温等自然灾害。 (4)参考“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相关内容。
热量
水分
农业布局特点
耕作农业区 主要种植玉米、大豆、小麦、水稻等作物。
农业布局特点
林业和特产区 四大优势: 全国最大的林区 全国最主要的采伐基地 宜林地区广泛 森林树种丰富
农业布局特点
畜牧业区 农牧条件好,品种优良
活动:1
耕作业
有利条件是平原广阔,黑土肥沃,水源充足,不利条件是热量不足,只能满足对热量要求不高的农作物,且仅能一年一熟。
联系了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等; 利用了塘泥、蚕沙、蔗叶等副产品; 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 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保证了 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讲解
谢谢合作!
1、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 夜温差大,作物生长,因此 品质上乘,再加之气候寒冷, 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 施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 米的优势。
2、有利于农忙季节时,集 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 在农闲时,发展事业,增加 农业收入,还进行农田基本 建设和水利建设。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 方向。
教学重难点
1、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地区三大区域的内部差异。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 出:“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中的 重中之重。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
黑土主要分布: 松嫩平原东部和北 部、三江平原西部
黑钙土主要分布:
松嫩平原中部 大兴安岭两侧
特点:
有机含量高,土 层深厚、肥沃、 生产力高
3.社会经济条件:
影响
特点
因素
工业
工业基础好
对农业的影响 农牧兴工,工促农牧
交通
交通发达 对外联系方便
依托农业技术优势 发展外向型农业
人口 历史
人口密度较低 开发较晚
依次为
A.草地、林地和草地、以水田为主的耕地、林地 B.草地、林地、以旱地为主的耕地、林地 C.沙漠、草地、林地和草地、林地 D.沙漠、林地、草地、林地
4.下列关于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及其对
C 农业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黑土、黑垆土广泛分布
B.西部高原由于距海较远,降水很 少,形成荒漠
C.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 影响
大豆、小麦 由南向北逐渐增多
D
C 有利于发展绿色农业和大农业
54必修③ 第4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32讲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
区域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该地区北部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生态问题是A.荒漠化、次生盐渍化B.水土流失、石漠化C.大量使用化肥、土地退化D.雨林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
吠亩法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农业耕作方法,由吠(沟)和亩(垄)两部分组成。该方法对土地的利用有“上田弃亩,下田弃吠”两种方式。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的两种吠亩法。读图,完成8~10题。
1
2
3
4
5
6
7
8
思维导图
SIWEIDAOTU
考点一 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条件和布局
考点二 东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课时作业
内容索引
NEIRONGSUOYIN
基础梳理
地理条件
范围
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东北地区特点
东北地区特点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田园综合体”这一新概念。该发展模式建议有条件的乡村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建设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和乡村。读“‘田园综合体’功能结构图”,完成2~3题。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发展“田园综合体”模式的主要意义有A.促进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B.提高农产品产量C.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D.促进大城市向田园型城市发展
必修③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32讲 区域农GCHENGXIAN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东北地区的范围、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基本特点。
2、理解东北地区因地制宜组织生产,形成不同特色的农业布局。
3、学会分析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布局特点的基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相关地图,并总结归纳区域农业发展的基本分析思路。
2、阅读相关图表,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自然背景和社会背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掌握区域农业发展开发的分析方法,树立科学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教学难点: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学情分析:学生对农业发展并不陌生。
在必修2学过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但对具体地区的农业发展方向及内部差异还不会分析有的同学甚至搞不清小麦的播种和收获季节。
这节课学习东北的农业发展,为此我采用的方法是:先分析它的区位因素{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大方面}然后总结出内部的差异再确定农业布局的特点。
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本节课教材内容较详细,所涉及问题也很具体,但学生对某个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接触较少,缺乏感性认识。
所以我主要是利用大量的景观图片来展示东北地区发展农业所具备的条件。
教学过程导入:教师播放《在松花江上》视频片段,提问学生歌曲反映了什么现象?学生:中国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
教师展示东北地区的一些图片:广阔的平原、成群的牛羊、肥沃的黑土提问学生:东北地区特有的地理条件是如何影响农业发展的?大兴安岭和东北平原、呼伦贝尔高原的发展方向有什么不同?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主要内容(通过设问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顺利导入)讲授新课(精讲点拨):对学生预习进行简单检查,了解学生的预习效果。
提问:确定一个地区农业发展方向用什么方法?学生回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过渡:答的非常正确。
这节课主要通过学习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学会分析该地农业发展的方向。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东北地区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其寒冷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土地资源为农业发展提供了独特的优势。
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政策的支持,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短短几十年中,东北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传统的粮食种植业逐渐向多元化的农业产业转型,畜牧业、水果种植业和特色农产品等农业产业的发展迅速壮大。
特别是在畜牧业方面,东北地区的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迅速,养殖业已成为东北地区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同时,东北地区的农业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向服务业转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化发展,农户逐渐从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转向农业庄园经营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模式。
二、科技创新的推动东北地区农业的快速发展与科技创新密不可分。
近年来,东北地区的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显著突破,尤其是在种植业和畜牧业方面。
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设备,推广高效节水灌溉和智能化养殖等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和质量。
例如,引进的优质水稻品种和新型玉米品种,极大地增加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此外,东北地区还致力于开展生态农业的研究和实践,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实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优势农产品的培育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独特的气候条件,适宜发展各类农产品。
结合地方的优势条件,东北地区积极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农产品。
例如,黑龙江省以优质大米、大豆和优质长粒玉米为代表的粮油作物;吉林省以优质玉米、优质大豆和小麦为代表的粮食作物;辽宁省以黄普和祥云为代表的苹果和樱桃;黑龙江省以松花江大米和龙江甜菜为代表的粮油作物等。
这些优势农产品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还出口到国外,为东北地区的农业增加了新的发展动力。
四、农业产业化的推进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化的推进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将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相结合,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附加值的提升。
东北地区通过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推动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形成了以农业为主导的多元化产业结构。
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两大优势_
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两大优势_
1、土地资源优势
东北沃野千里,有辽阔富饶的土地资源,发展现代化农业的条件优越。
其土地资源优势的特点是:
①耕地广大。
东北区是全国人均耕地面积最大的地区,也是全国人少地多的地区。
其耕地主要集中分布于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
②土壤肥沃。
东北大部分平原地区的土壤是有机质含量很高的黑土、黑钙土,生产力较高,是世界三大肥沃黑土区之一。
松嫩平原的东部和北部、三江平原西部是黑土的主要分布区,松嫩平原中西部是黑钙土的主要分布区。
③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东北地区地势平坦,地面坡度小,耕地集中连片,非常适于机械化作业和进行其他农田建设。
2、森林资源优势
①全国最大的林区。
森林面积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2%,人均林地面积,为全国人均林地面积的8倍。
森林覆盖率,为全国平均森林覆盖率的2倍多。
②全国最主要的采伐基地。
③宜林地区广。
④森林树种丰富。
川东北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现状问题与路径选择
川东北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现状问题与路径选择川东北地区位于中国西南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业发展潜力。
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川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
与此川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川东北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以及路径选择。
一、现状问题1. 地形地貌复杂,农业生产受限川东北地区的地形地貌复杂,主要以山地和丘陵地形为主,同时受到气候条件的限制,使得农业生产受到一定的限制。
部分地区因地处高海拔和地势险峻,导致农田资源匮乏,农业生产难以开展。
2. 农业生产方式落后,效益不高川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较为落后,主要以传统耕作方式为主,缺乏现代化科技手段的支持,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产品品质较差,市场竞争力不强,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3. 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资源损失严重由于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川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坏,部分地区出现了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等问题,农业生产所依赖的自然资源遭受了严重损失,对农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4. 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渠道不畅川东北地区的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渠道不畅,农产品流通环节薄弱,农产品产地附加值低,农民收益有限,农产品大量滞销,造成资源浪费和农民收入问题。
二、路径选择1.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川东北地区应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种植技术,推广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2.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川东北地区应根据地方实际情况,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农产品的多样化生产,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农业产业升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扩大农业产业规模,提高农民经济收益。
3.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川东北地区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大生态修复力度,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有效保护自然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绿色化,减少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东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途径探讨
商 业 经 济
S HAN E JNC I GY I J
No3, 01 . 2 2
T tl o3 3 o N. a 9
【 文章 编 号】 10- 0 321 )3 0 2— 2 09 6 4(020— 0 1 0
东北地 区现代农业发展 的途径探讨
民的 收入 。 ・
投资领域。应将农产品精深加工作为新型产业体系的主
导产业 , 促进工农结合, 构建农业产业体系。东北农业生 产在全国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和生态优势 ,要在发挥粮 食生产优势的基础上 , 通过余粮转化, 发展具有市场竞争 力的畜牧业 , 促进农业产业化 , 绿色生态农产品具有广阔
农业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的模式 ,既在不增加水土资源 消耗的条件下增加农业产出 ,提高水土资源的生产效 率和经济效益。 4 ̄Y对粮食主产区的长期补偿机制 . T j 在粮食比较效益较低的状况下 , 粮食主产区进行粮 食生产只能获微利。 粮食主产区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的 社会责任 ,对粮食的流通国家从战略需求的角度考虑, 往往限制主产区的粮食 出口, 在粮食供应趋紧时更是如 此, 以牺牲地方利益换取 国家利益。不管是从保障粮食 主产区的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看 , 还是从区域公平的 角度看,国家都要建立对粮食主产区的长期补偿机制 。 补偿资金主要用于农业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发与 应用 , 用于农业水土资源的保护 , 以提高粮食主产区农
一
2 1—
商业经济
第 21 0 2第 3期
St NGY I GJ N .,0 2 I A EJN I o3 2 1
益、 社会效益 和经济效益 多元化 。 2农产 品加 工产业基地 .
和 “ 田制 ” 股 等方式 , 进农业 生产 向适度规模 化 、 业化 促 专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东北地区农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东北地区农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土地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和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等。
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东北地区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要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当前,东北地区粮食生产面临着产能过剩和粮食安全风险的双重压力。
因此,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产量和质量。
同时,要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持,转变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加大非粮农产品的产量,提高农业供给侧结构,降低粮食自给率,增加农业经济效益。
其次,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东北地区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因此,应加大对农村道路、供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覆盖率和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要加大农业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力度。
东北地区土地资源有限,长期以来农业生产过度依赖化肥、农药的使用,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因此,要采取措施,推行科学耕作、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土壤和水资源,提高农产品的生态品质。
另外,要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
目前,东北地区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低,农村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缺乏,农民贷款难、贷款成本高。
因此,应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鼓励其设立和完善农村金融产品,降低农民贷款利率,扩大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提高农民的金融融资能力。
最后,要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支持。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着土地流转、农机化、农业产业化等问题,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引导转移农业劳动力,鼓励农民参与农村产业合作社,提供土地流转、农机购置、技术培训等支持。
同时,要加大财政资金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综上所述,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农业结构调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和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支持等多个方面入手。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等奖作品)
劣势:无法种植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只能种 植如春小麦、甜菜、大豆等对热量要求不高的 作物,并且只能做到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 还要解决好牲畜的防寒问题。
优势:长冬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故 东北的土壤肥沃;冬季积雪在春季融化, 有利于缓解春旱,还可以改善土壤墒情。
地形多样 一、发展条件
• 山地:大小兴安岭、长白山 • 高原:内蒙古高原东部
一、发展条件
安徽桐城余双红
海南岛成为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海南岛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条件可满足热带经济作 物的生长,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对橡胶等热带作物的 需求量大。
一、发展条件
安徽桐城余双红
云南省昆明附近重点发展花卉种植业
昆明四季如春,气候条件适宜发展多种花卉品种,昆明 等国内城市市场对花卉的需求量大。
安徽桐城余双红
• 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
水源
温带季风气候
• 冬季寒冷,夏季温暖 • 热量满足作物一年一熟 • 夏季光照充足 • 降水充足
地形
土壤
气候 东北地区概况
市场
机械
劳力
交通
一、发展条件
安徽桐城余双红
(1)东北地区高原、平原、
山地分布广
↓
农业多种经营
(2)地形条件→农业生产类型
平原地区-→ 种植业
二、布局特点
安徽桐城余双红
种植业
渔业
农业 因地制宜 制
林业
副业
畜牧业
二、布局特点
安徽桐城余双红
制
制
二、布局特点
安徽桐城余双红
制
布局特点 基地建设
二、布局特点
安徽桐城余双红
山环水绕, 沃野千里。
黑龙江庄稼现状分析报告
黑龙江庄稼现状分析报告1. 引言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全国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
本报告旨在对黑龙江省庄稼的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估,以了解该地区农作物种植业的发展状况。
2. 农作物种植结构黑龙江省的农作物种植主要包括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等。
其中,粮食作物是主要类型,如水稻、小麦和玉米等。
油料作物主要有大豆、葵花籽等。
经济作物主要有烟草、甜菜和红薯等。
蔬菜则包括黄瓜、西红柿和冬瓜等多种品种。
3. 产出情况黑龙江省农作物产出水平较高。
根据统计数据,2019年,该省的粮食总产量达到了500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0%以上,其中水稻产量为1000万吨,小麦产量为3000万吨,玉米产量为1000万吨。
油料作物方面,大豆产量约在300万吨左右。
4. 主要问题和挑战尽管黑龙江省的庄稼产出较高,但仍面临一些主要问题和挑战。
首先,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
农业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导致土壤污染和水质污染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其次,农业生产方式需要进一步升级和改进。
传统的种植模式过于单一,缺乏多样化的农作物种植和轮作,容易导致病虫害的发生和作物产量下降。
此外,农业产业链条还较为薄弱,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5. 对策和建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和挑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推行绿色农业,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倡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保护土壤和水质的健康。
- 推广农业耕作方式的创新。
引进现代农业技术和科学耕作方法,开展多样化的农作物种植和轮作,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
- 加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建设农产品加工厂和冷链设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长农产品的保鲜期,增加农民收入。
- 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
培训农民的农业技术知识和管理能力,提高其农业生产和经营能力,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6. 结论黑龙江省庄稼的现状较好,但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通过推行绿色农业、创新耕作方式、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提高农民素质,可以进一步提高黑龙江农业的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实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川东北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现状问题与路径选择
川东北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现状问题与路径选择川东北地区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典型的山地丘陵区。
由于地广人稀、气候多样、地形复杂,这一地区的农业发展一直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川东北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成为了当前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探讨川东北地区特色农业的现状问题和路径选择。
一、现状问题1. 地理环境的限制川东北地区地势复杂,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大。
大部分地区山高坡陡,土地资源较为有限,水资源短缺,气候条件复杂多变。
这些地理环境的限制制约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
2. 传统种植业的单一川东北地区农业生产一直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
由于种植业过于单一,产业结构较为落后,农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3. 产业融合不足农业产业链的融合程度低,农业生产主要以单一农产品的种植和销售为主,农产品附加值不高。
农产品的加工、销售和服务环节比较薄弱,缺乏完善的产业链条。
4. 市场需求不足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市场需求不足成为了川东北地区农产品销售的一大难题。
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价格波动大,农民收入不稳定。
5. 技术装备不足农业生产技术相对滞后,缺乏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设施和科学技术支持。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耕作技术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二、路径选择1. 多元化种植业发展川东北地区应该加大对多元化种植业的政策支持和投入,推动当地农民发展高附加值的优质农产品,多样化的农业种植业对农民增收和产业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通过引进、培育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开展农业合作社,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
2. 加强科技推广和示范加强川东北地区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为当地农民提供科技支持和技术咨询服务,积极开发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和生产技术,引导农民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提升农业生产水平,推进农业现代化。
3. 加强产业链条的建设川东北地区应该加强农业产业链条的建设,加大对农产品加工、销售和服务环节的投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农业经济发展案例研究
农业经济发展案例研究近年来,我国农业经济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为了深入探讨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实践经验,本文将通过对三个不同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案例的研究,分析其成功经验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启示。
一、东北黑土地区的粮食生产东北黑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一方面得益于其肥沃的土壤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另一方面,则依靠科技创新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革。
通过推广高效农机具和农药、化肥的合理使用,该地区的粮食产量持续增长。
同时,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提供补贴和贷款支持,鼓励农民参与生产。
然而,东北黑土地区也面临着土壤退化、水资源短缺等问题,需要加强土壤修复和水资源调控。
二、江浙沪地区的特色农业江浙沪地区因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独特性,发展了一系列特色农业。
例如,浙江的茶叶产业、江苏的水稻种植和上海的特色蔬菜等。
这些特色农业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增收,还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一成功经验的关键在于挖掘地方资源特色,提升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然而,特色农业也面临着市场波动和产销衔接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推动农产品加工和营销渠道的改进。
三、西部地区的农业现代化西部地区是我国农业资源丰富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
该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完善灌溉和排水系统,推广新型农机具和节水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鼓励农民参与农业产业链扩展,培育农产品加工业和乡村旅游等相关产业。
然而,西部地区也面临着人才流失、交通不便、市场开拓难等问题,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和投资力度。
四、总结通过对农业经济发展案例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首先,科技创新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通过推广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其次,政府的支持和扶持政策对农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供补贴和贷款等支持,引导农民参与农业生产。
再次,挖掘地方资源特色,发展特色农业是促进当地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东北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研究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农业发展问题一直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是解决中国人吃饱和吃好的根本保障,是保证中国乃至世界安全稳定与和谐发展的物质基础。
从世界农业发展态势看,全球农业发展的趋势是规模化、特色化与专业化,它的形成与发展,是自然、地理区位、交通、土地制度、人口与劳动力和社会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世界农业日益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必然结果。
由于世界各国的自然条件、地理区位和农业发展阶段不同,特色农业区域化的形式及发展重点也不同,欧美一些国家之所以有发达的农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特色农业综合体系发展。
特色农业区域体系化已经是一个国家农业生产社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国农业产业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它的产生是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即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而产生。
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小农生产模式,难以适应大生产、大市场和大流通的需要,迫切需要新的农业发展体制与之相适应。
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对特色区域农业进行探索与实践,发展特色农业是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选择。
首先,中国幅员辽阔,地域资源丰富,为发展区域特色农业提供了必要条件;其次,中国农业发展的新阶段为各地特色农业开发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各地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发展多种经营和“三高”农业的重要方向,并初步形成了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特色林艺、园艺等特色农产品类型体系,特色农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第三,中国政府把发展区域特色农业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域促进全国经济布局合理化。
自2005年开始,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建设农产品产业带,发展特色农业。
20多年特色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表明,特色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总体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对中国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东北地区一直是中国国家农业发展的重要区域。
东北地区因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和资源禀赋,农业成为地区经济的优势产业,东北是中国重要的粮食
主产区和重要的粮食基地,且食用菌、果蔬、大豆、玉米、人参、鹿茸、海参等特色农产品非常丰富,为其特色农业经济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资源。
但由于受到整体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发展水平、土地制度、农村生产组织方式、农民素质技能等因素的制约,东北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距发达国家还有较大距离,东北地区整体特色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初级产品出口多,深加工产品出口严重不足,在国际贸易中“剪刀差”现象非常突出,东北地区特色农业发展优势与风险并存。
基于以上认识,本论文试图以特色经济理论为基础,结合东北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际状况,从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入手,从特色农产品、土地制度、农业生产方式、农村生产组织方式和外向型农业等方面归纳总结了东北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特点和具体内涵,并从制度层面、市场层面、经营层面和国际市场层面等分析了制约东北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诸多障碍性因素。
在此基础上基于东北特色农产品开发、管理体制完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农民生产专业合作社和特色农产品现代化生产方式等方面,探讨了东北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体系和具体措施。
论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一是研究视角独特。
论文以区域特色农业理论为研究基础,探讨东北地区特色农业发展体系,这在国内学界研究东北地区特色农业成果中并不多见;二是框架体系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论文基于对国内外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提出特色农业发展并不是单一的地域特色农产品发展问题,而是包含着特色农产品、市场体制、土地制度、生产方式和生产组织方式等的综合发展问题;三是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性。
论文认为,东北地区特色农业发展体系的核心环节是生产组织方式的革新,即深化农民专业化合作社,组织方式的变革优化可以推动中国目前土地使用制度的变革、特色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和现代化发展,国家农业产业化政策的实施以及东北地区农民素质技能的提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