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政策十讲
社会政策学十讲ppt
社会政策学与每个人的个人生活和日常生活有关,对于整个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迪安通过对英国2011-2012
年度政府社会支出计划的考察,并运用可比的测算方法将其与瑞典、法国等国家的社会支出进行比较,发现不同国
家社会政策存在差异。此外,一个国家的社会政策支出也并非固定不变,它会随着政策优先次序的改变而有所调整,
科,因为它始终保持对人类福祉事业的密切关注。
第二、三章讲述了社会政策学的起源及其在全球化时代的重要意义。关于 社会政策学的起源,迪安在此处的写作思路是首先解释关于公民身份的理念 是如何形成的(因为公民身份是社会政策学的核心概念)。其次,迪安转而关 注早期社会政策在支持资本主义诞生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再次,迪安讨 论社会政策修正资本主义的方式。最后,审视那些一直以来形塑社会政策发 展,也是社会政策学必须批判对待的主要意识形态的影响。T.H.马歇尔认为, 西方“文明”社会在18世纪的首要任务不是改善社会环境,而是发展公民权 利,包括公民自由、财产权利和法典。到了19世纪,首要任务是发展政治权 利。直到20世纪,社会权利的出现后,公民身份的发展才最终完成。但是迪 安认为马歇尔的论述并不准确。公民权利并非必然以这种有条不紊的方式 发展,而且它们肯定不会以同样的方式在整个西方世界发展。但是这种论述 还是充分表达了实施社会政策是现代西方公民身份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公民身份的含义有一定的弹性:它不仅包含一个人的国籍和这个人所属的国 民地位,也包含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一深层次含义。
第一章
开篇第一章为读者介绍了社会政策学的含义、福祉与福利的概念区分、社会政策学的主要内 容以及发展趋势,社会政策学的主要特点等。迪安首先介绍了什么是社会政策学。
他指出,社会政策这个概念有两个维度:一是对社会政策的学术研究,也就是社会政策学;另一个维 度就是具体的社会政策,也就是那些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社会照顾和保护领域中已经被决 定的一般性的或特定的政策,这些政策都能影响人类的福祉(幸福)。与其他众多的社会政策学著作不 同,迪安认为,社会政策学研究的是福祉或者说是幸福,而不是通常所说的“福利”。因为福利关注的只 是人们的生活境遇,而福祉(幸福)关注的是人们生活的本质。迪安毫不掩饰地批评了将被污名化的服 务简单的等同于福利。迪安认为,社会政策不只是关注穷人,而是要与大多数人的福祉相关联。使用 “福祉”一词时,他关注的不是人们过的怎么样(就他们的状况或境遇而言),而是“活”得如何(就他们 生活的本质而言)。
形势与政策-10讲第十讲 危机频发动荡叙利亚
第十讲危机频发动荡叙利亚爆发固然有外部因素作祟,但更多源于叙利亚内政外交的缺陷:巴沙尔实行的经济和政治改革非但未能挽救复兴党政权,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削弱了统治基础;阿拉伯政治认同具有的传导性,以及亲伊朗外交政策使叙利亚遭到西方国家和海湾国家孤立。
从长期来看,叙利亚政治版图将出现‚碎片化‛的趋势,尚无一派政治力量可以独揽大权。
叙利亚各派可能在伊斯兰化还是世俗化、联邦制还是单一制,以及库尔德人权利等问题上交锋,共同绘制叙利亚政治图景。
叙利亚的未来不只决定于能否创制出适合国情的制度问题和民族和解,更决定于国际社会的作用。
2010年岁末,始自突尼斯的中东政治动荡潮很快波及到叙利亚,使其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
当不少阿拉伯国家出现政权倒台乃至开启新一轮政治重建之时,叙利亚危机仍处于胶着状态,成为当前中东地区最令人瞩目的热点问题。
国内外媒体乃至学术界对叙利亚危机进行了热烈的探讨,焦点大多集中在巴沙尔政权能否支撑得住、能够支撑多久、欧盟与美国能否出兵等问题上。
研究这些问题固然对于了解叙利亚危机的前景走势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的深层次考察,进一步探究叙利亚危机的根源以及叙利亚未来的政治生态问题可能更有助于掌握叙利亚危机的未来发展趋向。
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叙利亚危机频发自2011年3月危机爆发以来,叙利亚政局持续恶化,迄今大致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和平抗议阶段。
2011年3月18日,叙利亚南部的德拉市(Dara‘a) 爆发大规模民众示威游行,要求结束复兴党统治、废除1963年通过的‚紧急状态法‛、增加工资和社会补助等。
抗议运动迅速蔓延至中部城市霍姆斯和哈马。
巴沙尔政府动用军队镇压抗议运动,造成大量平民伤亡。
同时,巴沙尔也积极进行改革,宣布废除‚紧急状态法‛和国家安全法庭、释放政治犯、放松对媒体控制、进行民族对话、实行多党制、提高库尔德人地位、改善民众生活等。
2011年7月,巴沙尔政权已重新控制了叙利亚中部和南部的主要城市。
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讲义:第十讲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广水一中2012—2013年第一轮政治复习讲义第十讲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广水一中丁勇2012年7月26日星期四一考点梳理(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1..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1)总体小康①至20世纪末,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民的衣食住用行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②表现:从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从宏观上看,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③特点(不足):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所谓低水平,就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
所谓不全面,就是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
所谓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不小。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见书86页第三段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是一个经济目标,而且是一个包括经济、生态、政治、文化、社会以及对外开放等在内的全面发展进步的目标。
原因:总体小康的不足;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本世纪头二十年不可多得的战略机遇期。
2.经济建设的新要求(1)经济建设的新要求:(十七大表述,可以联系下半年十八大关注有无表述新变化)①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发展。
转变取得更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
社会主义更加完善。
能力显著提高,进入行列。
、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基本形成。
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比重明显增加。
②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合理有序的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③建设,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⑵小康社会的具体建设进程是一种发展过程。
社会学专业学生必读书目
社会学专业学生必读/参考书目一、社会学概论1、戴维·波普诺:《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3、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3为必读书目,2为任选书目;对象:大一学生。
二、社会学理论4、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华夏出版社。
5、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华夏出版社。
6、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7、布赖恩·特纳编:《社会理论指南》,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版。
※任选其中两本精读;对象:大二学生。
三、社会学研究方法8、艾尔·巴比:《社会研会方法》,华夏出版社。
9、劳伦斯·纽曼:《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谢宇:《社会学方法与定量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1、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2、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Matthew B. Miles & Michael Huberman:《质性资料的分析:方法与实践》,重庆大学出版社。
※分别从8、9,11、12,13、14中任选一本(共三本)精读;对象:大一、大二学生。
四、社会统计学15、卢淑华:《社会统计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6、李沛良:《社会研究的统计应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7.柯惠新、沈浩:《调查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法》,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8、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9.戴维·K.希尔德布兰德等:《社会统计方法与技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社会政策学十讲
第一章本章已经对社会政策学这门学科作了解释’它是关于人类福扯、对于福社所必需的社会关系以及福社赖以提升的各类制度的研究:·它部分是与政府关于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住房和个人社会服务的社会政策有关°在发达国家,用于社会政策的支出规模非常庞大’而且通常都占到国家收人的主要—块°·它既是多学科的又是跨学科的°但是,它不是_门为蝴蝶第/章何谓社会政策学?准备的科目—漫无目的地从_个理念转去另一个理念’而是为喜鹊所准备的—有目标而富有想像力地从不同的社会科学中以务实且有创造』性的方式拣选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它聚焦于多个方面:人类相互依赖的性质;人们彼此照顾和关心的方式;福利国家在塑造照顾嗡性质中的角色,例如』性别的影响;照顾和正义原则的伦理问题。
·它的目标是最大化人们拥有美好生活的机会°因此’它的核心内容就是关于什么构成美好生活’以及什么是人类需要的根本性质等问题的理论争论和现实定义。
社会政策学是脚踏实地的:要求做不可能之事。
以非常实际的方式来解决一些与我们的社会存在的性质相关的大问题。
管制穷人的法律开始出现在中世纪的欧洲.最初,制定法律的目的是想以惩治流浪和乞讨的方法来防止人们离开土地,并且要求那些无法养活自己的人不要在国内游荡’而是要回到他们出生地的教区。
以英早期社会政策关注的主要不是人类福社的提升,而是工业资本主义的需求第二章本章通过讲述有关社会政策得以发展的四种不同的故事’解释了社会政策学作为_门学科的背景比·首先’是关于人类如何从简单的社会形式进步到复杂的社会形态的故事°在人类变得‘‘文明起来”的过程中,我们发展出了公民身份的概念和实践°公民身份是—种治理模式’它可以这样来理解:~方面,它具有与公民自由权利和政治选举权有关的多种潜在要素;另_方面’它具有与享有国家福利提供之权利有关的社会要素°·其次,是关于资本主义如何取代《封建主义的故事。
社会政策课程介绍
课程概况我们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本课程的概况:本课程在面上,主要介绍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与原理,以及社会政策在主要福利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在点上,重点介绍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例如社会保障政策、卫生政策、就业政策、住房政策、教育政策等。
同时,在不同的社会政策领域,通过比较福利国家社会政策的异同,考察并反思中国的社会政策现状。
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对社会政策的概念、社会政策的过程、主要福利国家社会政策领域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有比较全面了解,同时使学生能够运用社会政策基本理论对具体社会政策进行分析、归纳、比较和综合的能力。
课程教学目标社会政策课程的学习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为这门课程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同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掌握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另一方面,在分析典型福利国家社会政策发展的实例的基础上,将外国经验与中国现实进行相应的比较,以揭示不同社会政策领域或具体社会政策产生、发展的特点;认识社会政策制定过程、实施机制、评估效果和变迁规律。
在此基础上,培养一定的政策分析和评估能力。
课程学习资源下面我们介绍一下本课程学习资源和它们的相互关系:一、我们来看文字教材,同学们现在手里拿到的由北京大学王思斌教授主编的《社会政策》是我们这门课程的主教材。
首先,我们要知道本教材的内容和结构,从内容来看系统阐述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
从结构来看每一章都由学习目标、教学资源提示、教学内容、章节小结、关键词、思考题、推荐阅读书目等几部分组成。
教材分三个方面:第一部分:基础概念和发展历史(第一、二、十三章)第二部分:介绍政策过程和评估(第三、四、五章)第三部分:政策内容(第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等章)其次,文字教材是本课程教学与考核的基本依据,一切概念、观点和知识的理解、掌握均应以教材为准。
录像教材我们来了解一下录像教材,录像教材以文字主教材为依据,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点阐释,起到帮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的作用;录像教材的内容与文字主教材密切关联,但不是简单重复,二者各有侧重;录像教材的制作采取“重点讲授式”,即将全部教学内容划分为28个单元,在概括、归纳每个单元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选取其中同学们自学时可能会感觉比较难的、需要教师予以提示或者进一步解释的问题进行重点辅导,并对文字教材中有些章节作了适度拓展。
公共管理经典书籍
公共管理基础:1.[澳]欧文·E·休斯著.公共管理导论(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美]罗伯特·B·登哈特著.公共组织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美]V·奥斯特罗姆著.美国公共行政思想的危机.上海三联书店,1999.4.[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著.公共行政的精神.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美]费勒尔·海迪.比较公共行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美]埃利诺·奥斯特罗姆著.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7.[美]查尔斯·J·福克斯、休·T·米勒.后现代公共行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8.[美]全钟燮.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9.[英]克里斯托弗·波利特等著. 公共管理改革:比较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10.[英]简·莱恩著. 新公共管理.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11.[美]E·S·萨瓦斯著. 民营化与公私部门伙伴关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2.[英]卡尔·波兰尼著. 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3.[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著. 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14.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编.分散化公共治理:代理机构、权力主题和其他政府实体.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15.[美]安瓦·沙主编.公共服务提供.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6.[美]杰伊·D·怀特等著.公共行政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7.[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8.[美]安瓦·沙主编.工业国家的地方治理.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9.[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0.Mark H. Moore, Creating Public Value: Strategic Management in Government.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21. 曹峰主编.中国公共管理思想经典(1978-201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政府改革与治理:1.[美]彼得斯著. 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美]菲利普·库珀著.合同制治理:公共管理者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3.[美]唐纳德·凯特尔著.权力共享:公共治理与私人市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美]安瓦·沙主编.发展中国家的地方治理.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5.胡鞍钢著.中国集体领导体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公共政策:1.[美]威廉·N·邓恩著. 公共政策分析导论.谢明等译,北京:中国人大学出版社,2002.2.[美]约翰·W·金登.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丁煌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美]弗兰克·费希尔. 公共政策评估.吴爱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美]保罗A.萨巴蒂尔编. 政策过程理论.彭宗超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5.王绍光、樊鹏著.中国式共识型决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政府规制:[1]丹尼尔•史普博. 管制与市场.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史蒂芬•布雷耶. 规制及其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W•吉帕•维斯库斯、约翰•弗农、小约瑟夫•哈林顿. 反垄断与规制经济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4]安东尼•奥格斯. 规制:法律形式与经济学理论.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5]让•雅克•拉丰、让•梯若尔.政府采购与规制中的激励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政府绩效管理:[1]阿里•哈拉契米:《政府业绩与质量测评:问题与经验》,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社会政策的由来
作为一门学科的社会政策
• 社会政策是一门致力于公平公正的学科。 • 社会政策工具主要有收入再分配、健康和福利服 务等非市场手段和准市场手段。
• 社会政策学科就是要研究哪些手段或如何通过这
些手段可以提高公民的福利水平特别是弱势群体
的福利水平。
作为一门学科的社会政策
• 社会政策是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学科。社会政策的理论是 综合的,它充分运用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学
小结1自由主义是西方社会的基本原则是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老自由主义只关心效率不重视公平到20世纪老自由主义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自由放任被新自由主义所取代20世纪的自由主义者除少数极右派以外多数不得不对公平问题有所关注
第一讲 社会政策的由来
如何看待和解决社会公平问题
• 自由主义观点; • 空想社会主义; • 科学社会主义; • 民主社会主义。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托马斯·莫尔
• 财产公有,按需分配; • 家庭是基本单位,但家庭不一定或不完全基于血缘; • 农业和手工业,以农业为本;城里人下乡劳动,取消城乡 差别; • 城市是生产的组织者,国家实际上是城市联盟; • 学者和官员可以免体力劳动,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可以 流动; • 奴隶制存在是好事,因为奴隶来源于战俘、重犯和邻国的 死刑犯,每个农户配有两名奴隶做一些不愉快的劳动。
作为一门学科的社会政策
• 社会政策是一门关注民生的学科。社会政策的外 延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会有所不同,但是 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社会政策包括收入安全 、公共救助、就业、健康、教育、住房等。这些 都是与普通公民的福利密切相关的领域。 • 社会政策学科试图通过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福利 的各个领域,以提高公民的福利水平。
空洞的消遣文学,但也不能说它们曾经或正在成
十进十联十讲具体内容
十进十联十讲具体内容题目:十进十联十讲具体内容解析导言:"十进十联十讲"是当前中国的一项重要治理理念和实践。
本文将通过逐步解读“十进十联十讲”的具体内容,深入分析每一部分的涵义和意义,以探究其对于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十进"十进"强调了当前中国社会的进步方向,主要包括经济发展进步、科技创新进步、社会文明进步、文化传承进步、人民生活进步、生态文明进步、政治制度进步、全面依法治国进步、的建设进步以及社会主义文化进步。
具体内容如下:1. 经济发展进步: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增长,提高全民收入水平,促进就业机会增加,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
2. 科技创新进步:加强科技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学技术与实践结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3. 社会文明进步:推动社会风尚向正面方向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文明礼貌、道德品行,建设和谐社会。
4. 文化传承进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振兴,培养国民文化素质,提高国民文化自信。
5. 人民生活进步: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提供优质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公共服务,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6. 生态文明进步: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减少污染和浪费,保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7. 政治制度进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促进民主法治建设,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的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8. 全面依法治国进步:加强法治建设,保障公民权益,提高司法公正和透明度,建设法治社会。
9. 的建设进步:加强的纪律建设,提高员素质,加强的作风建设,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10. 社会主义文化进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提高国家软实力,增强国家文化自信。
二、十联"十联"强调了当前中国社会治理的共同行动和合作方式,主要包括政府联动、社会组织联动、社会大众联动、产学研联动、企业市场联动、城乡协调联动、环保资源联动、全球合作联动、政策法规联动、媒体舆论联动。
第十讲社会政策的政治社会分析
2.社会政策与政治民主化的相互影响
一致性方面: 首先,(历史上视角)社会政策的起源离不 开政治民主化 其次,(运行机制视角)民主政体更能促使 政府发展社会政策以保护民众利益 最后,广泛的社会福利政策会促进民众参政 意识与能力,推动民主进程
复杂性方面: 首先,各国政治体制下民主化的程度和形式 影响着各国特定的社会福利政策。 其次,各国政治体制直接影响社会政策运行 方式——决策模式、实施方式、资源调动 途径等。 最后,民众对社会政策的影响因各种因素而 不同,社会不平等与贫困问题比较普遍
(三)社会政策与国家和公民社会的关系 1.关于国家性质的理论 国家性质论方面上的观点p211 (看书分析当今社会各国对国家性质的理解) 日本、美国、菲律宾、中国 本教材认为,当代社会中国家和性质与功能 主要是发展经济与提供福利,所以各国社 会政策在体现这种国家性质与完成国家功 能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社会政策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当代社会政策的政治含义之一,是通过向民 众提供社会福利服务而保护公民的基本人 权。 即人权需要形式上的立法保护,也需要实质 方面的社会政策行动给予具体保障。
从法理上看,从法制和政治过程的角度看, 政府负有保护公民权最基本的责任。 从实践上看,鉴于各国历史、文化、经济与 政治体制的不同,对公民权的界定和具体 落实方面也有一定差异,由此导致各国社 会政策有所不同,各国公民实际享有的公 民权也不同。 另一方面,公民享有权利也要负有相应的义 务。
亚里士多德认为,“最优良的城邦型式应当 是不把工匠作为公民的”。同样,“忙于 田畴”的农民和“从事贱业”的商贩也不 能作为理想城邦的公民,因为“他们没有 闲暇来培育善德以从事政治活动”。这样 看来,在一个亚氏理想城邦中,要成为公 民须要具备有权参加城邦职司、既能被统 治也能统治的善德、有闲暇以培育此善德 等条件。
试论我国社会福利的转型——从补缺型到适度普惠型
2012年第·4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期总第129期Apr2012[摘要]实现我国社会福利模式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的转变是加快经济发展、适应社会结构改变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必然要求。
基于我国人均收入水平偏低的国情,构建“适度普惠型”福利模式需要推动福利对象从照顾弱者转变到适度普惠全民,福利内容从生存型转变为发展型,福利形式从资源型发展为同时兼顾服务型,从而实现福利对象的扩大化、福利内容的全面化和福利形式的多样化。
[关键词]社会福利;适度普惠型;补缺型[中图分类号]D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2)4-0158-03试论我国社会福利的转型———从“补缺型”到“适度普惠型”贾美艳(盐城师范学院,江苏盐城224001;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201620)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我国现有针对特殊群体的补缺型福利体系的弊端日益显现。
逐步完善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福利制度,建立面向全体人民的普惠型福利体系,已成为我国社会建设中的一项迫切任务。
一、社会福利模式的划分1958年威伦斯基和勒博在其出版的《工业社会与社会福利》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著名的社会福利两分法,即“补缺型”社会福利和“制度型”社会福利。
“补缺型”社会福利也称为“剩余型”社会福利,重视家庭和市场的作用,强调依靠家庭和市场来提供个人所需的福利待遇。
与此相对,“制度型”社会福利则重视国家和政府的作用,认为国家对于个人的福利需求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主张依靠国家和政府通过一整套完善的法规制度体系,提供个人所需的社会福利。
1974年英国学者蒂特马斯在其著作《社会政策十讲》中也提出类似的划分标准,强调“普惠型”社会福利是一种面向全民的社会政策,旨在提供普及性的全民服务。
实践中,“补缺型”社会福利起源于1601年英国颁布的《伊丽莎白济贫法》,通常可以认为是与工业化初期阶段相联系的社会福利发展模式。
第十讲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新中国建立后
三大改造即将胜利在握社 会主义制度即将建立
照搬照抄苏联模式
希望另辟蹊径,探索适合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苏共二十大后 八大召开前后
进一步加快了对中国自己的社会 主义建 设道路的探索步伐
就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许多重 大问题进行了全方位思考,取得了 一系列宝贵的思想成果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苏联社会主义 模式
经济上:高度集中 的计划经济体制
政治上:高度集权 的行政体制
意识形态上:严格 的一元化思想控制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4. 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很大程度上照搬 了苏联模式 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失误与对社会主义 本质认识不清有关,将特征等同于本质加以固守。
课间休息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1986年9月,邓小平在回答美国记者关于“致 富光荣的口号同社会主义的关系”时说:“社 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 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 第二是共同致富。” 这段话成为社会主义本质 论断的雏形。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1990年12月,邓小平又一 次强调共同富裕的问题,指出: “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 始 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 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 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 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 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 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其三,总的来说,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的初步探索及其所取得的成果既具有开创性, 涉及范围又比较广泛,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 段、中心任务、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建设 等方面都提出过有益探索,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后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前提和 条件,为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 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 基础。
形势与政策讲义内容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011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党中央在对国内外文化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基础上做出的科学决策。
《决定》对我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纲领性部署,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
一、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要保证文化软实力,一般是指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国际感召力的因素。
当前,在一个仍然存在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世界上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内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加强经济和国防等硬实力建设。
同时,我们也要发挥国家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
因为在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的今天,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正如《决定》所指出的,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离开了文化支撑,即使有繁荣的经济,强国地位也难以确立,更不易巩固。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优势充分显现,得到许多国家的关注和认同。
与此同时,我们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对外文化交流格局,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我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文化落后状况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文化软实力显著提高。
社会政策十讲读后感
社会政策十讲读后感《社会政策十讲》是一本关于社会政策的专业书籍,作者以十讲的形式系统地介绍了社会政策的相关知识,内容包括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制定与实施、评估与调整等方面。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社会政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社会政策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首先,书中对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社会政策是指国家为了解决社会问题、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社会政策的核心是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平,其目的是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幸福。
通过对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的了解,我认识到社会政策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其次,书中介绍了社会政策的发展历程。
社会政策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息息相关,它是国家不断调整和改进的产物。
通过对社会政策的发展历程的了解,我认识到社会政策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需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社会的变化和需求。
只有不断完善和改进社会政策,才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保障和服务。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社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评估与调整等方面的内容。
社会政策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社会的实际情况和人民的需求,实施过程中需要注重公平和效率,评估与调整是社会政策不断完善和改进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了解,我认识到社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共同参与,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通过阅读《社会政策十讲》,我对社会政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社会政策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社会政策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是保障人民福祉的重要手段,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不断完善和改进。
希望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能够为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建设美好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形势与政策主题演讲稿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形势与政策主题演讲稿篇一:形势与政策发言稿形势与政策发言稿1.“李刚”现象“李刚事件”不是偶然,这只是揭开了中国当代腐败官员的冰山一角。
当今社会有一股“权力至上”的不正之风,一些官员早已不是劳心劳力体恤民情的人民公仆,而是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奸诈小人。
因为是官员就可以不为自己的过错负责?因为有权就可以鱼肉百姓?如果我们的官员都是李刚,那国家还有什么发展可言?所以,我们一定要制定一些有效地方针政策来打击这些滥用职权的黑官,并且加强人们的思想道德教育。
2.物价上涨对大学生的影响虽然大学校园内的食堂由于国家的管制并没有让伙食涨价,但在超市里学生们已经能充分感受到物价的上涨了。
专业人士称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水、电、燃气、交通和资源品调价及自然灾害造成的,所以普通在校大学生的支出水平不会比以前多出很多。
可是更多的大学生加入了网购、团购的行列,这就导致了一些上当受骗的事件发生。
因此,尽管学生们不用因物价上涨人心惶惶、节衣缩食,却要注意避免不法商家借机欺骗买家。
篇二:形势与政策演讲稿预测中国未来大家好,我是信息学院自动1005班的许超,很高兴能够站在这里。
今天我给大家演讲的主题是,预测中国的未来。
作为一个当代的大学生,你们是否有想过,这个生我养我祖国母亲未来将何去何从呢?纵观中国的近现代史,我们是从屈辱中走出来的泱泱大国,我们不会忘记历史,我们更加放眼未来。
中国向何处去?未来图景怎样?在每个发展阶段呈现怎样不同的图景?这些图景如何实现?这些问题为世人广泛关注。
从49年建国的一穷二白到现在的改革开放30年后,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法。
和过去相比,我们不得不说我们真的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迈进了一步。
30年来,中国贫困人口减少了2亿多,人均寿命提高了5岁,8300万残疾人得到政府和社会的特殊关爱,这是中国保障人权的光辉业绩。
九年免费义务教育的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使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理想,正在变为现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查理德.帝特马斯
1,国际透视(The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2,社会政策是什么?(What Is Social Policy?) 3,自由放任与耻辱烙印(Laissez-Faire and Stigma) 4,社会行政与社会福利(Socail Administration and Social Welfare) 5,社会成本与社会变迁(Socail Costs and Social Change) 6,法院的再分配(Redistribution By the Court) 7,保险的再分配(Redistribution By the Insurance) 8,英国的年金法案----个案研究(British Pension Plan----a case study) 9,公共服务与公共责任(Public Services and Public Responsibility) 10价值与选择(Values and Choices)
因此由于法律角色的两个特点:
一、它的角色在于使犯错的人承担由于他的错误而造成损 害的责任。
二、它仅以纯粹的货币形式给予评估和补偿;法律制度从 根本上是失败的。即在社会需要的整个领域内,法律的角 色十分有限。这就不得不让社会政策求助于私营保险。
私营保险通常建立在四个假设基础上: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契约乃自愿签订
本书的十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有一个十分明确的主 题,并且前后章节连接得很紧密。 蒂特马斯教授通过对不同国家社会政策的对比以及 各种案例的分析来逐步使读者深入地了解什么是社 会政策,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的区别和联系,如何 分析和鉴定社会政策,以及社会政策在不同社会里 所扮演的不同角色等。
那么究竟社会政策的概念是什么?一直以来,不同 的社会学家关于社会政策定义和观点见仁见智,而且至今 也没有一个定论。 马歇尔教授认为:社会政策并非是一个具有明确意 义的专有名词,它是指政府用以直接影响市民福利的政 策,其行动是提供服务或收入予市民。其核心包括社会 保险、公共援助、保健及福利服务、房屋政策等。
谢谢!
小组成员:是迎霞 赵丽萍 徐敏 徐亚枫
A模型:社会政策的剩余福利模型。这一模型认为, 私有市场和家庭是两个“自然的”(或社会赋予的) 渠道,个人的需要可以通过它们而获得适当的满足。 只有当它们崩溃的时候,社会福利设施才应该介入运 作,并且只该是暂时的。
B模型:社会政策的工作能力模型。社会福利设 施在该模型下被赋予显著的角色——充当经济附属品。 这一模型认为应该论功行赏,按照个人的优点,工作 表现和生产力来满足其社会需要。
变迁的社会时代虽然不容易用物质的准则去衡量,但 它是否就应该让无辜受损,甚至险些遭受毁灭的人来承受 呢? 但是假如社会决定对这一问题采取行动,那么制定政 策就要面临两个实际问题: 一、谁要对变迁的损害负责? 二、谁应获得有关服务的优待或赔偿?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法院就要充当一个再分配的 主体。若要成功的通过法院取得赔偿,就得找 到肇事者,而且他同时还有偿付赔金的能力。
C模型:社会政策的制度性再分配模型。 这个模型将社会福利视为主要的统合制度, 它在市场以外,按照需要的原则,提供普及 性的服务。
A模型所支持的是:
不管中央或地方政府,其规模愈小愈好;而人民免受 国家干涉的自由,则愈大愈好;只应担任剩余的角色, 最好能以志愿的方式推行,要在最大范围内为让个人 凭良知办事,让他们像在私营市场内那样自由的运用 自己的金钱。
它是由全社会共同支付或津贴的。
而公共服务的经费需要税收来支持。
时至今日,逃税,漏税在很多国家仍然是一种倾向, 这不得不提醒我们公民在接受公共服务的同时还要主 动承担公共责任。
社会政策至今仍然是个令人难以解决的复杂的学科领 域,每个政策模型都还存在着冲突,如利他主义和利己主 义的矛盾。 各国都需要进一步努力,进一步探索,来完善社会政 策,使社会政策更好的造福于民。
而无论我们究竟赋予社会政策什么含义,其政策的概念 都只有在我们相信自己有能力促成某些变化的时候,它才 有意义。
同时我们在研究社会政策时,我们有责任说清楚自己的价 值,因为以中立的价值立场讨论社会政策是没有意义的事 情。在一种价值体系下,一些人把社会看成固定秩序的机 械理论,只赋予社会政策次要的小角色,即社会政策在国 家的整体运作中只充当一个“守夜人”的角色。而在价值 体系的另一端,一些人则拒绝认为社会政策应该有机械的 或剩余的角色。社会政策被认为是积极的改革工具,是完 整的政治历程中一个不可预测和不可计算的部分。
尽管很多资本主义国家运用这种模型,但很显然, 这种模型存在很多弊端。按照这样的模型,有两点是可 以知道的: 第一,人应有免于工作的自由。但是如果他们放弃这个 自由而投身工作,他们是否应该期望国家通过社会保障 福利性支付等途径来照顾他们的需要? 第二:它忽视了我们时代的种族关系、民族冲突和种族 歧视等大问题。因为,在自由市场中,很多私营企业招 雇员工时,一些黑人或犹太民族是十分受歧视的。
二、个别的保险只与个别的险别有关
三、契约将可承兑
四、再分配只涉及出事者和平安无事者。这种模 型可谓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再次回到社会政策的目标方面并从政府作为社会耗 费的代理人的角度来看,有一个领域是现代社会所有政 府均会干预的,或者是人们愈来愈期望政府干预并投入 大量预算款项的就是提供各种社会福利,如城乡规划, 公共交通,公路,公园设施等。
法制上的劳动契约观念,始于工业化时期,它的意思 是,工人若接纳工资,则同时也接受了一切生活的风险。 因此,若要胜诉,则必须证明这是雇主方面的个人疏忽; 但是如果这是工人的个人疏忽造成的,则索赔无效。而且, 即使受损者获得了一定的货币补偿,但是从社会效能的角 度来看,它无法重建受伤工人的生理、群交和心理缺陷; 根本上,这是因为它完全依赖于金钱的赔偿。
社会成本的观点认为:生产者没有承担生产货品或提 供服务的全部成本;而消费者亦没有承担享用产品的全部 代价。它是列在消费者与生产者账目以外的,因为生产与 享用产品而令社会成员遭受的一切损失和不便。
更加直截了当的说:“一个人的消费可能减损别人 的福利。”比如说对汽车的消费造成了对空气的污 染,从而影响大众的身体健康。而在这些社会成本 被允许无处不在的散播的同时,相对而言贫困的住 户要负担的更多一点。 这种现象之所以存在,是因为: 一、辨别肇事者有困难。 二、补偿受害者也有困难。三、在当时社会不知道 如何预防这种由社会变迁的代价而造成的损害。
拉菲特教授的看法与这个观点略有分歧。他认 为社会政策较多关切公共环境——提供舒适的社会 环境,例如市区重建国家公园、对付污染和噪音等 个人不可能单独在市场购得的东西。
最为广泛的定义是麦克贝斯教授给出的:
社会政策关切社会里共同生活的人之间的关系网络 的正确秩序,或关切各种管理个体和群体的活动原 则,而这些活动对他人的生活和利益则构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