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内服法、中药外治法的护理-需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药用药护理PPT精选课件

中药用药护理PPT精选课件
方法:将药物切成小片,单味煎煮2~3小 时,煎好后,单独服用或兑入汤药中同服
35
烊化
药物类型:胶质类或黏性大且易溶的药物 (阿胶、鹿角胶、饴糖等)
目的:防止药物粘锅煮糊,附着他药而影 响药效
方法:单独加温溶化或置于刚煎好的去渣 药液中,微煮或趁热搅拌,使之溶解
36
机器煎药
根据处方将各药混合装入以特殊布料制成的煎药 袋内,用冷水浸泡30~60分钟,加入适量水,将 水和浸泡好的中药连袋投入煎药机内,调节温度 和时间。
中药用药护理
教学目标
• 了解:常用剂型的制作方法和使用;常用易 中毒的中草药分类。
• 熟悉:中药的特殊煎法;外用的膏药、油膏、 箍围药、掺药、洗剂、酊剂的调制方法及应 用;“八法”的护理方法;中草药中毒的原 因。
• 掌握:各种剂型的应用;汤药的煎煮法;内 服中药的服药法;中药“八法的基本概念; 中药中毒的解救及护理。
便于携带,吸收较汤剂慢。
• 服法:内服,即可直接冲服或用汤剂、米
汤等调服;外用,即将药物外敷或掺撒于疮 面和患部。
(三)丸剂
• 将药物研成细末,与水或蜂蜜、米糊、面糊、 酒、醋等赋形剂混合制成圆形固体剂型。
• “丸者缓也”
• 特点:吸收缓慢,药力持久,体积小,服
用、携带、贮存方便,常用于慢性和虚弱性 疾病。
钟;
4、煎药火候与时间
火候:煎药温度高低
文火:小火慢煎 武火:大火急煎
原则:先武后文
注意事项
解表类、清热类、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 防药性挥发
滋补药文火久煎,使有效成分充分煎出。
5、煎煮次数与方法
• 中药煎煮一般要煎煮2~3次,最少应煎两 次
一般药物 解表、

中药及用药护理 ppt课件

中药及用药护理 ppt课件

25
三、中药给药原则
❖ (一)给药时间
❖ 一般中成药宜在进食前、后0.5~1小时服用, 一日2~3次。
❖ 急性病、热性病应随煎随服。
❖ 治疗咽喉疾患的药、清热解暑药宜不拘时 间频服。
❖ 止泻药宜及时给予,按时再服,泻止停药。
中药及用药护理 ppt课件
26
饭前服药 饭后服药
滋补药宜空腹服用 制酸药宜饭前1小时服用 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 如消导药、健胃药饭后1小时服
• 2、后下 气味芳香的药物,如薄荷、藿香、砂仁、 钩藤等,其有效成分易于挥发,不宜久煎,应待 其他药煎煮将成时再投入,煎沸几分钟即可。
中药及用药护理 ppt课件
23
• (六)特殊药物煎法
• 3、包煎 对煎后可使药液浑浊,或易产生沉淀、 焦糊,或有细小种子、茸毛、粉末,取汁时难以 滤除的药物,应以纱布包裹后再入煎。
中药及用药护理 ppt课件
6
中药及用药护理 ppt课件
7
(二)五味:辛、酸、苦、甘、咸、 (淡、涩)
❖ 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的 作
用;主治:表征、气血阻滞之证;如干姜、香附、 川芎等
❖ 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主治:体
虚多汗、肺虚久咳、遗尿尿频等;如大黄、杏仁、 黄连、苍术、黄柏、 知母等
定时服药 平喘药、截疟药发作前2~3小时

月经不调药在月经前3~7天服
中药及用药护理 ppt课件
27
中药及用药护理 ppt课件
28
❖(二)给药方法
❖一般病证每日服1剂,急症、高热、危重病 人每日可酌情服药2-3剂,或遵医嘱服用;汤 剂一般每日一剂,分2次服;丸、片、散、膏、 酒等中成药按说明定时服用,一般每日2-3次。 一般中成药宜用白开水送服;祛寒药可用姜 汤送服;胖大海、番泻叶等容易出味的药物 可用沸水浸泡后代茶饮;呕吐病人在服药前, 可先服少量姜汁或嚼少许姜片或橘皮,以预 防呕吐;病在口腔、咽喉者宜缓慢频服或随 时含服;神昏病人可给予鼻饲。

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ppt

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ppt

-
8
中药煎汤法
1、煎药器具,用砂锅、陶罐、瓦罐之类为 好,忌用铜、铁类金属锅。
2、中药不宜用开水浸煮,加水量,干药需 盖过药面3厘米。二煎药,只需盖过1厘 米,滋补药可多加水。“多浸少煎”可使 药物有效成分充分煎出。
-
9
3、火候应根据药物性能加以控制。“先 武后文”为一般煎煮原则,急火煮沸, 文火慢煎。沸后,20分钟左右为宜。 凡发散解表药物,凡气味芳香的花叶类, 如紫苏、荆芥等煮沸后,煎10~15 分钟即可。凡滋补类药,滋腻厚重、不 易出汁的药,如熟地、黄精等沸后煎4 0~60分钟为宜。
6、胶质药如驴胶、鹿胶、龟胶等宜另蒸对服。
煎糊的药,切忌服用。煎糊的药,切忌服用。
-
12
中药汤剂服用法
1、饭前服:病位在下,如肝肾虚损或腰以 下疾病,肠道病等,饭前服,药性易下达, 易被吸收,疗效就好。
2、饭后服:病位在上,如心肺胸膈、胃脘 以上病症,对消化道有刺激的药,可使药 性上引;毒性较大的药,饭后服,可免吸 收太快而引起中毒。
-
17
此外,部分中成药为增强疗效,可采用药 饮送服,如在服用藿香正气丸或附子理中 丸治疗胃痛、呕吐等症时,可采用生姜煎 汤送服,以增强药物的作用;痛经患者在服 用艾附暖宫丸时,可用温热的红糖水送服, 以增强药物散寒活血的作用;在服用补中益 气丸治疗慢性肠炎时,可用大枣煎汤送服 以增强药物补脾益气的作用;在服用大活络 丸治疗中风偏瘫、口眼歪斜时,为了增加 药物活血通络的功效,可用黄酒送服。
-
3
2.服药温度
一般情况宜采用温服法,对有特殊治疗需 要的情况应遵医嘱服用。
3.服药剂量
成人一般每次服用200ml,心衰及限制入量 的患者每次宜服100ml,老年人、儿童应遵 医嘱服用。

药物应用护理中药内服法学习PPT教案

药物应用护理中药内服法学习PPT教案

6.煎药次数
一般药材可煎二次,对于有效成分难于煎 出及滋补贵重药物宜煎三次,为使煎出之有 效成分,分布均匀,可将二次(或三次)之煎 液混合,灌入保温瓶中一日分二至三次服完。
7.常用特殊煎法
1)先煎药 ( 包括:矿石类、化石类、 贝壳类及有毒性药物),宜先煎2030分钟后,再下其它药共煎。
2)后下药宜在一般药煎好前5-10分钟放 入。且后下之药物也应以冷水浸泡20分 钟后再入煎。
10~ 30 1.5~3
3~9
各种出血证;高血压
10~15
血热妄行;热淋;水肿; 15~
黄疸
30
脾胃虚寒;呕吐;久泻; 15~
脾虚失血
30
(九)活血化瘀药与护理 1.易耗血动血,慎用 2.注意药物的毒副作用,定期检查肝功能 3.饭后服,多配健胃药同用 4.配合饮食,宜温通类膳食,忌滋腻和生冷
药名 丹参
药名 桑叶
性味 甘苦寒
功效 疏散风热清肝明目
应用 头痛咳咳嗽;目赤肿痛
用量g 6~10
菊花 辛甘苦微寒 疏散风热平肝明目
肝热目赤;头晕头痛;
10~20
薄荷 葛根 柴胡 蝉蜕 牛蒡 根
辛凉 苦辛凉 苦微辛微寒 甘寒 苦寒
疏散风热;清头目利 咽喉透疹
头痛咽喉肿痛疹出不透
解肌退热透疹生津
头项痛;腹泻;消渴;疹 出不畅
温理类药
药名
性味
功效
应用
用量 (g)
小茴香 辛温
散寒止痛 理气和中
寒疝;睾丸坠痛;痛经
3~6
花椒 胡椒 肉桂 干姜
辛热 辛热
辛甘大热 辛热
温中止痛 止呕 杀虫 止 寒 性 吐 泻 ; 虫 积 腹 痛

中药外敷治疗与护理ppt课件

中药外敷治疗与护理ppt课件

-
16
5.健康宣教
• 1、饮食、生活上有所节制。贴敷期间饮食宜清淡 为主,禁食生冷刺激性的食物,不要吃肥甘厚腻、 生痰助湿的食物,应戒牛肉、鸭肉、鹅肉、花生、 煎炸食物,禁食海鲜等发物。
• 2、保证充足的睡眠,乐观的情绪。 • 3、贴药治疗不宜空腹进行、不宜剧烈运动,多注
意休息
-
17
6.临床应用
• 先古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现,用一些植物或加热的石块、沙土等,敷于身体某 些部位,可以减轻或消除机体的一些病痛,这可能就是敷药疗法的起源。
• 1973年长沙马王堆3豪汉墓出土的最早的医学专著《五十二病方》中,就有用芥子泥敷 于百会穴,治疗毒蛇咬伤的记载。
• 东汉时期,医圣的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讲诉了外治法,如治虚劳损伤的五养膏、 玉泉膏。
-
5
敷药疗法的优点
• 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多种病症 范围广泛 • 适应性广
• 药物直达病所,奏效迅速,廉便效验
易于推广
• 可以弥补内治法疗效的不足 疗效 • 可缓解药物毒性和不良反应
-
6
剂型
• 所谓“剂型”,就是中医药方剂的制剂形 式。由于治疗经验的积累和临床证治的需 要,长期以来,中医方剂已发展有汤、酒、 茶、露、丸、散、膏、丹、片、锭、胶、 曲,以及条剂、线剂等多种内服、外服剂 型。
9.有皮肤过敏,易起丘疹、水泡者慎用。 10.敷腐蚀性药物应注意保护皮肤。 11.饴糖调制的药物,夏天易发酵,可每日更换药物或加适量
防腐剂。
-
15
禁忌症
慎用人群:合并有艾滋病、糖尿病、血液病、 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
禁忌症:貼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 感染者;对貼敷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瘢痕 体质者;咯黄浓痰、咯血者;孕妇都不宜贴敷。

中医外治法ppt课件

中医外治法ppt课件
b.寒邪犯胃。脾胃虚寒者疼痛发作,可局部热敷,药敷,如取练须葱头30g,生姜15g,将上两味共捣烂
康 微 人 少 三 的 才 待 二 系 不 和 笑 流 、 炒热烫,装入布袋,热熨胃脘部。每日两次,每次30分钟,或以疼痛缓解为度,以湿中散寒止 痛。亦 ! 笑 心 ; 、 魅 会 人 、 可行拔罐,熏蒸,艾灸等其他温热疗法。 ! 少 善 让 的 在 C.脾胃虚寒者,在三伏天给予穴位贴敷,取神阙,中脘,胃腧等。药物取肉桂,胡椒各15g,干姜,细辛, 有 情 微 笑 力 产 生 乐 延胡索各10g,共研细末,用姜汁调和,每穴蚕豆大小药膏,胶布固定,3~6小时后去除,7日一次,4 良 , 你 时 与 次为疗程, 利 愉 笑 一 ! 生 , 观 好 会 看 候 d.饮食停滞者,胃脘部胀满疼痛欲吐,可用盐汤探吐以涌吐宿食。亦可针刺内关,足三里天枢等穴。 于 悦 会 笑 吸 这 向 他 e.肝气犯胃者,可针刺中脘,内关,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以疏肝理气止痛。 的 为 起 , 人 (2)恶心,呕吐 身 , 使 , 引 样 上 a.外邪犯胃或脾胃虚弱呕吐频发者,可用脘腹热敷,按摩,或按压内关,合谷,中脘,或者艾灸中脘, 人 你 来 面 进 足三里,脾腧等穴,以温中散寒止吐。
b.呕吐过后可为可为患者行腹部按摩(掌心自上而下),以缓解胃脘部紧张不适。 c.饮食停滞者,呕吐时不宜止吐,鼓励患者尽量将胃中积食吐出,欲吐不得吐者,可涌吐宿食 (饮适 量淡
盐水,后用压舌板探喉取吐。)
七、中医外治法在脾胃科的应用:
2. 泄泻 (1)泄泻
体 经 一 十 别 的 , 际 带 更 带 行 a.寒湿,虚寒泄泻者,腹部热敷,或葱熨,盐熨,可艾灸中脘,足三里,关元,神阙等穴,或者拔火罐治 健 常 个 年 人 人 善 关 来 加 微 交 一 疗,亦可神阙隔盐灸,隔药灸,或用汉磁热贴敷贴神阙穴,每日一贴,每个疗程5天。

中药用服药及外用护理ppt课件

中药用服药及外用护理ppt课件

三、服药方法的护理
(2)热服:理气、活血、化瘀、补益剂 均应热服。
(3)凉服:止血、收敛、清热、解毒、 祛暑剂均应凉服。
四、服药后病情观察的护理
服药后应观察汗液、二便、脉象等,以 便了解病情变化,给予恰当的治疗与护 理。
五、中药内服法与护理
• 解表类药的服法与 护理
– 解表类药应温服。 发汗以微汗为宜。
(四)熨敷疗法与护理
– 用于虚寒性脘腹痛、跌打损伤、寒 湿痹痛、癃闭、泻泄、腹水等。
(五)掺药疗法与护理
• 将药物制成极细粉末直接撒布 于创面局部,以达到去腐生新 ,清热止痛,生肌收口、促进 创面愈合的目的。
(五)掺药疗法与护理
–适用范围 疮疡创面、皮肤溃烂或湿 疹、口腔粘膜炎症或溃疡等。
(六)吹药疗法与护理
敷贴药物。 3、对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敷贴穴位不宜过多
,敷贴面积不宜过大,敷贴时间不宜过长,以免 发泡过大或发生药物中毒。
4、选准穴位,注意体位。
护理要点
5、对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脏病、肝脏病等的 患者,使用药量不宜过大,敷贴时间不宜过久 ,并在敷贴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
6 、 局部清洁,预防不良反应。在药物敷贴之前, 穴位局部应洗净擦干或用75%酒精消毒。这有 两个好处(1)可以避免感染(2)穴区清洁后 ,敷贴多较牢固,不易脱落。
药膏的种类
• 我科药膏经过改良,已根据常用方配成超粉,再 配单味药的超粉,然后根据病情随时增减常用方 ,避免了一方到底,一方通用的弊端。
药膏的种类
现有四黄粉、消胀利水散、化瘀止痛散 、五倍子粉、半夏粉、大黄粉等
护理要点
1、凡用溶剂调幅药物,需随调配随敷贴,以防蒸
发。 2、对胶布过敏者,可改用无纺布制品或用绷带固定

传统康复方法学PPT课件

传统康复方法学PPT课件
熏洗后要用干毛巾擦干患部,并注意避风和保暖。 妇女经期和妊娠期不宜坐浴和熏洗阴部。 注意药汤温度要适宜,不可太热,以免烫伤皮肤。
四、敷贴疗法 治疗原理 疗法分类 注意事项
敷贴疗法,亦称外敷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将中 药制成丸、散、膏、糊、饼等剂型,施于皮肤,敷贴于患处、 孔窍或腧穴等部位的治病方法。通过药物作用于局部皮肤, 疏通经络,调理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强身保健的作用。 外敷能使药力直接作用于患处治疗局部病证,还能使药力由 表及里或通过穴位作用于全身,治疗全身性疾病。
治疗原理
通过热力与药力联合作用于肌表,内传经络脏腑, 达到祛邪扶正,疏畅气机,调理脏腑之目的。
➢ 局部及腧穴刺激作用 ➢ 调节经络系统平衡的作用 ➢ 药物的自身作用
敷法分类
普通敷法:热水袋敷、水湿热敷、沙热敷、铁末热敷、 泥热敷、蜡热敷、盐热敷、姜热敷、醋热敷。
药物热敷:药包热敷、药饼热敷、药末热敷、药液热敷、 药渣热敷。
疗法分类
薄贴法-膏药法 用膏药外贴穴位或患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常
用于外科疮疡肿毒,某些皮肤病和跌打损伤
发泡法 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捣碎,敷贴于穴位或患
处:大蒜;旱莲草;白芥子;蓖麻仁;毛莨叶; 威灵仙;吴茱萸
注意事项
贴药部位常规使用75%乙醇消毒,换药时洗净残余药 物,消毒后再更换敷药。敷药后要覆盖固定,以防脱 落或药物流失,敷料纸宜柔软。
注意事项
严格掌握热熨的温度和熨引手法力量的大小。热熨温 度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熨剂温度过高易烫伤皮肤, 过低则影响药效的渗透
熨引手法有推、揉、擦、按等,力度应恰当,温度高 时手法宜轻快;温度稍降,手法可稍重一些。
操作过程中要经常检查熨剂的温度,询问患者的反应。 如果出现头晕、头痛、心悸、呕恶等不适及皮肤烫伤、 擦伤、过敏等现象,应及时停止治疗。

中药用药护理

中药用药护理
和“武火”之分。如《本草纲目》曰:“先武后 文,如法服上,未有不效者。”武火是指大火 急煎,文火是指小火慢煎。一般以“先武后文” 为原则,即在煎药开始用武火,后用文火,并保持
在微沸状态,既可减慢药物的蒸发,又有利于有效成 分的煎出。解表类、清热类、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 以防药物挥发;滋补药宜先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久 煎,有效成分充分煎出。
第八页,共54页。
三、煎药方法
❖ 汤剂是中医临床最常用的一种剂型,其煎药 方法正确与否,是确保疗效的关键。为了使 药物更好地发挥疗效,历代医家非常重视汤 剂的煎煮方法,如明代医家李时珍指出: “凡服汤药,虽物品专精,修治如法,而煎 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 亦无功。”清代医家徐大椿《医学源流论》 亦云:“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 全在乎此。”因此,我们必须掌握正确的煎 药方法。
第十五页,共54页。
❖ 2、后下 气味芳香的药物,如薄荷、藿香、砂仁、
钩藤等,其有效成分易于挥发,不宜久煎,应待 其他药煎煮将成时再投入,煎沸几分钟即可。
❖ 3、包煎 对煎后可使药液浑浊,或易产生沉淀、
焦糊,或有细小种子、茸毛、粉末,取汁时难以 滤除的药物,应以纱布包裹后再入煎。
❖ 4、另煎 某些贵重药物,如人参、羚羊角等, 为了保存其有效成分不被其他药渣吸附而造 成浪费,应单独煎服,也称为“另炖”。
第九页,共54页。
(一)煎煮容器
❖ 应选用陶器制品如砂锅,瓦罐或搪瓷器皿为 好。忌用铁、铜、铝等金属制品,因金属容 易与药物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降低药效 或增加毒性。如:铁器与鞣质生成鞣酸铁使 药液的颜色加深,与黄酮类成分生成难溶性 络合物,与有机酸生成盐类药物等均可影响 疗效,加上长时间煎煮后,有些可给药液带 入铁锈味,甚至引起恶心,呕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五)收涩类药物用法与护理
▪ 收涩药时治标之药,要根据具体病情,配 伍其他药物治疗。
▪ 收涩药有敛邪之弊,凡有表邪未解,内有 湿滞,郁热未清,瘀血未去,均不宜用。
▪ 饮食宜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忌生冷寒凉。
(十六)驱虫类பைடு நூலகம்物用法与护理
▪ 驱虫药宜空腹服用,忌食油腻,使药力交 易作用于虫体。
▪ 驱虫药中苦谏皮有毒,不宜持续和过量服 用,体弱者慎用,肝病者忌用。
(十四)补益类药物用法与护理
▪ – 补益类药应于饭前空腹服用,以利药物 吸收。 ▪ – 补益类药易使胃气壅滞,而造成消化不 良,故
脾胃虚弱而食滞不化者应慎用, 或应同时配用消 导药。 – 外感期间不宜使用补益类药。 ▪ – 补益类药需长期服用方能见效,应鼓励 病人坚 持服药。 – 服药期间应忌油腻、辛辣、生冷及纤 维 素多而不易消化食品。
(三)药物熨敷疗法的护理
▪ • 用药物、药液直接加温,或煎汤敷于局部特定 部位、穴位上,利用温热和药物的作用,以达 到 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祛瘀消肿的目的。
▪ – 用于虚寒性脘腹痛、跌打损伤、寒湿痹痛、癃 闭、 泻泄、腹水等。
(十一)平肝息风类药物用法与护理
▪ 平肝息风药多为介壳类,矿物类,昆虫类药宜打 碎先煎,昆虫类药可研末冲服。
▪ 本类药宜饭后服用,并注意保护胃气。 ▪ 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 ▪ 要关心病人的血压 脉搏 神志 瞳孔等变化。
(十二)开窍类药物用法与护理
▪ 开窍药多辛香,内服宜入丸散剂。 ▪ 开窍药只宜用于闭证,若为脱证及忌用。 ▪ 开窍药中麝香,冰片孕妇忌用。 ▪ 要注意观察病人的体温 脉搏 呼吸 血压等变化,
及面色,汗出等情况。
(十三)安神类药物用法与护理
▪ – 安神类药应于睡前半小时 服用,患者的病室应 保持 安静。
▪ – 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作 好精神护理,特别应 使患 者在睡前消除紧张、激动 情绪,保持平常心 态。
▪ – 饮食以清淡、平和为宜, 忌辛辣、肥甘、酒、 茶等 刺激性食品,晚饭不宜过 饱。
▪ – 清热类药宜饭后服用, 服药期间宜服食 清凉 食品,忌辛辣油腻。
▪ – 脾胃虚寒者及孕妇禁 用或慎用。
(三)泻下类药物用法与护理
▪ – 泻下类药一般应空腹服用, 因其易伤脾 胃,应得泻即止, 不宜再服。
▪ – 单纯为通便而服用润下药, 应于睡前服 用。
▪ – 服泻下类药后,要注意排泄 物的质、量、 次数等变化。 – 服药期间,宜食清淡、易 消 化饮食,忌硬固、油腻、辛 辣之晶。可 多食水果和蔬菜。
(四)祛湿类药物用法与护理
▪ 1 芳香化湿药气味多芳香,一般煎10~15分 钟即可。
▪ 2 本类要对胃肠道有刺激,宜饭后服用。 ▪ 3 服药后要注意观察尿量及水肿的变化。 ▪ 4 本类要易伤阴液,故阳虚血亏者宜慎用。
(五)湿里类药物用法与护理
▪ – 服药期间宜保暖, 防止风寒侵袭。 ▪ – 宜进温热饮食以 加强药效,忌食生 冷寒
(九)活血化瘀类药物用法与护理
▪ 活血化瘀类药常与理气药同用。 ▪ 活血化瘀类药对于过多,血虚,孕妇要忌用或慎
用。 ▪ 破血化瘀类药破血力大,体弱者要慎用,其中虫
类药物如水蛭 芒虫有毒,入丸散剂为佳,内服药 严格掌握剂量,中病即止,孕妇忌用。 ▪ 要注意观察病人的疼痛,肿块大小及软硬。
(十)化痰止咳平喘类药物用法与护理
(七)消导类药物用法与护理
▪ 消导类药对于虚证无积滞者,要禁用; ▪ 消导药宜饭后服用 ▪ 饮食以平补为宜,少食多餐,以营养丰富易于消
化为原则。 ▪ 若为油腻肉食积滞可用山楂,若为瓜果蔬菜积滞
可用神曲,淀粉性食物积滞用买呀,腹胀者可用 莱菔子。 ▪ 服用人参时急用莱菔子,哺乳期的妇女忌用麦芽。
(八)止血类药物用法与护理
▪ 化痰药中半夏,天南星,皂角等有毒,生品一般 不内服,内服多经姜,白矾炮制,剂量不宜过大。
▪ 服用化痰药要辨清痰的寒热,然后选用不同的药 物。
▪ 化痰药多与健脾类药,理气类药配伍用。 ▪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少食油腻,禁
食生冷,过甜,过咸,辛辣等物。 ▪ 要注意观察病人咳喘的变化及痰的色 量 质 味。
▪ 病人发热或腹痛剧烈者,暂不使用驱虫药。
药物外治法的护理
(一)膏药疗法的护理
▪ • 古称薄贴,又称硬膏,是以膏药敷贴治疗疾病 的一种外 治法。
▪ – 膏药是按处方将药物置于植物油中煎熬去渣, 加入黄丹 再煎,凝结后将熬成的药膏摊在布 上或纸上而成。
▪ – 用于外科痈疡疖肿,已成脓未溃,或已溃脓 毒未尽和瘰 疬、痰核、风湿、跌打损伤等病 证。
▪ – 膏药一般1日换1次。厚型膏药可3~5天换一次。
(二)药物熏蒸疗法的护理
▪ 是将药物煎汤或用开水冲泡后,乘热进 行全身或 局部的浸泡、淋洗、熏蒸、湿 敷。
▪ – 用于跌打损伤,肢体关节疼痛和活动不利, 以 及各类皮肤疾患等,坐浴可用于妇科和肛 肠科疾 患。
▪ 蒸发是将冷水浸泡20~60分钟的药物至于容器内, 煮沸后蒸患部。每次20~30分钟,每日1~2次。
凉之品。 ▪ – 温里类药多辛温香 燥,易伤津液,阴 虚
津亏者慎用。
(六)理气类药物用法与护理
▪ – 理气活血类药多辛香燥 烈,入药以丸散 剂多见。
▪ – 理气活血类药性多走串 通行,易于耗血、 动血, 虚证患者和有出血倾向 者及孕妇, 应慎用或禁 用。
▪ – 服药期间忌生冷寒凉, 脾胃虚弱者应注 意饮食 调护。
中药内服法的护理
(一)解表类药物用法与护理
▪ 解表类药应温服。 ▪ 发汗以微汗为宜。 ▪ – 患者应避风寒, 禁冷敷。 ▪ – 应慎用解热镇痛 类西药,以防汗 出过多。 ▪ – 饮食宜清淡,忌 酸性、生冷食品。
(二)清热类药物用法与护理
▪ 清热类药多属苦寒, 易伤阳气,应中病即 止,以免损伤脾胃。
▪ 服用止血类药物,首先要辨清出血原因,病位, 缓急。
▪ 服用凉血止血药和收敛止血药时,要注意体内有 无淤血。若有淤血可适当配伍活血祛瘀药。
▪ 饮食应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忌辛辣炙热之物, 禁烟酒。
▪ 出血期间要减少活动,若为大出血须绝对卧床休 息。
▪ 要注意观察出血的部位,颜色,数量,次数,并 记录血压,呼吸,脉搏等,及时向医生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