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内服法的护理
中药内服法护理
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和治疗过程,给予患者必 要的支持和鼓励,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 。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 展趋势
本次项目成果总结回顾
01
中药内服法护理理论体系构建
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初步构建了中药内服法护理的理论体系,包括基
本原则、方法分类、操作规范等方面。
02
中药内服法护理技术优化
煎药的火候
有文火、武火之分。急火煎之为武火 ,慢火煎之为文火。一般先武后文, 即开始用大火,煎沸后改用小火。
煎药用水
古时曾用长流水、井水、雨水、泉水 、米泔水等。现在多用自来水、井水 、蒸馏水等,但总以水质洁净新鲜为 好。
煎药的方法
将药材浸泡30~60分钟,用水量以高 出药面为度。一般中药煎煮两次,第 二煎加水量为第一煎的1/3~1/2.两次 煎液去渣滤净混合后分2次服用。
多学科交叉融合
中药内服法护理涉及医学、药学、护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未来有望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中药内服法护理的 全面发展。
智能化辅助决策
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未来中药内服法护理 有望实现智能化辅助决策,提高中药内服法的疗效和安全 性。
国际化交流与合作
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不断提高,未来中药内服法 护理有望加强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医药在全球范围 内的传播和应用。
散剂
将药物研碎,成为均匀混合的干燥粉末,有内服与外用两种。内服散剂末细量少者,可直 接冲服;量多者,可加适量开水调服;外用散剂可用于撒布疮面或患病部位。
膏剂
将药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浓缩而成的剂型。有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膏剂有流浸膏、浸膏 、煎膏剂等,外用膏剂又分软膏剂和硬膏剂两种。
03
中药内服汤剂的煎服护理
1 次 , 1 2 测 体 温 、 搏 、 每 5i 每 —h 脉 呼吸 和 血压 1 高 或 C O 刺激 膈 肌 神 经 反射 , 者术 后 出现 肩部 酸 痛 ; 压 力 患 气腹 次, 并记 录 。 者清 醒后 , 据 患者 症状 , 情 减 少测 量次 数 。 常 阻 碍下 肢静 脉 血 回流 , 局 部组 织 、 患 根 酌 经 造成 细胞 代谢 产 物 蓄积 , 下 造成 。本 组 患者 出现 2例 肩部 及双 下肢 酸 痛 , 给予 按摩 、 水 温 唤 醒病 人 , 免 发生遗 忘 呼 吸【 ② 保 持 呼 吸道 通畅 。患者 采用 全 肢 酸痛 避 I 】 。
疾 病 的药 可 多次 频 服 , 慢 吞 下 , 缓 以利 于 药液 与 病 变部 位充 分 接 触 ; 吐不 止 胃气 上逆 者 , 呕 可先 频 服 防止 呕吐 , 药效 发挥 后再 加 等 若 且不 太配 合者 , 可采用 少 也 时 间也 要短 一些 , 常 在其 它药 物 快要 煎 好 时再 下 , 通 闻香 即止 。 而 量 给药 。 患者 体 弱而 药液 刺激 性 强 , 急 重 为 快 须采 些 矿 物类 、 类 或 动物类 的药 物 , 石 膏 、 贝壳 象生 磁石 、 生牡 蛎 、 生 量 多次 分服 ; 、 症 患者 , 使药 力 足量 、 速 发挥 作用 , 用 随 时 而服 , 时而 止 的方法 , 其 能迅 速 发 生疗效 。 随 使 巴彦淖 尔市 华西社 区卫 生服 务 中 ,0 50 ) 1( 100  ̄ 在服 药期 间应 对 患者 进 行饮 食 禁忌 的 宣教 。 常情 况下 禁食 通 2 1 年 7月 1 01 2日收稿
1O 6
内蒙 古 中医药
暂 可用 干 毛 巾擦 拭 , 分寒 , 避 防止服 感外邪 。 生冷、 油腻 、 辛辣 、 干硬 等不 易 消化 及刺 激性 食 物 。一般 消化 系 统 不止 时 , 不减 被更 衣 , 疾 病忌 冷硬 、 炸 、 油 辛辣 之 品 ; 吸 系统 疾 病忌 盐 碱 、 呼 辛辣 刺 激 之 服泻 下药 时忌 过量 , 做到 中病 及至 。 应 服药后 观察 腑气通 否 , 时 及 腹 并记 录排 品: 心脑 血管疾 病忌 食肥 甘厚 味 ; 疮疡 外科 忌荤 腥 发物 。另 外 , 服 询 问和记 录 大便 排 出 情 况和 有无 腹 胀 、 痛拒 按 等症 ,
中药内服法的护理
(十六)驱虫类药物用法与护理
驱虫药宜空腹服用,忌食油腻,使药力交 易作用于虫体。 驱虫药中苦谏皮有毒,不宜持续和过量服 用,体弱者慎用,肝病者忌用。
鹤草芽不宜入煎剂
病人发热或腹痛剧烈者,暂不使用驱虫药
孕妇、年老体弱者慎用
(十一)平肝息风类药物用法与护理
平肝息风药多为介壳类,矿物类,昆虫类药宜打 碎先煎,昆虫类药可研末冲服。 本类药宜饭后服用,并注意保护胃气。 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 要关心病人的血压 脉搏 神志 瞳孔等变化。
(十二)开窍类药物用法与护理
开窍药多辛香,内服宜入丸散剂。
药物为救急治标之品,不可久服。
(八)止血类药物用法与护理
服用止血类药物,首先要辨清出血原因,病位, 缓急。 服用凉血止血药和收敛止血药时,要注意体内有 无淤血。 饮食应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忌辛辣炙热之物, 禁烟酒。 出血期间要减少活动,若为大出血须绝对卧床休 息。 要注意观察出血的部位,颜色,数量,次数,并 记录血压,呼吸,脉搏等,及时向医生报告。
第二节 中药内服法的护理
(一)解表类药物用法与护理
先辨清表证的虚实寒热,采用不同的使用方法 煎法:多为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文火煮沸5-10分钟
解表类药应温服。 发汗以微汗为宜。服后饮热稀粥 中病即止 患者应避风寒, 禁冷服。 患疮痈、失血过多的病人要慎用解表药。 饮食宜清淡,忌 酸性、生冷、腻食品。
化痰药中半夏,天南星,皂角等有毒,生品一般 不内服,内服多经姜,白矾炮制,剂量不宜过大。 服用化痰药要辨清痰的寒热,然后选用不同的药 物。 化痰药多与健脾类药,理气类药配伍用。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少食油腻,禁 食生冷,过甜,过咸,辛辣等物。 要注意观察病人咳喘的变化及痰的色 量 质 味。
中药内服法的护理
正确的煎煮方法能够充分提取药材的有效成分,从而提高中药内服 法的疗效。
服药时间
根据病情和药物性质,选择合适的服药时间,有助于提高中药内服 法的疗效。
中药内服法的疗效提高方法
联合用药
根据病情需要,合理搭配不同功效的中药,以提高疗效。
个体化用药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用药方案,以提高疗效。
症状改善程度
通过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变化,评估中药内 服法的疗效。
生理指标变化
观察患者生理指标的变化,如血压、血糖、血脂 等,以客观评价中药内服法的疗效。
生存质量评估
采用生存质量量表等工具,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 ,以全面评价中药内服法的疗效。
中药内服法的疗效影响因素
药材质量
中药材的质量直接影响中药内服法的疗效,因此选用优质的药材 是关键。
观察病情变化
在服用中药期间,应密切观察病 情变化,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
就医。
记录症状变化
患者可记录自身症状的变化情况 ,以便于医生对治疗效果的评估
和调整治疗方案。
定期复诊
按照医生建议定期复诊,以便及 时了解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确
保治疗的顺利进行。
04
中药内服法的疗效与评价
中药内服法的疗效评价标准
中药内服法的分类
01
02
03
04
煎煮法
将中药饮片放入锅中,加入适 量的水,煎煮一定时间后取汁
服用。
冲泡法
将中药饮片或有效成分放入杯 中,加入热水浸泡一定时间后
饮用。
药酒法
将中药饮片浸泡在酒中,经过 一定时间后饮用。
丸剂法
将中药饮片研磨成粉末,制成 丸剂口服。
02
中医用药护理习题与答案
中医用药护理目录第一节用药一般护理 (1)第二节用药禁忌 (3)第三节中药汤剂煎煮法 (5)第四节给药规则 (7)第五节用药程序 (10)第六节中药服法与护理 (12)第七节中药外用法及护理 (23)第八节常用中药中毒与解救护理 (30)第一节用药一般护理(一)填空题中医用药一般护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简答题护士如何做到正确安全用药?(三)选择题A型题1.用药护理中,对医嘱中有毒的药物有疑问时,护士应A.不给用药B.减少用药剂量C.改变给药途径D.用药后观察用药反应E.及时请示主管医生2.中药给药时,护士执行查对制度,应除外A.病人姓名B.病名C.医嘱药物D.组方原则E.给药剂量X型题1.中医用药一般护理的主要内容包括A.根据医嘱给药B.执行查对制度C.掌握给药途径D.正确安全用药E.用药观察施护2.现代的中药给药途径,包括A.口服B.外用C.吸入D.肌内注射E.静脉注射参考答案(一)填空题根据医嘱给药执行查对制度掌握给药途径正确安全用药用药观察施护(二)简答题护士要做到认真按照医嘱查对;掌握合理的给药途径、时间、温度、剂量及方法;注意所用药物的存放时间;了解病人用药过敏史;掌握用药注意事项、用药禁忌、要无毒副反应及中毒后的抢救方法;密切观察病人的用药反应;注意中西药之间有无配伍禁忌;如有疑问时及时向主管医生询问。
(三)选择题A型题1.E2.DX型题1.ABCDE2.ABCDE第二节用药禁忌(一)名词解释中药配伍禁忌(二)填空题1.妊娠用药禁忌一般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二类。
2.病证食忌是指治疗疾病时,应根据________忌食某些食物。
饮食调护也应________施食。
(三)简答题一般常规应用中药的忌食是什么?(四)选择题A型题1.下列配伍中属于“十八反”的是A.芜花与甘草B.乌药与瓜蒌C.人参与菜菔子D.人参与五倍子E.人参与五灵脂2.属于妊娠禁忌的一组中药是A.巴豆、三菱、熟地黄B.穿山甲、雄黄、郁李仁C.藜芦、木通、薏苡仁D.牵牛子、麝香、地龙E.砒霜、肉桂、水蛭3.寒性病应忌食A.辛辣、油腻、煎炸类食物B.肥肉、脂肪、动物内脏及烟酒C.胡椒、辣椒、大蒜、白酒D.食油炸、黏腻、不易消化的食物E.鱼、虾、蟹等腥颤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物X型题1.下列哪类药为妊娠禁用药A.峻下逐水药B.破血通经药C.通经祛瘀药D.行气破滞药E.剧毒及重金属药物2.热性病证应忌食哪类食物A.辛辣类食物B.油腻类食物C.煎炸类食物D.辛凉类食物E.辛热类食物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是指由于某些药物经过配伍能减轻或抵消药物的药效,甚至产生毒性反应或强烈的副作用,因此临床上应当避免此类药物配伍使用。
中医护理方法
温法
即温里法,是用温热
清法
即清热法,是用寒凉
食物振奋阳气,祛除 里寒的一种方法。 多用于里寒证或素体 阳虚之人。 如肢体倦怠、四肢不 温、腹痛吐泻等。 常用食物有辣椒、酒、 花椒、姜、羊肉等。
性食物清除内热,泻 火解毒的一种方法。 多用于实热证或素体 阳盛之人。 如发热、烦渴、口舌 生疮、小便短赤等。 常用食物有西瓜、梨、 藕、黄瓜、苦瓜、绿 豆、茶等。
药物治疗是中医治疗疾病最常用的手段, 护理人员能否正确地掌握给药途径和方法, 将直接影响药效的发挥和治疗效果。
一、中药汤剂煎煮法
容器 用水 泡药 煎药 取药
特殊药物煎法 先煎
矿物、贝壳类药 某些具有毒性的药物
某些质轻、量大或泥沙多的药物
后入 气味芳香的药物 包煎 对煎后可使药液浑浊,或易产生沉淀、 焦糊,或有细小种子、茸毛、粉末,取 汁时难以滤除的药物,应以纱布包裹后 再入煎。
气虚质 【B型】
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 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 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过喜而伤心,突然患了狂躁型精神病。范进家人在医生的授
意下以恐吓方法刺激范进,范进受到了惊吓,抑制了亢奋的
情绪味和功效
热性食物
热性食物具有温里祛寒、
温性食物
温性食物具有温中、补
益火助阳的功用。 适用于阴寒内盛的实寒 证。 热性食物多辛香燥烈, 容易助火伤津。 凡热证及阴虚者应忌用。 如白酒、生姜、葱、蒜、 花椒等。
中药内服法的护理
中药内服法的护理1.1 服用解表药必须首先辨别表证的性质分别用药,并根据四时气候变化、患者体质及地理环境的不同而恰当选择、配伍应用,如除针对外感风寒、风热表邪不同,相应选择发散风寒或风热的药物外,还有与祛暑、化湿、润燥药配伍;若虚人外感,还须分别与补气、助阳、滋阴、养血等药配伍;春夏腠理疏松,易于汗出,用量宜轻,冬季腠理致密,不易汗出,用量宜重;北方严寒地区用药宜重,南方炎热地区用药宜轻。
1.2 解表类药汤剂应取汁温服,服药后静卧,温覆取汗或饮热粥、热汤助汗驱邪。
临床发汗以微汗为宜,切不可大汗,以免耗伤阳气,损及津液,造成“亡阳”“伤阴”的弊端。
1.3 应用解表药,饮食宜清淡、细软、易于消化,多饮开水,不宜进辛辣、油腻、黏腻之物,忌食酸性食物,特别要忌食鱼蟹类、狗肉、香菇等毒发之物。
风寒表证患者,宜多食姜、葱、豆豉等温热之品;风热证患者宜多食西瓜等清热之物。
1.4 应用解表药宣毒透表,护理着眼点不在汗出多少,应观察疹点的隐现、色泽、发热等情况,如疹点透出.色泽鲜红,体温渐降,精神好转,为热毒外透之征,病情向愈;反之,则为药物无效或病情加重。
2 清热类药物服法与护理2.1 服用清热类药物,必须详细辨析热邪性质(虚、实、湿、毒)、部位(脏腑、气、血)以及有无兼证,以便选择用药并作必要的配伍。
2.2 清热类药皆寒凉而多味苦,易伤阳气,故脾胃虚弱、阳虚及寒证忌用;苦燥之剂又易伤津液,阴虚者慎用或辅以补阴药。
2.3 清热之剂,视药物不同,煎煮时间有别,一般煮沸后10~15分钟,若为清热解毒或清热解暑等辛凉之品,煎煮时间要求稍短;凡清热、解毒之剂,宜凉服或微温服;使用清热药应中病即止,不可过用,以免克伐太过,损伤正气。
2.4 病房要有良好的通风和降温设备,并根据病人发热程度调节室内温度;高热不退者,配合物理降温,给药可采用频服法;汗出较多者,及时更换衣被。
2.5 清热类药多用于治疗火热、热毒之证,宜采用清补之类膳食,可多饮清凉饮料、果汁等,或以西瓜、梨、苹果及凉性瓜果蔬菜等为辅食;中暑及高热汗出较多者,宜让患者多饮含盐饮料。
第四节药物应用护理中药内服法
甘微苦温
辛苦温
行气化痰散结消痞 理气化痰降逆止呕 行气散结,散寒止痛
脾胃气滞;痰浊停滞;腹 痛便秘
脾胃气滞;痰湿咳嗽;呕 吐
疝气痛;痛经;产后腹痛
3~9 3~9 10-15
疏肝解郁,理气和中, 肝气郁结;脾胃气滞;痰
燥湿化痰
多胸闷
行气解郁,活血止痛 肝胃气痛,月经不调
3-10 3-6
通阳散结,行气导滞 胸痹证;脘腹胀痛,泻痢。 5-10
清热除烦利尿
热病烦躁;口舌生疮
9~15
芦根 苦寒
清热生津止呕
肺热咳嗽;胃热呕吐;尿 15~
赤
30
清热燥湿药(治疗湿热证火热证)
药名
性味
黄芩 苦寒 黄连 苦寒 黄柏 苦寒
龙胆 苦寒 草
苦参 苦寒
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清热燥湿杀虫止痒
应用
用量 (g)
祛风湿类药
药名
性味
功效
应用
用量 (g)
白花蛇
甘咸温。 有毒
祛风通络定惊止痛
桑枝 苦平
祛风通络
风湿顽痹;头风;破伤风 风湿肢节痛麻木拘挛
1~3 9~15
桑寄生 苦甘平
祛风通络养血安胎
风湿痹痛;肾虚腰痛;胎动 9~15 不安
丝瓜络 甘平
祛风通络 解毒化痰
风湿痹痛;乳痈
6-10
药名 茯苓
性味 甘淡平
利水渗湿类药
油腻之品 5.疑有传染病者先作好隔离
清热泻火药(治疗脏腑火热证)
药名
性味
功效
应用
用量 (g)
石膏 辛甘大寒
夏 枯
内服中药期间的护理
蒂、藜芦 、常山、石盐等。
2 1 服 药 前 让 患者 用 宽布 条 或 长 毛 巾紧 束 脘 腹 , 服 药 后 . 1 ̄ 2 分 钟 不 吐 时 , 可用 清 洁 毛 刷 或 手 指轻 轻 触 及 咽 喉 部 或 0 0
多饮温水 以助 药力 。吐后松解束带。若患者 昏眩或呕吐不止 , 应及时解救。古人云: “ 吐至 昏眩 ,切勿惊疑 ,如发头眩,可 饮冰水立解,如无冰水时,新汲水亦 可。” 又说 :“ 若用藜芦,
药,根据泻下作用分为:攻下药如大黄、芒硝、蕃泻叶等:峻
下逐 水 药 如 甘遂 ,大 戟 、芜 花 、 巴豆 等 :润 下 药如 火 麻 仁 、郁
李仁 等 。
3 1服 峻 下药 后 , 能 出现 剧 烈 腹痛 、 泻 或恶 心 呕 吐 等 . 可 腹
毒性反应 。如患者精神紧张 , 至恐惧不愿接受时,应在服药 甚
呕 吐 不 止 者 , 以葱 白解 之 ”。
以蕃泻 叶泡茶饮用。 4 3服药后观察大便 内有无虫体排 出, . 并于服药二、 三十 日之后,连续三 日留便检查虫卵 。若仍有虫卵者 , 一个 月后再 服驱虫药,直至无虫卵。若为绦虫症应检查大便 内有无头节 ,
前 向 患者 解 释 , 以解 除 其 顾虑 。 服药 后 患 者应 卧床 休助药力。 凡发汗 , 只宜遍体微汗 ,
不 可 大 汗 ( 以发汗 消肿 , 适 量 多 汗 ), 有 “ 为 心之 液 ” 若 可 因 汗 之 说 ,更应 掌握 分 寸 。 年 老 体 弱 者 应慎 用 ,严 防汗 过 发 生 虚 对
不 易 消化 之 食 物 ,只 宜 饮米 粥或 红 枣 汤 等 流食 , 以养 胃气 。 3 泻下 药 凡 能 引起 腹 泻或 滑 利 大肠 , 使 大 便排 出的 药物 统 称 泻 下 促
中药内服法与护理
中药内服法与护理1.解表类药的服法与护理(1)解表类药应温服,服药后应卧床休息覆被并进热饮,以达发汗祛邪的目的。
发汗以微汗为宜,不可太过,以免损伤正气,伤耗阴液。
(2)病人应避风寒,禁冷敷。
(3)应慎与解热阵痛类西药通用,以防出汗过多。
(4)饮食宜清淡,忌酸性、生冷食物。
2.泻下类药的服法与护理(1)泻下类药一般应空腹服用,因其易伤脾胃,应得泻即止。
(2)单纯为通便而服用润下药。
应于睡前服用。
(3)服泻下类药后,大便次数增多,并可有轻微腹痛,一般便后腹痛即小时。
服药后注意排泄物的质、量、次数等变化,对服药后腹泻较重者,应随时观察病情,以免虚脱。
(4)服药期间,宜食清淡、易消化饮食,忌硬固、油腻、辛辣之品。
可多食水果和蔬菜。
3.温里类药的服法与护理(1)服药期间应注意防寒保暖,防止风寒侵袭及腹部受寒。
(2)宜进温热饮食以加强药效,忌食生冷寒凉之品。
(3)温里类药多辛温香燥,易伤津液,阴虚津亏者慎用。
服药后若出现咽喉疼痛、舌红、咽干等症状时,为虚火上炎,应及时停药。
(4)危重病人服用回阳救逆药时,应密切观察服药后的反应。
4.清热类药的服法与护理(1)清热类药性寒,易伤氧气,应中病即止,平素阳虚者应禁用。
(2)清热类药多苦寒,易伤脾胃,故在用药前应询问病人有无脾胃宿疾,以防损伤脾胃。
(3)清热类药宜饭后服用,服药期间宜服食清凉食品,忌辛辣油腻。
(4)孕妇禁用或慎用。
5.理气活血类药的服法与护理(1)理气活血类药多辛香燥烈,走窜通行,易于耗血、动血,虚证病人和有出血倾向者应慎用或禁用。
(2)理气活血类药行气动血,服药期间宜服食清凉食品,忌辛辣油腻。
(3)孕妇禁用或慎用。
6.补益类药的服法与护理(1)补益类药应于饭前空腹服用,以利药物吸收。
(2)补益类药易使胃气壅滞,造成消化不良。
脾胃虚弱而食滞不化者应慎用,或应同时配用消导药。
(3)外感期间不宜使用补益类药。
(4)补益类药需长期服用方能见效,应鼓励病人坚持服药。
中药用服药及外用护理ppt课件
三、服药方法的护理
(2)热服:理气、活血、化瘀、补益剂 均应热服。
(3)凉服:止血、收敛、清热、解毒、 祛暑剂均应凉服。
四、服药后病情观察的护理
服药后应观察汗液、二便、脉象等,以 便了解病情变化,给予恰当的治疗与护 理。
五、中药内服法与护理
• 解表类药的服法与 护理
– 解表类药应温服。 发汗以微汗为宜。
(四)熨敷疗法与护理
– 用于虚寒性脘腹痛、跌打损伤、寒 湿痹痛、癃闭、泻泄、腹水等。
(五)掺药疗法与护理
• 将药物制成极细粉末直接撒布 于创面局部,以达到去腐生新 ,清热止痛,生肌收口、促进 创面愈合的目的。
(五)掺药疗法与护理
–适用范围 疮疡创面、皮肤溃烂或湿 疹、口腔粘膜炎症或溃疡等。
(六)吹药疗法与护理
敷贴药物。 3、对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敷贴穴位不宜过多
,敷贴面积不宜过大,敷贴时间不宜过长,以免 发泡过大或发生药物中毒。
4、选准穴位,注意体位。
护理要点
5、对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脏病、肝脏病等的 患者,使用药量不宜过大,敷贴时间不宜过久 ,并在敷贴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
6 、 局部清洁,预防不良反应。在药物敷贴之前, 穴位局部应洗净擦干或用75%酒精消毒。这有 两个好处(1)可以避免感染(2)穴区清洁后 ,敷贴多较牢固,不易脱落。
药膏的种类
• 我科药膏经过改良,已根据常用方配成超粉,再 配单味药的超粉,然后根据病情随时增减常用方 ,避免了一方到底,一方通用的弊端。
药膏的种类
现有四黄粉、消胀利水散、化瘀止痛散 、五倍子粉、半夏粉、大黄粉等
护理要点
1、凡用溶剂调幅药物,需随调配随敷贴,以防蒸
发。 2、对胶布过敏者,可改用无纺布制品或用绷带固定
10中药内服和外用法与护理
解表药: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 药物,称为解表药。
解表药分类:
1、辛温解表剂:感冒清热颗粒、正柴胡饮 2、辛凉解表剂:银翘解毒片、感冒退热颗 粒、桑菊感冒片)
3、解表胜湿剂:九味羌活丸 4、扶正解表剂:参苏饮 玉屏风散 5、祛暑解表剂:藿香正气水
解表药的用法:
解表类药应温服,服药后卧床敷被并进热 饮(开水或热稀粥),以达到发汗祛邪的 目的,发汗以微汗为度,身体感到潮湿的 小汗,不流下即可,不可太过,以免伤正 气,伤耗阴液。只有微汗才有解表的作用, 大汗可暂时使发烧退下,过一会体温会再 次升高的。
化,以免烫伤。成年人热熨袋内温度保持在50~ 60°C,老年人、小孩不宜超过50°C.若局部出现 疼痛或水泡,立即停止操作,并按烫伤处理。 4.纱布袋用后清洗消毒备用,中药可连续使用1周。 5.各种实热证,皮肤溃破处、身体大血管处、局部 无知觉处,孕妇的腹部和骶部,腹部包块性质不 明者禁用热熨疗法。
吹药法及护理
定义:将药粉用管状器具均匀地吹撒到患 处的一种外治方法。
作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腐生肌等。 适应证:人体特定器官的疾病,如耳、鼻、
口腔、咽喉等。 物品:药、吹药器、压舌板、电筒、消毒
长棉签、纱布、清洗溶液、治疗碗、治疗 盘。镊子、弯血管钳、开口器、鼻镜、耳 镜、额镜。
适应证:跌打损伤、虚寒性胃脘痛、寒性呕 吐、寒痹等病证以及因注射引起的局部肿块。
物品:药物、双层纱布袋、加热设备等。
操作方法
1.药熨法 2.盐熨法 3.麦麸熨 4.沙土熨
护理及注意事项
1.注意保暖、避风,以免感受风寒。 2.热熨前嘱患者排空小便。热熨前局部皮肤可涂一
层凡士林或油膏。 3.热熨时随时注意患者对热感的反应及局部皮肤变
应用中药的注意事项
应用中药的注意事项(一)中药汤剂煎煮方法:汤剂是中药最为常用的剂型之一,自商代伊尹创制汤液以来沿用至今,经久不衰。
汤剂的制作对煎具、用用水、火候、煮法都有一定的要求。
1.煎药用具以砂锅、陶罐、瓦罐之类为好,搪瓷罐次之,忌用铜铁锅,以免发生化学变化,影响疗效。
2.煎药用水古时曾用长流水、井水、雨水、泉水、米泔水等煎煮。
现现在多用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等,但总以水质洁净新鲜为好3.煎药火候有文火、武火之分。
文火,是指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缓慢的火候;而武火,又称急火,是指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迅速的火候。
“先武后文”为一般煎煮原则,急火煮沸,文火慢煎。
沸后,20分钟左右为宜。
凡发散解表药物,凡气味芳香的花叶类,如紫苏、荆芥等煮沸后,煎10~15分钟即可。
凡滋补类药,滋腻厚重、不易出汁的药,如熟地、黄精等沸后煎40~60分钟为宜。
4.煎煮方法先将药材浸泡30~60分钟,用水量以高出药面为度,干药需盖过药面3厘米,滋补药可多加水。
“多浸少煎”可使药物有效成分充分煎出。
中药不可用开水煎煮,一般煎煮两次,第二煎加水量为第一煎的1/3~1/2。
两次煎液去渣滤净混合后分2次服用。
煎煮的火候和时间,要根据药物性能而定。
一般来讲,解表药、清热药宜武火煎煮,时间宜短,煮沸后煎3~5分钟即可;补养药需用文火慢煎,时间宜长,煮沸后再续煎30~60分钟。
每剂药一般煎2次,滋补药可煎3次。
小儿、重症病者药汁,宜浓缩,便于喂服。
在同一剂药中,先煎块根,后煎花草;果实、颗粒要捣碎再煎。
有毒类如乌头、附子类宜先煎,以减轻毒性;大黄、番泻叶等泻药宜后煎,以免失去泻下作用。
煎糊的药,切忌服用。
煎糊的药,切忌服用。
某些药物因其质地不同,煎法比较特殊,处方上需加以注明,归纳起来包括有先煎、后下、包煎煎、另煎、溶化、泡服、冲服、煎汤代水等不同煎煮法。
(1)先煎:主要指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一些金石、矿物、介壳类药物,应打碎先煎,煮沸20-30分钟,再下其他药物同煎,以使有效成分分析出。
中药用药护理
在微沸状态,既可减慢药物的蒸发,又有利于有效成 分的煎出。解表类、清热类、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 以防药物挥发;滋补药宜先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久 煎,有效成分充分煎出。
第八页,共54页。
三、煎药方法
❖ 汤剂是中医临床最常用的一种剂型,其煎药 方法正确与否,是确保疗效的关键。为了使 药物更好地发挥疗效,历代医家非常重视汤 剂的煎煮方法,如明代医家李时珍指出: “凡服汤药,虽物品专精,修治如法,而煎 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 亦无功。”清代医家徐大椿《医学源流论》 亦云:“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 全在乎此。”因此,我们必须掌握正确的煎 药方法。
第十五页,共54页。
❖ 2、后下 气味芳香的药物,如薄荷、藿香、砂仁、
钩藤等,其有效成分易于挥发,不宜久煎,应待 其他药煎煮将成时再投入,煎沸几分钟即可。
❖ 3、包煎 对煎后可使药液浑浊,或易产生沉淀、
焦糊,或有细小种子、茸毛、粉末,取汁时难以 滤除的药物,应以纱布包裹后再入煎。
❖ 4、另煎 某些贵重药物,如人参、羚羊角等, 为了保存其有效成分不被其他药渣吸附而造 成浪费,应单独煎服,也称为“另炖”。
第九页,共54页。
(一)煎煮容器
❖ 应选用陶器制品如砂锅,瓦罐或搪瓷器皿为 好。忌用铁、铜、铝等金属制品,因金属容 易与药物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降低药效 或增加毒性。如:铁器与鞣质生成鞣酸铁使 药液的颜色加深,与黄酮类成分生成难溶性 络合物,与有机酸生成盐类药物等均可影响 疗效,加上长时间煎煮后,有些可给药液带 入铁锈味,甚至引起恶心,呕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十三)安神类药物用法与护理
–矿石、介壳类安神药质地沉重,宜打碎先煎、久煎。不
宜久服、多服。 朱砂有毒,应慎用
安神类药应于睡前半小时 服用, 饮食以清淡、平和为宜, 忌辛辣、肥甘、酒、茶
等 刺激性食品,晚饭不宜过 饱。 作 好精神护理,保持平常心态。 –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五)温里类药物用法与护理
附子有毒宜先煎、久煎, 温阳药肉桂含挥 发油,宜后下
温热季节量轻。中病即止 宜进温热饮食以 加强药效,忌食生 冷寒凉
之品。 –温里类药多易伤津液,阴 虚津亏者孕妇慎
用。 服药期间宜保暖, 防止风寒侵袭。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十五)收涩类药物用法与护理
收涩药时治标之药,要根据具体病情,配 伍其他药物治疗。
收涩药有敛邪之弊,凡有表邪未解,内有 湿滞,郁热未清,瘀血未去,均不宜用。
饮食宜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忌生冷寒凉。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十六)驱虫类药物用法与护理
驱虫药宜空腹服用,忌食油腻,使药力交 易作用于虫体。
饮食应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忌辛辣炙热之物, 禁烟酒。
出血期间要减少活动,若为大出血须绝对卧床休 息。
要注意观察出血的部位,颜色,数量,次数,并 记录血压,呼吸,脉搏等,及时向医生报告。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九)活血化瘀类药物用法与护理
活血化瘀类药常与理气药同用。 活血化瘀类药对于过多,血虚,孕妇要忌用或慎
服用化痰药要辨清痰的寒热,然后选用不同的药 物。
化痰药多与健脾类药,理气类药配伍用。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少食油腻,禁
食生冷,过甜,过咸,辛辣等物。 要注意观察病人咳喘的变化及痰的色 量 质 味。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十一)平肝息风类药物用法与护理
平肝息风药多为介壳类,矿物类,昆虫类药宜打 碎先煎,昆虫类药可研末冲服。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十四)补益类药物用法与护理
– 补益类药应于饭前空腹服用,以利药物 吸收。 –质重味厚,宜多加水,浸透、煎透、阿胶宜烊化;
鹿角胶、人参须另煎 以渐进为主,不可大量摄补,以防壅滞 注意生活起居,避免体力劳动,保持充足的睡眠
和休息,节房事等。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解表类药物用法与护理
先辨清表证的虚实寒热,采用不同的使用方法 煎法:多为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文火煮沸5-10分钟
解表类药应温服。 发汗以微汗为宜。服后饮热稀粥 中病即止 患者应避风寒, 禁冷服。 患疮痈、失血过多的病人要慎用解表药。 饮食宜清淡,忌 酸性、生冷、腻食品。
化为原则。 若为油腻肉食积滞可用山楂,若为瓜果蔬菜积滞
可用神曲,淀粉性食物积滞用买呀,腹胀者可用 莱菔子。 服用人参时急用莱菔子,哺乳期的妇女忌用麦芽。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八)止血类药物用法与护理
服用止血类药物,首先要辨清出血原因,病位, 缓急。
服用凉血止血药和收敛止血药时,要注意体内有 无淤血。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清热类药物用法与护理
先辨清热邪的虚实及部位
清热类药多属苦寒, 饭后30分钟凉服或微 温服,应中病即 止,以免损伤脾胃。
病室通风、凉爽 服药期间宜食清凉 食品,忌辛辣油腻。 密观病人生命体征等变化,做好消毒隔离
工作 脾胃虚弱、食少便溏、阴虚患者慎用
(六)理气类药物用法与护理
理气类药多与降气药同用 大多含挥发油,不宜久煎。 多为芳香辛燥之品、易于耗血、动血、服
药中病即止 以食用易消化的温补食品 忌生冷油腻厚味、不易消化之品 阴虚火旺慎用;孕妇慎用。
பைடு நூலகம்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七)消导类药物用法与护理
消导类药对于虚证无积滞者,要禁用; 消导药宜饭后服用 饮食以平补为宜,少食多餐,以营养丰富易于消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三)泻下类药物用法与护理
据病人的体质、病情的虚实、选用不同类型的泻下药 泻下药大黄、番泻叶煎煮时易后下或泡服,不宜久煎;芦
荟入丸散; 泻下类药一般应空腹服用, 应得泻即止, 年老体弱、孕妇、产后 便秘选用润下药 饮食烂、软、戒烟酒,多食蔬菜等粗纤维的食物。实热证
驱虫药中苦谏皮有毒,不宜持续和过量服 用,体弱者慎用,肝病者忌用。
鹤草芽不宜入煎剂
病人发热或腹痛剧烈者,暂不使用驱虫药
孕妇、年老体弱者慎用
本类药宜饭后服用,并注意保护胃气。 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 要关心病人的血压 脉搏 神志 瞳孔等变化。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十二)开窍类药物用法与护理
开窍药多辛香,内服宜入丸散剂。
药物为救急治标之品,不可久服。
开窍药只宜用于闭证,若为脱证及忌用。 开窍药中麝香,冰片孕妇忌用。 要注意观察病人的体温 脉搏 呼吸 血压等变化,
用。 破血化瘀类药破血力大,体弱者要慎用,其中虫
类药物如水蛭 芒虫有毒,入丸散剂为佳,内服药 严格掌握剂量,中病即止,孕妇忌用。 要注意观察病人的疼痛,肿块大小及软硬。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十)化痰止咳平喘类药物用法与护理
化痰药中半夏,天南星,皂角等有毒,生品一般 不内服,内服多经姜,白矾炮制,剂量不宜过大。
宜清淡,忌辛辣毒发之物;里寒证、宜温补食物,忌寒凉 滋腻 服药后密切观察病排便、便中带血、脱水情况停用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四)祛湿类药物用法与护理
1 芳香化湿药气味多芳香,一般煎10~15分 钟即可。
2 本类要对胃肠道有刺激,宜饭后服用。 3 服药后要注意观察尿量及水肿的变化。 4 本类要易伤阴液,故阳虚血亏者宜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