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应用护理中药内服法
中药内服法护理
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和治疗过程,给予患者必 要的支持和鼓励,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 。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 展趋势
本次项目成果总结回顾
01
中药内服法护理理论体系构建
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初步构建了中药内服法护理的理论体系,包括基
本原则、方法分类、操作规范等方面。
02
中药内服法护理技术优化
煎药的火候
有文火、武火之分。急火煎之为武火 ,慢火煎之为文火。一般先武后文, 即开始用大火,煎沸后改用小火。
煎药用水
古时曾用长流水、井水、雨水、泉水 、米泔水等。现在多用自来水、井水 、蒸馏水等,但总以水质洁净新鲜为 好。
煎药的方法
将药材浸泡30~60分钟,用水量以高 出药面为度。一般中药煎煮两次,第 二煎加水量为第一煎的1/3~1/2.两次 煎液去渣滤净混合后分2次服用。
多学科交叉融合
中药内服法护理涉及医学、药学、护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未来有望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中药内服法护理的 全面发展。
智能化辅助决策
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未来中药内服法护理 有望实现智能化辅助决策,提高中药内服法的疗效和安全 性。
国际化交流与合作
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不断提高,未来中药内服法 护理有望加强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医药在全球范围 内的传播和应用。
散剂
将药物研碎,成为均匀混合的干燥粉末,有内服与外用两种。内服散剂末细量少者,可直 接冲服;量多者,可加适量开水调服;外用散剂可用于撒布疮面或患病部位。
膏剂
将药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浓缩而成的剂型。有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膏剂有流浸膏、浸膏 、煎膏剂等,外用膏剂又分软膏剂和硬膏剂两种。
03
中医护理的基本内容
–
–
即泻下法,是用具有通 便作用的食物通泻大便 或祛除肠内积滞的方法。 主要适用于病后、产后 和年老体虚,气血不足, 肠燥便秘者。 常用食物有蜂蜜、桑葚、 香蕉、植物果仁、菜泥 等。
+
温法–+清法––
–
–
即温里法,是用温热 食物振奋阳气,祛除 里寒的一种方法。 多用于里寒证或素体 阳虚之人。 如肢体倦怠、四肢不 温、腹痛吐泻等。 常用食物有辣椒、酒、 花椒、姜、羊肉等。
息,培育正气,利于脏腑功能的恢复,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但随着病情的好转,应适当增加活动量。通过适当活动,可 使经络通畅,关节滑利,气血营卫调和,增强体质和抗邪能 力。尤其是恢复期或慢性病者,在病情允许情况下更应注意 动静结合,但应以不感劳为原则。对虚证、体弱者,虽以静 养为主,但也应在床上或室内行内养功、放松功等活动。
(4)对易发怒生气的病人,更应耐心,注意态度
和语气,待其情绪安定后再慢慢进行劝导和安慰。
二、情志护理的基本方法
+
+ + + +
言语开导 清净养神 移情易性 情志相胜 顺情解郁
一、食物的性味和功效
+
热性食物
–
+
温性食物
–
–
–
– –
热性食物具有温里祛寒、 益火助阳的功用。 适用于阴寒内盛的实寒 证。 热性食物多辛香燥烈, 容易助火伤津。 凡热证及阴虚者应忌用。 如白酒、生姜、葱、蒜、 花椒等。
–
–
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 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 眠 进行适当的活动和锻 炼 节制性生活
+
+
做好生活起居护理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
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PPT
3、火候应根据药物性能加以控制。“先 武后文”为一般煎煮原则,急火煮沸, 文火慢煎。沸后,20分钟左右为宜。 凡发散解表药物,凡气味芳香的花叶类, 如紫苏、荆芥等煮沸后,煎10~15 分钟即可。凡滋补类药,滋腻厚重、不 易出汁的药,如熟地、黄精等沸后煎4 0~60分钟为宜。
2.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调配要求、给药速 度予以配置及 混合配伍。
4.中西注射剂联用时,应将中西药分开使用, 前后使用间隔液。
5.除有特殊说明,不宜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 同时共用一条静脉通路。
6.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 异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尤应 加强巡视和监测,出现异常,立即停药,报告医生 并协助处理。
6、胶质药如驴胶、鹿胶、龟胶等宜另蒸对服。
煎糊的药,切忌服用。煎糊的药,切忌服用。
3、凉服:寒性药剂凉后服,如治疗大热病 等;热性药剂凉后服。如治真寒假热病,效 果好。解毒药、止吐药、清热药,均宜凉服
4、温服:凡平和的药,补益的药均宜在3 5℃左右温服,能益气、增补。④温服:凡 平和的药,补益的药均宜在35℃左右温服, 能益气、增补。
烊化:胶质、黏性大而且易溶的药物,如阿 胶、鹿角胶在服用时常需要烊化,即将药物 用开水或黄酒加温溶化后服用。
除了上述中成药的这些内服方法外,人们 看中医时,常常看到中药处方上写着“先 煎”、“后下”、“包煎”、“另炖”或 “另煎”等字眼,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先煎:是对介壳类、矿石类药物而言,因 质坚有效成分难以煎出来,应打碎先煎, 煮沸后约10~20分钟后,再放入其他药。这 类药物常见的有龟板、鳖甲、石决明、生 牡蛎、生龙骨等。
中医护理方案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一)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颈强痛,鼻塞声重,鼻涕清稀,或有咽痒咳嗽,痰白稀,口不渴,肢节酸痛。
舌苔薄白。
(二)风热犯表证:发热重,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有汗或无汗,头痛,咽痛,口渴欲饮或有咳嗽痰黄。
舌苔薄黄。
(三)暑湿袭表证:恶寒发热,头重,胸腹闷胀,恶呕腹泻,肢倦神疲,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
舌苔白腻。
(四)卫气同病证:自觉发热重,烦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恶寒或恶风,或高热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喷嚏。
舌红苔薄黄或黄腻。
二、常见病症/证候施护〔一〕恶寒、发热1.观察体温变化及汗出情况。
2.汗出较甚切忌当风,并及时更衣;风寒束表者注意保暖。
3.保持口腔清洁,鼓励多饮温开水。
4.遵医嘱物理降温。
5.遵医嘱刮痧,取合谷、曲池、大椎、太阳、风池等穴。
6.遵医嘱中药保存灌肠。
7.遵医嘱中药泡洗。
〔二〕头痛1.观察头痛部位、性质、程度、伴随病症及持续时间。
2.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太阳、印堂、百会、合谷、风池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皮质下、肺德邦、等穴。
〔三〕咳嗽、咳痰1.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痰液的量、颜色、性状等。
2.咳嗽剧烈时取半卧位。
3.教会有效咳嗽及咳痰方法,翻身拍背。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气管、神门、下屏尖等穴。
〔四〕鼻塞、流涕1.观察鼻塞情况及涕液颜色、性质等。
2.掌握正确的擤涕方法。
3.遵医嘱穴位按摩,鼻塞时按摩迎香、鼻通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内鼻、外鼻、气管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内服中药(1)辛温解表剂宜趁热服,药后加被安卧啜服热稀粥,以助汗出。
(2)辛凉解表剂、化湿解表剂宜偏凉服。
(3)其他详见附录1.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三〕特色技术1.刮痧〔详见附录2〕2.中药保存灌肠〔详见附录2〕.3.中药泡洗〔详见附录2〕4.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5.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1.年老体弱、反复外感者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国传统养身保健操,以增加体质。
13种中医护理方案
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中脏腑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
舌质紫暗,苔白腻。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
舌质红,舌苔黄腻。
3.元气败脱证:昏语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
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
(二)中经络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
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
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
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气虚血瘀证: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
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5.阴虚风动证: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
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意识障碍1.密切观察神志、瞳孔、心率、血压、呼吸、汗出等生命体征等变化,及时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2.保持病室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保持安静,避免人多惊扰。
3.取适宜体位,避免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如头颈部过度扭曲、用力,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4.定时变换体位,用温水擦身,保持局部气血运行,预防压疮发生。
5.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纱布或涂金霉素眼膏;遵医嘱取藿香、佩兰、金银花、荷叶等煎煮后做口腔护理。
6.遵医嘱鼻饲流质饮食,如肠外营养液、匀浆膳、混合奶、米汤等。
7.遵医嘱留置导尿,做好尿管护理。
8.遵医嘱给予醒脑开窍药枕,置于患者枕部,借中药之辛散香窜挥发性刺激头部腧穴,如风池、风府、哑门、大椎等。
(二)半身不遂1.观察患侧肢体的感觉、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和肢体活动的变化。
中药的服药方法
中药的服药方法中药是我国传统的珍贵药物资源,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治疗效果。
正确的服药方法对于中药疗效的发挥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中药的常见服药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使用中药治疗疾病。
首先,中药的常见服药方法包括煎服、煮服、泡服和炖服等。
其中,煎服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方法。
具体操作时,将中药材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煮沸后改用小火煎煮一段时间,待药液煎煮浓缩后即可服用。
煮服则是将中药材和水一起放入锅中煮沸,然后直接饮用药液。
泡服是将中药材放入热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饮用,而炖服则是将中药材和其他食材一起炖煮后饮用。
其次,中药的服药方法还需要根据具体药材和疾病情况进行选择。
比如,一些药材需要煎煮后去渣再饮用,而有些药材则需要整颗服用。
此外,对于不同的疾病,服药的时间和剂量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服用中药时,一定要根据医生的建议和药品说明进行正确的操作。
另外,中药的服药方法还需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比如,服药前要注意清洁口腔,避免影响药效;服药后要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和疗效;另外,服药过程中要避免饮用浓茶或咖啡,以免影响药效。
此外,女性朋友在服用中药期间要避免食用生冷食物,以免影响月经和身体健康。
最后,中药的服药方法还需要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比如,对于老年人、儿童和孕妇来说,服药方法和剂量都需要有所调整,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因此,在服用中药时,一定要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正确的调整。
总之,中药的服药方法对于疾病的治疗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确的服药方法能够更好地发挥中药的疗效,帮助患者尽早康复。
因此,在服用中药时一定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方法,并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操作。
希望大家都能够正确地使用中药,早日恢复健康。
应用中药内服外治法治疗1例灰黄霉素致严重药物性皮炎的临床报道
通过 胃镜于 胃腔 内以圈套器 夹紧造瘘管蘑菇头随 胃镜拔 出。 拔管后用凡士 林 纱 布覆盖瘘 口, 天后 即愈 合 , 数 拔管后 禁食2 后可进食 4h
【 张月华, 3 】 李晓玉 1 例吞咽障碍患者实施 胃造瘘术后的护理, 护理学报,
2 1年第 0期 01 7
36 出院指导 每餐的饮食应选择易消化、 . 新鲜、 温度适宜的流质或半流质
3 造瘘管护理 保持管道通 畅, 无菌操作 , . 2 严格 每天检查标 记是否移位 , 确 保腹壁垫盘用扭锁锁好。 待造瘘管的清洁通畅, 保 每次注 ^ 食物前后均用2 - 0 3 温开水冲洗 造瘘管 , Oml 指导患者 在每次注 完食物后不要 平睡 , 应坐起3 O
mi, n 以免食物反流 , 阻塞造瘘管 。
冲洗 造瘘 管 , 次注入 食物后应 坐起3 n, 每 0mi 以免造成食 物反 流至造瘘 管 , 引起阻塞 。 者休息 、 、 患 活动 沐浴时应将 造瘘管 固定在腹壁上 , 避免 因晃动 、 牵 拉造瘘管 而引起不 适或疼痛 。 特别是在沐 浴后 , 用消毒 棉签擦干造瘘 管 应使 周围皮肤 , 并涂上 抗生索类软 膏。 指导 患者如 出现造 瘘管周 围皮肤 红肿疼 痛 或造瘘管 阻塞 等异 常 隋况及时 回医院就诊和 处理 。 根据造瘘 管的情况 , ~ 每6 1个 月回医 院复查确定是 否更换新 的导管 。 2
位, 先吸痰后管 饲 。 35 拔 管的护理 拔管时 , . 应松开腹壁造瘘管 内、 垫及固定 、 外端管 , 外 消毒
【】 肖媛 媛 经 皮 内镜下 胃空肠 造 瘘术 的 临床观察 和 护理 实 用临 床 医 1 药杂 志 ,0 9(0 2 0 1) 【】 张利 凤 , 2 刘兴 , 李冬梅 . 无法进食或进食 困难 患者进行 经皮 内镜 胃造 对 瘘术 的护 理 , 医学 信息 ( 旬刊 )2 1年2卷 o期 . 下 ,0 1 4 6
中医在护理领域中的应用
中医在护理领域中的应用首先,中医理论作为一种独特的疾病观念和治疗方法,对护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生理病理过程是统一的。
在护理过程中,中医的整体观念使护士能够综合评估病人的身心状态,更好地了解病情,选择相应的护理措施。
此外,中医的辨证施治方法也为护士提供了方法论,尤其对于一些慢性疾病或病情多变的医疗难点,中医的辨证论治可以为护理工作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其次,中医药物在护理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特点是疗效温和、副作用小、安全性高。
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可以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和护理需求,使用中药进行调理和治疗。
中药可以通过内服、外用、熏蒸等多种方式应用,可以调理气血、活血化瘀、益气养阴等,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举例来说,对于一些产后血虚贫血的妇女,可以使用中药调理身体,增加血液的生成和质量,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此外,中医还在康复护理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中医康复护理强调“以康复为导向,以功能为中心”,旨在通过中医手法,促使病患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和提高。
在康复护理中,中医的手法包括推拿、针灸、艾灸、拔罐等,这些手法可以起到调节气血、舒筋活络、利水通络等作用,促进病患肌肉功能的恢复和骨关节活动的灵活度,提高病患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同时,中医理论对于疼痛管理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医认为疼痛是气血不畅、阻滞的结果,通过恢复气血的运行,可以达到舒经活络、止痛的效果。
在护理中,通过推拿、拔罐等中医手法,可以缓解疼痛、改善病患的生活质量。
此外,中医的草药也可以用于病患的止痛治疗,不仅具有镇痛效果,而且对于很多西药疗效不佳的慢性疼痛也有很好的效果。
总之,中医在护理领域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可以作为一种独特的理论指导,也可以通过中药、中医手法等具体技术手段,为护理工作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方法。
中医护理的出现,丰富了护理学科,为病患提供更全面、更个体化的护理服务。
中医用药护理习题与答案
中医用药护理目录第一节用药一般护理 (1)第二节用药禁忌 (3)第三节中药汤剂煎煮法 (5)第四节给药规则 (7)第五节用药程序 (10)第六节中药服法与护理 (12)第七节中药外用法及护理 (23)第八节常用中药中毒与解救护理 (30)第一节用药一般护理(一)填空题中医用药一般护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简答题护士如何做到正确安全用药?(三)选择题A型题1.用药护理中,对医嘱中有毒的药物有疑问时,护士应A.不给用药B.减少用药剂量C.改变给药途径D.用药后观察用药反应E.及时请示主管医生2.中药给药时,护士执行查对制度,应除外A.病人姓名B.病名C.医嘱药物D.组方原则E.给药剂量X型题1.中医用药一般护理的主要内容包括A.根据医嘱给药B.执行查对制度C.掌握给药途径D.正确安全用药E.用药观察施护2.现代的中药给药途径,包括A.口服B.外用C.吸入D.肌内注射E.静脉注射参考答案(一)填空题根据医嘱给药执行查对制度掌握给药途径正确安全用药用药观察施护(二)简答题护士要做到认真按照医嘱查对;掌握合理的给药途径、时间、温度、剂量及方法;注意所用药物的存放时间;了解病人用药过敏史;掌握用药注意事项、用药禁忌、要无毒副反应及中毒后的抢救方法;密切观察病人的用药反应;注意中西药之间有无配伍禁忌;如有疑问时及时向主管医生询问。
(三)选择题A型题1.E2.DX型题1.ABCDE2.ABCDE第二节用药禁忌(一)名词解释中药配伍禁忌(二)填空题1.妊娠用药禁忌一般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二类。
2.病证食忌是指治疗疾病时,应根据________忌食某些食物。
饮食调护也应________施食。
(三)简答题一般常规应用中药的忌食是什么?(四)选择题A型题1.下列配伍中属于“十八反”的是A.芜花与甘草B.乌药与瓜蒌C.人参与菜菔子D.人参与五倍子E.人参与五灵脂2.属于妊娠禁忌的一组中药是A.巴豆、三菱、熟地黄B.穿山甲、雄黄、郁李仁C.藜芦、木通、薏苡仁D.牵牛子、麝香、地龙E.砒霜、肉桂、水蛭3.寒性病应忌食A.辛辣、油腻、煎炸类食物B.肥肉、脂肪、动物内脏及烟酒C.胡椒、辣椒、大蒜、白酒D.食油炸、黏腻、不易消化的食物E.鱼、虾、蟹等腥颤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物X型题1.下列哪类药为妊娠禁用药A.峻下逐水药B.破血通经药C.通经祛瘀药D.行气破滞药E.剧毒及重金属药物2.热性病证应忌食哪类食物A.辛辣类食物B.油腻类食物C.煎炸类食物D.辛凉类食物E.辛热类食物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是指由于某些药物经过配伍能减轻或抵消药物的药效,甚至产生毒性反应或强烈的副作用,因此临床上应当避免此类药物配伍使用。
中药用药护理相关知识ppt
烊 化 (Yang)
• 药物类型:胶质类或黏性大且易溶的药物(阿 胶、鹿角胶、饴糖等)
• 目的:防止药物粘锅煮糊,附着他药而影响 药效
• 方法:单独加温溶化或置于刚煎好的去渣药 液中,微煮或趁热搅拌,使(Shi)之溶解
第三十六页,共九十一页。
机器 煎药 (Qi)
• 根据处方将各药混合装入以特殊(Shu)布料制成的煎药袋 内,用冷水浸泡30~60分钟,加入适量水,将水和浸 泡好的中药连袋投入煎药机内,调节温度和时间。
(八)糖(Tang)浆剂
• 将药物煎煮后去渣取汁,再熬成浓缩液,加 入适量蔗糖而制成的药物水溶液。
• 特点:有甜(Tian)味,便于服用,便于儿童服用。
第十一页,共九十一页。
(九(Jiu))针剂
• 又名注(Zhu)射剂,将中药经过精制提炼而制成的灭 菌溶液。
• 特点:作用迅速,剂量准确,给药方便,药液不
• 一些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如乳香、没药等宜温服。
第四十三页,共九十一页。
• 注意!!
1、汤剂放冷后,要温服时,应再加热 至沸,放温后服用。 2、不应舍去沉淀部分而(Er)只服清液。
第四十四页,Leabharlann 九十一页。(二(Er))热服
• 热服是指将刚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或将中成 药用热开水送服的方法。
• 寒证宜热药热服。 • 真热假寒证宜寒药热服,以减少病人服药格拒。 • 回阳补益药、发汗解表药、活血(Xue)化瘀药、透
剂有软膏,用时直接涂抹于患处,常用于疮疡病人; 硬膏,用时先以文火烤热,使其变软,待全部软化 后,贴于患处,双手用力压匀,皮肤过敏者禁用, 如十香暖脐膏,常用于风寒痹痛。
第六页,共九十一页。
第七页,共九十一页。
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
19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目录1、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内三科)2、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综合科)3、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内一科)4、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内一科)5、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内五科)6、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外一科、妇产科)7、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内一科、综合科)8、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妇产科)9、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外一科)10、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11、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综合科)12、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综合科)13、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外一科)14、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综合科)15、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内五科、外二科)16、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外二科)17、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外二科)18、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外二科)19、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内五科、外二科)附录:一、中药应用注意事项二、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三、“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肝胃不与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
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二)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
舌淡苔白。
(三)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
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
(四)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
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
(五)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而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
中医护理 辩证施护的方法 ppt
五行与人体及自然界
脉
五行与七情
五行与情志疗法
二、情志护理基本方法
1、移情易性 2、清净养神: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3、语言开导
第四节 药物应用护理
一、中药的煎煮和服用
1、煎药法 煎药用具:一般以瓦罐、砂锅为好,搪瓷
或者铝制品亦可,忌用铁器、铜器。 煎药用水:洁净冷水,如自来水、井水、
中医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方法
第一节 生活起居护理 第二节 情志护理 第三节 饮食护理 第四节 药物应用护理
第一节 生活起居护理
一、基本原则
1、顺应自然:四时节气,昼夜晨昏 2、平衡阴阳:阴平阳秘,精神乃至 3、起居有常:生活规律 4、劳逸适度:劳动和运动、娱乐和休息 5、慎避外邪:六淫 6、形神共养:形体与精神
2、服药法
(1)服药时间:补益药与泻下药,宜空腹;安神药临睡前服 药;对胃肠有刺激的,饭后服用。
(2)服用方法:2/日
(3)服药量:200-250ml (4)服药冷热:汤药多温服,寒证热服,热病凉服。 (5)服药方法:口服、鼻饲等。 (6)药后调护:一般解表药应取微汗,不可大汗;服泻下药,
不宜进食生冷难消化的食物。
二、药物内服法的护理
(一 )解表药服法与护理 1、一般不可煎煮时间过久 2、服后饮热粥等,微微发汗 3、避风 4、不适宜冷敷 5、注意服药后的提问、汗液等变化
二、药物内服法的护理
(二)清热药服法与护理 1、煎煮时间稍短 2、服药期间注意脾胃的保护 3、高热者物理降温 4、采用清凉食物作为膳食 5、注意服药后发热程度、呼吸、神智、有无
出血
二、药物内服法的护理
(三)泻下药服法和护理 1、饭前空腹温服 2、得泻即止 3、下后最好用粥调理1-2日,以助胃气 4、记录大便的颜色、气味、形状
中医护理学第十四章中医用药及护理
中医护理学第十四章中医用药及护理中医用药及护理是中医护理学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中草药的应用及其护理措施、中药制剂的使用和常见的中药配方应用等方面。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医用药及护理的相关内容。
一、中草药的应用及其护理措施:中草药是中医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其药效温和疗效显著,但也需要注意其应用及相应的护理措施。
具体如下:1.中草药的应用:中草药可以单味应用,也可以多味联合应用。
在应用过程中,需要考虑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功效等因素,以及患者的体质、病情等具体情况。
2.中草药的煎煮方法:中草药的煎煮方法有煎汤、炖煮和蒸煮等,根据药材的不同性质和功效,选择适当的煎煮方法,保持药物的药效和营养成分。
3.中草药的服用剂量:中草药的服用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来确定,不同的草药及其组方有不同的服用剂量,严格按照医嘱来服用。
4.中草药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中草药虽然药效温和,但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消化不良等。
患者在服用中草药期间,需要密切观察自己的身体反应,并及时告诉医生或护士,以便及时处理。
5.中草药的药物相互作用:一些中草药与西药或其他中草药之间存在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有些可能会减弱药效,有些可能会增强药效。
因此,在应用中草药时,需要向医生或护士提供详细的用药史和草药使用情况,以便医生进行合理的配伍。
二、中药制剂的使用:中药制剂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药效确切、用量准确、方便携带等优点。
常见的中药制剂有丸剂、煎膏、散剂、汤剂等形式。
以下是中药制剂的使用要点:1.丸剂的使用:丸剂多用于慢性病和虚证的治疗,常见的有水丸、散丸、蜜丸等。
在服用丸剂时,需要按照医嘱正确服用剂量,并配合温水或热水一起服用。
2.煎膏的使用:煎膏是将中药煎煮、浓缩而成的粘稠剂,常用于内服或外敷治疗。
在使用煎膏时,需要根据病情和医嘱正确使用剂量,并根据医嘱进行服用或外敷。
3.散剂的使用:散剂是将中药研磨成粉末后使用的一种中药制剂,常用于外敷或调制成煎剂。
10中药内服和外用法与护理
解表药: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 药物,称为解表药。
解表药分类:
1、辛温解表剂:感冒清热颗粒、正柴胡饮 2、辛凉解表剂:银翘解毒片、感冒退热颗 粒、桑菊感冒片)
3、解表胜湿剂:九味羌活丸 4、扶正解表剂:参苏饮 玉屏风散 5、祛暑解表剂:藿香正气水
解表药的用法:
解表类药应温服,服药后卧床敷被并进热 饮(开水或热稀粥),以达到发汗祛邪的 目的,发汗以微汗为度,身体感到潮湿的 小汗,不流下即可,不可太过,以免伤正 气,伤耗阴液。只有微汗才有解表的作用, 大汗可暂时使发烧退下,过一会体温会再 次升高的。
化,以免烫伤。成年人热熨袋内温度保持在50~ 60°C,老年人、小孩不宜超过50°C.若局部出现 疼痛或水泡,立即停止操作,并按烫伤处理。 4.纱布袋用后清洗消毒备用,中药可连续使用1周。 5.各种实热证,皮肤溃破处、身体大血管处、局部 无知觉处,孕妇的腹部和骶部,腹部包块性质不 明者禁用热熨疗法。
吹药法及护理
定义:将药粉用管状器具均匀地吹撒到患 处的一种外治方法。
作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腐生肌等。 适应证:人体特定器官的疾病,如耳、鼻、
口腔、咽喉等。 物品:药、吹药器、压舌板、电筒、消毒
长棉签、纱布、清洗溶液、治疗碗、治疗 盘。镊子、弯血管钳、开口器、鼻镜、耳 镜、额镜。
适应证:跌打损伤、虚寒性胃脘痛、寒性呕 吐、寒痹等病证以及因注射引起的局部肿块。
物品:药物、双层纱布袋、加热设备等。
操作方法
1.药熨法 2.盐熨法 3.麦麸熨 4.沙土熨
护理及注意事项
1.注意保暖、避风,以免感受风寒。 2.热熨前嘱患者排空小便。热熨前局部皮肤可涂一
层凡士林或油膏。 3.热熨时随时注意患者对热感的反应及局部皮肤变
中药服用方法
中药服用方法中药是我国传统的宝贵医学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治疗功效。
正确的服用方法对于中药的疗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中药的服用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使用中药治疗疾病。
首先,选择合适的中药剂型非常重要。
中药剂型主要包括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等。
不同的剂型适用于不同的症状和疾病,所以在选择中药剂型时,一定要根据医生的建议和自身的病情进行选择,不能随意更换。
其次,按照医生的处方正确用药。
在服用中药时,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处方来用药,严格控制用药的剂量和频次。
不能擅自增减药量或更改用药方式,以免影响疗效或导致不良反应。
另外,中药的服用时间也需要注意。
一般来说,中药的服用时间是在饭前或饭后半小时内,这样可以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提高药物的吸收效果。
同时,一定要按时按量服药,不能随意更改服药时间,以免影响疗效。
此外,中药的煎煮方法也需要掌握。
一般来说,中药煎煮时要选择陶瓷、玻璃或不锈钢的容器,避免使用铁质容器,以免影响药物的成分。
在煎煮过程中,要控制火候和时间,保持适当的煎煮时间,使药物充分释放有效成分。
最后,中药的保存方法也很重要。
中药在保存时要放置在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环境,以免影响药物的质量。
另外,要定期检查药品的有效期,过期的药品要及时处理,不能继续使用。
总之,正确的中药服用方法对于治疗疾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使用中药时,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建议来选择剂型、用药、服药时间、煎煮方法和保存方法,以免影响疗效或导致不良反应。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中药的正确使用方法,提高中药的治疗效果,保障身体健康。
中药用药护理
在微沸状态,既可减慢药物的蒸发,又有利于有效成 分的煎出。解表类、清热类、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 以防药物挥发;滋补药宜先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久 煎,有效成分充分煎出。
第八页,共54页。
三、煎药方法
❖ 汤剂是中医临床最常用的一种剂型,其煎药 方法正确与否,是确保疗效的关键。为了使 药物更好地发挥疗效,历代医家非常重视汤 剂的煎煮方法,如明代医家李时珍指出: “凡服汤药,虽物品专精,修治如法,而煎 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 亦无功。”清代医家徐大椿《医学源流论》 亦云:“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 全在乎此。”因此,我们必须掌握正确的煎 药方法。
第十五页,共54页。
❖ 2、后下 气味芳香的药物,如薄荷、藿香、砂仁、
钩藤等,其有效成分易于挥发,不宜久煎,应待 其他药煎煮将成时再投入,煎沸几分钟即可。
❖ 3、包煎 对煎后可使药液浑浊,或易产生沉淀、
焦糊,或有细小种子、茸毛、粉末,取汁时难以 滤除的药物,应以纱布包裹后再入煎。
❖ 4、另煎 某些贵重药物,如人参、羚羊角等, 为了保存其有效成分不被其他药渣吸附而造 成浪费,应单独煎服,也称为“另炖”。
第九页,共54页。
(一)煎煮容器
❖ 应选用陶器制品如砂锅,瓦罐或搪瓷器皿为 好。忌用铁、铜、铝等金属制品,因金属容 易与药物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降低药效 或增加毒性。如:铁器与鞣质生成鞣酸铁使 药液的颜色加深,与黄酮类成分生成难溶性 络合物,与有机酸生成盐类药物等均可影响 疗效,加上长时间煎煮后,有些可给药液带 入铁锈味,甚至引起恶心,呕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应用护理中药内服法
2.煎前浸泡
宜用冷水浸泡二十至三十分钟,以药材浸 透为准,忌用热开水浸泡。
药物应用护理中药内服法
3.煎药加水量
头煎加水至少超过药面二至三厘米即可, 次煎加水超过药面一至二厘米即可,且在 连续煎次煎时,必须加入热水。
药物应用护理中药内服法
4.煎药的火候
先武火后文火,即在沸前以较强之火力,待 沸后再以较小之火力,使药液保持微沸状 态即可。
药物应用护理中药内服法
5.煎药的时间
一般药物头煎沸后再煎三十分钟,次 煎沸后煎二十分钟即可。(如在热药中加 入冷水,会使药材表面形成凝固膜,即不 易再煎透),且煎药之水应一次加足,勿 在中途数次加水,更不能将药煎干了再加 水重煎。
2)后下药宜在一般药煎好前5-10分钟放 入。且后下之药物也应以冷水浸泡20分 钟后再入煎。
药物应用护理中药内服法
3)包煎:质地过轻、容易成糊状、或起毛等 药宜包煎。
4)另煎:贵重药材 5)烊化:容易焦或粘附在其他药渣上的药材 6)冲服:入水即溶化的药材 另外,如果是坚硬的药材在煎熬时应压碎。
药物应用护理中药内服法
油腻之品 5.疑有传染病者先作好隔离
药物应用护理中药内服法
清热泻火药(治疗脏腑火热证)
药名
性味
功效
应用
用量(g)
石膏
辛甘大寒
夏 枯
辛苦寒
草
栀子
苦寒
淡竹叶 甘淡寒
清热泄火除烦止渴 清肝火火解郁结 清热泄火利湿除烦止血 清热除烦利尿
气分实热证;肺热咳喘;胃火牙痛
15 ~ 60
目赤肿痛,瘰疬瘿瘤
6~12
药物应用护理中药内服法
6.煎药次数
一般药材可煎二次,对于有效成分难于煎 出及滋补贵重药物宜煎三次,为使煎出之有 效成分,分布均匀,可将二次(或三次)之煎 液混合,灌入保温瓶中一日分二至三次服完。
药物应用护理中药内服法
7.常用特殊煎法
1)先煎药 ( 包括:矿石类、化石类、贝 壳类及有毒性药物),宜先煎20-30分 钟后,再下其它药共煎。
苦辛凉
柴胡
苦微辛微寒
蝉蜕
甘寒
牛蒡根 苦寒
功效 疏散风热清肝明目 疏散风热平肝明目
应用 头痛咳咳嗽;目赤肿痛 肝热目赤;头晕头痛;
疏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透疹 头痛咽喉肿痛疹出不透
解肌退热透疹生津
头项痛;腹泻;消渴;疹出不畅
和解泄热疏肝升阳
寒热往来;肝气郁结;内脏下垂
疏散风热明目透疹止痒止痉
内脏下垂;疮疡;牙痛
药物应用护理中药内服法
汤剂种类
不同汤剂煎药的时间
煎煮时间
说明
解表药、清热药、 第一煎10-15分钟 不宜久煎,以免药性
芳香类药
第二煎10分钟
挥发,甚至改变药性
滋补药
第一煎40-60分钟 使 药 效 尽 量 煎 出 ,
第二煎30分钟
充分发挥药力
有毒性的药物 久煎60-90分钟
可减低毒性
一般复方
第一煎20-30分钟 使有效成份充分溶出 第二煎10-15分钟
疏散风药热物;应透用疹护;理利中咽药内服法 咽喉肿痛;麻疹不畅
用量g 6~10 10~20 3~10 3~10 3~10 3~6 3~10
(二)清热类药服法 1.热病病人易烦躁,作好情志护理 2.药性寒凉,易伤阳气,不能过用 3.凉服或温服,高热者可采用频服 4.配合饮食宜用清淡或清凉饮料,忌用辛辣及
湿热下痢黄疸;肺热咳嗽;血热吐衄; 3~10
高热神昏;湿热下痢;痈肿疔毒
3~9
湿热痢疾;带下;阴虚发热;湿疹
性味 辛微苦温 辛甘温 辛温 辛甘微温 辛苦温 辛温 辛温 辛微温
功效
应用
发散风寒 宣肺平喘,利水
表实证,咳喘;风水;
发汗解肌 温经通络 祛风解表 透疹 止血 祛风解表 除湿止痛,止痉
散寒祛风 胜湿止痛
散寒通阳 发汗解表
表虚证;风湿;痛经;胸痹
疹出不透;失血
风寒湿痹;破伤风 风寒湿痹 解鱼蟹毒 阴寒腹痛;寒凝之尿闭
第四节 药物应用护理
一、中药煎服法 二、药物内服法的护理 三、药物外治法的护理
药物应用护理中药内服法
一、中药煎服法
(一)中药煎煮法 (二)中药给药规则
药物应用护理中药内服法
(一) 中药煎煮法 煎药方法恰当与否,对疗效有一定的 影响,所以煎煮中药方法很重要。
药物应用护理中药内服法
实施程序 1.煎药用具
热病发热烦躁;湿热黄疸;血热出 血
3~10
热病烦躁;口舌生疮
9~15
芦根
苦寒
清热生津止呕
肺热咳嗽;胃热呕吐;尿赤
药物应用护理中药内服法
15~ 30
清热燥湿药(治疗湿热证火热证)
药名
性味
黄芩
苦寒
黄连
苦寒
黄柏
苦寒
பைடு நூலகம்
龙胆草 苦寒
苦参
苦寒
功效
应用
用量(g)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二)中药给药规则
1、服药时间:无论饭前饭后均相隔1小时 饭前:驱虫药、攻下药、滋补药等 饭后:抗风湿药、消导药、平肝熄风、化痰
止咳药、活血驱瘀药等 睡前:安神药睡前30分-1小时、缓泻药、涩
精止遗药,驱虫药等 平喘药:发作前1-2小时服
药物应用护理中药内服法
2、服药的量:200-250毫升 短时间内连续给予较大剂量的汤药,称为连服 一天的药量分少量多次服用,称为频服 3、服药的温度:温服 治寒证的药:热服 治热证的药:喜冷饮的可凉服
祛风解表 化湿止带,排脓
带下;疮疡肿痛
散寒解表 温中止呕
胃寒呕吐 ;虚寒腹痛 解半夏 天南星 鱼蟹毒
药物应用护理中药内服法
用量(g) 3~10 3~10 3~10 3~10 3~10 2~5 3~10 3~10
解表药----辛凉解表药 (治疗风热表证 )
药名
性味
桑叶
甘苦寒
菊花
辛甘苦微寒
薄荷
辛凉
葛根
药物应用护理中药内服法
二、药物内服法的护理
(一)解表类药服法 1.辨清寒热 2.煎药时间不宜长 3.注意观察出汗情况 4.病室环境适宜,防止汗出当风 5.诱疹药观察出疹情况 6.高热者不宜冷敷
药物应用护理中药内服法
解表药---- 辛温解表药 (治疗风寒表证)
药名 麻黄 桂枝 荆芥 防风
紫苏 葱白 白芷 生姜
药物应用护理中药内服法
4、服药的方法:
中药用温水或白酒、糖水等液体调成糊状称为调服 中成药用温开水称送服;祛寒药用姜汁称调服; 祛风湿药用黄酒称调服。
总之,影响中药起效时间常见的因素包括病人的体质、 所患的疾病、用药的剂量等。
药物应用护理中药内服法
5.服药期间特别观察 汗出 大便 小便 腹痛 舌苔脉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