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人物形象鉴赏专题分析(附练习及答案)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人物形象鉴赏专题分析(附练习及答案)壹~知识梳理~知识点1:考点解读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鉴赏”,是指鉴别欣赏文章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是对文章的思想感情、主题的社会意义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做出的赏析。
“形象”,是指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的且能激发人们思想的生活图景,多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点以及景物和场面等。
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情感等,通过生动的画面和蕴涵作者主观情感的景物表现出来,达到情感与事物、景象等和谐一致。
设题角度有:①形象的特点。
文章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有何个性特点和典型性。
②形象的塑造。
作品的形象使用什么样的手法塑造的。
③形象的地位和意义。
形象具有什么样的典型意义或社会意义。
知识点2: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人物描写】①肖像描写。
对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进行描绘的手法,具体的包括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的描写。
它对于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的完整体现,有着重要的烘托作用。
因为人物的外部特征总是同人物内在的心理活动、精神状态相联系的。
②动作描写。
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行为动作的描写手法。
典型的动作描写,不仅要写出人物在特定情势下的行动,还要写出人物以何种独特的方式完成这个动作,通过对人物动作的描写可以透露出人物内在的心灵世界。
③语言描写。
具体包括对话、独白、旁白以及语气声态等的描写。
对人物语言的描写要注意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要与人物的身份经历、文化修养、习惯爱好、心理状态以及所处的特定场合吻合。
④心理描写。
对人物在一定情景中的想法、感触、情绪意识等进行的具体刻画。
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和行动的内在依据。
有时可直接由作者进行描绘,或由人物的独白、梦幻来进行披露,有时可以间接地通过景物及人物肖像、动作、语言、所处环境及遭遇等来进行折射。
【环境描写】一般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自然环境指人物周围的一切事物,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景物等。
诗歌鉴赏(五步法总论)_

表述
答: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 答: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写了 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 词人早年陶醉于梅花;“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 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 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 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 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 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运 用了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 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 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五步:表述
答题规范性: 1、审题清楚,按要求答题; 答:这首诗歌采用了……(表达方 不写错别字,不出现语病 2、以平稳妥切为好,不要标新立异; 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 用词要准,语句要顺 3、理清思路,组织文字,言简意 写出了……(意象)特点, 用 语要“专业”,要有针对性 赅。 表现(或突出)了……思想(感 鉴赏不是叙述大意,不是翻译 情),起到了……作用。 不随意联想,避免画蛇添足, 练习时打稿
不断呼号、 执着追求的 孤雁形象
表述
( 2 )答:通过……,刻画了……,
表达了(表现了)……思想感情。 (1)诗歌运用了反衬的手法, 如:“一片影”与“万重云”; “不饮”“不 “孤雁”与“野鸭”更突出了 诗人不坠青云之 啄”等词语及 志的高远追求。 孤雁的执着和勇气,以野鸭的 反衬等手法的 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 运用 求。
参考答案:全诗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夕阳映照着
诗歌鉴赏要强化四个意识
“文本”意识 “咀嚼”意识 “表达”意识 “分层”意识
孤
杜甫
雁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文学类文本阅读鉴赏评价的方法或技巧

文学类文本阅读鉴赏评价的方法或技巧《考试说明》中对“现代文阅读”部分的鉴赏评价是这样要求的: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注意,这里包括“文学作品”和“文章”两个方面,因此我们在探讨现代文阅读部分鉴赏评价时,既以文学作品为主,又应该兼顾其它文体。
第一、抓住关键语句,总体把握文章内容无论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还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首先要在快速阅读中明晰文学作品(文章)主要层次,抓住其基本内容及思想倾向,这是鉴赏评价的基础。
而这些往往可通过对文章中关键语句的把握来实现。
一般来说,文章中的关键性语句有以下几种:1.首句首句往往有总领全篇内容、确立感情基调等提示概括的作用。
若是记叙文(散文),首句大多是概括全段内容或交待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空间要素;若是抒情性较强的文章,首句可能为全文的感情倾向定下基调。
例如:《荷塘月色》一文中首句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颇不宁静”就给全文的感情抒发和表现定下了一个基调;《威尼斯》一文中首句“威尼斯是个别致的地方”,既明确作品的描写对象是“威尼斯”,“别致”二字又准确概括了威尼斯的特点;《琐忆》的首句“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孺为子牛。
’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文章的首句表明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层次和基本思想观点。
2.中心句语段中的句子不是按同等作用排列的,有些是文章语段的中心句。
抓住这些语句能很快把握文章的主要层次和主要内容。
如《崇高的理想》一文中有很多段落的第一句或尾句是该段的中心句。
第一句表明本段的分论点,中间是论证部分,结尾照应并再次强调。
3.过渡句有的文章(或语段)有几层意思,为了使层次更连贯紧凑,中间常用过渡句(或过渡词)。
如《琐忆》一文中“如果把这段话看作是他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解释,那么,横眉冷对千夫指呢?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第六段“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还不是主要的”,前半句承上概括,后半句启下,引出另一方面的内容。
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

• 鉴赏文学作品的文学形象、表现手法、语言风格
• 2、怎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 回答: • (1)优秀的小说和戏剧文学作品大都着力于刻画人物,创造典型的人
物形象。 • (2)诗歌散文类作品,一般不注重刻画人物性格,而着力于描绘某种
生活图景,抒发某种感情。 • (3)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对环境的描写。文学作品中的环境一般包
•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
感和思想。
•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 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 (4)人物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 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括:①具体的风景描写、生活场景描写。②促使主人公活动的生活和社 会环境。③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 • (4)人物描写的方法一般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 描写、心理描写。
• 鉴赏人物形象的具体目标有两条: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鉴赏人物形象主要应注意两点:
• 譬如写景,作家是如何感知这个景物的,是视觉?听觉?还是触觉?乃至通感 等,他抓住的是空间还是时间,空间中的事物是如何分布的,各自的远近高低 如何,每一景一物的声色、动静如何?又借助了哪些手段?是摹状、比喻、比 拟、衬托,还是夸张?写人也是这样。从肖像描写,外貌描写,到言谈举止, 到细节透露内心,或通过环境衬托内心,由里到外,方能形神兼备。
鉴赏诗歌的语言特色、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语言特色、表达技巧2.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思路和答题步骤。
一】诗歌鉴赏诗歌鉴赏通常会围绕语言、手法、结构、意境等角度设题。
一)鉴赏诗歌的语言诗歌是讲究语言凝练,生动传神的艺术表现形式,所以,诗中的词都是诗人千锤百炼之后写下的。
这些千锤百炼的词句就会吸引读者和出题者的目光,成为诗歌鉴赏考查的切入点。
一般而言,鉴赏诗歌语言常从炼字型和语言风格赏析两个角度命题。
炼字:动词。
一个好的动词可以使一句诗甚至一首诗灵动起来,鉴赏时要注意发现并深入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例如陶渊明《饮酒》(其二)中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个“见”字,把诗人无意看山,山入眼帘,悠闲自得的形象,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表达得极其自然和真切。
形容词。
那些用得精彩的形容词,有的能生动地写出事物的形象色彩,有的能准确地写出人物的情态行为。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个“漫”(胡乱地)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急促的动作和狂喜的心情。
形容词的运用,给人以形象感,鉴赏时更是要借助联想和想象,去再现诗歌表现的情景,这样才会有真切的感悟。
数量词。
数词用得好,可以使诗歌表达准确。
古代诗歌中有些量词由名词充当,具有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例如“一叶扁舟”,以“叶”为量词,既言其小,又使人联想到树叶的形象,很生动。
鉴赏时要注意推敲。
小技巧:最传神的字一般来说五言诗多在第三个字,七言诗多在第五个字上。
语言风格鉴赏: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其语言的优美、生动、传神、精练、隽永,以及语言风格特点。
古诗的语言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1)清新。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别致,生动形象。
2)质朴。
这类语言常见于叙事、抒情诗中。
作者往往不是刻意追求华美的语言,而是用明白如话的语言直接叙述,像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杜甫的“三吏”“三别”都是这类语言的典范。
3)绮丽。
其特点是用华丽的辞藻、多变的修辞、神奇的想象进行细腻生动的描绘。
鉴赏小说的表达技巧(含语言)

随后他解开我的衣服,紧握着我的一只手腕,在我胸部一阵 乱敲;又把脑门儿贴到我的身上。最后他坐了下来,开了一个处 方,然后把它叠起来递给我。我接了过来,随手揣进衣兜里,走 了出去。
我径直来到一家最近的药店,药剂师看了看处方,又将它退 了回来。
他说他不收这种处方。 “你不是药剂师吗?”我问。
(2)明确这种表达方式在文中表现了什么内容; (3)结合语境加以说明这种表达方式有何作用、好处或效 果。
二、结构方式 小说的结构指小说布局谋篇的技巧,指开头结尾是否各有特
色;结构是否严谨、完整、匀称。 例3 (2012·江西)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报复 (法)雨果·克里兹 (文本详见“合作探究课时1”例3) 题目:简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1 (2011·浙江)阅读《第9车厢》,完成文后题目。
第9车厢 (俄罗斯)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 (文本详见“合作探究课时3”课堂训练1) 题目: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开头是“我”,结尾两段也是“我”,只有中间 主体部分用的是第三人称。表达效果根据人称不同而不同。第三 人称的特点是更客观,表达更自由。
伏笔,是在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 某种暗示性的铺排,穿插的情节为后文出现的情节做前兆,当事 情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响应”的写作技巧。伏笔是文章 峰回路转、达到情节高潮的精彩揭示。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 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 情合理,往往能让人产生会心一笑、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 惊喜;同时能使文章出色生辉,具有独特魅力。例如,《社戏》 里,月下航行时,鲁迅写到了碧绿的豆麦苗,为后文看戏归来偷 豆吃埋下伏笔。《项链》文中有三处为文末说项链是假的埋下的 伏笔。
诗歌意象和意境教案1

诗歌意象和意境教案一、考点要求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考点阐释1.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3.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表现技巧。
4.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
第二篇古代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第一节诗歌的形象的鉴赏诗歌的形象包括意象、人物形象。
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思想感情。
一、鉴赏诗歌的意象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形象(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现诗人的主观的感情。
客观事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
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
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
“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的写景作为后一两句的情感抒发的基础。
由景物的物象可以探知诗人的情感。
如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是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
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
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新课标】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PPT课件

•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 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 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 下传来的《霓裳》曲。 • (2)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 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 2.品味语言风格 • 语言风格较为复杂,欣赏层次较高。我们 不可能全部了解和掌握。一般只需要对几 种常见又比较容易把握的语言风格能体悟 就行了。比如含蓄和直白,豪放和婉约, 庄重和诙谐,沉郁和轻松等。而且,出题 者会从设题技巧上降低难度。比如例子当 中就用杜甫来做铺垫,杜甫的诗歌风格沉 郁顿挫是众所周知的。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 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回答第(1)题, 考生必须了解诗歌的常见体裁及其特点。 第(2)题要求考生能够对诗歌的每一联进 行简要分析。颈联景物引发的是诗人对历 史更迭、朝代兴替的感伤之情。C项中的 赏析文字脱离语境,故错误。第(3)题为 比较阅读题,答题时既要注意形式上的比 较,也要注意内容上的比较,注意结合诗 句作具体分析。
• (3)此题考查分析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 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以 前一小题为基础。前面已分析了词的豪放 风格,那么词的思想内容也必受风格制约, 再结合具体的词句,可分析出作者是以 “达观、豪迈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 对具体描写进行分析时一定要结合全词及 注释等内容,做到言之成理。 • 【答案】 (1)D (2)苏轼 辛弃疾 豪放 派
• (1)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和《石头 城》,就体裁而言,前者是________, 后者是________。 • (2)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首联中“下”字渲染了西晋水军浩大 威猛的声势,“收” 字则凸现了东吴一 败涂地的景象。 • B.颔联选取“铁锁”沉江、“降幡”出 城两个细节,形象而凝练地再现了西晋灭 吴的历史。
文学作品鉴赏方法

“如何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对不同的文体,鉴赏的的方式、重点是有所不同的。
对于以记叙、抒情为主的文章,要善于反现撞击情感之“钟”,即作品或文章的美感因素,判断其审美价值及审美趣味,从而达到欣赏鉴别的目的。
对于以说明、议论为主的文章,要善于把握文章的观点和价值。
说明文要看是否说明事物的功用以及是否传达了新的观念,给人以新的知识或认识,议论文主要是对观点的评价,论点、论据、论证三者之间是否带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是否合理。
我们要建立理性的思维判断,客观、全面地评价文章的得失。
一、鉴赏评价应注意的几个方面:(一)联系背景,知人论世文章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不同时代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特色,同一时代的作品,由于作家风格、思想的不同也具有不同的情调,即使是同一作家,也可以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动、个人感情的变化,写出不同情调的作品。
当然,这不是对鉴赏所有的文章都管用,而是对因时为事而作、表达作者特定思想情感的文章是必不可少的。
(二)把握整体,鉴赏局部文章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而各个局部又是为整篇文章服务的,不能脱离局部而鉴赏文章,也不能脱离整体,鉴赏局部。
要立足于文章的整体来鉴赏局部。
这样,才不致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三)文道统一,鉴赏技巧任何文章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
鉴赏文章,不能割裂它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要抓住思想内容来鉴赏表现形式,要通过鉴赏艺术形式本体来体会思想感情。
刘勰说过,“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足以见内容和形式在鉴赏时的重要关系。
鉴赏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鉴赏文章词句的表现力。
语言是文章的外壳,作家根据表达的需要遣词造句。
因而培养从关键词句入手,来体会文章的内容入魅力的能力非常重要。
2、鉴赏文章修辞的表现力。
3、鉴赏文章的写作方法的表现力。
4、鉴赏文章的布局谋篇。
(四)正确评价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感情人的思想是很复杂的。
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语言风格

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语言风格鉴赏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文学形象属于对作品内容的鉴赏;鉴赏文学作品的表现技巧、语言风格属于对作品形式的鉴赏。
作品的形式具体包括作品结构、体裁、语言、表现技巧等。
一、高考现代文涉及的表现技巧,有下列三方面:(一)运用修辞手法及技巧;见第五册课本129页。
常见修辞方法(12种):比喻、比拟、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夸张、设问、反问、引用、借代、反语(二)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叙述:如叙述方式(顺序、倒叙、插叙、补叙)、叙述人称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描写描写的对象1)人物描写:肖像、动作、对话、心理描写。
2)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作用: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主题。
3)细节描写:对象可以是人、物、景,作用:小中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
4)场面描写: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中,展开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
描写的方法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白描和工笔:白描指简笔勾勒,生动传神;工笔指细腻入微的笔法。
描写的角度1)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2)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3)远与近、高与低;4)实与虚抒情抒情方式: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2、间接抒情:寓情于事、寓情于景(三)表现手法1、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情感。
2、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鉴赏具体某一联张

答题步骤
找 修 辞
方 式
找 表 达
手 法
找 表 现
一、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对比、反问、双 关、互文、反复。
1.判断诗句的修辞手法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比喻)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拟人)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借代)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夸张)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对偶)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对比)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乌江亭》反问)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双关)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互文)
三、表现手法 先扬后抑: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
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方法小结
鉴赏方法 修辞手法 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
谢谢收看
正侧结合、细节描写、以“乐”景写“哀” 情、视听结合、远近结合。
2.诗歌当中最常见的表达方式有两种:描写 、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借景
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触景生情;托物言志等
3.描写 1.动静结合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虚实结合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表现手法 4.想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
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表现手法 5.抑扬,是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
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 扬此的目的的表现手法,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先扬后抑: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 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二、诗歌的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诗词鉴赏(表达技巧)

强化练习(一)
(10年全国卷Ⅰ)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 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答:主要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步骤一)。作者 以素蝶自喻(步骤二)。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 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 能(步骤三)。
强化练习(二)
(10年广东卷)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 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 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4分) 答:上片: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 虚写梦中回到江东。抒发不忍离去之愁。 下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 念,却是节令已过。流露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 无奈之情。
强化练习(三)
(10年浙江卷)
定林①(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定林:寺原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仍:又。
22.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 参考答案:运用拟人手法, (步骤一) “宿”
和“寻”皆为人的动作,把“云”、和 “月”人格化。 (步骤二)诗人欲和白云对 宿,又逢明月相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 的愉悦心境。 (步骤三)
以动衬静 动静结合 以闹衬静 反衬 以乐景写哀情 联想(虚实结合)对比 白描
古诗鉴赏

第二 诗歌的语言锤炼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的语言更具抒情性、 含蓄性、跳跃性。古人十分注重锤炼字词,杜 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便是 生动的例子。语言虽是诗的外在形式,但没有 精确的语言就不可能表达深广的内容。考试说 明明确规定“能鉴赏诗歌的语言”,2003年考 题考王维的《过香积寺》,具体地落实了这一 要求。 诗歌的语言常需变形,在语法上的主要表现 为:词性的改变、词序的颠倒、成分的省略。 这样做一是声律的要求,其次是修辞上的特殊
诗歌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诗歌表面所写的内容,二是诗歌所表达 的观点、态度和主张。古诗的主旨通常是借 助意境来表达,因此,鉴赏古诗,对意境的 体味至关重要。
一.诗歌的基本特征:
诗是一种最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 的基本特征是: 1)高度集中,概括生活,意境深广。 2)感情强烈,富于想象,长于抒情。 3)语言精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 注意诗歌鉴赏知识的储备
[解题路径] 王维的诗,不只是“诗中有画”, 而且往往“诗中有道”。特别是在他晚年,沉 湎在佛家的空寂心境之中,这首诗描写深山古 寺环境景色:古木、云峰,渺无人迹的山径, 被危石阻遏的幽咽泉声,照在深苍树林上的凄 冷日色;还有空寂曲折的潭岸,都是那么萧瑟 暗淡、幽冷阒寂,给人以远离世间尘嚣之感。 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 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 得阴冷。“咽”、“冷”二字绘声绘色,精练 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6.风格的多样化:诗歌的语言风格主要有清 新,用语新颖;冲淡,用语质朴;含蓄,用语 委婉;绚丽,用语华美;明快,用语爽朗;雄 浑,辽阔壮观;沉郁,凝重回旋;简洁,干净 利落。 [经典回放] 1.(1995年高考题)对李清照《如梦令》一 词分析不当的一项: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与小说、戏剧一样,诗歌也能塑造形象,不同的是诗歌中的形象既可以是人物形象,又可以是诗歌中所描绘的景或物,也可以称之为物象,后者相对更多些。 (一)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形象,就是主人公自己,这类诗歌往往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往往是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渔翁就是一个孤傲清高者的形象。作者刻画渔翁的形象,又是折射自己,渔翁即作者,作者即渔翁,两种形象具有统一性的一面。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形象的能力。本题有两问,回答第一问时应结合诗句内容进行描述,而不能只是简单地把景物罗列出来;回答第二问应在第一问景物描述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眼,如“潺潺”“瑟瑟”“平”“细”等细细地品味并概括景物特点。 【答案】 画面大概: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三)诗歌中的事物形象 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如咏物诗中常见的松、梅、竹等。 高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答案】 从“谷口”“涧花”“暮雨”“潭树”“春云”“檐峰”“鹿群”“山霭”等意象,(步骤一)可以看出郑鄂居住地虽然偏僻幽深,却环境优美、高雅、温馨而富有生机,又从人迹稀少和雾气氤氲中可看出郑鄂是பைடு நூலகம்居山中,过着恬淡闲适生活的隐者。
诗歌鉴赏专题之四品味语言

二、语言风格
1、动词是我们鉴赏诗歌用语的重点,要 善于通过动词的使用来揣摩诗人的思想 感情。
• 例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 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 笛人之心。
• 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 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 别的痛苦。
• 例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写 出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 都受到洞庭的滋养哺育,“撼”写出洞庭 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
火台的浓烟更醒目,一个“孤” 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一个“直 ‘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没有山峦林木,黄河一览 无余,所以“长”;一个“圆” 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 感觉。一个“圆”和“直”, 把诗人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 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临洞庭湖上张丞相 (孟浩然)
八气欲坐月蒸济观湖无垂云水 舟 钓梦平 楫 者泽, , ,,涵 端 徒波虚 居 有撼混耻羡岳太圣鱼阳清明情城。。。。句仿湖放三写佛的在、出广滋“四了大养岳句湖的哺阳实的沼育城写丰 泽 。 ”湖厚 地 而 上。的 带 “ ,“蓄 都 波 衬气积 受 撼 托蒸, 到 ” 湖”句 的 澎湃动荡。但是上句用宽广 的平面衬托湖的浩瀚,下句 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气 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 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梦微之 (白居易)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酬乐天频梦微之 (元稹)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两诗都写梦,但写法截然相反。白诗用记梦以抒念旧之情, 元诗一反其意,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境。白诗用入梦写苦思, 是事所常有,写人之常情;元诗用不曾入梦写心境,是事所 罕有,写人之至情。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形象、语言

鉴赏要点
1/2
表达技巧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理、规律和方法 来表现文章内容。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文 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 艺术效果等。鉴赏的核心是审美,即挖掘作品中的美感 因素,达到某种美感享受。对照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 应从以下方面去分析:
1、从表达方式角度:
⑸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 绪清楚,照应得体。
鉴赏指津
4/17
⒉描写:是把某一对象的状貌、情态,生动、具
体、形象地再现给读者。它是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
可以使文章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第一描写的对象
⑴人物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
大纲考纲解读
《语文大纲》要求: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 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 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江苏《考试说明》要求能“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语言和表达技巧”。
2006年要求从文学作品本身出发,作具体分析。
2007年要求从文本出发,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作 整体感知和把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 现力。
鉴赏指津
7/17
㈡鉴赏表现手法
1、象征法
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 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
印象;可以把不便于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达出来,赋予
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2、对比法
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 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
②第二人称:是指作者用对话的形式进行描述 的笔法。作者用“你”的形式与叙述对象对话, 把表现的事物更亲切地表现出来。
文学类作品阅读赏析技巧

文学类作品阅读赏析技巧一、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表面含义+深层含义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看词语意思,不能孤立的理解,要与文章主旨、作者情感、文章背景、思想倾向等方面结合起来理解注意揭示词语的指代义、引申义、比喻义以及词语对揭示文章主旨、情感、思想等的作用。
解题步骤:1、找到词语所在的句子,结合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来分析,如果是收束全文,对文章的文旨揭示有重要作用,那么回答词语是何意义就要与主旨挂钩,以此类推,确定这个词语分析的大致方向。
2、答题时,先答表层含义,理解这个词语在本句话中的意义,然后再回答深层含义,解释与文章中心、情感有关的引申义出来。
重点例题:07江苏卷“鲜亮”与“滋味”的理解步骤:1、鲜亮所在句子是用来收束全文的,所以我们得结合主旨来分析其含义。
2、在本句话中“把农家的日子渲染得鲜鲜亮亮”是指这样的日子是忙碌的、火热的、紧张的、热烈的,“有滋有味”指这样的生活很喜悦,有忙碌有平和,再结合整篇文章的情感分析深层含义,赞美了亲情的和谐、美好。
3、整理答案:火热的劳动,丰收的喜悦,紧张热烈后的平和、闲散。
乡土民风的朴实,亲情的淳厚、和谐。
二、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结合重点词语分析句子含义+结合中心分析作者情感(备注:如果是分析表达特色一定要将表现手法写出来,如果是分析句子含义,不一定非要写表达特色)遵循原则:1、结构+内容(如果仅分析含义,就不需要从结构入手)2、概括+具体解题方法:1、寻找修辞手法:比喻、排比、拟人、夸张、反问、设问、对偶、互文、用典等描写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色彩对比、点面结合等等2、寻找重点词语:限制语、修饰语、指示代词、关联词语、哲理性的词语、自认为重要的词语等;分析句子含义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或文章中重点语句替换句子中重要的一些词语。
3、找准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情感、结合句子,深入分析解题套话:1、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收束全篇、卒章显志、铺垫、呼应等)作用+结合具体文章内容分析2、内容上,①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表达效果)②用……的语言,揭示了(褒扬了、讽刺了、赞美了、表现了)……的情感或者给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典型例题:07山东卷:“我不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换我归去的灯……”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者:董劲来源:《初中生世界(初三年级)》2010年第10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是各地中考中一个重要的考试内容,它需要以理解、分析和综合等为基础,又需要其他知识能力共同参与,从文学作品本身出发,作具体分析。
因此,它是对考生语文能力的一种综合者杏。
失误展示从历年阅卷中我们发现,大多数考生在这类试题的考查中主要存在着如下问题。
1审题不清。
孤立答题。
2010年浙江温州卷《乡村的泥土》一文后有:“阅读全文,你从中感悟到人与土地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很多考生在答题时感觉无从下手。
仅摘录某段的某个词语来作答,甚至是凭着感觉答题。
这就是因为审题不清、孤立答题所致。
题干中“阅读全文”就提醒考生要从全篇人手;“你从中感悟”则是要求在了解了作者的感悟之后讲述自己的感悟,不能完全抛开文章写感悟。
2结构不明。
表述不全。
2010年江苏苏州卷《寂寞的月亮》(阅读材料可参见本期P30)一文有这样一道题目:“月亮有什么特点?请联系全文分点归纳。
”要想将此题答完整,就要对文章的结构有~个清晰的认识。
但很多考生由于对文章的结构不明了,导致表述不全而失分,很是可惜。
3要求不清,简单作答。
所谓“鉴赏”题,无论是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还是表达技巧的鉴赏,都需要在基本的判断(“鉴”)之后紧扣作品主题进行适当分析(“赏”)。
而相当部分的考生往往会忽视后者。
解题指导“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这一考查方向,我们可以一一对应地从三个层面来探求答题之道。
一、鉴赏形象:概括特征,揭示意义。
首先从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判断其性格特征及思想品质。
从而分析其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
二、鉴赏语言:联系主题。
切合形象。
这里的鉴赏语言包括鉴赏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段落以及文章整体的语言风格;不能只是阐述含义,更重要的是要剖析语言在文中的作用:一般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阐述,还要注意联系作品主题和人物形象。
具体的,可以分这样几步答题:首先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和所使用的表现手法,其次简述这样写的作用,最后揭示语言的内涵。
三、鉴赏表达技巧:理清类别。
挖掘作用。
表达技巧主要指作者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因此我们要对各种表达方式(如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等)、表现手法(如对比、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正侧面描写等)以及各种修辞(如比喻、拟人、反复、排比等)的运用和作用要有清晰的认识。
一般答题的思路是:分析文章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取得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鉴赏题的解答,最重要的是对文章全篇的把握。
只有把握了文章的整体结构,弄清楚了作品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情感,深刻理解了文章的主旨,才能够全面而透彻地品析人物形象、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运用之妙。
如何把握全篇呢?同学们要特别关注文章中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句子,综合起来体会文章的主旨。
例如上例《乡村的泥土》,从全篇看是写“人与土地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谁也离不开谁,人与土地的相遇是一种缘分,是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灵魂的默契和交流”。
而这些意思都隐含在作者每段的抒情议论之中。
此外,还要注意把握文章的结构。
阅读时可圈画文章的结构段、结构句,即文章的首尾段落、过渡段落,以及各段落的首尾句。
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结构的“结点”,有利于我们快速理清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上例《寂寞的月亮》就要求考生把握文章的层次,从全文来看,文章是从“月亮是寂寞的”“月亮是无私的”“月亮是孤独的”三个层次来写月亮的。
把握了这个,解答就不成问题了。
下面我们来看今年江苏连云港卷中的一道题。
母亲石(阅读材料略,可参见本期P8)20文章第③段画横线句子在描写上很有特点,试作赏析。
(3分)21请说出第④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表达的母亲复杂的内心情感。
(3分)22文章中,作者为什么要说“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4分)我们先看第20题。
题干中的提示信息是“描写”,由此我们看出这是个描写事物的句子,再判断它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因此要从修辞的表达效果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突出了红线和银针的形状和色彩,表达了母亲石带给作者的震撼。
(此题共3分,每点1分。
)第21题,题干中提示信息是“复杂的内心情感”,可见要从母亲的心理进行分析,用表示心理的词语作答。
要想回答完整,就必须结合上下文。
用全局的眼光思考。
参考答案:母亲此刻内心充满了对离家求学的儿子情感上的不舍,1分;对离开母亲呵护的儿子独立生活的牵挂与担忧,2分。
第22题,题干中的提示信息是“为什么说不孝顺”,这是一个人物形象的赏析题,要回答清楚这个问题,自然也要结合上下文全面分析。
参考答案:母亲年近80,我却要离开母亲去外地工作,这是不孝的事,2分;表达了我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的内疚和自责,这是不孝产生的内心情感。
2分。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经验:首先要捕捉题目中的提示信息,把握题目的类型;其次题干中的分值也是个很好的提示,往往一分会有一个答题点,因此读题的时候看好分值,也可以为自己思考以及全面答题提供参考。
最后,答题要有条理,主要指逻辑合理,步骤清晰。
重要的信息写在前面。
用序号表示答题步骤,这些都会有效提高答题的得分率。
鉴赏题的答题步骤大致可归纳为三步:①明确写法(词语则先解释);②分析写法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的作用;③揭示写法所抒发的人物或者作者的情感。
实战演练(2010年安徽卷)乌兰巴统大草原上的九匹马已经二十年没有这么近距离地靠近一群马了。
这天午后,鸟兰巴统大草原上空的太阳突然隐入低低的云层,我一个h,Ak一座杂草丰茂的丘陵上跑下来,见同伴们都到别处玩去了,就独自在草原上游荡。
就在这个时刻,我看到了被圈在围栏里的九匹马。
九匹马颜色各异,站立姿态也各不相同,尤其是脸上,各有各的神情和幽思。
它们被九根缰绳拴在栏杆上。
短短的缰绳与周围辽阔的草原一点也不相称。
其中有一匹马给我印象最深。
这是一匹烈性马。
它在围栏里踢蹬来踢蹬去制造出的杂乱声,打破了围栏里的沉寂。
我走近它后。
它似乎收敛了一些,稍稍安静了下来,只是不停地打着响鼻,似乎想要对我表白或是吐露什么;其实,不用它说,我也知道它想表达什么。
面对眼前这片面积如此辽阔、花草如此丰茂的草原,谁也不忍心让它成为荒无人烟、无生命在上面奔跑的死寂疆域。
我几次想伸出手去摸摸这匹烈性马的头。
我发现,它和我一直在心里仰视的那个自己是如此的相像,在被一根缰绳拴着,而面前又是广阔的疆野时,总是不愿放弃一丝一毫的抗争,即便被捆缚住了,也要发出声声嘶鸣,既喊出了愤怒,又唱出了抗争者的欢乐。
忘了告诉大家,这是围栏里唯一的一匹白色大马,个头比另外八匹马都要高,加之八匹马此刻都或耷拉或低垂着头,个个露出一副随遏而安的沮丧样,这匹白色大马的神采和英姿便更显昂然。
这时,一个中年人突然出现在我身后,问我干什么。
我说我在看马。
他问我,要骑吗?我问他骑一次要多少钱。
他说骑一个小时五十元。
我说我不骑。
出于好奇,我问他这九匹马平均下来一个月能为他挣多少钱,他说除去场租费和饲料费等开支。
一个月下来能挣三四千元。
我细算了一下,就算是四千元,一匹马一个月下来才为他挣四百多一点。
我一下子说不出话来。
为四百元钱,这些本属于辽阔草原的马,就这样被短短的缰绳长年累月地拴在一个狭窄的围栏里。
我都不好意思称呼它们骏马了,这个“骏”字已经远远地脱离了它们。
这时有人喊我的名字。
我们要去另一个地方了。
我又看了白马一眼,有点不舍地转身向同伴走去。
在我转身走出二十米后,我突然感觉到脊背凉丝丝的,马上意识到会有什么东西从后面袭来。
果然,就在这股凉意正往我的身上四处传遥之际,我听到一声响亮的嘶鸣。
这声嘶鸣,在此刻死寂的草原上,显得十、分刺耳。
不用猜我就知道,这是那匹白马的嘶鸣。
其实,在离开它之前,我就有种预感,这匹白马不会就这样与我默默告别,它一定会采取一个什么方式,至少也要打个响鼻。
我心里突然出现一阵剧烈震动,紧跟着眼里热热的,并有大哭一场的强烈欲望。
我提醒自己不要回头看,以免增添我心里的堵。
但是,往前走出一段后,觉得这样做会让它一直等着,甚至会让它对我这个不是来自草原的人更加失望。
于是,还是以回头的方式向它表示了回敬。
谁曾想,才见我回过头,它又仰起头发出了一声嘶鸣,而且是一次长鸣,像是在告诉我刚才那一声嘶鸣是它发出的。
又像是再一次和我作别。
这时候,我突然渴望手上有一把利刃,可以割断那根短短的缰绳的利刃……1从全文看,大白马哪些方面给“我”留下深刻印象?(6分)2文中提到围栏“狭窄”、草原“死寂”,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4分)3在和中年人交谈后,“我”为什么“一下子说不出话来”?(4分)4如果把本文的结尾改换成下面一句话,好不好?为什么?(5分)“这时候,我突然渴望手上有一把可以割断那根短短的缰绳的利刃……”参考答案1①因为这是一匹烈性马,它在围栏里踢蹬来踢蹬去制造出的杂乱声,打破了围栏里的沉寂,从而也引起了“我”的注意;②它是围栏里的唯一一匹白色大马。
个头比另外八匹马都要高;③其它八匹马都或耷拉或低垂着头。
个个露出一副随遇而安的沮丧样,因而这匹白马的神采和英姿便更显昂然:④这匹白马与“我”作别时的嘶鸣让“我”心里有一阵剧烈震动,眼里热热的。
并有大哭一场的强烈欲望,它既喊出了被禁锢者的愤怒,又唱出了抗争者的欢乐。
2①一匹本属于辽阔草原的马,却被长年累月地拴在一个狭窄的围栏里:一片如此辽阔且花草丰茂的草原。
却成了一片无生命在上面奔跑的死寂疆域,由此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沉痛与悲愤(2分);②写围栏的狭窄、草原的死寂,与后文写白马的嘶鸣形成强烈的对照,突出强调了白马不屈的抗争精神(2分)。
3①为四百元钱,一匹本属于辽阔草原的马,就这样被一根短短的缰绳长年累月地拴在一个狭窄的围栏里,作者为此感到悲愤与委屈(2分);②它们的形象与作者心中“骏马”的形象相差甚远,这个“骏”字已经远远地脱离了它们(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