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舆论》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公众舆论读书报告

公众舆论读书报告

公众舆论读书报告舆论与人人相关,在现在这个全民舆论的社会,李普曼的这本公众舆论吸引了我的视线。

首先在我很早的认知里,我会认为媒体是舆论的先行者,现在自己并不这么觉得。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特别是微博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整个社会的公众才是舆论的先行者和主体,而媒体在我看来只是舆论的载体。

舆论总是公众舆论。

看了公众舆论这本书先是很兴奋,对舆论有全景式的观望,让自己细细体会到舆论现象的种种内在与外在机理。

据说关于“成见”的讨论是这本书的名篇之一,我对他的观点总结如下:由于我们能直接观察的时空和事物很小,而我们要理解的范围很大,我们会从媒体、他人等途径间接获得对那些部分的见解,形成自己对事实的先入为主的看法,也就是成见;在成见的影响下,我们在头脑中建筑虚拟世界,根据这个虚拟世界的法则去认识、判断和行动。

必须承认,我们大多数人一个对事实有着很多成见。

举个例子,我们觉得英国人很绅士,我国河南人较粗俗,从现在来说,就好像很多我们这些来湖州上大学的学生,总觉得湖州人很懒,不够勤劳,湖州这个地方不适合年轻人,杭州上海这些地方才是有出息的地方这些粗野片面和甚至带有毫无理由的偏见。

于是在看到李普曼这段话时,当时那种紧张立刻显得非常可笑:“我们用头脑中已有的先入之见去填补剩下的画面……一旦受到激发,它们就会把那些由来已久的老看法浇注到新见解之中,似乎这个世界有在记忆中得到复活……”“它是对我们自尊心的保护,是投射在这个世界上的我们自身的意识、价值观念、立场和权利……充满了被它们所吸纳的情感,它们是我们传统的堡垒,在这个堡垒的庇护下我们可以继续心安理得地坚持我们的立场。

”在这个例子中,成见就是为了形成熟悉感,维护自尊心——刚到一个全然陌生的环境,或对这个地方不熟悉,就会不自觉地就从已有的见解中自动套用了成见来,并立刻用这种成见去解释自己碰到的事情,好让自己感到“我对这个形势有所掌握”以消除胆怯和不安。

按照沃尔特•李普曼的理解,从主观来说,人们自己并不是“接受”信息,而是通过偏见、成见和喜好来“诠释”信息。

公众舆论读后感

公众舆论读后感

公众舆论读后感
阅读《公众舆论》这本书,让我对舆论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作者在书中讲述了舆论对社会的影响,以及舆论如何被操纵和利用的现实情况。

通过对历史上一些重大事件的分析,作者揭示了舆论在塑造社会观念和价值观念方面的巨大作用。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舆论的双刃剑之处。

一方面,舆论可以推动社会进步,促使人们关注社会问题,推动改革。

另一方面,舆论也可能被政治势力或者商业利益所操纵,成为了一种煽动性的工具。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作为公众,我们需要对舆论保持警惕,不被盲目引导,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作为媒体从业者的责任。

媒体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需要对事实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而不是随意渲染和扭曲事实,以迎合某种特定的利益。

只有这样,才能让公众得到真实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

总的来说,阅读《公众舆论》让我对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希望在未来的社会中,舆论能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而不是被利益所操纵的工具。

公众舆论读后感

公众舆论读后感

公众舆论读后感
《公众舆论》读后感。

《公众舆论》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它深刻地揭示了舆论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作者通过对舆论的起源、发展和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人们对舆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这本书中,作者首先介绍了舆论的起源和发展。

舆论源自人们对于某一特定
事件或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它通过各种媒体传播到公众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口头传播到文字传播,再到现代媒体传播的过程,它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接着,作者详细分析了舆论对社会的影响。

舆论可以引导公众的思想和行为,
它可以塑造社会舆论,影响政治决策,甚至改变社会风气。

舆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也可以造成社会的动荡。

因此,舆论的力量是巨大的,它需要得到重视和规范。

最后,作者对舆论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展望。

他指出,舆论是一个双刃剑,它
既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也可能导致社会的混乱。

因此,我们需要正确引导舆论,让舆论成为社会进步的助力,而不是社会动荡的导火索。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舆论监管,遏制一些不良的舆论行为,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读完《公众舆论》,让我对舆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舆论的力量是巨大的,
它可以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

因此,我们需要正确引导舆论,让它成为社会进步的助力。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舆论监管,遏制一些不良的舆论行为,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希望大家都能够认真对待舆论,让舆论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

李普曼《公众舆论》读书笔记

李普曼《公众舆论》读书笔记

《公众舆论》读书报告1.触不到的真实:简述对本书内容的总体理解李普曼的《公众舆论》被视作传播学领域奠基之作,这本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就是“拟态环境”。

书的名字叫《public opinion》,但是贯穿始终的思想是,真实世界是如此复杂,人类永远也无法全面而彻底地了解真实世界。

我们了解的,是一个由个人和媒介共同编织出来的“拟态环境”,由于个人理解世界时的成见、兴趣、文化、自我利益等等因素以及语言本身的局限性、信源对消息的保密与审查等原因,人们只能获得一个对现实世界的感知,这个感知毫无疑问地与真实存在差距。

2.舆论是如何形成的:对本书论点、论据、视角等的总结提炼2.1 李普曼的舆论观李普曼的舆论观是对卢梭舆论观的反思和批判。

据考证,卢梭曾在《社会契约论》中第一次使用“公众舆论”的字眼,他卢梭强调公众舆论来自理性的表达,目的是为了维护公民共同的利益。

公众通过持续地参与公共事务,公共意志得到彰显,最终实现主导政府决策的目标1[1]。

卢梭的公众舆论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民主理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卢梭的公众舆论思想已经远远超出了舆论传播的学理意义,成为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理论武器。

卢梭的心目中的公众舆论源自理性与公正,有着神圣不可冒犯的话语权,理性的公众最终可以主导政府决策。

但是作为一个深谙新闻界运作之道的一流的政治专栏作家、记者、多届总统顾问,李普曼对这种理想主义的舆论观进行了深刻而有洞见的反思。

在李普曼看来,“公众无法形成理性的舆论,更不能主导政府决策”,因为舆论的主体——公众,根本就不是“有理性的个人”,他们看世界之前已经抱有了各种成见,“我们在看到这个世界之前就被告知它是什么模样。

我们在亲身经历之前就可以对绝大多数事物进行想象”,而真正的现实是如此复杂,系统的教育必须将庞大的关于世界的知识压缩成一套套可供传授的课程,于是人们的头脑中充满了各种成见。

而公众由于受到局部交往、注意力局限、维护自我利益的需要、社会中永远存在1参阅冯希莹<简析卢梭与李普曼公众舆论思想>。

公众舆论读后感

公众舆论读后感

公众舆论读后感
《公众舆论》这本书让我对舆论的力量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这本书中,作者深
入探讨了舆论对社会的影响,以及舆论如何被操纵和利用。

通过一系列案例和分析,我深刻地意识到舆论的力量是如此之大,它可以改变一个人、一个团体甚至一个国家的命运。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舆论的传播速度之快让人咋舌。

一条消息可以在短短
几分钟内传遍全球,而这种传播往往是不受控制的。

这就给了舆论极大的操纵空间,有些人可以利用舆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甚至可以对他人进行诽谤和攻击。

但是,舆论也可以是一个正能量的力量。

当舆论聚焦于某个社会问题时,它可
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革。

通过舆论的监督和批评,一些不法行为可以得到揭露和纠正,这对于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是非常重要的。

在读完《公众舆论》之后,我更加意识到自己在舆论中的地位和责任。

作为一
个普通的公民,我应该理性地对待舆论,不被一时的热点所左右,同时也要学会用舆论的力量去推动社会的进步。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对舆论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以便更好地应对舆论的影响。

公众舆论全书读书报告

公众舆论全书读书报告

《公众舆论》读书报告黄子祺201111082025 【导言】舆论,作为政治学、新闻学、传播学等多个社会学科中的重要现象,其概念似乎不言而喻却又难以说清,其来源、本质、特征和功能等问题经过学者们的百年讨论仍很难达成一致。

李普曼在本书中“第一次给了公众舆论全景式的生动关照1”意义重大,本书首次向读者明确地揭示了人们头脑中的景象与外部世界的实情之间的差异性,并在对这一问题的起因、影响及解决办法的探讨中重新考量了公共视野中的那些被人们熟视无睹并认作是理所应当的现象,如成见、公意、民主、新闻等。

作为一部致力于批判的学术著作,它提出的改善方式未必有效,但是在引起反思的层面上此书确实是振聋发聩的。

下面笔者从自己的理解出发,简要梳理本书各个章节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尤其侧重每一章节中相较于前文提出的新观点。

【内容综述】这是一部从认识论的角度理解国家政治生活的书。

从个体层面上来讲,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尤其是对那些超出视觉和经验范畴的事物的认识,与事实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距。

由于事物如此繁杂,由于个人经历有限,由于成见及其系统的存在,由于报业等提供信息的媒体的运行规律等等等等,人们心安理得地生活在与真实环境不甚一致的想象中。

从群体层面上来讲,既然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有如此多的局限性,那么建立在这种人民意志基础上的民主,要么是盲目的——公众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乱发评论,要么是虚伪的——领袖通过各种手段操纵舆论、塑造公意。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实现人们对不可见事物的有效理解,社会科学的应用是值得尝试的方式,虽然通向理性的道路曲折而漫长。

【分章介绍】第一部分导论第一章外部世界与我们头脑中的景象笔者认为李普曼在本章中主要探讨了想象中的真实、外部世界的真实及行动之间的三角关系。

首先,他提出头脑中的景象和外部世界很可能是不同的,这种差异有时是信息时滞性的结果:人们对环境的认知是以信息为基础的,而信息的传递是有时滞性的,在这个时差中“每个人仍在适应一种已经不复存在的环境2”;有时是人们方便认知的需要:外部世界中包含了大量既不能也不必亲身经历因而难以把握的事情,人们在设想它们时会“使用比较简单的办法对它进行重构3”,用象征形象代替多样化的事物和复杂的情况,很多大人物的形象就是这样虚构出来的。

公众舆论读书报告

公众舆论读书报告

公众舆论读书报告
自古以来,读书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各地的历史上一直都是人们追求
知识、学习技艺、扩大视野、拓展思路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的公众舆论已经越来越重视读书的重要性,并对“读书”这一话
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读书可以拓展视野。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的视野也会更加开阔。

很多时候,一个人被困在一个特定的领域里,眼界变得越来越有限。

通过
阅读,一个人可以探索不同领域的思想,得到不同角度的知识和见解,理
解更丰富的文化内涵,更加清晰和全面地认识这个世界。

读书可以提高思维水平。

科学研究表明,大量阅读可以激发大脑神经
元的活性,促进思维发展。

通过观察人物的性格、行为,感悟人生的意义,提高对外部环境及生活之中的思辨能力。

读书可以让人获得精神满足。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需要一些精神上的支撑,而阅读则是提升精神境界、增加自信的好方法。

通过阅读,一个人可
以获得知识、智慧、灵感、启示,这些都有助于丰富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让人内心充实自信。

读书可以丰富人生阅历。

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但是我们很难经历所有的事情。

阅读是一种能够让人们经历不同事物
的方法。

在我们阅读的同时,我们也接受了许多别人的想法和经验,更是
受到各种人物所塑造的性格、思想、人生领悟的“影响”。

总的来说,读书是一项可以开创自身思维、看待世界的崭新方式,阅
读更是对个人智能的严格锤炼。

无论在哪个阶段,读书始终是增强自我、
开拓人生道路的不可或缺手段。

《公众舆论》读书报告

《公众舆论》读书报告

《公众舆论》读书报告本书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它第一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自1922年问世以来,已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至今仍然保持着这个领域中的权威地位。

其影响力经久不衰的奥秘在于,它卓有成效地梳理了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比如舆论从哪里来,它是怎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谁是公众?公众舆论是什么意思?它是仅仅在公众中传播还是由公众自己形成的?它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独立的力量?它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首次全面论述,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刚从图书馆借来这本书时,出于好奇心打开翻了几页,本以为会非常的吸引我,可惜没翻三页就看不下去了。

可以说读李普曼的书,是一个忍受而不是享受的过程。

读完此书导论,依旧不知“公众舆论”是什么,没办法,只得再往下读。

想想觉得这本书,就好像一位老教授从头到尾在对你娓娓道来,没有一丝的感情色彩,或许许这是外语翻译来的缘故吧。

起初的我觉得有些絮叨、摸不着头绪甚至想合上书随他放着算了,可是如果忍耐着读完这本书,再重新回想一遍的话,就会顿悟,真理、缜密、明晰都是大家风范,才知道这本书为什么经久不衰、堪称经典。

虽然书中的字句读起来很费劲,但全书却有一个十分清晰明确的框架。

为了让自己明白是在读书,所以对本书作了一些笔记摘抄,以方便理解。

全书八个部分,共二十八章,每章又分小部分,这让我可以清晰地了解各部分各章大致讲些什么。

起初读导论,作者好像除了在讲一战根本不在谈什么“舆论”一直读到第14页,作者才说:“对舆论进行分析的起点,应当是认识活动舞台、舞台形象、和人对那个活动舞台上自行产生的形象所做的反应之间的三角关系。

”这让我觉得前面的内容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在导论的后面几小部分中,作者又道出了各章节的大致内容,就如:随后章节将会考察一下纷纭的众说是如何结晶为舆论的,以及一种“国民意志”、一种“团队精神”、一种“社会目的”或者随你怎么称呼的诸如此类的东西是如何形成的;前五章构成了本书的描述性内容,接着是对传统的民主政治舆论学说的分析……带着对这本书大致的理解,我在读完导论后又继续往下读了下去。

公众舆论读书报告

公众舆论读书报告

公众舆论读书报告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众舆论一直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我选择这本书《公众舆论》进行阅读并撰写读书报告的原因。

该书是由1961年著名学者沃尔特·利普曼所写,对于现代公众舆论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具有重要启示。

该书以理论研究为主,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公众舆论的意义和自由,二是公众舆论的形成和影响,三是公众舆论作为话语的问题。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从公众舆论的角度探讨了新闻自由、言论自由和新闻职业道德等问题;在第二部分中,则详细分析了公众舆论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在第三部分中,作者从话语的角度分析了公众舆论的本质,强调了话语在公众舆论中的重要性。

通过对该书的阅读,我深刻认识到了公众舆论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公众舆论的作用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能引导社会舆论,影响政策和决策,还能够促进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

公众舆论的自由和广泛传播,承载着公共议题和社会价值观的交流,促进了社会中各种利益的对话与平衡。

但是,现实中的公众舆论存在着很多问题。

例如,部分媒体过于商业化,导致部分新闻缺乏真实性和公正性;同时,有些媒体媚俗和低俗化现象也存在。

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公众舆论的发展和作用。

通过该书的阅读,我相信我们需要关注公众舆论的话语方面,注重公共议题的讨论和平衡,促进有关方面之间的对话与协调。

同时,作为公民我们也应该懂得如何正确理解利用公众舆论,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推动社会整体进步和公正发展。

总之,该书在公众舆论理论研究上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思考和启示,对于我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深深地感受到人类在推动体制变革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更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对于新事物和新思想的渴望。

公众舆论读后感

公众舆论读后感

公众舆论读后感公众舆论是指社会上广泛存在的、对某一事件、问题或议题的舆论观点和看法的总和。

它是社会中各个群体的声音和情绪的集合体,对于社会的发展和政府的决策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公众舆论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媒体的报道、社交网络的传播、个人经验和价值观等等。

在我看来,公众舆论是一个复杂而又多变的现象。

它既能反映社会的主流意见和价值观,也能包含一些非主流的声音和观点。

公众舆论的形成过程中,媒体的作用不可忽视。

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能够引导公众的注意力和关注点,进而影响他们的观点和态度。

同时,社交网络的兴起也使得公众舆论的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

个人在社交网络上的发言和互动,能够直接影响到自己的朋友圈和粉丝群体,进而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

公众舆论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在于它对于政府决策的指导作用。

政府需要关注公众舆论,了解公众的需求和期望,以便更好地制定政策和措施。

公众舆论的监测和分析,能够帮助政府及时了解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和民意倾向,进而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同时,政府也需要主动引导公众舆论,通过媒体和社交网络等渠道,传递正确的信息和政策,以减少谣言和误导。

在公众舆论的形成和传播过程中,个人的参与和表达是至关重要的。

每个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也需要注意言辞的文明和尊重。

在社交网络上,我们应该遵守网络道德,不传播谣言和恶意攻击他人。

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理性思考和独立思维,不盲从和跟风。

只有通过理性的讨论和辩论,才能形成更加全面和准确的公众舆论。

总结起来,公众舆论是社会中各种声音和观点的集合体,它对于社会的发展和政府的决策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媒体和社交网络的兴起使得公众舆论的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

政府需要关注公众舆论,了解公众的需求和期望,以便更好地制定政策和措施。

个人的参与和表达也是公众舆论形成和传播的重要因素,我们应该保持理性思考和独立思维,在网络上传播正能量和正确信息。

《公众舆论》读后感

《公众舆论》读后感

《公众舆论》读后感第一篇:《公众舆论》读后感我读《公众舆论》李普曼(1889-1974),美国新闻评论家和作家,60年的卓越新闻工作使他成为世界上最有名的政治专栏作家之一,同时也是新闻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

李普曼这个名字对于我们学新闻的学生来说一点都不陌生,因为他对新闻界的贡献实在是太重要了,以至于其后很多的学者所提出的理论无不渗透着他的观念。

李普曼最有影响的著作是《公众舆论》,这部著作诞生于1922年,虽时隔近一个世纪,但不论什么时候重读,依然为之震撼、为之动容,深感启迪。

他用多年从事新闻评论的敏锐的政治触觉,用从事作家的对文字的灵动驾驭,以及对新闻事件的烂熟于心和历史把握,成就了这部传播学领域里的经典著作。

一.主要内容这本书主要分为八个部分,二十八个章节,从各个方面分析了有关公众舆论的相关知识,第一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卓有成效地梳理了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比如舆论从哪里来?它是怎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谁是公众?公众舆论是什么意思?它是仅仅在公众中传播还是由公众自己形成的?它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独立的力量?它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首次全面论述,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书作者以众多实例展示了我们所认识的世界与真实世界的巨大差别,将外部的世界、媒体营造的虚假的世界和人们脑中关于世界的图像做了区分。

我们对于现实认识越来越间接,我们自以为真实的东西,并非真实反映,而我们自身的诸多限制条件决定了我们很难直接地接触外部世界,加之我们头脑中先入为主的成见,问题变得更加不可把握。

这些内容,即是作者在接下来重点分析的问题—到底是那些因素导致了我们认识真实世界的困难。

二.李普曼—公众舆论是不可能的纵观本书内容,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莫过于李普曼对公众舆论的质疑,认为“真实的外部世界”仅仅是我们的美好愿望而已。

公众舆论读后感

公众舆论读后感

公众舆论读后感
《公众舆论》这本书让我对公众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公众舆论的力量是无法忽视的。

作者通过一系列案例和分析,揭示了公众舆论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以及如何在这个时代中处理好公众舆论。

在阅读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公众舆论对个人和组织的影响。

一些负面的舆论可以瞬间摧毁一个人或者一个品牌的形象,而一些正面的舆论则可以带来巨大的影响力和声誉。

因此,如何处理好公众舆论,成为了每个人和组织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公众舆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舆论的形成和传播是如此快速和难以控制。

一条消息的传播可以在瞬间影响到成千上万的人,而这些人的反馈又会进一步影响舆论的走向。

因此,要想在公众舆论中立足,就需要有足够的敏感度和应变能力。

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对公众舆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这个信息时代,公众舆论的力量是无法忽视的,我们需要认真对待并处理好公众舆论,才能在社会中取得更好的发展。

公众舆论读后感

公众舆论读后感

公众舆论读后感
《公众舆论》这本书对于我们理解和认识公众舆论的重要性和
影响力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通过对历史上一些重大事件和社会现象
的分析,作者揭示了公众舆论在塑造社会意识形态和影响政治决策
方面的重要作用。

同时,书中还提出了一些对于公众舆论的理解和
应对策略,对于我们在信息时代如何正确看待和利用公众舆论具有
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公众舆论对于社会的
重要性。

公众舆论可以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和政治立场,甚至可以改变社会的发展方向。

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公众舆论的力量,而是应该正确地引导和利用它,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
的贡献。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对于公众舆论的应对策略,比如要有
正确的信息意识,要善于辨别信息的真伪,要有独立的思考能力等。

这些策略对于我们在信息时代正确看待和利用公众舆论具有非常重
要的指导意义。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公众舆论》,我对公众舆论有了更加深
刻的认识和理解,也学到了一些正确看待和利用公众舆论的方法和技巧。

希望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更好地运用这些知识,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公众舆论》读书报告

《公众舆论》读书报告

《公众舆论》读书报告刘超逸0830*******实话说,李普曼之《公众舆论》,我是带着众多的不解与疑问艰涩的阅读完的。

总感觉要着实吃透这本书需要多种学科的知识体系来支撑。

或许是所学专业之局限,我自身的理解部分借助于之前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当然也得益于一些其他学科。

我对全书之理解与学习,是建立在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之联系与差异的基础上的。

根据我的理解,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之关系,类似于史实与历史之关系。

这里所言历史,并非等同于史实,它是人类探索研究而来的历史。

人类所了解之历史,只能够无限接近于史实,两者之间永远存在史学研究者之主观意识。

同理,我们所见所闻之世界,其实多少带有我们自身的主观性,它只能无限接近于客观世界,两者却永远不可相重叠。

当然,在某些情况下,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甚至,截然相反。

如书中所言,中世纪之基督教徒,依据所研读之《圣经》,认为世界是一个单调的平行四边形。

他们认为那就是事实是真相,殊不知,其实那是想象中的“真相”。

说到这里,又涉及到主观世界建立之依据的问题。

李普曼所言“我们生活之环境是多么地迂回曲折,我们可以看到,它给我们带来的消息时快时慢,但只要我们信以为真,我们似乎就会认为那就是环境本身。

”1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李普曼在书中,以霞飞将军的案例来诠释这种观点。

大人物都是通过虚构的个性或者是公共形象而广为人知的。

当然,公众形象与真实之形象存在着差别,他们有着两个不同之自我—公共的自我与私下凡人的自我。

那么相应的,英雄之公共形象为人所崇拜,其私下自我却不尽然,这就是“仆人眼中无英雄”之原因。

书中作者之观点称,人们依靠观念或者成见去应付超出视线之外且难以把握的事件。

也就是说,“一个人对于并未亲身经历的事件所能产生的唯一感情,就是被他内心对那个事件的想象所激发起来的情感。

”2这又让我回忆起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观察者偏见。

当不同的人观察同样的事件时,他们并不总是“看到”同样的事物。

读《公众舆论》有感

读《公众舆论》有感

读《公众舆论》有感
《公众舆论》是一本既有趣又有深度的书。

全书提出了如何通过公众舆论来塑造社会风气的思考方式,从中我获益匪浅。

首先,《公众舆论》提出了要形成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公众舆论,必须从既定的社会伦理出发,真诚、客观地对待社会问题。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突破当前的偏见和传统,让社会精神重新发光发热。

其次,《公众舆论》还主张要建立良好的社会语境,鼓励正面情感的表达,抵制负面冲击,从而使社会处于一种安定和稳定的状态。

通过良好的社会语境,能够促进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尊重,进而带来社会和谐。

最后,《公众舆论》还强调要打造良性互动的社会环境。

双方彼此正面交流,彼此深入了解,在尊重彼此的基础上发展出共赢的处境以解决争端。

这种处境的形成,可以使社会更加和谐睦邻,大家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探讨彼此的看法,以及彼此的经验。

读完《公众舆论》,使我深刻地反思到,公众舆论不仅仅是一种思想学说,更是一种行为规范,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应当秉承其中的理念,为社会和谐作出自己的贡献。

公众舆论全书读书报告

公众舆论全书读书报告

公众舆论全书读书报告《公众舆论》这本书成书出版于1922年,这一年正值一战中宣传作用巨大时,宣传成为了战争国操控民众的重要手段,拉斯韦尔在《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中也痛斥充满谎言的战时宣传,那时的李普曼认为,囿于现实环境的复杂,人们根本不能清晰地认清现实世界,这是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上存在的差异与联系,因此李普曼说:“我们生活之环境是多么的迂回曲折,我们可以看到,它给我们带来的消息时快时慢,但只要我们信以为真,我们似乎就会认为那就是环境本身。

因此民众不可能形成正确的舆论,不可能民主,所以李普曼赞同了拉斯韦尔提出的让社会精英(科学技术专家)掌握宣传控制权,以此来保证脆弱的大众免受有害宣传。

《公众舆论》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公众舆论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全书从八个部分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导论,主要阐释了人和现实环境之间锲入着由媒介构成的“虚拟环境”,在偶然的事实、创造性的想象和情不自禁地信以为真这三种因素的作用下,人们会对超出视线范围内东西或制造虚构的东西,并对他们作出反应,正如李普曼所言:“一个人对于并未亲身经历的事件所能产生的唯一情感,就是被他内心对那个事件的想象所激发起来的情感。

”第二部分对外部世界的研究和第三部分成见都讲述了虚拟环境产生的成因。

成因分为外因与内因。

外因:①审查与保密制度②社会阶层对交往的限制影响③时间和注意力的限制④文字信息传播的局限性内因:刻板成见第四部分兴趣和第五部分公意的形成主要讲述了在虚拟环境存在的情况下,公意是如何形成的。

在这两部分中李普曼否定了天性与阶级影响,他提出:公意的形成是由于宣传者利用图像等象征符号淡化了个体差异,减小了传达误差,沟通联动了群体情感,由此形成公意。

第六部分民主的形象和第七部分报纸主要在阐述虚拟环境对民主和新闻的影响。

首先,在民主上,李普曼是悲观的,他认为当今无论资本主义还是基尔特社会主义都无法带来真正的民主,资本主义通过公职人员阶层流动的机制,利用虚拟环境掩盖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真相,而基尔特社会主义中追求共同利益的团体尚无法确定自己的功能,因此导致实践差别巨大。

公众舆论读后感

公众舆论读后感

公众舆论读后感
《公众舆论》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它揭示了公众舆论对社
会和政治的影响力。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现实案例的分析,作者深入
探讨了公众舆论的力量,以及它对社会运行和政治决策的影响。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地意识到了公众舆论的重要性。

在信息时代,媒体和社交平台的发展使得公众舆论的影响力愈发强大。

一条
消息、一篇文章甚至一个评论,都有可能引发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从而影响政策的制定和社会的发展。

然而,公众舆论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比如,虚假信息和谣言的
传播,可能导致公众的误解和偏见。

另外,一些媒体和平台可能会
利用舆论来操纵民意,甚至对政治局势产生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和客观地对待公众舆论。

作为公众,
我们需要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不被情绪和偏见左右。

而作为媒体
和平台,也需要更加负责任地传播信息,避免制造恐慌和混淆视听。

总的来说,读完《公众舆论》让我对公众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意识到了自己在舆论中的角色和责任。

希望在未来的社
会中,公众舆论能够更加理性、公正地发挥作用,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公众舆论读书报告

公众舆论读书报告

公众舆论读书报告目录1. 介绍1.1 研究意义1.2 文章结构2. 公众舆论的影响2.1 媒体报道的关键性2.2 社交媒体的传播力2.3 公众舆论对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影响3. 读书报告的作用3.1 提升个人知识水平3.2 增强批判性思维能力3.3 促进交流分享与互动4. 如何撰写精彩读书报告4.1 确定报告主题4.2 分析书籍结构与内容4.3 提炼关键论点与观点4.4 合理安排报告结构4.5 突出个人思考与感悟5. 读书报告的写作技巧5.1 简练明了的语言表达5.2 结构清晰有条理5.3 注意逻辑推理和论证5.4 引用适当的参考资料6. 结语6.1 总结全文内容6.2 展望未来发展6.3 鼓励读书报告的重要性1. 介绍1.1 研究意义读书报告是一种总结和分析书籍内容的文章形式,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书中的观点和思想,提升对知识的领悟和理解。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析公众舆论的影响、读书报告的作用、如何撰写精彩读书报告以及读书报告的写作技巧,旨在探讨读书报告在提升个人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中的重要性。

2. 公众舆论的影响2.1 媒体报道的关键性媒体报道是塑造公众舆论的重要途径,可以影响人们对特定事件、话题的认知和看法。

2.2 社交媒体的传播力社交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能够迅速传播舆论和影响公众的观点和态度。

2.3 公众舆论对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影响公众舆论在政治、经济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影响政策制定和市场走向,对社会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3. 读书报告的作用3.1 提升个人知识水平撰写读书报告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书籍内容,提升个人知识水平和见识。

3.2 增强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分析书籍内容和提炼论点,可以培养读者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其更具思考力和判断力。

3.3 促进交流分享与互动读书报告可以促进读者之间的交流与分享,激发更多人对知识的兴趣,实现知识的传播和互动。

4. 如何撰写精彩读书报告4.1 确定报告主题选择合适的书籍和主题,确保报告有足够的深度和广度,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

公众舆论读后感

公众舆论读后感

公众舆论读后感英文回答:Public opinion is a powerful force that can shape the course of history. It can influence everything from elections to wars to social change. As a result,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how public opinion works and how it can be influenced.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to understand about public opinion is that it is not static. It is constantly changing, as new information is released and as people's experiences and beliefs change. This means that it is important to stay up-to-date on the latest trends in public opinion so that you can make informed decisions about how to communicate with your audience.Another important thing to understand about public opinion is that it is not always rational. People's opinions are often based on their emotions and theirpersonal experiences, rather than on facts and logic. This means that it is important to be aware of the emotional triggers that can influence public opinion, and to tailor your messages accordingly.Finally, it is important to remember that public opinion is not always accurate. People's opinions are often based on incomplete or incorrect information, and they may not be aware of all of the facts. This means that it is important to be critical of the information that you receive, and to make sure that you are getting your information from reputable sources.中文回答:读完《公众舆论》一书,我受益匪浅,对公众舆论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众舆论》读书报告学院:文学院年级:09级专业:新闻硕士班学号:2009122110姓名:李昕泽指导教师:刘坚《公众舆论》读书报告一、书名:《公众舆论》二、作者:【美】沃尔特·李普曼阎克文江红译三、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四、页数:296页版次:2006年4月五、内容概要《公众舆论》写于1922年,是李普曼的著作中最有代表性、堪称经典的佳作,也是传播研究领域的奠基之作。

书中提出了一系列被后来学者深入研究并发展成为传播学重要理论的组成部分的思想和论断,如“刻板印象”、“拟态环境”、“议程设置”等一直都是传播领域探讨的重要课题。

本书由八个部分组成,每部分看似相对独立但其实又相互联系。

书中对舆论研究中许多不可回避的问题做了有效的梳理,如舆论的形成、造成的结果、公众舆论的意思、是什么影响了舆论的形成等等。

笔者认为,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李普曼用生动的事例和通俗的语言解释了传播学的诸多问题,并且没有做出明确的论断,甚至可以说是含糊其辞的,在给后世的传播学研究提供思考空间的同时也避免了因过于绝对的论断所带来的研究局限。

六、读后心得(一)《公众舆论》中各章节的主要观点第一部分导论这部分以太平洋中一个岛屿上发生的事情作为开端,供出了全书的基本框架,“前五章构成了本书的描述性内容。

接着是对传统的民主政治舆论学说的分析”。

(P22),同时,作者对“拟态环境”作出了如下的论断:1、“偶然的事实、偶然的事实,创造性的想象,情不自禁地信以为真,这三种因素便会产生一种虚假的现实,导致人们作出激烈的本能反应。

显而易见,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会像对待现实那样对虚拟的东西作出有力的反应,而在许多场合,他们还会制造这种虚构的东西并作出反应。

”(P11)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楔入在人和环境之间的“虚拟环境”概念应运而生。

“我们尤其应当注意一个共同的因素,那就是楔入在人和环境之间的虚拟环境,他在虚拟环境中的表现就是一种反应,那么产生后果,不是激发了那种表现想虚拟环境,而是行动得以发生的真实环境”(p11)也就是说,我们所做的事情是建立在虚拟环境上的,但是一旦我们做出反应,我们影响的却是真实的环境。

2、“舆论面对的是一些迂回曲折、看不见摸不着而又令人困惑的事实,而且根本不可能一目了然。

舆论所指的环境不过是一些被了解到的意见。

”(p20)可以说,虚拟环境是人性和环境的交杂物,不管是哲学还是政治,可能都只是对环境的解释,真正的环境是难以认清的。

第二部分对外部世界的研究这部分是作者对影响人们难以接近事实真相的外部原因(也就是是影响拟态环境形成的因素)的阐述,其主要原因李普曼在此部分的最后有所概括,其中包括有:“通过源头上的检查与保密,通过另一端的物质与社会障碍,通过飘忽的注意力,通过贫乏的语言,通过涣散的精神,通过无意识的情感丛,通过损耗、暴力的千篇一律。

……此外还有事实本身的朦胧与复杂。

”(p57)第三部分:成见这一部分相对第二部分可以把它理解成作者对影响人们接近事实真相的内部原因的阐述。

在这一部分中,李普曼提出了一个较为重要的概念,“刻板成见”(也译为“刻板印象”),即“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而我们也倾向于按照我们的文化所给定的、我们所熟悉的方式去理解。

”(p62)李普曼认为,舆论是人们头脑中的想象,从而肯定了有种类似于铅版浇铸的“固定成见”在形成舆论中起决定作用,是成见促使了刻板印象的形成,因为“成见系统一旦完全固定下来,我们的注意力就会受到支持这一系统的事实的吸引,对于和它相抵触的事实就会视而不见”。

(p89)那么,“刻板印象”产生的原因,是“来自外部的刺激,尤其是印刷品和口头语言发出的刺激,可以唤起一个成见系统的某个部分。

”(p75)第四部分兴趣这部分主要讲的是由于兴趣、自我利益等因素的不同,公众作出的判断往往是主观的、非理性的。

第五部分公意的形成和第六部分民主形象在这部分中,李普曼详细的阐述了公众舆论是如何被左右的。

在公众意见庞杂、非理性的情况下,作为领导者的人通过制造同意、制造模糊概念、寻找共同情感等一系列手段,将公众的情绪和意见整合起来,形成了所谓的公众舆论,因此公众舆论是可以被操纵、可以被疏导、可以被利用的。

而在公众之中走出来的领导者,并非是民主制度的坚定执行者。

很多看似民主的、顺应民意的决定和决策,很多时候是通过暗地操纵、疏导公众舆论造成的。

“公众舆论的产生过程和它在书本中表现出来的情况同样复杂,任何通晓这一过程的人都有机会去摆布它,这是非常显见的。

”(p182)在这部分中,作者提出了全书最核心的思想“任何一个共同体在看待外部世界时形成的公众舆论,主要是由若干固定的想象组成的,人们按照从共同体的法律和道德准则中演绎出来的模式对这些想象进行整理,而赋予它们生命的则是由地方经验唤起的情感”(p199)也就是说,李普曼认为公众舆论中的客观成分极少,更多的是人们在受到生活的环境、文化、宗教等因素的熏陶后,得出的想象出来的结论。

第七部分报纸报纸是形成舆论的最有效途径,在李普曼看来,我们却不能指望新闻机构有足够的力量去左右舆论,新闻机构常常错误的认为能够在“在24小时之内对每个人产生30分钟的影响区造就叫做‘公众舆论’的神奇力量,以填补公共机构的懈怠。

”(p258),对于舆论形成的手段,作者肯定了新闻机构的重要作用,也指出了“新闻机构不是制度的替代物,救世之道在于建立在一个分析和记录系统基础上的社会团体”(p259)这样,新闻将会通过一个信息系统无遮无拦地展示给新闻机构,同时又对新闻机构形成一种制约。

这是一条根本途径。

因为,“自治的人民不可能通过发明、创造和组织一种认识机制去超越自身的偶然经验和偏见。

”第八部分有机化情报在这部分中,作者提出了解决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的一些看法,笔者看到,就什么因素是影响公众舆论的形成的这一问题,李普曼的结论是“情报工作乃救治良方”,“可以克服自治的最大难题——如何应付不可见的现实。

”(p280),儿对于民主政治这一作者贯穿本书始终的议题,他认为“诉诸理性”是能够找到的最好的办法,但李普曼自己也承认了这个结论的牵强性,“以理性的方式对付非理性的世界,原本就是困难的”(p292)。

(二)李普曼的撰写逻辑及学术贡献1、李普曼的撰写逻辑纵观全书,作者用生动活泼的笔触给人们展示了就当时而言许多不可知的问题,也正是他强而有力论证,把传播学中许多不易被人察觉的问题厘清,这就使我们不得不看到李普曼在传播学创立中的重要地位。

在笔者看来,全书似乎有着一个较为清楚的框架,第一部分是总论,提出真相是难以接近的;第二部分可以说是分析真相难以接近的外部原因;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谈真相难以接近的人自身原因;第五、六两个部分作者主要谈到所谓的公意是不存在的,这动摇了传统民主的基础,另一方面,集权统治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社会主义更是建立在对人性错误估计的基础上的;第七部分主要针对人们以为报纸可以为人们提供真相提出作者的异议.第八部分卒章显志,终于提出作者的解决办法,即诉诸理性。

2、《公众舆论》的学术贡献沃尔特·李普曼的代表性学术贡献作为时代造就的大师级人物,他的学术思想,尤其是传播学思想,对传播学本身的创立和发展都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纵观其学术生涯,他所提出的传播学理论影响深远。

《公众舆论》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第一次全面的梳理,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书中主要概念“拟态环境”、“刻板成见”(1)“拟态环境”李普曼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的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情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认知。

这样,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

“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通常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后来,“拟态环境”这一重要的思想被许多学者进一步研究,被认为是“议程设置”思想的早期雏形,直到1972年麦库姆斯和肖的文章发表在《舆论季刊》上,“议程设置”才被命名。

(2)刻板成见“刻板成见”指的是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

刻板成见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对新事物的接受。

个人有个人的刻板成见,一个社会也有其社会成员广泛接受的和普遍通行的刻板成见,因而它也起着社会的控制作用。

李普曼特别强调大众传播的力量,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而且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成见方面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三)书中可能存在的悖论及解释不明的问题一直以来,人们都对《公众舆论》这部传播学奠基作品推崇无比,一代大师也对李普曼大加赞赏,但是,在品读这部作品时,笔者存有许多疑惑,这可能是基于笔者自身知识和经验的不足,没有领悟到大师思想的精髓所在。

1、公众的理性与非理性在书中,关于公众的理性与非理性问题,给笔者带来的较大的困惑,从李普曼的论证中我们不难发现,公众认识的局限源于虚拟环境,而意见领袖对公众舆论的控制和操纵则源于其能够在不同的意见中制造同意。

公众在虚拟环境中受到刺激,却在现实环境中作出反应;意见领袖通过对于不同意见的整合,让公众认为最终作出的决定确实是延续了自己原有的想法和意见,自己的利益最终得到了实现和保留。

从这种程度上说,公众是不能独立思考、思辨的,人们在开始认识问题时的局限性也就决定了其对问题做出判断时不可能顾全整个局面。

人们对社会问题提出的看法,只会在受生活环境、教育、经验等方面的影响下发表,而这些见解显然是感性的,冲动的。

由此是不是可以推断,公众的不能独立思辨就决定了其自身的非理性呢?对于公众自身的理性与否李普曼并没有做出明确的结论,但是公众舆论的非理性化、它是可以被人操纵的这一点却毋庸置疑的。

“公众舆论的产生过程和它在本书中表现出来的状况同样复杂,任何通晓这一过程的人都有机会去摆布它,这是显而易见的。

”(p182)而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中,李普曼认为改变现状的做法是诉诸公众和诉诸理性,即让公众走出感性的泥潭,以理性的视角看待社会,用自身理性来评价舆论、看待舆论。

那么,由此不难看出作者在逻辑上的矛盾,既然已经承认公众非理性的现状,为何到最后又希望公众回归理性呢?而且就如何回归理性李普曼本人也并没有给出我们明确的答案,只是较为牵强的认为,诉诸理性可能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那么,他是不是就解决方式上的考量过于单一和片面呢,并且在笔者看来,李普曼并不满意自己的这一结论,“以理性的方式对付非理性的世界,原本就是困难的”(p2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