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利他行为与侵犯行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1年9月11日,曾喆在 上班途中看到世贸中心遭 遇恐怖袭击,毅然冒着生 命危险协助消防队员抢救 伤员,直到献出年轻的生 命。美国福克斯电视台现 场拍摄到他救人的镜头。 2004年9月11日,曾喆街 的命名仪式在美国纽约的 中国城举行。 曾喆(左一)在抢救伤员。

(二)利他行为研究的范畴
①人们在看到陌生人陷于困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助 人行为;
1.00
2.00 2.72 2.72 2.84 3.18 3.75
有人手里拿着香烟,急着找火柴
4.87
(二)助人者的特点
1.人格因素:赞同的需要、公正世界的假设 2.情绪状态 3.内疚感 4.个人困扰和移情

公正世界的假设是指相信世界上总是善有 善报恶有恶报的一种信念。

这种信念既可能使个体不去帮助别人,因 为他认为受害者是“罪有应得”;也可能 使个体帮助别人,因为他认为对方是一个 好人,好人理应得到帮助。
三、利他行为的促进与培养
(一)增加责任明确性与人际相互作用 (二)提供利他榜样
(三)将人们的利他行为归因于利他主义动机
(四)运用社会影响策略
(五)通过行为实践培养利他行为
第二节 侵犯行为
一、侵犯行为概述 二、对侵犯行为的理论分析 三、侵犯行为的产生 四、侵犯行为的预防与控制
一、侵犯行为概述
(一)侵犯行为的涵义
②人们制止或干预犯罪的行为;
③个人约束自己不做出越轨的行为;
④偿还行为。
(三)利他行为的基本动机
1. 社会生物学家对利他行为的解释

达尔文曾经指出,经过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有 利他天性的生物更有可能使它们的物种留存下来。 韦克斯勒等人对年幼儿童的观察研究证明了人类

天生有利他行为的倾向。

群体选择、亲属选择

学者考察了1882 年到1930年之间 美国南方经济与 私刑处死黑人次 数的关系:经济 上的挫折导致侵 犯倾向增加 。
美国印第安纳马里恩私刑现场
2.对挫折—侵犯理论的修正

米勒(1941)在《挫折—侵犯假说》一书中,把 挫折与侵犯之间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修正为一对
多的关系。

伯克威茨(L.Berkwitz)也对挫折—侵犯理论提
实验研究
1、房间充烟 2、遭难女士 3、罪行作证 4、癫痫发作
有可能被定义成需要帮助的紧急情况的事件
事 割断动脉,大量出血 房子起火,屋内有人呼救 件 平均紧急程度 1.00 1.00
小孩中毒
心脏病发作 某个女孩正在被强奸
1.00
1.02 1.09
吃多了药
晚期癌症,只能活3个月 在森林中迷路的人呼救 汽车在路边熄火 轻度醉酒的朋友驾车回家 朋友倾诉其不幸和压抑 电视节目中要求为营养不良的儿童募捐两千万元
被触发的侵虐移置发生的证据
在无挑衅条件下,轻 微的触发事件并没有 导致高水平的侵犯 经过挑衅后,轻微的 触发事件导致了高水 平的侵犯
35 30 25 侵 20 犯 15 10 5 0 无挑衅 挑衅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唐山十三农民兄弟的颁奖词:不是归 途,是千里奔波,雪中送炭;不是邻里,是素不相识,出 手相援。他们用纯朴、善良和倔强的行动,告诉了我们 “兄弟”的含义。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刘姝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正是 他们及无数个他们这样的人,在2008年撑起了中国的脊 梁。 王振耀:在国家巨大灾难面前,他们以无声有力的行动, 宣告了民间志愿救灾时代的来临。
Kitty Genovese和她被谋 杀的地点。具有讽刺意味 的是,如果更少的人听见 她绝望的呼救声,她可能 不会死。
志愿者忙着拍照,对这位 需要帮助的人视而不见 。
在上海地铁1号线,一位白发苍 苍的老太太孤身一人站在地铁 车厢内,旁观的青年竟无动于 衷,没有一个主动让座的。
突发事件中利他行为的决定:五个基本步骤
(二)挫折—侵犯理论
外在环境 (如挫折感, 令人不愉快 的环境条件) 引发损害或伤 害他人
公然侵犯
挫折—侵犯理论
1.挫折—侵犯理论及其实验研究

挫折—侵犯理论(frustration-aggression hypothesis)是由 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J.Dollard)和米勒(N.E.Miller)等 人在1939年提出的。 理论要点:侵犯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 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反之,挫折的存在也 必然会导致某种形式的侵犯,挫折与侵犯之间是一种 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

好心情导致助人行为增加的三个理由:
好心情使我们看到生活的光明面;
帮助他人是一个延续我们好心情的好方法;
好心情增加自我注意。
关心社会 令人愉快 的结果 助人事件 明显 助人事件 不明显 动力感 通常情 况更愿 意提供 帮助
对受害者的移情 觉得是由于自身原 因造成消极情绪 助人事件明显 帮助人物有趣或者 能够带来乐趣
Kitty Genovese和她被谋 杀的地点。具有讽刺意味 的是,如果更少的人听见 她绝望的呼救声,她可能 不会死。
如何解释?

道德谴责? 人性拷问? 其他?

社会心理学家拉坦内 (B.Latané)和达力
(J.Darley)的观点

旁观者效应 :目击一件紧急事件的旁观者 越多,他们中的任何人帮助受害者的可能性
第八章 利他行为与侵犯行为
《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
搏击巨浪勇救人:魏青刚
把时间献给孩子:丛飞
《感动中国》2008年度人物
唐山十三农民兄弟

2008年初,特大雪灾袭击了华南地区,湖南郴州成了一座冰雪中的孤城。没 有上级号召,也没有组织要求,河北唐山13个农民除夕那天租了辆中巴车出 发,顶风冒雪来到那里参与救灾。 这13个来自唐山市玉田县东八里铺村二组的农民,自己准备了工具,初二 上午赶到郴州电力抢险指挥部,成了湖南电力安装工程公司一支编外“搬运 队”,每天起早贪黑、踏雪履冰为抢修工地扛器材、搬材料、抬电杆。 2月 23日,在工作了16天之后,这13位农民兄弟离郴返乡,许多郴州市民在得知 这一消息后,自发赶来为他们送行。他们还被郴州市授予“荣誉市民”的称 号。 5月12日下午,在得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宋志永和12位兄弟商量 后,几经辗转来到灾情最重的北川县城,成为最早进入北川的志愿者之一。 他们用最原始的方法——铁锤砸、钢钎撬、徒手刨,不断寻找幸存者。只要 哪里需要,他们就到哪里。他们与解放军、武警战士一起,抢救出25名幸存 者,刨出近60名遇难者遗体。
出修正意见:侵犯行为最终是否会发生,取决于
个体所处的环境是否给他提供一定的侵犯线索。
侵犯不总是来自于挫折的一个实例

职业拳击和摔跤选手 努力对他们的对手施 加伤害,主要是为了 获得显耀荣誉或巨额 奖金——不是因为他 们从他人那里受到了 挫折。
(三)一般情感性侵犯模型
输入变量
激怒 挫折 与侵犯相关的线索 不悦/消极情感等等

涵义:侵犯行为是指任何试 图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
侵犯行为的特点
侵犯行为是一种行为。 侵犯行为是有意的,或者说是故意的。 侵犯行为是以伤害他人为目的的。
(二)侵犯行为的种类

根据侵犯行为是否违背社会准则,可划分为三种:
反社会的侵犯行为、亲社会的侵犯行为、被认可的侵犯行为。 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 按照侵犯者的动机,可分为情绪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 此外,还可以将侵犯分为广义的侵犯和狭义的侵犯、直接侵犯 和间接侵犯。

一个同性恋求助者VS异性恋求助者
同性恋求助者 VS 异性恋求助者
人 们 提 供 帮 助 的 百 分 比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异性恋提出要求 同性恋提出要求
男性
女性
接电话人的性别
资料来源:Shaw,Botough&Fink,1994

研究一致表明:男性更愿意帮助那些忧伤 的女性。(Latane&Dabbs,1975;Piliavin&Unger,1985)
旁 观 者 的 正 情 绪 状 态
不大 愿意 提供 帮助
关注自己的需要 觉得不是由于自身 原因造成消极情绪
旁 观 者 的 负 情 绪 状 态
令人不快的后果,如 可能的尴尬或危险

个人困扰:是指当我们自身对于他人困境所产生 的情感反应。

移情:是指个体在关注到不幸者的需要和情感时,
体会他人痛苦的感受或见解,分担他人的痛苦,
消极情感 易怒 关于暴力的信念 A型行为模式 敌意归因偏差等等
唤醒
情感状态
侵略性认知
侵犯
被激怒

想想你最近受侮辱的经历: 什么挫折 发生在什么情况下? 你认为那是特定针对你的吗? 你是怎么回应的?
三、侵犯行为的产生
(一)愤怒的来源 1.袭击 2.挫折 3.归因 4.报复的期望
(二)对侵犯行为的学习


为什么人们会侵犯其他人? 是什么致使他们用猛烈的野蛮行为对待他 人?
二、对侵犯行为的理论分析
(一)生物因素的作用:从本能到进化心理 学的观点
(二)挫折—侵犯理论
(三)侵犯行为的现代理论:考虑到学习、 认知、情绪等诸多因素
(一)生物因素的作用

人类暴力产生于侵犯他人的遗传倾向 遗传的争斗本能 遗传因素对侵犯行为起作用
产生对他人的同情和关心的感受。

个人困扰会引发非利他主义的助人行为,而移情 引发的助人则是利他的。
(三)求助者的特点:谁获得帮助
1.是否值得他人帮助 2.是否受他人喜欢


外貌的吸引力
与自己具有相似性
3.性别:是不是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得到帮助?
帮助那些你喜欢的人


如果他(她)不是一个陌生人?
一个富有魅力的求助者VS缺乏魅力的求助者
1.模仿
2.强化
电影《古惑仔》中的暴力镜头
社会学习理论
从班杜拉的研究可以看出,儿童会通过 模仿学到侵犯行为。
(三)与侵犯行为有关的因素
1.社会因素 2.个人因素 3.情境因素
美国校园枪击案反思
1.社会因素

挫折 挑衅 侵虐移置 媒体暴力 唤醒提高
侵虐移置

侵虐移置是指侵犯行为指向其他人,而不 是强烈的最初挑衅的源起。
1.助人是一种本能的反映,以促进那些与我们基因 近似者的福利(进化心理学)。
2.助人的报酬常常超过成本,所以助人在我们的利
己之内(社会交换理论)。
3.在某些条件下,对受害者有力的移情感觉和怜悯
促使无私的奉献(移情—利他主义假设)。

为何旁观者有时会采取行动,有时却很冷 漠?

为什么没有人提供帮助?
你宁可在哪里发生这种事故——在一个乡村小镇 的主干道还是在一个大城市的繁华街道上?

城市过载假设:
城市过载假设:在大城市里的人比在小镇里的人更 少助人为乐,不是因为在价值观上的不同,而是因 为都市的压力导致他们独善其身。
志愿者忙着拍照,对这位 需要帮助的人视而不见 。
在上海地铁1号线,一位白发苍 苍的老太太孤身一人站在地铁 车厢内,旁观的青年竟无动于 衷,没有一个主动让座的。

第一步:注意突发事件 第二步:解释突发事件为突发事件 第三步:假设你有责任去帮助 第四步:知道要做什么 第五步:决定去帮助
五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基 本 步 骤
二 、 影 响 利 他 行 为 的 因 素
(一)情境因素
1.自然环境:天气、城市规模、噪音 2.社会环境:旁观者效应 3.事件的紧急性 4.时间压力


第一节 利他行为
一、利他行为概述 二、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三、利他行为的促进与培养
一、利他行为概述
(一)利他行为的涵义

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是一种自发 形成的,以帮助他人为唯一目的,且不期 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为。
利他行为的特征:
①以帮助(有益于)他人为目的; ②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不附有任何 期望他人日后的报答; ③自愿性; ④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
越小。

责任扩散


对模糊情境的社会性定义
评价焦虑
旁观者越多,助人的可能性越小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试 图 帮 助 的 旁 观 者 的 百 分 比
1
2 旁观者的数量
5

责任扩散: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 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
的责任就会减小的现象。
2.心理学家对利他行为的解释

利他行为和偿还行为 巴塔尔(Bar-tal)

社会交换:利他的成本与报酬 移情:纯粹动机 巴特森(C.Daniel Batson)
移情—利他主义假设的核心

当我们对另一个人发生移情,会试图出于 纯粹的利他主义理由来帮助这个人,无论
我们会得到什么。
利他行为的三个基本动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