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十章 侵犯与利他行为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学习笔记(10):侵犯与亲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学学习笔记(10):侵犯与亲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学学习笔记(10):侵犯与亲社会行为第一节侵犯及其控制1.侵犯:即侵犯行为,是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伤害行动、伤害意图与社会评价,是构成侵犯概念的三个要素。

2.人们将非身体接触性的直接或间接的有意伤害归为敌意。

敌意不是侵犯,但可能会激发别人的侵犯,也可能发展为侵犯。

3.侵犯发生的原因(1) 侵犯的生物学解释①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弗洛伊德早期认为,人有两种基本的本能:性本能和自我保存本能。

性本能是人们行为的基本动力,使人们的心为遵循快乐原则;自我保存本能或自我本能则使人有适应现实环境、趋利避害的变通性,侵犯性是性本能的一部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弗洛伊德见他原来的两大基本本能,修正为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他提出了与性本能(生的本能)相对立的侵犯本能(死的本能),认为侵犯本能的目的在于破坏。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死的本能本来是一种对内的自我破坏倾向。

但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是对立的。

人只要活着,死的本能就会受到生的欲望的妨碍,从而对内的破坏力量转向了外部,以侵犯的形式表现出来。

弗洛伊德认为,侵犯是社会不允许的方式表现出的侵犯冲动,如过以社会允许的方式表现出来,则表现为争论、竞争、冒险等。

但是不管哪种方式,侵犯的冲动作为一种能量必须得到宣泄,不然就会得精神疾病。

② 洛伦茨的习性学观点同弗洛伊德一样,洛伦茨也认为侵犯是一种本能,但与弗洛伊德相反,他不认为侵犯指向毁灭,而认为侵犯时具有生物保护意义的本能的体现。

动物通过争斗来保护自己的领地,人类也是如此。

洛伦茨相信,侵犯是人们生活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并预言人口爆炸会导致世界爆发战争的危险。

(2) 挫折—侵犯理论① 早期的观点多拉德挫折一次有两种含义:一是指阻碍个人达到目的的外部情境;二是指由于目的行为受到阻碍而激发的心理紧张状态。

挫折—侵犯理论中的的挫折是指“阻碍目的行为的一切事物”挫折—侵犯行为最初是由心理学家多拉德等人于1939年提出的,最初理论观点可以概括为三点:侵犯的强度同目的受阻的强度成正比列关系;抑制侵犯的力量,同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的强度成正比关系;挫折强度一定的情况下,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

社会心理学 侵犯与利他行为

社会心理学 侵犯与利他行为
(四)寻找替罪羊(scapegoat)
个体感受到挫折,却不明白挫折的来源是什么,这时他就倾 向于去寻找一只“替罪羊”,从而把自己的不幸归咎于他人,并 通过对他人的攻击来发泄自己的与不满。
被当作“替罪羊”的人有如下特征:一是软弱性;二是特异性。
练习题
1.某人为了正当防卫而击伤歹徒,这一行为属于( )。
1967年的实验证实,被激怒的被试看到手枪时,比看到羽毛球拍 时实施了更多的电击。 人 们 将 武 器 增 强 侵 犯 行 为 的 现 象 称 作 “ 武 器 效 应 ” (weapon effect)。
即: L.Berkowitz把挫折与侵犯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修正为“多对一的关 系”
六 社会学习理论
(四)同情心与同理心
同理心( Empathy ):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对对方 的感受感同身受.
Baston同理心-利他假说:当我们能体会到他人的感受 时,会激发出我们对他人的利他动机,帮助他人,改 善他人的处境,并不考虑回报与代价。
重点
三 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一)助人者的特征 (二)情境因素 (三)受助者的特点
B.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 C.自愿的 D.利他者可
2.一个喝得醉醺醺、摇摇晃晃的人突然摔倒在马路上一时 爬不起来,此时经过的路人都不愿去帮助他。下列四个 原因中哪个是最可能的原因( )
A.我们比较愿意帮助我们喜欢的人 B.外貌有吸 引力或者人品好的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 C.旁观 者对别人陷入困境所应该承担的责任是我们决定是否给 予帮助的原因之一 D.求助者对自己所处的困境所 应承担的责任,是影响他人给予帮助
他们设计了两个实验。
责任扩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

社会心理学第十章-侵犯与利他行为PPT课件

社会心理学第十章-侵犯与利他行为PPT课件
动或在想象中实施的侵犯行为,都可以使侵犯性的精神能量得到释放, 从而减少侵犯性冲动,达到减少侵犯行为的目的。
(二)习得的抑制
✿ 1社会规范的抑制 ✿ 2痛苦线索的抑制 ✿ 3对报复的畏惧
Page 15
(三)置换(metathesis)
某人由于另外一个人的阻碍而遭受挫折和烦恼,但又不能还 击他,因为那个人有地位、有权威或其他缘故。在这种情况下, 他会通过另外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其中之一便是侵犯那些与 制造挫折者相似的人。
该理论最初是由心理学家多拉德、米勒等人于1939年 提出。
J.Dollard:“侵犯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 Pag以e 1挫0 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反之,挫折的存在也总是导致某种形式
的侵犯。”
简言之:“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
(二)理论的修正
批评:过去的理论过于简单 1、ler(1941)修正:挫折并不一定引起侵犯
侵犯概念的3要素:伤害行为、伤害意图、社会评价。
✿ 1. 侵犯必须是伤害性的,包括实际的伤害和可能造成
伤害的行为
外显行为
✿ 2. 判断是否是侵犯,必须考虑行为者的动机,即行为
意图
内在动机
✿ 3. 侵犯是社会所不允许的
Page 4
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常采用以下标准来鉴别侵犯: ✿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家庭里、大街上?) ✿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父母、外人) ✿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前嫌) ✿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
三 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 1、S.Freud的精神分析观点 2、K.Lorentz的习性学观点
Page 8
四 侵犯行为的生物学解释
(1)激素 (2)遗传基因 (3)染色体(见图)
Page 9

社会心理学攻击行为与利他行为PPT学习教案

社会心理学攻击行为与利他行为PPT学习教案

1.生物学理论
本能论和进化心理学 神经系统的影响:脑区的影响 基因的影响 生物化学因素:酒精、雄性激素(性别)
酒精:酒精能使人变得易于被激怒及好斗,许多研究支持这种假设。过量饮酒的人易于被激 怒,从而表现出高的侵犯倾向。为什么喝酒能使人们变得好斗呢?一些研究者认为是酒精给 侵犯行为提供了直接的生化刺激,使得喝酒的人的激起增加:“酒壮人胆”。大多数的研究 人员则认为酒精降低了人们对侵犯行为的控制,Hull等人称之为“去抑制”
第11页/共26页
经典挫折-攻击理论
外向攻击
挫折 (目的阻碍

攻击的激发
其他反应 (如退缩)
内向攻击 (如自杀)
直接攻击 替代攻击
第12页/共26页
修正的攻击理论
无法接受 的挫折
愤怒 +
攻击线索
攻击行为
第13页/共26页
3.攻击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攻击行为的回报 观察学习
第14页/共26页
攻击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心理学攻击行为与利他行为
会计学
1
一、攻击行为
第1页/共26页
(一)什么是攻击行为
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者言语行为。 敌意性攻击行为:由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 工具性攻击行为: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其他手段的目的 攻击方式:行为攻击、语言攻击
第2页/共26页
(1)人类的愤怒情绪
人们为什么会愤怒? 遭到他人攻击或烦扰 :对待暴力的策略——以牙还牙 受到挫折:生活中的挫折来自哪些方面? 归因:知觉到的意图——有意或者无意
不愉快的 体验 代价和回 报
情绪唤醒 +
结果预期
依赖 成就 退缩与顺 从 攻击 躯体症状 用药物和 酒精来 自我麻 醉 建设性地 解决问 题

社会心理学--第十一章 利他行为和侵犯行为

社会心理学--第十一章  利他行为和侵犯行为
第十一章 利他行为和侵犯行为
[案例]吉诺维斯事件
1964年的一天, 美国纽约,
凌晨三点。一位名叫吉诺维 斯(Kitty Genovese)的姑娘 返回她的公寓,被一歹徒持 刀杀害 。案件的特别之处在 于,遇害者的38个邻居在整 个案发的35分钟内听到了呼 救声,其中许多人还走到窗 前看了很长时间。然而,在 遇害者与歹徒搏斗的30多分 钟里,居然没有一个人去援 助她,甚至没有人行举手之 劳,打电话及时报警,致使 一件不该发生的惨剧成为现 实。
第一节 利他行为
一、什么是利他行为 1、定义: 利他行为是对别人有好处,没有 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2、利他行为的特点 以帮助他人为目的 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主要特征) 自愿的 利他者本身可能会有所损失
二、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利他行为的唤起因素 助人的得与失 求助者特点 助人者特点和当时的心境 环境和情境因素
1、利他行为的唤起
紧急度:紧急情况是利他行为唤起决定因素
之一。如果人们将事件判断为紧急的,就有 可能给予帮助,事件被认定的紧急程度决定 了旁观者给予帮助的可能性大小。 求助者的需要特性及助人者的能力也会影响 他助人与否的决策。
2、助人的得与失
利他者本身有损失,帮助他人的
行为可能会带来麻烦和损失。
5、环境和情境因素
自然环境: 晴朗天气有利于利他行为发生; 噪音会减少利他行为。 社会环境 旁观者人数 (P263) “责任扩散”——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 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提供帮助的责 任就会减小,也就是说提供帮助的责任扩散到其 他人身上。 “集体淡漠”现象
3、社会学习理论
(1)侵犯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
观察榜样的侵犯行为+合理的+相似的情境 (2)大众传媒的影响 Phillips (1986)美国谋杀率 重量级拳击赛第2周上升 原因: 麻木 不同情 他们可以,我也可以 降低约束力 他们是这样做的呀!模仿手段

社会心理学教案第十章侵犯与利他

社会心理学教案第十章侵犯与利他

社会心理学教案第十章侵犯与利他本章学习目标侵犯与利他行为侵犯与利他行为的类别侵犯与利他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关侵犯与利他行为的理论解释控制与消除侵犯行为的方法在大多数社会生物学家看来,侵犯行为与利他行为都是由基因所设定的。

威尔逊(E.O.Wilson)认为,侵犯行为是人类为了确保自身安全而形成的一种本能,这种本能是经过长期的进化而发展起来的,攻击性较强的个体往往具有更强的生存优势;而人类的利他行为在本质上与蜜蜂和白蚁等社会性昆虫一样,也是通过基因的进化而发展起来的,其强度和频率随着亲属关系的疏远而递降。

人类的侵犯行为与利他行为和遗传相关,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现在的问题是这些行为在多大程度上受到遗传因素影响及其影响机制又如何。

科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渐超越了社会生物学对于遗传因素的过分强调,其在侵犯与利他研究领域中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新的研究成果更乐意构建基于社会影响的理论解释,即在关注当事人特点的基础上着重分析社会情景特征。

在本意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侵犯与利他研究和其他社会心理学课题有着显著的区别,如自我意识、社会角色、社会认知、社会动机和社会态度等研究主要强调个体内在的认识、情感或意志过程;而侵犯与利他研究则更加关注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

正因为如此,多数有关侵犯与利他的研究结论可以用于指导日常实践或干预现实生活。

第一节侵犯行为侵犯行为简称侵犯(aggression),有时也可以称之为攻击行为,从在校学生之间的欺负行为到球场上的球员斗殴,从办公室同事之间的相互中伤与诋毁到美国发动的两次伊拉克战争,都可以看作是侵犯的不同表现形式。

几乎每个人对侵犯行为都有一定的理解,不过要给它下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义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早期的社会心理学者由于受行为主义的影响,把侵犯看成是对其他人造成伤害性后果的行为。

根据这种说法,只要一种行为伤害了别人,即可称之为侵犯行为。

但在某些情况下,以行为或者行为的后果来界定侵犯很可能是不恰当的:假如一名足球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一不小心把足球踢到了队友的脸上,给队友造成了较大的伤害,但此时人们并不会因此责备这名“侵犯者”;相反,一个蓄意杀害他人的人,在惊慌中未能将凶器刺中谋害对象的身体,尽管他没有伤害到别人,人们却有可能把他的行为看成是严重的侵犯行为。

第十章 侵犯与利他

第十章 侵犯与利他

侵犯行为。(罪犯) (警察、正当防卫) (父母打骂自己的孩子等)
亲社会侵犯是维护社会利益而实现的行为。
被认可的侵犯行为介于两种侵犯行为之间。


二、侵犯行为的分类 1、根据行为的方式不同分:言语侵犯和 动作侵犯 2、根据动机不同分:报复性侵犯和工具 性侵犯
三、侵犯的原因 1、本能,具有生物保护的意义 2、挫折因素 3、习得因素
三、利他行为产生原因 社会生物学原因 社会规范论:社会对个体行为有这样的期 待,人应该帮助那些曾帮助过自己的人。
人们应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四、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外因:1、自然环境:天气影响心情或恶劣天气
利他者付出更多。 2、社会情境:旁观者人数影响、其他人
的示范
3、求助人的特点 4、时间压力
第十章 侵犯与利他



知识要点: 掌握:1、侵犯与利他行为的概念2、影响侵犯 与利他行为的因素 熟悉:1、侵犯与利他行为的类别2、控制与消 除侵犯行为的方法 了解:1、有关侵犯与利他行为的理论解释 重点难点: 重点:影响侵犯与利他行为的因素 难点:影响侵犯与利他行为的因素;有关侵犯 与利他行为的理论解释
四、侵犯的影响因素 1.情绪唤起水平 2.道德发展水平 3.自我控制能力 4.社会角色与群体 5.大众传媒的影响



五、侵犯行为的转移与消除 (一)宣泄 (二)习得的抑制 1、社会规范的抑制 2、痛苦线索的抑制 3、对报复的畏惧 (三)置换 (四)寻找替罪羊
第二节 利他行为
一、什么是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指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 和社会,不期待回报的行为。 要点:以利他为目的 不期望有回报或奖励 自愿的 利他者本人可能会有所损失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课程属于理学门类、心理学专业大类,主要是针对应用心理学专业开设的理论实践一体类的专业课程。

本课程也适用于心理学其他方向,以及社会学等相关专业。

本课程设置为2个学分,共36个学时。

二、教学目的设置《社会心理学》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及应用性技术和方法,学会从社会、文化以及人际互动的视角来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增进学生的心理学知识,建立更为完善的心理学知识体系,增强其科学素养。

三、教学任务总的来说,《社会心理学》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了解基本的社会心理学知识。

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增强心理学专业素养。

具体到各章节的教学任务在各章的教学要求、教学设计中会根据每章具体教学内容的不同而分别展开,并逐一落实。

四、教学内容结构及课时安排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5学时)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形成与历史第二节近八十年来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理论第三章社会化(2学时)第一节社会化概述第二节社会化的理论第四章社会角色(2学时)第一节社会角色概述第二节角色理论第三节角色的行为模式第四节性别角色差异第五章自我意识(2学时)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第三节自我过程第四节自我的认知表征第六章社会认知(2学时)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和基本范围第二节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第三节印象的形成第四节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第七章社会态度(2学时)第一节态度概述与理论第二节态度的测量第三节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第四节偏见第八章人际关系(2学时)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第二节人际关系的理论第三节人际吸引第四节爱情及人际关系的改善第九章人际沟通(2学时)第一节人际沟通概述第二节人际沟通过程分析第三节人际沟通的分类第十章侵犯和利他(2学时)第一节侵犯行为第二节利他行为第十一章社会影响(2学时)第一节他人在场第二节从众、服从与顺从第三节模仿与暗示第四节社会影响的宏观表现第十二章群体心理(3学时)第一节群体心理概述第二节群体规范第三节群体的维持第十三章应用社会心理学(8学时)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可应用性及应用研究原则第二节社会心理学对犯罪原因的分析第三节社会心理学在刑事案件侦查和审判中的应用第四节社会心理学在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五、各模块(单元)教学目标与任务《社会心理学》以章为单位分成共十三个模块,各章的具体教学目标与任务如下:第一章绪论本章的教学任务主要是:1. 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包括国内外社会心理学家的不同观点;2. 社会心理学的性质与特征及其与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3. 通过国内学者关于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讨论,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具体研究对象,包括:个体的心理及行为、社会交往和互动的心理及行为、群体心理及行为、社会心理学的应用研究;4. 介绍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评价,包括:调查法、实验法、观察法、档案研究法以及信度与效度问题;5. 介绍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潜在的问题,包括:研究偏向问题、伦理道德问题。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知识讲解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知识讲解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2008-07-19 19:32:46| 分类:学习教育资料|字号大中小订阅所谓侵犯就是指有意伤害他人的任何行为.可以分为语言侵犯和动作侵犯,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侵犯必须同时具有以下的特点,才可以称为是侵犯:侵犯是有意图的行为;如果一个人有意识,有目的的去伤害他人,那这个人的行为就是侵犯行为;侵犯行为是外显的行为.侵犯是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根据侵犯行为是否违反社会准则,分为反社会侵犯行为和亲社会侵犯行为,和被认可的侵犯行为.凡是具有上述侵犯行为三个特点,并且违反了社会准则的行为都属于反社会侵犯行为,亲社会侵犯行为是为了达到群体的道德标准所能接受的目的,以一种社会认可的方式采取的侵犯行为.介于亲社会侵犯行为和反社会侵犯行为之间的行为称为被认可的侵犯行为,例如自卫行为一,关于侵犯行为的理论侵犯行为的理论可分为本能论,动机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本能论的代表这之一弗洛伊德,把人类的暴力,凶残等各种侵犯行为结为个体内部天生的侵犯能量向外宣泄的结果.习性学认为侵犯行为是动物的基本本能,洛伦茨是习性学的代表人物.他也认为侵犯行为乃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动机论把挫折视为侵犯行为的动机,即挫折引起侵犯.但挫折并不总是引起侵犯行为,是由于人们对造成挫折原因的解释可能有所不同,挫折和侵犯之间,认知因素起很大作用.动机论还认为侵犯行为的目标可能会转移.所谓目标转移乃是指当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对挫折制造者进行还击时,往往会找到一个替代者即出气筒去发泄.挫折导致侵犯的制约条件很多,这些制约条件若集中在同一个体身上时,则其侵犯行为往往定会发生,例如,追求目标重要,越有吸引力,受阻后的不满情绪越强烈,侵犯行为越明显;越临近目标时,遇到挫折就越使人不满,越易导致侵犯;当个人遇到的挫折被视为毫无理由,不合理,就越加深挫折感,越激起侵犯行为.班杜拉指出,遭受挫折后的个体可以表现为攻击行为,也可以表现出心灰意冷,奋发图强或绝望自杀等行为.究竟采用哪一种行为,取决于个体以往生活经历所习得的,对付生活压力的行为模式.社会学习理论关于侵犯行为的观点主要有两方面,即侵犯行为的起因和侵犯行为的习得.班杜拉坚持认为,并非挫折导致了侵犯,而是令人反感的情绪体验导致了情绪的唤醒,而情绪的唤醒乃是诱发侵犯行为的因素之一.社会学习理论关于侵犯行为起因的几个基本观点:任何情绪唤醒均将触发侵犯行为.不进愤怒,恐惧,而且情欲亢奋,异常欣快等情绪也可触发.情绪唤醒对侵犯行为的引发有个别差异.由挫折而产生的情绪唤醒对那些经常以攻击的方式对付生活压力的人来说,才是侵犯行为的原因.侵犯行为受到示范作用,模仿,诱发刺激和个体行为习惯等多样因素制约的.唤醒状态的减弱将减低侵犯行为的发生.情绪的减弱既可以通过侵犯的方式,也可以通过非侵犯的方式.在后一种减弱方式中,认知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接触或观察侵犯行为将增加侵犯倾向.二,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许多因素影响人们的侵犯行为,其中有些因素与个人特点有关,有些因素与情境特点有关.影响侵犯行为各因素的两个综合性模型,包括瑞文/鲁宾的模型和沃森的模型。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作者: ————————————————————————————————日期:ﻩ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2008-07-19 19:32:46| 分类:学习教育资料|字号大中小订阅所谓侵犯就是指有意伤害他人的任何行为.可以分为语言侵犯和动作侵犯,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侵犯必须同时具有以下的特点,才可以称为是侵犯:侵犯是有意图的行为;如果一个人有意识,有目的的去伤害他人,那这个人的行为就是侵犯行为;侵犯行为是外显的行为.侵犯是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根据侵犯行为是否违反社会准则,分为反社会侵犯行为和亲社会侵犯行为,和被认可的侵犯行为.凡是具有上述侵犯行为三个特点,并且违反了社会准则的行为都属于反社会侵犯行为,亲社会侵犯行为是为了达到群体的道德标准所能接受的目的,以一种社会认可的方式采取的侵犯行为.介于亲社会侵犯行为和反社会侵犯行为之间的行为称为被认可的侵犯行为,例如自卫行为一,关于侵犯行为的理论侵犯行为的理论可分为本能论,动机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本能论的代表这之一弗洛伊德,把人类的暴力,凶残等各种侵犯行为结为个体内部天生的侵犯能量向外宣泄的结果.习性学认为侵犯行为是动物的基本本能,洛伦茨是习性学的代表人物.他也认为侵犯行为乃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动机论把挫折视为侵犯行为的动机,即挫折引起侵犯.但挫折并不总是引起侵犯行为,是由于人们对造成挫折原因的解释可能有所不同,挫折和侵犯之间,认知因素起很大作用.动机论还认为侵犯行为的目标可能会转移.所谓目标转移乃是指当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对挫折制造者进行还击时,往往会找到一个替代者即出气筒去发泄.挫折导致侵犯的制约条件很多,这些制约条件若集中在同一个体身上时,则其侵犯行为往往定会发生,例如,追求目标重要,越有吸引力,受阻后的不满情绪越强烈,侵犯行为越明显;越临近目标时,遇到挫折就越使人不满,越易导致侵犯;当个人遇到的挫折被视为毫无理由,不合理,就越加深挫折感,越激起侵犯行为.班杜拉指出,遭受挫折后的个体可以表现为攻击行为,也可以表现出心灰意冷,奋发图强或绝望自杀等行为.究竟采用哪一种行为,取决于个体以往生活经历所习得的,对付生活压力的行为模式.社会学习理论关于侵犯行为的观点主要有两方面,即侵犯行为的起因和侵犯行为的习得.班杜拉坚持认为,并非挫折导致了侵犯,而是令人反感的情绪体验导致了情绪的唤醒,而情绪的唤醒乃是诱发侵犯行为的因素之一.社会学习理论关于侵犯行为起因的几个基本观点:任何情绪唤醒均将触发侵犯行为.不进愤怒,恐惧,而且情欲亢奋,异常欣快等情绪也可触发.情绪唤醒对侵犯行为的引发有个别差异.由挫折而产生的情绪唤醒对那些经常以攻击的方式对付生活压力的人来说,才是侵犯行为的原因.侵犯行为受到示范作用,模仿,诱发刺激和个体行为习惯等多样因素制约的.唤醒状态的减弱将减低侵犯行为的发生.情绪的减弱既可以通过侵犯的方式,也可以通过非侵犯的方式.在后一种减弱方式中,认知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接触或观察侵犯行为将增加侵犯倾向.二,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许多因素影响人们的侵犯行为,其中有些因素与个人特点有关,有些因素与情境特点有关.影响侵犯行为各因素的两个综合性模型,包括瑞文/鲁宾的模型和沃森的模型。

《社会心理学》8利他行为 9侵犯行为

《社会心理学》8利他行为 9侵犯行为

利他行为
&
侵犯行为
、利他者因素:①性别②年龄③人格特征④受助者心境
、受助者因素:①性别②魅力和人品③值得帮助的人④相似性
、环境因素
:①物理环境②时间压力③社会文化因素
、旁观者效应:
定义——在晋级情况下,由于他人在场,
1、历史根源:先天特性还是群体规范?(《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威尔逊)
2、学习助人:强化和模仿
3、决策助人:利与弊的权衡
社会抑制作用
社会影响的结果
多数的忽略
责任扩散
威斯伯
巴塔尔
②不期望物质或精神的回报③完全自愿的行为④利他者可能有所损失
8种
1、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论
2、洛伦兹的习性学观点(动物存在内在攻击需要)
3、侵犯的生理基础(雄性激素、遗传基因、神经系统、酒精、五羟色胺)
1、侵犯行为受到强化的影响。

2、侵犯行为也通过观察与模仿而形成。

1、对挫折的认知
2、相对剥夺(剥夺是一种引起侵犯行为的挫折)
3、战争是有组织的侵犯。

社会心理学 第十章 侵犯行为_2014级

社会心理学 第十章 侵犯行为_2014级
死本能是一种对内自我破坏的倾向。生的本能会把侵犯 推向他人,把对内的破坏力量转向外部,表现为对他人的攻 击。 人的攻击力是由内而发,而且人类的侵犯行为不会消失。 重要的是让人们有机会以非破坏性的方式将侵犯性释放出来 (体育竞技、自由搏击)。
2.洛伦茨的习性学观点 侵犯具有生物保护意义。侵犯来自于遗传的斗争本能, 侵犯也是人类生活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现代社会使人们在 日常生活中难于实施侵犯,而战争就成了发泄侵犯冲动的重 要途径。 3.进化论的观点
温度越高,侵犯行为就越多?侵 倒U型

3.5 3 2.5 2 1.8 1.5 25 45 2.7
3.4 3.2 2.6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65
85
95
101
气温(华氏温度)
第二节 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二)酒精和药物 大剂量的酒精会使人们对周围环境以及侵犯后果的意识程 度降低,以至于他们表现出更多的侵犯行为。
原因:1.酒精给侵犯行为提供了直接的生化刺激,使得喝 酒的人的激起增加,“酒壮怂人胆”。2.酒精降低了人们对侵 犯行为的控制,即“去抑制”(Disinhibition)化过程(Hull,1986; Steele,1988) 。
第一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
2.理论的修正 (1)侵犯线索 侵犯线索(aggression cue):挫折引发了个体做出侵犯行为 的预备状态,以及被个体标定是“愤怒”的情绪状态;只有 当环境中出现能引发侵犯的适当线索时,侵犯才会出现。 侵犯线索具有个体差异性,只有当个体将某个事物与侵 犯行为联系在一起时,线索才具有引发侵犯的作用。 红色-牛 酒精-人
• 三、影响侵犯行为的社会因素
(一)文化与侵犯
在本质上,文化影响侵犯不是决定侵犯行为是否发生,而是文 化规范了侵犯行为的表达方向。

侵犯与利他(社会心理学)

侵犯与利他(社会心理学)
侵犯与利他(社会心理学)

CONTENCT

• 侵犯行为 • 利他行为 • 侵犯与利他的关系 • 社会心理学的应用
01
侵犯行为
定义与类型
定义
侵犯行为是指个体或群体对另一 个人或群体造成伤害的行为。
类型
侵犯行为可以分为直接侵犯和间 接侵犯,直接侵犯包括身体伤害 、言语攻击等,间接侵犯包括背 后说人坏话、散播谣言等。
侵犯与利他的联系
侵犯和利他行为都是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表现形式,都受到社会 规范的制约。
侵犯和利他行为在某些情况下可能相互转化。例如,当个体为了 维护自己的利益而采取攻击行为时,这种行为可能会对他人造成 伤害;反之,当个体为了帮助他人而采取行动时,这种行为可能 会对侵犯行为起到抑制作用。
侵犯与利他的区别
利他行为的原因
01
02
03
04
同情心
个体对他人的痛苦和困难产生 同情,从而产生帮助的动机。
内疚感
个体为了减轻内疚感,可能会 通过利他行为来弥补自己的过 错或愧疚。
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鼓励人们 帮助他人,不自私自利。
自我形象
个体希望通过利他行为来提升 自己的社会形象和自我价值感 。
利他行为的影响
侵犯行为的原因
情绪触发
当个体处于愤怒、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状态时, 更容易产生侵犯行为。
社会学习
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侵犯行为, 特别是家庭和同伴的影响。
自我肯定
为了提高自我价值感和自尊心,一些人可能会采取 侵犯行为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地位。
侵犯行为的影响
80%
社会关系
侵犯行为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冲突加剧,破坏社会和谐与稳 定。

社会心理学[第十章亲社会行为]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社会心理学[第十章亲社会行为]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十章亲社会行为一、亲社会行为的含义(一)亲社会行为及有关概念1.亲社会行为“亲社会”是指合乎社会道德标准,与“反社会”相对。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等。

2.利他主义亲社会行为可能由利他主义(altruism)引起,即关心他人的利益而不考虑自己的利益,自愿帮助他人而不期望得到外部的回报。

3.助人行为亲社会行为还可能由助人行为引起,即为了某种目的,有所企图的行为。

4.亲社会侵犯行为亲社会侵犯行为(prosocial aggression)指的是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侵犯行为,虽然具有潜在伤害性但合乎社会要求,在一定意义上是积极的,其目的不是伤害。

(二)亲社会行为的发生1.亲社会行为发生的三种理论(1)社会交换理论(social-exchange theory)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们在交往中使用的是“最低失分”策略,即以最小的成本得到最大的报偿。

但是这种成本和报偿的监控并不总是很有意识的。

①助人行为有隐蔽的个人利益帮助他人为获得的报偿可能是外部的,也可能是内部的。

外部报偿:为了树立自己的形象,为得到他人的赞许或友谊等;内部报偿:解除内心的烦扰,提升自我价值感等。

②移情是真正的利他主义的根源移情的时候,个体的忧伤集中在遭受痛苦的人身上,从而激起助人行为。

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都能使人做出助人行为。

看到他人的苦恼可能唤起一种自我聚焦的苦恼,也可能是他人聚焦的移情,后者才产生真正的利他主义,因为如果人们有方法摆脱自我聚焦的苦恼就可能不去助人。

(2)社会规范理论(social norm theory)社会规范规定着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方式,指明哪些行为是被社会接受的和受到鼓励的,哪些行为是不允许的或受到谴责的。

推动助人行为的两种社会规范是:①互惠规范(reciprocity norm)互惠规范是指人们认为对于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应该给予回报和帮助,而不是伤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侵犯行为的定义 侵犯行为的定义 侵犯行为的种类 侵犯行为的种类 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 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 侵犯行为的生物学解释 侵犯行为的生物学解释
(一)动物行为学 (二)生物进化学 (三)行为遗传学 (四)激素活动说
✿ 五 挫折-侵犯理论 挫折- ✿ 六 社会学习理论
• (一)模仿学习 • (二)侵犯与大众传媒
2、伯克威茨以其有影响的“武器效应”研究为根据,进一步修正了 、伯克威茨以其有影响的“武器效应”研究为根据, 挫折-侵犯理论。 挫折-侵犯理论。 L.Berkowitz(1978)提出:挫折导致的不是侵犯本身,而是侵 提出: 提出 挫折导致的不是侵犯本身, 犯的情绪准备状态——愤怒。 ——愤怒 犯的情绪准备状态——愤怒。侵犯行为的发生还受情境侵犯线索的 影响。(图示如下) 。(图示如下 影响。(图示如下)
第十章 侵犯和利他
第一节 侵犯行为 第二节 利他行为
学习要求: 重点: 重点:
✿ 挫折-侵犯理论 挫折- ✿ 侵犯行为转移和消除的方法 ✿ 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 概念:责任扩散 概念:
了解: 了解:
✿ 侵犯行为的判定标准 ✿ 侵犯行为的种类 ✿ 分析侵犯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第一节 侵犯行为
✿一 ✿二 ✿三 ✿四
第二节 利他行为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利他行为的含义 利他行为的含义 利他行为研究的范畴 利他行为研究的范畴 利他行为的唤起 利他行为的唤起 利他行为的得与失 利他行为的得与失 求助者的特点 求助者的特点 助人者的特点和当时的心境 助人者的特点和当时的心境 影响利他行为的 利他行为的因素 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利他行为的学习和模仿 利他行为的学习和模仿
言语侵犯 侵犯 动作侵犯
3、按侵犯行者的动机不同: 、按侵犯行者的动机不同: 动机不同
报复性侵犯 侵犯 工具性侵犯
三 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
1、S.Freud的精神分析观点 2、K.Lorentz的习性学观点

侵犯行为的生物学解释
(1)激素 ) (2)遗传基因 ) (3)染色体(见图) )染色体(见图)
(四)寻找替罪羊(scapegoat) 寻找替罪羊( )
个体感受到挫折,却不明白挫折的来源是什么, 个体感受到挫折,却不明白挫折的来源是什么,这时他就倾 向于去寻找一只“替罪羊” 从而把自己的不幸归咎于他人, 向于去寻找一只“替罪羊”,从而把自己的不幸归咎于他人, 并通过对他人的攻击来发泄自己的与不满。 并通过对他人的攻击来发泄自己的与不满。 被当作“替罪羊”的人有如下特征:一是软弱性;二是特异性。 被当作“替罪羊”的人有如下特征:一是软弱性;二是特异性。
✿ 七 侵犯行为的转移和消除 侵犯行为的转移和消除
一 侵犯行为的定义
侵犯(aggression):即侵犯行为,也称攻击或攻击行为。 侵犯(aggression):即侵犯行为,也称攻击或攻击行为。 (aggression) 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的行为。 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侵犯概念的3要素:伤害行为、伤害意图、社会评价。 侵犯概念的3要素:伤害行为、伤害意图、社会评价。 ✿ 1. 侵犯必须是伤害性的 , 包括实际的伤害和可能造 侵犯必须是伤害性的, 外显行为 成伤害的行为 ✿ 2. 判断是否是侵犯, 必须考虑行为者的动机, 即行 判断是否是侵犯 , 必须考虑行为者的动机, 内在动机 为意图 ✿ 3. 侵犯是社会所不允许的
(二)社会学习理论的视角
助人是一种社会学习过程。通过社会赞许、 助人是一种社会学习过程。通过社会赞许、自我肯定 社会学习过程 以及物质回报来强化这一行为。 以及物质回报来强化这一行为。 父母、教师、邻里社会的表扬、奖励; 父母、教师、邻里社会的表扬、奖励;被救助人的感 激 相互帮助的预期(社会资本) 相互帮助的预期(社会资本)
练 习

)。 C.利 .
1.某人为了正当防卫而击伤歹徒,这一行为属于( .某人为了正当防卫而击伤歹徒,这一行为属于( A.报复性侵犯行为 B.反社会的侵犯行为 . . D.被认可的侵犯行为 他的侵犯行为 .
2.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阿 受到了别人的欺侮后, .鲁迅小说阿 正传中的主人公阿 受到了别人的欺侮后, 正传中的主人公阿Q受到了别人的欺侮后 跑到尼姑庵去找小尼姑出气。 跑到尼姑庵去找小尼姑出气。这一行为属于以下侵犯行为 转移与消除方式中的哪一种( 转移与消除方式中的哪一种( )。 A.社会规范的抑制 B.对报复的畏惧 C.置换 . . . D.寻找“替罪羊” .寻找“替罪羊”
侵犯线索
挫折
准备状态
侵犯行为
伯克威茨,“武器效应” 伯克威茨 “武器效应”(weapon effect)
1967年的实验证实,被激怒的被试看到手枪时,比看到羽毛球拍 年的实验证实,被激怒的被试看到手枪时, 年的实验证实 时实施了更多的电击。 时实施了更多的电击。 人 们 将 武 器 增 强 侵 犯 行 为 的 现 象 称 作 “ 武 器 效 应 ” (weapon effect)。 effect)。挫折- Fra bibliotek 挫折-侵犯理论
(一)最初的理论
挫折有两个含义: 挫折有两个含义:
✿ 一是指阻碍个人达到目的的外部情境 ✿ 一是指由于目的行为受到阻碍而激发的心理紧张状态
该理论最初是由心理学家多拉德、米勒等人于1939年提 等人于1939 该理论最初是由心理学家多拉德、米勒等人于1939年提 多拉德 出。
某人由于另外一个人的阻碍而遭受挫折和烦恼, 某人由于另外一个人的阻碍而遭受挫折和烦恼,但又不能还 击他,因为那个人有地位、有权威或其他缘故。在这种情况下, 击他,因为那个人有地位、有权威或其他缘故。在这种情况下, 他会通过另外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 他会通过另外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其中之一便是侵犯那些 与制造挫折者相似的人。 与制造挫折者相似的人。
(三)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学家P Blua(1964) 提出, 在社会生活中, 社会学家 P. Blua(1964) 提出 , 在社会生活中 , 通行着 互惠交换的原则。 互惠交换的原则。 工具性交换、 工具性交换、情感性交换
(四)同情心与同理心
同理心( ):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 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 同理心( Empathy ):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对对方 的感受感同身受. 的感受感同身受. Baston同理心-利他假说: Baston同理心-利他假说:当我们能体会到他人的感受 同理心 会激发出我们对他人的利他动机,帮助他人, 时,会激发出我们对他人的利他动机,帮助他人,改 善他人的处境,并不考虑回报与代价。 善他人的处境,并不考虑回报与代价。
(显然,以上各点都涉及文化背景问题,例如教师体罚学生) 显然,以上各点都涉及文化背景问题,例如教师体罚学生)
重点
二 侵犯行为的种类
1、按侵犯行为是否违背社会准则: 、按侵犯行为是否违背社会准则: 是否违背社会准则
狭义的侵犯
反社会的侵犯
侵犯
利他的侵犯
被认可的侵犯
2、按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 、按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 行为的方式不同

利他行为的理论
✿(一)社会生物学(sociobiology)的视角 ( 社会生物学(sociobiology) ✿(二)社会学习理论的视角 ( ✿(三)社会交换理论 ( ✿(四)同情心与同理心 (
(一)社会生物学(sociobiology)的视角 社会生物学(sociobiology)
1975年美国动物学家,研究昆虫社会的E.Wilson出版 1975年美国动物学家,研究昆虫社会的E.Wilson出版 年美国动物学家 E.Wilson 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 了《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 书中提出了一个新的解释社会生活的理论。他认为, 书中提出了一个新的解释社会生活的理论。他认为, 利他是生物的本能。 利他是生物的本能。
即: L.Berkowitz把挫折与侵犯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修正为“多对一的关 系”
六 社会学习理论
✿(一)模仿学习 ( ✿(二)侵犯与大众传媒 (
七 侵犯行为的转移和消除
(一)宣泄
✿ 宣泄:是使人的侵犯性冲动以社会允许的方式表现出来。 宣泄:是使人的侵犯性冲动以社会允许的方式表现出来。
✿ 宣泄的基本假设:侵犯性的精神能量是一个常数,一切实际的侵犯 宣泄的基本假设:侵犯性的精神能量是一个常数,
(二)理论的修正
批评:过去的理论过于简单 1、ler(1941)修正:挫折并不一定引起侵犯
外向侵犯 侵犯的激 发 挫折 (目的阻碍) 目的阻碍) 其他反应 (如退缩) 如退缩) 内向侵犯 (如自杀) 如自杀) 直接侵 犯 替代侵 犯
即:ler把挫折与侵犯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修正为“一对多的关系”
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常采用以下标准来鉴别侵犯: 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常采用以下标准来鉴别侵犯: ✿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家庭里、大街上?) 1 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家庭里、大街上? ✿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父母、外人) 2 行为者的社会角色(父母、外人) ✿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前嫌) 3 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前嫌) ✿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 4
行动或在想象中实施的侵犯行为, 行动或在想象中实施的侵犯行为,都可以使侵犯性的精神能量得到释 放,从而减少侵犯性冲动,达到减少侵犯行为的目的。 从而减少侵犯性冲动,达到减少侵犯行为的目的。
(二)习得的抑制
✿ 1社会规范的抑制 ✿ 2痛苦线索的抑制 ✿ 3对报复的畏惧
(三)置换(metathesis) 置换( )
练 习

1.父母使用体罚的方式教育不听话的孩子,这一行为属于 .父母使用体罚的方式教育不听话的孩子, ( )。 A.利他的侵犯行为 B.反社会的侵犯行为 C.被 . . . D.工具性侵犯行为 E.报复性侵 认可的侵犯行为 . . 犯行为 2.使用讽刺、诽谤、漫骂等方式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这属 .使用讽刺、诽谤、漫骂等方式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 于( )。 A.反社会侵犯 B.利他侵犯 C.被认可的侵犯 . . . D.言语侵犯 E.动作侵犯 . . 3.下列行为中属于“被认可的侵犯行为”的有( ) .下列行为中属于“被认可的侵犯行为”的有( A.公检法人员抓强盗、调查贪污、惩治罪犯 B.父母 .公检法人员抓强盗、调查贪污、 . C.某人为了正当防 使用体罚的方式教育不听话的孩子 . D.使用讽刺、诽谤、漫骂等方式对他人 卫而击伤歹徒 .使用讽刺、诽谤、 E.一个蓄意杀害他人的人,在仓皇中 进行人身攻击 .一个蓄意杀害他人的人, 为未能将刀子扎在谋害对象的身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