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版必修4教案-3_社会历史的主体_教学设计_教案_2
高中思想政治_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课标分析(一)课标要求课程标准内容目标第四单元第11课,说明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体作用(二)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人民群众的含义;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和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公民意识,增强主人翁责任感。
教材分析《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第4册,《生活与哲学》第4单元第11课的第2框的内容。
本节课的这部分内容,是在框学生们能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展开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们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分析社会历史的发展。
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并为下一课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一、学生知识掌握方面由于年龄特点,学生知识理解浅层次,对知识点的理解仅停留在字面上的意思。
平时的新闻观看和阅读量比较少,没能养成从思想政治学科的意思来理解,或理解不到位。
在于知识点的网络结构搭建的不够科学、深刻,在知识的归纳总结上还有一些不足。
因此,讲清概念,构建知识结构仍是很重的任务。
二、学生思维情感能力方面学生思维较活跃,小组探究合作能力较好,但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欠缺能力。
知识延伸的知识就没有清楚的认识。
缺乏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生没能体会到思想政治学科就是培养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
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活跃的特点,进行小组探究合作,并加强情感教育。
教学主要思路依据新课标精神,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有机结合,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使学生明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作用,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学环节与设计通过人民群众创造的一系列物质、精神财富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来学习、感悟、探讨这节课。
最新高中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4 生活与哲学【教学设计】《社会历史的主体》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社会历史的主体》是本教材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的第二框内容。
本节内容在上一节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这一基本观点,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
从学生已有唯物论、辩证法和上一节唯物史观内容的基础上,具体分析社会历史的主体。
分析思路是有一般到具体的过程。
本节知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从现实意义看,有助于学生纠正一些错误思想,如“英雄创世说”等,树立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从理论意义看,本节内容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哲学思想。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形成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处理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综合运用探究法、情境分析法、讨论法和讲解法,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坚定群众立场,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尊重劳动、热爱劳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学难点: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收集有关具有群众观点的事例、名人名言、视频等,把握教学的重、难点。
将视频、文字、图片材料事先做成课件,设计学习目标和课堂反馈练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初步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对疑问和困惑做好记录。
教学过程一、歌曲播放,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歌曲---《江山》教师引导:歌曲《江山》中如此唱道:打天下坐江山,一心为了老百姓的苦乐酸甜,谋幸福送温暖,日夜不忘老百姓康宁团圆,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挂念,老百姓是山老百姓是海,老百姓是共产党生命的源泉。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说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也,数风流人物,还看今天的人民大众,离开了人民,就不可能有中国革命的胜利,离开了人民老百姓,就不可能有新中国的建立,同样,离开了人民老百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不可能实现,所以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真正的创造者。
11.2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
6.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活动: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形式,让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7.课后巩固与拓展:布置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同时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提高历史素养。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社会历史主体的概念,尤其是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方法,形成客观、全面的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将历史知识与现实问题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生动的历史故事、案例引入,激发学生对社会历史主体的探究欲望,使其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5.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要求:
1.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字迹工整,保持卷面整洁。
2.作业中要体现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避免照搬照抄。
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观点和论证过程,给予及时反馈,指导学生改进。
5.组织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历史,感受历史,增强其历史体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2.增强学生对人民群众的敬意,认识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伟大作用。
3.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敬畏历史的情感,形成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
4.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的责任感,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现实生活服务。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历史知识储备,对社会历史发展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对于社会历史主体的认识,特别是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学生可能仍存在理解上的模糊。此外,学生在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往往容易受到个人情感和主观判断的影响,缺乏客观、全面的分析能力。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11.2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
2.指出学生在讨论和练习中存在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3.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在课后加强复习和思考。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3.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其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指导作用。通过学习,使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深入分析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力量及其作用。
2.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研究,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1.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资料搜集等方式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纪录片、历史图片等,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教学,模拟历史场景,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2.教学组织:
-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和问题,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升。
1.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选择一个历史事件,分析人民群众在该事件中的具体作用,并撰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条理清晰。
2.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份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海报。海报内容需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个人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要求创意新颖,版面设计美观,文字表述简洁明了。
(四)课堂练习
为巩固所学知识,我将设计以下课堂练习:
2024-2025学年学年高中政治上学期4.11.2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和公共参与能力。通过学习社会历史的主体,使学生能够:1.认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强化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正确认识,提升政治认同感;2.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社会历史现象,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培养科学精神;3.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发挥自身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以上目标与新教材要求相符,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计划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1.优化课堂讨论环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讨论质量。
2.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
3.合理分配课堂时间,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4.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
内容逻辑关系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他们在政治学科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具备以下特点:
1.知识层面: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初步接触过历史、地理等与社会历史相关的课程,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课程,对社会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然而,对社会历史主体的认识尚不充分,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明确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历史书籍:推荐学生阅读《中国近代史》、《世界历史》等书籍,深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作用。
-学术文章:引导学生阅读关于社会历史主体的学术文章,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等,从学术角度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
-纪录片:观看纪录片《百年中国》、《人类文明》等,通过影像资料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事件中的具体表现。
5.3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案例:抗日战争期间,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抗战,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答案示例:
在抗日战争期间,人民群众发挥了以下重要作用:
a. 积极参军参战,壮大抗日力量。
b. 支援前线,为抗战提供物资保障。
c. 在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军。
1. 导入新课(5分钟)
上课之初,我将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是谁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知识讲解(10分钟)
3. 课文主旨内容探究(15分钟)
现在,请大家翻到教材第XX页,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这篇课文的侧重点。我将提出以下问题:
4. 课堂参与与互动:
-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明显提高,积极回答问题,主动参与讨论,课堂氛围活跃。
- 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多,通过交流各自的观点,拓宽了视野,丰富了知识。
- 教师引导下的课堂讨论,使学生能够在尊重多元观点的同时,形成自己的见解。
七、课堂
1. 课堂评价:
- 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提问、观察学生的反应和参与度,以及随堂测试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社会历史的主体”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5.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中“社会历史的主体”章节展开,深入探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分析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课本知识点,通过实例讲解、课堂讨论等方式,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思想。同时,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 作业评价:
-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了认真批改,重点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深度和运用能力,以及书面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人教版)高二下学期政治教学设计:必修四11.2社会历史的主体
11.2《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全面把握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要求、意义。
(2)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过程中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展示并发展个性特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坚持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表现。
难点: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三、教学方法:探究法、情景分析法、讨论法和讲解法的综合运用。
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无论是社会存在还是社会意识,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生成的,实践还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史,因此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师:我们都知道实践的主体是人,但是对于社会历史的主体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在历史和现实中一直存在两种观点:投影材料:材料一:有人说:“英雄造时势。
”、“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
”也有人说“时势造英雄”。
材料二:毛泽东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认识。
”结合课文内容,对材料一、二的观点作出评价。
生:讨论作答略师:认为英雄造时势是唯心史观。
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观点出发,把某些伟大人物的思想和意志说成是历史的主要决定力量,因而是错误的。
认为时势造英雄是正确的。
在肯定群众创造历史的同时,也承认英雄人物或杰出人物在历史上所起的伟大作用,杰出人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在于他们代表了时代发展的方向,得到了群众的拥护,从而成为英雄,但他们的作用不可能超越人民群众,不能改变历史发展方向。
认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正确指出了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具体来说,什么是人民群众,其包含的内容现阶段我国的人民群众包括哪些?师: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11.2社会历史的主体优秀教学案例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
(四)总结归纳
1.总结理论知识: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核心观点。
2.归纳分析方法:总结学生在讨论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
3.强调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注意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鼓励他们在课后进行深入学习和思考。
其次,我以抗击疫情为主题,引导学生关注在新冠疫情期间,广大人民群众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精神风貌。通过讲述医护人员、志愿者、普通百姓等不同群体在抗击疫情过程中的感人事迹,让学生深刻体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最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探讨如何发挥人民群众在新时代历史进程中的主体作用。学生们通过讨论,纷纷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社会的期望和担当,表示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白:以引人入胜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导入做好铺垫。
2.回顾上节课的内容:简要回顾上节课所讲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3.提出问题:设计一个与本节课主题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发对新课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基本概念:详细讲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这一基本概念。
4.反思与评价:本案例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培养他们的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过反思和评价,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激发他们继续学习和探索的欲望。
5.个性化指导:本案例注重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社会历史的主体》(通用10篇)
《社会历史的主体》(通用10篇)《社会历史的主体》篇1教学案(新人教必修4)第十一课第二框社会历史的主体【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2、能力目标:通过对社会主体的学习,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重点和难点】。
【学习过程】【导学设计】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材料一:有人说:“英雄造时世”、“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天历史。
”也有人说“时世造英雄”。
材料二:马克思、恩格斯说: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1)结合教材内容,对材料一、二的观点作出评价。
(2)材料二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历史观?2.材料一:看人间,哪一寸土地不是人民开,哪一片庄稼不是人民栽,哪一间房屋不是人民盖,哪一部机器不是人民来制造,哪一种商品不是由人民来生产……材料二:XX年奥运会开幕式给全世界人民献上了一场丰盛的文化大餐:华丽炫目的灯光效果、源远流长的文化意境以及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更让世人惊叹的是整齐划一,美轮美奂、壮观的人阵制造了震撼的视觉效果。
这些都凝聚了亿万群众的智慧和心血。
据统计,参与的演员及工作人员达28583人。
材料三: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坐牢的危险,在包产合同书上按下18颗鲜红的手印,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开端的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就在这里起步了。
实践证明,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经营管理体制的最重要的改革,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
(1)材料—说明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什么作用?(2)材料二告诉我们历史唯物主义的什么道理?(3)结合材料三,联系我国改革的具体实例,说明人民群众在推进改革中的作用?3.材料一:XX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总理在两小时后直达灾区最前沿;亲临灾区,慰问抢险救灾人员和受灾群众,指导抗震救灾工作;中国人民解放军官兵雷霆万钧奔赴现场,各军种十万大军迅速集结灾区。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社会历史的主体【课标要求】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理解价值观的形成与时代和环境密切相关;解析价值观差异与冲突产生的社会根源,能够进行合理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教材分析】本框题通过介绍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观点,让学生增强对人民群众的热爱之情,积极投身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去。
为第六课“实现人生价值”的学习做出铺垫。
本框“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哲学与文化》第五课的第三框,共设两目。
第一目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主要内容是通过辨析得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结论,教材从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角度分析了该观点。
第二目是“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主要内容是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及意义。
【学情分析】通过第五课前两框题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历史的发展遵循其基本的规律,但学生依旧尚未形成科学的历史观;同时,高二学生具有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对社会生活也有更深刻的认识,但是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社会参与和生活体验,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可能会有一定的偏差和误区。
因此,仍然需要我们的课堂贴近学生生活,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去充实课堂内容,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性思考和分析能力,让学生在思辨中明理。
【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认同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2.科学精神:准确把握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区别,理解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3.公共参与:在实践中要自觉地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教学重、难点】重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难点: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社会历史的主体》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社会历史的主体》是高二政治必修4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第二框题。
它包括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三个主要内容。
本框是历史唯物主义重要观点,也是整本书的落脚点之一,为第十二课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打下理论和实践基础,因此该框内容无论在知识体系方面还是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思维普遍活跃,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信息搜集和分析能力,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术,因此他们能够自主获取信息资料,能做好比较充分的课前准备。
但是,由于学生们生活阅历较少,缺乏必要的社会参与和生活体验,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可能会有一定的偏差和误区。
哲学知识又相对有些抽象,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因此,在本课中,贴近学生生活,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去充实课堂内容,注重情感陶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性思考和分析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同时,本课中通过案例探究活动,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提高学生社会生活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人民群众的含义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能力目标:(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通过探访身边的优秀党员、干部的事迹,体会榜样的力量;(2)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和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培养公民意识,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哲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掌握这一观点,有利于使学生从情感上贴近人民群众,热爱人民群众。
教学难点: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这一方法论要求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对较远,加之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使学生在群众观点上比较模糊,因而把它作为教学难点。
社会历史的主体 教案-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社会历史的主体的教案课型:新课复习实验讲评【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五课第三框的内容。
共设两目。
第一目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主要内容是通过辨析得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结论,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历史,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角度分析了该观点。
第二目是“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阐述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
本框与第一、二框从不同角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中遵循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变革社会中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
为第六课“实现人生价值”的学习做出铺垫。
引导学生做一个尽可能对社会作出更大贡献的人,培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
【学情分析】(一)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具备一定的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在生活中对于人民群众的概念比较熟悉,但是在理论联系实际上还比较欠缺,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加强联系我们的社会生活实际。
【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理解人民群众的内涵及范围。
(2)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略线,懂得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难点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新课导入】(一)新课导入欣赏:“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视频片段教师导入:“是我生命的摇篮,你是我力量的源泉,你用小推车穿越烽火硝烟,你像大海托起胜利的航线”。
同学们,歌词中的“你”是谁呢?【新课讲解】(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第一部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材料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能力目标通过对社会历史的主体理论的学习,明确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二、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通过学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
2.科学精神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培养科学精神。
3.公共参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但对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这一重要内容可能理解得还不够深入。
高中生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于抽象的哲学理论,可能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和活动来加深理解。
同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也能感受到人民群众的力量和作用,但缺乏系统的理论认识。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教学难点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教师活动:展示一些历史事件的图片或视频,如中国古代农民起义、近代的五四运动、现代的抗疫斗争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事件中的主体是谁?他们对历史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2.学生活动:观察图片或视频,思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3.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课的主题。
讲授新课(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教师活动:讲解人民群众的含义,即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1 、政治认同:通过教学让同学们认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明确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2 2 、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增强学生群众意识,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
3 3 、法制意识:让学生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4 4 、公共参与:帮助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坚持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教学重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教学难点】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向十九大献礼歌曲视频撸起袖子加油干和十九大报告视频片段设问:歌曲中,巨大的物质财富,先进的高铁技术,小康社会的实现都是谁的功劳?学生答:教师过渡: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对人民的地位进行了高度评价,报告中,他一共提到人民203 次,他为什么如此重视人民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共同探究的问题。
出示学习目标【讲授】一、人民群众的概念和地位教师:什么是人民群众,他们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又如何呢?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查找这两个问题。
学生答:概念巩固:判断图片中人物是否是人民群众教师: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下面我们进入合作探究环节。
二、探究主题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探究一:材料看人间,哪一寸土地不是人民开,哪一片庄稼不是人民栽,哪一间房屋不是人民盖,哪一部机器不是由人民造,哪一种商品不是由人民来生产探究问题: 1.谁是物质生产的主体? 2.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着什么作用?探究二:材料一《人民的名义》于 2017 年 3 月 28 日播出,创造了近十年国内电视剧收视率最高纪录。
编剧周梅森亲自到监狱、反贪侦查指挥中心等地采访调查,与办案检察官、纪检干部、监狱干警、服刑贪官等座谈,获得了第一手的写作素材,并对十八大以来反腐的真实案例做了详细分析,最终完成这一反腐巨制。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5课第三框《社会历史的主体》优质课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5课第三框《社会历史的主体》优质课教案【教材分析】本框主要讲述了社会历史的主体。
本框以“阅读与思考”为线索贯穿全文,从而引起学生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者、群众观点和群众X 线等问题步步深入地思考。
包括“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者”、“群众观点与群众X线”两目内容。
教材还辅以相关链接,以丰富拓展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1.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者。
2.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X线。
【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相信学习本课关于社会历史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点。
2.科学精神探究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xX者,形成群众观点,坚持群众X线。
3.公共参与根据正确的历史观设计人生规划,用正确的历史观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XX者。
2.教学难点: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X线。
【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刚刚接触社会历史知识,对什么是正确的历史观充满好奇。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种好奇,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理解观点,力戒枯燥乏味的教学。
因此,教师应穷尽一切手段设计教学。
同时,学生的分析能力有限,需要教师进一步耐心培养。
【教学方法】启发式、材料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问题导入。
师:人类社会不同于自然界,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是盲目的、自发的力量,社会历史则是由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
谁是历史的XX者?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X线有什么重要作用?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些问题。
板书课题:社会历史的主体二:讲授新课。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者◇阅读与思考一(1)师课件出示以下材料。
◆梁启超认为,“历史者,……”。
按照这一观点,中国历史完全是由孔孟老庄……的。
◆三大XX的胜利,是……的伟大胜利。
各……区人民以无比巨大的热情,以源源不绝的人力物力给予……的支援。
(2)生阅读后思考:究竟谁是历史的XX者?(3)生小组内交流分享观点。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人民群众的含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能力目标通过社会历史的主体的学习,明确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坚持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学难点】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每个人都自己的梦想,个人梦想的实现一方面需要我们个人主观努力,另一方面需要社会提供灵好的条件。
那么是谁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呢?为什么实现中国梦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岁要探究的主要内容。
【情景探究一】观点一: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
观点二:“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往往是幼稚可笑的。
”“人民,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探究:你支持何种观点,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的性质、大小是不同的。
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觉定社会意识出发,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一、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1.正确认识人民群众这一概念概念巩固:判断:属于人民群众的是:图片判断。
学生:……第一,“人民群众”是群体概念,是相对于个人而言的。
第二,“人民群众”有量的规定性,是“人们”中的大多数。
有质的规定性,是指一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第三,人民群众是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和各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
第四,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第五,在我国,人民群众包括--------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情境探究二】“没有普天下劳动者的劳动,你吃啥?没有劳动者的劳动你喝啥?吃喝都没了,你还臭美啥?”思考:1.谁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2.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什么作用?学生:……(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
5.3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例题1:
题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中的主体地位。
解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群众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了主体作用。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农村改革,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工人阶级在国企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企业改革和转型;科技工作者在科技创新中作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因此,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中具有主体地位。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或问题通过平台提交,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进度监控。
-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 课中强化技能
-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历史事件的短片,引出“社会历史的主体”这一课题。
2. 案例分析:选择一个历史事件,分析人民群众在该事件中的作用,并撰写分析报告。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发挥人民群众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每组撰写一份讨论总结。
4. 视频制作:制作一个短视频,介绍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时长不超过5分钟。
作业反馈:
1. 思考题:在批改思考题时,关注学生对“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概念的理解深度,针对学生的理解误区给出指导性建议。
提问与讨论:学生勇于提问,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互动交流。
-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确保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刻理解。
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讨论,加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实践能力。
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技能。
- 作用与目பைடு நூலகம்:
加深对“社会历史的主体”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5.3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增强了对社会历史的情境体验,使理论知识更加生动具体。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学生对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了积极的社会参与意识,认识到每个人都可以是社会历史的参与者。
5.3社会历史的主体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材分析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的第五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中,5.3节“社会历史的主体”旨在引导学生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探讨不同社会阶层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本节内容与现实紧密联系,强调学生在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基础上,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培养学生运用哲学思维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课程设计将围绕教材中关于人民群众、历史活动、社会意识等核心概念,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深化学生对社会历史主体的认识。
课后作业
1. 请简述人民群众是如何成为社会历史的主体的,并结合教材内容举例说明。
答案:人民群众成为社会历史主体,是因为他们在生产活动中创造了社会财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同时,在历史变革的关键时刻,人民群众往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例如,在我国的辛亥革命中,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是推动革命成功的重要因素。
核心素养目标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深化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解,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强化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通过小组合作与讨论,提升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在探讨社会现象中形成独立见解;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联系实际,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成为有担当、有见识的现代公民奠定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
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
为了改变因缺水造成的穷困,河南林县人民从1960年开始修建红旗渠。
在严重自然灾害时期,修渠民工每人每天只有半公斤粮。
民工们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
壁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
人们形容红旗渠是“劈开太行山”,建成了“人
工天河”。
民工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建成了“人工天河”的壮举,被世人称颂为
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的精神。
)这条人工天河之所以能够成功开凿主要取决于什么因素?(民工的
伟大创造力量。
人民群众通过实践创造了历史,社会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否意味着历史是由所有人创造的?(不是。
每个人都在一
定程度上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
同的。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
包括杰出人物。
人们除了包括人民群众,还包括对社会历史起阻碍作用的人们,即反动阶级和反动人物。
)
人民群众是一个群体概念,而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人。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
人民群众的
主体和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为什么能够成为历史的创造者?
你知道古今中外有哪些生产工具的发明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吗?(英国纺
织工哈格里沃斯夫妇发明了“珍妮纺纱机”,提高了纺纱的效率,使大规模的
织布厂得以建立;瓦特改进的蒸汽机广泛应用于轮船、火车,大大便利了世界
各地的交往。
这些发明者大多都是普通的劳动群众。
)这些“利器”还要人来
操作,那么是谁来操作这些机器?(劳动群众操作机器,他们以自己的体力和
智力投入到机器操作的生产过程中去。
没有劳动群众发明和改进劳动工具,没
有劳动群众进行劳动生产,就不会有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我们可以看出谁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
需的生活资料。
)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什么作用?(他们
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
《离骚》、《水浒传》、《聊斋志异》,这些名篇名著的作者分别是谁?
(《离骚》的作者是屈原,《水浒传》作者是施耐庵,《聊斋志异》的作者是
蒲松龄。
)他们创造这些精神财富的灵感和源泉来自于哪里? (来自于人民群
众的生活和实践。
《离骚》直接取材于远古时代人民群众创作的神话传说,
《水浒传》是在民间口头文学基础上加工整理而成的。
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设立茶馆,通过群众讲故事来搜集素材。
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不仅如此,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
造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什么条件呢?田园诗人陶渊明曾经在车篱旁边吟颂‘采
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
陶渊明吟诗作词离不开人民群众,为什么?(没有劳动人民供他吃穿住用,他不但没酒喝,也没饭吃,只能饿死在车篱旁边,哪里还会吟出什么诗句。
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
物质条件。
)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
板上用水墨印刷,统称为“刻版印刷术”。
到了北宋年间,“布衣”毕升发明
了活字印刷术,使书籍印刷更为经济、方便。
毕升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烧硬后便成活字。
排版前,先在铁框的铁板上敷一层松脂蜡,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加热使蜡稍溶化,以平板压平字面,泥字着在铁板上,可以像雕板一样印刷。
毕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不是仅仅是劳动群众创造的物质财富?它是不是
精神财富?(毕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对前代印刷技术的改良和创新,凝聚着
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因此这些物质成果也是一种精神财富。
人民群众还直
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总之,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分析: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知识分子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
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知识分子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知识分子也参与物质财富的创造。
精神财富也不只是知识分子创造的,这是因为人民群众的生活
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
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
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大起义、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都是农民起来
推翻地主阶级统治的农民革命战争。
革命的辉煌成就是广大人民争得的。
历史上一切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革命运动,实质上都是人民群众起来推翻旧的社会
制度的斗争。
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
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
1 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曾使中国农民在劳动和分配
上都实行绝对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的结果是饭越吃越少,人越过越穷。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坐牢的危险,偷
偷摸摸将一些麦田、油菜田承包到自己家里种植,搞起了“包产到户”。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在18位农民手中起步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除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外还有哪些伟大的创造?(乡镇企业容纳了百分之五十的农村
剩余劳动力,还有从1981年开始的农村村民自治,实现了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这些都是基层农民自己创造的。
包括基层农民在内的人民
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起到了什么作用?(进入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
时期,人民群众仍然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他们所起的作用通过推动生产力
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
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战国思想家荀子说:“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人能群”是指什么?(人们能够利用群体的力量征服自然界。
我们在改
造自然界和社会时不能脱离群体,要依靠群体的力量。
)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
观运用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实际工作中去就形成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陈毅元帅曾经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
在三大战役中,
支援前线的民工就有490万,支援的粮食就有40万吨。
中国共产党战胜困难、取得成功都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那么为什么群众会支持共产党,会成为共
产党的依靠?为什么邱娥国会受到群众发自内心的爱戴?(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才能得到人民的真心拥护。
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坚持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党的群众观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
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
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确立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哲学依
据是什么?(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因此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因此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