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尝试
初中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反思

轻松 、 成绩拔尖 , 已有一批 学生在高考 中
获得优: 异成绩。 () 3 在探究性学 习的实践 中, 真正实 现 了教师与学生的“ 减负” 。实验过程中 , 我们要 求实验教师把时 间与精力重点放 在如何 刨设情 境激发学生 的学 习兴趣与
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 ( ) 已经 论证 的结论进行 拓展 、 5对 应 用。这一步 的主要 目的是让学生感 受知 识来 源于实践 。又应用 于实践 , 同时 , 对 培养学生把具体 问题抽象成数学模 型并 加以解决 的能力 以及创 新意识都是大有
帮助 的 。
() 2 学生 的思维 方式 与方 法受 到 良 好 的启: 迪,独立思考 问题与解决 问题 的 习惯得 以养成 ,学会学 习的能力得 以提 高 ,特别 是终身学 习的习惯与能力初 步 形成 。因此 学生 的综合素质大大提高 , 后 续发展潜 力不可限量 。近几年学校 向省 市重点 中学输送 了一大批 学生 ,调查结 果显示其 中大部分 同学 在高 中阶段学 习
精神都是极为有 益的。如 : 在讲授《 三角
形 的中位线》 一节时 , 在学生 画图的基础
上 ,引 导 学 生从 位 置 关 系 与度 量 关 系 来
湖南省武 冈市邓 家铺 双桥 中学数学 组 进行探 究性 学 习实验从 19 9 9年 至今 已有十个年头 。 在这十年时间里 , 实验取 得 了丰硕成果 , 真正 实现 了教研兴校 、 教 验强校的 目的 。
能力与 素质 ,更使学生 的可持续 发展能
力在后续学 习中节节攀升 ,让 人惊 喜不
已。
一
中, 一改传统 的接受性学 习方式 那种 “ 出
示 结 论 一 寻 求 证 法 一 记 住 结 论 一 应 用 结
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尝试

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尝试摘要: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而过程与方法即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新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
通过探究,搜集信息,多渠道获取知识,使思维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关键词:改变传统理念,培育信息积累能力;注重学科联系,设计开放性问题;倡导、引导、诱导、探究性学习。
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尝试新的课程改革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其中第二个维度过程与方法即学习上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新的学习模式,它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真知灼见。
而语文作为基础学科,运用探究性学习,培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探究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使情感、能力,特别是思维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一、改变传统模式,倡导探究学习传统的教学理念,对于语文教学做出十分细致框架、限制,每个步骤的时间分配、知识点的培养,甚至问题的设计基本是事先准备好的,教师和学生总觉得自然。
而美国著名生物学家、教育家施瓦布提出了探究性的学习理念。
即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主动的发现问题、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他认为:科学知识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探究方式的更新,它们会被不断地修正。
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力避不痛不痒的一问一答,设计一些诸如质疑、讨论、评价、探究之类具有艺术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勾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使知识空间拓展延伸。
例如:学习《灰雀》一文时,学生熟读课文后,质疑:1、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可以看出它们俩爱什么?2、列宁又发现那只灰雀,没有再问小男孩,而去问灰雀?3、列宁对小男孩如何评价?4、从语言中看出列宁是怎样的人?把问题投影到屏幕上,设计以下程序进行教学:讨论→补充→拓展。
经过交流、探究,使同学们钦佩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同时渗透鸟是人类的朋友的教育。
变式探究性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尝试

式 .能使学 生尝试解 决更高层 次 的问
题, 且 问题 、 课堂 、 交 流都 比较开放 , 能 提高课 堂教学 的有效性. 本展示课 开发 自课本 而又高 于课 本. 这种变式探究性 教学模式有助于开
f 3 ) 写出三组成 比例 的线段. 变形 1 ( 动 画演示 ) 移 动线段D E. 使 LAE D = LB. 回答上面的问题 . (投 影 )( 1 ) 鲋 C= LD AE,
关结论 )
探究 性教学 模式在 初 中数学 教学 中起 到 了提高教学有效性 的作用 . 具体表现
如下 :
1 . 主 动性
C 相等 吗?对应边的比相等 吗?这样
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吗?
结论 : 有 两个 角对 应相等的两个三
角形相似.
变式探 究性教 学模 式往往 对 问题 层层递进. 对问题的主动认知和主动归
1 . 及 时 反思 。 并把 反思心 得加 以整 理
△AE D
探究的思考
江苏 实施新课 程 改革 和教材 改革
效率 .能让学生 对进一 步养成 自主学 习、 对 问题进行多维度 的研究 习惯打下
扎实的基础.
以来 , 随着 中考 改革 的不 断深入 , 变式
( 上接第 1 3页)
课效果非常重要 的环节. 让 学生反思 自
生真正掌握并应用 知识 . 课后必须有适 当的课外 习题来巩 固复习成果. 笔者 的 尝试是把 全班 分成 8 个小组 .每个组 的 组长由班 级优 生担 任. 组长根据复 习内 容寻找 同类 题型 ( 几何 类 ) 或是 自编练 习( 代数类 ) 布置给组内成员完成 , 负责 批 改答疑 。 组 长之间进行 找题 、 编题 的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尝试

探 究 性 学 习 :创 立 情 境 、确 定 课 题 、确 定 探 究 方 式 、调
查 收 集 材 料 ,等 等 。
一
变形 ,让 学 生谈 感受 。 由于鲜 明的对 比 ,学生 感 觉 图片
很 别 扭 ,为 什 么 会 产 生 这 种 感 觉 呢 ? 学 生 说足 比例 失 调 , 笔 者 进 而 提 出 了 “ 什 么 样 的 比 例 关 系 会 产 生 和 谐 美 那
1x 如 何 变 形 呢 ? 此 时 , 有 的 学 生 又发 现 了 其 中 的 “ 0: 玄 机” ,变 形 如 下 ,巧 妙 地 实 现 了 求 解 。
6 5 1 x x+1 x 0 0
=
苏霍姆林 斯基 说 . “ 界 』没有才 能 的人是 没有 的。 世 二
问题在 于教 育者 要去 发 现每 一位 学生 的 察赋 、兴 趣 、爱
探 究 性 教 学 符 合 新 课 程 教 学 改 革 的 要 求 ,它 强 调 改 变 至 今 普 遍 存 在 的 学 生 被 动 接 受 、 大 运 动 量 反 复 操 练 的 学 习 方 式 .倡 导 学 生 主 动 参 与 、乐 于 探 究 、勤 于 动 手 ,
探 究 的 问 题 相 关 联 ,要 能 激 发 问 题 、促 发 活 动 。情 境 的 表 现 可 以通 过 实 物 演 示 情 境 、 图 画 展 示 情 境 、音 乐 渲 染
兑 、 一 —兕 — 一 j 一 一梵 ~, t, , 一
图 形 的 大 小 ,让 学 生 观 察 变 化 过 程 中 的 不 变 量 ,得 到 黄 金 比 的 近 似 值 为 06 8 ,从 而 引 出 黄 金 分 割 。 .1
下 练习题 :
代 人 ,会 使 问 题 得 到 简 捷 的解 答 。
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几点尝试

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几点尝试摘要:在新课程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最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进行独立科学探究的能力,使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科学探索过程,获得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也是高中物理课程新标准所提出的课程总目标。
文章基于新课程理念,首先介绍了对研究式学习的基本认识;其次分析了实施研究性的基本策略,并概述了笔者在这方面的一些探索;最后提出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研究式学习模式的可行性,以期使高中物理教学效率切实提高,使我们的教学适应时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关键词: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基本认识实施策略随着当前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与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更加强调的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开展探究性的学习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对此需要有步骤的进行。
本文就从这一问题出发,其中结合探究性学习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我们知道,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当前的教育教学环境等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根据新课改精神和理念要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重要的辅导者要重点做好相应的辅导,充分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和创新。
在这种情况下,实现探究性的学习就成为我们必须要积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探究性的学习不仅需要进行教学方式上的变革,同时对于相关的教学设计和组织等也有着新的要求。
一、对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认识对于探究性学习来说,它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点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这种要求体现的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以问题为中心,进而进行有效性的探讨和总结。
因此,它需要学生更加独立的思考,同时作为教育工作者也要注意教学方式的转变。
下面,笔者就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相应的探讨。
(一)教学以问题为主导相比于传统的教学形式,探究性的教学更加强调的是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讨和研究,在进行知识点教学之前,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灌输者,而是重要的引导者。
数学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尝试

数学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尝试摘要: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信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数学学习应改变过去机械式、模仿式、记忆式的学习为探究式的学习,注重实践、探索、交流。
关键词:探究;数学;教学模式;尝试我国的传统数学教学过于注重学科知识,忽视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数学课堂上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绝对的权威,支配控制和管理着学生,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对立和冲突之中。
教学过程中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现状较为严重,主要表现为教师的讲风太重,学生的负担偏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多是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从而导致学生知识强化、技能僵化、兴趣淡化、思维劣化、素质应试化。
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和合作性,倡导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形成一种对学习主动探求,能互相交流讨论、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学习方式;为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把握素质教育的方向,使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我以本校的数学教学为实验,尝试进行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研究。
一、探究式教学的内涵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质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像数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技能、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特别是数学创新能力,同时受到科学价值观、科学方法论的教育,并发展自己的个性。
二、探究式教学的特点探究式教学法的特点是要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学习,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而具有主动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这种教学方法的一般步骤是: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并通过对教师所创设的情境进行探索,找出问题出现的背景以及问题形成的过程,进而大胆地提出假设;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通过收集资料,运用教师准备的学习材料、教学用具等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索,并与同学讨论来验证假设是否成立;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验证假设,对整个探索过程进行整理,从而提出这一节课所得到的结论,最后教师和学生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小结。
试论初中数学的“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学模式
的教 学模 式 . 一模 式 强调 了 学 生 这 在整 个学习 中的主体地 位 . 并能 够 进一 步提 升学生 的数学思 维品质 教 师 在“ 究性 学 习” 教 学过程 探 的 中要善 于创设 数 学学 习情境 . 并提 出 问题 . 自由 宽 松 的环 境 中 引 导 在 学 生 去 不 断 发 现 新 的 解 决 问 题 的 思路 ,鼓励有 不 同的观点 出现 , 最 后 教 师在 总 结 的 过 程 中 . 要 引 导 也 学 生 对 整 个教 学过 程 实行 反 思 . 这 能 够 起 到 良好 的教 学效 果 关 键 词 : 中数 学 : 究 性 学 初 探 习 : 学模 式 教 初 中数学 教 学 中实施 探 究性 教学 模式 . 足新 课 改的要 求 , 更是 挖掘 学生 创新 能 力 和实 践能 力 的 需耍 在 课堂上 实施探究性 教学模 式. 口的就在 于让学生 能够亲 身体 验探究过 程 . 会运用科 学 的探究 学 力‘ .使 学生 能 在探 究 巾体 验 数 法 学 . _使 学 生 能 够 在 受 教 过 程 巾 从I f l 『 发 现 问题 . 解 决 问 题 . 使 学 生 并 促 能够养成 良好 的学 习爿惯 。 此 , 在新 课标 巾 明确 提 出耍 强调 学 生
求 .讨论——对数 学问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证 . 得 出结论 。 ( 创 造数 学 问题 的情 境 , 一) 提
出数 学 问题
对学 习过程的体 验 . 学生在探 究 让 的模式 巾发现数学 的规律 . .
一
“ 究 性 学 习” 涵 ’ 探 内 探 究 性 学 习 指 的 足 学 生 在 教 师 的 引 导 之 下 . 生 使 用 探 究 的 思 学 维力‘ 式参与剑数学 学 爿’ 巾去 . 主 动 获 取 数 学 知 识 . 转 化 为 数 学 能 并 力 的 一 种 新 式 教 学 法 . 一 教 学 这 法 强 调 学 生 在 整 个 教 学 过 程 巾 的重要作用 。 究性 学 的本质是 深入 讨 论 探 强 调 创 新 能 力 的 培 养 . 断 发 掘 并 不 教师在 学生 的整 个探 求 过程 开拓 学生的创新 思维 : 强调学 生通 中 不 需 要 对 学 生 进 行 过 多 的 指 导 . 过 观 察 、 比 、 象 、 理 等 的 一 系 这 很 容 易 让 学 生 养 成 惰 性 和 依 赖 类 抽 推 列 式 去 解 决 数 学 问 题 , 在 不 断 性 ,不 利 于学 生 自主 精 神 的 培 养 。 并 的探 究 过 程 中来 获 得 知 识 . 养 创 其 次 . 培 教师在学生进行 自行探求 的 新 能力 : 调 山教师 对数学 问题的 过程 中 . 强 要能够 给学 生 1我探求 的 3 发 问 .剑 f学生 自己对 问题 发问 . 机会 。教 师在学生 自我探求 以前 . } l
生物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究

出了多种 鉴定 骨 的成 分 的实验 方 案 , 这 多角度、 多方式 、 多渠道获取知识的 同时 ,
课 堂教学改革中的探究性学 习, 其核 样 ,学生一旦经过进一步 的实验操作 , 证 也把 自己已有 的知识 灵活应 用于实践 中 心是 “ 变教 为诱 , 变学为 思 , 以诱达 思 , 促 实他们 的方案成立 , 就会 表现出强烈的成 去 , 培 养学生处理生活实际问题 的能 力。 进发展 ” 。 这就说明在整个教学 系统 中, 教 就感 , 可见实验 探究型为 学生提供 无穷的 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和 的真正含义是使学生真正地学 , 老师的教 想象空 间, 学策 略 ,不是 以教为 中心去设 计教学 进 创造能 力的培养。
1 . 使学生成为真正 的学 习者。 探究性学 习极 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 习 主动J I 生和热情 ,探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中学
生 亲 自经 历 了发 现 、 体验 、 探究的过程 , 投
入 了感情, 加上 内在的动力 , 积极运用各种 方法, 在解决问题 中学到知识 , 形成了有效 的学习方法 , 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2 . 提高了老 师的综合素质。 在 探 究 性 学 习 中 老 师 的 作 用不 是 “ 教” 而是“ 导” , 即启发 、 诱导 , 课堂教学 中 自身的教 学理念 、 教学 方法 、 创造 性思 维 自己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 , 适应时代的
是 有 机 物 可 以燃 烧 , 启 发 学 生想 出验 证 骨
研究型 、 体验 探究型等 多种方 式 , 提高探 老师提 示 : 碳 酸钙可 溶于什 么液体 , 木材 法。 通过一个个鲜活 的数字和实例总结得
关键 词 : 生物课堂教学 探 究性学 习
实验
的成分的方法。学生 的思维活跃 了, 设 计
学习新课标,领会新理念,实践新模式——自主、合作、探究性语文教学模式的尝试

同, 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做好充分 的准备 , 把学生可能出现 的 问题多角度 、 多方面地去设计和思考 。 自主式教学是一种很好 的教学形式 , 它体现 了“ 先学后教 ” 的教学理念 。洋思 中学的“ 先学后教” 教学模式和东庐中学的“ 教 学合一” 教学模式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 , 在长期的摸索和实践 后, 它们都形成 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模式 , 得到 了全国教育工作者 的肯定和认可。 教师把学生 已经掌握的学 习内容用问题或练习的
一
、
同的 学 生有 不 同思 考 , 提 出 不 同 的 问题 , 决 问 题 的 方 法 也不 会 解
在 当今的信 息时代 , 知识经济时代 , 教学的目的不单追求量 , 更是要追求质。 这就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 自主地处理信息的能 力。 因此, 我们应该提倡 自主、 合作 、 探究性学习, 即在教学过程中 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 的情境 ,让学生在这种情境 中主动地探
四、 合理 分 类 , 环 相扣 环
径, 可以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的培养和发展有更大的好
处。
二 、 解 内涵 , 握精 髓 理 把
自主合作探究式语文教学模式是符合教学发展 的科学性和 规律性的。 西方著名教育家托 马斯一布鲁克和萨奇曼研究 的探究
新课标指 出, 自主、 合作 、 探究性教学是指在语文教学中 , 学 式教学模式就是很好的借鉴 。 国著名的老一辈教育学家钟德赣 我 生主动 、 合作 、 探究 问题的学 习,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 用科学合 先生也对探究式教学进行了长期的研究 , 并且研究 出独树一帜的 反刍式” 单元教学法。 它为我们进行的教学改革提供了科学的理 作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等语文现象 , 掌握其中的规律 , 获取知 “
高中生物教学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新尝试

必须经历 的, 学生 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教 师 的耐 心等待 和 热情 的保护 。
三、 以校 本 为 依 托 , 精 心 构 建 立 体 化 课 程
万, 起点是一 问。 ” 实践研究 表明 , 在 高 中生 物教学 中 , 要 特别注重培养学生 的问题 意识 , 通过 问题 引领学生 的学 习, 促进探究活动 向纵深 方 向发展 。因此 , 课堂教 学 中,
方法 , 具备 较强 的生物 学基 本操 作技 能 、 收集 和处 理信 息 的能力 、 观察能力 、 实验 能力 、 思 维能力 与解决 实 际问 题 的能力 。 ” 下面 , 通过在 生物课堂 教学过 程 中实施 探究 性学 习的尝试 , 谈些 自己的做法 和体会 。
一
展学 生的创 造力 , 需要 教师 转变 教育 思想 和教 学模 式 。 教师切忌充 当学生 学习的“ 先行者 ” , 教学 中可以采取 延 缓性 的评 价方 法 , 对 学生 的做法 和取 得 的成 绩 进 行鼓
学生一 起设 计 了几 个 问题组 成 问题 链 : 冬天 , 我们感 到 寒冷时, 常常 冷得 直打 哆嗦 , 这 里 面隐藏 着怎样 的科 学 道 理呢?夏天 , 偶 遇凉 风 , 我 们会 发现 自己的皮 肤 出现
使用化学新教材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几点尝试

李莉中学化学高级教师使用化学新教材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几点尝试北京十二中李莉近年来,化学教学改革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就总体而论,化学教学中重教轻学,学生被动学习、效率低、能力差的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脱节的现象还较严重。
新教材改革的理念,是"以学生素质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我认为教材在如何使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而有效的探索。
我校在2002年即加入了由市基教研中心组织的“化学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的国家级课题组,作为第一年使用新教材的我们,进行了如下探索和尝试:一、体现学生动手实验为主的引导探究式:学生是化学教学认识的主体,引导探究的目的在于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探究”活动,而不是包办代替,一讲到底。
在第二章碱金属的教学中,我们进行了如下探索:1、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我们将第二章第一节金属钠设计成随堂的边讲边实验,将金属钠的夹取、切割、与水的反应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独立完成,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
通过实验总结出如下现象:(1)金属钠可用小刀切割;(2)金属钠熔化成小球,浮在水面上;(3)钠小球哧哧作响,迅速游动;(4)烧杯里水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2、强调教学的探究性:强调教学的探究性是针对传统的注入式教学而言的。
在学生获得亲身感受后,我们没有按照所谓的惯例,马上板书或投影总结,而是让同学之间进行讨论。
因钠与水的反应中,既能反映物理性质又能体现化学性质,结合上一组实验我提出:以上实验现象体现出钠的那些物理性质。
在小组讨论后的个别发言中,同学不仅将有关实验现象一一描述出来,而且还通过相互的启发将钠的物理性质进行了总结。
例如:金属钠可用小刀切割--------说明质软;浮在水面---------------说明密度小于水;体现物理性质溶成小球---------------说明熔点低;(3)(4)两点则体现化学性质;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中,“大量地灌输权威性的事实”,至于“这些科学事实与结论是怎样产生的”往往被忽视的现象。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尝试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尝试[摘要]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它是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的更新,是学习的革命。
本文就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理念的基本内涵以及笔者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方面所作的一些尝试阐述了自己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情境指导传统的学习过分强调接受与掌握,忽视发现与探究的价值,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遭到人们的摒弃,而关注学生的主体发展、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探究性教学方法已日显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要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倡导研究性学习,这是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要求。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引进探究性学习,组织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让学生在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素质的全面提高与发展。
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教学实践, 笔者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方面作了一些粗浅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理念的基本内涵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它是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的更新,是学习的革命。
探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为主,探索性为基础,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探究专题,主要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倡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创造能力。
探究性的学习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体验科学的态度、科学的规范、科学的思想,体验与人合作和分享成果的感觉等。
它不同于学法指导,是学法指导的扩展与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一次探究式教学的尝试和思考

观察表 1 可知 : 0℃时, 0 水中最 多溶解 ( ) 硝酸 , 2 10g g 学生 回答后 ,教师 引导 说 : “ 我们 就 说 :2 0℃时 ,
化 学 是 一 门 以 实 验 为 基 础 的 自然 科 学 。 教 师 应 改 钾 ; 0℃时, 0 T 中最 多溶解 ( ) 硝 酸钾 。 6 10gl < g
质 ,学 习科 学 探 究 的方法 ,初 步 形成 科 学探 究 的能 力 。笔 者 以 “ 解 度教 学 ”为例 ,谈 谈在 化 学课 堂 教 学 中 ,如何 溶
实施探 究性 学 习活 动 。
1创设情 境 ,提 出问题 ,激 发探究欲望
提 出 问 题 , 既 是 探 究 的基 础 ,又 是 探 究 过 程 的 核
处理信 息 ,研 究和 讨 论 ,求 得 问题 解 决 ,从 而 体 验 和 了解 科 学探 索 过 程 ,养 成 自主 探 宄 、创 新 的 意识 和 习惯 ,形成 和 提 高创 新 能力 ,建 构知 识 积 累和 丰 富 直接 经 验 的活 动 过 程 。义 务 教 育阶 段 化学 课 程 中 的科 学探 究 是 学 生积 极主 动
散 学 生 的思 维 ,对 于 在 此 阶 段学 生 出现 的错 误 观 点不 立 定 哪 些 因 素 ?如 何 限定这 些 因素 呢 ?学 生 回答 ,教 师展 所示 表 格 。 即给 予 评 价反 馈 ,只 是作 为 一种 观 点 ,尽 量在 下面 的探 示表 1 究 中让 学 生 自行 判 断 出正 误 。通 过 创 设 问题情 境 ,激 发
地 获取 化 学 知 识 、认 识和 解 决 化 学 问题 的重 要 实 践 活动 ,是 一种 重 要 的学 习方式 ,也 是义 务 教 育阶 段 化 学课 程 的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展开探究性学习的尝试

主 体 意 识 , 学 习 者 主 动 地 投 入 其 中 , 动 地 活 动 , 活 动 中得 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去调查收集材料。 使 主 在 首先, 学生要亲 自去进行 掌握 第 一 材料 , 集 有关 数 据 、 料 。 调 查 过 程 中要 进 行 收 材 在 到充分的发展 。 学生在开始探究的一刻起 , 自觉地置身于特定 调 查 , 就 的情 境 中 , 富 的 场 景 与 复 杂 的情 绪 、 感 的 体 验 始 终 伴 随着 学 详 细 记 录 , 好 研 究 日记 , 以后 进 行 总 结做 准 备 。 次 , 查 询 丰 情 做 为 其 要 习者 左 右 ,增 加 了学 习探 究 的兴 趣 。教 师 创 设 问题 情 境应 当直
能根 据 教 材提 供 的基 本 知 识 把 培 养 创 新 精 神 和 实 践 能 力作 为教
是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 的观念给学生发展的最大空间;三是 确 定 , 可 以 由学 生 自 己确 定 。 学 生 自己确 定 课 题 时 , 师 的 引 也 教
学 的重 点 。新 一轮 国家 基 础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的 一 个 具 体 而 重要 的 个 小问题进行探 究。 我一般采用的是根据教师给出的情境 , 学生 I标 , 是 要 改 变 课 程 过 于注 重 知识 传 授 的倾 向 , I 就 强调 形成 积 极 进 行 讨 论 , 以大 多数 人 的意 见 确 定 探 究 课题 。学 生 提 出来 的 问 主动 的学 习态 度 ,使 获 得 知 识 与 技 能 的过 程 成 为 学会 学 习和 形 题 , 般 都 比较 符 合 学 生 的 实 际 , 是 学 生 比较 感 兴 趣 的 问题 , 一 也
成正确价值观 的过程。 强调改变至今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
高中生物“探究性学习”教学尝试与体会

高中生物“探究性学习”教学尝试与体会摘要:近几年来,有关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引起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
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方法,受到极大的重视,成为新一轮理科课程改革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点。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树立科学精神。
学生是学校和教师服务的主体对象,为了凸显“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教学宗旨,教师应积极参与省、市级的各类新课改培训活动,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学的尝试。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教学体会一、“探究性学习”教学的尝试1.探究性学习的一般组织形式通常,小组合作学习是最常见的组织形式,它能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体现“协作”。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既有合作又有分工,分别就某个问题做更多地钻研,而后再汇总各方面的信息,运用到当前任务中。
合作具有以下意义:首先,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可以激活学生有关的先前知识,在原有知识与当前信息之间生成更多的联系;其次,讨论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学生会感受到观点、方法的不同,从而可以更好地进行反思和评判彼此的想法;另外,通过小组合作,可以把解决问题所带来的“认知负担”分散到各个小组成员的身上,学生分别负责某个学习要点,他可以变成某个主题上的“专家”,通过合作来解决单个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
2.探究性学习的一般模式(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动因,是探究的起点,人们只有发现并提出问题,才会去认真思考并解决问题。
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问题产生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与已有知识发生冲突,引导学生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并从中筛选出与学习内容相关,具有探索性的问题,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2)启发猜想,做出假设猜想和假设是科学探究的核心环节,它能使探究者明确方向,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研究。
“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认识与实践

动手操作 尝试游合作 学习 交流经验 交流收获
变试 演练 优化思维 归纳建构
激发学习动机卜_ 造探究 _ 叫营 交流空间 — 教育目 标达成 三 、 究 性 学 习 的 实 施 策 略 探
( ) 题 情 境 一 问
学 生 探 究 学 习 的 积 极 性 、 动 性 往 往 来 自于 一 个 对 于 主 学 习 者 来 讲 充 满 疑 问 和 问题 的 情 境 . 设 问 题 情 境 , 是 在 创 就
模式 :
下, 以主 体 的 姿 态 带 着 探 究 的精 神 自主 地 参 与 学 习过 程 , 以
发 现 问题 、 立 探 究 、 作 交 流 、 践 运 用 、 价 体 验 等 形 式 独 合 实 评 探 索知 识 , 展 学 生 的 实 践 能 力 、 新 能 力 和 学 习能 力 . 发 创
“ 人 以 鱼 , 如 授 人 以 渔 ” 本 文 结 合 我 校 新 课 改 三 年 来 进 授 不 .
行 的初 中数 学 探 究 性 学 习 课 堂 教 学 实 践 , 探 究 性 学 习 的 就 教 学 作 一初 步探 讨.
一
、
探 究 性 学 习理 念 的认 识
探 究 性 学 习是 指 在 教 学 过 程 中创 设 一 种 类 似 科 学 研 究
握 基 本 的数 学 知 识 与 技 能 、 学 思 想 和方 法 , 得 广 泛 的 数 数 获 学 活 动 经验 ” 由此 可 见 , 师 不 能仅 仅 传 授 知 识 , 应 引 导 . 教 更 学 生 自主 获 得 知 识 、 能 、 想 和 方 法 , 提 高 能 力 , 所 谓 技 思 以 即
了几 十个 有 差 异 的 学 生 的思 维 . 过 学 生 动 手 “ 数 学 ” 使 通 做 ,
探究性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模式

“探究性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模式一、观点回顾1、学生的学习过程,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也不是以学生为太阳的纯粹发现式,而是在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的主动探究式。
2、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然而,授人以渔,不若在精心设计的人的自我活动中,使人会渔。
【目前课堂教学存在太多的“问答式”教学,或“边讲边写式”教学,有时在给学生看书或练习时,还时不时插上一两句,好像是提示的话,这实际上是打断学生的“思维活动”。
课堂上的每一个活动都必须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时间、安静的时间,“这里课堂静悄悄”也许就是学生大彻大悟之时。
一节课里面能否给些时间带着问题去看书、带着问题去思考,对本节课的小结(甚至是一条题目)。
想想备课时,我们不是也需要安静吗?我们对某个问题的豁然开朗,也许正是夜深人静之时。
】3、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认知的执行、操作过程 4、设计探究性学习方式时,首先是有模式,同时又不唯模式。
有模式的具体含义是指:当我们设计任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其认知过程一定要遵循“观察(探索)→思维(研究)→迁移(运用)”的因果层次性。
其中的“观察(探索)→思维(研究)”模式正如老师所要求的“带着问题去阅读”或俗话所说的“边看边想”。
为了顺利完成“迁移”,要充分发挥以下作用:① 原有知识的奠基作用② 精选特例的路标作用③ 学生议论的互激作用④ 课文论述的示范作用⑤ 教师讲授的点拨作用⑥ 学生思考的开窍作用例如:历史教学历史现象→历史规律→以史为镜心理上 (观察) (思维) (迁移)行为上 (探索) (研究) (运用)不唯模式的具体含义主要是指:三个贯穿要素的全程贯穿性。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都要“创设情境,激发情意”;“及时反馈,促进同化”;“全身活动,心灵体验”。
其中应特别重视基本体验形式的灵活运用性,准确地转换七个“动”,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
另外,也不可忽视三个层次要素的交叉重叠性,避免认知过程的僵化。
学习情意的动力、激励过程学习目标的控制、调整过程学习行为的参与、交往过程达标过程、情意过程和行为过程三个子机制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它们种自均由一个基本要素组成,分别是:“情境----情意”要素,是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适时地创设最佳教学情境,以便通过情决的体验和意志的发挥,形成学生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最优化的心理情意状态,为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奠定动力基础。
小学自主探究学习尝试

小学自主探究学习尝试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
根据心理特点,放手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协调之中,进行自主探求知识的活动,可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实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地探究性学习。
一、让学生尽可能去“想”培养学生一个“敢”字,鼓励他们毫无顾及的尽情去想,合理的去想。
如学《圆明园的毁灭》时,采用CAI创设情景,放火烧圆明园影片的片断,让学生看后谈体会,学生便联想到火药,学生提出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为什么不制造出火炮、火枪来对付英、法联军呢?这样以来,使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超越了书本。
二、让学生尽可能去“看”“看”就是让学生观看、观察,给充足的时间去观察,通过“看”发现,在此基础上去主动学习知识。
如学圆明园的风光时,采用CAI 出示圆明园的风光图片,由学生尽情地观察、欣赏,再据自己观察和发现,给图片题一个与图同美的名字—题名。
然后将图片的原名对照自己题的名,比较谁好,为什么?如学生据“万花阵”的建筑特点,它像一朵绽开的荷花而题名为“石花玉亭”。
这样学生在充分“看”的基础上进行探求并创造性地学到了知识。
三、让学生尽可能地去“画”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层面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画下来,描绘出来,再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将手和大脑都动起来,克服学生上课只用耳听,不用小手来操作的不足。
如上一年级的《画风》一课时,在设计时充分体现一个“画”字,老师和学生都用画的方式来表达一定的思维结果,老师用“简笔画”板书出书上所说的风中的事物,课中还设计让学生在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上想办法“画”出“风”来,看谁的办法想得多,并说出为什么这样就把风画出来了。
这样就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培养了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学生在探究怎样画这一过程中,也就明白了风是不能直接把它画出来的,只有通过其它事物在风的作用下来表示这一要点,比老师讲出来的效果好多了。
认识四边形教学中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尝试

自“认识四边形"主探究教学模教学中式的尝试◇巍山县南诏镇为民小学刘翠红《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在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新课程改革很关注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可见,新课程改革把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作为改革重点之一。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本校二年级两个平行班进行了“认识四边形”的教学实践活动,甲班为常规方法教学,乙班为自主探究教学。
以下是两节课的教学概况:一、甲班教学流程(常耀教学方法)出示实物图一抽象出图形一操作(摆、画、剪)一感受特征一实践运用。
第一个环节: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出示校园图片后问学生:在图中你能发现哪些图形?弓1出“四边形”。
第二个环节:初步感识,发现特征。
①让学生想一想心中的四边形是什么样的。
②找一找刚才主题图中的四边形。
③议一议四边形有什么特征。
④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形状是四边形的。
第三个环节:动手操作,互动交流。
①让学生剪出不同的四边形。
②给四边形分类。
③在钉子板上围出长方形、正方形。
第四个环节:延伸拓展,总结反思。
设计一幅由四边形组成的画。
本节课培养了学生一定的归纳、综合、概括能力;动静结合,调节了课堂气氛,学生感受了四边形的特征;剪一剪、拼一拼、围一围等环节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一定的发展。
但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法,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整节课学生都在跟着老师走,学生反应平平,情绪低落。
这样的教学无法教会学生创造性的思考问题,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精神和创造陛心灵。
二、乙班教学流程(自主探究学习)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生地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尝试
发表时间:2013-09-13T17:09:39.920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3年第5期供稿作者:刘晋
[导读]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面临一场深刻的变革,变革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
刘晋西安市远东第一中学 710077
摘要新课标明确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笔者根据以上教学思想,以《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为例,来实践设计“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面临一场深刻的变革,变革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
中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创新意识和初步的自主探究能力。
新课标明确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 “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就是一种较好的实践方法。
一、“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涵义及其特点
“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学生之间的多向反馈结构,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
“探究性学习”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乃至完美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模式,让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是教学过程设计的难点。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笔者认为应把握以下三个原则:
1.学生已知的内容可以通过自主探究方式让学生独自完成;
2.学生未知的但经老师启发后能理解的也可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独自完成;
3.学生未知的经老师提示后理解也困难的才是需要通过老师主导来完成的。
“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充分了解哪些是学生已知的知识点,哪些是未知的知识点,哪些是能启发后掌握的,哪些是学生自己无法理解的,然后寻找探究点→再针对性地设计问题→设计具体探究过程。
“问题”是教学的开端、主线和归宿,“探究”是教学的途径,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探究为主,淡化教师的讲解,避免自问自答,真正做到学生主体参与教学。
笔者根据以上教学思想,以《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为例,来实践设计“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过程设计
这节教材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回顾,介绍了四位科学家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然后讲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是初、高中知识相衔接的一节课程。
学生已经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所以教学设计应以教材中有关“力是运动的原因还是改变运动的原因”这一问题认识的发展历史为线索,以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
教学的侧重点应放在理解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研究、思考、推理过程,学习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理想实验方法。
为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思维的积极性,本课采取学生自主探究模式组织教学。
(一)问:运动的起因是什么
学生阅读课文并找出四位科学家关于力和运动的观点。
这块内容学生都看得懂,所以由学生来完成,同学们相互补充,教师只起到归纳总结的作用。
1.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伽利略:水平面上物体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摩擦的作用,如果没有摩擦,水平面上物体一旦具有某一速度物体将保持这一速度运动下去。
3. 笛卡儿: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即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4. 牛顿:一切物体总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二)问:以上四位科学家每一位都把人类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步,试分析每人推进的一步体现在哪里?你认为谁的贡献最大?
教师通过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指明学生要探究的内容与方向,具体由学生们合作完成,教师只起到总结归纳的作用。
1.亚里士多德的贡献:通过直觉的观察提出问题为科学家的研究确立了课题。
2.伽利略的贡献:(1)伽利略发现了不易直觉的摩擦力,改变了亚里士多德根据直接经验得出的直觉结论提出运动不需力维持;(2)思维代替直觉认识宇宙。
3.笛卡儿的贡献:(1)明确匀速直线运动;(2)指出速度改变是有原因的。
4.牛顿的贡献:(1)推广到一切物体;(2)提出静止;(3)明确力的作用。
关于谁的贡献大,学生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教师也无需给出一个正确的结论。
但是通过对物理学历史发展过程的考察,对四位科学家贡献的探究,它将有助于学生了解物理学家认识和发现物理定理、定律的基本方法。
从而“以史为鉴”,培养他们以物理学家认识世界本来面目的方式去认识世界。
在一定意义上,通过对规律认识的历史的还原,对学生进行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论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这是设计此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本节课的亮点所在。
在该教学内容中学生未知的是关于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教师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是采用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具体可如下操作。
提问:伽利略用什么方法证明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呢?
演示说明:设置一个向下的斜面,再圆滑地连一个向上的斜面(笔者利用窗帘轨道来制作演示装置,既能实现圆滑连接,又能任意改变斜面的倾斜角度)。
然后拿一个小球放在斜面某点上,由静止运动下来,它将冲上另一斜面。
教师设疑:它能“冲”到哪里,它能回到原来高度吗?如果光滑,结果怎样?
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通过实验发现,它升不到原来的那个水平高度,这是因为摩擦较大。
若换一个摩擦较小的斜面,可以看出,它就较接近那个水平高度。
若摩擦越小,就越接近,这是实验事实。
以这一可靠的实验事实为基础,然后沿着摩擦力越来越小的发展趋势,去科学推理──假如摩擦非常非常的小、以至于没有摩擦,那小球将非常非常接近──以至于达到原来水平高度。
这是一
种理想的实验情景,即小球沿着光滑的斜面总能上升到原来的高度。
教师指出“假设”两个字用得很好,它对物理结论进行合理的外推,其结论的得出符合逻辑。
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倾角越小,小球为达到原来的高度所通过的路程就越长;倾角越小,通过的路程就越长。
由此科学推理,假如它最终成为水平面,那小球所通过的路程也就无限长,只能沿着水平面继续运动下去。
教师总结:“理想实验”虽然也叫实验,但它不等同于科学实验。
真实的实验是一种实践活动,而“理想实验”则是一种思维活动,是由人们在抽象思维中设想出来而实际上无法做到的“实验”。
并指出理想实验是以真实的科学实践为基础,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对实际过程做出了更深入的抽象分析。
理想实验是以正确的逻辑法则为依据的。
它是自然科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方法。
(三)让学生们仔细阅读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并思考定律包含的几层含义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时,不能只满足于学生能复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还应帮助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所包含的几层意思。
定律的理解是未知的,但可以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学生们相互讨论、自主探究、教师补充共同完成下面的三层含义。
1.描述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牛顿第一定律描述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或者所受的合外力为零时,物体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阐明了力的科学定义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它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而不是产生和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揭示了物体普遍具有的属性──惯性。
结束语
笔者采用以上思想设计教学实践,在教学设计中打破以往的传统设计,从实践的效果来看,收获较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尝试的教学模式学生感到比较新颖,有提问、有猜测、有讨论、有验证,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极大的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从对学生的调查询问看,学生对本节课教学所采取的探究式教学方法相当满意,普遍反映通过探究学习真正深刻地认识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本质。
“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是这一节课最突出的亮点和成功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