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史》考试大纲

《中国文学史》考试大纲

《中国文学史》考试大纲一、课程编号二、课程类别: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课程。

三、编写说明1 .本考核大纲参考袁行需主编的教材《中国文学史》进行编写。

2 .本考核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考试。

四、课程考核的要求与知识点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3 .识记:(1)神话概念;(2)神话分类。

4 .理解:(1)中国神话特点;(2)中国神话的价值和意义。

5 .运用:神话分类与中国神话重要神话举例,举神话的例子分析中国神话的特点、价值、意义。

第二章《诗经》1 .识记:(1)《诗经》;(2)三家诗、四家诗;(3)“诗六义”;(4)采诗、献诗、删诗;(5)重章。

2 .理解:(1)《诗经》类别及主要题材内容;(2)诗经艺术成就及影响。

3 .运用:赏析《诗经》主要题材诗歌。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1 .识记:(1)《尚书》;(2)《春秋》;(3)春秋三传;(4)春秋笔法;(5)编年体、国别体。

2 .理解:《左传》《国语》《战国策》体例、内容和艺术特色。

3 .运用:先秦叙事散文的写作特点。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1.识记;(1)《论语》《孟子》;(2)《庄子》;(3)《荀子》《韩非子》。

2 .理解:《庄子》三言说理。

3 .运用:分析庄子寓言的特点。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1.识记:(1)楚辞;(2)《离骚》;(3)《九歌》;(4)《九章》;(5)宋玉《九辩》;(6)香草美人。

2 .理解:(1)《离骚》内容及艺术特色;(2)屈原楚辞成就及影响。

3 .运用:结合《离骚》分析香草美人象征手法。

第二编秦汉文学史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1.识记:(1)《吕氏春秋》;(2)李斯刻石文;(3)《淮南子》。

4 .理解:《淮南子》的思想倾向、说理特点。

第二章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第五章东汉辞赋1.识记:(1)汉大赋;(2)骚体赋;(3)诗体赋;(4)抒情小赋。

2.理解:(1)汉赋渊源及演变进程;(2)汉赋类别及散体大赋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基础知识第一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基础知识第一编
“列传”是一些有才干、有作为,卓荦不群,能不失时机地建立功业,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人物的传记
“书”是有关经济、军事、水利、祭祀,以及礼、乐方面的制度史
“表”是把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谱列成表格,以使人一目了然。
2. 《史记》的创作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第四章 《汉书》及东汉其他叙事散文
1. 陶渊明的三篇辞赋,《闲情赋》仿张衡《定情赋》、蔡邕《静情赋》等而作。《感士不遇赋》仿董仲舒、司马迁同题之作。其辞赋中最为出色的是《归去来兮辞》。陶渊明的散文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
第四章 南朝诗文
1.南朝诗歌发展三个阶段:
A刘宋时期山水诗代表作家:谢灵运“元嘉之雄”、颜延之和鲍照,世称“元嘉三大家”。
3.宋玉的作品有《招魂》、《九辩》、《风赋》、《登徒子好色赋》、《高唐赋》、《神女赋》、《对楚王问》。其中《九辨》被后人推崇为“悲秋之祖”(悲哉!秋之为气也。)
第二编 汉代文学
第一章 汉代辞赋
1.关于赋的解释:《文心雕龙》“诗有六义,其二曰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错误)。班固《两都赋序》:“赋者,古诗之流也。”《汉书》:“不歌而诵谓之赋。”(正确的观点)
3.汉代的楚歌有:项羽《垓下歌》、刘邦《大风歌》、戚夫人《戚夫人歌》、刘彻《秋风辞》及《瓠子歌》、梁鸿(东汉)《五噫歌》、张衡《四愁诗》(已经是一首比较整齐而有韵味的七言诗了)。
4. 班固写过一首《咏史》,是我国古代第一首有案可查的文人五言诗。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 建安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基础知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基础知识第一编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上古文学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关于其生卒年,学界颇多争论,现取较为可信的说法:约生于公元前145年,卒于公元前90年。

司马迁生于史官世家,从小聪明好学,十岁就能阅读古文,浏览先秦典籍。

二十岁开始游历各地,考察了大量历史遗迹和采集民间传说。

他起初任职郎中。

公元前111年,奉命出使巴蜀以南,安抚少数民族。

翌年父丧,立志继承父愿,潜心述史。

两年后,继父职为太史令。

公元前99年,因李陵投降匈奴一事被牵累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专心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巨著《太史公书》,后人称为《史记》。

在秦汉时期的夏阳县,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南18里的高门原。

司马迁少年时在这里读书、耕牧。

在他死后四个多世纪的西晋永嘉年间,后人才于此地建立纪念祠及祭祀塚。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称:“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龙门在夏阳之西北,即今山西河津与陕西韩城之间、跨越黄河两岸的一道天然门户。

司马迁一生有三次重大游历,(一)二十壮游之旅,公元前126年,司马迁二十岁,第一次漫游祖国的名山大川。

(二)奉使西征之旅,公元前111年,司马迁任职郎中,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巴蜀以南,任务是在边邑地区推行郡县制度。

此行不仅完成了经略西南的任务,还为撰述民族史传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三)泰山封禅之旅,司马迁从公元前118年出任郎中以后三十多年中,常扈从汉武帝到各地巡游,其中泰山封禅是隆重而排场的典礼,对他写作《今上本纪》和《封禅书》等篇章很有帮助。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武帝命西汉名将李广的孙子李陵从居延出发,北击匈奴。

初时颇为顺利,但不久被三万强敌围困,李陵因寡不敌众而兵败降敌。

武帝大怒,群臣都说李陵有罪,司马迁则根据对李陵的印象,并认为李陵降敌并非真心,只是等待时机回报汉朝。

武帝起初接受了司马迁的意见,但后来捕获的俘虏称李陵助匈奴练兵以对抗汉军,武帝于是族灭李陵全家,并对司马迁处以残酷的腐刑(即宫刑),司马迁因此陷入耻辱与痛苦的深渊。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秦汉文学—司马迁与《史记》)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秦汉文学—司马迁与《史记》)

第3章司马迁与《史记》3.1 复习笔记一、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1.家学渊源与转益多师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是一位刻苦勤奋的学者,对诸子百家学说有深入系统的研究,对司马迁有直接影响。

而且司马迁还转益多师,向儒学大师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向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

2.博览群书与漫游交往司马迁后来担任太史令,他利用工作上的方便,翻阅由国家收藏的各种文献资料。

司马迁20岁时的漫游经历,使司马迁直接感受到各地民风习俗的差异,加深了对某些历史记载的理解,为《史记》的写作搜集了许多新鲜的材料并丰富了《史记》的材料来源,加深了对某些历史人物的印象和理解,从而使入传的人物惟妙惟肖,富有生活气息。

3.从立言不朽到发愤著书(1)《史记》的写作司马迁继任太史令后就开始了《太史公书》(《史记》)的写作。

在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解释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他造成极大的创伤。

出狱后,司马迁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继续写作《史记》。

至征和二年(前91),《史记》一书的写作至此已经基本完成。

从太初元年(前104)正式开始写作算起,前后经历了14年。

(2)从立言不朽到发愤著书司马谈有感于自孔子作《春秋》之后再无系统的历史著作出现,因此,他要编写一部历史著作,一方面继承古代史学传统,同时也弘扬有汉一代的辉煌。

他在讨论修史的宗旨时引述父亲的观点,即把修史看作是载“明圣盛德”、述“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

在经历李陵之祸以后,司马迁的形体精神受到摧残,心情发生了很大变化,他的修史动机也有所调整充实。

在经历磨难之后,他不再把修史仅仅看作是对以往历史的总结、对西汉盛世的颂赞,而是和自己的身世之叹联系在一起,融入了较重的怨刺成分,许多人物传记都寓含着作者的寄托,磊落而多感慨。

二、《史记》的叙事艺术1.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宗旨,在综合前代史书各种体例的基础上,创立了纪传体的通史。

司马迁.ppt

司马迁.ppt

(2)“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 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 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项羽本纪》) 《汉书· 项籍传》:‚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 羽见诸侯将,入辕门,膝行而前,莫敢仰 视。‛
第三章 司马迁和《史记》
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一、《史记》著述的条件 (一)史官传统、家学渊源 父司马谈约生于汉文帝初期,是一个有广 泛文化修养的读书人。他曾“学天官于唐 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一、《史记》著述的条件
(二)游历 1、二十壮游 ,到了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广 大地区。 2、仕为郎中,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 35岁时奉 使征略西南夷(今四川和云南边境一带); 3、数十年扈从武帝之游。 36岁时,随武帝到泰山封 禅,之后,又侍从武帝东到海上,北出长城巡边。 苏辙云:“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 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三)任职太史令
《史记》的思想特色
1、怀疑精神 2、批判精神: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 录。” (《后汉书· 司马迁传赞》) “(王)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 谤书,流于后世。” (《后汉书· 蔡邕传》) “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已本纪览 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于今此两纪有录无书。” ( 《三国志· 王肃传》 )
叙事线索
《李将军列传》叙说李广的生平事迹,分属两条 线:一条写李广的才气无双,一条写他的坎坷, 从而形成最后的悲剧结局。 《 淮阴侯列传》亦是这种双线结构:一条线写 韩信在为汉朝打天下当中屡屡立下的赫赫战功, 一条线写他与刘邦及汉王朝之间的种种矛盾,导 致被斩长乐钟室。

3第三讲 司马迁与《史记》

3第三讲 司马迁与《史记》



对诸子百家学说有深入系统的研究,《太史公自
序》收录了他的《论六家要指》一文,分析了先
秦到汉初六个主要学术流派的得失,精辟深刻, 切中肯綮。

司马谈在学术观点上的兼容并包而又崇尚道家的 倾向,对司马迁有直接影响。

四、教育:史官家庭的文化熏陶, “年 十岁则诵古文”,诵读用籀文写就的文 献。 转益多师,向儒学大师孔安国学习古文 《尚书》, 向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 》。 司马迁阅读范围非常广泛,认真地鉴别 真伪,比较同异。主动和古人沟通,读
司马迁继承了先秦以来天人相分的唯物 主义传统,他反对以天道干预人事,认 为社会现象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天属 于自然现象,与人事没有什么必然的联 系。这种观点与汉武帝所提倡的儒学正 宗的所谓 ‚天人感应‛学说相对立。
通古今之变: 就是要通过对三千年历史的发展变 化的考察来寻求促成这些变化的原 因。为此,司马迁确定了自己研究 历史的方法即“原始察终,见盛观 衰”、“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 之理”,从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中 去寻求某些规律性的东西。这既突 出了司马迁对治乱兴衰规律的总结 ,也表现出他进步的政治思想。
司马迁的人生与创作关系

攻读、游历、遗命、蒙辱,这种特殊的 生活遭际人生道路,成就了司马迁的史 才、史德、史胆、史识,使他具备了完 成伟大历史巨著的主客观条件,创造出 了充满生机、活力、浪漫精神和斗争精 神的千古不朽的杰作。

“史记”二字,原非司马迁书专名,先
秦时代,诸侯国的史书,都可称为“史
书 名 异 称
通过叙述某一类型人物的所作所为,描绘出特定领域的总体风貌 ,人物合传以这种方式集中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 (探索历史规律)

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名师教学设计】

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名师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5课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目标】①了解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对中医的贡献、《九章算术》、司马迁的《史记》、道教兴起和佛教传入等基本史实。

(史料实证)②知道这一时期科技、文化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③认识到秦汉时期我国科技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

(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的成就。

教学难点:两汉时期科技文化繁荣的原因。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惠施是个有学问的人,他读的书要用五辆车子拉。

后人便以“学富五车”来表示对饱学之士的称赞。

那时候人们一般用竹简或者木简记事,只有少数重要文件才用轻便昂贵的绢帛书写。

竹简木简制作不易,份量重,通常一辆马车只能装5000片左右,一片简只能写30来个字,所以一车简的总字数大约15万字,装满五车也不过75万字左右,放到现在也就是二三本书的概念。

这种情况是如何改变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课,了解秦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

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结合本课子目录思考,秦汉的科技和文化成就主要体现在哪些领域,各有何贡献?答案提示: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造纸术的发明1、自主学习:【时空观念】结合所学知识思考,造纸术发明前古人的书写材料有哪些?这些材质有哪些缺点?答案提示:陶器、甲骨文、青铜器、竹简、帛书;笨重、昂贵、书写不便、不易携带教师指导:用陶器、甲骨文、青铜器、竹简当书写材料的弊端那就是笨重而且浪费原料,不方便携带。

帛书虽轻但价格昂贵,人们使用起来都受到限制。

因此,两汉时期发明和改进造纸术,解决书写材料的问题。

2、教师指导:①【史料实证】阅读史料并结合教材P84内容,说一说造纸术的相关史实。

汉兴,有纸代简。

——张怀瓘[guàn]《书断》答案提示: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教师指导:材料解析:自从西汉建立开始,当时人们就发明了纸,用来取代竹简②【史料实证】结合材料说一说当时的造纸术有何弊端?现已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其原料为大麻,纸面平整、结构紧密,但又软又薄,表面有细纤维渣,可见造纸技术比较原始。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重点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重点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1.定义:上古神话,从本质上说,是原始人类基于生存需要和幼稚思维,对自然、自身和社会想象出来的种种呈现和描述。

第二章殷商西周的书面散文1.现存资料显示,甲骨卜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书面散文。

2.《尚书》是最早的记言为主的历史散文总集。

第三章《诗经》1.名解诗三百:《诗经》收诗305篇,大多始于西汉初年,终于春秋中叶,主要为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陆续出现的诗歌作品。

赋比兴:朱熹《诗集传》中界定最为简明。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比兴的运用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风雅颂:乃音乐分类。

“风”即歌调乐调,特指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曲调,即曲风乐歌。

“雅”是西周王朝都城及王畿地区音乐。

“颂”《诗经》中多为祭祀活动中用乐或配舞之歌。

诗六义:《毛诗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包括六个概念,两个问题。

“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

2.诗经内容:(1)《周颂》中的祭祖诗崇事先祖以加强宗脉地位,《诗经》中的祭祀诗大多伴随宗庙祭仪而创作和使用。

(2)《大雅》中的周族“史诗”以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历史,反映了从周始祖后稷出生到武王统一天下的历史过程。

(3)农事牧猎诗真实地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宗教活动和风俗礼制,反应了周初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以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典礼宴饮诗(5)怨刺诗和讽刺诗西周中叶以后,特别是西周末期,朝纲废弛,社会动荡,大量反映丧乱、针砭时弊的怨刺诗出现了,这种诗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

(6)战争徭役诗和思妇诗写征战、徭役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从总体上看,战争徭役诗,大多表现对战争、徭役的厌倦,含有较浓郁的感伤思乡,恋亲的意识,开创了后代边塞诗的先河。

(7)《国风》中的婚恋诗3.艺术特点:写实与“诗言志”①叙事或含有较多叙事成分的诗体上,以简朴质直的写实方式,陈述了田猎郊游,日常劳作乃至居食婚姻生活的过程或片段。

关于司马迁与史记的故事简介

关于司马迁与史记的故事简介

关于司马迁与史记的故事简介众所周知,《史记》是西汉著名的也是最杰出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著作,司马迁倾其一生,最终完成了这部经典的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而这其中也有许多曲折的故事为后人所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司马迁与史记的故事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司马迁与史记的故事司马迁子承父业,父亲司马谈在临死之前将家族的使命和自己的遗愿都托付给司马迁,希望司马迁能够接着编写自己的论著。

司马迁也没有辜负父亲的厚望,早年间游历山水,了解风土人情,搜集古事旧闻的司马迁为编写《史记》积累的大量的素材。

公元前104年的时候,司马迁就着手开始编写《史记》了。

但是不幸的是,在公元前98年的时候,李陵战败投降匈奴,被匈奴俘虏做了战俘,汉武帝对此非常的生气。

但是司马迁却没有逢迎汉武帝的意思,司马迁为李陵解释求情,认为李陵是一个孝敬爱国的人,投降匈奴是迫不得已,心中一定还想着他日能够重新回朝。

但是汉武帝却将司马迁逮捕入狱,司马迁被捕入狱之后遭受到了酷刑拷打。

李陵投降匈奴的罪名被“坐实”之后,司马迁也因此受到了牵连,受到了宫刑的处罚。

在身体和精神都受到重大的创伤之后,司马迁忍辱负重,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写《史记》之上,完成《史记》也成为了司马迁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前后十四年,司马迁最终完成这部传世的巨著,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也被人们所传诵。

司马迁究竟有没有女儿在史书上虽然没有记载司马迁有没有儿子,但是司马迁女儿却是有明确记载的。

而且司马迁的女儿还嫁了个非常好的丈夫,只是司马迁女儿姓名不可靠,也就只能称之为“司马迁之女”了。

司马迁的女儿后来嫁给了杨敞,这个杨敞是谁的呢?我们都知道汉武帝死后幼子汉昭帝即位,汉武帝的托孤重臣霍光,杨敞原先就是霍光身边的人。

但是后来杨敞行事小心谨慎,又非常有才能,霍光非常赏识他,后来杨敞官职丞相,一时位极人臣。

杨敞和司马迁智能表有两个儿子,一个名叫杨忠,另一个叫杨恽。

相传司马迁的《史记》成书之后就是藏在女儿处的,第一个读者就是他的外孙杨恽。

司马迁和《史记的创作》

司马迁和《史记的创作》
司马迁在这里深刻地揭示了汉代政治变 化背后的经济原因,表现了一个史学家 的卓越见识。
司马迁在《史记》中表现出浓厚的大一 统思想,主张统一,反对分裂。他称赞 秦朝的统一,在《秦始皇本纪》中指出 :“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王 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争 ,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 敝。”
提倡省刑薄赋,虚心纳谏,仁厚爱民。
反对酷吏政治,《酷吏列传》:
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氏称: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斯言也 !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
赞美尧舜禅让、周公礼贤。 五帝本纪: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
高祖本纪: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 ,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 ,战必性,攻必怪,吾不如韩信。此三 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 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 所以为我擒也。
项羽本纪: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 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身死东城 ,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 ‘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
乌江自刎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 ,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 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独 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 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 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 籍独不愧於心乎?”
司马迁少年时生活在故乡,十岁开始诵 读古文经传;二十岁时,用几年时间作 过一次远游。二十七岁时,入仕为郎中。 曾多次随汉武帝出游,后又奉命出使西 南夷。

司马迁与《史记》(精选13篇)

司马迁与《史记》(精选13篇)

司马迁与《史记》(精选13篇)司马迁与《史记》篇1(2023-01-02 10:51:12)韩兆琦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

《史记》共130篇,52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

《史记》包罗广泛,体大思精。

它不仅写了远古、近古,也写了现代、当代;不仅写了中原、华夏,也写了边疆、外国;不仅写了政治、军事,也写了经济、文化;不仅写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也写了下层社会各色人等。

这种囊括古今各类学问、各家各派文化于一炉而加以融会贯穿的气魄,是前无古人的;司马迁自述其写作此书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种打通一切领域,独立学术章程,总结一切规律以求为现实政治服务的雄伟目标,也是前无古人的。

《史记》中最感动人心的思想在今日看来主要有四点:其一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民族观。

司马迁汲取了战国以来有关中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周边国家进展来源的说法,在《史记》中把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原、荆楚、吴越、秦陇、两广、云贵、塞北、东北各地区的国家与民族都当作黄帝的子孙,这对于两千年来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友好大家庭的形成与稳定,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不仅如此,司马迁在写到汉王朝对周边国家、周边民族用兵的时候,又总是站在反对穷兵黩武,反对扩张、掠夺的立场,他所追求的是各民族间公平友好地和谐相处。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司马迁是当时汉族被压迫人民与各周边少数民族的共同的伴侣。

其二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经济思想。

这包括强调进展经济,认为经济是国家强大的基础;反对单打一的“重本抑末”,而提倡“工”“农”“商”“虞”四者并重;反对从政治上对工商业者的卑视,而歌颂他们的本事、才能,并特地为他们树碑立传等等。

其三是它所表现的剧烈的民主性与批判性。

《史记》是先秦文化的集大成,司马迁是先秦士大夫优秀思想人格的继承者与发扬者。

《史记·司马迁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史记·司马迁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史记·司马迁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史记·司马迁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史记·司马迁传》原文及翻译史记原文: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年十岁则诵古文。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

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莋、昆明,还报命。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

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

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

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

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

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

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夫天下称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风,达大王、王季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

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

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

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予为太史而不论载,废天下之文,予甚惧焉,尔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

”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䌷史记石室金鐀之书。

于是论次其文。

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

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

”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迁既死后,其书稍出。

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惲祖述其书遂宣布焉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赞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乌呼!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

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

《司马迁与史记》课件

《司马迁与史记》课件
《孔子世家》论赞语饱含深情:“《诗》有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
父亲遗愿 史官职责
父亲把修史作为自己神圣的使命 临终前说“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 著矣” 接受修史嘱托 司马迁流泪说:“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 敢阙。” 继任太史令 太初元年(前104)开始写作《太史公书》
《司马迁与史记》
出生环境 家学渊源
司马迁字子长,生于公元前145年,出生地在龙门, 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韩城县。据司马迁自己说,他少年 时期曾经“耕牧河山之阳”,也就是说他儿童时期曾经 在家乡从事过一些农业劳动。他的家乡南临黄河,北依 龙门山。长河名山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培育了其豪 迈灵秀之气。另外,司马迁生活的汉武帝时代,国家的 大一统、经济文化的繁荣,为司马迁的成长,与写作提供 了有利条件。
要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精心的描绘。 [1]安排人物的独白来描写人物的心理。 [2]以人物自唱的诗歌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3]直接写人物的心理变化。
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六、善于描写人物的外貌和神情,使得人物形象具有可 视性
如写张良“状貌如妇人”,李广“为人长,猿臂” 等,虽然比较简单,却各有特征。 七、用对比衬托强化人物个性形象
结束语
关于《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的其它的方法,请同学 们捧读《史记》,进一步探索,希望同学们能从《史记》 得到更多的感悟!也能够像司马迁一样秉笔直书,为时 代立言,写好我们的中国故事!
课堂练习
一、总结司马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1、以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基本形象 2、以戏剧性的场景,把人物放在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 其性格特征 3、用细节描写增强人物形象的逼真感 4、用个性化语言、动作突出人物个性 5、用心理描写,展现灵魂 6、善于描写人物的外貌和神情,使人物形象具有可视性 7、用对比衬托强化人物个性形象 8、以互见法保存人物完整形象

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

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

泛沅渡湘,吊大夫之魂,悼妃子之恨,竹上犹有斑 斑,而不知鱼腹之骨尚无恙者乎?故其文感愤而伤 激;北过大梁之墟,观楚汉之战场,想见项羽之喑 噁,高帝之谩骂。龙跳虎跃,千兵万马,大弓长戟, 俱游而齐呼,故其文雄勇猛健,使人心悸而胆栗; 世家龙门,念神禹之大功,西使巴蜀,跨剑阁之鸟 道,上有摩云之崖,不见斧凿之痕,故其文斩绝峻 拔而不可攀跻;讲业齐鲁之都,睹夫子遗风,乡射 邹峄,彷徨乎汶阳洙泗之上,故其文典重温雅,有 似乎正人君子之容貌。”(见《史记评林》P16)
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 五百字。原题《太史公书》, 东汉桓灵之际,始专名《史 记》。
纪传体:
指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始 创于司马迁的《史记》。《史记》由 “本纪”、“世:家”、“列传”、 “表”、“书”五部分组成,其中 “本纪”、“世家”、“列传”都是 人物传记。后来班固《汉书》去掉 “世家”并入“传”,这样就只有 “纪”、“传”两种了。后世由此称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为纪传
八书:是有关天文、历法、水利、 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记载专章。
司 马 贞 《 史 记 》 卷 23《 礼 书 . 索 隐》:“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 此之《八书》,记国家大体。”
八书是分门别类的文化制度史。
世家:主要记载诸侯王大事间而述及历史上 一些著名人物的时事迹。
刘知几《史通》卷二《世家》:“案世家之 为义也,岂不以开国承家,世代相续。”; “司马迁之记诸国也,其编次之体,与本纪 不殊,盖欲抑彼诸侯,异乎天子,故加以它 称,名为世家。”
精彩评述:
明代茅坤《史记钞》说:“李将军于汉为最 名将,而卒无功,故太史公极意摹写淋漓, 悲咽可涕。”
清代牛云震《史记评注册·李将军列传》也说: “传目不曰李广,而曰李将军,以广为汉名 将,匈奴号之曰飞将军,所谓不愧将军之名 者也。只一标题,有无限景仰爱重。”这些 评论都是非常准确的。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四、太史公评价:
失败原因:
(1)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自立,失人心。 (2)自矜功伐,愤私智而不师古。力征 天下,不用人,不觉悟。
五、性格: 力拔山,气盖世——有勇有智。 垓下之围——有情有义。 失败的结果——有弱点:
残暴——失民心;不善用人; 背关怀楚。
下 课 啦!
4、 乌江自刎
(1) 拒绝东渡:勇者性格,敢于接受失败的结果。 (与刘邦比较,举例刘邦的三次自私逃生) (2)赠马:粗疏残暴,有恩必报,——矛盾性 格的统一。 (3)自刎:对吕马童的蔑视,以及汉军争项王 头,自相蹂践的丑态描写——铁骨铮 铮,惟我独尊,雄霸天下,而又豪迈悲 壮,目中无人的英雄形象。
1、“破釜沉舟”——善战之智; “沉舟”——兵法“置之死地而后生”。 “ 破 釜 ” —— 速 战 速 决 , 弥 补 劳 师 远 征 之 不 足 2、 尽破秦军-——善战之勇。 “虏王离、杀苏角、逼涉间”——以战果表其勇。 “一以当十”“呼声动天”——以场面证其勇。 诸侯“从壁上观”“人人惴恐”——从侧面衬其勇。 3、为诸侯冠——善战之威。 “膝行而前”“莫敢仰视”——从情态衬其威。 “诸侯皆属”——以结果壮其威。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一、司马迁生平:
司马迁,夏阳人(陕西韩城)人。汉武帝同时 代人。他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时的史官。
读万卷书:
他博学多才,兼采众家,雅好道家, 对司马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司马迁少 年时代曾学书于汉大儒家董仲舒、孔安 国,受到过儒家思想的熏染。
行万里路:
在司马迁二十岁的时侯,他开始漫游四 方,东南到绍兴;南到浙江;北到曲阜, 最后经河南回到了长安。 回京后担任郎中一职直到三十五岁,受 武帝 之 命, 他 被派 遣 视察 安 抚西 南 夷人 (四川云南等地),遍游名胜古迹,名山 大川,了解了民情民意,民俗民疾。掌握 了史地知识,奠定了他伟大创作的基础。

司马迁与史记的故事

司马迁与史记的故事

司马迁与史记的故事
《我与司马迁和史记的那些事儿》
嘿,你们知道吗?我和司马迁还有史记可有一段特别的故事呢!
那时候啊,我还是个学生,对历史那可是充满了好奇。

有一天,我在图书馆里瞎转悠,突然就瞅见了一本厚厚的《史记》。

我当时就想:“哇塞,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史记呀!”
我兴奋地把它从书架上抽出来,找了个角落就坐下看起来。

看着看着,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看到了那些历史人物在我眼前晃悠。

这时候,旁边来了个同学,他瞅了瞅我手里的书,说:“嘿,你在看史记啊,这可是司马迁写的呢!”我抬起头,说:“我知道呀,司马迁可厉害了。

”我们就这么你一言我一语地聊了起来。

同学说:“司马迁为了写这本史记,那可是吃了不少苦呢。

”我好奇地问:“咋吃苦啦?”同学就开始给我讲起司马迁的故事。

他说司马迁为了收集资料,到处走访,什么地方都去,遇到了好多困难,但他都没放弃。

我听着听着,越发觉得司马迁了不起。

我看着手里的《史记》,心想:“这书里的每一个字都是司马迁的心血呀!”
从那以后,我对《史记》就更着迷了,我觉得我和司马迁之间好像有了一种特别的联系。

我会经常拿起《史记》来看,想象着司马迁是怎么写下这些文字的。

哎呀呀,这就是我和司马迁与史记的故事啦,虽然很简单,但对我来说却很特别呢!我会一直记得这段经历,也会一直珍惜这本伟大的《史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古代散文的楷模
《史记》是传记文学的典范,也是古代散文的楷模,它 的写作技巧、文章风 格、语言特点,无不令后代散文家翕 然宗之。从唐宋古文八大家,到明代前后七 子、清代的桐 城派,都对《史记》推崇备至,他们的文章也深受司马迁 的影响。《史记》在语言上平易简洁而又富有表现力,把 许多诘屈聱牙的古书词句译成汉代书面语,还适当地引用 口语、谚语,显得生动鲜活。《史记》语言多是单行奇字, 不刻意追求对仗工稳,亦不避讳重复用字,形式自由,不 拘一格。正因为如此,历史上的古文家在批评骈俪文的形 式主义倾向和纠正艰涩古奥文风时,都要标举《史记》, 把它视为古文的典范。
六、是后代小说戏剧的取材对象:
《史记》的许多故事在古代广为流传,成为后代小说戏 剧的取材对象。元代 出现的列国故事平话,明代出现的 《列国志传》,以及流传至今的《东周列国志》,所叙人 物和故事有相当一部分取自《史记》。明甄伟的《西汉通 俗演义》,也 是大量利用《史记》中的材料。《史记》的 许多人物故事相继被写入戏剧,搬上 舞台,据傅惜华《元 代杂剧全目》所载,取材于《史记》的剧目就有180多种。 据李长之统计,在现存132种元杂剧中,有16种采自《史 记》的故事。后来 的京剧也有不少剧目取材于《史记》。 总之,《史记》成为中国古代小说、戏剧 的材料宝库,它 作为高品位的艺术矿藏得到反复地开发利用。
第四节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一、传记文学的开端: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 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中国古代史传文学 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初具规模,记言为《尚书》, 记事为《春秋》,其后又有编年体的《左传》 和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但是,以 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学著作,却是司马迁的 首创。《史记》的出现,标志中源自古代史 传文 学的发展已经达到高峰。
二、《史记》的叙事善于揭示事件的因果关系:
1、《史记》的叙事没有停留于对表面现象的陈述, 而追根溯源,揭示出隐藏在深层的起决定作用的 因素。
2、司马迁在探寻因果关系的时候,往往也误入宿 命论的歧途。 3、《史记》叙事有详略之分,《史记》许多篇章 的详写与略写,往往和对因果律的展示密切相关。
三、《史记》善于处理复杂的场面,显示出 很强的驾驭材料的能力:
霸王别姬、乌江自刎
作品讲读
司马迁《项羽本纪》
(1)运用多种手法刻画真实生动的人物形 象。 (2)结构宏伟而有机。
(3)叙述语言极富表现和雕塑感,在疏朗 自然之中有节奏整严之势,表现出有雄深雅 健的纵横逸气。
发 愤 著 书
司马迁《报任安书》
全文结构严谨,层次井然, 前后照应。说理和叙事融为一 体,清晰透辟。语言丰富而生 动,句式或长或短,以排比、 对偶句穿插其间,使得文章更 富于感情色彩。
1、司马迁善于运用多种叙事方式,来 处理头 绪众多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错 杂的重大场面,条理清晰,有很强的 驾驭材料的能力。 2、《史记》的场面描写也很精彩。写 荆轲刺秦王是险象环生、惊心动魄 。
第三节 《史记》的人物刻画
一、人物个性鲜明: 《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具 姿态,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 特征。不但不同类型的人物 迥然有别,就是同一类型的 人物,形象也罕有雷同。 《史记》同类人物形象之间 有明显的区别,不同类型人 物形象之间更是形成巨大的 反差,鲜明的对照,人物的 个性在差异、区别中得到充 分的显示。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一、司马迁的生平和思想: 司马迁(前145—前87年), 字子长,生于龙门(陕西韩 城县)芝川镇。
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外,还有著名的《报 任安书》、《悲士不遇赋》。
二、《史记》的体例:
《史记》是通史,“上计轩辕(传说中中华民族的祖 先黄帝),下至于兹(司马迁生活的汉武帝时代)”, 计三千年。《史记》的体例是全新的,是由司马迁一 手创制的。此前的《春秋》、《左传》为编年体, 《国语》、《战国策》是国别体;而《史记》则为记 述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司马迁根据历史人物对 历史所起作用的大小,分为“本纪”十二篇、“世 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三个档次;“表”十 篇是按世代年月谱列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作为本纪 记事的补充;“书”八篇则是记载天文、地理、政治、 经济等典章制度的专篇。
二、文学的传统融汇
《史记》是传记文学名著,但它具有诗的 意蕴和魅力。《史记》指次古今, 出入风骚, 对《诗经》和《楚辞》均有继承,同时,战 国散文那种酣暢淋漓的风 格也为《史记》所 借鉴,充分体现了大一统王朝中各种文学传 统的融汇。
三、人文精神弘扬
司马迁作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在《史记》 一书中大力弘扬人文精神, 为后代作家树立起一面光辉 的旗帜。《史记》所渗透的人文精神是多方面的,主 要 有: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的积极入世 精神,忍辱含垢、历尽艰辛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 精神,舍生取义、赴汤蹈火的勇于牺牲精神,批判暴政酷 刑、呼唤世间真情的人道主义精神,立志高远、义不受辱 的人格自尊精神。《史记》中一系列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 从不同侧面集中体现了上述精神,许多人物成为后代作家 仰慕和思索的对象,给他们以鼓舞和启迪。
五、为后代小说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史记》的许多传记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栩栩 如生,为后代小说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小说塑 造人物形象的许多基本手法,在《史记》中都已经 开始运用,如:使用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的语言, 通过具体事件或生活琐事显示人物性格,把人物置 于矛盾冲突中加以表现。从唐传奇到明清小说,在 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场面描写等方面都可以见到 《史记》的痕迹。同时,古代作家还从写法上探讨 《史记》与小说的关系,得出了许多精辟的结论。
二、渲染的手法
三、揭示人物性格形成的 原因。
四、多维透视的方法。
五、互见法。
鸿 门 宴
第四节 《史记》的风格特征
雄深雅健的风格
一、司马迁善于把笔下的人物置于广阔的社 会背景下加以表现,在叙述一系列重大历史 事件的过程中,展示个人命运偶然性中所体 现的历史必然性。
二、《史记》也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 物形象,使全书具有浓郁的悲剧气氛。 三、《史记》富有传奇色彩。
司马迁祠
第二节 《史记》的叙事艺术
一、《史记》人物传记的巧妙安排与叙事线索: 1、传主的选择以尊重历史为依据 。
2、《史记》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是以时 间为序,但又兼顾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 着以类相从的原则。 3、《史记》的人物传记有分传,有合传。分传 即人各一传,合传是把几个人的传记在一起,写 成一篇传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